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科學專業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科學再深造方案規劃環境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在我國的發展也僅僅只有幾十年而已,但是由于工業文明帶來的污染不斷加劇,環境專業在國內的發展速度飛快,并且已經形成了環境工程、環境生物、環境物理、環境化學、環境規劃與評價、環境大氣等多方向的一個綜合性學科。由于需求市場巨大,專業要求較高,在國內有眾多的高校設立了環境學專業,同時也不斷有工作者從化學、物理、地理等其它專業轉入環境行業。盡管各高校的環境學應屆畢業生就業存在一定困難,但市場對于環境科學專業仍有需求,特別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環境技術人員。而且由于其專業性較強,相應的職位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技能證書。但環境專業的技能證書考試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在校學生一般不能去參加考試。因此,本文主要基于2011年“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前程無憂”三大招聘網站近一年的數據,結合上海市春秋季大型招聘會的信息,對現有的環境市場需求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期為開設環境學專業的學校提供一個課程設置和就業培訓的參考,為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環境行業的工作者分析其自我發展的方向。
一、調查方法
跟蹤調查2011年三大招聘網站2011年每個月前十天的招聘內容和上海市春秋季大型人才招聘會的信息,去除沒有具體信息的職位和重復的職位后,將余下的信息進行人工篩選,對包括工作的類型,工作年限的要求,學歷的要求以及工作經驗背景等資料進行分類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環境科學專業工作類型的需求分布
如圖1所示,從工作類型的需求情況來看,工程類的工作占了47%,有近半數左右,其次是管理類的需求占25%,但管理類之中的分類又比較多,由于安全生產和清潔生產的發展,EHS占總需求數的9%,安全類的工作占4%。包括安全生產管理等,而新能源與CDM的工作共占3%。傳統意義上較為火熱的市場環境評價與環境規劃類需求僅分別占4%與3%,銷售類的需求量占16%,而且有不少是需要銷售主管等高級職務。而其他技術類的需求占13%,其中環境監測需求量僅占3%,而且需求一般都為層次較低的操作人員。其他的技術類需求約10%,包括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以及固體廢棄物技術的處理等技術性的措施。
2.對于學歷的要求
大部分單位的招聘都是面對大專和本科,中專及以下和碩士以上學歷的需求量都較少,與招聘情況結合分析,招聘中專生的主要是銷售與監測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管理類的工作普遍要求比較高,基本都在本科以上。而碩士及博士的招聘數量很少,這一方面,符合現有的學位比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許多面向碩士博士的招聘單位會在自己的公司網站上掛出需求信息或者并不進行公開招聘,如各個高校以及一些大型公司等。
3.對于工作經驗的要求
從圖2的統計可以看出,大部分工作對于年限的要求在3年以內,需要應屆畢業生的工作僅占5%~10%,這一方面說明大部分的工作單位都希望有工作經驗的新職員。但是8年的工作經驗需求量僅占5%左右。經調查表明,在工作1~3年左右是一個跳槽的高峰時期,有8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一般將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或者不太會通過網絡的形式參與求職。因此,對于求職來說,在一兩年之內通過崗位變換找到合適自己的就業方向,并通過兩三年的積累取得相應的工作經驗將有助于在此行業內取得較好的發展。
4.對于工作背景的要求
表1是相關的一些環境類工作所要求的工作背景,可以看出,一般的職位至少要一至兩樣相關的技能特長,有些職業技能可以在學校學到,如CAD制圖、儀器分析等。但有些技能必須在工作中學到,如安全員證書、環評師證書等。因此,掌握一門優秀的技能對于個人今后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5.招聘企業類型
在環境領域,民企占了絕大多數,外資和合資企業占了1/3左右,但從待遇上來說,外資和合資的企業待遇普遍較高,而民企的待遇差別較大。但外企對外語的要求較高,多數外資企業均直接英文招聘信息,且外企招聘集中在EHS、CDM等職位上。
三、結論
1.環境科學類的工作方向類型較多,且專業性較強,對于高校的環境科學專業來講,很難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環境科學就業方向展開專業培養,因此學生更多地需要在學校中學習更多的基礎,在工作中開展應用學習。
2.由于工作類型多種多樣,環境專業學生也幾乎不可能掌握環境學所有內容,因此找到合適自己的就業方向并進行深入地學習和深造是必須的。
北京工業大學2015年碩士研究生擬招生學科目錄
院(所)、學科代碼、名稱 學科方向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備注 001 機械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學院 223 0801 力學 _ 01動力學與控制 _ 02固體力學 _ 03流體力學 _ 04工程力學 27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11理論力學或812材料力學I 080200 機械工程 _ 01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 _ 02精密數控加工與自動化裝備 _ 03現代焊接技術與自動化裝備 _ 04機電系統控制及自動化 _ 05機構及機器人系統分析與控制 _ 06機械及微機電系統結構設計 7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11理論力學或812材料力學I或813電工學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_ 01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 _ 02現代測控技術及方法 _ 03計算機測試與控制技術 _ 04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技術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03電子技術I或812材料力學I或813電工學 085201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 _01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及裝備 _02現代機械系統設計 _03機電液一體化設計與制造 _04現代測控技術與儀器 _05高端裝備強度與動態分析 9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09工程力學或813電工學 002 電子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 232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_ 01信號處理與電路 _ 02數字多媒體信息技術 _ 03信息光電子學與光通信 _ 04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與系統集成 _ 05電子器件、射頻和功率集成電路及可靠性 5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22信號與系統或823半導體物理 1、01-02方向選822; 2、03-05方向選823。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_ 01語音與音頻信號處理 _ 02多媒體通信技術 _ 03信號處理理論與通信技術 _ 04圖像與視頻信號處理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22信號與系統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_ 01自動控制理論及其應用 _ 02測控技術與自動化系統 _ 03智能系統與智能信息處理 _ 04信息融合與自主導航 _ 05計算機控制技術及其應用 6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21自動控制原理 085208 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學位) _ 01信號與信息處理及其應用技術 _ 02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技術 _ 03多媒體通信技術 _ 04無線通信技術 _ 05嵌入式系統技術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22信號與系統 085210 控制工程(專業學位) _ 01工業過程的建模、控制與優化 _ 02系統工程(系統優化與決策) _ 03信息管理系統 _04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 _ 05智能控制與智能系統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21自動控制原理 085209 集成電路工程(專業學位) _ 01集成電路設計 _02集成電路制備工藝及相關技術研究 _03微電子器件檢測與可靠性評價技術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23半導體物理 004 建筑工程學院 246 0814 土木工程 _01工程抗震減震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理論、方法和技術 _02結構新體系與高性能材料 _03結構全壽命設計、健康監測與可持續發展 _04巖土與地下工程安全風險分析、評價方法和技術 _05工程施工技術與風險管理 _06水環境恢復工程及水質處理保障技術 _07建筑環境控制及能源利用技術 119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01數學一 ④841結構力學 或833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或843鋼筋混凝土結構 或 845水分析化學與水力學;或846傳熱學Ⅰ或867流體力學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橋等)或相近專業考生報考方向可選01~05,考試科目可選841或833或843; 2、給排水或相近專業考生報考方向可選06,考試科目可選845; 3、暖通或相近專業考生報考方向可選07,考試科目應選846或867。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_ 01道路與鐵道工程 _ 02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_ 0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與控制 1、01方向選848; 2、02-03方向選849或832。 0815 水利工程 _ 01水文學及水資源 _ 02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_ 03水工結構工程 _ 04水利水電工程 _ 0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01數學一 ④841結構力學或844水力學Ⅱ 085213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 _01工程抗震減震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理論、方法和技術 _02結構新體系與高性能材料 _03結構全壽命設計、健康監測與可持續發展 _04巖土與地下工程安全風險分析、評價方法和技術 _05工程施工技術與風險管理 _06工程項目管理及信息化 _07水環境恢復工程及水質處理保障技術 _08建筑環境與能源利用技術 10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或203日語 ③302數學二 ④841結構力學或833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或845水分析化學與水力學 或846傳熱學Ⅰ或867流體力學Ⅱ 1、土木工程(含工民建、道橋等)或相近專業考生報考方向可選01~06,考試科目可選841或833或843; 2、給排水或相近專業考生報考方向可選07,考試科目可選845; 3、暖通或相近專業考生報考方向可選08,考試科目應選846或867。 