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多媒體教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使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基于Intemet的多媒體教學系統設計和研究已有諸多專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何將現代的教育理論和科學教育理念應用于當代的網絡教育技術平臺建設,本文從網絡通訊模式的確定、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實施教學設計和系統開發實踐等作了一定的嘗試和探討,在此加以論述。
一、選擇建構主義作為系統教學設計和開發的理論依據、原則和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經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師、同學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情境、協作、會話與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它提倡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即強調學生的認識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輸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的加工者,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收和被灌輸的對象,它與傳統教育理論相比有如下的區別,如表1所示。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與傳統的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利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應遵守如下原則:一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點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不同環境使用所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能根據信息反饋提出認知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二是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或文化背景相聯系。三是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強調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學習者有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的場所。五是強調各種信息資源是為了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媒體資源主要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和協作式探索。六是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教學目標高于一切,它是教學過程的歸宿。
基于以上理論基礎和原則,開發和設計的教學設計方法有多種。這里選擇建構主義教學設計中常用的支架式教學設計方法,以單片機多媒體實驗教學仿真系統教學設計和教學開發為例。由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意義建構方法設計,對應建立網絡系統仿真功能的開發方法。如圖1所示:
二、教學仿真平臺的總體設計與實現
依據網絡系統管理和知識技能逐步建構的要求,基于建構主義場景的多媒體教學仿真系統,教學平臺總體結構設計為網絡控制中心設立Web服務器,用來響應瀏覽器的具體請求,并將處理結果返回給瀏覽器。服務器內部將分為兩層:高層是請求接收層;底層是請求處理層,包括監聽線程、處理線程、監測線程和數據庫操作線程。Web服務器接收瀏覽器端的請求,向數據服務器端提交處理數據的請求。系統配置數據服務器用于管理數據庫服務器處理瀏覽器端的一般數據請求,包括系統仿真演示、BBS資料、考試及實驗報告提交信息等;實時數據庫服務器則用來接收、處理遠程監測和遠程實踐終端的實時數據等。這樣教師、學生及管理人員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身份提出登陸請求。
如學生可以通過系統的仿真瀏覽器觀看典型實驗操作演示,通過實驗仿真開發系統實現網上虛擬仿真實驗操作,并根據自主學習情況編寫并提交實驗報告,對不了解的芯片可通過芯片查詢了解其功能、通過BBS輔助系統的操作向老師請教,以及時尋求疑難問題答案,教師可通過遠程操作實現系統答疑、實現遠程學習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模擬操作練習,并通過考試系統實現單片機仿真實驗技能測試等。遠程學習平臺由Web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提供后臺程序及數據庫支持,學習終端通過瀏覽器登陸服務器仿真系統,實現多媒體仿真系統學習輔導和實驗仿真操作。基于以上系統功能設計要求,以下從仿真實驗系統平臺的邏輯功能和各子系統功能的開發與實現作如下具體研究。
1.仿真教學平臺的邏輯功能:本平臺在客戶端采用“瘦客戶”技術,客戶端不需要任何附加軟件,通過瀏覽器就能完成所有的操作。在服務器端,系統信息全部保存在數據庫中,非常便于維護和管理。該平臺從邏輯功能上分為三大功能模塊:管理員模塊、教師模塊、學生模塊。管理員模塊為系統管理員使用,用于批復訪問者注冊申請、增加實驗項目、安排實驗指導教師以及維護實驗平臺;教師模塊供教師使用,用于教師進行課件制作、指導學生學習、組織討論、課后答疑和批閱作業等;學生模塊供學生使用,用于學生進行自學、答疑、實驗仿真、接受學習指導、自測和參加討論等。平臺各模塊的具體功能如圖2所示。
2.平臺系統結構及實現:平臺從邏輯上分為三個功能模塊,但由于教師和學生的很多操作是交互的,因此在具體物理實現上,有些子系統存在很多的邏輯功能交叉。
三、教學系統各子系統各模塊功能的開發與實現
基于以上功能特點,依據受教育者個人基礎和素質特點,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從教師的備課到學生的實驗仿真操作,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逐步建構為目的,設計和開發系統的主要功能參見圖2所示。下面介紹幾個主要子系統的開發與實現。
1.仿真系統管理系統。設計和開發的目標是:管理員管理整個仿真實驗教學平臺,他既可運行在客戶端也可運行在服務器端,有嚴格的口令限制和安全檢查,保證系統安全。該系統的主要功能有:對系統所需的各種文件路徑等配置信息進行設置;為各類人員分配所需的權限;添加教師、學生,負責管理系統的資源分配和功能升級等。
2.教師備課系統。設計和開發的目標是: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習者的知識基礎和技能水平,專業的教學教學大綱要求制訂教學方案,知識與技能逐步建構的方法,通過網絡客戶端不斷開發或建立新的仿真實驗項目和教學內容,通過布告牌課程相關信息或通過E-mail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并通過BBS或聊天室向學生解答疑難問題,以實現網上交互功能,提高學習實效。同時,教師也可在系統管理員授權的情況下,從客戶端登陸對服務器端管理系統進行數據庫數據更新或系統功能的升級。
3.視頻動畫演示系統。設計和開發的目標是:將常見的典型實驗用視頻拍攝或多媒體動畫制作等方式,將實驗操作、系統使用及功能調試的全過程制作成多媒體動畫演示或視頻形式展現給學習者,以提高開發者或學習者對系統的使用能力和操作興趣。
4.單片機實驗仿真系統。該子系統為網絡教學系統的核心,其主要通過面向對象設計思想,實現單片機各系統功能仿真。其設計目標是:用戶可通過該系統實現交互操作,掌握單片機實驗操作的必要知識點、技能操作方法和單片機程序設計、開發和調試方法等。
5.實驗報告編寫與提交系統。設計和開發的目標是:建立后臺網絡數據庫實驗報告編寫和提交系統模板,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驗內容完成情況,在實驗報告模板上填寫實驗報告作答實驗思考題和練習題,并將相應內容上傳管理系統,提交老師批閱。
6.實驗報告批閱系統。設計和開發的目標是:教師依照課程大綱、學生實驗操作的完成情況、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驗操作的技能水平,綜合反映在提交的實驗報告中,教師給予批閱,指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將實驗成績發送學生和學校成績管理系統。
7.實驗考核系統。設計和開發的目標是:建立實驗結果評價和考核子系統,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單片機實驗的基礎理論、教學內容和操作要領的考核,使每一個學習者能夠在完成實驗后,對自己完成實驗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試,了解學習者對課程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
8.在線咨詢系統。設計和開發的目標是:在Web服務器上建立網絡郵件服務器、BBS系統或聊天室。使學生通過E-mail或BBS提出課程學習中疑難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匯總到課程的專用郵箱中,由教師定期開啟郵箱回答問題。一些經常被問及的普遍問題,由教師匯總起來,進行統一解答,并將答案列在課程站點的專用公告區域,以減少重復回答,提高答疑的效率。個別問題則發送至學生個人郵箱個別解答。同時,BBS系統或聊天室可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能夠方便地通過該系統進行實時討論,達到交互操作和實時討論功能。
