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修復的意義和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引言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不僅承載著城市生活的愿望,塑造著城市自然生態環境,更是城市水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伴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文化失衡等現象,導致城市濱水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重大威脅。因此,以生態學、恢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為基礎理論,探尋一種能夠恢復與重建城市濱水區自然生態環境,保證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以及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景觀規劃設計策略和方法,這對于城市濱水區的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山水城市”理想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濱水生態恢復的定義
生態恢復,指利用生態工程學或生態平衡、物質循環的原理和技術方法或手段,對受污染或破壞、受脅迫環境下的生物(包含生物群體)生存和發展狀態的改善、改良或恢復、重現。其中包含對生物生存物理、化學環境的改善和對生存“領里”食物鏈環境的改善等。
二、濱水生態景觀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每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其所在地的水系緊密相關。歷史上它們具有防御、運輸、防洪、防火和清潔城市等功能,同時,它們是多種鄉土生物棲息地和空間運動的通道和媒介。城市水系更是城市景觀美的靈魂和歷史文化之載體,是城市風韻和靈氣之所在。因此,濱水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界面,恢復和改善因人類經濟活動破壞的生態環境,是構筑城市和諧發展重要篇章。
三、 城市濱水空間景觀恢復的原則
1 堅持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生態恢復是以合理利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為基本任務的生態規劃手段,其目的在于對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將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恢復和保持。所以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觀必然是首要的原則,否則,會再次加劇場地環境的破壞。
2 提高濱水環境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主要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的相關關系。遵循多樣化的生態恢復原則,對于增進城市生態平衡、維持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創造豐富多彩的城市綠地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濱水環境的空間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提高濱水空間形態的異質性,以提高生物群落多樣性。
3 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所為“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強調生態恢復的目標與城市總體規劃目標的一致性,因此在規劃中必須協調好生態(觀光)農業、生態林業、防洪系統、城市建設等子系統間的有序和平衡。
4 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濱水空間生態恢復是一種綜合性工程,特別是在河流綜合整治中既要滿足于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以及旅游等需求,又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的需求,必須確保工程的安全,同時應遵循風險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則,必須做出系統的經濟分析。
四、 城市濱水景觀生態修復策略
1 整體控制、局部調整
濱水景觀生態修復,不僅僅只是解決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它還涉及到政策規劃、公眾參與、經濟文化等諸多的社會因素[3]。因此,在濱水區規劃設計時,應重視濱水區與城市環境關系的處理,協調該城濱水區景觀設計與其他相關規劃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濱水空間在城市中的定位和價值,并綜合考慮濱水區各景觀功能形態的組織與建構。通過這樣的邏輯關系,使整體與部分相互協調、相互制約,達到整體最優的目標。
2 生態修復、理念指引
在遵循景觀生態學為核心的設計原則下,理性運用生態修復機理,正確處理好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格局指數之間的生態關系,構架濱水生態走廊。濱水空間的整合上,盡量避免對濱水地表機理的破壞,恢復河道自然形態,優化濱水景觀生態格局。
其次,深入挖掘區域自身特色,通過功能的組織、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與植入,運用設計手法,達到一種意境美的營造,以更好延續濱水景觀的地脈和文脈。此外,應充分利用景觀生態系統的自凈化、自修復等功能,尋求自身獨特的景觀生態修復模式。
植物生態保護方面,恢復濱水區受損的植物,保護鄉土植物和原生性植物種群。依據濱水區不同的水濕條件,對植物群落進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恢復,營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觀群落。同時,利用植物四季色彩的變化,豐富的植物群落季相景觀,為濱水生物提供繁衍棲息的優質生態環境。
3 修復技術、合理運用
(1)GIS和RS技術。運用GIS和RS等技術,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標準,建立濱水區景觀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對濱水區地形環境、生態環境和水文環境做出定量分析與評價,通過對功能空間的組織、景觀系統的重構,總結濱水特色景觀營造的生態安全策略和規劃調控方向。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應做到及時檢測、反饋與再修復,以促進景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2)水質生態修復技術。在保存現有水系自然形態的前提下,利用底泥疏浚、氣體抽取等技術進行水體污染物的收集與處理,控制水域外源性污染源。由于氣候因素,水系有豐水期和枯水期之分,應及時實施水體的調度對策,以確保良好的供水、補水和棄水狀態。
(3)生態駁岸修復技術。生態駁岸是指恢復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是基于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和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延續,而采取的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少對河流自然環境的傷害[4]。這種駁岸應具有提升生態環境、親水性、安全性等綜合功能。從分類上生態駁岸可分為自然型駁岸、柔性生態駁岸和植物生態護坡駁岸等。在生態修復技術實施過程中,應做到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生態修復技術。保障生態修復與景觀控制相結合,促使濱水景觀生態環境一體化發展。
結論:
城市濱水區是人們休閑交流的重要空間,城市濱水空間的建設一定要堅定走生態之路,在開發與保護合理適度的前提下,運用生態學原理,營造生態型景觀。這里所提到的生態型景觀除了指運用植被來營造外,其硬質景觀也包括在內,要求這些硬質景觀必須是生態的、環保的。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充滿活力、景觀良好的宜人空間,提高濱水空間景觀的綜合價值,提升整個城市的魅力。城市濱水區景觀環境的生態修復不僅需要設計理念的升華和生態修復技術的運用,更需要運行機制與實踐過程中的密切配合和制度保障,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配合,才能建設一個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 吳麗萍.景觀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設計[J].科技創新導報,2007.36
[2]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01
[關鍵詞]生態 水利工程 管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305-1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水利工程施工建設規劃方案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自身社會需求的同時,并兼顧自然水域生態系統安全與可持續性循環的原理和技術方法的規劃方案。
