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教師論文格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論文格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師論文格式

第1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1

詩歌作為一種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聲韻、節(jié)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詩歌還必然表現出其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首先,詩人“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原型作精心的疏理、分類和選擇,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構成精彩的詩歌形象。對于詩人來說,這是一個將生活豐富的內涵與作品濃縮的外延相統(tǒng)一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思維的過程。其次,詩歌作為一種內容精邃而篇幅簡短的文學形式,對語言的簡潔、準確和傳神方面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學史上為作品學斟句酌以至廢寢忘食的詩人也是大有人在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便是典型一例。另外,一首佳作無論在思想或藝術上都是高品位的,它在思維和語言上的創(chuàng)造性,往往體現出簡單中蘊含復雜,拙樸中暗藏機巧,淺顯中隱匿深邃,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多不同”的藝術效果。

簡言之,高明的詩人不僅用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語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現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這是把握讀者欣賞心理,調動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再創(chuàng)詩境的必然要求。同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也遵循這種要求來進行詩歌教學。

2

就目前的中學詩歌教學情況而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的保守與陳舊直接影響了詩歌教學效益的提高。

首先簡要談一下觀念問題。在詩歌教學中相當部分的教師認為,只要“掃清字詞障礙”,會翻譯詩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學任務,因而將其教學目標歸位于識記(充其量帶點表層理解)的能級上。無疑,這是對中學詩歌教學功能認識的片面化,它只是著眼于某種狹窄的語言因素和知識因素,而忽視了思維因素與情感因素,影響了詩歌教學整體效應的發(fā)揮,其結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其次,要改變教學方法上的陳舊性,努力體現綜合化與靈活性。教學觀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會導致教學方法上的失誤。這種失誤主要表現為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和教學形式的單一化。就過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無視詩歌寫景狀物、抒情明理時那種既文意貫一、血肉交融,又開合跌宕、靈動多變的表現特點,而一概實施“一解題、二釋詞、三譯句、四總結(往往是一些術語套語的復述)之類的“工藝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組裝。另一方面,與這種程式相呼應的教學手段與形式,是教學滿足于教師一張嘴一支筆單調乏味的講述與板書,因為據此實現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經綽綽有余。顯然,這種機械的程序與單調的手段形式降紙了詩歌教學的趣味性,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這就提醒人們要轉變詩歌教學觀念,要從具體作品的具體特點出發(fā),努力體現教學程序與形式手段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就程序而言,可因詩而宜:或以詩眼入手,提攜全篇;或先著眼于詩意的整合,再輔之詞句的剖析;或循景物人事以求題旨理趣,或提示背景主題以推敲物象形體;長詩當然先講析后記誦,短詩不妨先熟讀后品味……

在教學形式和手段上,要防止教師單純的講解和繁瑣的板書,而應根據詩歌與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有所區(qū)別:或教師主講學生補充豐富,或學生評析為主,教師概括深化,或口頭欣賞,或書面評論,或變體改寫,或模擬仿作……另外,還要充分發(fā)揮現代電化教學設備的優(yōu)勢,如借助錄音、幻燈、錄像、電影等聲光電色謀多種媒體,以增強詩歌教學的直觀性與豐富性。

3

在觀念更新、方法優(yōu)化的前提下,教學者思維上的創(chuàng)造性對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益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從思維的方向看,詩人的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向心式的凝聚思維,而我們的詩歌教學卻主要是輻射式的發(fā)散思維,它要求我們把那些內涵高度濃縮、外延高度集約的名篇佳作的典型形象與深邃的意境得以生動、傳神的再現。這個再現的過程無疑是一個高度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從創(chuàng)造心理學的角度看,它至少對教學者的思維提出了敏銳性、聯(lián)結性、擴散性、靈活性和統(tǒng)攝性這五大要求。

探幽發(fā)微,思維的敏銳性。歷代的詩文大家,都十分講究行文的含蓄和折,他們有時寫而不“滿”,弦外有音;有時句式變形,運筆迂曲,使詩歌中形成了若干的“空”與“曲”,并以此來激發(fā)讀者廣泛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產生了有限中寓無限,嚴謹中現活潑的藝術效果,體現了“空山聞鳥語”、“曲徑通幽處”的藝術魅力。由于中學生對詩歌的了解無論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十分有限,他們很難發(fā)現和理解詩歌中的這種“空”與“曲”,對此,往往會感到迷惑甚至產生誤解。這就需要教師的思維具有敏銳的藝術觸覺,去探幽發(fā)微,努力捕捉這些“空”和“曲”,并形神兼?zhèn)涞貙⑵鋬热菁肮δ鼙硎龀鰜怼N覀兦乙酝醪端投派俑问翊ā吩姙槔饕缓喴治觥?/p>

第一句,從邏輯角度和語法常規(guī)看,語序應為“三秦輔城闕”,詩人之所以在語序上這么一“曲”,固然是詩歌的格律要求使然,但另一方面將“城闕”置于句首,顯然又達到了強化凸現這一物象、激發(fā)讀者去心馳神游的目的,其表現功能上的匠心實在是不容忽視的。試想:那撥地而起的巨垣高墻、皇城氣象,那三秦拱衛(wèi)、據守要津的恢宏氣勢不是躍然紙上了嗎?它的歷史文化,它的熱鬧繁華,它薈萃著無數的文人雅士,真是一個令人向往,令人留戀的地方啊!知心的朋友編編就在這特定的處所與背景中將與詩人分手遠行了,此時此刻當有多少的感慨啊!若不是這么一“曲”,五字雖然相同,但那只是呆板地寫出了長安的地理環(huán)境,而長安本身倒被“三秦”給淹沒了,更遑論其包容的人文景觀及詩人的情懷了。

