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心理素質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素質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素質的作用

第1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大學生一般都在18一24歲之間,正是生命的旺盛時期,這時侯他們的心理趨向成熟,但還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者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時機,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近年來,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大多在運動員中進行,心理教育大多抓中小學生,而對大學生強調心理訓練不夠。大學生又恰恰是我們最終向社會輸送的產品。只此一點,應該引起心理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2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北京工業大學92級本科生55人,91級本科生30人,共計85人。(2)研究方法:①調查法:向學生發放85份關于藝術體操課上表現力與自信心的培養的調查表。收回85份,回收率達100%。②教學中的心理訓練方法:a.抓表現意識的形成,強調表現力的培養。選修學年開始,首先讓學生從思想上明確認識到藝術體操不僅能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還能塑造美的形體,培養高雅的氣質。教學中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嚴格抓好手形、手的位置、腳的位置、站立姿勢、動作柔韌性、頭的方向、眼神的處理等方面的訓練。運用量的積累和大強度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對基本動作形成最初的表現意識。其次,在教授動作組合的過程中,初期只強調記憶和熟練地完成動作,保證百分之百掌握成套動作,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有精力照顧到動作的表現。教學后期重點抓好加大動作幅度的訓練,使學生表現出上下遠近的層次美。抓好動作過程的幅度使學生展現出高中低的層次及流動中的美。除此之外,抓難度動作的規格與質量,使學生在高質量完成動作中充分展現形體美。同時還要注重培養良好的動作節奏、音樂感,讓學生了解每個動作或每串動作都有其自己本身的結構特點和節奏,平鋪直敘會淡而無味,無感染力。掌握好動作節奏能完美地展現動中美和靜中美。完美的動作節奏和音樂旋律的結合可以造就出最完美的動作表現,可以渲染動作的感染力。

b強調自信心的培養。選修課的初期在注重表現意識形成的同時也使學生建立初步的信心。隨著動作幅度的加大、難點動作的完成,對動作的層次美、流動美的體驗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斷展現形體美和高質量完成動作中,在同學的掌聲中培養自信心。c·動作語匯(形體語言)的應用。讓學生了解人們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而動作要靠頭、眼、胸、腰、肢體等動作語匯來展現美的風采。當學生運用好動作語匯把內心對動作美的體會、對動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養全部表現出來時,他們就會體驗到心理上的變化,得到心理上的訓練。d語言刺激的應用。課堂上不斷通過語言刺激,對學生的心理過程施加影響。為了鼓勵學生,我們常常提醒學生:“當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時就應想我是做得最好的!”。讓學生做到從內心里自我欣賞。通過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調節情緒、思維和意志的作用。e.盡可能提供控制心理穩定能力的訓練機會。在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通過分組練習,增加預測、補測的機會,讓學生在特殊的氛圍中經受心理鍛煉。對那些動作表現較好的同學,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誠懇地提出改進意見。對動作完成較差的同學,不放過他們一點一滴表現好的地方,當眾表揚;而對不足之處則個別交換意見,并在課外活動中著力幫助他們。在學生一次又一次當眾演練中,提高了心理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結果分析

心理訓練是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進行定向訓練和對個性心理特征施加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心理的穩定和成熟,增強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狀態。從兩個年級5個教學班的信息反饋中看出,我們在大學生藝術體操課中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取得了初步成果。其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3.1表現力的提高

學生從沒有表現意識到表現意識的初步形成以至完美表現力的形成、提高,是學生們都親身體驗過的一個心理訓練過程。例1:一位同學在總結中寫到:“我原來最發休的是藝術體操課那強烈的表現欲,因我平常在生人面前說話時都會呼吸困難,上臺說話時聲音直顫,更甭說表現自己了。然而一學期的藝術體操課下來,最讓我受益匪淺的還是在表現力的提高上。”例2:一位同學說:“我懂得了充分表現自己,敢于讓自己以一種美的姿態出現在公眾之中是一種自信、一種勇氣、一種成功的風格。”

3.2自信心的增強

隨著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力的提高,心理狀態也更加穩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斷高質量完成動作并取得好成績的過程中,使她們更增強了自信心。例1:一位同學寫到:“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在追求美、體會美、展現美,在練習動作時我會專注得忘了吃飯、疲勞和憂傷,因為它讓我覺得自己具有可表現的地方,從而更加自信。例2:一位同學說:“老師不僅教給我們美的動作,還讓我們懂得了審美,懂得了美不是先天的,而自信才是一種更寶貴的美。”學生自信心的增強也可以從調查中證明。無論她們考試時的心情如何,百分之百的同學認為自信心增強了。最具代表性的是920431班一位同學說的:“我感到最明顯的是有信心了。當我挺胸抬頭走路之時,我感到沒有什么事情辦不到的。當我完成大強度練習時,我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因為我已經意識到,只要我堅持下去,我就能成功。”

3.3增強了鍛煉的自覺性

大學的體育旨在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讓我們培養的大學生以健康的體魄迎接社會的競爭和挑戰。增強鍛煉的自覺性和獲得終生體育的關鍵在于引導。從學生選修藝術體操課初期的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自覺地鍛煉,這就要在藝術體操課中通過提高表現力吸引學生熱愛藝術體操,并從膽小拘束到投入熱愛而獲得認同,達到自覺。從學生上課出勤率可明顯看出他們鍛煉自覺性的提高。全勤學生55人占64.7%。其中920431班最高出勤率達81.3%。全勤課次達58.8%。無一人曠課,遲到者也只占全體的1.9寫。其次,同學們不僅僅是體育課出勤率高,而且參加課外輔導的人次增加,有部分學生能堅持天天來鍛煉,有時是整個教學班來參加輔導。這空前的參與鍛煉的熱情來自藝術體操對他們的吸引,來自學生的鍛煉自覺性、主動性。長此堅持下去,藝術體操和健美操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在調查過程中,100%的學生認為一堂藝術體操課下來身心都受益。有99.5%的學生能夠帶著良好的心情來上課,甚至有同學說,有時心情不佳,一上課就舒暢了。同學們的出勤率和良好的情緒保證了教學的順利進行,課上既有師生情感的交流,又有呼應,更有情趣的喚起,使學生每周僅有的90而n體育課中能夠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

例1:92o5n班一位同學寫到:“女孩子在我們這么大,老實說不是很愛運動,對跑步等并不感興趣,只是應付測驗。但藝術體操課確實把我們調動起來了,平日有空就來體操房舒展一下,晚上睡前還要壓壓腿。讓人驚喜的是不管課上、課下都能自愿練習,把它作為自身的需要。”例2:910701班一位同學說:“鍛煉對于我這個經常往返于教室、宿舍、圖書館的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放松與享受。”學生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3.4陶冶了情操,磨煉了意志

藝術體操課不僅是體育課,而是一個綜合課,是一個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課。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陶冶學生的情趣,提高音樂欣賞力。在形體美的練習中培養學生高雅的氣質,在大運動量練習中磨煉意志。總之,藝術體操課愉悅了學生的身心,使他們將來能以健康的體魄、優雅的氣質、開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賞能力邁入競爭的社會。

3.5考試成績明顯提高

由于心理素質的增強而促進了學生考試成績中優秀和良好率明顯提高。從前后2個學年度考試成績對比看,由于學生表現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強,考試成績有大幅度的提高(見表3)。原來優秀率只有17.6%,而強調心理訓練后的優秀率達41.1%。學生考試成績優秀、良好率的明顯提高和及格、中等率的大幅度下降,充分證明心理素質訓練的顯著效果。

第2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高職本科 貧困生 團體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24-02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換代時期,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復合型的職業人才。隨著市場導向和國家政策引導,國內要求開辦高職本科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多省市進行了多樣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然而,在高職本科教育中貧困生現象隨之凸顯,嚴重影響著高職本科教育的穩定發展,有針對性地做好高職本科教育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辦好高職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有研究顯示,貧困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從定量研究來看,圖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顯示,經身心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在總分、總均分、陽性項目數、軀體化因子分、強迫因子分、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慮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個維度上,貧困生某幾個維度或全部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非貧困生,可能存在輕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從定性研究來看,已有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因經濟上的絕對貧困造成心理的相對貧困問題較為突出,有學者認為貧困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是:生活上的憂慮和學習上的焦慮使貧困大學生心理負擔過重;過于自尊和敏感,不愿袒露物質上的貧乏;自卑心理嚴重,自我封閉意識強,懼怕交往(尤其是與異往);心態冷漠,情緒波動大,內心比較脆弱,感情容易受傷害。

