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范文

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

第1篇: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范文

[關鍵詞] 窯洞民居;黃土高原;發掘保護;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K8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6-0069-04

建筑不僅是肉體的居所,而且是精神的皈依。自從有了用于遮風避雨的房屋,人類才結束了漫長的漂泊,安頓下來;才隔離了對外部的恐懼,開始創造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窯洞是中國古老的建筑形態,它在保持生態平衡、節約土地資源等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所以,一直是黃土高原地區人們的主要居住形式。但是由于傳統窯洞室內采光差、通風不暢、潮濕、塌頂、滲水、衛生條件不好、抗震性能差等原因,窯居環境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新一代的農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多棄窯建房。窯居的存在受到很大的威脅,出現了日益退出人們視線的危機。因此,如何改變觀念,使人們認識到窯居景觀的優越性,使窯洞民居在新時期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窯洞民居的當代價值

人類是從不斷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種種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其生存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眾所周知,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依托這里深厚的黃土層,祖先們以建造穴居的方式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窯洞文化。

(一)窯洞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古老的民居形態,保存了原始“穴居”的部分基因

人類早期的居住形式基本是利用天然的洞穴和樹木,以避開野獸的侵襲。如《禮記?禮運》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I巢。” 《禮記?王制》記載:“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易經?系辭》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這種居住形式在云南滄源巖畫、戰國時期青銅器圖案上都可以看到,其中北方多穴居,南方多巢居。在原始穴居的基礎上,北方地區出現了利用黃土特性建造的建筑形態――窯洞。

根據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寧夏海原、青海民和、陜北吳堡等黃河中上游的部落就在以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建造簡單的穴居,并逐漸形成聚集部落。例如2004年在吳堡縣相繼發現了兩座原始社會龍山文化時期的石頭城和中國最大的龍山陶窯,發現窯洞式房址近70座,它們大致可分為“凸”字形、“呂”字形、“甲”字形和后室帶有儲藏室四種形制。這些居屋各有區別,有的修筑非常精美,反映了當時先民的建筑技術。①再如在淳化縣石橋鄉引安村發現了距今約5000年的人類原始部落遺址,“該遺址呈階梯狀分布,在7層臺階地發現至少11個穴居窯洞,由此推斷這里當時是部落氏族群居的棲息地” 。②陜北地區在夏商時候被稱為“鬼方”、“土方”,土方即“住在土穴土窯中的人”,③說明土窯是當時主要的建筑形態。此后幾千年來,以黃土高原地區為主,同時在安徽、廣州、四川、東北等地區都出現了使用窯洞居住的痕跡。

(二)窯洞是黃土高原最經濟的建筑形態,它可以使人們更加切近大地,回歸自然

窯洞不僅是適合黃土高原的民居形式,而且是最經濟實用的民居建筑。黃土高原地區干旱少雨、樹木稀少,導致木料緊缺,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加之黃土高原土質細密干結、土層厚實、結實牢固、容易挖掘,這就為窯洞作為建筑提供了物資保證。窯洞這種居住形式,既適應了黃土地貌的殘酷現實,又使人們本能地回歸到黃土中生活,深得廣大勞動群眾的喜愛,成為黃土高原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普遍性建筑。④

“遠來君子到此莊,莫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又涼。”這是清代進士惠登甲贊美慶陽窯洞的一首詩。由于外界氣候和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及污染對人的影響很小,所以,長期居住在窯洞中,氣喘病、風濕病、皮膚病等疾病明顯減少,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而且生活在窯洞中的居民遠離大城市的喧囂,雖然不是十分富有,但是生活安靜、舒適,鄰里關系非常和諧。

(三)窯洞是黃土高原最能利用生土的建筑形態,它可以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黃土高原為半干旱、干旱地區,冬季嚴寒,夏季酷熱,最冷時氣溫低達-20℃左右,最熱時氣溫高達40℃左右。黃土是絕好的保溫隔熱建筑材料。在炎熱的夏天,熱量被黃土表層吸收,黃土深層的窯洞溫度低于地表十幾度,比較涼爽。在嚴寒的冬季,地熱溫度由里向外發散熱量,窯洞的溫度又高于室外,加上窯內舉火煮飯和熱炕,又進一步提高了窯內溫度。無論冬、夏,窯洞內部溫度基本上保持在2O℃左右,是最舒適的居住環境。從根本上說,是節約了能源。窯洞的建筑材料以生土為主體,這種生土是一種綠色建筑材料,倒塌或拆除的窯洞系列建筑垃圾,經歷了風化作用以及一系列復雜的變化涵養過程,生土就可以變成富含腐殖質的“熟土”而回歸大自然,由有用變為有利,形成良性循環。

