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林權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林業;管理;措施
作為一項以公益性為主旨,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的工程項目,林業工程不僅僅局限于治理水土流失和林草結合的工程和生物措施,還要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在林業工程中,從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始就要加強管理,對工程設計、施工及竣工驗收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監管,以保證林業工程能夠達到預期的計劃效果。
1當前林業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工程投資落實不到位
在林業工程建設中,工程投資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方面,但是依據近些年林業工程實施情況來看,工程投資存在以下問題:①林業工程屬于公益性工程項目,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和政府投資,但是由于林業工程在經濟發展方面是長期收益,基本不存在可見的短期收益,因此林業工程投資出現能拖就拖、能放就放,工程預算不足,難以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地方和中央關于林業工程建設有欠賬情況存在。②工程建設資金落實難。由于林業工程施工面積廣,竣工后難以統計,因此預算在實際施工中容易被挪用,真正用于林業工程建設的資金短缺,存在資金管理漏洞。③地方配套資金難以落實。雖然國家提供了工程建設的大部分投資,但是由于地方存在財政困難等各個方面的原因,相應的配套資金落實不到位。④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這是由于在林業工程建設中,專款專用落實不到位,財務管理不夠嚴格,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1.2林業建設制度不完善,缺乏考核機制
雖然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經過多年的運行,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在工程建設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在造林管理工作中,沒有形成嚴格的施工監督管理和工藝監管制度,這樣就形成了“重建輕管”的工程建設通病。這是因為沒有一套完善的林業工程管理機制,相應的管理措施難以落實到位。另外,林業工程建設在工程組織方面規范性不足,體現在林業工程建設單純以造林面積及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作為唯一驗收標準,而沒有將整體林木資源的增長和在改善生態方面的內容加以考慮,考核具有片面性。
1.3工程項目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林業工程建設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的生態系統工程,鑒于國家經濟發展方面的限制,能夠用于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投資相當有限,但是就是這有限的投資也難以充分利用。在工程項目管理上,沒有一套全面、系統、科學的國家指導管理機制,當前的林業工程建設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2健全林業工程建設管理制度的措施
2.1加強林業工程建設投資管理
根據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和管理要求,需要建立起一套國民經濟的綠色銀行賬戶,發展林業環境會計,在分析和研究全新管理機制的同時,還應當積極有效地將林業生態工程的生態外部效應逐漸轉化成內部發展的效應,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改善當前的財務體系以及其內部的業績考核標準。同時政府方面也應當投入相應的貸款資金,發展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促使其演變為以生態效益為基礎的公益性事業。
2.2建立健全工程監督體系
形成全面有效的工程監督體系,是實現社會化、專業化、科學化管理的有效方式,通過建立工程師的資格注冊制度可以真正地保障監理工程師隊伍的良好素質。同時還應當保持合理的專業技術結構,從而促使其有效地適應林業生態工程監理的工作需求。在這個過程當中,監理工程師必須切實履行自身的權力和責任,要切實地保障一切工作程序都必須按照規范和有效的程序來進行,這樣才能真正地強化林業生態工程的管理。
2.3完善項目管理制度
林業是我國進行生態建設的主力軍,隨著生態建設的不斷發展,林業越來越受社會重視,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對林業建設的投入,使得林業事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促進林業事業穩定發展的財務部門也必然會面臨各種挑戰,管好并用好各項資金,以盡量提高林業資金的使用效益成為林業財務部門的核心工作,而努力提高林業財務管理水平則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1]。
1 當前林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伴隨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當前甘肅張掖市的林業財務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存在諸多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管理理念落后,致林業效益下降。當前甘肅張掖市林業財務管理多重視籌集資金,而忽略了資金的合理安排與利用,導致資金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另存在“重物質而輕精神”的錯誤管理理念,致財務管理失衡,無法體現人性化管理理念,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2],終導致林業效益下降。
第二,林業工程建設資金的使用及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項目資金無法及時到位,有些雖已到位但金額嚴重不足,影響項目的實施;二是項目資金使用不規范,未依項目規定合理使用資金,存在嚴重的掠占、挪用、串用等現象;三是資金管理存在欠缺,會計核算基礎薄弱且不規范,專項資金未單獨建賬,同時票據審核不嚴。
第三,管理難度大。林業生產是一個周期較長的過程,財務在進行林業資產的計算時,對于木材林的入賬須依歷史成本及近期成本估價來進行,同時林場范圍較廣,財務管理所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大,導致林業財務管理難度加大。
第四,資金管理混亂,存在嚴重違規現象。林業工程建設所使用資金的周期長、金額大,給資金安全帶來很大威脅。因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及相關管理制度,林業財務管理存在嚴重的違規現象,致林業發展受阻。
2 努力提高林?I財務管理水平的對策
2.1 實施全面預算管理
林業財務全面預算管理是指利用預算管理手段,對林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實施科學、合理地預算,以了解林業生產的總體目標,避免出現財務濫用的現象。林業部門的日常生產經營環節繁多且復雜,每一環節的順利運行都需資金及技術的保證。為使林業部門能正常運轉,不但需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對財務實施全面預算管理。一方面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運行機制,以切實落實預算管理;另一方面要優化資金的配置,以提高資金的使用價值及效率。
2.2 加強征收及支出管理
征收及支出管理是林業財務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財務的征收及支出直接關系到林業財務資金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林業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在努力提高林業財務管理水平的過程當中必須 加強對征收及支出的管理。第一,針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及罰沒職能等單位,應堅決征收于允許范圍內的財務資金,加大林業財務預算外收入,以彌補專項經費不足[3];第二,開源節流、精打細算,加強管理現有經費,在保證部門可進行正常運轉的情況下盡量節約不必要的支出;第三,依國家現行政策,結合市場發展,不斷挖掘自身潛力,選擇正確的創收項目,以增加林業財務收入。
2.3 全面建設資金集中財務管理體系
集中式的財務管理體系的建設有利用提高林業單位資金的使用效率及控制力,從而有效避免資金挪用、擠占等現象,為此,林業單位應全面建設資金集中財務管理體系。首先,依資金預算,加強對收、支方面的管理;其次,設置資金結算中心,以便于對資金進行整合、管理及使用的合理規劃等,盡量避免資金風險;再次,科學、合理安排資金,集中管理并分配資金,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明確各部門、各工作人員職責,嚴格操作程序,以讓各部門、各工作人員能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從而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2.4 加強財務管理隊伍建設
財務人員是財務管理的核心,為提高林業財務管理水平,就必須加強財務管理隊伍建設。第一,成立專門的財務人員管理中心,優選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財務管理人員進入管理團隊并承擔財務管理工作;第二,適當調整現有會計核算組織形式,以確保其獨立性,一方面彌補財務管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加強會計的監督職能;第三,定期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知識及技能培訓,積極組織財務管理相關活動,以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同時加強團隊的協作能力。
2.5 適當使用現代化科學技術
現我國已進入現代化、信息化時代,各行各業均朝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為能與時代接軌,林業部門也應加強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適當選擇現代化科學技術,以建立高效的會計信息體系。如可建立網絡財務,將全市林業系統財務進行集中核算、統一管理。另應不斷規范會計口徑,并建立統一規章制度,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促進林業財務管理的信息化發展。
關鍵詞:林地管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權流轉;林權糾紛;安寧市
中圖分類號:S750F32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1)03-0054-03
Thoughts of Woodland Management after The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System Reform in Anning
LUO Shun-hong
(Kunming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200, China)
Abstract: Due to taking a collective unity form as Anning woodland management mode and assigning woodland to household after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system reform, the woodland management has brought some new problems, and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woodland monitor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w problems of the actual rights not in place, non-perfect platform for transfer forest ownership, non-forthcoming dominant position of foresters, inadequate of forest right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non-perfect management team and so on.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woodl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stable forest right power, giving power to the people, regulating the mechanism of transfer forest ownership, improving the forestry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fores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by the law, strengthening a clear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ect.
