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夏標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素質教育;語言能力;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倡導參與;促進發展
想要在英語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上好高三英語課是必要的,而復習是關鍵。高三學生既要完成新課學習,又要有計劃地進行復習,還要大量地做習題和試卷。有些學生非常努力,但成績提高不明顯。有些學生卻學得相當輕松,成績穩步提高。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差別的關鍵原因在于,同學們是否養成了科學的學習習慣,是否采用了合理的學習方法,是否在進行有效的實踐和訓練。只有通過良好的課堂教學,通過提高復習的質量,進一步充實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才能在在高考取較好的成績。以下是我在幾任高三教學后的體會。
1.教學與復習的指導思想和方法
要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實質與高考的關系,新課標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為目標,全面關注學生的技能、知識、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特別強調語言的實踐性。要求高中階段必須要求學生有明確和持續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主動參與計劃、組織和實施語言實踐活動,能主動擴展和利用學習資源。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近年來高考英語的內容和形式都在改革,教學與復習指導思想首先應該以高三英語教學與復習要繼續進行素教育,使學生有較好的基本功和自學能力。為他們今后走向社會做好準備的同時,教學與復習要與高考接軌,讓學生了解高考的題型,解題的技巧,答題的規范。因此,高三的上學期應該繼續認真教學好新課。高三新課幾乎沒有新的語法現象。但卻有新的單詞,詞組與句型,同時還包括了大量已學過的句型,詞組和語法現象。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接觸更多新的語言材料。這些材料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自然而然重復了已學過的詞匯、句型和語法。在學新課的同時,又有效地復習了舊課,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比起單純的復習舊課與反復的機械操練,效果必大大地提高。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用反復單純的感知記的效果不如用感知與嘗試重現相結合的方法。因為后者能提高大腦皮層活動的積極性,還可以及時發現識記的弱點、難點,及時進行補救。因此,讓學生學好新課是符合這個原則的,也是必要的。
2.教學與復習的策略
英語的教學與復習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素質教育。教學與復習要特別關心每個學生的情感,注意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健康的體魄,另一個是健康的思想感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讓自己在學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讓學生尊重你,喜歡你,信賴你,這太重要了,絕不能等閑視之。高考前要努力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要給學生帶來自信,讓他們充滿信心去參加考試。一個能讓學生喜歡的、信賴的老師,他所教的學生的成績就會特別好。因為,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樹立學習的成就感。使他們在學習中提高能力,提高人文修養,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不僅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而創新能力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挖掘。
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要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屬。因此教師的課程教學與復習都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我們要努力做到尊重每個學生,積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體驗學習的快樂感與成功的成就感。師生之間要建立融洽的民主的交流渠道,老師要經常與學生一起反思教學與復習的過程、效果,做到教學相長。
3.閱讀是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高中英語學習的重點,新課文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想學好英語,最好的辦法是每天接觸英語。哪個學生要想在各類英語考試中得高分,必須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良好的閱讀能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要讀得準,二要讀得快。在閱讀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關鍵詞或句。千萬不要糾纏在文章中的某些細節而影響掌握全文大意。要緊緊圍繞五個Wh-questions,即when,where,what,who,how來解決某些特定的問題,迅速地查找需要了解的信息。
我們知道,學過的語言知識還必須通過反復來鞏固。因此,高三的復習是非常關鍵的。在復習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他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復習應該從課文開始,因為課文的復習是夯實基礎,因此是最重要的。它涉及面廣,因而是培養學生的依托。學生也愿意通過課文的復習來鞏固知識和提高能力。復習課文,教師要避免炒冷飯,要推陳出新,要站在新的高度上,把重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上。復習課上,教師不應滔滔不絕地講授,而要 “授人以漁”,指導學生自己去整理并總結已學過的詞匯、詞組的用法,語法知識。 近兩年的高考的命題繼續持穩中求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突出語篇,強調應用,注重交際的原則。試題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內涵,突出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測試。因此,我們復習的重點應該放在語言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語言知識的掌握。語言技能的訓練既要有低層次的基本功訓練,更要有高層次語篇的訓練。因為只有在語篇中使用語言,才能培養出語言交際能力,學生才會在適當的語言情景和交際情景中恰當地使用語言。
在教學與復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培養學生快速的瀏覽能力,引導他們結合語境,培養他們巧妙的猜詞能力,符合邏輯的推測能力。引導他們結合語境,培養他們巧妙的猜詞能力,符合邏輯的推測能力。引導他們用查閱或詢問的辦法進行學習。引導他們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和感悟語言的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并且在學習中能借助聯想學習方法來記憶單詞,借助聯想建立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注意發現語言規律,運用規律舉一反三。利用推理、歸納等邏輯手段分析、解決問題。善于創造把學習英語的機會。