(四)窯洞是最具獨特文化和藝術內涵的民居形態,體現了中國式建筑美

窯洞民居作為一種傳統建筑,具有審美價值,體現了窯居者和民間工匠的審美情趣。首先,表現窯居之美的是窯洞與自然的和諧美。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窯洞建筑一般據山茆溝谷的凹凸皺褶走向,這樣既可以避開洪水、泥石流、塌方、斜溜等自然災害,又能兼顧汲水、耕地之便,達到既充分利用自然又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境界。為了和周圍的黃土構成和諧的統一體,窯洞的主色調是黃色和青色,這種青灰色給人以堅固、沉穩、大氣的視覺感受,在黃土和綠色植被的襯托下顯得協調統一。

其次,窯居之美表現在其布局和村落的均齊之美。窯洞建筑是一個系列組合,一般以院落為單元,構成窯洞群;也有一些靠崖式窯洞群,連排成線,如米脂中學窯洞群、榆林農校舊址窯洞群、延安大學窯洞群等。窯洞沿地形變化、隨山就勢,成群、成堆、成線地鑲嵌在蒼涼壯闊的黃土高原上,構圖上形成了臺階型空間,給人以雄渾、壯美的感受,起到了化單調為神奇的作用。

再次,窯居之美還表現為其獨具特色的裝飾之美。窯洞的裝飾主要集中在門、窗部位。窯洞的門、窗都由木質框架做成,并裝架在窯洞正面。一般上部為兩扇天窗,下部左側為兩扇木板合對而成的門。裱糊的木質窗格,逢年過節或者家有喜事的時候總會貼上剪紙窗花,顯得明亮干凈且富有地域特征。

近年來,隨著窯居的日漸減少,許多學者已經認識到這種建筑的瀕危境地。所以,20世紀80年代成立了生土建筑研究會,專門研究包括窯洞在內的生土建筑在新時期如何與現代建筑材料結合,揚長避短,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更好地適合現代居住的需要。而且世界范圍內研究窯洞的人們一致公認,窯洞的命名只能用漢語拼音“YAODONG”來表達,才能確切地傳達它所蘊涵的文化。

二、對窯洞民居的發掘和保護

(一)對窯洞建構技術的發掘和保護

窯洞造價低廉,建造技術相對簡單,根據地質環境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等原因,窯洞也有靠山窯、地院窯、箍窯等差別。窯洞就用料而言,陜北大體分四種:土窯、石窯、磚窯、接口窯。窯洞民居的建造和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為主的建筑有很大的區別,它主要是依靠黃土自身的直立性開挖而成,雖然窯洞形式有所變化,但是建筑結構離不開拱圈技術,所以,就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建造技術、空間布局。

首先,體現在窯洞院落的選址和建筑過程中。窯洞選址都很注意外部環境和朝向。陜北屬于黃土高原,地貌復雜,選址是建造窯洞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窯洞選址講究“負陰抱陽”、“后高前低”、“宅前臨水”等,這也是中國古代“堪輿術”在窯洞建筑中的應用。窯洞建造前首先要對選擇好的崖體進行整理,鏟挖出平整的立面,并保證崖體上部的密實。其次,是窯洞主體的建造,也就是旋窯。這是最具技術性的一環工作,一般由有技術的大工擔任。窯體建造好之后就是合龍口以及建造窯臉、窯檐、拱頭線等。最后,是窯洞內部的坑、灶、煙洞等相關生活設施的建造。

接下來是窯洞院落的組成和布局。陜北窯洞多為背靠土崖的靠崖式,有長串連片的,也有獨立成院的,一般民居多為獨立成院類型。窯洞內部由灶、炕、煙囪等組成,是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冬季這些設施又成為獨具特色的取暖系統。窯洞院落一般由主體的窯洞、圍墻和院門組成。大門既有木條釘編的簡易大門,也有石塊、木頭及石獅建成的莊重氣派的樓門;圍墻多采用石頭片子垛插而成,既美觀又實用。

