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糧食安全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蔬菜質量安全 綠色食品 思考與建議
中國俗語有云:三天不見青,頭上冒火星。將蔬菜對人體健康的極端重要性標示的入木三分。故此人們在關注蔬菜營養品質的同時,對其食用的質量安全問題自然也是十分關注的。
近年來,白銀市各縣區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依托資源優勢,按照特色化、規?;?、產業化、市場化的思路,引導群眾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已成為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主導優勢產業。以本市靖遠縣為例,目前已形成了黃河沿岸的百里蔬菜綠色走廊。在大壩、三合、平堡等鄉、村建成了日光溫室高科技示范園區和集中連片種植基地28個;建成了大壩、北灣、三合等9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面積達2×104hm2。茄子、雙孢菇等19個瓜菜品種已通過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烏蘭大蔥、劉川高莊洋蔥、永新大蒜等已成為享譽全省的綠色拳頭產品。該縣已被列為甘肅省綠色食品示范區、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第二批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蔬菜純收入達1145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9%。
但是,從全市組織的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和有關部門具體調研的典型資料來看,在蔬菜生產中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首先是農藥殘留超標。罪魁是殺蟲劑。例如根據對356份蔬菜樣品的分析資料,其中10份樣品有機磷超標,超標率達2.8%。較大面積種植的油菜,有機磷超標率達到3.9%。目前常用的殺蟲劑除有機磷類外,還有氨基甲酸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有機磷類農藥雖然較易分解,進入環境后殘留期較短,但毒性較大[1]。近年來有關資料表明有機磷農藥具有烷基化作用,可能對人體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作用[2]。其中以高毒、高殘留有機磷殺蟲劑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由于豇豆中水胺硫磷農藥殘留超標導致的。氨基甲酸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其對人體的危害以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癥狀為主。
其次是蔬菜生產中氮化肥用量過大。根據典型調查資料,蔬菜生產過程中盡管較多菜農已使用了復合肥,但仍然有一些農戶存在重氮、輕磷、不施鉀的現象?;适褂玫牟黄胶猓斐蔂I養成分失調,導致土壤中鉀的含量急劇消耗,使蔬菜生長不良;更會造成蔬菜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硝酸鹽能在動物體內經硝酸鹽還原菌作用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將人體血液中血紅素的二價鐵氧化成三價鐵,從而失去結合氧的能力,逐漸引起機體組織缺氧,使人罹患氧化血紅素癥。亞硝酸鹽還可能與人體胃中的仲胺、叔胺等次級胺形成強致癌物亞硝胺,動物實驗已經證實亞硝胺具有很強的致癌性,還可通過胎盤傳輸給胎兒,導致其發生畸形。有試驗表明,如在動物妊娠期給予一定劑量的亞硝胺,其子代會產生腫瘤或癌癥,且發生率高達100%。
再次是重金屬殘留污染。白銀市的工礦型特點,耕地受工礦“三廢”排放的影響較為突出,使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所生產的產品受到污染。重金屬是元素周期表中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屬[3]。土壤污染中最常見的為鉻、鎘、銅、鋅、汞、鉛、砷、鎳等。重金屬元素對土壤的污染幾乎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它在環境中不能被分解或消失,它們的有害作用也不會喪失,而且易在土壤中積累。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其有效態重金屬可以通過蔬菜吸收并進行富集轉化,對人類健康帶來潛在危害。
據上所述,為了解決白銀地區蔬菜質量安全問題,針對地區發展實際,筆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1 解決蔬菜質量安全問題的根本是轉變蔬菜產業的發展方式
從長遠看,解決蔬菜質量安全問題的根本是促進整個蔬菜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實現規?;?、標準化、現代化生產。
目前,白銀市許多蔬菜生產基地均聲稱自己的產品為綠色產品或無公害產品,概念比較混亂。其實,國家蔬菜安全品質標準有三大體系,即無公害食品蔬菜標準、綠色食品蔬菜標準和有機食品蔬菜標準。除有機食品蔬菜在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農藥化肥外,無公害食品蔬菜和綠色食品蔬菜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農藥、化肥,但其有嚴格的質量安全標準。
為此,建議由專門權威機構,首先對我市重點蔬菜生產基地進行產品標準評定,對蔬菜產品實行標志認證和標志商標管理。農業部的綠色食品標準是綠色生產企業必須遵照執行的標準,它以全程質量控制為核心,由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包裝標簽標準、貯藏、運輸標準和其他相關標準組成。綠色食品分A級和AA級兩種,A級是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準,并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即所謂的有機食品),其余要求與A級綠色食品相同。
綠色食品標志是一個質量證明商標,屬知識產權范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這種政府授權專門機構管理的綠色食品標志,是一種將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的生產組織和管理行為,而不是一種自發的民間自我保護行為。
實行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和標志商標管理,不僅可使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做到“環境有檢測,操作有規程,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檢驗,上市有標識”的全程標準化生產;而且還會對消費者傳遞出強勁的信號,促使一般消費者愿意以較高的價格去購買這種高質量的“生態產品”,生產者生產綠色產品所付出的額外成本也間接得到了補償。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則真正的綠色蔬菜產品就會成為生產、流通、消費的主要載體,形成“品牌引導消費,市場拉動生產”的良性循環局面。
與此同時,還應該更好地發揮蔬菜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據調查,白銀市各縣區均已出現了一些不同類型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如靖遠縣已發展了包括蔬菜在內的農業專業合作社256家,盡管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整體水平不高,規模普遍較小,但已成為提高蔬菜生產和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白銀市白銀區的重坪蔬菜專業合作社,已將水川鎮蔬菜產業由一家一戶生產經營開始向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經營轉變。他們為蔬菜種植戶提供了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蔬菜配送中心設有分檢庫、儲藏庫、低溫冷庫、農殘速檢室等,對社員的蔬菜統一收購、分級包裝,實行產、供、銷一體化,除供應本市、本省外,還與新疆、青海、北京、山西等地建立了長期供銷合作關系。
還有一些蔬菜合作社實行了統一生產計劃、統一墊支生產成本、統一配送優良品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等,較好地實現了與超市“高門檻”的對接。目前,一些縣區依靠專業合作社,正在推動蔬菜產業化從“龍頭企業+農戶”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轉變。合作社廣泛開展了“訂單蔬菜,合同生產”,并開展了合作社辦蔬菜加工企業的新事物,不僅解決了蔬菜產品賣難和產品加工增值等問題,還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和共同富裕。這是對蔬菜產業化經營機制的完善和創新。今后應堅持“順勢而為、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適宜的經濟政策和惠農措施等手段,促進合作社的規范與發展。
2 對蔬菜產品從農田到市場售出實行全程質量安全監控
鑒于白銀市各縣區蔬菜散戶產銷的廣泛性與菜販子收菜販賣的隨機性,導致部分蔬菜未經監控而流向市場。故此,在重點蔬菜生產基地、鄉鎮菜庫、蔬菜批發市場、大型超市、蔬菜產銷企業等處均應建立產品質量監測點,并將檢測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蓪嵭惺饶承┑貐^創造的“一專三員”(一名鄉鎮食品藥品監管專干和三名村級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社會監督員)的監管機制。蘭州市倡導的“十戶聯保”制度也可供我市借鑒,即在蔬菜生產基地,以8-10戶農戶為一個聯保小組,組內建立起檔案管理、種植質量監測和優質優價收購等制度,使農戶間相互依靠,相互監督。凡進入市場銷售的蔬菜產品,必須出具產地證明和權威質檢機構出具的檢驗合格報告單。對票證齊全的實行抽檢制度;對票證不全的,實行入市檢測制度,逐步形成常態化的全過程無縫監管網絡。
3 經監測確認已經遭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應當禁止生產蔬菜
對本市經監測已經遭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按照《甘肅省耕地質量管理辦法》的規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并設置標示牌,其上應當禁止生產包括蔬菜在內的農產品。
前已述及到重金屬在土壤中的一些行為特征。它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隨水移動,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易在土壤中積累;即使通過一些方法可以將重金屬從土壤中除去,但其遷移所至之處又可能受到重金屬污染。這些行為特征使得對被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變得十分艱難而復雜。欣喜的是,白銀區已被環保部列為重金屬污染防控區,現已編制出了《白銀區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建設方案》,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投資15億元,重點實施白銀市城郊東大溝流域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示范等8項工程。2010年11月4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調研組,就重金屬污染項目來本市進行了專題調研。盡管這是一項治理難度很大、成本很高、周期很長的系統工程,但該研究項目的開展為逐步解決長期困擾本市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帶來了期望。根據《甘肅省耕地質量管理辦法》的規定,被污染的土壤“經修復和治理監測合格后,按照規定程序及時變更或拆除指示牌”,再進行種植利用。由此也可以看出,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如能及早從源頭上預防污染,控制和消除污染源,乃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土壤污染防治的根本措施,也是最經濟可行的辦法。
4 治亂需用重典,必須加大處罰力度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時時都在牽動著人們脆弱的神經?!?010-2011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報告》資料顯示,近七成人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感到“沒安全感”。屢禁不絕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地挑戰者國人的容忍底線。筆者認為,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是違法成本過低,不足以使違法者對食品安全法規產生敬畏之心。
我國現行法律,對于懲罰性賠償的作用重視不夠。比如,《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中雖有懲罰性賠償金制度的雛形,但“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1倍”的懲罰額度明顯過低。就是《食品安全法》規定的“10倍價款”也仍難以具有懲罰作用。至于食品安全事故中真正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更是寥寥無幾,于是違法者是盡可以心存僥幸而鋌而走險的。而與立法相比,執法可能更為寬松,法律弱化的結果,只會降低法律的公正性和威懾力。
若干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一些懲罰性賠償案例可能對我們有很大啟迪。德國亨特格爾公司曾被查出其孕產婦奶粉和嬰兒豆粉中有“坂歧氏腸桿菌”,結果向消費者支付了高達1000萬歐元的賠償金;1992年美國一個消費者在麥當勞買了杯咖啡,發生潑灑,燙傷皮膚,麥當勞為此付出了286萬美元的巨額責任賠償。之后,麥當勞咖啡杯醒目處出現“小心燙傷”的提示,一次懲罰性賠償判決之后,讓企業不敢再鋌而走險,出現的是自覺性的“補漏”,這樣的社會進步,成本實際上是極低的。面對我國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懲罰性賠償”機制或許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司法和社會進步的選項。
2010年9月15日,最高法等4部門公布了《關于依法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動的通知》,要求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分子要堅決依法嚴懲,罪當判處死刑的,要堅決依法判處死刑,與危害食品安全相關的職務犯罪分子一般不得使用緩刑。對此,人們給予了極大地呼應,也予以極大的期盼。
5 深入開展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強化道德素質教育
從具體調查資料來看,對菜農的知識技能培訓亟待加強。對科學使用農藥、合理施用化肥、避免盲目污灌和濫用污泥以及科學增加土壤環境承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深入開展培訓。對蔬菜生產中存在的病蟲害應促使農戶更多地使用物理學和生物學方法去防治,比如采用嫁接、生物肥料、黃板誘殺,使用殺蟲燈、牛糞種植,利用反光膜、無土栽培、選擇抗病品種等方式方法,力爭從源頭上消除農藥、化肥等污染源的介入。農技部門的技術集成及多種形式的全程服務十分重要。
典型調查資料同時也令人吃驚地表明,有相當比例的菜農,竟然明知故犯地生產和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蔬菜產品,個別戶甚至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劇毒農藥。這可以看出,道德淪喪比知識技能缺乏甚至更為可怕。這些人已被拜金主義的引誘所降服,只根據物質革命給予的權力行事,對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變得極其狹隘和冷漠,這是誠信遭到瘋狂透支的必然結果。這種信任透支使我們失去了底線,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都是導致食品安全惡化的重要因素。為此,扎扎實實地推進道德水平的建設應該是刻不容緩的了。道德教育強調的是心性修養,追求理想的人格,形成崇高的信仰并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實踐,自覺認同并遵守社會規范[4]。但是崇高道德素質的形成需要有相關法律的配契,迫于法律的強制力,當守法成為公眾普遍的行為習慣時,社會上自然也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故此,應該積極探索和創新道德與法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不斷提高國人的道德素質水平,為實現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作出努力。
參 考 文 獻
[1] 梁宜品,孫聰,劉孟雨.石家莊地區蔬菜中農藥殘留狀況分析及建議[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0,20(11):2974-2975.
