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第1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如何給老年人更多的關愛,使老年人真正做到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幸福歡度晚年,是家庭以及社會責無旁貸的義務。而提高老年人群特別是“易感” 人群(精神障礙,尤其是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衛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對此,“伴侶動物”為老年人帶來了諸多益處。

建立在人與寵物之間的關系依賴于人的信念、人格和態度等。有許多事例表明,人與寵物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相似之處。這種關系依賴于參與其中的人和動物的行為特點而建立,例如,狗和貓被認為比其他動物更能發展與人的親密關系,因為它們有著與人類相似的“社會組織”和“交流體系”。所以,我們常親切地把狗和貓稱為“伴侶動物”。

寵物是老年人的伴侶

可愛的小動物不僅能給主人帶來歡樂,而且還會化解主人的不良情緒。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者們曾報道,寵物為他們的主人提供了陪伴、愛和關懷、快樂以及保護;而主人則為寵物提供了歸宿。飼養寵物的一項主要責任就是喂食,而喂食不僅是一種極大的樂趣,而且有助于建立相互間的感情。在拉丁語里“伴侶關系”的本意就是“在一起吃面包”,這種巧合是多么意味深長。在對飼養寵物者的一項調查中發現,一半以上的人把寵物看成是他們家庭中的成員,在家庭中發揮了重要的調節情感和心理的作用。它們像討人喜歡的孩子,當主人回到家時,在門口表示歡迎。寵物既是他們的助手也是他們的伴侶,人還可以和寵物為伴,一起散步,一起讀書和工作,一起過日子,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對于老年人來說,這種相互間的交流可彌補由于家人和朋友來訪次數減少而造成的孤獨。

寵物可減輕人的壓力

壓力被認為是引起生理和心理失調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中的壓力包括失業、親人死亡、婚姻不和等,它不但會增加產生心理疾病的幾率,而且還會增加許多軀體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寵物可幫助人類減輕這些壓力。

美國的一位研究者認為,在老年群體中,喪偶是發生頻率最高及最讓人感到抑郁和孤獨的事件,他假設社會支持是促進心理健康、減輕壓力和減少看醫生次數的原因,那么寵物就是這種社會支持之一。因為寵物可以為老人提供陪伴、休閑和保護,并毫無保留地給予愛,從而促進其健康。

有人在1990年對938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了為期1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擁有寵物的老人,一年內看心理醫生的次數要少于沒有寵物的老人。看來寵物在這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別是飼養狗,緩沖壓力事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更明顯。此外,研究者還發現,老人飼養狗比飼養其他寵物花費的時間更多,也就是說,與狗呆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他們感到狗對他們的生活相當重要。也許,狗提供給主人的陪伴和依戀比其他寵物更多。

寵物與社會支持

近幾年來,人們對定期接觸伴侶動物在健康方面所獲得的好處顯示出日益濃厚的興趣,這類報道也屢屢出現。如果說以前這類故事只是奇聞軼事的話,那么,近三十年開展的伴侶動物與人身心健康關系的研究,就為此提供了科學依據。伴侶動物可以給主人提供陪伴和支持,有人把這種支持稱為非人性化的社會支持,它雖然有別于人類的社會支持,但卻可以發揮人類社會支持的作用。

何為社會支持?有研究者認為,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被關心和愛護的,被尊敬的和有社會價值的,能夠互相交流和負責任的,那么他就是有社會支持的。最新研究表明,伴侶動物也可以提供社會支持。因為寵物可以給人提供安全感,被關心的感覺,被愛被喜歡的感覺,緩解心理壓力特別是有害事件對人身心的影響和生活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寵物主人深深體會到,寵物是給予他們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

有研究者對154名老年人進行了評估。這些老年人包括四類:單獨生活的,與其他人一塊生活的,單獨生活有寵物的,與其他人一塊生活有寵物的。研究結果顯示,寵物可提高單獨生活人群的信心,改善因孤獨而產生的不滿。對寵物依戀最嚴重的人包括未婚者、離婚者、喪偶者、再婚者、新婚或沒有小孩的以及空巢家庭。

現代社會中寵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一項飼養寵物與健康關系的研究證明,同樣的心臟病患者,在離開醫院的一年內,飼養狗的患者去世的僅有6%,而不飼養狗的病人則有28%死亡。這可能是因為定時遛狗增加了主人的活動量,狗也給他們帶來了好心情的緣故。另外一個心臟病護理中心研究人員還發現,飼養除狗以外的其他寵物的心臟病患者,一年存活率比不飼養寵物者也提高了。這些都說明了心臟病患者存活期與飼養寵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心臟病患者飼養寵物可延長壽命的原因,是寵物增強了主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康復能力。

英國有研究表明,飼養虎皮鸚鵡可能給老人帶來助益。他們評估了研究對象在飼養鸚鵡前后的心理狀態。5個月后發現,這些鸚鵡主人自身的心理狀況有所改善,如對其他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鳥成為他們談話的焦點,其中有些人由于養鳥招來許多人,因而增加了主人與社會的接觸,也改善了鄰里關系。

第2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生物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方法

國家《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將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作為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要求“將法制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滲透到相關學科教學中”。這就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在課堂中滲透法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這樣的教育,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生物教學中的看法。

一、在生活中滲透

生物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教學中進行法制內容滲透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法制,既將學科內容生活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又能體現“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來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如我們在學習《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這一課時,就應該讓學生從實際出發,看看周圍的環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比較就會發出感嘆“保護環境多么重要啊!”此時再適時介紹《保護環境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再結合有關生物知識講解,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從而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又如我們在學習《健康及其條件》一節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后,思考生活中自己的生活習慣是怎么樣?自己有哪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我們應如何改變這些不良習慣呢?我們周圍是否有人在吸煙或吸毒,他們的身體又怎么樣呢?結合課本圖片和內容,學生討論后,就會發現如果要有良好的健康身體,就必須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教師再介紹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食品衛生法》《防治法》《藥品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的一些規定。總之,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在學生獲取學科知識的同時,適當滲透相關的法制教育。這種聯系實際滲透法制知識,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然認同。