為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院從大學生的基本情況、思想政治狀況、道德狀況三個方面開展調查,發現我院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差異較大,貧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極甚至偏激等特點;同時,結合我院心理咨詢個案與貧困生日常管理工作,總結出我院貧困大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心理問題及其成因。

一 自卑與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態

自卑,又稱“自我否定”。由于經濟補給不足,現實生活窘迫,一方面是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致使貧困生及其家庭背負起沉重的經濟包袱,嚴重影響了貧困生的學習與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學校園文化中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其引以為傲的優秀成績與非貧困生的多才多藝相形見絀,容易使他們重新以消極否定的基調重新定義自我。另外,社會主流價值中貧困大學生被認定為是弱勢群體,大眾的過分同情與憐憫,還有或多或少的嘲諷、蔑視或侮辱等不公正對待,使其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不良的社會風氣讓大學校園出現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風,貧困大學生無法滿足此心理需求,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緒體驗慢慢在內心深處滋長。因此,諸多因素導致貧困生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情緒。

自尊感體現在個體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與認可。貧困大學生作為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有強烈的自尊需求,內心非常敏感,不愿過多袒露物質上的貧乏,想通過自立自強改變外界對他們的偏見。部分貧困生自我認識狹隘、個人價值觀老舊,堅信自己是“千里馬”,只是沒有遇見“伯樂”,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不能跟隨時代進步而更新自我的認識。

二 焦慮和憂郁

焦慮指對當前或將來會出現的對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環境、未來發展等方面有潛在威脅,可能會有某種不良后果出現時的緊張、不安情緒。目前,貧困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如大海波浪,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們身上:經濟壓力(學費、生活費等)、學習壓力(專業知識、職業

技能)、畢業壓力、就業壓力、人脈壓力、前景壓力等等。他們需要顧慮的事情太多,精神長期處于一種過度緊張的狀態,影響了日常的學習生活,導致心神不寧、注意力分散,做事達不到預期目標,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自尊心損傷、自信心喪失,失敗感和愧疚感進一步引起憂慮、緊張、失望、不安、恐懼、焦急、羞愧等負面情緒。

三 人際關系敏感

人際關系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顯示,人際關系狀況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由于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例如貧困、社會偏見、過分同情與憐憫,部分貧困生易引起無助、多疑、自我封閉等不良情緒體驗,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喜歡采取退縮、逃避、離群等行為方式來保護自我,同學間的聚會、學校的集體活動或節假日的結伴外出活動他們都不愿或無力參與,這使他們與身邊同伴的關系慢慢疏遠,同學關系也隨之緊張。此外,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也是影響貧困生人際關系敏感的一個主要因素,一些貧困生內向、羞澀,不善言語,與周圍同學存在溝通障礙,對于同學之間的誤會、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時解決,久而久之同學關系疏離,矛盾激化甚至產生敵對情緒。

四 思想偏激

貧困大學生由于自卑、內向、敏感、焦慮、憂郁等特質,內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又極強,學習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讓他們感覺受到極大“傷害”,情緒波動強烈;又加上成長環境的單一,使自身認識片面、陳舊,人生觀、價值觀跟不上時代的進步,自我意識狹隘,心胸不夠寬廣,導致他們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難免帶有成見與偏見,有絕對化、片面化傾向,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準;愛鉆牛角尖,認死理,喜歡用放大鏡來看待事物中的消極面,極易產生消極厭世的觀念。有時對待不滿意的事情,言辭激烈,莽撞從事,不顧及后果。

五 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

針對我院貧困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再結合我院辦學特色與理念:培養心理健康、專業知識過硬、職業技能過強、有理想、有信念的有為青年,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來提高貧困生的心理素質,其中最核心的活動是團體心理輔導。借鑒前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應激環境、自我意識、自信心、觀察力、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團隊協作、生涯規劃八次團體心理輔導來提高貧困生的健商與情商。

此次團體心理輔導評估調查結果顯示,貧困生對團體心理輔導的評價良好,大部分參與者認為參加團體心理輔導是愉快的,活動過程邏輯性強,有目標;團體氛圍友善、溫暖、融洽、輕松、信任、接納;輔導內容有價值,對個體實質性的幫助非常大,能夠幫助他們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緒體驗,能夠加深自我認識,增強自信心,增進人際交往,學會一些生活技能,更好地投入學習生活,展望未來。成員們表示:“團體心理輔導讓我學會了很多課堂里學不到的知識,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學會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我在活動里探索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自我形象,引發了我對人生的思考,其實,無論什么樣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自己存活的方式,使我學會了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貧困。”“我從團體活動中看到了信任、責任、團隊協作,讓我懂得了團結協作就是力量,增加了對他人的信任,對別人的責任感,學會了去加入團隊,發揮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顯示,團體心理輔導具有有效性和長期性,我院對參與成員進行了長期跟蹤,對其行為舉止進行長期觀察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交心談心,發現參與者的行為舉止有所改變,學習主動性增強了,與人交往相較之前增多;價值觀也有所改變,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和正確認識貧困,有意識地抵制校園里存在的不良現象。

高職本科貧困生的心理特點既有固有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提高重視程度,充分發揮心理輔導的功能特性,有針對性地加強貧困生的思想引導,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擾,從而提高貧困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趙青.以團體心理咨詢為核心的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證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1(4):79~81

[2]曾天德.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接納和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5(12)

[3]牟艷娟.高校貧困生心理素質狀況綜合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6(9):83~84

[4]藍瓊麗、唐崢華、秦小云等.廣西醫學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9(1):27~29

[5]劉呂高.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及精神扶貧[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5):18~20

第3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摘要: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是中職學校落實素質教育要求的迫切任務。中職生心理素質有其現實特殊性,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提升中職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行動需要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進行。美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具有全局性意義,對中職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應樹立全員美育的科學理念,建立健全美育落實機制,營造積極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充分發揮美育在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 :中職教育;心理素質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美育

作者簡介:羅麗靜,女,忻城縣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廣西師范大學在讀教育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20-0072-03

心理素質是社會個體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境、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共同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是社會個體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心理素質養成的過程中,后天的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的現代社會,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心理素質的養成并非一項單純的技術性程序,而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單靠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很難達成。[2]已有的相關研究及實踐證明,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必須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關教育因素的協同推進。在這些因素中,美育對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質的作用是獨特而有成效的,然而,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質培養的意義和作用,卻較少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中職教育領域,這方面的討論更少。因此,有必要將之作為研究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切入點,進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索。

一、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質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一)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迫切任務

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的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同時,也面臨著更為復雜多樣的社會和生活問題,產生更為復雜多樣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隨著人們心理和精神問題的日益突顯,人的心理素質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實施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教育,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圍繞心理素質培養而開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因此,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美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的全局性意義和作用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傳統上往往被認為專指“藝術教育”,側重以培養對象具有審美素養為己任。[4]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育的內涵也不斷豐富,已發展成為以狹義美育為手段,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人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從學校美育來說,美育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作用:(1)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3)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4)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不難看出,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與同為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素質培養一樣,成為現代學校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但在實踐中,學校教育一直以來并沒有對美育有足夠的重視,對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質培養中的積極作用,也沒有充分的認識。

(三)美育對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的積極意義

美育對心理素質培養的積極意義是多方面的。美育可以培養人的美的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其本身與“應試教育”偏重智育的格局性質有著極大的不同。同時,美育以提升人對美的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本身即要以學生智力、道德為基礎和前提,因此,美育反過來對學生的智力和道德提出了要求,對學生文化心理結構產生積極的制約和促進作用。美育的宗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通過美育,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能幫助中職生正確處理其自身與外界、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也為緩解和減少中職生的內在心理沖突打下良好基礎。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并列起來的,重視美育,將美育視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勢必要利用審美規律開展教學,這就必然要在教學形式、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上有所改變,對中職生的素質教育亦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5]