總之,高三的英語教學與復習都應該緊扣新課標與高考的命題方向。教師與學生要經常交流學習英語的體會與經驗。在這種教學與復習的模式中,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際與參與和合作方式,實現學習的目標,感受成功。他們學會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這種教學法,體現了新課標立足于當代社會的發展,關注學生成長需要的新時代人文主義精神。只有這樣,我們高三英語的教學與復習才能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地實行,才能順利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和高考的復習任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05《英語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朱純《外語教育心理學》 人民外語教學出版社
新課標最大的特點就是詞匯量大(3500),從選修6開始詞匯,文章難度猛增,但是從2011全國新課標試卷上我們不難發現compete,porch,campaign,caterfor,hobby,economy等選修上的詞匯都是以生詞處理標注有漢語的,單選中對詞匯的考察表現為“老詞新意”(新課標34題)和“新詞熟意”(常用詞義)(新課標26題)。這告訴我們,必修1-5要認真吃透;6-9選修教材,完全可以以泛讀教材處理,重心落在熟悉詞匯,利用語法知識理解長難句,增加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上面。
2、語法教――注重基礎,強調運用
語法教有詞法和句法兩類,但是看近幾年高考,我們一定要牢記大綱的說明:“注重基礎,強調運用,突出能力”。2011年新課標大綱的單選以語法為主,但22,24,25,27,28,31,32,33,從情態動詞到定語從句沒有難題怪題,都是最基本的知識,我們再題海大戰玩文字游戲無異于浪費生時間。即使生得分最低的23題:
Planning so far ahead――no sense――so many things will have changed bynext year.(2011新課標卷)
A.made
B.is making
C.makes
D.has made
生大部分選了D答案,因為看到了so far這個標志詞,如果教師從far修飾ahead這個單詞講起,再到現在時和完成時的區別,生會很難理解。可是一個重視聽和讀的同在讀題的時候很容易就斷句到Planning so far ahead,而不會讀成“Planning so far”ahead,明白它和Working hard makes one succeed;Seeing is be-lieving一樣考察-ing作主語表示一般情況而選C:Planning so far ahead makes nosense.所以我們的語法教應該定位為以基礎知識、基本用法為主,強調運用,增強生利用句法分析長難句的能力,服務于閱讀理解。
再例64(2011新課標全國卷C篇文章)
What does the word“residents'’in Paragraph 1 probablv refer to?
A.chickens
B.tomatoes
C.gardens
D.people
書中的原文是:
The familv’s old farm house has become a chicken house,its residents arrivingnext month.
生只要把代詞its替換為a chicken house's(residents arriving next month.)一切就迎刃而解,馬上可以確定答案為A.chickens
3、詞匯教――借助工具,以句載詞,能夠使用
詞匯是生好英語的首要條件。教師在高三復習備考中要嚴格遵守大綱的要求,從《高考詞匯表》中挑選出一些高頻詞、重要短語,通過造句、寫作、課堂演示等方式強化生掌握應用上述詞語的能力,特別要注意一些詞意的拓展,即老詞新意,幫助生清除語言障礙。
例如(2011新課標卷)
34.William fou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h to read,for his eyesight was beginning to.
A.disappear
B.fall
C.fail
D.damage
正確C.fail就考察的并非fail的常規意思:失敗,未做,不及格;而是字典中的第5條:(健康,視力)衰退(to become weak)。
4、閱讀教――題材多樣,大量閱讀,指導技巧
“得閱讀者得天下”,師生都明白閱讀在英語中的重要性。要注意閱讀速度,單位時間的閱讀量等等在此不再贅述。但是,在選材中教師要注意題材的多樣化和原汁原味的英語;其次要有數量上的保證,可以提高生的閱讀能力,對生其它塊的得分也大有裨益。閱讀中推斷題和主旨大意題是生的弱項,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點帶面,論點論據分不清,教師要指導閱讀技巧,結合漢語的寫作模式,指導生整體把握中心大意。高考新題型10分的“七選五”更是技巧的比拼,雖然今年的題第一次出現,比較平和,但教師絕對不能掉以輕心,要多指導做題技巧,爭取閱讀拿高分滿分。
5、寫作教――堅持背(頌)默(寫),練(習)評(講)結合
英語試題中25分的寫作題也是英語成績區分度大的試題。在英語教中發現生常見的問題有:1、常用詞匯書寫不正確:如:writing-writting,receive-recieve等:2、存在基本的句法錯誤There are 46%students agree with the opinions;3、不注意體裁,亂套句式。最常見的是“That's all.Thank you”什么作文都用上;4、語言不夠流暢,認為好文章就是通篇套句式。對于前兩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背誦和默寫水平相當的文章,自己認真核對答案,掌握寫作的常用詞匯和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而且對于難度相當的改錯題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后兩個問題,教師在生的寫作練習中,既要關注共性問題講評,更要個別指導,對個人的癥結來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體育教學;有效性;三環節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09-0043-02
我們在體育教學中 “應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不同內容的教學規律與要求,進行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法與學法創新,調動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應該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創新教學,抓好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奏響體育課堂教學的“三部曲”。
一、奏響序曲:課前“三個一”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在課前應注意細節,從細微處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獨角戲”不可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達到體育課的有效教學,體育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運動水平、學習需要、個體差異等,確定學生體育學習已有的基礎和體育學習的現實需要,為學生找準學習的起點,保障學生的學習權。
學生的學習能力、身體基礎參差不齊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針對這一現狀,筆者采用了“三個一”的做法:即“一張卡片”“一個信箱”和“一聲問候”。
1.一張卡片
在一節課結束時筆者發給學生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下節課的“課前小提示”,主要是為學習力弱的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使他們能夠提前進行知識和技能的準備,以便課上能夠順利地學習。如在上《足球腳背內側踢球》的內容時,“課前小提示”:了解腳背內側踢球的動作方法;知道腳背內側踢球的運用時機;重點:腳內側踢球動作方法;難點:腳內側踢球時支持腳的位置。通過“課前小提示”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與任務,引導學生提前思考問題,促使學生進行課前有目的、有方向地預習,為課堂有效教學打基礎。