[關鍵詞]初中歷史 科技輔助教學 情感藝術效應 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自新課標實施并縱深推進以來,多媒體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性時尚和有著不可逆轉的發展之勢。它以圖文并茂、音像和諧、儲存海量、動靜自如和操作便捷等優勢功能,贏得了廣大師生的認可和推崇。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表明:把多媒體技術與歷史課程教學科學、合理、巧妙地結合起來,一方面能有效還原歷史畫面,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另一方面還能優化課程結構,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試對此作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一、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眾所周知,初中歷史屬于“副科”和“豆芽課”,若還缺乏情趣化教學手段,就更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能讓久遠的歷史現象跨越時空,生動形象地再現在學生面前,為課程教學源源不斷地提供活力。比如,尤其日本無條件投降是初中生熱切關注的內容,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有重點有選擇性地讓學生聽到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聲音,看到美國“小男孩”“胖子”原子彈在廣島、長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觀看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船艦上垂頭喪氣簽約的歷史性一幕……這勢必能給學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心理學和現代認知學研究表明:僅眼睛和耳朵兩種視聽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量就占人體各類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總量的94%以上。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使用原理,正是通過其聲像技術作用于人的視聽感官――課件界面美觀,版面保留完整,實現超強鏈接,進而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內在心理。所有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可企及的。多媒體教學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拓展教學視野,且大量節省板書時間,有利于開展高強度、節約化的歷史教學活動,向學生傳遞豐富多元的知識信息,從而極大地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與質量。比如復習“近代中國如何一步步走向半殖民社會”專題內容時,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中日》《》簽署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及其深刻影響等。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體系,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
三、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存在著某種內部的聯系性。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實際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以獨立、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的自主學習活動。以學習重大社會變革歷史事件為例,比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以及雅典的梭倫改革、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學生可借助多媒體學習資源,自主學習上述變法以了解其詳細內容,也可將其聯系起來開展比較學習活動。不僅如此,多媒體技術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比如學習《新航路的探索和開辟》這一課時,學生可通過多媒體技術,自由選擇學習途徑來了解哥倫布等航海家們的航海路線、生活世界及其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學生在“跟隨探險”過程中也能獲得不盡相同的新學法、新體會和新思維。可見,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強化歷史課程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建構主義;多媒體教學;聽力
一、引言
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疲于花費大量時間完成各式練習,卻往往收益甚少。聽力教學的傳統模式為聽錄音—講解答案—再聽錄音,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聽,完成練習,而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這樣的傳統教育方式下,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中心,其把扮演的角色僅僅是操作手。教學活動簡單枯燥,教學效果低下。這種費時低效的現象多年來得不到有效地解決。
然而,“隨著信息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研究的深入,聽力理解過程被看作是積極的信息處理過程”(蘇遠連:2002)。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條件的不斷改善,使得教師能夠創造出各種聲音、圖像等逼真的生活場景,學生則可以同時接受視覺與聽覺兩方面刺激來完成知識的建構。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為提高教學質量帶來的一系列改革,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打造以學生為課堂活動中心的教學模式。
“無論多么出色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學習終究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孔惠潔、李志榮:2002)。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多媒體教學成為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調節學習步伐,最終達到學習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
建構主義觀點是由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創立的學派被稱為“皮亞杰派”,是認知發展領域中最有影響的學派。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為:課堂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要求建立新的學習環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威爾遜(Wilson,1996)認為,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是“一種在追求學習目標與問題解決的活動中,使用多種認知工具及學習資源,學習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學習環境。學生成為信息的制造生產者,而不是信息的消費者,而教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以及學習團體的一員。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必須為學習者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學習活動環境。教師選擇生活中有真實意義的內容、時間或問題,并提供作為學習的出發點。現實問題為學生提供了發展更深層次、更豐富的知識結構的可能性。學習者能夠通過互相交流,相互協作學習獲益。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教師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考慮教學目標分析設計練習。因此,教師就成為課堂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知識的灌輸者和傳授者。在發現學生問題后應進行錯誤診斷與糾正,努力調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當然,建構主義還強調學習效果的評估。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重要指標,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指標。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是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學生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主動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如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協作學習,一方面讓學生獨立思辨并做出判斷,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內部之間進行討論和爭辯。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對教學環境的要求以及對學生自主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在多媒體教學條件下能夠促進學生達到學習效果。因此,在現代教學條件下,英語聽力教學可以走出費時低效的傳統教學模式。
三、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傳統的聽力訓練一般采用播放錄音帶的方式,但是這種聽力訓練有很多不足。錄音帶經過多次播放容易變得音質模糊,影響學生聽音效果。教師上課是錄音帶的倒帶和快進實踐不易掌握,常常浪費上課時間,學生也容易煩躁。另外,錄音帶資源有限,往往不能滿足聽力訓練的需要。
然而,語言的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個長時間習得的過程,語言學習需要連續性、大量信息的輸入和真實的語言環境。也就是說,語言學習強調實踐性。“語言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語言是一種生存和學習的工具,語言只有在實際使用中才能真正掌握。在一個無法使用外語的環境里學外語,大量實踐是提高外語水平的根本保證。這一事件過程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不可能代替”(束定芳:2004)而多媒體能夠通過視頻、音頻同時刺激學生,以多種學習資源組合的形式,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使他們成為實現學習目標的學習過程的活躍參與者。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能在課堂學習中觸發學生多種感官體驗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學習的魅力在于師生間的交流,同學之間互相合作、互相競爭,多媒體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和深化這種交流,使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交流更順暢。這也就是多媒體教學的另一個優點。這一優點更是支持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互相協作、辯論,從不同角度交換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多媒體教學更好地支持了學習小組的活動,幫助小組成員理解各人的不同角色,并包容不同的或有沖突的觀點。
