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詞]湖蕩;穩定性;生態系統;水環境

水是人類生存之源,而湖蕩被稱為地球之“腎”,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湖蕩系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環境生態系統,系統內的水量、水質和生物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湖蕩生態系統的主體。長期以來,人們對湖泊脆弱性認識的不足,使人們在向湖泊索取的同時,忽視了對湖泊資源的有效保護,大面積的圍湖造田、破壞植被等導致湖泊資源不斷減少,水質不斷下降。不僅使得湖內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同時使其周邊生態系統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1]。

從發展的角度看,湖蕩生態系統恢復效益由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組成,其中生態效益是湖蕩生態系統恢復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正是衡量生態效益的一個客觀尺度。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理解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態系統因受外界干擾而產生的耐久性、抵抗性;另一方面生態系統受到內部擾動后,回歸到原始狀態的能力,即還原恢復性。

鑒于湖蕩生態系統所遭破壞的嚴重性,從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在對其進行保護同時,應對已受損害的湖蕩生態系統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強湖蕩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

1湖蕩生態系統穩定性分析

1.1湖蕩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制約因素1.1.1動物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效率、效益和穩定性,而且還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并在生態系統協同進化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1.2人類活動對于湖蕩生態系統的脅迫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系統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生態學中被稱為脅迫。對于湖蕩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工農業及生活污染物質造成包括氮磷等營養物和有機物的污染;(2)超量引水,使得其本身流量無法滿足生態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過對湖泊及其灘地的圍墾擠占水域面積以及上游毀林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湖泊、濕地的退化;(4)不適當地引入外來物種造成生物人侵,使鄉土種消失和生態系統水平的退化;(5)城市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水利工程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河流形態的均一化和不連續化導致生物群落多樣性的下降,是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系統脅迫的主要原因。

1.1.3自然條件與區位特征的影響平原湖蕩濕地處于的水系位置;肩負的緩洪滯瀝作用程度;上游流域面積、湖蕩直接匯水面積、湖蕩濕地水域組成及之間的連接河網、來水水量與水質等水文條件;行政區劃,村落位置,人口,工農產業格局及經濟發展趨勢,以及包括流域內城市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的入湖河流帶來的污染物。對生態功能有重要影響。

1.2湖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影響機制1.2.1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結構的影響[2]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時間結構的影響表現在,由于湖蕩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因此系統的結構和外貌會隨時間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影響,湖蕩生態系統各個生物成分間,通過食物網和食物鏈發生直接和間接的聯系,保存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

1.2.2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水文調節功能的影響。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對水文調節功能的影響非常顯著,湖蕩系統面積數量上的減少和功能質量上的下降導致蓄水減少,調蓄洪水能力下降,土壤風化。改變了水分養分的循環過程。

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環境惡化的基本特征。

湖蕩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取決于生物多樣性的狀態。遺傳多樣性降低,能降低生物生存能力,物種滅絕使得生物多樣性降低。

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人為和自然因素改變了原有物理化學循環過程,改變了各元素的循環模式。會造成能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制約因素對湖蕩生態系統小氣候的影響。多水的自然體中,發生大量的大氣、植被、土壤的輻射、感熱和潛熱交換、土壤熱傳導和土壤孔隙的熱量傳輸,發生在水文過程中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地下徑流的輸入、表面的騰發、水汽凝結、液態水的流動與滲透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氣候環境。

1.3湖蕩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平衡機制與臨界特征1.3.1湖蕩生態系統的平衡機制[3]生態系統的平衡反映了系統內生物間、各環境要素之間以及生物與各個環境要素之間的一種穩定的關系。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必然規律性就是生態系統的平衡的機制。

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主要通過系統的自然調控和人工調控來實現。由于具有自我調控和自我修復能力,才使淡水生態系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謂穩定性具有兩層含意,一是指對于外界干擾的適應力或稱為彈性,二是在受到干擾后回到原平衡態的恢復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其適應性也是有限的。

1.3.2湖蕩生態系統的臨界特征[4]當系統演化超過某種臨界點以后,會突然出現狀態躍遷,但由于環境演化極其復雜,這種經濟學中常用的優化方法可能并不適用于環境系統演化的臨界性,環境演化有可能超過臨界范圍。

所以,研究環境演化狀態躍遷的產生機制,分析環境演化在臨界點附近的特殊行為就變得非常重要。

1.3.3湖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失調的臨界標志湖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失調的臨界標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結構上的標志,結構缺損造成湖蕩生態系統的某一組成成分消失,引起功能和效益的變化。另一方面,功能上的標志,包括能量循環受阻和物質循環中斷兩方面。

2湖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評價

從發展的角度看,湖蕩生態系統恢復效益由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組成,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由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著手,分析湖蕩生態系統恢復的生態效益,提出湖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評價體系[1]。

2.1系統整體穩定性及評價指標

湖蕩系統穩定程度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說明,結合湖蕩生態系統建設的需要,可以從重建和恢復后生物的多樣性程度、自然保護區所占的比重以及自然災害的等級三個方面出發,對湖蕩生態恢復的生態效益進行評價。

2.2系統結構穩定性與能值分析

系統的結構穩定性是從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的作用強度入手,以物種之間的能量流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涉及能值理論與方法。能值分析理論就是將能值為統一度量標準,將系統內各種生態流轉化為能量來計算。能值分析湖蕩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的步驟是衡量湖蕩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成功與否的尺度之一,能值分析的步驟可以分為四步:(1)收集各種數據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分類,用于評定的原始數據主要來自于實地調查和近年的考察資料;(2)繪制濕地能量系統圖解,以期對濕地生態系統有一個整體的認識;(3)編制能值系統評價表,列出濕地系統的主要能源;(4)查取資料獲得各種資源相應的能值轉化率,求出各種能值轉化率的數學平均值,得到生態系統的結構穩定性指數。

3湖蕩水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管理3.1原則與策略3.1.1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原則湖蕩生態系統具有物種多樣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因為生態穩定性原理,物種越豐富,生態系統越穩定。抗干擾能力就越強,功能越易發揮。

3.1.2注重湖蕩生態恢復與重建

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對于整個湖濱生態系統來說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削弱或減少劇烈的水土流失,防止湖濱區域內大量表層肥沃的土地受到沖刷,保護湖濱土地的肥力,提高周邊土地的生產潛力。

其次,起到對湖濱生態系統的自身保護作用,恢復岸邊植被直接保護了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減少流域內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對種群數量或種群結構的影響。第三,湖蕩生態系統的重建和恢復有效提高了濕地的蓄洪能力,減少湖濱周邊地區旱澇災害出現的頻率,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抗災能力。第四,由于水土流失影響力的削弱,同時對湖濱生態系統的保護措施的實施,生態恢復使區域生態環境朝著有利方面發展,湖濱生態系統出現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保證了湖泊內物質和能量的輸出和輸入平衡,減少了進入湖區主河道的淤積,提高了整個水系的環境質量。

