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浮士德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孫曉旭
很早以前就買了這本書,當時是奔著丹·布朗的名頭去的。可一直都只是看了開頭,作者另外幾本作品也從未打開過包裝,沒能好好感受作者那強大的功力。而最近,我終于也有所突破,看了一大半,感受到了那么一些東西。
這是一部偵探懸疑類小說,是繼《達·芬奇密碼》后,丹·布朗又推出的一部力作。整個故事發生在短短12小時內。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了一種急迫感,仿佛有什么在等著我,需要我馬上動身去做。而故事發展的邏輯性非常強,我猜丹·布朗曾經一定是個優秀的理科生哈!
作者對人物的刻畫獨具魅力,我曾試著模仿過,卻被無情的現實狠狠地打擊了,唉!
反派角色——邁拉克,是貫穿整個故事的重要人物,是個高智商的終極人物。他精通變裝術,我看到他通過變裝,蒙混過許多人。而整個事件都是他策劃的,從大廳中的那一只手,到將主角蘭登推進這多重謎團。這個人就像莫瑞亞提教授,有一種天才的瘋癲,讓我想到“天才和瘋子之間只是一步之遙”。
而蘭登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只小白兔,被邁拉克這只狡猾的狐貍玩弄于股掌之間。而這樣的安排,恰恰一直吸引著讀者,讓人想知道蘭登和邁拉克之間究竟會發生什么?這或許是一種吸引讀者的方式,非常值得學習。
不得不說,丹·布朗是一個神人,就像所有出名的偵探小說作家。他用筆把一個藏于地下深處的一個秘密(或者說是寶藏),一層一層挖掘開,讓讀者難以釋手這本書。
人物場景切換是一大亮點,我在讀完前一章時,非常想知道后面發生什么,卻又不能跳過切換場景后的這一章,因為兩線故事都非常精彩,讓我不能割舍任何一條線路。
今天,我讀了普希金的名作《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使我感觸頗深。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描述了一個貪得無厭的老太婆讓小金魚不斷的滿足自己的心愿,結果適得其反,不但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反而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這讓我想起爺爺對我說的故事《生金蛋蛋雞》,同樣是一個老太婆,她養了一只雞,這只雞每天都生一個雞蛋,開始,老太婆很高興,可后來,她嫌一個金蛋太少了,愚蠢的認為,雞肚子里一定有很多金蛋,于是她把雞給殺了。可是剖開雞肚子一看,里面不但沒有一個金蛋,連一個普通的雞蛋也沒有。就這樣,老太婆不但沒有得到她想擁有的東西,連已經擁有的東西也失去了。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一些貪得無厭而事與愿違的事情。比如,一些彩民買彩票,不是為了國家的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做貢獻,而是想中五百萬大獎。孤注一擲,結果不但沒有中五百萬大獎,而且一貧如洗,還有的賣掉了房子,甚至家破人亡。這樣的結果怎能不讓我們深思呢?
通過上面的事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可貪得無厭,只有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知足常樂,才能過上好的生活。
林陽
有點小慶幸,更是竊喜,平安也還算是身心健康的長這么大,童年沒有出現過讓我留有陰影的挫折,少年沒有留下讓我抱憾終身的傷害,家人愛護,朋友關心,生活大都順遂,現下想來,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父母寄予厚望,卻從不曾矯枉過正,我從不完美,父母的愛卻也從未遠離。我在每個年紀,都會犯那個年紀會有的錯誤,一路上的順利成長,我欠了父母好多好多句謝謝。
生命,仿佛是神的匠心獨運,充滿奇跡與驚喜,我在擁有的同時,也為生命的本身驚奇不已。
生命的傳承,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而教育,則是每個人都無法推卸的責任。教育得當,孩子受益一生,更是父母生命的完滿,但若是教育失當,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都將一生深受其苦。
從“我是從哪里來的”開始,我們與父母的緣分就注定交織一生。
教育,教之成長,育之成熟。每個父母都想孩子成龍成鳳,萬人之上,于是歷盡心血,唯恐不能給孩子最好的。用一個生命去澆灌另一個生命,這大概是教育中最讓人感動的地方了。
可教育不是一句話,更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他會貫穿父母與子女幾十年甚至一生的生活,若不能方法得當,就算父母愛子心切,有時也很可能會以愛之名,做出阻礙孩子一生的事情。
愛,是世間最美好最偉大的存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更是如此,但愛子,教育確是一個最需要方法,最需要智慧的事情,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為人子女,將來也可能為人父母,佑孩子成長,真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曾經千百次的想要反駁卻無從入手,現在終于知道了什么叫無視人性,什么叫將孩子視為名利的工具。
仿佛孩子的一切劣習都是可以用暴力來治愈,一切美好品質,都是可以用暴力來養成的。(范_文_先_生_網)暴力,是落后年代才會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吧,怎么自詡文明的我們還要這么簡單直白的使用這個呢,何況是用在孩子這么脆弱純潔的生命上,如何忍心。
