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技術創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金項目:遼寧社會科學院財政科研基金一般項目(Lriskyl 2802)
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通過新能源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的創新,低碳技術創新能夠促進節能減排,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是解決環境和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無論是節約能源、降低消費和排放還是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都必須以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普及為基礎。
目前,遼寧省正處于經濟快速增長和工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目前國家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背景下,對于遼寧來說,結合實際來探討如何通過低碳科技創新來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對于轉變遼寧依賴于傳統老工業基地的高碳型、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建構低碳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遼寧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的發展,以及達到建設生態省的目標,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開展低碳技術創新不僅是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需要,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產業競爭力、推進全省現代化進程的需要。遼寧低碳創新能力還不能滿足遼寧產業技術升級的要求,需要通過構建區域低碳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各創新主體的能動作用,實現遼寧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實現遼寧全面振興的戰略目標。
一、遼寧省低碳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1、企業還未成為低碳技術創新的主體
目前來看,遼寧省低碳技術創新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動來實現,企業對于低碳技術創新投入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因為低碳產業大多屬于高技術產業,這必然會給企業的創新活動帶來很大風險,并且即使能夠開發成功的產品,也將面臨很大的市場不確定性,也就是消費者對于節能產品的需求度不高。
2、產業結構成為低碳技術創新的瓶頸
遼寧省作為老工業基地,在產業結構上重化工業的比重較高,并且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大多集中在煤炭、電力、冶金、建筑等行業上。近年來,遼寧省產業結構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和改善,但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的狀況依然存在。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依賴工業中的重化工業,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明顯滯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會能耗強度偏高?!皷|北現象”所造成的遼寧產業結構,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趨于合理,只有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才能加速遼寧產業升級的步伐。
3、低碳產品消費還存在障礙
從低碳發展角度看,傳統經濟模式下人們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消費生活等方面,都是沿習高碳型的思維路徑,形成了一種限制人們思維的習慣性極強的高碳排放型的理念、思維框架或思維定勢,從而對以低碳為導向的創新活動構成最大的障礙。因此,要開展低碳創新,必須突破傳統高碳型的理念和思維框架的束縛,以低碳理念為指導來深入轉變觀念和思維方式,自覺地破除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無視生態價值的傳統創新模式的依賴性的思維習慣。
4、低碳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尚未形成
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和關鍵。目前,遼寧低碳技術創新能力還不能滿足遼寧產業技術升級的要求,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近年來,盡管國家和遼寧省相繼出臺了一些鼓勵節能和低碳技術研發的優惠政策,解決投入了一批配套資金,但還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節能、低碳、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仍需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逐漸認同和廣泛參與。
二、遼寧省低碳技術創新的路徑和策略
1、制定區域技術創新戰略
制定低碳創新戰略,把低碳追求納入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結構之中,明確技術創新體系的目標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追求自然生態平衡、社會生態和諧有序;第二,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政府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第三,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密切關注全球能源技術發展的趨勢,明確能源技術的發展方向;第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保證低碳技術創新戰略的實施,推動低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第五,健全激勵低碳技術創新的財政、金融等優惠政策,鼓勵低碳技術創新中介服務業的發展,完善激勵人才創新創業的機制;第六,優化調整低碳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整合我省科技資源,構建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調整產業機構,提升低碳產業比重
產業結構升級不僅是由外延型向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低碳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今后的競爭中,各地域的競爭將弱化傳統勞動力和資源的優勢,而強化碳生產率的比較。所以,首先應明確遼寧省低碳經濟下的重點產業,政府在產業扶持上應轉變政策導向,由過去的基礎設施建設、石化能源、房地產等領域,向生態產業、節能技術、新能源領域等給予政策傾斜。遼寧省低碳經濟下的先導產業應結合原有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旅游文化產業。其次,逐步提升第三產業比重。產業升級表之一就是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進程,第三產業提供的主要產品是服務,而只是密集型的服務業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產業。在低碳經濟中,應關注傳統主導產業技術升級的同時,在戰略選擇上更要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并舉的原則,最終實現在高新技術產業的帶動下,以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以服務業為先導的低碳產業結構體系。
3、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低碳創新體系
遼寧省作為裝備制造業大省,制造企業數目眾多,而這些企業往往都是能源消耗大戶。對于企業來說,應該從企業成本控制的角度來看到低碳創新,要讓企業了解到能源本身就是成本,節約了能源,就是節約了成本,就是一種效益產出。及時合理地采用節能技術,短時間內對企業是一種資金的投入,但是綜合效益和長遠效益會遠遠大于投入。節能就能減少成本,節能就是一種“低碳”,企業的決策層必須增強這種意識。
要實現節能減排,需要企業開展低碳生產。低碳生產是指對產品和產品的生產過程采用預防污染的策略來減少污染物的產生。一是在企業能耗中應增加清潔能源的比重,加大對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發展低碳和無碳能源,促進企業能源供應的多樣化。二是要進行低碳工藝創新,即需要進行生產工藝的創新,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能耗并將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要進行低碳產品創新,即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對設計、生產、銷售到消費全過程都要求能預防與減少污染,包括產品更新,生產低廢、少廢和可回收利用產品等。再者,企業應當把低碳價值導向與市場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以低碳為特征的新型商業模式。
4、引導和鼓勵低碳消費
低碳消費需求可以引導低碳生產的方向,從而有助于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反過來低碳技術創新又可以進一步推動良性的低碳消費。從低碳消費層面人手,可細分為個人消費層面和政府消費層面。(1)個人消費層面。要進行低碳技術創新,必須具有廣大消費者對低碳技術、低碳產品較大的市場需求,即要使廣大社會公眾都成為低碳消費的主體,這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市場基礎。有必要在全社會廣泛倡導低碳理念,宣傳低碳經濟的種種益處,提倡新型的低碳消費理念,推崇積極、綠色的消費意識,并通過在全社會建設學習型組織來宣傳低碳文化。(2)政府消費層面。首先,政府部門率先采購使用節能減排設備和辦公用品,租用節能型建筑的辦公場所等。其次,調整城市交通方式。提倡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氫氣動力車、生物乙醇燃料汽車、太陽能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再者,要改善城市建設模式。城市建筑應充分利用太陽能、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建設“零排放建筑”。在運行過程中,倡導居住空間的低碳裝飾,如使用節能電器和節能燈,使用高效節能廚房系統。最后,要實現市政管理低碳化。應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照明產品作為城市主要照明設備,加快節能產品的推廣。
5、制定相關經濟政策,形成低碳創新的激勵機制