3.1.3注重湖蕩生態恢復與生態系統穩定性之間的關系湖蕩是個動態的生態系統,與周邊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是從一個群落經過一系列的演變成為一個新的群落,歷經很多短暫性的穩定和變換,直到相對穩定。實踐證明,對湖蕩采取必要的恢復和重建,有力地維護和支持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1.4處理好水利工程的生態脅迫問題在研究水利工程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性與穩定性需求。水利工程要盡最大可能保護和恢復湖蕩形態的多樣性,采取必要的補償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3.2湖蕩保護區管理

保護區所占比重即自然保護區所占的國土面積與湖蕩的總面積的比值。建立各種湖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湖蕩生態系統和資源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時也是湖濱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中的重要組成。同時,保護區所占比重因此成為評價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指標之一。為了加強湖泊保護,有效發揮湖泊功能,合理利用湖泊資源,維護湖泊生態環境,防治水害,保障湖泊的可持續管理,必須在調查湖泊基本情況、開發利用狀況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根據湖泊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湖泊的要求,編制湖泊保護規劃,確定湖泊管理的范圍及湖泊保護的目標、對策與總體布局方案,以促進流域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3.3湖蕩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對策法律體制與宣傳教育機制。完善的政策和法律體系是有效保護湖蕩生態系統和實現湖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關鍵問題。

1)深入調查研究與全面監測。要加強湖蕩生態保護區的水文監測管理、物種多樣性監測管理和水環境監測管理。

因地制宜與分層的管理策略。對湖蕩生態系統,其特征和功能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不同的措施,同時它還是等級系統,不同層次上的系統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其管理目標也不盡相同。要求我們對湖蕩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特征進行實時的監測和評估,并且隨生態系統狀況的變化不斷調整管理目標與管理對策。

2)社區參與式管理模式。為建立湖蕩保護區經濟利益與物種多樣性保護的結合機制,讓保護區變為社區群眾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動持久行為,就要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采納建議,吸取經驗,應用公眾知識,最好要引入參與式管理機制。

3)科學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采取二者并重的原則,生態系統的保護與管理涉及多部門多學科,利益主體較多,應統一決策、統一領導,避免多頭管理,建立綜合管理機制,協調各部門利益關系。

4小結

近年來,水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只有修復湖泊良性生態系統,湖泊富營養化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根據生態系統穩定性原理,許多現存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都不很完善,甚至接近或已經達到臨界狀態,需要進一步開展和實施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方案制定,盡早實施生態系統穩定性維護措施。參考文獻[1]柳新偉,周厚誠,李萍等.生態系統穩定性定義剖析[J]生態學報.2004(11).

[2]蔡博峰,秦大唐.能值理論在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2004(05).

第2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字:大青山;生態脆弱區;修復措施

大青山屬于陰山山脈的一部分山體,呈東西方向延伸,西起包頭市,東至烏蘭察市,東西長240km,南北寬20~60km,海拔1800~2000m,主峰大青山海拔2338m。大青山東與冀北山地銜接,西與賀蘭山、北大山、馬鬃山相通,構成了一條環內亞干旱、半干旱區南緣的生態交錯帶。這條生態交錯帶在中國北方草原區占據了一個獨特的生態區域,成為干旱、半干旱區森林島嶼和諸多大型動物活動帶,在維護和保持祖國北方生態穩定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乃至華北平原具有重要意義。

1生態脆弱區基本特征

大青山是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和烏蘭察布市重要的防風固沙、保護水土、涵養水源生態安全防線,是黃河上中游及京津冀地區的一道天然屏障。但是,受經濟利利益的驅動,人為活動頻繁,氣候的持續干旱作用下,加上人類長期不合理的自然資源開發,大青山森林植被退化嚴重,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使得原有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空前的沖擊與破壞,植被的退化與衰敗是脆弱生態系統的顯著體現,恢復與重建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的任務十分必要。

2生態脆弱區分布類型

青山區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區山區,屬于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該區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300~450mm、干燥度1.0~2.0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自然條件惡劣,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風沙活動強烈,土地荒漠化嚴重。

3生態脆弱區的成因

3.1經濟發展粗放

由于歷史原因,青山區管轄范圍內的各類違法占用林地企業共89家,其中,碎石場46家,采石場12家,洗砂場13家,其他公墓、拌合站等18家。青山區采石采礦采砂等資源型企業主要表現在技術含量低,規模小,生產過程中沒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多采取“揭山皮式”掠奪性開采,對本以脆弱的森林植被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大大降低了生態系統功能。

3.2人地矛盾突出

就青山區為例,青山區總土地面積28000hm2,林地總面積14497.01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1.8%;非林地面積13502.99hm2,占48.2%;其中國有林地面積14239.54hm2,占林地總面積的98.22%。國有林地主要集中在大青山山區。隨著近幾年青山區經濟快速發展,園區等工業項目迅速發展壯大,失地農民人數集聚增長,人地矛盾顯得日益突出,自從20世紀50年代就形成的私挖亂采、散養放牧等引起山體植被嚴重退化,同時由于干旱少雨,給大青山植被造成了毀滅性破壞。

3.3生態環境多頭執法

由于生態監管機制部門分割、協調不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消極執法、執法不到位、不作為現象在一些地方較為突出,導致生態破壞執法效率低下。同時,生態環境執法體系和監督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3.4生態環境意識薄弱

由于我國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還未根本改變,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仍然存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存在重發展輕保護思想,個別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違法采礦、超標排放等行為,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加上民眾環保觀念淡漠,缺乏主動參與和積極維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意識,不能有效遏制資源掠奪性開發和浪費使用,生態破壞、系統退化日趨嚴重。

4大青山山區生態脆弱區生態功能恢復重建措施

實踐證明,大青山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治理與建設應遵循客觀規律,要從人工生態建設轉向自然恢復為主,通過在天然林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區、自然保護區等限制開發區域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現有植被,利用生態系統自身調節能力,促進自然生態自我修復。對于生態系統過度破壞的地區,必要時輔以人工措施(封禁、松土、間種、補植、補播鄉土樹種等),促進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重建。

第3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詞:濕地,分布與現狀獨特生態學意義,恢復

濕地是地球上三類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森林、海洋和濕地)之一,是分布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獨特水文、土壤、植被與生物特征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濕地的定義較多,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1971年簽署的《濕地公約》(1975年生效)中的定義是一種廣義的被國際認可的,即:“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因此,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泥炭地、灘涂等,還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稻田以及退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 [1] 。

