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光學工程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光學;光學教育;光學現狀;光學發展
1.前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光學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新的光學分支不斷涌現,光學知識不斷擴展,必然對光學教學產生沖擊,而為了適應光學技術的發展,光學教學必須要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知識面要不斷擴展等特點。為我國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2.我國光學教育的發展歷程
2.1 萌芽時期
2.1.1 從上一輩直接傳承到下一輩
當時的人們把有關光學方面的知識、技巧和工藝應用在了謀生和生活上,他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老師,都是從上一代怎樣制造與光學有關的器具。這僅僅是為了生活,然而卻在潛意識下產生了“光學”的應用和教學的過程。
2.1.2 從研讀古書到寫書撰寫
從西周開始,就出現了大量有關于光學知識的書籍。在這個時代,人們把自己對于光學知識的理解編撰成書,供后人學習和研究。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觀察與光有關的現象,并記錄下來;還有些手工業者也把自己的光學工藝制造技術記錄成冊。而后人將這些知識和工藝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擴充和傳承。
2.2 形成和發展時期
這段時期是由明末開始到1937年。在這段時期里,中國的光學發展開始經歷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這一時期光學教育真正開始進入課堂。由于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把西方的光學知識傳入到中國,也就是這時,開始進入光學教育的形成時期。
2.3 戰爭維持時期
戰爭的出現不僅沒把光學教育停滯,反而在西北地區有所發展。
2.4 空前繁榮時期
進入21世紀,科技的進步,對于光學的發展是迅猛的,達到了以前沒有達到的高度。
3.光學教學的現狀
3.1 光學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3.1.1 光學教學內容的更新跟不上光學應用的步伐
光學的應用領域在不斷的擴大,不再僅僅局限于視光學和精密測量于加工領域,而是發展的越來越深入,與我國的工農業、科學技術以及人類的生活的領域都密切相關。然而先進的光學教育內容更新卻跟不上光學應用的步伐。部分學校的教學內容還與幾十年前的內容一樣,整個教學內容體系完全落后于實際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無法從課本學到與生活、生產緊密相連的光學技術。
3.1.2 專業需求導致光學教學內容被局限
目前,很多高校的非物理專業的大學物理光學教學越來越偏中于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光學領域的知識,而對于與本專業無關的光學內容則進行了刪減。有的光學內容過偏或者過簡都會導致學生對光學知識只有一個片面的了解,使他們學不到真正的光學知識并失去興趣。
3.1.3 光學目標的歧義化
課堂教學是光學教學的主要形式。而由于目前大學的教育模式和考核制度,使得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與結課有關的光學內容和試題,而不是由興趣出發而主動的去了解和學習。
3.1.4 現代光學內容設計過少甚至被忽略
雖然當今的光學技術發展迅猛,光學的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展,但是部分高校對于現代光學知識的內容知識淺嘗輒止或者不涉及,缺乏時代信息,與現代光學內容幾乎沒有關系。
3.1.5 光學實驗教學存在問題
在實驗課時,學生知識根據課本的知識來完成實驗,并不會去了解實驗的設計思想。由于理論與實驗的不同步,使得學生在實驗室對實驗的步驟不明,不了解實驗數據的物理意義。
3.2 光學教學中出現的困難
3.2.1 光學教學面臨著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充,而高校的教學資源很難達到要求的困難。
由于光學專業的學生的隊伍每年都在擴大,使得部分高校的教學資源的升級很難與學生規模擴大的步伐同步,這就使得很難做到每個學生都充分了解光學內涵。
3.2.2 在光學教學中,很難更正學生之前對光學概念或現象的認識錯誤,這也給光學教育帶來了難度。
學生從出生大長大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并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但往往他們所認識的都是表像,但是這種已經形成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正。在課堂上老師講解完知識后,由于學生眾多,很難對每個學生是否正確掌握光學知識做一一了解的并更正,而錯誤的理解會導致對某個光學體系的錯誤認識,影響學習光學。
3.2.3 光學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
由于光學的內容偏向于物理,比較枯燥和抽象,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使老師不能及時里了解學生的理解狀態,只能在課后通過考試時才能得到部分反饋的信息。
3.2.4 部分高校對光學的教學仍以傳統教學為主。
在部分高校光學課堂上應用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教學的內容比較局限,不新穎,而且都是通過PPT呈現在學生面前,運用模型的時候很少,使學生不能直觀的感受到光學內容,而只能在腦海中想象。
4.光學教育的發展對策
4.1 光學課程的改革
光學課程是學生學習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基本課程。在光學教育改革中,應該把學習知識的教育內容轉變為以科學素質教育為主的課堂教育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程上利用近幾年的教學研究成果,是課堂知識和現代的光學技術發展掛鉤,使知識不陳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主動去了解并去學習有關光學的知識,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發展提供條件。
4.2 加強相關專業的配合
學生學習光學知識,不應局限于僅僅學習光學知識,應跟上時代科技的發展,學習光學技術發展中產生的新分支和與其他專業的相關性,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做貢獻。
4.3 光學問題向導式學習
4.3.1 問題向導式教學的概念和模式
4.3.1.1 問題向導式教學的概念
問題向導式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根據所要講述的教材內容,引出相關內容和概念時,向學生進行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4.3.1.2 問題向導教學的模式
①一問一答模式。一問一答模式可以是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而回答問題;也可以是學生提問,老師回答問題來解決學生在學習光學是的疑問;還可以是學生通過計算機作為中介向老師提問或回答問題。
②集體辯論模式。它是指在課堂上后者課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問答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并把自己所理解的光學知識滲透該對方,提高學生對光學知識的理解,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同時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集體感。
4.3.2 問題向導式教學的作用
①提高師生間互動的頻率。由于光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而課堂上的沉寂使師生之間缺乏交流。而通過這種模式,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師生間相互了解、互相認可,不但提高了教學質量,增進了師生間的友誼還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在參加辯論時,通過提問和回答問題,把自己的思想觀點說出來并進行探討,也對別人的問題進行探討,是其不再拘泥與過去的思考模式。
參考文獻
[1]明海,陳博,章江英.大力加強光學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光學、電學類高等人才的培養[J].光電子技術與信息,2010,17(4):15-18.
[2]蔡履中.光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吳壽煌,吳大煒.試論21世紀物理專業《光學》之教學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101-103.