[2] 周富春,胡鶯,祖波.環境保護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10-111.
關鍵字:基建施工管理安全質量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of safety and quality information system
Zhan Yun Teng1.2
(1.Northeeast Dianl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Lin 132012; 2.TianJin ChengXi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State Grid TianJin 300000)
Abstract:Summarizes the Tianjin West Division safety problems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the existing company,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West Branch infrastructure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urther improve the company capit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quality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e west of Tianjin, to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West Branch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quality integration manage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standardization, the company safe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of West Tianjin power supply branch of th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ization,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Keywords:The capit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Safety and quality;Construction project integration management of safety and quality inform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 A
為深入貫徹天津市電力公司發展戰略和適應“十二五”電網建設高速發展的形勢,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在全系統實施“三集五大”體系工作中“大建設”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和部署,按照電網建設的客觀規律、科學程序和集約化、扁平化、專業化工作方向,秉承“細實”的工作理念,結合城西電網建設實際,近些年,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將工程的質量、安全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在各種會議上,國家電網領導不斷強調各網省公司領導要高度重視基建工程建設過程中的質量、安全工作。
1電網基建工程管理當前存在的差距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電力需求日益提高,但我國電網基建工程質量、安全的管理發展相對緩慢,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電網基建工程項目建設的依賴性很強。現在電網基建工程項目建設主要依賴施工技術人員,項目沒有科學的管理和有效的監督,所以對整個工程項目建設的質量安全沒有提供保障;
(2)質量管理流于形式,電網基建工程項目缺乏監管力度;
(3)管理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責任制落實不到位。在基建工程中,一方面是一些管理人員自身不負責任、不清楚自己的管理職責、存在慣性思維、抱有僥幸心理,法律意識淡薄而使管理成為一句口號,給工程質量和安全埋下隱患;另一方面是管理辦法的實施沒有到位,而導致相關管理人員無法履行自己的管理職責;
(4)管理人員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管理資質和管理經驗。電力基建工程的質量和投資效果重在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管理人員專業水平的高低。在基建工程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員可能不具備相應的管理資質,或其本身空有理論而沒有管理經驗,更有甚者既不具備管理理論又沒有實際管理經驗。這樣的管理必然會給基建工程埋下質量和安全隱患;
(5)電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糾紛。在電力基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之間發生各種合同糾紛、合同違約屢見不鮮,其直接原因就是盲目簽訂合同、不合理簽訂合同以及合同本身不完善存在歧義或漏洞,在簽訂合同時存在相互隱瞞欺騙,在履行合同時鉆法律空子偷工減料。
基于上述原因,將安全、質量預案根據實際工作科學進行合并,形成一體預案管理模式,并且規范依據文件列表及內容,加強對業主項目部、施工項目部、監理項目部在安全、質量工作方面的管理,并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考核辦法,為構建適應堅強智能電網建設要求的大建設體系,提高電網建設安全質量和工藝水平,提升建設管理效率與效益提供保障。
本課題在《國家電網公司“十一五”信息發展規劃》及國家電網公司“SG186工程”框架的指導下,結合天津城西分公司信息化建設發展需要和基建工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化、規范化發展要求,將質量、安全一體化預案內容與天津市電力公司基建部已經梳理完成的工程建設標準化節點內容相結合,將安全、質量的管理內容進行細化,建立健全工程安全、質量管理體系、流程再造,設計并建立一個基建工程安全、質量管理生命周期過程全程化、關鍵工程安全、質量管理環節在控實時化、安全、質量檔案規范化、審核工作流程化,以及建設制度、技術規范全員培訓落實的新型基建工程安全、質量管理體系。本課題在實現電網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管理工作的標準化、全面化、信息化、流程化、規范化、多樣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電網基建工程管理系統相關概況研究
目前國內外相關行業對于基建工程安全和質量一體化預案管理和依據性文件標準庫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由于標準不明確,造成各個網省公司難以有效管理各個參建單位在安全、質量方面的工作。
在國網公司范圍內,基建工程的一體化管理雖然時有提及,但依然缺乏明確的制度指導和實施辦法,也還處于研究摸索階段。
目前在基建工程中,進度、造價、安全、質量、技術五大專業中,安全和質量的管理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節,沒有成熟的管理模型可以參考。
2.1 研究意義
對當前的基建工程管理現狀進行深入調研,重點對于安全管理和質量管理方面的現實情況。廣泛收集基建工程中安全質量方面的頻發問題,結合當前的實際管理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組織行業專家和基建工程管理內部人員,結合前期的調研分析成果和同行業的有益做法,形成一套切合實際的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并按照公司要求,組織進行培訓課件的編寫,制定培訓和推廣計劃。
分析目前在建項目的安全、質量預案所引用的依據性文件,形成文件列表,結合天津地區地址情況和氣象情況,形成適用于整個天津地區的依據性文件資料知識庫,廣泛收集各個參建單位的意見,形成最終版資料知識庫。
2.2 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總體原則及設計目標
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設計目標是: 為了加快建設“一強三優”現代公司,早日建成“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按照“三抓一創”工作思路和“四個服務”的總體要求,充分結合天津電力公司的實際,符合天津城西分公司的發展需求,深入貫徹落實“三更兩全一強”的建設思路,在遵循《國家電網公司“十一五”信息發展規劃》,基于國家電網公司“SG186工程”框架的指導下,結合天津城西分公司信息化建設發展需要和基建工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化、規范化發展要求,進行城西供電分公司質量安全一體化管理系統的建設。將質量、安全一體化預案內容與天津市電力公司基建部已經梳理完成的工程建設標準化節點內容相結合,將安全、質量的管理內容進行細化,建立健全工程安全、質量管理體系、流程再造,提升對安全、質量管理的整體水平,逐步建立基建工程安全、質量管理生命周期過程全程化、關鍵工程安全、主梁管理環節在控實時化、安全、質量檔案規范化、審核工作流程化,以及建設制度、技術規范全員培訓落實的新型基建工程安全、質量管理體系。從而實現天津城西供電分公司安全質量管理工作的標準化、全面化、信息化、流程化、規范化、多樣化。
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應滿足以下設計原則:通過統一組織搭建天津市電力公司城西供電分公司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系統,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工程建設關鍵安全、質量節點的信息化管控,強化建設管理縱向各層級信息的雙向互動以及與其他業務之間的橫向共享,及時掌控在建工程安全、質量的信息和最新進展動態,切實提升管理效率,持續深入推進“三集五大”體系建設,為公司科學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2.3 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體系框架
城西公司領導提出依靠信息化的手段解決管理人員過少的問題,“用電腦幫助人腦,用電腦約束人員”,通過信息化系統的建設,進一步規范基建工程安全、質量管理工作流程,細化管理細節,增加管理維度,使基建工程的安全、質量管理工作真正完全落地,全面保證設計項目部、施工項目部、監理項目部完全按照業主項目部的要求開展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結合天津城西分公司信息化建設發展需要和基建工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化、規范化發展要求,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體系框架
3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系統設計
3.1主要的系統技術介紹
(1)系統架構的研究:擬采用三層架構,將系統分為UI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目前三層架構的思想已經很成熟。研究三層架構,有助于理解系統架構。
Struts+Hibernate+Spring現在已經逐漸成為開發網站的主流架構,本系統擬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設計模式的思想,將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整合在一起;擬采用Struts2框架來解決用戶接口層,及其與后端應用層之間的交互。即,控制層由Action類進行請求分發,并執行相關的業務處理。然后將控制權交給JSP,讀出數據,數據持久層擬采用非侵入的ORM框架Hibernate,并通過使用javascript實現驗證,同時達到提高用戶體驗的效果。
(2)數據庫的設計以及優化:針對數據庫的設計,結合實際的應用以及理論知識的要求,設計出滿足需求的數據庫,并且,針對后期的維護,擬從查詢數據庫中表的數據來探討數據庫的查詢的優化方法,例如在模糊查詢中是否使用索引,以及建立索引之后的效率會相對于沒有建立時的不同,需要深入的研究數據庫的設計和優化。
本系統擬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數據庫。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是一個全面的數據庫平臺,使用集成的商業智能 (BI)工具提供了企業級的數據管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數據庫引擎為關系型數據和結構化數據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儲功能,可以構建和管理用于業務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數據應用程序。
(3)用戶體驗和界面的友好性研究:本系統擬使用Ajax,jQuery等技術和JavaScript插件,來提高用戶體驗和用戶交互性。對于與用戶界面以及操作方面進行研究,讓界面更加美觀,操作更加人性化,提高用戶交互性和用戶體驗。例如用戶操作成功之后自動跳轉,減少用戶的操作次數。
(4)網站安全性研究:為防止系統被非法入侵造成合法用戶的損失,擬加入一些過濾技術,加密一些字符內容或者某個網頁(如用MD5算法對用戶密碼進行加密)。
(5)用戶權限研究:系統基于角色的權限管理,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權限,然后將角色授予用戶。從而達到權限的安全,用戶權限分配合理。
3.2 系統軟件架構
目前三層(多層)體系結構是數據庫應用系統構架方案的主流,如圖3所示。數據層(Data Service)、應用層(Business Logic)、展示層(Presentation)應為三層應相互獨立,保證其高聚合,低耦合的軟件特性。展示層負責與用戶交互并把相應請求通過調用中間層的組件傳遞給應用層。應用層的組件通過SQL等方式向第三層的組件提出資源及其他數據請求并執行具體的事務邏輯[5]。
圖3基建工程安全質量一體化管理系統軟件架構圖
