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國自2001年開始實行新課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許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經驗。但是,知識本位、應試教育的陰影依舊揮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學率的背后是學生綜合素養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當前學科教學中重智輕德、重知輕能、教學與課標背離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建構核心素養體系成為深化課改的關鍵。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例,試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切入,談談為何以及如何實現政治課教學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以培育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何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與課標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要“研究制訂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自此,以學生核心素養推動教育和課程改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核心素養實現的載體,“學科核心素養”也開始成為許多學科專家研究的對象。只有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才能理解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重點的教學如何轉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與課標的契合度。
1. 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要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首先必須理解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它是人的發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種綜合性的“教養”。而學科核心素養則是“學生發展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表現,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課程(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它以學科學習和學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為關注點,是一種特定的“學養”。
其次,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一方面,核心素養體系對教學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核心素養的落實會強化各學科確立和發展本學科核心素養,凸顯學科育人價值;另一方面,各學科教學只有從學生素質發展出發,協調并進,將各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圓融互攝,才能將促進學生成長與滿足社會需要相結合,真正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
就思想政治課而言,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由“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要素有機組成。這表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必須圍繞這四個要素展開,充分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學與課標一致性的內涵
教學與課標的一致性是指:課程和教學的開發、設計、實施、評價等各個環節都要與課程標準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據在于我國政策明確規定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調整教學的重要依據,更是評估教育質量的準繩。因此,在政治課的教學與評價過程中,必須發揮課程標準的綱領性指導作用。只有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才能保證課程實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輪課標修訂以核心素養體系為依據,核心素養已然成為課程實施的風向標。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于與學科課程相結合、確立學科核心素養,使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現有據可依。思想政治學科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落實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應然要求。
二、為何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政治教學與課標一致性
以核心素養為靈魂、深化課程改革的時代,更加強調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強調各學科共同發揮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小、落細、落實。
1. 是以素養發展為重點,推進新一輪課改的應然要求
深入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使課堂教學轉型,必須緊緊圍繞發展核心素養這個關鍵。沒有核心素養的改革,是缺乏靈魂的,而沒有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是缺乏依歸的。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表層化現象較為突出:教學忽視課程標準而過于依賴考綱,使得教學內容零散化、機械化;知識教學流于表層,缺乏必要的理論深度和情感溫度;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應試方法與成績高低,忽視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發展性評價不足。以核心素養體系為綱修訂課程標準,細化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學科課程目標科學化、具體化,便于教師操作和實施,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更加契合課標的要求,這是深化政治課程改革的應然要求。
2. 是打破傳統教學困境,增強育人實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課是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德育課程,重在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品德素養。但囿于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困境,思想政治課教學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失去了它應有之功能。以學生考試成績為最終目標的教學,取得高分、高升學率的背后卻是學生綜合素質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當務之急,破解傳統粗放、低效的課堂教學困境之關鍵,需要在課標“標桿式”的引領下,以培育好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凸顯學科育人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引領學生自覺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3. 是轉變人才培養理念,促進人的終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結果=人格理念×工作熱情×能力。他認為工作熱情和能力的取值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這個方程式啟示我們:人格理念(或稱思維方式)對個人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呼吁終身發展的時代,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人格理念的培養。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與課標相契合,意味著教學更加注重學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將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學科能力、學科經驗內化到學生心中,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其本質就是轉變學生的思維品質。這種基于學科素養生成的思維,必定能促進學生適應社會和終身發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養。
三、如何構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實現政治教學與課標的一致
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核心素養是從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培養學生應獲得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重點解決的是“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課程標準是從具體學科出發,規定教學應達到的標準和要求,著力解決的是“教什么”這一教育的基本問題。由此可見,課程標準的貫徹執行是將核心素養落實于具體教學實踐的橋梁,各學科教學必須基于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與課標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體驗,構建理解性課堂
馬克思?范梅南說過:“最好的教育關系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具有其本身和內在的意義”,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提升學生的生活體驗,構建理解性課堂。理解性的政治課堂,是情感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而非一味理論灌輸性的課堂。政治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統性,理論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創作加工,并創設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觸及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促使素養的內化。
2. 完善學業評價,構建發展性課堂
學業評價對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具有重要的反饋和導向作用。我國長期采用以紙筆測驗為主的評價方式,不利于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政治教學與課標的一致,必須研制完善學業質量評價的具體標準,打破傳統評價方式,實現評價從形式到內容的轉變,構建發展性課堂。發展性的政治課堂,不是傳授應試方法與經驗的課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潛能的課堂。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潛能、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注重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結合,形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立體評價,讓評價服務于教學,提高教學與課標的契合度。
3. 強調能力導向,構建實踐性課堂
時代的變化發展使社會對個人所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高素質人才和創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學大多采用理論灌輸、教授應試技巧的方式實現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一帶而過。這種教學模式下培育出的學生只是會背書和考試的機器,而不可能是有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學必須將舊觀念轉變為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觀,構建實踐性的課堂。實踐性的政治課堂,不是被動接受的課堂,而是主動參與的課堂。政治課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討論和辯論,而是走向社會進行參觀、訪談和調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學科的學習,而是與其他學科圓融、滲透,開發更具特色和開放性的校本課程。學生在個體實踐中獲得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往往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個人相伴終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實現思想政治教學與課標一致性,是思政課教改必須遵循的規則。政治課教學只有做到有“標”可依、有“標”必依、執“標”必嚴、違“標”必改,才能確保學科教學目標指向于學生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彰顯學科育人價值,真正落小、落細、落實立德樹人的各項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
參考文獻:
[1] 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1).