四、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多媒體聽力教學
多媒體設備條件的發展使得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得到廣泛應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實踐和建構主義理論聯系起來,提高聽力教學的質量,具體的應用方法如下:
1.聽前討論:在聽材料之前,利用多媒體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聽力材料,教師也可以實現將材料中出現的關鍵詞或具有文化意義的詞匯及短語給出,學生則可通過學習詞匯、查閱背景知識以及分析聯系題目中給出的問題,對材料的內容進行預測。學生可以運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搜集于聽力材料可能有關的材料,然后確立材料可能的中心意思。
應特別注意的是,有時聽力材料的內容并不是學生理解的障礙,學生有時候完全能聽明白材料的內容,但很難理解內容的具體含義。其問題在于文化背景知識的匱乏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這是學生較難把握的方面。如果碰到這樣的問題,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圖書資料,網上資源,及相關的音像制品學習并掌握文化差異的要點,熟悉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減少因文化差異造成聽力理解困難的可能性。
免疫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之一,是醫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該學科的特點是教學內容抽象,涉及多門醫學學科的知識,如生物化學、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病理學等。在教學實踐中,免疫學是醫學生公認的難度較大、內容抽象、知識性強、知識更新快的一門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黑板、粉筆和圖片等進行講授,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特別是在介紹現代免疫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對新的知識難以理解,枯燥的教學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新世紀,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理想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傳輸的信息量遠高于傳統教學[1]。根據信息學理論,教師口授、板書講課傳播出的信息量只能維持在較低水平,不能有效利用時間,而多媒體教學具有圖文并茂、靈活多樣、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可以從多個方面、不同角度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1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1.1 節約課時,提高教學效率
免疫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近年來, 免疫學知識迅速增長,學生需要掌握的新內容越來越多,傳統的教學方法(如黑板板書)很難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任務。多媒體教學可直接將圖片和文字顯示在屏幕上,節省了板書和講述的時間,讓學生主動思考和聯系,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
1.2 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免疫學教學要取得好的效果,第一步就是要使學生對這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免疫學知識性強、理論抽象、各章節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緊密聯系。因此,利用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形象生動的畫面結合flash動畫,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醫學免疫學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我們組織的問卷調查中,學生反饋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對免疫學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就會激勵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和探索,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和理解,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1.3 形象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利于講清難點
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免疫學不同于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這些形態學科,后者可通過讓學生觀察大體標本對理論知識加深理解,而免疫學缺乏直觀性,內容分散,大多表現為抽象的理論,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很多學生學起來感到力不從心。因此采用多媒體技術可將這些內容形象化、直觀化,使學生更易理解,也更有利于記憶。例如:免疫學理論中“ADCC效應和調理吞噬作用”的講解,通常是在黑板上以箭頭圖標來敘述,學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利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逐步地講解抗體是如何通過Fab段結合抗原后,再通過Fc段與不同細胞上相應的受體結合,從而發揮ADCC效應和調理吞噬作用。又如在講解“補體經典途徑的激活過程”中,多媒體動畫可清晰的顯示補體從C1(C1q)到形成C3轉化酶和C5轉化酶,最后形成膜攻擊復合物(MAC)的全過程。
1.4 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優化學習環境
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精美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畫,播放一些悅耳的音樂或有關錄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挖掘學生非智力因素。因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識、興趣和動機等因素,它雖然對學生學習不起決定作用,但對智力因素有明顯的促進和調節作用[2]。總而言之,多媒體教學改變了以黑板和粉筆為主要工具的傳統教學模式,使課堂變得聲像同舉、圖文并茂、動靜成趣、生動而又高雅,對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教懂、教準、教活、教精,促進學生樂學、善學、活學、勤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2 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課件文字繁多,教師過分依賴課件上的文字
多媒體僅僅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在教學中我們不能過分地依賴多媒體。有些教師的課件內容和文字過多,將書本上或平時自己設計在教案上的內容和文字過多體現在課件上,使學生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閱讀完課件的內容, 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沒有耐心學下去。此外,多媒體的圖文并茂容易使教師對其產生過分依賴思想,不注意認真備課[3]。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不是為了使用而使用,不是盲目的和任意的。運用它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因此,選擇CAI課件教學,必須要有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有些老師對上課內容不熟悉而過分的依賴多媒體屏幕,在課堂中照著課件讀文字,結果使學生不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哪里。在使用多媒體時,教師不自覺地會加快講課速度,有時學生還沒理解,就將這張幻燈片翻過去進行下一個內容了。所以在講課時,教師要控制好幻燈片的放映速度,將本課的重點隨著課程講解,結合多媒體的動畫,讓學生一目了然,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理解掌握。
2.2 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有待提高
個人計算機在我國普及時間相對較短,大部分醫學院校的教師沒有受過正規的計算機知識及操作培訓,多是自學成才[4]。如果缺乏必要的操作知識,教師在課堂實際應用時也就因操作不熟練、誤操作或軟件本身的缺陷導致軟件不能正常運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仍是目前提高多媒體教學質量的關鍵。
如何把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和建構符合學科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本領的高級醫藥學人才[5],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是當今教育教學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將在多媒體技術上進行更多的探索,使免疫學教學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陳森洲,農子軍,莫剛,等.淺談病原檢測基本技術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C]//李業.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論文集.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06:186-191.
[2]陳森洲,農子軍,莫剛,等.CAI在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醫學,2005,18(6):1050.
[3]王建杰,羅文哲,梁立春.免疫學教學中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的體會[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5,28(4):92.
