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流浪動物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團聲音:
減少流浪生命而不是制造流浪生命
當你從動物救助組織或個人手里領養寵物的時候,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的行為使社會上減少了一個流浪的生命;而當你從一個非法的市場里買一個寵物的時候,你則縱容甚至幫助制造了更多的流浪生命。這是一個必然的因果關系,人人都知道有買的才有賣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去光顧非法貓狗市場,這類市場就會自生自滅。而現在貓狗黑市屢禁不止的原因,就是因為善良無知的人還在不斷地光顧,還在不斷地為非法經營貢獻金錢!
——北京領養日新浪官方博客博文《領養,比買一只寵物的意義要大很多》內容節選
不要讓無序繁殖蔓延人間
請不要購買純種犬,即便你好命買到一只比較健康的純種犬,請你了解下它們的父母都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它們都是激素狗,無良狗販為了讓它們多排卵多下狗大量注射雌性激素,促使它們多多繁殖,繁殖犬只命運悲慘,培育純種狗是將它們引向死亡!不要讓無序繁殖蔓延人間!隨意繁殖,只會造成抵抗力下降,疾病橫行!你買到的是它們的孩子同時也是他們的血淚辛酸和屈辱!!The puppy mill-狗販的利潤制造機器,純種犬的地獄!!請告知一切可能的人:你的購買導致悲慘,請以領養替代購買!
——瑞家志愿者團隊新浪官方微博微博表明無序繁殖會導致被繁殖犬只的悲慘命運
眾生平等,關愛生靈
眾生平等,讓我們從每個人做起,關愛我們身邊的眾多生靈。抵制只接受純種貓狗的理念,以領養代替購買。
——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新浪官方微博簡介
名人聲音:
少一次對生命的買賣,多一份對生命的保護
撿來的它們乖得不能想象,珍惜新家的小心情讓人心酸。領養代替購買吧!少一次對生命的買賣,多一份對生命的保護。
領養代替購買,讓我們給世界更多的愛。流浪過的狗狗更懂得愛人,它們出奇地懂事,出奇地會照顧人的感受!因為怕再失去溫暖的家,它們更乖得讓人心疼!如果你打算付出十五、六年的精力來照顧一只小狗,希望你領養代替購買,謝謝!
——演員孫茜新浪微博,說出了自己對領養狗狗的感受
領養狗只,拒絕購買
那些流浪狗如果沒有被領養的話怎么辦,它們就會被安樂死,所以我希望我的歌迷朋友們,如果你真的想養動物的話,不用去買,你可以去領養,因為領養你可以找到很多你喜歡的動物啊,重點是它可以跟你直接眼對眼地對看,“帶我回家,帶我回家”,它希望你可以帶它回家,好好照顧它。
——羅志祥和被救助的混種狗Bobby共同替亞洲善待動物組織代言,向歌迷呼吁:“領養狗只,拒絕購買”
狗民網網友聲音:
問題總有兩面性,只能擇其利益最大化者
人生而平等,狗狗也是,單純用品種來區分也是歧視的一種。
支持領養代替買賣,并不是說購買狗狗不對,狗市的存在固然好,能讓有需要的人買到自己心儀品種品相的狗狗,但不可否認也正是因為狗市的過熱導致部分狗狗被當做生育機器,也因為不少不負責任的主人買狗卻不愛狗,最后丟棄狗狗,造成了流浪狗狗的產生。相對而言,弊略大于利。
而領養狗狗不但減輕經濟支出,使得錢款能更好地改善狗狗的生活。更能使狗狗不分三六九等高低上下歡愉地生活。我們出生,不能選擇自己丑陋或者美貌,富貴或是貧窮,健康或是殘障。對于狗狗而言也是一樣的,它們同樣不能選擇自己的品種品相身體狀況。那么將心比心,流浪狗狗就因為自己長得不好,身有殘缺而活該被拋棄,活該被傷害嗎?
問題總有兩面性,只能擇其利益最大化者。在狗狗的領養與買賣中我寧愿選擇領養。
——狗民網網友FLORAHAR對“領養代替買賣”表示贊同
愛狗之心人皆有之,但責任心才是重點
我覺得,領養的始終感覺是別人送的,欠別人的,還是沒買來的感覺實在。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就像水果,有的人喜歡蘋果,有的人喜歡西瓜,不喜歡吃西瓜不代表這個人就不喜歡吃水果。所以同理可證,喜歡狗的人不代表每個品種都喜歡。就像我,我愛狗,但是也有不喜歡的品種。花錢在正規的地方,買一只健康的、自己喜歡的狗狗,并能一輩子對它負責、不離不棄,不亞于去領養流浪狗。如果每個人能保證不拋棄自己所養的貓狗,世上也就不存在流浪貓狗了。這同樣也是在做貢獻。
——狗民網網友samoyeqq對“領養代替買賣”的問題持反對觀點
因人而異,因需而異
如果你只是單純想要一個小生命的陪伴,不追求它長得多漂亮,不要求它血統多純正,那么領養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你非常注重狗狗的外表,喜歡某一個特定犬種,本身有輕度心理潔癖無法領養流浪狗,那么購買就是最佳途徑。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花錢買狗狗的人拋棄狗狗的幾率也非常高。因為它們花了錢,對狗狗就有很多期許,比如期待它長大后變漂亮、血統純正、聽話等。但往往在飼養過程中發現自己“買的不是純的,被坑了”,于是就產生了拋棄心理,這樣的人非常多見。很多流浪狗,被賣掉的二手狗,都是主人自私地以為狗狗長大會變漂亮,卻無知地接受不了狗狗的“尷尬期”,覺得帶不出手,就送掉或者低價賣掉,更狠的就是干脆拋棄。
——狗民網網友xiaofeirou對“領養代替買賣”的問題持中立態度
ILOOK:當初為什么想要創辦這樣一個組織?作為一個公益組織,Think Adoption想要傳遞給大眾的理念是什么?
Chris:因為我很喜歡小動物,小時候在馬拉西亞的時候就養過很多的狗和貓。自11年前搬來上海后,就一直沒有養寵物。但是緣分就是這么奇怪,三年前的圣誕節前夜,在我喝了很多酒隨意地在小區散步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一只中華田園犬被拋棄在垃圾桶的旁邊,當時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帶回家了。之后就經常地發現被拋棄的或是流浪的小貓小狗,雖然我一直在救助也通過我的個人微博“時光”跟許多的愛心人士互動,幫助他們領養。但是我慢慢地發現如果只是我單獨一個人在救,恐怕救不完。所以就想成立一個組織,宣傳領養的概念,來影響更多的人。于是就和Phillipe一起成立了Think Adoption這個組織,想要通過它來傳遞“領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理念,并希望能夠通過意識形態的培養來刺激領養行為,讓更多的人可以給這些流浪的小貓小狗一個家。
ILOOK:迄今為止,通過Think Adoption有多少只流浪貓狗被領養?在領養的過程中,有發生讓你們最感動,最難忘的故事嗎?
Chris:有差不多400只。太多的故事都令我們感動,去年我跟幾個愛貓人士在上海的銅仁路攔截了幾輛貓車,讓我見識到了大家見義勇為的俠義精神,深信愛是無處不在。還有就是堅強的故事,堅強的是中華田園犬,我記得剛看到它的時候它的四肢攤開,后腦嚴重受傷,本打算讓它安樂死。但是沒想到的奇跡居然發生了,在我們大家共同的悉心照料下,它恢復了生命力,那一刻真的是讓我非常感動。
ILOOK:有許多的品牌和明星都對Think Adoption特別的支持,為什么會受到如此高的關注度?他們的支持對你們的公益事業在哪方面有特別的幫助呢?
雅淇:我想因為Think Adoption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組織,它傳遞的是一種正能量,一種愛!當我剛接觸Chris他們的時候發現居然是兩個外國人一直救助我們中國的貓狗,覺得特別感動,而身為中國人更應該盡一份綿薄之力。于是我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他們,我希望有一天我再也不會聽到“下輩子投胎寧愿做鬼,也不做中國的貓狗。”這種極端的言論。之前雅安地震的時候,我們聯合了許多的明星在新浪微博同時為“雅安狗狗加油”,效果非常得好,據說是有史以來轉發量最多的一次。因為明星的人氣都非常高,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也讓Think Adoption的理念能夠傳遞的更大更廣。
ILOOK:迄今為止,最令你們印象深刻的跨界合作是哪次?為什么?
Chris:每一次跨界合作傳遞的信息都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題,都很感人。比如“施比受更有福”、“你是它唯一的主角”,最近的一次是關于中華田園犬的故事,主題是“我愛中華田園犬”,野獸派花店還特別為我們設計了一款中華田園犬公仔用以義賣。
ILOOK:目前為止,ThinkAdoption已經在不同的城市啟動了許多不同的項目,這些項目的啟動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用以支持這些項目的資金都來自哪里呢?
Chris:其實這些不同城市的項目都不是Think Adoption啟動的,他們都是各自獨立的公益組織。Think Adoption現階段只是一個傳遞公益理念的機構,并不致力于一線的救助。但是我們會以特殊的方式對這些救助流浪貓狗的一線公益組織實施援助,比如我們吉祥物的義賣款項扣除成本的部分,所有的利潤都會捐助到這些機構。
ILOOK:Think Adoption推出了許多的公益公仔,這些商品義賣的款項主要用在哪方面?除了商品義賣外,你們也會籌集善款嗎?
Chris:主要是用于捐助不同地區的救助和保護流浪貓狗的公益組織,比如北京好狗好貓、北京領養日、上海JAR、上海好狗好貓、上海吳阿姨流浪救助基地、四川啟明小動物保護、重慶小動物保護中心、天津動保俱樂部和南京平安阿福。在為流浪動物捐助和籌集善款的同時也起到了很好地宣傳領養和保護理念。目前只是單一的吉祥物的義賣,以后應該也會展開這方面的工作。
ILOOK:對于那些被領養后的小貓小狗,Think Adoption還會持續的對它們關注以及給予幫助嗎?會有回訪或是愛心回贈之類的活動嗎?