關鍵詞:研究生實驗課程;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177-02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是我黨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導方針。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技術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需要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做支撐。研究生是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已經掌握了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創造力強,是形成高水平成果的黃金時期。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深入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需要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因此,研究生實驗課程的設置,對提高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光電類研究生實驗課程可以進一步深化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和深化自身對物理本質的認識,提高研究生的實驗技能,增強實驗能力。
文獻指出[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全美同類學科排名中名列第一)和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開設了非常豐富的光電類實驗課程,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國內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天津大學等多所光電學科排名靠前的大學在研究生階段都開設了光電類實驗課程。國防科技大學光學工程一級學科是“十一五”國家重點建設學科,在2012年全國光學工程學科評估中綜合排名第四,學院以光電技術在國防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為牽引,主要從事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和光電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應用以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鑒于光電類研究生實驗的重要性,2010年,學校與學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重點建設了學校“十一五”重點建設課程《高等光電技術實驗》,結合幾年的實驗教學,淺談自己的幾點體會與思考。
一、研究生實驗設置應與所學基礎理論知識相結合
結合我院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光電類學員的特點,學院于2012年修訂了新的培養方案[2],方案中強調了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提倡和鼓勵光電創新實踐活動。結合學院專業設置,本科階段開設了《激光原理》、《激光技術》、《應用光學》、《光纖傳感技術》、《光電技術》等一系列專業基礎課程。《高等光電技術實驗》結合本科所學習的基礎理論課程,優選和設計實驗,開設了“光學技術”、“激光技術”和“光纖技術”3個單元共9類實驗[3,4]。“光學技術”單元主要側重成像光學系統、非成像光學系統與各種類型的工程干涉儀;“激光技術”單元主要側重典型的三種激光器:氣體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和固體激光器,以及氣體激光器的一個典型應用,也是學院一個特色學科——激光陀螺。“光纖技術”單元主要側重于光纖的性能測試,單模光纖特性與干涉儀實驗以及光纖通信技術。以“激光技術”單元為例,4個子實驗分別讓學員熟悉和掌握了典型的激光器,實驗中對法珀腔的參數調節、測量、性能分析,半導體激光器參數的測量,激光二極管泵浦的Nd:YAG固體激光器調諧及工作參數測量等均涉及到本科課程《激光原理》的知識,氦氖激光器橫模、縱模的選擇、KTP晶體倍頻、主動調Q、被動調Q等均涉及到本科課程《激光技術》的知識。激光陀螺實驗可以使學員具備運用激光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實驗與本科基礎課程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加深學員對激光的理解,提高和深化學員對光電類基礎知識的掌握,對研究生學員后續開展科研工作、提高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實驗教學中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美國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任何知識的學習,既是為某一理論提供依據,又是創建和形成新理論的素材。”這種思想就更加促進我們對光電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求教員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實驗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5,6]。《高等光電技術實驗》教學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教學中每一個教員負責一個實驗,實驗中首先介紹基本原理和理論知識,促使學員回憶和鞏固以前學過的基礎知識,結合特定的實驗方法,引導學員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認識實驗中出現的物理現象,體會其中的物理奧妙和物理本質。完成每一個子實驗后,對實驗結果進行研究性、啟發性探討,提出優化的實驗方案,倡導結合實驗進行創新性實驗,提高學員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將光電技術綜合實驗中心設置為開放性實驗室,鼓勵學員到實驗室來完成自己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和新的創意。利用光電技術綜合實驗中心這一優良的平臺,搭建實驗系統,積極參加各種創新競賽。為將來進入各個教研室從事科研工作提供便利。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
根據《高等光電技術實驗》這一實驗課的特質,不像其他教學課程,評定學員成績不能完全依賴于期末考試和實驗報告,借鑒國外高水平院校的經驗,實驗課程的考核由平時成績和實驗報告兩部分構成,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平時成績占60%,實驗報告占40%。平時成績包括實驗操作規范、實驗操作記錄情況和實驗完成情況。其中實驗操作規范、實驗操作記錄情況占平時成績的15%,實驗完成情況占平時成績的45%。若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建設和實驗安排及新的創意等提出合理的建議的,可適當加分。由于實驗系統有限,故在《高等光電技術實驗》中需要將學員分配為固定的若干組,這樣在實驗中往往發現有個別學員很少參與討論,并且自己動手的機會都少了,不主動與其他學員合作,由于與其他學員一組,最后完成的實驗報告也與其他學員一致,這樣就會產生弊端。需要教員在實驗過程中及時提醒學員,合理安排實驗順序,請每個學員對物理現象等進行闡述,并強調實驗報告需要獨立完成。學員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提高了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結論
研究生的實驗教學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實驗教學中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需要不斷的摸索和嘗試。本文作者結合近幾年《高等光電技術實驗》的教學經驗,淺談了幾點自己的教學體會,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和探索,需要我們所有教員共同努力,共同搭建一個優秀的研究生實驗創新平臺。
(致謝:本文作者們誠摯感謝光電技術綜合實驗中心和梁永輝教授等為課程《高等光電技術實驗》所付出的艱辛勞動,感謝他們為作者們提供了有一個很好的研究生實驗課程的教學平臺和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鄭曉東,聞春敖,王曉萍,劉向東,劉旭.世界著名大學光電類實驗課成績評價體系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7):115-118.
[2]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2012年培養方案[Z].2012.
[3]譚中奇,姜廣文,謝文科,張斌,汪之國.淺談研究生課程《高等光電技術實驗》的教學體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5(1):68-70.
[4]胡浩軍,梁永輝,馬浩統,謝文科,毛宏軍.關于改進光電工程類本科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環節設置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5(1):57-59.
現實社會中,全世界的小孩都玩捉迷藏,誰都可以一輩子回味兒童游戲的歡樂,那遙遠的隱身實踐何嘗不正是虛實轉化欲望的萌芽。只有城里的小孩體會過哈哈鏡,誰也忘不了神奇的變形曾經的傻笑,那驚喜的背后或許刻下了實虛轉化的烙印。部分小孩可能因為新衣裳而盼望過年,誰也不會否認光鮮的外表何等甜蜜,但是他(她)們基本不會意識到這種化自卑為異彩的幸福里就包含實虛轉化的成份。大多數人對高尖技術的本質難以理喻,捧讀其專著味同嚼蠟,少有收獲。但是,這不妨普通讀者從自我興趣出發,通過不同的角度對自然和人類的創新加以審視和討論,在認識論的海闊天空里遨游。
1 光學的技術創新及其應用
為了紀念千年來人類在光和光應用技術領域的重大發現,提高公眾對光的重要性的認識,推進光在能源、教育、農業和健康方面的發展,聯合國早前宣布2015年為“光和光基技術國際年” [1]。
1.1 關于實虛轉化技術的歷程,有很多令人驕傲的成果
在專家學者關于光學理論發展的主線上,1015年阿拉伯學者伊本?海賽姆的五卷本光學著作發表;1815年菲涅爾提出光波理論;1865年麥克斯偉提出光電磁傳播理論;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理論,1915年又通過廣義相對論將光列為宇宙學的內在要素;1965年英籍港人高錕在光傳輸于光纖的光通信方面取得成就,后來獲得諾貝爾獎[1]。英國科學家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被稱為天才,原因之一是他對自己缺陷的認識深刻到推動人類的知識,知道自己的色覺問題而請求死后解剖他的眼睛。
在光學知識的普及教育認識上,已知光的形式多種,包括引起人類視覺的可見光以及人眼不能識別的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無線電波和微波。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科學網上的《色》,通過物理學中色與波長的關系,以及神經生物學中色與感覺的關系展示了視錯覺(Visual Illusion),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視覺,植物只有光感而沒有視覺,感光細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在工程技術的主線上,光學材料的發展是從板狀硬性鏡面到纖維狀柔性線條的形態變化過程,也是從原材料直接加工到納米技術復合材料的發展過程,材料表面加工技術也是一條由粗到精的輔線。光功能似乎無窮無盡,應用于圖像信號通訊增強人們的聯系和交流,應用于雜技魔術娛樂人們的生活,應用于夜視、無損檢測拓展人類肉眼的能力,應用于提高光效技術可以限制能源浪費并減少光污染,應用于腐蝕分析可以保護文化遺產,應用于探索未知以了解我們棲息的世界和生存的宇宙[1],現實中很多豐富多彩的信息被轉化成單調乏味的數字,實虛轉化早已白天黑夜滲透人類社會生活。
1.2 關于實虛轉化技術的現狀,有很多進行中的工作
從技術而言,實現了從傳統的變換光學方法的第1代,到光學傳遞函數的第2代,再以這兩者為基礎,拓展到在正折射率材料上實現隱身及幻覺的發展的第2.5代。而量子隱形傳態技術無疑是革命性的全新一代。2015年2月26日出版的《自然》以封面標題的形式公報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項目組的“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研究成果[2],利用單光子非破壞測量技術實現自旋和軌道角動量多自由度貝爾態測量,搭建了6光子11量子比特的糾纏實驗平臺,量子信息可以被瞬間傳遞并被復制,量子物理一個深遠而令人費解的預言邁開了現實的第一步,實現了原來只在科幻中的“超時空傳輸”,證實了愛因斯坦的想象。2009年,他們研制了“量子電話樣機”,并在商業光纖網的基礎上組建了可自由擴充的光量子電話網,實現了“即通及安全”的量子保密電話。國家目前正以此建設世界最長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工程――“京滬干線”,并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工程。未來十年,量子保密通信有望走向大規模應用。
從功能而言,實現了從包袱似的立體隱身、到地毯式的平面隱身,從近程幻覺到遠程幻覺,從負折射率材料再到正折射率材料的升級。實現了從音頻到遠程視頻,實現了從電腦模擬到3D打印。3D打印機功能上與激光成型技術一樣,采用分層加工、迭加成形,即通過逐層增加材料來生成3D實體,這是斷層掃描的逆過程,斷層掃描是把某個東西“切”成無數疊加的片,3D打印就是把一片一片的打印疊加到一起,成為一個立體物體,其中的模擬原型也可以通對實物進行3D掃描測量來獲取成像。
從應用對象而言,實現了從單種斗篷到多種斗篷,從斗篷的具體實物到照明物體的概念化,再到把具有折射率材料的范圍從點擴成面覆蓋。顯然,這樣的認識還是感性和表層的。
1.3 關于實虛轉化技術的未來,有太多令人鼓舞的課題
在核心技術理論上,光的波粒二象性實質是指其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所融為一體的二重性,還是此時的波動性和彼時的粒子性所一分為二的二元性?如果是后者,其轉換是瞬間即現的還是有過程的?轉換過程有哪些影響因素?轉換的條件是如何的?能物理建模或數學建模嗎?還有,云計算能從變幻莫測的極光模擬中提取出規律性嗎?
