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免疫學;教學;體會;教學方法
醫學免疫學作為醫學院校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 其內容抽象復雜, 與其他學科交叉性強,同學們普遍反映醫學免疫學知識苦澀難懂,再加上在中醫院校課時又少,如何利用有限課時讓學生掌握系統的免疫學知識,本人就近幾年的教學經歷,談幾點體會。
1 課程的時間和內容的安排很重要
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關系甚密,醫學微生物學是免疫學的基礎,所以免疫學應該在微生物學開過后再開設,否則很難進展。如病原生物對人類來說是抗原,那么學過微生物學的同學很快就會聯想到病原生物有哪些種類及特點等有助于對抗原的理解;另外講到醫學上的重要抗原時,肯定會提到動物免疫血清,如破傷風的抗毒素等,在微生物學中已經學過破傷風梭菌致病是分泌的外毒素致病的,在緊急預防或治療中要用到破傷風抗毒素, 因為是動物體血清,所以對人來說既是抗體也是抗原,在用時要做皮膚試驗等等。又如我們在微生物學的學習中了解了很多的致病微生物,會致我們人類各種疾病,是挺可怕的,尤其是病毒。而在免疫學一開始就會講免疫系統的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免疫防御,主要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那么學生就會意識到雖然病原微生物可怕,但是由于我們具有免疫系統,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病的。總之,微生物知識的學習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很重要,所以在開課順序上要注意。
中醫院校免疫學的學時很少,只有二十幾節,要想利用這短暫的時間讓學生掌握系統的免疫學的知識,在內容安排上要詳略得當,詳講的有:免疫學緒論、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統與免疫應答、超敏反應、免疫學在醫學中的應用中的免疫預防;略講內容有:補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細胞因子等,這樣以免疫應答為核心的系統的免疫學內容基本包括。雖然課時少,但是通過以上的學習,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2 以提問開頭,讓學生帶著平時生活中的疑問來聽課
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1]。鑒于免疫學是一門實用課程,與在教學中需要學生掌生活聯系緊密,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我們最好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同時密切聯系臨床知識,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的空間,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然后再來介紹課程內容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同種異型抗原時,首先讓學生思考我們人與人之間跟抗原有關的的不同之處,為什么我們輸血的時候要遵循同型相輸的原則,又如O型血到底是不是萬能獻血者等等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展開討論和學習,使得學生通過學習認清這些現象的本質,為今后臨床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如我們在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類藥物時,為啥要做皮試,為啥選真皮層與表皮層中間的部位做,在沒有異常的情況下再通過另外一個部位靜脈來進行輸液治療。所有的上面的這些疑問可能很多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但可能不清楚是免疫學的知識。帶著這些很想搞清楚的問題,聽課的效果不言而喻。
3 注意免疫學各章節間的緊密聯系,樹立整體系統觀念
免疫學各章節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所以在第一次上就要給學生提到這一點,不像微生物學知識,章節間聯系不是很多,如果學生在前面某一環節沒有學好,那么后續課程的學習就會有困難,缺乏連貫性,這也是免疫學相對難學的主要原因之一。抗原、抗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細胞因子、免疫系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等是基礎,而免疫應答則是基礎免疫的核心,圍繞這一核心就可以將前面的基礎內容聯系起來, 其中抗原是進行免疫應答的啟動因素,抗體是免疫應答的效應物質,免疫系統則是免疫應答的執行官,另外,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細胞的活化又受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限制等,通過這些,讓學生意識到免疫學整體觀念, 我們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是非常嚴密的網絡系統,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可能就會影響到整個網絡,甚至出現免疫性疾病。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以后臨床工作的+理論指導。,
4 重視實驗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臨床和科研工作打基礎
免疫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理論課與實踐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部分,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讓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基本知識,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醫療實踐當中去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如臨床中最常做的血型鑒定,肉眼可直接觀察結果,其理論就是我們免疫學的凝集反應;另外乙肝五項的測定方法是免疫學中的ELISA技術,通過這些實驗讓學生意識到免疫學知識在臨床中應用的廣泛性。在實驗課教學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立操作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且將實驗成績納入學科總評成績中。通過全方位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為臨床科研工作打基礎。