二、中職生心理素質養成對美育的現實需求

(一)中職生心理素質的現實特殊性

中職生是青少年階段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生理、心理都發生巨大轉變的關鍵時期,需要克服更多自身思想觀念和生活中面臨的一些成長性問題。而且,當下的中職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獨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較大,即使非獨生子女,也較少兄弟姐妹,相當一部分還是“留守兒童”。當代農村生活的特點使他們從小缺乏與人交流和溝通,參與社會生活程度低。他們大多來自底層家庭,教育環境相對惡劣,知識基礎相對薄弱,人生閱歷不夠豐富,這些成長條件和過程使得中職生與其他同齡人面臨更多的心理和社會壓力,這導致中職生群體呈現出更為廣泛而明顯的心理問題:(1)在學習上缺乏興趣和信心,畏懼學習;(2)意志力不足,做事缺乏耐心,自卑感相對較強,一有困難挫折就灰心喪氣,無法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自己,嚴重的甚至自暴自棄;(3)以自我為中心,逆反心理較強,在心理和行為上對學校的教育體現出較強的阻抗性;(4)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力差;(5)人生觀價值觀不夠完善,心靈空虛,責任感較差;(6)存在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合作精神不夠,對集體生活適應能力較差。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中職生的成長極為不利,也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中職生心理素質提升面臨的主要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中職教育領域都在努力探究具體措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從實踐上看,中職學校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致使中職生心理素質的提升陷入了困境。主要問題在于,中職生心理問題的激發因素是多方面的,中職學校雖然疲于奔命,但也難以一一應對。從社會影響上看,當前的學校生活難以隔離社會因素的不良影響,如社會上一些人對中職生的偏見和歧視,強化了中職生的自卑心理和叛逆行為。從家庭影響上看,家長文化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當下的家庭生活模式也很難在短期內有質的變化,家庭正面影響有限,學生缺少關愛與溫暖,這會都對中職生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從中職生自身情況看,由于學習基礎不扎實、價值觀念體系不科學、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要求不高、生活習慣松散、動力不足等,這些問題早已存在,也不斷地誘發其心理問題的產生。從學校教育方面看,在現實的教育評價機制中,功利主義思想突出,傳統的應試教育評價模式使中職生在學校和班集體中仍難得到教師的認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及效果也并不理想,在這樣的學校教育環境下,不少學生仍然難以克服孤獨、自卑的心理,很難找到自尊、自信,從而缺乏積極的情緒體驗。

(三)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需要加強美育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解決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的問題,單純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需要綜合考慮社會、家庭、學生自身、學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協同作用。歸根到底,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最后要通過中職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實現。實際上,心理問題和障礙僅是問題的表征,內在原因還是在于學生自身在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對現實環境的不適應,著眼學生的內在因素,是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根本途徑。而美育,為由內而外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提升心理素質提供了良好的著力點。

中職學校美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健全和完善學生人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包括內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由此而表現出來的文明行為習慣,這正是中職生良好心理素質由內而外的和諧統一。美育通過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感受、理解、欣賞、創造美的能力來推動學生優秀心理品質的形成,學生優秀心理品質的形成反過來又可以推進美育。美育指向的是美的對象,它能使人產生愉悅的情感,令人生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促使人們出自內心的意愿和需求,懷著濃厚的興趣,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實現美育的陶冶情操功能,這不僅有利于中職生修正現實生活中對人和事的態度,也有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并最終促進良好心理素質的提升。通過審美活動提升審美能力,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如通過中職生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各種審美活動,不僅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趣,還能促進心智開發,端正學生態度,提高學習效率,最終促進心理素質的提升。

三、充分發揮美育在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功能和作用

當前,中職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條件一時難以改變,加強美育,發揮美育在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功能和作用,關鍵在中職學校。各中職學校應主動承擔起相關職責,積極推動中職生美育工作邁向新的臺階。

(一)樹立全員美育的科學理念

各中職學校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美育對提升中職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意義,切實將美育作為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發動全體教師積極樹立科學的美育理念,在做好行為示范的同時,大膽拓展學科課程的功能與目標,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美育因素,準確把握切入點和結合點,在日常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美育,并不斷豐富和完善專業課程教學中美育的內容和形式。

(二)建立健全美育落實機制

著眼全局,創造必要條件,構建學校美育平臺。開設美育課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美育課程規范,把美育納入學校常規課程體系。根據美育規律建立科學合理的美育目標,編制校本教材,保障美育的基礎設施及人員配備。制定靈活有效的美育評價標準,將美育活動納入校園素質教育活動體系,開展豐富有趣的校園美育活動。完善日常行為管理制度,將行為美育內容融入中職生日常行為規范,將審美要求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校的各項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中。

(三)營造積極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重視審美環境的陶冶作用,加強校園軟硬環境的美化建設。通過文化景觀、警示語等方式讓美育滲透到校園的物化環境之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征文、演講、辯論會、小品、班會、禮儀風采大賽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為校園增添美和尋找校園的不文明現象等文明創建和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師生自覺奉獻美,抵制不文明現象,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讓中職生在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滋養。

參考文獻:

[1]于文杰.中學美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李高杰.美育教程[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3]趙江玲.美育與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若干問題[J].新課程,2010(12):93.

[4]楊嵋.美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4):65-66.

第4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素質;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

分類號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4.004

1引言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張大均,馮正直,郭成,陳旭,2000)。很顯然,心理素質是先天與后天因素、內在與外在因素相結合而形成的品質或特性。張大均,馮正直,郭成和陳旭(2000)曾對心理素質的結構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的分析,以心理素質涵義和實質的探討為出發點,將學生心理素質歸納為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三個維度,具體化為二十二種成分。

社會支持是個體從其所擁有的社會關系中獲得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它調節著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眾多研究均表明,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關系密切,如Erin(2016)發現,卵巢癌患者尋找社會支持作為應對機制,是保障其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胡軍生和王登峰(2006)采用橫向與縱向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192名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可以有效預測被試兩年后的心理健康狀況。梁雅麗,姚應水,石瑋和楊瑞(2013)通過對貧困大學新生的研究表明,消極應對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性因素,積極利用支持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正性因素;還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可以通過心理彈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狀況(宋廣文,駱風,周方芳,2014),心理素質作為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心理健康機制中具有核心作用(王鑫強,張大均,2012)。已有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王瀝瀅,孟勇,王超明,2016)、同伴關系與自尊(劉廣增,張大均,潘彥谷,陳萬芬,馬原嘯,2016)、青少年父母依戀與抑郁(陳萬芬,張大均,潘彥谷,程剛,劉廣增,2016)等均對學生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影響。那么,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有著怎樣的影響?目前還未有與社會支持直接相關的研究。

父母養育方式是父母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傾向,是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表現(李路榮,范興華,2008)。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Dwairy,2014;Mark & Benjamin,2015),與父母關系融洽的學生在中年時期患軀體疾病的概率遠低于不融洽的學生(Russek & Schwartz,1997)。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和重要他人,在孩子的心理素質發展及壓力應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教養方式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及在不同條件下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基于以上考慮,本研究決定考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過程中,家庭和社會因素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而為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提供參考性意見。

2方法

21被

對320名本科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為310份,其中男生103人(33%),女生207人(67%);大一83人(27%),大二52人(17%),大三46人(15%),大四97人(31%),大五32人(10%);文科63人(20%),理科85人(27%),工科45人(15%),醫學92人(30%),藝體25人(8%);城市戶口119人(38%),農村戶口191人(62%);獨生子女98人(32%),非獨生子女212人(68%);單親家庭27人(9%),其中母親撫養14人,父親撫養13人,非單親家庭283人(91%)。

22工具

221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

采用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包含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分量表,共31道題,5級評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總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是089、078、075和078(張娟,蘇志強,張大均,2016)。

222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文版

采用簡式父母教養方式中文版(s-EMBU-C),共21道題,其中拒絕維度6道題,情感溫暖維度7道題,過度保護維度8道題。三個維度的再測信度在070~081之間,校標效度在082~093之間(蔣獎,徐崢嶸,蔣必菁,許燕,2010)。

223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采用肖水源(1994)修訂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包含主觀支持、客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三個維度。共10個條目,其中主觀支持4道題,客觀支持3道題,社會支持利用度3道題。多年來,此量表被多次應用,有良好的信效度。

3結果

31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社會支持與心理素質狀況

在父母教養方式方面,單親家庭的大學生,除母親拒絕維度外,其他維度均顯著低于非單親家庭(p

多因素方差分析顯示,父親拒絕維度在性別和專業上的主效應顯著(p

32大學生心理素質、父母教養方式及社會支持的關系

父母情感溫暖與大學生心理素質各維度及總分均呈顯著正相關(p

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對心理素質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在父母情感溫暖進入回歸方程后,社會支持對心理素質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說明父母情感溫暖在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素質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06*251)/076=020。父母教養方式的中介效應模型,見圖1。