在關聯技術研究上,無論光學隱幻技術發展得多強大,那還是一門光學。其應用僅僅是刺激人類的視覺而已,這還是一個靜悄悄的世界。那么,把聲學交叉進來,通過對波場波動特性的調制,付之以生動的靈性。無論光學隱幻技術發展得多完美,那也還是一門相對的技術。其基礎強烈依靠照明物的外形結構,這還是一個表面化的世界。那么,把多余的結構撇除,通過對光學數字信號重組技術,彌補照明物輕量化后、與傳統比較的缺失。在工程技術應用上,以光電磁及其傳播理論為基礎,以納米材料及其加工理論為微觀和細觀技術代表,以海市蜃樓及其模擬技術為宏觀典型的研究可成為近期的研究熱點。
2 實虛轉化技術的哲學解讀
2.1 實虛轉化換代質變
2008年科學家已宣布他們距離制成可使人類隱身的材料僅有一步之遙。據稱,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可使3D物體周圍的光線折射后繞過物體,從而達到隱形的效果,研究團隊表示今后將有足夠大的這種材料出現,可使人類隱身。該成果也已經發表在《自然》和《科學》上,其原理主要基于負折射現象,這是俄國科學家Veselago在1968年提出的:當光波從具有正折射率的材料入射到具有負折射率材料的界面時,光波的折射與常規折射相反,入射波和折射波處在于界面法線方向同一側。負折射率材料是在本世紀初才開發出來的,此前負折射現象只能在人不可見的微波波段實現,而新材料則能夠在可見光波段實現負折射。新材料使用納米級網眼結構的銀和鎂氟化物,研究人員表示光線在這種材料中傳播就像水流繞過石頭一樣,結果是從物體正面僅可以看到背面傳來的光線。另一方面,這種材料可以迅速應用于通信和其他領域,例如使用這種負折射率材料制造“超級透鏡”,能夠突破光波衍射極限,觀察到更微小的物體。
應該說,上述報道的技術內容還未超出汪教授講座的范圍,也即由于第1代和第2代最后都要獲取電磁參數實現實虛轉化,這不是技術的質變,只是同一技術的不同技巧。由于第2.5代避開了對材料參數的要求,即使還需要獲取電磁參數實現實虛轉化,但是所依賴的物理參數已改變,已是技術的質變。
2.2 實虛互化循環升級
從實物到隱形只是實虛轉化的第一步,其表現是從有到無。從實物到幻覺是實虛轉化的第二步,幻覺(偽裝)多了欺騙,其表現是從有經過原有的無、到了新的有。因此,實現了有無有的循環。但是這只是單向循環,或者說是簡單的循環。正如該技術的材料從負折射率材料到正折射率材料的升級一樣,該技術也只有進一步從“實虛轉化”發展到“虛實轉化”,也就是從順變到逆變,從單向轉化上升到雙向互轉,雙向簡單循環,才能為“虛 實互轉”打下基礎,混亂中找到一一對應、有條不紊。最終實現雙向復雜循環。否則,就像字體轉換結果的亂碼,宛如天書。但是,虛實互化技術的實現也就同時意味著實虛轉化技術的危機,當對方能虛實轉化時,我方的實虛轉化就失去了意義。這種從無到有、從研發到淘汰的技術生態,究竟是雙向復雜循環的螺旋升級,還是哲學中的物極必反呢?
2.3 組合技術放大效應
百多年前,人類進入了機電一體化時代,現在,光機電磁一體化技術已嫻熟應用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時髦的管理者常拿1+1>2來諄諄強調組合的放大作用,古老的傳說也同時告誡人們關于兩個和尚沒水吃的無奈。這是什么原理呢?肯定不是化學反應,但是也不能完全肯定全部是物理作用的結果。也許是組合與混合的微妙區別,或者是局部與整體的正確關系。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正確的組合也不夠了,人類欲罷不能的貪婪終將通過云計算技術把時間這個動態因素、通過納米技術把材料這個靜態因素,也一并深刻地嫁接進去,培育出虛實融化、變幻無常的奇妙世界。科學技術真是第一力。
2.4 實虛轉化永遠處于量變質變的動態發展中
這是時展的必然。慢吞吞的轉化絕不是隱方的大忌,同樣在野外開闊地隱身,狙擊手的服裝只要隨環境漸變,但是有時也要隨強光劇變。任何劇變就意味著超大規模量的計算或微元。幻覺還分為靜幻和動幻。浙江大學是國內光學研究的佼佼者,研發的光學隱形材料――光在該裝置內“轉彎”,但穿過裝置后仍按原來的方向傳播。據研發人員透露,下一步就是要讓這種材料也能讓電磁波“轉彎”。據悉,浙大的“光學工程”在全國95個“一級學科”中排名第一。實虛轉化技術的動態既包括技術自我發展,也包括技術應用環境的適應性。春夏秋冬的全球地理,白天黑夜的世界風貌,前身后世的高山海洋,該技術都能貼切服務、運用自如嗎?
2.5 實虛互化技術反映事物的矛盾性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戰爭對安全的需要與現實有矛盾。那么,從周邊環境實時取樣,分解其構成編程成模塊,使得戰艦可與大洋波濤實虛互化,戰機可與藍天云彩實虛互化,戰車可與山林灌木實虛互化。交通對安全的需要與現實有矛盾。那么,從事故環境的車水馬龍時段實時取樣,在環境的事故多發時段連續播放,從虛到實強烈提示安全標識,引導過往人車秩序井然。而奔馳工程師研制的隱形奔馳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嚴重相撞事故,現實還有人對其充滿癡迷,認為可以在任何地方停車而不用擔心被開罰單。不過,也許要賠的是癡迷者的生命。青春對美麗的需要與現實有矛盾。那么,從本人的臉龐掃描取樣,分解其色素組織編程調制,使得紅逗暗瘡可與紅粉嬌嫩實虛互化。奧運會對健體強魄的精神與巨額投入的現實需要有矛盾。那么,從虛到實轉換出一盤不耗燃料的熊熊圣火來興奮大眾吧。公園對著名景觀的需要與現實有矛盾。那么,從虛到實塑造一個遠隔千山萬水的風暴名勝來過把癮吧。觀眾對晚會魔術的需要與現實有矛盾。那么,從虛到實塑造一個翻天覆地的英豪來崇拜吧。
2.6 實虛互化技術反映事物的相對性
從物質的層面來說,虛與假兩個概念沒有什么區別。發散思維中的哲學使概念的創新形成原理的創新,具備相對性。以實虛來分析,與真假就不等同,有實的真和實的假,例如空中的彩虹和色盲,也有虛的真和虛的假,例如鏡中花和影視作品中的穿越。實虛真假構成了圖1所示的12種概念關系,如果再把有和無這兩個概念加進去,則可產生20種相對的概念關系。如果進一步把空這概念加進去,就更多概念關系。因此,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概念的組合相互促進發散。
圖1 概念的交互關系
光學的三原色也具有相對性,自然界以紅、黃、藍為三原色,計算機則以紅、綠、藍為三原色。這是因為人眼接收到的光線本來就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反射光或透射光,另一種是光源直接發出的光。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的大部分物體都是因為反射光或透射光的作用,而計算機顯示器上出現的色彩則是光源的作用。因此出現兩種“三原色”沒有孰對孰錯,只是相對的光源類型不同而已。那么,當打印電腦中設計的彩色模型時,是否要把綠色轉換成黃色才有等同的視覺效果呢?
