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鎮鄉村振興工作思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強化隊伍建設
在財政的改革和發展中,人是決定因素。如何建立一支能適應時代要求的,靠得住、有本領、作風優良的高素質的財政干部隊伍。是新形勢下全面推進財政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太和縣財政局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念。
強化五個意識,全面提升財政干部政治素質。即腳踏實地,服務發展的大局意識;愛崗敬業。忘我工作的奉獻意識;奮勇爭先。真抓實干的效率意識;依法行政,寬嚴相濟的公正意識:陶冶情操,拒腐不沾的廉潔意識。
積極突出五個圍繞,做好五篇文章,即:圍繞崛起做財政發展文章,圍繞和諧做工作協調文章,圍繞效能做作風建設文章,圍繞管理做規范理財文章,圍繞民生做惠民惠農文章,全面促進了財政工作的快速發展。
強化財源建設
狠抓財政建設。堅持做到國稅地稅并重,大、小稅種并舉,預算內、外兼收,并下大力氣清理欠稅和漏征漏管戶,充分挖掘增長潛力,狠抓均衡入庫。實現了收入的穩步增長。
深入抓好稅源調查,建立稅源檔案和納稅戶臺賬。強化目標責任制和源頭征管,細化收入總量。并將任務分解到位,認真落實。集中力量狠抓了醫藥、建設安裝和交通等重點稅源的征管。并實行“以旬保月,以月保季”,抓管促收制度,做好分類指導工作,確保了財政收入均衡入庫。
強化政府非稅收的征收管理。一是切實把政府非稅收入計劃納入縣財政年度預算,加強了票據管理,堅持“以票管錢”,堅決做到非稅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實現了預算外資金由“兩權不變”向“兩權歸還”的轉變,“專戶儲存”向“綜合預算”的轉變,有效杜絕坐收坐支現象。2007年非稅收入28880萬元,占年度預算的386%。其中: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1450萬元。政府性基金收入25660萬元,罰沒收入940萬元,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000萬元,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268萬元。二是加強契稅和耕地占用稅征管。先后對全縣房地產市場進行了摸底調查,對城區房屋進行劃片,設定最低價,做到應收盡收。2007年年契稅入庫1100萬元。
推進財政制度改革
讓人耳目一新的還有太和縣的財政制度的改革。率先成功試行了一系列新的財政管理新規,使太和縣在管財、理財上創造出一番嶄新氣象。
強化會計核算。以公共財政改革為重點,嚴格遵守會計核算業務流程,認真做好全縣統管單位各項財務收支的會計結算、會計資料整理、歸檔和保管工作,保證了賬賬相符、賬證相符、賬實相符。同時。認真審核報具單位的收支票據,嚴格把關,規范了收支行為。基本杜絕違規違紀支出、白條、鋪張浪費、“亂收亂支”和私設“小金庫”現象,提高了財政運行質量。優化了財政收支結構,強化了財政監督。同時,嚴格執行招待費“三單臺一”制度和大額支出轉賬制度,使單位的招待費、汽車燃油費、維修費及設備購置費等支出明顯下降。
扎實推進政府采購。以公共財政支出改革為重點,全面加強政府采購工作機制建設。按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行“陽光采購”,在每次采購前,公開采購內容、辦事程序、采購方式。積極接受社會的監督。同時實行采購主體、驗收主體、支付貨物主體三分離制度,采購辦實施物品采購,采購單位負責購進物品的驗收和簽單,結算中心支付貨款,形成錢與物、驗收與付款相分離的采購新機制。同時,邀請紀檢監察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質檢部門等單位參加政府采購項目評審,增強了采購工作的透明度。預防了各種腐敗現象的發生。
強化鄉財縣管。以鄉鎮為獨立核算主體。實行“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的財政管理方式,加強鄉鎮財政支出專戶的監督管理。在管好鄉鎮財政結算專戶、工資專戶的同時,對鄉鎮財政支出進行有效監督。首先把鄉鎮的退耕還林資金、糧補資金、災減資金,下派干部項目資金由結算專戶撥到支出專戶,工資和民政資金由工資專戶撥到支出專戶,然后對各專項資金和鄉鎮業務支出情況進行審核監督。保證了鄉鎮財政收支管理的規范有序。
積極做好涉農補貼資金發放。一是做好涉農資金發放。2007年組織發放了18項涉農補助資金。補貼資金總額10776萬元。二是建立了層層負責補貼工作責任制,成立了太和縣涉農補貼資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按照“三個統一”、
“三個公開”和“五個一”的標準規范操作。嚴格執行“六到戶、六不準”,向農民提供優質服務,較好地防止截留、擠占、挪用等現象的發生。
強化農業綜合開發。先后完成了總投資1000萬元的三堂鎮(2005年完成)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總投資900萬元治理面積2萬畝的三塔鎮(2006年完成)土地治理項目,取得了社會、經濟和生態的三重效益。
現在,太和縣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走上了程序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軌道,連續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先進單位,實現了由拐點到亮點的實質性轉變。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完成村級區劃調整。成立了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縣組織、紀檢、監察、宣傳、民政、財政、建委、交通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村級區劃調整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太和縣村級區劃調整實施意見》和8個配套文件。嚴格程序,規范操作,順利完成村級區劃調整工作任務,全縣村級組織由804個調整為312個,調減率為63%。新建制村“兩委”班子干部為2517人,比調整前減少1346人,調減35%。并做到以“四個一律”(原村“兩委”公章一律收回,原村“兩委”干部職務一律終止,原村“兩委”組織一律停止活動,原村委會建制一律取消)為要求。以“六個有”(新村有統一的財務賬目和管理制度,新村有統一檔案資料。新村有統一的工作制度,新村有統一的辦公場所,新村有統一的辦公設備,新村有一支新的村級干部隊伍)為標準。以“三個抓”(抓關鍵。抓核心,抓根本)為目標,認真落實新建制村各項工作。