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低碳技術,因此,發展低碳技術成為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在低碳技術研發層面,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節能與能效提高技術,也就是減碳技術,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利用、核電等重大能源裝備制造技術等。對于各種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除了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還可以設立低碳基金。此外,要充分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發的同時,更要推進低碳技術的產業化,只有轉化為低碳產品,才能實現低碳技術節能減排的作用。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應該鼓勵企業引進和吸收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還要要鼓勵企業創造符合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的商業模式。這需要在財政和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和優惠,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鼓勵低碳技術創新,實現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再循環與再利用。另一方面,要增加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方面的低碳技術研發支出,支持低碳技術創新,圍繞低碳經濟發展的能源技術創新包括: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以及無碳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形成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低碳技術創新;價值
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決定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比發達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主要是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能源消費和相應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長。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趨勢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減緩碳排放的目標之間的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強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的道路。
一、技術創新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
全球氣候變暖與能源安全使得低碳經濟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最先由英國政府提出,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
在現有的資源稟賦、技術進步程度以及能源存量水平條件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嵌入不同的價值鏈環節中,參與經濟全球化、資源全球配置的過程。但是各國嵌入的價值鏈環節以及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狀態并不是靜止了,而是動態的,各個國家也在隨著各種要素存量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以保持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低碳經濟中,影響各國不斷調整、不斷重新配置資源的最主要因素包括低碳技術進步的發展、低碳需求的培育以及低碳市場的完善等方面。由于這些因素的不斷變化,各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分工地位、區段、收益分配等方面也隨之不斷調整,這些都為世界各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帶來低碳技術進步與競爭優勢。低碳技術創新存在極大價值。
二、低碳技術創新的經濟價值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受到國內能源資源保障和區域環境容量的制約,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氣候變化、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對策,也是我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要順應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抓住機遇,促進先進能源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從而促進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低碳技術創新的經濟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Zhou(2009)曾利用環境包絡分析技術(DEA),對OECD成員中的17個國家以及中國的碳排放效率指標(Malmquist二氧化碳排放表現指數,MCPI)進行了定量測算。在對MCPI指數分解過程中可以看到,導致指數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
其次,降低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換的轉制成本,涉及到技術方面的主要包括低碳技術的研發投資支出(包括排放技術和生低碳設備的更新和轉換支出、勞動者技能的產技術等)。最后,降低低碳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再培訓支出等。低碳技術的發展程度與低碳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成反比。例如,發展低碳經濟如果是以化石類能源的減少使用為基礎,低碳發展則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但是如果低碳經濟是以低碳技術進步為技術的話,低碳技術進步的程度越高,在實現低碳經濟的同時,經濟增長的犧牲也就越小,或者說機會成本越小。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價值。
三、低碳技術創新的生態價值
低碳經濟的核心理念契合了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的基本內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重大戰略的延伸與擴展。首先,在推進能源經濟革命,改變能源結構,以及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方面,低碳經濟的發展能發揮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低碳經濟不僅著力于推進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還通過大力發展低碳與無碳新能源,構建以非化石燃料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結構,使整個社會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低碳與無碳化,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模式。其次,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的技術創新價值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這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其次,低碳經濟創新技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動力。以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低碳技術創新,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技術。而這些低碳技術的大規模開發和應用,不僅將顛覆以化石能源為基石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而且將帶來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建設,對生態環境存在極大價值。
四、低碳技術創新的社會價值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把新能源、新材料、新產業的發展作為重要的推力,通過一系列的東西自然地實現了低碳目標,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國家現在一些能源政策本身看,也是給了企業一些壓力,十報告、十二五規劃都提出了控制能源消耗的概念,作為節能減排硬性的目標提出來,自然要推動一些企業制度、設備的變革和技術的更新。這些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各地雨后春筍般得開始了碳排放交易制度試點的工作,積極性很高,推動企業的低碳發展既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力,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責任。
企業要想發展,低碳和環境友好、社會責任是很重要的方向,也是環境風險降低的有效手段。作為政府的支持部門,在環保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有一種感覺,慣于使用行政管理,制定標準,制定懲罰,解決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立竿見影。但是除了政府和企業以外,所有的民眾應當都動員起來,一起為低碳生活行動起來。
五、低碳技術創新的文化價值
從嚴格意義上講,制度可以體現價值觀,但是社會制度并不能完全包含價值觀。低碳技術創新活動所遵循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并不是完全由社會制度來體現和承載的。技術創新帶來的人們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等觀念的轉變,創造出一種維持低碳技術創新社會角色的文化環境。
首先,低碳技術創新實踐的過程性和系統性使企業不再是因相互利用的需要而聚集起來的群體,而是一群有著共同價值觀、共同理想和情感追求的人凝聚起來的組織。企業共同價值觀的確立,為企業及其員工界定了技術創新的精神文化目標。其次,技術創新的價值預設反映出社會文化的價值內化結果,它通過對社會文化中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價值取向的發現、肯定和加強,來自覺地維持技術創新的持續發展。其間逐漸形成的追求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相統一的新的生活方式,完成了對以往文化的超越。最后,技術創新的文化滲透具體化為一種整體的技術創新行為導向,意味著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情境。這種文化情境不僅是技術創新功能、指令的反映,而且也是技術創新賴以生存的空間。它不是作為社會制度的補充而出現的,而是一種包含社會制度在內的,從更深、更廣的范圍和層次上來制約和影響技術創新活動的文化環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結束語:
二十一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發展低碳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之舉,我們既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也承擔著重大的國際責任。我們要尋找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將低碳技術創新進行到底,建設一個低碳化的可持續的社會,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賴小東,施騫.低碳技術創新管理研究回顧及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9):145-151.