1. 我國濕地的分布與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多、分布廣的國家之一,就類型而言,我國不僅擁有《濕地公約》定義的全部所有類型,而且還有中國獨特的干旱、半干旱區的鹽沼,青藏高原的嵩草草甸濕地等特殊類型;就分布而言,北起黑龍江最北江畔、南到海南島和南海諸島,東自沿海,西至干旱的西北地區,甚至帕米爾高原都有濕地分布;就面積而言,根據國家林業局提供的數字顯示,歷史上我國濕地總面積曾經達到過6570萬hm 2 ,占國土面積的7%,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1%,是世界上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之一,而2004年的一項調查卻顯示,我國的濕地總面積卻為3848萬hm 2 ,降到了國土面積的3.77%,遠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 [2] 。 目前我國的自然濕地面臨嚴重威脅:a.對濕地的盲目開墾和改造;b.濕地的污染加劇;c.生物資源過度利用;d.水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e.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日益嚴重;f.濕地保護管理體制不完善,經費投入不足。免費論文。特別是污染和濕地資源開采過度,對天然濕地的破壞最大,我國江河中有70%遭到污染。此外,我國還有約40%濕地生態系統受到嚴重退化的威脅,特別是近50年來濕地的退化和喪失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如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沼澤區,這塊濕地從1975年的500萬hm 2 縮小到21世紀初的113萬hm 2 。長江中下游在近30年內,因圍墾而喪失湖泊面積12萬km 2 ,喪失率達34.16%。其中洞庭湖面積有50年代初4300km 2 ,減少到現在的不足2270km 2 。免費論文。20世紀50~90年代圍墾海岸濕地達119萬hm 2 ,圍墾的濕地81%改造成農田,19%用于鹽業生產。東南沿海的紅樹林濕地面積1986年為2.12萬hm 2 ,到1995年實有面積僅為1.01萬hm 2 ,另外青海、西藏等地區的湖泊也大面積收縮 [3] 。

2. 我國濕地的獨特生態學意義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所無法涵蓋的特征和特性,其獨特性在于特殊的水文狀況、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交錯帶作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的生態系統功能,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凈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 [4] 。

由于中國濕地的特殊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使其在世界水禽保護中具有獨特的生態學意義。

2.1 中國濕地是東半球水禽的主要越冬地

每年冬季有來自俄羅斯、日本、朝鮮和中國北方的鶴類在江蘇鹽城濕地越冬,包括丹頂鶴、白鶴、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等。尤其以丹頂鶴的數量最多,有600余只,是世界丹頂鶴主要越冬地。鄱陽湖濕地,每年冬季有來自各地的白鶴2000~3000只,是世界白鶴主要越冬地之一。

沿海濕地是天鵝主要越冬地。山東榮成濕地,有天鵝5000只左右。上海崇明島有天鵝3000~5000只。俄羅斯的紅嘴鷗(Larus ridibundus)和銀鷗(L.argentatus),冬季到云南越冬。

江蘇的洪澤湖是大鴇(Otis tarda)的越冬地,每年10月有大鴇從俄羅斯、蒙古、朝鮮和中國北方到洪澤湖越冬,數量達5000~700只,是世界大鴇最集中分布區。

新疆天山海拔2300~2800m的巴音布魯克濕地,每年夏天有來自各地的天鵝5000~8000只,是世界最大的天鵝繁殖地之一。中國三種天鵝,此地都有。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夏季有自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到新疆繁殖的赤嘴潛鴨(Netta rufina)和其他鴨。

2.2 中國濕地是南北半球候鳥遷徙途徑的重要“中轉站”

中國沿海濕地及島嶼是鸻鷸類和鷗類在西太平洋地區自澳大利亞、新西蘭,由南向北遷徙路線的棲息地和停歇地。有的水禽經中國沿海濕地停歇后中轉,再飛往西伯利亞繁殖,秋季再由北方經中國返回澳大利亞或新西蘭。如上海崇明島有39種水禽被列為中澳保護候鳥協定,夏季旅鳥多達幾十萬只。深圳福田紅樹林有紅胸鸻(Charadris asiaticus)等10多種水禽,每年春天從澳大利亞集群經此遷到西伯利亞繁殖,秋天再返回澳大利亞,往返均在福田停歇。

3. 我國濕地的生態恢復與展望

濕地生態恢復的理論基礎是恢復生態學。恢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科學。所謂生態恢復是指根據生態學原理,通過一定的生物、生態以及工程的技術與方法,人為地改變和切斷生態系統退化的主導因子或過程,調整、配置和優化系統內部及其外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過程和時空次序,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態學潛力盡快成功地恢復到一定的或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 [5] 。濕地的生態恢復指在退化或喪失的濕地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進行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或重建,使其發揮原有的或預設的生態服務功能。濕地生態恢復的效果取決于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能力。目標濕地通常受到的干擾是濕地生態過程及功能的削弱或失衡,包括濕地面積變化、水文條件改變、水質改變、濕地資源的非持續利用及外來物種的侵入等多種類型。

3.1 功能恢復——結構重建的目標

在進行功能恢復時,要注意功能平衡,既由區域生態系統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所組成的生產—轉化—分解的代謝過程和生態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物質交換及能量流動關系保證正常運行。但由于各種生物的代謝機能不同,它們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與大小不同,加之氣候、徑流、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季節變化,所以生物與環境間相互維持的平衡不是恒定的,而是經常處于一定范圍的波動,是動態平衡。

3.2 結構恢復——功能恢復的前提

生態系統的功能是以生態系統的結構為載體的。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生態功能——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也要依賴于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而在大多數生態系統中,每一項生態功能往往都由具有相似功能的若干物種組成的群體——功能群來完成。任何一個功能群的缺失都會導致系統的功能發生本質的改變,而單一物種的缺失可以通過功能群內物種間互補而彌補。凡是增加原有功能群數量,并且有利于各功能種團內物種數量增加的措施,都可認為是有利于結構恢復的,反之則是對系統結構的破壞。免費論文。這就要求在進行結構重建時,除了要增加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外,還要維持和增加各功能群的多樣性,使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環境各組分之間保持相對穩定的合理結構,及彼此間的協調比例關系,維護與保障物質的正常循環暢通。

3.3 我國濕地生態恢復的成功范例

a.我國在濕地生態恢復方面最為成功的例子是貴州威寧的草海。為了擴大耕地面積,1970年曾排水疏干草海,湖中的魚類、貝類、蝦和水生昆蟲等幾乎絕滅,所剩水禽也寥寥無幾,地下水位下降,農業減產,自然生態失去平衡。1980年政府決定恢復草海,實施蓄水工程,恢復水面面積20km 2 ,平水期可達29km 2 。目前,生物物種已得到恢復,濕地恢復效果良好,被國外專家視為中國濕地生態恢復的成功典范。該濕地作為我國特有物種黑頸鶴的主要越冬棲息地,目前已被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 。

b.長江口九段沙濕地生態工程。1996年專家對九段沙生態系統全面調研后,通過促進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式來加速九段沙新生濕地的淤積與發育。1997年在九段沙實施了近100 hm 2 面積的種青促淤生態工程。5年之后成功達到了預定目標,與此同時,九段沙濕地的水質凈化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其生態價值也被人們認識,2002年建立了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2005年九段沙濕地上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像上述事例,我國其他地方還有許多。可喜的是,隨著人們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地不斷提高,人們對濕地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到對我國濕地保護的相關研究之中,同時,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將根據《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計劃在2006年至2010年,投資70多億元,開展濕地恢復的試驗性工作,保護和合理利用好一批濕地,并且把濕地保護納入法律保護的框架內 [2] ,有效遏止我國濕地保護的嚴峻形勢,實現我國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守江.中國濕地資源的現狀、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宜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4,26(6):10.