4討論

41不同被試變量中父母教養方式及社會支持的狀況

家庭環境是個體出生后首先接觸的微觀系統,對個體的成長至關重要。本研究發現,單親家庭的大學生,除父母拒絕維度外,其他維度均顯著低于非單親家庭,這與李娜(2010)、萬國強(2006)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完整家庭的父母在教養方式上一致性更強,單親家庭的監護人在給予孩子更多情感溫暖的同時,也存在過度保護現象。男生在父親拒絕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社會和家庭對男生的社會角色定位有關,“窮養兒子富養女”、“男兒有淚不輕彈”等思想影響了父親對男孩子的教養方式。此外,醫學專業學生的父親拒絕顯著高于理科專業,說明醫學生不但承擔著繁重的學業壓力,而且也承受著家庭更高的期望。

非獨生子女的主觀和客觀支持顯著高于獨生子女,這是因為非獨生子女有更多的兄弟姐妹,有更多的支持來源,而且在與兄弟姐妹的合作中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也更好。農村學生社會支持顯著高于城市學生,可能與農村學生一旦考上大學會受到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學生也更能體會到自我價值,提升了主觀支持有關(董增云,2007)。大一與大二學生社會支持顯著高于其他年級,表明家長和老師更加關注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也相應地提供更多支持與幫助,有利于同學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專業方面來看,工科生顯著低于醫學生,醫學是個特殊的專業,不僅學制五年,畢業后還需規培,對學生的專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學校、社會、家長都很重視醫學生的學習,并給予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42大學生心理素質、父母教養方式與社會支持間的關系

研究發現,父母情感溫暖與大學生心理素質各維度及總分均呈顯著正相關,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各維度及總分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父母拒絕和過度保護與大學生心理素質適應性維度呈顯著負相關,并對心理素質適應性有顯著預測作用。說明父母尊重、理解、關懷的教養方式有助有提升大學生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父母拒絕、過分關愛的教養方式會降低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和抗挫能力,產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協調和適應性能力的發展,也與程灶火、金鳳燦、王國強、張茹和劉新民(2016)對中國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研究結果及Amina,Fons,Vande,Penny和Weny(2015)的印尼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研究結果一致。大學生心理素質與社會支持的各維度和總分均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各維度和總分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及總分均有預測作用。說明學生得到的支持越多,抱負性水平越高,自信心和求知欲越強,挫折耐受性越強,無論是認知、個性還是適應性都能極大地調動起來,進而促進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外部因素,其中良好的父母教養方式和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父母教養方式和低水平的社會支持不利于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父母教養方式中父母情感溫暖在社會支持與心理素質中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0%,也即父母情感溫暖通過影響大學生社會支持進而影響其心理素質。馬存燕(2007)曾提出,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說明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大學生樂觀地看待事物,更容易感受到同學和老師們的關愛與幫助,也提升了大學生利用社會支持的信心和能力。父母教養方式作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Dwairy,2014;Mark & Benjamin,2015),是通過培育孩子良好的認知能力、個性品質而對孩子的各項行為產生影響。父母對孩子情感的關懷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有更深刻的自我認識,有更高的自我評價和人際能力,能得到更多的客觀支持,與此同時,對支持的利用度也大大提高,因而心理素質水平也較高。

因此,要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社會要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統,學校要注意提高孩子對支持的利用度,家長要學會用積極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快樂的環境中成長。總之,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要積極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家庭的助推作用、社區的強化作用(張大均,馮正直,郭成,陳旭,2000)。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來推動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

參考文獻

萬芬, 張大均, 潘彥谷, 程剛, 劉廣增 (2016). 青少年父母依戀與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質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學, 39(6), 1282-1288.

程灶火, 金P燦, 王國強, 張茹, 劉新民 (2016). 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和人格對青少年違法的影響及影響路徑.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4(2), 287-292.

董增云 (2007). 大學生人格特征、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

方杰, 張敏強, 邱皓政 (2012). 中介效應的檢驗方法和效果量測量:回顧與展望.心理發展與教育, 28(1), 105-110.

胡軍生, 王登峰 (2006). 人格特質和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模型.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4(4), 387-390.

蔣獎, 徐崢嶸, 蔣必菁, 許燕 (2010). 簡式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文版初步修訂. 心理發展與教育, 26(1), 94-99.

李娜 (2010). 單親、完整家庭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情緒適應的關系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山西大學.

李路榮, 范興華 (2008).父母養育方式與大學生焦慮水平的關系.精神醫學雜志, 21(1), 29-31.

梁雅麗, 姚應水, 石瑋, 楊瑞 (2013). 貧困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 中國學校衛生, 34(6), 746-747.

劉廣增, 張大均, 潘彥谷, 陳萬芬, 馬原嘯 (2016). 中學生心理素質與同伴關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 39(6), 1290-1295.

馬存燕 (2007). 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會支持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5(3), 279-283.

宋廣文, 駱風, 周方芳 (2014). 學優生、學困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國特殊教育, 165(3), 48-53.

萬國強 (2006). 單親家庭與完整家庭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的比較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王瀝瀅, 孟勇, 王超明 (2016). 大學生心理素質與時間管理傾向、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4(1), 51-54.

王鑫強, 張大均 (2012). 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模型構建對PTH和DFM的超越.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8(6), 67-74.

肖水源 (199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 臨床醫學雜志, 4(2), 98-100.

張大均, 馮正直, 郭成, 陳旭 (2000). 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6(3), 56-62.

張娟, 蘇志強, 張大均 (2017). 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修編及信效度檢驗.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待接收刊.

Amina, A., Fons, J. R., Vande, S., Penny, H., & Weny, S. (2015).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urban Indines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9), 1-13.

Dwairy, M. (2014). Parenting styles and mental health of PalestinianArab adolescents in Israel.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41(2), 233-252.

Erin, M. H. (2016).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women with ovarian cancer: Examining the role of emotional and instrumental social support seeking.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1(5), 551-561.

Mark, R., & Benjamin, M. K. (2015). A crosssection I investig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friendship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health in a university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14(1), 1-11.

Russek, L. G., & Schwartz, G. E. ( 1997).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aring predict health status in midlife: A 35-year followup of the Harvard Mastery of Stress Study.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 1-13.

Abstract

第5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摘 要】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而言的,主要由志向、興趣、意志和勇氣等情緒因素構成,而這些因素恰恰是創新的必備條件。一個人如果缺乏對事業的抱負,很難想象他會為此付出艱辛的勞動。又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經濟學界1991年公布一個調查數字——在美利堅合眾國內取得全國性成功的人物中,有94%的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具有非功利性驅動的濃厚興趣和樂業精神。再如意志是掃除創新心理障礙的重要武器,由于創新中挫折和失敗在所難免,所以沒有鋼鐵意志不行。勇氣也是如此,創新是在不可知的環境中開拓前進,打破傳統,提出新觀點需要極大的魄力和勇氣。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創新能力;勇氣

古往今來,人們十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及發揮。美國西點軍校曾把榮譽責任作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內容加以倡導。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十分注重以非智力因素推動創新,如崇尚“有志者,事竟成”等。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受舊思想的影響,一些人單純地追求讀死書,死讀書,過分強調應試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隨著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非智力因素躍升,僅以智力因素作為衡量人才創新能力的觀點帶有明顯的片面性。現今時代,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其實質不外乎對人生、社會、榮辱、名利等問題的態度。重視非智力因素開發,就在于把人才的志向、意志和勇氣轉向有利于國家和軍隊振興的事業上來,形成能夠自覺尋求課題,勇于承擔任務,敢冒風險,百折不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優秀品質。培養高素質人才,實施創新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把非智力因素擺上位置,激發興趣,強化動機,點燃激情,鼓足干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與其后代的智力水平息息相關,而只有抓住創新能力這根主線,才算抓住了智力的明珠。因此,具有知識和能力的創新人才已成為現實的迫切要求。“創造”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屬性,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進步的無窮動力。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民族是一個愚昧的民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造力而只會循規蹈矩的人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人才。每個人的幼年時代都具有潛在的創造力,然而在后天發展過程中,有的人潛在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成為人才, 而相當一部分人, 其潛在的創造力卻逐漸減弱,甚至枯竭,成為重復勞動的庸才。個中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創新能力絕非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性格素質,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