現代科學的不斷進步、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建設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時,不同程度地忽視了河流生態系統循環本身的要求。而隨著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的逐漸退化,也會給人們的長遠利益帶來不容忽視的損害。所以,在未來的水利工程建設中,要權衡水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二者關系,理性地尋找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合理的落腳點和研究建設方案。從河流生態可持續建設的全局出發,使生態水利工程與河流環境立法、水資源的綜合治理、循環的經濟模式以及傳統治污技術聯合在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規劃的主要方案之一。所以,從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方案和建設的重要性中,可以見得,對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且是當前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亟待解決的基礎性問題,只有加強其科學、規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國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發展。
1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應遵循的原則
1.1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規劃方案
作為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者要嚴格控制水利工程設計階段的規劃內容,促進生態水利建設工程質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態水利工程發揮應有的環保價值、水利價值。
1.2堅持以修復整個河流水體系統為主要目標的管理原則
水利工程管理中其所在的河流與周邊的田地和城鎮是相互連接的,它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必須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和相互的關系。
1.3按照保持和維護河流自我修復的能力的管理原則
因為河流具有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這種修復能力不僅能減輕水利工程建設施工對河流的消極影響和破壞程度,而且還能減少人們對河流自然環境破壞之后的人為修復力,對河流的可持續發展起著社會和經濟共同的促進作用。
1.4在管理過程中要堅持保護和修復河流流域水文多樣化的基本原則
眾所周知每條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管理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管理體制,而是要根據每條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進行水利工程的全局管理。
2進行生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探討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出現了很多環境問題,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河流水域的破壞日趨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采用生態水利工程進行管理,從而達到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這樣不僅能夠實現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且還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所以,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管理意義重大。
(1)生態水利工程的科學化管理在農業方面,有利于農業的水土保持,可以涵養水源,保護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區農業用地的土壤質量,促進農業產值的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2)生態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更好的保護我國河流多樣性。生態水利工程管理要求在進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之前,要對局部河流的現狀和河流的地貌特征進行系統、整體性的調查與評估。包括調查河流的水位變化幅度,河流本身構成的形狀,河床是否穩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橫截面形狀等諸多方面進行細致的調察和研究。此外,它還包括對河流內部生物的考察、觀測,以及對河流周邊動植物的分布規律、種類和數量進行數據分析,并且建立相應的生物數據庫,這樣的管理規劃會從根本生保護水利工程建設周圍流域的生態多樣性。
(3)生態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利于所在地區局部河流域的河床岸坡建設與防護。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基礎上,注重生態和水文景觀,使護岸形勢的多樣化。為了讓動植物、水域植物、魚類等有更好的棲息和繁殖的場所,在生態水利工程管理中要注意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盡量使用良好墊層結構和反濾結構的堆石,以保證水利建設河床岸坡的生態穩定。
(4)生態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保證對已破壞的河道進行及時修復。生態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對河流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及時修復;此外對生態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還會加強生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從而改變傳統單一經濟技術測評的方式,有利于生態水利工程的整體建設。
生態建設的重要性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生活質量要求逐步提升而逐步顯現。水利工程作為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建設不容忽視。所以,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科學、規范合理化的管理意義重大。生態水利工程的管理除了要加強管理體制的創新改革還要充分調查與分析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從而更合理的對其整體進行有效管理,推動我國生態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安邦.《大石灘水庫匯流區的特征與生態保護對策》[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8.
[2]具杏祥,蘇學靈.《水利工程建設對水生態環境系統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
關鍵詞水經濟模型水產業產出現代水經濟
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對人類至今的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也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將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這種資源,就是水資源。水資源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發展已經顯現出其絕對重要的地位,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水經濟”,已經開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1水經濟系統
從有生產活動開始,人類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資源創造財富的途徑,這些途徑日益得到拓展,時至今日,人類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根據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已經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經濟系統,我們稱圍繞水資源屬性建立的經濟系統為“水經濟系統”。
2水資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經濟”的概念。但是,對于人類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水具有比石油復雜得多的資源屬性。認識水的復雜資源屬性,對于形成現代水資源價值觀念,建立現代水經濟系統,意義重大。
2.1按水資源用途劃分的屬性
(1)水的自然資源屬性。水資源的自然資源屬性是指其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要素所體現的特征。與鐵礦作為投入物經過冶煉和加工以后,能成為鋼材、鐵等生產資料和其它如汽車、水管等消費品等一樣,水經過提煉和加工以后能成為工業用蒸餾水和生活消費用的飲用水、洗漱水等。當然,水還可以作為工農業生產過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間接投入物。水資源的這些屬性,表現的是其自然資源屬性,它能為人類提供效益,能夠產生經濟價值。
