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倍他樂克;療效
Metoprolol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failure
ZHONG Do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angcheng City,Fangcheng,Guangxi,Fangcheng 538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toprolol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CHF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3 cases each group).All patients were received conventional anti-heart failure treatment,the patients of observation group used Metoprolol 6.25 mg tid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pretherapy and post-treatment heartfunction,change of echocardiograph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improving heart fun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87.9%,it was 66.7%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etoprolol;Therapeutic effect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不具有特異性,早期診斷,充分治療可顯著改善其預后。目前常規藥物治療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仍較高[1],探討藥物干預作用機制,對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倍他樂克是一種獨特的調節心肌能量代謝產生途徑的藥物,是一種新型的抗心肌缺血藥物,在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近年來逐漸用于CHF的治療。已有研究證實倍他樂克能提高CHF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改善癥狀。本研究旨在探討倍他樂克治療CHF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本院心內科住院且隨訪達6 個月的CHF患者66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推薦的心力衰竭的臨床評定標準[2]。其中男39例,女27例,NYHA 心功能分級Ⅱ~Ⅳ級,竇性心律,左室射血分數(LVEF)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應用洋地黃類強心制劑(呋塞米20 mg,1次/d~40 mg,2次/d或氫氯噻嗪25 mg qd~50 mg bid或地高辛0.125 mg qd~0.25 mg qd,心衰嚴重者臨時用靜脈制劑)、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片6.25 mg bid~50 mg bid)、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馬來酸依那普利5 mg qd~10 mg bid,咳嗽明顯者換用纈沙坦80 mg qd~80 mg bid)、血管擴張劑(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40 mg 1次/d)等;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倍他樂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6.25 mg 3次/d 口服,治療6 個月后門診復查。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觀察NYHA分級、心功能等指標的變化。心功能指標采用美國HP公司生產的HP5500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測儀測定其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LVEF)。
1.4 療效制定標準 根據NYHA分級判斷:心功能改善大于Ⅱ級為顯效,即2~3 d內心率較原心率下降10次/min,紫紺明顯減輕,能夠完全平臥;心功能改善大于Ⅰ級為有效,即上述癥狀和體征部分減輕或好轉。心功能改善小于Ⅰ級為無效,即2周以后癥狀和體征無好轉。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提高了21.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明顯低血壓、心源性休克、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缺血性心臟病是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間不平衡而導致心肌細胞減少、心肌纖維化、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一種疾病[2]。心肌缺血時由于組織氧供下降使線粒體代謝紊亂,最終可引起細胞死亡。近年來認識到心肌細胞能量代謝失調是CHF的病理機制之一[3],因此提出了通過干預心肌能量代謝環節,完善線粒體能量代謝來治療CHF。
倍他樂克作為一種全新的作用于心肌代謝調控的藥物,它既不減少氧耗量也不增加氧的供給,而是抑制耗氧多的游離脂肪酸氧化,促進葡萄糖氧化,利用有限的氧,產生更多的ATP,增加心肌收縮功能,發揮基于優化線粒體能量代謝的心肌保護作用[4],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近年在CHF的治療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倍他樂克治療CHF的機制可能為:①倍他樂克通過抑制3-酮酰基硫解酶的活性及抑制β氧化作用的途徑而增加葡萄糖的有氧代謝,從而減少耗氧,使心臟ATP生成效率增加[5];②減少氧自由基及內皮素-1的釋放,避免細胞溶解和內膜損傷,保護內皮功能,減少心肌細胞凋亡及壞死所致的心室重構和心功能減退;③同時倍他樂克可能減輕心衰患者的心肌缺血以及缺血引起的細胞內酸中毒,增強線粒體的活性[6],經線粒體改善葡萄糖和非脂肪物質的利用,節省能量并保存ATP;④倍他樂克也可能通過減輕細胞內鈉和鈣的堆積[7],保護心臟的舒張和收縮功能;⑤心衰也是一個炎癥反應過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癥在心衰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心衰患者血清中炎性標志物如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增高水平與心衰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有研究表明倍他樂克能抑制不穩定心絞痛PCI過程中血清CRP和IL-6濃度的升高,抑制體內的炎癥反應,保護心肌細胞。因此,倍他樂克在心肌供血、供氧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優化心肌的能量代謝,可改善缺氧心肌的心功能。
目前,人們已了解到CHF時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是心室重構和心肌纖維化。心室重構是在原發性心臟損害、心臟負荷過重的基礎上,由一系列復雜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導致心臟結構、功能、表型的變化,臨床表現為心肌重量、心室容量的增加和心室形態的改變,這造成心肌收縮力的降低和心肌僵硬度的增加[8]。超聲心臟檢查利用多項指標對心功能進行評價,LVEF是反映心搏出量常用的指標,LVEDD可以反映心室壁張力和心室舒張功能,LVESD可以反映心室收縮功能。心衰狀態下由于心肌細胞能量輸出減少,導致室壁張力降低和心肌收縮力下降,從而引起LVESD、LVEDD 增加,LVEF降低。
本文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輔以倍他樂克,CHF 患者6個月后心功能改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并能使LVEF 提高,LVEDD、LVESD下降。改善患者的心衰狀況,說明倍他樂克可以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縮力,與傳統的抗心肌缺血和改善心功能藥物聯用,起到協同作用。倍他樂克抗心肌缺血作用,與其他藥物不同,它不伴有血液動力學參數的改善,無負性肌力作用。因此對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倍他樂克可以從多方面獲益且安全性高。尤其對血管活性藥物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具有更大的臨床價值。且倍他樂克+常規抗心衰治療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級及超聲心功能指標優于常規治療,無不良反應,臨床耐受性好,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長期服用倍他樂克安全有效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金蘭.慢性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1):11-13.