以上講的是“曲”,再來研究一下“空”。第二句中有個“望”字,這個“望”字的主語是什么呢?當然不是“風煙”,更不會是“五津”,顯然作者將主語“空”了起來。然而“空”決不等于“無”,它可以是詩人,也可以是杜少府,還可以是二人兼指。作者之所以將它空出,固然是按詩詞的慣例,詩人(或其它有關人物)的形象未必要直接出現,同時也限于字數不能寫出,但從欣賞心理的角度看,作者這一“空”,就巧妙地消除了你我他彼此之間的身份與時空之間的界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感情也因此有了交流,當讀者吟誦之時,也就如同站在了詩人的身邊與他一起放目遠眺,并努力地從那一片風煙迷霧之中尋覓著杜少府任將要赴任的“五津”之地,在眺望中,我們仿佛領受到了長安至五津之間的山重水覆、曲折坎坷。我們既可體會到離別的悲涼之情,又能感受到詩人寄托在雄壯景色中的豪放之氣,甚至情不自禁地朗聲吟誦——“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詩歌中的“曲”和“空”往往是詩人有意無意地留給讀者進行藝術再現的契機與天地。作為教師,啟發(fā)學生去尋覓、發(fā)現與分析,使空白處見豐富,在曲折中見深意乃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勾新連舊,思維的聯(lián)結性。由于詩人的某些特殊經歷和氣質等原因,他們往往會對某種景物有著特殊的偏愛與感受,在他們的作品中這種景物往往會屢次出現;有時某種情感會久久縈繞在詩人的胸中,甚至在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對此情結屢屢抒發(fā)。同樣,由于相似的際遇和稟賦,不同的詩人也會在上述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同理,在某種條件下,讀者與詩人也會出現某種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以致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某種共同的情感,這就是所謂的共鳴。要讓學生與詩人形成某種共識以至產生共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巧妙聯(lián)系,善于啟發(fā),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聯(lián)想與想象,以形成“勾新連舊”的動態(tài)思維習慣與能力——既會將同一詩人的類似作品相互聯(lián)系,以達到溫故知新、強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詩人的作品來補充豐富乙詩人的作品,進而自覺而自然地滲透自身的見聞感受、知識儲備、文學修養(yǎng)來涵詠、深發(fā)。

例如月亮,它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吟詠的對象。李白將它當作知心的伴侶(《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通過它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與激勵(《水調歌頭·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把它當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借助它來表現出情人間刻骨銘心的思念(《春江苑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柳永卻因它而觸目傷懷(《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人世滄桑,自然永恒這一點的認識上,詩人與讀者豈不是始終相通的嗎?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只要善于勾新連舊,就能使學生把新獲取的信息與原有的儲存信息結合起來,再把它們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作品那豐富深遠的藝術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在我國的詩歌寶庫中,有不少作品不僅給人的感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也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提高思維聯(lián)結性的訓練,使他們在受到形象美、語言美陶冶的同時,還能在聯(lián)系比較中從更深的層次上領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久而久之,對提高他們的思想修養(yǎng)也有很大的裨益。

“全息造像”,思維的擴散性。詩歌教學中重要的思維形式是擴散思維,也就是要將高度濃縮凝煉的詩句膨化開來,使作品的詩情畫意如同騰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飛珠濺玉,流光溢彩。這就需要教學者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欣賞過程中藝術地再造詩歌豐富深刻的內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啟發(fā)學生通過“點面輻射”、“感覺遷移”、“動靜聯(lián)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開擴散思維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廣度上把握詩歌的意境和特色。現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為例作一說明。

1.點而輻射。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根據詩歌給定的具體物象在加深或拓寬上去化合滲透。如:扣住詩中的葉、花、碧、紅、天、日,想象出畫面層次的遠近錯落,色彩的紅綠相映,即有主體的碧葉荷花,又有陪襯的藍天紅日。二是除了對該作品內容本身的擴展外,還應借助同類題材的作品來豐富和補充。如:可由《愛蓮說》聯(lián)想到荷的高尚節(jié)操,由《芙蕖》聯(lián)想到荷的種種妙用,還可由《荷塘月色》聯(lián)想到荷含苞時的羞澀,盛開時的瀟灑……這樣,這兩句詩就成了一幅具備了多維空間、絢麗色彩和傳神情態(tài)的工筆畫了。2.感覺遷移。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積累,使詩歌形象通過不同的感官的溝通與轉移來產生豐富與強化的效果。在以視覺擴展的“點面輻射”的基礎上,我們還可對蓮葉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視覺向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面遷移——習習微風送來了蓮葉荷花縷縷的幽香,在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涼意頓生,令人心曠神怡啊!3.動靜聯(lián)想。我們欣賞詩歌時,往往要將作品中的靜者化動或動者化靜,以此來增強畫面的生動感。前文所述,我們雖已想象再造出詩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畢意還是一幅孤立的、靜態(tài)的畫面,我們不妨進一步想象:朝陽冉冉升起,清風徐徐吹來,燦爛的陽光把金絲眼縷撒滿了蓮葉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陣陣紅波綠浪,空氣中回蕩著悠揚悅耳的漁歌……這就不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而且突現了景物的動態(tài)美。4.主客相生。在詩歌教學這一典型的藝術鑒賞活動中,只有諸者與作者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時,其效果才會理想。此時,讀者的主觀意識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繪的客觀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使之更豐滿、更厚實、更鮮活。這就要求教學者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識,即在必要時使自幻化成作者或與作品相關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聲光形色,體會其喜怒哀樂。在欣賞上述詩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角色化,使自己的思緒與詩人的心境吻合貫通起來,仿佛正在西湖邊那溫馨的氛圍里,絢麗的色彩中,柔和的陽光下,陪著知心的朋友在漫步賞景,這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和滿足啊!恐怕主人忘了送客,客人也忘了辭別了。

上面將詩歌教學中的擴散思維分成四點依次說來,只是因為論述的方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它們往往是交叉的、綜合的。

品求詩眼,思維的靈活性。思維迅速地由一類對象轉移到另一類對象上的能力稱作思維的靈活性。詩人是十分重視語言的錘煉的,在一句乃至一首詩中,往往因一字著色而滿篇生輝,人們稱這些妙字妙詞為“詩眼”。由于欣賞角度的不同,這些詩眼的內涵往往會呈現出它的多重性,而這些多重的差異性恰恰又體現了詩歌意蘊的豐富性,而要發(fā)現這種差異以體驗其豐富,就需要欣賞者的思維具備迅速轉換跳躍的能力,亦即需要思維的靈活性。在詩歌教學中,固然有因浮光掠影而未識詩眼的情況,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維的刻板呆滯而對詩眼或視而不見,或“食而不化”。它輕則使學生學來索然寡味,重則抑制阻塞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就要教師本身的思維具有靈活性,而且要求教師以自己思維的靈活性來訓練和造就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

王維的《鳥鳴澗》中“月出驚出鳥”這句雖平白如話且寥寥五字,卻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頗耐尋味的深山月夜圖:月兒在山嘴邊露了臉,如水的月光瀉滿了深山幽谷,它沖淡了籠罩山谷的夜色,也驚起了棲息窩巢的鳥鵲。其中的“驚”字就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詩眼,我們既可對它作——連順延性的聯(lián)想——也許是月光大亮了,使鳥兒感到分外的驚訝,也許是這皎潔的銀輝來得過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鳥驚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兒圓得有些異樣,不由得使鳥兒莫名的驚恐……;同時,又可作反向聯(lián)想——莫不是鳥兒們?yōu)槟芤蕾嗽谂谌诘摹凹依铩保柚裢砀裢饷髁恋脑律蕾p它們白天無法領略的美景而驚喜呢!試想,若是由于思維的情性,僅滿足于將該句譯為“月亮出來了,驚起了入巢的山鳥”,那又怎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呢?