085222 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 _01道路交通安全理論與道路工程技術 _02交通規劃與交通控制理論及方法 _03智能交通、仿真與可持續發展整合體系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與控制 1、01方向選848; 2、02-03方向選849或832。 1256 工程管理(專業學位) _ 00不區分研究方向 8 ①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②204英語二 005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 152 070304 物理化學 _01能源材料物理化學 _02催化化學 _03納米材料物理化學 _04界面物理化學與分離技術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84物理化學I ④887無機化學II ·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_ 01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先進環境能源理論與技術 _ 02強化傳熱傳質理論與工程應用 _ 03制冷低溫系統及其環保節能理論與技術 _ 04車輛及動力系統節能、凈化與控制 2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 ②201英語一 · ③301數學一 · ④851傳熱學Ⅱ或852工程熱力學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_ 01綠色化學與精細有機化工 _ 02工業催化與納米科學 _ 03膜科學與化工分離技術 _ 04材料化學理論與應用 _ 05先進材料合成及催化應用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2數學二 ④814物理化學Ⅲ或820有機化學I或878化工原理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_ 01環境規劃與污染防治 _ 02污染控制化學 _ 03環境分析與監測 _ 04環境規劃與管理 _ 05水污染控制工程 _ 06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2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02數學二 ④856環境影響評價或857微生物基礎I或858環境工程學 1、只有05方向招日語考生; 2、01-04方向,選856; 3、05方向選857; 4、06方向選858。 085206 動力工程(專業學位) _01可再生能源利用與先進環境能源技術 _02能源動力系統優化及工程應用 _03制冷低溫系統及其節能環保技術 _04動力機械及車輛動力系統節能、凈化與控制 32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51傳熱學Ⅱ或852工程熱力學
085229 環境工程(專業學位) _01水污染控制工程 _02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_03環境規劃與管理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56環境影響評價或857微生物基礎I或858環境工程學 1、01方向選857; 2、02方向選858; 3、03方向選856。 006 應用數理學院 98 0701 數學 _ 01基礎數學 _ 02應用數學 _ 03運籌學與控制論 _ 04科學計算 3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63數學分析 ④865高等代數 0714 統計學 _ 01非參數統計與數據分析 _ 02應用統計 _ 03生物統計 _ 04金融工程與應用概率 _ 05經濟統計 14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63 數學分析 ④865 高等代數 0702 物理學 _ 01理論物理 _ 02凝聚態物理 _ 03光學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1量子力學或863光學 1、01方向選861; 2、02方向選861或863; 3、03方向選863。 0803 光學工程 _ 01脈沖激光技術與應用 _ 02信息光學與應用 _ 03微納光學 _ 04光電傳感與檢測技術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28激光原理 0252 應用統計(專業學位) _01生物醫學統計 _02精算統計 _03數量金融 _04質量管理統計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3數學三 ④432統計學 007 計算機學院 151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_ 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_ 02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_ 03計算機應用技術 _ 04 信息安全 6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95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 085211 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 _ 01計算機網絡技術 _ 02計算機軟件技術 _ 03計算機應用技術 _ 04信息安全技術 8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96數據結構 009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40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_ 01生態環境材料與資源循環技術 _ 02稀土、難熔金屬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結構材料技術 _ 04先進材料加工技術 _ 05光電信息與高效能源材料 8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02數學二 ④875材料科學基礎 085204 材料工程(專業學位) _ 01生態環境材料與資源循環技術 _ 02稀土、難熔金屬等功能材料 _ 03高性能結構材料技術 _ 04先進材料加工技術 _ 05光電信息與高效能源材料 6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或203日語 ③302數學二 ④875材料科學基礎 011 經濟與管理學院 182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_ 01技術與項目管理 _ 02戰略管理與社會網絡 _ 03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_ 04城市管理 _ 05運作管理與質量管理 _ 06金融工程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03數學三 ④801管理學或804經濟學原理或805數據庫技術與應用 0202 應用經濟學 _01金融學 _02國際貿易學 _03產業經濟學 _04區域經濟學 _05數量經濟學 _06統計學 _07勞動經濟學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3數學三 ④804經濟學原理 1202 工商管理 _ 01會計學 _ 02企業管理 _ 03旅游管理 _ 04技術經濟及管理 1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03數學三 ④801管理學或804經濟學原理 1251 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 _ 00不區分研究方向 99 ①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②204英語二 1252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 _ 00不區分研究方向 20 ①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②204英語二 012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60 0833 城鄉規劃學 _ 01城鄉規劃理論與方法 _ 02居住區規劃與設計 _ 03城市設計與景觀規劃 _ 04歷史城市與街區保護規劃 _ 05城市防災減災規劃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33城市規劃原理 ④503城市規劃與設計 接收建筑學、城市規劃學(含園林景觀)專業的考生報考。 0851 建筑學(專業學位) _01都市建筑設計及理論 _02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 _03建筑與城市綠色環境技術 _04城市設計方法及理論 4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55建筑學基礎 ④504建筑快速設計 接收建筑學、城市規劃學專業的考生報考。 085237 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學位) _ 00不區分研究方向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37工業設計基礎 ④502產品設計 接收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藝術設計專業等相關專業考生報考。
013 激光工程研究院 66 0803 光學工程 _ 01 激光先進制造技術 _ 02 非金屬材料的激光加工技術 _ 03 先進光纖激光技術 _ 04 超短脈沖激光技術 _ 05 高功率固體激光技術 _ 06 高功率半導體激光技術 _ 07 微納光學與微納制造 _ 08 生物光子學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28激光原理或812材料力學I或875材料科學基礎或886生物化學 0702 物理學 _ 01 激光與材料相互作用 _ 02 激光光電子學 _ 03 強場與超快光子學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28激光原理或864光電子學或861量子力學 085202 光學工程(專業學位) _ 01激光先進制造技術與工程 _ 02高功率激光技術與系統 _ 03激光3D打印技術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28激光原理或875材料科學基礎或812材料力學I 014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30 0303 社會學 _ 01社會學 _ 02人口學 _ 03社會工作 _ 04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52社會學理論 ④877社會學方法 0352 社會工作(專業學位) _ 01社區工作與服務 _ 02社會服務管理 _ 03企業社會工作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331社會工作原理 ④437社會工作實務 015 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74 0710 生物學 _ 01細胞生物學與基因工程 _ 02化學生物學與分子醫學 _ 03天然產物與生物有機化學 _ 04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 _ 05分子檢測與生物芯片 _ 06生物力學與生物電子學 3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1細胞生物學或683分析化學或662普通物理I ④854有機化學或886生物化學或806電子技術 1、01、05方向選621和886; 2、02-03方向選683和854或886; 3、04方向選662和854或886; 4、06方向選662和806。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_ 01生物醫學電子與信息處理 _ 02生物力學及醫學應用 _ 03化學生物學與分子檢測 _ 04分子設計與生物信息學 _ 05藥物合成工藝與新技術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06電子技術或812材料力學1或886生物化學 1、01方向選806; 2、02方向選806或812; 3、03-05方向選886。 