二、在案例中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識。如我們在學習《遺傳病與人類健康》這一節內容時,讓學生閱讀課本提供的小資料《人種學家摩爾根遺恨終身的婚姻》。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如摩爾根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他的婚姻出現了什么狀況,他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學生討論后得出了不要近親結婚的認識。我們也可以舉出血友病這樣的事實:一對外觀健康的夫婦,生了一個小孩,表面上和別人看上去一樣,沒什么差別,但是一到這個小孩流血的時候,就會血流不止,非要到醫院才能止住。醫生經過檢查告訴他們。他們有血友病,使得小孩遺傳了,而之前他們并沒有做婚前檢查,這樣就讓學生理解如果夫妻雙方不做婚前檢查,會造成小孩很大的后遺癥,這樣不利于優生。學生就能自然地想到為什么要求未婚男女要做婚檢的重要性,也就理解了《婚姻法》規定不準近親結婚和即使不是近親也要進行婚檢的要求了。我們在學習《預防傳染病》一節時,先播放2003年春在我國發生的“非典型性肺炎”傳染病案例有關圖像資料,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分組討論有關話題。如傳染病有什么特點?傳染病的流行需要什么條件?我國又是如何防治這一來勢洶洶的傳染病的?生活中我們應如何預防傳染病呢?教師適時介紹《傳染病防治法》。學生看到圖像資料后,討論非常積極,不僅獲得了相關知識,又懂得了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因此,作為教育一線的教師,在生活中多收集一些有關案例資料和圖片,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就會游刃有余。這樣讓學生在事實中理解更具有說服力,比我們空洞的說教效果好。

三、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中滲透

當今時代已經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教學的手段也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及時、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同時也能適時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在教完后適時講到本市城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氣味讓人頭暈欲嘔,河水越來越混濁等,并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由于人們破壞環境所造成的,使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由此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和法制教學有機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在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中滲透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要求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內容,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這些活動,在參與活動中教師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學生同樣受到教育。如在教學《健康的生活》內容時,可組織學生參觀禁毒展覽,通過翔實的文字及圖片資料,了解對人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危害,從而樹立自覺抵制,珍愛生命的意識。也可以組織學生在上《合理用藥》內容前先收集一些藥品的標簽,并認真閱讀標簽上的內容,教師在上課時讓學生分別對這些標簽內容統計,關注藥品是否有副作用、注意事項、有效期、是否是處方藥等,討論對超過有效期的藥品應如何處理?是否每一種藥品都可以隨意購買?學生討論后,教師可介紹我國的《藥品管理法》的有關規定等法律知識。再如讓學生認識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時可先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可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在學科代表協調下,每組選擇一種要扮演的動物,課前查閱有關資料,在上課時推選代表進行表演,表演結束后進行評價。教師再提問:“通過表演和觀看表演,你對動物與人類關系有哪些新的認識?”學生會認識到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動物,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教師再結合課本內容介紹我國的動物資源狀況,以及如何保護瀕危動物而制定了《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教師可介紹這些法律的相關內容。通過這樣的各種活動,學生受到了法制教育。

第3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摘要:腸道桿菌是腸道內諸多微生物之一,在于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對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對腸道內菌群代謝的影響更為顯著。對人類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從有益和有害兩個方面對腸道桿菌度人類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并對腸道桿菌代謝在研究對象疾病的預防,治療及健康監測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腸道桿菌疾病的治療人體健康 影響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對自身機能的了解提高了人類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將人類健康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21 世紀對人類自身的研究已進入系統生物學的階段。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研究證實,在人類的腸道內生存著1000多種微生物,細胞總是人體細胞總和的10倍[1]。腸道微生物對人類健康及疾病的防治受到醫學界的重視。研究證實,腸道桿菌對機體的作用絕非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相互利用的關系上,腸道細菌不僅能夠完成自身之間的信息和物質交換,同時還能與宿主的其他細胞進行交流,實現與宿主共同進步的目的。也就是說腸道細菌對人體全身的物質代謝,進化,生病,健康均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對腸道桿菌的研究對人類的健康及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價值。

1、腸道桿菌代謝對人體的損害

腸道桿菌對人體具有一定的損害作用,在正常狀態下,腸道內的細菌與人體的內外環境之間維持一種相對的平衡,一旦真個平衡發生變化,就將出現菌群失調,進而導致患者出現疾病。菌群失調不僅直接導致患者腸道疾病,而且還能影響其它器官,因失調的程度不同而影響的部位及發病機制也存在差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臨床常見的因菌群失調對人體造成損害的病例,該病患者無過量飲酒史,以此病因與酒精影響無關,在對其病機的研究中發現,該病與代謝、炎癥、環境因子等多種基因有關,主要影響因素是飲食,飲食不僅直接導致肝臟的脂肪積累,而且對腸道桿菌的代謝有一定的影響,菌群失調進而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2]。同時醫學界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腸道桿菌代謝能夠產生內生性乙醇,乙醇作用于肝臟,導致脂肪肝的形成。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身體肥胖的小鼠呼出氣體中的乙醇濃度較瘦弱的小鼠高,使用新霉素對其進行治療,之后再次檢查發現小鼠呼出氣體中的乙醇濃度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研究結果證實,小鼠的內生性乙醇主要由腸道桿菌活動產生。相關研究顯示,內生性乙醇不僅可以增加肝臟的甘油三酯累積,誘發脂肪肝,而且對腸道的上皮細胞具有損壞作用,影響腸道的通透性,使腸道內有害菌大量生長,分泌出大量的脂多糖,由血液轉至肝臟,從而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