Chris:會的,如果被領養后有發生任何困難我們都會幫忙。目前只是通過微博的互動來了解具體的情況。
ILOOK:對于Think Adoption來說,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Chris:我很樂觀,看不到困難。雖然有時候會累,也會覺得有壓力,因為畢竟做的事情關系到生命,但是一想到所做的事情這么有意義,便停不下來。我相信一天會比一天好,在3~5年后的未來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所做的這一切,會感到非常的自豪。這一切都將會成為我們人生中美好的回憶。
在這個“什么都體驗過,已然沒有新鮮感”的現代社會,我們的好奇感被重新喚醒,知道視線所及之處還有更廣闊的世界。就在這樣一種簡單理念的支持下,我們開始思考微觀宇宙中仍未發掘的領域,想象著深海之下,甚至是無法想象的天堂。讓我們倍受鼓舞的是,至今仍存在著未知的領土和未被發現的物種,它們的美既奇特,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們的星球上生活著七百萬種植物和動物,但為人類所知的連四分之一都不到,我們的內心因而充滿活力與探索的感覺。厭倦了流行文化的呆滯或做作的創意,我們的靈感來自于現代的好奇心,來自于讓人詫異的新奇感,也來自于我們做夢都沒有接觸過的萬物眾生,世間百態。
Raw/原始之美
時尚、建筑、人、甚至一些地方,雖然未經修飾,但仍飽含自信與自豪,散發著自然的宏偉氣魄。人臉再次成為藝術的情人,給藝術家帶來靈感,因為其天然去雕飾的細節,帶來了真誠、柔弱與美感。山水之間、度假勝地和退隱之處,都以天然氣息而著稱。藝術和建筑大量使用了原生材料:未經修飾或粉飾的美學,最終得以同時彰顯材料的靈魂和創造者。當時裝與穿著協調一致,融為一體,不再互相角逐時,便取得了時尚界的關注。與生俱來的自信和質樸而自然的美感日益取代“濃妝艷抹”或艷麗之美這種做作的觀念,這正說明了“越簡單越受寵”的道理。
Rebound/樂觀綻放
90年代的文化和態度謙遜樂觀,外觀上表現為自在休閑。我們被嘻哈文化的天賦折服,享受全球性的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我們期待著看到這個時代真正的靈魂。音樂、時裝和技術方面的創業者們發現了征服全球社會的創新平臺。
想象力像花一樣綻放,城市生活的浪漫形式開啟了音樂、詩歌和藝術的黃金時代。時尚界理所當然地吸收了這種融合的生活方式,除了生活和保持真實性以外別無他求。我們重塑那個時代的精神,開始擺脫焦慮的束縛,敞開胸懷面對現實生活的本質,而不管生活會將我們帶向何方。
Hypnotic/心靈催眠
這是強迫和認真投入的頌歌。“舊世界”黑暗的浪漫主義加之一抹狂熱情緒,將時尚和流行文化消耗殆盡。為了將時尚和生活方式引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我們完整地接受所有思想和實體。我們有時黑暗、甚至病態地迷戀那種心靈催眠的力量,向那種盲目迷戀的心理傾向臣服。這種潮流的靈感來自于經典、神秘的象征主義和非常規但誘人的黑時代。黑色和白色在迷人的圖案和光學效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思想,再次回到中心舞臺,而我們開始沉迷于隱藏的潛力和人類心靈的力量。
Drifter/流浪文化
[關鍵詞]《小羊肖恩》;英國動畫電影;成長主題
《小羊肖恩》原本是一部英國定格動畫喜劇,衍生自系列動畫故事《超級無敵掌門狗》。系列動畫《小羊肖恩》自2007年在英國首播至今,共制作了四季一百三十集,肖恩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動畫人物,風靡全球,得到了觀眾的喜愛。[1]該片的制作公司是世界上頂尖的“定格動畫”制作者阿德曼動畫工作室,代表作品有《超級無敵掌門狗:人兔的詛咒》《小雞快跑》《神奇海盜船》等。阿德曼動畫工作室另類的電影制作方式、輕松幽默的敘事風格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感受,在動畫電影史上獨樹一幟。[2]2015年上映的動畫影片《小羊肖恩》繼承了阿月動畫工作室的一貫風格,在輕松搞笑的氛圍中講述了農場中一群綿羊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這部由馬克?伯頓執導、阿德曼動畫工作室出品的影片,自上映之日起便好評如潮,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一時間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目前學術界關于《小羊肖恩》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這是由于這部電影今年七月份才在國內上映,因此未能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針對這一現狀,本文擬從成長主題作為視角切入點,從成長中的反抗、成長的契機、成長中的收獲三個方面出發,對影片《小羊肖恩》的主題內容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以期讓更多人了解到該片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價值。
一、成長中的反抗
隨著時代的發展,動畫電影的制作技術在不斷地提高,這為電影工作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海底總動員》《天才眼鏡狗》《飛屋環游記》《瘋狂原始人》……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3D動畫電影成為時代的“新寵”,占據了廣闊的電影市場,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震撼。[3]2015年上映的《小羊肖恩》并沒有亦步亦趨地跟隨時代潮流的發展,而是堅持以定格動畫的制作方式來制作電影,這與以往的動畫影片大不相同,呈現出獨特的審美特征。這部電影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講述了一群小羊在成長中的反抗與蛻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小羊肖恩》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的動畫人物形象,正是它們思想中反抗因子的存在,推動了影片故事情節的發展。肖恩是一只特立獨行的小羊,它不滿足于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于是決定給自己放一天假。在它的煽動下,羊群中的所有伙伴都積極響應,熱情地參加到肖恩的計劃中來。于是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情節:肖恩拿六塊吐司去賄賂鴨子,以便讓鴨子引開狗狗比爾澤;農場主在羊群的設計下被成功催眠;肖恩與同伴在房間里歡樂地準備晚餐……影片中的肖恩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正是在它的帶領下,羊群中的其他成員才有機會享受一下難得的假期時光。雖然它們的假期時光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但是它們在成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反抗意識仍是難能可貴的。電影中的狗狗比爾澤身上同樣具有反抗精神,它為了尋找自己的主人而被門衛拒之門外。但是比爾澤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尋找機會混進了醫院。再如,肖恩與比爾澤被抓狗人關進了監獄,它們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通過里應外合成功地逃出了監獄。當它們走出監獄的那一刻,所有的動物都為它們歡呼,這是一場為自由而戰的抗爭。
其次,影片通過重復的鏡頭處理來表現農場生活的無聊與單調,這是激起肖恩反抗意識的重要原因。清晨的陽光灑進農場的每個角落,隨著一聲雞叫,農場新一天的生活正式拉開了帷幕。此時電影通過羊群、農場主、小狗三個場景之間的來回轉換來表現情節。為了表現枯燥的農場生活,電影在將近三分鐘的時間里,通過畫面鏡頭的重復播放與快速剪切向觀眾迅速展現了農場中小羊們四天里單調的生活場景。在表現周一這一天的生活時,電影的情節刻畫十分細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電影以快速的場景切換來表現周二、周三、周四:雞鳴、起床、洗漱、鳴哨、排隊外出、睡覺……日復一日的重復、年復一年的單調,這樣的農場生活讓肖恩感到無聊。電影一開始就有兩個情節充分展現了動物們的反抗心理:一是在農場主為小羊們修剪羊毛的時候,小羊的反抗心理已經顯現了端倪。步步緊逼的農場主、四處逃竄的小羊,它們雖然拼盡全力進行反抗,但仍抵不過殘酷的現實,最后還是乖乖讓農場主將身上的羊毛剃掉。二是小羊們催眠了農場主,準備享受一次難得的假期,這是電影中小羊們最具反抗精神的一次行動。聰明的肖恩、乖巧的提米、貪吃的雪莉、粗心的提米媽媽、恪盡職守的比爾澤……影片通過刻畫眾多具有反抗精神的動物形象,來展現成長中的酸甜苦辣。最后它們排除萬難,終于將農場主帶回了農莊,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長之旅。
二、成長的契機
電影通過兒童的視角展開敘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描寫了一群動物曲折的成長過程,符合觀眾的認知方式。片中,農場里的一群小羊厭倦了單調的生活,想做一點改變。于是它們在肖恩的帶領下將農場主催眠,準備享受快樂的假期。但事與愿違,裝著農場主的車廂突然失控,直接奔向了城市的方向。沒有農場主的農莊一片混亂,內疚的小羊肖恩決定去城市尋找自己的主人。在城市,小羊們遭遇了一系列驚險刺激的事情,而這也正是提供給它們的成長的契機。
首先,電影《小羊肖恩》通過矛盾沖突的設置來表現成長的契機。成長是飛躍,是跨越,而這種飛躍與跨越往往需要一定的契機來促成。面臨生活中的種種考驗與變故是生活中重要的成長契機之一。[4]原本只是想要休息一天的小羊們,卻因為粗心大意導致農場主意外走進了城市。在農場主不在的情況下,整個農莊亂作一團:占據主人房間的三只小豬、瘋狂的公牛、倒塌的雞窩……正是這樣的變故,才促使肖恩離開了農莊。肖恩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于是獨自收拾行李準備去城市找回農場主。隨后趕來的羊群和肖恩、比爾澤一起在城市經歷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冒險。初次來到餐廳的小羊們因為不懂規矩,而鬧出了許多的笑話,吃菜單、打嗝、扔刀叉等機械的模仿……肖恩為了找回偷吃蛋糕的提米而被捉狗人捕獲,被送進動物監獄。正是在監獄里,肖恩與狗狗比爾澤重逢,又認識了長相丑陋的小狗。并且在小狗的幫助下,它們找到了農場主。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卻不失風趣、幽默。小羊們在一次次挫折與艱難中逐漸成長,可以說激烈的矛盾沖突成為它們成長中的重要轉折點。裝扮成人的形象、餐廳事件、監獄風波、躲避捉狗人……這些冒險為它們的成長提供了契機。
其次,影片中成長的契機還表現在動物們與抓狗人之間展開的一系列斗爭。城市中的抓狗人是動物們前進道路中的最大敵人,因為他冷酷無情,不會放過任何流浪動物,勢必要將它們抓到動物監獄才肯罷休。影片中的動物多次與他交鋒,在和抓狗人的斗爭中,這些動物也經歷著自己的成長。例如,小羊們為了救出被關進動物監獄的肖恩與比爾澤,于是與捉狗人展開了一場斗智斗勇的監獄之戰,將整個監獄鬧得人仰馬翻。先是兩個假扮成人的小羊故意與捉狗人交談,以此來分散他的注意力。而此刻外邊的小羊正在積極地展開營救行動,怎料它們算計失誤,沒能將肖恩所在地方的墻壁弄倒。發現情況有異的捉狗人迅速趕到監獄查看情況,這時機智的肖恩用粉筆在墻壁上畫了一幅出口圖,這讓捉狗人信以為真。當他打開牢門時,肖恩與比爾澤伺機逃出了監獄。惱羞成怒的捉狗人則展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勢必要將這群動物“緝拿歸案”。電影通過捉狗人這一反面形象的塑造來制造尖銳的矛盾沖突。從理智上來說,觀眾能夠理解捉狗人的行為的合理性;但是從情感上來講,觀影者又不希望動物們被捉進監獄。影片通過這樣的矛盾設計展開情節,一方面有利于表現動物們歷經困難后的成長主題,另一方面也使情節更加生動、刺激,引起觀眾的興趣。
三、成長中的收獲
黏土動畫是定格動畫中的一種,誕生于20世紀初,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5]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黏土動畫因為耗時耗力而顯得跟不上潮流。但是阿德曼動畫工作室在CG動畫一統江湖的時代里,仍能堅守著傳統動畫的制作工藝,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部《小羊肖恩》在凸顯黏土動畫質感的同時,講述了農場主與動物之間發生的一段溫馨感人的故事,讓觀眾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成長的意義。影片通過對肖恩與其他動物冒險經歷的描寫,在豐富的人物肢體語言、流暢的畫面設計、緊張的故事情節之中,反映了他們在思想與心理等方面發生的顯著變化,十分具有教育意義。
首先,影片在“千里尋親”的情節中蘊含著濃濃的溫情,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小羊肖恩》以尋找農場主為敘事焦點,通過一次次的意外冒險來串聯情節,充滿了童真童趣。肖恩與羊群在“千里尋親”的過程中,也正在不斷成長、蛻變,體會到了成長的意義。電影通過鏡頭語言的運用與色彩的明暗對比來渲染氛圍,展現人物隱秘的內心世界。例如,小羊們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農場主,卻遭到了他的驅趕,一時間肖恩的心情由興奮跌落到了谷底。此時電影通過對肖恩的鏡頭特寫展現它此刻的傷心與難過:哀怨的眼神、飽含淚水的眼睛,此刻的它不理解主人為什么這樣對自己。影片接下來的情節一度延續這樣的敘事基調,在緩慢的音樂與陰郁的色彩中,表現動物們難過的心情。在一只監獄小狗的帶領下,狗狗與小羊們穿過下水道,來到了一塊廢棄的垃圾場地休息。沉默不語的肖恩、大哭不止的提米都為影片籠罩上了一層濃濃的悲哀色彩。農場主的病情化驗單落到了肖恩的手里,此時動物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農場主失憶了。重拾希望的狗狗與羊群士氣大增,它們在輕快的音樂中開始實施計劃,最終成功將農場主帶回家中。影片雖然是一部沒有臺詞的啞劇,但是導演通過多樣的色彩、動人的音樂來烘托電影的氣氛,凸顯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其次,動物們在驚險刺激的冒險過程中收獲了親情與友情,彼此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例如,影片中內疚的肖恩只身一人來到城市找農場主,剛下車的它就看見了可怕的捉狗人,此刻它的內心十分害怕。這時另一輛公交車停在它的旁邊,農場中其他的小羊映入他的眼簾。正是在這群小羊的幫助與陪伴下,肖恩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中才沒有感到孤獨。又如,羊群與農場主之間的關系也在這次冒險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影片開始的情節就是小羊們對于農場主的命令感到厭煩,于是它們才將農場主催眠,準備休息一天。但是農場主的意外離開促使小羊們意識到有主人在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因此它們義無反顧地來到城市尋找主人。當它們找到失憶的農場主時,它們千方百計將他帶回農場。但是捉狗人的窮追不舍使得情況變得異常危險。無助的小羊蜷縮在農場主的身邊,那一刻過去的點點滴滴涌現在農場主的腦海中,他找回了記憶。影片以農場的生活為起點,最后又以此結尾,形成了圓圈形的敘事結構,凸顯了成長的主題。作為2015年最有趣的動畫電影之一,《小羊肖恩》除了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外,還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這也是該片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群觀看的原因。
綜上,電影《小羊肖恩》延續了阿德曼動畫工作室一貫的設計理念與原則,運用黏土動畫的制作工藝完成了一部長達85分鐘的大電影,在幽默搞笑的氛圍中帶給觀眾更多的是感動。影片在扣人心弦的情節、層出不窮的冒險旅途中,表現了關于成長的主題。獨特的英式幽默、精心的場景設置、可愛的動物造型無不閃爍著英國人的智慧。整部影片從始至終沒有一句臺詞,卻彰顯了獨特的視聽風格,帶給觀眾無限的驚喜。
[參考文獻]
[1] 馬克?伯頓,理查德?斯塔扎克.小羊肖恩[J].電影,2015(07).
[2] 丁虹.阿德曼動畫和國際動畫的多元化發展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09.
[3] 王超.動畫電影《飛屋環游記》的視覺賞析[J].電影文學,2014(24).
[4] 劉丹.論《簡?愛》的成長主題[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abstract: the utilitarian aesthetics initiated by socrates was criticized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its defects. yet, it is very far-fetched for anti-utilitarian aesthetics to explain the inevitability of beauty sense.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arguments between utilitarians and anti-utilitarians came from the common doctrine: satisfaction is necessary cause of pleasant feeling. if we replace utility with need, or replace dissatisfaction with satisfaction, then it will be much easier to explain various aesthetic phenomena. so,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need aesthetics, which is based on a feedback control model. this theory can not only resolve aesthetic problems, but also resolve the evolutionary problem: why insects and birds feel some forms beautiful? to prove convectively that ther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avian aesthetic mentality and their need, the paper provides a number of pictures of birds with beautiful feathers.
