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后,我想了很多,作者余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后卻有那么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為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里穿著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為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后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干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于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生態課堂強調“以生為本”,主張在課堂的生態場中,通過老師的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自由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能夠主動思考、得出結論而不是照貓畫虎、簡單模仿、機械訓練。因此,教師要努力打造一個充滿思維的含量、自由開放的生態課堂。
一、巧設情境,為學生打造一個有趣的課堂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僅是灌輸知識,還應該是激發、調動、激勵,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究語文知識,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死氣沉沉的氣氛,較快地把學生帶入到文本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智力、非智力因素。
例如:學習《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在簡單導入出示課題“愚公移山”四個字時,可以在字體的大小上做些文章。把“愚公”兩字寫得很小,而把“山”字寫得很大,然后請學生說說看了題目后的感受,一些學生明顯感覺到題目字體安排上的不合理,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通過討論感受到人在山的面前是如此渺小,愚公移山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時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去看看如此渺小的愚公是如何移巨大的山的,這個故事要告知我們什么道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后續的閱讀與思考也就非常認真專注了。
又如:在學習的《沁園春·雪》一詞時,讓學生借助電教媒體清晰地看到作品所描繪的茫茫雪景,再加上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從流動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中,感知詞中所描繪的銀白世界的壯美,體會到北國的冬天并不枯槁也不凄涼,而是氣勢磅礴,氣象雄渾,同時也感悟到了作者洋溢著的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不由心氣豪爽,精神振奮,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還能適時、適度、適量地插入歌曲等其他刺激學生各種感官的活動與方式,既能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造機會,為學生打造一個展現自我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認真聆聽,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打造一個多維有效交流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建立起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肯定學生屬于自己的觀點,對不同的看法給予充分的尊重,認真傾聽,提出合理的商榷。
例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學習中,我請學生用原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問題:①二山簡介②移山原因③移山好處④移山方法⑤土石處理⑥移山艱辛⑦移山人數⑧移山結局。然后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字詞句,去尋找答案。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后,踴躍發言,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根據情況及時引導點撥,并注意通過追問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解決了上述的幾個問題后,我還提醒學生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這堂課結束,不僅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通過課堂交流,發現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思維,都有發展的潛力,我們要理解他們的不足,采取表揚、鼓勵和中肯的建議等方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作為一個聽眾或朋友來聆聽學生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敢于展示自我,樂于展示自我。
再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孔乙己》時,我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分析文章所表現的主題,讓學生根據想象給文章加一個結尾,可以用多種形式表現。結果有的小組根據原文進行續寫,有的小組表演小品,有的小組采用了訪談等形式,八仙過海,惟妙惟肖,展現得淋漓盡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視體驗,為學生打造一個感悟的課堂
1.重視拓展,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利用好這個例子,適當搜集一些課外閱讀資料推薦給學生去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多層次地進行聽、說、讀、寫的練習,教給方法,增強感悟能力。如在學習了《出師表》以后,我向學生推薦閱讀《三國演義》,學習了魯迅的《故鄉》后引導學生去讀先生其他的相關文章,并讓學生寫讀后感進行課堂交流,組織講故事比賽等等,使學生增加閱讀量,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學生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讓他們充分領略、盡情享受、奮力開拓。
2.注重實踐,感悟情感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勉勵性文章。學完課文以后,我引導學生:“在求學的旅途上,每個人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你遇到過什么困難嗎?又是怎么解決的?”學生們都積極主動地舉手,敘述自己的經歷及感受,同時也很自然地感悟到了作者情感的純粹及心靈的博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激發想象,感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