[2]王琳,陸小成.低碳技術創新的制度功能與路徑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98-102.
[3]李國志.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J].觀察與思考,2012,(10):71-73.
一、加快低碳技術的引進和開發
加大低碳科技的投入,支持引進國內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技術,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并結合柳州實際,組織科研單位和企業對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開展低碳經濟等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提高柳州市低碳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重點開展和示范推廣,如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工業廢棄物特別是大宗工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等。積極推進“官、產、學、研”相結合,不斷探索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二、完善技術創新平臺,加快實施重大技術攻關
鼓勵和支持企業建設低碳技術中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低碳技術中心,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大柳州低碳技術攻關、推進產業化步伐,大力培養和引進有利于低碳產業發展的專業適用人才;重點開發資源深加工、產業鏈接、能量梯級利用、工業廢棄物零排放等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在解決當前迫切需要和直接提高節能減排能力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未來低碳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形成中的實用低碳技術戰略儲備。要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步伐,積極推廣實用的工業廢氣、工業廢水、工業與建筑廢渣、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廢舊物資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推進電廠通過使用高爐煤氣替代部分原煤,進行熱電聯產,形成煤(焦)炭一煤氣一火電產業鏈;水泥廠和混凝土預制廠等利用電廠、鋼廠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生產水泥、墻體材料,形成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糖廠利用蔗髓、糖泥、鍋爐灰渣生產有機肥,利用廢糖蜜生產氨基酸葉面肥,形成農業肥料產業鏈。利用林木加工廢料作食用菌基質或者膠合板原材料,生產食用菌或者膠合板,形成農業綜合應用產業鏈。逐步淘汰資源消耗大,工藝、產品能耗高的落后技術和設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資源的節約和環境質量的改善。
三、大力進行煤炭清潔利用攻關
既然短期內柳州市無法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那么煤炭的清潔轉化和多聯產綜合利用就成為柳州市能源消費戰略的重要內容。支持和鼓勵企業進行煤炭清潔利用新技術的研發和示范工程,尤其是支持整理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的示范,鼓勵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的發展。在火電、煤化工、水泥和鋼鐵行業中開展碳捕集試驗項目,建設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封存一體化示范工程。
四、充分發揮重點企業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地質勘查找礦勘探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in the next few years, will be th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lso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mineral resources further highlight perio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ng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Fo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fo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method is rich, but each method and has its limitations, if can use these methods together, ore-prospecting abil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 would get large improve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prospect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ng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for ore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1 地質勘查技術原則
1.1 統籌規劃
企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對公益性的地質勘探和商業性的地質勘探都要認真規劃,對礦產資源的調查及地質環境的調查也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央的地質勘探和地方的地質勘探工作都要做到統籌規劃。為了搞好地區性的地質勘探工作,完善國內外的地質勘探事項,發揮地質勘探在找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關鍵影響,有關部門必須提前 10- 15 年對地質勘探工作進行規劃。
1.2 遵循規律,合理布局
我國資源分布廣,資源含量豐富,相關部門還需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要求進行環境勘察的規劃,從國家的資源環境、城鎮格局、人口分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實際情況統籌地質勘探工作,以引導各項勘探工作的有序進行,積極遵循資源分布的規律。
1.3 突出工作重點,拓寬工作領域
在地質勘探工作中,要懂得抓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點,拓寬工作領域。在工作過程中,要以我國的地質條件、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工程情況等作為立足點,要突出成礦區帶的勘察工作,努力提高勘察工作中的精度、深度及廣度。并根據社會發展的經濟形勢的需要,擴寬地質勘查工作的工作領域。
1.4 做好科技創新,增強工作能力
“科技興國”是我國的發展戰略,而“科技興地”則是發展我國礦業的主要原則,地質勘探工作也要走向現代化。地質部門對重點問題要科學的、合理的、全面的進行分析,并懂得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的轉化,以推動成礦理論的完善和地質勘查技術的發展,并努力完善信息化的全面建設,大力促進地質勘探科技能力的提高,促進科研與勘探工作的有機集合,發揮現代技術的有效作用,最后還應加強人員建設,培養一支有能力的地質勘探隊伍。
2 找礦技術創新方法
2.1 綜合應用現代技術
找礦的方法有很多種,現代找礦方法應逐漸向深入地表到深部的傳統找礦思路,并從使用綜合技術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找礦技術,就是從巖石物理性質差異的角度去了解地表到深部的情況以及成礦規律,同時使用現代科技,提高找礦技術的現代性,使用各種精密的地球物理儀器測量,獲得較為準確的詳細的數據,還要利用信息系統將各種數據制作成圖標共技術人員參考。此外,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研究人員都應與勘探人員密切合作,提高找礦質量。
2.2“地、物、化三類異常相互約束”技術方法
要實現找礦技術方法的創新,就要采用“地、物、化三類異常相互約束”的技術方法。這類創新辦法特別是在老礦山的深部和覆蓋區的定位預測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雖然這個方法能夠使得地質勘探工作趨向于創新道路,但也還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
①就目前來說,磁、重、電法在圈定異常時仍然占據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圈定隱伏異常體的邊界和深度的準確率上還有待提高。
②各種非常規的深穿透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在隱伏元素異常應用中的效果十分明顯,但在埋藏深度的勘察方面還有缺陷。