5 情感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作用顯著。如在教學中適時地用卡-介苗的研制者卡-介二氏、白求恩等的動人故事及歷代為攻克醫學難關而做出犧牲的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意識到醫療職業的重要性,對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2,3]。
參考文獻:
[1] 魏微,李群. 關于醫學免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安徽醫藥,2007,11( 3) : 275-276.·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微生物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8721
國內刊號:11-1865/R
郵發代號:82-22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 微生物;快速鑒定技術;發展;應用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92-02
傳統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及方法已不能適應微生物學的迅速發展,生化鑒定或者血清學分型是傳統微生物檢測技術之一,盡管這些方法具有極高的準確性,但操作起來極其繁瑣,實驗所用的時間較長,且需要大量的人員參與,耗時耗力,而且對病原菌的檢測的難度相當大。為此,微生物學正力求尋求一種快速、準確、省時、省力且省成本的快速檢驗方法。目前,伴隨微生物學的迅猛發展,相關技術得以體現和應用,現概括如下。
1 分子生物學技術
1.1 PCR PCR檢測技術是指通過將合成的DN段變性-延伸-復性的反復性操作,使得DNA模板以百倍的數量增長,并對DNA產物的熒光條帶加以檢測,從而確定微生物的種類。此種技術敏感性極高,且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特異性,從理論上看,它可以檢出一個細菌的拷貝基因,所以,此種技術的優點之一便是有效縮減了增菌時間。而且,此種檢測技術能夠對大腸桿菌、肉毒桿菌、李氏桿菌以及沙門桿菌等病原菌進行定量檢查,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檢測范圍。盡管熒光定量PCR技術目前已被認可,其檢測的準確性較高,但價格昂貴,成本偏高,在基層難以開展。
1.2 基因探針技術 對于基因探針技術,我們又可稱之為分子雜交技術,其原理主要是利用DNA分子的高度精確性探查某一特異性DNA序列。對于此種技術的運用首要的就是要對探針進行標注。基因探針技術運用起來快速敏捷,且精確度較高。但是此種技術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果要對某一種菌進行檢測,相應的,需制備一種探針,在鑒別上還有局限,有待進一步發展。
1.3 基因芯片技術 利用微電子或者微加工技術將成千上萬的基因寡核苷酸有序地排列在纖維膜或者硅片上,由此而得到某種信息的技術,我們稱之為基因芯片技術。此種技術的運用需結合以上PCR以及基因探測技術等,并與寡核苷酸點混合,再利用掃描儀對熒光分布模式進行觀察和分析,最后確定檢測樣品上的微生物。因可以一次大量使用探針,所以對樣品的檢測也可以一次性多個,從而縮減了檢測時間,簡化了檢測步驟。就目前來看,雖然此種技術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其價格昂貴,靈敏度還有待提高,且分析能力較差,還需改進。
2 免疫學技術
免疫學技術主要是指對抗原和抗體的結合反應作出觀察,并通過免疫放大技術對細菌加以鑒別,此種技術的靈敏度較高,且檢測迅速,檢測效果好,沒有過高的技術要求,目前已被廣泛運用。
2.1 乳膠凝集反應 乳膠凝集反應是指人工大分子乳膠顆粒標記抗體與待測抗原發生了凝集反應,且此種反應肉眼可見,從而可以對目標病原微生物或者毒素進行檢測。
2.2 酶聯免疫法(ELISA) 酶聯免疫法是指將抗原或者抗體與某種酶連接成酶標抗原或者抗體。具體測定時,讓受檢標本或者酶標抗原(抗體)按不同的步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抗體)起反應,并將起反應后的復合物與其他物質分開。再加入酶反應的底物,此時底物會被酶催化成有色產物,產物的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存在相關性,我們可以觀察顏色的變化,從而對檢測物進行分析。酶具有極高的催化頻率,我們可故意放大反應效果,從而抬高技術的靈敏度。
2.3 免疫磁性分離法 將抗體偶聯于磁性顆粒的表面,此種結合具有一定的磁響應性,從而可以對免役磁性微球與待檢測的混合物進行共同培養,此種方法我們稱之為免疫磁性分離法。經過抗元抗體的反應,免疫性微球與待檢測的微生物的靶物質相結合,此時通過一個磁場裝置的整合,微生物滯留在磁場中,從而得以將微生物分離。
3 選擇、鑒定用培養基法
選擇鑒定用培養基法是通過將生化反應底物以及酶反應底物等加入培養基,從而將分離與鑒定快速完成。此種方法操作簡便,可接受性強,值得應用和推廣。
4 快速測試片法
將培養基或者顯色物質附著在紙片或者膠片上面,觀察微生物的生長、顯色,最終測定食品中的微生物。對于紙片的選擇,目前較多使用的是濾紙,除此之外,美國3M公司生產的PF(Petrilm)試紙也頗受歡迎。采用紙片法,可檢測出包括大腸菌群、沙門菌、霉菌以及葡萄球菌等在內的各種菌類。此種方法成本低,使用簡便,攜帶方便,目前應用較廣泛。
5 細菌直接計數法
細菌直接計數法主要包括兩種,即流式細胞儀(FCM)和固相細胞計數(SPC)法。流式細胞計數靈敏度較高,可同時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細菌總數以及大腸埃希氏菌等的檢測。
6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AMS)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介入了現代計算機技術,它將現代計算機技術與微生物檢測技術相結合,進行自動微生物檢測。它完全脫離了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與純化過程,直接對樣品進行檢測。此種技術操作簡便、迅速,且結果準確,唯一不足是價格昂貴。