首先,我們要明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兩種基本屬性,這也是英語教學目標設置的前提和基礎。換句話說,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和人文知識的載體,學生要學會如何準確、得體地運用英語實現交際的目的。但是,這是不是英語教學的全部呢?答案是否定的。站在英語學科教學的角度,教??首先要確保學生習得知識,與此同時還要保證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得以體現,并引導學生建構個體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能和必備品格,這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涵義。綜上所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由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要素構成。
一、夯實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指的是在特定語境中準確得體地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能力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核心,是實現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基石。語言能力涵蓋語言知識、語言意識、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由低到高呈階梯排列,展現了一個英語學習者由最初的掌握知識到最終實現語言能力建構的全過程。以高中重點語法――定語從句為例,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大量的定語從句范例,讓學生建立對定語從句的初步認識;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定語從句的基本構成規則,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第三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定語從句語料,創設應用情景,鼓勵學生自我表達,并針對出現的問題,利用網絡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強化訓練,確保每一個學生充分理解定語從句的用法,并最終內化為自身的語言能力,達成語言能力核心素養。
二、塑造文化品格
李紅恩在《論英語課程的文化品格》一文中對文化品格進行了如下闡釋:文化品格就是指人或事物(或某一類人、某一類事物)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氣質、風格、特點與特征,它既是對人或事物的文化屬性的規定,也是其價值取向的重要表征。英語作為人文類學科,在提升學生文化品格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英語學習絕不僅僅是學習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等枯燥乏味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國際化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深層次維度的培養和熏陶。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7第四單元Sharing為例,學生需要掌握本單元的單詞、短語、語法等內容,如果這些內容完全通過教師講授和學生記憶完成,英語學習將會枯燥無味。語言置于語境中才有意義,才能契合教育的真諦――潤物細無聲。
三、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指個體思維的個性特征,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具有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等六個特點。思維品質的優劣決定了學習能力的高低。良好的英語思維品質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思維品質作為一種核心素養,不是單純的思維能力,也不是思維方法、思維速度,而是識別、理解、推斷、遷移等能力的多維綜合體。思維品質體現了英語學習個體獨有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是實現個體終身發展所需的必備條件。
四、培養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核心素養體系中的“核心”,是語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維品質三者的有機結合體。它取代了原來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學習習慣”等說法和概念,把零散的概念歸結統一為“學習能力”。首先,這種能力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涵蓋了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將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其次,它內含豐富,囊括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主學習、自我調節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興趣,如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培養英語學科素養等成為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體育;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動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新型的體育課堂教學,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華附中舉辦的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介紹,即將出臺新的高中課標中將強調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將新增核心素養以及基于核心素養制定出來的質量評價標準。申繼亮還談到,基于這樣的改革,我們就要要求所有的課程老師對學科價值、學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時,新時期的課程改革,也要求每個學科的教育教學除了發揮本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視跨學科之間的綜合育人功能。
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及特征
學科核心素養是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是學生通過學科課程學習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養,是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運動認知能力、健身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是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
運動認知能力是指學生對體育健身知識、運動技能和相關健康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的能力,伴隨著思維、理解和感悟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先決條件。健身實踐能力是指學生為完成設定的體育鍛煉任務,聯系實際采取的有意參與、強化練習、比賽運用和持續健身的決策能力,伴隨著動機、態度及價值觀取向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實現載體。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學生在多變的健身環境中,表現出身體、心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調試能力,他伴隨著調節、適應和控制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呈現結果。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確定體育學科課程標準、體育學科知識體系、體育學科質量評價標準的依據和導向。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與技能體系為重要基礎和載體。
2 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和途經
2.1 體育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組織者、實踐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為人師表,此外,體育教師需要定期參加各類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效的體育教師,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可直接表現為體育教師高水平的文化素養。我認為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應包括文化素養、心理素養、道德素養等,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因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樣和楷模的作用。
2.2 體育課堂教學重視德育滲透
在教學中,立德樹人,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強調體育教學與各類文化知識的整合性,是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小學體育教育滲透德育的方法多種多樣,體育教學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如體育教師在游戲比賽中對學生進行團結的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關心他人,互幫互助的良好意識,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他人的優秀品質;要培養學生遇到困難要敢于面對、要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可貴精神;培養學生自信、果斷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好德育功能,要將德育教育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地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活動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養成自主健身的習慣
體育老師以及學生家長都應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他們喜歡的體育活動,幫助他們重新樹立體育的目標是身體素質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鍛煉的科學方法。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和端正體育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使學生了解體育的價值。使學生了解人體身心健康和身體運動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鍛煉的正確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2.4 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能否適應當今與未來的發展,適應社會、終身學習、成功生活、個人發展的學科關鍵素養。體育素養發展的連續性和各個學段落實的階段性,體育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體育運動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教學如何調整學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體育教學目標與學生心理健康目標和諧統一,使學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長,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3 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意義
3.1 打好身體基礎
回歸體育的本質功能,增強體質,順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發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核心素養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終身體育,可以自主鍛煉和健身,使自身的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
3.2 提升全民的體育意識,增強體質健康水平
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自主健身,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運動技能,掌握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鍛煉的良好習慣,能夠提高自主鍛煉的能力,使學生的身體終身受益。提高他們的體育意識,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可以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自我評價的能力,有助于培養終身體育,具有長遠的意義。