[2] 陳在嘉,徐義樞,孔華宇.臨床冠心病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554.
[3] Wolff AA,Rotmensch HH,Stanley WC,et al.Metabolic approachesto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theclinicians’ perspective.Heart Fail Rev,2002,7(2):187-203.
[4] 翟桂蘭,祝煥林,王慶茹,等.倍他樂克聯合小劑量地高辛對CHF并快速房顫患者心功能和心室率的影響.山東醫藥,2010,50(7):99-100.
[5] Kantor PF,Lucien A,Kozak R,et al.The antianginal drugtrimetazidine shifts cardiac energy metabolism from fattyacid oxidation to glucose oxidation by inhibiting mitochondriallong-chain 3-ketoacyl coenzyme A thiolase.Circ Res,2000,86(5):580-588.
[6] Demaison L,Fantini E,Sentex E,et al.Trimetazidine:in vitroinfluence on heart mitochondrial function.Am J Cardiol,1995,76(6):31B-37B.
【關鍵詞】 心力衰竭;充血性;倍他樂克;老年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clinical symptom change of betaloc in treating seni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To pide 96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betaloc group 49 cases were added to betaloc drug and added dose step by step, maximum dosag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0 months, contrast group 47 cases were conducted by routine treatment. 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of betaloc group descended markedly, LVEDD and LVEF(P
[Key words] heart failure,congestive; betaloc; aged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是各種心臟病發展最嚴重的階段,特別是老年人治療效果差,并發癥多,死亡率高。β-受體阻滯劑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降低CHF死亡率最有效藥物之一。自2007年1月—2009年12 月在本科住院的老年CHF患者49例,采用常規抗心衰藥物加用倍他樂克治療老年CHF,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96例中,男45例,女51例;年齡60~78歲,平均65.5歲。心功能分級均符合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 )標準,心功能為Ⅱ~Ⅳ 級CHF。其主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擴張性心臟病等,均無倍他樂克應用禁忌證者及不能耐受倍他樂克治療者。隨機分成兩組:倍他樂克組49 例(A組),男23 例,女26 例,年齡60~78 歲,平均66.5 歲; 其中冠心病30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5例,擴張型心肌病4 例;心功能Ⅱ級18 例,心功能Ⅲ級19 例,心功能Ⅳ 級12 例。對照組47例(B組),男22例,女25例, 年齡60~76歲,平均64.5 歲;其中冠心病24 例, 高血壓性心臟病18 例,擴張型心肌病5 例,心功能Ⅱ級19 例, 心功能Ⅲ級18 例,心功能Ⅳ級10 例。
1.2 治療方法 B組常規抗心衰藥物治療:地高辛0.125~0.250mg/(次· d),氫氯噻嗪25mg/(次·d),安體舒通20mg/(次·d),卡托普利12.5~37.5mg/(3次·d)。A 組在B組加倍他樂克治療,首次劑量為6.25mg/(次·d),根據臨床觀察,若無癥狀惡化或其他不良反應,則逐漸增加劑量,每2~4周劑量加倍,2次/d,逐步加到靶劑量或最大耐受劑量(75mg/次,2次/d),長期服用。當患者自覺勞累性呼吸困難癥狀緩解時為穩定病情標準。住院治療3~4周,出院后繼續門診治療,觀察隨訪10個月。治療過程中有惡化傾向者則停加藥量或減量,甚至停藥觀察。除外標準是:(1) 有常規β-受體阻滯劑禁忌證的;(2) 入選前6周曾使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的患者:(3)Ⅰ~Ⅱ度房室傳導阻滯。
1.3 療效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兩組在發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構成、心功能分級、血壓、心律、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 間有均衡性和可比性。病人在治療前、后于靜息狀態下測定血壓和心率,采用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左室舒張末壓內徑(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比較前后兩次LVEDD、LVEF值,并觀察心率及心功能的改善情況。顯效:心功能改善Ⅱ級或Ⅱ級以上,臨床癥狀緩解,心室率維持在60~70 次/min;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級,臨床癥狀部分緩解,心室率維持在71~85 次/min;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級或無改善,臨床癥狀無明顯緩解或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采用SPSS10.0軟件包,結果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 表示, 采用t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平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的對比 A組:顯效率75.51%(37/49),有效率14.28%(7/49),無效率10.20%(5/49),總有效率89.80%(44/49)。