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傳播的特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調研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趣味性對兩者均有促進作用,臨場感僅對口碑行為有促進作用,但信息性對二者均起抑制作用;不管對應的產品卷入度如何,臨場感的影響效果無顯著差異,但信息性對評論的抑制作用隨卷入度的增強而增強。
關鍵詞:口碑;SNS;使用與滿足理論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4)11-0103-04
The Influence of Brand Posts’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n Wordofmouth in SNS
SHEN Lu1ab, ZHUANG Guijun1ab, SHU Man1a, TENG Wenbo2
(1a. School of Management; b. The Key Lab for Process Control and Efficiency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2.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3)
Abstract:
With companyinitiated WOM in SNS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plores the antecedents of WOM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By running a regression analysis on questionnaires, it is found that entertainment can promote both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and telepresence can only promote generation, but informativeness will suppress both of them; however the product involvement i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fluential of telepresence, but 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informativeness will be enhanced with the involvement increases.
Key words: wordofmouth; SNS; 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引言
口碑指消費者中傳播的有關產品、品牌、企業等的非正式溝通信息[1]。分為內生口碑和外生口碑兩種,前者由消費者自發傳播,常與消費體驗直接相關;后者則是受特定的企業行為或活動刺激后傳播,不管哪種形式的口碑,均對企業具有重要意義[2]。
如今,SNS(Social Network Site,即為人們提供在線個人空間并與他人分享的網站)已成為口碑傳播的理想平臺
,因為它既有較強的臨場感,能吸引消費者交換信息及觀點;又有依托于現實人際關系的網狀用戶結構,能更可靠、廣泛地傳播信息[3]。眾多企業已開始在SNS中通過“活動+獎勵+評論+轉發”發起口碑傳播[4]。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營銷費用,致使全球SNS營銷費用約達43億美元/年[5]。那么除了獎勵,還有哪些方式能吸引消費者參與口碑傳播活動呢?
雖然傳統口碑研究對此有豐富的研究結論,但當運用于解釋SNS的口碑傳播時仍有不足。首先,已有研究常限于探討消費者之間自發傳播的內生口碑,將其視作消費體驗的結果[6]。許多在SNS中評論或轉發品牌帖子(即傳播外生口碑)的消費者并沒有直接的消費體驗,其口碑傳播行為只是對接收企業信息的刺激反應,因此品牌帖子本身的信息特征可能才是導致傳播行為差異的重要因素[7,8]。其次,已有研究常著眼于討論消費者的口碑行為,忽略了口碑再傳播行為,但后者因其便利性和所能產生的漣漪效應已成為SNS中口碑傳播最重要的行為維度[3,8]。由于口碑再傳播者首先是信息接受者,受信息特征影響后才作出再傳播決策,因而信息特征對其再傳播行為也應該有影響。
本文聚焦于SNS中企業與消費者互動情境下生成的外生口碑,通過轉換研究視角、細分口碑傳播行為維度,比較品牌帖子的信息特征對消費者口碑行為(即評論)和再傳播行為(即轉發)的不同影響;探究對于不同類型的產品信息特征對兩種行為的影響是否相同。
1文獻回顧
1.1基于 SNS的口碑研究回顧
盡管利用SNS發起口碑傳播已很普遍,但關于它的研究仍有限[3],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概念性地描述SNS中口碑的內容類型、傳播過程、管理意義,或據SNS特點重新界定相關變量的含義及維度[9]。其次,用描述性統計方法比較具有不同人口學特征或上網行為的消費者在SNS口碑傳播上的行為差異[10]。再次,比較SNS口碑與傳統口碑的傳播效應差異[11]。最后,探究消費者在SNS中傳播口碑的動機和影響因素,主要基于SNS的社交特點考慮,如社會網絡結構、第三方效應、關系強度、人際影響等因素[3]。可見,關于SNS口碑傳播前因的研究,仍著眼于消費者之間的內生口碑,較少探討企業與消費者互動中產生的外生口碑;同時,重點探討社會影響型因素的作用,但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因素研究并不多。
1.2口碑傳播動機和影響因素研究回顧
對口碑傳播動機和影響因素的探討是長期以來的焦點,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企業―消費者關系因素。這是討論得最多的因素,包括關系強度、顧客滿意、顧客忠誠等變量都已獲得大量實證證據[1]。第二,企業或產品相關因素。研究發現,當產品創新性、趣味性、卷入度越高或私密性越低時,消費者越傾向于傳播口碑[12]。研究還發現,企業的形象、廣告強度、銷售隊伍投入、經濟激勵方式等也有影響[13]。第三,消費者個人因素,包括個人特質、情緒和認知因素的影響[14]。第四,社會影響因素。當消費者意圖追求社會認同、提高自我價值、進行社會互動時,他們傾向于傳播口碑[15]。第五,信息類型或特征。這一視角的研究并不多,據掌握的文獻,目前僅有3篇實證研究[8,16,17]。黃敏學等認為,之所以對此探討不足是因為傳統口碑研究普遍忽略了口碑再傳播現象,因此他們倡導在網絡環境下應更加重視信息特征對口碑傳播,尤其是再傳播行為的影響[7]。
2研究假設
本文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提出研究模型。該理論把信息提供看作是需求滿足的函數,認為個體受特定需求驅動才有選擇地將自己暴露在相關內容下[18]。它最重要、穩健的構念包括趣味性、信息性、干擾性、可靠性[19]。當運用于網絡環境時,臨場感作為反映網絡媒介特點的重要變量也被納入其中。考慮到SNS中的品牌帖子是得到用戶“允許”才推送的“官方”信息(即惟有關注企業主頁的消費者才會收到),本文并未將可靠性和干擾性納入研究框架(圖1)。
2.1臨場感
高臨場感的信息會讓受眾產生與人面對面交談的感覺,覺得在與一個想了解自己、懂自己的人互動[20]。如汽車品牌的帖子以人性化的語氣溫馨提醒該如何在惡劣天氣里養護汽車,會讓人覺得是在與關心自己的好友聊天,表現出更強的臨場感。廣告學和技術采納研究表明,臨場感對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意向有積極影響。較強的臨場感能使消費者產生被企業重視和尊重的感覺,由此形成較強的品牌信念。由于口碑傳播行為常被認為是關系營銷的結果[1],所以當消費者有較強的品牌信念時,他們可能更愿意以評論、轉發品牌帖子的形式展露其品牌偏好。
假設H1:SNS中品牌帖子的臨場感越強,越能吸引消費者轉發(H1a);也越能吸引消費者評論(H1b)
2.2趣味性
趣味性強的信息是指令人覺得有趣、興奮、享受的信息。從需求滿足角度看,不少消費者使用SNS是為了獲得情感或享樂價值。富有趣味性的話語本身能滿足消費者企圖避世、消遣、審美享受和情緒釋放的需求[18]。出于互惠和回報的角度[19],消費者會更愿意參與企業發起的口碑傳播。從情感轉移機制看,當品牌帖子的內容很有趣、溫情、詼諧時,它極有可能喚起消費者積極的情緒。積極的情緒能產生認知的靈活性,此時,消費者更能勾畫出事物間的聯系,傾向于將事物看得更富有意義,并容易產生一種該品牌為他存在的感覺[21]。當品牌被認為更富有意義且與己相關時,消費者會形成較強的品牌信念,進而更愿意以轉發、評論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品牌的喜愛。
假設H2:SNS品牌帖子的趣味性越強,越能吸引消費者轉發(H2a);也越能吸引消費者評論(H2b)
2.3信息性
信息性是指提供信息的豐富性和有用性程度[19]。首先,信息搜尋是驅使消費者在SNS中關注品牌主頁的主要原因之一[5],提供豐富、有用信息的品牌帖子能滿足這種理性需求[21]。其次,品牌帖子的信息充分時,能防止消費者產生被騷擾的感覺,且能讓消費者覺得這些內容正是針對他們的[19],進而使消費者更高程度地卷入到與企業的互動(即評論、轉發)中。再次,當信息量很充分時,能直接影響消費者對產品屬性和品牌質量的評價,使他們形成較強的品牌信念[21],進而提高參與口碑傳播的可能性。
假設H3:SNS中品牌帖子的信息性越強,越能吸引消費者轉發(H3a);也越能吸引消費者評論(H3b)
2.4產品卷入度的調節效應
卷入度即個體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對其個人的重要程度,是從動機的角度解釋個體信息處理過程差異的重要變量。據加工可能性模型,當個體信息處理動機和能力都高時傾向于采用中樞路徑,而處理動機與卷入度正相關。因此,對于高卷入產品,消費者會采用中樞路徑處理品牌帖子的信息,傾向于通過顯性呈現的內容來獲取有說服力的內容,因此對信息性的要求較高。但對于低卷入度產品,由于消費者對產品知識的需求較低,他們傾向于采用邊緣路徑處理帖子信息,會更加注意信息的表現形式,即對信息性的要求較低、對臨場感的要求較高。
但品牌帖子的趣味性對口碑傳播行為的影響不會因產品卷入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這是因為消費者使用SNS的主要目的是社會互動和消遣娛樂,趣味性具有普遍吸引力[10];同時因為廣告學的研究發現,無論產品類型如何,趣味性對于消費者態度和行為的積極影響鮮有顯著差異[22]。
假設H4:產品卷入度越高,品牌帖子的臨場感對轉發的促進越小(H4a);對評論的促進也越小(H4b)
假設H5:產品卷入度越高,品牌帖子的信息性對轉發的促進越強(H5a);對評論的促進也越強(H5b)
3研究設計
在中、美、泰三國發起問卷調研。首先要求被試者選擇“一個最感興趣的品牌,并且在過去的30天里,可以常常在該社交網站中收到他推送的帖子”。之后,被試者用自報告方式評價該品牌帖子的平均臨場感、信息性、趣味性,并回答是否常常轉發、評論該品牌的帖子。其中,自變量的測量分別參考了Ducoffe[18]和Wu[20]的量表。
共收回問卷360份,有效問卷311份。其中男性占592%,女性占408%;本科及以下學歷占814%,碩士及以上學歷占186%;注冊期限低于1年的占238%,1~3年占354%,3年以上占408%;中國占428%,美國占228%,泰國占344%。