參考文獻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創造性思維;交流氛圍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兩門課程是高等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涉及基礎醫學、檢驗醫學、護理學、檢驗與檢疫及預防醫學等專業。授課內容主要是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免疫原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及特異性治療等。它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與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密切相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傳統的病原生物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即教師機械地講授,學生被動地記憶。
一、加強基礎設施資源建設
基礎設施資源包括實驗室、圖書室及閱覽室等。其中,實驗室是“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重要的課程資源。不但是學習知識的場所,而且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但是往往由于實驗室經費不足、配套設施不齊全、購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部分實驗內容不能順利開展,教學的實驗質量難以確保。
二、理論教學改革
1.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素質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為主客體,教師的行為影響學生,學生的行為影響著教師。教師的品行專業素質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
2.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注重主動探究
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變被動的灌輸式的教學為主動的探究過程,力圖使學生能夠掌握病原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熟悉病原生物學的最新進展,為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奠定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
3.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知識的積累
學習的關鍵在于愿不愿意自主學習,學習是學生大學期間的任務,如果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那么師資再優秀,教學條件再完善,也無法督促學生自主參與其中。因此,學生應當轉變學習觀念,重視參與式學習,喚醒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在學習中形成情感體驗,改變學習態度,用探索、發現的方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4.關注前沿信息,對比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將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又要補充一些開拓性、時代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前沿內容。如,微生物的耐藥性這一章節,我們為學生播放與耐藥機制相關的視頻和短片,引導學生就微生物耐藥機制的產生及防控進行積極的討論,鼓勵學生查閱耐藥機制最新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并就學習心得進行討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實驗教學改革
1.增設探究性實驗,發展創造性思維
探究性實驗的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完善和發展,所以日常教學中,相關專家呼吁應該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和自主實驗設計應該占據實驗項目的絕大部分。把實驗的過程變為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樂趣,形成研究問題的思維習慣,這一模式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2.綜合實驗以及設計實驗為主線的考核模式
理想的實驗考核體系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且可以合理地評估學生的基本技能,相對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經過實驗項目開設和規劃上的具體調整,新的考核模式以新增的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為核心內容,將考核按實驗模塊逐步進行,重點對醫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考查,考核內容分為實驗模塊(占據70%)和病原體形態辨識考核(占據30%)兩部分。
3.建立虛擬實驗網絡平臺,創建濃厚的學習交流氛圍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己不知不覺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中,網絡資源被逐步引入教學中。課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議合理開發網絡資源,建立虛擬實驗網絡平臺,開放式的實驗平臺應用便是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有力支持。
隨著醫學事業的高速發展,由于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再加上醫學事業的高速發展,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在不斷地更新與改革,在醫學教育中,從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改革,在改革的探索中發現適應本課程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以促進學生“成人”和“成才”為目標,培養出兼備臨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明霞.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對教師教育的反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2]周密,李哲,王艷艷,華芳,鄭海箏.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0).