1.序 言
我的新書《美感奧妙和需求進化》【1】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有人建議我為自己的美學觀起個名字。WWw.133229.CoM我覺得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起名字是次要的。所以寫那本書時我沒有想到要給自己的美學觀起一個什么樣的名字。現在看來,為了交流和討論方便,起名字也有好處。于是我擬了本文標題,試圖舉起“需求美學”大旗。上書出版后,我又發現一些說明動物審美和需求相關的圖片,很能說明問題,特在此一并提供。
有人說:西方美學史就是功利主義和反功利主義爭論史。相對而言,我更加喜歡功利主義美學觀,更加不贊成反功利主義美學觀。我這里用“需求美學”取代“功利美學”,實際上是改進和發展功利美學。
需求美學和流行的生命美學[1]持有相同的觀點:審美是生命活動派生的產物。如果有人把我的觀點或需求美學納入生命美學那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要說,“生命”概念和“實踐”概念一樣,非常籠統,生命美學大旗下可以有各種不同觀點,包括功利主義觀點和反功利主義觀點。而需求美學是一種很特殊的美學觀,它重在解決美感前因后果問題,或者說美感在生命系統中具體起什么作用的問題。
汪濟生早在1987年就發表過從系統論、控制論和進化論的角度探討美感的專著【2】,我也于同年發表過有關論文【3】,其中有生命美學觀點,也有從控制論和進化論的角度對美感的探討。在努力方向上我和汪濟生是一致的,但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不同。我著重解決問題,澄清困惑,而不是建立理論體系。我相信我的模型更加具體,解釋力更強。
我象達爾文一樣肯定動物有美感,這在許多人是不能接受的。最近,我有幸看到肖世敏的專著《有動物有美感論》【4】,他在理論上詳盡地駁斥了否定動物有美感的種種觀點,所以我這里不再為此多費唇舌。本文后面的照片將說明,不但動物有美感,而且動物美感起因與人的美感起因相同――需求決定美感。對于反對探討動物美感的人,可以把本文說的美感理解為視聽。
2.功利主義美學及其缺陷
美的功利性意思有幾種,一是就美感對人生意義來說的。這一功利性(生物學功利主義觀點)是本人竭力推崇的,也是生命美學倡導者中大部分人所肯定的。二是就美的原因來說的。這一功利性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說對象品質對其自身有用,或合乎其自身目的;另一種是說對象品質對審美者有用(如果審美者得到對象的話),美學上主要爭論的是后一種。
美學的功利主義觀點最初由蘇格拉底提出,后來的發揚光大者中有普羅丁(肯定善在美的后面)、夏夫茲博里(肯定人的內在感官通過美看到善)、休謨(最早提出社會功利觀)、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說和社會功利說)、格羅塞和普列漢洛夫(從歷史的角度看社會功利)【5】。然而功利美學幾個致命缺陷,因而遭到歷代許多哲學家的批判。
反功利主義的理由之一是:有用不皆美,美的未必有用。
反功利主義的理由之二是:經驗告訴我們,美感來自直覺;審美時,人對對象功利的考慮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會破壞美感。比如一廂情愿的小伙子愛上某個姑娘,看見就產生美感;但他如果考慮對方如何有用,如何帶來其他幸福,那么他得到的要么是某種幻想的滿足,要么是失望的痛苦;這些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會破壞美感(參看康德的論述【5】)。對此,功利主義美學家至今沒有好的解答,一個權宜的解答是:我們的內在感官可以通過美看到善,善在美的后面(參看夏夫茲博里的論述【5】)。
反功利主義的理由之三是:美的對象即使是有用的;但常常是審美者不能得到的。
比如一廂情愿的小伙子眼中的意中人美,流浪漢眼中別人的家園美(參看桑塔耶拿的論述【5】)。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列漢諾夫等人將美的功利說發展成社會功利說。比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一個人欣賞別人的農田,雖然沒想到是不是屬于自己,賣錢是否進入自己的腰包,但是他卻不能不這樣想:谷子長得好極了,這將給人們帶來多少幸福啊!【5】 然而,這種感覺不是美感,而是理性――喜悅感。美感是不加思索產生的。
正是因為功利主義美學的上述缺陷,實踐美學代表人物李澤厚不再用社會功利,而是用某種精神勝利解釋美感的產生,同時用積淀說解釋美感的直覺性。但是,這樣一來,解釋具體的審美現象(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原始森林比高樓大廈美)就更加牽強。
3.進化論中的美學問題
達爾文肯定生物學的功利主義,認為生物的一切構造都因為有利于自身生存而存在發展;比如花朵的香味和艷麗因為能招引昆蟲為之傳粉,從而被自然選擇保留;果實的甜和美因為能吸引鳥獸吞食,以便傳播種子,從而被自然選擇保留;鳥雀的華麗羽毛因為能贏得異性的喜愛,以致在性選擇中獲勝,從而被保留。但是昆蟲鳥獸為什么會有相應這樣一些東西而不是那樣一些東西產生香甜美等的功能或心理呢?
我們可以用雌孔雀的美感功能解釋雄孔雀的羽毛,但是雌孔雀的美感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說昆蟲的審美心理選擇了艷麗的花朵,那么昆蟲的審美心理又是誰選擇的?對此達爾文困惑了。
達爾文寫道:“最簡單的美感,就是對于某種色彩,聲音或形狀所得的,最初是怎樣在人類及低等動物心理中發展的呢?這實在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假如我們問為什么某些香和味,引起,而對別的卻感覺不快,這是同樣難以解答的問題。在這一切情況中,習慣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多少有關,但在每個物種神經構造里面,必定還有某種基本的原因存在。” (【6】,126)
這個難題的意義不能小看,因為它決定了適者生存是否是普遍性原理。需求美學不只是為了解決美學難題,同時也是為了解決生物學難題。
4.需求美學的基本思想
需求和之間的關系就象是水流和河床之間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從控制論的角度看,和需求的關系如圖1 所示。它表明,和不是促進意志欲望的隨意反饋,由滿足返回的信號構成的反饋是穩定反饋【7】。這一模型和河流控制模型結構相同【1】。
圖 1欲望和感受(和不)的控制論模型
美感是各種中的一種,它就是視聽,其意義是促使人在空間接近我們需要接近的對象――最終是由于生存的原因。而丑感的意義是促使我們回避不利于生存的對象。 美感的意義及其和其他的關系參看圖2(來自【7】,描述了康德的三種欲求關系【5】之間的關系)。
圖 2說明美感產生前因后果的控制論模型(圖1 的細化)
我得到一個更加普遍結論:任何一種或不的結果就是它的原因。比如:好吃的結果是人多吃,人需要多吃就是味覺的原因。丑的感覺是人回避,有必要回避就是丑感的原因。甚至神秘的崇高感也不例外――不屈的心理是結果也是原因【1】。
需求美學和功利美學不同主要在于它肯定:
1) 功利是美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不是有用的就美,而是缺少的,人所追求的才美。
2) 美感產生不需要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滿足;除非我們把看到聽到本身當作滿足。
3) 審美對象必須是在空間中,有可能讓欣賞者接近――這也是為什么美需要形象、意境或距離,為什么美感是視聽; 因為只有視覺聽覺對象才好接近。
4) 美感是感覺,和意志欲望相互促進,互為因果;認識通過影響意志欲望影響美感,但是美感產生時無需認識。
5) 人的需求遵循途徑變目的規律發展進化,美感促使人把接近某些對生存有用或間接有用的對象由途徑變為目的。
基于這樣的觀點,很多審美現象不難理解。比如,好吃的東西往往也好看,聞起來香的食物看起來也美(參看圖3)。功利的原因是顯然的。
圖 3好吃好聞的食物看起來也美
功利相近而人的接近欲望不同,美感也不同。比如生雞腿不如熟雞腿美是因為我們通常樂于接近熟雞腿――想吃,回避生雞腿――怕臟(參看圖4)。一筐生雞腿的功用遠大于一只熟雞腿的功用,但是還是后者美。功利美學和需求美學差別由此可見。
圖 4 功利相近,美丑不同, 接近欲望使然
從生存的角度來看,安逸環境往往比實用物更重要。所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能比實用的高樓大廈更美,對于追求安逸生活的城里人來說尤為如此。
健康的少女美,烤得恰到好處的面包和雞腿美,一廂情愿的有情人覺得意中人美,寧靜安全的自然環境對于城市人來說美,囚犯覺得野外美,流浪漢覺得別人的家園美,這些都是由于缺少并且人想接近的原因。垃圾堆丑,蒼蠅丑,毒毛蟲丑,病殘者丑,這都是由于人要回避的原因。用需求和接近的欲望代替功利,美感的原因更加明了。
5.回答反功利主義的責難
可以說需求美學是功利美學的改進版本。現在我們來看看怎樣從需求美學的角度回答反功利主義的駁難。
首先看第一條理由:有用不皆美,美的不皆有用。博克用豬鼻子,庫申用杠桿,桑塔耶拿用蘇格拉底的大嘴巴,許多人用糞筐、生肉、泥土、機器……來說明有用不皆美【5】,但是這并不能動搖我們對美和功利相關的肯定。因為豬的鼻子、人的大嘴巴僅僅對對象自身有用,而不是對觀賞者有用,更不為觀賞者所喜愛,因而它們不美;杠桿、糞筐、生肉、泥土……可能對觀賞者有用(如果觀賞者得到的話),但是,要么是因為它們太普通了,通常并不是人所缺少的從而樂于接近的,要么是因為臟、膩等原因,人通常非但不樂于接近,反而總是回避,因而這些東西不美甚至丑。
博克以及其他許多人曾用光滑、柔軟、顏色鮮明……等形式來說明美的不皆有用【5】。的確,只從眼前看,有些形式似乎本身就美,但是從長遠處看,我們也不難找到其功利的原因。由于美感功能像河床一樣具有相對穩定性,人才視這些形式本身是美的。比如光滑之所以比粗糙美無非是因為光滑的東西,像各種金屬或瓷的器皿、青石板、新桌椅,一般貴重、干凈而且摸起來舒適,人樂于接近;而粗糙的東西則不然。柔軟之所以比堅硬美,無非是因為柔軟的東西,像虎皮、絨毛、海綿、新毛巾,一般保暖,不傷皮膚并且摸起來舒適;人樂于接近,而許多堅硬的東西則不然。其他形式的美也都如此。其實這些形式的美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因其內容的善與不善而改變。光滑的蚯蚓、柔軟的毛蟲、顏色鮮明并且紅綠對比的紅頭蒼蠅……美嗎?它們的外表不美顯然是由于其內容不善,人不喜歡甚至討厭、回避它們。人體的某些形式(比如臉色紅潤、眼睛有神、身材勻稱)美,某些形式(比如殘缺、畸形、病態)丑,道理是一樣的。
關于反功利主義的第二條論據:美感不因人對對象有用無用的考慮而產生。這意思比如:人見到一座果實累累的葡萄架時,美感只因直覺而產生,并不需要考慮能否得到以致吃上葡萄,如果考慮,他產生的便是喜悅(有人稱此為功利感)或失望之痛苦,這些感受非但不是美感,反而會破壞美感(如康德論述【5】)。
我也認為,這是確實的,喜悅和美感不是一回事,兩者從屬于不同的動求關系。就對象來說,美感的對象是形象,可用一個名詞來表示;喜悅的對象是事件,必須用一個句子來表示。就人的感知方式來說,美感因感官直覺而產生,喜悅因大腦認識而產生。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同時肯定美和功利相關。人考慮功利會破壞美感,這并不是葡萄功利性的過錯,只是因為理性的動求關系占了上風,排擠了知性的動求關系。如果人只注意形象而不注意事件,美感照樣產生。美感產生和喜愛情緒相關,而該情緒又和人對葡萄的功利性的需求相關,并且也和人過去對葡萄的功利性考慮相關,因而美感或美最終還是和功利相關。
反功利主義的第三條論據是:美的對象即使是有用的,但通常是觀賞者得不到的。這是確實的,比如囚犯面對清新自由的山林原野時,流浪漢眼見別人的安逸家園時……。反功利主義者由此推論:一個具有功利而人又得不到的東西,人只能因它產生失望、不安之痛苦,而不能產生任何(包括美感),所以美感不因功利而產生(如桑塔耶拿所說【5】)。
我們前面講過,這種否定基于錯誤的大前提:“滿足產生”。本書認為,正因為人得不到,人的美感才格外強烈。因為人越是缺乏的東西,就越是喜愛,越是樂于接近,也就越是覺得它美。在這些場合,人確實能產生失望或不安之痛苦,這是因為兩種并列的動求關系存在。比如當囚犯面對野外而又難以自由時,如果他只注意形象,他就會產生美感;如果他只注意事件——難能自由,他就會產生失望之痛苦。由于兩種并列的動求關系存在,美感和失望之痛苦在同一場合產生是可能的,丑感和喜悅在同一場合產生也是可能的,比如人在打死老鼠、毒蛇或看到罪犯受懲罰時。
6.鳥類艷麗羽毛的食物需求原因
現在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達爾文為之困惑的動物功能問題。
關于花和昆蟲,我們可以設想,自然界本沒有艷麗多彩、多粉多糖的花,昆蟲也沒有相應的功能。由于變異,有的花能提供符合昆蟲需要的花粉或糖汁,于是,有相應功能的昆蟲尋求花更有動力,從而得到更多保留。同時,由于昆蟲幫助植物異花授粉有利于植物繁衍,更加多彩更有營養的花能招徠更多昆蟲,因而得到更多保留。雙方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鳥雀羽毛千姿百態,我相信大多是由于信息的原因。比如,為了便于同類尋找或相聚;便于辨別異性;便于隱蔽, 逃避或迷惑天敵;作為警告標志【1】。但是我和達爾文一樣相信,也有許多鳥雀, 特別是雌雄外表差異很大的鳥雀,其雄性羽毛一開始就是為了表現美的,或者說一開始就引起同類美感。比如雄性孔雀、錦雞和鴛鴦的羽毛。
從需求美學的觀點看,孔雀的審美觀和它們對葡萄之類的漿果的需求有關。孔雀和漿果之間的需求關系使得有相應美感功能的孔雀尋求漿果更有動力,從而被更多保留。后來雄性因變異帶有漿果狀羽毛也同樣引起雌性的美感,于是在性選擇中獲勝,從而得到更多后代。
通過網上搜集,我發現表現美的鳥雀還有很多。
許多鳥雀的羽毛都顯示出松果的鱗狀外表。比如火雞、松雞、錦雞、有些鸚鵡。不難想象,它們對松子的需求造就了相應的美感功能,于是雄性的類似外表因為雌性的選擇得以保留。請注意,圖5中錦雞羽毛的外端,它們和松果的鱗片外端是那樣相似,我相信決不是偶然巧合。