【關鍵詞】醫學影像設備;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模擬實驗教學;應用物理;
中圖分類號;O4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 言
醫學影像設備學是一門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學科,是醫學影像學的分支學科,是醫學專業中一門專門介紹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歷程、分類、結構、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等內容的課程。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療器械的更新,醫學影像設備在醫療領域的廣泛使用,醫學影像設備學已經成為醫學類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也是獲得臨床醫學影像設備操作知識的基礎。醫學影像設備分為兩類: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和治療設備。這門課程主要傾向于診斷設備,臨床醫學當中最主要的就是應用診斷設備來診斷患者的病情。診斷設備包括診斷X線機、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設備(X-CT)、計算機X線攝影裝置(CR)、數字X線攝影裝置(DR)、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裝置(DSA)、磁共振成像設備(MRI)、超聲成像設備(USG)、核醫學成像設備(SPECT和PET)等。這些設備結構復雜,工作原理繁瑣,所以需要大量的物理、醫學、機械、電子信息和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學生一時很難接受和掌握這種跨越學科和交叉學科的課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和模擬實驗教學方式。
2 多媒體理論教學
2.1 醫學影像設備理論教學遇到的問題
在醫學影像設備理論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解的知識只是文字層面上的東西,文字層面的知識很抽象,加上使用的專業術語,學生既難理解,又有難以掌握。因此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諸多方面的問題。例如:
問題1:當提到X線機,學生很難想象出這種醫學影像設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而且教師也很難用語言描述醫學影像設備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問題2:講到X線管時,教師不能把X線管的帶進教室當中,給學生講解X線管的基本結構。X線管種類繁多,每一種X線管帶到教室無法實現。只能講解幾種有代表性的X線管,而代表性的X線管需要面對圖片或者結構圖來講。
問題3:當提到第五代CT(超高速CT和動態空間重建機),這種CT,一般的醫院中很難見到,學生很難想象到這種醫學影像設備外觀和內部結構。
上述的常見問題如何解決成為努力改進的方向,經過三年教學,已經掌握基本方法和探索一些新的方法。
2.2 解決理論教學出現問題的方法
1.板書教學
傳統的板書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易于掌握,有時間記錄板書。然而這門課程的內容圖片、電子電路設計圖和工程設計圖紙需要書寫圖畫,所以進行得緩慢。
2. 掛圖教學
掛圖教學,是在傳統的板書基礎上引進的,比板書教學生動,節約時間。然而掛圖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課程的圖表很多,把課程所需的圖表和工程設計圖紙、以及一些電子電路設計圖制成掛圖困難,而且掛圖的質量也有待考量。
3. 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要比掛圖教學要方便很多,也比傳統的教學更加生動,更加節約時間,但是也有缺陷,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傳統板書教學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學生無時間記錄板書。
2.3 板書、網絡和多媒體融合教學(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
通過板書來梳理教學內容,讓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再通過多媒體顯示和輔助教學,以及通過網絡來課后輔助教學,鞏固教授的知識。這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教師把課件發給每一個學生,節省記錄筆記的時間,大量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和實踐這門課所學知識。教師建立QQ群和微信平臺,進行網上答疑。
3 模擬實驗教學
3.1 醫學影像設備實驗教學遇到的問題
在醫學影像設備實驗教學中,往往是教師面對實驗設備講解,而不能把實驗設備拆開,來了解儀器設備的內部結構,再加上抽象的專業術語,學生既難理解,又難掌握。因此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實際應用方面的問題。例如:
問題1:當X線-電視系統中的影響增強器(I.I.)時,學生難以想象出這種內部構造。并且教師難用語言描述醫學影像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儀器設備極其昂貴,不可能拆開觀察。
問題2:講到核磁共振設備(MRI),不能為了了解其內部結構而拆機觀看,也不能完全由學生自己來操作儀器,只能有指導老師來操作儀器。而學生不能單獨實際操作,也鍛煉不出能力。
問題3:當超聲儀器設備(USG)實驗時,雖然學生有機會實際操作的機會,如何準確定位患者的身體具體器官是一個問題。是否正確操作也是問題。
上述的諸多的常見問題如何解決成為努力發展的方向,經過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已經掌握的一些方法,但還需要引進新的方法。
3.2 解決實驗教學出現問題的方法
1.實驗室教學
實驗室教學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教師實地講授,學生的實踐的時間充裕,易于理解。但是這種方式對于這門課程遠遠不夠,實驗室的設備儀器往往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學生需要更多的實踐。
2. 醫院實習教學
醫院實習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有了更多的實踐過程,而缺少系統的講授,同時由于醫學影像的實驗儀器極其昂貴,很少單獨讓學生操作,學生缺少自主操作的能力。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提出了模擬實驗教學方式。
3.3 模擬實驗教學
模擬實驗教學,很多學校、單位在上崗前都采用此種方式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這種教學方法采用的是模擬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也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實驗考試。這對學生來說既增加興趣又增強實踐能力。
4 .總結
利用計算機模擬、網絡和多媒體可以改變醫學影像設備學理論和實驗教學。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設備成為醫療領域必不可少的醫療診斷和治療儀器。采用多種技術能夠滿足這門學科發展和教學的需要,通過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和模擬實驗教學能更好的為各大醫學院校和醫學相關以及應用專業開設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陸曉萍. 淺談影響臨床護生教學質量的原因與對策[J]. 大家健康,2015 9(2):271-272.
[2]韓豐談,李建民. 強化醫學影像設備學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探討[J]. 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2(9):1-2.
[3]岳若蒙. 設計性實驗在醫學影像設備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 衛生職業教育,2014,32(4):76-77.
[4]馮楠. 醫學影像設備學多媒體教學應用與探討[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14(4):456-457.
Abstract: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focus on students to build self-learning situations. How to take instructional design approach used in teaching database construction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was put forward preliminary ideas, construc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by this paper and useful attempt was done so as to promot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database construction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建設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instructional design;multimedia teaching;database construction
0引言
由現代教育技術推廣和應用所引領的當代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是當代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的一次新的革命。基于網絡技術平臺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建設和開發正伴隨著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悄然興起,基于網絡技術平臺以現代教育理論和科學教育理念為理論指導,如何構建多媒體網絡資源庫,本文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基于網絡通訊模式構建進行系統開發,并進行了有益嘗試和探討。
1確立網絡通訊管理模式