[3]楊利英.PBL模式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
[4]周密,李哲,王艷艷,等.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0).
[5]趙平,徐慶強,戚中田.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12(3):161-162.
關鍵詞:皮膚性病 本科教學 對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89-01
從目前高校皮膚性病本科教學的實際開展來看,由于存在一定數量的外國留學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就要考慮外國留學生的接受程度,在課程體系構建、教材選擇和教學方法和考試上進行積極改革,適應外國留學生的變化,滿足外國留學生的需求。基于這一考慮,在皮膚性病本科教學中,應正確分析外國留學生的特點,并結合皮膚性病本科教學實際,制定具體的對外教學策略,提高對外教育質量,促進皮膚性病本科教學發展,使皮膚性病本科教學能夠在對外教育方面取得積極效果,提升皮膚性病本科教學水平。
1 皮膚性病本科教學要想提高對外教育質量,就要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根據現代醫學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適應皮膚性病學科發展趨勢,對《皮膚性病學》課程及其結構進行優化和創新。即以皮膚性病學科為主導,將皮膚性病、風濕病學與免疫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有可能學習到更豐富、更富挑戰性知識,有利于培養這一領域的新型人才。新構建的課程體系有機地融合了皮膚性病學、風濕病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知識,使學生掌握皮膚性病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該課程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核心課程:整合皮膚性病學、風濕病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知識體系組成的新《皮膚性病學》,充分體現了各學科的優化組合,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之間的雙向滲透與重組[1]。(2)選修課程:包括免疫學新進展、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膚性病學新進展、風濕病學進展等。(3)加強實踐教學。增加臨床見習等實踐機會,使學生看到更多的病種,增加更多的臨床知識,特別是一些少見病、罕見病的積累,正所謂“見多識廣”,對將來的臨床工作將大有好處,提高了臨床教學的有效性。為了保證對外教育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在課程設置上,應使課程體系滿足外國留學生的需求,達到易于外國留學生接受的目的。
2 皮膚性病本科教學要想提高對外教育質量,就要建設配套教材
考慮到外國留學生的特點,在皮膚性病本科教學中,要想提高對外教育質量,就要在教材選擇上下功夫,主要應根據外國留學生的需要,建設配套教材,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分析外國留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外國留學生的教材
從目前皮膚性病本科教學來看,外國留學生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學生居多,為了保證皮膚性病本科對外教育得到有效開展,滿足印度和巴基斯坦學生的實際需要,在教材選擇上,應正確分析外國留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外國留學生的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2.2 根據外國留學生的實際需要,建設配套教材體系
從目前印度和巴基斯坦留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來看,外國留學生不但需要在專業知識上實現提高,還需要在漢語水平上有所提升。為此,應在教材體系建設過程中,根據外國留學生的現實需要,建設相應的配套教材體系,促進教學發展。
2.3 按照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基礎,合理選擇漢語教材
考慮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學生的實際漢語基礎,在皮膚性病本科教學中,可以適當選擇漢語教材,提高漢語教材比例,提升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實現漢語知識和皮膚性病學科知識的雙提升,促進皮膚性病學科的教學發展,滿足外國留學生的實際需求。
3 皮膚性病本科教學要想提高對外教育質量,就要在教學方式、方法和考試上進行改革
考慮到皮膚性病本科的教學特點以及我國留學生的實際需求,皮膚性病本科教學要想提對外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方法和考試上進行全面改革,具體應采取以下措施。
3.1 根據外國留學生的特點優化教學方式、方法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制定中,應充分了解外國留學生的特點,以滿足外國留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對教學方法進行全面優化,保證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提高教學方法的實效性,使教學方法能夠發揮積極作用,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從外國留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來看,外國留學生需要在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上獲得較大提升,為此,我們應根據外國留學的這一現實需求,加強臨床實踐,給學生分批分組,參與皮膚科門診及病房的診療活動,并在診療活動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學習基本知識,基本技能。
3.2 在考試內容上側重于考察外國留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
為了保證外國留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皮膚性病學科知識,在本科教學中,應通過考試的手段檢驗外購留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為此,應對皮膚性病本科考試進行改革,在考試內容上側重于考察外國留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掌握能力,加強課堂考核,提升教學水平和考試考察結果,使外國留學生的整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促進皮膚性病本科教學取得積極效果。