當然,思維的靈活性與思維的敏銳性、擴散性是密切相關的,要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就必須長期進行綜合化的思維訓練,詩歌教學正是重要的途徑之一。

完整把握,思維的統(tǒng)攝性。前面談到詩歌中往往有許多的“空”和“曲”,但在落筆前,詩人對所寫的情與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其思維一般是高屋建瓴、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講究完整性,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就是統(tǒng)攝性。就詩歌教學而言,這種思維的統(tǒng)攝性主要有以下兩個要求。

一是化間隔跳躍為聯(lián)貫流暢。它要求教學者不但要發(fā)現詩歌中的“斷裂”與“跳躍”,理解其內涵,還要善于由形入神地將它們表述出來,同時還要與上下文自然得體地連綴貫串起來。這就要求教學者在具備敏銳的發(fā)現力、深廣的理解力、嚴密的分析力的基礎上還得有準確、流暢而又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力。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于語言的。”由于思維的統(tǒng)攝性主要是體現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的綜合表達,這就要靠語言來實現,再加上詩歌教學對教學語言苛刻的要求,這就迫使教師加強自身語言表達力的鍛煉,并以此來感染和訓練學生。

二是由局部到整體的“化歸”。這首先要求教師在詩歌教學時讓學生對詩人有個總體的了解(如所處的時代、世界觀與美學觀、詩人的思想發(fā)展及個性氣質等),當然這并不是機械求全地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大講一通時代背景和詩人生平,而是要靈活的、有選擇地將這些內容的教學貫穿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其次,詩歌教學要做到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要準確深入理解、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二是要求教師在把握詩人感情脈絡的基礎上,進入角色,以詩人一般的感情來講解賞析,并以此來感染激勵學生,使他們也能會意動情,進入詩歌意境。名家詩作深刻的思想性與高超的藝術性往往是高度統(tǒng)一的,這就忌諱在教學中用一些術語套話不著邊際地插幾個標簽,或者一主題思想二藝術特色等八股式的機械小結,而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用中國典型實在的生活形象、生動鮮活的語言、靈活自然的穿插點化來實現。

第2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二、文章結構。論文應依次包含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通訊地址、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等。

    其中,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通訊地址、郵編、摘要、關鍵詞分別用中英文表示。論文應完整且簡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分析等;應保留涉及主要觀點的圖片、曲線和表格,并注明數據來源。根據論文集出版需要,編輯有權對稿件進行刪改。

    三、論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論文題目:三號黑體,居中排,文頭頂空一行。

第3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專業(yè)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特征,從課程體系和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手段,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討論了“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教改中的一些熱點新問題及教改實踐。根據我校培養(yǎng)優(yōu)秀工程師的辦學定位,結合材料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初步建立了居于“基礎適度、口徑寬廣、應用為先”標準的“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新教學體系,從中取得了一些較好的教改效果和經驗。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一所以培養(yǎng)優(yōu)秀工程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型大學。根據我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作為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科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材料科學基礎”有必要在加強基礎、拓寬專業(yè)知識面和加強實踐練習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

1課程的性質

材料科學是一門揭示探究固體材料性質規(guī)律、設計及控制材料性能的科學,其目的在于揭示材料的結構和性能之間的基本關系。探究表明,材料結構是決定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而材料的顯微結構和材料的加工過程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材料科學也需要探究材料在各種過程中的行為,這些過程包括加熱過程、冷卻過程、反應過程、界面過程、擴散過程、相變過程等。

“材料科學基礎”是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科的主干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是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科人才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學科專業(yè)人才的整體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的重要基石。根據我校的教學培養(yǎng)目標,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必須著眼于培養(yǎng)未來的材料工程師,緊貼上海市發(fā)展先進制造業(yè)的需求,結合本校材料科學重點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在進行材料科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教育的基礎上,側重進行材料開發(fā)應用、材料改性和材料加工的工程教育。

2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

“材料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根據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主動適應上海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對材料學科專業(yè)人才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在寬專業(yè)知識面上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yǎng)既把握材料科學和工程基本原理,又通曉材料制備和加工、組成和結構、性能和應用等系統(tǒng)知識的寬專業(yè)人才。作為材料學科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平臺課程,“材料科學基礎”在學科知識構建中起著“基石”的功能,其教學內容的設定、寬度和深度決定著學生培養(yǎng)中有關材料學知識的基礎深度和知識面的廣泛程度,并影響著后續(xù)課程的展開、實施及教學效果。本著“基礎適度、口徑寬廣、應用為先”的教學原則,我們對課程教學目標、課程體系和內容、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和手段、考核評估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的實踐。

2.1課程教學目標

作為應用型本科材料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具有多重指向性。一方面,應打下材料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基本理論基礎,為學習材料專業(yè)其他知識做預備,同時也為部分學生進一步深造做預備,為此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有區(qū)別地加以培養(yǎng);其次,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基礎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新問題的思路和能力,把握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科的思維方法,為今后自學材料領域的相關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根據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需求,強調學生對材料科技進展和人類文明及經濟發(fā)展關系的認知,能從價值工程的角度研發(fā)、選擇和應用材料,從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評價使用材料。

2.2課程體系和內容

在課程體系上,貫徹“基礎適度、口徑寬廣、應用為先”的課程體系改革原則,在保持金屬材料為主的專業(yè)特色的基礎上,全面介紹了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復合材料的共性和個性特征,在材料科學理論模型的介紹上盡量拓展其適用的材料范圍,如晶體結構,位錯模型,界面結構模型等。教學內容的取舍以“精、寬、新、用”為原則,從材料科學和工程的基本原理出發(fā),以固體材料結構為重點,從微觀、宏觀、物質內部、表面和界面、靜態(tài)及動態(tài)過程等不同層面角度,闡述固體材料結構、結構缺陷及變化規(guī)律,以及固態(tài)材料的相平衡、相圖、擴散、相變等,在材料應用方面,結合材料科學的理論內容,介紹相關的新材料、新工藝,如納米材料、功能材料的最新進展,使學生對材料組成和物質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材料結構和性能間關系有系統(tǒng)的理解和把握,為今后相關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寬專業(yè)口徑的理論知識基礎。

