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會改革實施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縣城附近建設標準化學校,用于接收至今沒有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的貧困山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為他們提供與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條件。海南自2007年起實施的“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改變了山里娃的命運。
據海南省教育廳廳長胡光輝介紹,海南省轄18個市縣,11個是貧困縣,教育發展長期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尤其是基礎教育水平低、質量差,薄弱學校比重偏大,優質資源稀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任務艱巨。
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海南大力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截至目前,海南省財政投入14億元,建設了24所思源學校,改擴建教育扶貧移民學校14所,新增優質學位4.57萬個。數萬名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貧困孩子得以走出大山,到縣城接受優質教育。
記者在王榆芳就學的屯昌縣思源學??吹?,這是一所全新的現代化校園,擁有綠草如茵的花壇、標準化的籃球場、明艷的塑膠跑道、一流的教學設備。學校接收的學生90%以上來自貧困、少數民族家庭。
更讓貧困孩子和家長笑逐顏開的是學校強大的軟實力。思源學校建設改變了過去只重硬件投入的教育扶貧方式。海南省政府教育總督學石秀慧說,思源學校招聘的校長均為市縣級以上優秀校長,綜合素質較高,具有豐富的辦學經驗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事業心強,工作投入,加上一批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學科骨干教師和一批充滿活力的年輕“特崗教師”,各思源學校構建了一支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
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優秀的師資力量,為山里娃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優質的教學課程?!八荚磳W校真好,可以免費學鋼琴,還有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繪畫課、書法課、舞蹈課,大家可以憑興趣選擇。”王榆芳笑起來很燦爛,她說今后要上思源高中,繼續學鋼琴。
黎族小姑娘王玉寶告訴記者,在她們以前就讀的山里小學,往往一個老師要教很多門課程,音樂、美術課則讓他們自習。
由省、市縣財政和香港言愛基金共同投入建設的一期10所思源學校經過三年的順利運行,教育教學成果顯著:學校教學樓下,展示著孩子們精美的美術、繪畫作品;籃球、排球場上,山里娃揮汗如雨;學業成績也大幅度提高,上學期末,第一批10所思源學校中,有7所平均分高于所在市縣平均分,9所成為省級規范化學校。
一、在企業轉型升級中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是解決職工思想矛盾的客觀需要
在當今社會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步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也逐步進入了“改革、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企業推行內部改革、轉型升級,必然會涉及體制機制、勞動人事、收入分配等營運模式、管理環節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組合,這將對職工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構成較大沖擊,并引發思想矛盾和沖突,如若處置不當將會給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一定程度的阻力。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沿用說教式、灌輸式等傳統、單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必須針對新形勢新變化,遵循人的思想特點和心理活動規律,充分運用人文關懷、心理疏導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及時了解員工的思想動態,傾聽員工心聲,幫助員工解開思想上的疑慮,激勵員工自我領悟、自我認識、自我調整,保持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為企業集中精力改革創新、盡早完成轉型目標提供堅強后盾。
(二)強化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是維護職工利益、實現管理提升的現實需求
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由于涉及內部組織結構優化、運營模式調整、職工持股清退、薪酬體系改革以及不同群體的工利益調整,不可避免會產生職工對企業管理方式及個人薪資報酬的滿意度問題、企業與職工間的利益平衡問題,以及職工合法權益保障等問題。如果我們在問題發生之前做好與職工的交流溝通,從感情上理解體諒職工的“苦處”,從行為上為職工多辦實事,從決策、管理和制度制訂上最大限度地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就能夠消除誘發職工心理失衡的不穩定因素,把職工的思想凝聚到企業的發展上來,把職工的行為調試到企業的規范管理上來,減少職工對企業轉型的擔心和疑慮,從而降低企業內耗,提高管理效率和管控能力,這也是企業推行轉型升級、管理變革和維護職工利益的現實需求。
(三)強化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是保證國企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的成功之道
對于我們的企業來說,轉型升級不僅僅是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產品結構和產業層次,它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還伴隨著企業間的戰略合作、資產重組、文化融合、資源優化。在這一進程中,由于企業文化的差異和碰撞,部分職工會產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疏導,企業的戰略規劃就難以推進、戰略目標就難以實現,就會抵消甚至喪失戰略合作、優勢互補的整合效應。從這一點來說,強化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可以有力推動集團文化建設,運用新的企業愿景、價值觀念和經營理念來統一職工的思想,為企業順利實施調整重組,推行集團化管理和國際化經營,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達到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文化支撐。