規矩與自由,總是選擇前者,人們總是想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法省時省力的解決教育問題,一方面表示自己的盡力,一方面一旦教育失敗,也可以推到孩子身上。
孩子多無辜,他們脆弱而單純,無力而無助,父母怎樣,就接受怎樣,不會反抗更無力反抗。就算每個孩子生來不同,但后天,父母對其的影響絕對不可忽視。
我非常想對每一個父母,也對將來會為父母的我們說,孩子需要的是成長,而非懲罰,父母能做的就是了解他們的天性,尊重他們天性,在他們的每個成長階段,順著他們的天性幫助他們的成長,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將孩子當做玩具肆意擺弄。
孩子是生命,是有獨立人格感受的個體,絕對不可按照家長的意愿一絲不差的按照父母設定的劇本成長,因為生命是自由的,不應該被任何人壓迫。
本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是芭學園教育理念的說明;第二章是芭學園對于教育者的要求;第三章是對教育環境的說明;第四章是介紹芭學園的課程內容。他們的教學原理是運用了皮亞杰的發生學原理:S-AT-R。S:意味著教育者設計的環境、人文、課程等作為刺激提供給孩子;A: 代表著每個孩子;T:代表著每個孩子帶來的家庭影響個人氣質;R:代表著孩子在接受到刺激后所產生的結果。那么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教師要幫助幼兒達到他們的教育目標,我們就著力的去改變S即為幼兒設計環境,設計利于他們生活和學習的環境。那怎么才能夠設計好這些環境呢,怎么設計環境呢,我們一起走進芭學園吧。
要為幼兒設計好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我們首先要明確我們的教育理念以及目標。芭學園的教育目的是幫助孩子建構完整的人格,孩子所具有的人格元素越是完整,生存起來就越是容易,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協助人類更好的生存。隨之而來的的就是他們具體的教育目標了,第一:幫助孩子構建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質;(我在這里解釋一下道德的發展階段: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認為我們的道德一般分為四個階段:1、前道德階段又稱為自我中心階段,(2-5歲)孩子認為東西在自己這里就是自己的,所以搶玩具就是很正常的事情2、他律道德階段(5-7.8歲)又稱為權威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就表現出對權威的認同,比如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就會說我們老師說的,怎么怎么樣,一般是把老師所說的認為是規則。3、(8-10)初步的自律階段,又叫做可逆性階段(8-10歲),這個時期的的孩子思維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了,逐漸從他律轉向了自律。4、(10-12歲)自律的道德階段又稱為公正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從這里我們看出他們的目標是拔高了的,但是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設計處適合自己的教育目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二:幫助孩子構建起智力自主的思維模式;
這個目標下面,講述了老師帶著孩子們欣賞梵高的《夜晚的星空》,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天空是什么顏色的?”孩子們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天空是藍色的。誠然老師認為這個回答太過于機械化,于是開始引導幼兒觀察外面陰沉沉的天空,這個時候孩子回答天空是白色的。老師接著引導孩子,讓他們去找找為什么天空是白色的,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認為是日本核電站爆炸引起的,有的認為是云遮住了藍天。老師這個時候又適時的拿出了自己畫的天空,平淡無奇。又邊講述一個梵高的人爬上了一個山坡,畫了一幅《夜晚的星空》,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時候小朋友們就開始了對比,選擇自己喜歡的畫作,并且講出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們既欣賞到了美麗的畫作,又開始了自己的自主的思維模式。
第三:幫助孩子建構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
他們的建立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實在野外生存的課程當中,我們雖然不用在野外去生活但是也要建立起幼兒的自我服務的意識,我們要放手去讓幼兒成長,我們可能太低估幼兒的能力了,去年我們去西來幼兒園參觀的時候,看到小朋友們在戶外游戲的情景是孩子們自己生火做飯,用真實的刀去切蔬菜,做燒烤,更是用石磨磨出綠色的蔬菜汁給我們品嘗。通過真實的游戲幼兒才能真正的感受生活,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而不是活在我們給他們創造的象牙塔中。
最近我們幼兒園也創設了真實情景的游戲,幼兒園中庭花園中有個水池,圍繞著水池我們準備了打水仗、澆花、壩壩宴、以及采果子等活動。開設了這個游戲以后,幼兒們在這個區域中歡快的摘果子,跳起來摘桃子,一次沒有摘到,又使勁跳,實在夠不到的就用木棍來幫忙,大一點的孩子直接爬上樹去摘果子,下面的小朋友都很開心的將自己的勞動撿到籃子里面去再運送到壩壩宴的現場去供客人們品嘗。艷陽下幼兒園們也玩兒得不亦樂乎。其他區域的孩子更是玩兒的開心,穿著雨衣,用水槍吸著水,再盡情的灑在小朋友的身上,每一個都喜笑顏開。在這個過程中很真實的詮釋了游戲是孩子的天性。