2.3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加強實踐的教學改革中,采取實驗教學課程建設和學院平臺實驗室建設相結合的方式,推進課程實踐教學的全面提高。材料科學基礎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課內實驗,現配置了16學時的實驗課,二是單列了一門“材料科學綜合實驗”課程,時間布置為連續(xù)的3周。針對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改革的要求,重新討論制定了課內實驗內容,加大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如金屬塑性變形和再結晶綜合實驗、金相分析綜合實驗等,編寫了新的實驗教學指導書。課內實驗以學生材料學基礎技能練習為目標,如金相試樣的制備、金相組織觀察、材料塑性變形過程組織變化的特征,強調對不同材料顯微結構基本特征的把握。材料科學基礎綜合實驗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一個完整的實驗過程,包括明確實驗目的、設計實驗過程、實施實驗和分析實驗結果,培養(yǎng)學生材料科學和工程的基本素養(yǎng),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鞏固對材料科學基礎核心內容,即“材料結構決定材料性能、材料加工過程和材料結構密切相關”的認知。課內實驗和綜合實驗內容互為補充、相益得彰,取得了新教學培養(yǎng)模式的良好的教學效果。

2.4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和課內實驗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自編CAI多媒體課件,在有限的學時內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效果。一些實驗室目前難以實現而對學生的學識教育較為重要的內容也通過多媒體形式使學生有一個較為直觀的熟悉。和此同時,還對教學方法進行了相應的改進,授課力求重點突出、邏輯清楚,強調教學互動,提倡師生間平等討論,倡導探索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方法,達到理論融會貫通的目的。

2.5考核方式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對課程的考核方式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大家認為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應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為此有必要改進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形式,避免“一考定終身”的方法。對此我們正在探索一種更為全面均衡的考核方法。具體考慮為將平時作業(yè)、實驗報告、小論文、隨堂考試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重視對平時學習過程和階段學習效果的評價,將上課聽講和課堂交流、作業(yè)習題解答的獨特性及完成質量列入考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鼓勵學生發(fā)表有自洽性合理性的不同見解。在階段學習后,設計一些隨堂考試卷,隨堂考試答應學生參考課堂筆記和教材,但每個學生必須獨立完成試卷,重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檢驗學生分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將實驗報告作為獨立考查的重要部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并撰寫規(guī)范的實驗報告的能力,檢驗和評價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適當調低期末考試在學生學業(yè)成績中的權重,例如由原來的70%降低到50%或更低,試卷內容要充分體現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重點考查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對基本知識的把握、熟練和提煉的程度。

2.6師資隊伍建設

課程建設主要依靠教師推動。近年來,我們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中心,以培養(yǎng)優(yōu)秀年輕骨干教師為重點,在職教師再培訓和引進高素質人才并重,著眼于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建設一支結構優(yōu)化、素質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師隊伍的科研和工程實踐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在“材料科學基礎”教學團隊中,有校學科帶頭人、上海市曙光學者、校青年學術骨干等,科研及學科建設的成果反哺教學的結果,促進了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的提高和材料工程意識的形成。教師團隊通過公開課觀摩學習,加強教學法探究,極大地提升了教師整體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效果。

3結語

作為上海市重點課程建設的“材料科學基礎”正在我校材料學院相關專業(yè)范圍內進行教學實踐,在課程目標、課程體系和內容、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課程建設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放在網絡教學平臺建設上,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和教學質量。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yè),只有通過對學生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更具體的探索和調查探究,不斷地實踐以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才能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于應用型本科材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師昌緒.跨世紀材料科學技術的若干熱點新問題[J.自然科學進展,1999,(1)摘要:1-12.

[2楊雄.材料科學基礎.實驗課程的改革和實踐[J.科教文匯,2006,2摘要:81.

[3郭齊勇.大學的教育理念和目標[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摘要:18-20.

第4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一)沒有和時展相結合

教育是要跟隨時代不斷進步的,我們在進行成人教育的時候也要緊跟時展的步伐,不要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照本宣科,教材只是我們進行教學的一個范本。現在很多學校開展的成人教育只是一味的按照課本來進行講授,有的課本教材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有的甚至是幾年前的案例或者內容比較陳舊。老師也沒有進行更新就直接的進行教學,這樣開展的教育意義就不大了,因為,我們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是要不斷的進行新知識的輸入,如果還是對陳舊的知識進行學習,我們就沒有必要來進行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更多的新知識來充實自己。

(二)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因為,成人教育不如初高中教育受到重視,加上接受成人教育的都是成年人,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忽略了教學方法,只是感覺成人的自覺能力強,就會只是運用老師講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再加上對于成人教育的重視力度不夠,在教學資源的配置上也會有所欠缺,加上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也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只是進行知識的傳授,沒有考慮到讓學生以最好的狀態(tài)來接受知識。成年人雖然對問題的考慮過于周詳,但是思維活躍程度往往不如孩子,在加上不像孩子那樣勇于進行表達,所以課堂氣氛的活躍度就是不是很好,教師之間的互動就幾乎沒有,只是一味的運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沒有有效的形成師生間的互動。所以,就會造成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課堂氣氛就不是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生興趣也不是很強。

二、成人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加強教學的實踐性

任何一個科目以及任何一項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應用,所以,進行高校教學的時候,要改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要明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技術應用性的人才,其進行教學的核心就是為了培養(yǎng)技術應用型的人才,所以,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晉南大學成人教育環(huán)境科學的學生,就是回歸學校本部來進行試驗,讓學生盡早進入試驗室來參與科研以及創(chuàng)新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我們可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到當地的工廠進行參觀和考察,及時這些參加教育的成年人已經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還是要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整理,在整理的過程當中結合自己以往的實踐活動進行實際的應用,這才能夠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我們還可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開設綜合性以及設計性的實驗項目,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實驗設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可以把單元實驗課合并為綜合實驗課,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產生一些創(chuàng)新靈感。

(二)運用網絡教學模式改革

第5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由于實驗的重要性,相信許多學生用在此方面上的時間與精力不會少,17個中學物理實驗的實驗目的、原理、步驟、注意事項、數據處理等等內容一遍遍重復,死記硬背,但這樣的學法與當前高考出題的方向已是大相徑挺。以2000年全國高考實驗題為例,沒有一個照搬課本中的實驗,特別是考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的題目(題目見本文附錄),其C項是測量小球的直徑的,按書本中的實驗方法這一步是必須的,若守舊不創(chuàng)新,沒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則必然會選擇錯誤選項C。那么怎樣對待新高考中的物理實驗復習呢?在教學中該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呢?本人的體會是如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儀器的使用仍是實驗的基礎。

不管上一年度有無考到儀器的使用,我們對常用的物理儀器要熟練運用,這是實驗的基礎,是實驗的工具,任何時侯都不過時。在這方面花些時間是必需的。常駐見的有十三種儀器,這十三種儀器是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表、打點計時器、彈簧稱、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復習用書上都有很詳細的說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要以挑戰(zhàn)者的眼光挑剔書本上的實驗。

從2000年度的全國物理高考卷中,我們應感受到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這不是簡單的照抄課本上的實驗了,它給予的驗證動量守