③現代先進的地震勘探技術可準確識別地質結構中的各種構造面,但是無法找準礦產的主要位置。
雖然這些方法有些缺陷,但在確定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異常中還是常見的方法。
新思路和新方法都應得到應用,以保證找礦準確度的增加,滿足生產單位和國家的實際需求。實踐證明,只要礦山工程和地下水資源的研究和創新技術都能得到發展,就能保證復雜空間的勘察以及水源找尋的準確性;再者,由于現代社會中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各種需求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以致野外的地質勘查工作和礦產資源評價工作受到了不小影響。所以在新環境下,更需要一些新技術作為支持。
2.2.1 X 射線熒光技術
X熒光分析技術能夠直接獲得礦產元素成分和品位,比以往采樣分析更加輕便、快速和靈巧,在未來的地質勘察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找礦勘察的效果也很明顯。它的主要原理是:某些物質在受到激發后,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出波長比激發光波長更強的熒光,別稱為 X特征射線,將這種 X射線能量的差異特性用于找礦勘察工作中就能叫做熒光技術。實踐證明,X熒光技術對勘查銅、鉛、鋅金屬礦都是準確有效的技術方法。
工作中,以 X熒光分析技術分析的結果會受到礦產顆粒的大小、平整度、均勻度及水分度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結果有微小差異,但這些問題都不會影響到該技術的正常使用,測量精度還是能得到保證。
2.2.2 甚低頻電磁法
現代找礦、勘察工作的不斷深入,勘探的難度和復雜度也在逐漸增加,由于時間的推移,淺部礦和表露礦越來越少,這無疑增加了地質勘探的難度,甚低頻電磁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研發出來的,它能滿足深部地質勘探需要,并提高其精確度。甚低頻電磁法(VLF法)是觀測、研究地下不均勻介質在一次場作用下感應產生的綜合畸變場分布規律的工程電法勘探方法。甚低頻電磁法以電磁感應原理為基礎,以大功率長波導航臺發射頻率為5~25kHz連續電磁波作為一次場場源。在遠離導航臺的地區,可視此甚低頻電磁波為垂直地面傳播的平面波,地下不均勻地質體在它的作用下,激發出渦旋電流和相應的二次場,使均勻的一次場發生畸變。甚低頻電磁法觀測綜合畸變場的電場強度水平分量E、磁場強度水平分量Hy和垂直分量Hz,以及極化橢圓傾角D等。直接用這些參數或用其中的某些參數計算大地電阻率ρv來查明斷層破碎帶、巖溶發育帶、暗河、地下電纜和金屬管線或進行電阻率填圖。這種方法方便、快捷、準確,且在隱伏一半隱伏礦體的空間定位中都能顯示較好的效果。但在使用該方法的時候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不論在地球上任何一點,都至少要能夠收到一個甚低頻電臺所發射的電磁信號,而這也正是確保使用該方法能發揮更好作用的關鍵。當然,甚低頻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說在選擇信號源的時候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再者就是時間也會影響到電滋波的強度,特別是在日出、日落時受到影響更大,所以要合理選擇工作時間。
2.3 地質遙感信息
不同巖石的反射光譜特征是遙感影像識別的基礎,由于不同巖性反射光譜差異性決定了它們具有各自特定的影像色調特征。因此認識掌握不同巖性的反射光譜特征地質遙感的重要基礎。在信息采集的過程中,有些巖石礦物有著穩定的物理結構及化學組分,也就是有穩定的本征光譜吸收特征,而之所以有光譜特征的產生,是因為物質內部離子、基團的晶體場效應或者基團的振動效果導致而成。一般來說,不同的礦物質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輻射能力,所以如果用波普儀對采樣進行光譜曲線的測量,再把測量得到的光譜同資源庫中的光譜進行對比,就可以判定地質中是由哪些礦物組合而成。另外還要根據曲線的吸收特征,選擇適當的圖像波段進行信息收集的工作。
環境規制與技術創新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環境規制將通過影響企業的資源配置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減少對研發的投入,從而降低企業的創新能力。Porter(1991)則認為環境規制不但不會增加企業成本,反而能夠誘發創新,產生創新補償效應,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即“波特假說”。此后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設、研究樣本、分析方法和變量設計進行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環境規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Denison(1981)。通過對美國1972-1975年生產率變化的實證分析,發現環境規制政策導致美國生產率下降了16%。江珂、盧現祥(2011)利用中國1997-2007年29個?。ㄖ陛犑小⒆灾螀^)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中國三類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對我國技術創新沒有顯著的正影響。王鵬、郭永芹(2013)運用1998-2009中部地區六省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發現環境規制水平抑制了該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嚴格的環境規制可以顯著的促進技術創新。BermanandBui(2001)通過研究1982-1992年空氣質量規制對美國洛杉磯地區石油冶煉業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在樣本期間受規制企業的生產率上升幅度較大,同期未受規制企業的生產率則處于下降趨勢。趙紅(2007)運用中國標準產業分類中18個兩位數產業1996-2004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有激勵作用。李強、聶銳(2009)利用1999-2007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環境規制政策能夠顯著地促進技術創新。馬海良、黃德春、姚惠澤利用1995-2008年長三角經濟區域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實證結果顯示環境規制通過技術創新產生的正向效應超過了成本增加引起的負向效應,且在即期和滯后期都能夠顯著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績效。三是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Jaffe&Palmer(1997)對美國企業的整體研發活動情況進行實證研究,結論顯示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的整體研發支出有顯著的正效應,但專利數量與環境規制政策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聯系,因此環境規制政策所引致的企業研發活動并不具有明顯的效率。沈能、劉鳳朝(2011)利用1992-2009年的面板數據和非線性門檻面板模型實證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存在地區差異,“波特假說”在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得到了很好的支持,而在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難以支持,原因是環境規制與技術創新之間呈現“U”型關系,只有環境規制強度跨越特定門檻值時,“波特假說”才能得到支持。
從環境規制工具分類視角對環境規制政策進行研究的相對較少。國外在這方面最早的研究是Weitzman(1974),他從理論上證明了當預期邊際減污成本曲線比預期邊際減污收益曲線陡峭時,采用稅收手段比單純采用命令與控制的手段更有利于企業。Magat(1978)、Milliman&Prince(1989)經過研究發現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比如排污收費或可交易許可等,相較于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比規制者規定一個固定的排污量,更能刺激污染控制技術的發展。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馬富萍、郭曉川、茶娜(2011)通過對201家資源型企業進行研究,發現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經濟績效和生態績效的正向影響都不顯著,激勵型環境規制和自愿性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經濟績效和生態績效都有顯著正向影響。王嶺(2012)的研究表明環境對工業三廢的影響是不顯著的。賈瑞躍、魏玖長、趙定濤等(2013)運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測算了2003-2012年中國各省份的生產技術進步指數,發現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對生產技術進步的作用并不顯著,市場激勵型的環境規制工具和以環境信息披露為代表的非正式環境規制對生產技術進步具有顯著地推動作用。