B組:顯效率48.94%(23/47),有效率23.40%(11/47),無效率27.66%(13/47),總有效率72.34%(34/47)。治療后兩組比較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P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率的變化 A組應用倍他樂克前靜息心率(131±16) 次/min,應用倍他樂克后靜息心率為(72±10) 次/min。B組治療前靜息心率(129±16) 次/min,治療后靜息心率(100±18) 次/min。兩組治療前比較心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 , 治療后心率差異有顯著性(P< 0.01) 。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的變化 治療前:A組LVEF(32.2±10.3)%,LVEDD(62.3±5.8)mm,B組LVEF(32.1±10.5) %, LVEDD(66.4±5.2)mm,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A組LVEF(48.5±11.1)%,LVEDD(55.7±5.1)mm,B組LVEF(34.8±10.2)%,LVEDD(61.5±5.3)mm,差異有顯著性(P
2.4 不良反應 2例發生竇性心動過緩(心率46~52 次/min)和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將藥物減量至12.5mg/d 時,心率恢復至64~70 次/min,房室傳導阻滯消失,未影響繼續用藥。2例用藥后出現頭暈、無力,但可耐受,繼續服用后癥狀消失。
3 討論
3.1 β-受體阻滯劑治療CHF 的臨床意義 老年CHF是一種心內科常見而復雜的臨床綜合征,以往對CHF的系統治療著重點放在糾正心力衰竭,改善臨床癥狀,故效果不佳,病死率較高。隨著對CHF 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發現CHF病人常有β-受體功能失調和心肌生物學特性的改變[1]。這對于β受體阻滯劑有加重血流動力學障礙的危險, 故禁用于嚴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傳統觀念是一個新的挑戰。因此,許多學者從事β-受體阻滯劑治療CHF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2,3]。β-受體阻滯劑治療CHF,不僅可以明顯改善CHF 患者的預后,而且還可以明顯提高左心室的收縮和舒張功能,不斷改善血流動力學,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運動耐力,提高遠期生存率,降低心臟猝死率和心衰病死率[2~4]。本研究表明,在常規抗心衰治療的基礎上,心力衰竭癥狀仍然沒有明顯改善者,加用倍他樂克治療,補充了常規治療的不足,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特別是遠期療效。
3.2 倍他樂克治療CHF的作用機制[5~7] 倍他樂克是一種不具有內源性擬交感活性的心臟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改善心臟功能的。(1) 逆轉左室重構,左室重構是機械應力增加, 與神經體液因子和交感神經系統刺激作用有關。β-受體阻滯劑通過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性, 減輕兒茶酚胺對心臟的有害作用,而產生逆轉左室重構,是臨床獲效益的最重要機制。(2) 增加β-受體密度, CHF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臟β-受體功能失調和密度降低,而β-受體阻滯劑可使心肌的β受體數目上調,密度增加,恢復β-受體對正性肌力藥物的敏感性,增加心臟收縮反應性,從而改善心功能。(3) 抑制CHF 時交感神經激活,有效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室后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改善心臟功能。(4)改善舒張功能,CHF心臟的舒張功能障礙起重要作用,且與收縮功能障礙并存,β-受體阻滯劑能夠減慢心率, 降低心肌張力,使舒張期延長,改善心室充盈及舒張功能。(5) 防治心律失常,β-受體阻滯劑能延長房室結有效不應期,減慢浦氏纖維0 相上升最大速率,減慢傳導速度,防止心律失常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和生存率。
3.3 倍他樂克治療CHF 的注意事項 長期使用倍他樂克治療對CHF 患者益處頗大,本組資料表明:可使患者的LVEDD 和LVESD 明顯縮小,使LVEF 值得到有效的提高,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遠期預后,總有效率達89.8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全身組織器官代謝都發生很大變化,常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等嚴重疾病。因此,對藥物的代謝和耐受性存在較大差異,必須結合病人實際情況和臨床需要,采用個體化治療才能達到提高療效,避免或減少藥物的副作用的目的。本組2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將藥物減量后,病人心率逐漸恢復至64~70 次/min,房室傳導阻滯消失,未影響繼續用藥。在治療老年CHF患者時,使用倍他樂克必須嚴格掌握,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使衰竭的心臟逐漸適應,有足夠的時間增加受體數目和改善生物學特性[4,5]。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突然停藥,若確實需要停藥,應采用逐漸減量的撤退療法停藥,以防止病情加重或惡化。應用倍他樂克應根據個體差異選擇劑量,要密切觀察個體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注意心率、血壓和心功能變化,及時調整藥量[8],應連續用藥6 周以上,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參考文獻
1 陸健.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時β受體阻滯劑應用.國外醫學·內科分冊,1998, 25(4):147.