3.3 塑造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培養體育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調節能力,現代的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很大,若不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會產生各種心理疾病,這就要求每一個個體都要具備健康的心理調節能力,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4 總結與建議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并不“新”,在體育課程改革中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是我們體育教育一直以來的目標和追求。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終身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內容,這些都是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直接體現。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質教育從來都不只是學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告訴我們教育要生活化,要從實踐中去教育。其實實施素質教育,每一個學校、每一個課堂、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幫助學生培養其核心素養,讓他們在體育活動中能夠放松身心,勞逸結合,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張彥忠.淺議小學體育課與學生素質培養[J]. 新課程,2015.04.
[2] 周濟.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體育的基礎和重點[J]. 中國學校體育,2007. 6.
[3] 劉軍.芻議小學體育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J].讀與寫雜志,2010.10.
[4] 孫有平,張磊.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困境與思考[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5] 汪曉贊.學生――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J].體育教學, 2009.
[6] 鄒德敏.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體育教學, 2009.
[7] 曲偉東.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 2015.
1注重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物理教學之中,問題的探究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通過問題探究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還可以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在物理教學之前,教師要精心的去設計課堂教學,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夠讓學生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去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探究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將知識理論應用與實踐之中,從而可以實現基礎知識向實際能力轉化的目的。其次,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通過提出問題能夠生成新的課堂學習資源,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物質的密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實物情景的來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上讓學生拿出所準備的木塊、鐵塊、塑料塊等物品,讓他們用手去感受這些物體有多重,再用測量儀器測量這些物品的真實質量,并引導學生辨析“一斤鐵比一斤棉花重”、“一千克水就是一升水”這些錯誤觀念。通過實物情景的創設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更加樂于參與探究,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能力。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這一部分內容時,由于光的傳播路徑較為抽象,學生很難直接觀察到光的傳播路徑,并且在白天去進行這項實驗本身就是難度較高的任務,所以教師可以引進自制教具進行演示教學,具體操作為:提前準備透明塑料瓶、蚊香、打火機、剪刀等物品,課堂上將透明塑料瓶剪成兩半,取瓶底的部分,并在桌子放上一塊兒點燃的蚊香,把透明塑料瓶倒扣在蚊香上,再拿出準備好的激光筆朝這個飲料瓶之中照射,這樣就能看到蚊香穿過煙霧的走向,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光的傳播路徑。在學習本節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在教室準備一個魚缸,在魚缸中注入清水再滴幾斤牛奶,然后將牛奶和清水進行混合,這時候再用激光筆進行照射,也能夠清楚的看到光在液體中的傳播路徑。同樣,課后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在家中用加濕器來制造煙霧的氛圍,用激光筆照射煙霧來觀察光的傳播路徑。通過實物演示的方法可以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就像這一實驗現象,借助生活實物將白天不容易發現的光路在液體和氣體中去呈現,可以很清楚的演示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所使用的器材是比較簡便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攜帶物品去試驗,這樣的話更便于理解,對于不能理解這一現象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反復實驗來理解。總之,在這種利用生活實物進行教學的方式下,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物理概念和規律,在學生遇到生活化的物理現象時,也可以通過類似的研究方法來進行實驗,這樣能夠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2注重學科之間教學內容的滲透,促進知識的融合
在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學科思想,比如,密度、微觀粒子、熔點等內容也包括化學思想,而在學到化學相關時也可以找到物質的變化原理,也能夠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在做生物題目時同樣能夠從化學和物理的視角去分析,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準備一個研究實驗,在一個透明玻璃筒里放入一塊帶有乙醚的棉花,用力的把活塞迅速下壓,這時候棉花被點燃了。根據這一實驗現象可以探究乙醚能否改變棉花的燃點、探究對物體做功是否會改變物體的內能等等。該實驗沒有學科之間明顯的界限,說明學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知識之間有著相互的關聯性,因此,通過學科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能夠加強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也能夠讓學生理清楚各學科之間的內在的聯系,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教師應該充分的去挖掘學科中的綜合性的內容,同時尋找各個學科之間的連接點,提高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對于學生來會比較困難,教師應該逐漸增加教學的難度。在學生提高了這種學習能力之后,在看到題目時就能夠判斷出題目的要求。可以找到學科之間的聯系。總之,通過注重跨學科學習的有效作用,能有利于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應該以教材為依據,挖掘生活之中有益的素材,讓學生參與到物理教學實驗之中,提高實踐探究能力,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物理教學的魅力。
3注重方法提煉,生成有效的物理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授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應該逐步的教授學生物理研究方法,這樣能夠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探究,從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和習慣。所以在物理教學之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教授學生物理知識,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提煉出物理的研究方法,這樣學生在學習物理的時候就能夠學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幫助學生探究正確而有價值的學習方法,學生逐漸的就能夠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獨特方式。比如在進行中考一輪復習時,在課堂上采取“主題互問互答”的形式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具體實施步驟為: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進行競賽,教師給出一個主題作為載體,每個小組圍繞該載體進行物理知識的設問,要求其他小組同學對該問題進行解答。比賽哪一小組提出的問題最多、質量最高;哪一小組的同學解答的問題最多。例如某次課堂上給出“灑水車”這一主題,學生們提出了諸如:灑水車勻速前進時,它的慣性、動能、重力勢能、機械能改變了嗎、灑水車的尾燈是并聯還是串聯的連接方式、灑水車的后視鏡是哪種面鏡等等一系列精彩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更好地建構初中物理知識網絡,同時在設問時能從出題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對問題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和透徹。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物理教學內容雖然很多都是以實驗為主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第一印象就是難度很大、枯燥無味,會覺得物理難以掌握,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從而導致學生難以接受物理理論和知識,對物理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太高的興趣,而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就能夠讓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比如,類比法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學習電學相關知識及概念時,我們把電流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流進行類比,同時將用電器類比于水輪機,開關類比于閥門,電壓類比于水泵,這樣電路就和水路形成了整體的類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覺得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提高學生對這幾個概念學習的興趣度,也能夠讓學生深刻的理解電壓、電流、電路等相關物理知識的內涵和意義。總之,通過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并且能夠靈活的去運用知識,做到觸類旁通,從而提升物理教學的效果。
4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內心得到熏陶
青少年的價值觀念關乎著國家的未來,書記在講話之中曾經表示過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價值觀培養,而在物理教學中能夠挖掘美學教育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富有情感和表現力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說在學習《聲音是什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一些歌曲的片段,比如說《蘇州好風光》。作為蘇州市的市歌,這首歌曲通過鮮明的江南園林、東方水城等元素的描寫,展現了蘇州春夏秋冬四季風景及風土人情各種意境。蘇州方言的演唱方式展示了詞曲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及留戀,歌曲所表達的理念是要注重對深遠淵源的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及對家鄉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揚我國民族文化,形成一個良好的民族意識,使學生樹立通過努力學習為家鄉、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的長遠目標。同時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學習聲音的音色、音調與響度等特性,既有利于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能夠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從而能夠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今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之下,學生都在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地探究知識,不再被動地去學習,因此教師也不能夠處在一個被動的教學狀態之中,應該積極主動去掌握更多知識,了解當下發展趨勢及學生關注的知識,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并適時的對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緊跟時代的節奏,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5關注單元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形成物理知識框架體系