原毅軍、劉柳(2013)將環境規制分為費用型和投資型,通過對2004-2010年中國大陸30個?。ㄊ?、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費用型環境規制對經濟增長無顯著影響,而投資型環境規制顯著推進經濟增長。綜上所述,目前對環境規制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一是大多研究是將環境規制視為一個整體,以一個綜合變量籠統地代表環境規制強度,而對環境規制類型進行區分并對不同類型的規制工具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二是對環境規制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討論傳統的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和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即集中于顯性的環境規制,忽略了隱性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谝陨涎芯坎蛔悖恼聫沫h境規制工具的視角出發,將環境規制工具分為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和隱性環境規制,以此分析各種環境規制工具對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并給出相應地對策建議。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1)技術創新的度量專利授權量能夠客觀地反映一個地區的原始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能力,且在各種研究開發中,專利的數據較為全面,具有可得性,本文選擇專利授權量作為技術創新產出(I)的衡量指標。
(2)技術創新投入的度量技術創新投入主要包括兩個指標:技術創新活動的資本投入(K)和勞動力投入(L)。資本投入用研究和開發機構研究及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來衡量,勞動力投入用研究與發展人員全時當量來衡量??紤]到數據的可比性,本文以1999年為基期,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對研究和開發機構研究及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進行平減。
(3)環境規制的度量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是國家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直接對企業的排污行為進行規范和干預。在諸多環境政策中,三同時制度是中國首創的環境規制制度,要求開發建設項目的污染治理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是中國目前提高環境準入門檻、防止新污染源產生的有力手段,同時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文章將西部地區各省份歷年三同時執行合格率(STS)作為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指標來進行研究。
三、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
文章采用Eviews6.0軟件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首先使用靜態面板數據模型中的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通過Hausman檢驗,結果證明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紤]到面板數據中截面異方差問題,文章采用可以消除截面異方差性和同期相關性的“Cross-sectionSUR”廣義最小二乘估計方法進行估計。Hausman檢驗和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三同時制度和排污費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774和0.1725,且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t值的伴隨概率均為0.0000),說明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和市場激勵性環境規制工具對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的促進作用稍高于市場激勵性環境規制工具。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一是由于西部地區的環境規制政策基本上是屬于以命令控制型為主導的環境規制模式類型;二是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的執行力度較高,表1中西部地區各省歷年三同時執行合格率的均值為92.94%就是證明;三是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的實施效果??傮w來說,西部地區的顯性環境規制工具是有效的,能夠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而彌補因環境規制帶來的成本上升,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反映了西部開發以來西部的市場化程度在不斷提高。環境的回歸系數為-0.0171,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t值的伴隨概率為0.0019),說明西部地區的隱性環境規制不僅沒有促進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還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這一是由于西部地區地處偏遠、相對于全國經濟發展落后、都市化水平低、教育水平落后、環境普及教育程度低等導致公眾環保意識水平低;二是由于西部地區以環保為主要活動領域的核心型民間環保組織的數量少、專業化程度很低,從而導致隱性環境規制對企業的排污行為沒有約束力,使企業失去了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三是由于西部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地,長期以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物質環境下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化中,缺乏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環保意識薄弱。技術創新投入包括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3078和0.3646,,且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t值的伴隨概率均為0.0000),說明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創新產出具有顯著地推動作用,且勞動投入對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高于資本投入。這與丹尼森的研究結果一致,他認為技術進步中60%來自于教育的發展,而教育是勞動投入的主要途徑。相對于東中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區經濟基礎最為薄弱,教育發展最為落后,導致地方政府在技術創新資本投入方面遠遠少于東中部地區、人力資本匱乏,因此未來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加大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促進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于推進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四、基本結論與政策建議
文章利用1999-2012年我國西部地區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數據,基于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隱性環境規制工具等視角實證分析了不同環境規制工具對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對西部地區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顯著高于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隱性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技術創新投入包括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對技術創新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谏鲜鲅芯拷Y論,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完善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政策