全面清理和化解鄉村債務。明確了鄉村債務清理核實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和原則。確定了清理對象、范圍、內容、統計口徑、工作步驟和時間安排,確保查清、查細、查實。整體工作分為八個階段:即宣傳發動階段、制定方案階段、全面清查階段、分類登記階段、審查核實階段、張榜公布階段、確認階段、匯總上報階段。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基本摸清和掌握了鄉鎮政府和村級形成的債權和債務底數,全縣鄉鎮政府債務總額為14204.56萬元。債權總
額為1073萬元。全縣村級債務總額為5188.6萬元,債權總額為1130.4萬元。
強化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對義務教育保障經費的管理,對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經費實行會計核算中心縣級集中管理,初步建立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從2007年春季開學起,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免費提供貧困家庭學生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實行了“兩免一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加快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步伐,2007年投入D級危房改造資金973萬元,新建校舍面積17550平方米。優化配置教育資源,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由原來的812所調整到583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2007年太和縣新補充招聘中小學教師300人現已分配到各校任教。
認真清理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成立以常務副縣長為組長、分管教育的副縣長為副組長、財政局、教育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領導小組。制定了《太和縣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清理范圍、清理方法、工作要求,按照計劃安排,分宣傳發動、核實登記上報、審計部門核查、匯總上報四個階段,基本弄清了截至2005年12月31日前。我縣義務教育階段形成的債務。債務總額為2724萬元。2007年縣財政拿出1500萬元化解債務總額的55%,2008年底前完成全部債務化解工作。
建立鄉鎮政務中心。按照太和縣《關于全面推進為民服務全程制的意見》(太辦發[2007]45號)要求。在鄉鎮建立了政務服務中心,村級設立了為民服務代辦點。做到了統一掛牌,統一制度。明確服務項目,規范服務程序。為農民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務。
全面實施十二項民生工程
創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和矛盾的過程,太和縣將進一步落實“民生工程”目標任務。以人為本,不斷創新工作思路,逐步化解社會矛盾,夯實和諧社會的基石,豐富和諧社會的內容,提高和諧社會的程度,讓百姓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提高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按照動態管理和有關規定的審批程序,對所有已保的五保對象和自愿申請的村民。進行了重新審核、審批,共核定五保對象11650人。其中分散供養對象11207人。集中供養對象400人。同時建立了五保供養對象個人檔案和數據庫并發證。
2007年太和縣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實現:分散供養標準人均達到1200元,集中供養標準人均達到1500元。為確保資金安全發放。五保供養資金全部實行“一卡式”社會化發放。
積極做好社會保障。一是穩步推進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認真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二是全面開展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出臺了《太和縣城鄉特困群眾大病醫療救助實施辦法》,規定了城鄉醫療救助年度一次性定額標準,城鎮3000元農村2000元。
太和縣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工作早在2006年就開展部署。目前,已救助城鄉特困居民549人次,投入資金115萬元。同時,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將符合政策規定的農村居民全部納入低保范圍,目前,已核定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8982人。確保了社會保障對象的工資和有關補助的正常發放。
結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積極開展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2007年完成7個鄉鎮衛生院的標準化建設。
2005年以來,太和縣先后投^2000多萬元。為25個鄉鎮衛生院建設門診樓或住院樓,建筑面積達3.55萬平米,2007年上半年全部投入使用。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已有連橋、西大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了市級驗收。同時,太和縣已完成31個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改革。將鄉鎮衛生院三權上劃,進行了25所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為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奠定了基礎。