恒的實驗裝置是對書本上權威的經典裝置的改進。這是對迷信權威者的嘲弄,是對創(chuàng)新者的呼喚。這給予了我們一個大膽的想象力,不要把書本上的實驗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書本上的老式實驗方法。

其實在平時的學生分組實驗中,在教學演示實驗中,我們對教科書中設計的許多方面的差強人意是很不滿的,比如動量守恒定律中的被碰球干嗎一定要放在那很難立得住的小支柱子上;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沒必要從第一點就開始計時(即沒必要取第一和第二兩點間長度為2mm),我們完全可以從后面的計數點中取兩個點算出速度與高度來驗證守恒定律,沒必要管第一點準確與否……但總覺得高考它就按書本上實驗裝置考,不敢與它有所沖突,害怕學生高考會吃虧,但從目前的發(fā)展趨勢看,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反而不利于學生的開放式思維的發(fā)展。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慮,我覺得實驗的復習要打破常規(guī),不應該再叫學生跟在書本的后面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盡管我們不否認書本上的實驗是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但思維被圈在這當中不是現代教育的要求。要學生們學會找毛病--找設計原理上的毛病;找實驗步驟上的毛病;找數據處理上的毛病,沒毛病也要想想能否改進。這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灌輸為主動要學的一招,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學習與研究物理實驗的熱情,又能迅速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水平與對物理學的理解程度,若找不到毛病也說明書本中的實驗設計確實是出色的。當學生們擺脫對書本的依賴與迷信時,其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力就被大大地激發(fā)出來了。這無論對當前的高考復習還是未來走向社會都是極大的財富。

當然學生們開始也許不適應這樣的教學改革,但這不要緊,可以先提示他們,比如對牛頓第二定律的驗證的實驗原理設計有無問題,為什么不用彈簧稱測拉力,彈簧稱測拉力有何不妥;而為使小桶的重

力等于繩子的拉力,書本上要求小車的質量遠遠大于提供拉力的小桶的質量,這有無必要,我們是否可用學過的連接體的知識修正一下拉力的大小,從而擺脫這個限制。再比如對實驗步驟的設定,每個實驗都有可推敲之處,不應絕對化,死記硬背是沒必要的,很多步驟的前后順序是可以顛倒的(比如許多實驗的準備工作中的先后次序),要讓學生分析每一步驟在實驗中的必然性,是屬于準備階段還是實驗過程階段或數據處理階段,只要歸門別類,前后順序自然明晰。當然我們也會發(fā)覺還有一些步驟是不得打亂的(比如打點計時器是先打點后放手還是先放手后打點等等),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要比老師講解給人的印象深刻得多了。當學生們適應這種學習方法時,學習將成為一種樂趣,因為他們不是書本的奴隸了,而是權威實驗的挑戰(zhàn)者,是評價實驗設計優(yōu)劣的法官,是成功的實驗發(fā)明者。

三、以多種視角重新審視和組合實驗板塊。

學習貴在總結,在物理實驗總復習中,我們不應孤立地看待一個個實驗,而應該從這些實驗的原理、步驟、數據采集與處理方式上的異同上,給這些實驗分門別類,從而組成不同的實驗板塊。平時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實驗分成力學實驗板塊、電學實驗板塊、熱學實驗板塊、光學實驗板塊。但這樣的處理只是簡單地重復了物理課本知識的體系,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為了講解的方便,沒有多大的創(chuàng)意,對于學生思維的開發(fā)和對實驗的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顯得很不夠的。

在此,我認為我們要在這些實驗的組合板塊中挖掘一些功能,培養(yǎng)學生一種實驗的常規(guī)意識,比如對于力學板塊,這是由驗證力的合成與分解、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和測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驗證牛頓第二定律、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等實驗組成的一個大的實驗板塊,現在讓我們仔細去找找這些實驗與其它實驗板塊的區(qū)別。我們會發(fā)覺這些力學實驗無非就是在力F、速度V、加速度a、位移S、質量m這幾個量上做文章而且已。然后我們看看這幾個量是怎么測出來的,今后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處理類似的探索式力學

實驗。毫無疑問,這些實驗告訴我們:位移用尺子量(提示學生高精確度該用什么量),質量用天平(鼓勵學生思考大物體質量用什么測),速度與加速度可用打點計時器測量,速度還可以用平拋的方式計算,而力的測定不能用彈簧稱,因為不穩(wěn)定,影響實驗的準確度……。讓學生們想想電學實驗板塊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我們還可以把視野再擴大一些,以各種角度重新組合新的實驗板塊,比如按測量型與驗證型可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按能進行圖像處理數據和不能用圖像處理數據又可以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我們可以提示學生這樣劃分板塊,但把一個具體實驗歸類于哪個板塊,這要學生自已思考,比如說用圖像法處理數據,學生們熟悉的是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不過畫出的圖形必須是直線,否則不好處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坐標軸改為質量的倒數,從而畫出的是直線),這給予學生們思考的空間,其實還有許多實驗也是可以這樣處理的,它們都可以歸類于用圖像法處理數據,比如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我們測的是周期T和擺長L,再由公式來計算,書本上采用的是多測幾組再求平均值法,現在我們可以以L和T2/4л2為坐標軸,用測得的數據放入描點,畫直線求斜率即是g。類似的還有一些,讓學生們想想驗證玻意耳定律是否也可這樣處理。

四、注意可轉為實驗的習題。

在物理上,許多習題的設計與實驗的設計是相通的,它們的區(qū)別只是出題的角度不同罷了,讓學生們找一找,改一改,必能開竅。比如高一物理(心修本)第一章的課外習題部分,其第11、12、13題(273-274頁)就很典型,而第17題(見本文附錄)的設計思想更是與物理實驗思路產生共鳴,它有效地克服了手拉彈簧稱測拉力不準的弊病,事實上不論下面的長木板是勻速還是變速均不會影響彈簧稱的

讀數。其實物理課本中每一章的課后習題部分都有可探討之處。幾何光學那一章尤其如此。

五、實驗也要融會物理思維方式

第6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1.保障發(fā)展,激發(fā)教師高層次的需要

緩解教師由于工作任務、組織環(huán)境、個體心理因素等引起的心理壓力,是保障教師良好工作狀態(tài)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認為激勵人的積極性有兩大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他把薪水、安全、工作條件、工作保障、個人生活、與同級的關系等歸結為保健因素。把人的自尊需要、工作滿意度、責任感、成就感等歸結為激勵因素。在學校管理中,我們不僅要重視保健因素,減少壓力的來源,而且要重視激勵因素,重視激發(fā)和培養(yǎng)教師的以精神需求為主的高層次的需要。以持久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幫助教師獲得個體的發(fā)展。