根據驗證性因子分析,所有題項的標準化負荷系數均大于05,α系數均大于06,平均提取方差(AVE)的均方根均大于變量間兩兩相關系數,X2/df∈(2, 3),CFI和NNFI均大于09,RMSEA小于008,說明問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4研究結果
通過回歸分析檢驗研究假設(表1)。由模型1知,臨場感對消費者是否轉發品牌帖子沒有顯著影響,信息性起抑制作用,趣味性起促進作用。即H1a、H3a被拒絕,H2a得到支持。由模型3知,臨場感、趣味性能促進消費者評論品牌帖子,但信息性仍起抑制作用。即H1b、H2b得到支持,H3b被拒絕。為檢驗H4、H5,將交互項納入回歸方程。模型2的交互項不顯著,即H4a、H5a被拒絕。模型4中,“卷入度×臨場感”系數不顯著,即H4b被拒絕;但“卷入度×信息性”系數顯著且為負,說明對高卷入產品信息性評論行為的抑制作用增強。
5結論與討論
51結論
首先,品牌帖子的信息特征對消費者的口碑行為(即評論)和再傳播行為(即轉發)有不同影響:趣味性對兩者均有促進作用、信息性對兩者均有抑制效果、臨場感雖能促進評論卻對轉發無顯著影響。信息性的影響與研究假設相反,可能原因有:第一,產品或品牌信息得越直白,企業做廣告的意圖越明顯,受眾的抗拒心理也越強,對其行為意向的負向影響也越強[23]。第二,由于企業常在SNS中粉飾或避而不談對企業不利的信息,消費者可能對帖子內容心存疑慮,據廣告學研究結論,當消費者對廣告內容心存懷疑時,他們對信息性強的廣告持消極態度,且其消極反饋隨信息性的增強而增強[24]。
其次,對于不同卷入度產品的生產商,其品牌帖子的信息特征對轉發的影響無顯著差異,但對評論的影響卻略有不同,信息性對評論的抑制作用隨產品卷入度增強而增強。可能的解釋是:理性訴求方式雖適于宣傳高卷入產品,但前提是消費者個人卷入度也高[25]。然而,處于有趣的環境時,人們的內部喚醒程度或注意水平較低,其信息處理能力下降。因此,即便消費者對高卷入度產品的信息處理動機較高,但受限于SNS情境下的信息處理能力容易面臨信息處理需求超負荷,因而更不愿耗費認知資源作評論,而較簡單的轉發行為則不受顯著影響。
52理論貢獻與實踐啟示
理論意義。首先,不同于已有研究將口碑傳播視作消費體驗的結果,本文轉換研究視角,將其視作信息處理的結果,探討品牌帖子的信息特征對它的影響。研究結論顯示:即便沒有切身的消費體驗和獎勵,SNS用戶也可能受企業營銷溝通的內容表現形式刺激而參與口碑傳播,這為激勵策略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其次,細分口碑行為和再傳播行為兩個維度,發現信息特征對他們的影響并不同,這既補充了對口碑再傳播行為前因的認識,又提醒了不同的口碑傳播行為的動機和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未來研究不能等同視之。再次,本文彌補當前對SNS中消費者與企業互動情境下生成的外生口碑探討不足的缺陷。
實踐意義。企業要意識到“活動+獎勵+轉發+評論”不是唯一有效的激勵方式。企業可通過臨場感和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吸引消費者評論和轉發。無論是試圖吸引消費者評論以加強品牌帖子說服力,還是鼓勵消費者轉發以擴大企業營銷溝通的范圍,企業都不應該過于直白的產品信息,最好能善用修飾,以詼諧幽默、時尚俏皮的語句和故事來包裝產品或品牌信息,用趣味性來削減信息性的抑制作用。這對于高卷入度產品的生產商尤其重要。另外,當企業試圖吸引消費者評論時,還應避免官方、生硬的語氣,而應表現得熱情、專業,讓消費者產生面對面交談的臨場感。
研究缺陷。本文在回歸分析研究中的R2并不高。但這并不意味著信息特征的影響較弱,反而啟示我們信息特征影響力的發揮或許存在邊界條件,值得繼續研究。其次,對于消費者評論行為,并未區分“正面評論”或“負面評論”。信息內容特征對這兩種評論行為或許有不一樣的影響,未來研究可以注意區分。
參考文獻:
[1]Matos, Rossi.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s in Market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Antecedents and Moderators[J]. Journal of Academy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4): 578-596.
[2]Godes, Mayzlin. Firm-Created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a Field Test[J]. Marketing Science, 2009, 28(4): 721-739.
[3]Chu Kim.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Engagement in 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11, 30(1): 47-75.
[4]謝耘耕,萬旋傲,于鵬亮. 2011年中國企業微博報告[J].新聞界,2012,8:55-63.
[5]Vries, Gensler, Leeflang. Popularity of Brand Posts on Brand Fan Pag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Marketing[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2, 26(2): 83-91.
[6]Aleandrov, Lilly, Baakus. The Effects of Social and Self- Motives on the Intentions to Sh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Word of Mouth[J]. Journal of Academy Marketing Science, 2013, 41: 531-546.
[7]黃敏學,王峰,謝亭亭.口碑傳播研究綜述及其在網絡環境下的研究初探[J].管理學報,2010,7(40/1):138-146.
[8]唐雪梅,賴勝強,朱敏.網絡口碑信息特征對受眾再傳播意愿影響研究[J]. 情報雜志,2012,31(4):133-137.
[9]Kozinets, Valck, Wojnicki, Wilner S. Networked Narratives: Understanding Word-of-Mouth Market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0, 74: 71-89.
[10]Riegner. Word of Mouth on the Web: The Impact of Web 2.0 on Consumer Purchase Decisions[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07, 47(4): 436-447.
[11]Trusov, Bucklin, Pauwels. Effects of Word-of-Mouth Versus Traditional Marketing: Findings from an Internet Social Networking Sit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9, 73: 90-102.
[12]Berger, Schwartz. What Drives Immediate and Ongoing Word of Mouth[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1, 48(5): 869-880.
[13]畢振力,袁登華. 購后行為的維度與差異:基于不同消費情境的研究[J]. 軟科學,2011(8):139-144.
[14]Mowen, Park, Zablah. Toward a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with Application to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60(6): 590-596.
[15]姜凌,周庭銳,王成璋. 奢侈品牌購買價值下消費者忠誠研究[J]. 軟科學,2009(10):50-54.
[16]張,朱慶華. 信息類型和信息交流情境視角下電子口碑交流有效性要素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194):13-20.
[17]Mazzarol, Sweeney, Soutar. Conceptualizing Word-of-mouth Activity, Triggers and Condi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41(11/12): 1475-1494.
[18]Ducoffe. Advertising Value and Advertising on the Web[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96, 36(5): 21-35.
[19]Liu, Sinkovics, Pezderka, Haghirian.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 and Austria[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2, 26(1): 21-32.
[20]Wu.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Interactivity in the Effect of Actual Interactivity on Attitude toward the Website[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2005, 5(2): 29-39.
[21]Yoo, MacInnis. The Brand Attitude Formation Process of Emo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ad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10): 1397-1406.
[22]Mazaheri, Richard, Laroche.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 A Comparison of Search, Experience, and Credence Services[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08, 26(7): 535-550.
[23]Chan, Jiang, Tan. Understanding Online Interruption-Based Advertising: Impacts of Exposure Timing, Advertising Intent and Brand Imag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0, 57(3): 365-379.