(2)水的資產屬性。水的資產屬性,是指僅僅通過水的所有權的運用便能為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益所體現的特性。當某一社會單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權后,便能將其作為生產的工具,為產權(使用權)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益。水的資產屬性有如鐵路、公路、土地,但比它們具有更加復雜的特點,如一定的水域不僅可以作為交通運輸的資源,還可以作為養殖業、水力發電等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水的這種特性與其自然資源特性的重要區別在于,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業生產的設備和廠房一樣,其物質形態并不會被直接轉移到產品中,而是通過占用方式將其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與工業生產設備一樣,水資源在作為資產使用時,由于水質在降低,水的使用價值也在降低。就像企業的資產在經營過程中要通過修理、更新來實現保值增值一樣,水資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水的環境資源屬性。自然環境可以接受、分解、還原、轉化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和其它有害影響,從而滿足人類的生產和發展的生態需求。這是環境作為一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資源特性,它已經超出了自然資源的范疇。自然資源所具備的這部分特性,環境和生態學家們稱其為環境資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資源的物質實體產生的景觀的可觀賞性與舒適性(景觀優美性)、環境容量與其自身的調節(分解、轉化廢棄物)能力。水具備以上環境資源定義的所有屬性,這一屬性的意義在于它能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功能。
(4)水的生態資源屬性。水資源還具備與人類生產生活間接相關或無關的生態功能。這部分生態功能表現為:水不僅是生命的構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統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維持的必備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體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統需要水來維持,部分非生命系統缺乏水將會退化。在沙塵暴肆虐、土地大面積沙漠化、人類付出慘痛代價的今天,人們開始意識到水的生態資源特性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2.2水資源的經濟學特性
(1)系統性。以上使用特性不僅構成一個復雜的經濟學系統,涉及經濟學的供給、需求與市場、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均衡、邊際效用等問題,還涉及目前的前沿學科和理論,包括資源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系統性決定水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復雜性。
(2)稀缺性。理論上說,任何資源都具有稀缺性,對于水資源而言,存在現實的稀缺(中國北方的水資源狀況)、潛在的稀缺、結構性稀缺和季節性稀缺四種情況。稀缺性為發展水經濟提供了基礎。
(3)競爭性。表現在同類廠商之間對水資源的競爭性使用和水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競爭性(作為自然資源投入和作為資產、環境資源、生態資源之間的競爭性)。競爭性決定了水資源產權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為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特性決定了政府在水經濟系統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而水作為自然資源和資產的準公共物品特性決定市場機制在水經濟中的地位。
3水產業
水產業是水經濟的主體。根據水資源的用途,水產業涉及的產業領域,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從水的自然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水利工程、自來水供應、其它水產品、節水技術和產品等,作為現代水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節水技術和產品是現代水經濟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2)從水的資產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水電工程、水產養殖、水運、港口、碼頭、運動、休閑、水權價值評估與交易等。其中,運動、休閑、水權價值評估與交易是現代水經濟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
(3)從水的環境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房地產、旅游、水環境監測與評估、污水收集、處理、水體修復、水生態保護與恢復等技術、產品和服務,其中非接觸性旅游、水環境監測、污水收集、處理、水體修復、水生態保護與恢復等技術、產品和服務是現代水經濟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4)從水的生態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綠化、植被建設與恢復、濕地保持與再造、地下水保護等。這類水產業都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
4水產業的產出
4.1水產品和服務
水產品和服務與一般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具有相同的特性,水產業的這部分產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場化特征。由于它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一般國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壟斷經營的方式,但是,這種經營是按照市場化的機制在運作。
4.2水環境質量
傳統觀念上,人們一般認為水環境是產業的投入要素,人們并沒有認識到,水環境資源在可以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時,就像制造業使用的鋼材本身就是冶金行業的產品一樣,現代經濟系統中水環境質量本身就是產品和服務,并且存在現實的市場需求。
4.3生態平衡
以水作為重要一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是一種標準的公共物品。人類從事的生態保護與恢復活動,是關系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活動,水環境的生態效益是一種社會效益。作為水產業的重要產出內容,生態系統的恢復必須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會公眾的參與。
5政府與市場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資源產權的所有權屬國家和集體所有,各級地方政府的水務管理部門行使該權利;水資源的使用權實施部分市場化的原則;政府保留水資源用于生態保護的使用權,并行使生態保護的一切職能;確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訂水資源產權相關法律和規劃;制訂一般水產品和服務產業的市場運作規則;建立水資源產權交易市場和污水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水資源“使用者付費”機制,控制水資源的定價權,利用價格調節水資源的使用,并獲得水資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環境“受益者付費”機制,獲得水環境收益;建立水環境“保護者受益”機制;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在使用上的優化配置機制;建立水資源(包括水環境)使用監督機制,行使監督職能;建立水資源價值評估體系和水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5.2市場的作用
包括:按相關法律和規劃配置水資源的使用權;由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決定水產品和服務的供應數量和價格;優化配置水環境保護資源,包括資金、技術、資本、人力資源等;刺激技術進步機制。
6現代水經濟
6.1傳統水經濟
傳統水經濟,是主要是圍繞水資源的自然資源屬性和資產屬性而建立的經濟系統。傳統水經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七個“強調”和七個“忽視”:強調由自然資源屬性所體現的經濟價值,忽視其環境和生態資源價值;強調直接效益和直接費用,忽視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強調利用,忽視開發和節約;強調占用,忽視保值增值;強調自然資源產權,忽視環境資源產權;強調產品價值,忽視資源價值(產權價值);強調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視市場的作用。
6.2現代水經濟
現代水經濟,是圍繞水資源的屬性體系建立起來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經濟系統。現代水經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經濟價值與環境生態價值并重,強調可持續發展;直接效益、間接效益、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并重;開發、節約與利用并重;自然資源產權和環境資源產權并重;在水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在使用上的優化配置機制;形成水資源價值評估體系;注重水資產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建立水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7結束語