2.7 實虛轉化技術的能動規律
實虛互化技術不僅被人類掌握,也屬于動植物的生物技能。動物在實踐中主動演化自己,通過偽裝伏擊獵物,通過扮妝吸引異性或恐嚇競爭對,這成功的背后沒有主動的認識嗎?禾雀花模擬禾花雀,蝴蝶蘭模擬蝴蝶,而蝴蝶又模擬生存環境中各種花的圖案,蘭花螳螂、魔花螳螂和刺花螳螂則已分不清是動物模擬植物,還是植物模擬動物,這相互依賴的背后肯定包涵著智慧。
水中的章魚帝可以從形和色兩方面協調雙變,不可一世;地上的變色龍雖則有的進化與樹枝近形,但大多在危急時就只能以色隱形,或者就在茫茫沙漠中枯?ㄒ皇潰歡?空中短命的彩蝶居然懂得變換翼面單色微粒的排列間隙來折射光線,從而表現出不是顏色的艷麗,這也符合前面所述的兩種三原色的原理,不枉此生。因此從廣義而言,人類并不是納米技術的發明者,動植物要積極主動得多。可憐的是,憤怒小鳥受玻璃幕墻實物虛景的欺騙,不撞南墻不回頭、撞了南墻頭破血流,悲慘一生。因此,在實虛轉化技術的研發應用中,人類不但需向生物虛心學習,還需要檢討如何尊重自然,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
(蘭州城市學院培黎工程技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構建光學課程的教學新模式,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以適應新升本院校建設教學應用型本科大學、實施高教強省戰略的需要,我們從創新教育理念出發,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新升本院校;光學;教學新模式;科研訓練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19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6—0044—02
基金或課題: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2]GSGXG045);蘭州城市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項目(2012-JY-38,2013-JY-16)。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簡介:郭中華(1979— ),女,甘肅金昌人。蘭州城市學院培黎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光學及光學實驗教學。
鄭庭海(1971— ),男,陜西延安人。蘭州城市學院培黎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經典的光學理論和實驗方法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光學課程是物理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面向地方經濟建設,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發展目標,光學課程的教學體系也應轉變為以科學素質的教育為主, 注重教育的社會功用,培養知識與技能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形成教學與科研的良好互動。面對現代光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及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因素,如何優化課程結構,重新構造課程體系,選取適合于應用型本科教學目標的光學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煥發傳統學科的生命力,培養研究型和創新型人才顯得尤為迫切。
結合多年的課堂教學經驗以及大量的調研工作,我們以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為契機,構建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特點的光學課程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教學內容的選取、開放實驗平臺的建設、加強與周邊學科的關聯幾個方面入手,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簡化經典教學內容,引入學科發展新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
適當引入現代光學知識內容,介紹學科發展的新技術,開闊學生的視野,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這是光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趨勢,[1] [2]對于學生探求基礎知識的價值、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思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經典光學的教學內容改革,[3] [4]不應該只是內容的簡單擴充,而要把教學內容中最基本的原理和現代光學技術理論中能夠相對應的基礎知識作為重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和整合。比如:對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的原理分析,需要涉及非常復雜的數學過程,這些過程現在完全可以簡化,因為利用科學計算程序的數值方法不僅可以進行精確計算,[5]還可以進行數值仿真和模擬,所以只需要講清圖樣的分布特點即可;在幾何光學部分,簡化一些基本原理,諸如費馬原理在反射、折射原理中的推導、理想光具組作圖法求像和像差原理介紹等,加入以基本光學原理為基礎的現代光學技術介紹,如光導纖維及其應用、光電開關、指紋鎖、集成光學簡介等;對于光的量子理論不宜過多講解光電效應等學生熟知的現象,而應該從光的本性角度來分析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量子光學規律;在現代光學基礎部分加入激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等內容,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
在教學中滲透前沿科技基礎知識,拉近學生和前沿知識的距離。比如:在光纖傳光原理中可引入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基本理論、自聚焦透鏡的成像特征以及光柵光纖傳感技術的介紹,[6]指點學生聯系光柵、光纖、折射率這幾個知識點進行思考,使學生認識到基礎知識具有的生命力和反映的時代性,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求知欲,借此機會可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其相關發展和應用,還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項目或創新課題,進行分析或演示等。
二、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構建開放實驗平臺,在強調物理概念的同時,構建物理圖像,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在光學課程的教學中,常存在著理論內容和實驗教學的脫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相應實驗現象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實驗裝置結構,建立數量級的概念,強調物理概念的同時構建物理圖像,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來實現學習資源的優化。依托校園網、高等學校教學資源網和數字圖書館,提供豐富的教學課件、講義及多媒體素材等,擴大學生知識的信息量,將基礎理論、科研進展及光學技術的應用結合起來。
此外,依托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當前的硬件設備構建開放實驗平臺。首先,開放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學生可結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時間安排選取實驗內容、設計實驗方案、選擇所需的實驗儀器,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測試和結果分析,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響應學院實驗室開放的政策,開設開放性實驗項目,拓展光學、光學實驗的廣度和深度,啟發學生去建立物理圖像,由此增加近代光學新知識的引入,增加物理學知識在工業、科技等領域中的應用范例;最后,結合課程實驗,啟發學生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研究,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物理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項目、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等科技活動,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這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專業領域的工程實際問題或學科前沿動態,還有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
目前,實驗中心已開放多項開放性實驗項目,并指導學生撰寫和發表相關研究論文多篇,同時,指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項目、課外學術科技作品項目,多次獲得省級和國家級獎勵。這種以團隊合作形式進行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啟發他們的思維,而且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設計思想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等科研素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深入研究課程內容與周邊學科的聯系,打開學生的創新思路
能源問題是當今人類致力于開發利用的重點領域,而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專業人才自主研發能力薄弱。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可再生能源知識和技術納入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課程。
我院為了培養能源利用的應用型人才,迎接新能源時代的到來,開設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其實驗平臺,我們在光電檢測、光電性質研究和光伏技術應用等方面開設了研究性實驗項目,從相關科研項目或生活實際需求中提取原料和課題供給學生從事研究,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交流活動,進行研究性實驗。
四、結束語
我們在光學課程方面進行了上述積極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提升了課程教學的整體水平,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很多學生愿意繼續深造,報考光學、光學工程方向的研究生。但是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從多方面、多層次開展,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以創新教育理念為出發點,以后可以研究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與開放式教學相結合;探討雙語教學、討論指導課等新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改革;探討課程群的建設,包括精品課建設、教輔資料建設、加強信息物理基礎教育等;引入更加人性化、立體化的考核方式,公平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以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促進新升本院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
參考文獻]
[1]陳萬金等.關于高師光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
[2]于國萍,游璞.改革光學教材,適應社會需要[J].光電子技術與信息,2005(2).