(二)對與窯洞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研究和保護

建筑是一種藝術,不單指建筑的建造技術,同時也包含著建筑的裝飾藝術。甚至有學者提出最早的繪畫、雕刻、設計等都是從建筑開始的。

在黃土高原的風土民俗中修建窯洞是一件關系到家庭興衰、子孫繁衍的大事。動土前,要相宅。開工前,要“坐字”,擇吉地、吉日動土。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謂“靠山厚”,俗語稱“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出大官”;宅后臨溝無依托者,謂之“背山空”,多忌之。這與現在的居住用地選擇原理相似。施工中有“陰”忌、工匠的厭勝術等窯洞“風水”和施工風俗。在陜北,窯洞破土動工之時,要祭土地神,此俗源于遠古人類對土地的崇拜。最為隆重、熱鬧的儀式為合龍口,即窯洞建成之時,工匠在中間一孔窯洞的頂上留下僅容一磚或一石的空隙,用系了紅布、五色線的磚或石砌齊,然后燃放爆竹,擺宴請客,共祝主人平安吉祥。遷入新居時親朋好友還備禮祝賀,喝喜酒,為其“暖窯”。

窯洞建造完畢以后最重要的就是院落的裝飾。窯洞裝飾以農耕文化的古拙、淳樸為特色,重點在于“窯臉”,自上而下包括女兒墻、窯檐、拱頭線、門、窗,以拱頭線分隔為兩部分。門、窗是窯洞裝飾的重點,能工巧匠多在窗欞上下功夫,以如意、萬字、工字、水紋為基本紋樣,還有雙喜格、紅燈格、云紋格、菱形格等,以求吉祥。窗欞上往往貼有心靈手巧的主人剪的窗花,窗花以吉慶、歡樂和輕松為主調,以人畜興旺、家口平安、益壽延年、五谷豐登、升官發財、連年有余、吉慶祥和為內容,通過十二生肖、八仙慶壽、祥花瑞草、家禽家畜、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題材來表現。這些大紅的剪紙為荒涼貧瘠的窯洞增添了色彩和盎然春意。

這些信仰禁忌、門窗造型、窗花剪紙、皮影戲等文化是與窯洞這種特殊的建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了窯洞這種載體也就沒有了這些非物質文化的生存空間。

(三)對具有典型意義的整體窯洞村落的發掘、研究和保護

由獨立的窯洞院落延展就成為窯洞村落。黃土高原地區目前保存下來的古村落很多,它們有的以地貌為名,有的以宗族為名,有的以鋪店為名,有的以窯窠為名等等。如米脂縣就有馬園、姜園和常園三大窯洞聚落。馬氏莊園位于米脂縣城東南20公里的楊家溝村,是以馬氏家族地主為重要成員的窯洞民居。清乾隆年間,馬嘉樂從自己所居住的“光裕堂”開始,以堂號為自己的兒孫們建筑獨立的窯洞式四合院,這些堂號依山順勢,按等級秩序,高低參差建于山峁之間,形成了馬氏莊園的主體。清同治年間,馬氏為防回民軍進入陜北,開始營造扶風寨。1929年,留學日本的馬醒民開始動工興建馬氏新院,他將西方建筑風格和陜北窯洞文化巧妙融匯,珠聯璧合,堪稱中華民族窯洞建筑之瑰寶。姜氏莊園位于米脂縣橋河岔鄉的劉家峁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動土興建,歷時13年完成。全國典型的石拱窯洞四合院聚落組合,其在總體設計、石刻磚雕、裝飾小件等方面堪稱窯洞建筑的精品。常氏莊園在米脂縣東北12公里的高廟山柳樹溝北,背靠腦畔山麓,前臨沖溝小溪。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動工興建,多年完成。它不同于馬園和姜園,巧妙地利用地形,塑造順應自然的空間藝術,取得了妙趣天生的審美效果。