初中物理知識的一個特點在于知識點比較分散且傾向于物理現象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形成分散學習的習慣,不關注知識的前后聯系,對于難點知識的理解就會有所欠缺,無法進行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是指從一單元或者一個主題的角度出發,根據不同的知識點的需要,綜合利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將教學內容進行再設計,讓學習者完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單元的學習。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形成物理知識的框架結構。以光的折射及透鏡為例,本單元是八年級物理中的難點所在,學生的整體掌握情況不太理想。鑒于這種情況,嘗試進行單元教學設計。以“眼睛”為主線,設計了“眼見一定為實嗎?”“眼睛——神奇的照相機”“眼睛的好幫手”三個相關聯的主題,分別對應光的折射、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視力的矯正三個重難點知識。第一主題中,固定好投屏設備攝像頭的方向,將鉛筆傾斜放入裝有適量水的燒杯中,通過大屏幕學生可以觀察到鉛筆彎折的現象。然后將鉛筆豎立在水中,移動鉛筆,改變其在燒杯中的不同位置,學生可以觀察到水上、水下兩部分鉛筆“錯位”的現象以及水下部分鉛筆“隱身”的現象。從而呼應“眼見一定為實嗎”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入折射內容進行授課;第二主題中,引入三角形玻璃磚對光的折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三角形玻璃磚不同的組合對光線所能起到的作用,引入透鏡的內容,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探究實驗后,演示真實的傳統照相機的成像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物距、焦距、像距之間以及像的大小與物距像距的關系,通過實際操作深刻理解照相機的工作原理。過渡到眼睛,說明眼睛的神奇之處在于晶狀體是一個可變焦距的凸透鏡,利用水透鏡注水和抽水演示晶狀體的調節功能,使光屏上原本模糊的像再次變得清晰。至此,眼睛的工作原理學生就會有深刻的認識。如果眼睛的晶狀體不能正常的進行調節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引出第三主題:眼睛的好幫手。繼續借助水透鏡進行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模擬,通過給水透鏡佩戴適當的透鏡,達到像再次清晰的效果,讓學生掌握視力的矯正方法。單元的最后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手邊簡單的實驗器材自制簡易投影儀。提供器材:鐵架臺(包含兩個鐵圈,一個鐵夾)、F型光源、凸透鏡(直徑9cm,焦距24cm),同時提示學生在教室里有一塊很大的光屏——天花板。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在天花板上呈現一個正立放大的F型光源的像,通過活動使學生獲得了成就感。同時小組合作的方式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與溝通的能力。體驗到自制教具的樂趣。
6結束語
關鍵詞:實驗探究;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分類表征;綠色運用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1-005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7
2016年5月19日,南通市高中化學(使用人教版教材)優秀課評比在江蘇省海門中學舉行,我有幸參加課堂展示,在高一(7)班借班上了一堂新授課“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第1課時)”。本次活動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主題,下面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作一介紹。
一、設計理念
鑒于人教版《化學2》[1]中本節課的“承前啟后”:既是對《化學1》中鈉、鋁、鐵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識和氧化還原反應的進一步歸納、梳理和運用,同時又為《選修2》第三單元“化學與材料的發展”課題2“金屬材料”中深入學習鐵、鋁的冶煉做好準備。在綜合比較了人教版和蘇教版中有關金屬的教學內容后,設計了兩條主線,一明一暗。明線:即以人類發展史中重要金屬材料的發現和使用為主線,著重討論青銅時期銅的冶煉(因為人教版《化學1》對銅的教學相對不如鈉、鋁、鐵系統,而蘇教版《化學1》[2]編有“銅的獲取和運用”)和鐵器時期的煉鐵、煉鋼(考慮到鋼鐵仍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屬材料),進而結合金屬活動性,通過歸納、分類和整理各種金屬的工業冶煉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暗線: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中,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結合適當的學法指導,從“實驗探究”“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分類表征”“綠色運用”等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整節課的教學思維導圖可表示為圖1: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銅、鐵等金屬的冶煉史,認識冶煉金屬的一般原理,初步學會分析、比較和歸納不同金屬的冶煉方法。
2.深化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和運用,感悟其在金屬材料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3.銘記歷史,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學流程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
[師]先來做個游戲――連連看!游戲規則是對人類歷史發展代表性時期和對應的標志性技術或人物進行連線,如圖2。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金屬材料。石器時代“火”的發現和利用為銅、鐵的冶煉奠定了基礎,包括工業革命時期大量使用有色金屬材料。所以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世界材料發展史。
設計意圖:第一,寓教于樂;第二,明確本堂課的明線――不同歷史時期典型金屬冶煉及金屬材料的運用,初步體驗分類表征;第三,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幕布”功能,使得游戲與評價變得簡便可行。
2. 活動一:了解銅的冶煉歷史
[圖片展示]介紹兩件珍貴文物:司母戊鼎和銅虎頭。
設計意圖:兼有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銘記歷史教訓的用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銅虎頭已經超越了一件普通文物的意義,喚醒我們同學:中國至今還有上百萬件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1)從銅的化合物中還原出銅
問題:人類很早就發現,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在熊熊燃燒的樹木中灼燒,樹木余燼里會有一種紅色光亮的金屬凝固出來,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所發生的反應:(1) ;(2) 。
早期濕法煉銅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其原理為 。
[生] 討論概括出上述兩種方法制銅的本質――從化合態還原為游離態。
視野開拓:介紹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編鐘”(圖片)的高超鑄造技術:運用合金比例(圖片)控制音色!(錫偏低,鐘聲單調而尖銳,過高鐘體韌性下降易被擊破,而適當的含鉛量則有利于聲音的衰減,改善音色)。它的神奇還不僅于此……(有興趣的課后可上網了解)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后面介紹煉鋼中通過調節硅、錳等合金元素來得到用途不同的鋼材埋下伏筆。由組成的不同而導致結構的差異,從而初步感受“性構相依”。而對于“神奇的音樂性能”現場不講,僅留提示,必定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兼有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設想。
(2)分組實驗――“電解氯化銅溶液”
【實驗說明】
[師]J形管[3]高端碳棒與電源負極相連(陰極),J形管低端碳棒與電源正極相連(陽極),注射器內裝有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通電(24V)3分鐘,注意觀察陰、陽兩極現象,結束實驗后向上少許提拉注射器活塞(注意不要吸進溶液),觀察試紙顏色,并完成化學方程式。
設計效果:從實驗的角度豐富了制備銅的方法,也為《選修4》中電解精煉銅開一扇窗。可通過加液后在J形管兩端自然形成的液面高度差判斷裝置的氣密性,另外裝置在密閉體系中檢驗Cl2,減少了其對環境的污染,本身就體現了綠色化學思想。
[師]視野開拓:簡單介紹現代煉銅技術――火法煉銅和生物煉銅。
3. 活動二:認識煉鐵(鋼)的原理
(1)實驗探究――“鋁熱反應”
裝置改進如圖4:用水泥和沙子在鐵皮罐內側澆鑄成坩堝狀,底部開孔,將紙漏斗放入,填上鋁熱劑,表面鋪一層氯酸鉀,三腳架下面預先放好盛有細沙的蒸發皿。用坩堝鉗將燃燒的鎂條插入反應物引發反應,……夾出紅熱物,用磁鐵靠近。
設計效果:當給鋁熱反應重新按了這個家后,用5g Fe2O3和2g Al粉演示,現象十分明顯,火焰集中在小范圍內垂直向上噴射,底部高溫熔融物相對集中落下,并能在細沙中保持相對較長時間(約10秒)的“紅熱”狀態,給學生對反應放熱留下深刻印象,稍冷,能被磁鐵輕松吸引。十分適合當場演示,在藥品預先加好的前提下,整個實驗用時在4分鐘以內。
[師]請完成該反應的方程式(并點評)。鑒于鐵、鋁都是用途極為廣泛的金屬,這個反應不具有大規模煉鐵意義,但是這個反應由于放出大量的熱,因此可以用來焊接鐵軌(稱之為鋁熱焊)、冶煉高熔點金屬(如錳、鉻和鎢等)、甚至用于定向爆破。
[師]根據反應的宏觀現象,從微觀角度加以分析。
問題1:根據反應的宏觀現象,從微觀角度繪出鋁熱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見圖5。
[生]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將反應物、生成物拖到相應位置,并連接成曲線①。
問題2:反應物能像乘“滑滑梯”一樣自然而流暢地轉化為生成物嗎[4]?
[生]小組討論,修正曲線①為曲線②。
問題3:能不能降低反應的“坎兒”(如曲線③)?
[生]使用催化劑。
[師]尋找合適的催化劑!而金屬及其化合物是這個領域研究的熱點,可謂方興未艾(200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上的突破)。有興趣的同學兩年后可以考慮填報“催化工業”專業,今天你們站在海門市基礎教育的制高點,相信假以時日,你們也一定能登上世界“催化工業”的巔峰。
設計意圖:利用電子交互白板能輕松展示上述層層遞進的三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較好地落實了“宏微結合”,進而完成從“物質轉化與能量變化”雙重角度認識物質世界!并且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再次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學生不由自主的熱烈掌聲也給予我極大的鼓勵)。
(2)看圖比較古代煉鐵和現代高爐煉鐵
結合屏幕上的古代煉鐵圖片和高爐煉鐵示意圖,進行比較并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比較是一種高效、深刻的學習方法。
[圖片展示]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圖片以及最近出現在南海的美國現役主戰航母――“斯坦尼斯號”圖片。
設計意圖:第一,說明作為輪船或航母甲板對鋼材質量的要求之高;第二,聯系時下區域政治熱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自發轉化為一種民族的使命感、責任感。
[視頻播放]結合“氧氣頂吹轉爐煉鋼”的模型觀看相應視頻,理解煉鋼的目的及反應原理。
4. 活動三:整理金屬冶煉的本質、方法、過程和金屬資源的有效使用途徑
(1)簡單表示金屬冶煉的本質:
(2)結合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討論不同金屬冶煉方法的選擇。
(3)金屬冶煉的一般過程包括 、 、 。
(4)列舉合理開發利用金屬礦產資源的幾種途徑。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建構,同時形成本堂課的主板書設計,見圖6。
[師]金屬材料發展的歷史演變是材料發展的歷史演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7。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個重大時期看,材料歷經了天然材料陶瓷青銅鐵鋼有色金屬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這正驗證了美國科學家西博格的一句話“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課后拓展:上網查閱、走訪、調查了解海水金屬資源的利用現狀和展望。
五、教學反思
1. 對立與統一
整合和發揮素材在教學中的辯證性:如兩種青銅器圖片的使用,既激活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讓學生回憶了中華民族這段屈辱的歷史;又如,為說明材料科技的進步是為造福人類社會,卻又選擇了“泰坦尼克號”海難圖片,以及以“斯坦尼斯號”為代表的美國航母在南海制造緊張局勢……也很好地印證了課的最后所引用的恩格斯的充滿哲理的一句話:“化學既是關于自然的科學,又是關于人的科學。在當代科學的發展趨勢中,它們正在走向統一。因此,現代化學不僅是認識生命過程與進化的手段,也是人類生存和獲得解放的手段。”
2. 實驗探究與創新
J形管的運用有效地保證了兩液面高度差的形成與觀察,同時采用注射器保證了實驗中電解氯氣的綠色檢驗,很好地發揮了實驗的不可替代功效。實驗結束后將針筒中的氯氣推入燒堿溶液吸收即可,而CuCl2溶液可供多個平行班級重復使用。鋁熱反應的反應器以及引燃方式都做了改進,改進后的裝置能承受反應高溫,外壁不會發燙,可用于反復演示實驗而不損壞。引燃鎂條時,先用坩堝鉗夾住鎂條中部,點燃一端迅速將另一端插入鋁熱劑,這個動態的過程相比教材中靜態的過程而言,改善了空氣和鎂條的接觸,反應加劇,有效解決了原來演示過程中燃著的鎂條自上向下燃燒到根部會熄滅,從而導致不能引發鋁熱反應這個問題。
3. 擺事實講道理
通過編鐘中合金成分的分析,錫、鉛含量對鐘聲音色的影響,以及將生鐵煉鋼過程中各元素含量的變化與調整和鋼材所呈現的特性等的關聯,培養學生“性構相依”的學科思想。通過由表及里、層層推進的三個問題:根據鋁熱反應的宏觀現象,如何從微觀角度繪出反應過程的能量圖?反應物會像乘“滑滑梯”一樣自然而流暢地轉化為生成物嗎?能不能降低上述這些反應的能量障礙那道“坎兒”?進而完成從“物質轉化與能量變化”雙重角度認識物質世界!