第四: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個具體的教育目標。
他們對教育者的前提要求是愛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記得當時我看你小人國的時候有幾個片段讓我特別有感觸,一個兩歲多一點的小男孩最近非常喜歡重復性的動作,來到幼兒園以后他會把小朋友的鞋子藏起來,藏的地方你們猜猜是哪兒?戶外垃圾桶。老師們開始不知道,到處找,后來有次老師在垃圾桶里面發現了一個皮球,于是便開始觀察是誰把這些東西放進去的,老師探明原因以后并沒有去訓斥孩子,而是有東西找到不到了就先去垃圾桶看看,一般都有收獲,不僅是鞋子可能還有意外收獲。
在室內的這個孩子也很喜歡重復的往地上扔彈珠,大李老師就是本書的作者,她看到了就和孩子一起將彈珠拋在地上,陪著孩子,在扔得差不多的時候她就帶著孩子把彈珠收拾起來放回原處,這里他們將愛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表現得淋漓盡致。
反觀我們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沒有很尊重孩子。
同時他們還需要教師具有幫助孩子的能力,做孩子里引領者,那么就要自己做到自我提升,擁有好的精神狀態和開放的態度以及具有創新的精神,這里就離不開我們的學習,作為幼兒園老師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緊隨著時代的潮流,才不會被浪打在沙灘上。
再來就是教育的環境,芭學園把成人的基本生活的內涵微縮、打包,設置成幼兒園中孩子的工作材料,這些材料按照功能分為工作區。這樣孩子拿著任何一個工作區的材料,他的能力都會朝著有利于生存的方向發展,為孩子構建起豐富的心智結構。他們總共有14個區域,手工區、文化區,娃娃區,綜合搭建區、戶外大型木工區、室內木工區、土木建筑區、養殖區、沙坑區、種植區、大肢體活動區、四季桌。這些區域是真正利用起來的,在《小人國》的記錄片里,小朋友們都是在各個區域玩耍,要上課的時候老師會提醒他們,他們可以自己選擇繼續留在區域還是去上課,上課的形式圍坐在老師的周圍。大部分的時間是教師在區域觀察孩子。
他們的課程內容既有我們常規的內容形式還有一些他別的課程比如野外生存、戲劇、演講之類。
《歌德談話錄》是一本讓人受益無窮的好書。在書中,可以了解精彩的論述和對白,還可以聽到歌德對許多著名詩人,作家的評價,以及他對許多科目的獨特見解。正是愛克曼給世人記錄下了這位偉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愛克曼忠實的記錄了歌德晚年的一些有關哲學,美學,文藝,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重要談話。歌德那些閃耀著智慧與學理之光的話語,雖說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解放,洗禮和提升。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與他的藝術眼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當他強調文藝的崇高目的時,是想讓人們充分注意到文學藝術對豐富,凈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義。
歌德不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開放,而且用世界眼光預示世界地理文明的發展。就在1827年,他發下了三大誓愿:一,開鑿巴拿多運河,打通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歐洲的多瑙河與菜茵河連接起來;三,開通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從西歐到印度河的航程。他說:“我想經歷這三大事件,所以為了它們值得再活幾個五十年。
他關心青年一代,對他們的創造給予忠告。他不支持暴力革命,認為是“為了得到一些好的東西,而以毀滅同等數量的好東西為代價”。在這本書里,充分體現歌德的偉大思想和人性光輝。從而告訴我們一種精神。
通過閱讀這本書,給我帶來一場心靈的盛宴,靈魂的洗禮。在了解歌德的生活,思想的同時,有所感悟。我想,認真讀過《歌德談話錄》的朋友,都會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進里腦海里。
高中生關于《歌德談話錄》讀后感
《歌德談話錄》一書,感觸頗深。之前曾聽說這本書被挑剔的尼采譽為用德文寫出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記錄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實踐經驗,涉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字里行間透露出歌德對于實踐、藝術以及世界的眼光,構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給人以精神的啟迪和提高。