1.1 基于B/S模式的建立基于Internet網絡技術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是網絡教學和資源庫建設的必由之路,基于Internet標準協議的瀏覽器/服務器B/S(Browser/Server)模式[1]。B/S模式是以Web為中心,客戶通過客戶端訪問Web以及與Web相連的后臺數據庫,改變了文件共享模式,使信息共享度提高。基于B/S模式的系統結構具有使用簡單、擴展性好、安全性能好、易于維護等特點。
1.2 基于B/S模式的系統結構總體設計基于以上特點的B/S模式系統結構總體設計,是在基于Internet的校園網絡控制中心,建立遠程教學系統的Web服務中心站。校園網絡各客戶端或其它遠程多媒體計算機客戶端,通過網絡通信及Internet的各種通信方式登陸中心網站,各客戶端通過Internet網絡系統授權驗證后可登陸多媒體資源庫,瀏覽和使用資源庫平臺提供的各種信息和服務。以下是網絡資源庫總體結構圖,如圖1所示。
上圖為網絡資源庫總體結構圖,它由資源庫終端的客戶終端通過交換機與系統集群服務器相連接,網絡服務器與服務器、服務器與各客戶端的地址、協議、應用等采用與Internet完全一致的系統結構,這種結構設計對提高網絡處理能力效果極佳。針對遠程學習特點采用客戶端登錄網絡資源庫平臺,訪問遠程教學資源庫,通過客戶端瀏覽器訪問資源庫內容,全部操作功能均可在服務器端實現,用戶看到的均是HTML頁面,系統無論如何升級和改動,客戶端無需升級和變更,僅在需要擴充瀏覽器功能時,通過plugin插件下載等方式便可簡便、快速完成。這一工作僅需在客戶端點擊主頁面或相應的鏈接,下載和安裝軟件即可自行完成。
2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實施系統結構設計與開發
2.1 基于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和開發的原則、依據和方法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和技能不是經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情景即社會背景下,借助教師、同學及其他人的幫助,充分利用有限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自主學習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它提倡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即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是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教師不是的知識和技能的灌輸者與傳輸者;學生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加工者和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再是通過外部刺激被灌輸和被動接收的對象。傳統教育理論與其相比有如下本質的區別。如表1所示。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情景,師生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有本質區別,建構主義教學設計遵守的原則是:①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讓學生能充分利用周圍的學習資源獲取所需知識和能力,培養其提出認知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②強調“學習情景”的重要作用:學習者的學是與一定的文化氛圍和場景密切相關的。③強調“協作學習”的重要作用:重視學習者之間及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知識能力的意義建構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④強調為了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必須搭建各種資源充足的信息資源平臺。如:為學生的協作式探索和自主學習提供大量的媒體資源等。⑤強調學習環境設計:學習者有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空間。⑥強調教學過程的歸宿是完成意義建構,是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泛在學習;多媒體網絡;英語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7―0078―04
一 引言
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是指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1]從技術層面上講,它使用帶有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電子標簽)、紅外數據通信端口、藍牙端口或GPS 卡等通信接口的PDA、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利用IEEE 802.11b、3G、WiFi等無線通信技術,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學習任何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簡言之,即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又可稱作嵌入式的學習(Embedded learning)。
泛在學習的特點包括:(1)持續性:學習者能一直保持在學習狀態除非自己取消學習要求,并且學習過程是連續的、無縫的;(2)可訪問性:學習者可以訪問到的學習資料形式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任何形式;(3)直接性:學習者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直接從服務器或是從對等網絡中獲取信息;(4)交互性:學習者可以通過同步或異步的方式與其他學習者討論交流,實現信息交互、學習互動;(5)主動性:當服務器定位到有用戶進入所屬區域時,會主動發送服務內容,供用戶選擇,主動提供服務。
二 泛在學習的要素
泛在學習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為學習者提供實用而便捷的學習服務,使學生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并且以任何方式獲得個性化的、高質量的學習內容。泛在學習與其它網絡化學習方式相比,其要素包括:
1 多通道寬帶接入
該接入模式能夠使英語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網絡學習目標內容。用戶可以通過現有的寬帶網絡(如家庭或宿舍局域網、特定熱點的無線局域網、移動3G或WiFi),采用最為合適的方式(任何可及的電腦上的互動學習目標,任何方便的文字-語音讀出設備,以及移動的PDF格式),來使用該網絡學習系統〕。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效率,并達成盡可能廣泛的用戶群,該體系建構是基于一個強大的中央服務器與多個“瘦”客戶機[2]。這就為客戶組織提供了一個極高的安全級別。此外,它還允許終端用戶廣泛地選擇低成本的客戶終端。該組件能夠使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網絡英語學習內容。用戶通過點對點排列,可以在各種各樣的網絡上(譬如,DSL、WiFi、WLAN、3G等的寬帶接入),采用最合適的方式訪問環境學習網絡服務。
該傳輸類型是協議列表實用程序,用來傳送由用戶客戶機到用戶服務的數據。有一個網絡服務器使用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傳輸數據。HTTP的好處就在于,發送至服務的請求不會被防火墻所阻。通過HTTP傳送的請求,因為防火墻的問題,對于所有協議都是可互用的。然而,有大量的傳輸類型可用于服務調用。用戶自己設定的屬性將決定最適合的運輸類型。學習管理服務(Learning Management Service,LMS)負責對學習內容的傳送和管理,它通過靜態的和自動適配的可重復使用的學習對象順序機,可以靈活地支持多種教學模式。[3] [4]實際上它是一個中立的傳送和跟蹤工具,只要符合標準的XML協議,就能運作由發射控制與監察系統(Launch Control and Monitoring System,LCMS)或者第三方所輸入的任何內容。
2 內容管理及互操作性
學習內容管理服務所使用的是工作流程驅動的方法,使用允許彈性課程應用的元數據語言顯示并匯編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可以通過信息管理系統(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MS)互操作性標準從其它的內容系統輸入,同樣也可以因學習傳送而輸出至學習管理服務。
內容集成允許訪問現有的知識目錄和電子學習資源,它能快速轉換現有的課程內容和強大的課程匯編。通過使用所輸入的與文字、文本、共享內容對象參考模型(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SCORM)一致的內容以及任何HTML文件的內容,便可以快速而容易地創建基于學習目標的課程以及綜合測試。該系統可以整合現有的電子學習內容和其它高品質的內容。
3 環境和資料管理
電子學習平臺必須盡可能地適應各種服務并根據用戶的需要和情景進行服務傳送。該組件能夠為用戶提供基于其環境的電子學習內容。其中,用戶環境包括計劃表、任務、個人資料、以往的經驗、可利用的裝置以及興趣愛好等因素,允許個體化的、基于環境的使用[3] [5]。個性化的過程就是修改網頁使其適應于個體用戶的特點或偏好。這種手段能有效地滿足用戶的需要,從而更快更容易地進行互動,因此,更能提高學習者的滿意度以及電子學習活動的可能性。根據環境和資料,完全適用于用戶的學習內容就能夠通過最適當的多模式寬帶接入進行特定環境的傳送。
該框架內的所有服務代表著用戶和組的管理到中央服務環境和資料管理的任務。該管理服務為該框架內的所有服務的用戶認證和授權提供了主干網。所有服務能訪問一個單一的日程管理系統,控制服務與用戶之間的同步和異步信息。案例包括跟蹤學生申請注冊過程提醒信息,學生作業,或導師對學生答疑等。該日程管理服務也具備用戶日歷功能性。
三 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學體系的設計與應用
1 常規多媒體教學