Key words: woodland management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transfer of forest ownership forest ownership disputes Anning
收稿日期:2011-05-07.
作者簡介:羅順宏(1966-),男,云南宜良人,工程師.從事林業調查規劃工作.
林地是國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森林的載體,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質量的差異性、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效用的永續性等自然特性和經濟供給的稀缺性、產權的可壟斷性、利用的多方向性、效益的級差性等經濟特性.安寧市位于滇中高原中部,距昆明市區32 km,是云南省交通大動脈――成昆鐵路、昆畹公路的咽喉要地,交通便利,通訊便捷,是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城市,境內有全國第一大磷化工基地――草鋪黃磷廠、云南省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昆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昆明鹽礦、云南化工廠等中央、省、市屬企業50多家.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錳鐵礦、赤鐵礦、磷礦、鋁土礦等),早在清朝時期就開始有人采礦.自改革開放以后,采礦業更是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采礦點100多家,旅游景區 3個,房地產開發企業 50多家,特別是集體商品林均山到戶后,如果林地使用管理不善,將加大林地流失,加劇水土流失.因此,加強林地的保護和利用管理,穩定林業經營范圍,是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防止林地損失、流失,關鍵在于依法、依規加強林地使用的監管.筆者在完成安寧市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作業設計、退耕還林作業設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下簡稱“林改”)宗地勘查、征占用林地等工作的基礎上,對安寧市林改后林地管理工作進行了深入調查分析研究,針對安寧市林改后的實際,提出了保護林地的措施,為安寧市及其他類似地方的林地管理提供借鑒作用. 1林地資源管理概述 1.1森林資源現狀
據2007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統計,安寧市國土總面積130 175 hm【sup】2【/sup】,其中,林業用地面積92 476.3 hm【sup】2【/sup】,占總面積的71.04%.林地面積按地類統計,有林地面積64 767.0 hm【sup】2【/sup】,占70.04%;疏林地面積167.7 hm【sup】2【/sup】,占0.18%;灌木林地面積22 654.1 hm【sup】2【/sup】,占24.50%;無立木林地2 141.1 hm【sup】2【/sup】,占2.29 %;未成林造林地632.1 hm【sup】2【/sup】,占 0.68 %;宜林地2 141.3 hm【sup】2【/sup】,占2.31 %.林地面積按使用權統計,國有面積2 358.4 hm【sup】2【/sup】,占2.55 %;集體面積85 582.1 hm【sup】2【/sup】,占 92.54 %;個人面積4 535.8 hm【sup】2【/sup】,占 4.90 %. 1.2土地資源利用現狀
據2010年《安寧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市國土總面積130 187 hm【sup】2【/sup】,其中農用地面積112 331 hm【sup】2【/sup】(耕地23 095 hm【sup】2【/sup】、園地4 843 hm【sup】2【/sup】、林地83 664 hm【sup】2【/sup】、牧草地14 hm【sup】2【/sup】、其它農用地715 hm【sup】2【/sup】),占總面積的86.28%;建設用地8 991 hm【sup】2【/sup】(城鄉建設用地6 804 hm【sup】2【/sup】、交通用地1 622 hm【sup】2【/sup】、其它建設用地565 hm【sup】2【/sup】),占總面積的6.91%;未利用地8 865 hm【sup】2【/sup】(水域295 hm【sup】2【/sup】、自然保留地8 570 hm【sup】2【/sup】) ,占總面積的6.81%. 1.3林地使用特點
安寧市地處昆明近郊,林地使用集礦產、旅游、房地產于一體.為了搞活經濟,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積極響應中央號召,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實施改革開放以后,針對安寧市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了讓老百姓盡快脫貧至富,實行“大礦大開,小礦小開,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要有水快流,不要搞細水長流”.同時,旅游資源、房地產開發,公路、鐵路、石油、電網、工廠建設也一起上,一時間,安寧市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林地資源也遭到了極大破壞.據統計,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安寧市的林地面積減少了1 749.4 hm【sup】2【/sup】,其中用于礦產資源開發的林地面積1 093.7 hm【sup】2【/sup】,用于房地產開發的150.0 hm【sup】2【/sup】,用于公路(鐵路)建設的120.0 hm【sup】2【/sup】,用于電網建設的50.0 hm【sup】2【/sup】,用于工廠建設的335.7 hm【sup】2【/sup】.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安寧市也加大了對生態建設的力度,過去的10年間,國家財政共投入安寧市的林業建設專項資金2 000多萬元,省財政共投入28萬多元,安寧市財政投入3 000多萬元.大量建設資金的投入使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林地管理也依法依規逐步走入正軌. 1.4林地管理現狀 1.4.1集中統一管理
安寧市的林地資源管理與全國一樣,不論是國有林地還是集體林地均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為了規范林地使用,理清林地權屬,安寧市林業執法隊伍先后進行了4次清理整頓,僅2006年,安寧市森林公安機關就查處涉林案件100多件,打擊處理違法占用林地人員100多人(其中刑事處罰1人),收繳罰款160多萬元.但林地非法流失和有林地逆轉、隨意侵占林地、非法占用林地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目前,轄區內還有正在征占用林地的礦山、企業200多家,其中還有部分礦山、企業征占用林地手續不齊全.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均山到戶后,有的群眾誤認為山就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因此加大了對林地監管的難度. 1.4.2模式化管理
安寧市目前的林地使用申請程序與其它地方一樣,不論使用林地面積大與小,都需要經過:提出申請提供報件審核審批等過程.個別業主由于認識不到位,感覺按現行政策規定辦理合法手續時間長、費用高,為了“省事”,心存僥幸,或不辦手續,或少批多占,或異地使用,隨處亂挖、亂采,心想,反正抓不到是我的,抓到算倒霉,最多是罰點款,不惜以身試法,給林地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1.5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