一種鳥雀是否以谷物種子為食,我們往往憑其外表就能看出。雄雞頸部和腰上的尖羽毛遠看就很像谷穗。圖5右邊顯示的是一種鵪鶉,其身上羽毛是不是很像稻谷?原來鵪鶉也是以植物種子為主要食物的鳥雀。
圖 5松果狀的錦雞羽毛及谷穗狀的鵪鶉羽毛
圖6 顯示的是加拿大天鵝。天鵝的羽毛就不像松果,而像是微風吹拂的湖水水波。天鵝最喜歡的環境是什么?不正是水波粼粼的湖面?圖示雄性天鵝腦袋上有一片黑色包圍的白色。我猜想那正是模擬山洼中的湖泊。圖6右邊顯示的是一種生活在沼澤地的鷸,其羽毛業顯示出更細的水波狀,這也正反映了他們所需求的環境。
圖 6 喜愛湖水加拿大天鵝和喜愛沼澤地的鷸(banded rail)
許多動物頭部都有特別裝飾,為的是標明物種或性別,便于同類或同類的異性尋找。但是我們也發現,有的裝飾可能本來就能引起同類的美感。圖7顯示的是一種蜂鳥。蜂鳥象蜜蜂一樣喜歡花,于是雄性的花冠有了審美價值。
圖 7頭上長有花狀羽毛的花冠蜂鳥(來自【6】, 470)
我發現鴨類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創造”最令人吃驚。 樹鴨(wood duck,參看圖8左邊)的腦袋后面有一束羽毛,這使得它和腦袋一起看起來很像螺螄。特別是那兩道白線,正好勾畫出螺螄的頂蓋。假如我們知道鴨子的習性,那也不奇怪。因為它們最為嗜好的就是螺螄(老鴨可以把螺螄整個吞下去并消化掉)。圖8右邊的綠頭鴨有類似情況。其脖子下面的幾道線使得其腦袋很像是一個開口的田螺——一種大一點的螺螄。另外,鴨的羽毛還顯示出水的波紋和魚鱗的形狀,聯系鴨所喜歡的環境和食物,這些都不難理解。
圖 8腦袋呈螺螄狀的樹鴨(wood duck)和綠頭鴨
最使我興奮的是關于雄性鴛鴦(也屬鴨類)羽毛的發現。原來那羽毛模擬的正是蚌的形狀。鴛鴦尾部上翹的橘黃色羽毛正像是蚌升出的肉身, 連顏色也極為相似(參看圖9),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
圖 9鴛鴦和蚌殼
圖10 左邊顯示的是一種鷸,為什么雄性以那樣的姿勢表現美?原來這種鷸喜歡在沼澤地低頭尋找小魚。在反光的水面看到一條游魚,再理想不過。那張開的羽毛表現的正是這種場景(鳥喙象是游魚的尾巴)。圖10右邊顯示的是北美金絲雀的雄性,其身體和腦袋的顏色和它們喜愛的向日葵相似(金絲雀的雌性腦袋頂部沒有黑色,所以不能用隱蔽來解釋)。
圖 10表現美的鷸(ruff)和金絲雀
圖11顯示的是腦袋呈蝗蟲狀的角雉。其胸前氣囊帶有道道斑紋,那正是蝗蟲腹部的形狀。想必蝗蟲是這種鳥雀最喜愛的食物。
圖 11 模擬蝗蟲形狀的角雉
琴鳥是澳大利亞的國鳥,因其尾部羽毛象豎琴而得名。我一看到其尾部羽毛就相信琴鳥喜歡吃蚯蚓。后來果然在網上找到說明:琴鳥習慣用爪子掏地,尋找蚯蚓等小蟲吃[2]。注意,圖11右邊象蚯蚓的羽毛極有立體感,這決不是隨意的裝飾!
圖 12 澳大利亞國鳥琴鳥――蚯蚓是其主要食物之一
我相信看過上述圖片的讀者,絕少會懷疑這樣的結論:鳥雀的審美趣味和它們的食物需求密切相關。
除了鳥雀,我相信其他動物是也有類似審美趣味。只是鳥雀的“對象化”容易一些。許多猴類雄性頭部有著潔白柔軟的毛發,這似乎有審美的原因。因為摸起來舒服看起來也好看。雄性大食蟻獸身上有明顯的蟻穴狀,用需求美學的觀點才容易解釋。
圖 13 身上有蟻穴狀的食蟻獸
7.需求美學和歷史唯物主義及反映論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需求美學類似。歷史唯物主義肯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需求美學有類似觀點,它肯定:需求決定美感,美感反過來促進需求;需求和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不同的是,1)需求美學所肯定的結論不限于人類或人類社會;2)需求含有主觀因素,不只是客觀需要。3)需求美學建立在自然科學之上,它采用控制論模型來說明問題,而不采用辯證法來說明問題。
和流行的反映論不同,需求美學肯定美感和藝術反映的不是現實中已有的,而是現實中缺少的,或者是理想的。它否定照鏡子式的反映。從這種觀點來看,文學藝術需要典型、理想,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人們常常談到文學藝術發展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社會苦難之際會出現文學藝術高峰,經濟繁榮之日文學藝術卻反而萎縮。為什么?當一個人伸手拿香煙時,他并不是根據手的當前位置或手已經移動的距離,而是根據香煙和手之間的距離來調節手的運動的;當我們給一個溫箱加熱時,我們不是根據現有的溫度,而是根據現有溫度和理想溫度之差來調節輸入溫箱熱量的【6】。文學藝術調節社會存在的發展情況是同樣的,它所反映的不是社會現狀,而是理想與現狀之差。只有這樣肯定文學藝術的反映,才好說明它反過來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由此不難解釋希求神力的古代產生了古代神話,社會動亂年代產生了陶、謝的山水田園詩,農民貧苦的年代出現了《牛郎織女》,中世紀黑暗統治之后出現了文藝復興,中國長期禁欲后出現了性文學熱……
可見,用需求美學取代功利美學,其解釋力一下子就增強了許多倍[3]!
參考文獻
1. 魯晨光, 《美感奧妙和需求進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2. 汪濟生,《系統進化論美學觀 ——人學的感性系統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3月。
3. 魯晨光, 試析達爾文留下的關于香甜美的難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生物學推廣,《自然信息》, no.2(1987),25-27。
4.肖世敏,《有動物有美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5.大哲學系編,《西方美學家論美的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
6.達爾文著,謝蘊貞譯,《物種起源》,科學出版社,1972年。
7.維納,《控制論》,科學出版社,1992。
8.魯晨光,論美是促進喜愛情緒的反饋信號,《長沙大學學報》,no.3(1989),56~6。
關鍵詞:支教;留守兒童;暑期;課程開展形式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和青少年暑期校外教育問題,武漢市新洲團區委、區關工委從前年已經開始,依托全區部分街鎮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場所陣地,以青年干部和大學生志愿者為主體創建“小時候-希望家園”項目,為破解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親情關愛、疏于教育管理的難題提供有益經驗。本實踐隊經過20天的實踐備課以及靈活應對當地現狀改造課程,積累了相應的經驗,尤其針對當地的留守兒童,以及當地小學教育的現狀和當地居民的文化程度而設計一套有益且寓教于樂的課程,進而豐富當地兒童的暑期生活。
鳳凰社區地處鳳凰鎮文化商貿中心,面積1.2平方公里,總戶數687戶,總人口3614人。我們在實地調研時發現,當地社區除開街上的個體商店,家中一般都是年輕勞動力在外地務工,留下老年婦孺,留守兒童比重較大;在鳳凰鎮中心小學,我們了解到,由于當地教學資源缺乏,師資力量有限,所以給學生設計的課程大多偏向于應試教育,類似美術、舞蹈體育等課非常少,甚至僅僅只是掛名而沒有上課,或者上課的并不是專業老師,而是一個老師身兼數職――同時擔任語文老師、音樂老師、體育老師等。所以社區暑期開設素質教育支教這一行動,得到了當地小學的老師以及家長的大力支持,并且他們希望主要開設音樂課、舞蹈課、繪畫課。
一、支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報名兒童來自不同小學,基礎不同,學習能力差距大
此次招收的學生主要來自當地中心小學,但也有一部分來自新洲區當地的小學,學校水平不同自然就導致了孩子們學習能力不同。有的小孩子來自區里的小學,接受到的知識面自然就廣一些,所以在上課教學的時候,這些孩子明顯活躍一下。而來自鎮上村里小學的孩子學習底子則相對薄弱。學習能力有差距也讓孩子們有了一定的差別意識,自信者更加自信,而自卑者更加自卑。這個時候我們采取了“因材施教,特殊對待”的方法,鼓勵條件稍微差一點的孩子多表現,讓孩子們共同進步。
(二)留守兒童的家庭問題較突出,兒童性格差異巨大
支教期間,我們通過家訪及在課上課下和孩子們交流接觸中進一步了解到當地留守兒童的現狀。我們根據家長反饋和與孩子們平時的談話,總結出當地留守兒童的大致現狀。
例1:李小輝在3歲那年,母親得了精神病,只由父親撫養,父親酗酒打人。
例2:8歲的程小林父母都在武漢打工,孩子學習很努力,在學校經常受人欺負,一直由奶奶撫養。
例3:9歲張瑜父母外出打工,一直居住在離學校較近的舅舅家,本身性格內向的她再加上與舅舅并不是很親近,話更加少,在社區幾乎不與人交流,也不怎么笑,跟同齡人比,有些偏向抑郁,有心事也不與老師說。
分析例1中,男孩的朋友很少,由于心事都無處傾訴,與長輩也不愿交流,很有可能一不小心陷入極端的環境中。另外,在鳳凰社區,居民普遍學歷并不高,在道德覺悟和經濟上也不能給周圍的弱者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很多留守兒童得到的相鄰的關注度就少。
例1和例3中,寄居親友家,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多余”感,這種感覺可能會讓孩子想要默默的努力而提高自己的存在感,能夠獨立。但是在農村的環境下,他們缺乏“夢想”“理想”“人生規劃”的類似教育,也就處于迷茫狀態。
在例2的隔代教育的例子中,我們看到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老人輩與孩子的年齡相差最多達五六十歲,而在鳳凰社區中,這些老人中屬文肓的又占到90%以上。他們往往只能捉襟見肘地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對其學習狀況和人格上的培養幾乎無能為力;而對于這些00后,孩子們生活中也僅能獲得物質的需要,來自父母的情感關懷微乎其微,因此在懵懂的成長時期,他們缺乏安全感,容易誤入歧途和形成某些性格上的缺失。
以上三個例子都表明遭遇家庭變故,單親家庭,父母雙親在外打工寄居親戚家或者隔代撫養而成為的留守兒童性格都十分內向。這樣的孩子大多都有不同的心理問題,80%的留守兒童在支教期間無論是面對與老師還是與同學就顯得生疏而不敢主動上前交流,選擇封閉自己,即使自己內心很渴望加入交流,但是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沉默。
所以,留守兒童需要社會上更多的關注與關心。因此,我們在教學上能夠給予這些留守兒童相應的幫助,根據以上調查情況,我們能夠有理有據地調整課程。
二、志愿者下鄉愛心支教活動中可參考的具體開展形式
(一)課前課下“打”成一片,抓緊時間課外作業輔導
社區開課時間為早上八點半,由于家長務農或者開店上班等工作原因,大多數家長會在八點半之前將學生送來上課。我們志愿者會在八點就全部到達黨群服務中心,利用課前時間給孩子們暑假作業的輔導。而距離下課前半小時也都是作業輔導時間,這樣可以減輕孩子們回家作業負擔,由于家長學歷有限,這也相應的減輕家長們的負擔。
(二)暑期課程豐富多樣,素質教育點亮暑期生活
我們所有課程以寓教于樂學有所成為目的,課程系統分為三類:生活類、才藝類、益智休閑類課程。以下課程是我們經過實踐后力推的支教課程:
1.安全百科:
當地處于山區,河流,農田,大山等自然環境,孩子們與大自然接觸較多,且當地街上流浪狗、貓十分多。但是除了家長和老師偶爾提及,學生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只是結構,面對突發事件,不知道如何應對或者說是運用了錯誤的方法應對。我們開設此門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安全知識并矯正錯誤的知識。
針對社區的治安環境,尤其是街上居住的居民,孩子處于放養政策,自己上學回家,人身安全值得重視。我們特別的開設了男生女生的自我保護課時。
具體內容可以參考自然災害的應對、食品安全、生活常識、外傷并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著重講解知識點,例如,遠離河邊、下暴雨、中暑了該怎么辦、動物抓傷了該怎么辦等等。
通過事件舉例、打油詩、實戰練習、唱歌、學生老師互動、知識競猜等游戲讓孩子們記住知識點。這門系統課程需要十分靈活的教學方式,學生接受地快,也很喜歡這門課程。“安全百科”應該是暑期支教必不可少的課程。
2.繪畫課、手工課:
兒童畫是藝術,在某種意義上它又是兒童的一種游戲,更是孩子們的交流符號;兒童畫是繪畫語言,兒童繪畫活動具有多種教育功能,所以兒童圖畫是良好的教育手段;兒童匭是孩子們的自我表現,它能表現孩童的知識、經驗、能力,表達他們的情感、愿望,更能展現孩子們的童真、異想天開和富有童趣的“創”與“新”。兒童畫的這種種特性表明了兒童繪畫活動應該是具有綜合性質的多元性的教育教學活動。這門課程的開設是必須的。
通過教孩子們畫水果動物,折千紙鶴,青蛙,愛心,花籃等物品,讓孩子在動手中體會自己做成一件作品的自豪感與喜悅感。孩子們大多會將繪畫作品和手工作品送給家人或者老師,這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感恩心理,也教育他們學會耐心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3.舞蹈課:
舞蹈象征著青春活力,是提升氣質的才藝,也能鍛煉身體,十分適合女生跳。但是與城市孩子相比,鄉鎮社區的男孩子對舞蹈幾乎沒有興趣,更愿意去上體育課。由于我們教授舞蹈的只有女老師,所以我們進行了分班教學。女孩子上課能夠掌握老師教授的簡單的舞蹈,例如芭蕾手位和有趣簡單的流行舞蹈。但是拉丁舞,爵士舞,街舞孩子們都并不能在短時間找到感覺去學習。
建議對于舞蹈興趣的培訓,仍然是以性別分班訓練,盡量教授簡單有趣的舞蹈,提高肢體協調度,對于男孩子可以教授街舞或者機械舞,最好有一個會舞蹈的男教師。
4.歷史世界
歷史課的傳授可以促使孩子們有更大的好奇心和學習知識的欲望,同時解決孩子讀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如在看這些書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會問志愿者們這些故事的歷史背景,真實性怎樣,歷史上確有其人嗎,為什么要寫成神話等問題。