所謂常規多媒體教學指的是課內教學模式[6],其一充分體現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內的全方位應用,亦即任課教師通過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授課內容預先制作成PowerPoint課件,同時,適時將圖像、聲音、添加文字、動畫等媒體融入其中,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的應用,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增加了教學的密度,省時高效;可以即時反饋,體現反饋的廣度;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實現五官的“全頻道”接受,“多功能”協調,“立體式”滲透,從而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時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教學素材,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好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其二在于課堂教學內容的 “非滿足性 ”,這里的“非滿足性”并不是指不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是指基于課堂授課內容延伸下來的需要學生進一步解決的任務,以備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從而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局限于滿足對于課堂內容的消化與吸收。
2 網絡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在認知主體與客觀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認知主體的認識發展是通過意義建構的途徑而形成的。該理論特別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控制,強調學習者要更多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與咨詢。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實際上就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即自主學習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整個網絡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定計劃,自定步調,自我控制,自主選擇媒體和資源,自我評價,應該是一種意識觀念和行為控制上的自主。通常情況下,自主學習是以“外顯的”個別化的學習方式出現,但自主學習不是“自學”。故而,在網絡環境下,學習模式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像個別化學習、協作化學習、基于資源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等等,都是自主學習下的子模式,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網絡自主學習是虛擬空間的語言實踐教學[7],也可稱之為第二課堂活動,其目的旨在使學生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庫和信息庫,促進他們主動參與、主動探索英語學習的各種能力,并在各種形式的語言文化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英語文化活動的愉悅,深度發掘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強化語言技能的訓練和實際交際技能的實踐,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為:任務選擇――學習計劃――自主學習――自我評價――結果反饋。
為了便于學生個性化的網絡自主學習,基于泛在學習的基本原則,我校成立了語言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搭建了智能化、網絡化、系統化的英語教學平臺,實現了網絡輔助外語教學和開放化、個性化外語學習體系的構建;衛星接收與采編系統監督接收和傳輸VOA、CNN、BBC、NHK等20多個國家電視新聞節目,并通過數字閉路電視系統將信號實時發送到每個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和網絡測試平臺的建立為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監控與答疑、學習評估提供了有效保障。網絡自主學習平臺裝有新時代交互英語學習系統、藍鴿英語在線、雅信達智能英語學習平臺、大學體驗英語學習系統等,供學生練習口語、聽力、查閱資料。網絡測試平臺中的銀符等級過關考試模擬平臺、起點自主考試學習系統中的在線自動測評習題庫為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評估提供了便利。各類學習平臺的建立為學生進行個性化、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學習媒介。
同時,每位教師建立了個人“Blog教學交流平臺”。該平臺包括教學信息、資源下載、在線互動交流、學習方法專題、網上辦公、教學服務等內容。教師將課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計劃、章節熱點、參考文獻、教學要求、課后作業、課件等上傳網絡。學生根據討論區中教師的留言和文章進行自學,也可以在討論區發文或以跟帖的方式與教師或其他同學進行交流。“Blog教學交流平臺”的建立,為學生提供了進行研究型學習、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平臺,成為學生的電子檔案袋,可以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進程的記錄和評價;同時,成為教師的知識管理系統,記錄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促進了教師的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化。
3 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語言實驗教學中心建立了完整的相對獨立的語言課程實驗教學體系,按照“分層次、模塊化”的要求開設實驗課,在“語言基礎實訓”、“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訓”、“模擬及實踐應用實訓”三個層次的基礎上,又依據語言學習目標和各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模塊化,構建了“三層次、八模塊”的語言實驗教學體系。
三個層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促進。語言基礎實訓培養學生語言聽、說能力,提高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為專業課實驗打好基礎;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訓為相關專業學生及有興趣和能力的學生提供專業技能提高的平臺;模擬及實踐應用實訓促進了學生就業技能的訓練和培養。該體系強調抓基礎、重應用、分層次、模塊化的特點,涵蓋了“語音語調”、“視聽說”、“閱讀寫作”、“語言翻譯”、“口譯”、“英語教師技能”等語言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實驗教學環節。
(1) 語言基礎實訓
語言基礎實訓主要是在任課教師的主導和實驗教師的協助下,利用語言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的語言實驗室和網絡自主學習中心等對學生進行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實驗教學,主要集中于語言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強化,即外語語音與視聽以及普通話與教師口語。
在語言基礎實訓層次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我診斷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習者在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中不斷獲取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如“外語語音”的教學,任課教師以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借助網絡的交互性優勢,在優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網絡自主學習”的外語語音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具有更強的交互性和針對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外語聽力”課程通過語言實驗室學生端電腦主機上儲備的海量聽力資源以及網絡化的聽力訓練網站,以學生獨立開展自主聽力訓練為主,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績效。
(2) 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訓
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訓是在語言基礎實訓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和學科的要求,對語言能力和技能要求高一級的課程進行能力訓練與提高式的實驗教學內容與操作。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訓包括:閱讀與寫作,語言翻譯,語言學與語言學研究,以及英語演講與辯論。
在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訓中,主要采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以知識和技能為導向,課堂教學和學習者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多樣化語言實驗教學模式的理念,充分采用課堂教師講授與課后學習者自主訓練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講解、示范技能和評估標準,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視頻資料替代教師的原語發言人角色。中心網站根據學生的不同語言水平提供了不同訓練階段、不同知識難度的練習,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的練習,使課堂教學與課下訓練成為統一的訓練體系,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訓練效果。
(3) 模擬及實踐應用實訓
模擬及實踐應用實訓主要是利用先進的設備,融合先進的教學理論,對技能要求高,能力要求強的技能類的課程進行實驗教學的層次。充分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理論、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實現資源共享,開展利于學習者技能提高、知識擴展及就業準備的新型教學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主要應用于高技能和高交際能力的課程訓練。該模塊包括:口譯和教師技能。