4 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皮膚性病本科教學中,考慮到外國留學生的實際需求,應從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建設配套教材和教學方法及考試改革上入手,提高重視,加強自身素質,充分了解學生,采用啟發式和互動教學,提高皮膚性病本科教學對外教育質量,使皮膚性病本科教學能夠在對外教育中達到預期目的并取得積極效果。摸索和完善適合留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同時亦將對本國學生的皮膚性病學科教學改革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江,林春齡.論新形勢下國際漢語教師綜合技能的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9):55-56.
[2] 趙文佳.對外漢語教師與留學生溝通探究[D].黑龍江大學,2011(10):34-35.
[3] 張曉品.國內對外漢語教師與外籍英語教師教學方法的對比[D].云南大學,2012(8):58-59.
[4] 徐茂.對外漢語教師課堂和諧教學語言藝術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10):65-66.
LIAO Li
(J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xi Fuzhou 344100, China)
【Abstract】QQ (Tencen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mobil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in China.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is very complex, it is basic cours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Due to its profound theory and abstract content, lack of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knowledge points,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course in the basic medical cours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QQ mobil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as an auxiliary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ertain exploration. In conclusion,QQ network platform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enhance the mutual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imulate teachers' enthusiasm in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QQ;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Mobil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免疫?W與病原生物學》是醫學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程,具有理論深奧、內容抽象、各知識點之間缺乏聯系等特點,使其成為醫學基礎課中最難學的課程之一。部分學生反映在學習過程中易失去信心,產生厭學心理。因此結合時代特點,適當改變教學方法,建立移動互聯網教學平臺,有助于師生教與學的開展。據調查大學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機,QQ是學生聊天交流的重要軟件之一,普及程度非常高。近兩年作者通過建立“QQ群”等方式,在師生之間搭建網絡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課程內容多,難度高
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由上篇醫學免疫學、中篇醫學微生物學和下篇人體寄生蟲學構成,內容繁多。其中醫學免疫學作為一門前沿學科,要理解需要其他醫學基礎課程(如: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細胞生物學等)知識作為鋪墊,是公認較難學的一門醫學課程[1]。該科目理論性強,概念枯燥,隨著內容的深入,尤其學習到免疫細胞這一節時,大量的細胞表面標志讓學生倍感學習吃力,易產生厭學心理。醫學微生物學中細菌各論這一部分羅列了幾十個病原性細菌,極易混淆,難于記憶。
1.2 課時有限,師生互動少
近年高校增加思想政治課程的比重,減少了醫學基礎課的課時,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原總課時為68學時,其中理論課52學時,實驗課16學時,如今壓縮為總課時51學時,理論課39學時,實驗課12學時。由于學時有限而課堂教學內容多,進一步減少了師生互動和交流,導致學生有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答,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減退。
2 研究的資料和方法
關于研究對象方面,選擇15級大專護理學生,共6個班400人,隨機抽3個班當成本次研究的對象,利用QQ網絡平臺輔助教學;陰性對照為剩余3個班約200人,采用傳統教學法。研究方法為:首先,第一節課,公布建立的 QQ 群號;然后,教師指導該班學生,選擇學號和姓名的方式,申請入群,并加教師的QQ為好友;最后,借助于實踐網絡,進行彼此討論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借助 QQ 開展輔助教學:
2.1 通過QQ實現隨時隨地答疑解惑
定于每個周四,晚上八點至九點,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借助 QQ 群集中解答學生疑問,并且對于學生難以掌握的地方可以開展討論,引導學生一起思考解決問題。平時任何時間學生可以給教師留言提問,探討教學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建議和設想等等,真正做到每周的知識每周消化。
2.2 通過QQ實現教學資源的傳遞
醫學免疫學部分內容十分抽象難懂,如:補體的激活途徑、體液免疫的過程、細胞免疫的過程等。為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部分內容,課堂教學時教師會播放國內外優秀的教學視頻和教學動畫,但因為課時限制很多動畫只能放一遍,無法仔細講解。任課教師可以借助QQ群和QQ空間,把大量和教學相關文件上傳后,學生就能夠自動下載,課后觀看自學。
2.3 通過QQ實現在線批改作業
教師可以借助 QQ 共享,公布上傳習題,然后學生在規定時間之前,下載完成作業,并將完成的作業上傳供教師下載批改。
2.4 通過QQ拓寬課堂
醫學免疫學作為一門前沿學科,知識更新非常快,教師可以借助QQ空間和QQ共享將趣味性強、前沿的知識共享給學生,讓學生第一時間接觸到國際前沿的研究結果[2]。同時,近年來H7N9禽流感等疾病頻發,課本上相關的防治知識較少,教師可以上傳相關知識供學生學習。