同時在接觸其他的知識的時候,可以有所借鑒地引導學習。有些知識經常是以一些歷史為背景的。比如孩子們學的一些成語知識:“班門弄斧”與春秋時期的魯國、“濫竽充數”與戰國時代的齊宣王、“門可羅雀”講的是漢朝、“望梅止渴”講的是三國等時期的故事,先了解了這些歷史,再聽(看)這些成語故事的時候,就顯得不陌生,印象就更深刻。還有孩子聽到的傳說,都與歷史有關,如“月牙泉的傳說”中涉及的西漢大將軍李廣。所以學歷史,對學相關的知識有觸類旁通的效果。
5.“玩”出味道,還輕松愉快的暑假
暑期的支教目的不僅僅是普及知識,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一起玩游戲放松,絕不剝奪孩子們的暑假和無憂無慮的童年。針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或者留守兒童,我們通過不同方式的“玩”,例如,“一二三木頭人”、“趣味知識知識競賽”、“老鷹捉小雞”等益智休閑游戲讓他們進一步融入集體。所以,在原定的課程表中,我們通常會臨時變動,建議暑期支教,課程量要少而精,多給孩子們去玩的時間,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去學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掌握心理培訓知識,潛移默化進行心理輔導
在課間20分鐘的時間內,我們會與孩子們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會進一步了解許多孩子內心的想法,尤其是對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的時間較長,我們希望引領他們融入集體。同時我們會去學量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及家庭與學校教育中生動實例。建議在支教前對志愿者進行相關的心理培訓或者指導他們查閱相關書籍,提高志愿者自身的水平,進而達到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的目的。
量的全面管理和保護設想,以期尋求發展與保護這對矛盾對立面的完美與和諧的統一,是旅游得以持續發展。
目錄
引言………………………………………………………………………1
一、旅游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的矛盾對立………………………….2
(一)、旅游對環境的破壞………………………………………….2
1、人為造成…………………………………………………………….2
2、大氣污染 ………………………………………………………….2
(二)、旅游環境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3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夠………………………………………..3
2、人的素質不夠………………………………………………..4
二、旅游持續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的周期循環模式………………..5
(一)、旅游景點歷史發展演變模式……………………………..5
1、從高端客戶到大縱…………………………………………..6
(二)、景區旅游持續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周期循環模式……..7
1、從沒有人的保護大現在大縱保護…………………………..8
2、景區的工作人員的素質問題的解決…………………………8
三、關于旅游持續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的思考和建議…………….9
(一)、健全旅游環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9
(二)、加強對旅游環境保護的宏觀管理…………………………….9
(三)、提高環保意識、實現主客參與管理………………………….9
(四)、增加環保經費…………………………………………………10
(五)、加強科學研究…………………………………………………10
(六)、抓住時機、大力開發生態旅游………………………………10
結論……………………………………………………………………11
參考文獻………………………………………………………………12
結束語………………………………………………………………..13
前言
自然環境是人類棲息之地,也是人類生活的物質之源,又是人們的游賞對象。古往今來的旅游者,都將觀光賞景視作一種休養生息、調節生活、消除疲勞的樂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們不辭窮苦,爬山涉水、尋幽探勝,留連于清溪碧流之間、忘返于奇山異峰之中、逗留于濱海沙灘之畔、漫步于林蔭綠地之下,而沉浸在優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種超塵拔谷的情懷,自由邀翔的靈性,去盡情地領受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悅心情、啟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見一個群峰巍峨,清泉飛濺,林海綠浪,鳥語花香的優美環境,能吸引人們前去游玩、攬勝、搜奇和觀賞。
反之,一個污水橫流,垃圾遍地、黑煙彌漫,嗓聲刺耳的惡劣環境,怎會是人們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護好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業的先決條件。尤其在當前,隨著歷史的進步,時代的前進,經濟建設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們的旅游興趣。在新的旅游熱潮的情況下,我們更應重視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現就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的關系,談幾點初淺的看法。
一 、旅游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的矛盾對立
眾所周知,旅游的發展一方面依賴于環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環境的脆弱性,旅游發展又給旅游環境帶來破壞和影響;因此,對旅游環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統保護,勢必影響到旅游發展的持續性。旅游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這種矛盾主要表現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旅游對環境的破壞。
旅游對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對可供觀賞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勝古跡、森林資源,動物資源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損害和污染。旅游對環境的破壞問題已得到旅游界的相當重視,在此本文不予贅述。旅游對環境的危害一方面來自游客的破壞,大批游客擁入,致使基礎設施緊張,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區的高度集中破壞或影響了該地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和生存環境;旅游對環境危害的另一來源則是外來投資商及當地旅游部門的大規模開發活動,這種破壞在第三世界旅游發展中國家的表現更甚,消極影響更大。究其原因,旅游開發和發展對環境的損害可歸納為如下三點:
1、人為造成
首先,旅游部門只顧眼前利益,對旅游資源做過度性、掠奪性的開發;其次,是對景區環境的粗放式管理,對旺季游客過分集中的現象缺乏科學的、合理的疏導或價格調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發展過程中,景點開發以及旅游基礎設施病態膨脹的趨勢日益明顯。
因此,如何一方面發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旅游賴以持續發展的環境成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決的課題。
2、大氣污染
旅游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和污染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對大氣、水體和生物界產生影響的也相當嚴重。進入旅游區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車向旅游區排放大量CO2,超載的游客呼出大量的C02。家用電器徘放廢氣直接危及臭氧層。旅游區內各種生產和生活(餐飲、洗滌、洗澡和食品加工等)消耗大量水資源。世界一些著名度假區和游覽區水體污染而宙營養化導致海水和河水藻類滋生,使水體缺氧引起魚類等水生生物大批死亡。生活垃圾中所合鉛、汞等有毒元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傳染病醫院排放廢物廢水進入人類生活用水中使水體污染而傳播各種疾病。大氣和水體污染導致林木花卉死亡,游人過多導致大片植被踩死,土壤固化。自然保護區邊緣過量的墾荒,伐林,使野生動物喪失棲息地,加劇食肉動物和非食肉動物關系的壓力,限制遷移運動。貧困地區居民出于賺錢欲望大量偷獵捕殺野生動物,在人類精心“護理”下的一些野生動物,其捕食和繁衍規律被破壞,甚至改變生活習性。這些環境問題已經給我們管理敲了警鐘。
2.旅游環境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夠
旅游主管部門與實業部門對旅游環境保護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識,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國自1973年始先后頻布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如《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對外開放地區環境管理暫行規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文物保護法》,以及1992年巴西聯合國環發大會后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等等規定都不同程度地與旅游環境保護有關,初步形成了一套環境行政管制體系。在對旅游環境保護的實際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與實業部門、環保行政主管與實業部門精誠合作、聯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有不盡令人滿意之處。
對旅游環境有效保護的制約因素可作如下幾方面的歸納:
①旅游環境保護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國家有關部門雖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我國的旅游業尚沒有自己專門的旅游環境保護法,我國政府1985年才將旅游業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一項事業,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旅游業在我國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因此,關于環境保護雖然在立法上作了許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方面卻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區大多數基礎建設項目,沒有按規定程序辦理有關環境保護手續,有的雖然辦了,但沒有相關部門的配合把關,流于形式。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指出:“對未經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或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計劃部門不辦理設計任務書的審批手續,土地管理部門不辦理征地手續,銀行不予貸款;凡環境保護設計方案篇章,未經環境保護部門審查的建設項目,有關部門不辦理施工執照,物質部門不供應材料,設備;凡沒有取得‘環境保護設施驗收合格證’的建設項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辦理營業執照”。然而事實上,這些措施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30、31條規定:“刻劃涂污和損壞國家保護文物尚不嚴重的,由公安部門或文物所在單位處以罰款或賠償損失。”其中何謂“尚不嚴重”,罰款賠償如何界定,都無具體明確的規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加之一個時期以來,旅游區沒有權威性的環境保護機構,往往一個旅游區分屬幾個部門主管,形成旅游部門、環保部門多頭領導,各自為政,互相扯皮,條塊分割的現象,不利于旅游環境保護具體工作的開展。
②重產值、輕環境