2 袁鳳賢,吳可光.心力衰竭代償機理的現代觀點.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5,15(2):102.
3 方圻,王士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治療對策. 中華心血管雜志,1995, 2(23):83.
4 Charlap S, Lichstein E, William H,et al. Adrenergic blocking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d Cli-North Atn,2001,73(27):373.
5 Vittorio TJ. Vasopressor response to angiotensin Ⅱ infusion in patients withchronic heart failure receiving beta -blockers.Circulation, 2003, 107: 290-293
6 肖踐明,趙玲.β-受體阻滯劑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機制研究現狀.心血管病學進展, 1995, 16(4):204.
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在各種情況下擁有不同情感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教育心理學更具有針對性,由此也很明顯的看出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區別。教育心理學的面向對象是將要從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實踐,向教師傳授相關的心理知識,但是并不深入到學生中進行教學講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具有抽象性。學校的心理學是針對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來進行的臨床實踐,具有很強的應用特點,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揣摩學生和老師的心理還要對家長的心理進行研究,家長是學生們接觸最多的對象,家長的心理也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更方便解決問題,實踐要比理論更能證明學術的存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區別可以說是一個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心理情況而另一個則是主演針對學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學更突出的針對學生或者老師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說是針對思維不是很正確的老師和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學生。研究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老師獲得較高的教學水評,幫助學生拿到更好的成績。此外,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存在著一種臨床模式,這種模式包括以下幾點:
(1)心理問題與教育間存在著一種聯系模式,聯系著兩者之間的發展,這個聯系很好地解釋教育和心理的問題。
(2)在實際實踐中,要融合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會得到顯著地實踐效果。
(3)專業知識解決教育心理問題,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學生得到幫助。如我們所見,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和醫院的臨床醫生看起來是一個性質,只不過一個是對病人身體上的治愈,一個是對病人心靈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學發展前景教育心理學
在過去有幾百年的發展史,目前正在快速發展期間,除了學習心理等傳統領域的關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發展趨勢。
(1)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首先要對教與學有本質上的理解,教學觀念的改變或許是目前對教學最有力的改變,目前的教學觀念太過陳舊,只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有些死板的老師甚至上課都沒有與學生的互動,知識自己一個人在講臺上演著獨角戲,在經濟科技都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學觀念要變得活躍一些,學生或許更適合做課堂的主角,老師該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了身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因為重視實踐教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變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關教育的社會心理
教育心理學除了研究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外,其他一切關于教育的社會因素都在研究范圍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也會受到老師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學生的學習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的原因也是在教給孩子為人處世,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情境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
(3)實際教學中策略的應用
要求:
1、了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發展歷史與主要研究領域。
2、理解神經系統與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心理的發生與發展歷程。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來源安通學校
2、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1)探討人類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活動的規律,為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養提供科學依據。
(2)探討人類情緒、動機、人格、社會態度等非認知活動的規律,為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健康人格提供科學依據。
(二)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心理學的哲學與科學背景
2、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馮特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3、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
(三)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1、理論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學。
2、應用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廣告與消費心理學、法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
(四)心理的生理基礎
1、神經系統及其活動方式
(1)神經元與突觸
(2)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
(3)反射與反射弧
2、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1)大腦的結構
(2)大腦功能的單側化
3、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識
二、感知與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覺的含義與種類、知覺的含義與種類、注意的品質。來源安通學校
2、理解知覺的基本特征及其組織原則、注意的特點與功能、注意的種類及其影響因素。
3、根據知覺規律,靈活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正確運用注意規律組織教學活動。
(一)感覺
1、什么是感覺
2、感覺的種類
視覺,聽覺,其他感覺。
(二)知覺
1、什么是知覺
2、知覺的種類
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錯覺。
3、知覺的基本特性
(1)選擇性
(2)整體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覺的組織原則
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選擇,整合,維持,調節)
2、注意的種類
(1)無意注意
①什么是無意注意;②無意注意的影響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響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條件。
3、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范圍
(2)注意的穩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轉移
(四)感知規律與直觀性教學
1、直觀性教學的基本形式
①實物直觀;②模象直觀;③言語直觀。
2、遵循感知規律,促進直觀性教學
(1)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