據2007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安寧市應確權林地面積9.01萬 hm【sup】2【/sup】,實際確權面積8.66萬 hm【sup】2【/sup】, 確權率96.1%,集體公益林面積5.95萬 hm【sup】2【/sup】,林改前已流轉林地面積1.12萬 hm【sup】2【/sup】,采取均利進行處置的集體商品林面積1.59萬 hm【sup】2【/sup】,確權宗地數11 788宗,核發林權證7 962本,發證戶數7 573戶,發證面積8.27萬 hm【sup】2【/sup】,發證宗地數11 575宗,確權到戶率81.8%,林權證發證率98.2%.各項指標均已超過省、市驗收標準的要求. 2林改后林地管理工作凸現的問題 2.1林權形式已確認,實際權利不到位
盡管安寧市已按規定對集體林進行確權,并將集體林均山到戶、均利到人,但由于長期以來集體林均由村委會充當集體林地所有權的主體代表,導致權利約束失效,委托關系扭曲.集體山林的所有者是農戶,村委會只是村民的人,委托人缺乏對人有效的監督和約束,人往往違背林農的利益行事,導致林地不能規范化地管理.特別是在林改后,由于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林農仍然無法對林地的相關權利進行監督,個別地方仍然存在鄉村干部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利用手中的權力隨意處置村民林地使用權的情況,導致林權已確認,但實際權利不到位的情況. 2.2林權流轉平臺尚未完善,林農主體地位得不到兌現
安寧市的林改是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文件實施的,雖然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已完成,但由于沒有相關配套的法規政策,導致林農的主人地位得不到及時兌現.通過林改,已將集體林均山到戶、均利到人,按照《森林法》的規定,集體林可以采取承包、拍賣、租賃、轉讓等多種方式將林權分散到經營者手中,但由于林權流轉平臺尚未建立完善,這些流轉模式并未有效地運作起來,林農們的集體林經營利用、獲取收益的權利及相關義務沒有明確,導致不能對林地實行規范管理. 2.3林權糾紛解決機制不完善
安寧市林權爭議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遺留下來的,也有經營管理過程中產生的,還有技術上的原因和工作粗糙造成的各種原因.其中,經濟利益有關的爭議最多.林權爭議糾紛如果久拖不決,不但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影響安定團結,不利于林業生態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依法及時正確地處理林權爭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由于安寧特殊的人文、地理等條件的限制,截至目前還有一些林權爭議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影響了林地的規范管理. 2.4管理隊伍不健全 2.4.1管理人員數量不足
長期以來,安寧市的林地監管工作主要由森林公安履行,森林公安機關現有民警10人,僅靠這10名民警要管理好占全市土地總面積71.04%的92 476.3 hm【sup】2【/sup】林地,人員明顯不足. 2.4.2需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學習
森林公安機關民警需要不定期地培訓學習,不斷提高管理人員業務、文化、理論素質,提高執法辦案能力. 3加強林地管理的措施 3.1穩定林權,還權于民
安寧市已確權的林地面積達8.66萬 hm【sup】2【/sup】,發證率達98.2 %.為了更好地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除盡快發放已確權林地的林權證外,還應嚴格按《森林法》規定出臺相應的林地管理辦法,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林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林權,避免發生短期行為.同時,在穩定林權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森林法》和相關政策、管理辦法的規定確保林農自主經營,真正當家作主. 3.2規范林權流轉機制
如果林權可以順利流轉,就能幫助林農籌集更多資金,更方便他們的經濟生活,使農村集體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更加有益于解決三農問題.林權流轉有利于提高林農經濟收入,并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國家鼓勵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的合理流轉.除權屬不清、有爭議以及法律有明確規定的國有山林外,其他集體山林的林權在確權以后,均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原則進行流轉.因此,應盡快建立和完善林權流轉平臺,規范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并加強服務,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法規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糾紛調處等服務. 3.3完善林業糾紛解決機制
林權糾紛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既有歷史上遺留的糾紛,又有新出現的爭執.在安寧的個別地方,林權糾紛己成為林業發展的重要障礙,成為亂砍濫伐森林的誘因之一.穩定林權、合理解決林權爭議是加快發展林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保護森林資源不被破壞,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措施. 3.4依法依規保護管理林地
林地逆轉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不僅會破壞生態環境,還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在認真做好預防管理的基礎上,除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杜絕毀林開荒、亂占林地外,還應繼續發揮森林公安的職能作用,開展專項行動,對亂占、濫墾林地、拒不辦理征占用林地手續的責任人依法追究責任. 3.5明確管理責任
行使林地管理保護職能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已有的管理基礎上,應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好征占用林地服務和監管工作,嚴格依法辦理建設項目征、占用林地審核、審批手續;對受理的征、占用林地申請,按規定程序和規定的時限審查上報,對征、占用林地的全過程進行監管、跟蹤,杜絕少批多占、不批也占等違法行為的發生.同時,加大督查督辦力度,對已清理出的違法占用林地的建設項目,依照《森林法》和《土地管理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督促限時補辦手續,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昆明分院.安寧市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資料[Z].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S].198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S].1986.
[4]張正周.對新時期林地資源管理對策的思考[J].林業調查規劃,2010,35(1):76-79.