創造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創造,而且是一種追求的心理取向, 是一種主觀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因為對情緒的自我認知能力可以培養人對直覺的自知力。直覺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使主體能敏銳地覺察到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 提出獨特的見解和科學的預見, 對創造性活動尤其于科學研究有重大作用。有一個小小的事例:華中理工大學前校長楊叔子院士談到他在“”中到農村勞動鍛煉時, 有一次分工他打豬草,可他從未養過豬,手頭也沒有養豬的有關資料,不認識豬草也不敢向農民問,結果那天他不僅打回了豬草,還超額完成了任務。別人問他有什么妙法,他說很簡單,把豬趕出去,豬吃什么就打什么。楊院士把一個知識問題變成了一個方法問題。這就是一種能力、一種心理取向,一種創造。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才華橫溢者幾乎都具有高智商,可是令人奇怪的是: 高智商的人當中為什么有的人事業如日中天,天才之光在他們身上熠熠生輝;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卻奄奄欲息呢?正如古人所云:“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意思是說,不是不會做,而是不愿做。此處的“能”就是現代心理學的智力因素,“為”就是非智力因素。我們還常常感嘆:在學校怎么樣(指學習好) 的人,到社會后卻不怎么樣了;而在學校不怎么樣的人,后來卻反而怎么樣了(出息了),對此人們經常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因為長久以來,學校推行的“應試教育”。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人們片面地把注意力放在智力的測定、提高和深度開發上,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而且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才智的高低、學習成績的優劣、事業能否成功,一般也只用智商(IQ)作為標準,認為智商高,才智就高,學習成績就好,事業成功有望,反之則不然。然而,有人通過智商水平(IQ分數)與學生學業成績相關研究,卻發現兩者相關程度僅在0.5—0.6之間,說明智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并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具有決定的影響作用,它只能解釋學業差異的25—26%,這表明傳統智力概念未能表達人的智慧能量, 在智力的概念體系中或者還應包含其他一些品質因素或者就叫非智力因素。

據有人對世界上320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所具備的共同的素質作歸納,發現每個成功者的內在素質中既有智力因素(認知系統)也有非智力因素(動力系統),有的甚至是非智力因素對其事業成功起了決定性作用。難怪有人說,在決定成功的諸多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占20%,80%取決于情商。現實中甚至有人說:智商幫你就業,情商使你升遷。這些說法也許有夸張的成分,但不可否認,非智力因素絕對是一個人成才、成功不可忽視的要素。一個沒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人,至少在做人的道理、價值判斷、情感、情緒、需要、興趣、動機、意志、理想、性格、習慣等方面的驅動力不強,這樣的人遠遠不能適應高科技高速發展和競爭時代的要求。

如何做一個情商高的人呢?

首先,個人要有自我認識能力,善于從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恰如其分地評價自己并給予一個合理的定位, 這樣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能自我鼓勵,自我強化,戰勝困難。因為自尊、自信是飽滿精神狀態的基礎。一個缺乏信心的人是一個底氣不足的人,必然沒有競爭力。

第二,有良好的情緒自控能力。這種能力越高,主體越能擺脫焦慮、憤怒、抑郁、悲痛等不良情緒。“用筆不靈看燕舞,行文無序賞花開”。說的就是情緒轉移后,容易產生創造性的靈感。經常保持樂觀、冷靜、熱情、開朗、豁達的心境至關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愉快而穩定的情緒下,人的中樞神經處于最佳功能狀態, 人體的內臟及內分泌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整個軀體協調,充滿活力,能為我們神經系統填充新的力量,充分發揮有機體的潛能,有利于調節腦細胞的興奮和血液循環, 能使人的大腦處于最佳活動狀態, 思路開闊、思維敏捷, 解決問題迅速, 靈感也容易出現, 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人的智力活動效率易于提高。相反,在不良情緒或消極情緒影響下,往往會引起人體病態,意識變得狹隘,判斷力、理解力降低,思維阻塞或中斷。

第6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

L-肌肽后處理;心肌缺血;脂聯素;心功能

有研究表明L-肌肽對缺血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有保護作用[1]。脂聯素(adiponectin,ADP)是一種由脂肪組織產生的特異性激素,有降低血糖、抗動脈粥樣硬化和抗炎等特性[2]。脂聯素能否在L-肌肽后處理對心肌的保護中起作用,目前報道很少。

本研究建立了在體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并在心肌缺血后給予L-肌肽(L-carnosine),觀察各組血清脂聯素含量的變化及其與心功能變化的相關性,探討脂聯素對心肌損傷的改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及分組 選用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 (河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重200~220 g,隨機分成3組:SD雄性大鼠10%水合氯醛(3 ml/kg)經腹腔麻醉,假手術組(手術前給予同劑量的生理鹽水,不結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不手術)、心肌缺血2 h組[3](結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2 h后處死和L-肌肽后處理組(造模后30 min腹腔注射L-肌肽 250 mg/kg)。

1.2 血流動力學監測采用RM6240生物機能實驗系統全程監測大鼠心率、LVSP、LVEDP和dp/dt max(取10~15心跳的平均值所得)。

1.3 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檢測血清ADP在開放LAD實施心肌再灌注120 min后,自頸總動脈抽取血液標本2~3 ml,等量置入預置抗凝劑離心管和普通離心管內,室溫靜置30 min以上,5000 r/min離心5 min后取上清液(抗凝管內為血清,普通管內為血漿)分別置入2 ml離心管內,放入-80℃冰箱內凍存待檢。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全部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實驗各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和血清心肌脂聯素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用LSD法,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

2 結果

2.1 各組大鼠血清脂聯素含量的比較

MI2h組(0.35±0.05)ng/ml大鼠血清中脂聯素的含量與sham組(0.93±0.18)ng/ml比較明顯降低 (P

2.2 各組大鼠心功能指標及與血清脂聯素含量的相關性

各組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sham組相比,MI2h組LAD結扎后LVSP和dp/drmax顯著降低(P

3 討論

研究表明L-肌肽在體內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如生理pH緩沖作用、螯合金屬離子、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對腎臟和心臟等器官的保護作用等[1]。

心臟的泵血功能主要取決于心臟的舒縮功能、前后負荷、心率及血壓等因素。LVSP和+dp/dtmax是與心肌收縮功能相關的指標。心肌發生損傷可使+dp/dtmax明顯降低,-dp/dtmax是心室收縮后左心室內壓快速下降期的最大下降速率,是反映左心室的舒張功能最佳指標。LVEDP和-dp/dtmax反映左室舒張功能,在評價心肌損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心肌缺血引起的損傷如果發生較早且程度較嚴重,其病理生理變化與左心室舒張功能的損傷也較明顯,-dp/dt max降低、LVEDP升高與心肌缺血引起損傷的程度密切相關。

本研究對心功能多項指標進行綜合分析,結果顯示:MI2h組與sham組相比,LVSP和dp/dt max 均降低,LVEDP升高,這與心肌缺血損傷之后,心功能受損,前負荷增加有關;而在L-肌肽后處理組中可以看到,與MI2h組相比,LVEDP顯著降低,dp/dt max顯著增高,說明L-肌肽處理之后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上述現象揭示了L-肌肽后處理能夠減輕實驗大鼠心肌缺血損傷,改善心功能,其機制可能是肢體缺血預適應具有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4]。

脂聯素是由脂肪細胞特異分泌的一種激素蛋白,是目前發現的對人體具有保護作用的脂肪源性細胞因子[5]。近幾年研究發現,心肌梗死后血漿中脂聯素水平較梗死前顯著降低,因此,檢測心肌缺血損傷大鼠血清脂聯素水平變化,對于預測療效及預后均有指導意義[6]。

本實驗結果顯示,MI2h組血清脂聯素水平顯著低于sham組,且實驗各組血清脂聯素水平與心功能各項指標呈顯著的相關性。提示脂聯素可能參與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發生發展的病理過程,考慮可能與其抗炎和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等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本實驗從脂聯素和肢體缺血預適應角度對心肌缺血損傷的防治進行了進一步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Kurata H, Fujii T, Tsutsui H, et al. Renoprotective effects of l-carnosine on ischemia/ reperfu-sion-induced renal injury in rats.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6,319(2):640-7.