2.柔性管理,減少壓力來源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對科學家、工程師等高級人才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成就需要激勵理論。把人的高層次需要分為三種:一是對權力的需求;二是對歸屬和社交的需求;三是對成就的需求。改善學校的管理工作,應充分發(fā)揮柔性管理制度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教師高層次需要中的作用。通過尊重教師的個性,鼓勵積極競爭,重視工作成就、工作效果,在獎勵、提升、晉級問題上以工作成就、工作效果為主要依據等措施實現對教師高層次需求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保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擴大教師工作的自主空間,增加教師與管理者、教師之間平等溝通的機會,促進教師的良好人際和工作和諧關系的建立。可有效減少教師壓力來源,促進教師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二、推行心理干預技術,保障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1.專家指導,專業(yè)干預心理問題需要

專業(yè)化的指導與干預,為保障教師心理健康,應使教師的心理健康維護制度化和常規(guī)化:一是機構保障。建立機構,明確各級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職責,通過講座、培訓、網絡、校園文化等多渠道喚起管理者和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保障開展此項工作的時間與空間;二是人員保障。培養(yǎng)一支專業(yè)性強、業(yè)務精湛、熱愛教育事業(yè)的隊伍,為廣大師生的人際問題、生涯發(fā)展、成長困惑、情感障礙等提供專業(yè)的指導;三是制度保障。制定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教師心理危機EAP策略,協(xié)調學校各部門在教師心理維護過程中的職責,真正使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為便于學校開展

教師心理健康維護,我們將這項工作依目的不同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消除誘發(fā)心理問題的來源。從組織管理的視角,建立柔性管理制度,激發(fā)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構建平等的組織人際關系,可以減少來自工作任務、工作環(huán)境等方面帶來的人際困擾、無助、厭倦等諸多不良體驗和行為。第二個層面: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通過針對全體教師的教育與培訓,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依據培訓的主題采用多種形式。第三個層面:解決教師個體的心理問題。在這個層面的干預中,專業(yè)性強,應尊重教師的個人隱私,根據教師的個人問題采用不同的理論和技術,幫助教師解除痛苦、獲得發(fā)展。

三、強化自我維護管理,塑造教師健康的人格

盡管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維護需要社會、組織、專業(yè)指導的幫助與支持,但是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個體自我的維護與教育。教師受過良好的、系統(tǒng)的教育,有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維護知識和技能。因此,強化教師自我心理維護的意識,是塑造教師健康人格的必要手段。

1.角色認同,感受工作中的快樂

對教師角色認同、熱愛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將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現出來并由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憂慮,是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首先培養(yǎng)自己對教育工作的熱情,逐步建立對職業(yè)的認同和接納,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并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在學生的成長中獲得幸福感。

2.悅納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

每一個教師在接受師范教育的那天起,就知道以身施教、為人師表的道理。在自我教育上,追求塑造完美的自我。可是在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種種不可預知問題的出現,使他們發(fā)現自己的許多不足,為此產生焦慮等負性情緒,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職業(yè)能力。要平靜而理智地對待自己的長短優(yōu)劣、得失成敗,要樂觀開朗,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消極回避自身的現狀,更不能以哀怨、自責甚至厭惡來否定自己。要學會悅納自我,才能塑造健康的人格。

3.積極溝通,構建適意的團體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位教師都會遇到喜怒哀樂,都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失敗與挫折帶來的痛苦與憂傷。當遇到這些問題時,都渴望有知心的朋友一起分享喜悅、分擔痛苦。構建一個適合自己的、相對穩(wěn)定的朋友圈,能成為教師傾訴情感、擺脫迷茫、發(fā)展自我的場所。在這個小團體中人們可以在平等的氛圍中,得到理解、得到鼓勵、得到安慰、得到認同。在這個小團體中,人們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強。

4.目標適當,追尋人生的幸福

第7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在教學法中實現高師音樂教育中除音樂專業(yè)理論與音樂專業(yè)技能外,唯一體現的與教育有關的就是“兩學”分別是教育學與心理學。在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對音樂類學生攻讀文學碩士研究生選課時,必須選修兩門教育類課程,其中一門必須從以下課程中選擇:《音樂教育理論基礎》、《音樂教育中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的解決》、《音樂技能與創(chuàng)造性策略》、《大學音樂教育與管理》、《幼兒音樂經驗設計》,這些雖然是對碩士研究生選課的要求,但《音樂教育中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的解決》、《音樂技能與創(chuàng)造性策略》、《幼兒音樂經驗設計》這三門教育課程如果能讓學生在本科階段有所接觸與了解,相信會給基礎音樂教育帶來更好的效果。無論怎樣目前這幾門課在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中是沒有的,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滲透理念,可以找些優(yōu)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課例來作分析,然后再做一些關于這方面的探討,前提是要先給學生留有作業(yè)。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所選用的曲目大多比較經典與高雅,而中小學生比較接受一些簡單的貼近生活的曲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選擇一些孩子們都會唱的,喜歡的音樂來補充一下,這樣也符合中小學的音樂課堂。

二、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價值讓“教學法”來體現

目前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基本上是由這四大部分組成的:一般教養(yǎng)課程(政治、文化、外語、計算機)、必修課(包括五個領域:

1、音樂感受與鑒賞類

2、音樂表現類課程

3、音樂創(chuàng)作

4、音樂與相關文化

5、心理學和教學法)、選修課程。從必修課的字面意義上的五個領域在培養(yǎng)人才中的重要性,五個領域的課程主要有:樂理與視唱練耳、鋼琴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學、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外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民族音樂概論、曲式與作品分析、教育學、心理學等。按照培養(yǎng)計劃的要求這五個領域的所占比值是均衡的,可眾所周知的是:一些專業(yè)技能教師太過于強調自己專業(yè)的重要性,給學生的導向是其它的課程都不重要,久而久之學生的偏科現象極為嚴重,極大偏離了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科學的課程設置也就成了擺設。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備在中、小學校進行音樂教學和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同時也為音樂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提供優(yōu)質生源,因此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需要音樂教育素質高于音樂素質,當然專業(yè)技能課程也是音樂專業(yè)之根本,如何權衡好就看每位專業(yè)老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了。

(一)轉變教育理念,弱化專業(yè)性,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人才

培養(yǎng)出“一專多能”的人才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如何才能培養(yǎng)?這需要每位老師的努力與改變。上面說到了學生偏科的主要原因是專業(y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經意間給學生傳達了錯誤的信息,過于強調了自己所帶的專業(yè)。那么筆者認為專業(yè)老師改變這一觀念勢在必行,在教學過程中把培養(yǎng)高、專、精的標準降低,在技能方法準確的基礎上多注重專業(yè)的教學法傳授,弱化專業(yè)性。這樣也就讓學生對所選的專業(yè)方向學習思路更加明確。