比較遺憾的是,學生活動三這個環節略顯倉促,本來預設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扮演我國西部銅城――白銀市市長這一角色,談談本市礦產資源合理開發的舉措……由于我看錯時間(結果下來發現提前了3分鐘下課),以為課上來不及了,忍痛割愛,失去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5]的極佳機會,行文至此仍不吐不快。
致謝:感謝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的同仁們在準備過程中給予的大力幫助。
參考文獻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 蔣海燕.J形管在中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探討[J].化學教學,2012(11):47
核心素養是學生必備的一種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會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對教師所講解的研究方法以及思考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對理性思維的尊重和向往的精神,會更加理解科學的內涵,進而形成有助于今后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最根本的知識儲備和工作能力。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可以產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對待他人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態度。在人生價值上也會有不同看法。核心素養是國家制定課程的最基礎和最根本的參考。同時它也是國家教育目標的具體表現。總體來說,核心素養就是知識和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微課是一種時間比較短,內容也比較少的課程。在當今這個時間如此寶貴的時代,微課成為一種方向和潮流。使用微課可以使用很少的課堂的時間來大幅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些特點都使得微課成為教學的一種發展的方向。微課對學生綜合核心素養的提升有顯著的效果,在課程的不同階段使用微課都會產生明顯的效果,其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和認知,并且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理性的思考。
二、微課在課程的不同階段投放的作用
1.課前投放微課,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在上課之前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對于提高課堂的效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的小學生都沒有提前預習的習慣。如果在課前使用微課,來為學生播放短視頻,通過對學生進行定向的啟發和引導,來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課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學生還可以通過短視頻對本節課的重點有一個基本的掌握。這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對學生知識點的突破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課前預習的良好的習慣,。教師在制作微課的時候,應該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把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點進行鞏固,以內化突破。不僅如此,在進行微課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將知識點梳理清楚,然后把它們分門別類規整好,在準備微課的過程中,應該把課程的重點進行重點講解,并且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對視頻進行投放。教師可以選擇在本次課結束之后,在這個時間投放下節課的預習視頻,這樣,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更深一些。教師也可以選在上課之前進行投放,這可以讓學生趁熱打鐵,不會對視頻的內容有遺忘,而且可以把看視頻中產生的困惑在本次課直接解決掉。
2.課中執行微課,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儲備知識
教師還可以在上課的過程中對準備好的微課進行投放,這主要用于幫助學生理解那些比較抽象的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興趣,或者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拓展,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師在準備這類的微課視頻的時候,一定要做的詳細和生動形象,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對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掌握,從而產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在講解生態系統這個概念的時候,如果只看文字版的概念,太過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就可以制作一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短視頻,來讓學生對這個抽象的概念進行理解,他們不僅不會覺得無聊,反而會覺得十分有趣。這樣就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生物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想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教師使用短時間的微課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成效,還可以幫助開拓學生的思維,進而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3.課后微課設計,培養學習能力
教師在課后進行微課的投放,可以讓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溫故知新,學生在對知識進行鞏固復習的時候,會有新的感想和體會,這對于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能力是一種鍛煉,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更多地理解生物知識,幫助他們探索身邊事物所蘊含的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結語
一、話題導入
2016年10月13日,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Bob Dylan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范圍內引發熱議。鑒于高二學生對流行歌曲很感興趣,對這個熱門話題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作為話題導入新課,學生勢必有話要說、愛說、能說。
開課伊始,筆者先用課件展示了下面兩張照片。學生小聲議論著,不少學生已經認出了照片中的人物。
【片段實錄】
師:Do you know this American?
生:Yes!He is Bob Dylan.(大多數學生肯定地回答)
師: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What did he win in 2016?
生: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師:That’s right!But as we know,he is a singer.Why did he win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生1:Because he is also a poet.
生2:Because his songs are also like poems.
師:Perfect!Because he has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筆者用Bob Dylan兩張不同年齡的照片引入,激發學生對這位時下熱門人物的討論興趣;再用師生對句預熱氛圍,用一個一個的問題引導著學生思考的方向,并以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對他的嘉許“他在偉大的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作結,讓學生明白了詩與歌二位一體,相互影響、難以分割。
二、文本賞析
(一)承接前面的話題,引導學生“走進”英文詩歌閱讀,從中揣摩、體會英文詩歌的寫作技巧
承接導入環節的話題,筆者先讓學生聽了一首Bob Dylon的歌If not for you,然后用這首歌的歌詞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這首英文詩歌寫作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
【片段實錄】
師:Would you like to enjoy Bob Dylan’s song?
生:Of course!
師:(播放Bob Dylan的歌If not for you)Do you enjoy the song?
生:Yes!/No.
師:Actually,many people don’t like this song. Maybe it’s the reason why Bob Dylon is thought to be more of a poet than a singer. Now it’s our turn to find out the poetic devices in the song.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ong together please.(師隨即課件呈現這首歌的歌詞,生大聲朗讀)
If not for you的歌詞:
If not for you,babe I couldn’t find the door,couldn’t even see the floor.
I’d be sad and blue,If not for you.
If not for you,babe I’d lay awake all night.
Wait for the morning light to shine in through.
But it would not be new,if not for you.
If not for you,my sky would fall. Rain would gather too.
Without your love,I’d be nowhere at all.
I’d be lost,if not for you.
And you know it’s true.
師:When you read a poem or sing a song,sometimes your voices are louder,and sometimes your voices are lower. What is it called?
生:Rhythm.
師:Yes. Rhythm!Rhythm is the beat that runs through the line,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poetic devices. Are you clear?
生:Yes!
師:Look at the screen again,please!Read the following words with me.(師生齊讀)door、floor、fall、all、night、light、blue、through、too、you、true. My question is,What do these words have in common?
生:Rhyming!
師:Great!These are rhyming words. You can take notes on your handout.
Bob Dylan獲諾貝爾文學獎原本就有很大爭議,對中國聽眾來說,受跨文化因素影響,對其認同度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筆者所播放的這首歌,學生不出意外地出現了意見分歧,有些認為好聽,有些認為不好聽,但歌曲中的旋律與歌詞既相互影響又各自獨立,從歌詞的語言角度講,它確實不愧為一首好詩,比如語言的節奏、押韻、反復等,均可以成為筆者展開詩歌教學的好素材。此外,這首歌詞中多處使用了虛擬語氣,而這個單元的語法就是關于if從句的虛擬語氣用法,用它作為素材,便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走進教材,讀中品悟,引領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鑒賞的目標,須在朗讀品悟的過程中逐漸達成。教師用配樂詩朗誦的方式播放教材中呈現的另外一位美國作家Rod McKuen所寫的一首詩I’ve Saved The Summer(見下文,文中加粗處為朗讀重音提醒),引導學生從中感受詩歌的節奏變化,進而通過自己多樣化的朗讀,揣摩、體會并表現英文詩歌的節奏美。
I’VE SAVED THE SUMMER
I’ve saved the summer
And I give it all to you
To hold on winter mornings
When the snow is new.
I’ve saved some sunlight
If you should ever need
A place away from darkness
Where your mind can feed.
And for myself I’ve kept your smile
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Till you’re older you’ll not know
What brave young smiles can mean.
I know no answers
To help you on your way
The answers lie somewhere
At the bottom of the day.
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
I’ll give you all I own
It might help you down the road
Till you’ve found your own.
在以上教學環節,筆者以全詩配樂朗誦開啟了詩歌鑒賞的過程,然后是師范讀第一節,再配樂讓全體學生帶感情大聲朗讀第二、第五節,第三、第四節配樂讓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別朗讀。音樂情景的創設和師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品悟,將學生自然地帶入到了這首詩所表達的暖暖情意中。學生在聽讀與朗讀的過程中慢慢熟悉了詩歌的內容,并感受到了詩歌中的節奏、音韻等詩意的味道。
三、激疑探究,問題導析
為了讓學生深入、細致地把握詩歌的寫作技法,筆者設置了四個問題(1.Can you find some rhyming words?Is there repetition?Is the line length fixed?2.Do the two rhyming words“own” in the last part have the same meaning?3.What’s the theme of the poem?4.Who is the speaker?Who is he/she speaking to?),安排學生分組探討該詩的創作技法,以此扎實提高學生的英文詩歌鑒賞水平。
【片段實錄】
師:Time is up!Let’s check your answers. First,Can you find some rhyming words?