根據吉林省人民政府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迎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由省農業委員會承擔的考核要點有11項,合計分值15分,依據省農業委員會的職責和任務分工,現對201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自評如下:
一、 工作準備情況
我委接到貴局《關于迎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后,委領導高度重視,責成此項工作由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牽頭落實。我們組織相關處室召開專題研討會,針對考核要點,逐項核對我們應該準備的上報材料。在我們相關單位的鼎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高標準的完成此次迎接檢查材料準備工作。
二、 主動與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溝通
接到考核方案后,我們主動與相關的上級考核業務處室請示,尤其是我們的主管領導機關,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業務處室的領導,上級機關對我們工作很認可,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三、總體評價
2016年,我們嚴格按照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延伸績效考核工作要求,緊緊圍繞“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標,量化指標,強化管理,狠抓落實,基本實現了延伸績效考核工作目標,圓滿完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成效比較明顯。按照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細則和責任分工及具體的考核要點指標分值,自評分為15分。
四、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要點工作指標完成情況
(一)扎實推進國家級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
2014年,農業部啟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采取“國家制定考核辦法、縣創、省評、部公布征詢意見、國家發牌”的方式,創建期2年,首批選擇107個市縣作為試點單位。我省敦化、榆樹、公主嶺三個市成為首批試點單位。2016年,與省水利廳、畜牧業局共同組織開展了創建工作。
1.加強工作指導。一是組織3個創建縣(市、區)分管副縣長和局長分別參加了農業部舉辦的兩期培訓班。二是我處于2016年6月在敦化市舉辦了有各地農業部門負責人、監管工作負責人等200多人參加的培班,請農業部監管局副局長金發忠授課,并現場觀摩了敦化市安全縣創建情況。三是對3個創建縣(市、區)開展了中期檢查指導,對創建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2.加強政策資金扶持。2016年,從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資金中,給每個創建縣扶持資金20萬元,用于開展創建工作。2年創建期期間,國家給予每個試點縣專項資金100萬元,我處將3個縣(市、區)同時作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試點,一同組織開展創建工作,在監測、檢測和風險評估等項目安排上給予重點傾斜,共扶持專項資金45萬元,有力地促進了創建工作的開展。 2016年,經與農業部協調,將敦化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列為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部級檢測中心敦化實驗站。
3.進行總結和完善。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試點單位第一批核查和第二批遴選工作的通知》(農辦質〔2016〕25號)要求,我委牽頭組織開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單位第一批核查和第二批遴選工作。2016年8月,我委組織3個創建縣就兩年來的創建工作進行了總結,認真總結創建過程中取得的典型經驗,查找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明確今后和努力方向。目前,3個創建縣的工作總結、圖片等相關材料已按要求報送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第二批試點工作,農業部給我省6個指標。在廣泛征集、自愿申報、初步審核的基礎上,2016年9月7日起,由我處牽頭組織,組成3個考核組,經過學習培訓,分赴3個第一批試點單位進行核查,7個第二批試點單位申報縣(市、區)進行考核遴選。同時,委托省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對10個縣(市、區)進行了群眾滿意度問卷調查,3個廳局分別出具了10個縣(市、區)農、畜、水產品檢測結果。經過核查,3個第一批試點單位敦化市、榆樹市和公主嶺市達到創建要求,已將名單上報農業部。經過遴選,7個申報縣(市、區)綜合排序依次為:輝南縣、前郭縣、大安市、伊通縣、東豐縣、龍井市、洮南市。名單已上報農業部,爭取全部開展創建。
4.完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模式課題研究。在抓好安全縣創建工作的基礎上,應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邀請,將我省敦化市作為全國三個試點之一開展安全縣創建模式研究。目前,課題已完成,總結報告已報送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二)深入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
為了確保今年全省農藥專項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按照《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6年農藥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的通知》(農辦農〔2016〕 8 號)要求,我省制定下發了《2016年吉林省農藥專項整治行動方案》、《2016年吉林省農藥監督抽查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2016年農藥專項整治工作的目標、工作思路、任務及保障措施,為做好全省農藥專項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都成立了由屬地農業業務主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藥市場監督檢查領導小組,對農藥市場監督工作進行分解,做到了領導重視、職權職責明確,確保監管到位。
1.開展春季農藥市場督導檢查活動。為了推動各地農藥監督管理工作全面啟動,及時發現和掌握各地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省農藥檢定所組織執法人員成立三個督查組,由所領導帶隊,分赴各地深入農藥市場、農藥生產經營企業開展宣傳和市場檢查。共檢查全省9個市(州)21個縣(市、區)農藥市場的300余家農藥經營商店,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執法人員當場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及時排除了隱患,有力地保障今年春耕生產。
2.組織省本級執法人員深入各地開展農藥質量和標簽執法檢查,共檢查省內9個市(州)、21個縣(市、區)526家農藥經營單位。
3.組織市(州)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開展轄區內農藥質量和標簽專項檢查。檢查的重點是近兩年問題較多的農藥市場以及2015年農業部和我省農藥質量監督抽查中涉嫌有問題的農藥產品。
4.根據2015年農業部第二批、第三批農藥市場監督抽查結果通報,開展了全省范圍的市場大檢查。通過組織開展農藥市場執法檢查活動,進一步規范了全省農藥經營秩序,有力打擊了銷售假劣農藥和標簽嚴重不合格農藥的違法行為。
截止到2016年11月份,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8375人次,檢查農藥生產企業27家次,整頓農藥市場2110個次,檢查農藥經營單位19274個次,立案查處違法案件202起,查獲不合格農藥13.46噸,涉案金額84.451萬元,挽回經濟損失364.03萬元。
(三)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
2016年,我委深入貫徹全國“雙打”工作會議和全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將農資打假執法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國家六部委聯合下發的《2016年全國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要點》和省2016年“雙打”工作要點的要求,組織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和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全面深入開展了“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活動,全年共組織全省各級農業執法機構出動執法人員44197人次,檢查農資企業、經營業戶34024個次,入農戶倒查14000余戶次,查處各類農資違法案件532起,涉案金額310.14萬元,查獲違法農資產品29.4萬公斤,挽回損失7000余萬元。經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農資市場環境明顯優化,農民購買使用農資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四)加大對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指導力度
2016年財政部下達我省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項目資金985萬元,共產創建標準園18個,其中設施蔬菜標準園7個,水果標準園11個。