水資源具有復雜的資源屬性和經濟學屬性體系,現代水經濟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系統,本文只是對其系統的結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現代水經濟在國民經濟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對環境和生態具有復雜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對水經濟系統的深入系統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業廢棄地;修復再生;理念;形式;內涵
一、引言
自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社會發展背景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然而后工業時代到來后,傳統制造業衰落,在城市中留下許多工業廢棄地,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對這些遺留的工業廢棄地進行修復再生,從而帶來了一種新的景觀效應。同時,可以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提升生活質量。一些優秀的改造案例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代表符號。
二、理論評述
1.工業廢棄地
所謂工業廢棄地,是指那些曾為工業生產用地和與工業生產相關的交通、運輸、倉儲用地,隨著工廠、制造廠生產活動的結束而出現的很多被廢棄的閑置土地,亦稱棕地。如廢棄的礦山、采石場、工廠、鐵路站場、碼頭、工業廢料傾倒場等等。在工業時代的城市發展進程中,這些工業地往往依然保存著城市發展的印跡,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歷史進程,承載了人們對過去一段歷史的真實回憶,有著很高的歷史地位和紀念價值。
2.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
后工業時代到來,工業產業衰敗,給自然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而喚起的人們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環保運動的興起帶動了工業廢棄地的更新與改造。1972年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的改造方案是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形式的里程碑,該改造方案全新闡述了公園的形式,工業景觀的美學文化價值等概念,掀起了工業廢棄地修復再生的浪潮。此外,還有國外許多成功的經典改造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如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美國波士頓海岸水泥總廠及其周邊環境改造、韓國金魚渡公園。此外,國內的岐江公園、798藝術工廠區也是較為成功的案例。
三、理論創新――后工業時代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
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就是在傳承以往輝煌的工業文明的同時,為我們再創造一個美的游憩空間。是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傳承發展。往往我們對于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理念再生
1.1生態學理念
引入了生態學理論之后,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和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尊重場地生態發展,注重場地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廢棄地的受損生態系統有兩種恢復模式,一種是當生態系統的損害沒有超負荷且是可逆的情況下,通過解除外界壓力和干擾,使恢復可在自然過程中發生。另一種是超負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預,才能使受損生態系統恢復。
1.2反傳統美學理念
傳統美學認為工業廢棄地上殘留的工業景觀是丑陋的,不和諧的,然而在現代藝術的影響下,人們的審美也發生變化,一些設計師追求形式的沖突和無序。在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工程中,生銹的高爐、廢舊的工業廠房、生產設備、機械是人類歷史上遺留的文化景觀,人類工業文明的見證,它們的廢棄是自然發展的過程,有著別樣的生機和活力的粗狂美,是鐫刻著人類工業社會文明歷史的紀念碑,這一切都是對傳統公園的設計美學的創新和挑戰。
2.形式再生
后工業時代到來后,一些新興的藝術形式,如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構成主義、極簡藝術、波普藝術、達達藝術、大地藝術等都給景觀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擴展了景觀設計師的設計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景觀表現形式。在這些藝術表現形式中,對景觀設計影響最大的就是大地藝術,在其思想影響下,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將工業廢棄地的工業景觀理解為工業生產在大地上留下的藝術品而加以保留、改造利用,創造新的景觀表現形式。新的景觀表現形式在給我們帶來視覺沖擊力的同時,也迎合了當代大眾的審美意味。
3.內涵再生
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設計不同于其他的景觀設計,它是城市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歷史遺跡,是人類工業社會時期留下的遺址,含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景觀特色,保存著城市發展的印記,承載了人們對過去一段歷史的真實回憶。我們在進行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設計時,一定要提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將地方文化融入設計之中。
四.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1.項目介紹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德國北杜伊斯堡的一個后工業景觀公園,由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與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其原址是煉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使周邊地區嚴重污染,于1985年廢棄,19世紀中期之前為農業用地。1994年正式對外開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設計于2000年獲得第一屆歐洲景觀設計獎。
2.改造原則
2.1破壞最小原則
工廠中的構筑物全部保留,并仔細分析研究,利用結構分析法使這些工業設施成為公園的景觀結構要素,部分構筑物被賦予新的使用功能。如高爐等工業設施可以讓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廢棄的高架鐵路可改造成為公園中的游步道,并被處理為大地藝術的作品,工廠中的一些鐵架可成為攀緣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墻體可成為攀巖訓練場。設計不僅僅是保留部分工業景觀的遺跡,而是通過這些改造,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一方面承襲歷史上輝煌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又將工業遺跡的改造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
(1)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設計應尊重場地原貌和歷史,不是抹殺它而是為其賦予新的意義,這與國內一些將場地內原有構筑物等完全拆除的作法形成鮮明對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觀序列,使部分與整體相互協調。場地的建設還要考慮周邊環境,與周圍形成有機整體。
(3)設計與自然結合。場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護自身特有的生態體系,植物種植多采用鄉土樹種,同時,保護場地內的生物多樣性。
(4)在進行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設計時,應充分運用原有材料,擴展各種景觀元素的內涵和用途。
2.2可持續發展原則
公園的設計師拉茲強調,生態恢復是個緩慢的過程,設計師應以長遠的眼光采取全面的保護,合理地安排近期建設項目,為當地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活動空間。不能急功近利,只圖短期效益,而造成新的環境污染。
五、結語
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工程不僅僅是改變一塊土地的貧瘠與荒涼,也不僅僅是保留部分工業景觀的遺跡,更不僅僅是生態、藝術等處理手法的運用,而是通過這些改造,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一方面承襲歷史上輝煌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又將工業遺跡的改造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王向榮 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3)
[2]蔣德平,湯躍然,《后工業社會發展趨勢下的景觀再生設計研究》【J】,中外建筑,2011,(9)
關鍵詞:水土資源;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措施
1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提高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的意義