085230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位) _ 01生物醫學電子與醫療儀器 _ 02生物力學及醫學應用 _ 03生物制藥工程 _ 04分子醫學工程 _ 05蛋白質組學與基因組學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06電子技術或854有機化學或886生物化學 1、01-02方向選806; 2、03-05方向選854或886。 018 外國語學院 8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_ 01應用語言學 _ 02英美文學 _ 03商務外語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61二外日語或262二外法語 ③610基礎英語 ④816高級英語 025 軟件學院 107 0835 軟件工程 _ 01軟件工程理論、技術與應用 _ 02嵌入式計算與物聯網 _ 03數字媒體技術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93軟件工程學科專業基礎 085212 軟件工程(專業學位) _ 01 物聯網軟件與系統 _ 02 軟件工程技術與應用 _ 03 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 _ 04 嵌入式軟件與系統 _ 05 軟件工程服務與應用 92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92軟件專業基礎綜合 026 固體微結構與性能研究所 22 0702 物理學 _ 01研究及發展先進“顯微學”表征技術、裝置及設備 _ 02跨尺度先進材料顯微結構與性能關系研究 _ 03研究發展新材料、新器件及新應用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62普通物理I ④862固體物理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_ 01研究及發展先進“顯微學”表征技術、裝置及設備 _ 02跨尺度先進材料顯微結構與性能關系研究 _ 03研究發展新材料、新器件及新應用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2數學二 ④875材料科學基礎 028 高等教育研究所 16 0401 教育學 _ 01高等教育與大學管理 _ 02高等工程教育 _ 03學生事務管理 _ 04大學教學論 _ 05現代教育技術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30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0451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_ 01教育管理 _ 02心理健康教育 _ 03現代教育技術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33教育綜合 ④教育管理與教學論 或 教育技術綜合 1、01-02方向選教育管理與教學論; 2、03方向選教育技術綜合。 029 循環經濟研究院 12 020106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_ 01循環經濟理論與模式 _ 02資源經濟理論與應用 _ 03環境經濟管理與評價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3數學三 ④810資源經濟學 0202J1 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交叉學科) _ 01循環經濟理論與模式 _ 02資源經濟理論與應用 _ 03“城市礦產”理論與應用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3數學三 ④815生態經濟學 0805J2/0830J3 資源環境與循環經濟(交叉學科) _ 01資源循環科學與技術 _ 02“城市礦產”開發與應用 _ 03環境污染防治與管理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2數學二 ④817環境材料基礎 歡迎資源循環、材料、環境、生態類等相關理工科考生報考
036 學院 10 010108 科學技術哲學 _ 01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 _ 02工程倫理學 _ 03生態哲學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0科學技術史 ④825哲學 0305 理論 _ 01基本原理 _ 02中國化研究 _ 03思想政治教育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51基本原理 ④88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035 藝術設計學院 22 1305 設計學 _ 01 產品設計 _ 02 環境設計 _ 03 服裝與服飾設計 _ 04 工藝美術 _ 05 數字媒體藝術 _ 06 視覺傳達設計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22設計史論 ④505快題設計 505考試為6小時。 1351 藝術(專業學位) _ 01 產品設計 _ 02 環境設計 _ 03 服裝與服飾設計 _ 04 工藝美術 _ 05 數字媒體藝術 _ 06 視覺傳達設計 _ 07 動畫 _ 08 繪畫 _ 09 雕塑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622設計史論 或 619美術史論 ④505快題設計 或 506專業創作 1、01-04方向選622和505。 2、05-09方向選619和506。 3、506和505考試時間為6小時。 085237 工業設計工程 _01 工業設計 _02 設計管理 _03 交互設計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37工業設計基礎 ④502產品設計 報考02設計管理的考生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專業不限。 039 城市交通學院 87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_ 01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 _ 02道路與交通工程設計方法 _ 03交通安全理論與技術 _ 04智能交通控制與信息處理 _ 05路基路面結構與材料 _ 06道路養護與運營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48道路工程 或 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與控制 1、01-04方向選849或832; 2、05-06方向選848。 085222 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學位) _01交通規劃技術 _02交通管理與工程設計 _03交通信息與控制技術 _04道路設施設計與施工技術 _05道路養護與管理 23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48道路工程或849交通工程或832交通信息與控制 1、01-03方向選849或832; 2、04-05方向選848。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_ 01智能交通信息處理 _ 02虛擬現實與交通仿真 _ 03物聯網信息感知與智能處理 _ 04智能人機交互與多媒體技術 _ 05交通大數據智能處理技術 21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95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 085211 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 _ 01智能交通信息處理 _ 02虛擬現實與交通仿真 _ 03物聯網信息感知與智能處理 _ 04智能人機交互與多媒體技術 _ 05交通大數據智能處理技術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96數據結構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_ 01智能交通系統控制 _ 02自主車輛與車路協同 _ 03交通圖像與視頻信號處理與分析 _ 04交通信息智能化處理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21自動控制原理 085210 控制工程(專業學位) _ 01智能交通系統管理與控制技術 _ 02智能車輛與車路協同控制技術 _ 03交通信息處理方法與應用 _ 04交通圖像與視頻信號處理技術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821自動控制原理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國家教育部1999年頒布的專業目錄中新設專業,屬地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旨在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以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1]。該專業涵蓋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環境區域與管理,城鄉區域規劃等多個專業領域。雖然專業開辦時間短,但發展速度快,截止到目前已有162所院校開辦此專業,涵蓋院校主要涉及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農林類院校、地質礦產類院校和建筑工程類院校等[2]。雖然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管理專業的院校多,但是關于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確比較少,尤其對農林高等院校課程體系的比較與分析研究還未見報道。為此,拙文對我國主要農林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成和特點作了比較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以期對農林高等院校該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論參考。
一、研究方法
目前,我國有17所農林高等院校開辦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從地域分布上看,華北、東北、華南、華中、西北、西南都有分布[3]。由于院校分布地域廣,故采用典型調查與網絡查詢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北京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8所農林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科背景、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及課程安排等方面的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比較農林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上的共性、特點和差異,分析主干課程的設置內容和主要特色,探討其存在問題和改進的途徑等。