一是要適度提高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標準。中國的環境規制政策具有明顯的區域“差別管理”的特點,相對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開發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明顯比較低,但結果卻是西部各地區單位GDP能耗指標值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適度提高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標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對技術創新的誘發作用,提高西部地區的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調整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政策,盡可能選擇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政策,建立基于技術驅動型標準,并加強對特定科技創新的后果評價,以促進技術創新能力。三要加強西部地方政府尤其是環保行政部門的能力建設,給地方政府必要的經費、人員和其他物質保障,命令控制型工具才能具有有效實施的物質基礎,政府才能全面提高環境執法力度,刺激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2.加快西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建設,為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的有效實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一般來說在信息不對稱的現實中,與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相比,市場激勵型的環境規制工具具有明顯的信息節省優勢,執行成本低,對政府的監管水平要求不高,同時可以不斷給企業提供強烈的刺激,讓排污者去發明或采用更為經濟和成熟的污染控制技術,并從發明和采用更低減污成本的污染控制技術中獲益,從而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技術創新。但是由于西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比較慢,市場化程度比較低,制約了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使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對創新的促進作用弱于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因此加快西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建設,制定和完善相關的市場法律法規,是提高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對技術創新促進作用的重要條件。
3.提高西部地區公眾的環保意識,發揮隱性環境規制的作用
針對西部地區隱性環境規制發展相對落后的現狀,今后首先應強化以學校、社區、家庭、組織、民族教育等途徑的社會環境教育來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其次,地方政府要通過進一步的環境立法將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具體化,確保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完善公眾參與環境規制的激勵機制設計,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提供條件,為隱性環境規制發揮作用奠定基礎。最后,積極的建立和發展民間環保組織,通過經費支持等途徑加強環保組織的能力建設,提高其專業化程度,鼓勵其參與政府的環境決策,刺激企業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
4.繼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
近年來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許多智能化的科技工具也逐漸走進了石油地質勘探的工作中來。首先,在鉆井的工作中,我國在不斷的實地考察和研究之后采用了欠平衡鉆井技術,這種技術十分先進,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盡可能的降低鉆井工作對于底層的傷害。其次,在測井技術方面,我國也跟隨著時代的腳步發展不斷的利用計算機技術來使得測井技術更加的先進,發展的更加快速,測量出的物理參數等有效數據也更加的準確和精細。不僅如此,我國許多石油企業還不斷的研發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新的測井技術,許多先進的測井技術在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最后,我國的石油開發研究在物探方面也在進行著不斷的努力,因為物探技術在石油開發中所占有的不可或缺的位置,相關的研究人員在物探技術的原有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新的科技元素,比如說不斷的實現完善的可視化鉆井過程,讓鉆井過程更加的安全,同時也是鉆井的僅占更加直觀,有助于更好更快的完成鉆井任務。
2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的創新
由于石油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走向,所以,石油相關的問題一直是我國不斷研究的難題,無論是石油開發工作,還是對石油資源的保障工作,都越來越難以進行。如果想要讓我過的經濟水平保持在良好水平不切不斷的向上發展,那么,保證石油資源的開采順利,資源充沛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條件之一,而若是想在如今艱難的形勢之下依舊保證好石油資源的安全,那么,跟進時代步伐,不斷進行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的創新,尋找石油地質勘探的嶄新途徑,是當今背景下必須實施的重要舉措。
2.1多方面、綜合性發展
由于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石油勘探工作越來越難以開展,無論是在地形崎嶇復雜的山地中,還是在一望無垠的黃土塬上,進行石油勘探的客觀難度都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物探工作,一直是石油勘探工作中十分難以進行的一項工作?;谶@樣的工作難點,我國的石油物探技術可以進行多方面的綜合改進,不斷的以科學技術為基準進行創新,比如將二維至四維的技術加以融合,相互配合,一起制定出一套最符合實際情況的物探發展路線。并且,不斷的實現工程一體化,加強石油勘探工作效率,使整個石油勘探過程更加的流暢。
2.2利用科技作為技術依托進行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在石油地質勘探乃至后續的整個工作進程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國的石油工作進行的無疑更加的順利。發展的勢頭也更加良好。在石油地質勘探中,應該善于利用科技作為技術依托進行相關的創新工作,比如說,可以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對三維地震、油藏、盆地等進行模擬。還可以使用3G技術,從生產管理到石油勘探設計進行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整體模擬觀察,實現石油勘探在質量上的飛躍。同時,含油氣系統的作用也應該得到應有的發揮,將傳統逐個進行研究的狀態進行改變,將整個石油開發工作中的各個環節有記得聯系在一起,是工作的整體性更強,體系更加科學,理論更加完整,運行起來目的更加明確。
2.3可膨脹套管技術的應用
因為在幽靜之中,油井口到油層的大小是不相同的,而下去探測的套管粗細卻是無法變化的,這就導致套管在井下作業的時候無法進行變化從而影響勘探的效率。為了不讓勘探的效率被井口的大小所影響,套管能夠更快的到達目的層,有研究中心就研究出了創新型的套管技術---可膨脹套管技術。這種可膨脹套管技術主要采用封割管作為主要材料,使得套管在下到油井之后可以膨脹到原本的兩倍之大,對于石油勘探工作有著更加明顯的輔助作用,并且能夠使石油勘探的資金成本明顯降低,十分具有實用價值。到目前為止,這種可膨脹套管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油田企業使用,相信這樣具有科技水平和創新思維的新型技術,能夠在未來的石油地質勘探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我國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策略
總結我國石油地質勘探工作過去的經驗和教訓,結合當今我國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的發展情況和尚未解決的問題,我們不難得出,我國的石油開發工作需要不斷的豐富理論,找準方法,進行科技創新的結論。石油開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也是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今后的日子里,相關的研究人員一定要以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作為改良材料,利用不斷豐富起來的地質理論知識結合高水平、高素質的相關技術人員的精良技術,不斷的尋找適合不同情況下石油地質勘探的工作方法,不斷的研發出能夠使石油地質勘探工作更加具有高效率的勘探技術。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一定要不斷的補充和發展以下石油地質勘探技術。