水土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最重要的物質資料生產條件之一,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原材料,是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發展和各系統循環的重要條件之一,沒有了水土資源,人類社會將無法維繼。水土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極大進步,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濫砍濫伐、占用耕地、三廢隨意排放等等,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耕地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子孫后代的幸福和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刻不容緩。
近年,國家在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水土資源的重要性受到廣泛關注,并積極進行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提高和增強水土保持的生態服務功能,促使其更好的發揮生態系統的價值是水土保持的目的和手段。提高水土保持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有利于轉變人類的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本上改善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資源價值的合理評估,制定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相關生態觀念的宣傳和普及,促進國民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的提高,促進生態建設的全民參與;也有利于國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總之,提高水土保持生B服務功能及價值意義重大,應積極加以重視。
2 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
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是指水土保持過程中所采用的各項措施對維持、改良和保護人類及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的綜合效用。具體可概括為七大功能。
2.1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功能。生態系統中的林草及相關的水土保持工程,可以起到攔截降水、提高土壤的下滲能力,緩和地表徑流、增濕補水等。另外,在發生大規模降水或洪水爆發時,生態系統的這些功能可以延長地表徑流時間,減小洪水流量和流速,減少洪水災害;在干旱枯水的時候,林草蓄積的地表徑流可轉化為土壤徑流,起到水源涵養的作用,也可以調節河流水水位。另外,林草蓄積的水通過光合作用或蒸發回到大氣中,實現水分循環,增加大氣降水,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保土,主要是指防止土壤侵蝕和增強土壤固結。保土功能主要由林草措施發揮,一方面,降雨時,林草的林冠可以攔截一部分雨水,降低雨水強度,防止雨滴對地表的直接沖擊和侵蝕,使土壤不被沖走;一方面,土壤中的腐殖質具有蓄水功能和透水性,地表徑流可以轉化為土壤徑流,降低了土壤流失。此外,林草的根部盤根錯節相互交叉,對土壤有固結作用,也可以防止泥石流、滑坡等發生。
2.2 改良土壤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坡面治理,可以增強土壤的含水量,改善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比如某些土壤粘性過強,或是砂質過多,水土保持功能可以對此進行改善,形成團結粒、增強氮磷鉀等養分、增強微生物和腐殖質,最終提高土壤質量和生產能力。
2.3 固碳、供氧
重要由林草發揮此功能,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植物將CO2固定在植物的各組織和器官中,通過化學反應提供人類和動植物生存所必須的O2,保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同時,通過林草措施是減少溫室效應的重要手段。
2.4 凈化空氣
主要由林草措施發揮。表現為吸污、阻滯分成、滅菌、降噪等四方面。(1)隨著工業的發展和汽車尾氣的增多,空氣中存有大量的SO2、CL2、HF、NH2及大量放射性物質,威脅人類健康,這些物質能被樹干、樹葉吸收、降解、積累、遷移,實現空氣凈化。(2)粉塵能造成嚴重污染,而植物能通過體型阻攔風速,降低粉塵擴散范圍,植物粗糙不平的表面可以吸附、滯留一定的粉塵,對粉塵的阻攔、過濾、吸附起到一定作用,凈化空氣。(3)樹木的吸收CO2等廢氣、阻擋吸附粉塵可以降低空氣中的細菌,而且樹木生產過程中散發的香精、有機酸、酮等能起到殺菌滅菌的作用。(4)噪聲污染是城市要面對的重要危害,而樹木的樹冠可以吸收、不定向反射噪音,實現降噪。
2.5 防風固沙
林草措施種植的林草成林后可以實現水土保持、降低風速和改變風向,起到防風固沙效果。經過林內的風可以被林木阻擋,減少風速,降低風力。植物的根系對土壤、沙有固結作用,可以降低風的攜沙能力,阻擋、控制、固定流動沙,起到防風固沙效果。
2.6 保持生物多樣性
水土保持能保護水土,為生態系統內的動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足夠的物質資料和生存空間,保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7 維持地表景觀
水土保持能促進原本生態系統的協調健康穩定,水土保持所運用的相關措施也可以成為地表景觀的一部分,比如梯田、水土保持林、小型壩塘水庫等,已成為景觀的重要部分,有利于景觀格局的規劃和穩定。
3 水土保持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和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生態服務系統總經濟價值包括利用價值和非利用價值,利用價值包括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和選擇價值,一般把間接利用價值也稱為生態功能價值,具體來講,主要指無商品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含了第二節提到的七類功能。生態功能價值的評估一般由生態系統功能的類型為基礎來進行,市場上常用的方法有防護保護費法、替代市場法、恢復費用法等。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價值的實現是由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來完成的。根據工程原理,將保護地劃分為山區、丘陵、風沙區等,進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等,以實現水土資源的社會、經濟、生態的綜合效益。水土保持措施主要由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坡面治理工程、溝谷治理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水土保持農業措施(保水保土耕作栽培措施)、林草措施(人工造林種草、封禁自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進行水土保持和保障經濟社會效益)等,幾種措施相互配合,靈活利用,保障了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的實現。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土保持越來越重要,增強水土保持生態服務系統功能及價值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進行了簡要論述,并探討了水土保持生態服務七方面的功能和生態功能價值,以及保障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及價值發揮的水土保持措施,對生態服務相關概念的推廣和普及以及環保意識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齊敏.水土保持的生態環境功能與價值[J].河南農業,2016(5).
[2]丁建強,李娜,吳玲.探析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與價值[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36).
[3]張小麗.淺析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J].才智,2014(17).
關鍵詞: 城市邊緣 景觀廊道 生態修復 濱水景觀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ity gradually to rural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Habitat suffered some degree of damage, marginal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Practice through practical projects in this article, on the edge of the City Gallery of some discussion, us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thods, allow waterfront landscape to b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project development nee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summary suitable for marginal urban waterfront planning and in the design of these ideas to the project.