[3]趙凱華,鐘錫華.光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姚啟鈞.光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關鍵詞】光電檢測技術 課程內容 實驗 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69-0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光電檢測技術作為一門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新興技術,因其測量精度高、速度快、非接觸、頻寬與信息容量極大、傳遞信息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等突出特點,成為現代檢測技術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在工業、農業、軍事、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是現代信息類工科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
自2004年起,光電檢測技術課程成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兩個專業共同的一門重要專業課。該課程將光學檢測技術與現代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深入講解各種光電轉換技術及器件的原理、特性和基本用法,結合具體應用,詳細介紹各種激光干涉、衍射,光纖傳感等光電檢測方法、技術及系統,最終讓學生深入理解光電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對各種光電器件和光電檢測技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且掌握多種光電檢測方法,以便在實踐中熟練應用,為學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分析能力、創新能力都有重要意義。
同時由于光電檢測技術以光電子學為基礎,以光電子器件為主體,研究和發展光電信息的形成、傳輸、接收、變換、處理和應用,這正是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和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共同的研究方向。學院眾多教師在該方向的長期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光電檢測技術的基本理論、實施方法、系統和關鍵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在光、機、電、計算機相結合的激光干涉測量、激光衍射測量、激光跟蹤測量、光纖傳感檢測、光電多自由度監測等各種物理參數測量儀器和系統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
2013年開始,以精品課程為目標,我們深入開展了光電檢測技術課程建設,涉及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實驗環節的改進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
一 教學內容
如圖所示,一個典型的光電檢測系統包括光學處理部分、電子學處理部分,兩者通過光電轉換部分有機連接成一個整體。與之相對應,光電檢測技術課程內容多、發展快、涉及知識面廣。為此,我們首先對授課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提煉出最基礎的關鍵原理,同時吸取眾家之長,結合專業特點,補充有代表性的最新應用。
首先對應用光學、物理光學、信息光學等課程已經講授的內容大幅度減少授課學時,例如光電檢測中常見光源、光學系統和設備相關內容的學時壓縮一半;但鑒于輻射度和光度學是專業選修課,一部分學生沒有選修,一部分學生選修后掌握不夠多,將該部分知識的講解課時適當增加,補充了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關聯度高的內容,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光電轉換器件部分,如前所述,該部分所介紹的各種光電轉換器件是光電檢測技術的關鍵環節,深入介紹了各種光電子發射探測器、光電導探測器、光伏探測器、光電成像器件的原理、特性和基礎應用,還專門介紹了應用日益廣泛的紅外熱成像探測器;同時考慮到調制解調技術在光電檢測系統中的廣泛使用,專門對此技術做了重點講解。調整后整體內容更豐富,兼顧了基礎原理和實際應用,學生反饋良好。
――――――――――――――――――――――――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課程建設項目資助
我們還將課程內容與后續的專業綜合實踐環節相配合。因為學院兩個專業都開設有專業綜合實踐環節,該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掌握某些光機電系統的設計能力,將所學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起來,最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光電檢測技術正是與專業綜合實踐相對應的一門重要的綜合性課程,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后期綜合實踐可能涉及的內容經提煉后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前期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意識和能力,為后續的綜合實踐環節打好基礎。
二 實驗環節
課程設有8個學時的實驗。通過較充分的實驗,使學生在掌握光電檢測技術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設計和實施工程實驗的能力,并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但我們發現,學生在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的能力有所欠缺,主動性不足。為此,我們特別增加了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例如讓學生自主設計一個光強自動控制裝置,能夠探測環境的光強,當環境光暗到一定程度后(根據環境情況,制定特定的照度值),能點亮LED。并且環境光越暗,LED越亮。通過此實驗,促使學生了解各種光強探測原理及傳感器,選擇合適的光強探測傳感器并設計其驅動電路,掌握輸出光強控制方法并設計相關電路,掌握實驗調試方法和實驗數據分析處理方法。整個實驗由學生自主設計,在設計方案審核通過后自主搭建系統并完成功能調試,最終提交完整的設計報告,包括任務分析、調研、系統方案設計、成本核算、具體電路設計、調試過程和測試結果處理。這樣的實驗學生參與度高、效果更好,對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手腦結合的能力有較大幫助。
三 考核方式
該課程加強了過程考核,增加了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小組專題宣講和實驗部分在總成績中的占比,特別是對于平時表現和實驗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本人申請獲批后,可以免書面考試,以實物作品、論文、競賽來代替。
對于大多數學生的期末考試,在出題過程中有意識地與課程目標緊密呼應。本課程的課程目標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主要涉及了通用標準畢業要求各種能力的培養,因此試卷題目也從各個角度對學生的以上能力進行考核。例如,為考核學生了解光電檢測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情況,我們出了讓學生填寫近年來諾貝爾物理獎主要內容的題目。又比如,為了考核學生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具有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的能力,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的情況,我們在考試中有針對性地出了分值較高的光電檢測系統綜合設計型題目,加強了對學生綜合分析和設計能力的考核。
四 結束語
借助光電檢測技術課程建設,我們對該課程展開了全面探索和改進,緊密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梳理了課程教學的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綜合實驗,改進了課程考核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設計能力,初步達到了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雷玉堂.光電檢測技術(第2版)[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9
[2]浦昭邦、趙輝.光電測試技術(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上海200093)
摘要:為提升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文章提出基于Arduino對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設計,重點闡述結合智能專業的特點以及Arduino的實踐性,對LED燈、溫度傳感器和開關基本操控的實驗教學設計;同時探討基于Arduino的智能車實現的可能性,為Arduino的智能應用設計做鋪墊。
關鍵詞 :Arduino;智能科學與技術;實踐;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2014年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SH2014046)。
作者簡介:楊振堃,男,本科大三學生,研究方向為智能科學與技術;胡春燕(通訊作者),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及智能應用,hhuchy@163.com。
0 引 言