[2] Hegener HH, Lee IM, Cook NR, et al. Association of adiponectin gene variations with risk of incid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emia stroke:a nested cage-control study.Clin Chem,2006,52(11):2021-2027.

[3] 徐叔云,卞如鐮,陳修.藥理學實驗方法.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52-1053.

[4] Granfeldt A, Lefer DJ, Vinten-Johansen J. Protective ischemia in patients: preconditioning and postconditioning. Cardiovasc Res,2009,83(2):234-246.

第7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 NT-proBNP;心力衰竭,診斷,治療

發現及其結構 它首先是由日本學者Sudoh等于1988年從豬腦分離出來因而得名,實際上它主要 來源于心室。BNP同ANP一樣具有一個由17個氨基酸通過一對二硫鍵組成的環狀結構,它對于受體的結合很必要,其中二硫鍵對于BNP的生 物活性很重要。BNP具有種屬特異性,大鼠的BNP由45個氨基酸組成,而豬、狗與人的BNP由32個氨基酸組成,人類BNP基因片段位于1號染色體短臂 的遠端,與其上游的ANP片段相連,其反向轉錄脫氧核糖核酸(cDNA)由1900個核苷酸組成,BNP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900-1000核 苷酸組成,它可表達成BNP前體原,脫去N端的信號肽成為含108個氨基酸的BNP前體(proBNP),但并不儲存于分泌顆粒,主要從心室分泌,在其分 泌過程中或進入血液后分解為具有生物活性的BNP(含32個氨基酸的C端片段)及N端片段(NT-BNP)。左室延展及室壁張力對BNP的釋放進行基礎調節。重要的病理生理學意義:促進排鈉、排尿,具有較強的舒張血管作用,可對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縮血管作用,同ANP一樣是人體抵御容量負荷過重及高血壓的一個主要內分泌系統,反映心室功能改變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按紐約心臟學會(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類將患者按嚴重程度分為Ⅰ、Ⅱ、Ⅲ、Ⅳ級。有報道CHF患者血漿BNP濃度較正常升高,與心衰嚴重程度呈正比,且比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測積分和Framingham標準診斷CHF更精確[1]。快速測定BNP水平對于急性呼吸困難排除心力衰竭的診斷有重要作用等[2]。本次研究利用NT-proBNP試驗測定CHF患者及非CHF患者血漿中的BNP水平,進行對比分析,并跟蹤檢測CHF患者在治療過程中BNP水平的變化,分析BNP測定在心力衰竭診治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共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齡49~78歲。經冠狀動脈造影、超聲心動圖檢查、其他臨床和實驗檢查及臨床診斷,將患者心功能按NYHA 分類為Ⅰ~Ⅳ級:Ⅰ級共12例;Ⅱ級18例;Ⅲ級55例;Ⅳ級31例。正常對照組36例,為健康成年人,經冠狀動脈造影、超聲心動圖檢查及臨床診斷證實無器質性心臟損害,其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齡50~77歲。對86例NYHA分級Ⅲ~Ⅳ級患者治療二周后進行BNP水平跟蹤檢測。心衰組患者和正常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組成無顯著差異。

1.2 檢測方法 熒光免疫測定原理,快速測定。靜脈抽血以肝素抗凝,離心分離血漿,按儀器說明書操作,吸取250 μl樣品(血漿或全血)于測試條上,待樣本完全滲透后測試,讀取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結果

我們對120例CHF患者和36例非CHF患者進行BNP檢測,本試驗以BNP>125pg/mL為陽性域值。對檢測結果分析中發現,CHF患者BNP水平絕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隨心衰嚴重程度而增加,病情嚴重患者BNP可達較高水平(>10000 pg/ml)。各級陽性率有很大不同,總陽性率為90.3%,正常對照組患者BNP測定平均值在較低水平(

3 討論

多年以來,臨床醫生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評判都沿用NYHA分級,僅依靠患者癥狀評定心功能極不可靠;用心臟超聲檢測心功能雖具備無創性的優點,但準確度取決于超聲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重復性較差。NT-proBNP是更簡單、方便、快捷的用來評價心功能的檢測方法。其升高對于心力衰竭的預測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標記物,反映出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還可以作為重要的危險分層指標。[4]目前BNP水平快速測定越來越多的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中。BNP可用于指導對CHF患者治療,BNP水平的變化可作為CHF患者的病死率和康復率的指標[3]。在臨床實際工作中,BNP還有助于將心衰引起的氣喘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氣喘區分開。正常BNP幾乎可以排除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氣喘。綜上所述,BNP對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正日益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它可以用來篩查AHF和CHF,識別收縮及舒張性心力衰竭,判斷心室功能、監測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的效果,并用于判定心力衰竭的預后和轉歸,尋找有效藥物種類和劑量,有助于實現個體化治療。隨著循證證據的積累,或許將來可能成為傳統CHF治療藥物以外的一線診斷指標和治療藥物,其臨床應用將會具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

[1]侍作勝;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的進展專輯(1) 心力衰竭的疾病與誘因[J];日本醫學;1994年11期。

[2]劉福禮,張韌聞,周超凡;服細辛過量出現心衰1例[J];中藥雜志;1995年07期。

第8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血漿腦鈉素(BNP)濃度與心力衰竭嚴重程度、血漿去甲腎上腺素(NE)濃度的相關關系,探討不同劑量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對CHF患者BNP和NE的影響和較大劑量ACEI的可行性與安全性。方法 將66例臨床癥狀穩定的CHF患者在接受基礎治療基礎上隨機分為較小劑量組(培哚普利2~4mg/d),較大劑量組(8~10mg/d),治療12周,治療前后測定兩組患者各項指標(血漿NE、BNP濃度,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率,血壓),觀察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變化及組間差異。并且選擇30例年齡相仿的正常對照者,分別測定基礎血漿NE、BNP濃度。結果 CHF患者血漿中BNP濃度隨著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NYHA)分級增加而升高,與LVEF呈顯著負相關(r=-0.327,P=0.012);BNP與LVEDd和血漿NE呈顯著正相關(r=0.42,P=0.015;r=0.402,P=0.002)。較大劑量組比較小劑量組能更明顯降低血漿中BNP、NE濃度。較大劑量組患者采用小劑量逐漸遞增劑量方式給藥,且耐受性良好。結論 CHF時血漿BNP濃度隨著心衰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而且BNP與血漿NE濃度呈正相關。血漿BNP濃度是心力衰竭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的很好的指標。在CHF患者中采用小劑量逐漸遞增劑量的方式給予培哚普利安全可行,患者耐受性良好。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培哚普利 腦鈉素 去甲腎上腺素

The effect of BNP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the intervene by the various dose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bstract】 Objective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of plasma BNP level and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 and plasma NE level and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dosage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on plasma BNP and norepinephrine(NE).We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security of high dosage of ACEI.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stable CHF who were receiving basic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low-dose group(perindopril 2~4mg/d) and the high-dose group(initiate at low dosage of perindopril and gradually increase up to perindopril 8~10mg/d).All indices(including plasma NE and BNP levels,LVEF,LVEDd,BP,HR)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12w treatment,then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3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y were also examined with the plasma levels of NE and BNP.Results The plasma BNP level wa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NYHA classes of heart failure,LVEF(r=-0.327,P=0.012),plasma NE level(r=0.402,P=0.002) and LVEDd(r=0.42,P=0.015) in patients with CHF.Both of plasma BNP and NE levels in the high-dose group(perindopril 8~10mg/d) were decreased more than those in the low-dose group.Patients in the high-dose group received perindopril at low dosage initially and gradually increasing to the high dosage and tolerated well.Conclusion Plasma BNP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HF i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the severity of CHF and plasma NE.Plasma BNP level is a good examination of diagnose,therapy and evaluating prognosis of heart failure.Giving perindopril to patients in the heart failure at low dosage initially and gradually increasing to the high dosage was secure.Patients tolerated it well.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perindopri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orepinephrine