2.一個信箱
主要針對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我設計了“我想學”信箱,由班級體育委員管理,負責收集未來一周的體育課中,學生想了解的體育知識及想學習的動作技能。“我想學”信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筆者可以通過它了解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疑惑,這一課提出“為什么我腳背內側踢球踢不高?”通過這一問題說明該學生已經學習過該教學內容,而且發現了問題,教師也可以抓住這一問題進行備課,以便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另外,我們還通過“我想學”了解到學生對新興項目很感興趣,于是筆者便將誕生于我縣的三門球引入到了課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教學效果奇好。
3.一聲問候
筆者堅持提前8分鐘到達學生集合地點等候學生,一方面可以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那些上課拖拉的學生也逐漸變得準時守時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和學生進行交流,一聲問候,幾句言語,既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又可以使我們對學生有更加真切的了解,使課堂教學更加有的放矢。
二、奏響主旋律:課中“五個十”
課堂是進行體育教學的主陣地,因此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教法,提高體育課的高效性。筆者在實踐中,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施行了“五個十”教學法,效果明顯。
1.每節課十人次回答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思維的動力。教師通過巧妙的設疑發問,可激發學生體育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鍛煉、學習、感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體育鍛煉的創新,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先設計若干問題,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問題進行提問,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適當引導,適時傳授,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新授課中,教師先示范,但不講解,學生在模仿練習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為什么球會向后飛?”“為什么球墊不起來?”“為什么球會不聽話?”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雙手正面墊球的動作要點。
問題提出后,學生要么不答,要么亂答,這時教師就要進行適當的引導,比如“應該用手臂什么部位擊球”“手臂在擊球時應該保持什么狀態”等,這時再結合示范進行講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每節課教師至少個別指導十人次
體育新課標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注重學生在體育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中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全體學生都能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傳授動作技能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于學生在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集中講解示范之外,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個別指導,可分為多種形式,比如一對一指導、一對一類指導等。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歸納問題,善于糾正問題。
例如,在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的教學中,有的學生有一定的足球技術基礎,而有的學生連球都控制不了,基于這種情況,如果僅是集體的講解、示范和練習,肯定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因此,在短時間的集中講解、示范和模仿練習之后,要重點進行分組練習,可同質分組進行分層教學,也可異質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同質分組時,可以進行一對一類指導,對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提高練習要求,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適當降低練習要求;異質分組時,可以進行一對一指導,可以是“生對生”的“一幫一”指導,也可以是“師對生”指導。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動作技能的掌握,還能增進師生感情。
3.每節課至少要有十人次展示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把大多數學生當做“陪襯”對象,很少把他們當“主角”,教師每次需要學生示范時,總是那幾個體育骨干。絕大多數學生只有觀摩的份兒,卻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即使有“展示自我”,也總是只能充當“反面典型”,這影響了絕大多數學生體育學習和活動的積極性,傷害了他們體育學習和活動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次,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所有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并加以鼓勵,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以提高體育學習和活動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調動每一個學生體育學習和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在廣播體操教學中,可以為全體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如分男女生展示、分組展示、隨機展示、組合展示等。總之,目的就是充分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每節課至少要有十人次互動評價
雖然新課程對評價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改進意見和實施方法,教師也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但我們的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是做“表面文章”,是為了評價而評價,于是在很多公開課、優質課中便出現了“假評價”——事先準備好的評價者和評價語,“偽評價”——不需要評價而進行評價等,這些流于形式的評價,同樣也使評價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在課堂上教師適當評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和比較,進行有效的“自評、互評”,開拓師生彼此的潛力,以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例如,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形神兼備的示范動作,給學生留下了清晰完整的動作映像,激發了他們的學練積極性,同時也為準確地自評和互評奠定了基礎。在練習中,學生相互觀察,大膽指出別人練習中的錯誤動作,并對自己的練習進行評價,聽取同伴的意見。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性評價,強調動作的重難點,作肯定性、激勵性評價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最后師生共同評價。