智能科學與技術是面向前沿高新技術的基礎性本科專業,其覆蓋面廣泛,專業涉及:機器人技術,以新一代網絡計算為基礎的智能系統,微機電系統( MEMS),與國民經濟、工業生產及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智能技術與系統,新一代的人一機系統技術等。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智能技術及其應用已經成為IT行業創新的重要生長點,例如智能機器人、智能化機器、智能化電器、智能化樓宇、智能化社區、智能化物流等,對人類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而自動化工程、機電工程、計算機工程等工程學科的核心內容就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它的工程性和實踐性非常強,所培養的學生正是目前高新技術研究及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同時此類人才也會對傳統產業的提升和改造起到積極作用。該專業融合機械、電子、傳感器、計算機軟硬件、人工智能、智能系統集成等眾多先進技術,是現代檢測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光學工程和機械工程等學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綜合學科。它涉及到的技術有檢測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及有關工藝技術,正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很多領域,已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現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標志。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光、機、電系統的單元設計和總體集成及工程實現的理論、技術與方法為主要內容,面向前沿高新技術,培養具備基于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智能系統方法、傳感信息處理等科學與技術,進行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優化、控制、組織等并完成系統集成,具有相應工程實施能力,具備在相應領域從事智能技術與工程的科研、開發、管理工作的寬口徑知識和較強適應能力及現代科學創新意識的高級技術人才。
Arduino是開源電子原型平臺,特點是便捷靈活、方便上手,包含硬件(各種型號的Arduino板)和軟件(Arduino IDE)。Arduino構建于開放原始碼simple I/O介面版,而且具有使用類似Java、C語言的Processing/Wiring開發環境。Arduino不僅能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感知環境,而且還可以通過控制燈光、馬達和其他裝置來反饋和影響環境。板子上的微控制器可以通過Arduino的編程語言來編寫程序,編譯成二進制文件,燒錄進微控制器。對Arduino的編程利用Arduino編程語言(基于Wiring)和Arduino開發環境(基于Processing)來實現。基于Arduino的項目,既可以只包含Arduino,也可以同時包含Arduino和其他一些在PC上運行的軟件,它們之間通過通信(比如flash,Processing,MaxMSP)來實現。
1 平臺軟件介紹
Arduino是一個開放源代碼的單芯片微電腦,它使用Atmel AVR單片機,采用基于開放源代碼的軟硬件平臺。
Atmel AVR系列是一種基于改進的哈佛結構、精簡指令集(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RISC)的微控制器,由Atmel公司于1996年研發。AVR系列是首次采用閃存(Flash Memory)作為數據存儲介質的單芯片微控制器之一。目前為止,AVR處理器發展了6個系列,分別是:tinyAVR,ATtiny系列;megaAVR,ATmega系列;XMEGA,ATxmega系列;Application-specific AVR,面向特殊應用的AVR系列,增加LCD控制器、USB控制器、PWM等特性;FPSLIC,FPGA上的AVR核;AVR32,32位AVR系列,包含SIMD和DSP以及音視頻處理特性,與ARM形成競爭。
Arduino IDE和各種組件如圖1和圖2所示,組件包括Arduino Uno R3開發板、ArduinoXbee V5.0傳感器擴展板、Bluebee藍牙模塊、LCD1602 12C液晶模塊、繼電器模塊、蜂鳴模塊、光敏電阻模塊、可調電位器、舵機等。
2 實踐操作
2.1 Arduino基礎實驗設計與實現
2.1.1 基于Arduino對LED燈的控制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稱作發光二極管,是一種固態的半導體器件,它能夠直接把電轉化為可見光。智能應用中有很多場合會涉及對LED燈的控制。在基礎實驗的實踐中,首先測試LED小燈的控制,利用其I/O口和外接直插LED燈來完成實驗,使用到的實驗器材有Arduino控制器、USB下載線、紅色M5、直插式LED、220Ω直插電阻、面包板和面包板跳線。連接后的實物如圖3所示。
Arduino的語法結構中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函數,分別是void setup0和void loop0,它們是setup0函數中初始化動作的區塊,所有串行端口、腳位輸出入都在這里進行初始化,loop0函數是板子重復執行動作的區塊。arduino上傳程序后,首先從setup0函數開始運行,setup0函數運行一次后便進入loop0函數中不停循環運行,實現的核心部分是設置引腳pinMode和寫人數字腳digitalWrite兩個函數。
在此基礎上可以對LED燈的變化加入更多方式,例如流水燈的變換,實驗原理與上述LED燈控制變化沒有太大區別,但是需要在LED燈和導線數量上有所增加。LED燈的擺放形式可以進行各種變換,圖3展示的只是一種最簡單的形式,還可增加LED燈數量,根據個人創新設計擺出更多漂亮圖案。
2.1.2 基于Arduino對溫度傳感器的控制
智能應用中根據溫度進行操作的例子很多,如空調環境控制,感測建筑物內溫設備或機器,并進行過程監測和控制。為了解溫度信息的采集過程,在實踐中使用DS18820型號的溫度傳感器,并用Arduino控制傳感器進行實時溫度檢測。本次實驗用到的器材有:Arduino Uno板、溫度傳感器DS18820、數據下載線和面包線。電源線、地線分別連到Arduino實驗板的+5V、GND端口,數據總線連至數字端口12,實物連接如圖4所示。在實驗中,Arduino板子和軟件實現溫度傳感器與電腦的連接,并能實時顯示溫度。由于溫度顯示反應較慢,測得溫度數值較相近,但仍能看出溫度變化。
2.1.3基于Arduino對開關的控制
開關可以分為按鍵開關和輕觸開關,在電子設備領域有著廣泛應用,例如數碼產品、遙控器、通訊產品等。
本實踐使用按鈕控制LED燈,按鈕按下時燈亮,放開時燈滅,實踐元件有按鍵開關、紅色直插LED、220Ω電阻、10KΩ電阻、面包板及面包板跳線。
編程讀取模擬0口電壓值,當電壓值大于1000時,設置第7引腳為高電平,此時LED燈點亮;當電壓值小于1 000時,則設置第7引腳為低電平,LED燈熄滅。
2.2 Arduino拓展實驗設計與實現
以循跡智能車為例,循跡是指小車在白色地板上循黑線行走,由于黑線和白色地板對光線的反射系數不同,于是可以根據接收到的反射光強弱來判斷小車的“軌道”。而紅外探測法就是最常采用的方法。
紅外探測法利用的是紅外線在不同顏色的物體表面具有不同反射性質的特點:在小車行駛過程中不斷向地面發射紅外光,紅外光在白色紙質地板上發生漫反射,反射光被裝在小車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線則紅外光被吸收,小車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紅外光。Arduino單片機就以是否收到反射回來的紅外光為依據來確定黑線的軌跡和小車的行走路線。但需要注意的是紅外探測器探測距離是有限的。
基于Arduino控制的簡易自動尋跡小車系統,包括小車系統構成軟硬件設計方法。以Arduino Uno為控制核心,利用紅外光電傳感器對白色路面中的黑色軌跡進行探測,并將路面檢測信號反饋給Arduino單片機。程序燒進板子后,Arduino單片機對采集到的信號予以分析判斷,及時控制驅動電機來調整小車方向,使小車沿著黑色軌跡自動行駛,實現小車自動尋跡。
TCRT5000紅外對管在機器人設計和工業制造中應用非常普遍,可利用TCRT5000制作黑白尋跡機器人。由于紅外線對顏色的反射率不同,所以將反射信號的強弱轉化成電流信號是TCRT5000紅外對管的工作原理,檢測到黑色時高電平有效,檢測到白色時低電平有效。
該控制系統的組成部分有主控制電路模塊、電源、紅外檢測模塊、電機及驅動模塊等。當小車進入循跡模式后,便開始不停掃描檢測與探測器連接的單片機I/O口,當檢測到其中某個I/O口有信號以后,進入程序進行判斷處理,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先確定3個探測器中哪一個探測到了黑線。其循跡流程圖如圖5所示。
3 結語
智能科學與技術作為一門全新的專業,自面世以來就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代表了科技的大趨勢,成熟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必將會成為人類未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智能科學與技術尚在起步階段,在某些領域只存在于理論,想得到具體實踐還需要一定過程;高昂的價格也是阻礙其廣泛發展的原因之一。
對LED燈、溫度傳感器和開關的基本操控實踐,使該專業學生對智能應用設計有了初步認識。學生通過Arduino模擬環境感受智能控制,體會智能專業在生活中的應用,避免局限于枯燥、抽象的理論學習。同時,該實驗實踐加深了智能專業學生對C語言編程的認知,通過實際操作,多編程多調試,將理論聯系到實踐,再由實踐回到理論,實踐與理論知識完美融合,達到知識靈活運用的目的。智能專業的學生要善于創新、開闊視野、深入思考,走在智能應用的最前沿,了解有關智能應用的最新成果,提高專業敏感度,善于學習,借鑒有用的成果,將其運用到專業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當中。
參考文獻:
[1]張昊,李擎.談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及相關學科的發展[J]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3.
[2]段堯清.城市信息化水平測評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1.
[3]辛光紅,基于Android系統的Arduino智能車設計[D].三亞:三亞學院理工學院,2014.
[4]孫紅,蔣念平,陳瑋,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的融合[D].上海:上海理工大學,2012.
[5]李響.基于Arduino的植物葉片葉綠素含量光學檢測儀器的研制[D].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3.
[6]孟魁,基于Arduino的物流實驗體系建設[D].荊州:長江大學管理學院,2013.
[7]寧慧慧,余紅英,基于單片機控制的簡易自動尋跡小車設計[D].太原:中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2009.