生:Yes!you,new,need,feed,nineteen,mean,way,day,own,own!(學生異口同聲地讀出所有押韻的單詞)
師:Well done!Is there repetition?(引導學生尋找“反復”的技法)
生:Yes!
師:Is the line length fixed?
生:No!(學生對于押韻和反復的寫作手法已經了然于胸)
師:Okay!Now let’s see whether the two rhyming words“own” in the last part have the same meaning.(品析重點詞句)
生:No. The first“own”means“have”,but the second“own”means“自己的”.
師:Good!So in some poems the poet sometimes will play with words. They are the same word but they each have a different meaning. Now comes the third question,What’s the theme of the poem?(引а生領會詩歌的主旨要義)
生:Love!
師:How do you get your answer?(引導學生尋找支撐答案的關鍵信息)
生:From the sentence“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I’ll give you all I own”.
師:So Who is the speaker?Who is he/she speaking to?(引導學生嘗試理解詩歌中沒有出現的表達愛意的主體)
生:Maybe the poet is a mother or a father.
師:Why?(引導學生學會依托文本品析詩意內涵,并論證自己的觀點)
生:There is a sentence“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師:You did a very good job. The poet is written by a parent who is speaking to a young adult. A mother or a father is expressing her/his unconditional love to her/his son/daughter.(肯定學生的“發現”和論證,揭示內涵)
教師用四個問題,關注到了詩歌的細節、主題和寫作手法,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入解析,學會鑒賞詩歌中的詩意所在。
為了鞏固之前所教授的英文詩歌的寫作技法,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出示了兩首經典的小詩,同樣以“愛”為主題,要求學生一起有節奏地朗讀,為下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Poem 1:Hours fly,/Flowers die:/New days,/New
ways./Pass by!Love stays.
Poem 2:Without you I’d be a soul without a purpose./ Without you I’d be an emotion without a heart./Without you by my side,I’m just a flame without heat.
墑仔∈都不長,但是都包含了節奏、押韻、重復等詩歌的寫作技法,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再次體會運用技法的妙處。
四、順應主題,聯結生活,點燃創作激情
為了激發學生的詩歌創作欲望,降低學生的創作焦慮,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語言能力的發展,筆者承接以上詩歌賞析中“愛”的主題,并給學生提供了一首相同主題的中文詩作為“腳手架”,讓學生嘗試獨立創作英文詩歌。
【片段實錄】
師:Now you can see that love is an eternal theme.Love is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Don’t you think so?
生:Yes!
師:So think about it,Who or what do you love?(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情境出發,去創作自己的“愛”的主題詩)
生1:I love my parents because they give me so much love.
生2:I love basketball because it brings me happiness.
生3:I love computer games because I feel relaxed when I play games.
師:We love nature,animals and plants. We love our friends. And there is love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also lovers. Do you agree with me?So in your opinion,What is love?(教師用幾個例說來拓寬學生的思維,給出多個思維向度,將“愛”的主題引向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表達“什么是愛”)
生1:I think love is everything.
生2:I think love is care.
生3:Love is a beautiful song.
生4:Love is the time I spend with my parents.
師:Wow!Your answers are so poetic. Since all of you have love in heart,then how do you express your love ?(肯定學生的“詩意”表達,引導學生關注“心”中的真愛,學會用心去表達自己的愛)
生1:Maybe I will give the person a hug.(用擁抱表達愛)
生2:I will write a poem for him or her.(用寫詩表達愛)
師:Do you agree with her?Will you write some simple poems in English?Challenge yourself!(抓住后一名學生的回答,進入任務狀態,指引學生挑戰自我,寫一首簡單的英文詩)
在筆者的激勵下,學生的情緒被點燃,個個躍躍欲試,愿意去迎接挑戰。此時此刻,筆者沒有立即放手給學生嘗試,而是先給出了一首關于愛的中文詩:“愛是什么?/愛是財富 愛是健康; /愛是生活 愛是給予; /愛是關懷 愛是分享; /愛究竟是什么?/愛就是一切!”然后帶領學生一起翻譯并朗讀它的英譯版:“What is love?/Love is wealth,Love is health;/ Love is living, Love is giving; / Love is caring,Love is sharing; / What is love at all?/ Love is all.”
詩歌創作是需要靈感的,而靈感的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之上的。有了以上教學環節的鋪墊,加上“愛”又是學生最熟悉的情感,學生針對筆者三個問題“Who or what do you love?”“What is love?”“How do you express your love?”的回答本身就已經很有創意、詩意,這一切都為學生接下來創作以愛為主題的詩歌做好了情感和技巧鋪墊。
五、實踐運用,在任務驅動下完成以“愛”為主題的詩歌創作
本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嘗試運用習得的方法,自主創作以愛為主題的英文詩歌,表達真情實感,提升文化品格和語言能力,實現讀寫結合。因為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同,所以這個環節應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立創作,師相機給遇到困難的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在確定每個學生都完成創作之后再引導他們互相分享,做一些必要的反思和調整。
師首先課件出示了詩歌創作要求及相關提示,要求學生用五分鐘時間完成詩歌創作。
詩歌創作要求及提示:
1.The poem can but doesn’t have to rhyme;
2.The poem has 3-5 lines;
3.It can be a list poem starting with“Love is...” or“I love...”; It also can be a cinquain.(五行)
【片段實錄】
師:Time is up!Who’d like to read aloud your poem?
生1:(一女生快速舉手應答)Love is you and you are my world./ Love is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brings ha-ppiness./Love is just you and me,/ With you I am happy.
師:Fantastic!You are so creative. Who else want to try?(盛贊該生的詩充滿創意,然后尋找下一個愿意展示的學生)
生2:(坐在角落處的男生站起來朗讀自己的作品)Love is sunshine when you smile,/Love is moonshine when there is a star,/Love is tonight when we stay in a room,singing and playing,/Oh,we fall in love!
師:Oh,I love you too!Your poem is awesome and there are some rhyming words too.(從寫作技法上表揚學生的詩“極好”并且有些詩意的詞匯在里面)
生3:Love/ Warm,Nice/ Caring,helping,sharing/ Day and night/ Everywhere.