Key Words: City BoundariesGaller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Waterfront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 TV640.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的邊緣逐步擴大,農村的一些土地被侵占,很多鄉村地區被建設成了開發區,這些開發區有其特殊的城鄉結合的性質。因此,出現了城市的邊緣地帶,這些地帶原有的生態狀況遭受破壞,為保持動態平衡,我們應發揮城市邊緣地帶的生態廊道的作用,需要規劃設計一些景觀生態廊道。
常熟濱江開發區是位于江蘇蘇州的新型開發區,濱臨長江,有著濃厚的江海風情。但是由于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淳樸的江海民風、沿江的自然風貌、城市邊緣的生態廊道遭到嚴重破壞,濱水景觀格局被破壞。同時,濱水景觀規劃對于城市的意義也在不斷更新,濱水區呈現的生態效應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豐富了城市景觀和滿足人們親水的天性。濱水景觀對于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生態景觀、環境保護、洪澇預防、水質及水量、游憩及野生動物和魚類棲息地等方面,濱水景觀體現的價值越來越大。
在對于類似于常熟濱江開發區江海路濱水帶的這種處于城市邊緣的廊道,本文采取對景觀格局進行修復的設計方式來進行探討。
景觀廊道設計相關理論
城市邊緣廊道
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圍景觀基質的線狀或帶狀景觀要素,而生態廊道是指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控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的廊道類型。城市生態廊道指在城市生態環境中呈線性或帶狀布局的,能夠溝通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元的景觀生態系統空間類型。開發區一般處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區內的生態廊道可以說是處于城市邊緣的生態廊道。對于開發區內,可以由河流、公路、綠帶系統等形成城市邊緣廊道,作用著生境的發展。開發區可以說是城市和鄉村的過渡地帶,又有其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類型的開發區進行著不同類型的工業生產,對城市邊緣地帶有著不同程度的污染,對生態系統產生人為干擾。城市邊緣廊道有著非常重要的功能,由于其長且曲折,能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環境,形成城市綠化網絡等等。
生態修復理念
城市不斷發展,城市邊緣的原有農田被占用,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如果把發展起來的城市邊緣地帶重新恢復到原有面貌、原有的生境,比較困難,因此,本文提出一種修復的手法,以保留保護為主,讓城市邊緣的居民和環境向和諧發展。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由于開發區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它兼有城市和鄉村的特點,又處在不斷城市化、鄉村特色和環境不斷消失的進程中,可修復在區內的一些城市邊緣廊道,如濱水景觀等,緩解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壓力。生態修復方式可以分為兩種方式:1、停止人為干擾:對某些規劃地段實施保留保護,保留原來的一些生態面貌,保護原來的生態系統;2、輔以人工措施:(1)綠化種植修復:主要通過對基地的考察,對鄉土樹種的調查研究,確立綠化規劃原則和實施方案;(2)人文風貌修復:了解該地區的鄉土風情,結合景觀規劃,適當修復其人文特色。這樣才能使城市邊界的人和環境和諧共生。
城市邊緣景觀生態廊道設計手法——常熟濱江開發區江海路濱水景觀帶景觀規劃
項目概況
本次規劃的基地位置位于常熟濱江新市區內,常滸河東側,江海路西側,南起青春路,北至汽渡路。全場約3.2公里。本次設計現狀綠地主要為常滸河堤和江海路之間約50米寬的濱河綠地,景觀面積范圍約13.0萬平方米(圖1)。
常滸河濱水景觀廊道作為城市邊緣廊道,其生境狀況遭到嚴重破壞,綠化稀少,樹種單一,田地變為荒地,空氣水質受工廠污染。其本來是長江口重要的城市綠廊,有利于凈化水質,保護鄉土植物,改善空氣質量,為城市居民創造涉水空間,優化城市視覺景觀。因此,修復和建設沿河綠帶,增加河流廊道的連通性,盡可能修復其生態功能,構建融休閑、交通、綠化于一體是現狀對于本次景觀規劃的要求。
圖1 區位圖
常熟濱江開發區濱水景觀帶規劃理念
繼承和發展江海文化
由于常熟濱江開發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深厚的民俗風情,形成了特有的城市邊界的濱水文化。由于濱臨長江,這里形成了江上航運的通道,是重要的運輸樞紐,汽笛、運船、漁火、江風,形成了淳樸的江海文化。
在國際濱水景觀大力發展的浪潮下,我們既要繼承和發展城市傳統文化中利于人們發展、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部分,又要更新傳統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因此,決定保留濱江地區這種船運的功能,對其環境進行更新,使其符合環境發展的需要。
打造公眾參與型濱水景觀
在濱水景觀這種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公眾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這種城市邊界性廊道,鄉村與城市的交界性濱水景觀,自然與人的結合更為重要。但是因為現場比較復雜,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公眾參與的濱水景觀設計。
近年來,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發展綠色經濟、培育綠色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保證生態功能不退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貴州“最嚴”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出臺――
2016年底,貴州省政府印發的《貴州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劃定禁止開發區、五千畝以上耕地大壩永久基本農田、國家重要生態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區等4大類12小類為生態紅線保護范圍,并規定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保護紅線責任制。
守好“米袋子”和“菜籃子”
貴州屬典型的內陸巖溶山區,5000畝耕地以上壩區有165個,耕地面積175萬畝,占全省耕地的2.56%。壩區耕地是貴州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更是貴州農耕文化的起源和民族文化的搖籃。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表示,貴州有質量的耕地不多,耕地保護必須精準化,壩區耕地保護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責任制,壩區耕地保護紅線要成為高壓線、生命線。同時,壩區耕地的保護,既要保數量,又要提質量,要下大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壩區耕地要“以畝產論英雄”。
2014年,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五千畝以上壩區耕地保護工作的通知》,“五千畝以上壩區耕地”開始有嚴格制度“護衛”:嚴禁以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改變其用途;嚴禁在其設立城市新區和各類開發區、園區及地方城市干道等線性工程;嚴禁在其范圍批準宅基地、擴大現有建設用地規模、以及開展有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活動。能源、交能、水利、礦山開采、環保、重大民生工程選址確實無法避讓的,需實地踏勘,占用萬畝壩區報省政府同意,占用5000畝壩區經省國土資源廳同意。
國土資源部門還建成了壩區耕地實時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充分利用航拍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壩區耕地進行監管,對發現的違法占用榕江車江壩區、綏陽洋川壩區、錦屏新化壩區行為已及時查處,拆除復耕,保持“米袋子”和“菜籃子”源源不斷為民生。
近日,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郭強在采訪中說:“2016年初,貴州各地已對原布局在壩區的建設用地進行優化,在壩區183萬畝耕地中,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類生態紅線132萬畝,保護率達到72.52%,保護面積比原來增加30萬畝,保護率比原來提高約17%。”