由此可見,腸道桿菌的代謝對宿主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對部分疾病的發生及轉變有不良的影響。這就給臨床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指明了新的方向,對提高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2、腸道桿菌對人類健康的益處

腸道桿菌對人類健康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生存在腸道中的微生物不僅直接參與宿主的代謝過程,促進有害物質的排除體外,同時能夠產生多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代謝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代謝功能,確保機體的健康。

菌群對人體健康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①腸道內微生物種類多樣,其自身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人體自身無法產生的酶,可以進一步發酵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時可以腸道上皮細胞分泌粘液,確保了食物的吸收,腸道的暢通,同時對腸道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腸道微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短鏈脂肪酸,包括丙酸、乙酸、丁酸等,這些物質對維護宿主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②腸道桿菌能與人體發生共同代謝作用,主要體現在對藥物及外來化合物的代謝過程中,直接影響藥物對人體的作用,為人體健康及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相關研究顯示,腸道桿菌中的部分細菌通過自身代謝以及共同代謝可以產生類似于外用藥物的物質,對人體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腸道桿菌具有改善人體生理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3]。

3、腸道桿菌代謝研究的運用

現階段腸道桿菌代謝研究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人體健康的監測、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等幾個方面。①人體健康的監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腸道桿菌的認識有了新的進展,臨床上已將腸道桿菌的代謝作為人體健康的監測方法。這種監測方法較基因組及蛋白組學有著更大的優勢,它涵蓋了人體基因組及微生物基因組的所有終產物,所獲得信息更接近生物表型。代謝組學研究的內容相對較為廣泛,血液、尿液、唾液、活體組織等都可作為監測的樣本。腸道桿菌代謝對人類健康監測具有重要的價值;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隨著學界對腸道桿菌對人體影響的研究,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的代謝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已成臨床醫學的重要內容。其應用于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在其他諸多疾病的應用中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4、總 結

腸道桿菌對人體的作用一直是人類健康研究的重要內容,隨著醫學的不發展,人類對其的認識逐步增加,已經意識到了腸道桿菌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但是這些認識僅停留在初級階段,對菌群在疾病防治中的應用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生物醫學的開展,人體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必然會進一步推動人類對腸道桿菌的研究,研究也必然取得更突出的成績。在現階段乃至于未來,腸道桿菌與人體健康的研究將成為醫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將會給人類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參考文獻:

[1]徐凱進,李蘭娟,邢卉春.腸道桿菌參與宿主代謝對醫療個性化的影響[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06,33( 2) : 86-89.

第4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性;不適應癥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8-0068-04

文化,不僅是作為一種歷史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所特有的現象而把人與動物相區別,而且它還作為一種社會因素,影響著生活在此空間下的個體和群體的心理、人格和健康。文化與心理、人格及健康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而難以道明。古往今來,國內外不少學者從各自的視角探討文化與心理、人格、健康之間的關系。

一、研究文獻回顧

在世界史中,社會文化學派和文化人類學派都試圖從文化的角度探討對人的影響,社會心理學派的一支——社會文化學派的上將——德國的卡伲·霍妮(1895-1952)。在她的《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6年版)中指出:“心理活動是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說,個體潛在的內心沖突實際上乃是他們所處的文化中某些特定矛盾的反映,社會上神經病發病率的增加,表明了生活于其中的現實條件發生了問題。”同時,該學派的集大成者,德國的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也認為,社會通過它的“過濾器——三種文化因素:語言、邏輯、禁忌來塑造社會成員的性格和潛意識。”其主張人是社會的產物,文化決定著人格。“病態社會必然產生病態的人格。”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造成西方病態的人格性格。

而與此同時,文化人類學的杰出人物,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露絲·富爾頓·本尼迪克特(1887-1948)和瑪格麗特,米德(1901-1978)也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去闡述文化對人的影響。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出版的《文化模式》一書中指出:“社會與個人并不是對抗的兩極。社會文化提出了個人賴以生存、創造的原材料。……文化貧脊,個人便會受害;如果它豐富燦爛,個人便可以得到大大發展的機會。”她強調文化對社會成員的制約和決定作用,但也不否定社會成員的生活有其自主性。她多次申明:“具有某地文化經歷背景的人類學者中,沒有一個曾經相信,個人不過是一些機械地執行其文明指令的自動機。”而被稱為人類學“創業之母”的美國女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1907-1978)在其名著《來自南海》(此書由1928發表《薩摩亞人的成年》、1930年發表的《新幾內亞區兒童的成長》和1935年發表的《三個原始部落》的三部曲組成卜一書中,通過對上述原始部落的對比研究得出結論:“諸如青春期危機等原先我們一歸諸于人類本性的東西,絕大多數不過是我們對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給我們的種種限制的某種反應。……所謂男性與女性的特征并不依賴于生物學的性差異,相反,它是其特定社會文化條件的反映。……?”