師:Simple but meaningful!The cinquain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ve.(肯定學生的五行詩形式獨特且內容意味深長)
這個環節是整節課的,在前面層層鋪墊搭建“腳手架”之后,學生的創作水到渠成,而且學生的表現表達欲很強,踴躍舉手分享自己創作的詩歌作品。學生的原創作品不僅有畫面感,充滿了浪漫的幻想,描述了星空下相愛的人們一起唱歌跳舞,而且運用了很多剛剛學到的押韻、重復等寫作技法;筆者在每一個學生做出分享后都會對他們的詩歌創作進行適度、中肯的評價,很好地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科整合 信息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70121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對于直觀性、形象性較強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科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更為直觀地接受新知識,提升教學效果。而在這過程中,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筆者認為,加強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嘗試。
一、加大教育設施建設,促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必須依賴于完備的現代教育設施。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載體就是教育設施。因此,校方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力爭實現“班班有電教,師師有電腦”。可建立校級“信息技術中心”,聘請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給每個辦公室安裝一網的打印機,實現教育網校園全覆蓋。一旦出現網絡或軟件等方面的故障,信息技術中心可給予及時的技術支持。鼓勵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利用網絡搜集課程資料并輔助課程設計與教育實施;鼓勵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這些都給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提供了物質條件保障。此外,可要求教師參與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中,積極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
二、加強信息教育培訓交流,推動教師信息素養培養優化
從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角度來看,教育培訓可成為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學校可發揮“信息技術中心”的作用,設計并組織教師進行專業、專項的信息技術培訓。這種信息技術培訓,可分為校外專家培訓或校際交流學習、校內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及實操鍛煉。培訓內容可分為信息技術理論學習、信息技術應用(包括制作教學課件、建立學習論壇平臺等),從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豐富、更廣泛的選擇。在信息技術應用的課堂中,教師要嘗試進行角色轉變,由原先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和建構者等。
教師信息素質的提升不僅在于培訓,更在于實時的教育思維交流。常態化地進行教師群體間的教學成果交流,將有利于整體化推進教師信息素質的形成。可以在校內建立網絡化的交流平臺,鼓勵教師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并嘗試借助校園網絡平臺實現對學生成績、學習資源及教學課件的集中化管理。
三、優化學科教學實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從信息素養培養的目標性來看,其主要是為了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使得信息技術與課程之間的整合更為容易,間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得信息技術能夠“融入課堂,服務學生,提效教學”。比如在數學學科的一些概念、定理,物理學科的實驗過程等,依托信息技術將很容易獲得直觀化的呈現。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信息技術的應用者,就應盡可能多角度地審視技術與課程整合,通過學科教學實踐來反思優化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措施。為此,從課程體系以下幾個方面上試執行不同的原則要求。
首先是在課程教育目標上,教師要注重自身信息素養在課程文化中的和諧發展。教師要注重對信息技術與人文屬性、課程價值與社會需求等的關系。要在教學三維目標的設定上,融入信息素養應用的元素,盡可能地給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創造空間與機會。當然,這里教師要準確定位、理解信息素養含義,切不可將信息素養粗暴地認同為計算機及網絡技術操作。
其次是在課程教育內容上,教師要積極拓寬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的切入點選擇面,加強信息挖掘、傳輸與交流,加強相關法律意識、制度的學習,提升課程整合的個體適配度,提升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契合度。不論什么課程,教師都應在這些課程內容中融合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檢驗自身信息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而保證教育教學效率提升。
再者是教育教學環境的創造上。學校要營造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及交流氛圍,從而調動教師自主參與的積極性,挖掘教師信息技術靈活應用的潛能。既要堅持把信息技術作為環境建設的工具,又要讓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成為教育環境創設、教育軟件補充的主體。
[關鍵詞]信息;信息素養;實踐與綜合應用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26-0076-07
[作者簡介]沈潮來(1980―),男,江蘇南京人,專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教師,小學一級。
世界各國十分注重培養兒童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處理信息的能力,即為培養“信息素養”。我國數學課堂教學已經開始關注培養信息素養,在新課程理念中提出要讓學生自主收集、整理數據,并合理作出決策和進行交流,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信息素養是學生未來生活所必需的數學基本素養之一,也是他們就業和進一步學習的基本技能。然而,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信息不甚敏感,發現信息缺乏數學的眼光,在數學學習中對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欠缺,直接導致解決問題困難。因此,需要破除“每題都有答案,條件一定是有用的”的思想束縛,強化信息選擇。
“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是數學教學內容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從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數學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強調數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綜合應用,提供給學生進行一種實踐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渠道。善于搜集、整理和運用信息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對現代社會的人們非常重要。“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富含多種數學信息,如何借助這樣的“課程渠道”,在“實踐與綜合應用”課中培養高年級學生信息素養?在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呢?筆者帶著這樣的思考展開了研究。
一、研究準備
(一)鉆研理論
“實踐與綜合”雖然屬于數學教學的四大領域之一。由于它要求準備較復雜、課堂難控制,長期以來得不到重視,所以相關研究資料比較缺乏。因此,筆者加入了市小教培訓中心的“綜合與實踐”培訓班,增強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同時研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注意到該文件首次用“信息素養”表述新時代對人的新要求,認識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刻不容緩。認真學習《數學學習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利用提高信息素養的手段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提高理論水平。
(二)梳理教材
蘇教版數學教材“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內容安排、活動的設計、呈現的方式等,符合課改的基本理念和課標的精神要求,適應了學生心理特點與認識規律,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可行的方法。本人通過整理,將高年級教材“綜合與實踐”教學內容列成下表(見表1):
(三)進行問卷測查
筆者承擔六年級(7)(8)兩個班級的數學教學,每班30人。筆者選擇六(8)班作為本課題實驗班,對學生進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應用信息能力問卷測查。筆者發現,兩班學生的能力水平基本相當(見表2);并統計分析,這兩個班級上一年度的期中、期末二次數學測試成績,發現兩個班學業水平基本相當(見表3)。
二、課堂教學過程研究
(一)課堂實踐階段
參加市“實踐與綜合”培訓班學習,著手課題試驗:在實驗班積極地開展實踐與綜合應用的課程落實:教學教材中的“表面積的變化”“大樹有多高”和“算出它們的普及率”三部分。同時將“用分數表示可能性”改為“實踐與綜合”,實施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總結初步經驗。
在教學“校園的綠化面積”時,課前組織各小組測量校園里部分花圃或草坪的數據,并算出了它的面積,激活了學生原有的規則圖形面積計算的經驗;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應用的過程,既培養了孩子的信息素養、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建立轉化的思路并滲透計算方法優化;自主設計花圃,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設計中學生要考慮花壇的大小、形狀、圖案、預留的面積等多種要素,這對孩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一種挑戰。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信息素養得到了發展。
在教學“奇妙的圖形密鋪”時,學生分析、比較得出密鋪的要求后,教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哪些圖形能夠密鋪?怎樣進行驗證?”并提供已學的五種圖形供選擇(如圖1)。
圖1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在大量的動手實踐過程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查明什么樣的圖形可以密鋪),再討論得出為什么可以密鋪(解決問題)。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只是適當地點撥,學生的信息素養從中得到鍛煉、提高。
(二)課堂再實踐階段
在總結前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筆者獲得部分信息教學操作經驗,開展了教材的“測量物體的體積”“面積的變化”“實際測量”“住房的變化”“旅游費用的預算”“綠地面積”“保護水資源”等七個部分的“實踐與綜合”課程實施,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適時地總結經驗。
在教學“算出它們的普及率”一課時,通過選擇孩子列出的兩種統計表,啟發學生抓住圖形統計問題的本質,知道該怎樣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去收集、整理數據信息(如表4、5)。
表4
在教學“包裝的奧秘”時,學生在經歷了用2、3、4、5、6、8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以及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的探索研究的學習過程,理解了拼的過程中表面積變化的規律。教者提出給四盒牛奶(9厘米×5厘米×3厘米)設計一個包裝盒的任務,這使得學生測量數據、設計合理形狀、考慮省料以及包裝實用等。學生出現了如下圖的三種包裝方法,通過討論,從省料角度選擇了第二種包裝方案(如圖2、3、4)。
圖2
圖3
圖4
可是廠家卻選擇了圖3的包裝方案,為什么呢?再一次引起孩子的思考,應用他們收集的信息,課堂獲得了問題解決:考慮廣告和宣傳效應和裝入大包裝箱里省材料。這樣的教學實施,充分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研究的思考
數學實踐與綜合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數學信息豐富,有利于學生獨立自主地經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應用過程,可以練就學生發現信息的“眼睛”,成了培養信息素養的重要載體。
(一)通過“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可以從激發感知信息的興趣、營造濃厚的信息氛圍和提高信息敏感性三方面培養關注信息的意識