(2)運用知覺的組織原則,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3)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在良好的觀察習慣
(五)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1、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2、正確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活動
3、引導學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學習活動
三、記憶
要求:
1、了解記憶的基本過程與主要類型。
2、理解記憶表象的特點、記憶系統的編碼方式與存貯特點、遺忘的基本規律及其主要原因。
3、靈活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的鞏固。
(一)記憶及其類型
1、什么是記憶
2、記憶的基本過程
識記、保持、再現;編碼、存儲、提取。
3、記憶的主要類型
(1)記憶對象分類
①形象記憶;②邏輯記憶;③情緒記憶;④動作記憶。
(2)記憶階段分類
①瞬時記憶;②短時記憶;③長時記憶。
4、記憶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與后象的關系
(3)記憶表象的特點
①直觀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斷性;④個別差異性。
(二)記憶系統
1、瞬時記憶(感覺記憶)
(1)瞬時記憶的特點
(2)瞬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瞬時記憶的存儲(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2、短時記憶(工作記憶)
(1)短時記憶的特點
(2)短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短時記憶的存儲(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3、長時記憶
(1)長時記憶的特點
(2)長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長時記憶的存儲(存貯方式,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三)遺忘
1、什么是遺忘
2、遺忘的種類
①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②主動遺忘與被動遺忘。
《社會認知心理學》的出版對廣大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別是對致力于社會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對社會認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進行了梳理,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社會認知的主要議題及社會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書不但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以及最新研究動態,還有助于我們研習社會認知的研究范式,進而幫助我們科學嚴謹地開展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綜觀全書,主要凸顯以下3個方面特點:
首先,該書對社會認知的概念進行了系統客觀的界定。作者把社會認知分為社會知覺、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3個方面。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刺激屬性直接的整體的反應,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則是在社會知覺基礎上形成的更為復雜的社會認知。同時作者把社會認知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進行了對比,詳細闡述了它們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的聯系與區別。這種對基本概念的全面、系統、詳盡的闡述,有助于社會認知心理學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對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任務以及研究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其次,內容豐富、經典,但又不失新穎。《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比較全面地涵蓋了社會認知心理學領域的重點議題,例如印象形成、態度加工、歸因、偏見以及自我與情緒加工問題。這些研究問題同樣也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或認知心理學非常關心的經典研究問題。該書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對這些經典研究問題進行了新的闡述與探討,使我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新的理解和深刻認識,既把握了研究問題的經典性,又注重新穎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用一整章的篇幅來介紹社會認知的神經基礎(見此書第三章)。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進步,使得我們可以借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技術手段來考察人類的社會認知加工,從神經的層面來揭示社會認知加工的本質。認知神經科學技術的引入必定引領社會認知心理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對該部分內容的介紹上,作者參考了大量關于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文獻。該部分內容都來自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體現了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最新研究動態。因此,《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既能讓讀者比較全面地把握社會認知心理學的重點及經典議題,又能讓他們了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動態。
心理學專業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為: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2.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證研究方法,掌握相關的統計、測量方法,具有綜合分析、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學技術、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心理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關鍵詞:社區心理學;當代教育心理學;挑戰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5-0067-02
自心理學研究產生以來,經典的心理學研究分支層出不窮、不斷發展,其中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各分支中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也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個領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學不斷適應各學科的要求,朝向一種包容性廣泛的方向發展。我國教育思想源遠流長,但形成體系的教育心理學還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學者一方面學習、引進西方的研究結果,另一方面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展開獨立研究。盡管當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比較成熟、研究和實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體制上也趨于完善,但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與創新,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不足逐漸顯露。
一、社區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一)社區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經濟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逐步顯現。為了捍衛個人利益,美國國民發起了心理衛生運動和民權運動,為社區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準備條件。然而,社區心理學真正誕生的標志是1965年5月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維姆斯哥特市舉行的社區心理學會議,會議產生并創建社區心理學這一新領域,同時呼吁社區心理學重點關注“在復雜的交互作用過程中,連接個體行為和社會系統的心理學過程”。美國心理學會則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區心理學分會。
盡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會心理學才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中真正取得了學科建設的獨立地位。會議的主題是預防與促進社會行動以及公平與尊重多樣性作為主題,同時探討了社區心理學家的培訓模式,促進了社區心理學與社區心理衛生的分離,使社區心理學真正走向學科獨立和特色化發展。1987年,美國心理學會將社區心理學分會改名為“社區研究與行動學會”(SCRA),促進了美國社區心理學向多學科合作及重視行動研究過渡的新階段。