關鍵詞:微博信息傳播 微博理論 信息傳播模式
1 概述
近年來,微博客作為WEB2.0的核心應用之一,其對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的影響改變著人們的溝通與交往模式,也無疑是信息傳播研究的重要課題。考察微博客的信息傳播特點,了解決定微博客信息傳播機制的理論基礎及微博客信息傳播的未來趨勢有助于合理利用微博平臺,使微博平臺高效運轉,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現有文獻中少有專門針對微博客信息傳播機制的理論進行分析的,特別是微博客信息傳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特點,大多數文獻都是以SNS網絡結構為對象提出信息傳播的路徑模型,再以微博為例來分析和研究。
本文首先總結了微博客信息傳播的特點,然后對微博客信息傳播機制的理論基礎和模型進行具體闡述,最后指出微博客信息傳播研究的發展方向。
2 微博客信息傳播的特點
2.1 微博客信息溝通平臺特點
微博溝通的平臺是微博迅速流行的基礎性條件。從微博服務平臺的角度對微博進行分類,早期微博一般是由獨立運營的服務提供商和門戶網站推出,如歐美市場的專業性微博Twitter,國內微博則是門戶網站占據主導地位,微博迅速流行后,各個網站都推出了微博。Riemer K和Richter A指出公司微博的使用主要是提供新信息和協調內部成員關系,個人微博則更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1]。國內微博客網站都有較強的實用性、娛樂性,李燕萍比較了新浪和騰訊微博網站的基本功能、娛樂功能等,認為兩大微博網站的界面整潔、功能多樣,操作簡單,且兩大網站的微博的信息溝通與網站自身的特點有關,人們在騰訊微博交流的多是情感、人生價值觀,而在新浪微博人們更多的是對熱點話題、娛樂八卦發表評論[2]。此外,微博客平臺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微博客的大量垃圾信息和虛假信息阻礙了信息溝通的有效程度,垃圾信息的增長,將人們淹沒在信息的中。梅澤勇和高舒認為微博的虛假信息使得微博淪為謠言的陣地,需不斷提高微博網站的監測和過濾技術[3]。
2.2 微博信息內容特點
微博的與眾不同在于一個“微”字,在140字數的限制內或者附帶圖片以精簡的風格展示用戶想要表達的內容來實現即時的信息分享。微博的即時性表明信息均是正在發生的。微博手機客戶端的開發,微博信息可以在任意地點分享,不為地域網絡所局限,可以使用戶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處于微博客構建的社交網絡中。微博實現了朋友間實時動態信息的共享。比較微博和其他媒體,可將微博定義為:一種博客形式的廣播媒體。網絡安全公司Purewire的調查報告顯示,發表大量信息的用戶占微博總體用戶數量的20%,表明多數用戶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非信息的產生者。因而,當今微博客更多的表現為從個體到群體的傳播媒介,微博信息的即時廣播性具有巨大應用前景。
2.3 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特點
微博社會網絡關系特點是研究微博的信息傳播模式的出發點與核心,微博信息的傳播即是通過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的傳播。微博的社會關系網絡,也稱為微博的人際關系網絡,指微博用戶、他的關注對象和他的粉絲。微博信息在轉發和評論的過程中,通過微博社會關系網絡傳播和擴散。王曉光、袁毅和滕思琪用核心-邊緣分析、中心性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微博社區用戶交流網絡的結構特點[4]。他們還研究了新浪微博的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分析了微博社區內信息傳播的特點。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可以發現騰訊微博社區的網絡關系具有小世界特征。一個關系網絡是由多個節點和各節點之間的連線組成的集合,處于每個節點的用戶在節點中信息,因此每個節點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由以上觀點,可以將微博社會網絡分為微博用戶自身的社會網絡(個人的社會關系)和用戶有關的節點網絡(關注對象和粉絲)。按米爾格倫的“六度分割”理論,任何節點之間都可能存在某個路徑,通過節點之間的路徑關系將節點之間的關系劃為“強關系”和“弱關系”。
2.4 微博信息傳播路徑特點
微博信息傳播路徑主要指微博信息的傳播模式或模型問題,微博信息的傳播路徑描述了信息傳播的方向與方式。現有文獻認為微博信息的傳播路徑是裂變式傳播和聚合式傳播的結合。裂變模式是一條微博信息通過用戶的社會關系網絡進行一對多的傳播(1-N-N),聚合式傳播是在微博網站的熱帖、熱詞的排名中形成聚焦模式。谷巖認為微博信息的裂變式傳播是在嵌套交錯的關系網絡中以多個維度傳播,以病毒方式裂變擴散。以微博為例,SNS網絡社區的信息傳播模式有多種,如“中心式”傳播、“關鍵點傳播”、“鏈式傳播”、“蒲公英”式傳播、“綜合式”傳播,微博信息的實際傳播路徑是隨時間動態變化的,且各個傳播模式會發生動態轉換。
3 微博信息傳播的理論基礎
3.1 經典的信息傳播模式
①拉斯韋爾的5W模式
圖1描述了拉斯韋爾的5W模式。該模式提出了信息傳播的5個基本要素: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以及取得什么效果;揭示了信息傳播的普遍規律。
■
但該模式也存在缺陷。郭慶光指出:“拉斯韋爾雖然考慮到了受眾者的反應(效果),卻沒有提供一條反饋渠道;因而這個模式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或者說,該模式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播過程,沒有體現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
②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
圖2描述了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該模式提出信息傳播涉及的6個要素:信源、發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和噪音。相比5W模式,該模式引入了噪音這一要素。
■
圖2 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
與5W模式類似,該模式僅關注信息傳播的單向過程,而忽略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反饋與互動作用。
③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
在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的基礎上,德弗勒提出了一個傳播互動模式,如圖3所示。該模式的主要特點體現在:整個信息傳播過程有雙向互動性;勾勒出反饋的環路,在模式中融入了反饋機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認為噪音對信息、傳播和反饋整個過程都有影響。
■
圖3 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該模式把信息傳播過程看作是一個封閉的、循環的系統,卻忽略了系統之外的其他影響因素。
④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
圖4描述了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馬萊茲克從社會心理學視角里研究信息傳播過程,認為信息傳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各種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該模式闡釋了“傳播者-媒介-接受者”這樣一種基本模式;涉及三種關系:傳播者與信息的關系,傳播者與自身的關系,以及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系。
■
圖4 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
3.2 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針對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不少學者以經典的信息傳播模式為基礎,結合網絡信息傳播的特性進行過有益探討,并提出了一些網絡信息傳播模式。例如,邵培仁的“陽光模式”;孟慶蘭的“六度傳播模式”;謝新洲的“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孟慶蘭的“六度傳播模式”以六度分隔理論為基礎。每個傳播主體都具有雙重身份:傳播者C和接受者R。在傳播過程中,每個傳播主體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并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網絡工具或應用來參與到與他人的信息交互中。
謝新洲提出的“網絡信息傳播模式”涉及的要素有傳播者、信息、網絡媒體(媒介)、受眾以及反饋。其中網絡媒體包括網絡環境下的多種技術或應用,同時傳播者和受眾也受不同因素的影響。
4 微博客信息傳播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
4.1 微博用戶關系網絡的演化動力影響微博信息傳播的研究
現有文獻關于微博用戶關系網絡和微博信息傳播模型的研究是分割開來的,尤其是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集中在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區分了節點的“強關系”和節點的“弱關系”,“強關系”與“弱關系”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影響微博信息傳播的路徑。目前,已有學者開始關注從微博用戶關系和行為規律的角度研究微博信息傳播,由于每個微博用戶都是微博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節點,挖掘核心用戶和普通用戶的行為特征,從他們之間的轉發、評論等互動機制中發現信息的擴散流動路徑與動態趨勢已逐漸成為微博信息傳播研究的熱點。
4.2 微博信息的價值含量影響微博信息傳播能力的研究
微博信息的價值從狹義上可以理解為微博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廣義上的微博信息價值可定義為信息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等。由于微博信息的簡短、瑣碎使得微博信息呈“碎片化”的表現形式,因此信息的真偽難辨、信息的質量和價值無法保證,在大量信息涌入時,微博信息的傳播具有深刻的復雜性。現有文獻對微博信息的研究多數為微博熱點話題和微博關系網絡有影響力節點的挖掘研究,少有文獻對微博信息價值如何影響微博信息傳播的速度、強度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4.3 微博網絡社區關系的網絡結構特征及其信息傳播模型、交流模式的實證研究
微博社區實際上基于微博的網絡社群,關于微博社區的挖掘研究大多是從微博的商業應用展開的。微博社區的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和交流模式的實證分析將是未來輿情監控與信息安全的關注重點。根據現有文獻對微博社區的分類,微博社區主要有單一、主題和相同應用平臺微博社群三種,按相同應用平臺微博社區的定義與特點,它被認為是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影響力更廣的社區模式,但以上微博社區信息傳播的理論分析缺乏相應的實證依據,很多關于微博社區信息傳播的文獻都停留在模型分析的基礎上。實際上現有微博社區的挖掘研究是微博社會關系網絡研究的深入擴展,已有實證研究表明,復雜網絡的構成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由小的網絡社區構成,社區結構是復雜網絡都具有的普遍特性,微博社區是微博社會關系復雜網絡的一種表現形式。基于社區結構發現的文獻提出了大量的算法,而基于微博社區的網絡結構特征的信息傳播模式或者基于微博社區定義分類的網絡結構特征的信息傳播模式的實證研究還并未展開。
5 結論
微博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社會交往空間與溝通模式。微信息傳播時代的到來,正在廣泛深入地影響到每一位社會行動者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并對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現有微博環境下的信息溝通研究大都是以定性研究和理論分析為主,整體上看,微博信息傳播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別國內的微博信息傳播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證依據,當前微博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微博信息傳播的理論基礎性研究還需不斷更新。
參考文獻:
[1]Riemer K,Richter A.Tweet inside Microblogging in a Corporate Context 23rd Bled eConference eTrust:Implication for the individual,Enterprises and Society June 20-23,2010; Bled,Slovenia,2010.
[2]李燕萍.微博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2,31(3):77-83.
[3]梅澤勇,高舒.基于微博的網絡社群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5):2-4.
[4]王曉光,袁毅,滕思琪.微博社區交流網絡結構的實證分析[J].情報雜志,2011,30(2):39-43.