二、研究結果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我國高校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總學分為145~180學分左右,其中普通教育的學分和專業教育的學分基本接近,綜合素質教育學時少些。重點大學課內學時比例較低,而一般院校課內學時比例較高。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同一層次不同區域的學校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可以對學時設置做相應的選擇,因此,各學校在統一的專業規范下,教學計劃呈現出多樣性[3]。我國農林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主要由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技能課三個模塊組成(見表1)。8所農林院校該專業總學分平均值為171.63學分,其中內蒙古農業大學總學分最高(188學分),河北農業大學總學分最低(156.5學分),二者相差31.5學分。從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課的比例構成看,8所農林院校該專業必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57.14%,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24.82%,而實踐課學分占總學分的18.04%,基本符合我國普通高等院校課程設置的要求。但有些院校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河北農業大學,必修課學分34.5,占總學分22.04%,選修課學分100,占總學分63.90%,必修課程設置學分過低,而選修課程設置過多。這雖然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但也會造成該專業學生專業基礎和特色不突出。另外,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身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實踐學分設置得高一些,有利于學生技能的培養,但目前一些高校實踐學分設置相對過低。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主干課程分析與比較農林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在農學和林學專業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主要突出農林資源利用和環境科學,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城鄉規劃與設計,土地利用規劃設計等。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上,依據課程性質,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專業方向課(見表2)。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為地學基礎類和資源環境類課程,如“: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地質地貌”、“自然資源學”“、環境學原理”“、生態學”“、資源學導論”等,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本專業所具有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專業技能課程主要為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而設置,是本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主要根據各學校的學科背景和專業發展方向開設[4-5]。比較農林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專業方向課可以看出(表2),8所大學該專業基礎課基本都以地理學和環境科學課程為主,主要課程有“自然地理學”、“地圖學”、“測量學”、“經濟地理學”、“環境學導論”、“生態學”等。這表明農林高等院校專業基礎課的設置與該專業的主干學科相一致,符合專業要求。然而,在專業技能課和專業方向課設置上各校差異較大,各具特色。如:北京林業大學專業技能課程為“資源環境數據庫技術”、“可視化編程語言”、“地理系統基礎”、“計算機繪圖”、“地理系統設計”和“遙感技術基礎”;東北農業大學則以“土地利用規劃學”、“環境管理與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原理”、“小區規劃”、“人居環境評價”和“環境質量評價”為主;河北農業大學以“土地經濟學”、“電子制圖”、“國土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管理科學”、“土地評價”、“土地管理學”、“區域規劃”、“地圖學”、“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題”為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則以“城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村鎮規劃”和“旅游規劃”為主。比較主要農林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技能課和專業方向課的組成可以看出,農業院校該專業正在向多元化格局發展,這些與學校自身的專業背景和專業發展方向關系密切。
(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課程分析與比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屬于應用地理學專業,其實踐技能培養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從8所農林高等院校專業技能實踐課程的比較可以看出(表3),實踐課程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公共實踐訓練課程,如“軍訓”、“公益勞動”、“社會實踐”、“生產實踐”等,各農林院校間差異不大。其二為專業技能實踐課程,分為課程實習、綜合實習和畢業實習等,主要包括“測量學實習”、“自然地理實習”、“地質學實習”、“遙感實習”、“土地評價實習”或“土地規劃實習”等,但在各個院校間實踐課程設置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是個別院校實踐課程重點明確,能夠較好地達到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目的。
(四)農林院校專業特色分析高等院校專業特色主要由其設置的課程特色來體現的。從農林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辦學特色上可以看出,8所大學在辦學特色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以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為主,另一個是以城鄉規劃與管理為(見表2),這些與其依托的原有學科發展方向有緊密聯系。雖然8所農林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能夠體現各自的專業特色,但仍存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多為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類課程的簡單疊加,過分追求細而全,專業特色不突出;地區優勢不明顯,與我國快速發展的城鄉一體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院校實踐技能課程不能很好地體現其專業培養意圖,實踐技能特色不突出,這樣也不能體現該專業的辦學特色,更不能體現該專業的創新之處(見表3)。
一、全國財經院校資環專業辦學情況
目前全國 10 所開設資環專業的財經院校總體情況是,有 2 所處于沿海發達地區,3 所處于中部地區,5 所處于西部地區。財經院校開辦資環專業的時間比理工院校要晚,山西財大、江西財大和重慶工商大學都是 2002 年批準、2003 年才開始招生的,而浙江財院和蘭州商學院都是2006年才開始招生。在招生類別上,除浙江財院、廣東商學院、江西財大和貴州財院 4 所院校文理兼招外,其他 6 所院校都只招理科生,這反映了資環專業的理科屬性。在年招生規模上,近年來,10 所財經類院校資環專業年招生在30~60 人之間的較少,如河南財大年招生110~120 人,浙江財院在 35 人左右,廣東商學院和重慶工商大學年計劃招生 90 人,貴州財大 2011 年為 108 人,其他 5 所院校在 40~60 人之間。從辦學條件分析,只有個別學校有明確的專業特色,如云南財大以“國土資源評價與管理”為專業方向。在主要專業課程設置上,大部分院校除按要求設置了資環專業的基本課程外,還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開設了一些特色課程,但將經濟和資環結合的課程不多(見表 1)。在實踐教學環節和條件方面,實踐教學一般都包含實驗課程、室外實習,有的還注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實驗條件主要有兩大類,分別為針對單門課程的實驗室和針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綜合實驗室(見表 2),但一般都數量不多。
二、 財經院校和同區域其他高校資環專業辦學情況對比
為了實施差異和錯位競爭,進一步辦好財經院校的資環專業,需要結合財經院校的地域特征,對比分析財經院校和所處同一地區其他類型高校資環專業辦學的差異。限于篇幅,這里以甘肅省的相關高校為例。目前,開辦資環專業的在甘高校有 6 所,其中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是大專層次,隴東學院2010年才新增,故這兩所學校不作對比。在考察的4 所在甘高校中,作為綜合性院校的蘭州大學開辦時間最早,在 1998 年教育部第四次專業目錄調整后就開辦了;西北師大和甘肅農大先后在2001年、2003 年開辦;蘭州商學院較晚,2006 年才招生。從最近幾年的招生規模看,蘭州大學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數在25~35 人之間,其他 3 院校基本都在 50 人左右。從招生種類看,除西北師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從辦學條件分析,在學科背景上,蘭州大學和西北師大都以地學為背景,甘肅農大以農學為背景,蘭州商學院以財經為背景。在學科門類的組成體系上,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地理科學類有三個,即地理科學、資環和 GIS。蘭州大學和西北師大地理科學類三個專業都有,且開辦了與資環相關的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甘肅農大地理類的開辦兩個,另外開了一個相關的環境類專業,而蘭州商學院只開辦了一個。在專業方向和主要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蘭州商學院以環境保護與治理為專業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該專業重點方向都放在“規劃”上(見表 3)。其中,蘭州大學在城鄉規劃與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方向基礎上,擬增加“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向并作為重點和特色方向[ 3 ]。在實踐教學環節和條件方面,蘭州商學院明顯不足,在實驗項目開設數、專業實習體系和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有許多尚待繼續努力的空間(見表 4)。
三、財經院校資環專業辦學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辦學特色不明
從全國 10 所財經高校資環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資環專業涉及的資源、環境、規劃和管理的各個方面,人才定位于應用型、復合型、創新性高級專業人才,創業型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等幾大類上。這種情況下,難免出現“廣而不精,寬而不專”的尷尬。在專業辦學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規劃特別是城市規劃,也有偏重旅游開發規劃管理。例如,廣東商學院設置了城鄉規劃與管理,減災防災與災害經濟兩個專業方向;云南財經以空間信息,國土資源評價與管理為專業方向,實際執行后者;蘭州商學院以環境治理與保護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沒有明確的專業方向(見表 5)。但是,有明確專業方向的財經院校資環專業,與其他類型高校的資環專業相比,沒有凸顯地域性和財經性的大學科背景,辦學特色不夠鮮明。
(二)實踐環節不強,競爭能力不高
據麥克斯 - 中國 2010 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顯示,資環專業就業對口率為44%,是就業對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專業之一,列倒數第八[4 ]。這一數據是從整體上反映各類學科背景資環專業的情況,財經院校資環專業就業情況沒有專門的統計,不過,據行內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類專業,就業率、專業對口率更不如人意。這與財經院校資環專業實踐教學薄弱不無關系。資環專業作為理工專業,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理工院校相比,財經院校在實驗條件和實踐平臺,實踐環節所占總學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嚴重影響了學生實踐學校 實踐教學環節和條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理財”結合不緊,專業優勢不彰