[2] 我國濕地保護形勢嚴峻.淄博晚報,2007年2月1日B 8 .

[3] 張明亮,焦士興.我國生態環境進化的問題分析及對策.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32(3):32-34.

第4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恢復、礦山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礦山公園是國土資源部于2004年新推出的評審項目,旨在有效地保護和利用礦業遺跡資源,弘揚悠久的礦山歷史文化。礦山公園是以展示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現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可供人們游覽、觀光和科學考察的特定空間境域。礦山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園林形式,其旅游特色、發展定位和運作模式等均與其他類型的公園有所不同,無先例可循,無范例可依。

一、采礦廢棄地的景觀生態特征

從景觀生態學來講,采礦地是劇烈人為干擾下的一種特殊景觀類型,是人類為獲得礦產資源而對土地進行劇烈改造的區域。采礦廢棄地的形成就是因為采礦活動破壞和占用了土地,并且非經治理而無法使用。因此采礦廢棄地具有如下特征:

1.采礦廢棄地表現出比采礦前更大的景觀異質性。采礦活動實際上就是將原來較為均質的景觀進行異質化的過程。開采后的采礦地往往包括采礦點、尾礦、堆場、排土場、采空區、塌陷地等景觀類型和廠房、礦井、采掘設施以及道路、水渠、積水坑等景觀要素,原本均質的景觀變得破碎化,同時具有斑塊、廊道和基質的典型鑲嵌格局特征。

2.強烈的干擾會超出了當地景觀生態系統本身的自我恢復能力,干擾甚至會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隨著干擾加劇,生態系統自身的生態平衡和穩定性會受到破壞。

3.由于采礦地及其周邊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采礦活動勢必會影響到區域生態格局與各種生態過程的連續,如水的過程、物種遷徙的過程,同時造成污染擴散。

二、礦山公園規劃中要注意的問題

礦山公園因受到礦種性質、發展歷程、生態環境狀況和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與普通園林類型不同的景觀特點,在規劃時應當密切聯系礦山的實際情況進行,并對以下問題特別關注。

1.對生態環境的治理

對于各種類型的旅游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都是吸引旅游者的前提條件,但是,在大多數礦山中,我們常常見到的是寸草不生的污染土地、高低錯落的廢渣石堆、凌亂嘈雜的生產場地等場景。面對糟糕的環境狀況,規劃師應充分運用先進的科學理論,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為游客創造良好的游憩空間。

2.對礦業遺跡的保護

礦業遺跡的最大價值在于它本身,因為它的存在體現了礦業遺跡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礦業遺跡景觀是礦山公園的核心景觀,如果各類礦業遺跡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那么礦山公園的特色、礦業發展歷史及當地的悠久文化都無從談起。

3.對公園特色的體現

作為一種新的旅游資源,礦山公園想在眾多的旅游項目中異軍突起,就一定要突出其特色和亮點,確立主題,樹立品牌,擴大宣傳,努力拓展客源市場。

4.對旅游設施安全性的重視

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旅游項目的開展在礦山公園的建設規劃中都必不可少,如游覽地下博物館、參觀采空區礦洞、乘坐觀光索道等。開展這些項目的前提是務必保障游覽設施的安全性和游客的人身安全。

此外,對于一些仍在生產的礦山,要協調解決好旅游開發與礦業生產的矛盾。盡量創造條件讓礦業旅游在礦山生產區以外的安全地區進行,旅游開發應適度。

三、規劃措施及內容

1.礦山生態恢復與重建

美國生態重建學會將生態重建(恢復)定義為將人類所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成具生物多樣性和動態平衡的本地生態系統(indigenousecosystem),其實質是將人為破壞的環境恢復或重建成一個與當地自然界相和諧的生態系統。可見,采礦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核心在于恢復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提高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穩定性。因此,通過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等措施進行生態恢復與重建,使之恢復到可以再利用的狀態,是采礦廢棄地可持續景觀設計的基礎。

利用鄉土植物來恢復植被群落十分重要。通過觀察什么樣的植物在廢棄地最先自然的生長出來,而不是人工引種的,可以合理選擇植物種類。尤其那些在礦業廢棄地上自然定居的植物能適應極端條件,具有很強的忍耐性和可塑性,與栽培植物組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多結構的生態系統,應該作為優先考慮的植物。往往采礦業關閉之后,恢復需要以低成本和有效的方式來進行,因此利用自然演替是可行而有效的途徑。

2. 礦區的人文景觀開發

采礦地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表現在生態學恢復與重建上,同時還必須滿足地方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結合的問題。這是對人類利用與自然資源保護兩者的一種平衡,也體現了可持續景觀設計的目標。

(1)功能上的結合:指物質規劃、經濟規劃與社會規劃之間的結合。礦山企業作為一個企業實體,其開發礦業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只有共生才能共存、共贏。

(2)空間層次上的結合:指國家、區域、城市、地方之間不同地域空間層次的結合。建設礦山公園的舉措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國家、各省市、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礦山公園的總體規劃工作應響應國家有關文件號召,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框架下進行,這意味著礦山公園的總體規劃應與區域、城市的總體規劃結合起來,不能分割。

(3)時間上的結合:指規劃階段劃分、規劃時限確定、規劃工作時間和同步運作等基本問題的結合,其實質是規劃工作的時效問題。礦山公園總體規劃同樣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遠期的規劃目標應與近期的規劃目標相結合,以遠期分析為基礎,近期分析應盡量客觀翔實。

(4)地域和部門的結合:指地域規劃和部門規劃的結合。礦山公園建設是項極其復雜、艱巨的任務,需要各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但是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一套自下而上的垂直聯系的機構,遇到問題時,就會得到來自各部門的指令、建議和要求,因此,在規劃過程中,應將各部門縱向上的建議與橫向的地域空間規劃聯系起來,在同一個規劃思想指導下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四、存在的問題和啟發

礦區開采雖然破壞了土地和地面景觀,但景觀生態重建為人們合理規劃土地用途,建立新景觀提供了機會。因此,景觀生態重建的理論研究更多地放在對地面景觀的重塑和休閑場所的建立上。采礦地類型多樣,應根據實際問題采取措施。相關生態和工程學科的協作可以對廢棄地退化景觀進行處理,而通過景觀設計學,可以達到重新利用和“變廢為寶”的目標,并且平衡生態退化帶來的土地資源不足,遏制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采礦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可持續景觀設計涉及生態、工程、美學、經濟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國的采礦廢棄地的退化景觀規模巨大,針對有限的土地資源,應力求通過對退化景觀的治理與可持續利用來達到緩解人地矛盾,爭取更大的社會經濟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宋書巧,周永章.礦業廢棄地及其生態恢復與重建.礦產保護與利用,2001,(5).