讀了這本談話錄,會有一種從內心生出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對于談話錄的形式并不了解,讀了《歌德談話錄后》,發現談話錄的方式是比較好的,能夠進入生活,深入淺出地表達事物,能夠吸引讀者。對于歌德的了解,我同樣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將近二百年的時間距離,但是他的話語中閃耀著的智慧和學理之光,總給人以跨越時空,穿透歷史的感覺。“對于任何理論來說,實踐是試金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說出了“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的警句,他厭倦脫離實際的一切學問,告誡世人“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賜給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獨立地發現的。”;他同時指出:“所有時代的科學家都有一種心向,即認識生氣勃勃的形成物,在聯系中把握它們外在的、可見的和可以觸摸的部分,把它們作為內在的東西的預兆加以接受,這樣就能通過觀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體。”這些一系列的話語盡管我仍然無法透徹了解領悟,但言語中吐露的是一個偉大的人對于世界的評價。 歌德的實踐和他藝術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他強調藝術應以自然和現實生活為基矗“詩人要做的事,是根據由現實生活提供的動機,把有待表現的要點組織成為一個優美的、生氣勃勃的整體。”,還特別強調“精靈只顯現于完全積極的活動力中。”從中我們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積極的創作活動中才能發揮作用,否則無異于平凡人。對于文化傳承,前赴后繼歌德同樣予以重視。“莎士比亞給我們的是用銀盤裝的金蘋果。我們通過學習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銀盤,但我們裝入銀盤的只是土豆,這太糟糕了!”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領略了太多的人生與藝術生命的問題,同時也讓我們這些讀者去慢慢品位。“作家本人的人格較之他的藝術才能對讀者要起更大的影響。”;“一些個別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們當今文學界一切弊病的根源。”從中還了解到歌德對于人格的要求也十分重視。
另外,用真正偉大和純潔的東西影響教育到讀者。“凡是病態的、萎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傷風敗俗的東西,都一概排除。”歌德這些平凡而有深意的話,許多至今還困擾著我們的問題,似乎早就被他一一回答了。 在這本書中,歌德對于世界的眼光也是耀眼奪目。“世界文學”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他的心目中,他不僅主張歐洲兩種對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間的結合,而且十分關心東西方文學的結合。當時許多西方人把中國人看成“另類”之人,而歌德在談到中國的一部長篇小說時卻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到他們和我們是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來,善、高尚和美是超出地域和國度的。“我愈來愈相信,詩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民族文學在現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歌德的這番話為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意義。他以世界的眼光審視人類文化開放交流。歌德對世界的別樣眼光,給老一代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以極大的精神力量,由給后代的文人義士們留下巨大的財富。無論是青少年,中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閱讀了這本書后,都將從內心深處萌發出對歌德的敬意。
高中生關于《歌德談話錄》讀后感
《歌德談話錄》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歌德,他是18世紀到19世紀德國和歐洲最偉大的文學家、詩人和思想家。他也創作了許多戲劇、詩歌、小說,同時,他也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和造型設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歌德在當時的世界文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本書中主要寫了歌德對莎士比亞、拜倫、雨果、司湯達等詩人的細致評價,以及他對文藝、美學、自然科學思想等方面的見解。我們應該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艾克曼,是他用自己的辛苦勞動描寫出這些精彩的論述和對白以及這位偉人的一言一行。
這本書中充滿了一位智者對另一位智者的評價,這些評價有的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有的給人很大的啟發,有的讓人茅塞頓開。歌德那些閃耀著智慧的話語,就像是圣水一樣洗禮著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精神得到解放提升。
關鍵詞:經典誦讀 語文能力 閱讀系數 人文素養
一
毋庸諱言,近年來由于社會上急功近利不良風氣的不斷蔓延,各種類型的教育均無可避免受到了影響,使得職業中學生源素質也急劇下降。而職業中學的教育階段的教育活動也呈現出一種類似于工廠流水作業的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卻剝離了教育活動的個性色彩,抽去了至關重要的人文關懷,導致職業中學學生的綜合素質每況愈下,以致達到令人感慨唏噓的境地。
面對這一情形,質疑者有之,抱怨者有之,放棄者有之,我們在各種場合幾乎都能聽到職業中學教師的牢騷——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是覺得職業中學的教學收效甚微,課堂教學徒費精力,教學目標中經典誦讀任務的完成落實無從談起,至于提升職業中學的學生人文素養,那更是西西佛斯的苦役,既沒意義,也不可能。
一切是否真的如此無能為力呢?