關鍵詞: 國家特色專業;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 規劃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055X(2013)02-0118-05
目前, 我國高等教育是按專業來培養人才的, 專業是大學學術組織存在的本質特征。高校專業建設是高校教學基本建設的核心, 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 在于建立一批高水平的、 有特色的專業。
“特色”就意味著“與眾不同”, 專業特色指的是專業的特別或出色之處。大學的生命力在于專業水平的高低, 而專業的生命力則在于專業特色是否鮮明。
華南理工大學是立足于華南面向全國建設的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國家重點大學。在國家大力發展新型顯示產業、 半導體照明產業、 太陽能電池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的背景下, 主動適應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的急需, 我校結合自身光電學科的優勢, 于2007年向教育部申請, 開始建設“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本科專業。經過近5年的規劃和建設, 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實驗室建設、 專業教材建設、 學生課外社會實踐、 課外科研活動等方面, 取得了一些長足的進步。于2011年獲批成為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專業”、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專業”。目前, 該專業已經成為一個師資隊伍充滿活力、 專業特色鮮明、 廣受學生歡迎的國家級特色專業。
一、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人才需求現狀
信息顯示與光電產業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 有“朝陽產業”之稱, 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發展前景。根據世界知名調研公司Standford Research的報道,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在全球已形成了年產值愈1000多億美元的龐大產業群[1]。我國是一個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產業大國, 近年來相關產業和新技術發展迅速, 并已將其列為國家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廣東省作為我國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產業最大的省份, 更是明確在“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將“高端新型電子信息、 新能源汽車、 半導體照明”確立為三大率先突破的產業。在這三大產業中, “高端新型電子信息、 半導體照明”這兩個產業是與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密切相關的。
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中, 其重點之一是發展新型顯示技術產業。新型的液晶平板顯示產業, 近年來已成為全球彩電、 手機、 電腦等顯示器產業最為關注的產業經濟領域。全球主要面板廠商普遍看好液晶電視市場的巨大商機, 并將此作為大尺寸TFT-LCD產業的下一個爆炸性增長契機。另外, 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AM-OLED顯示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廣東省作為全國最大的彩電生產基地, 擁有一批諸如創維、 康佳、 TCL等知名電視生產廠商, 其電視產量約占到中國電視總產量的60%, 在信息顯示技術領域具有深厚的技術及產業基礎。目前已建成及在建的大型新型顯示器件項目超過十個, 其中包括深圳華星光電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廣東中顯科技有限公司的OLED研發和產業化項目、 彩虹集團的OLED生產項目等等。
半導體照明由于具有節能、 環保、 壽命長等優點, 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我國面對世界照明產業的重大轉型和LED的興起, 2003年底緊急啟動“半導體(LED)照明產業化技術開發重大項目”, 并從2009年開始通過“十城萬盞”等示范工程, 使得我國LED照明產業發展迅速。其中, 廣東省在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發展更是引人注目, 2011年廣東省LED產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 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增長。企業3000多家, 從業人員55萬人, 帶動就業220萬人, 產值和規模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在目前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產業背景下, 必然引發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高度需求。遺憾的是, 在相關技術領域, 國內企業中掌握核心技術的本地化人才很少, 國內企業的核心技術部門大多被外籍工程師控制, 國內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不足以支撐國內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產業的人才需求, 這成為阻礙國內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給我國尤其是廣東省的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產業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 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 是廣東省第一個針對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產業的本科專業。
二、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的專業背景與特色
華南理工大學“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 是依托材料學院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員, 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在新型發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 稀土離子發光、 發光薄膜制備及結構調控、 發光器件物理機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原始創新的工作, 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是國際知名的光電領域專業研究機構。
專業只有辦出特色, 才能有牢固的立足之地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 我們根據依托單位的科研優勢凝練和培育專業特色, 提出了以“材料與器件為基礎, 突出信息顯示、 半導體照明和太陽能電池三大應用技術”為特色建設“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雄厚的師資力量、 一流的科研設備資源, 為建設特色專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鮮明科研特色的本科畢業生, 又為科研工作輸送優質的研究生源。專業建設與科研工作的互動效應十分明顯。
三、 課程體系建設
有深厚基礎知識的學生, 未來將具有深遠的發展潛力; 有寬泛學科知識的學生, 未來將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 培養具有更強大適應能力、 更深遠發展潛力的學生, 是重點高校的辦學宗旨[2-3]。本專業按照厚基礎、 寬口徑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課程體系, 培養基礎扎實能力突出的新型工科人才。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 是材料學、 光學、 電學、 信息工程等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在專業教學計劃方面, 設置了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課程等三個層次的課程, 各層次的課程又開設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課程。在專業選修課設置上, 根據專業特色, 按照跟蹤學科前沿、 掌握先進技術的原則設置一定學時的選修課, 增加教學計劃的柔性,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不同專業方向感興趣的學生, 所學習的必修課相同, 差異僅體現在選修課上。這樣的課程設置, 體現了強化學科基礎、 淡化專業方向, 可提高畢業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
在基礎課程方面, 開設了大學物理、 大學化學、 量子力學、 固體物理等理論性較強的基礎課程, 夯實學科基礎, 使畢業學生將來具備自行擴展光電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在專業基礎課程方面, 除了開設一些必修基礎課程外, 還開設了材料科學導論、 有機電子學基礎、 光度學、 發光學與發光材料、 激光技術、 光電子器件與工藝、 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平板顯示技術和現代薄膜技術等專業基礎課程。
在專業課程方面, 主要圍繞平板顯示、 半導體照明和太陽能電池三個方向, 開設液晶材料與顯示技術、 有機半導體材料、 TFT技術及其應用、 半導體照明技術、 LED光學設計技術、 LED驅動設計技術、 LED散熱設計技術、 太陽能電池技術、 顯示器件驅動技術等課程。堅持基礎性和先進性相結合的原則, 將經典與現代有機結合, 及時將科研成果引入課程教學; 堅持分析與綜合并重、 經典與現代并重、 軟件實現與硬件實現并重的原則, 合理分配學時和內容。
新材料是新器件的基礎, 新器件是新技術的基礎, 我們開設的基礎性、 專業基礎性以及專業性等三個層次的課程, 都是圍繞著材料、 器件和技術等三個方面來安排的。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模塊, 厚基礎寬口徑設置教學計劃, 將為培養基礎扎實、 能力突出的新型工科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四、 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人才隊伍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建設一支年齡、 職稱、 學歷、 學科結構合理, 學術水平高, 發展潛力大的師資隊伍, 是“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特色專業建設成敗的關鍵。經過近五年的發展, 本專業已形成了以著名高分子光電材料專家曹鏞院士、 彭俊彪教授等為核心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一)堅持“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育人為本, 以學生為主體,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 注重因材施教, 以培養創新人才為重點, 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強化實踐教學, 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 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快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促進高等教育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 把教師作為辦學的主體, 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 加強青年教師培養, 激勵教師積極投身教學工作[4]。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 提出“人事相宜、 和諧發展”的隊伍建設理念, 從師資培養、 崗位設置、 激勵措施等方面進行改革, 建立有效的隊伍建設機制, 體現教師成長和事業發展的和諧促進。
(二)圍繞核心課程, 建設多學科交叉的專業教學團隊
在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 學校各級管理部門積極為教學團隊提供多種服務、 指導和支持, 確立教學團隊的學術主導地位, 將教學團隊的管理權力進一步下放, 擴大團隊的管理自, 積極整合教師資源, 為教學團隊的組建和發展構建堅實的平臺。在團隊內部管理方面, 實行專業總負責人、 專業方向負責人、 團隊成員三級管理機制。專業總負責人提出總體建設目標, 分解到專業方向負責人和團隊成員, 做到五個有: 有明確的建設目標, 有具體的推進措施, 有合理的工作授權, 有全程的檢查督促, 有良好的思想溝通。