在模擬與實踐應用實訓中,以技能為出發點,注重學習者實際能力的訓練與獲取,從原來單一課堂教學轉變到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教學服務,努力為學生創造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多角度、立體式語言學習環境,把語言知識的學習過程與技能的獲取過程轉變為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過程。如在同聲傳譯課程的教學中,利用會議型同傳實驗室,創設口譯實戰訓練的現場,訓練學習者口譯的臨場心理素質和口譯技能。利用同傳實驗室可開展 “可視同傳訓練”、“雙通道錄音點評”、“電影配音”等特色功能,可切實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使實驗教學與實際應用實現了無縫對接。
實驗教學改變了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變以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為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小班多媒體教室講授與組織操練、課外網絡學習中心自主學習、課外強化訓練、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形成了一個“課堂教學引導――課后自主學習再組織――課外訓練與第二課堂活動再強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了良性的、呈螺旋式上升的學習循環體系。課堂教學采用啟發式、互動式、任務式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充滿大量信息、快捷方便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形成以學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學習方式。實驗教學除采用一般的實驗方法外,還開展了課堂討論、語言競賽、開放實驗室、課外訓練及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改變了以往由教師講解、學生被動學習的程序。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語言教學方法,使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單到綜合,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的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實驗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9]。
在泛在學習原則指導下,我校注重網絡化英語教學環境建設,打造數字化校園,購買了具有互動教學、自主學習與監控、網絡測試、后臺記錄、成績管理等功能模塊的英語教學與管理平臺,引進了融資源下載、同步輔導、在線自測等為一體的擁有海量學習資源的英語學習資源庫,安裝了具有人機對話、網絡測試功能的口語訓練與測試系統,構建了以計算機、多媒體、數字化教學為載體的課堂教學與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依托千兆校園網主干和高速出口帶寬,以數字化網絡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環境、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在線技術服務為支撐構建了一個跨時空、跨平臺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實現了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模式現代化和教學管理現代化,從而形成了以英語語言知識與語言應用能力,學習策略與人文素養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教學體系。網絡教學與管理平臺不僅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而且逐步實現網絡教學個性化、課程化及教、學、練、考一體化,基于網絡課程庫的遠程教育能夠將有價值的課堂信息數字化,并歸總收集到數據中心,使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得教師指導和可視化信息、進行網絡交流,實現了網絡輔助語言教學。網絡教學綜合平臺鏈接了交互性和實踐性的網絡精品課程,課程的總體設計結構合理、內容豐富、深廣度合適,學生可選擇性地自由查閱相關的課程教學資源,方便了知識的重溫,提高了教學效果。
(4) 實驗考核方法
考核以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結構化實驗成績評定方法,重視平時實驗訓練實踐與訓練效果考核。建立了“平時實驗室使用情況記錄簿”、“成績檔案和計算機管理數據庫”,平時成績以實訓表現、網絡自主訓練時間與內容、階段性測試成績、課外集中訓練等為依據;期末考試以課堂考試、網絡測試為主要方式,檢查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資源中心選擇實驗測試內容,學生通過網上外語教學輔助網站自行測試。通過學生實驗成績評定方法改革,使之能更科學、準確、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隨時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強訓練,激發學生實驗學習興趣,提高其語言能力。
四 結束語
泛在英語學習模式兼顧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培養,擺脫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了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我們也應清楚,這種模式絕非是對傳統教學替代式的進入,而是不斷與傳統教學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斷補充和完善,形成實踐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方法體系。在該體系下,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得學生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同時,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角色也都發生改變[10]。這種改變不僅只是形式的改變,而是在分析學生需要、教學內容、實際教學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環境的概念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 2006, (12): 9-12.
[2] CAS teamWorks[DB/OL].
[3] K. Georgouli, I. Paraskakis. A Web Based Tutoring System for Compilers [A]. Proceedings of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for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EIE) [C], Gdansk, Poland, 2003.
[4] Laurillard D. 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A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 Routledge, London, 1993.
[5] Weber G., Brusilovsky P. ELM-ART, An adaptive Versatile System for Web-based instru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IED, 2001, (12): 351-384.
[6] 何克抗. 網絡教學模式與結構探討[J]. 教育技術通訊, 2001, (4).
[7] R. S. Grabinger and J. C. Dunlap. Rich Environments for Active Learning [J]. 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Journal, 1995, (3).
[8] 方明, 口裕幸, 赤松亮, 等. ユビキタス學境を指向した學學境の[R]. 子情通信學會
技研究告, 2003, (2): 43-48.
[關鍵詞]細節多媒體情境創新
呼喚生命的細節
很多人沒有察覺到一種珍貴的愛——愛的細節。沒有察覺往往是因為細節太細太小,不惹人注意,或者是熟悉的地方沒風景。其實世界上還有什么東西比細節更能詮釋愛?敬愛的總理曾以那些生活細節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展現了一代偉人的偉大人格。一首《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流行全國,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生命細節的渴望。
細節是生命精靈的凝聚,細節是至情至愛的自然流露。在這缺乏生命細節的時代,人們應當格外留心去孕育細節、體驗細節,我們從小需要細節的滋養。正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當代作家劉戈說得好:“觀察自細節始,知識自細節來,文學自細節出,哲學自細節入,人生自細節明,文明自細節進,意義自細節顯。作為人,你怎能不認識和把握細節,學會觀察和深入細節,仔細品味細節。”
細節教學需要多媒體的幫助
要讓學生接受教育如同柏拉圖所說的那樣:“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那樣來吸收對他們的好影響”。
電教媒體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其獨特的方式觸動心靈,具有美育之功效。如光學設備幻燈、投影,可儲存,再現、放大教學中的文字和圖像,鮮明地表現主題,清楚地展示細節,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突出地展示靜態的美。錄音機是一種錄音、放音的聲響設備,能協助教師課堂教學,朗讀示范欣賞,給學生以音樂美。電影、電視、錄放機,活動性強,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又有其動態美、情境美、色彩美。
這種超越時空的現代教學手段使得我們可以將文學中種種生命的細節及種種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潛移默化中積淀在學生深層心理上,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和啟迪,從而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一、在閱讀教學中,多媒體幫我們解讀細節