(二)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1.社區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社區心理學的服務和干預重點是加強個人與社區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時發展和提高個體個人能力而不是治療其病例缺陷。因此,這種服務和干預重點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藥物治療的個體人數。因此,社區心理學家逐漸將工作聚焦于一級預防(心理問題的預防)和二級預防(心理癥狀早期階段的干預),而不是三級預防(對官能障礙的治療等)。
2.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社區心理學主要關注個體與社區以及個體與社會之間相互合作的研究關系,將理解提高個體、社區及社會的生活質量作為研究對象。廣義地講,社區心理學關注個體與社區之間多樣的關系。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關系,社區心理學家對其進行了生態學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環境、學校、志愿者協會、宗教集會、教會、社區及鄰居,或者更大意義上的社會或文化均屬于這類社會關系。此外,社區心理學還關注互助型組織和自助型組織,當個體面臨巨大壓力事件時,會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鄰居,同事)來獲得社會支持。因此,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區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內容。
3.社區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區心理學屬于交叉學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幾種:(1)參與觀測法,是研究者“加入”社區生活,與社區成員一起工作、生活,從而觀測他們的情況的方法;(2)個體定性訪談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開放式問題來消除參與者語言和經驗的影響,集中于小樣本研究的方法;(3)聚焦組訪談法,與定性訪談相似,但在團體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觀點;(4)社區個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時間僅研究單個組織或社區的方法;(5)定量觀測法,是以大樣本數據進行標準測量和統計分析的方法;(6)隨機區組實驗法,是采用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的實驗方法;(7)非同質比較組實驗法,和區域實驗很相像,無隨機分配條件;(8)間斷時間序列設計,是采用多基線設計,在實驗干預前后對一個或幾個情境進行縱向測量的方法。
(三)社區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自1975年美國奧斯汀市召開的學術研討會議以后,社區心理學的發展呈現出多樣的趨勢,每種趨勢都代表一種新的發展方向。
1.預防和提高社會勝任力
社區心理學的發展能有效解決社區居民的各類問題,如兒童的社會發展障礙和學習障礙;青少年各類行為問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離婚、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
2.社區構建、公民參與和授權
為了體現社會構建以及公民參與的趨勢,社區心理學家集中于研究、開發或創造一種社區系統。這種系統一方面能夠加強社區居民的社區感覺,推動其參與群體活動計劃、實施的經驗,另一方面能夠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影響更多的居民群體,幫助他們進行社區變革并進一步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樣性
社區心理學家正嘗試創建與文化社區中居民的合作關系。在這一過程中,社區心理學家不僅鼓勵居民參與研究設計和實施的各方面,而且試圖讓他們理解不同的文化群體以及這些不同文化群體所產生的各類因素。
4.社區心理學的生態學轉向
社區心理學研究的新趨向是逐步建立生態化的社區。研究者凱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區心理學的四個生態學規則,即相互依存、資源的循環、適應和延續。社區心理學還對環境心理學進行了長期關注,他們都強調自然條件下進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時將其概念、理論等應用到社會行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區心理學對物理環境的研究興趣逐漸增加。
(四)我國社區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前景
西方的社區心理學正趨于成熟,但在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還剛剛起步。直至20世紀90年代,國內才顯現一些有關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但個體對社區心理學的認知仍舊模糊不清。不少人認為,社區就是“居委會”的翻版。但是綜合我國實際情況,社區心理學既要狹義地研究小區居民的心理服務工作以及和諧小區建設工作等問題,也要廣義地研究和諧社會建立的問題。因此,我國的社區心理學重點關注個體問題行為的預防以及個體社會能力的促進,同時提供社區的生活水準,建立和諧文明社會。
我國心理學者對社區心理學研究的關注點:一是社區與青少年發展。考察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社會態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軟環境(家庭關系和家教方式)之間的關系。在保護青少年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方面,社區預防與矯正使社區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二是社區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社區集體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三是其他社區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婦女、離異女性)、亞健康人群、殘疾人群、外來人群等。
二、對當代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挑戰
(一)方法論的挑戰
社區心理學為當代教育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多元化、生態化的理論視角。隨著社區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興起,教育學者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將原有的方法論進行改進,并從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體現了取向多維、方法多元、立場多重、觀點多樣、研究環境生態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人文過程,而教育心理學面對的是情感豐富、有情感體驗的人,因此量化研究與實驗方法必然導致教育情境的局限。社區心理學以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環境生態化作為研究目標,在方法上給當代教育心理學家提供了另一種研究決策。
(二)對研究內容的挑戰
社區心理學是一門建立在眾多相關學科基礎上的綜合性學科,其研究內容廣泛開放,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區分什么不是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區心理學的。盡管這門學科的科學地位已經得到承認,但其具體研究領域仍在不斷發展,相關內容界定也需要進一步改善。在這種情況下,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很可能與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內容有部分重疊。同時,社區心理學的發展對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對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觀點方面,社區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可能對經典的教育學原理發起了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春興.從思想演變看教育心理學發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2]陳良,張大均.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7,(5).
[3]曹智榮.國外青少年社區心理健康促進及其借鑒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2).
[4]馮增俊.美國社區心理學概述[J].心理學動態,1989,(2).
[5]王廣新.西方現代社區心理學述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6]金慶英.社區心理學研究綜述[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6).
[7]于華林,楊毅.我國社區心理學研究述評[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8]佐斌.西方社區心理學的發展及述評[J].心理學動態,2001,(1).
[9]張騫,張大均.當代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問題與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2).