關鍵詞:酒店行業;節能信息;傳播
當今社會的經濟增長點就是節能項目,但是我國企業的節能效果并不理想,節能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很多困難,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節能信息傳播障礙。針對建筑節能,酒店業屬于重要的經濟部門,酒店不僅是耗能大戶,也是節能的關鍵。節能信息傳播補償和信息傳播內容欠佳是酒店推廣節能的重要阻礙因素。這就需要加強酒店的節能信息傳播,以此為基礎,促進我國節能事業的發展。
一、概述節能信息傳播
當前世界上的市場經濟國家都非常重視節能信息的開發和傳播,并且實施各種節能信息項目,精心開發面向市場的節能信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效果。德國在節能信息引導方面具有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一方面利用社會服務機構可以收集很多節能信息,此外還可以利用廣播、報刊、電視等新聞傳播媒體大力宣傳有關節能減排的各種政策,同時還利用各種手段開發節能市場,滿足節能信息需求。針對信息傳播機構,對比我國和國外的情況,我國當前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建立節能信息機構,在節能信息的傳播方面發揮一定的優勢,但是針對信息傳播對象、信息質量、信息載體等各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傳播信息的節能刺激和驅動作用并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
二、節能信息傳播的影響因素
(一)節能信息傳播者
人們的生活都和信息傳播具有密切的關系,信息在傳播研究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播屬于一個循環不止的過程,也出現了環形模式。傳播屬于社會內部的粘聚力,并沒有明確的模式和規律。節能信息傳播者是傳播活動的主要發起者,信息傳播者對于傳播活動起到決定作用,并且節能信息的采集和篩選加工以及傳遞等都起到主導作用。傳播者的角色和類型不同,其承擔的權利和責任也是不同的,此外對于傳播的作用和影響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劃分傳播者。節能信息傳播者需要具備權威性,具備權威的節能信息傳播者,可以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此外信息傳播者還要具備可信性,要想獲得受眾的信任,不能捏造事實,也不能傳播虛假信息。節能信息傳播者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還要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和控制性,但是傳播者不能支配節能信息,要想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要明確受眾的信息需求。節能產業需要節能信息傳播者掌握行業的最新信息動態,節能信息也可以將企業節能的發展趨勢和特性體現出來。
(二)節能信息傳播媒介
節能信息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傳播媒介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播媒介屬于節能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傳播節能信息的過程中,并沒有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節能信息傳播者針對目標受眾,實施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利用哪種媒介實施信息傳播可以獲得最大化的節能信息傳播效果。利用不同的傳播媒介,其媒介達到特點是不同的,因此獲得信息傳播效果也是不同的。
(三)節能信息傳播內容
傳播內容在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屬于核心因素,傳播內容對于傳播者和受眾發揮著驅動作用,有利于傳播更好的發展。節能信息的真實性越高,那么對于受眾就會產生一定的說服性。節能信息和目標受眾需求具有密切的關系,可以提高受眾的卷入度,可以更好的誘導受眾態度。
(四)節能信息傳播受眾
傳播活動中信息的接收者就是受眾,本文的節能信息的傳播對象就是酒店行業。酒店在傳播過程中屬于一個環節,在節能信息的傳播和反饋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酒店屬于節能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實施酒店的節能信息傳播主要是為了提高酒店的節能意識,此外還可以提高信息傳播產品的實際消費能力。酒店屬于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它也是節能產品當中消費能力比較高的行業。要想提高節能信息的傳播效果,需要重視信息的表述形式和傳播媒介選擇以及信息內容,使信息的注意率和受眾到達率不斷提高。酒店受眾可以反饋節能信息傳播效果,傳播信息的過程中,需要通過雙向溝通的方式,通過合作互動接收信息,最后獲得積極的反饋。通過受眾的反饋可以了解酒店的節能信息傳播效果,通過酒店受眾可以顯示出節能信息傳播的效果。
三、節能信息的網絡傳播
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是不同的,網絡媒介傳播的信息可以做到實時更新,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并且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信息的傳播效果也不斷提升。互聯網的數據庫比較大,存儲海量的信息沒有容量限制,通過各種信息內容表達和傳播方式,使信息的媒介達到率不斷增強。再加上互聯網的實時交互特性,可以實現雙方的平等交流,這就說明利用網絡媒介使信息傳播的渠道得到拓寬,使信息交流方式不斷得到開拓。針對傳播媒介,當前酒店受眾對于信息平臺網站的信任度仍舊比較低,通過互聯網媒介,可以獲得最高頻次的信息,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企業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就是網絡。當前網路媒介的信息接觸強度最高,但是在獲取節能信息的過程中,酒店受眾的網絡運用度和利用度比較差,這就說明網絡媒介并沒有將節能信息傳播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當前節能信息平臺網站,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滿足酒店對于節能信息的需求。信息平臺要想獲得良好的搜索效果,就要迅速的到達目標受眾,并且可以提高受眾搜索的幾率,并且使信息平臺網站可以獲得恰當的關鍵詞。網站的關鍵詞比較重要,如果選擇了不恰當的關鍵詞,那么就無法有效的推廣網站。當前酒店的節能信息平臺建設過程中,信息平臺的數量和質量無法滿足當今酒店用戶的實際需求。當今社會互聯網規模不斷擴大,網絡信息資源也逐漸增大。網絡節能信息的內容資源屬于節能信息平臺的重要內容,結合當前的現狀可以明確,酒店用戶群體提供專業節能信息服務的平臺質量需要得到改進,結合用戶的信息需求提供內容資源。當今社會屬于信息化時代,網絡屬于全新的媒介,針對當前的信息服務平臺的發展現狀,需要提高節能信息服務平臺的排名和訪問量,提升節能信息平臺類網站的信息更新速度和信息服務質量,有效的改善節能信息的網路傳播效果。針對當前酒店節能信息平臺類網站,節能信息的網絡傳播無法滿足酒店用戶的需求,酒店需要明確受眾對于節能信息的需求,從而提升酒店行業的節能信息的網絡傳播效果。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綜合的論述,當前我國著力于發展節能事業,而酒店行業屬于節能事業發展的重點,因此酒店行業需要大力發展節能事業,節能信息傳播補償和信息傳播內容欠佳是酒店推廣節能的重要阻礙因素。這就需要加強酒店的節能信息傳播,以此為基礎,促進我國節能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魏來佳.前途光明任務艱巨——訪國家經貿委節能信息傳播中心主任左立明[J].中國能源,2001(10):2-5.
[2]節能,孕育新的商機——記國家經貿委節能信息傳播中心運作機制[J].中國科技信息,2001(22):44.
[3]國家發改委節能信息傳播中心案例研究93北京燃氣大樓冷熱電三聯供系統技術的應用[J].中國能源,2007(07):58-59.
[4]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節能信息傳播中心案例研究86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的應用[J].能源研究與利用,2007(04):53-54.
[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節能信息傳播中心案例研究84——微油低NOx燃燒器在電廠的應用[J].能源研究與利用,2007,(06):57-58.
摘要:以手機和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大眾傳播媒體一統天下的局面。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媒介特性使媒體環境更趨復雜化。本文在對新媒體及其媒介特性分析的基礎上,透視新媒體環境下所發生的變化,探討新媒體環境對廣告傳播模式的影響,目的在于更好地認識新媒體、新媒體環境及其帶來的新的廣告傳播模式,為新形勢下的廣告傳播提供戰略思維。
關鍵詞:新媒體 媒體環境 廣告傳播模式 新媒體及其特征
新媒體是指相對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基于數字技術革命,依托無線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介形態。本文所要討論的新媒體主要包括手機媒體和網絡媒體,其特征如下:
內容更新的即時性。麥克盧漢曾預言:“時間和空間在瞬息時代反而雙雙化為烏有。”①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體出版時間固定、信息采播成本高的弊端,采用了先進的數字化記錄、傳輸和處理方式,使信息傳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隨著LBS技術的發展,廣告主甚至能追蹤定位消費者,實時推送有效促銷信息,真正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即時即刻。
受眾到達的精準性。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源自大型組織,信息被傳送給大量同質化的受眾。新媒體時代,受眾的裂變使得傳統大眾媒體的強大效果一去不復返。以一定的內部相似性和外部區隔性為特征的小群體的受眾群組成了傳播意義上的廣大受眾,廣告主需要在有限的傳播覆蓋面上深挖群體的獨特媒介消費習慣黏性,拓展傳播的深度。
信息傳播的互動性。互動性是新媒體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較之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所在。新媒體變傳統媒體以傳者為主體的單向信息傳播為雙向的、多維的傳播,傳者和受眾之間不再是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的傳受關系,而是一種交互關系。由此信息傳播的平等性帶來了傳受雙方地位上的平等性,進而導致了傳播模式的演變。新媒體環境對廣告傳播模式主體要素的影響
1948年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在題為《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的論文中提出了關于傳播的五要素公式,即傳者、訊息、媒介、受者和傳播效果。②傳者、受者和媒介是廣告傳播模式的三個主體要素,三者構成了傳播模式的出發點、過程和目的地。
傳者要素。傳者是傳播行為的始發者,他們發出訊息以引起受眾的預期行為。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中,傳者居于信息傳播的主導地位,決定信息的內容,選擇信息的載體,主導了整個傳播流程。而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受眾個性化的凸顯,傳者失去了對于傳播過程的絕對控制權。廣告到達目標受眾的成本越來越昂貴,也越來越難。
受者要素。受傳者,又稱信宿,是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應者,傳者的作用對象。新媒體環境下,受眾開始有選擇性地接受信息,進而主動地搜尋信息,甚至信息,傳受雙方身份界限模糊化。受眾的裂變導致傳統的信源權威中心被顛覆,無數分散的信息傳播中心開始出現,受眾開始要求傳者尊重每個個體的差異性,受眾由大眾群體向異質化個體轉變。