通過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項目的實施,促進和帶動我省設施蔬菜和水果產業不斷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
(五)強化對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
2016年度,我委共組織開展2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一是針對國家在我省例行監測中于遼源市生產基地發現的有關農產品品種農殘超標問題,2016年7月,我委重點組織開展了監督抽查,制定并下發了《吉林省農業委員會關于開展2016年第一次國家農產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的方案》(吉農質發〔2016〕4號),將抽查范圍擴大到長春市。共抽取樣品25個,經檢測全部合格。二是2016年11月份,省r委按照吉林省201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食用菌專項監測的結果,制定并下發了《省農委關于開展食用菌質量安全專項抽查工作的方案》(吉農質發〔2016〕8號),省農委決定對長春市、四平市、延邊州開展食用菌質量安全專項監督抽查,此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六)建立了例行監測和檢打聯動機制
2015年底,我委制定并印發了《2016年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總體計劃》(吉農質發〔2015〕21號),以國家和省農產品檢測實驗室確證檢測為主要手段、市、縣、鄉速測篩查為輔助手段,開展主要農產品日常監測。一是強化省級例行監測。全年共開展省級例行監測4次。每次例行監測,我委均制定并下發監測工作方案,規定工作程序,指定監測參數,提出相關要求。從監測情況看,我省前三個季度蔬菜、水果和食用菌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2%、99.8%、98.5%。平均合格率達到了年初確定的97%目標。二是強化省級專項監測。主要對我省地產主要糧油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花生以及蔬菜、水果、食用菌、人參等開展專項監測。全年計劃開展7次專項監測,目前已開展5次。從監測情況看,合格率達到97%以上。三是強化國家例行監測的配合。2016年,農業部將我省長春、四平、遼源列為國家例行監測城市。每次抽查前,我委均協調相關市縣,下達工作方案,確定抽樣地點,積極配合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呼和浩特),確保抽樣工作順利進行。從監測情況看,前三個季度我省蔬菜、水果監測合格率達到98.3 %和95.2%,平均達到96.8%。居于全國前列。
(七)及時準確地在吉林農網上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
2016年全年,省農委共組織開展了4次蔬菜、水果、食用菌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共監測了全省9市(州)、長白山管委會,梅河口市、公主嶺市和琿春市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和生產基地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共3大類45個品種2160個樣品,對甲胺磷等60種農藥參數進行了檢測。監測結果顯示,全年蔬菜、水果、食用菌樣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7.0%、99.9%、98.9%。監測結果表明,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較為穩定,能夠確保安全消費。
(八)加大對農資打假大要案查處力度
省農委認真貫徹執行農業部印發的《2016年全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方案》和農業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的《2016年全國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要點》,把查辦案件作為農資打假的首要任務,堅決查處各類坑農害農違法行為,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大力推進農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強與公安等部門的聯合行動,建立了部門之間的線索通報、聯合執法、案件協辦等工作機制,形成了打假合力。積極推動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農業執法監管網絡,嚴厲查處大案要案。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極大震懾違法犯罪分子。
2016年全年共立案查處農資違法案件532起,其中涉案貨值或者案值較大的案件有5起,通過嚴查嚴打,有效地震懾了農資違法經營主體,切實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了我省農業生產安全。
(九)及時向衛生計生等行政主管部門通報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
依據省農業委員會職責分工,我委及時向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省衛生和計化生育委員會及時準確的通報,國家農業部門對我省開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信息。
按照《農業部關于開展2016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工作的通知》(農質發〔2015〕11號)要求,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呼和浩特)在省農委、有關市、縣農業和市場監督等部門的支持配合下,于2016年5月10~12日對我省長春市、四平市和遼源市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和蔬菜生產基地的蔬菜、水果、食用菌進行了本年度第二次例行監測。共采集樣品170個批次,其中蔬菜樣品120個批次,水果樣品30個批次,食用菌樣品20個批次。經檢驗,不合格樣品為1個批次的超市蔬菜。
(十)創新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
2016年,我委遵循省農委和省食藥局《加強吉林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合作協議》的職責分工,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全面創新發展監管機制,落實監管責任,努力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無縫銜接的監管模式。
1.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2016年2月,制定并印發了《201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要點》(吉農質發〔2016〕1號),全面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以縣域為單位,以行政村(屯)或產業發展區域為基本單元,劃分若干網格,每個網格落實技術和質量負責人,將監管觸角縱向延伸到底,全省基本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網格化監管體系。
2.全面實施產地準出制度。2016年7月,為切實加強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推進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的有效實施,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我委制定并印發了《全省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工作方案(試行)》(吉農質發〔2016〕3號),全面試行以農產品產地證明為基礎的產地準出制度,將監管鏈條橫向擴展到邊,基本形成了農業部門橫向到邊、與食藥部門無縫銜接的監管工作格局。
3.全面落實監管責任。2016年年初,我委印制《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與各市(州)農委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并組織各市(州)、縣(市、區)、鄉(鎮)農業部門層層簽訂責任書,全面落實監管責任;督促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從源頭上落實生產經營者的質量主體責任,有效增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的責任意識和生產經營者的自律意識。
4.全面實行責任追究制度。2016年,我委根據《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通報和問題約談辦法(修訂)》全面實行監管和生產經營責任追究制度,對在日常監管和監測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電話約談,下發通報溯源監管,深挖徹查根源,及時進行整改。目前,共下發《督查通知單》38份,進行電話約談2次,向省食安辦通報3次,向省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通報1次。
(十一)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能力建設
針對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O管體系不健全、檢測、追溯體系建設遲緩這一難點問題,我委積極采取措施,多方協調,督促指導,大力推進體系的建設和健全完善。
1.推進監管體系健全完善。對于目前個別市、縣農業部門監管機構不健全問題,我們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有關部門主要領導進行宣傳,引起充分重視,推進監管機構設置。目前,市級農業部門未設置監管機構的,四平市農委在主要領導重視下,已單獨成立監管科。遼源市農委正在與市編委協調中。縣級農業部門仍有個別未設立監管機構的,正在加強督促引導。