5.每節課至少進行十分鐘的素質練習
伴隨著新課改的浪潮,情境教學、快樂體育等多種思潮涌入我們的體育課堂,各種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對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我們有的老師卻漸漸地走向了一個極端,淡化了體育屬性,放大了藝術色彩。筆者認為,在新課標下,為了有效增強學生體質,在體育課中讓學生承載一定的運動負荷是必要的。
例如,教師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可以根據學段的特點、教學內容的安排等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素質練習,可動靜結合,亦可上下肢結合;落實到每節課上,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節運動負荷。
三、奏響尾聲:課后“兩個三”
課后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我們應該利用好。
1.三十分鐘的反思
寫好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寫教學反思,必須明確兩個問題:一是簡明扼要實用,二是有感而發,持之以恒。其形式應因教學實際的需要而有所差異。如:課堂隨感、課后反思和單元教學反思等。但不管采用何種形式,都必須明確所要記載的內容。
例如,可記成功之舉,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想的目的,在場地器材的布置,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做法記錄下來;可記失誤之處,即使是一節優質課也難免會有失誤之處,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失誤,并通過自我反思、相互討論、理論求證等途徑來分析原因,尋求解決之道;可記教學偶得,把體育教學中偶然出現的靈感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下來。
2.三條家庭作業
1 體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針對“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狀,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體育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運動中真正可以體驗到運動和學習的樂趣。模式中有的取向于各種模式的綜合運用,有的取向于師生關系,有的取向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的取向于教學內容,有的取向于教學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學習與學習心理發展。追求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追求從生理發展到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追求從學會到會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模式的多樣化,說明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都有自己特定的適用范圍。體育教學大多在室外進行,空間范圍大,活動內容多,無疑為多種教學模式提供了舞臺。盡管這些教學模式還不盡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越來越貼近體育發展的實際,發揮著重要作用。
2 體育教學方法運用的多樣化
“教學有法,無定法,貴在得法”。如培養形式多樣,手段靈活,培養層次結構多樣化,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教學形式以集體教學、分段教學、循環教學、提示教學、電化教學、分組考核、粘組創編隊形,以及理論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
例如,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相、電影及采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感觸中學習,教學中應注意采用多樣化教學,如在練習某些技術時,可以采用變換隊形、位置,并充分利用視覺信號、聽覺信號,利用標志點、線、物來集中學生注意力,完成各種技術練習。總而言之,教學是復雜而細致的過程,需要不斷探索、總結和研究,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求思,善于求新,善于創造,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
3 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
課程設置應由單一的普通教學課向多層次的方向發展,如選項課、專項提高課、保健體育課。根據現行的體育教學目標來講,要注意學生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以運動技術為中心”為主向,“以體育方法、體育動機、體育活動、體育經驗為中心”的轉移。但這并不意味著對運動技術教學的否定。不過,具體的教學內容將根據社會體育的發展、學生個體的需要及學校的教學條件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非競技運動項目、娛樂體育項目及個人運動項目的內容比重將加大。內容的廣度將拓寬,包括理論、技術、保健、素質等方面,呈現出多樣化的內容的深度,強調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實用性,以利于吸引學生主動地參加體育學習和鍛煉。
一、講評課前的準備工作
在講評課前教師一定要完成一系列的先期準備工作:一是對試題本身進行分析;二是對學生答題情況、錯誤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這樣做能夠加強試卷講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教師要提前做好試卷分析
對于教師來說,必須做好分類統計,制定教案的工作。
分類統計就是要找出最高分、最低分、優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等反映全班考試情況,有利于師生了解考試結果的數字;統計試題中每大題的失分率,逐項分析,了解學生對每類題型的掌握情況,也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強項和弱項。分析試卷中各試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掌握知識點的分類及在試卷中的分布情況,判斷試題的難易度,給試題做出總體的評價;制定教案就是要以此為基礎,確定哪些題略講,哪些題重點評講,怎樣講?怎樣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問題所在?教師要事先準備一些有針對性地題目,以便鞏固練習。
2.教師要具體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并對其進行分析