從一些財經院校資環專業畢業生的去向看,從事與財經學科背景有關的銷售、物流、會計和法律等行業的工作占有相當的比例。這說明財經院校的資環等理工專業,不能純姓“理工”,要結合學校的優勢學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拓寬就業渠道。同時,比較其他類型院校的資環專業,綜合性大學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優勢明顯;師范類和地礦類院校的地學有較厚的學科基礎,大多側重規劃本身也有比較優勢;財經類院校的比較優勢只能在經、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財經院校的資環專業在專業方向、課程體系構成等方面,作為理科的資環專業和財經院校的大學科背景的“理財”結合上不夠緊密,以致專業優勢不夠明顯。
四、財經院校資環專業的辦學對策
(一)找準目標定位,優化培養方案
毫無疑問,財經院校的主要資源和重點以優勢的經濟、管理為主,資環作為理工專業處于邊緣。如何將這種邊緣專業辦出特色和辦出水平,關鍵在于找準目標定位。特色的內涵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強”。財經院校理工專業盡管占據比例不大,但理工類專業在整個學校的學科體系中,具有配合優勢學科、拓展學科增長點的作用。基于此,財經院校資環專業要辦出特色,提高辦學水平,就要走“理財”結合的道路,依托學校的經濟、管理優勢學科,遵循該專業綜合性和邊緣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學科特點,借鑒吸收同類財經院校的辦學經驗,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與同一區域開設此專業的高校形成錯位競爭的格局。以蘭州商學院資環專業為例,筆者對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設計如下(見表 6)。
(二)進行分類指導,優化課程體系
鑒于資環類理工專業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規律,財經高校在制訂專業培養方案時,要給出分類指導意見,不能籠統地把資環這類理工專業和經、管、文、法等專業簡單地規定在一個框架里。在財經院校現有的培養方案框架下,經、管、文、法等專業和理工專業應有不同的框架體系和要求。借鑒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學校的做法,理工類專業的總學分和總學時可比經、管、文、法類專業適當多點,同時實踐環節比重適當增大;在公共基礎課不變的前提下,應減少相關性不是很大的學科基礎課,以增大各二級學院在專業課程安排上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便于增加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選修課的比例,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留出適當空間,這樣既保證了學校整體的培養特色,也兼顧了不同專業的各自特點;在課程安排上,要根據專業特點和定位“因需設課”,防止“因人設課”,當然這需要對師資隊伍和教師知識結構進行優化;在專業課程體系上,按課程群進行優化是適宜的選擇[ 5 ],并做好課程群與現有培養方案框架的銜接工作;適當安排1~2 門的雙語教學課程,以提高學生專業外語能力等。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40-02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上高等教育逐漸形成了一股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潮流,“應用型本科”也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辦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提出:“今年將印發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啟動改革試點,有序引導部分有條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高校已進去轉型發展時期,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業已成為我國眾多地方本科院校所普遍追求的辦學目標。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應逐步進行,而不是同一時間所有地方高校全部實現轉型;具體到某一個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也應該是某些應用型較強,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專業率先轉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是根據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設置的新專業,培養具備自然地理基礎理論并應用于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專門人才,具有典型的“應用型”特征。本文以地方高校湖北民族學院為例,對近幾年該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和實踐進行總結,探討在轉型發展背景下如何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養“應用型人才”,實現 “應用型專業”的轉變。
1 人才培養方案創新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起:“7+3+1”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達到“寬口徑+應用型+方向分流+有專長”的知識與能力的結構目標。即,以校內基礎理論教學夯實專業理論與知識結構,校外多模式實訓鍛造專業技能,高年級按專業方向分流,以專業技能培養(實驗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專業特長培養為特色的專業教育模式。
即,第1~2學期重點完成大學通識課、科學基礎素質教育和學科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地理科學導論、可持續發展概論、環境科學、有機化學、工程數學)的教學;第3~4學期重點完成專業理論基礎理論與技術學科課程群(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環境化學、人文地理學、資源科學概論、測量與制圖、3S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儀器分析、環境監測等課程)的教學,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第5~7學期重點完成專業方向分流課程群,環境評價與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生態學、環境微生物、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法學、環境地理學、環境規劃、環境工程、清潔生產、生態修復等,土地整理與規劃方向主要包括,綜合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經濟學、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水文與水資源、經濟地理學、土地保護學、土地管理學、土地利用規劃、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等;“3”指,第1、2、3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通過校企、校地合作等多種產業人才培養模式,重點開展專業技能、方法實習實訓課程教學,第1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以資源環境調查分析社會實踐課為主,第2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重點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包括自然地理學實習、3S技術實習、環境監測見習等課程,第3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重點開展專業綜合技能訓練,按專業分流方向,環境評價與管理方向主要開展環境評價與管理實訓課程,土地整理與規劃方向主要開展土地管理與規劃實訓課程;0.5年指第8學期中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實踐環節,要求根據企事業合作單位指定的專業方向,在老師或者專業機構或者企業內部強化提高某一方面的專長。
2 專業教育模式創新
組建階梯式專業基礎與專業技能耦合型課程群,進行分階段教學,搭建專業核心知識與能力架構,改革專業能力培養方式,專業課理論課程教學同時進行專業技術、能力實訓,采取學校教學與企事業單位實踐教學相結合、“雙師”教學與導師制相結合等方式,確保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確保實踐技能訓練的系統性、強化性,確保基本學科方法、專業技能、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漸進提高,確保專業理論在實踐實訓教學中得到強化與升華,確保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該模式中是采取的階梯式耦合型培養模式,關鍵點在于, 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能力教育相結合,強化實踐技能訓練。
該模式在傳統分層次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改革,主要創新點在于一下幾方面。
(1)通過耦合進階式教學模式,將專業理論教育與專業方法技能訓練結合,使得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受到專業方法和技能的訓練。(2)實行導師制,學生自由選擇指導教師,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學業規劃及其實施,學生參與到導師相關科研課題中,促推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3)將課堂教育與校企(地)合作教育相結合,推動專業實踐技能教學,在生產實踐中學習、提高,促使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4)采取“雙師”教學模式,專業老師主講專業課,同時聘請企事業單位技術工程師、一線管理者進課堂講授部分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5)壓縮節約出半年時間,由學生自主選擇方向,進相關企事業單位或部門,基于前期培養的基礎上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培養特長,結合畢業論文(設計),開展專業綜合能力訓練。
3 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整合課程實驗、專業技術方法、實習實訓,將集中教學與分散教學相結合,校內教學與校企(地)教學相結合,專業基礎實踐教學與專業方向分流實踐教學相結合,確保能因材施教,充分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個人專長。主要體現在一下幾方面。
(1)對自然地理學、3S技術、基礎化學實驗等專業基礎實踐課程,進行整合,實行校內集中教學;對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土地管理、土地規劃等生產實踐性強的課程,實行校外實習實訓。(2)學生早進課題,選擇導師進入課題組,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3)實習過程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由實習課程負責老師統一安排,并由學生自主選擇指導教師(由該專業專任教師或聘請的兼職教師組成)后,分配到本專業固定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實習。
4 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的基本舉措