3.3 系統硬件架構
應急管理系統應保證其安全性,高可靠性和具有高性能的軟硬件以便日后進行擴展。應能方便查詢可用人力資源、應急物資、工程車輛信息等的要求。系統物理架構類型主要有三種,分別為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終端/主機結構、瀏覽器/服務器結構。
底層平臺硬件應包括電源及應急后備電源、應急通訊系統,視頻圖像監視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基本應用的網絡服務器及其硬件設施。其中應急通訊系統在應急救援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通訊網時應以環網為主,或應用電網系統中已有的光纖通信網,盡量避免無線公網通信,以保證其安全性、穩定性及可靠性。
4結束語
從21世紀的整體趨勢來看,工程建設領域的信息化將會進一步將數字化數據的信息應用在項目的全過程,在項目的各個階段、各個過程均起到核心管控作用。同時隨著國網公司基建工程業主、監理、施工三個項目部標準化建設工作的深入,信息系統的應用情況(主要體現在各參建項目部數據錄入的及時、準確、完整性三個方面)也已作為對參建項目部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不難預料,今后五年內各類信息化管理系統在電網建設工程中的應用應呈井噴態勢,只不過都需要在其自身管控的廣度與專業深度之間找到平衡而已。
參考文獻
[1]毛鶴琴,張遠林.施工項目質量與安全管理[M].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李慧民.工程項目管理案例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田元福.建設工程項目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孫衛琴、李洪成.Tomcat與Java Web開發技術詳解[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5]曾云飛.基于Struts框架的電子政務研究和實現 [M].東北大學出版社, 2005
[6]王路群.Java高級程序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7]常晉義.管理信息系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雷萬云.信息化與信息管理實踐之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9]劉瑞廷.信息管理實用技術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10] 薩師煊,王 珊.數據庫系統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張亮.電氣安全[J].電氣工業,2005(10)
[12] Robert J. Ellison. Security and Project Management[Z]. Carnegie MellonUniversity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2006
[13]ChrisHendrickson. Project Management for Construction[M]. Prentice Hall,2008
[14] Layne K,Lee.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E-government:A four stage.model[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1(18):122-136
[15] Sang Yi-Shun.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tax filing systems:an empirical study[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2(20):333-352
[16] Paul T JaegeLBenShneiderman,Kenneth R Fleis-chmann,et a1.Communityresponse grids:e-government,socialnetworks,and effective emergencymanagement[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7.31(11-12):592-604
[17] 薛明,李紅燕.一種基于模板的管理Web頁面用戶交互表單的方法[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1(03):473-479.
[18] 肖文峰.通用表單工作流管理系統的設計[J].計算機時代,2005, 1(06):25-27.
[19] 程建霞,楊波,孫麗達,王小唯,潘啟樹.基于稿件管理數據庫信息共享的表單批量輸出方法[J].編輯學報,2004,1(03):190-191.
[20] 劉鴻洋.項目管理方法在XY公司STT電力工程項目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23-34.
[21] K.Knoll and SJarvenpa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ignmentor “Fit” in Highly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Concept ofFlexibility[Z],Proceedings of the 1994Computer PersonnelResearch Conference on Reinventing 18,1994:1-14,
[22] G. Fakas, a and B. Karakostas.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ntelligentcollaborative objects[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1999, 41(13):907-915.
[23] Leymann F. Workflow-based applications[J]. IBM Systems Journal, 1997, 36(1):102-123.
[24] 樂勛.基于表單化管理的電力建設項目質量控制研究[J].電子世界,2011,1,(12): 32-34.
[25] 陳厚勇,馮朝柄,肖舜富.采用過程方法建立和實施一體化管理體系[J].中國質量認證,2002,2: 27-31
[26] 陳雁.淺談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在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J].安徽建筑,2010, 06:191-192
[27] 許曉華.從質量管理到項目管理一論質量管理體系與項目管理體系的關系[J].水利建設與管理,2008,04: 56-57
[28] Wilkinson, G.., Dale, B. G..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A model based ontotal quality approach[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2001,318-330
【關鍵詞】糧食安全 城市化 土地流轉 流動人口
一、引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而耕地作為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生產要素,關系到農業的發展潛力和我國的糧食安全。河南省作為我國糧食產量大省,其糧食產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全國的糧食總量。但由于近些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出現農用耕地被占用的嚴重問題,耕地的減少必然會影響糧食的產量。因此,河南省的糧食安全問題是目前需要關注的問題,如何保證河南省的糧食產量安全問題,是當前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二、現狀分析
(一)河南省城市化率、糧食自給率和二、三產業占GDP比重對比分析
據統計,2013年河南省的二、三產業占GDP比重為87.26%,在全國范圍內處第21位,相對應的城鎮化率42.4%處于全國27位,表明河南省的工業化水平與城鎮化率水平存在不同步現象。全國各地區中一半省市糧食能自給自足,在這些糧食大省中具有糧食輸出能力的省份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和安徽五省。河南省排在第四位,在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之后;在此五省中,河南省城鎮化率最低為42.4%,與城鎮化率最高地區內蒙古相差15.4個百分點。
(二)土地流轉中耕地“非糧化”現象
據統計,至2013年底,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3216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3%,涉及農戶487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24.4%。2011~2013年流轉的農村土地中,用于糧食生產的分別為1243.4萬畝、1684.3萬畝、2093.3萬畝,分別占當年流轉總面積的64.8%、64.4%和65%,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糧化”現象。
(三)大量農業勞動人口外流
據統計,河南省每年流動人口在1200萬左右,大部分是跨省流向東部沿海地區;而河南省近一億人口中,15歲到44歲人口大約4174.93萬,流動人口占其比重為29%。
三、河南省糧食安全問題
(一)被動城市化,占用耕地
縱觀歷史,一個城市的發展是由于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人口不斷在此集聚,以一種主動的形式增加城市化率水平。目前,河南省工業化與城市化存在不同步現象,促使河南省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目的通過城市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和經濟增長。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沒有相應的法律保障農用耕地,非法強制征用耕地、占用耕地現象屢見不鮮。這種不規范的城市化進程必然會導致河南省在全國糧食大省的地位,也會嚴重影響河南省的糧食安全問題,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
(二)土地流轉中的“非糧化”
由于種糧經濟效益低,因此土地流入方基于經濟利益誘惑,驅使他們在流轉到手的耕地上從事“非糧”活動,有的甚至改變耕地的用途,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完全背離了國家鼓勵土地流轉政策的宗旨。從調查結果看,農戶流轉土地的“非糧”比例已經高達40%,而土地經營大戶的“非糧”比例更是從2010年的43.7%快速上升至目前的60%,更有個別地方耕地流轉給大戶后幾乎沒有一個是用來種糧的,這種情況在一些地區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繼續發展下去,那么未來河南糧食產量必將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危及到國家糧食安全,所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引導。
(三)糧食價格低廉,大量跨省流出人口
糧食價格低廉,種植農業需要的化肥、農藥、灌溉和種子等成本逐年增加,使農民種植農業入不敷出,迫使農民放棄農業耕地,外出打工。在廢棄的農用耕地中,部分被承包給他人,還有一部分被閑置。由于勞動力的外流,這部分閑置耕地也無人耕種,這對河南省糧食安全問題事必有所影響。
四、政策建議
(一)合理處理城市化用地與耕地的關系
城市化進程與糧食安全并不沖突,通過土地整理,對被占用的耕地加以補充,使得耕地數量不低于保護指標。耕地數量得到保證,實現了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通過土地整理,改變原來土地小塊經營的方式,規模經營土地,使糧食生產獲得關于耕地面積的規模效應。獲得規模效應的糧食生產在一定耕地面積范圍內,單位耕地在同等條件下產出更多,那么必然有一部分耕地會轉移到非農建設上,使得土地自由使用空間更大。這種農耕地的集約化規?;a恰恰是推動城市化的因素,也是城市化節約土地的一個表現。
(二)正確土地流轉,減少“非糧”化現象
為防止土地流轉“非糧”、“非農”化傾向無序蔓延,建議各地按照“劃定永久糧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炯Z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的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劃定永久基本糧田,嚴格保護,不得占用。同時各級地方政府還必須做好監督核查工作,對耕地流入方的經營情況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如有違規,政府必須進行干預或對其進行制裁,從而嚴格控制耕地的流向,切實確保糧地糧用。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保證農民收入
一是政府要加大對現代農業的引導扶持力度。對新型經營主體給予專門政策扶持,建立國家支持的農業災害風險補償基金,完善市場準入、稅費減免、人才引進等政策。二是增加對農業經營主體的項目支持和補貼力度。三是加大現代農業經營人才培養力度。重點抓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突出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技術內容,通過政策激勵,引導大學生和農業科技人才到農村創業。四是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出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和解決土地細碎化的資金補助政策;建立城市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資質準入、風險防控等制度,保障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華.論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J].資源產業,2000(1).