目前認為神經激素的過度激活是心力衰竭之所以呈進行性發展的主要原因。BNP主要是由心室的心肌細胞在心室充盈壓升高和心肌纖維受牽張時分泌[1],因此,BNP濃度能反映心室充盈壓,在心力衰竭時BNP具有血流動力學意義。另一方面作為心臟旁分泌激素,BNP濃度升高意味神經激素的激活,伴隨著兒茶酚胺、內皮素和血管緊張素Ⅱ的升高,也是心力衰竭的生物學指標[2]。初步研究表明,在無癥狀心衰階段BNP就可明顯升高,其與心功能有良好的相關性,對CHF的預后具有強大預測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ACEI被推薦為治療心力衰竭的基礎藥物,目前已是首選的治療藥物,然而當前的治療中存在明顯低于國外一些大型臨床試驗所推薦的有效劑量的情況。因此本試驗通過研究CHF患者中血漿BNP濃度與CHF患者心衰嚴重程度、血漿NE濃度的相關關系,對比不同劑量培哚普利組治療對CHF患者血BNP、NE濃度,心臟射血分數(LVEF)以探討ACEI在CHF病人中遞增劑量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根據病史、查體、心電圖、X線胸片、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基礎心臟病因包括擴張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由于患者出現不能耐受的咳嗽而退出本研究者7例,最后有59例患者完成研究,并按照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21例,Ⅳ級16例。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齡(67±9)歲。以上心衰患者均無合并下列情況:(1)不易控制的快速心律失常(>130bpm);(2)低血壓(臥位收縮壓<90mmHg);(3)嚴重肝腎功能不全;(4)各種不同類型的感染;(5)近28天內有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穩定性心絞痛者;(6)惡性腫瘤;(7)下列創傷性治療措施:近4個月內已行或擬行CABG或PCI、已行或擬行心臟移植。

另有年齡匹配的30例健康對照者,為同期我院體檢健康成人,均經詳細體檢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排除心、肺、肝、腎等系統疾患,男16例,女14例,年齡(65±6)歲。

1.2 方法

1.2.1 分組、干預方法 30例健康者為正常對照組,66例患者按編號,根據隨機表隨機分成兩組,即小劑量培哚普利組(每日2~4mg)與較大劑量培哚普利組(每日8~10mg)治療組,兩組年齡分別為(68±7)歲、(67±10)歲,年齡、性別構成均無顯著差異。兩組均給予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地高辛、利尿藥與擴張血管藥物。所有兩組患者均以培哚普利[商品名為雅施達,由法國施維雅藥廠出品,批號:進口藥品注冊證X960273]2mg/d起始,以后每1~2周加量一次,每次每日2mg。小劑量培哚普利組加至每日4mg,較大劑量培哚普利組加至每日8~10mg,所有參與者均進行血漿BNP、NE濃度、LVEF、LVEDd、肌酐、BP等檢查。經治療12周后,入選患者再次測定。

1.2.2 標本采集 所有受試者均在禁食12h后清晨采取空腹肘靜脈血共6ml,分別加入普通管和ET管中(ET管指管內含10%EDTA二鈉30μl和抑肽酶40μl),4℃3000r/min離心20min,分離血漿后置于-20℃冰箱中待測。

1.2.3 測定方法 BNP、NE均用酶聯免疫方法測定。試劑盒由上海貝西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IBL IMMUNO-BIOLOGICAL LABORAORIES)。超聲心動圖使用GE Ultrasound Vivid 7超聲心動儀。按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推薦方法,取心尖4腔心切面,用改良的Simpson平面法計算靜息時LVEF,并檢測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統計,連續變量采用x±s,血漿BNP、NE濃度根據SPSS擬合曲線方程求得,自身治療前后對照及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BNP與NE、LVEF、LVEDd的相關分析用Pearson相關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級NYHA組患者和健康對照者血漿中NE、BNP水平的比較 CHF患者血漿NE、BNP水平均明顯較健康對照者高,隨著心功能不全程度的加重,NE、BNP呈逐漸升高。其中,血漿NE、BNP水平在輕度CHF(NYHAFC Ⅱ級)、中度CHF(NYHAFC Ⅲ級)、重度CHF(NYHAFC Ⅳ級)每兩組間都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

表1 NYHA組患者和健康對照者NE、BNP含量比較 (x±s)

注:1)與NYHAFC Ⅱ級比較P<0.001;2)與NYHAFC Ⅲ級比較P<0.001;3)與健康對照者比較P<0.01

2.2 患者血漿BNP水平與、LVEDd、血漿NE水平相關性分析 將患者BNP與代表心衰嚴重程度的LVEF、LVEDd、代表交感神經激活程度的血漿NE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BNP濃度隨LVEF降低而逐漸升高,呈顯著負相關(r=-0.327,P=0.012);BNP與LVEDd、血漿NE水平均呈顯著正相關(r=0.42,P=0.015;r=0.402,P=0.005)。

表2 患者血漿BNP水平與LVEF、LVEDd、血漿NE水平相關性分析

轉貼于

2.3 治療前后血漿激素水平變化 較小劑量組與較大劑量組患者血漿NE濃度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P=0.0001,P=0.001),但兩組相比較大劑量組NE下降百分率更多,分別為(43.47±22.34)%和(31.91±14.2)%,兩組治療后差異有顯著性(P=0.019)。經12周治療后較大劑量組治療后血漿BNP較治療前有顯著差異(P=0.0042),而較小劑量組盡管治療后BNP濃度有下降,但未達到統計學意義(P=0.076)。分析兩組治療后BNP濃度,較大劑量組BNP下降更多,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2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激素水平變化 (x±s)

注:治療后較治療前*P<0.01;兩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 培哚普利使用及耐受情況 在完成試驗的59例患者中,兩組均采用小劑量逐漸遞增劑量方式給藥,較小劑量組最終劑量為2~4mg/d,較大劑量組最終劑量為8~10mg/d。兩組使用后血壓、肌酐變化情況見表4。較大劑量組中有4例患者因出現不能耐受的刺激性干咳反應而退出試驗,較小劑量組也有3例患者因出現不能耐受的刺激性干咳反應而退出試驗,兩組治療后比較均差異無顯著性。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肌酐變化情況 (x±s)

注:治療后較治療前*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P<0.05

3 討論

3.1 血漿神經激素與CHF關系 目前用來解釋CHF的機制主要是“神經激素模型”。CHF時,由于中樞神經系統(SNS)、RAAS激活而分泌的NE、腎上腺素、腎素、血管緊張素Ⅱ可造成不良作用,而左心室分泌BNP的增加可以起到拮抗作用。目前在神經激素系列中BNP是一種真正的心室激素,與心功能有良好的相關性,隨著心衰程度的加重,其血漿含量增加,而且對CHF的預后具有強大預測作用。心肝失代償程度的加重與SNS活性密切相關。血漿NE濃度是反映SNS活性的一項指標,還是心衰預后的獨立預測指標。它的激活作為CHF的最初代償機制,而且是CHF早期敏感的生物學指標,其他的神經激素反應可能是繼發現象。Maeda等發現CHF患者心室的BNP分泌受血漿NE水平的影響,而血漿BNP水平增高是兒茶酚胺引起心臟毒性作用的一個標志[3,4]。

本試驗中再次證明了血漿神經激素BNP、NE隨著CHF嚴重程度加重而呈逐漸升高趨勢,尤其是重度CHF時升高更為顯著,輕度、中度CHF與重度CHF有明顯差別(P<0.001)。而且血漿BNP與LVEF存在負相關,與LVEDd呈顯著正相關,更加證實了BNP在血液中的濃度反映的是心室長期過度的容量和壓力負荷后果。BNP與NE呈正相關(r=0.402,P=0.002),國外也曾有報道[3],證實了作為心臟旁分泌激素,BNP濃度升高意味神經激素的激活,伴隨著兒茶酚胺升高而升高,是CHF時敏感的生物學指標。因此,BNP可作為反映心臟功能和神經內分泌激活程度的定量指標。

3.2 培哚普利對血漿NE、BNP的影響 隨著心衰治療模式的改變,目前ACEI作為心力衰竭治療的基石和首選藥物。然而當前的治療中存在劑量不足的情況。國外一些學者認為不同的劑量對心力衰竭的作用效果并不一致,較大劑量的ACEI藥物可以產生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5,6]。本研究以培哚普利為干預藥物。

在兩組不同劑量治療12周后隨訪患者血漿中NE都有明顯下降,表明其對心力衰竭產生了有效的作用。但是對比兩組患者由于培哚普利劑量不同(較小劑量組2~4mg/d,較大劑量組8~10mg/d),NE濃度差別明顯,較大劑量組比較小劑量組下降百分率更多,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19)。同時比較了較小劑量組與較大劑量組對血漿BNP影響差別。結果表明較大劑量組在隨訪12周后,BNP濃度較前明顯下降(P=0.0042),而較小劑量組較治療前盡管有所下降,但未達到統計學意義(P=0.076),說明經過較大劑量的治療,能更有效的改善心力衰竭。