4.1 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專業應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并完善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一是突出“寬口徑+應用型+方向分流+有專長”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構建并完善專業有特色,形成基礎扎實、專業技能訓練有素、個人專長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二是以專業能力培養(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構建并完善實踐教學、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等相結合的能力培養體系。三是強化素質培養,構建并完善成人與成才教育有機結合的素質拓展培養體系。
4.2 結合專業人才國家基準和產業人才培養規格需求,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1)參照教育部專業人才培養基準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規格要求,科學合理地安排既適用,又簡練、精干的課程體系。(2)不斷更新和調整各門課程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加強素質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到教學內容少而精、適度基礎、重應用和能力。(3)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適當減少學科性教學內容,增加應用性、實踐性教學內容。(4)圍繞強化實踐這一中心,積極探索各種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將理論教學融入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中。(5)教學方法上改變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創造性。
4.3 以專業方法技能訓練為核心,調動多種實踐教學平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根據“7+1+3”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加大校內專業基礎實驗內容,加強校內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參加用人單位的實際項目,申報大學生創新課題,建設、發展校企(地)實習實訓基地,多平臺綜合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學校育才企業用才的有效對接。
4.4 加強、拓展教師隊伍建設,為支柱產業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撐
按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校內補強、借力校外優秀專業人才,搭建有效的教師隊伍。該專業將在現有教學隊伍的基礎上,借助學校加大專業骨干教師和優秀人才引進力度的政策,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提高專業教師隊伍整體教學、科研水平。在未來5年內,爭取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法,使專業教師隊伍的人數保持一定規模增長,教師隊伍的科研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同時,通過引進和鼓勵年輕教師(特別是無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短期實踐鍛煉,以提高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質工程;學科定位;辦學特色;華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008-02
地質工程是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主要研究如何獲取地質環境條件,并分析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形式,進而研究認識、評價、改裝和保護地質環境的一門科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相互滲透、交叉的邊緣學科。桂林理工大學地質類專業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其地質類專業辦學情況在國內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為地質類工科專業的地質工程專業在我校已具有多年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而本科招生資格于2009年才獲得。由于歷史原因,造成學科歸屬、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上的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現結合我校地質工程專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一、國內外辦學情況
目前,國內辦有地質工程本科專業的大學有近30所院校,在一些重點院校還設立有地質工程碩士點、博士點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流動站。這些學校根據原行業的需要,保持部分行業特色,在地質工程專業名稱下,具有不同的側重面并賦予其新的內涵。從全國來看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強的學科發展群體,具有比較強的辦學能力。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家的高校中,“地質工程”與“巖土工程”往往不加區分,這二者皆是同一個詞“Geotechnical Engineering(英文)或Geotechnique(法文)”。他們將“巖土工程或地質工程”設置在土木工程大學科下,一些院校也在地球科學下設置“巖土工程或地質工程”專業[2]。
二、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科定位
根據最新的國家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地質工程專業已從原1998版的“引導”性專業(專業代碼:080106Y),正式成為具有獨立學科內涵和知識體系構架的地質類工科專業(專業代碼:081401)。這一改變極其重要,它徹底理清了多年來對該專業的定位不清的問題。1998年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作為引導性專業的地質工程專業包含了普通專業目錄中的勘察技術與工程和資源勘察兩個專業。但是,經過多年實踐,發現地質工程專業與資源勘察或勘察技術與工程的定位和內涵差別很大,導致專業不規范,定位不規范,也給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選擇和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很大的不便。2004年教育部曾修改過地質工科本科專業目錄,明確了地質工程專業為涵蓋原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的工程地質部分以及勘察工程專業。2012年的改版則進一步鞏固了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科定位,充分考慮了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形成了從勘察、設計、施工等地質工程完整的專業鏈條,同時又與研究生的培養實現了接軌。這是地質工程專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三、我校地質工程專業辦學基礎
早在1995年,我校的“地質工程”專業就被評為廣西首批15個重點學科之一;2006年勘查技術與工程(含水工方向)和資源勘查工程兩個專業被確定為廣西首批優質專業。2005年,地質工程中心實驗室被確定為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2007年,該中心被批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從2005年我校確定了“更名大學”的目標后,對專業設置進行了重新規劃。在勘查技術與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兩個專業教學條件基礎上,原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提出了“地質工程”本科專業的建設計劃。到2009年,基本確定了“地質工程”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計劃、師資力量、實驗條件,并于2010年招生70人的教學準備。
四、我校地質工程專業辦學方向
桂林理工大學自2009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后,學校成立了地球科學學院,力圖建立健全系統的地球科學專業體系,在三年內(2009—2011)完成建設,并制定了相應地球科學學院中長期規劃,投入相應的資金,確保工作運行正常。“為地方服務”是我校辦學指導思想之一。結合國內需求,特別是西南地區與廣西區的需求,據地球科學體系自身優勢和特點,我校將圍繞“西南(廣西)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演化及未來趨勢”、“西南(廣西)巖溶區工程基礎穩定與應急處理技術”、“西南(廣西)城市工程地質與地表地下工程協調發展”、“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礦山環境與工程地質”等五個基本研究主題,為廣西的社會和經濟建設服務,從而提升地球科學解決西南地區城市建設與地質環境、礦山工程建設與地質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的能力。同時抓住我院“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點建設和“地質工程中心”廣西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契機,實現我院“地質工程”專業的跨越式發展。
五、建設思路
地質工程包含的兩個主要的專業方向是原“工程地質”專業和“探礦工程”專業,參考各兄弟院校的辦學經驗,我校地質工程專業建設思路如下。
1.加強地質基礎知識的灌輸力度。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現場工程地質條件是工程穩定性與適用性的重要制約條件,尤其對于重大的工程項目,地質工程師如不能很好地把握地質條件,沒有扎實的地質基礎知識,將難以勝任今后的地質工程勘察與評價任務。因此,突出地質基礎成為我校地質工程專業建設的重要思路。
2.結合廣西地質災害特征及經濟發展要求,設置有關地質災害知識的工程地質課程。廣西地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尤其以巖溶地區特有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為主,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問題和石漠化、巖溶塌陷、水資源短缺等環境地質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巖溶區巖土體的工程地質力學分析能力,才能夠勝任這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鑒于我校70%生源來自廣西,學生一般不愿意到北方工作,廣西本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問題決定了我們的辦學方向必須具有地域特色,這樣的學生更能獲得廣西的工勘單位歡迎,實現學生就業本地化。
3.突出實踐及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和現場動手能力。以我校勘察院為主要依托的生產單位,另外與我校有著良好合作關系的各兄弟勘察、設計、施工單位為輔助。盡量讓學生參于到實際工程當中去。從師資、實習、實驗、管理等方面,滿足“地質工程”新專業實踐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陳禮儀,黃潤秋.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05,(4):34-38.
[2]王家鼎.地質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9-32.