2.加強檢測體系建設指導。一是推進縣級檢測機構建設項目落實。積極協調配合省發改委、農業部,在“十二五”項目計劃外追加了2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建設項目,使我省縣級檢測機構項目達到45個。二是開展檢測機構能力驗證。對于目前已通過省級資質認定的8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組織有關方面開展全方位檢測能力驗證,確保檢測機構具備應有的能力開展確證檢測工作。三是指導檢測實驗室建設。根據各市、縣檢測機構建設實際,我委組織有關專家,多次深入基層開展檢測實驗室建設現場指導工作,推進實驗室建設速度。目前,白山、吉林兩市檢測中心已取得重大進展,進入資質認定籌備階段。伊通、蛟河等縣級檢測中心已開始申請資質認定,另有5個縣級檢測中心也正在積極開始籌備資質認定。四是加強檢測人員培訓。一方面,我委協調有關市、縣檢測人員到已通過資質認定的檢測機構學習,另一方面,舉辦擬開展資質認定檢測機構骨干人員培訓班,開展手把手培訓,使受訓人員短期內檢測技能得到迅速提升。五是強化檢測技能競賽指導。根據農業部等部委的部署,在全省基層檢測機構中選拔了3名檢測技術能手,參加了2016年11月25~27日,農業部、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北京共同組織的第三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總決賽。經過激烈角逐,我委組織的參賽代表隊在競賽總決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在3個單項比賽中,我省3名參賽選手均獲得了驕人的成績,長春市水產品質檢中心張惠峰榮獲水產組一等獎,公主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孫沫榮獲種植業組三等獎,榆樹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張立春榮獲畜禽業組三等獎。
3.加快追溯體系建設進程。在利用世行項目建設的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硬件建設、軟件開發基本完成的基礎上,2016年,我委協調省綠辦加快信息平臺建設步伐。一是組織開展并順利完成了機房環境施工、驗收、軟件網上測試工作。二是與省世行項目辦共同組織,在長春理工大學舉辦了5期市、縣、鄉農業部門和企業應用人員培訓班,培訓800人。三是組織協調有關單位加快進行信息平臺專網建設,經過招投標確定了兩家運營商,完成了專網域名和IP地址的申請工作。目前,省綠辦正在抓緊開展信息平臺正式運行的準備工作,有望年底前完成省、市、縣三級聯網,與省食藥監局實現網絡對接。
由于國有林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深度不徹底,導致目前國有林場的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一些問題,加上林場的許多財務人員為非專業出身、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到偏遠的山區工作、新老財務人員脫節等,導致林場財務管理水平較低,嚴重影響了林場的財務管理。此外,部分林場財務管理人員缺乏一定的財務管理、預算等相關知識和意識,阻礙了林場的進一步發展。
2財務管理制度執行力不強
部分國有林場為了更好地發展,會根據其財務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財務管理及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進。但是即使國有林場具有一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如果管理人員不按照相關的制度進行執行,也無法充分發揮財務制度的優勢。目前,國有林場財務管理制度執行力不強,主要表現在資金預算不合理、財務紀律差以及資金缺乏管理等方面。
3無法發揮財務管理職能
國有林場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能是根據林場的功能對資金進行合理分配,并對林場的財務及其相關活動進行有效控制,以促進林場更好更快地發展。目前,大部分國有林場管理者沒有意識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報銷、管賬的部門,沒有充分發揮財務管理職能。
4加強國有林場財務管理的措施
4.1轉變觀念,優化內控環境
新時期國有林場財務管理職能與國有林場的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財務管理人員應該根據林場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身的管理方式,并確定不同時期的財務目標[1-2]。實行內部控制是國有林場優化財務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從機構設置、內部文化、權責分配等方面對林場的財務進行內部控制。財務管理部門應該制定清晰的財務管理流程,明確各部門的責任、權利,避免職權混亂等情況的發生。
4.2健全財務管理制度
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監督和控制作用,是發揮財務管理職能的重要支撐,可減少財務管理中營私舞弊和違規操作等現象的發生。根據林場需要,定期審計和專項審計結合,加強對財務管理的監察,對重要領導離職前進行離職審計,確保各項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因此,國有林場要結合自身實際,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4.3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
關鍵詞:林業經營;管理制度;林紙一體化
目前我國成功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林紙一體化。林紙一體化主要是從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中體現的,通過將產權清晰的投資主體有機結合起來,在法制的基礎上來完成交易的行為。該模式在發達國家已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在我國由于林業經營和管理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導致跟宏觀經濟氛圍不協調。所以要想走林紙一體化的經營道路,就必須要守善林業經營和管理制度,做到紙業和林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真正的結合起來,實現林紙一體化的過程,達到“共贏”的狀態。
1 管理制度和林業經營過程受林、紙產業政策的約束和要求
在“林紙結合”中,必須要注重“林”的建設,通過對管理制度和林業經營的創新和改進,建立單一的、專門的紙漿林,為造紙企業更好的提供一條龍服務,滿足木漿原料的需求。
速生豐產林營造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分散在農民手里,土地承包法有明確規定農民是自愿進行土地流轉,不能強行收農民的土地。
據了解,目前廣西有三種操作模式值得借鑒:第一種是“現租后補,利潤分紅”。農民與漿廠的利益掛鉤,漿廠對農民的林地先租用,待漿廠投產以后,把農民土地作為股份入股,按入股分紅,這樣操作,每畝地農民收入可能超過一兩百塊錢,農民可以長期受益。廣西高峰集團就擔當起中介的角色,高峰集團是由廣西8家國有林場組建而成。這就是企業+公司+農戶的模式,政府可以規范和監督企業行為。第二種是“先支后結,林木分成”。先支就是先給農民支付一定的生活費,10-15元每畝,待木材收益的時候按三七開,到時再進行結算。第三種是“訂單林業”。先投資后回報,投資者按每畝林地所需成本,先付給農民費用,可以鼓勵農民利用零星土地多種樹。
云景林紙所在地思茅地區景谷縣森林覆蓋率為74%,沒有多少荒山荒地可用,1998年云南省政府決定劃100萬畝林地交由云景林紙經營,開中國林紙一體化之先河,催生了國家林紙一體化產業政策。每年砍10萬畝,種10萬畝。2002年國家將云景林紙木漿生產線完善和原料林基地建設工程列為國債扶持的林紙一體化建設項目,2004年5月云景林紙木漿生產線完善工程驗收,并開始贏利,標志著思茅林區林產工業體系形成,思茅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確立。
我國《森林法》中沒有分局商品林和公益林的性質差異來確定林權的類型以及林權制度,所以同一中管理制度來管理不同類型產業,導致了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產生了長期的矛盾。因此,林地的產權、林木交易權、和林木所有權的不完善導致市場配置森林資源得不到發揮。
所以實行林紙一體化需要跟政府和林業企業在管理制度和管理經營方面不斷創新,實現家庭聯營、委托經營和幾桶合作經營的模式,創建新的林業經營實體,促進資金、資源、人才和技術等要素的流動,提高森林資源的經營水平和規模的效益。
2 加速推進云南林漿紙一體化進程
2.1 堅定加快云南林紙產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云南是全國森林資源的大省,要抓住全國進行林紙一體化建設布局調整的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云南林紙一體化產業發展。
2.2 認真搞好森林資源二類調查 目前思茅、文山、曲靖等林漿紙主要基地建設的州市沒有較為準確的資源數據。建議安排專項資金, 進行二類資源清查(核查),并在資源調查清楚的基礎上,建立森林資源動 態監測體系。
2.3 認真做好林漿紙一體化發展規劃 有關州市要在《云南省林紙一體化發展綱要》和《云南省林業產業發展規劃》的框架下,結合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縣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工業化發展綱要,盡快明確農業用地、畜牧用地和林業用地,尤其是要落實現有宜林荒山用地等地類,加快低產林改造和撫育問伐的力度,為林漿紙基地建設提供集中連片的造林地塊。
2.4 加快推進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2.5 正確處理人工林與天然林的問題 現思茅市人工林僅占10%,天然林占90%,僅靠撫育間伐材無法滿足規模化林紙發展需求,需在現有法規的允許范圍內妥善建立和加大商品林中低產林改造的工作。
2.6 加快推進金光集團林紙產業進程
2.7 積極解決公司原料的供應問題 在工業原料林經營模式上要采取多元化建設模式,發展租賃土地造林、合作造林、訂單林業等模式。切實解決和緩和當前林紙企業生產原料嚴重不足的問題。
2.8 加大林業科技改革工作。 應結合云南林紙發展的現狀,加大林業科研和推廣的投入;切實引導林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和速生樹種品系的篩選和提升。
3 結束語
林紙一體化是我國未來林業和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實行林紙結合,做到“以林為本,以林養紙,以紙促林,林紙相結合”,做好紙漿基地的建設工作,合理的安排造紙企業的生產和紙漿基地的結合,共同實現林紙結合的經營模式。