上述學派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存在什么永恒的超文化的人格特征。不考慮特定社會的規范,就沒有人格的變態與常態之分。”

第5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 環境 污染 控制

腫瘤包括良性瘤和惡性瘤(癌)。能誘發腫瘤的因素,統稱為致癌因素。由于長期接觸環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腫瘤,稱為環境(性)癌。癌癥已是當今世界上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一種常見病,它和腦血管病、心臟病在人類死亡原因中占前三位。研究如何發現、消除和控制環境致癌因素,是環境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致癌的環境因素中,有些是可直接引起腫瘤的致癌物,如煤焦油可誘發皮膚癌;還有一些是致癌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以及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等。

環境致癌物的分類 環境致癌物可分為化學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類,其中以化學致癌物的種類最多。誘發的腫瘤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潛伏期。潛伏期一般為20年左右,長的可達40~50年,短的1~2年。

1 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隨著產業革命的興起、現代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使用量的迅猛增長,大氣污染日趨嚴重,尤其是城市大氣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公害,使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重挑戰。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WHO統計,每年全球估計有120萬以上新發肺癌病例。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亦不斷上升。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報告,大氣污染誘發肺癌而使死亡率增高。

大氣污染誘發肺癌一是顆粒物污染,二是硫氧化物污染,三是氮氧化物(NO)污染,四是多環芳烴(PAHs)污染,五是氡污染,六是重金屬污染。

2 防癌不要吃發霉的糧食

過去有一些例子證明了發霉的糧食和飼料可使人、家禽、家畜急性中毒死亡,也可以使魚類、實驗動物、甚至人類發生肝癌、食管癌等惡性腫瘤。目前已發現十多種霉菌毒素有致癌作用。所以要求收割下的糧食,一定要充分晾曬或烘干,糧庫儲存糧食要通風、防潮、防升溫、防發霉。

食品商店和攤販對食品要有保鮮存放條件,并有明確的保質期,發霉變質的食品禁止出售。我們提倡每家每戶把糧食保管好,不能讓糧食發霉。如大米表面失去光澤,稍有灰暗或灰黃的顏色,玉米粒的脫粒破口處顏色發暗或發淺綠色,玉米面有“捂”的氣味,花生米的顏色由純白變黃,都是發霉的現象。明顯發霉的糧食不但人不可吃,也不要喂家禽或家畜,以免人、禽、畜中毒或致癌。極輕度發霉的糧食(如大米、小米及其他未粉碎的糧食)在煮飯前,需認真淘洗,多用手搓擦,多用水沖洗,這樣可以搓洗掉糧食表面的部分霉菌及其毒素。紫外線和一般的煮沸高溫不能使黃曲霉毒素破壞。

吃花生米時要挑出霉壞顆粒,不要吃腐敗的及已有捂、餿、酸臭及哈喇等變壞味道的食物。不做或少做酸菜或咸菜。市場出售的“免洗米”如果存放的室溫稍高,尤其是經過夏季,塑料袋里的糧食同樣會發霉。所以,為了吃得放心,對保存了一些時間的免洗米,也應先淘洗,然后下鍋做飯。

3 化學致癌物和環境致癌物

化學致癌物按致癌作用的機理可分成三類:①不經過體內代謝活化就具有致癌作用的直接致癌物;②必須經過體內代謝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的間接致癌物;③本身并不致癌,但對致癌物有促進作用的助致癌物。影響面最廣的是大氣和水中的多環芳烴、石棉、砷、氯乙烯和食品中的致癌性很強的黃曲霉毒素等。

環境致癌物的發現主要有下述三種方法。

① 流行病學調查。早在16世紀,不少學者已在人群中進行環境流行病學調查。1521年,在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南部施內貝格的一個金屬礦發現有半數以上礦工早死于一種呼吸系統疾病。當時認為可能與礦山環境有關,稱為“山病”。到1879年,才確認這種病是肺癌。1921年通過礦區大氣環境的放射性測定,確認電離輻射是該礦肺癌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現在已知的許多環境致癌物都是通過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的。首先發現的致癌物有煤焦油、木焦油酚、芳香胺、礦物油、石油蠟、異丙油、苯、石油腳渣、石棉和砷、鉻、鎘、鎳,以及電離輻射、紫外線和酒精飲料、煙草、檳榔、寄生蟲等。除無機砷外,這些致癌物的致癌性都經動物實驗證實。癌癥的潛伏期長,人類生存的環境又相當復雜,一種致癌物可以引起人體不同部位的腫瘤,同一部位的腫瘤又可以由多種致癌物引起,因此調查病因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如第一個化學致癌物多環芳烴化合物的發現,從1775年英國外科醫生P•波特發現煙囪清掃工患陰囊癌開始,到1915年經日本學者山極勝三郎和市川厚一用煤焦油多次涂抹兔耳,可誘發皮膚癌,直至1933年J•W•庫克等人從煤焦油中分離出致癌的多環芳烴化合物被最終確認,前后經歷了一個半世紀。

② 動物實驗。動物實驗有助于環境致癌病因的因果關系的分析和致癌機理的研究。自從20世紀初人們用生命周期短的動物進行致癌實驗以來,發現不少可疑的致癌物。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到1980年已出版25卷有關化學致癌的專著中,介紹了140多種經動物實驗獲得充分證據的化學致癌物。這些發現既有助于對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的分析,又可縮短發現新的環境致癌物的時間。例如氯乙烯的致癌作用,便是先在1970年從實驗動物身上取得證據,然后在1974年才取得對人致癌的證據的;合成塑料用的雙氯甲醚的致癌作用也是先在1968年取得動物實驗數據,1973年才取得對人致癌的證據的。己烯雌酚、黃曲霉毒素、4-氨基聯苯、芥子氣等也都是首先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的致癌物。但動物實驗的數據僅能起到預測或篩檢的作用,不能代替人群流行病學調查而直接外推到人。如何應用動物實驗的數據來評定化學物質對人的致癌危險性還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

③ 生物學篩檢。為了能快速地鑒別新化學品、新農藥和新食品添加劑的致癌性,近十多年來人們應用了鼠傷寒沙門氏菌-哺乳動物肝微粒體酶篩檢試驗(艾姆斯試驗)、顯性致死試驗、哺乳動物細胞株基因突變試驗、染色體畸變試驗等致癌物快速生物學篩檢方法。例如,經致突變實驗陽性者可列為潛在致癌物,這就為工業上新產品生產的取舍提供初步依據。國際上對新化學產品致癌性的鑒定,已形成一套工作程序。一般通過快速生物學篩檢法發現陽性后,再考慮進行動物實驗和人群流行病學調查,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費用。