窯洞建筑的整體保護可以更好的延續和詮釋窯洞文化,能使人們在歷史的認識中激起使用和保護這種古老建筑傳統的興趣。

三、對窯洞民居的開發和利用

(一)充分利用窯洞民居在生態、經濟、節能、節地等方面的價值

黃土高原地區的農民一直以來都是在邊坡溝地帶挖洞,過著冬暖夏涼的窯居生活。邊坡溝指的是邊角地、山坡、溝壑等不可耕種地帶。然而,農民紛紛棄窯建房,在緩坡、平原等可耕種地帶建設新的宅院,大量平地建房占用耕地,破壞了生態,減少了陜北地區本來就有限的土地資源。而且隨著建筑形制的改變,有著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和文化也就會逐漸隨之消失,導致文化的趨同和個性的消失。自1980年開始一直研究窯洞等生土建筑的專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王軍認為黃土層土質均勻,垂直結構良好,邊坡溝地多,很適合發展新式窯居建筑。在邊坡溝地帶建新式的窯洞或改建棄窯,不占耕地,又很好的保留了窯洞這種生土建筑的生態、節地和建筑文化方面的特性。

近年來,人們在建造窯洞時注意利用新型建材,注重空間分隔,出現了新型窯洞。這種新式窯洞窗戶改為玻璃窗,透光性更好。有的里面設有陽光間、自然“空調”,更現代化的還有衛生間、客廳等,既改變了原有的陰暗、潮濕、不通風、不方便的弊病,又保留了以前冬暖夏涼的優點,這種建筑創新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這一古老的建筑形態。

(二)以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窯洞民居為載體,開發有陜北特色的窯洞文化旅游

陜北窯洞不僅是居住場所,而且是文化載體,許多窯洞都和歷史事件和美麗傳說有關,所以,做好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窯洞民居文化的發掘與保護是開發窯洞資源的重要途徑。首先,要做好與窯洞相關的歷史文化的傳說的發掘和保護工作。如據《延安府志校注》記載:“呂布,安塞人。縣東六十里,有艾蒿嶺,布故里,所遺土窯尚存。”⑤與此對應,在米脂縣山中有一尖形黃土錐,錐底有一洞,名為“貂蟬洞”,傳說貂蟬為貧家女,幼時曾在此洞居住。其次,做好與窯洞相關的革命事件的發掘和保護工作。紅色旅游是近年來開發的重要旅游資源,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的基地。陜北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革命從此走向勝利,所以其必然成為紅色旅游的主要地域。在開發陜北紅色旅游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區域優勢,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而窯洞就是這種特色的重要載體。

(三)以窯洞為本土民居的重要形式,建設具有陜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窯洞民居與農耕文化有著深厚的關系。對于窯洞民居的利用不能只是一戶一院的建造和整修,而應切合當地的實際狀況,由技術人員和相關部門聯合對窯居進行合理規劃管理,利用邊溝和棄窯逐步建成生態居住帶。同時,改變原來窯居院落之間住戶分散,不利于交通及人際交往的狀況,切實解決上下水、道路與停車、建筑材料與技術、照明與通信、文化娛樂等服務設施。目前在甘肅慶陽地區有試點改造的窯洞整體村落,還建有窯洞賓館,這都是很好的嘗試。

窯洞民居作為中國建筑文化的寶貴遺產,長期以來解決了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人們的居住問題,并在經濟實用、節約能源、利用生土等方面展現著生態之美。隨著社會整體水平的不斷向前發展,應該做好窯洞內外環境的具體設計,做好舊窯洞的改造和保護,探索新型窯洞民居形態。相信經過努力,傳統的窯居建筑將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注釋]

①《文匯報》, 2004年11月24日。

②田月:《淳化發現五千年人類穴居遺址》,《華商報》,2003年9月29日16版。

第2篇: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范文

為更好地了解民居保護的相關問題,《經濟》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風貌與民居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強。

王志強,曾是旅歐建筑師,在歐洲游學期間,考察了歐洲多個國家的城市和鄉村,對歐洲各國在城市風貌的塑造和鄉村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方面有著深刻的體會。回國后,創辦了北京地球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致力于中國自然村落、古村落和民居群的保護性開發。今年初,他聯系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了北京經世朗耀國際文化傳播公司,公司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展大規模的民居保護活動。