雖然中央反復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但對基層企業領導者和經營決策部門來說,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一直是個兩難選擇。在許多地區的旅游開發和發展中,以犧牲長期效益為代價來換取短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③環保經費緊張
各級財政撥給的保環專項經費和業務費用相當有限,加之工作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許多該收的環保費沒有按規定如數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帳太多,導致許多環保治理項目沒有資金保證,環保工作無法實施,形成惡性循環。許多旅游區的環保部門除了有一兩臺陳舊簡陋的監測設施外,多數無錢添置其他基礎性設施和配套設施。對于旅游區內排污情況難以進行常規分析,環境規劃、環境趨勢預測往往也因沒有監測依據而無法進行。
④旅游開發、發展過程中生態意識不強
我國許多風景優美的旅游區座落在偏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如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仍處在半封閉、半開放的發展狀態中,過著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種田的生活方式,因此,當其居住地被開發成旅游點時,居民們或破壞生態或獵殺動物以供紀念品交易,并通過這種方式獲取旅游經濟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態意識也反過來影響了旅游者的生態意識,旅游區內隨地亂扔紙屑、果皮、對文物亂涂寫等不文明行為很是普遍。
⑤旅游區客容量超負荷問題遠未從理論上和管理上得到解決。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和景區,旅游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游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游業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游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游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2、人的素質不夠
[關鍵詞]電影 審美意蘊 解讀
當影片《未來水世界》的片尾在一曲憂傷的音樂中緩緩推出并定格在海行者劃一葉帆舨飄蕩在無垠的大海之際,心中涌起的竟不是影片中激烈火爆的打殺之后的痛快淋漓,相反,卻是一縷縷的悲哀。人類,注定要在自己毀滅的美好樂園的尋找中陷入深深的往復怪圈里,以無限的傷感來等待杳杳欲來的家園喪失。回歸到被自己摧毀的夢中樂園中不失為一種美麗的幻想,但在更長遠的時間流逝中來審視著這種預言式的幻想,卻實實在在地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類的渺小。
這部由美國環球公司出品的《未來水時間》耗資巨大,從預訂的六千五百萬美元到最后的兩億美元,其規模之大,實屬電影中所少見的。它光是為場景逼真而在夏威夷海面上建立的水下海礁就用去近四百萬美元。影片假定性地敘述了幾個世紀后由于人類向大自然的拼命掠奪和極端自私,地球臭氧層遭到破壞,引起南極冰川的融化,地球被一片所覆蓋。人類不得不生活在海洋上,用船代替生存的陸地。海倫和綺蘿娜(一棄嬰)相依為命,艱難地存活在用鋼鐵鑄成的城堡中。在這個城堡中,淡水成為稀少的珍品,食物則以黃金計算。誰知這樣的生活也無法維持,一群海盜(影片中稱煙民)襲擊了這城堡,意欲找到綺蘿娜,因為她背上刺有一幅圖案,依之可以找到有干土的陸地。恰好遇上海行者到城堡來用干土交換凈水及蕃茄盆栽。由于海行者長有魚鰓耳朵且腳趾有蹼,被城堡中人類視為妖物,欲按舊俗將之泥葬。煙民的侵入使得海倫將海行者救出,隨之漂泊于大海之上。海盜首領也被海行者弄瞎一只眼。于是,在海盜和海行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綺蘿娜的生死殊斗。一個為貪婪地占有陸地,一個為友誼。海行者與綺蘿娜的接觸中漸生父女之情,從想把她投入海中到不惜以命相救,炸毀海盜的船艦,并與維格同海倫依照綺蘿娜背上的地圖找到了夢想中的陸地。但到陸地后,海行者不適應陸地上的生活,終在已深愛的海倫和小女孩綺蘿娜的遙遙注目中黯然離去,去過自己的海上飄蕩生活。
影片的刺激打殺、場面恢宏與明星精湛的技巧確使本片的賣座率有了牢固的保證。但是,筆者認為,此片成功的主要原因卻是在于:它不僅開拓了美國影片指涉的新領域,即預想人類未來災難的新的一種可能性,而且,它還揭示了人類在自然界的巨大報復面前無依無助,無可奈何地吞食自種惡果的悲涼境界。說到底,人,僅僅是人,他最終還得回到陸地上生存,而不可能象海行者那樣在海洋中呼吸、生存。
因此,從美學意義上來透視《未來水世界》,以審美的眼光去分析影片,會幫助我們進一步讀解其深層意蘊,從而折射出美國電影在選用題材及表現主題意蘊上的匠心獨運。
盡管《未來水世界》是以人類找到了往昔的樂園而結束,但從基調上來說,它還是屬于悲劇性的預示影片。它透出的不是人類的絕望與頹喪,而是為了改變人類的命運,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家園的抗爭,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所以,以悲劇美學來作為《未來水世界》的坐標系,那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探尋影片在悲涼的審美意蘊上的優越之處。
首先,是《未來水世界》中人類生存的尷尬照成的特有傷感介入。片中,到處是一片,海行者駕船漂流,喝的卻是自己的經過簡單機械處理后的尿,因為沒有淡水嗝;干土被秤稱過后按兩來記價流浪者在海上漂泊兩星期而無任何食物可食阿托兒小城堡中無甚食品可賣;無數被海水吞沒的城市靜靜地永埋海底類往昔在陸地上橫行無礙、任意所為的驕氣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面對廣闊海洋的束手無策、無計可施,只能長久的嘆息與追溯。盡管最后導演給了人類一塊生存的陸地,可那木床上干枯灰化的尸骨不也是在向人類昭示一場災難的末日的前景么?綺蘿娜在困境和厄難中能說能笑,卻在登上幸福的大陸以后沉默下來甚至流出傷感的淚水,與其本身具有的神秘身份昭示人類的生活悲境又是何其的不令人想到美景良辰的轉瞬即逝呢?棲居之所的危機必然帶來一系列生存的危機,這樣的不妙前景不恰是我們人類正在飛速地以自己所謂的進步來推載奔去的么?影片揭示的不僅僅是幾個世紀后的人類生存尷尬,它同時也是對日下現實人類存活狀況和工業文明進步的警告,正如巨大鮮明的紅燈對馳發展的車龍的警戒一般。其雙重的生存尷尬的禁行無法不讓每一個觀賞者從后背浸出涼涼的寒意。美在無言的感性籠罩,正是觀賞者的審美介入才使得其內蘊的深刻涵義得以實現的,這一點確切無疑。
其次,是雖悲亦喜、雖喜欲悲的邪惡和正義、善與惡的雙方對立中所確立的悲劇沖突而造成的美感。海行者憑其非凡的膽識和勇敢一次次地重創海盜使之最終毀滅,救出海倫和綺蘿娜,讓正義的人們最終獲得美的歸宿,讓貪婪和罪惡自食其果。這是兩種勢力的爭斗,是美好的追求、善良的愿望最終戰勝對立面的一曲輝煌而不無悲壯的贊歌。
迪肯所代表的丑惡與貪婪主要是他作為海盜頭目的統治欲望所演示的一出出殘忍。他冷酷地率海盜們毀滅海上人類的城堡,只為搶取小女孩綺蘿娜,進而找到那遍是干土的陸地。他在海盜大會上聲嘶力竭地宣稱:“向夢中的大陸進軍,見樹伐木”。其實是當前人類向自然進一步掠奪的延續。在抓到綺蘿娜后為看清她背上的地圖甚至想出剝下她背后的皮膚這樣的惡毒招術;在逼迫城堡中兩個存活者說出綺蘿娜的去向后就背棄事先答應免除先說出者死刑而將兩個人冷酷地殺死,這個毒招還在海行者和海倫之間使用過。他和海盜們一起在海洋上橫行霸道,各種毒惡之計無所不用,見人即殺,見城即摧,使人談煙民無不色變。他們自以為可以肆虐逞暴并能夠維持自己的統治秩序和既得利益。“多行不義必自斃”,無休止的貪婪欲望必然導致嚴重、嚴肅而尖銳的沖突。以海行者和海倫等人代表的正義一方的抗爭勝利在主題的進行中使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必然因果得以實現。
海行者和海倫是正義的化身。海行者勇敢頑強,具有征服邪惡的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他能不畏海盜勢力的強大而只身與之抗爭,用其智慧的膽識戰勝海盜他單身赴賊船救出綺蘿娜,在綺蘿娜從氣球上被擊中落水后又從高高的氣球上縛繩跳水將其救出,顯示出非凡的膽識。同時,他又是充滿慈愛之心的平凡人,如他與善良的海 倫之間的真摯愛情教綺蘿娜游泳的歡快與熱心等等。他一人炸毀海盜的大本營,消滅無數的海盜,用昂揚上進的人格魅力使我們看到了一種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摧毀的勇氣,看到了亙古不息的偉大的正義之光。他傳染給讀者的是崇高感和壯烈感,是酣暢的痛快的壯觀的美麗之感。正是這種神圣的正義之氣使得審美意蘊在人格和情操的層面上延展出廣而深的美麗風景。
再次,是影片在表面的激烈酣暢中所包含的深沉的哲學意義上的理性的內蘊。毀滅與再造、失卻再追尋永遠是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失去而深切地感受其無法估量的沉痛之后,我們才會更加懷戀往昔的幸福與歡愉,也唯有在失而復得之后,我們才會倍加珍惜這份奮爭而得的勝利與成功,只是這種被自己毀滅又爭取所付出的代價太慘痛和不該了。人類的無休無止的掠奪所導致的災難迫使我們人類不得不放下唯我至尊的神氣,因人類力量的有限而重新回頭來去追尋過去的伊甸園。正如循環往復的圓圈一樣,從起點出發,最終又回到最初出發的地方。我們無法突破人類的弱點而成為無所不能的萬物之主。如海倫所言:“我們是人類,我們有手,有足,足是用來在陸地上走路的,因此我們必須生活在陸地上。”人類不可能返祖成為象海行者那樣有鰓有蹼能在海水里呼吸的動物。在茫茫宇宙中人類僅僅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個種類,因而我們也只能在此基礎上尋求并葆有我們的棲身之所,這是人類先驗注定的悲哀。影片的最后回歸陸地與眼下人類擁有的并同海洋、天空的拓展疊合恰恰揭示了最深奧同時也是最簡單的哲理進步亦后退,后退亦進步。追尋與回歸奇妙地成為人類生存哲學的核心。
于是,從影片對人類生存現狀的思考與未來世界的預示的兩極的往復中透視出深刻的美學內涵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最后,我想補充的是影片在藝術格調上的悲涼營設所表現出來的美學意蘊。影片的開始即用沉緩的畫外音敘述了未來世界的可怕前景。伴之而出的畫面是海行者一個人駕一只帆船孤獨地在蒼茫的大海中漂泊。干渴的驕陽、喧囂的海水顯示出海行者的悲涼無助。更不用說連海行者都不如的人類了。接下來,海行者幾次與另一個漂泊者與海盜,與城堡的人們,與海倫及綺蘿娜相遇等諸多沖突使影片的情節變得跌宕起伏,而穿插其中的都是海行者孤自一人飄蕩的畫面。動靜相應,平緩與急促激烈有機的結合,雖是迭起,卻在暗流中讓一股傷感――無依無靠的暗流自始至終地流涌著。即使是到了人間樂園――美麗的陸地,影片也依然讓白骨凄涼,小女孩的傷感與悵然若失,海行者的駕一葉小船悄然隱去來;中淡火爆所煽起的淋漓順暢的、如愿(無論主人公還是觀賞者)的歡喜,使傷感與暢快的情感相互并存,無大喜無大悲,又不平淡乏味和一味刺激,讓情感在憂傷的主旋律中,于跌宕曲折間盡情傾斜和投入,若牽若離中獲得特殊的美感效果。
關鍵詞:道德不安;人類理想品格;適度的謙遜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
一
一個古怪的有錢人在我熟悉的街區買了一棟房子。院子里有一棵古老而巨大的牛油果樹為這棟房子遮陰,周圍則是一片美麗的草地、樹木和花朵。但是草地需要打理,花兒需要照顧,而房子的主人想要享受更多的陽光,于是他把那棵大樹砍了,還給院子里鋪上了瀝青。畢竟這是他的財產,而且他對植物沒什么興趣。
這只是一件小事,一個小動作,卻讓我想起了阿巴拉契亞山脈上那一道道大型的采礦槽。在這樣事件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當然都有理由,都可以援引財產權為其辯護。但我還是情不自禁地想:“什么樣的人會干這種事?”最近一位地方長官為砍掉一片古老的紅樹林辯護,他說:“如果你曾經看到過一棵紅樹,那你就算見過所有的紅樹了。” 很多加利福尼亞人聽到這話時也都有和我類似的反應。
類似這樣的事件激起了環境主義者們的憤慨,也讓一向不大關心政治的人們在道德上感到某種程度的不安。引發這些反應的原因顯而易見:破壞自然環境剝奪了大量當代人及后代人的利用機會和快樂。動物也依賴自然環境,即使一個人不認同動物自身具有價值,但它們為人類所用的潛在價值也是無可估量的。植物除具備審美價值,大氣的更新也需它們。對于是否損毀森林和花園,這些理由不但顯而易見,而且從應用目的來說也是最具說服力的。但我還是會想,除了以上的因素外,我們那種不安的感覺后面是否還隱藏著其他原因呢?我們真的只關心森林對我們、后代、也許還包括動物潛在的應用價值和快樂嗎?當我們目睹環境被破壞的現狀,或者聽到那些根據成本/收益分析為這些行為辯護時,就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讓我們感到不安?
想象一下在我們所列舉的這些例子中那些破壞自然環境的人。他們可能會詳細地申辯說,即使考慮到后代人和動物,取代自然環境的利益仍然大于環境主義者們所列舉的那些消極的功用。①毫無疑問,我們可以用事實說話,盡可能地表明對環境的破壞是短視的,申辯者低估了潛在的危害或忽略了某些相關的權利和利益。但這就是我們所能表達的全部嗎?我們暫時假設,損毀紅樹林、森林和花園的功用與其對于自然愛好者和動物們潛在的使用價值相同;我們也可再進一步假設,如果涉及權利的話,支持和反對破壞的人權和動物權利完全相當;為了便于論證,我們還可再退一步想象,如果那些森林里沒有具有潛在用途的動植物的瀕危物種,那么我們是否就一定能得出結論:再沒有什么需要道德進一步關心的問題了?當我們再看到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時,我們是否就該在道德上感到漠然?