4 加強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的研究

環境污染與腫瘤關系的研究,最先突破的是職業癌。在生產環境中接觸的致癌物,濃度大,致癌性強,比較容易發現,而又容易就地消除或控制。如異丙油曾經是引起生產異丙醇的工人呼吸道癌高發的一種致癌物,它是在采用90%濃硫酸生產異內醇的過程中產生的雜質。在工藝上采用75%硫酸后,致癌物異丙油即可消除。在生產環境中的一些致癌物,不僅工人可能接觸,而且有的還會逸散到居民的生活環境中,影響更多的人。居民中接觸的致癌物一般是低濃度、低劑量的,找出具有致癌危險的最低濃度或劑量,是環境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有些癌癥的發生,受飲食、吸煙等生活習慣影響比較大,調查時需要擴大調查的地區,并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

目前,我國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癥。由于公眾對癌癥的預防、早診早治、規范化治療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延誤了癌癥的早期治療,失去了最佳治療時間。因此,提高公眾對癌癥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傳播癌癥可防可治的理念,幫助公眾建立信心具有積極意義。

第6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油多不壞菜”的做法已過時。不過,有誰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本書中,“吃油”的學問被闡述得淋漓盡致,要想遠離疾病,必須科學用油。因此,是要健康,還是要口味,這一切源于我們對食用油的選擇,重健康的用油,菜肴未必不美味;重口味的用油,“富貴病”則悄悄找上門。

這本書語言通俗、風趣,深入淺出地講解和分析了食用油脂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令人讀后耳目一新。比如書中披露,餐館的“清炒油麥菜”,其實含油量驚人。調查發現,一盤“清炒油麥菜”,最少要放25克油,最多的竟用了125克油,而不少廚師在菜盛盤后,還要加5~10克“明油”。所以,在餐館就餐時,如果沒有叮囑“少放油”,用油量就會超標兩三倍,這就是為什么常下館子的人,特別容易“發福”。

知道了要少吃油,還要吃好油。

事實上,天然的油脂,絕大部分都是對人體有益的。比如,大豆油的營養價值較高,花生油容易消化吸收,油菜籽油有利膽功能,而地中海沿岸國家食用的橄欖油,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的油脂中最適合人體營養的油脂”。

然而,人類自作聰明,發明用“氫化”的方法篡改油脂分子結構,產生“反式脂肪酸”,這種人造油脂,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我國市面上出售的許多油炸食物,都是用“氫化油”煎炸出來的。另外,反復煎炸、高溫處理后,被氧化的油含致癌物質,是危害健康的“壞油”。

如果你對炒菜“加油”有疑惑,這本書就值得一讀,它會告訴你選擇食用油時,品種不能“太專一”,動物油與植物油要合理搭配,平時要養成低溫少油的烹飪習慣,并拒絕變性和氧化的油脂。

《油脂、營養、健康――廚中百味油為貴》

趙霖、鮑善芬、傅紅(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年7月 ¥29.80元

書摘:

中國營養學會學會有個推薦量,即每人每天直接食用的脂肪――就是看得見的油脂有25克就夠了,而且要分三餐吃。所以應該經常問一下自己“吃的油量超標了嗎?”如果存在以下情況,就需要多加注意:1、每周外出的應酬超過兩次以上;2、炒菜時用油量太大;3、酷愛肉類食物;4、偏愛油炸食品;5、喜歡喝濃湯。

作者簡介:

趙霖:總醫院營養科研究員、博導。多年來從事生物化學、微量元素與營養生理學研究,所著《中國人怎么吃》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二等獎。

第7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兒童亞健康 日常調理 飲食保健

中圖分類號:G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113-01

引言

隨著我國長期堅持計劃生育政策,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子女的現象也日益普遍。由于每個家庭的過分溺愛,導致眾多兒童養成了偏食、厭食和缺乏運動等諸多不良習慣,兒童亞健康現象嚴重。而亞健康下的兒童無法象成人那樣具有身體不適的敏感性,更無法如成人般堅持鍛煉和飲食保健,因此必須依靠家長的正確引導和長期堅持調理和保健,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兒童亞健康的常見現象及起因

1、 肥胖,運動遲緩。

兒童肥胖首先可能是由于遺傳方面的原因,據調查統計(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烹飪系2006年在全省范圍發放調查表反饋結果)一般如果父母都肥胖,子女的肥胖幾率會達到70%,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幾率達到50%。但更多是因為吃喝太多無規律,尤其是甜食、飲料及一些高熱量食品攝入太多,加上平時缺乏運動,導致反應遲緩,身體肥胖。當然也會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一些兒童激素分泌不正常或激素類藥物使用過量,或荷爾蒙分泌異常等都可以導致肥胖,但已屬于病理學范疇,不屬于亞健康的研究范圍。

2、 缺鈣,發黃矮小。

很多孩子出現頭發色澤枯黃,無光澤,給人一種營養不良的感覺;有的孩子則夜間磨牙現象嚴重,甚至出現比同齡孩子身材矮小的現象,這些都是兒童缺鈣的典型表現。兒童缺鈣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為鈣源不足出現鈣缺乏;有的則是因為兒童鈣吸收能力很低,雖然家長注意給予補鈣,但效果甚微;但更多的是因為很多兒童有厭食、偏食的習慣,由于體內缺乏維生素D,導致鈣吸收不足。

3、 缺鐵,兒童貧血。

兒童貧血現象已經越來越為兒童保健專家的關注,很多兒童都有輕微的貧血,但由于其癥狀不明顯,很難引起年輕父母的注意,其實兒童亞健康這時候已經出現。兒童貧血的重要原因就是鐵攝入不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缺鐵性貧血。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也大多由于兒童偏食引起。