教師通過改卷或借助改卷機,要對學生的整體水平進行分析;逐項分析答題的錯誤及原因,以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分析學生解題思路,正確的和錯誤的都要分析,以了解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弱點。 考試后,老師也可以把一張錯誤統計表和答案發給學生,要求他們自我分析,匯總后交給老師。教師從旁指導,讓學生著重分析其錯誤原因和性質:1)知識性方面的錯誤;2)判斷理解方面的錯誤;3)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4)記憶方面的錯誤等。老師對統計表歸納分析,對癥下藥,對于錯誤比例低的題目,采用個別指導的方法,或叫學生自己思考,個別質疑,精選精講。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把老師從繁重的試題中解脫出來,減輕了勞動,可以集中精力去分析錯誤。另一方面,叫學生自己動手,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講評中使用適當的講評方法
講評中師生互動,采取靈活、多樣化的講評形式如討論式、辯論式、答疑式、探究式、歸納式等教學方法,優化講評過程。教師要做到以下三個轉變:在教學方式上,變填鴨式為啟發式,在講評形式上,變教師講評為教師講評與學生講評相結合,集體講評與個別答疑相結合。《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應幫助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基礎上。在講評內容上,變單純知識講解為知識講解與技巧點撥及學習策略培養相結合。目前,相當部分教師在訓練學生聽力時,僅僅采用簡單的“聽音―做題―對答案”模式;分析閱讀、完形時僅僅局限于對“讀句―譯句―對答案”式的分析;忽視對其進行語篇結構、語言表達層面上的分析。在講解書面表達的時候,很多教師把參考范文分給學生,讓他們抄一遍。這樣雖然省事,但效果值得懷疑。其實講評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讓學生講評某一題型,也可采用小組討論講評的方法,這樣就能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身份不再是講解者,而是監督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了,教師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引入講評課,讓學生自己講評,讓他們從居高臨下的角度以批評的眼光來審閱自己的作品,更能使他們樹立信心,拓展思維,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增加了學生對講評課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如何運用恰當的講評形式都應該從所講評的內容出發。如,對于高考聽力試題的講評就不能是紙上談兵,而要針對出錯率較高的一類聽力材料進行強化訓練。抓住聽類似題目的要點。對于閱讀題的分析解釋可以先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做題思路和分析方法,通過這樣的合作式學習在小組內部分學生已經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了。對于較難的分析和解釋也可以先發動尖子生從學生的角度列出做題的思路,教師再稍加點撥,一道題目的解題過程也就水到渠成了。不少教師在課堂上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極大提高了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使學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獲得了大量的有效信息,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講評課后的工作
關鍵詞 新課標 英語復習 高三 建議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已經備受關注。面對素質教育與傳統高考的雙重壓力,高三英語教師面臨的難題是如何認識新課標與高考、新課標與高三英語教學及提高課堂效益、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艱巨任務和宏偉藍圖。
一、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實質與高考的關系
新課標要求高中階段必須達到的英語級別———八級。要求學生有明確和持續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意識,能主動參與計劃、組織和實施語言實踐活動,能主動擴展和利用學習資源。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雖然我們很多的普通高中目前由于教育環境、師資、生源等原因而無法達到新課標的這一要求,但這和貫徹課標中的基本理念是并不矛盾的。近年來高考英語的內容和形式都在改革,力求體現“突出語篇,強調應用,注重交際”的原則,高考英語試卷的命題指導思想也有“以知識立意”轉向了“以能力立意”。所以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因此,我認為有效的高三英語教學應該從實際出發,正視外語教學環境的制約作用,深刻認識語言既有交際性,又有知識性,在教學方式上既不過分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也不要盲目模仿、華而不實,一味趕時髦的運用新潮教學法,而忽視語言知識在試卷中的地位。
二、認真學習《大綱》和《說明》,準確把握高考
《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也是復習教學的一個指導性文件,使用《考試說明》時,教師應首先深入理解考試內容中所規定的學科能力要求,并結合《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做細化工作。其次,教師要正確認識《考試說明》中的題型示例。題型示例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過示例幫助應試者了解題目形式,而是示例在其相應的題型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它反映該類題型所能容納的知識含量與能力要求層次。在高三新課結束轉入總復習時,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學習上年度的高考《考試說明》,讓學生提前領會高考的指導思想和命題原則,從而對高考有輪廓性的理性認識。
三、創造性地使用高三教材、教輔
1.合理使用教科書
2.強化備課組意識,精講精練
“人心齊、泰山移”,教學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教師間的精誠合作。高三教師要強化備課組意識,統一思想,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備課思路,分專題組織編寫相關教學復習資料,自編、自選、自拼聯系,嚴格限制使用現成的套題,共同探討,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實現資源共享。
四、系統復習中學語法和高考詞匯
在我們的英語復習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如果基礎不扎實,就如美麗的宮殿建在沙灘上,總有一天會倒塌的,所以我們要狠抓學生的詞匯梳理和學生的語法知識框架。
教師要把握教學難度,有效地進行語法教學,將語法教學滲透在聽、說、讀、寫的每一個環節。
以高三全冊16個單元為例,前面10個單元分別是對主語、謂語、表語、賓語、賓語補足語、定語、狀語、虛擬語氣和動詞時態的復習,其實,與其匆匆教完新課后再重新復習以上幾個語法項目,不如在上新課的同時補充內容,落實語法復習教學。在語法復習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遵循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營造真實的交際語境,通過設計信息差、解決問題、選擇決定、交換觀點等任務促使學生正確處理和使用信息。學生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掌握運用語法規則。
高三學生在英語復習的過程中都知道詞匯量的重要性。高考前,許多學校都會有好幾輪的單元詞匯和高考詞匯的強化檢測。但面對新教材的詞匯量猛增,學生機械枯燥地記憶單詞既增添學習負擔,又會受到挫敗的打擊。教師要適時滲透自主復習策略。不僅要結合心理學的遺忘規律指導學生利用早晚自習和生活中的瑣碎時間及時復習、多次復習、間時復習,還要具體地指導學生利用上下文、工具書、詞根、等科學地學習詞匯,利用情景、演藝、歸納等有意義地記憶。