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在環保、城建、質檢以及環工、石油、建筑、冶金等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規劃、環境污染防治、污染物處理與處置相關的咨詢、管理、設計、培訓、教學、研發、研究等業務方向的工作.因此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是全面掌握環境科學領域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能力及創新創業意識的應用型及復合型人才.考慮到人才培養質量及其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安徽科技學院十分重視特色專業建設,以特色顯示活力,以特色標志水平,以特設證明質量.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新”的要求,根據安徽科技學院自身的條件,經過認真研究分析,將環境科學專業特色定位為:依托土壤學和農業資源利用專業的基礎優勢,以城市規劃專業和園林設計專業為兩翼,依托生物有機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土壤精準施肥平臺2個省級實驗室,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污染控制實驗室、土壤環境與生態安全實驗室等校內重點實驗室,培養具有從事環境監測、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生態環境規劃等專業素質的人才.
2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設計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以人才培養活動為主體,為實現培養目標所設計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決定著高等學校所培養人才的根本特征.安徽科技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全面推行體現“強化理論基礎、優化知識結構、突出實踐創新、促進個性發展”的“2+2”分段培養模式,即學生入學后前2年先按學科大類完成通識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教學,以強化理論基礎、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基本素質為主.后2年完成專業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個性化拓展課程教學,以突出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主,充分體現因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則.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繼續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建立穩固的聯合辦學關系,以職業和崗位能力需求為依據,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等方面改革,吸收企業有經驗和教學能力的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同時,著力推進“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雙向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行“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構建合作人才培養新機制,聯手打造體現行業企業特點、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積極探索國際校際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選擇一些辦學質量高、信譽好的國外高校,在建立互相承認學分的合作辦學關系基礎上,舉辦“2+2”(兩年國內、兩年國外)或“3+1”(三年國內、一年國外)的國際校際合作班,建立“雙學歷證書+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另外,積極推行主輔修制.
3修訂教學計劃,強化實踐教學內容
專業培養計劃是本科生教育的方向標,科學合理的專業培養計劃會造就質量合格的畢業生.當然,專業培養計劃的制定要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和目標.安徽科技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廣泛參考了國內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課程設置,以及面向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修訂了教學計劃,其特點如下:
3.1新計劃突破以學科為核心來設置課程體系的傳統本科教育課程結構,實行“平+模塊”的課程架構.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提高為目標,建設以能力為核心,以個性化專長為特色,充分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2+3”課程體系,即2“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和“3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模塊、個性化拓展課程模塊).在前2學年的課程安排中側重通識課、基礎課.除了環境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專業基礎課外,重點強化了一些與環境專業密切相關的化學和生物學知識及技能的培養,開設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等課程,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開設了普通生物學課程,強化學生掌握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能.第三學年突出專業課程教育,完成專業教育課程平臺中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重點加強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研究法、環境信息系統等主干專業課;完成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課程,包括室內環境監測、環境法規及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等課程.第四學年的計劃,完成創新創業教育與個性化拓展模塊的課程,重點突出專業特色學習,安排實踐性、創新型、研究型較強的課程.
3.2新計劃在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模塊、個性化拓展課程模塊學分占總學分23%,并對相關課程進行優化,精選相關選修課.充分體現出了人才培養改革模式的精神和“以學生文本”的教育理念,極大地調動了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新計劃加大實驗實踐教學課程學時,提升實踐教學層次,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大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力度,努力構建有利于培養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一是構建基礎實驗教學層次、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層次、科研創新實驗教學層次等縱向三層次實驗課程體系,原則上要求實驗教學課程單獨設課.二是按照基礎性、綜合設計性、研究創新型思路統籌規劃實驗項目,減少驗證型實驗,增加綜合設計型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三是科學構建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生產實習、創新創業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等集中實踐教學體系.四是科學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時間,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使得專業實踐教學學時達到總學時的35%以上.通過以上措施,能夠增強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學習新知識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對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合格環境科學方面的專業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專業;辦學特色;建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 (2012)02-0048-02
1 引言
環境工程專業是一個發展較快的新興專業,從1977年成立之初全國僅有7所高等院校設有該專業,到2009年全國設立該專業的院校已達290所;有一半院校是近10年內設立的,其中36所農林院校中有23所設有該專業[1]。環境工程學科是一個交叉學科,不同學校設立該專業的基礎條件不盡相同,一些是基于化學學科,一些是基于水利學科,一些成立于建筑學科,一些成立于機械學科,還有一些是在生物學科的基礎上成立的。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大多是在生物生態學科的基礎上成立的,1998年前專業名稱為農林環境保護,之后由于教育部學科專業調整,農林院校將農業環境保護專業調整為環境工程專業或環境科學專業。
目前,雖然專業名稱都統一到環境工程或環境科學,且教育部專門成立了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詳細規定了該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但由于各類院校設立該專業的基礎條件的不同及社會對各類人才需求的差異,決定了各類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特色辦學,為國家培養各種不同的環境工程類人才。
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產生的背景及其特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本校”)早在1998就擁有環境工程專業碩士授權點,但籌建環境工程本科專業始于2010年,開設環境工程本科專業主要是基于日益凸顯的農村及小城鎮環境污染治理、農林廢棄物處理等問題。隨著城市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環境污染正在轉型,農林污染日益突出,農村的環境問題更加不容樂觀。而本校的環境工程學科在小城鎮和農村環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同時生態處理技術的發展,也使環境工程專業可與本校一些優勢學科如土壤學、生態學等形成學科群,因此從學科角度講,本校開設環境工程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外,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較早,優勢明顯,而本校的環境工程盡管還存在諸多有待完善的方面,但與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相比,也有著自身突出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資源與環境的緊密結合。 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往往更側重于各種污染治理技術的教學和研究,而對資源重視不夠。資源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農林院校將土壤、氣象、植物學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優勢與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相結合,必將能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內涵,使其更加科學化。
2.2 在農林面源污染控制、生態治理技術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與工科院校相比,本校在農林面源污染控制所涉及到的科學施肥、畜禽養殖業污染控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遷移轉化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生態處理技術利用了植物、動物等自然生長過程對污染物進行吸收凈化,成為近年來備受推崇的治理技術。本校在植物學、生態學方面的學科基礎使其能對生態治理技術有更深入地研究和認識。
2.3 農藥類污染物的防控技術。 農藥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環境。當前,水體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已經受到廣泛關注,因其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威脅到人類的健康[3]。本校在對農藥的分析、提取及其在環境中或污染治理設施中的遷移轉化研究方面,同樣存在著顯著的特色和優勢。。
本校無論從學科組成還是從服務對象上講,在農村小城鎮環境問題和農村面源污染問題處理上都具有突出的優勢。如本校的環境工程在畜禽養殖污染物處理上可聯合畜牧學科,兩個學科可在環境保護與動物健康養殖上達成統一,有利于提升畜禽養殖污染物處理的技術理念;本校服務的對象為農村及農業,這也有利于推進農村污染控制及農林源污染治理技術的應用。
因此,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是其與工科院校環境工程同時發展并且互補協調的基礎,也是其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主要導向。
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建設與規劃
31. 人才培養目標