3.1含油氣系統模擬技術的發展
為了更加直觀具體的觀察到油氣的分布狀態等資料,利用尤其系統知識和三維可視技術為基礎依托進行整個過程的模擬,是石油開發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含油氣系統模擬技術實用性十分強,對于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的幫助也十分大,所以,進行對于含油氣系統模擬技術的改良和創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將來對于含油氣系統模擬技術的改良和創新上,相關的技術人員們一定要秉承著數值模擬與實驗有機結合的理念,不斷的進行研發,使整個模擬技術過程更加的具有技術水平,可以發揮的作用更加的強大。
3.2評價決策系統的發展
縱觀國際上的大型石油企業,在經過不斷的沉淀和總結之后,基本上都有著較為完備的評價決策系統,在這個系統的指引之下,可以更好的在同類企業中發展,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在這一點上,我國的石油企業可以向這些國外的大企業進行學習,建立起勘探目標與資源一體化的評價技術,從而更好的在競爭激烈的石油市場之中謀求一個長遠而又持久的發展,并且不斷的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穩定。
3.3層序地層學分析技術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石油資源的商業化,是歷史發展下的必然現象,所以,在進行石油開發的相關工作的同時,石油企業必須將石油開發工作和商業應用工作結合到一起,利用最為科學合理的方式,使石油開發能夠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和商業效果。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很多大型的石油企業將層序地層分析技術在油氣勘探工作中進行了應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這個方面上,我國也可以效仿,并且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再次創新,以便更加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取得更好的效果。
4結語
[關鍵詞]油田 地質勘探技術 創新 應用
[中圖分類號] P62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9-189-1
油田地質勘探技術創新一直以來都是石油開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盡、可靠的油田地質勘探技術能夠為制定完善的油田開發方案起到重要的資料支持,能夠降低石油開采風險,提高石油開采效率。在油田地質勘探新技術應用現狀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實際應用效果不佳,其中影響因素較多,缺乏對新技術的重視是根本原因。
1油田地質勘探技術創新現狀
1.1計算機模擬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油田地質勘探領域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利用運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地質勘探情況進行模擬仿真,便是一個重要的應用途徑。計算機模擬技術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全新地質數據分析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地質勘探數據分析方式,將地質勘探到的各種數據輸入相應的仿真系統中,可以快速進行地質情況模擬。例如在底層對比分析中,傳統的底層滴鼻分析需要建立模型,計算和處理大量的地質數據,而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能夠大大減少工作量,提高地質勘探數據的分析效率。同時,計算機模擬分析結果,相較于傳統的數據分析方法也更加全面、形象,將抽象的地質數據轉化為形象的展現方式。
1.2地球物理技術
地球物理技術可以說是油田地質勘探中所應用的主要技術,隨著地球物流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如在分比率精度方面,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同時,遙感技術、GPS技術等新技術在地球物理技術中的應用,也提高了地球物理技術水平。在地球動力學等重要的理論方面,隨著大量學者研究的深入,也逐漸形成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相關理論,為地球物流在油田地質勘探中的更好應用打下了基礎。而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地球物理技術中的應用,也將傳統的地球物理技術引入了信息時代,地球物流技術的信息化建設,對于提高地球物理技術的可靠性和應用范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3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
在水層和斷裂帶分析中,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并且在實際應用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油田勘探的深度,在物探方面能夠更好的對目標底層進行物探分析。同時,在一些小井眼的勘探中,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也能夠更好的克服惡劣環境,大量的實踐應用效果表明,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具有較好的可靠性。當前,在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的應用中,往往也會增設相應的傳感設備,能夠在勘探過程中實現勘探信息的實時監控。
2完善油田地質勘探技術應用的策略
2.1積極重視新技術創新
首先,在完善油田地質勘探技術的應用中,應當積極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充分認識到進行勘探技術創新的概念和重要性。在油田地質勘探技術創新中,并不一定是指完全的進行技術創新,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是對于現有的技術和設備進行改造,也就是二次創新。例如當前國外一些先進的油田地質勘探設備和技術,可能并不適用于我國的實際地質情況,這就需要對所引進的設備技術進行改良和創新。事實上,在油田勘探技術應用中,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改良技術比完全進行技術創新更加實用,不但能夠提高技術創新效率,也能夠針對具體的油田地質勘探情況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創新和改良。
2.2建立完善的技術應用管理體系
建立玩的技術應用管理體系是保證油田地質勘探技術創新得以較好應用的基礎。在當前的油田地質勘探中,雖然也出現了很多先進的勘探設備和技術,但是往往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技術創新轉化率較低,導致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完善的技術管理,沒有在實際油田地質勘探工作中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因而建立完善的技術應用管理體系,也就應當注重在油田地質勘探中在技術支持方面進行優化,例如建立專業的技術管理團隊,在實地勘探中,技術管理人員制定完善的技術應用方案,在某一勘探階段,針對某一勘探內容應當選擇何種勘探技術。并且在技術應用中,做好相關設備的使用維護工作,提供技術問題解疑。
2.3針對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地質勘探技術
不同的油田地質勘探中對于勘探技術的需求也是不盡相同的,因而在油田勘探技術選擇中,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應當體現出較強的針對性。例如一些油田地區的地質情況較為復雜,勘探地點處于多山地區,一些大型的勘探設備難以運送至勘探地點。這就需要在勘探技術選擇方面針對具體的地貌情況和交通條件選擇適宜的勘探技術,而不是最為先進的勘探技術。也就是說,對于勘探技術的選擇標準并不一定完全是最新與否,而是應當以實際應用價值為標準的。
3結論
良好的油田地質勘探技術應用對于提高油田地質勘探水平,為油田開發提供更好的資料支持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油田地質勘探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出現了一些全新的油田地質勘探技術,創新成果顯著。如計算機模擬技術、地球物理技術、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等等。在油田地質勘探技術應用中,應當積極重視油田地質勘探技術的應用,建立完善的技術應用管理體系,并且針對具體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勘探技術。
參考文獻
[1]熊偉,郭毓東,段旭輝. 信息化時代地質勘探技術創新擴散影響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44-148.