4、 缺鋅,兒童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一般多在上幼兒園時期被家長或老師發現,這類兒童多煩躁好動,喜歡做小動作,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集中,喜歡咬手或鉛筆。兒童多動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經許多專家研究證實,缺鋅是導致兒童多動癥的原因之一;嚴重缺鋅,甚至導致兒童性發育遲緩。

二、兒童亞健康的日常調理

1、 提倡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就是飲食要葷素搭配,食物多樣化,保證蛋白質供給,同時維生素攝入充足,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是說某種營養素的供給越多越好,只有各種營養素之間供給數量和比例符合人體的需要,才更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利用。要做到膳食平衡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雜食化、寬食譜。人類就是雜食類動物,只有廣泛攝取各類食物,才能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全面、平衡攝入。對兒童來說,不偏食、過食,能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須有家長的參與,采用引導方法和激勵機制循序漸進地促進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預防兒童肥胖或營養不良。

2、 堅持體育運動。

每天堅持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助于兒童消化,促進兒童食欲,幫助消耗多余熱量,預防肥胖。要求孩子養成運動只是指令性地布置任務是不行的,家長要積極配合,和孩子一起堅持鍛煉;或者干脆將孩子送到一些運動機構如舞蹈學習班、武術學習班等等,不一定要求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造詣,但至少可以保證每日的運動量,可以保證孩子身體健康。

3、 養成科學的作息習慣。

事實證明,科學的作息習慣影響身體健康狀況,兒童身材矮小與睡眠不足有一定關系。專家指出,兒童尤其應該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督促兒童每晚十點以前上床休息,早晨八點前起床,生活習慣科學有規律,能有效預防兒童亞健康。

4、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平時要勤剪指甲、勤洗頭,飯前便后養成洗手的習慣;不吃不衛生的東西,尤其是包裝不規范、衛生不合格的零食;每天兩次堅持刷牙,并保證刷牙質量,學會科學的刷牙方法,保證牙齒健康;保持臥室空氣流通,定期進行空氣清新,保證呼吸道健康。

三、兒童亞健康的飲食保健

1、 保證供給充足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是人體一切組織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可以參與人體抗體的形成,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蛋白質主要來源于蛋類、乳類、動物性原料的肌肉組織以及禽類、魚類等,另外大豆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由于兒童對大豆制品的喜好程度不一,因此在盡量提倡補充大豆蛋白的同時,必須保證動物蛋白的充足供應。建議每個兒童每天堅持喝一杯牛奶、一個雞蛋,同時注意動物內臟和水產品的供應。

2、 保證維生素的充足供給。

維生素是人體需要量很少但不可或缺的,其種類很多,有水溶性和脂溶性兩種。通常情況下,脂溶性維生素不能溶解于水,容易在體內積存,過多就容易導致維生素中毒,例如維生素E。提倡供應充足的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增強人類體質、抵抗病毒、抗過敏等作用,多余的維生素C會隨尿液排除體外。維生素多存在于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動物性原料的肝臟中含量也很豐富,因此提倡給兒童攝食足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3、 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

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鈣、鐵、鋅、磷、碘等,鈣、磷、鋅主要存在于動物性原料中,尤其是動物內臟和骨骼組織中,碘在海產品中含量豐富。因此應該注意全面攝食各種食物,堅持平衡膳食,保證各種微量元素的充足供應。建議食用加碘鹽時應該在臨出鍋前加入,以防止碘被破壞;注意及時補充各種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四、結束語

兒童日常調理要貫穿于育兒的全過程,需要靠成人的關注和幫助,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這就要求成人必須具備兒童調理與保健的基本常識,用以保證兒童良好的健康狀態,預防亞健康。

參考文獻

第8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所謂“遠親食物”,是指該類食品在空間和生物學關系上距離人類相對較遠。例如,魚蝦鱉鱔與豬牛羊兔類相比,魚蝦鱉鱔當然離人類遠些;植物性食物無疑又遠于動物性食物;野生的植物必然遠于人工種植的植物;海洋中的食物更遠于陸地上的食物。

在人類發現的所有食品中,真菌類的香菇與人類生物學上的關系是最遠的,而香菇恰是最有利人健康的食物之一。每百克香菇中,含蛋白質37克、碳水化合物59克、鈣124毫克、磷415毫克、鐵25毫克,還含有很多糖類、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香菇的水浸液中含有多種氨基酸、乙酰胺、膽堿、腺嘌呤等成分。香菇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常食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對防治腦溢血、心臟病、肥胖癥和糖尿病都有效。美國科學家還發現香菇中含有一種“β―葡萄糖苷酶”,這種物質有明顯抗癌作用。此外,香菇還有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幫助消化、降低血壓、減少膽固醇等多種功效,故有“健康食品”之美稱。

生長在我國北方高寒干旱地區的沙棘,是一種野生珍貴植物,離我們人類較遠。近來,有關專家證實,沙棘是自然界中罕見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質的植物。據分析,沙棘中富含維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堿等20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和配伍機制正好與人體的需要相適合。沙棘中維生素C的含量冠于野生果之首,是獼猴桃的5倍、山楂的20倍、番茄的80倍、蘋果的100倍。沙棘所含的其它多種維生素也相當豐富。沙棘還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適用于冠心病、血管硬化、胃潰瘍等癥,具有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清熱止瀉、補脾健腎等功效,是藥食兩用的佳品,被營養學家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營養保健和藥用食物。