《經濟》:請介紹一下中國傳統民居的情況。

王志強: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民居就是具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符號、具有一定歷史傳承的城鎮住宅和散落在廣袤的中國鄉村的形式各異的自然村落,民居不同于宮殿、官署和神廟等建筑,民居體現的是居住功能和居住文化,是生活和生產的必然需要。可以說,自從有了中華文明就有了中國的民居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的民居建筑和村落布局逐漸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其中有六種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影響力:

一是木構架庭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這種建筑形式分布較廣,現存的數量也較多,是我國傳統民居文化的最重要構成。木構架庭院式建筑以木構架為建造方式,強調南北主軸線,講究對稱格局,講究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秩序。

二是四水歸堂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以安徽和江浙為最,在湘黔鄂川閩贛等地的大戶人家也多有存在。四水歸堂反映的是南方士大夫及富商巨賈那種“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特殊情懷。

江南原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大多是為適應潮濕氣候的“干欄式”風格,但歷史上多次中原士族的大規模遷入直接促進了中原文化與古越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原的合院格局逐漸成為當地民居的主流,鑒于土地資源有限,北方地區原本寬闊的合院到了南方之后就演變成至今到處可見的天井,而其他功能則大同小異,有身份有錢的人家還按禮法秩序的要求布置自家的廳堂和臥房,情況差點的就沒有那么多的講究了,但天井卻是每家每戶都要有的,否則四周屋頂的雨水就不能匯聚到小小的天井中,對風水來說就不太有利了。

三是一顆印式。布局與北方四合院基本類同,主要是老百姓從經濟實惠的角度出發,在有限的土地和財力下,盡可能保留合院的格局,但規模和體量都比較小,平面格局和建筑外觀十分方正,看起來很像一枚方方正正的印章,所以民間就把這種住宅叫一顆印了,主要存在于云南和湖南一帶。

四是桿欄式。桿欄式民居原本是長江以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但在江浙皖等吳越民族與中原漢民族的文化大融合后,這種能防潮、防范毒蟲野獸的架空式居住形態后來基本上就只分布在中國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區域的山區地帶,桿欄式民居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般都采用竹木結構,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

五是窯洞式。窯洞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黃土層較厚的區域,這些區域地理條件比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經濟相對落后,所以原住民因地制宜,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作為居所,窯洞民居對建筑材料要求很低,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不過安全性能較差。

最后要說閩粵的土樓。

土樓是部分中原民族因戰亂遷徙到閩粵山區之后,為抵御山林野獸和土匪的傷害而修建的一種非常特殊的居住形態,土樓平面布局多樣,但以圓型和方型居多。土樓體量之大、安全性之高可為中國民居之最,主要原因是飽受戰亂之苦而南遷的中原各宗族出于族群安全考慮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家族式自衛的群居方式,這種聚族群居的方式同時也體現了儒家文化中一種樸素的精神訴求,也就是“入則孝,出則悌”的家庭家族基本倫理觀。

土樓的緣起應是在唐末的黃巢之亂后,或許更早,也可能晚一些,但年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為這種特殊的居住建筑形態驚嘆不已的同時,是否能確實感受到中華民族先人們身處逆境下卻能戰勝困難的堅強毅力,以及在這份燦爛光輝的世界文化遺產中所展示的中華文化的深邃思想和智慧光芒。

以上六種民居形式是中國傳統民居的代表,中國傳統民居最真實地體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強調的是居住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然后是人倫道德,最后才是講究藝術性。

走進中國民居,就能深深體會到中國千古傳承不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為先人們的創造力而自豪。

《經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的民居,在您看來對其進行保護的原因是什么?

王志強:主要還是很大一部分的中國傳統民居所蘊藏的價值值得我們去珍惜和愛護。傳統民居的建筑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不同地域的地理、歷史、人文以及民情、民俗等元素,是所處地區在某一歷史階段所達到最高的建造技術和文化藝術水平,也是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資源的綜合反映。在選址、規劃布局上追求因地制宜和自然天成,力圖創造出一種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精神境界;在營造單體建筑時追求形態雅致、大方得體;在內部空間塑造上追求儒家文化的內涵,;在裝飾藝術上則將石雕、木雕、磚雕等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發揮到了極致。

由于近些年來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很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民居已逐漸消失,中國文化符號在很多人的眼里日漸模糊,中國幾千年來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優秀文化也有日漸式微的危險,再不加以保護和弘揚,不遠的未來,恐怕我們的子孫后代再也無從去尋找中國文化的根本所在。

《經濟》:既然我國的傳統民居具有如此多的價值,那么保護勢在必行。但是近期公眾總是會聽到一些破壞或是變相破壞傳統民居的聲音。我國傳統民居的現狀如何?