媒介要素。媒介,又稱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將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傳者和受者雙方連接起來的紐帶。媒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認識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融多種傳播形式于一體,兼容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是媒介形態的集大成者。受眾對于媒介的感官也突破了單一的感知界限,信息傳播成為全方位、多維度的感官體驗。
新媒體環境下廣告傳播模式的演變
媒體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廣告傳播模式。按照廣告傳播媒介的不同時期來劃分,我們可以將廣告傳播模式的發展歷程歸為三個時代:人體媒介時代、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
人體媒介時代的廣告傳播模式。廣告活動起源甚早,在商品交換剛出現時,人們通過叫賣的口頭方式推廣自己的商品。筆者將其廣告傳播模式歸納為下圖:
圖1
這一時期廣告傳播的特點是:第一,媒介載體主要限于人體本身,以口語為主,還包括表情、語氣、手勢、動作、語速等非語言要素,信息的保真度較高;第二,廣告傳者和廣告受者的交流是面對面的、互動的,信息的傳播和反饋可以即時發生;第三,傳播距離受到口語的限制,范圍較小;第四,廣告傳播以促成交易當場完成為目的;第五,廣告受眾的選擇是隨意的,廣告傳者走到哪里,便在哪里獲得他的目標受眾。
傳統媒體時代的廣告傳播模式。文字、印刷術和電子媒介的發展使傳統的廣告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傳播不再需要遵循面對面的同步傳播模式,傳播距離更遠,影響更廣,廣告傳播也由此發展為一種大范圍的、有組織的活動。美國廣告學者阿倫斯對這一時期的廣告傳播模式作了歸納(見圖2)。
圖2中,信源即為廣告傳者,渠道即為承載訊息的媒介,即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該時期廣告傳播的特點有:第一,媒介載體擺脫了人體本身,出現了統一的、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專業媒介來履行傳播的橋梁作用,大眾傳播“強大效果論”盛行,廣告主只要在電視上做一條廣告就能到達絕大多數的受眾;第二,廣告傳播變同步互動式傳播為異步式傳播,信息的流動具有鮮明的先后順序和單向性,反饋變成了非實時性的非同步行為,零散、滯后,難以與強大的大眾傳播效果相匹配;第三,受眾被視為統一的無差別群體,廣告傳播的信息以適應最大多數人的需要為標準,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鴻溝日益明顯;第四,傳播距離擴展,范圍開始擴散到世界;第五,廣告的即時購買促進作用弱化,促銷的作用從廣告效果中分離,廣告效果越來越偏向抽象的長期作用,如樹立品牌形象、培養品牌認知度、改變受眾態度等,廣告效果具有延遲性,更加宏觀和抽象。
新媒體時代的廣告傳播模式。世界上最早的一條網絡廣告是1994年由AT&T刊登在美國Wired網絡雜志上的橫幅廣告。④自那時起,新媒體開始改變廣告主對受眾的單向輸出的局面。1954年,施拉姆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新的過程模式,稱為“循環模式”。
這一模式顛覆了傳受分離的傳統模式,傳受雙方處于互動的循環交流中,雙方地位平等,角色互易。傳播與反饋統合為一個同步式過程,信息傳播呈現循環互動的特點。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廣告傳播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如下圖所示: 圖3
上圖中,信息傳播由信源中心向邊緣擴散,受眾由異質化的個體組成了信息傳播的網絡節點,與信源和其他個體受者之間都存在訊息的交流和互動。訊息傳播呈現多向性、擴散性和無序性。
與以往的廣告傳播模式相比,新媒體環境下的廣告傳播模式呈現出以下新特點:
第一,廣告信息傳播由中心向邊緣擴散。傳者成為信源,信源成為具有相同關注點的個體受者話題聚合的中心,而受者在兩級傳播后也可成為新的信源,傳受雙方身份模糊化,專業的媒介組織不再是權威的信源中心,個體開始發揮信源角色作用。
第二,廣告傳播由異步式線性傳播重返同步式互動傳播。與傳統媒體時代的廣告傳播模式不同,信息傳播不再是一個線性、單向的傳播過程,信息在傳受雙方之間雙向流動,傳播與反饋是同步的、即時的,可以通過同一媒介進行,也可以通過其他媒介進行,方式更加靈活。
第三,受眾由同質化的大眾群體向異質化的小眾個體分裂。受眾的裂變使得大眾化的受眾群體消失,受眾以個體集群方式出現,廣告傳播開始針對具有獨特人口統計學依據和內在價值觀特征的個體。此種情況下,廣告主所要思考的不再是如何到達最大多數的受眾,而是如何能使有效信息到達最有效的受眾,并使他們深刻理解信息內容。
第四,受眾本位時代來臨,傳受雙方地位趨于平等。媒介強大效果論的時代已經過去,受眾開始有甄別性地選擇蜂擁而來的信息,并對傳者做出反饋,傳者以受眾需求為標準對傳播信息進行修改。在信息的多層級傳播中,同一個個體同時扮演著傳者和受者兩個角色,傳受雙方身份互易。
第五,信息傳播多維化,廣告主對廣告傳播流程控制性弱化。大眾傳播時代,信息傳播的中心即是信息的廣告主。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絕對中心消融,各個個體受者之間可以進行信息的交流互動,其對于廣告傳播的態度相互影響,最終導致了廣告傳播效果難以估量。
第六,傳者對信息的傳播控制力下降,信息變異成為廣告主十分擔憂的現象。由于受眾地位的上升,受眾出于自身對信息的不同動機,對信息進行改編再傳播的可能性增大。此外,由于信息傳播的層級性、無序性、多向性,使得傳者對信息傳播的控制力下降,由此導致信息距離原始信源越遠,信息保真度越低。
結語
綜上所述,廣告傳播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廣告傳播從一種短期的、臨時的傳播活動向長期的、有組織的傳播活動轉變,從單次交易層層深入廣告受者內心。媒介要素的進步,對廣告傳播的影響是深厚的,它影響著傳受雙方的關系,影響著人類傳播活動的能力極限,使得新媒體環境下的廣告傳播模式呈現出與以往模式不同的特點。本文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廣告傳播模式的演變過程所作的梳理分析,希望能為以后廣告新媒體的研究提供有效助力。
注釋:
①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頁。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頁。
幫助。
【關鍵詞】 緊急疏散; 計算機模型; 信息傳播; 建筑物; 災害
1 引 言
隨著高層建筑的大量出現,專用特殊建筑的飛速發展以及現有建筑的逐步老化,各種公眾匯集場所事故隱患也在不斷增多,特別是建筑物火災時有發生。火災中由于人員不能及時疏散而被煙氣窒息情況十分突出,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十分巨大,例如:河南洛陽發生的“11·25”特大火災,由于疏散通道的阻塞而導致人員煙氣中毒或窒息死亡。
此外,由于現代建筑特別是高層建筑和專用特殊結構(如央視新大樓)布局復雜,人數眾多、人員疏散至地面的時間長,發生阻塞和擁擠的幾率也比較大,致使疏散設計的復雜性大大增加。同時復雜建筑中如何在事故發生后合理利用現有的交通設施、設備組織人員進行及時疏散或營救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此,建筑設計人員和安全專家不得不慎重考慮建筑內人員在緊急條件下(如火災、地震、煤氣泄露、炸彈爆炸以及現代防空等)的避難、逃生疏散問題,迫切需要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建筑物的火災安全設計與評估。
由于人員疏散涉及人們的行為活動,涉及人類心理學、行為學等范疇,因此,最初的研究都習慣于采用定性化的分析方法進行一些描述及問卷調查;隨著現代建筑復雜化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對于火災安全的分析僅停留在定性分析已遠不能滿足要求,特別是近年來引入了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各種研究手段,如數字攝像、計算機仿真、虛擬現實技術,對于疏散過程的許多特征量的具體量化及各特征量之間關系的分析越來越引起安全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的重視。人員疏散的研究開始從一般的觀察訪問等定性描述逐步向人類行為和環境條件的定量化分析研究過渡。
2 研究理論評述
人員在建筑物中的疏散主要涉及建筑物結構布置、災害環境、個人特性、疏散指導4種因素共同作用。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2—5]的分析歸納可知這些因素的具體內涵:
1)建筑結構指建筑的空間布局、材料結構、裝修狀況等等;
2)災害環境指如火災煙氣濃度、可見度、人群擁擠程度等;
3)個人特征主要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前者如性別、年齡、體力、反應等,后者如個人經歷、所受教育、文化傳統、生活經驗,以及其他對逃生有一定影響的其他心理因素;
4)疏散指導指利用事先準備的消防設備和疏散預案,根據事發時現場的具體情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疏散。
上述4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對疏散過程的影響,都以信息傳遞為紐帶。
倘若把每個因素都視為一個具有開放邊界的系統,它們就是一個個自主體。認為該主體是從環境收集信息,在內部對其進行分析處理,完成一系列的行為,與此同時把自己的信息散播到環境里,以待其他自主體采集從而影響對方的發展進程。如火災發生時,“災害環境系統”釋放災害信息(煙氣傳播,可見火焰等等),“建筑結構系統”、“個人特性系統”和“疏散指導系統”分別收集與自身相關的信息,并作出處理(如熱輻射對結構的作用,煙氣對人員的生理和心理影響,災害激活報警和指揮設備等等),然后釋放自己的信息(相應的,如結構熱破壞而變形,人員選擇積極或消極應對措施,安全設備失效等等)供其他系統采集處理。
該主體里的信息和信息傳播是廣義的,包括各種具體行為和作用結果,而不僅僅是直觀的狹義信息,即能被人員本身接受和作出反應的視覺、聽覺、觸覺及其他可感知的信號。需要指明的是,狹義的信息和信息傳播在疏散研究中仍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它不但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有顯著意義,而且對廣義信息和信息傳播的研究有相當的啟發性,同時也是后者的研究基礎。
建筑內人員疏散的具體問題,包括人群密度、人員的疏散移動速度、位移、時間、災害發展的速度、人們對于警報的反應時間、心理反應等。對于該類問題國內外許多學者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研究。而從信息系統以及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研究,不管是基于狹義還是廣義的內涵,都非常缺乏。國外可供參考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Helbing提出的“社會力”模型[1—2],模擬出人員緊急疏散時候的恐慌行為,涉及心理狀態對行為的調整;
2)Wood,Bryan等人分別對英國和美國的火災當事人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闡述了高層建筑火災對人的行為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
3)Canter總結了有關火災與人的行為研究,并出版《火災與人的行為》;
4)Sime研究了疏散初期階段人員疏散與行為,并明確提出了疏散距離和疏散時間的概念[3]。
最近國內外學者開始對人在熟悉與不熟悉環境中,疏散通道的照明度與疏散距離的長短,對人員疏散的影響進行研究,還有一些特殊條件下特定疏散設備的效用研究,例如:養老院中火災警報分貝數的合理值,卡拉OK場所緊急照明的布置等等。國內的相關工作仍集中在問卷調查方面,側重人員在火災或平時的行為和心理統計分析,而模擬研究則較少。
為了真實再現疏散過程進行以深入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建立了人員疏散過程中狹義的信息系統和信息傳播模型,并運用此模型對人員疏散進行量化分析,初步提出廣義的信息系統和信息傳播模型框架。
3 研究內容與模型介紹
通過收集大量國內外有關火災、人防演習和模擬演習試驗的實測記錄以及火災后問卷調查、虛擬現實測試等方法,有針對性地采集人員疏散的行為參數,進行分類歸納,找出不同建筑(辦公、住宅、公共、醫院、學校)、不同災害場景、不同外界信號刺激等條件下不同類型人員疏散的行為傾向,探索人員疏散行為與建筑結構、災害環境、個人特性、疏散指導之間的相互作用,理清人員對信息收集、處理的渠道、方式。在該過程中,結合了人類心理學和行為學、社會學、博弈論、生物仿真、計算機算法等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
