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觀看建國大業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機遇和挑戰
0 引言
《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無論在數量還是活躍程度方面都是我國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善于利用網絡獲取知識,同時心智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網絡的影響。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探索利用網絡改進和加強思政工作的方法,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使網絡在學生思政教育中發揮積極功效,真正達到“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工作目標。
1 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高校校園網的發展在為教學、科研、管理和師生學習、生活、工作帶來極大方便和提供充分服務的同時,也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1]
1.1 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互聯網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極大的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間。利用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可以跨域地域、語言、文化的限制,交流和共享信息,為開展思政教育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互聯網信息的多樣性和高開放程度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以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進行傳播,這促使思政教育工作由原來的封閉向開放,由原來的灌輸式轉向參與式,互聯網使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互聯網的即時性和交互性延長了思政教育的時間。2013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每周上網時長平均為21.7小時,學生網民的該統計數據要高于平均水平。網絡的即時性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擺脫課堂的限制。互聯網的交互性改變了傳統思政教育中師生間施與受的關系,學生在受教育的同時參與施教過程,增加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
1.2 互聯網技術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問題與挑戰
互聯網帶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僅僅是機遇,更多的是問題和挑戰。它對傳統思政教育的思維方式、教育觀念、管理模式和施教手段等都產生了全方位的沖擊和深層次的震蕩。
互聯網中的某些錯誤理論、信息對大學生正確的“三觀”和意識形態的形成起到了負面影響。互聯網信息的公開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使得網上信息繁雜,難于管理,其中有很多錯誤、不健康和對大學生成長不利的信息。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和意識形態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影響。
對于某些學生個體而言,互聯網帶來知識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網絡成癮。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消磨意志,泯滅理想。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抓住機遇,發揮網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積極功效
2.1 利用網絡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引起學生共鳴
我國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大多采用專業的政治教員利用規范化的材料,難以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鳴。我們應該利用網絡改變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機械灌輸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自主意識[2]。利用互聯網的多媒體特性,切實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表現形式。比如,近幾年多部高水平的紅色影視作品,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視頻網站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開放留言板塊,讓學生交流觀后感想。
2.2 利用網絡提高思政教育的平等性,做到以學生為本
互聯網自由、開放、平等的特性對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產生了沖擊。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以說一不二的管理者自居,要轉變成為竭誠為學生服務的朋友,讓他們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實現個體的發展。利用論壇、微博、微信等被廣大學生接受的網絡工具與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有效地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高校思政工作對大學生的親和力。
2.3 利用網絡提高思政教育的靈敏度,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大學生在網絡中能夠無所顧忌地、更加真實地表達他們的看法和觀點。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敏銳地洞察、把握大學生真實的思想特點和動態。例如,大學生往往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進行交流和討論。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的觀點和態度,借熱點問題發生之際,與學生展開討論,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建立思政教育專題網站也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也可以通過網絡開展思想狀況調查。[3]
2.4 利用網絡擴展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利用互聯網讓思政教育延伸出課堂,走進學生生活的各個場所,利用互聯網讓思政教育擺脫8小時的束縛。在互聯網擴大思政教育空間、延長思政教育時間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最終達到讓學生由被動受教轉為主動求學。
3 網絡時代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處理好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的關系
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應堅持以傳統教育為主,網絡教育為輔,二者共同發展的原則,切不可出現兩個極端。只有把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傳統思政教育優勢的同時利用網絡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才能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3.2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應將理論知識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
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既精通網絡技術,又具有高深理論水平的新時期網絡思政人員。思政工作者既要具備正確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情操、較高的思政理論水平和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能力,又要能夠熟練應用現代網絡技術,掌握網絡信息動態,真正擔當起網絡信息化條件下開展思政工作的重任。
3.3 強化網絡信息的管理和監督,正確進行輿論引導
面對網絡中的不良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擔負起監督和管理的任務,特別是在發現學生有錯誤觀點和認識之后應能用的思想、觀點、立場對其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從而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針對學生集中討論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本質,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以高雅的學術文化優化網絡育人環境,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影響[4]。
3.4 提高政治敏感度,隨時應對突發事件
互聯網上信息流動速度極快,且網絡對信息往往具有放大和歪曲作用。另外,互聯網的出現為一些社會矛盾的表現和傳播提供了渠道,反映到網上時,容易造成過激言論,怨氣過于集中的情況如不及時疏導,也會成為社會矛盾加劇的催化劑。[5]針對一些事關大局、事關穩定的敏感問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科學預測出學生對相關社會問題、事件的意見和態度,做到未雨綢繆,提前進行干預和引導。
4 結論
在當今信息時代,如何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空間和渠道,創造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同時積極應對網絡帶來的挑戰,已成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著力研究的重要課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了解網絡技術的特點和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及思想動態,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當前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實狀況,探索出網絡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舉措,讓思政教育工作在網絡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周濟.占領新陣地把握主動權開創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04.
[2]溫海芳,謝克敏.網絡思政教育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J]. 中國遠程教育,2002.
[3]田維義.加強大學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