林業資源其實就是森林資源,是指一個地區的林地、林木、森林以及依托林地、林木、森林生存的野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總和。目前,由于遭到了大規模的開采和浪費,我國的森林資源現狀并不樂觀。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多,森林物種豐富,宜林地區廣,但我國人口基數大,導致人均資源較少,同時空間分布不均、生產力低下、森林結構不合理。此夕外,森林資源也遭到了破壞。并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生動物棲息地消失、環境惡化、災情頻繁、流沙堆積堵塞河道水庫、水土流失導致沙漠化等,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林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林業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系統內部各要索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同時系統也影響其他外部的系統,并受其他外部系統的制約。
1、森林資源過度開發各個行業對于林業資源都有著不同的需求,雖然使得林業經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對于林業資源也造成一定的破壞。我國的森林覆蓋面積并不是十分的廣泛,由于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人口眾多造成城市用地緊張,所以必須在原基礎上進行擴建,很多城市在擴建的過程中毀壞大量的林地,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同時森林資源緊缺、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嚴峻。我國對于森林資源的采伐有著相關的硬性規定,要求對于林業資源的采伐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該要求主要從兩方面考慮,第一考慮到林業資源中林木的生長自我恢復能力,第二就是考慮林業的生態平衡,加強對于林業開采的控制,避免亂砍濫伐和過度采伐現象。
2、林業產業化低當前,我國林業產業化程度較低,林農普遍采取分散經營的方式,且缺乏相應的行業協會,這一方面阻礙了與市場的接軌,不利于銷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產業化的縱深發展。林業產業化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發展失衡,存在較大的區域差別。在林業產業化比較完備的地區,產業鏈和規模已經形成,而部分林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卻由于缺乏管理和引導,無法實現與市場的準確接軌。
二、加強林業經濟管理的對策
1、加強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現代林業管理制度,首先要確定林業的產權制度。建立產權明晰的林業管理制度,激發林業建設的積極性,使勞動者關心社會的集體物資利益,體現個人與集體利益的結合。加強林業分類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真正落實林業的分類經營制度,并設計可行的林業效益補償制度。其次,建立管理制度、管理機制和管理機構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要將管理機制用在管理制度中,保障管理機構能夠正常運行。林業的管理機制是管理體制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權力機制和利益機制。利益機制作為管理機制的主體,應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機制,促進林業建設的多元化發展。應以實現利益機制為目的進行權利機制的設計,讓各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主動地加強林業建設。對林業管艦構的改革應以政府的職能轉變為重點,組建高效的林業管理系統,注重林業管理系統和其他部門的協調關系。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有完善的社劊艮務體系、林業市場體系等配套體系,才能構建成互相協調的完整體系。林業政府部門作為林業的主體機構,應先建立完善的林業管理體系,搞好自身建設,配合其他體系的建設。
企業的正常運轉要以管理制度作為保障,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保證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積極運轉,但是當前部分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著較多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管理制度存在認識錯誤當前中小企業管理制度中存在著兩種缺陷:(1)一些企業仍然采用傳統管理方式,對于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認識不足,甚至不愿意進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只想保持原有的管理方式不變;(2)部分企業管理者雖然認識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創新過程中工作片面,使企業制度創新和改革創新不能同時進行,嚴重制約了管理制度創新的成效。
(二)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部分中小企業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造成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有:(1)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存在著偏差,過分強調“以人為本”的工作思維,造成了管理工作權威性不足;(2)企業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足,并且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在產品的安全生產中,對于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容易使企業陷入經營危機。
(三)管理制度的執行缺乏力度部分中小企業已經認識到管理制度創新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對完備的操作流程,但是在真正的執行中,并不能充分發揮先進管理制度的優越性。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一些企業中,依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人情關系,很多企業在執行管理制度時,往往需要衡量人情關系,人情大于制度的現象在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這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對企業制度創新帶了嚴重的阻礙。
二、現代中小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措施
復雜的市場形勢需要中小企業及時改變自身的經營策略,才能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對于企業而言,盲目地堅持傳統的管理思維,不能和現代化的管理制度接軌,遲早會被淘汰。因此,企業要重視內部管理制度的創新,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解決管理中存在的不良問題,保證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管理思維的創新研究調查顯示,部分中小企業對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理解不足,依然擺脫不了傳統的經營思維,思維的落后造成了工作的落后,在管理工作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經營問題,同時又缺乏相應的市場經濟知識,使企業徹底陷入了經營的泥潭中。通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并針對企業自身制定完備的管理流程,對于企業生產、銷售、員工培訓等方面進行重新的規定,提高企業的整體經營水平。
(二)管理模式的創新管理模式的創新是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關鍵,在企業的管理制度革新中,要把握住工作的重點,一方面是對于企業中人才的管理,對于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改革要采用優秀的人才執行,并給予其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對于企業事務的管理,要根據事情的重要性,進行等級分割,并把管理工作安排到位。
(三)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引導著企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管理者的素質直接決定了企業管理制度的質量。因此,企業要任用優秀的管理人才,對于企業的管理制度改革進行權利信任,以確保企業在正常的軌跡上發展。
三、結論
摘要:隨著諸軍種聯合作戰的規模和頻率不斷增加,為改進聯合作戰能力,美軍對聯合作戰指揮結構進行了改革,出臺了聯合軍官管理制度,對聯合軍官的選拔、教育和晉升等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scale and frequency of the armies of joint operations, to improve joint combat capability, the U.S. carried out reforms for the military command structure of the joint operations, and introduced a joint officer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mad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n the selection,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joint officers.