強化農村義務教育。從2007年春季開學起。免收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在校學生的學雜費。實行“兩免”“一補”。目前,縣財政已將5992萬元義務教育保障經費撥付到各中學,以滿足學校假期房屋修繕、教學設備配置等教學設施建設。
按照“統一規劃選置、統一勘察設計、統一招標監理、資金統一管理、工程統一驗收決算”的“五個統一”工作要求,積極開展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2007年投入1685萬元。
計劃建設改造學校52所。現已完成29所,在建33所。2008年可全部消除中小學D級危房校舍。實現中小學校舍無危房的目標。
同時,強化“一補”工作,核定在校貧困學生1760人,住宿生活補助按每生239元暉進行補助。
強化農村飲水安全。2007年太和縣解決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按照目標任務,把飲水安全工程分兩批分解到苗集、三堂、原墻3鄉鎮。工程總投資1117萬元。建設集中自來水工程6處,其中新農村示范村供水工程2處。目前,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
展望2008宏偉藍圖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只有不斷完善規章制度,才能創造出良好的工作秩序和行之有效的制約機制。在新的一年之際,太和縣財政局不滿足現狀,積極探索出一套新模式。
強化收入管理。一是強化目標責任。把收入目標,任務細化到各股室及直屬機構,與各征管單位、征管人員層層簽訂責任狀,按季考核。兌現獎罰。二是突出稅收征管。強化重點稅源監控,規范稅收減、免、退程序,不斷優化服務,規范征管。三是強化非稅收入征管,切實提高非稅收入的可用度。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財政收入體系,確保完成全年3.6億元預算收入目標任務。
狠抓財源建設。一是抓好工業財源建設。通過新上項目、興辦企業,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高地方可用財力,促進財政工作邁向總量擴張與質量提升同步并進的良性發展軌道。二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積極為已引進企業做好服務工作。爭取更多的、有實力的企業來我縣發展。三是強化稅收經濟觀。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稅”的思想,始終把支持、服務經濟建設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實現稅收工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提升財政服務職能。―是激活各種要素,促進產業發展。積極支持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行業整臺,扶持有利于科技創新和資源優化的項目發展。支持第三產業優化升級,逐步構建布局合理的產業結構。二是強化支農服務。促進新農村建設。認真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扶持政策。探索和建立農民享有公共服務、公共保障的農村公共財政體系;進一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全力支持農業生產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擴大財政涉農補貼資金實行直補的范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優化支出結構。一是硬化預算約束。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追加,2008年財政支出預算的重點要在保工資、保運轉的基礎上。對一般性支出實行零增長。二是保證重點支出。繼續堅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保證重點、壓縮一般”的原則,把確保社會穩定所需資金放在優先的位置。一要保工資按月足額發放。二要確保科技、教育、農業等支出的增長。三要確保社會保障支出。
推進財政改革向縱深發展。一是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建立和完善預算單位基礎數據庫,增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透明度。二是加速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圍繞建立健全國庫單一賬戶體系,規范收入征繳程序和支出撥付程序,強化預算執行管理,簡化操作程序。提高預算執行效率。三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不斷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和范圍,建立健全政府采購預算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保證政府采購活動的公平、公正、公開。四是推進非稅收入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全面推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入,財政統籌”的新型管理運作模式,建立統一、規范、高效、有序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新體制。實現非稅收入的“國家所有,政府調控,財政管理”。
積極向上爭取財政政策。認真編報項目,積極對上爭取資金。項目是爭取資金的載體,項目質量的高低,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爭取資金工作的成效,因此,要緊緊抓住國家支持中部崛起和“縣鄉財政振興工程”等政策機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圍繞項目爭資金、搶份額。
“深化財政管理,構建和諧太和”,這是太和縣全體干部員工崇高的追求。太和縣委書記劉家坤盛贊財政局全體員工求真務實。開拓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