王志強:梁思成先生曾說:“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可惜,梁先生的擔心今天變成了現實。在我們追求城市現代化的同時,面臨的是傳統民居文化的迅速消亡。

這些年,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正在吞噬前人們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筑風格,不僅是城市或城鎮周邊的優秀民居被那些喪失了建筑精神和文化的玻璃建筑所迅速取代,就連構成城市最美肌理的傳統街區、優秀民宅也不能幸免,前面提到的梁思成故居被野蠻拆除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30年的城鎮化進程帶來了生活的巨變,鋼筋混凝土高層樓房拔地而起,這些新建的樓群使得城市出現了“趨同化”――南方與北方的城市沒有顯著差別,東部與西部的城市也幾乎千城一面。 這些雖然符合當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無創新,相反它抹殺了傳統的民族文化。

保護并弘揚中國民居文化迫在眉睫。

《經濟》:北京經世朗耀國際文化傳播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大規模開展民居保護的活動,足見其對民居保護的重視。請問活動將怎么開展?又將如何保證達到預期效果?

王志強:我國保護和弘揚民居文化的工作起步較晚,這些工作主要體現在,一是各大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民居科考和學術研究活動,這些研究成果往往是以圖書出版的方式傳播,如《中國民居建筑叢書》、《中國民居五書》等,不能不說這些工作意義的重大,但由于出版物只適合小眾,活動缺乏公眾參與,也缺乏趣味性,所以影響力很有限;

二是某些權威機構也在試圖做些民居保護的工作,比如評選最美麗的鄉村等等,但隨后的保護和監督工作并沒有跟上,對民居的保護效果非常有限;

在一些公眾傳播渠道,如影視、網絡、報紙期刊等,民居多作為旅游類節目/欄目的副產品,如各地做的旅游宣傳片或相關的旅游節目,典型的電視欄目有“走遍中國”、“樂游天下”、“歡樂中國行”等電視系列片,但由于介紹較零散,沒有聚焦,因此也沒有提高公眾對民居保護的重視。

我們這次組織和舉辦的“民居中國”的系列活動,是在總結上面各種活動的經驗基礎上推出的,將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對中國的民居文化、民俗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廣泛傳播,旨在打造中國第一個以中國傳統民居文化保護為核心的綜合性文化項目。

為了達到活動的預期效果,將在組織、傳播、產品等多方面做深入細致扎實的工作,確保項目取得成功。

組織方面,將與權威機構合作成立中國民居保護協會和中國民居保護基金會等相關組織,并取得政府機構、學術、媒體、娛樂機構等的支持;

傳播方面,將充分利用多種傳播渠道,包括:影視廣播(國內外)、網絡、報刊、雜志等,并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推廣民居保護的重要性,包括比賽、演出,展覽、出版等。首個活動將以“民居中國任我秀―誰不說我家鄉美”的電視系列節目為引擎,通過電視、網絡以及新媒體的傳播迅速形成影響力,提高“民居中國”項目的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在以上活動的策劃中,要實現“六化”――互動化、故事化、趣味化、哲理化、普及化、產品化;

第3篇: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范文

【關鍵詞】建筑設計;自然和諧;吸收利用

建筑藝術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歷代建筑藝術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的制約。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創造了豐富的建筑作品。然而,由此產生的對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破壞也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引發了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破壞和城市系統的調整與布局、文化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人們更多的強化物質的建設,由此帶來了現代人與傳統文化的分離,城市文化多樣性正在消失;商品化使城市特色走向淡化,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正在消失;城市空間出現了嚴重的單調性、乏味性,包括建筑藝術在內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都在走向枯萎。人類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時,把自己推向了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對立面。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悲劇。