五、以閱讀為主線,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英語高考閱讀理解是全卷當中占分數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現在的閱讀理解在題材和體裁都非常的多樣化,而且文段較長,既是對考生使用能力的考核,又要重視語言考核中的文化因素,因此要求考生的閱讀速度非常之快。當然文章里面還不時出現一些不影響同學閱讀的單詞,要求根據上下文來猜測詞意。那么在平時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大量的閱讀各種英語報刊雜志;以便于積累更多的英語詞匯。只有這樣,學生將在高考閱讀理解中迎刃而解。
六、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寫作題是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在平時的訓練中,應從造句入手,慢慢過渡到短文寫作。要求學生明確高考書面表達的五檔評分標準。引導學生注意書寫的基本功的訓練,尤其是卷面的整潔度和字跡的工整程度。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所給的材料,定格式。準確地抓住內容要點,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內容。引導全體學生注意使用簡單句的同時,更要引導成績較好的學生學會使用一定的較為復雜的句子。收集學生的錯誤類型當作訓練材料來進一步進行講析。同時教育學生平時要養成“寫完作文看三遍”的習慣:第一遍,只看單復數;第二遍,只看時態、語態;第三遍,再看拼寫,用詞,大小寫和標點。學生們平時錯得最多的就是單復數和時態、語態。 三遍看過后是不會有很大的毛病的。教師要盡量選擇突出交際性、實用性的體裁讓學生訓練。
七、教師要努力上好英語試卷講評課
在高考前的總復習階段,教師往往會根據教學舉行各種不同的考試,這就使得試卷講評變得更為頻繁、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講評試卷時必須要做到:(1)認真統計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學生普遍做錯的題目。(2)講解時,教師應根據不同題型,加強對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八、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水準,改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范疇
關鍵詞:開采沉陷;厚松散層;巖移參數;變形控制
中圖分類號:TD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2-0128-02礦山開采破壞了巖體內部原有的力學平衡狀態,引起地表下沉和變形,影響到位于開采影響范圍內的建筑物、河流、鐵路、管道及農田,尤其是在厚松散層條件下,開展厚松散層下開采地表沉陷規律研究,掌握開采對地表的影響規律,為采區設計和“三下”采煤綜合治理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指導設計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1 礦區地質條件概述
許廠煤礦位于山東省濟寧市的東北部,屬山東
省濟寧市高新區所轄。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6′
00″~116°43′00″,北緯35°24′00″~35°
31′00″。礦區所在地區為沖積、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第四系松散層厚127.00~282.74m,平均197.44m,主要由粘土、砂質粘土、粘土質砂、砂及砂礫層組成,屬河、湖相沉積。
礦區含煤地層主要為下二疊統山西組,厚59.90~114.70m,局部有剝蝕現象,平均78.57m,主要由淺灰、灰白及灰綠色砂巖,深灰、灰黑色粉砂巖、粘土巖及煤層組成。
2 地表移動觀測研究
礦區自投產以來,一直在做地表巖移觀測,設立了多個觀測站。據礦井生產接續安排,選擇了有代表性的1315面、4302面、4305面和4307面的4個地面巖移觀測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
4個觀測站共設置10條觀測線,按照地表移動變形觀測站布設要求,分別沿走向和傾向觀測線布設測點,走向觀測線長度為720~880m,傾向觀測線長度560~700m,共設置觀測點220多個。
礦區地表移動的水準測量儀器采用Nikon的AE-7自動安平水準儀,在工作面采動前、采動中、采動后,先后進行接連測量、全面觀測、巡視測量、加密水準測量、衰退期測量、最終全面觀測,同時收集工作面采高、煤層賦層狀況、推進速度、地質構造等資料,獲取地表移動變形第一手實測資料。
統一對地表巖移觀測參數進行了計算、分析、整理,求得地表巖移觀測參數見表1:
3 厚松散層條件下開采地表移動特征
實測資料分析結果表明,在煤層開采15天左右開始觀測到地表下沉。在厚松散層下,地下采煤開始以后,首先在基巖內產生移動和破壞,形成離層以后,松散層在慢慢變形,向地表傳播。由于基巖和松散層結構不同,軟硬程度不一樣,因此可以把它們看做不同的介質,分別建立模型。通過建模,分析了厚松散層的變形特征以及與開采充分度、采厚、松散層厚度變化的相關關系。
厚松散層下開采后的地表移動與變形符合概率積分法的分布形態,但具有自己的特征,通過地表觀測站的觀測數據得出的結果和建模討論采深和松散層厚度對開采沉陷地表變形的影響,表明:
(1)在采深和采厚比一定且較大時,松散層厚度越大,地表的下沉量會增加;在采厚、松散層厚度一定的條件下,隨著采深的增大,地表的移動和變形逐漸減小,地表變形影響的范圍卻有所增大。
(2)地表下沉盆地縱向發育程度與基巖的采動程度及松散層的厚度有關,采動過程中松散層呈整體移動,松散層內部不出現離層裂縫,因此松散層厚的情況下,地表下沉系數和水平移動系數偏大,移動角偏小。
(3)采動程度是決定盆地縱向發育程度的關鍵因素,通過實測資料和分析結果說明,在厚松散層條件下采煤,采動計算時應用基巖厚度替換開采深度更為合理,然后再考慮松散層的二次影響。
(4)厚松散層條件下,一次采高大,松散層變形量大,由于松散層較軟,盆地收斂會較慢,影響持續的時間會相對變長,移動范圍會變大。
(5)地表移動大的變形相對集中,可能出現臺式裂痕。在達到最大充分采動以后,地面開始達到最大下沉,這時采空區上部與煤柱正上方的下沉值會達到接近相等為止,然后地表下沉值基本保持穩定,下沉減緩。一般初始期和活躍期占總移動時間的40%多,下沉量卻占90%以上。
4 厚松散層下條件下開采沉陷控制應用
針對不同地表條件,在認真分析、比較的前提下,合理選用適合本區域的開采方式,從而達到控制地表沉陷的方法。目前許廠礦控制和減少地表沉陷的主要途徑有充填開采法、條帶開采法和注漿膏體充填開采法等。
(1)充填開采法是采用充填物充填串采后形成的巷道采空區,主要是充填矸石等。工藝相對復雜,成本較高,由于充填矸石密度松軟,充填接頂性差。許廠煤礦130南翼采區由于地表有相對集中的村莊等,采用的多為充填開采法。
(2)條帶開采是縮小面寬,預留較大保護煤柱,這樣開采后形成不充分采動,利用預留矩形煤柱支撐基巖控制地表的沉陷,減少對地表影響。由于預留大量的保護煤柱,使煤炭永久損失率高,資源浪費多。許廠煤礦530采區由于地表有稀疏建筑物及國道,為控制下沉量,采用的為條帶開采法。
(3)注漿膏體充填法是近幾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地表沉陷控制開采方法,其實質是在開采過程中,剛形成采空區還未等基巖破壞時對采空區進行注漿膏體,等其凝固以后再繼續開采煤層,這樣反復循環的過程。此法開采工藝復雜、難度較大、成本較高。根據地表建筑物存有的情況,許廠煤礦正在研究方案,對一些采區進行注漿膏體充填試驗。
5 結語
對厚松散層地質條件下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規律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導煤礦生產。文章基于許廠煤礦地表沉陷觀測數據分析的結果,對礦區厚松散層下采煤沉陷規律進行了總結,并應用于生產實踐中,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用的開采方式,以控制地表變形情況。
參考文獻
[1] 何國清,楊倫,等.礦山開采沉陷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4.