[2]封志明.中國未來人口發展的糧食安全與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2).
一、 基本情況
我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全縣有16.8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4.3人,耕地面積2630公頃,糧食總產量近幾年都徘徊在5萬噸,全縣糧食總需求7.1萬噸,是一個銷糧縣,全縣縣級儲備糧0.32萬噸,糧食市場運行在安全的界限上。最近幾年,由于我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三農”政策,糧食產量保持穩中有增,我縣糧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糧食應急保障和放心糧油店建設工程的推行,確保了我縣的糧食保供安全。但我縣糧食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我縣是全區移民大縣,全縣移民人口29409人,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的向陽、下老等鄉鎮良田成為庫區,影響了糧食的種植和產量的提升,降低了糧食生產的自給率。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和非糧食生產的轉移,也造成本縣糧食從外調入量的增加,糧食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二是我縣儲糧倉房容量嚴重不足,陳倉老庫比例大,儲糧安全受影響。
一是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責任制,確保為民務實清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在工作中得到踐行。
二是全面落實縣委下達的中心工作任務,確保掛點村、移民聯系點、扶貧幫扶點的開發扶貧、基層組織建設“五抓”各項指標的全部實現。
三是全面落實“六定”要求,圍繞年度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方案,確保事事有人抓,件件見成效。
一強化:強化責任追究。實行重要項目工作責任班子分工負責制,每季度通報一次工作進展情況,對工作不到位的人員給予單位會議通報批評,并列為年度考核備查資料。
關鍵詞:糧食安全;經濟法;市場;保障
1糧食安全概述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74年世界糧食大會上提出:“糧食安全是人類目前的一種基本生活權利,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1983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原總干事愛德華•薩烏馬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新概念,豐富了糧食安全的內涵,即“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物”。國內學者對糧食安全的分析主要從糧食總產量波動指數、糧食自給率、糧食儲備率、按人口平均的糧食產量、低收入階層的糧食保障水平等多項指標著手。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糧食安全是糧食供需平衡的延伸,一般用供需平衡分析后的糧食凈進口(或糧食自給率)來測度。廣義而言,糧食安全不僅包括全球、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等多個層面上的糧食可獲得能力,也包括營養安全。全球及國家的糧食安全與國際、國內的糧食生產及貿易息息相關,而家庭及個人的糧食可獲得能力和營養安全則與家庭和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存在密切聯系[1]。本文所關注的糧食安全以糧食流通安全這一視角為重點,根據其效用價值分析,在從生產環節向消費領域轉移的過程中,歷經糧食的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將這些環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就構成糧食流通[2]。糧食流通作為糧食生產與消費的聯結點,在保證糧食有效供給和穩定糧食價格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2運用經濟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必要性
2.1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
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主要問題。關于糧食的屬性,理論界目前還存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的本質屬性就是商品屬性,它與“其他一般商品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價值上同質并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另一種觀點認為:糧食業是弱質產業,糧食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因此,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買不到糧食安全,糧食市場容易失靈,政府必須矯治和彌補。本文認同第二種觀點,糧食作為每個人每天所必需的商品,在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同時,其價格的漲跌和供需的變化對市場和社會穩定的影響遠遠大于其他一般商品,因此糧食安全需要國家運用法律對糧食市場進行干預。
2.2我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法律體系尚不完善
首先,糧食安全立法嚴重滯后于保障糧食安全的現實需要。一是有關糧食安全的立法數量過于稀少。目前我國在糧食管理方面只有《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兩部條例,而有關糧食安全整體的糧食生產、糧食流通和糧食消費方面的立法只見于少數法律具體條文之中。二是立法效力層次較低。《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屬于法律效力體系中的行政法規范疇,在整個立法效力體系中屬于第三級別,糧食安全立法效力層次不高,既不利于糧食安全法制的整體建設,也不利于糧食安全的整體法律保障。其次,糧食安全立法易受國家糧食政策變化的影響,穩定性較差。1998年,國務院為貫徹落實好“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加強糧食收購市場管理,規范糧食市場秩序,頒布了《糧食收購條例》,但是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僅僅實施3年,《糧食收購條例》就因帶有很強的計劃經濟色彩而導致很多問題難以執行,2003年《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正式宣告了《糧食收購條例》的廢止。1998年頒布的《糧食購銷違法行為處罰辦法》也同樣沒有擺脫被廢止的命運。由此可見,我國糧食政策在某種程度上講已經占據決定我國糧食生產和市場流通方向的主導地位,而這種主導地位對于我國糧食安全法制化進程無疑是極為不利的。
2.3政府宏觀調控體系不健全,需要經濟法加以引導
首先,由于國有糧食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在我國糧食市場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受著其他主體無法享受的特殊優惠待遇,同時由于其存在政企不分、管理不善等問題,導致了糧食流通主體的單一性和缺乏競爭;其次,由于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不明,地方之間封鎖嚴重,加之市場體系不健全,導致宏觀調控政策難以落實,從而出現宏觀調控乏力的局面。而經濟法在克服市場失靈方面有其內在的優勢:首先,經濟法可以直接對市場主體的私權進行限制,通過強制性手段實現信息分布的均衡以及有效的市場競爭,國有糧食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之一也應當納入經濟法調整的范圍,從而實現糧食國有企業與糧食私有企業的競爭公平;其次,經濟法可以對市場主體的利益結構進行調整,從而使經濟人在進行決策時做出既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社會的選擇;最后,經濟法所具有的公共利益優勢和遠視優勢還可以抑制市場主體的盲目自利和“短視”弱點,從而使市場健康、有效地運行。
2.4市場調控有利于保障糧食市場流通體系平穩運行
列寧曾經說過:“糧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笨梢?,糧食問題在一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關系到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糧食作為人們每天所必需的基礎消費品,與國家經濟安全緊密相連,保證必要的糧食產量和糧食儲備,保證糧食在市場中的正常流通,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糧食流通體系在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平穩運行,不僅事關市場體系運轉的穩定高效,對我國經濟安全也具有全局性影響。
3糧食安全在經濟法維度上的保護
3.1健全糧食安全問題的立法
盡快制定糧食安全問題綜合性立法,使保障糧食安全問題有法可依。目前,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條文僅散見于《土地管理法》《農業法》《水利法》等單行法律以及國務院制定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之中。2012年2月,我國首部《糧食法(征求意見稿)》面世并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該征求意見稿規定:國家實行宏觀調控下市場調節糧食生產、流通、消費活動的管理體制,糧食收購、儲存、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等領域對社會開放,糧食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和服務,維護糧食市場秩序,這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糧食安全的綜合性保障作用?!都Z食法》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綜合性立法,如獲通過,將是我國在糧食安全法制化進程上邁出的重大一步,也是完善糧食安全法律保障體系、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契機。
3.2建立長期保障糧農利益的法律和政策體系
(1)完善耕地保護法律制度。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耕地面積決定了一國潛在的糧食生產能力。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郊耕地被城市化浪潮淹沒,成為工業用地或房地產用地。大量征用農業用地,無節制地蠶食不可再生的耕地資源,不僅將嚴重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也將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好耕地。從現行《土地管理法》出發,首先應當控制政府供地的總量,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違法使用農民集體土地進行商品房開發,嚴禁違法下放土地審批權,進一步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增強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能力;其次應當明確土地的所有權,改革現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管理法》第10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由于“農民集體”是一個虛幻概念,在實際工作中土地產權主體往往變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鄉(鎮)政府[3],從而使地方政府在征用土地的時候鉆了法律的漏洞,導致土地強制征用的合法化。要改變這種現象,建議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土地所有權人為農民集體,規定農民為具體受益人,同時把現行強制性的行政征收行為轉變為市場購買行為。(2)完善糧食補貼機制。國際農業發展的規律表明,在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后,糧食安全與增加農民收入的關系問題是需要協調處理的重要問題[4]。糧食補貼在穩定和刺激農業發展、增加農產品產量和保障糧農利益方面具有促進作用。要確保糧農利益的實現,就必須完善糧食補貼機制:首先,應當穩定目前以綜合性收入補貼、專項補貼和最低收購價政策為主要內容的糧食補貼政策體系,使糧食補貼政策體系兼顧農民增收和保障糧食供給的雙重要求;其次,逐步建立綜合性收入補貼與農產品價格的聯動機制,根據國家財力增加綜合性收入補貼的資金規模,逐漸把補貼標準與糧食價格變化聯系起來,提高補貼標準,縮小糧農與其他產業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3)發展社會化服務,加強宏觀調控,優化糧食生產流通環境。要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政府必須為農民排憂解難,提供社會化服務以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包括及時提供可靠的市場服務信息,提供農用生產資料服務、科技服務、收購和銷售服務以及加工、儲運服務。同時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和農產品市場的監管,加強宏觀調控,杜絕各種亂漲價、亂收費行為,控制化肥、農產品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過度上漲,以優化糧食生產和流通環境。