[2]束文圣,張志權,藍崇鈺.中國礦業廢棄地的復墾對策研究(I).生態科學,2000,19(2).

[3]李傳義.近代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華中建筑,2003,(21)

第5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詞:高速公路;生態綠化;園林設計

前 沿:

近多年來,隨著高速公路建設向山區及沿海的發展,同樣暴露了植被破壞、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出現了較多的環境地質災害,加劇了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加快公路建設和汽車工業發展的同時,應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持生態環境的相對平衡。在確保高速行車安全的同時,美化高速公路環境,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實現高速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1、高速公路綠化設計應遵循的生態學理論

高速公路的綠化工程,實質上是一種生態工程,是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和物質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促進自然界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

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境惡化,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步發展。

眾所周知,生態系統的大小可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加以確定,大至生物圈,小到一個細胞都稱為生態系統,即使是生長在墓碑或巖石壁上的地衣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因此,由不同樹種構建高速公路綠地系統也必然構成一個生態系統,故高速公路綠化設計應當遵循一些基本的生態學原理。

1.1主導因子原理

生態系統的動態受生態因子的影響,這些復雜的生態因子中,有少數是有支配作用的,稱為主導生態因子。高速公路綠化生態系統有諸多生態因子可影響生態系統的恢復,但總的來說,其主導因子是土壤,主要是土壤貧瘠,固體廢棄物較多,土壤壓實度高、通透性差。對于基本無植被覆蓋且極度退化的生態系統,生態恢復的第一步是控制水土流失,翻松土壤、清理垃圾、提高土壤肥力。

1.2最小因子定律

每種植物都需要一定種類和一定數量的營養物質。如果環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種,植物就會發育不良,甚至死亡。植物的生長速度、生長量受濃度最低的關鍵元素的限制。

1.3耐性定律

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存在一個范圍,在該范圍內所有與該因子有關的生理活動才能正常發生。早期先鋒種就要根據耐性定律選定植物對營養(包括光、溫、水、肥)的忍耐區間很大的種類。

1.4種群空間分布格局原理

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在總體上有隨機、均勻和集群分布格局的方式。分布格局是由種的生物學特性、種內、種間關系和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決定的。多數時候可采用均勻格局綠化,但有時采用集群格局造成林會更有利于種群的發展。

1.5種群密度制約原理

種群密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成為種群發展的限制因子。合理的種群密度可以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種群的穩定性。

1.6邊緣效應原理

兩個或多個群落間的過渡稱為交錯區。在交錯區內,不同的生物群落都有向外擴張的趨勢,使得交錯區內有著生物多樣性增大、生產力、生態效益改變等狀況,這種效應稱為邊緣效應。在一個系統內要盡量使更多的生態種群并存,并創造更多的交錯區,提高邊緣長度。

1.7生態位原理

每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總占有一定的資源和空間,其生態位的大小反映了種群的遺傳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在生態恢復中應考慮各物種在水平空間、垂直空間和地下根系的生態位分化。使物種在分布、形態、個體大小、生理、營養的選擇、吸收、年齡、物候、高度、根系深淺等方面有適當的差異并分別占領相應的生態位,如喬灌草菌混交植物種的空間配置。

1.8生物多樣性原理

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盡管理論生態學上關于生態系統多樣性與穩定性的關系有許多爭論,但生態系統的網狀食物鏈結構的增加,無疑可以使生態系統更趨向穩定。此外,多樣性的增加也促使處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

2 高速公路綠化中生態恢復應遵循的

基本原則

2.1 自然法則

恢復生態學理論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恢復,否則會背道而馳,事與愿違。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物種與高速公路生態環境條件的自相適應,才能確定最好的恢復方式。

2.2 最小風險原則

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以及某些環境要素的突變性,加之人們對生態過程及其內在運行機制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不可能對生態恢復與重建的后果以及生態最終演替方向進行準確地估計和把握,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地、透徹地研究被恢復對象,經過綜合分析評價、論證,將其風險降到最低限度。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態恢復的實施中,重視科技的投入,不僅要注意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也要注意基礎理論的研究。

2.3 效益最大原則

生態恢復往往又是一個高成本投入工程,生態恢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更好地為美化環境,為行車服務。因此,在考慮當前經濟的承受能力的同時,又要考慮生態恢復的經濟效益和收益周期,這是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中十分現實而又為人們所關心的問題。

2.4 堅持“適地適樹”原則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同時要充分了解當地植物群落的演替特點,只有符合當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要求,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群落,減少維持群落穩定的人為干預,才能減少養護費用。

3、高速公路生態綠化的設計方案

3.1 生態綠化設計的總體原則

(1)在滿足高速交通功能的需要,有效改善行車條件的同時,改善公路自身及其周邊環境景觀,結合華中地區特色,使其成為集功能性、觀賞性、游覽

性于一身的綜合體系。高速公路綠化是結合公路線型特征、公路特點和功能要求,綠化美化服從于公路功能景觀需要,在保持和發展當地園林綠化特色的基礎上,通過植物多品種的選擇、合理布局、科學配置,從公路沿線的地形地貌特征出發,從植物品種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入手,點、線、面結合,使公路主體與周圍環境充分協調,從而構成優美的自然畫面。

(2)以植物造景為主,改善高速公路環境。綠化材料采用常綠樹種、草坪及植物地被,以喬木為主體,選擇適量落葉樹種和開花樹種,輔以千姿百態,

色彩繽紛的灌木,適當點綴草花,增加景觀變化,公路設景旨在調節乘駕人員情趣,應重視有經濟價值、觀賞價值和科學文化價值樹種的栽植與引種。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

(3)充分考慮綠化植物的生態防護功能,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根據本地區地形地貌及生態特點,遵循”因地制宜、景觀協調、易于養護” 的原則,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力求提供一個高效和諧的交通環境。

3.2 高速公路生態綠化設計

3.2.1 中央分隔帶

中央分隔帶環境惡劣、氣溫高、空氣污染嚴重、空氣流動迅速。由于部分太陽輻射熱量被路面所吸收,路面溫度較氣溫高;同時行車的速度快,引起中央隔離帶空氣流動性大,導致水分蒸發加速,對植物生長極為不利;考慮到中央分隔帶綠化起著遮光防眩、誘導視線、改善生態的作用,綠化樹種應選擇耐貧瘠、耐高溫、抗旱、枝葉茂密的常綠灌木。基于行車安全的考慮,防止對向車燈產生的眩光并誘導視線。總體布局以低矮人工造形樹木為主,同時栽植抗逆性強、景觀效果好的植物滿足中央隔離帶的美化效果。

3.2.2 互通區 互通區綠化模式類型強調以生態

學基本原理為指導,建設結構優美、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高速公路生態防護綠地系統,在對當地植被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植物選擇貫徹“適地適種”