[2] 許廷春,耿德庸,梁京華,等.分段劃分巨厚松散層移動角參數的方法[J].煤炭學報,1996,21(4):360-363.
[3] 王金莊,李永樹,周熊,等.巨厚松散層下采煤地表移動規律的研究[J].煤炭學報,1997,22(4).
[4] 王金莊.開采沉陷若干理論與研究[J].礦山測量,2003
(3):1-5.
關鍵詞:板書;三維目標;地理課堂教學;學習結果
羅伯特?米爾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1916-2002)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綜合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信息加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認知心理學的思想,形成了理論兼顧實踐的、先進的學習教學論。加涅在1965年和1974年分別出版了《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和《教學設計原理》兩本著作,用于解釋學習的過程和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設計原理和技術。加涅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根據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創設不同的學習的內部條件并相應安排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學設計原理》P15)。根據這一基本原理,地理課堂板書作為學習的重要外部條件之一,其設計過程必須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課堂學習目標的類型;另一方面是如何設計支配學生學習和記憶的有效的外部條件―板書。
書寫于黑板上的文字和表格等,稱之為板書;繪制的地圖、統計類和示意圖等稱之為板圖;簡單描繪的素描畫和簡筆畫等稱之為板畫。以上三類均屬教學媒體形式,在中學地理學科教育中也稱之為三板,即廣義上的板書。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技術被引入教學系統中,電子板書融入板書的范疇,取代了地理課堂傳統三板的部分作用,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飛速發展。教師在進行課堂板書設計的過程中,應關注的是如何結合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為學生創造最合理的外部條件。本文將嘗試應用加涅的學習和教學論原理,探究體現地理三維學習目標的板書設計原理。
一、板書的啟蒙作用設計原理
地理課堂的學習目標中,針對未知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基本知識的學習是學生最基礎,也是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三維目標分類中,其屬于知識目標;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中,其屬于智慧技能。加涅認為,智慧技能按照其復雜程度可以分為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等亞類,學習的結果是遞進的發展。
首先,任何新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特別是地理課堂中涉及的許多事物和現象,學生難以從實際生活中獲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僅依靠教材的文字、圖表以及教師的言語難以使學生獲得全面、客觀的辨別和判斷,這便要求教師在進行板書媒體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代電子板書中的圖像和視頻能直觀地真實地展現地理事物的全貌和地理現象發生的全過程。適時創造和利用視覺刺激這一學習外部條件,可使學生對事物的辨別更準確,對概念的理解更快速,對知識的記憶更牢固,從而使課堂學習更為有效。
其次,此類板書媒體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對即將學習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等知識進行客觀的認識。因此電子板書設計需具備真實性原則,不能隨意堆砌。換句話說,即無論是圖像或視頻的選擇,均不以其是否精美、具有震撼力等等為依據,而只需真實。如課堂中采用電影中使用過特效的、虛擬的電影場景是不恰當的。只有客觀反映地理事物和現象本質的媒體才能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學習啟蒙的外部條件,避免因為過度夸張而使學生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再次,概念的學習是基于對圖像或視頻觀察過程中,歸納此類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共同屬性,并升華為具有客觀規律的認知。因此選擇突出體現地理事物和現象本質的媒體,能讓學生快速而準確的獲得應有的認知。
最后,板書媒體不僅僅在內容上需要選擇,在時間上的展現設計同樣重要。辨別、概念和規則是智慧技能的初始階段,因此圖像和視頻類板書的使用通常置于某一新知識的學習初始階段。錯誤的順序易導致學生學習過程出現紊亂,且這種事件的表象難以被教師所覺察,卻會使課堂效率急劇下降。
二、板書的引導作用設計原理
三維課程目標并非孤立存在,各類目標之間存在著有機、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過程和方法目標不能單獨實現,要以知識和技能目標的達成為載體才可完成。過程和方法目標在加涅理論中稱之為認知策略。學生在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常依賴于其本身的預期目的和過往的經驗。例如,完成某道課堂習題時,有學生選擇利用互聯網搜索答案。這種方法的使用,若僅僅對于獲得這道習題的答案這一目的而言,并無任何不妥,而且可能是該學生能使用的最高效而且準確的方法,但這明顯不是教師展示此習題的目的。教師的目的是以原有的知識為鋪墊,希望學生學習使用正確的地理思維,嘗試解決提出的地理問題。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使用清晰的線索引導學生運用教師預設的方法顯得異常重要,也只有這樣才能達成課前制訂的過程和方法目標。仍然以上述案例為例,教師可將最終的大問題分解成難度層次逐漸遞增的若干小問題,由此搭構學習的階梯。學生每次思考僅需一次小跨越,其完成這一過程使用的方法若能優越于過往的其他體驗,將促使學生下意識地做出選擇,從而達到教師設計習題的目的。課堂中線索的給予,即小問題的提出,經常是通過教師板書體現。
不同的板書類型對地理思維方法的引導作用差異明顯。如,區域分布圖類板書適合體現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思維導圖類板書易于引導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表格類板書常應用于突出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差異比較,訓練差異性思維;統計圖類板書可用于表達兩種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關性,創建整體性思維等。根據不同課堂過程和方法目標選擇適合的板書類型對學生學習加以引導,是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需要著重考慮的教學策略,它對學生達到目標的效率是顯而易見的。
三、板書的示范作用設計原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相當于加涅理論中的態度,態度是所有學習目標的前提條件。如果學生對某學科缺乏興趣,且無意志力的支持,其學習就容易感覺厭煩,導致效率低下,以致難以獲得應有的學習效果。最有效的達成態度目標的方法是學生對榜樣的模仿,這也是最普遍的態度學習過程。