當人類開始認識到這種發展中的倒退、建設中的破壞開始嚴重危及人類自身的時候,人類社會便攜起手來,為自身的生存尋求新的出路,即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多層面的、具有藝術價值的環境空間。當代建筑思潮也隨著發生了顯著變革,規劃設計思想、理論、方法及實踐比以往更加注重群體及整體環境的處理,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是對立,注重建筑作為文化載體及傳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號機制、歷史文脈等等。

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建筑設計理念的集中體現,即為系統的“風水術”。探求“風水術”實質,不外是在選址方面對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和選擇,以及所需采取的相應的規劃設計,從而創造適于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此外,風水術還是中國傳統宇宙觀、自然觀、環境觀、審美觀的反映,與中國的道教、禪宗思想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建筑環境設計思想――風水術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了實用思想與文化因素的雙重內涵。這實際上正符合設計在當代社會中體現出的復雜性――它既是商業現象又是文化現象,既是藝術現象也是技術現象。

由風水術生發的中國建筑觀對當代建筑具有借鑒意義。風水注重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及其交互感,因而注重人與自然種種關系的整體把握,即整體思維。其中關于“水”、“風”、“土”、“氣”的論述同當代科學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環、大氣循環、土壤巖石圈及動物植被等生態關系與資源的處理、運用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風水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建筑環境的選址規劃中,還極為重視自然景觀的審美,講究建筑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能達到和諧有機的統一,在理論和實踐方面,表現出很強的美學性質,顯示出中國古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這有利于在當代運用傳統文化的景觀創造出具有現代審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韻味的環境。中國很多有代表性的生態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樓、陜北窯洞、華北四合院等,都是在與周邊生態環境共存共生的條件下,各類功能利用自然環境達到完備效果的典范。

作為中國建筑環境觀的代表理論,風水術恰好暗合于當代設計中的有機建筑學概念。這種概念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筑”,代表人物是美國建筑師賴特。他認為建筑是生態系統中人的元素組群的外延,這個組群由于人的非凡能動作用,從自然生態系統其它元素組群中解脫出來,用以滿足人的活動場所或空間的需要。他主張設計每一個建筑,都應該根據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一個理念,把這個理念由內到外,貫穿于建筑的每一個局部,使每一個局部都互相關聯,成為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還主張建筑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花從枝條上生長出來一樣自然;并力圖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屋頂、墻和門窗等實體都處于從屬的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這就打破了過去著眼于屋頂、墻和門窗等實體進行設計的觀念,為建筑學開辟了新的境界。而風水術理論的基本取向,也特別關注于人―建筑―自然的關系,即“天人”關系,認為宅居環境的經營,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來構建宅居的人工生態系統。

當代中國建筑設計起步較晚,而西方設計所經歷的過程和面臨的問題必將是中國所要面對的。我們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盡早的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以風水術中科學的環境觀加以現代科技研究成果及相關理論,并以現代材料和建筑技術進一步在實踐工作上給予設計觀念更多可實現的手段和空間,使當代建筑環境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交互感應的文化面貌。

在具體實踐中,應特別注意以“抽象繼承”作為我們繼承與發展傳統建筑藝術的基本原則。現在許多建筑僅把傳統藝術表象生硬地包裝在現代外型上,不但沒有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的真諦,還給人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繼承和發展傳統城市空間藝術,絕不是對傳統城市空間藝術的簡單復制,而是在傳統基礎上有新的啟迪,有新的感悟,有新的發展。要把傳統藝術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來,經過抽象和提高,作為母題,寓以新意,以啟發未來的設計創作。其中既有創作原理的繼承和發展,又有形象的借鑒與創作。

第4篇:窯洞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范文

在互聯網化的今天,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當前傳統村落的被動局面,無論在廣度和深度,在針對性和普適性,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利用新的技術拉近大眾與傳統的距離,利用新的導覽模式,建立新的旅游形式,從而達到傳統與互聯跨界的目的,為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足夠的內動力。

望不見山水,記不住鄉愁

發展旅游是能為傳統村落和文化遺產帶來經濟支持最快的方式。不可否認,過度發展會帶來很多困擾與問題。但是,旅游能為傳統帶來經濟支持和關注度,這是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與文化遺產所不可缺少的。

暫且不論旅游開發的后續影響,單單在傳播與整合資源、政府統籌管理的階段就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公眾、政府意識不高。雖然“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策略已經出臺很多年,但是大眾和政府的投入依然還不夠,不計后果的拆遷和亂建仍然存在。只有公眾和政府給予更多的重視,才會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傳統村落的保護當中來。