的原則,大量應用當地野生的、生長健壯、適應性強、觀賞性好的品種,盡量避免外來植物對原有生態的破壞。互通立交區面積較大,場地是原來的施工料

廠,綠化設計時必須考慮全部清除垃圾,多數綠化種植區地勢低洼,選擇植物品種除抗性強外,還要有耐水性,可采用自然式和規則式手法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經濟樹種與觀賞樹種相結合,樹種配置協調統一。同時注意在靠近引道處避免使用喬木和大灌木,保持視野開闊,確保交通安全。另外,因互通區面積較大,大的構圖造型可結合苗圃建設進行設計,因主線上綠化苗木需不斷補植,因此有選擇地建設相應品種的苗圃,即美化了互通又有效地提供綠化主線的大量苗木,降低了工程造價,減少養護費。服務區、管理所及收費站則采用園林手法,以綠籬草坪為主,點綴花灌木色塊,及喬木和花架配合,植喬木,組成花園式庭院。

3.2.3 邊坡

邊坡是高速公路破壞最嚴重的地方,由于邊坡較陡,雨水的沖刷會造成邊坡水土的大量流失。因此,邊坡綠化其首要功能是生態防護,保護路基,穩定邊坡,恢復邊坡的自然生態。在綠化植物的選擇上,考慮土質及環境特性,要選用抗干旱、耐熱、根深、固土性能好的植物品種。

3.2.4 溝外及溝外綠化設計

溝及溝外綠化是高速公路綠化和生態恢復的重點區域,目前多是以喬木為主的綠化防護林帶,林帶的設計要與路外綠化狀況和建筑及自然景色相協調。林帶可為純林即某區段用同一種喬木組成,也可以是混交林,即林帶由兩種或幾種喬木組成,在種植方式上可以孤植、叢植或行植,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可單行種植或雙行種植;在林帶用地較寬松時,應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合式栽植法,突出生態性和景觀效果。邊溝是高速公路的排水區,在這里栽植的樹木必須具有較強的耐水性能。

4 、結束語

高速公路建設日新月異,高速公路建設一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二要應用生態學原理,恢復高速公路周邊的生態環境,盡量降低因高速公路建設而造成的環境質量的降低。在綠化中選用抗性強、綠期長、觀賞價值高、耐修剪,并且不需要特殊管理的植物種類,除大量選用城市綠化苗木的種類外,還應采用抗性強的當地野生植物,既可降低養護成本及綠化工程的造價,又可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實現高速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少麟.南亞熱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生態學理論和應用[ M]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1996 , 4(3):36 -43.

第6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詞:圓葉烏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叢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Q94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7-3732-04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 Diversity in Sapium Rotundifolium in

Maolan Karst Forest

TAN Jin-yu,ZHANG Chuan-bo,LUO Ch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in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Libo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to study their divers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oot colonization rate of S. rotundifolium was 44.3%. 29 species in 2 genera(21 Glomus species and 8 Acaulospora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rhizospheres soil of S. rotundifolium. Glomus was the dominant genus; while G. liquidambari and A. excavatadun were dominant species.

Key words: 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fection rate; diversity

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陸生植物中廣泛存在的共生微生物,能夠與90%的維管植物形成互惠共生體[1]。AM真菌通過延長的菌絲提高植物對水分及礦質營養的吸收,促進植物生長,改善根際環境[2,3],增強植物的抗逆性、抗病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并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影響植物代謝過程[4-6]。AM真菌又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退化生態系統的植被恢復與重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而產生的菌根技術有望解決石漠化地區生態重建中造林成活率低、植被生長緩慢等技術難題。

貴州省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喀斯特森林是在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土等特殊生境上形成的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植被和AM真菌多樣性。圓葉烏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又名雁來紅、紅葉樹,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烏桕屬(Sapium)落葉喬木[7],耐高溫、干旱,速生,根系沿巖縫的穿透能力強,常在巖面生長,對喀斯特環境具有特殊的適應能力,是該地區森林中耐旱、喜鈣的建群植物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先鋒樹種之一。圓葉烏桕又是西南喀斯特地區重要的經濟林木[8],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種子含油率高、品質優良、用途廣泛。另外,烏桕中含有槲皮素、多酚類、香豆素及鞣花酸類、萜類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炎及降低膽固醇等廣泛的藥理作用。

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及過度墾殖造成石漠化進程加劇,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因此尋找應對策略探索石漠化地區的生態重建途徑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生態重建首先是植被定植,對于西南喀斯特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特有植物AM真菌多樣性調查、植物與AM真菌菌種的最佳共生組合的篩選是成功植被的基礎。本研究以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喀斯特森林為取樣地點,研究喀斯特地區的特有樹種圓葉烏桕土壤和根系內AM真菌的種類組成及多樣性,并獲得了優勢AM真菌菌種,有助于建立規范的菌根化育苗技術,對于菌根技術在石漠化地區的人工造林以及退化生態系統的植被恢復和重建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10年10月在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喀斯特森林里,采用“五點采樣法”采集圓葉烏桕根際土壤[9]。首先去除5 cm的表層土,挖10~20 cm深的土壤剖面,收集根際土壤1~2 kg,裝入到塑料袋中,同時剪取圓葉烏桕的部分新鮮幼嫩根系,裝入到盛有福爾馬林-酒精-醋酸混合固定液(FAA)的小瓶中,分別將土樣置于陰涼處,根樣置于4 ℃冰箱,保存備用。

1.2 樣品鑒定

用堿解離-酸性品紅染色法對圓葉烏桕的根系進行處理,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侵染程度,測定其侵染率。其計算公式[10]如下:

第7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而礦山環境又是一個重要方面,如何解決礦山環境問題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一是科學規劃、合理開采,避免誘發突發性地質災害;二是推行無廢開采工藝,盡量減少廢石尾砂產出量,減輕采礦對生態的破壞;三是實行土地復墾,恢復本地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國內外礦區地質與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隨著環境保護和減災防災活動的開展,世界許多國家開始對礦區環境進行生態開發利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例如,德國通過對科隆礦區的復墾改造,一方面發展淡水養魚,另一方面圍堤、植樹、置景,塑造了一個由40多個人工湖組成的游覽公園,使科隆礦區成為一處秀麗的風景區;捷克從20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煤礦塌陷的生態開發治理工作,其主要途徑除復田、復林外,還在塌陷區興建漁場、游泳場、牧馬場、體育場、賽車場、狩獵場以及水上公園、森林公園等,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再造和多種經營開發,1952-1985年累計復田1萬多公頃,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國在礦區復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淮北礦務局1983-1985年復田6000余畝,其中884畝用于建筑用地,127畝植樹造林,410畝進行水產養殖,還修建了游泳池、水上公園、體育場等。山東肥城礦務局、江蘇徐州礦務局、河南平頂山礦務局等用電廠粉煤灰等充填塌陷,造地還田,種植棉花、玉米、蔬菜等,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多種技術途徑和模式。

我國礦區生態恢復制度與方法

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尚處于較低的水平。到目前為止,經濟的增長仍然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由于片面追求GDP的上升和少數人利益的最大化,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采礦是人類對自然的劇烈擾動。礦區地質環境的治理不能就事論事,而應當放到整個礦區生態恢復中統籌考慮。