海帶在生物學關系上也距離人類較遠,是人們喜愛的健康食品。海帶營養價值高,它含豐富蛋白質、海帶多糖、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D、尼克酸、胡蘿卜素、核黃素、甘露醇、碘、鈣、磷、氧化鉀、纖維素等,是營養極高的海洋食品。每百克海帶含碘量高達240毫克,含鈣量也高達1177毫克,孕婦常吃海帶,對胎兒發育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極為有益。海帶中的“海帶多糖”可降低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阻止動脈血管內膜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發展,還有抗凝血作用。海帶中一種名叫“U―巖藻多糖”的物質,能夠誘導癌細胞自殺,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良好作用。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統計,日本婦女幾乎不患乳腺癌,主要原因是食海帶多。另據有關專家統計,長年食用海帶的老年人,患病率平均低5%~8%,而壽命卻平均提高4~8歲。

第9篇: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查特萊夫人的情人》;自然;生命;美

勞倫斯的作品以前瞻性的眼光探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具有深刻的生態哲學意蘊。雖然生態文學批評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但他的最后一部小說《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早已體現了這些思想。盡管該作品曾因驚世駭俗的描寫遭到禁止出版長達三十余年,寓意卻是嚴肅的,表現了“死亡與再生”,是“溫情的反異化神話”。今天我們從生態主義的視角來看,它譴責資本主義工業化和機器文明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美好天性的摧殘,指出了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只有與自然接觸,回歸自然,人類才能獲得新生,生命與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一般來說,表現人和自然的關系的所有作品都屬于生態文學研究的對象。生態文學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考察和表現主要包括:自然對人的影響(物質的和精神的),自然整體以及自然萬物與人類的關系,人對自然的征服、掠奪和摧殘,人類重返和重建與自然的和諧等。中國學者魯樞元明確地把生態批評的要旨分成三個層次: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自然生態指的是作為物質存在的大自然生態,而社會生態與精神生態屬于人類內部生態。自然生態危機的出現,必然會導致人類的生存競爭,繼而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這就涉及人類的“社會生態”問題。而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的失衡,也必然會影響人類的內心世界,引發人類的“精神生態”問題。《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正是一部反映人類和自然密切關系的小說,它通過描述康妮與克里福德及看林人梅勒斯之間的感情糾葛,向讀者揭示人類破壞自然,進而引發出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失諧的一系列問題。

在小說開篇,勞倫斯就向我們描述了戰爭對自然的破壞。克里福德家院子后面的樹林里已經沒有獵物,也沒有野雞。“它們在戰爭期間被人殺光了。”空地里只有枯槁的蕨草,夾雜著幾棵傾斜的細樹苗,鋸斷了的大樹樁“毫無生氣地著它們的頂和盤錯的根。”這里就是杰弗里男爵(克里福德的父親)砍伐樹木給前線修戰壕的一個地方。路右側緩緩隆起的圓丘上“光禿禿的”“一片荒蕪”。

工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破壞卻是持久的。勞倫斯出生時,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文明,但也帶來了未曾預料的生態災難:資源過度開采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如主人公居住的拉格比大宅,整日能看到煤礦濃煙滾滾的煙囪,昕到篩煤機、卷揚機、載重機等各種嘈雜聲,聞到“充滿了大地穢物燃燒后惡臭的硫黃味。”而遠處的工業區特弗沙爾就更不用說了:“目之所見盡是些變黑了的磚房子、銳角發著亮光的黑石板屋頂、夾雜著煤屑的黑泥、又濕又黑的人行道。”在十五章中,作者更是借梅勒斯的口來表達他對工業的控訴:“這骯臟、殘忍、令人討厭的地球,人類已經把它弄得一塌糊涂。”

自然生態危機的出現導致的是生存競爭及競爭所帶來的社會關系緊張。勞倫斯生活的后期(20世紀初),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已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對世界的殖民瓜分已基本結束。而作為遲到者的德國,為了獲得利益,不惜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使英國遭到了重創,國家由盛轉衰,社會呈現出不和諧狀態,人與人之間關系惡化緊張。在小說的第二章,康妮和克里福德回到拉格比老家,代表“貴族階級”的拉格比和代表“農民與礦工階級”的特弗沙爾村是隔閡與冷漠的,相互之間是“無法逾越的深淵,深淵兩邊的人都懷有一種默默的仇恨。”這種不和諧在第五章又有更具體的描寫:“特弗沙爾的礦工又在談論罷工,康妮覺得,這不是顯示力量,而是戰爭的暗傷,暗傷太深了,……需要許多許多年,需要幾代人的活血,才能化解他們身心深處淤結的巨大血塊。”

社會和諧的破壞還具體反映在個人身上。在小說里我們看到這樣的家庭關系:丈夫和妻子關系要么不和諧(如梅勒斯和其妻子),要么過早結束(博爾頓太太年輕時就守寡),要么分離(康妮的姐姐和丈夫也離婚了),要么異化(如克里福德和康妮)。克里福德就是這場災難的犧牲品,戰爭使其胯以下的身體永遠癱瘓了,散失了溫情和生命的本能,而他的妻子康妮只能守著活寡。戰后社會的不和諧還體現在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加深。如愛爾蘭人米凱利斯,因為寫了些關于倫敦時髦社會的劇本而成名,但他卻痛苦地感覺到跟英國人在一起,什么都無法使他擺脫永受排擠的命運。