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建設研討會于2009年5月29日在南京農林大學召開,與會專家達成基本共識:農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在執行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規范的前提下,應充分體現其特色,使培養出的學生既掌握所規定的必需的工科知識和能力,又在農林環境保護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提高其就業競爭力[4]。基于上述觀點,本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包涵以下兩個方面。
3.1.1 加強工程教學、保證共性基礎。 目前,環保產業尚屬新興產業,分類尚不細致,幾乎沒有專門針對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企業,因此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必須要與工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一起競爭工作崗位或升學機會;即便是從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相關工作,也是用工程手段處理污染問題,而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學生在學校期間往往接受的是環境專業與農科的“邊緣教育”,許多學生實際形成的仍是土壤、農化、農林資源環境等專業的知識體系,而沒有真正建立起環境工程專業應有的工程概念,使其在競爭中處于明顯的劣勢,這必將影響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生源,進而影響該專業的持續發展。
本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剛剛起步,無論從師資、課程體系、實踐環節都相對落后于工科院校,尤其是在工程設計及應用方面的教學、科研方面更加薄弱。基于上述分析,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應首先保證學生具備基本的工程設計基礎與能力,使學生達到環境工程專業基本的共性要求。
3.1.2 突出特色,提升行業競爭力。 許多農林院校對于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工科院校的區別并不明顯,而實際上,農林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無論從專業的歷史沿革和學科組成還是從行業特性上講,都具有其特殊性。若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與工科院校無異,勢必缺少競爭力,也沒有體現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與優勢。
3.2 就業方向。 近年來生態處理技術、污染物的農林資源化技術已成為環境工程領域的熱門方向,因此具有環境工程基本專業基礎和技能,又掌握一定農學、生態學知識的畢業生將日益受到青睞,這也為農林院校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本校環境工程專業應結合本校的環境保護相關的學科體系,確立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方向,并設置相應課程內容,如土壤學、生態學、農林氣象學、生態工程等,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具有鮮明的農林特色,提升其升學與就業的競爭力。
同時,應鼓勵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到小城鎮及農村地區從事環境污染治理規劃、設計與管理工作,為此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小城鎮及農村污染治理(分散生活污水、農村生活垃圾)、農林面源污染控制等一些特色課程,強化學生關于農村環境保護及農林污染治理的概念與意識,引導其走入相關領域。
3.3 課程設置。 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前身是依托原來部分的農化專業、土壤專業和化學專業的師資組建的,使其在工程教學方面較為薄弱。要加強工程教學,首先應大力引進具有較強工科背景的環境工程相關專業人才以強化師資,在此基礎上,完善課程體系,在保證流體力學,化工原理,工程制圖,水、氣、固廢污染控制工程等一般工科類課程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逐漸增開水泵與泵站、工程概預算及電工電子等課程。
3.4 教學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重要于段。由于農林環境污染面廣,污染源分散,污染機理復雜,僅依賴教科書中所介紹的一些傳統污染防治方法根本無法解決實際的污染問題,只有通過實際調研和測試,了解污染現狀,再通過反復的試驗,才能得出有效的處理方法。這就要求學生們在校期間就要參與到多種實踐教學環節,如通過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了解農村污染現狀及污染類型;通過課程的教學實踐深化相關的污染治理技術;通過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各實習環節了解和掌握一些污染防治措施;通過參與教師的一些科研和橫向合作項目來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上,不僅是從事農林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有充足的實踐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他如工業污染防治、環境監測與影響評價等工作同樣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就需要本校在教學計劃制定和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所創新,側重實踐教學環節。
4 結語
農林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產生具有其歷史背景,也具有很多發展機遇,但面對眾多強大的工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競爭,必須對其學科發展方向及人才培養目標正確定位,加強在就業方向、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實踐環節方面的建設,才能有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并形成自己的特色領域。
參考文獻
[1] 沈連峰,王婷,張發文,等. 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辦學特色探討[J]. 高等農業教育,2011,1(1):61-63.
[2] 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本科環境工程專業規范[J]. 高等學校理工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2005,7:23-26.
地球物理學是一個融地球物理、現代測繪于一體的新型地球物理專業,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屬于交叉邊緣學科。地球物理學可細分為固體地球物理學與空間地球物理學兩大方向,前者研究地球本身,后者研究太空星體。固體地球物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與地震密切相關,主要是學習地球物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掌握地球內部構造、地震預測、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礦產資源勘察等研究與開發的基本技能。本專業主要課程有地球物理學(地震學、重力學、地磁學、地電學)、地球物理觀測、地質學、連續介質力學、計算機及信息處理等。除此之外,一般還會安排主要課程的實驗和實習、野外地質實習和畢業實習等。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專業為例,該專業創建于1956年,在全國同類專業中歷史最為悠久,注重夯實學生數學、物理基礎,培養其深厚的外語與計算機能力,使學生既具有較強的從事現代地球物理學研究的能力,又能適應現代社會多方面工作的需求。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該專業需要學生懷有極大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能夠埋頭研究歷史數據,耐心觀測和搜集新數據。因此,考生在報考前要慎重考慮,切忌隨波逐流。此外,由于高度的專業化,學生未來的就業大都是從事與地震相關的工作,職業選擇面相對較窄,也致使該專業擁有比較高的深造率。除了繼續深造之外,本專業的畢業生其他主要去向是到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能源與資源部門、災害預測預報部門、通訊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工程技術與業務管理等工作。
地質工程(本科,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一看到地質工程專業,不少人往往容易望文生義,認為這個專業就是要去找礦藏、石油,跟石頭打交道。實際上,地質工程屬于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相互滲透、交叉的邊緣學科。專業著眼點在于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地質工程主要研究如何獲取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和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形式,進而研究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比較有特色的院校有: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吉林大學等。主要課程為:基礎地質學、礦產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勘探、地貌學及第四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勘探、巖土工程勘察、鉆掘工程學、基礎工程施工、環境地質學、地質工程學等。這些都是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因而該專業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該專業的就業方向比較廣泛,如地質調查、油氣及固體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評價、大型工礦企業和水利水電建設、公路和鐵道建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調查、勘察及監測等。就業前景是考生選擇專業的重要因素之一,據麥可思《大學生就業年度指標》中的“就業前景最看好的本科專業”調查顯示,地質工程名列“綠牌”專業(綠牌專業是指月收入、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高的專業,屬于需求增長型專業)的榜首。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本科,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屬于地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其前身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專業。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專業。
立足于地球表層特征及其變化、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等,該專業注重培養掌握國土資源整治與開發、生態環境評價和規劃、城鄉區域建設規劃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涵蓋自然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環境監測、環境經濟學等。
由于這一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報考之前,考生還需要留意其開設院校是否有體檢要求。如長安大學明確提出該專業色盲、一眼矯正視力大于800度者慎報。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較高,畢業生主要集中在高校與科研單位、國土資源管理、環境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規劃以及城市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部門。考生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報考土地資源管理、環境工程和自然地理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測繪工程(本科,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測繪行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基礎行業,從總體上來說屬于服務行業,專業技術含量較高。而測繪工程,主要是研究地球空間信息的一門學科,是國家基礎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支撐技術,屬于當今世界非常具有發展前途的三大高新技術之一。
測繪工程專業培養具備空間定位、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知識,并研究利用這些技術測定地球與其他星體形狀、建筑物(構筑物)的三維特征及其與指定參考系的關系、地球重力場及其內部物理特征、運動物體的特征及其多維參數,研究這些技術在工程、工業和人類生活中應用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能掌握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表達與應用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現代空間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科學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具有堅實的數學、外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和良好業務素質的高級測繪科技人才。
地球化學(本科,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