二、轉型升級過程中員工人文及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結合本企業轉型升級時期的情況分析,目前員工中表現出的一些不良思想情緒和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企業轉型發展帶來的迷茫。在企業對戰略轉型理念宣貫較少、解析不夠的情況下,不少員工對于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升級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對于戰略轉型如何實施、如何與生產經營工作和自己的本職工作相結合、轉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風險等都還相當模糊,并且越是一線員工了解得就越少,特別是在涉及企業搬遷轉型的問題上,一些員工對企業的發展布局、今后去向、個人出路感覺渺茫,產生了找不到職業方向的迷茫心理。
二是文化氛圍改變帶來的疑慮。這種心理在兼并重組的企業中表現較為明顯。在雙方企業文化的磨合期,實力相對弱勢的企業一方往往受到強勢企業的文化滲透和擠壓,而企業員工在本企業固有文化的影響下,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價值觀的急劇轉換和行為方式的重新確立,這種文化氛圍的改變一旦超過員工的適應程度和適應速度,必然導致員工的思想疑慮和心理障礙。
三是職場壓力加大帶來的緊張和焦慮。企業推行轉型升級的最終目的在于取得并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為此,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質、工作標準等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員工承受的工作任務和精神壓力也會越來越重、越來越大,快速多變的工作節奏和高強度的工作負荷,會使得員工始終保持緊張狀態,繼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加之現代企業人際關系日益繁雜,倘若不能較好地處理與關聯部門、上下級、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員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理焦慮,并帶來身心的疲憊和工作的倦怠,進而影響到工作質量和效率。
四是個人需求得不到滿足帶來的苦悶和失衡心理。對于企業在改革轉型中建立的薪酬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職業晉升制度等,有的員工思想上存在著技不如人、業績落后、收入減少的擔心,因而患得患失、自尋煩惱;有的總覺得別人工作沒自己干得多、貢獻沒有自己大,收入卻比自己高、好處卻比自己多,于是抱怨累累、心態失衡。還有的不能準確定位自身的角色,對個人的崗位目標、人生價值要求過高,一旦預期目標無法實現,就會產生消極心理,表現出苦悶情緒。
以上問題的存在,毋庸置疑,將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執行力,對于企業的改革轉型、戰略融合、安全生產、經營管理危害很大。在我們揚農,公司各個層次和部門的管理者大都注重采用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工作理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也得到了職工們的充分肯定。盡管如此,也應該看到,在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運用上,還存在著關心“事”多、關心“人”少,方法簡單、效果欠佳等不足,需要進一步總結實踐經驗,不斷調整改善,實現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價值的最大化。
三、轉型升級中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途徑探究
(一)加強宣傳引導,讓員工“安心”
轉變思想觀念是推進轉型升級的前提,隨著企業改革不斷深化、轉型程度不斷加深,員工思想上必然會產生種種擔心和疑慮。因此,要e極運用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工作方法,把員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心理問題發生前,把可能發生的問題解決在問題發生前。一方面,要深入開展以企業戰略轉型為主題的形勢任務教育,全面分析企業面臨的形勢和發展前景,引導員工正確認識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必要性,在轉型發展中更新思想觀念,提高承受能力,以觀念上的轉變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主動接受轉型發展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的宣貫,對于已經明晰的戰略布局、實施方案、搬遷計劃等,能夠宣傳、適宜宣傳的應通過口頭講解、會議傳達等形式層層宣講,讓員工提前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準備,減少員工對企業轉型產生的后顧之憂,增強員工對企業發展的信心,從而安心本職,把思想和行動集中到企業發展上來。
(二)發展企業文化,讓員工“舒心”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成長發展生生不息的源泉。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軟實力,具有調節人的心理、疏導心理矛盾的載體作用。因此,在戰略轉型和兼并重組中,企業更應該抓住時機,與時俱進,以企業文化的創新融合,放大自身的企業文化優勢,拓展企業文化內涵和外延,使企業戰略轉型的理念與優秀的企業文化一起貫穿于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全過程,促使員工對企業的戰略轉型由認知向認同深化推進,逐步把員工的思想統一到戰略轉型的愿景上來。同時,要積極組織開展既健康有益又輕松活潑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寓教于樂,陶冶情操,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氛圍,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調節員工的情感和心理,讓員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展現自我,找到自我價值,舒緩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三)滿足正當需求,讓員工“暖心”
開展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人的基本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企業改革轉型期,員工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不同年齡、文化、崗別的員工對薪酬收入、職務晉升、能力提升、價值體現等各方面的需求,會有所不同、各有側重。因此,要在暢通、完善員工訴求表達渠道的基礎上,摸清員工實際需求,實行區別對待,想人所想、為人所盼,想方設法滿足員工的合理需求。比如在改革過程中,當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考慮如何保障好員工的合法權益,通過人性化操作,化解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對于轉型過程中員工的成長進步需求,應加強員工新知識、新技能的培訓,幫助員工更好地適應業務轉型對其素質能力的變化要求,并有效運用崗位晉升、物質和精神激勵等措施,讓員工看到機會、感到公平、受到激勵,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企業轉型發展增添動力。當然,對員工的需求也要積極地加以引導,對于暫時無法滿足的需求應主動同他們溝通,通過耐心細致的說明講清道理,讓員工明白不能滿足的原因。
(四)建立工作機制,讓員工“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