3.3加大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以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轉型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方式限于農戶單戶個體運作模式,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抗風險能力較差,且無法實現規模效應。這一長期歷史現實導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一直未能達到完全滿足我國糧食供求關系的狀態。因此在我國耕地面積有限、氣候條件多變的情況下,要改變這種狀況、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只有從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入手,通過加大農業生產資金的投入來發展高科技的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業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的轉變。
3.4健全糧食市場供銷體系
(1)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市場主渠道的作用。中國傳統的國有糧食企業是為適應高度集中的統購統銷體制的計劃經濟而建立起來的,其主要缺陷在于:企業行政機構化;產業封閉化;組織形式非法人化;外部管理非法制化;收入分配平均化[5]。建立現代化糧食企業,應當從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手。(2)鼓勵各種經濟成分的糧食企業進入市場參與平等交易。無論是從資本量、社會關系或是市場運作能力上看,個體糧商、私營企業與大型國有糧食企業都存在很大差距,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政府應當在政策上對糧食市場體系的新參與者加以傾斜,以保障弱勢企業的健康發展。(3)推進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建設,提高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F行的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和物流管理辦法缺乏市場化機制,制約了糧食流通的發展。改善糧食流通條件,提高糧食流通水平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①推進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通過對現有的倉儲、加工、批發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重組,加快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的發展。在各大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間形成從中心糧食批發市場、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到連鎖店的糧食流通體系,物流中心的形成將大幅度提升主銷區糧食流通業的產業層次和資源配置效率。②提高糧食物流的技術水平,加大對糧食物流前沿技術的研發力度,注重引進先進的糧食物流技術以提高我國糧食物流技術水平。同時加強糧食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更好地應對可能出現的由災害導致的糧食減產等糧食安全問題。
4結語
糧食安全問題作為事關我國經濟安全的基礎性問題,圍繞其進行全面的法制化和政策性努力實屬必要,不僅是保證我國社會穩定的要求,也是我國市場經濟體系良好運行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而探討以規范市場運作體系、克服市場失靈為主要目的經濟法對糧食市場運行的規制,在糧食生產流通全面市場化的今天,也是糧食安全法律保障的一個新思考方向和新趨勢。
參考文獻
[1]茅于軾,趙農.中國糧食安全靠什么———計劃還是市場[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2]王耀鵬.中國糧食流通財稅金融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3]肖順武.論耕地保護法律制度之完善———基于糧食安全視角的解析[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6(4):59-64.
[4]姜長云.關于我國糧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5(2):44-48.
【關鍵詞】糧食補貼政策;績效評價
糧食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重要的戰略物質,更是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穩定。國家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制定了最為主要、最常用的政策措施――糧食補貼政策,糧食補貼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要受到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國家財政實力和不同時期農業發展目標的影響,因此各個時期補貼政策的方式、力度是不同的。
1.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演進過程
1.1 間接補貼政策
1.1.1 糧食消費者補貼階段(1978~1990年)
對糧食消費者補貼階段可以分為糧食統購統銷階段和糧食價格雙軌制階段。在第一階段,剛剛開始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沒有觸及到統購統銷體制,減購提價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糧食政策,國家財政補貼糧食購銷差價及糧食購銷企業的經營費用,但重點補貼的是前者,實際上,這一補貼政策是對城市居民進行了補貼,農民只是間接性的得到了補貼。
在第二階段,糧食流通進入糧食價格雙軌制階段,開始觸及統購統銷體制。這一時期,糧食財政補貼主要還是補貼糧食企業經營費用和購銷差價,但同時加大了向城鎮居民傾斜的力度。在經濟短缺的條件下,這些措施對保障城鎮居民糧食基本需求還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國家壓低了糧食價格,這樣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
1.1.2 糧食價格全面開放的階段(1991~1993年)
長期的糧食價格購銷倒掛,這不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1991年5月,國務院決定大幅度提高對城鎮居民的糧食銷售價格。1991年底做出了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決定,采取“分區決策、分省推進”,到1993年底,全國基本上實現了糧價開放政策,實行糧食分級管理。這一時期國家還建立了糧食風險基金和專項儲備體系。
1.1.3 糧食流通環節補貼為主的階段(1994~2003年)
可以把這一階段劃分為“米袋子”省長負責制階段(1994~1997年)和糧食流通體制變革階段(1998~2003年)。在“米袋子”省長負責制階段,國家提高了糧食的訂購價格,在給予糧食企業等流通環節補貼的同時加快了對糧食部門的改革。1995年,提出了“米袋子省長負責制”。2001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提出了“開放銷區、保護產區、省長負責、加強調控”的改革思路。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從而改變了糧食供不應求的局面。
1.2 直接補貼政策(2004~至今)
2002年9月開始,國家選取吉林和安徽的三個縣進行糧食直接補貼試點,到2004年全國開始實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補貼的內容主要包括:種糧農民直接收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在糧食的主產區還啟動了最低收購價政策。2006年,農資價格上漲,為此,國家增加了對種糧農民的農業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接補貼政策。
2.糧食補貼政策的績效評價
2.1 間接糧食補貼政策績效評價
2.1.1 糧食補貼政策效率低下
間接的糧食補貼政策,人為的加長了補貼傳遞鏈條,最終落到農民手里的補貼很少,農民沒有從糧食補貼政策中得到明顯的實惠,糧食補貼資金大量的浪費在流通環節。這一政策并不能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的收入。
2.1.2 糧食補貼政策的補貼對象錯位和社會福利損失
間接的糧食補貼政策多以流通環節為主,而國有的糧食流通企業是具有雙重身份的,即它既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又要擔負部分政府職能,充當糧食管理者和調控者的角色,這就使其不能全力的去執行國家的糧食補貼政策。
國有糧食流通企業壟斷了收購渠道,排擠其他的糧食經營者,這就使得糧食商品在全國范圍內不能自由的流通,不能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使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從而使社會總福利減少。
2.1.3 糧食補貼政策實施成本巨大
可以把糧食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成本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收購資金占用、糧倉庫費用、貸款利息和損耗、陳化費用等。間接成本包括尋租成本和監督成本。由于這些成本,國家用來保護農民利益的糧食收購專項資金嚴重流失,國家制定的保護提高農民利益的政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2.1.4 糧食補貼政策的補貼成本分攤不合理
根據“糧食省長負責制”規定得知,在糧食風險基金包干后,各地的配套資金必須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用來??顚S?。中央和省財政承擔的糧食風險基金比為1:1.5,缺口部分為1:1.這使得中央財政把其應該承擔費用轉移給了地方財政,而地方政府沒有制定保護價的權利,這樣其實是把負擔轉移給了農民。
2.2 直接糧食補貼政策績效評價
2.2.1 直接糧食補貼政策有利于保障農民利益
直接糧食補貼政策有更高的透明度,這有利于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能夠更好的保護農民的利益,使農民從糧食補貼政策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2.2.2 直接糧食補貼政策符合WTO的規則
按照WTO的規則,各國對農產品的補貼只能對生產環節的農民進行補貼,以前我國對農產品的補貼是與WTO規則相悖的。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是符合國外農業支持政策調整趨勢的,有利于與世界通行的農業保護政策接軌。
2.2.3 直接的糧食補貼政策有利于推動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
直接的糧食補貼政策加快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步伐,使企業真正的走上市場化道路,并且打破了政府的壟斷地位,這有利于糧食市場多元化的形成,加快糧食流通市場化的進程。糧食流通市場化以后,企業平等參與競爭、自主經營,增強了糧食企業參與市場化的競爭能力。
2.2.4 直接的糧食補貼政策有利于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
在實行了直接的糧食補貼政策之后,糧食的市場價格放開,價格形成的主導因素是市場,名、優、新糧食品種成為補貼的重點,還會對相應農戶進行獎勵。這勢必會引導種糧農民種植有市場需求的糧食,從而解決糧食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的問題,以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
3.改善糧食補貼政策的建議
3.1 合理分攤糧食補貼政策的成本
只有分清糧食補貼政策成本的負擔對象,才能在各個對象之間合理的進行分攤。全國糧食安全的總負責人即中央政府,通過對享受糧食安全的地區、居民征稅來對糧食生產者進行補貼;糧食的主要銷售區要向中央政府交稅,因此其承擔糧食的補貼成本。
3.2 實行糧食價格的市場化
我國的糧食價格一直停留在較低價位上,這是由于政府對糧食市場的長期干預,使得糧食的價格不能夠反映供求關系、價值規律及生產成本,還使得種糧的收益不斷降低,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民對糧食市場價格反映是非常靈敏的,因此應該開放糧食購銷價格,讓市場經濟機制來優化資源配置。
3.3 改善糧食補貼對象與結構
糧食補貼政策的目標是增加農民的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為了這個目標,可以從控制糧食供給總量、提高生產率等方面調整糧食補貼政策的結構。例如實行土地休耕補貼、集中補貼糧食主產區的糧農、補貼主產區的優質糧食等補貼政策的實行。
3.4 增加農業支持的總量
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農業支持水平從總體上來說是較低的,這使得我國農業和糧食補貼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利用,因此,可以適當的調整增加一些財政補貼。
參考文獻
[1]張曉濤.中國糧食政策演變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5.