二
假設我們覺得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應該是否定的。換句話說,當面對破壞自然的行為時,我們道德上的不安無法完全用未能對自然資源進行最佳利用,或侵犯了某種權利等類似觀念進行充分解釋。那么,這種感覺的基礎是什么?即在我們關于道德的規范性準則和價值的體系中,有什么能夠解釋這種仍然存在的道德上的不安?②
①當我使用“自然環境”一詞時,我頭腦中出現的是文章一開始例子中所提及的那些類型的自然。盡管我認為有必要區分花園與森林、原始森林與人工林、無法取代的自然現象與可復制的自然現象之間的區別,但這些區分對我的主要觀點影響不大。還可能存在著更廣泛意義上的自然,比如休謨和密爾曾指出的,除了奇跡,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可以被看做是“自然的”。當然,在此意義上,帶狀礦槽也是“自然的”,就如同河貍為了筑壩而咬斷樹木一樣。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破壞“自然的”環境,而只能改變它。我后面會進一步表明,我是在較窄的、大家更習慣的意義上使用“自然的”一詞。
②這個部分旨在對作為與元倫理相對的規范倫理的理論進行初步探討。因此,盡管很難,但我想要論述清楚我們對特定道德判斷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基礎。這個任務之所以很有難度和挑戰性,不是因為要從道德基礎出發對結論進行證明,而是要解釋的道德判斷從一開始就不符合我們最熟悉的那些道德原則(如功利主義或對權利的尊重)。
③我想,擁有權利預先假定了擁有利益,而這在某種意義上又預先假定了具有愿望、感受痛苦的能力。本文主要的關切點不在于此,對此觀點的各種不同意見可參見:W.Murray Hunt, “Are Mere Things Morally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Ethics, 2 (1980): 59-65; Kenneth E. Goodpaster, “On Stopping at Everyth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2 (1980): 288-94; Joel Feinberg, “The Rights of Animals and Unborn Generations”, in Philosophy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ed. William Blackstone (Athens: Un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74), 43-68; Tom Regan, “Feinberg on What Sorts of Beings Can Have Rights”,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8): 701-5; Scott Lehmann, “Do Wilderness Have Rights?” Environmental Ethics,2 (1981): 129-46。也許有人會想到訴諸植物的利益,甚至權利進行解釋。他們會說,畢竟我們只是逐漸才承認人類共同體中所有成員的道德意義,我們關于動物福利(及權利)的良知,是在更近的時候才被喚醒的。按照邏輯,下一步應該是要承認將植物的福利(及權利)納入道德考量的要求。按照這種觀點,那些留下采礦槽的開發者、砍伐紅樹林的人或類似的環境破壞者,他們的問題不但在于忽略了人類和動物的福利和權利,而且在于他們沒有給予植物生存和健康所應有的重視。
如果一個人認為所有的道德問題都毫無例外的只關乎行為的對與錯,其判斷也相應地完全依據該行為是否侵犯了那些直接受到影響者的權利和利益,那么做出這樣的回答是可以理解的。按照這種假設,如果有什么原因能夠引起道德關切,必定是因為有權利或利益受到了忽視;而如果人類和動物的權利和利益都已經得到考慮,那就一定是還有其他的相關利益被忽視了,比如植物的權利和利益。但是只要稍加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假設是錯的。在任何情況下,植物具有權利或與道德相關的利益的說法都肯定是站不住腳的。我們的確會說什么對植物是“好的”,植物可以繁茂生長也可以被“殺死”,但這并不意味著植物具有任何道德相關意義上的“利益”。有些人顯然相信,如果我們跟植物聊天的話,它們會生長得更好,但植物會感受苦樂、有愿望和厭惡感這樣的想法顯然超出了常識和科學的范圍。為避免樹木受到傷害,或者因為它們有生命權,因而應當保護森林的想法并非被廣泛認同的道德意識,也稱不上是個好理由。③
另外一種試圖解釋我們道德上不安的方法是訴諸特定的。如果一個人相信上帝創造了所有具有生命的東西,并關心它們,委托人類為了有限的目的利用植物和動物,那么,除了森林未來的效用外,他就有了一個避免不負責任地破壞森林的理由。如果一個人相信所有的自然物都擁有一種內在的神圣力量,那么他也就有理由關心具有感官的生物之外的自然物。但是,類似這樣的論點需要強有力的、同時充滿爭議的前提條件。我猜想,愿意聆聽他們觀點的人總是少數。
20世紀初,很大程度上受到摩爾(G.E. Moore)的影響,出現了很多人看來頗有前途的另外一種觀點。①摩爾提出,或者說至少是他讓此觀點變得流行起來,即某些事物具有內在價值,它不僅被認為有價值,而且其自身有價值――一種并非必然地因為其對于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具有影響的價值。誠然,摩爾認為唯有各種具有意識的體驗才具有內在價值,但這種限定并非內在價值這一概念所固有。②他認為,內在的善是一個事物所具有的客觀的、非關系的性質,如其質地或顏色,而非由感官所感知或科學儀器所探測的性質。至少在理論上,即使沒有具有感官的生物,甚至沒有上帝,一棵在宇宙中獨自生長的樹也具有內在價值。根據摩爾的理論,由于我們的義務在于使內在價值最大化,因此他的理論顯然可以用來論證,我們有理由不去破壞自然環境,這無關自然環境對人類和動物的影響。森林的存在具有超越對于具有感官生命事物的價值之外的(內在)價值。
①G. E. Moore, Principia Eth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3), Ethics (London: H. Holt, 1912).
②G. E. Moore, “Is Goodness a Quality?” in Philosophical Paper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59),95-97.
③P.H. NowellSmith, Ethic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54). 和一樣,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人會提出類似針對直覺主義的反對意見,而這正是內在價值方法所依托的。人們很難抑制對于某些非自然的、直覺的性質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方面的懷疑,很多人提出,這種理論停留在對善(good)、有價值的(valuable)等類似詞語誤解的基礎上。③其次,即使我們盡可能地將這些反對意見擱一邊,根據摩爾的觀點來思考,仍然很難確信每個人都會認同森林等自然物的存在具有內在價值。摩爾說,問題的關鍵在于,當我們想象宇宙中只有我們所討論的事物,再無其他任何影響時,我們如何回答:“該事物的存在是否比它不存在更好?”請注意,摩爾提醒我們,不要將這個問題解釋成:“你是否會更喜歡那個宇宙的存在,勝過它的不存在?”他的問題是:“它的存在是否具有一種客觀的、非關系型的特質,一種內在的善?”
現在,即使我們不擔心這個問題是否真的有意義,我們同樣會有多種答案。那些傾向于破壞自然環境的人毫無疑問會給出一種答案,而熱愛自然的人則會給出另一種答案。當一件事像眼前這樣充滿爭議時,直覺只能是一個可憐的仲裁者。
我們想要理解對于紅樹、森林等的破壞,除了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資源損失之外,我們道德的不安之下還掩藏著什么理由。但我發現,當訴諸“是否忽略了植物的權利或利益”、“上帝對此事的意志是什么”、“什么是樹或森林存在的內在價值”等問題時,答案都是不充分的。因而我的建議是,讓我們換個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這也是這篇文章的要點所在。讓我們先暫停尋找為什么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原因,轉向闡明人類優良品質的理想這一古老的命題。我不想直接與那些要求“告訴我為什么我所做的是不道德的”環境破壞者論戰,相反,我想要問另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會想做他們干的那些事情?”提出這個問題不是要從個人偏好出發繞過問題,而是要提出一個不同的道德問題,因為即使沒有令人信服的方法表明破壞行為是錯的(與人類和動物的功用和快樂無關),我們也可能發現,這種放縱破壞的意愿反映出缺乏某些我們所贊美的、具有重要道德意義的人類品質。
如果考慮某些類似的情形,這種轉換問題的策略就顯得更有希望。例如,當一個納粹嚴肅地問:“只要不是我自己殺人并剝下他們的皮,對我來說用人皮做燈罩有什么錯呢?” 我猜想我們對此的反應恐怕遠不止憤慨,更多的是震驚和惡心,因為比起所提議的行為本身的不道德,更明顯的是那個提問者所展示出的缺陷。有時盡管我們根本不會認為某種行為有錯,但會覺得這種行為反映了做出這個行為的人令人反感的某些方面。讓我們想象一下,當一個人看到一條造成幾百人喪生的飛機失事的新聞報道時,他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或者,一個諂媚的孫子,一直假意忠誠地等待著繼承他祖母的財產,卻在她死后對著她的墳墓悄悄地吐口水。在墳墓上吐口水也許不會產生什么不利的影響,也可能未侵犯什么權利,但比起這個人的罪惡(他行為的不道德),我們對他人品的看法其實更能解釋我們道德上的不安。如果他對此不能理解,問自己:“為什么我不應該向祖母的墳墓吐口水?”那么,讓他去反思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比告訴他不該吐口水的理由似乎更合適些。
三
①盡管此處我沒有進行詳述,但我所提出的論點與亞里士多德關于道德哲學的觀點一致,且這一看法在最近一系列的著作中獲得了新生,包括Philippa Foot, Virtue and V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ss, 1979);Alasdair McIntyre, After Virtue (Notre Dame: Notre Dame Press, 1981);James Wallace, Virtue and Vic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8) 等。其他關于“性格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思考,可參見John Rodman, “The Liberation of Nature”, Inquiry (1976):83-131; L. Reinhardt, “Some Gaps in Moral Space: Reflections on Forests and Feeling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ed. Mannison, McRobbie, and Routley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Research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1980)。
②盡管為了簡單起見,我將焦點置于那些進行帶狀采礦的人,但這個論證也適用于那些僅根據功利主義的計算對山、紅樹林進行保護的人,而且這些人只關心有感知能力的自然。同樣,“對自然的漠視”一詞包括了那些只考慮人和動物的利益、對其他事物一概漠視的人。那么,什么樣的人會給自己花園鋪上瀝青,在樹木繁茂的青山上掘出一道道礦槽,或者將一片無法再生的紅樹林夷為平地?為了更深入地理解爭議,我們把對自然的效用和福利這些方面的考慮都排除在外。另一個可能的反應就是訴諸熱愛自然的美德,把它視作一種人類理想的性格特征。那些只因其效用而重視環境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熱愛大自然,因而他們缺乏這種理想品格。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對那些承認只因自然的功用而重視自然的人的行為感到道德上的不安。超越非感知自然的功用而關心它們的人類理想品格正是另一種可以用來表達那種潛藏于爭議之下的共識的方法。
但是,在目前的語境下這個答案還很難讓人滿意。我們需要某種方法來證明,這種理想品格與其他美德或優良品質相互聯系。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此我建議嘗試各種限制條件。 我的核心思想是,盡管對非感知自然的冷漠(默然/漠視)并不必然反映出美德的缺失,但這經常是缺少某種我們所鼓勵的性格特征的信號,因為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特征正是產生某些美德的自然基礎。例如,人們通常會想,那些破壞自然環境的人一定對他們在自然秩序中所處的位置缺乏恰當的認識,因而也一定無知或缺乏謙遜的美德。盡管事實并非一定如此,但我要表明的是,基于某些合理的經驗假設,他們的態度很可能植根于無知、短視,無法把其他事物與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群體平等看待,或者不愿意接受他們自己也是自然存在這樣的事實。克服這些缺陷雖然不能保證道德上適度的謙遜,但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這很可能是重要的心理先決條件。后面我將更簡要地表明,對非感知自然的冷漠典型地揭示了缺少審美方面的敏感性或者某種能讓一個人生命更加充實的心理定勢(disposition)。這些敏感性和心理定勢雖然本身不是道德美德,但它們是欣賞和感激他者所具有的善的自然基礎。①
我們首先來討論破壞自然環境者缺乏對其在宇宙中位置的認識。②這些人的視野必定比較狹隘,相對而言,他們只關心那些在時空上較近的事物。他們似乎很難理解我們只是宇宙宏大景觀中的滄海一粟、進化過程中的彈指一瞬,只是地球上幾百萬物種中的一個、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片段。他們知道存在星星、化石、昆蟲和各種歷史遺跡,但這些人對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自然界的復雜過程是否有一點了解呢?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體內運行的那些力量與支配所有其他生命、甚至非生命體的力量是多么類似?誠然,一個人的科學知識是有限的,沒有人能掌握所有的科學,但一個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有著廣闊而又深刻理解的人真的會漠視對大自然的破壞嗎?