3 研究結果
測量指標分兩部分,學習興趣、教學評價及是否增進師生情感等主觀問題選擇自行設計問卷,實際教學效果以最終考試成績方式,進行統計分析[3]。通過QQ網絡平臺,教學反饋與評價方面,實驗組78%的學生認為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率實現充分提高。85%的學生認為,可以增強對于知識掌握。91%的學生認為,可以拓展教學。同時86%的學生認為,可以起到增進師生感情作用。而那些選擇 QQ 網絡平臺,接受輔助教學學生,最終考試成績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充分對比表明,那些選擇 QQ 平臺學生,在最終考試成績方面,普遍高于其他學生。
4 研究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筆者得出QQ網絡平臺在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教學中的優點如下:
4.1 構建有效的教學輔助平臺和支撐平臺
利用 QQ 群郵件的文件傳輸及文件共享功能,教師可以方便地傳輸和共享教學資源、上傳與下發作業,構建資源共享的平臺,通過平臺的搭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資源用于自主學習,強化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
4.2 培養學生學習表達能力,加強師生互動交流
一名合格的護理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充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的堅實基礎,為良好的醫患關系做鋪墊。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提問受限,且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多不好意思舉手回答問題,而在 QQ 群上進行討論時,由于網絡的氛圍較為輕松,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大膽地發言,平時較為內向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帶領下也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每個人的發言全體群成員均可見,故無論是否參與發言討論,每位學生都可以從中學到相應的知識,較傳統課堂有更高的效率。
4.3 增進師生情感,提高學習興趣
由于高校教育課時數有限且師生比低,往往一個班約70個學生只有一名教師授課,教師與學生現實中接觸的機會比較少,甚至會出現結課后學生不記得教師的姓氏。QQ網絡平臺的出現為師生的情感培養創造了機會,消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順暢。
4.4 增強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QQ 網絡平臺中運用討論式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鍛煉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考的興趣。對于教師來說,為了避免回答不出學生提問的尷尬,就會主動查找資料,積極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及時掌握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同時,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英文名稱:Life Science Research
主管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主辦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7847
國內刊號:43-1266/Q
郵發代號:42-17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 CD58;乙肝病毒;肝硬化;肝癌
[中圖分類號] R392.1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b)-098-02
The differences research of the carriers, cirrhosis, liver cancer patient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s and the molecular level of CD58
CHEN Qiu-sheng1,LI Jing2,WANG Cui-xia2
(1.The Institut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of the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 524023,China;2.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Aff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2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carriers,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patient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s with CD58 on the molecular level,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D58 as an indicator of development of the illness.Methods:Normal, The patients of Hepatitis B carriers, liver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heir expression level of red cells’ CD58 and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groups were detected.Results: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red cells’ CD58 between 3 groups of patients and the normal group. The level red cells’ CD58 of the liver cance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other patients grou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rriers and liver cirrhosis group.Conclusion: The level of red cells’ CD58 is a good indicator to jud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llness.