戰爭和工業文明不但給人類社會的和諧帶來了破壞,而且還扼殺了人性。根據當代西方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現代人表現出的精神癥狀可以概述為幾方面:精神的“真空化”,行為的“無能化”,生活風格的“齊一化”,存在的“疏離化”和心靈的“拜物化”等。。在《查特萊夫人的情人》里,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精神癥狀。克里弗德是沒有生命力的異形人,他埋頭寫作,但寫出的東西空洞無物;為求家業傳承,妻子可以借腹生子。“他的癱瘓象征著他那個階級的人在情感和激情深處的癱瘓”。。克里福德的朋友如查爾斯?梅、哈蒙德、湯米?杜克,他們都是上流社會的文明人,卻終日無所事事,夸夸其談地大談所謂“精神生活”。機械文明下的其他人們也是“行尸走肉”,沒有靈魂。如設菲爾德鋼鐵廠的工人,是“一些怪異、變形、模樣像人似的不大點兒的東西”,而礦工們則是從“煤縫里鉆出的怪異動物”。

勞倫斯不惜筆墨地描寫受污染的環境,要顯示的是自然與人類生存是密不可分的一種生命共同體。根據20世紀70年代英國生態學家拉夫洛克(J.E.Lovelock)和美國生態學家馬古里斯(L_Margulis)提出的“蓋婭假說”,地球系統本身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每一個事物都與其他一切事物勾連在一起,沒有任何部分能夠被單獨抽出來而又不改變其特征和自然整體的特征,都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在《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作為自然一部分的人類卻因貪婪和自私背叛了這個生命體,不斷地對地球進行改造、掠奪和摧殘,大大損耗了地球上的有限的資源,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污染了人類及其他生命物質的生存環境,也給自己的生存帶來了多方面的危害。

南此可見,工業文明所造成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已經向人類的精神世界蔓延,給人造成了精神污染,我們已明顯地感受到人類精神的失落和衰微。這就是勞倫斯眼中的人類的“大災大難”。

大自然是人類能夠詩意地棲居的環境,也是人類情感能夠依托的港灣。生命與美往往是存在于大自然中,這就是勞倫斯在他的作品里要表達的生態意蘊。

在小說前6章,沒和大自然接觸的康妮,精神狀態是空洞、缺乏活力和生機的。直到無意撞見看林人梅勒斯沖 洗身子時的,她對美的意識才開始恢復了。她留意到鏡前的自己:身體平板、生硬,“仿佛沒得到足夠的陽光和熱量,有點發灰,有點枯萎”。而生活在純樸清新的大自然中的梅勒斯身上卻充滿著生氣和活力。康妮居住在拉格比大宅,黑暗、丑陋,被臭氣所籠罩,使人無法呼吸,她只能逃到森林里。森林,就是作者設計的尚未受到污染的、人類理想的棲居地。康妮生活和情感的轉折就是從步入森林開始。康妮一次次地到森林去散步,就是因為她生活的世界令她壓抑和難以呼吸,而森林古老的樹木卻“具有一種非常強大的沉默力量,同時又體現出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存在”。在這里,陽光明媚,“早生的蒲公英開著太陽似的花,新吐蕊的雛菊潔白如雪。榛樹叢中,半張開著的葉簇上懸垂著塵灰色的最后的柔荑花,好似一幅花邊。黃色的燕子草現在已滿地簇擁,相互擁擠,黃光閃爍……灌木叢下面,藍鶇的蛋殼偶爾可見。處處是蓓蕾,處處是生命的突躍!”這是一個生機盎然、生態平衡的原始自然的世界。在動物之中,生命也是令人感動的。如在森林中的養雞場,當康妮看到母雞緊伏在蛋上,那種溫存和雌性的急切,讓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溫暖和意義。當她看到一只小雞邁著小小的步子走來走去:“此時此刻,它是天底下最為活潑的小生命……它這樣的纖小,這樣的無所畏懼!”康妮為這小生命的活潑所感動,并為生命的勇氣流下了眼淚。

在不斷與自然和梅勒斯的接觸中,康妮身體和心靈得到了養分,像植物般康復生長起來。“她像一座森林,像一個盤根錯節、枝葉交織的幽暗的橡樹林,神秘的蓓蕾在展開。”最后她融入了自然,和梅勒斯一樣,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在小說15章,有一段人物與景物水融的描寫,她和梅勒斯在雨中裸奔與舞蹈,展現最純真、最真切的自我。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精神與肉體合二為一,就是勞倫斯心中要表現的希望。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要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就必須不斷地與自然接觸,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得到拯救和新生。

勞倫斯在“道德與小說”一文中說到“人與其周圍世界之間的完美關系就是生命本身”,人要“拯救”自己的靈魂,就要“完善與另一個人、別人、一個民族、一個種族、動物、盛開鮮花的樹、土地、天空、太陽、星星和月亮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在小說里展示如此完美而富有詩意的人與自然、與動物、與植物的關系,讓我們看到生命與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此外小說中的描寫也使人感到愛的美好。因為勞倫斯認為,性是人與生俱有的自然本性,是一切美、愛與生命的基礎。“性與美是不可分的,正如同生命與意識。”康妮和克里福德的婚姻沒有了性,因此也沒有了愛和生命;梅勒斯和妻子有性,但沒有尊重和愛,也沒有美。康妮和梅勒斯的達到了精神和肉體的和諧,因此是美好的,富有生命力的。正如勞倫斯在為該小說辯護時所說:“盡管人們敵視這本書,可我卻要說這是一部今天人們必需的真誠而健康的小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黄网 |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色青五月天 | 一级亚洲|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 看性过程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20岁美女一级毛片 | 欧美大片无尺码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 久色视频 | 韩日一区二区 | 成年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 99久久免费午夜国产精品 | 黄色网网址 | 国产精品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级毛片真人免费播放视频 | 波多野结衣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 免费视频久久看 | 亚洲成年男人的天堂网 | 欧美人交性视频在线香蕉 | 亚洲欧美韩国 | 美女视频网站免费播放视 | 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一级美女视频 | 一级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三级亚洲| 国产黄色一级网站 | 亚洲国产经典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亚洲人成手机在线观看 |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1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91香蕉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精品555 | 欧美特黄一级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