[2]陳薇.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效果評價與改革探討――對河北省糧食直補試點縣的個案分析[J].農業經濟,2006.
[3]何忠偉.中國糧食補貼政策的演進與績效分析[J].科技導報,2006.
[4]亢霞.當前我國糧食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糧食經濟,2009.
未來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兩點建議:一是要全面理解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適度進口”,不僅僅是指糧食,而應該是泛指重要農產品。二是要排出一個農產品進口“優先序”,即在對我國谷物和主要農產品供求狀況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從實際需要出發,對進口谷物和主要農產品的序列、規模以及進口國等制定出一個安排。
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良好,中長期看存在隱憂
客觀而言,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良好,供求基本平衡,市場價格穩定。我國是世界糧食大國,糧食生產量之巨、消費量之大、貿易量之多都名列世界前茅。迄今,我國糧食總產量、肉類總產量、蔬菜總產量、水果總產量等都居世界首位。糧食總產量連續增產更創造奇跡。從1993年到2013年,我國糧食連續增產,其中有6年糧食總產量都保持在5億噸以上,其中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大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下了牢固基礎。與糧食增產相適應,我國糧食儲備充裕,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所提出的17%—18%的安全線,加強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后盾。從市場行情看,全國不分東西南北,糧食供應豐滿充足,價格基本穩定,民眾營養水平提升,恩格爾系數下降。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7%,農村居民家庭為41.1%,營養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位居前列。
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之所以再次敲響糧食安全警鐘,是為了警鐘長鳴,防患未然。當然,也是在充分審視糧食產業,特別是種植業自身因素和客觀評估糧食市場環境的基礎上提出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清醒正視: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可持續安全存在著隱憂:
我國糧食呈“緊平衡”態勢,而且態勢更加“趨緊”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人口城鎮化率快速提高,我國糧食消費依然呈剛性增長。2012年年末,全國城鎮總人口達到7.11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達52.6%,城鎮人口的糧食消費水平比農村高出30%以上。我國糧食消費仍然呈剛性增長趨勢,每年大體新增糧食供應量為400萬噸。同時,由于城鄉居民食物結構迅速轉變,導致飼料糧需求量快速增長,已占據糧食總消費量的第一位,對飼料糧玉米消耗量迅增。綜上所述,我國糧食總供給的增長趕不上總需求的增長,保障糧食供求基本平衡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
我國耕地、清潔水源和能源相對短缺
我國資源約束壓力日益加重,特別是耕地、清潔水源和能源相對短缺。確保糧食的“雙基礎地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寶”,而耕地是其根本,淡水是其命脈,能源是其動力。國家第二次調查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全國耕地數據是20.27億畝,與過去的數據比多出了2億畝。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雖然國家第二次調查數據多了2億畝,但是并不意味我國實有耕地數量真的增加了,不過是運用先進手段把原有的、實有的耕地調查出來罷了。
另外,調查出來的2億畝土地數據只是對生態的修復和生態建設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例如,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的林區和草原,以及25度陡坡地上的1.49億畝的耕地,相當一部分還要有計劃、有安排地退耕。還要需要正視的是,在我國耕地中,約有5000萬畝因中度或重度污染已不太適宜耕種,必須啟動修復;另有相當一部分耕地因工礦塌陷、地下水超采也不適宜耕種。
總體分析評價,我國實有的、適宜穩定的、利用度高的耕地也就有18億畝多一些,這是我國賴以生存的命根子。令人遺憾的是,從1996年到2012年,我國耕地減少了1.3億畝。固然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需要占用耕地面積。但是一些地方忽視農業糧食生產,盲目擴張城市,造大廣場之類的“形象工程”,變相侵占和吞噬耕地,導致資源約束壓力加大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我國農村嚴重缺乏有知識的年輕勞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在中國和世界上都罕見的人口大遷移。據報道,至今我國已有2.8億青壯年農村勞力外出打工。這種轉移雖然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一些不可忽視的現象:一是,農村大批青壯年背井離鄉,進城打工,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糧食產業副業化;二是,生產者老齡化,“空心村”現象日益嚴重,從事農業糧食產業活動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婦女;三是,35歲以下的青年農民種糧意愿越來越淡薄。長此以往,我國“誰來種地”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偌大的農業糧食產業將“后繼乏人”。
我國糧食產銷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眾所周知,在全國糧食產銷格局中,糧食大省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糧食安全的“中流砥柱”。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近年來,我國13個糧食主產?。▍^)的商品糧供應能力發生了很大變化,即商品糧輸出地區和輸出量出現“雙減”,由原來的13個減少到僅有的7個;商品糧輸出量變小的有2個;糧食輸出和輸入基本平衡的省有3個;完全變為糧食輸入的省有1個。顯示出,糧食主產省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新矛盾和“瓶頸”。換句話說,在新的環境條件下,糧食大省急需破解一些新問題。以我國商品糧大省黑龍江、河南等省為例,都還“大而不強”,生產發展方式粗放,現代科技落后,突出表現為創新成果供給、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和農業科技人才等“三不足”。
糧油進口量明顯增加,創近年來新高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年平均增長19%左右。200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46億元,到2012年增長到490億元,9年間增長了10.65倍以上。當前,我國糧油進口總額已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國谷物進口總量達到1376萬噸,其中大米234萬噸、小麥369萬噸、大麥252萬噸、玉米521萬噸。同年,我國進口大豆5820萬噸,谷物加大豆共計進口量高達7196萬噸。
另外,還進口食用植物油601萬噸。在糧油進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跨國糧商也全面進入糧油流通領域。其突出實例就是,跨國糧商目前已控制了國內油脂加工和市場的60%以上。目前,跨國糧商正向面粉、輾米加工業領域進軍,雖然在整個加工業中占的比重還不是很大,但他們依靠資金、技術,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對國內糧食企業構成劇烈競爭和威脅。
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必須注重防患未然
自工業化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嚴重水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對我國農業生產帶來了嚴峻挑戰。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損失嚴重。僅以2012年5月份為例,各類自然災害就造成3825.2萬人次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3290.8千公頃,其中絕收126.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79.7億元(不含港澳臺地區數據)。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年)的評估數據,升溫幅度在1℃—3℃時,糧食生產能力增加,超過這一幅度時,糧食生產能力降低。對此我國必須有所防范和加強抵御能力。
學習和領會“新戰略” 保障我國糧食可持續安全
面對上述隱憂,國人怎能高枕無憂?實際上,我國糧食整體“大而不強”,糧食可持續安全存在風險,決不可掉以輕心。全面學習和領會“新戰略”可以清楚看到,為保障我國糧食可持續安全,必須切實抓好以下基本點:
依靠國內生產確保糧食安全
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飯碗里主要裝本國生產的糧食,做到小麥、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基本自給的同時,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從源頭抓起保質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強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監管能力。向民眾提供更多優質、營養、安全、放心的糧油和食品。
珍惜資源、節約資源保增效
我國水的絕對量雖算豐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8位,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至于人均耕地面積更短少,多年來各地各種名目的“圈地運動”使耕地銳減。從1996年到2012年,我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1.3億畝。我國應把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要實行最嚴格的保護耕地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糧田面積保持在16億畝以上。
走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道路保穩增
大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穩增,走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項根本性、戰略性轉變。從大力推進農業糧食產業現代化出發,要積極培育和造就穩定的、年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糧食產業骨干隊伍,通過農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實現農業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此外,要變“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發展模式,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既促進農業增產,又促進農民增收。
加強科技支撐保產能
加強科技支撐保產能,包括占領農業生物技術、制種業的科技制高點,以水土為中心改良農田,提高中低產田的土地稟賦,健全以推廣良種、良法、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技術、大田科學管理的實用技術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首先,提高單產有潛力,我國糧食單產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國內省際單產差距也較大,有的畝產差距超過50公斤以上;其次,鹽堿地開發潛力雄厚。我國現有鹽堿地面積5億多畝,其中有2億畝具備改善的潛力,增產潛力可觀;最后,主產區仍有巨大增長潛力。目前,黑龍江、河南兩大農業省糧食總產量均超過千億公斤,還有不少省份都具備糧食增長潛力,趕上這兩個省就會大幅度提高我國糧食總產量。在未來,我國只要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同時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振興現代種業,那么就必然會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進而提高糧食總產量,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前景是審慎樂觀的。
加大各種投入的力度,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
目前,在糧食大省存在著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糧食主產區“貢獻大”與“財政窮”的矛盾。解開這對矛盾的鑰匙在于,把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以“包容”理念對糧食大省實行“大補償”機制,即多管齊下加大財政扶持和“獎補”。
首先,必須對糧食大省加大公共財政扶持力度。無疑,擴大市場機制配臵資源的廣度和深度是正確取向。然而,我們要清醒意識到,加強宏觀調控和增加公共財政支持力度,是推進糧食大省“由大轉強”不可或缺的措施。從理論方面考察,農業糧食是基礎性、公益性、生態性產業,但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弱勢地位,必須從宏觀上進行保護。從國際經驗考察,東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對農業糧食產業都提供了大規模的財政補貼——體現在農業結構政策和社會政策。從實際情況考察,在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農業糧食生產條件和流通環境處于劣勢狀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長期背離價值,造成糧食主產區農民種糧吃虧,出現“農業大縣、財政弱縣、民生窮縣”。不改變這種狀況,就很難激發主產區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很難保障糧食的可持續安全。國家必須加大公共財政對糧食大省的扶持,乃至補償力度。這是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糧食大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民生改善、“由大轉強”的必要步驟。
其次,對糧食大省多管齊下,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據統計,2012年中央公共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增長到12287億元,同比增長17.9%。然而,與我國“三農”和糧食產業的薄弱基礎和實際需求相比,還必須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必須多管齊下加強支持。包括繼續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繼續堅持和完善對產糧大縣的“獎補”辦法,健全完善國家糧食“獎補”辦法,即取消按面積補貼的辦法,國家提供的獎勵和補貼要與糧食產量和調往外省的數量直接掛鉤,以真正實現其鼓勵農民種植糧食的目的,逐步改變“糧食大縣、財政窮縣”的狀況,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加”的最佳目標。促進糧食大省“由大轉強”,實質就是“做大做強”我國的“天下糧倉”,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皞}廩實,天下安”。糧食大省實現“由大轉強”,就打下了民生安定、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的牢固基礎。
“興利避害”,善于運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在闡述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科學界定糧食的概念。如果把目前我國籠而統之的糧食概念進行科學分解,精確界定,那么,糧食的范疇界定為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谷物品種;把谷子、蕎麥、燕麥、綠豆、紅小豆等界定為小雜糧;把大豆界定為油料;把紅薯、木薯界定為薯類。這樣,就與聯合國糧農組織關于糧食的概念完全接軌了。