[Key words]CD58; Hepatitis B; Liver cirrhosis; Liver cancer
紅細胞膜表面存在多種免疫分子,其參與機體識別抗原、清除循環免疫復合物、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調控淋巴細胞等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反應,在抗感染、抗腫瘤和免疫自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此,我們測定乙肝病毒感染的正常攜帶者、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紅細胞CD58分子的水平變化,以探討其與乙肝病毒感染病情發展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7年1~12月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和附屬中心醫院臨床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的正常攜帶者、肝硬化、原發性肝癌患者共93例,男63例,女30例。3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對照組。各組的乙肝病毒檢測表面抗原(HBSAg)均為陽性,性別和年齡無統計學差異。小牛血清購自杭州四季青公司。抗體均購自博士德生物公司。
1.2方法
取受檢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枸櫞酸鈉抗凝,水平離心2 000轉/min離心5 min以洗滌紅細胞,重復操作3次,以戊二醛固定,最后一次洗滌后加入1% S/BSA(生理鹽水/小牛血清),4℃箱保存。實驗時樣品洗滌后,用PBS配成2%紅細胞懸液,依次對應加入一抗(鼠抗人CD58單克隆抗體)、二抗(鼠抗人CD2單克隆抗體,購自博士德生物公司)及堿性磷酸酶標記羊抗鼠lgG。最后取樣本上清液,以酶標儀405 nm測定,讀取吸光度值,減去對照孔(無抗)值,求得各樣品A值。
1.3統計學處理
所用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統計軟件SPSS 11.5,進行組間差異的統計方法為t檢驗。
2結果
三組患者紅細胞CD58分子數量的表達均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肝癌組與其它兩組相比較,紅細胞CD58分子數量亦顯著降低 (P
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一般認為乙型肝炎病毒并不直接損傷肝細胞,而是機體免疫系統在清除HBV時殺傷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從而導致肝細胞損傷。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機體免疫狀態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CD58又稱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性抗原-3(LFA-3),是淋巴細胞CD2的天然配體。它廣泛表達于血細胞,在紅細胞上呈現高表達[1~3]。謝明等[4]的研究結果表明,CD58可能通過促進T細胞、NK細胞活化,促進Th1細胞分化,進而增強細胞免疫應答等途徑來清除病毒。
我們的結果顯示,三組患者紅細胞CD58分子數量的表達均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肝癌組與其他兩組相比較,紅細胞CD58分子數量亦顯著降低(P
[參考文獻]
[1]劉險峰. 紅細胞表面分子與紅細胞免疫[J]. 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 2004, 27:221-224.
[2]丁志祥,張樂之,郭峰.肝癌患者紅細胞CD35、CD44s和CD58分子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肝臟,2006,11(1):62-63.
[3]王海濱,錢寶華,張繼利,等.腫瘤患者紅細胞CD44s與CD58分子的定量測定及意義[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0,20: 381-384.
[4]謝明,王香玲,紀玉強,等.外周血單核細胞CD58和CD58mRNA表達與HBV感染關系的研究[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5,33(2):36-40.
[5]Fonseca AM,Pereira CF,Polo G, et al. Red blood cells Promotes survival and cell cycle progress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T cells independently of CD58/LFA.3 and hemecompounds[J].Cell Immunol,2003,224:17-28.