其次,信息量少,傳播渠道單一。在2012與2013年,國家頒布了包含2000多個傳統村落的名錄。但是并沒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公眾了解村落信息的渠道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政府自上而下地去調研、收集信息費時費力,且不能非常便捷地對傳統村落進行控制和調整,沒有辦法長期地、動態地掌握其相關信息。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不能及時地對突發事件作出反應。

最后,管理、政策制定不動態。旅游開發會給傳統村落帶來一定的經濟力量去改善、保護傳統村落,但是也會帶來破壞。旅游開發會對傳統村落的改善和開發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但破壞也會隨之而來。初期,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支持的確有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但當其成為村落的核心,其他農副產業、生活習俗、人文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也會逐漸隨之消失。

那么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也就失去了意義。而對于管理方來說,無法動態地、持續性地掌握發展情況與制定政策,是不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的。

傳統文化也跨界——傳統村落APP

隨著移動互聯網占據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擁有“互聯網思維”成為越來越多行業生存的必備技能。現階段,利用APP的形式為公眾提供直接的相關平臺,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接口,為公眾推介相關旅游信息成為主要方式。然而在未來,技術的多元化與處理量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統一的信息平臺,并且與城鄉規劃、新型城鎮化、智慧旅游等平臺統一結合,為更好地推廣、保護、發展傳統村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開發的《傳統村落》APP是一次互聯網與傳統村落很好的跨界嘗試。基于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信息,利用百度Geocoding API獲取位置坐標,囊括了全國2555個傳統村落的位置和基本信息。除了有基本信息、村落簡介、上傳圖片、評分、路線、附近等常規的功能,還新增了報警功能,使用者可以在村落遭遇破壞、需要維護或者利用不當的情況下進行報警,通過后臺的通知,及時停止對村落的破壞。

拯救古村落梅州圍龍屋

以梅州圍龍屋關注團隊的技術實踐為例。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與四合院、一顆印、窯洞等民居形態一樣具有相當的科學和藝術價值。而在2013年梅州市政府江南新城規劃。據官方統計梅州有140余處祖屋和圍龍屋(民間調查數據是290余處),規劃中保留的僅為30余處,十余處已經拆除或正在拆除。也就說梅州將近九成的祖屋和圍龍屋馬上面臨拆除,不僅這些文化遺產的物質實體將遭到毀滅,梅州文化和精神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

微博達人Wepon于2014年6月開始,通過社交網絡(微博、微信)召集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志愿者和當地志愿者,組成了“梅州圍龍屋關注團隊”,赴梅州進行了多日現場踏勘。團隊專門制作了“梅州民居調查”手機APP應用,內置地圖和梅州文化遺產位置數據。團隊成員和地方志愿者可以通過其進行現場定位、查看地圖和影像圖、拍攝照片并記錄位置和文字信息、記錄調研軌跡等,并可通過網絡將調研成果上傳至服務器。

在服務器端,制作了梅州傳統民居考察網站(http://115.28.90.62/mzhouse),將志愿者拍攝的照片和文字信息相匹配,形成了專業的webGIS文化遺產檔案,并對拆遷進程進行跟蹤和輿論監督;在調研過程中,拍攝了記錄拆遷過程的紀錄片,留下了全面而珍貴的檔案記錄。利用微博和微信工具,團隊對事件進行了客觀全面的跟蹤報道,并獲得了大量傳統媒體的關注和采訪,使該事件獲得了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關注。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成人免费大片 | 2021国产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 日本大臿亚洲香蕉大片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天堂在线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 中国三级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 亚洲成年男人的天堂网 | 18videosex性欧美69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久久国产三级 | 大学生一级一片第一次免费 |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牛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666 | 亚洲www色 | 2019天天操天天干天天透 |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 在线网站黄色 | 婷婷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精品欧美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 | 亚洲一区不卡 | 久久免费黄色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中国美女一级黄色片 | 日本天堂网在线 | 老司机深夜影院入口aaaa | 美女又爽又黄视频 |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 欧美成人性色xxxxx视频大 |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费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精品香蕉99久久久久网站 |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 免费看的一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