[關鍵詞]心理學;整合;分裂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45 ― 04
有關心理學分裂與整合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不利于心理學的發展,甚至有研究者擔心心理學會被其他學科吞并。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積極嘗試將心理學整合為統一的學科以促進心理學的發展,維護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但是,由于心理學在科學觀、方法論、研究對象以及學科性質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因此不能強求心理學的存在形式與其他統合學科的形式完全相同。當前學術界所謂的心理學的“分裂”樣態,或許正是其應然的存在樣式。心理學的分裂或整合,可能只是學術研究的一個假命題,心理學既不需要整合,也根本無法進行整合。本文將在對以往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研究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以新的研究視角重新探討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以還心理學應然的學科面貌。
一、心理學分裂的現狀及其整合研究的嘗試
(一)分裂的心理學
學界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分裂之中,而這種分裂局面的形成有諸多原因。Stephen C. Yanchar和Brent D. Slife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主要有如下原因〔1〕:第一,心理學專業的獎勵機制不完善,對于心理學理論創新的支持不足,并且學生在受教育的時候易受到導師固有觀念的影響,這加劇了心理學的分裂。第二,科學研究與實踐活動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地聯系,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脫離實際生活,導致心理學應用領域與學術研究領域的斷裂。第三,心理學理論形態的多樣性,不同的心理學派別在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時以不同的哲學方法論為指導,有不同的研究對象以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導致學派之間難以統一。第四,方法論的多樣性,不同心理學派別持有的哲學觀點不同,其方法論也就不同,科學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源于實證主義,而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則是現象學和解釋學等。
心理學的分裂受到了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缺少共同的基礎,“心理學家總是各自為戰,雖然研究對象相同,但卻從不同的基礎出發,使用不同的方法,說不同的行話,得到相互矛盾的結論”,〔2〕3同時,他們還認為心理學正在被其他學科蠶食,面臨被吞并的危機。科學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實驗室的研究中,關注的是實驗和數據,注重從某一側面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實質,強調實驗數據而忽視了實驗結果對人和社會的指導意義;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則關注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意義,認為實驗缺乏一種整體觀,把人等同于物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性與能動性,因而無法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實際上,心理學內部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也存在著由來已久的對立傾向,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強調其研究的純潔性和高尚性,認為學術是第一位的,應用是第二位的;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則強調心理學的著力點在于實踐應用,拒絕把心理學當做純科學。〔3]193學術研究關注的是個體,缺乏對社會宏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分析且其基本原理脫離社會實踐;應用研究則把心理學帶入一些微觀領域,出現了很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二)“第三種文化”下的心理學整合觀
在《兩種文化》之后,斯諾又于1963年發表了《再看兩種文化》一文,并預見了“第三種文化”的出現。這種文化將彌合人文知識分子和科學家之間的溝通鴻溝,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兩類知識分子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且關系融洽。〔4]24斯諾的“第三種文化”有利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對緩和兩種文化之間針鋒相對的現狀也有積極的作用。
“第三種文化”具有包容性、超越性和大眾化的特點,能夠容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可以使每一種觀點都得到嚴肅對待,對于不同的學科可以相互包容,并且學科內部不同觀點和學派之間地位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文化結合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取向,用一種“統合”的觀點解釋問題,試圖從兩種不同取向結合的角度進行科學研究,更具綜合性;同時,這種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由于學者們對專業問題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詮釋,因而可以使普通民眾了解專業化的知識。〔4]25在“第三種文化”的指引下,心理學內部需加強對話交流和互相諒解,認真思考不同學派和不同取向的心理學觀點,并在一些問題上先達成共識;在關注心理學理論發展與心理學專業化的同時,也應重視心理學的社會指導意義,要讓心理學知識大眾化,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大眾,徹底掀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使心理學真正為人類做出貢獻。
學界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嚴重的分裂之中且危機重重,心理學的整合勢在必行。“第三種文化”的出現雖然給心理學的整合指出了一條道路,但心理學的整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相互融合。其實,心理學這種分裂的樣態正體現了心理科學自身的特點,既包含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也囊括了“第三種文化”。如若忽視心理學自身所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試圖運用某一“范式”或科學觀強行進行心理學的整合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必要的。雖然我們也提倡心理學整合的學術性研究,但僅限于學術研究而已。
二、對于心理學整合的疑問
(一)心理學是否可以在一種科學觀下整合
有研究指出心理學的整合需要統一的科學觀作為保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心理學家所持的科學觀各不相同,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對心理學進行整合是不現實的。事實上,自心理學誕生之日起,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準則就深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以實證主義哲學為方法論指導的心理學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主流心理學所倡導的是“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限定為可被觀察和實證證實的經驗,并以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將心理學建成精確、客觀、實證的自然學科,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5]92這的種“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雖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并朝著客觀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但也使心理學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研究中所出現的“不分”的倫理問題就貶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割裂了心理現象的整體性,把對完整心理現象的研究分解成片段式的、碎片式的研究,無益于說明和引導人們的心理活動。這種困境引起了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在心理學研究中不應忽視人的價值以及心理學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強調心理學研究應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將整體的人及其心理作為研究對象并且注重人所特有的獨特性,提倡使用訪談法、歷史法、臨床法等頗具人文主義特色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和解釋人的心理現象。