1、導入課文時,創設細節的情境
語文教學是形象思維的教學。這個特點啟發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幫助創設情境,在學生頭腦中積累表象。表象豐富的學生思維靈活,感情豐富,學習效率高。表象貧乏的學生思維遲鈍,感情淡漠,學習效率低。沒有豐富表象儲存的大腦,就像是干涸的池塘,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在導入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利用電教手段,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和情感體驗。有一位老師在教《“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時,就播放了影片《泰坦尼克號》的片斷。看過影片《泰坦尼克號》的人,誰能忘記那些感人的細節呢?年輕母親溫柔的故事,老夫妻緊緊的擁抱,樂隊如水般的音樂,船長緊握船舵的雙手……讓學生感悟細節表現出的偉大人格的魅力。再領會課文中船長的“一個偉大的靈魂”時,就很容易了。
2、講解重點時,再現細節的精妙
如《鳥的天堂》一文,有兩處描寫大榕樹的大和美的特點。盡管課文描寫極為細致,但由于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對榕樹是如何大,如何美仍覺得很陌生,也就很難理解“鳥的天堂”的真正含義。尤其是對文中敘述的“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很難置信。在這種情況下,借助投影片從各個角度以及特寫畫面展示榕樹的千姿百態,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
3、在適當的時候,補充精彩的細節
有些課文,尤其是略讀課文,有的是原著的縮寫,有的是大略地介紹,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再現部分細節,欣賞原著的精彩。如學習《厄運中的海倫》時,教師補充關于海倫學習的片斷,讓學生具體感受她學習的艱難(可以在網絡上點擊出有關資料);學完《魯濱孫漂流記》,由于它是原文的縮寫,因此可以在課堂上和學生共讀原著。我就和學生共同閱讀了魯濱孫救星期五的一節。逼真的細節,細致的描寫,把我們都給深深地吸引住了。
二、在作文教學中,多媒體幫我們創造細節
1、定格鏡頭,為觀察描述創設條件。
著名的藝術家羅丹指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世間還有人類生活存在,細節就永無窮盡之時。細節時時可以發生,天天可以創造,人人可以開掘。關鍵是要練就學生發現生活美的火眼金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非常注重利用電教媒體教學,對學生作文進行指導。
如要指導學生寫一次活動的作文,教師可以先在班上舉行一次拔河或者打球或者智力比賽或者聯歡晚會,把比賽過程錄下來。在指導比賽場面描寫時,教師把畫面上表現特別明顯、有趣的幾個同學的鏡頭定格后,指導同學細致觀察其動作、神態并領悟內心活動,然后讓學生進行描述。由于畫面生動直觀,停留時間長,學生可以充分感知畫面每一細節,捕捉特點和深化理解,描述起來也就能惟妙惟肖,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了。
2、自選細節畫面,培養文思的獨創性。
我們不能光像攝像機一樣把客觀的事物攝入自己的眼簾,印入自己的腦海,而要能在極其普通極其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東西。對人、事、景、物要教會學生既要整體把握,又要認清局部,更要拆開來看,洞悉生活的細節。拆穿來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過現象,抓住所觀察事物的本質。在看圖作文中,教師應指導、啟發、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印象深刻的畫面做為自己習作的要點進行描述,借電教手段展開想象,創造細節,激發創新。
如第九冊第一單元的看圖寫話訓練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不為人注意的可又很有味道的細節:花上的蝴蝶結、女孩的笑臉、燦爛的陽光、美麗的野花、小女孩的眼神等。又如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看漫畫作文《假文盲》,可指導學生從那幾個大男人漠然的眼神想到假文盲的自私、冷漠;從抱孩子婦女怯怯的神態從而同情母親的弱小,及社會對弱者的保護制度還不健全等。
3、激發想象,引起創作靈感的源泉。
美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可以在孩子多維的世界里得到升華。電教手段不僅可以成為他們認知事物的工具,又可以成為他們激發想象,引起創作靈感的源泉。
貝多芬的《月光曲》一文帶給讀者無限的遐想。學完這篇文章我們意猶未盡,又欣賞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調動全身心,把自己融進音樂中去:你能看到什么?你能聽到什么?你能把音樂化為什么形象?你能聽出旋律的變化嗎?
隨手摘錄一位學生的片斷:“仿佛天黑了,一顆顆眼睛似的小星星閃爍著。我好像飛了起來,飛到了彎彎的月亮上,月亮像小船似地搖著。一顆小星星摘來一朵云,蓋在我身上,我很快地睡著了。我睜開眼睛,已經天亮了,我變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天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我覺得特別幸福,特別快樂。”
一、前言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在歷史課堂的教學當中,通過多媒體技術運用,實現了對課堂學習資料的整合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氣氛塑造、知識結構展示等方面,為歷史教學帶來活力。
二、歷史教學過程中多維歷史資料的展示
歷史教學是通過對人類歷史發展脈絡的整理,讓學生實現其對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和社會運動規律的總結在歷史教學當中,會涉及大量史料和歷史人物,歷史學習的難點在于對歷史資料的記憶和整理而多媒體技術則可將文字性的歷史資料,通過聲音、圖片和影像的形式展示出來。
在歷史資料的整理中,歷史人物是歷史教學當中的重要內容在課堂上,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其個人的歷史傳記電影及相關視頻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我們的課堂往往是基于對人物及歷史事件的記誦由于大的歷史環境的缺失,學生往往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命運走向的認識不清晰而這便無法實現其對歷史必然性和歷史規律的掌握而傳記電影,往往是以歷史人物的一生為主線,將歷史人物放置到大的歷史背景當中,通過對其一生的經歷,展現其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發揮的重大作用多媒體教學在歷史課堂的運用,有效彌合了歷史發展與現實環境之時間的阻礙,實現了歷史場景的再現而這將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整體把握和感知。
另外,通過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對歷史文物有著更為直觀的把握在歷史課本之上,往往以小面積彩圖出現的文物圖片,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而歷史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系統,利用互聯網從網絡上下載大批清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這種視覺化效果更好的課堂效果,可以有效增強課堂氣氛,大大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喜愛之情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猛發展,在另一維度上,也大大提高了課堂組織的效率和課堂效果。
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得以大大加強,豐富的史料和大量的更為詳實的歷史記錄讓本來扁平化的歷史課堂和歷史人物,凸顯出其棱角,展現其個性學生聽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社會背景和人物歷史作業的把握,可以有效實現對歷史發展軌跡邏輯和規律的把握在多媒體教學的環境中,歷史課堂由單純的記憶性質的學科,變成內涵更為廣闊具有深厚人文色彩、具有歷史深度的科學這一轉變,也使得其內涵更加廣闊 。
三、多媒體環境下歷史課堂知識結構展示的發展
歷史學科的性質決定,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關鍵是對其歷史脈絡的整體把握在這一主題之下,學生通過對史料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記憶,才能形成能夠貫穿歷史發展的整體架構與歷史空間的構成在多媒體環境下,歷史課堂知識的總結,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予以更好的展示。
首先,歷史教師通過對歷史事件因果聯系的把握,將歷史發展的脈絡與空間,進行綜合整理在教學提綱的整理中,教師可以以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脈絡為主線,整理出一條線索,將全部的知識點納入其中而對于比較分析的題目,歷史教師則通過對相同題材具有相似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對于相同主題的考點,比如以中國的稅收制度為例,將不同歷史時期的財政稅收制度進行組合,讓學生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記憶。
其次,在歷史知識結構展示的方式,也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歷史教師將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和相關考點,通過圖表、表格、圖像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學生在進行知識點的記憶時,其不僅僅再是對文字的記憶,而是對整個歷史學科的史學思維和史學邏輯進行整合學習而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空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再次,從歷史課堂的記憶效果來看,學生對于多媒體所展示的知識結構和分類的知識結構,更容易記憶這些分類的知識點,在記憶上具有相似之處,并且,歷史考試當中,其考察形式也往往是進行發展脈絡的相互比較,這對于提高學生記憶的針對性和提供學習成績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