因此,培哚普利還可能通過以下機制降低血漿BNP濃度:(1)使左心室舒張期延長,改善左心室充盈模式,降低心室壓力;(2)抑制內皮素和精氨酸加壓素的分泌,降低了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壓力負荷;(3)改善心室重構。從而導致了不同劑量的培哚普利對BNP濃度影響存在差別。所以為了達到以降低CHF患者血漿BNP濃度作為治療替代終點,較小劑量培哚普利劑量可能不足,需要加大劑量。

3.3 培哚普利耐受性 ACEI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低血壓、腎功能損害、高鉀血癥和干咳、眩暈等。Pacher[7]認為隨著劑量的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加重是臨床醫生選擇低劑量的主要原因。其研究表明不同劑量依那普利對血Cr(肌酐)水平的影響無差別。

本研究中較小劑量組3例患者因出現不能耐受的咳嗽反應而停止,而較大劑量組也僅有4例患者因出現不能耐受的咳嗽反應而停止,兩組間無差異。同時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兩組的血壓均得到監測,結果發現兩組治療后的血壓均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而且較大劑量組的治療后血壓水平較較小劑量組也有降低顯著,但仍然保持在正常水平之上,所有患者無一例出現低血壓。另外兩組的血Cr雖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治療前后兩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不良反應發生率在較高劑量組雖然較高,但并未發生難以控制的嚴重不良反應,病人可以較好地耐受較高劑量。不同心功能亞組間只要起始劑量及遞增劑量調節恰當,都能安全使用。

參考文獻

1 Levin ER,Gardner DG,Samson WK.Natriuretic peptides.N Engl J Med,1998,339:321-328.

2 Jensen KT,Carstens J,Pedersen EB.Effect of BNP on renal hemodynamics,tubular function and vasoactive hormones in humans.Am J Physiol,1998,274:63-72.

3 Takayoshi Tsutamoto,Atsuyuki Wada,KeiKo Maeda,et al.Attenuation of compensation of endogenous cardiac natriuretic peptide syste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Circulation,1997,96:509-516.

4 Yoshimura M,Yasue H,Okamura K,et al.Different secretion pattern of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irculation,1993,87:46-49.

5 Schwartz JS,Wang YR,Cleland JG,et al.High-versus low-dos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with Lisinopril and Survival(ATLAS) trial.Am J Manag Care,2003,9(6):417-424.

第9篇:心理素質的作用范文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特征

1.心理素質的社會性與實踐性

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質時指出:“人的木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主要反應是在他們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實踐性和社會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質的內潛性

作為素質的組成部分,心理素質還具有潛隱性的特點。心理素質表現為一種本質的潛在力量,大學生的外在氣質、性格等,并不能靜止地體現其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質結構是否完善,只能通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可見,內潛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質的穩定性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穩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的,這種遺傳素質給予心理素質第一種穩定的特質,它很難隨環境及大學生品質的改變而改變。其次,在大學生經過發展和成熟階段后,其心理素質水平及結構也已相對穩定,無論是個體努力還是外界環境的強制性輸入,都很難改變其心理素質的穩定性。

4.心理素質的可塑性

除了穩定性外,在大學生個體發展和成熟階段,其心理素質還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輸入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心理素質的可塑時期,我們不能否認在個體進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質的穩定性不是絕對不變的,但在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念、心性品質的發展與形成時期予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質結構、符合其社會角色的心理素質水平,無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之一。

二、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與合作。可以把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比作四個系統:課程系統、學生系統、專家系統、社會與家庭系統,這個四個系統共同組成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四維結構。在這個四維結構中,課程系統是基礎,學生系統是課程系統的深化和發展,而專家系統是對課程系統及學生系統的監控與干頂,社會與家庭系統是對前三個系統的輔助和支持,每個系統中都可以有針對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選擇教育途徑。

1.課程系統

大學生課程系統包括規范的課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學科滲透教育。可以在大學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養課中開設心理素質教育的專題,同時開設心理學、心理訓練等選修課程,使大學生明確心理素質的內涵與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與心理防御知識,以此來引導和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促進其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

2.學生系統

大學生學生系統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系統,包括如大學生心理協會的社團組織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心理電影、“心理一角”等社團活動以及各種社會實踐中,學生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可以使學生積極地把課程系統中輸入的知識轉化到實踐中,并內化為心理素質,在無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完善心理素質結構。

3.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是指以專家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報告、個別談心及團體咨詢,設計專業的心理測驗并建立心理檔案。由于心理專家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權威性,這種專家系統中的活動更易為大學生所接受。同時,專家系統可以對課程系統及學生系統進行監控與干預,使各個系統協調動作,積極配合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

4.社會與家庭系統

社會與家庭系統是以社會人士和家長為主導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這個系統與以上三個系統不同,并沒有明確的內容但作為大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導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心理素質教育的各個系統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系統之間發揮聯動作用,教育者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教育途徑,才能保障心理素質教育順利實施。

三、開展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現階段,我國教育界關于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并沒有進行統一的規范,學者們對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鑒眾多學者的觀點,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三個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參照學者們的理論研究,結合社會實際需要以及大學生自身發展要求,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應該至少包括如下幾點:

(1)性格特征素質教育

性格特征素質教育以培養大學生意志力、耐挫力、獨立性、責任感、自我調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水平為目的。在自我認知方面,使大學生了解認知發展規律、特點,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使大學生正確、全面的認識自我,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和思考問題。

(2)自我調控教育

自我調控教育包括情緒控制、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三個方面。大學生是年輕的群體,心理發育程度決定了其情緒及情感波動較大,使他們了解情緒變化的特點,并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及情感波動,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與調節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待人處事,從而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與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與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點,提高大學生克服困難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果斷、堅毅的意志品質,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這種能力也正是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素質。

(4)心理動力素質教育

心理動力素質教育包括成就動機、榮譽感、抱負、求知欲與進取心。動機是個體始動和維持活動,并驅使活動朝著一定目標進行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行為的內在力量,它表現在指向目標、滿足需要的實施過程中。

大學生作為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正確而堅定的人生動機,強烈的榮譽感與抱負心,不斷的求知與進取,是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祖國建設需要和自身發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開展的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

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可以用來解釋個體應付挫折情境時,為防止或減低焦慮等精神壓力所采取的一種習慣性的適應行為。自我防御機制是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種挫折反應,又是一種應激策略,既是一個潛意識的精神內在過程,又是一個可以進入意識層面、并能被主體繼發認知的行為方式。

顯然,只有既能減輕內心痛苦,又能適應外界環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機制,否則,不論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機制。當內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緒沖突時,防御機制開始起作用,在心理學上,影響防御機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際關系、社會支持、性別等(本文主要篩選對大學生群體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較為頻繁、很少尋求社會支持的年齡階段,因此,正確引導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對大學生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可以選擇在大學生中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如人際關系的防治與防御教育。由于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導致人際交往障礙,出現交往恐懼、人際關系緊張、溝通不良等現象,甚至會產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獨的心理,嚴重影響正常人際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大學生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技巧,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增強其心理防御能力。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心理防御與防治教育的關注重點,應該放在“新生現象”教育、學習壓力防治教育、就業壓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等“社會支持”范疇的心理教育上。

3.創新素質教育

眾多學者針對心理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表明,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強大學生創新素質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質量,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創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經發現或發明成果的基礎上能夠做出新的發現、提出新的見解、開拓新的領域、解決新的問題、進行新的應用、創造新的事物,創新能力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創新素質是主體通過有目的的創新行為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心理取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久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丝袜美腿福利视频在线看 | 末满18以下勿进色禁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程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免费全过程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男人天堂网站在线 | 国产精品1区2区 |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 国产精品拍拍拍福利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正能量www正能量免费网站 | 亚洲精品一区亚洲精品 |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伊人色一区 | 亚洲aa| 国产人做人爱免费视频 | 一级毛片儿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 | 午夜欧美| 美女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 欧美性毛片大片 |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日本精品国产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年男人午夜片免费观看 | 怡红院免费在线视频 | 美女视频网站黄色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 免费观看毛片视频 |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aa天码毛片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国产a | 一级毛片欧美大片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中文偷拍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