在上述基礎上,筆者建立了狹義信息傳播模型。這個模型包括4個子系統,即人員模型、信號模型、建筑模型和特殊場景模型,如圖1所示。
人員模型是對疏散人員從生理、心理兩方面結合的模擬,它的作用是描述人員接收、處理、傳播信號的過程,逃生路線的選擇、沖突解決、新規則的學習,以及體現毒物對肌體運動能力的破壞。
信號模型則關注于模擬狹義信息(人員能感知的物理、化學信號)的產生和傳播。
特殊場景模型則是對災害環境的重現。
3個模型有的是對現有的模型的改進,有的則是全新的工作。
3.1 人員模型
描述人員反應和運動狀態的模型,充分考慮人員的特性和個體差異。它包括以下3個部分:人員運動模型;人員信息模型;人員肌體模型。
3.1.1 人員運動模型(OAM,OccupantActionModel)
這部分內容包括人員路線選擇、沖突解決、新規則的學習。
①輸入參量:人員位置坐標,地理信息,人員信息處理模型輸出,人員肌體模型輸出。
②輸出參量:人員運動方向、速度。
③處理方式:類似數字電路中的與或非門控制。簡單的邏輯推理過程。規則機。
3.1.2 人員信息模型
人員接受、處理、傳播信號的模型。
1)人員信息接收模型(OIM-R,OccupantInfor-mationModel—Receive)。對物理、化學信號的接受,也包括對其他人員釋放的信號的接受,包括視覺、聽覺、嗅覺。目的是接受到環境中的各種信號,然后轉化成統一的量化參數,并作為輸入參量遞交給信號處理模型。
①輸出參量:環境中的物理、化學信息,包括來自信號模型的信號時空分布。
②處理方式:標準化,統一化。函數處理方式。
2)人員信息處理模型(OIM-P,OccupantInfor-mationModel—Process)。這部分包括一個處理機制和一個心理狀態小模型。目的是將人員接受到的信號,處理為人員的選擇偏好和運動策略,提交給人員運動模型,并釋放到環境供其他人員接收。
①輸入參量:標準化、統一化的信息(人員信息接收模型的輸出)。
②輸出參量:選擇偏好概率。
③處理方式:簡單邏輯推理與函數處理相結合。
3.1.3 人員肌體模型
主要針對毒性對人體損害,疲勞導致運動缺陷等。
①輸入參量:化學傷害(毒物毒性、濃度等),物理傷害(碰撞、擠壓等)。
②輸出參量:對人員生理、心理有影響的肌體損傷狀況。
③處理方式:規則機以及查表對照法。
3.2 信號模型
描述信息產生和傳播的模型,是整個系統的關鍵部分。包括:
1)信號源模型。把各種信號源統一成不需要考慮內部機理信號發射裝置。
①輸入參量:真實信號源種類。
②輸出參量:預先分配好的信號種類代碼。
③處理方式:查表對照法。
2)信息傳播模型。按照不同的信號,建立不同的信息傳播模型,包括物理信號和化學信號。試圖建立一個通用的傳播模型。
①輸入參量:信號種類代碼,信號源坐標。
②輸出參量:信息的時空分布。
③處理方式:函數處理法。利用對應的物理公式,如聲波的傳播方程等等。
3.3 建筑模型
描述建筑結構網格化和網絡化模型。
①輸入參量:建筑圖紙。
②輸出參量:供模擬使用,軟件可識別的網絡圖。
③處理方式:初步為人工轉換,遠期目標計算機讀圖處理。
3.4 特殊場景模型
描述緊急條件下的各種特殊場景,包括火(熱傷害)、煙(影響視覺)、氣(毒性)等等。作為一類特殊的信號源,有著與普通信號源差異很大的。另外,這些條件還有可能改變建筑結構。
1)輸入參量:特殊場景本身的物理、化學狀態。
2)輸出參量:對人員、環境、建筑有影響的物理、化學量。
3)處理方式:借用成熟軟件。只需對結果進行標準化。
4 狹義與廣義的信息傳播理論
筆者提出了疏散中狹義和廣義信息傳播原理。以往所有的工作都沒有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對建筑災害疏散進行系統研究,關注點多是具體的某種疏散現象。而狹義的信息傳播原理,能更全面地模擬和再現疏散過程中人員行為;在此基礎上拓展的廣義信息傳播原理,則是一種全面的系統的火災觀念,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深入了解火災過程的全貌,為建筑物設計與安全評估提供意見。
建立起充分考慮建筑結構、災害環境、人員特性和疏散指導的計算機模型。首先,以多維多層次的元胞自動機(CA)模型,針對建筑物不同的區域運用對應的高效計算模型;其次,人員的行為比以往模型突出了理論化和細化,實現從經驗公式到理論計算的過渡,在明確科學意義的同時保證軟件的可操作性。信息的量化和標準化。
不管是以何種方式收集到的資料,其中涉及的數據要么是準確性的自然科學結果,要么是描述性的社會科學結果,而筆者所建立的模型涉及這二者的相互轉換和相互作用,因此,信息的量化和標準化結果必須同時具備正確的物理意義和可操作性。面對種類繁多的信號,采用分布進行的路線:
1)首先標準化同一類信號,分別針對各個種類進行深入研究;
2)整合其中具有較高相似性的類別并再次標準化,形成若干大類,分別進行拓展研究;
3)在前面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普適的量化手段,統一所有種類。
其中第一步,國外的可供參考的文獻為數不多,而第二、三步則幾乎沒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
個人特性如何考慮,人員素質及疏散心理的量化。任何人員在建筑物內疏散除了受他周圍的各種環境因素影響(如人口密度、煙氣濃度、照明、出口特征等)外,還取決于其本人的性格、心理等有關因素。個體人員素質包括:年齡、性別、性格、安全意識、文化修養等;疏散心理與其所處的災害環境有關,心理活動包括冷靜、緊張、恐慌等。
目前國外通常的做法一般是將其進行分類,按照不同類型給出其相應的特征量,如年齡分為小童、成人、老人,性格可分為謹慎、穩健、冒險,對環境的反應可以分為敏捷的、一般的、遲鈍的,個人防災知識訓練程度可分為未受訓練、一般訓練、職業訓練,個人對環境毒物的忍耐力分為不能忍耐、能忍耐、極具忍耐等。
也有學者將這一類特征量表示成概率的形式,即給出每個人在這些特征量上的概率屬性,然后決定其將要采取的疏散行為如前進方向,速度、是否擁擠等。由于人們在緊急環境下的許多行為特性很難量化,同時也很難進行觀測,因而實測的數據也十分有限。而個人素質特征量又是影響建筑物疏散的重要因素,所以對于該類型特征量的研究也是建筑疏散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在技術實現層面來看,CA模型也可按模擬需求改進。以往的CA都是建立在一維或者二維的網格上,若應用于狹義信息傳播模型則需擴展到多維和多層次。另外,考慮到模擬場景的復雜性,在條件成熟時還有必要引入其他數學物理模型,例如“社會力”模型、流量模型、網絡流模型等等。這涉及多種模型間的交叉結合,以及離散和連續過程的協調。
5 結 論
1)筆者提出人員疏散過程中的狹義和廣義信息傳播原理,并以元胞自動機為技術支撐,在此理論基礎上,建立了一種充分考慮人員特性的計算機模型。該模型能全面地模擬和再現疏散過程中人員行為,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深入了解火災過程的全貌,為建筑物設計與安全評估提供寶貴的意見。
2)以往的模型多關注疏散中具體的特殊想象,罕有從信息角度來分析;而實際上信息傳播對疏散過程有著直觀而顯著的影響,一旦忽視則將導致模擬結果的失真甚至得出錯誤結論。筆者提出的模型則是從全新的觀點來構建的,以信息傳播為系統內部各部分協調工作的紐帶,充分考慮了其作用;而應用了空間網格精細化的CA,使此模型既有高度的智能性,又具備描述時空細節的能力。
3)筆者的人員疏散的模型側重于理論研究方面,如果輔以工程標準,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模擬,針對一些典型工程的數據進行檢驗,對模型作出適當修改和調整使之具有良好的普適性,則最終可以形成實用的疏散軟件。
4)在完善的狹義信息傳播模型基礎上,對廣義信息傳播過程進行探索,嘗試提出在廣義信息傳播中適用的若干基本規則,則可對模型進一步拓展。與此同時,進行性能化防火設計的理論探索,研究性能化防火設計中疏散設計的具體內容,評估計算的分析方法。結合實際工程如地鐵火車站、大型體育場館、學校教學樓、醫院、多層建筑等疏散論證來評估這些建筑在火災發生時人員疏散的安全性,利用筆者建立的模型給出相應的疏散設計和預警救助方案。
參考文獻
[1]Helbing,D.TrafficandRelatedSelf-drivenMany-particleSystems[J].Rev.Mod.Phys.,2001,73:1067~1141
[2]Helbing,DFarkasI,VicsekT.SimulatingDynamicalFeaturesofEscapePanic[J].Nature,2000,407(28):487
[3]SchneiderV.ApplicationoftheInpidual-basedEvacuationModelinDesigningSafetyConcepts[R].Boston,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1
[4]YangLizhong,ZhaoDaoliang,LiJian,eta.lSimulationofEvacuationBehaviorsinFireusingSpatial
Grid[J].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4,14(7):614~618
[5]L.Z.Yang,D.L.Zhao,J.L,ieta.lSimulationoftheKinBehaviorinBuildingOccupantEvacuation
BasedonCellularAutomaton[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5(40):411~415
[6]楊立中,李健,趙道亮等.基于個體行為的人員疏散微觀離散模型[J].中國科學E輯,2004,34
(11):1264~1270
[7]肖國清,廖光煊.建筑物火災中人的疏散方式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6(2):26~29
[8]張培紅,陳寶智,劉麗珍.虛擬現實技術與火災時人員應急疏散行為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12(1):48~58
[關鍵詞]手機圖書館 傳播原理 信息傳播
[分類號]G250.7
1 前言
數字化的興起,使圖書館的信息傳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傳播媒介的廣泛采用,將對圖書館的運行模式產生深遠影響;讀者權利意識的覺醒,也推動著圖書館加快角色轉變……新興信息傳播形態和閱讀形式體現出的特征在根本上決定著其對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產生何種影響。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解讀手機圖書館,探討手機作為傳播介質對信息傳播模式的影響及其對媒介形態的作用。
2 手機圖書館的信息傳播過程與影響
2.1手機圖書館信息傳播的過程模式
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過程由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等5個基本要素構成,簡稱“5W模式”。這一線型模式界定了信息傳播的基本過程。圖書館的本質是信息傳播,其傳播過程至少也必須具備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接收者4個基本要素。其中,傳播者就是圖書館;傳播的內容即作品信息,是人類創作的、能夠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傳播媒介是指用于負載、擴大、延伸、傳遞作品信息的物質實體,可能是圖書、音像制品、報紙等;接收者是信息傳播的“終點”,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一個組織。
可見,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基本上完全符合大眾傳播的線型模式,即傳播者(圖書館)――內容(作品信息)――媒介(出版物)――受眾(讀者)。然而,這種單一的線型傳播模式的缺點比較明顯:①缺少反饋,單向行進的信息傳播模式,傳播周期較長,受眾只能被動接收;②實物形態的傳播媒介導致傳播內容與載體不能分離,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影響傳播效果。手機圖書館的出現,較好地彌補了這兩個缺點。
在手機圖書館中,傳播過程依然由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接收者4個基本要素構成。然而,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其傳播內容和傳播媒介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傳播內容演變為表達作品信息的代碼(無形形式),其特征是可分離性、可復制性、可共享性;作為通信工具的手機則充當了信息的傳播媒介,其特征是“交互性”。當然,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字信息傳播形態,手機圖書館是借助移動通信網絡進行圖書信息傳播的一種模式,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它的出現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的功能和本質,改變的是傳播內容的形式與傳播媒介的形態。