“護”與“富”的“修行”
2016年年底《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要通過生態修復,改善城市環境,通過城市修補,改善城市風貌。
護一方生態,富一方百姓。貴州一直致力于一座山、一片水、一個城生態修復的可能性探索。
“村莊變公園、田園變樂園、庭院變花園、農房變客棧”便是處于長江流域赤水市天臺鎮鳳凰村的真實寫照。
2010年時,鳳凰村村民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人均年純收入僅3000多元。村民明元花回憶:“我們村在治理前,整個山都是光禿禿的,種植莊稼也三年兩不收,一遭遇暴雨,洪水就滿坡流。”
天臺鎮在總結過去水土流失“長治”治理方式的經驗基礎上,大膽探索出水土保持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水系整治+生態修復+人居改善”的綠色方程式,建設打造了鳳凰生態濕地公園。目前,濕地公園日均接待游客已達1000人以上,鳳凰村還開設農家樂、農村旅社等旅游服務業,流轉土地建設彩林工程、花卉苗圃等基地,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脫貧、增收致富。
不僅守住“綠水青山”,貴州各地還致力于“城市傷疤”的修復。
自2010年以來,貴州省累計實施棚戶區改造119.41萬戶,有效改善了350多f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條件,成效顯著。去年4月,貴州又著手2017年棚戶區改造項目庫建設,棚戶區改造申報計劃42.98萬戶,計劃數居全國第二位。
貴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維明表示,2017年住建廳將全力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以山體水體修復、城市形態引導、城市河道整治、綠化亮化美化、完善公共服務等為重點,全面系統推進“雙修”工作,讓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碩果融入城市、融入生活,提升市民獲得感,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藍圖愿景。
生物“多樣”奏響生態文明強音
貴州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4個省之一,全省約80%的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物種及其生境被納入各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已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6種和野生動物85種。省環境保護廳自然生態處處長張韜說:“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保護好我省的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
位于威寧自治縣境內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的“草海”,擁有典型、保護對象較為完整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我國特有的高原鶴類――黑頸鶴在此筑巢棲息,繁衍生活。每年冬季,灰鶴、斑頭雁、赤麻鴨、鉗嘴鸛等候鳥齊聚草海,云飛鶴舞,分外美麗。
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空心蓮子草”大量繁殖,與其他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爭奪陽光、空氣,導致草海水生生物和魚蝦缺氧死亡,嚴重破壞草海濕地生物多樣性。
2015年以來,為了清除空心蓮子草對草海生物多樣化及生態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威寧草海管理委員會啟動了草海空心蓮子草人工清除工程。
關鍵詞:退耕還林;生態補償;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3502
1引言
退耕還林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關系到百姓的生活以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自然的發展。由于當前生態環境的惡化情況越來越嚴重,實施退耕還林是很多地區維持社會與自然平衡的重要舉措。退耕還林使得農民的耕地面積減少,恢復了森林面積,恢復了生態環境,但為了要發揮生態環境的經濟效益,還需要加強對各項產業的發展,在退耕還林過程中要注重生態補償,應該要根據農戶的意愿進行退耕還林,要對退耕還林的成本進行管理,使得農民能夠從退耕還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促進生態與產業的雙重發展。
2退耕還林的作用以及生態補償
退耕還林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農民的耕地面積雖然有所減少,但森林面積有所增加,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生態狀況,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得農民能夠盡快脫離貧困線。同時,退耕還林工程的不斷推進,也提高了百姓和干部的生態保護意識,使得群眾能夠更好地領悟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具體說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主要有幾個方面的作用。
(1)增加了森林覆蓋率,退耕還林是將農業用地、荒地等栽種樹木,實現森林還原目的的一個舉措,通過這項舉措,增加了森林覆蓋率。
(2)有助于改善氣候。森林對調節氣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退耕還林增加了森林面積,對于調節氣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由于農民的耕地被收回,因此使得很多農民開始外出務工,對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4)農民逐步走向精耕細作,退耕還林之后還后續發展了一些其他的產業,這些產業都需要相應的技術,通過對農民進行培訓,使得農民掌握了更多先進的技術,從而實現精細化耕作,提高了農產品的價值,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由于退耕還林實施的時間還不夠長,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退耕還林的生態補償就是一個問題。生態補償又被稱作是環境服務支付或生態效益支付,生態補償是一種能夠保證環境服務供給的自愿交易機制,指的是環境服務的受益者向支付者提供直接的、合約性和條件性的付費,以交換他們采取能夠確保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行動。當前關于退耕還林過程中的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還有待提高,我國關于這些機制的研究內容還比較落后,因此在退耕還林、森林保護以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就很容易受到較大的阻礙。
3退耕還林的生態補償機制
3.1基于成本的生態補償
生態補償標準應該要保護提供者的成本的充分補償,也就是說,由于退耕還林使得農民的耕地面積減少,而農民的生活需要成本,所以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應該要使經濟補償與被退耕地的實際產出相吻合,以農民機會成本的具體損失來確定補償標準,同時還應該要考慮到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成本。以某地退耕還林的補償為例,某地以前主要是種植玉米的,在不退耕的情況下,平均單產為每年每公頃485340 kg,按照玉米的市場價格,折算成現金收益為每年每公頃339714元,而當前的平均單產為每年每公頃637665 kg,現金收益為每年每公頃776035元。當前的補償政策主要是以直接經濟損失或者機會成本作為依據的,在這種補償政策下,每年每公頃的補償標準是3450元,這個補償的數目對于退耕還林的初期而言,基本可以彌補機會成本339714元,但是與當前的機會成本比起來卻相差很多,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原來的補償標準已經不能彌補當前的機會成本了。所以,退耕還林的補償標準應該要實現隨時更新,根據當前的生產生活水平,對退耕歡樂的生態補償機制進行調整,從而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另外,對著退耕還林逐漸進入成熟期,對森林的管理以及維護也會產生更多的成本,比如林地的除草、病蟲害防治、施肥、林木的修剪、間伐等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質以及勞動投入,當前退耕戶的平均維護成本為每年每公頃122490元,事實上還是由農民承擔了這一部分成本。
3.2基于農民意愿的生態補償