通過我的觀察與分析,結合我近年的職業中學語文教學實踐,我逐漸意識到,這些教師的牢騷抱怨看似有理,其實卻經不起實踐的追問與檢驗,而且也與教師的職業道德相去甚遠:職業中學的生源素質差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學生人生發展長河上的“纖夫”, 在奮力前行的過程中,面對這樣一群不無特殊性的個體,幾乎沒有絲毫的選擇性,說得矯情一點,可謂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如果我們一味地在生源差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必然顯得膚淺而無聊——正因為生源素質較差,或許才為我們施展才能、有所作為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將他們的航船拉到河流的盡頭,我們更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服務,而絕非暗中修改服務的標準,降低服務的質量。
在深入調查中我還發現,正是由于以往的初中階段疏遠了經典誦讀,許多學生連 “四書五經”的概念都不明晰,更有甚者竟然不知道《紅樓夢》、《西游記》的作者,長此以往,才導致他們的人文綜合素質及其低下。假如在職業中學階段我們面對這一現狀,不是加強而是降低對他們的經典誦讀要求,其結果只能是促使他們的人文素養墮入更加令人堪憂的深淵,急功近利得不可收拾,最終貽害社會。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道”。基于這一認識,我決心迎難而上,傾盡全力,變不可能為可能,從經典誦讀入手,科學合理地確定閱讀系數,力求淡化經典誦讀的功利性,創新經典誦讀的形式,拓展經典誦讀的內容,把經典誦讀作為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法門”,著力通過經典誦讀為學生展開另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作為一個多年從事職業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我明白要想真正改變職業中學學生的現狀、培養出良好的語文人文素養,自己不僅必須具備清明的智慧,有時甚至還需身先士卒,在經典誦讀方面遠遠地走在他們的前面,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喚起他們內心里對經典誦讀的渴求,幫助他們用心體會經典誦讀的真味,引領他們走進經典誦讀的天地。
在經典誦讀的實踐中我發現,不同的學生即便是對同一經典作品,其看法與興趣也往往大相徑庭。佛經上說“青青翠竹,無非般若”,在我看來無論誦讀哪一部經典,其最終的目的是培養他們感受經典的力量,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而在登臨經典的高峰之前,選取一條適合他們的道路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深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我針對每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興趣愛好把他們劃分成若干個閱讀小組,為他們量身打造經典誦讀的“食譜”:基礎比較扎實、具有一定鑒賞能力的,我就要求他們去閱讀《狂人日記》、《死魂靈》和《浮士德》;具備一定文言文基礎的,我就建議他們去閱讀《道德經》、《論語》和《史記》;愿意在思辨領域有所建樹的,我便引導他們去關注弗洛伊德、程朱理學。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每個階段定然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障礙。對于不同情況,我采取不同策略:如果是常識性的問題,我一般不會直接解答,我會建議學生盡力去掌握“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方法原則,不斷提升自己的感悟、判斷能力,通過新的閱讀活動來解決此前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如果某一問題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或者某一問題具有普遍意義,我必然適時召集不同的閱讀小組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深入探討,即使答案不同,我也盡可能給予最大程度的肯定,讓他們獲得思辨之后被肯定的樂趣,從而對經典誦讀激發出更強烈的興趣。每次閱讀活動開始前,我都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制作經典誦讀的卡片。比如語文教學進行到戲劇單元時,學生的戲劇經典誦讀也同步抵達,在學生的卡片上清晰地記錄著自己閱讀《竇娥冤》、《哈姆雷特》、《茶館》等作品時的心得啟發,即使只有只言片語也充滿了個性色彩,讓人怦然心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前進的步伐,從中我們可以地看到學生當時心靈的律動。當閱讀活動達到一定深度與廣度后,我總會讓每個小組總結經典閱讀的心得,及時布置寫作任務,寫讀后感,仿寫,交流自己在經典誦讀過程中出現的靈魂閃光瞬間獨特體驗,讓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都得到顯著的提升,使他們原本浮躁的靈魂在瞬間變得肅穆,似乎真的觸及滌除玄覽的妙境,悠悠地在天地間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