關鍵詞:中部地區;糧食安全;思路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中部六省除山西省以外的其余五省均是農業大省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的集中區域,其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0%以上(見圖1~2)。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在全國六個糧食凈調出省中,有三個在中部?!度珖略?000 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 年)》中,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個中部糧食主產省列在核心區域,規劃要求力爭把中部地區糧食產量達到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到2020 年達到18300 多萬噸。中部糧食主產區承東接西,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實現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背景下,為避免走工業化危害糧食安全的老路,提出如下幾方面戰略思路。
一、落實中部糧食主產區主體功能發展戰略規劃
落實中部糧食主產區主體功能發展戰略規劃,包括以下兩點:
(一)中部重點開發區與農產品主產區分工協作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中部農業主產區主要包括黃淮海平原主產區、長江流域主產區兩個區域。我國“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中的重點開發區包括“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環長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中部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開發區部分區域的交叉重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城市擴張與保護耕地之間的潛在矛盾。隨著城鄉統一的土地要素市場的一體化推進,在缺少配套措施約束的前提下,擠占耕地矛盾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為此,中部糧食主產區的經濟發展,應該首先以保護耕地,確保糧食安全為前提。中部糧食主產區優質耕地較多,實現開發和優質耕地保護二者之間的有機協調,成為“四化”推進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發掘中部糧食主產區集中連片的規模優勢
我國“七區二十三帶”農業發展戰略布局中,中部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包括黃淮海平原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農產品主產區兩大區域。其中,黃淮海平原農產品主產區是建設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優質棉花、大豆和畜產品的產業帶;長江流域農產品主產區,要建設優質水稻、專用小麥、優質棉花和油菜、畜產品以及水產品產業帶。黃淮海平原主產區和長江流域主產區在我國“七區二十三帶”中是典型的農產品集聚地區,抓好這兩個地區的發展對糧食主產區的發展至關重要。要優化糧食生產布局,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形成集中連片、高產穩產商品糧生產基地。對于此類地區,應該納入政府重點支持范圍。2013年3月,國務院批復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明確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4億畝。以此為契機,應加快集中連片地區中低農田改造,噴灌、水利基礎設施改造、建設與維護,集水和節水灌溉,山區的梯田修建,平原和丘陵地區的土地整治等。大力支持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和產出能力,充分發掘集中連片地區糧食規模種植優勢,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
二、建立中部糧食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建立中部糧食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包括:建立重點糧食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拓寬重點糧食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渠道,以及激發中部糧食主產區生態種植的積極性。
(一)建立重點糧食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目前,我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點領域主要有禁止開發區中的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區和流域水環境。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中,糧食主產區已列為限制開發區,所以重點糧食主產區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已具備政策基礎。糧食主產區的主體功能定位是提供商品糧和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工業和城鎮化發展只能作為輔助功能,是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前提。糧食生產不僅是通過利用資源,產生排放的產品產出過程,而且還具有提供生態功能價值的功能,如凈化環境、美化田野、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氣候等。此外,基于糧食的公共物品屬性,社會公益性很強,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并存,并且供需彈性小、投入回報率低。鑒于糧食主產區的獨特性,將糧食主產區(或糧食主產縣)分步驟、無差別的納入生態補償政策扶持范圍,采取與重點生態功能區,或者部分與禁止開發區相同的補償政策,是堅持以人為本,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社會公平的關鍵。
(二)拓寬重點糧食主產區農業生態補償渠道
農業補償的范圍廣、補償資金量大,如果全部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國家財力難以為繼。因此,在補償范圍上應明確界定,在補償渠道上應多方籌資,廣辟來源。可采用國家、地方、企業等共同出資的多元化補償格局。補償范圍的重點應是能夠修復環境,易于實現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重點領域。
首先,建立穩定的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財政轉移支付重點是對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修復行為進行補償。在地方財力相對充裕的地區,拿出一部分財政資金作為補償基金。
其次,建立發達的主銷區對主產區的生態補償機制,補償糧食主產區的機會成本。以增長對主銷區財政提成,提高機會成本稅、耕地補償稅等政策,對糧食主產區生產外部性進行有效補償。
最后,通過金融體系來實現補償,即以貼息無息貸款等財政金融政策重點支持集中連片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改造。在河南、安徽、江西等糧食主產區設立諸如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提高對糧食主產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在中部糧食主產省可以設立農村金融改革實驗區,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向糧食主產區傾斜,適當增加貸款額度。對各銀行的涉農貸款,放松存貸比考核標準,解決支農資金制約問題。
(三)激發中部糧食主產區生態種植的積極性
中部糧食主產區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糧食供給,使得該地區農民的主要來源為比較效益較低的家庭經營,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見圖3),嚴重妨礙了農民務農積極性。為了維持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中,切實執行“誰受益、誰付費,誰保護、誰受償”的資源補償原則,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
首先,對保護耕地者給予補償。補償主體包括地方政府和經濟個體,因為地方政府為保護耕地而放棄當地開發建設獲取更高經濟收益的機會。補貼為國家提供糧食安全保障的各個糧食經營個體。
其次,對高效集約利用耕地者進行補償。對努力避讓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行為予以補償,建立有利于土地資源科學配置的利益調節機制。
再次,對改造中低產田質量的行為進行補貼。對使用有機肥、農家肥,進行生態種植和耕地修復的農戶和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生態補償。
最后,對提高水稻復種指數和單產水平的農戶進行獎勵。通過系列措施的實施,激發家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保護耕地,改善糧食種植外部環境的內在積極性。
三、加快中部糧食主產區食物加工和監測技術創新
加快中部糧食主產區食物加工和監測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開展糧食生產加工及食品安全監管技術創新
開展主要農作物定向調控關鍵技術、糧食生產數字技術、農業生物環境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糧、棉、油、蔬、果等主要農作物高產優質的生理生態機制,有害生物控制與糧食質量安全,生態儲糧等基礎研究。開展糧油、果蔬、畜禽產品、食品添加劑綠色制造等關鍵裝備開發。開展食品包裝材料、發酵食品、食品配料和特殊專用食品等技術集成示范。開展食品分子重要生物活性物質靶向作用機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謝組學理論等重大基礎研究。開發現代優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篩選,蛋白質分子修飾與功能化改造,糖與油脂生物制造等前沿技術。突破食品非熱加工、生物制造、高效分離和節能干燥等核心技術。
此外,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開展食品加工在線無損檢測等裝備與技術研究,開發傳感器、可視芯片儀等快速便攜檢測設備。開展食品有害物殘留物減控,貯藏腐敗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預測預報等關鍵技術研究;攻克食品高精度快速在線檢測和智能化監控等共性核心技術;構建食品安全精準溯源、預警體系和評估方法。
(二)打破國外糧食加工技術壟斷,大力發展糧深加工
目前,中部糧食主產區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經濟效益相對較低,通過自身積累進行技術升級改造的可能性不大。從全國來看,大部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位于東部地區(見圖4),位于中部糧食主產區的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無法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研發。受資金和效益的限制,中部糧食主產區糧食加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自身造血機能差。從糧食加工設備看,現在糧機裝備制造業主要以生產小型成套和單臺大型設備為主,但大型關鍵設備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產品技術含量少,穩定性差、耐用性低,重要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尚未擺脫 “引進-落后-再引進—再滯后”的惡性循環。
因此,從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的角度,應加大國家糧食加工重大關鍵技術立項,加快技術創新速度,依托公益性農業研究機構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地方應用型農業技術研究機構應與地方糧食加工企業建立緊密合作創新體系,立足糧農增產和增收,整合糧食產業鏈資源,構建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模式,大力開發糧深加工和飼料加工技術,實現中部糧食主產區糧食產業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推進糧食物流體系建設
推進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具體包括,加強中部糧食主產區基層糧庫倉房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以及建立完善的糧食收儲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
(一)加強中部糧食主產區基層糧庫倉房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財政重點支持基層糧庫倉房建設,以縣為單位對中部糧食主產區國有基層糧庫進行合并改造。能利用的庫區繼續保留,條件不具備的庫區采取置換、征地等方式重建糧倉。根據區域輻射能力和糧食生產能力的大小,確定倉庫建設規模,徹底解決小、散、零問題,把中部糧食主產區國有基層糧庫打造成現代化糧倉,爭取全面實現機械通風、環流熏蒸、電子測溫,電子監管系統,以提高糧庫利用效率和自動化監管水平。
(二)建設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
疏通和建設糧食主產區同主銷區之間跨省區糧食物流通道和節點,加強電氣化鐵路糧食物流通道建設。使省區間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的裝卸儲運等整個流通環節管理快捷高效、節省成本。建議國家應該穩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流通體系規范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使銷售、加工、倉儲、運輸等各個環節實現標準化運作,減少各方面的不確定性。此外,要充分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渠道作用,扎實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倉儲設施建設。
(三)建立完善的糧食收儲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
目前,我國大部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建立糧油產品質量和糧油產品安全檔案內容的數據庫,這不利于監管部門掌握糧食收購企業的經營動態和經營糧油的質量。為此,積極開展糧食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依托各級糧食檢驗機構對當年收獲的主要糧食品種進行收獲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和質量信息反饋,率先在中部糧食主產區建立省、地(市)、縣三級糧食質量信息數據庫,把糧食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中涉及糧油產品質量和糧油食品安全檔案的內容都納入到糧食收儲數據庫中,定期向社會,為政府決策、調整結構、指導生產、優化品質等提供決策依據。
五、加強糧食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加強糧食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應加強對糧食安全全方位的監管,以及構建中部糧食進出口貿易安全監管體系。
(一)加強對糧食安全全方位監管
目前我國大部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糧食流通管理工作停留在糧食收購上,沒有形成對糧食儲存、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全方位長期監管,影響糧食市場整體監督力度和效果,這個問題在中部糧食主產區十分突出。為此,引入物聯網技術,采用重點監管與日常監管并舉,實現糧食各環節、長期、多方位監管。收購期間對糧食收購、生產加工企業重點監管,收購結束后對加工企業、分散經營戶日常監管。做到“重管理、重服務,以管為主,以罰為輔”。對中部糧食主產區糧食儲存環節的倉儲設施和糧食質量檢驗能力進行嚴格監管,確保原糧在儲存期間和出庫時的質量安全;對中部糧食主產區糧食運輸環節的糧食質量和糧油食品安全進行監管,促進中部糧食主產區糧食市場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運行。只有這樣,才能追責到庫、追責到人,避免出現糧庫虧空,無法追責現象的發生。
(二)構建中部糧食進出口貿易安全監管體系
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法典、轉基因作物等規則和標準的制定,掌握國際組織有關農業規則和標準的要義,充分發揮與歐美等有關發達國家農業磋商機制的作用,以最大程度維護我國糧食產業利益,積極應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受限等有關問題。不斷完善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調控機制,使糧食貿易政策和國內產業發展政策協調。充分調動糧食主產區農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的積極性,保障國內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構建中部六省糧食信息數據收集、貿易監測在內的一整套糧食進出口貿易體系,并且將現有中部地區5個糧食主產省省內外、國內外調入調出全部覆蓋。通過建立糧食進出口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實現糧食主產區和三大主要作物品種的全覆蓋。并跟蹤監測糧食進出口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實行定期公布制度。
參考文獻:
[1]任正曉.生態補償不能忘了糧食主產區[J].中國經濟周刊,2011(35).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06〕16號) [Z]. 2006-05-13.