圍繞專業核心課程, 依據專業方向, 建設教學團隊。實施崗位責任制, 分為信息顯示技術、 半導體照明技術、 太陽能電池技術三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有帶頭人, 負責相關課程群(包括教學人員的安排、 課堂教學、 課程建設、 教材建設、 實驗體系建設等), 并依托相關的科研平臺組建教學小組。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科學研究與教學研究相結合, 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
(三)建設“傳、 幫、 帶”的工作培訓機制, 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
實行“傳、 幫、 帶”的培訓體系。對新入職教師進行正規的培訓, 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師崗前培訓班, 取得國家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才能加入教學團隊; 注重中青年教師能力的提升, 定期參加教育部高校師資培訓交流中心等國內權威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學習; 加強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 鼓勵教師參加企事業單位中組織的工程技術類培訓, 及時更新對光電產業的了解; 由專人整理優秀老教師的寶貴經驗, 作為培訓教材; 加強雙語教學課程的建設, 由英語表達流利、 具有國外學習和進修的教師擔任雙語課程的教學, 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還可選派出國研修以拓展視野。
五、 教學條件建設
(一)重視專業教材編寫, 建設一套切合新專業技術實際需求的教材體系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 是教學工作的基本要素, 是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戰略性新興產業, 由于屬于高新技術產業, 沒有或者很少有傳統的、 經典的教材和講義可供借鑒和使用。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我們在積極引進兄弟院校優秀教材和講義的基礎上, 成立專業主干教材編寫組, 著手編寫切合新專業實際、 切合我校課程體系實際的“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系列教材。包括《有機半導體電子學》、 《TFT技術及應用》、 《半導體照明技術》、 《平板顯示器驅動技術》、 《太陽能電池技術》等。同時, 還采取一些激勵措施, 鼓勵專業教師根據專業特點, 緊密結合科研實際, 編寫高水平的選修課程教材, 加快新辦專業教材體系建設和完善。在努力保持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先進性和前沿性前提下, 在教材內容的取舍和教材編寫風格上下功夫, 力爭將學生從教材繁復的公式推導迷魂陣中解放出來。形成文字教材、 電子教材、 輔助教材和參考資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學用書和教學軟件, 適應多樣化的教學需要。
(二)精選專業實驗內容, 構建一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實驗教學新體系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是具有“新材料、 新器件、 新技術”鮮明應用特色的工科專業。專業實驗教學是其本科培養計劃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的專業實驗內容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面來開設。
為了體現“新材料”特色, 我們開設了有機發光材料合成、 液晶材料綜合性能測試、 有機材料熱性能測試、 薄膜材料形貌觀測與分析、 有機發光材料分子量測量等相關的專業實驗課程。
為了體現“新器件”特色, 我們開設了發光器件阻抗測試、 發光器件EL測試、 發光器件PL測試、 發光器件吸收光譜測試、 發光器件加速老化壽命測試、 發光器件載流子遷移率測試、 發光器件顯色指數測試、 發光器件發光效率測試等專業實驗課程。
為了體現“新技術”特色, 我們開設了太陽能電池綜合性能測試、 平板顯示器驅動電路編程實驗、 發光二極管光電綜合性能測試、 OLED顯示屏綜合性能測試、 OLED顯示屏激光修復實驗、 激光器功率測試、 LED配光設計實驗等專業實驗課程。
我們遵循“實踐性、 開放性、 自主性和創新性”(四性)和“教學與科研、 理論與實踐、 經典與現代、 虛擬與實訓”(四結合)來精心選擇專業實驗內容, 通過基本實驗、 綜合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 科學小實踐等來組成四級實驗教學體系。在實驗教學中, 充分應用各種最新的硬件和仿真軟件, 能硬則硬, 能軟則軟, 或軟硬結合。另外, 我們還注意淡化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界限, 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機結合, 實驗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延伸。
通過近五年的努力, 我們初步構建起了比較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充分發揮了專業實驗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 加深了學生對基本概念、 定理和定律的理解, 降低了學習過程中的難度,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思維能力、 動手操作能力、 分析歸納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有力地保障了專業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
(三)寓教于研, 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平臺對教學的支撐和促進作用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特色專業, 所依托的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所, 擁有“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引智基地”、 “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三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多個省級、 校級科研平臺。本學科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 為了將其轉化為優質的本科教學資源, 我們遵循“寓教于研, 教學科研相長、 學科專業并進、 教師學生共贏”的理念, 采取多項舉措來建設國家特色新專業。
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 提煉可供大學生參與的研究題目, 積極指導學生參與華南理工大學SRP(大學生研究計劃)、 華南理工大學攀登計劃以及省級、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等項目[5], 使特色專業的學生在四年的大學學習期間, 人人有機會參與學生科研項目, 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創新意識得到提高。
對有繼續讀研深造的優秀本科生, 在大學三年級開始實行導師制。多個國家級的科研平臺, 提供了本科生大量從事輔助研究的機會。教師是學生創新實踐的領路人, 學生是教師科學研究的好幫手。在教師眼里學生不再是累贅和負擔, 在學生眼里教師永遠嚴謹慈祥。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積極的教育輔助機制, 讓本科生直接參與到導師的科研項目中, 在實踐中進行鍛煉, 幫助學生從以學習知識為主的本科階段, 順利過渡到以知識創新為主的研究生階段, 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 精選適合本科生實際能力的題目, 指導本科生的畢業設計。這種基于教師科研實際的題目, 使學生的畢業設計不會流于形式走過場, 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務實的工作作風。
(四)以產學研基地為依托, 建設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華南理工大學是華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家重點工科大學, 建校60年來, 為國家特別是華南地區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型技術人才, 素有工程師搖籃之美譽。華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最大的光電產業基地。據權威部門統計, 廣東省的信息顯示產業、 半導體照明產業占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市場份額。巨大的產業市場、 廣泛的產業界校友人脈資源, 為“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的“產業化”辦學理念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我們聘請校外企業家擔任專業兼職教授, 多人次不定期來校進行專題產業技術講座, 拉近學生與知名企業家的距離, 近距離感受企業家的人格魅力和榜樣的力量。帶領大一新生在開學之初期, 到知名企業參觀學習, 進行專業認知教育, 認識、 感知新專業, 明確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每個寒暑假到企業去實習, 走進車間走進生產線, 融入產業工人角色,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產業意識。
四年來, 我們跟TCL集團、 創維集團、 康佳集團等電子信息龍頭企業, 以及大族激光、 國星光電、 鴻利光電、 木林森、 雷曼光電、 勤上光電等光電產業上市公司, 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為培養研究應用型人才做了大量有益的嘗試。
(五)以國際友好學校為紐帶, 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一代大學生
本專業依托單位是2006年教育部與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 在全國首次設立的“111計劃”50個引智基地之一, 聘請了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教授、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J.Heeger教授在內的十多位海外著名學者為客座教授, 每年來學校進行學術講座、 研究與交流, 讓普通的本科大學生近距離感受到國際學術大師的魅力。
華南理工大學地處珠江三角洲, 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與海外與港臺有悠久的、 廣泛的歷史淵源。本專業借助于地緣優勢以及本單位的海外學術交流優勢, 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美國加州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以及學生互換計劃。基于科研合作基礎上的海外交流, 使本專業與海外友好學校的關系更密切, 有助于互相借鑒建設經驗, 積極發揮專業品牌的輻射作用, 有利于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開放性的新一代大學生。
專業建設旨在培養滿足社會需要、 受社會歡迎的高質量的人才, 專業的特色尤為重要。我們根據戰略新興產業對人才需求的形勢, 結合本單位的學科優勢, 凝練“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的特色為“以材料與器件為基礎, 突出信息顯示、 半導體照明與太陽能電池三大技術”的專業特色, 培養“科研化、 國際化、 產業化”的工科人才。
專業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為了探索國家特色新專業的建設經驗, 我們還將繼續加強與國內外高校與企業界的聯系, 不斷優化專業建設理念, 努力使專業建設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童林夙. 2012年后的平板顯示世界[J].現代顯示, 2007, (77): 6-16.
[2]牛大偉.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 實驗科學與技術, 2012, (10): 153-154.
[3]林健. 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的定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5):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