也許我的第一種看法會很容易激起那些善于詭辯的反環境主義者們的抗議。① 批評者們會說:“也許有人會因為無知而漠視自然,但我學習過天文、地理、生物和生物化學,可我仍毫不愧疚地把沒有感知能力的自然環境只當作我們所用的資源。當然我們不該浪費,但究竟應該保護什么要根據長遠的成本和收益來衡量。”他們也許還會繼續道:“此外,作為哲學家,你應該知道傳統的休謨法則‘我們不能從是中推出應該’。所有生物學、生物化學等中的事實并不能推出我應該熱愛自然或者我想要保護自然。人們理解的是一回事,尊重的是另一回事。正如那些熱愛自然的人不一定是科學家一樣,漠視自然的也并非就一定無知。”
①為了方便起見,我用了環境主義者和反環境主義者(批評者)這樣的標簽,來指對我所提出的爭議問題所持觀點相互對立的雙方。例如,我所謂的“環境主義者”不僅支持保護森林,還反對那些即使無關人類和動物利益的破壞環境的意愿。而我所指的“反環境主義者”則不但指想要破壞自然的人,而且這種人對那些不涉及對人類和動物消極影響的破壞自然的行為沒有感到不安。
②“Even This Shall Pass Away”, by Theodore Tildon, in The Best Loved Poem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ed. Hazel Fellema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d Co., 1936).盡管環境主義者們可能承認批評者的邏輯,但他們會認為,事實上對自然更多的了解往往會提高人們對環保的關注度。果真如此,那么即使有批評者的反對意見,懷疑破壞環境者缺乏對自然的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并非就是沒有根據的。但我們的論證無需就此打住。環境主義者還可以按下面的論述進一步強化其最初的觀點:
當我講破壞自然的人不能正確認識他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指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認識,因為一個了解了一系列事實的人可能從來都沒有把這些事實聯系起來過,因而也從未清晰地看到過這些事實所組成的整個圖景。把自己看做自然的一部分是要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去看待自己和世界,這與自然科學中所列舉的各種詳細的信息相去甚遠。破壞自然的人缺乏的是這種視角,而非某個知識或信息。
“好的”,盡管作出一些讓步,但批評者也許又會有反駁的觀點:
那些漠視自然的人也許缺乏你所說的宇宙視野,但缺乏這種視野與任何特定的對自然的欣賞態度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事實上,當人們進入更廣闊視野時,不同人之間的反應會有相當大的差異。當我試圖清晰地把自己當作自然過程中的彈指一瞬時,我只會感到壓抑。這樣做完全不會激發我對自然的熱愛,反而讓我感到難過和憎恨。你這種浪漫主義的想法只適合像華茲華斯這樣的詩人或者特納這樣的藝術家。而你應該想想,當奧瑪開陽(Omar Khayyam,11世紀波斯詩人、天文學家)在你所說的這樣開闊的視野下時,他的反應會多么不同。當從宇宙視野中審視自己的人生時,他的反應是“喝光吧,因為明天我們會死”。另一些人的反應則幾乎完全相反,表現出毫無生趣的斯多葛派式的隱忍,就像詩人所描繪的智者那樣,在與他所愛的人婚禮的盛宴上,當站在人生幸福的頂峰時,他卻仍然不忘提醒自己“這樣的美好也終究將會過去”。②
作為總結,批評者會講:“即使一個人應盡量將自己視作自然中暫時的、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這樣做也并不能要求任何特定的規范性態度。有些人也許會開始熱愛自然,而另一些人則會為當下而活;有些會陷入消沉,有些則會感到壓抑或氣憤。因此,對自然的漠視并不必然地表示一個人沒有從更大的視野中審視自己。
環境主義者對此反駁可能會有幾種回應方式。譬如,他也許認為,即使有人將自己視作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但仍然漠視非感知自然,可這并非通常的反應。典型的反應是,當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更大整體的部分時,我們就會超越整體對我們的影響,逐漸重視那個整體。因此,即使存在反駁者提出的可能性,對非感知自然的漠視在大多數情況下仍然意味著人們未能把自己視作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
①顯然,康德是一個例外。他認為與“內心的道德律令”一樣,“頭頂上的星空”也是莊嚴的,但他不認為我們人類物種是不重要的。
②我所謂的“適度的謙遜”,指謙遜的類型及程度是道德上值得尊重的性格特征。當然,如何精確地界定何為“適度的謙遜”肯定會有爭議,但這樣表達的目的是為了剔除諂媚、虛偽的謙虛,低估某人的能力或類似的含義。
③我的這個觀點來自Philippa Foot的某些論述。如果有人質疑此處的經驗假設,環境主義者也許會按另一種不同的路徑進行論證。他會提醒我們注意,最初的觀點是那些破壞自然環境的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不是單純的知識上的認識,它同時也是一種態度,既反映了他所了解的知識,也反映了他的價值取向。例如,當我們說一個無知且具有奴性的人未能意識到自己在一個平等社會中的位置,我們所指的不僅是他對于特定經驗事實的無知,而且也指他對自己相對于他人所具有的重要性的那種要不得的態度。同樣,不能意識到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不僅僅是缺乏知識或廣闊視野的問題,而是對于應該重視什么的態度問題。一個雖然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但仍然只把非感知自然視作資源的人,他所采取的態度是:除了人類和動物,其他的一概都不重要。盡管乍一看,他與那些犯了將地球當作“宇宙中心”這種知識錯誤的前哥白尼時期的天文學家們不大相同,但他更像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盡管對其他種族相當了解,但卻以無關緊要的態度對待除他之外的所有種族。
如上分析,這一論證采用了一種常理,即對自然的意識通常會產生、也應該產生令人謙遜的效果。雄偉的高山、大海的風暴、大峽谷、高聳入云的紅樹以及我們“頭頂上的星空”,讓很多人禁不住感嘆日常生活中斤斤計較的那些事情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甚至連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也顯得渺小。人們通常認為這是相當合理的反應①,因此,那些理解自然卻仍不為所動的人們似乎就缺少了一種應有的謙遜。②缺少適度的謙遜并不等同于自私或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一個專注于個人利益的人也可能把自己的快樂和事業(事情)看得并不怎么重要。 ③而一個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卻也可能為某些在他看來不甚重要的事情做出巨大犧牲。 缺少謙遜也不同于相信自己有力量和影響力,因為一個人可能對自己非常洋洋得意,但同時又認為這個愚蠢的世界永遠也不會認同他。 缺少謙遜的人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皇帝,他認可他的家庭,因為那是他的;認可他的下屬,因為那是他任命的;認可他的國家,因為他選擇為他的國家而榮耀。另一種雖沒有如此極端但也缺乏適度謙遜的例子,就是那些只以對他所在階層的影響來判斷事物重要性的精英主義者。由此可見,對那些會破壞環境的人的懷疑在于,他們所謂的重要僅被限定在影響到像我們這樣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的范圍內。
適度的謙遜要求認識到非感知自然的重要性,這種思想類似于指責食肉者是“物種主義者”。這兩種觀點似乎都認為,人們把關心對象的種類過于狹窄地限定在與自己最為相似的物種身上。但無論這種想法在直覺上多么有吸引力,肯定會激起非環境主義者們的反對。他們會問:
為什么你假設我應該具有的那種謙遜要求我承認非感知自然功用之外的重要性?你自己也承認不能通過訴諸宗教或直覺的理由來說明非感知自然的重要性。缺乏進一步的論證,只是簡單地斷言理想的謙遜要求因為非感知自然自身的緣故而承認其重要性,實則是回避這個問題的實質。如果適度的謙遜是指承認一個人應該承認的與某事物相關的重要性,那么要想表明我缺乏這種謙遜,你就必須先證實一個人應該承認非感知自然的重要性。
①這種關注的因果關系很可能基于那個對象(樹木,玩具)曾經給這個孩子帶來過快樂,但這并不意味著重視這個東西就只是因為它將來可能給這個人進一步帶來快樂。有人也許會接受這種質疑,但仍有其他方式來論證謙遜與對非感知自然的反應之間的聯系。例如,假設我們認為適度的謙遜只要求承認非感知自然應有的地位,那么我們就得承認,即使一個人把所有非感知自然都僅看成是一種資源,邏輯上他也存在保持適度謙遜的可能性。這種邏輯上的可能性在心理上比較少見。由于我們人類的特點,也許在發展出因事物自身的緣故而認可它們的重要性,從而關心它們的普遍的包容性以前,我們永遠也學不會謙遜。對一個人來說,謙遜最主要的障礙就是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通過與自己或與自己所在圈子間關系的重要性來衡量一切事物。克服自我中心的方式和過程毫無疑問很復雜,但似乎所有努力關注的都無外乎人們如何與他人或動物相處。學會謙遜則要求我們學習去感受那些會影響我們和我們的社交圈之外的具有重要性的事物。能讓孩子去關心一只丟失的頰鼠或一只他興許永遠也不會再看見的流浪狗的命運,很可能也會激起他對某個丟失的玩具或對從小長大的那個地方的一棵大樹的關心。①學會因為事物自身的緣故而重視事物,而不是根據效用來衡量其重要性,這一點與判斷事物是否擁有某種直覺上的客觀性質不同,但對培養謙遜的美德十分必要。像對待人類和動物一樣,在與非感知自然的關系中也應如此。如果一個人僅把所有非感知自然視作資源,那么這個人似乎還沒有培養起克服自我中心所需要的包容。
四
遺憾的是,最后的這個論證存在局限性,它預設了體驗自然與克服自我中心之間的經驗聯系,這一點可能會受到挑戰。因為即使體驗自然能夠促進謙遜的美德,人們也可能通過其他方式在一個鋼筋水泥的世界里發展這種謙遜。如果二者間不存在經驗聯系,那么人們所需要的不過是在童年或成長過程中對大自然有限的體驗罷了。對那些已經克服了年少輕狂的自我中心的成熟人士而言,他們在人工環境中一樣能生活得很好。更重要的是,這個論證并沒有完全把握一個理想的人會謙遜地站在自然面前這一道德直覺的精神。這個思想不是簡單地指體驗自然會促進在他人面前適度的謙遜,而是強調自然環境會促使人們萌生一種把自己當作自然界中一部分的良好的感覺。在幾個月的城市生活之后,一個人獨自站在森林中,這樣的體驗不僅有助于消除一個人在其他人面前的傲慢,更重要的是它強化了且恰當地表達了一個人對自己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的接受。
我們剛才只考察了適度謙遜的一個方面,即人們對于其他人的重要性的感覺。我想,謙遜的另一個方面涉及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這不只意味著我們在認識上承認我們就是我們所是的這種生物。一個人是否接受自己并不完全看他如何賦予自己、他人、動物、植物和其他事物相應的重要性,而是取決于他如何理解、直面并恰當地回應“我是誰”的問題,比如他的能力和局限、對其他人的親和力、與他者的區別、自己身上無法改變的品性以及可改變的潛能等。自我接受不是單純的認識上的意識,一個人能夠從認識上意識到自己在變老,最終會走向死亡,但行為上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愚蠢的抗掙仍反應了他拒絕承認這些事實。另一方面,自我接受不是被動地屈從。如果一個人拒絕追求自己能力范圍內真正想要的東西,則表明這個人沒有接受他所擁有的自由和力量。某些像把白頭發染黑、穿得比實際年齡小二十多歲的行為,并不必然地意味著這個人缺乏自我接受,他這樣做除了希望隱藏自己的真實狀況,也許還存在其他的理由。當一個人的行為和情感方式植根于某種想要否認和拒絕自己的性格,試圖假裝自己并非如此時,他沒有接受自己。這并不是說自我接受的人就不對自己進行價值判斷,喜歡自己的一切,想要發展和展示自己的一切。他也會對自己過去犯的錯誤感到后悔,并且努力想要改掉目前的惡習。問題的關鍵在于他不否認所有這一切,不假裝這些并不存在或都是別人的事。這種對事實的拒絕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比實際更好,因而與適度的謙遜無法相容。
①參見Ernest Becker, The Denial of Death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過去這種類型的自我接受曾長期以各種名義被當做人類的優良品質,但這與保護環境有何關系?我認為存在著以下聯系。因為人類作為自然的部分,我們的生活、生長、衰老和死亡遵循著同其他生命類似的自然規律。盡管擁有人類獨具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我們也和很多動物、植物一樣有著共同的需求、局限和缺點。拋開個人偏好和各種不同的傳統價值觀,這些事實本身無所謂好壞。但要接受這些關于自己的事實卻并非易事,或者說并不是一件尋常之事。
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女人拒絕看自己的,有些人更愿意構建一個永恒的世界,他們只提醒我們注意人類所具有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本質,卻從不考慮我們與“低等”生物的親緣關系。心理學家提請大家注意“對死亡的拒絕”,它揭示了一種與自我接受不相容的態度,而自我接受則是從古代哲學家到斯賓諾莎及以降都贊美的人類優良品質。①我的意思不但指體驗自然會促進這種自我接受,而且,那些充分接受自己是自然界之部分的人們通常缺少用人工自然代替天然自然,從而使自己與自然相分離的動機。荒野中的一場大風暴會幫助我們認清自己作為動物的脆弱,同樣重要的是,對這種體驗的拒絕則反映了人們不愿意接受自己脆弱的一面。那些隨時準備毀掉古老紅樹林的人缺乏適度的謙遜,他也許并不十分夸大自己相對于他人的重要性,但他肯定會盡量拒絕將自己視為眾多自然生物中的一員。
五
至此我已表明,盡管對非感知自然的漠視本身不是一種道德上的惡(vice),但它很可能反映了無知、自我中心或缺乏自我接受,這些正是要獲得適度的謙遜所必須克服的。另一個思路是將對非感知自然的態度與其他人類優良品質相聯系。例如,有人認為,對自然的漠視反映出缺乏審美敏感性或某種植根于自然的感激之情。
當看到一個被帶狀礦槽破壞的山坡或者目睹某個花園被鋪上瀝青,我們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多難看啊”,認為眼前的場景了我們的審美。當然并非所有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會給人以美的感覺或者會引起我們的審美興趣,有時候某些自然場景會被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杰出的建筑物代替。但這絕非通常環境主義者們關心的事件中的情形,更多的情況是自然的美被各種形形的丑陋所取代。
對于這種情形,批評者很可能會反擊說,即使他缺乏美感,這也不是道德上的惡。他的成本/受益的計算已經考慮了他人從觀賞森林中可能獲得的快樂,我們又憑什么指責他呢?
盡管美學和道德有著相反的哲學傳統,但二者并不像通常認為的那么不同。對美的欣賞是具有理想道德的人應該盡量發展的一種優良品德。但是,即使先把這種可能會有爭議的觀點放在一邊,那些對自然缺乏審美反應的人仍然有理由關心自然。即使審美敏感性本身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我們頭腦和心理具有的很多能力也是欣賞他人所需要的,譬如好奇心,對新事物開放的胸懷,從不熟悉的視角觀察事物的能力,通感的想象力,對細節、多樣性和秩序的興趣,能夠擺脫眼前和實用的情感自由等。所有這些都是審美敏感性所必需的,也是一個人充分感悟各種類型的人所需要的特性。問題不在于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否能夠區分美和丑,而在于對于自然中的美麗、壯觀、秀麗、憂郁以及別開生面的生趣缺乏感悟力和響應,很可能也反映了一個人缺乏欣賞人類世界中真、善、美所必需的開放的頭腦和精神。
但是,反環境主義者也許拒絕接受缺乏審美敏感性的指控。如果一個人宣稱自己欣賞17世紀的微型肖像畫,卻痛恨荒野自然,那么這樣的人很難讓人信服。人的品味也許不同,但審美感覺不會有那么大的選擇性。相反,這個人可能會堅持自己確實熱愛自然之美。假如,他度假時曾在塞拉山區滑雪、拍攝各種野花等。他也許會這樣強調自己的觀點:
我對自然美的熱愛和任何人一樣強烈,但我看不出這與除人類快樂和為人利用之外的目的而保護自然有什么關系。非感知自然是資源,其最佳用途是取悅我們。我在計算保護一個公園、打理一個花園等的成本和受益時,我將這些都考慮了進去。但你所提的問題顯然駁斥了將保護自然當作一種享樂手段的愿望。而我要說,只要可能,就讓我們盡情地享受自然吧。但如果明天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都要死了,我們完全可以將所有植物也一塊毀掉。一片沒有人使用或欣賞的紅樹林完全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