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往往有可能會遇到農民不愿意配合退耕還林工程的情況,這種時候,農民對自己的耕地實施的保護行為也需要納入到生態補償的考慮范圍中。農民如果不是自愿參與到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則政府還應該要給予農民的自主意愿的補償。根據退耕還林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給農民群眾不同的補償標準,盡可能使得這部成本的增加不會影響到退耕還林之后的整體收益,使得退耕還林的指出與實際產出能夠保持一定的平衡,并且建議農民能夠更多地自愿地參與到退耕還林的過程中來。
3.3基于生態價值的生態補償
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生態價值也是影響生態補償標準的一個因素,合理地考慮到生態服務價值,可以更好地確定生態補償標準。以某地區為例,退耕還林為當地帶來的生態服務價值總額為327048137元,當年的退耕還林面積為30738 hm2,則退耕還林的平均生態價值為每年每公頃10639元。由于不同地區的退耕還林產生的生態服務價值不同,有的地區產生的價值較高,有的地區產生的價值相對較低,因此不同地區的退耕還林所帶來的平均生態價值是不同的。一般說來,中西部進行退耕還林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和明顯,但是其平均價值不如東部地區高,這與氣候、地理環境、人為因素等多個方面都有關系。各地在決定退耕還林工程的生態補償標準的時候也應該要根據當地的生態價值進行綜合討論。
4結語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退耕還林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了確保農民的收入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得到提升,需要加強退耕還林的生態補償。在退耕還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制定過程中,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比如農民的意愿、生態服務價值等,從而使得退耕還林的生態補償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1]
喻永紅.退耕還林生態補償標準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2014(9).
關鍵詞:生態文化;城市化;人與自然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9-0171-02
人類在農業文明時代,受人口總量和科技開發水平的限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大自然對人類的“改造”具有完全的自我修復能力,人和自然的關系處于一種樸素、簡單的和諧狀態。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全球經濟的發展,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奔涌而來。原子能、計算機等一系列成規模的高新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對自然世界的干預能力,從而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即生態危機。作為人類文明的標志和現代社會縮影的城市,其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阻力。
基于生態學原理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價值觀,生態文化應運而生。生態學原理告訴我們,這是生態系統內部各單元發生了矛盾,在完整的生態系統內部,復雜性和多元性構成了其本色特征,每一個獨立的單元皆有其存在價值,都是有意義的,任何對于這種存在的傷害終將禍及該系統整體,因此傷害其他物種就是傷害自己。譬如亡羊補牢,猶為未晚。人類能夠達成這樣的認知,證明他依然是地球的“道德代言人”,是具有自我反省能力的生物種群。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價值觀,從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角度看,人作為大自然的一員,只有達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進,才能達成人本身的發展;惟其如此,人類才能走向以生態觀念為中心的生態文化時代。
人類生存方式的本質,是文化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伴隨著文化形態的進化,人類認識自然、經驗自然方式的不斷變遷和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模糊到清晰、由不自覺到自覺、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過渡的過程,對自然界的支配能力不斷發展,對外在世界的作用和影響也由弱變強。宗教文化時代,自然界對于人類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難解之謎,人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影響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界本身的凈化能力基本上可以消除人類活動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而在科學文化時代,人類開始洞悉自然界的奧秘,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使得人類有能力向自然開戰,把自然界當做自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庫,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物質消費欲望而不斷索取。同時又把大自然作為排放廢棄物的垃圾場,向自然界傾倒數量越來越多、性質越來越復雜的廢棄物。人真正成為萬物的尺度而傲然“君臨天下”,對自然和生命失去了敬畏和尊重之心,不斷地消滅其他物種和生命為自己所用,結果導致環境退化、生態失衡、資源枯竭,從而使自己的生存受到脅迫,精神上失去信仰,成為“生命的孤獨者”。科學文化的過度發揮盡管使人類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物質和文化財富得到了極大豐富,但人類的精神文明卻沒有同步跟進,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由它指導的行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日趨突出。這個矛盾如不能有效地解決,必將會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正是人類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探討和現實實踐催生了生態文化,揭示了人類文化的一個新的走向。作為一種文化動物,人類借助于文化來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科學時代所帶來的環境退化需要人類調整自己的文化形式加以修復,這種新的文化形式就是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人類與環境和諧并進、謀求可持續發展實踐的產物,它代表了人與自然關系演進的時代潮流,并將引發一系列的變革。生態文化的核心就是人類的環境意識,集中表現為人類社會經濟與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它要求改變掠奪和浪費自然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采用生態技術和生態工藝,創造新的技術形式和能源形式,建設生態產業,實現向物質循環、無廢料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過渡。生態文化承認自然的價值,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建設尊重自然的文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實現科學、哲學、道德、藝術和宗教發展“生態化”,使人類精神文化沿著符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生態文化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體制變革,調整人的社會關系,改革和完善社會制度和規范,使生態保護制度化,社會獲得自覺保護生態的機制;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則,建立穩定與和諧的社會關系和秩序,向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過渡,真正實現人類健康、有序、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