教師榜樣感染力的建立,除了依賴課堂中的言行舉止外,還依賴于教學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地理課堂中板書的書寫及板圖和板畫的繪制。據教學觀察,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以優美的書法和精致的板圖、板畫進行教學,明顯可以吸引學生的高度注意力,并使學生產生對該教師崇拜的心理。當學生認可教師后,會將這種態度轉移到其所教授的學科中,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獲得好的學習效果。
通過觀察,發現學生筆記多是模仿教師的板書進行記錄。教師常利用課堂板書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并提供給學生作為課后復習資料。設計此類板書時,應該注意到知識體系不僅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還需體現知識點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在長期抄錄的過程中,將不自覺地滲透了教師意圖傳遞的地理思維。同時,教師進行板書設計的過程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相應的學習態度。
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為學生構建有利于學習的外部條件,而板書是教學活動有機的組成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當然,板書不是課堂教學的全部,本文僅僅是利用加涅的學習理論對地理課堂板書設計進行闡釋,從中尋找創設學習最優外部條件的方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 關系
一、小課堂教學和大語文教育觀的關系
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就是它的基礎工具性。基于它的功能和性質,就決定了語文教學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特點和本國國情的特點,突出體現漢語教育特點,符合漢語教學規律。在學習先進的理論和方法時,把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基本任務的理解,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容。一是打好文化的基礎,主要包括:
(1)學習語文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
(3)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
二是打好精神的基礎,主要包括:
(1)學生要好讀書,有閱讀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2)注重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人和睦相處,正常交往的能力;
(3)具備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個性。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近些年,“大語文”教育觀被反復地經常地提及,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往課外延伸,要把書本知識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如何在語文的實際教學中落實大語文的教育觀呢?主要是拓寬課堂教學空間,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總之,“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以大語文觀來指導每一節的課堂教學,讓語文課融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于一體,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語文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二、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知識、輕體驗的學習方式的摒棄。探究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生機,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確認,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而忽略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還要考慮諸多因素,如學生年齡特點、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可用時間等,應根據這些因素來選擇恰當的學習方式。在多數情況下,應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需要,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和評判者,而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平等對話的參與者。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有效地組織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自求理解,自獲結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對話,更多地發揮多重對話中的組織作用和啟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充分地發表意見。這一角色很像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滔滔不絕地發表見解,而是千方百計地讓現場的來賓和觀眾暢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終形成統一結論。當然,教師的角色與主持人也有差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參與對話討論,對于學生認識上的明顯偏差,也應該給予必要的評說與指導。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關系
傳統語文教學偏重知識掌握,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新課程改革中又往往容易出現一些矯枉過正的現象。如我們經常看到一節課又是合作學習又是多媒體使用,學生又是表演又是游戲而忽視了知識技能的掌握,偏離了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作為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再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中的文化情感,從中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操。在人教版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專題,都是以人文性為明線,以工具性為暗線的。因此,在備課和講授時,每篇課文不應只是分析思想內容和感情,更要注意語言形式。在教材的暗線中,在感悟某種語言規律的分析、比較與綜合的同時,要突顯理解詞句的意思和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比較、歸納與概括。在口語交際和習作練習中,在訓練選擇材料、遣詞造句的比較、分析和寫作時,要培養按順序說、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也是一百年來語文單獨設科的根本原因。語文新《課標》繼承了百年語文教育的實踐經驗,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課程總目標和各階段目標中分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提出要求。雖然表述的重點在語文能力方面,但是對相應的語文知識提出明確的要求。包括“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