2.2手機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比較
2.2.1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信息的個性化、分眾化服務是信息傳播的發展方向,而手機本身就是個人消費品,基于手機的媒體自然更符合信息服務個性化、針對性的發展趨勢。手機媒體所擁有的技術平臺足以保證其在未來發展為包括用戶需求分析、信息定制、信息分類、自動分發、用戶反饋等系統在內的信息服務。改變了社會信息的流動方向,信息不再沿著某一方向單向行進,而是在立體的網狀結構中向多個方向流動。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過,在后信息時代,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只是單獨一人,信息變得極端個人化,個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眾從大眾到較小的和更小的群體,最后終于只針對個人。
2.2.2傳播內容與載體實現徹底分離 在傳統圖書館中,實物載體與信息采集、編輯加工、制作和流通等環節合為一體,以實現圖書借閱活動的目的――將加工后的作品(實物)傳遞給廣大受眾。然而,在手機圖書館中,加工、借閱環節出現轉型,信息的內容與載體實現徹底分離。知識信息從采集、篩選、加工到制作、存貯、轉換,再到傳遞,完全以數字化信息的形式流動,不依賴于任何特定的物質載體,傳播過程就是信息采集加工、存貯轉換、傳遞的過程,加工后的作品知識信息獨立于有形物品而存在,信息傳播完全脫離了物質載體的限制,借閱圖書只需獲得圖書知識信息的訪問和瀏覽權利。圖書內容和載體的分離不僅表現為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完全改變了人們對閱讀與信息的本質的認識。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圖書館信息傳播的概念,體現了信息傳播的本質。因為信息傳播的核心內涵就是作品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傳遞,數字化和網絡化的信息傳播還原了圖書館作為信息采集加工傳播的屬性。因此,手機圖書館作為最新型的數字信息傳播形態,使得信息傳播活動回歸編輯、加工和傳播的本質特征,彰顯出信息傳播的本質屬性。
2.2.3改變了圖書館信息傳播的行業結構及地位手機圖書館使圖書館的傳播鏈發生了變革,傳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因為傳播流程與技術基礎的變化有了根本不同,手機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參與者甚至主導者。由于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越來越趨向于為用戶提供一站到位的服務,因此,傳播正在演化為“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y)”的一部分,這使現代圖書館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即成為“內容服務提供者”(Content Service Provider,CSP),也使圖書信息傳播不再只是圖書館的行為,所有從事內容產業的內容提供者都可能會成為傳播媒介,受眾的話語選擇權增大,加之手機“交互式”的平臺,在某種意義上為實現“傳播自由”創造了條件。
3 手機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形態的補償性
3.1傳播媒介形態的演化、影響與融合
傳播理論認為,在媒介形態不斷演化的過程中,改變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內容與形式,重要的是它重新建構了人們的感知和思想。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曾經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論斷,即人對任何傳播媒介的使用所產生的沖擊力遠遠超過它所傳播的特定內容。媒介內容延伸并重新組織了人們的感性生活。
為了闡明媒介演化對人們感知和思想的影響,麥克盧漢把媒介形態分為印刷媒介與數字媒介兩種,他認為:印刷媒介是人體個別器官的延伸,強調的是人的直線思維;數字媒介則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它加強了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強調事物的整體性、關聯性與深刻性,解除了專業分工的局限,要求人類發揮自我參與社會的想象力,擴展個人的分析能力。作為新興信息傳播形態,手機圖書館正是數字傳播媒介最典型的代表。它在電子圖書以及網絡圖書的基礎上應運而生,融合了數字圖書館的特征,是數字圖書館的有益補充。
作為一種數字傳播媒介,手機傳播的信息類型包
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動畫等,集所有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于一體。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I?浦爾(I,Pool)認為“媒介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就是各種媒介呈現出一體化、多功能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條件下媒介的融合,是對傳統大眾媒介的兼收并蓄和傳播觀念、傳播技術的突破,并在此基礎上生成綜合性的、更加完善的新媒介。數字技術不僅導致了傳播媒介的融合,也使信息、媒介和通信等相關產業趨向融合,相互關系越來越緊密,進而這些產業之間以及它們的產品之間的傳統界線也將被打破。手機圖書館正是在這一趨勢下移動通信技術與傳統圖書信息傳播理念相融合的產物。
3.2手機圖書館的補償性
數字技術應用導致的媒介融合現象并不意味著人類的信息傳播形態越來越少,因為新的傳播形態的出現和發展,會影響一切其他現存傳播形態的發展。它們共同演進、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繼進化和相互取代。保羅?萊文森提出了“補償性媒介”(remedial media)理論,他認為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另外,人類發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經失去的那部分自然,如照片捕捉住文字中失去的那部分直觀形象,電話、唱片和收音機重新捕捉住了語音。從這個觀點來看,整個媒介演化進程都可看作是補救措施。而手機圖書館則可視為補救性媒介的補救性媒介,因為它是對互聯網、報紙、圖書、電臺和電話等媒介的改進,是許多媒介的混合與轉換,與以往的任何傳播媒介都不同。
運用麥克盧漢的“媒介4定律”(放大(amplifica―tion)、過時(obsolescence)、再現(retrieval)和逆轉(re―versal))理論可以更好地理解手機圖書館作為傳播媒介的補償性。他說,對于任何一種媒介及其影響,都可以問4個問題:它提升和放大了文化中的什么東西?它使什么東西過時,把什么東西推到顯赫地位?它在剛剛過去的領域里再現了什么?這個媒介達到潛力極限之后,它逆轉或搖身一變成了什么東西?媒介定律的四效應不是單一的,相反,給定的媒介通常提升、過時、再現和逆轉成某種東西的媒介往往也不止一種。手機作為傳播介質,并非只是作為通話工具的媒介,雖然它出現的原動力是出于對前技術時代人們邊走路邊說話的自然狀態復歸的渴望。它融合了紙質媒介的書寫、互聯網的交互、無線通訊的即時移動便捷和E―Mall的可保存可重發的特征,從而發展成為現代社會中最具兼容性和整合性的多媒體形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保羅?萊文森指出,多元性是新媒介的活躍成分,就像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盒子,吸進去的越多,發揮的力量越大。因特網及其體現、證明和促進的數字時代,是一個功能集成化的補償性媒介。而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手機圖書館,則是因數字圖書館的不足而產生的逆轉。
數字時代的特征,是用視窗和瀏覽器選擇信息而實現個人化,在數字化之后的時代里,我們期待與之類似的表現個人選擇的載體。在這個意義上講“手機圖書館”將是互聯網出現之后,新媒體克服傳統媒體的不足,實現自己的一種方式,其傳播介質將更適于信息傳播。比起有線網絡的電腦,基于無線網絡的手機媒體對信息的處理更加及時、迅速,互動性更強,從而更符合個體的需要。每一個手機號對應了一個真實的人,規避了網絡媒體的虛擬、無序。“手機媒介”的人性化傳播特點正是代表未來新媒體的發展方向。而它的這種特性在無形中也將信息傳播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折點。
4 手機圖書館建設策略分析
4.1探尋合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
手機圖書館是在移動通信網絡上的圖書館活動,因此,建設手機圖書館的關鍵一是技術;二是內容。一方面,實現手機圖書館服務的技術基礎是移動通信網的接入,而移動運營商壟斷著通信網絡,所以移動運營商介人手機圖書館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他們擁有龐大的用戶數據庫資源、網絡資源、平臺資源,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推出自己的增值業務。同時,移動運營商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是目前國內任何一家大型機構都無法比擬的。另一方面,圖書館擁有高質量的內容資源,這是手機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根本和前提。所以當前“移動運營商+傳統圖書館”是實現手機圖書館服務的最佳模式。
4.2創新內容資源,提供個
日本I―mode模式為運營商與圖書館之間實現良性互動提供了一個合作范本。日本的電信運營商數量眾多,競爭非常激烈,因此,運營商必須聯合內容提供商提供最新最好的內容服務才能在市場中立足。在信息服務過程中,運營商代內容提供商收取信息費,與內容提供商按協議比例進行利潤分成。這樣可以不斷激勵內容提供商提供完善和新穎的內容,大家各有所專,從而促進手機圖書館的良性發展。其基本思路就是以用戶的需求為第一要素。
4.3多渠道產業鏈,提升盈利空間
能否盈利是手機圖書館能否良性及高速發展的關鍵,直接關系到手機圖書館發展的方向與態勢。手機圖書館要想成為優勢的信息傳播模式,必須要實現盈利并產業化,否則它就只能成為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延伸與補充,而不可能獨立,因為它無法承擔內容獨立的成本。可通過內容服務盈利、廣告盈利以及手機圖書館衍生出來的價值鏈(如通過手機圖書館進行市場調查)等途徑實現盈利。
總之,手機圖書館建設應以其信息傳播特點為基礎,借鑒國外手機信息服務的成功經驗,運用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的運作手段,解決內容同質化、技術障礙等問題,尋求合理的盈利模式,從而使手機圖書館能夠在數字信息傳播市場中獲得更多優勢。
5 未來展望
Web 2.0時代什么最重要?關系!而網絡中實現人際互聯的重地就是網絡社區,由此衍生出的網絡社區營銷無疑將成為網絡營銷的重頭戲。如何玩轉社區營銷?讓我們先來了解其性,再探究其道。
我認為,“分享第一”、“信任的酵母”、“核裂變傳播”是網絡社區信息傳播層面的幾個重要特性。網絡社區中,消費者接受信息、進行購買決策的過程發生了改變。1898年劉易斯提出的AIDMA營銷法則: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欲望Desire記憶Memory行動Action,并不適于網絡營銷。電通提出了AISAS模式: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搜索Search行動 Action分享Share。
兩個具備網絡特質的“s”:Search搜索、Share分享的出現,充分體現了網絡對消費行為的影響與改變,而網絡社區則無疑是消費者進行Share的主要陣地。現代營銷倡導的“渠道為王,終端制勝”,而社區將是品牌接近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
社區中的人群在一定時空內有著共同志趣或目的的,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因此傳播的可信度與影響力上大大優于傳統廣告。經受廣告的狂轟濫砸,今天消費者體內都已產生了“廣告免疫抗原”。而面對跟他們關系密切的人群,他們的警惕性會大大降低。真正對購買決策起作用的或許是哥們一句話和一條評論產品的帖子,而不是鋪天蓋地的廣告語。
因為有信任的“酵母”,同樣信息內容的“可信度”被大大發酵,信息傳播效率和速度也得以提升。