【論文摘要】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臨床微生物學實習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對于引導學生結合臨床病例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促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臨床微生物學是檢驗醫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它綜合了臨床醫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感染流行病學等學科的內容,是一門學科內容豐富且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近年來,伴隨著與微生物相關的sars、禽流感、豬流感等感染性疾病的大范圍流行,臨床微生物學已成為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學科。在本課程的臨床實習教學工作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的理論結合臨床實際病例,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一直是本課程臨床實習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現代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課件、視頻課件等)應用于本課程實習教學后,以其多種媒體的綜合優勢(包括生動的圖像、直觀的立體模型、逼真的動畫模擬等)解決了傳統教學的問題,使本課程實習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
1現代教育技術概述
1.1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
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包括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星廣播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是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1.2現代教育技術教學體系的特點
從教學規律看,具有信息呈現多形式、非線性網絡結構的特點,克服了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線性的缺陷,符合現代教育認知規律。可以把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融合為一體,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記憶得到強化,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認知結構不斷重組的遞進式學習過程。
從教學模式看,這個教學體系既是可以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與系統,又是能夠形成相互協作的教學環境與系統。多種學習形式交替使用,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還可以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跨越時空的限制進行互相交流,實現自由討論式的協同學習。
從教學內容看,其知識信息來源豐富、容量大、內容充實、形象生動且具吸引力。為學生創造了寬闊的時域空間,既可超越現實時間,生動地展示歷史或未來的認知對象,又能將巨大空間與微觀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學生面前加以認知。
從教學手段看,系統強調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群的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材、學生不點一線的格局。學生面對的不再是單一枯燥無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變的粉筆加黑板的課堂,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圖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視聽組合的多媒體教學環境與手段和在網絡、遠距離雙向傳輸的教學系統。所有這一切使得傳統教法中抽象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立體多元組合形式,使得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狀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功能,對大腦產生多重刺激作用,從而使得學習效果顯著提高。
2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所取得的效果
2.1教學信息量大,內容形象直觀,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
醫學中的微生物是細菌、病毒、真菌等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于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上千倍甚至上萬倍才能看見的微小生物岡。學生到臨床實習時對原來課堂上學習的各種微生物在顯微鏡下的形態、特征、臨床致病診斷標準等內容,早已模糊了。要他們在實習時結合各種臨床病例重新對大量各類的細菌、病毒真菌等進行鑒別性學習、記憶和掌握,難度較大,常常會混淆不清。
授課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各種微生物的形態、特征用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等各種媒體進行綜合處理,就可以將原本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使原先不容易理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并且可以反復播放,形成視覺、聽覺反復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反映記憶深刻,易于掌握。
2.2有利于結合臨床實際不斷更新學科知識和在教學中隨時拓展、增補學術前沿的內容
近年來,細菌和病毒的變異非常快,新的細菌和病毒不斷涌現(如sars病毒、h1n1流感病毒等),要求臨床相應的診斷應快速、準確,以保護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時臨床上常用的檢測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改善,特別是隨著微生物基因組的深人研究和進展,促進了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診斷新技術發展。包括核酸雜交、核酸體外擴增和基因芯片等臨床診斷新技術給臨床實驗室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帶來一片光明。在臨床微生物學的實習教學中,授課教師緊跟科技發展前沿,及時更新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學科研究進展,因而受到學生歡迎。
2.3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互動學習和減輕教師的負擔,緩解臨床醫療和教學工作的矛盾
臨床微生物實習教學通常是在臨床工作實踐的同時進行,但是由于醫院的臨床醫療任務很重,而且不能出任何醫療事故,同時學生的實習課業也不能耽誤,因此實習教學顯得較為枯燥和相對簡單。實施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后,可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求知欲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可利用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具體病例對照多媒體課件,針對學生在臨床中遇到的困惑進行有的放矢輔導答疑,有助于教師指導學生課外主動學習,做到臨床和教學兩邊兼顧。
在臨床微生物學的實習教學中,由于授課教師使用經過精心研制的視聽教材、多媒體課件,采用互動式、臨床病例結合式教學方法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性、探究性學習,師生教與學達到了互動,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強化了學生學習和掌握本課程臨床知識的能力。學生反映多種媒體教學形象、生動,自己記得牢、分得清相關知識點。學生實習出科考核時成績普遍優良,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也都是優秀。
3思考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