我國生態環境法學體系包括四個組成部分:一是總論,闡述生態環境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二是環境污染防治法;三是生態保護建設法;四是國際環境法。

實際工作中,就礦區生態環境而言,在開采過程中以環境污染防治法為主,兼顧土地等資源的保護;在開采結束的范圍內則以生態保護(恢復)建設法為主,包括對開采造成的污染進行治理。環境污染防治法和生態保護建設法構成了我國礦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主體框架。

我國礦區生態恢復制度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責任轉移,主體錯位。通過收費實施管理,已經成為我國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一大突出特點。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礦區生態恢復的責任主體本應是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本文統稱礦山企業)。然而,政府一旦收費,責任主體就由礦山企業轉移到了政府頭上,政府做了不該由政府做的事情。在實施過程中,許多企業沒有繳費,或者沒有足額繳費;繳費以后,政府也不一定及時組織了治理,或者治理的區域并不是繳費的礦區。

二是職能交叉,重復收費。如土地復墾、地質環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都有土地整理的內容,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恢復等都有植被恢復的內容。就每一項收費而言,收費標準偏低,不夠實際所需;就重復收費而言,礦山企業又不堪重負。如果把上面提到的各項費用收齊,政府各部門收取的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費用占總產值的比例高達21%。如果是廉價的石膏,則這一比例還將提高2―3倍。這就說明,為什么國家和地方制定的收費政策難于施行,為什么我們必須改革和重構我國的礦區生態重建制度。

三是部門局限,立意不高。現有制度站在部門立場上看問題,全局觀念不強,立法的生態意識較差。例如,土地復墾要達到的目標,限于將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態。復墾土地優先用作耕地或其他農業生產用地的規定,雖然與我國人多地少這一國情相符合,但是,由于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惡化,我國從“九五”開始即已實施規模浩大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因此,在一些重要生態功能區和一切有條件的地區,將礦區損毀土地優先復墾成林草地,優先復墾成野生生物棲息地,同樣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企業偏小,誠信較低。礦山企業自行復墾的規定,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土地復墾制度是一致的。但是,這一制度設計要求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商業誠信,而政府則必須加強監管,嚴格執法。所有這些,恰恰是我國目前所嚴重缺乏的。大多數小企業在開采期間不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開采后留下千瘡百孔,一走了之;而少數較大規模的礦山企業自行復墾的比例也很低。這也正是我國實行礦山生態保護建設收費制度的一大理由。

礦區生態恢復的內涵

礦區生態恢復,是指對采礦引起退化的礦區生態系統,通過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他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復其生態平衡的過程。根據恢復生態學的理解,恢復已被用作一個概括性的術語,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義。

礦區生態退化表現在諸多方面:土壤掩埋、壓實、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挖損、塌陷、開裂、沉降;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均衡系統破壞;動植物死亡,生物遷出量大于遷入量,生物多樣性受損。由于這些生態因子的退化,能量和物質在礦區生態系統中的流動和循環減弱、受阻、中斷,礦區生態朝著種類減少、結構簡化、功能缺損的方向發展,直到失去生態系統應有的自動調節、反饋調節功能,致使礦區生態失衡。

不難看出,上述生態因子的退化,關鍵是土地的退化。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質和動物生活的基底,采礦對土地的破壞,實質上是對土壤這一重要的生態因子的破壞。土壤破壞不僅使本地生態系統失衡,就土壤侵蝕而言,它對外地造成的損失要比本地還大一倍。因此,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是土地復墾,通過重整地形和表土,恢復地下水平衡,建立合適可持續的礦區生態系統。

另一方面,只有植物才能最有效地保護土壤的完整性,減弱風力和暴雨的沖擊。即使作為耕地,也會由于翻耕而極易造成土壤侵蝕。因此,礦區生態恢復的優先目標應當是再造植被,將采礦損毀的土地作為林地、草地或野生生物棲息地,恢復本地自然生態系統。

礦區生態恢復一般限定于礦區范圍。礦區及其周邊區域生態失衡的根源是礦區土地損毀。在挖損、塌陷、壓占等土地物理損毀區域復墾后,礦區以外受影響區域(如流域土壤污染等)的生態環境可以得到根本改善,并在環境自凈和自然演替作用下得以恢復生態平衡。因此,礦區生態恢復的范圍一般不需要通過復雜的計算推導來確定。

礦區生態恢復應遵循幾項主要制度

一是礦山企業自行復墾制度。復墾是礦山企業應盡的義務,礦山企業是復墾的主體。要在礦山企業中建立誠信評價體系,通過強有力的立法,在礦業權市場準入和許可證發放、延續中,嚴格審查企業的資質條件,引導礦山企業向集約、規模經濟的方向發展,鼓勵誠信水平高的企業,限制、禁止誠信水平低的企業。在開展礦區復墾時,礦山企業應當建立起與政府、當地農村集體和未來土地利用者之間的磋商機制。在沒有未來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況下,礦山企業應當將復墾工作負責到底,直到建立起新的可持續的礦區生態系統;在未來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況下,礦山企業應當將礦區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態,再將復墾的后續責任移交給未來土地利用者。

二是礦區生態恢復抵押金制度。要盡量避免以收費的方式將企業責任轉變為政府責任。特別要注意避免政出多門、多家收費的現象。在目前難以保證所有礦山企業自行復墾的情況下,應實行統一收費、分別監管的辦法,待條件成熟時全面取消收費,實行繳納抵押金的方式強化企業履行礦區生態恢復的責任,真正實行誰破壞、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政府不直接組織復墾。礦區生態恢復不能一個部門一個政策,而應授權一個部門,如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實施統一管理。

三是強化礦區復墾的生態功能制度。礦區生態恢復既要重視提高土地的直接生產力,又要考慮礦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現狀,極大地關注礦區復墾的生態學意義。通過適宜性研究,審慎比較土地用途的多種方向,將采礦破壞的土地復墾成野生生物棲息地,重建本地自然生態系統;復墾成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殖水面等,重建農業生態系統;復墾成運動場地、休閑場所、建設用地,重建城市生態系統。

四是周邊礦山生態恢復統一規劃制度。一個礦區包含一個或多個礦山,礦區又在更大的范圍內與礦田、小流域相聯系。因此,企業在制定復墾規劃時,必須與本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與礦山建設規劃相協調,與周邊其他礦山的復墾規劃相協調。

(因版面限制,選登論文內容有刪節。)

鏈 接

評價及影響

本文針對礦山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梳理了國內外關于礦區地質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措施和制度規定,指出了我國在礦區生態恢復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礦山生態恢復的一些可行性建議。這篇文章在湖南最早提出“礦山生態恢復”這一概念,把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具有濃厚的首創精神和學術價值。同時,湖南作為礦業大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及生產是地方重要財政收入來源,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就是為了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就是為了全省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能夠和諧共生,這在“兩型社會”語境下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點評人:戴塔根(教授、湖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

第8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詞:生態 水利工程 設計原則

1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

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

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3.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8]董哲仁.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j].中國水利,2004,(10):1~5.