1.激發學生對信息的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信息意識的培養,就是讓他們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及時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可以獲得許多有趣的知識,可以使問題得到全面、深入的解決,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實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信息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 “實踐與綜合應用”課中有意識地設置各種情景,運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游戲活動、多媒體教學等方法和手段來模擬、再現和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信息輸入時,產生濃厚興趣,達到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校園的綠化面積”時,利用所在校就是南京市綠色學校,擁有相當豐富的綠化資源和校本資源的優勢,挖掘這一資源的綜合與實踐的價值,從一開始將目光關注到本校“校園綠化”這個主題上。安排學生課前測量、計算學校花壇面積。這使得信息的收集過程中,學生興趣很濃,學習效率很高。
2.營造濃厚的信息氛圍
在數學教學中要聯系學生生活,創設信息情境,營造濃厚的信息氛圍,使學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收集數學信息的興趣,以培養學生關注信息的意識。例如:在教學“算出它們的普及率”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帶到生活中去思考:班上同學的近視率、班級同學手機擁有率等問題,并讓學生自己解決,訓練學生關注周圍的事物和外界的信息,并對信息加以描述、思考、體會到數學與信息的聯系和價值,同時對查找信息資料的學生進行鼓勵。這就推動班級形成主動查找信息資料的氛圍和良好意識。
3.提高接納信息的敏感性
同樣的信息,有的人善于抓住信息中有價值的部分,有的人卻漏掉了有價值的信息,這正是由于個人信息意識強弱不同所致。因此,在教學中,我突出信息存在意識和利用價值,引導學生在周圍的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信息,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讓學生感受信息需求,從而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感知與信息價值取向判斷的敏銳與有序程度。例如教學“大樹有多高”這一課時,在測量同學的身高和影長、標桿的高度和影長時,有一個孩子在記錄了兩組數據后就立刻發現了物體高度和影長的比例關系。
(二)形成“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基本途徑和教學舉措
學生有了收集信息的意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信息來源,并根據解決問題的需求選擇最佳信息資源,查找相關信息資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務的能力。它要求學生更多地從周圍熟悉的環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最終“能夠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哪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什么樣的信息資料。這樣使學生每一步智力活動具有目的性,提高針對性,明確方向性。
1.組織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培養學生主動收集信息的能力
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感到新鮮、有趣,充滿好奇。教學中,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內容,借助他們的生活經驗儲備,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溝通實際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指導學生將生活中熟悉的實際問題,通過抽象概括后轉化為數學問題加以解決。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讓學生課前開展調查、搜索、整理與數學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信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利息教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節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媽媽要將5萬元存入銀行,你建議媽媽怎樣存錢?學生為了設計出合理的方案,去銀行,問家人,通過多種途徑調查、收集信息,再對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從而做出了合理的方案。課堂上,當學生出示根據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設計的方案時,感覺十分親切,而且,他們在收集和處理信息中也理解了利息、本金、利率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對國債、教育儲蓄免稅政策、活期與定期不同需求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實施,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提高了他們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的能力。
2.開展數學戶外實踐活動,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戶外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形式。組織戶外實踐活動,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離開教室,來到社會的一些場所,悉心地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給學生創設獲取信息的機會。例如,在“校園的綠化面積”一課,筆者讓學生計算一個花壇的面積。學生都不知道花壇的長和寬,于是就通過查學校平面圖、問別人、實際測量的方法獲取必要的信息,從而順利地解決了問題。測量活動中,學生學會了使用卷尺、獲取長度數據信息,記錄有關信息。這樣身臨其境的生活數學經歷會讓學生感到樂趣無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3.課前開放,預作活動布置,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師要通過開放課堂的教學,讓學生把認知觸角伸向課外,讓學生在課前充分接觸生活,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例如,教學“算出它們的普及率”一課,筆者讓學生事先收集生活中各種有關普及率的新聞、數據。上課匯報時,由于學生在課前對相關學習內容進行了大量的信息搜集和儲備,所以課堂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很充足,也就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在“實踐與綜合應用”課中加強學生整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處理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學生對收集的信息進行鑒別、篩選、分析和判斷,自覺消除不必要信息的干擾。引導學生根據任務,對信息來源做出判斷,考量現有的信息資源是否有用,然后有目的地加以區分、歸類和編排整理。
1.培養學生選擇有用信息,促進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并不是將數據代入公式,而是要確定哪些數據,哪些因素對事情有影響,乃至于考察其影響的方向、性質和大小。為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信息多余的問題,供學生去確認、篩選,讓學生通過判斷,從中選擇有用信息促進問題解決。例如:“旅游費用的預算”一課要解決小明一家“十一”去北京旅游費用這一個實際問題。學生收集了旅行的人數、景點價格(是否有優惠票價)、交通方式及價格、住宿價格等信息。在預算已知的情況下,學生要根據實際的預算,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和住宿的標準。學生在設計旅游方案的過程中,要分析、處理各個信息,排除了價格高、安全性差等不必要信息的干擾。數學教學中,經常設計信息多余的問題,可讓學生多多進行信息篩選鍛煉,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己根據解決問題需要,自我補充信息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對某一問題的解決所需要的信息條件并不是事先都具備,而是需要自我補充、收集、挑選、整理和比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多設計一些信息、數據不完整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考慮收集,自我補充信息,進而解決問題。例如:“保護水資源”一課解決“一個滴水龍頭水量流失統計圖”的問題時,探索解決問題中,學生意識到需要自我補充測查,搜集信息數據。他們用準備的測量工具(量杯和手表),測量出在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水量流失的情況,然后,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出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看出發展變化的趨勢。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經歷收集數據前的準備、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應用數據的全過程,樹立了需要信息可以自己動手找尋、測查、搜集的意識,初步明確自我補充必要信息的途徑有實際測量計算、上網查找、調閱有關書刊資料、向成人和老師請教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信息素養。
3.在“實踐與綜合應用”課中培養學生運用信息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其關鍵還在于對信息的運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發現、研究或經驗往往有表現的愿望。教師對此應創設良好的條件和寬松氛圍,讓學生敢于、樂于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從而培養他們運用信息的能力。
(1)提高運用信息的靈活性
這是指通過一定的信息意識的培養后,運用整合的信息解決問題的靈活程度獲得提高。例如六年級在學習完圓柱的體積后,教學“測量物體的體積”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求一個土豆的體積。學生不可能直接計算出土豆的體積,只有將土豆的體積轉化成同體積水(或沙子)的體積計算。通過轉化與整合,孩子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得到了加強。又如,在讓學生計算學校的教學樓有多高時,很多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有部分孩子提出有目測估算(誤差比較大);少數的同學通過比例的知識,將自己的身高和影長與教學樓的高度和影長建立了聯系,通過他們之間的正比例關系(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的高度和影長成正比例),得到教學樓的高度。通過訓練,學生整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2)加強開發信息能力的訓練
認識和挖掘出信息的現實價值,并利用好它,這才是信息素養的最好體現。只有會利用信息、具備開發信息能力的人,才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平時教學時,教師應多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選擇、改變信息,創造、開發新的信息。如不同前提下同一結果、同一前提下的不同結果,讓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驗證、處理,做好有關統計,積累信息。
(3)結合課題開辟新的信息資源
筆者還在研究中注意結合教材課題學習,開辟新的信息資源,引導學生搜集、關注,使得學生在多樣信息環境下,不斷提高創造、開發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了求百分數后,筆者設計了一節計算“基尼系數”的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布置學生回家調查上個月家中的主要開支情況。學生調查的項目有:家中上半年每月水費、電費、電話費用、食物支出、購買衣物、娛樂等支出情況;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作好表格,算出每一種支出所占百分比。食物所占的百分比就是“基尼系數”,孩子根據各項支出的百分比,對父母提出對家庭生活安排更為合理化的建議,獲得家人的稱贊,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四、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成效
通過孩子在測試的表現上可以看出,實驗班六(8)班的學習成績與六(7)班的差距逐漸拉開,六(8)班的孩子在信息素養的整體水平上強于六(7)班,學困生的進步不明顯。教師通過實踐活動課,對六(8)班的孩子完成信息素養的初步啟蒙教育(見表4)。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期一年,在時間上顯得有些倉促,而“實踐與綜合應用”課在準備和操作的過程中都比一般課型復雜,課時安排也比較少。所以課題的實施效果不是那么明顯,其中也存在顯效滯后的問題。相信隨著課題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信息素養會不斷得到提高。我們每位教師都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為學生提供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機會,為創造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藝,鐘柏昌.信息素養詳解[J].課程教材教法,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