社區種信息傳播是原子彈“核裂變模式”的:原子彈爆炸威力之所以強大,在于原子核在吸收中子后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原子核,同時放出二個到三個中子,繼續轟擊其他原子核……持續進行“鏈式反應”,從而形成驚駭的爆炸力。
社區營銷有著巨大傳播效力的秘密在于,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進一步傳遞信息的節點,也就是俗語所謂的“一傳十,十傳百”。與傳統媒體時代的“口口”相傳相比,社區作為平臺的介入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信息傳播速度、信息量、便捷性大大加強,使得“芙蓉姐姐”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可能。
進行社區營銷時,該依據哪些法則呢?“制造病毒”、“聚眾為謀”、“真誠為本”應該從是幾個不可動搖的基本點。目前國內在網絡社區內展開的營銷行為,主要包括創意互動事件營銷、普通品牌廣告、效果聯盟推廣等。以上這些營銷活動大多數都僅僅把社區當作一個媒介,進行廣告,并未充分利用網絡社區的特性。
我比較推崇創意互動事件型營銷。這種方式的核心是將品牌信息包裝成具備話題性和自發傳播性的“病毒”,讓用戶自愿成為核裂變式傳播的節點,這才能真正釋放論壇社區營銷的力量。“最新版手機的BT用法!”的帖子以另類思維把玩著自己新款的MOTO手機,諸如把V8當作書簽、作水果刀等,受到了熱烈追捧和瘋狂轉載。而殊不知此事件正是某公司為MOTO策劃的。
【關鍵詞】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原理
前言
自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我國的經濟和文化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廣播電視行業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獲得了突出性的成就。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播和電視是人們最常見到的媒體傳播方式,通過廣播和電視,人們能夠獲得各區域的新聞信息,實時關注其所喜歡的行業動態。而在廣播和電視的信息傳播過程中,與信息相關的傳播技術,對于廣播和電視的發展尤為重要。只有借助于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完善其信息傳播途徑,提升信息傳播能力,才能夠充分促進廣播電視在當前時代下的發展。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研究價值和意義。
1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相關內容分析
1.1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原理
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是針對當前信息時代下人們對媒體新要求和需求,而被研發出來的新興技術。其發射天線技術的原理,主要是經由發射機實現對信息的發射[1]。其發射的具體步驟為,將相關新聞信息轉化成天線電波,由天線對其相關信息進行發射,通過各區域相關部門的電視信號或是信息處理形式,對天線電波中的相關內容加以處理,借助天線系統,由廣播額和電視的無線信號接收信息,從而實現對新聞信息的傳遞。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在發展中,屬于無線電設備,天線在新聞信息傳播中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電磁波所傳遞的新聞內容加以利用和接收,從而完成對信息信號的發送。
1.2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要求
在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發展過程,受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對發射天線技術的要求相對加較高。其要求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科學技術日益更新,廣播電視行業取得迅猛發展,人們已經無法滿足于當前廣播電視的發展形式。因此,不斷提高對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要求[2]。針對目前人們為了獲取更好的廣播電視接收信號和質量,將發射天線放置到屋頂尖端的現象,提出了對廣播電視發射天線的避雷要求。主要是上述操作在正常天氣下可以運行,但是若在雷雨天氣,則容易受雷電的影響,限制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穩定性。
1.3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特點
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在發展中具有以下兩方面特點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具有傳輸特點。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傳輸性體現為電流失真下的圖像傳輸,通常情況下,該技術下的傳輸特點能夠有效支持發射天線技術下,其音頻功能的頻率振幅特性,繼而從不同程度上降低傳輸信息中的電磁波雜音。②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具有綜合特點。發射天線技術的綜合性特點,主要概括性的體現在輸入特性和輸出特性兩點,從綜合性方面角度來說,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信息傳播過程中,電磁波的穩定性、不同頻段下廣播和電視獨特性以及視頻和音頻輸出的變化性等,均是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顯著特點。
2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應用探討
2.1電視發射技術的應用
在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應用過程中,能夠發現不少發射天線性技術,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發展中,電視發射技術的應用,是尤為重要的。電視發射技術在其構造方面,對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新聞信息的視頻和音頻發展方面,在電視發射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充分實現對控制裝置、冷卻系統、天線系統和檢測系統等內容的更新。通過電視發射技術,能夠使電視將相應的信息,有效的傳輸到電視設備調試環節中,從而通過后驅動電源射頻信號對相關信息的接收,有效將以電磁波形式傳遞的新聞信息加以接收,最終形成廣播電視信息。可見,電視發射技術在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中的應用,具有穩定性作用。
2.2廣播調頻發射技術的應用
在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應用過程中,不僅電視發射技術得到了有效應用該,同時,廣播調頻發射技術也得到了顯著的應用。在應用廣播調頻發射技術時,主要是利用調頻廣播電臺發射器的通用性,以及其具有立體聲的調頻發射器,對相關新聞信息進行立體性的調頻信息傳遞。通過單聲道的調頻立體聲對新聞信息的調頻,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提升音頻的清晰性。此外,通過廣播調頻發射技術,能夠使廣播電視發射天線技術始終保持規高效益、高效率的工作,在傳播過程中,減小失真率、減少噪音率等。
關鍵詞:教育信息;傳播;過程與控制
隨著教育領域內科學技術成果的不斷介入,各方面都發生重要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廣泛采用現代化的傳播媒體。教育信息傳播是傳播理論向教育研究滲透而產生的結果。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教育信息傳播的特征,運用傳播學的原理,并根據教育的客觀規律,探求獲取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徑;重視研究教育傳播過程自身的特點,通過對知識信息的傳遞來培養和訓練人,發揮教育的總體效益。
1教育信息傳播過程及其構成要素
教育信息傳播過程是教育信息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是通過教師、媒介、學生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得以實現的。傳播過程的主要環節是:教師先把教學內容進行編碼整理,形成信息載體,通過媒體通道(如電腦)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感受這個信號,在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對該信號進行理解(譯碼),并做出一定的響應;教師根據這個響應進行分析并進行診斷評價,以調整自己認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教師是信息的傳播者、處理者、幫助者、組織者,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傳播。教師的傳播技巧及對媒體使用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作用在于能動地根據學習目的接收信息,根據自己的認知處理信息并做出反饋,最后對信息進行再整理。客體包括傳播信息及載體、教學環境、師生的心理因素。客體產生促進教學或干擾教學的效果,最后被組合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2教育信息傳播的—般規律
2.1學生對教師發出的信息具有進擇性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學生,他的學習動機、興趣、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不同,對教師所要表達的信息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導致其對信息的認識角度不同,或接受的信息量的不同。教師所傳播的信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學生就可以選擇接受更大的信息量。
2.2傳播的信息要具有薪異性新異信息能引學生更大的注意,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新問題,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應對教學信息加以編碼,增加有用的信息,使用圖文聲像增強信息的新鮮感,使信息更具有表現性,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增強學生對信息進行記憶的動力和能力。
2.3信息傳播過程要有科學性人類接受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所以傳播的速度不能太快;同時人類對信息編碼的方式極為敏感,如對黑白圖片的識別需要1.2秒,而對彩色圖片的識別只需0.9秒。教師采用科學的編碼表達信息,盡量控制信息的冗余,能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2。4合理排除和利用信息的干擾干擾總是伴隨信息傳播出現。教師應該盡量排除客觀上的干擾,減少信息的冗余,采用合適的編碼方式,創建適合于教學的傳播環境,利用自身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將干擾降到最低限度。
3教育的控制
3.1綜合規劃和具體確定教學過程的任務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從教學任務規劃開始。最優的規劃要求以綜合的方法來設計教學任務,不容許教學任務具有片面性,要同時完成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等整個教育教學任務。最優的規劃應當考慮教學過程的整個系統的特點,即認真估計受者的實際情況、現有的條件,預測在現有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優效果。在研究受者的基礎上具體確定學習任務,可以作為教學最優化的一種方法。因為這樣可以根據受者實際學習的可能性來擬定措施,進行有效的教學,使傳者的教育影響同受者的可能性和積極性水融,從而獲得很高的教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