第9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范文

關鍵詞:恢復生態學;生態園林;西方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1、恢復生態學的定義及內涵

1.1 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生態恢復是由Leppold于1935年倡導的,恢復生態學這一名稱最早是Aber和Jordan兩位英國學者于1985年提出的。按照美國生態恢復學會(Society for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定義,生態恢復是幫助生態整體恢復和管理的過程,生態整體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歷史的環境以及可持續的耕作實踐等的臨界變異范圍。

國際生態恢復協會(SERI)對生態恢復的最新定義為:幫助退化、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Dobson等將恢復分為修復(Rehabilitation)和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es)或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兩個層面,也就是恢復生態學中的自我設計與人為設計理論。自我設計理論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隨著時間的進程,退化生態系統將根據環境條件合理地組織自己并會最終改變其組分。而人為設計理論認為,通過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復退化生態系統,但恢復的類型可能是多樣的。

我國植被恢復實踐工作者余作岳等給恢復生態學定義為“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學科”。

1.2 恢復生態學的內涵

單純從恢復生態學的定義,重在生態的恢復。根據生態系統退化的不同程度和類型,可采取不同的恢復方式,通常有恢復、重建和保護三種形式。恢復、重建也可概括為生態的修復,通常恢復生態學注重研究的是生態的修護,而忽略了保護。

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僅僅幫助退化、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是必須的,但是被動的。解決導致退化的根源,勝于解決表現的癥狀。將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退化的生態過程及其機理等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搞清,防止或減緩生態系統的退化,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是主動的保護。將保護與修護有機結合,保護為先,保修并舉,變被動為主動才是恢復生態學更深刻的內涵。

2、生態園林的內容

伴隨著人們親近自然的興趣的加深及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城市美化的層次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美化上,而是期望城市的美化需要建立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之上。因此,出現了生態園林的概念。生態園林指的是以繼承和發揚園林美化為基礎,綜合運用現代技術和審美概念,使設計完成的園林不僅僅滿足美學需要,也要滿足生態需要。生態園林在城市的建設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完善的生態園林需要滿足景觀性原則、生態平衡原則、生態位原則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原則

3、西方生態園林的發展歷程

西方園林設計的早期,深受東方園林設計傳統理念的影響,主要以裝飾性的植物以及較單一的園林布局為設計特色。但是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迫使人們不得不探索不同的途徑來保護生態環境。因此,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園林設計思想形成并融入到西方園林設計當中。在生態園林設計理念的引導下,西方園林設計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設計特色。對于西方國家而言,18世紀是一個工業革命與城市化早期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社會學家開始思考如何避免人與自然的完全脫離,與此同時,受到我國自然山水園林設計的啟發,西方的自然風景園林開始盛行。正如唐寧對西方自然風景園林設計的描述中所提到的,“在自然界中選擇最美的景觀片段加以取舍,去除所有不美的因素”。西方園林生態設計思想的發展史始終貫穿著景園建筑師對生態環境高度的責任意識,以及敢于運用新技術、新思想開拓改革的創新意識。因此,西方生態園林設計在恢復生態學影響之下,不斷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狀態靠近。

4、西方園林設計中的恢復生態學理念體現

4.1.田園城市

19世紀中后期,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基于英國城市化進程加大造成交通擁堵、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在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園城市的設想,之后,由被英國“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定義為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1903年,第一座田園城市萊奇沃思(Letchworth)在距倫敦56公里的地方建立。隨后,又距倫敦西北約36公里的韋林(Welwyn)建立了第二座田園城市。田園城市是恢復生態學思想影響下,西方園林設計拉近人與自然距離的初步實踐,為推動園林設計融入恢復生態的理念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今后的城市規劃提供了理論指導。

4.2.變廢棄地為公園

上個世紀中后期,一些藝術家著力發掘自然生態的美感,開始走出畫廊,走出人們共同生活的城市與鄉村,走入偏遠的沙漠或曠野,將藝術創作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創作出大氣蓬勃的藝術作品。這個將廢棄地變為創作舞臺的舉動激發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美感的審視,紛紛投入到對自然生態的關注之中。這種大地藝術雖然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干預,但是并不影響這塊地方的自然生態恢復過程,而且這塊地方的生態恢復借助藝術給人們帶來的沖擊力贏得了人們對這塊大地生態恢復的關注,會在一定時期內采取措施來幫助其恢復。大地藝術逐漸成為各種廢棄地更新、恢復、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極大地推動了生態園林設計的研究。最典型的實例即是德國拉茨的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其原址是煉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使周邊地區嚴重污染,于1985年廢棄,而后被改造為以煤―鐵工業背景為主的大型工業旅游主題公園。在該公園內,原煉鋼廠、煤礦工業廢棄的貯氣罐、混凝土料場、倉庫和廠房都被用來作為活動和娛樂場地。該公園以廢棄地為背景設計了景觀公園,不僅沒有對該地的生態恢復造成阻礙,也使后代了解了重工業對環境的影響。

4.3.尊重植被

恢復生態學影響下的西方園林設計對植物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更加重視,這一點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留給植物空間用以其自然再生。比如,杜伊斯堡公園在設計中保留了原始野生植被,同樣的設計師在其另外一個園林設計作品中也保留了大量的野生植被。利用植被的再生形成一個新的群落,來促進生態的恢復;其次,設計增加對具有吸附污染物植物的利用,即根據具體的環境條件選擇適當的植物來吸附空氣、污水以及土壤中的污染物;再次,在一些廢棄地改造為景觀公園的過程中,一般的景觀植物很難長期生存,這種情況下,設計者更重視收集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的植物來幫助完成園林景觀的構建。

結語

園林設計的范疇不僅僅是在原有的區域上構建一片供人觀賞的綠地或者公園,而是必須在整體的園林中融入生態學的有關理論,使最終建設的園林不會對建設場地的生態造成破壞,還要進一步使該地區的生態得以恢復。在生態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的大背景下,西方園林設計如何更好地完成恢復生態的使命還面臨著眾多的挑戰,但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西方的生態園林設計一定會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并為世界生態園林的設計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10p |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 久久成年视频 | fc2在线播放 |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6 | 不卡无毒免费毛片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密 | 欧美一级毛片片免费 | 奇米四色综合久久天天爱 | 欧洲freexxxx性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人做人视频羞羞 |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五月蜜桃 | 91九色成人 | 亚洲欧美韩国 | 日本亚欧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 99综合视频| 在线播放性xxx欧美 在线播放亚洲视频 | 在线观看视频中文字幕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 久草观看视频 | 成年人免费软件 | a级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 | 成人性生片全套 | 黄色一级片在线看 | 久久爰www免费人成 久久曰视频 | 韩国毛片在线 | 一级国产精品一级国产精品片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第九 | 99re国产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 免费91最新地址永久入口 | 日韩美女视频网站 |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成人性色大片 |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的 视频 | 手机看片手机在线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