[3]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農業國際合作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Z]. 2012-01-11.
[4]國務院.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Z].2009-04-08.
[5]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Z].2012-01-12.
關鍵詞: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動力機制;保障機制;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3-0087-05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重心在糧食主產區,但耕地面積減少、生產投入不足、生產設施陳舊、生產方式落后、復種指數下降、生產規模偏小、生產利潤偏低、政策效用遞減等問題也集中在糧食主產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也事關糧食主產區糧食產業的發展問題和糧食主銷區糧食供給的可持續性問題。因此,本文從動力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方面構建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系統,為糧食主產區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構建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系統
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需要把糧食生產的社會行為、市場行為、地方政府行為和農戶行為共存環境作為約束條件,通過設計相關行動的規則和行為的具體形式,協同實現糧食生產能力提升。
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行為機制設計需要考慮以下構成要素:一是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機制,二是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三是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激勵機制。動力機制引擎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社會行為、政府行為、市場行為以及農戶行為等,并使其行為具有持續性和長期性;保障機制使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基本需求條件得以滿足,促進糧食生產安全;激勵機制將增強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動力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的有機結合和目標指向構成了提高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系統機制(見圖1)。
二、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機制
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既來自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也來自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外生動力。正是內生動力與外生動力的相互作用、有機結合,成了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機制。
(一)影響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因素
首先,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內生動力來自糧食市場的需求拉動力。糧食產品的市場需求使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商品的一般必需品特性使其既可獲得生產收益與市場利潤,但同時又隱藏著巨大的生產與市場風險。盡管糧食商品具有難以規避的風險,但通過市場需求實現的收益仍然是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最基本的原動力。
其次,糧食主產區的糧食供給能力是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引動力。糧食主產區具有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資源、較大的糧食供給能力、積聚和提升糧食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提升可使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者即農戶增加收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種植,從而促進糧食主產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糧食產量在豐年和歉年有很大差別。因此,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和非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同樣,糧食主銷區為了保障區域內的糧食供給,也對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形成一定的預期,這些預期被稱為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外生推動力。因此,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外生動力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的推動力和糧食主銷區地方政府的推動力。其中,中央政府的推動力主要通過政治責任和經濟責任以及積極的糧食主產區支持政策得以體現,糧食主銷區地方政府的推動力主要通過產銷合作和區域經濟合作以及風險分擔與利益補償等實現。
(二)構建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機制
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內生動力與外生動力相互作用、有機結合,構成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機制,其對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系統構成起到引擎作用(見圖2)。其中,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內力系統由糧食需求產生的拉動力和糧食供給產生的引動力協同組成。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外力系統由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共同組成。
三、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
基于糧食生產的社會性、長期性特征,必須建立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
(一)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的構成因素
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保障主體、保障方式、保障行為及目標指向等。總體看,政府是糧食生產的保障主體,包括糧食主產區政府、中央政府、糧食主銷區政府等。對糧食主產區政府來說,必須充分利用國家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和糧食主產區的稟賦資源制定積極的糧食產業發展戰略,從規劃層面保障糧食主產區糧食產業的發展。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方式主要包括政策保障、制度保障、財政轉移支付保障、財政補貼保障、安全風險保障、利益補償保障等;對中央政府來說,可通過國家財政分配和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促進糧食生產的耕地、人力、技術、資金等保障制度;對糧食主銷區政府來說,承擔對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進行利益補償的責任。
(二)構建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
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即為了保障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持續有效性而形成的關于糧食生產保障主體、保障行為、保障目標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體系。由于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保障主體或以政治或以經濟的行為方式提供支撐和支持,因而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保障機制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與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相聯系。當前,把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納入國家糧食生產相關利益方和政府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已經逐步成為化解全社會糧食生產問題的普遍共識。因此,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保障機制的設計重點應考慮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從政策、制度以及公共投入、風險分擔、利益補償等方面保障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等。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主體——中央政府,一方面需要通過制定國家糧食生產保障政策來保障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必須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為提高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能力提供保障。同時,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另一保障主體——糧食主銷區政府必須通過補償支付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補貼。同時,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最直接保障主體——糧食主產區政府應有效利用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和糧食主銷區政府的利益補償等資源,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合理地設計糧食生產的保障制度,并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保障本地區的糧食生產。以上三個不同保障主體間的協同作用形成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機制,并作用于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動力機制(見圖3)。
四、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激勵機制
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行為具有委托——的性質,這是因為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事關國家糧食整體安全。因此,應對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進行激勵,以促進其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一)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激勵因素
激勵因素即激勵主體引致激勵對象產生激勵行為的因子或方式,它是委托人與人之間對策或博弈的約束條件或激勵相容的條件。在中央政府與糧食主產區政府糧食生產行為博弈中既可以采用政治激勵方式,又可以采用經濟激勵方式,還可以采用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績效評價的激勵方式。由于糧食主銷區與糧食主產區之間是平等、互惠合作的關系,因而糧食主銷區對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的委托行為需要采用激勵方式,才能在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戰略下雙方都實現各自的最優目標,這些激勵方式包括糧食主產區與糧食主銷區的區域合作、項目援助等經濟激勵方式,以及利用糧食主產區的良好信譽鼓勵糧食主銷區的經濟主體參與糧食主產區經濟活動的信譽激勵等方式。
(二)構建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激勵機制
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激勵機制即中央政府和糧食主銷區政府激勵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以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目標。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行為的激勵機制由三部分組成:糧食生產的激勵目標、激勵因素和激勵過程。糧食生產的激勵目標是中央政府和糧食主銷區政府對糧食主產區進行糧食生產激勵的規定和方向;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激勵因素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的政治激勵、經濟激勵和績效評價激勵等,糧食主銷區政府的經濟激勵和市場信譽評價激勵等。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激勵機制是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的行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激勵主體——糧食生產行為的委托人——中央政府和糧食主銷區政府的激勵因素的約束下激勵糧食生產行為的人——糧食主產區政府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目標和糧食主產區糧食產業利益目標而產生的多目標、多主體參與的長期性、重復性經濟活動。同時,糧食主銷區與糧食主產區之間也會通過多層次(省際問、縣際間、政企間的合作等)、多方式(區域間、產業間、企業間合作等)的經濟合作方式,實現產銷區之間糧食生產目標的均衡。(見圖4)
五、政策建議
提高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是一個巨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具體對策為:
(一)制定國家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戰略規劃
必須明確界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有關糧食生產的責任范疇,規范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的責任行為,突出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地位,協調好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利益之間的關系,從促進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高度做好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戰略安排。
(二)充分發揮國家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在國家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動力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下,糧食主產區必須解決糧食規模經營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等中長期問題,做好包括糧食生產的保障、激勵、評價、監督等配套制度安排。
(三)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
糧食主銷區是糧食消費和非糧產業發展的重要地區。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在糧食產業發展上存在長期合作的關系,在中央政府統一組織和領導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在糧食生產上存在長期的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關系。因此,糧食主銷區必須做好與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制度設計,著力推進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英,國外部分國家承擔糧食安全的政府責任分析[J],糧食問題研究,2007(3):38-41
[2][美]赫維茨,[美]瑞特,經濟機制設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25
[3]王建廷,區域經濟發展動力與動力機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0-138
[4]潘開靈,白烈湖,管理協同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