(二)在“教學法”中真正實現課程間的聯(lián)系與價值

“每一門課程都是教學法課程”這是郭聲健教授在他所著“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一書中所說過的話,看到這句話后覺得說得很實在很準確。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的每門課都是相輔相成的,系統(tǒng)的學好各門課是一切之本。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改變以往的“一人講,眾人聽”可借鑒杜威的“思維五步”教學法,“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現問題,步步深入、占用資料,加深認識、提出假設、檢驗想法”,但要想“思維五步”教學法順利的進行,老師要有淵博的知識與專業(yè)技能,學生課前要大量查閱資料做好預習。這樣以來教師在上課時就不能單一的只教一些技能,一節(jié)聲樂課可能就要牽涉到作曲、音樂史、音樂審美、音樂評價等一些課程了,而且還上了一節(jié)很棒的教學法課。這樣以來,每門課都會受到學生的重視,課程設置所要達到的目標也顯而易見。

三、學以致用的課堂教學,讓教育實踐在課堂上完成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實踐,這樣才能把知識變得有價值。目前,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學生若想順利畢業(yè),必須要參加教學實踐活動,教育實習一般會安排在大四,時間一般為兩個月,有些學校的“兩學”老師,可能在授課過程中,也會給學生安排一下類似的教育實習,實習地點大都選擇附近的中小校。然而,對于一個將來要從事教育行業(yè)的學生來說,安排的實習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怎樣能讓學生在校四年既能把基礎知識打牢,又能讓學生充分的熟悉中小學的教育情形呢?筆者認為,教育實踐可以在課堂上完成,讓課堂教學學以致用。

(一)信任學生,改“教學生”為“教學生如何教”

在以往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在傳授學科知識與技能,想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與需要,缺少評價,久而久之課堂也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填鴨式”“獨角戲”課堂,這些都源于教師對學生的不信任。大學生的年齡段大都在18-20幾歲之間,這個時候的培養(yǎng)目標應以“踐行”為本,注入一些創(chuàng)新動力。那么,這時更需要創(chuàng)造一些激發(fā)他們潛能的課堂環(huán)境,大膽地把一節(jié)課完全交給學生自己設計,自己來講述,教師所做的就是給學生一個有價值的評價與討論。這樣的課堂能夠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領悟深刻,不斷在實踐中見真知。

(二)把中小學生請進課堂

學生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知識結構已基本定型,而教育實習也是安排在學生知識結構已經形成后,才真正接觸中小學的課堂,了解中小學生的特性。因此,就出現了大家常說的一種現象,學生在應聘時準備不充分,即使是入職也很難較快適應工作。那么,之前的三年學習只是“紙上談兵”,應聘前的準備就像“亡羊補牢”,實習也就起不到預想的效果。那么,除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模擬課堂”外,還要把中小學生或幼兒直接請進課堂,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與輔助下可以讓學生更有效去了解分析中小學生的特性,針對特殊情況怎樣才能更好的去處理。這樣生動有趣又有效的課想必學生的逃課率也會降低吧?

四、結語

第8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一)改革創(chuàng)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是繼承偉大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明傳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大學,即古代太學,是人的教育。古代中國的大學之道,它的終極目標是求達到一個“至善”的境界。總之,中國傳統(tǒng)大學的教育宗旨是講做人的學問。這是一種“價值教育”。而中國現代大學發(fā)展至今,尤其是職業(yè)教育,漸漸忽視了人的教育。因此,構筑現代職教體系,必須繼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的文明傳統(tǒng),在現代意義下,重拾人的教育。

(二)改革創(chuàng)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是吸收西方職教的優(yōu)秀經驗和合理成果為我所用

百年中國,自英帝用炮艦轟開中國大門之后,興水師辦洋務“,師夷長技以制夷”,職業(yè)教育遂被極大重視。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發(fā)表就職演說,開宗明義強調“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可以說,現代大學的大學之道已有了一個新的表達:大學之道,在明明理,在新知,在止于至真。這是一種才的教育,是一種知識教育。考察西洋,吸收西方現代職教的優(yōu)秀經驗和合理成果為我所用,為的是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教體系,目標就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恼嬲瞬拧?/p>

二、古今中外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經驗教訓

高職教育不僅要繼承和發(fā)揚古今中外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更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革新精神。

(一)西方職教發(fā)達國家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經驗教訓

1.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的通識教育。

德國高職教育的“雙元制”世界聞名,在職業(yè)教育中已經取得主體地位。其“一元”在企業(yè)完成職業(yè)訓練,“一元”在學校接受基本文化理念學習的方式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贊譽。德國人在職業(yè)教育中通過工學結合課程的形式,將通識教育融入專業(yè)教育之中,以實現和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中國的高職教育普遍模仿和學習德國雙元制,采用工學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但卻以專業(yè)的名義,有意無意地忽視通識教育。

2.美國社區(qū)學院中的通識教育。

社區(qū)學院是美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美國高職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社區(qū)學院推行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突出特色之一。2011年10月,美國經濟研究局指出:伴隨社會經濟發(fā)展、技術進步和年齡增長,單純接受職業(yè)教育的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呈逐漸下降趨勢,而注重通識教育的人則顯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可持續(xù)性,如何保持通識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平衡是許多國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這一現象進一步驗證了美國社區(qū)學院在開展職業(yè)教育的同時推行通識教育這一做法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3.澳大利亞新學徒制中的通識教育。

澳大利亞屬于英聯(lián)邦國家,英國政府于1993年制定現代學徒制度計劃,澳大利亞于1996年引進新學徒制,1999年開始實施。他們認為通識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貫通的“通”。他們認為職業(yè)人才需具備溝通技能等六項“核心技能”,形成了他們開展通識教育的“必修課”和“基礎課”。澳大利亞新學徒制在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培訓框架下開展,“以人為本”,與英國現代學徒制相比較,更注重對青年人自身潛力的挖掘,更強調個人更廣闊的發(fā)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旨在為個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中國本科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經驗教訓

1.港澳臺高校。

在通識教育理念上,臺灣高校更加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港澳更關注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融合,認為通識教育的“通”是讓專業(yè)之間、文化之間、人際間有一個可以相通、理解的地方。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臺灣高校強調“完人”教育,港澳高校強調將通識教育作為解決“由專門教育引發(fā)的現代教育問題”的最佳方案。總之,通識教育在港澳臺高校的教育中被定位為平衡者與橋梁的角色。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大體涉及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領域,強調人文、平衡、發(fā)展、多樣化、系統(tǒng)化、特色化等理念。