關鍵詞:美軍;聯合軍官管理制度
Key words: the U.S. military;joint officer management system
中圖分類號:E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5-0313-02
0引言
美軍聯合軍官管理制度的發展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1986年《戈德華特一尼科爾斯法》確立的,在聯合職位上任職的軍官被稱為聯合事務軍官;第二階段是2007財政年度《約翰·華納國防授權法》中確立的,用聯合資格軍官取代聯合事務軍官。聯合資格軍官管理制度從200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美軍聯合軍官管理制度的一個新發展。為保證這個制度的有效實施,美國軍方先后公布了一系列輔助規定,包括:《聯合軍官管理:聯合資格制度實施計劃》、《國防部聯合軍官管理計劃》、《聯合參謀機構(上校及以下軍官)分配政策》以及《聯合軍官管理計劃程序》等。新的聯合軍官管理制度對1986年的聯合事務軍官管理制度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不僅提高了聯合軍官管理制度的靈活性,而且擴大了聯合軍官的來源和儲備。
1聯合軍官管理制度出臺的背景
美軍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設立早于聯合軍官管理制度。二戰中,美軍建立了現代聯合作戰機構,也就是后來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但是這個指揮機構在后期執行聯合作戰任務中表現得并不理想,例如在伊朗人質危機事件、貝魯特炸彈襲擊事件和格林納達軍事行動中出現了問題。尤其是隨著諸軍種聯合作戰的規模和頻率不斷增加,要求對聯合作戰指揮結構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1986年,在美國國會武裝部隊委員會議員戈德華特和尼科爾斯的推動下,通過了《國防部改組》,從法律角度確認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權利和責任,同時出臺了聯合軍官管理制度,對聯合軍官的選拔、教育和晉升等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出合軍官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改進聯合作戰能力;提高聯合事務軍官的能力;確保聯合職位上服役的軍官不會受到不利的影響;確保將級軍官在處理聯合事務時是完全勝任的;提并聯合事務軍官的穩定性和提高聯合經驗;改進軍官聯合事務的教育,并且強化聯合事務軍官的專業軍事教育。
2《1986年戈德華特一尼科爾斯國防改組法》與聯合事務軍官管理
在1986年《戈德華特一尼利·爾斯法》中,美軍將“聯合事務”的概念界定為,與地面、海上及空中力量統一使用的有關事務,包括與下列方面有關的事務:國家軍事戰略、戰略計劃與計劃制定、在聯合司令部統帥下作戰行動的指揮與控制;而聯合軍官就是處理上述聯合事務的軍官。根據該法的規定,美軍開始建立聯合軍官管理制度。首先是在各種聯合機構中建立職位目錄,并公布聯合職位分配目錄表,而后,國防部長在軍種部長推薦的人選中選擇聯合事務軍官。要成為聯合事務軍官,必須經過聯合軍事職業教育,并且在聯合職位分配目錄中的一個職位上完成一個完整的聯合任職,將官要求2年,其他軍官為3年。
但同時,也許是出于對各軍種實際情況的考慮,1986年《戈德華特一尼科爾斯法》授予了國防部長豁免權,其可以允許部分不具有資格的軍官成為聯合事務軍官。這些軍官要么是沒有完成兩個階段的聯合軍事職業教育,要么是沒有完成一個完整的聯合職位任職要求。
3《2007年約翰·華納國防授權法》與聯合資格軍官管理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2001年“9·1廠事件后,美軍對其軍事戰略作出調整,1986年開始實施的聯合事務軍官管理制度在實際運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會通過了旨在改進聯合軍官管理制度的《2007年約翰·華納國防授權法》,提出了“聯合資格”制度,用聯合資格軍官管理替代了聯合事務軍官管理。
《2007年約翰·華納國防授權法》擴大了對“聯合事務”的認識,將其重新定義為“和完成統一事務相關的事務”,通過在多種領域作戰中指揮多種軍事力量,包括陸地、海洋、空中和空間以及信息環境,相關的事務包括:(A)國家軍事戰略;(B)戰略計劃和突發事件計劃;(C)統一司令部下的作戰指揮與控制;(D)與美國其他部門和機構合作的國家安全計劃;(E)與同盟國軍事力量有關的聯合作戰。這里的多種軍事力量除了包括參與聯合事務的武裝部隊外,還包括下列構成中的一個或多個:美國其他部門與機構、其他國家的軍隊或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與個人。隨著對聯合事務概念的深化,聯合軍官管理內涵也得到了調整。聯合資格軍官管理制度通過制定4級“聯合資格”級別要求,使軍官循序漸進地積累聯合經驗和聯合教育經歷,最終成為聯合資格軍官。每個級別都含有聯合教育和聯合經驗標準;每級標準必須逐級滿足,不能越級;達到第3級標準時,就可以成為聯合資格軍官,第4級是對將官的規定。被任命為聯合資格軍官的人員必須是少校及少校以上軍官。
由此可以看出,在聯合資格軍官管理制度下,軍官獲得聯合資格的途徑變成兩條,一是《1986年戈德華特一尼科爾斯法》規定的方法,這稱為傳統型聯合職位任職,也就是在聯合職位上任滿一個周期和完成聯合軍事職業教育后可以任命為聯合資格軍官;大部分軍官還是通過這個途徑成為聯合軍官,在這個方法中,國防部長依然具有一定的豁免權;二是《2007年約翰·華納法》中基于聯合經驗的方法,這被稱為經驗性聯合職位任職,這種方法關注的是軍官在執行聯合任務中所積累的經驗和以各種形式接受與聯合相關的教育和培訓所積累的分數,達到一定積分要求,就可以成為聯合資格軍官。在這種制度安排下,軍官不必在聯合職位分配目錄規定的職位上服滿一個周期,只要他的積分證明他具備足夠的聯合經驗就行;而之前的聯合事務軍官直接成為聯合資格軍官。
雖然《2007年約翰·華納國防授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美軍聯合軍官管理制度,但是其內在矛盾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現是:到目前為止,美軍依然沒有建立起統一的聯合軍官管理信息系統,所以它仍然不能真正實現聯合軍官的統一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約著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工作效率,這也說明其內在軍種文化仍然阻礙著“一體化軍隊”和“聯合文化”的發展。再一個就是,雖然允許預備役軍官可以通過聯合教育、培訓和聯合經驗積累聯合資格分值,并成為聯合資格軍官,但是政策規定仍然不夠具體。例如,沒有具體的預備役聯合職位分配目錄,沒有參加預備役演練的具體分值計算。另外,由于軍種高級學院也可以開展第2階段聯合軍事職業教育,那么它們和國防大學之間勢必產生競爭關系,這個比例關系如何確定,現在仍然不明確。
參考文獻:
[1]美國法典(英文版)[M]:第38章:聯合事務軍官管理:2008.http://uscode.house..gov/download/title—10.shtml.
[2]美國總審計辦公室: MilitaryPersonnel: JointOfficerDevelopmentHasln,proved,huta StrategicApproachISNeeded,2002—12.www.gao.gm/cgi—bin/getqo?GAO-03-238.
[3]美國國防部:DOD Ioint Officer Management Program,2008—08.www.dtic.mil/whs/direct;ves/oorres/pdf/130019p.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