一、石油地質資源及勘探技術的現狀
石油作為一種化石能源,寶貴的不可再生能源,是國家的基礎能源與國民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量的增大。我國的石油資源可采儲量相對較少,優質的石油更是少之又少,這就嚴重的制約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當然,這樣的現狀同樣給石油地質勘探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F階段,我國石油的地質勘探技術主要包括三種:物探技術、鉆井技術和測井技術。雖然,近幾年來,我國不斷的對石油地質勘探技術進行研究和創新,但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依舊不夠完善,仍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石油地質勘探技術仍需要創新。就目前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未來對于石油的需求只能會是增加而不會是減少。據專家預測,預計到2020年,我國對于石油的需求量就將達到3.8億t,如果在這之前相關的科研人員沒有發現大量的油氣資源,那么就會造成資源的嚴重的缺口,這樣對于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十分不利的。但就現在我國石油地質資源來看,對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的改革創新是必須要進行的。要在創新和改革中有所突破,全面提高對石油的開采,緩解我國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的問題。。
二、石油地質資源勘探技術的改革、創新、發展
1.石油地質資源勘探技術―物探技術
傳統的物探技術是地震勘探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在需要勘探的地區人工的制造一個地震波,如果探測器接收到反饋地震波攜帶有可表征地下地質特性的相關信息,然后相關工作然元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匯總,就可以確認被探測區域是否存在油氣資源,之后為進一步提升物探精準度,反射地震技術、數字地震技術以及三維地震技術等性能更穩定、參數更精確的物探技術被應用到物探領域中。之后,隨著現代信息化的發展,集成度和精準度更高更準確的高分辨率地震物探技術、三維疊前深度偏移技術、油藏地震描述技術以及思維地震檢測技術等一系列技術出現,進一步的提升了物探技術的精準度,而且加入了計算機的應用,大大的減低了物探設備的生產和應用成本,更好的推動了物探技術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
2.石油地質資源勘探技術―測井技術
測井技術作為勘探與開發油氣田的重要方法技術之一,距離當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測井技術在油氣勘探、開發、生產等全過程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為石油事業帶來了很高的經濟效益。測井技術在油氣勘探與開發中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是為石油地質勘探工作提供很好技術支持的專業性技術。隨著數字信息采集設備、傳感設備以及成像設備在石油地質資源勘探技術的應用,測井相關設備就可以直接進行成像并傳輸更多的數據信息。更突出的是,多個探測器和下井儀器可以直接組合使用了,可以更精準、全面的將井下的信息反饋給相關工作人員。這不僅提高了精準度也省去了很多工作人員的時間。之后,相繼的核磁共振測井技術、套管井測井技術、隨鉆測井技術、快速平臺。測井等相關技術的出現,更加推動了石油地質資源勘探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3.石油地質資源勘探技術―鉆井技術
關鍵詞:新疆 美術地域文化 哈孜•艾買提 阿布都克里木•納斯爾丁 買買提•艾依提
新疆地區古稱西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絲綢之路帶來的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使新疆的文化面貌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新疆地域遼闊,自古以來就聚居著眾多的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使新疆的美術創作體現出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新疆多元開放的地域文化體系從美學理念、繪畫題材和語言等方面影響著新疆的美術創作,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風貌。
一、新疆美術創作的地域性
新疆地處中國西部地區,其美術創作以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為主要表現題材,體現出新疆本土固有的文化精神及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疇內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新疆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自然景觀的影響。新疆有著原生態的異域風光,沙漠中筆直的胡楊林、戈壁的冰雪景觀、無邊的草原綠洲、純凈的藍天麗日,這些美景引導著人們視覺審美的同時也成為藝術家所鐘愛的繪畫題材。新疆風光明度高、飽和度高的顏色給畫家提供了自然豐富的色彩語言,強烈的色彩對比成為新疆異于其他地區繪畫形式的色彩表達方式。其次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新疆地處漢唐時期古絲綢之路的要道,曾是中原、印度等文化的交融與匯聚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克孜爾千佛洞為代表的佛教石窟藝術、遍布南北疆的巖畫遺存、伊斯蘭藝術等成為今天新疆地域性文化創作及美術家的文化滋養和立足點。最后是民族風情的影響。新疆作為多民族聚居區,各少數民族在生活、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民俗文化,這種極富鄉土氣息、淳樸稚拙的民族生活成為畫家感受與解讀新疆少數民族多樣生活的重要角度。
受以上因素影響的新疆當代美術創作,涌現出一批以新疆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畫家,他們的作品極富民族性、地域性和宗教情結,成為中國美術中擁有至深魅力的組成部分。這些作品以新疆的民族文化生活為創作題材,體現出特有的地域性文化。
二、新疆地域美術的代表性畫家
新疆當代卓有建樹的畫家中有的是新疆本土的民族畫家,如哈孜•艾買提、阿布都克里木•納斯爾丁、買買提•艾依提、早然木、阿不都西庫爾等,他們對新疆民族生活及民俗文化非常熟悉。有的是成長于新疆深受民族文化影響的漢族、回族畫家,如龔建新、王增元、舒春光、陶世鶯等。這些畫家群體把自己對新疆這塊土地的熱愛之情融入手中的畫筆,表現新疆的地域美、民族情,打造了獨具一格的新疆地域特色。下文選取新疆三位卓有建樹的民族油畫家,通過分析其繪畫語言、代表作品、藝術風貌等,以探索新疆美術的地域性特征。
(一)哈孜•艾買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