2.大陸本科院校。

大陸本科院校進行的通識教育改革探索,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通過局部的課程改革———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來實施,如清華、武大等;全方位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探索,如北大、復旦等。北大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yè)教育。經過了多年的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如自主選擇專業(yè)制度備受歡迎等,畢業(yè)生也顯示出基礎扎實、視野開闊等獨特優(yōu)勢;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如元培計劃與院系管理“雙軌制”的沖突、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銜接困難等。南大實施“以重點學科為依托,按學科群打基礎,以一級學科方向分流,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致力于培養(yǎng)有國際視野的寬基礎、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一流人才。經過幾年的實踐,匡亞明學院已經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基礎學科領域中嶄露頭角,在國內外本科理科教育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3.大陸高職院校。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質的應用性技能型人才。”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與絕大多數本科院校一樣,存在領導對通識教育不夠重視、通識教育側重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課程內容雜亂結構失衡、師資力量匱乏等問題。只有逐步建立適合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通識教育平臺,才能實現高職院校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三、改革創(chuàng)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方向與具體建議

(一)改革創(chuàng)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方向

1.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創(chuàng)新。

當前,中國大陸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類似,將“做事”放在“做人”前面,明顯強調“做事”勝于“做人”,這不僅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暴露了高職通識教育的尷尬境地。要改變高職通識教育在高職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真正實行現代職教體系“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必須繼承中國傳統(tǒng)技術教育重視做人勝于做事的傳統(tǒng),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設定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

2.課程體系構建的創(chuàng)新。

高職院校的課程基本上可分專業(yè)課程和公共課程。公共課程除卻國家規(guī)定的思政、外語、體育外,其他如大語、高數、計算機、心理健康等通識課程,合計學時占總學時不足20%。這顯然與現代職教體系中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為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必須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有所創(chuàng)新。

3.必修課選修課課程結構的創(chuàng)新。

高職院校重必修課輕選修課。通識課程大多是通過選修的形式實施的。因此作為主要選修課的通識課程常被戲稱為“賺學分”的課程。這就造成了看起來熱熱鬧鬧門類繁多的通識課程變成了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因此,如果想真正推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真正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必須重視選修課程,淡化必修課程。

4.師資隊伍建設的創(chuàng)新。

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通過公共課程的教師承擔。公共課程的教師與專業(yè)課程的教師比和公共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學時數比大體相當,大約也為1∶5,甚至更少。而公共課程的教師服務全體學生,專業(yè)教師只服務本專業(yè)學生。通識課程的師資嚴重不足,師生比遠低于教育部規(guī)定的1∶16。事實上,通識教育不應只由公共課的教師施行,專業(yè)課程教師也是通識教育的實施者,也只有這樣,通識教育課程的師資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二)改革創(chuàng)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具體建議

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fā)應基于現實、放眼未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中國國情,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和中西對比的方法,站在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的立場上,始終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圍繞自然與人、社會與人、人與人等關系來開設。

1.自然學科領域。

可開設“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某種學科)與人類”、“科技(具體某種技術如食品技術等)與人類”、“科技倫理”、“人類星球”、“中醫(yī)與西醫(yī)”“、電腦與人”等課程。

2.社會學科領域。

可開設“作為經濟的人”、“管理與人類社會”、“人類未來”、“中國(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人”、“兩性關系”、“全球(某國家或某地區(qū))熱點”、“生態(tài)與健康”、“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文化概論”、“人類與犯罪”、“人類與戰(zhàn)爭”等課程。

3.人文學科領域。

第9篇:教師論文格式范文

1.1試題情景的設計

在試題情景中突出教育教學實踐,可以考查考生的真實水平。而根據題型考查功能的不同,在客觀題和主觀題中各有側重。客觀題全部是單項選擇題,不僅考查考生基礎知識,還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概括、分析、評價的能力。在客觀題命制過程中,可以通過模擬日常教學工作中遇到的情景來設計,考查考生能否運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主觀題的情景多采用真實的教學案例,以教學實錄、教學反思記錄、教育教學焦點問題等材料作為背景,提出問題,讓考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評論和說明。在試題情景的設計上,注重從情景的廣度和深度來突出教育教學實踐的考查。試題采取多重設問的方式,對實踐能力的考查層層遞進。同時,試題要求考生結合情景,通過綜合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在不同考查目標的主觀題試題情景中,考查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可以直接考查考生對教育教學實踐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也可以間接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小學教育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本題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入手,考查如何開展德育教育。試題情景中的張老師用“孔融讓梨”這個典故來教育小學生是正確的,符合小學生道德認知特點,但是張老師沒有用身邊的事例來進一步說明,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對小學生經常出現的知行不統(tǒng)一的問題,張老師應該反復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運用多種手段促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2試題素材的選取

試題素材的選取是關系試題質量的關鍵因素,優(yōu)質的素材是試題編制的基礎。筆試試題的素材來源廣泛,通過對素材的選取、提煉和加工,在考試中進一步凸顯對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考查。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是師范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學設計題是對教育教學實踐的突出體現。鑒于有限的考試時間,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的教學設計題只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素材和要求,完成部分教學設計或簡單的教學設計方案,并簡要說明。教學設計題主要考查綜合性教學設計和表達能力,而且這類試題沒有統(tǒng)一答案,設計方案因人而異。因此,在教學設計題的素材上需要精心挑選和設計,必須科學規(guī)范、閱讀量適中且各方面兼顧。

2面試試講題的教育教學能力考查分析

由于教師的職業(yè)特點,面試是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考查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學教師的面試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備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職業(yè)發(fā)展?jié)撡|和實踐能力,主要內容包括: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心理素質和思維品質;儀表儀態(tài)得體,有一定的表達、交流、溝通能力;能夠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與筆試相比,面試更具有鮮明的特色,面試與筆試相輔相成,是教學實踐能力考查的重要補充。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真實模擬了教學設計、備課、講課的過程,可以進一步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在面試過程中,從小學教師工作的內容和特點出發(fā),讓考生置身于模擬的環(huán)境中,試題的情景和問題都比較接近實際以利于考生發(fā)揮真實水平。考官在面試現場,對考生的板書能力、對課程的把握程度、溝通能力、教學現場應變能力、心理素質進行觀察、記錄并評價。

3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区 | 国产专区一区 | 中国女人18xnxx视频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 | a级毛片网站 | 美女黄网站人色视频免费国产 | 国内精品久久影视 | 国产精品短视频免费观看 | 一区精品麻豆经典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 欧美一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香蕉 | 久久精品男人的天堂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 欧美性色大片 | 日韩成人免费一级毛片 | www国产| 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99视频有精品视频高清 | 在线日本视频 | 欧美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aaa | 亚洲三级黄色 | 在线视频亚洲 |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美国一级特a黄 | 91国高清视频 |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 综合网自拍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永久vip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 久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国产片 | 亚洲精品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91视频综合网 | 欧美激情毛片裸推荐 | 亚洲国产精品aaa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