但是,由于缺乏客觀標準且其科學性無法證明,因而其神秘色彩依然十分濃重。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科學觀指導下的心理學各執一詞、互不妥協,導致心理學的分裂與割據局面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有研究者提出了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一體的心理學的“大人文科學觀”。〔3]351在這種科學觀的指導下,我們就要摒棄純粹以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的方式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而要謀求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以這種科學觀為指導,心理學家進行了很多理論研究,如嘗試整合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謀求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試圖緩解不同取向心理學家的關系、改變心理學分裂無序的局面;嘗試對心理學進行全新的學科定位。但是,這種融“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為一體的“大人文科學觀”在當前仍然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要在一種科學觀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學是否有統一的哲學方法論
實證主義、解釋學和現象學作為心理學的三大方法論基礎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證主義認為,只有可觀察的經驗才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對經驗進行描述并認為只有被經驗描述的認識才是科學的。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影響,馮特在心理學獨立之初便主張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和生理學的模式對心理學進行研究;隨后出現的行為主義更是將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推向了極致,華生聲稱要將心理學轉變成為純實驗的科學并把行為還原為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在行為主義那里,“心理學就成了研究一種物理化學變化引起另一種物理化學變化的自然科學”。〔6]
與實證主義方法論不同,現象學強調對人的獨特性的研究,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為研究重點,強調描述的方法以及整體論的觀點;解釋學則強調理解的歷史性,即歷史條件、歷史環境以及歷史地位對理解者理解文本的影響,主張使用一種與自然科學“說明的方法”不同的“理解的方法”。布倫塔諾反對馮特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主張把意動當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且重視人的能動性和整體性,從而開創了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的先河。隨后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心理的整體性,主張對意識和人格進行整體性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要求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人與動物和機器不同的特殊性。由此可見,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所推崇的哲學方法論是不同的,要想使心理學各個派別摒棄自己的哲學立場和方法論轉投他人懷抱亦是不可能的,故試圖用一種哲學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整合心理學也是難以達成的。
(三)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隨著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興起,在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問題上,研究者又提出了心理學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的觀點。〔7]119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基礎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等問題。人的心理不僅有其生理基礎,而且也受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的影響。在探討心理學問題時,我們會用到自然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設備,也會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思維方式,純粹從某一個角度、采用某一種方法來研究心理學都是不全面的。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表明,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連接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樞紐”學科。既然心理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那么其交叉點在哪里?它們是如何進行交叉的?等等,這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討論和厘清的問題。
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學沒有必要禁錮在舊式的學科劃分之中,心理學應謀求自己應然的學科定位,即心理學應該屬于“科學人文學科”。〔5]2-6在這種學科定位下,心理學研究應強調在某一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人的心理進行整體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反對唯實證方法的傾向;在理論建構的過程中,要以科學心理學為指導,吸收常識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合理內核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本土化研究,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如實反映人的心理,進而預測、解釋和干預人的心理和行為。但是,心理學的兩種研究取向存在已久且分歧嚴重,要使學界接受心理學的“科學人文學科”定位也是困難重重。至今,心理學不也仍然是既有科學主義取向的實證研究,又有人文主義取向的人本研究嗎?這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或許都能部分解釋對方所承認與主張的某些觀點,但彼此卻并不隸屬與統攝。因此,我們認為心理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有人文科學的屬性,這應該是心理學自身應然的學科定性。
(四) 庫恩的“范式論”是否適合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
眾所周知,科學心理學誕生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科學發展的影響下,特別是在物理學和生理學的影響下,馮特決心采用實驗法來進行心理學研究,并進而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科學哲學對心理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庫恩的“范式論”就是對心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科學哲學。庫恩認為,如果一門學科沒有建立自己固定的學科范式,那么它就不能稱其為科學。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心理學就不是庫恩“范式論”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心理學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范式。以庫恩的“范式論”為指導,很多心理學家致力于探討心理學究竟是不是科學?有研究者甚至認為,應將心理學踢出科學的大門,原因在于多年來心理學進展緩慢且未形成“統合”的理論體系,即心理學未形成能夠稱其為科學的“范式”。但是,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庫恩把物理學的發展模式經抽象和概括總結成科學發展的一般模式,似乎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類似于物理學,而事實上,各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其發展也可以遵循不同的模式,特別是像心理學這樣一門以人,而不是以物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其發展不可能,也不必要走物理學的道路”。〔2]3況且,庫恩范式論中的“范式”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且其理論本身是一種不可知論,是站在實用主義立場上提出的觀點,否認了科學的進步性。〔8]
總之,由于心理學具有研究對象復雜、研究方法多樣、理論眾多等特點,因此試圖在一種科學觀、一種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試圖用庫恩的“范式論”來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問題。而一旦當我們換個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時,就會發現心理學既是難以整合的,也是無須整合的。
三、“殊途同歸”的心理學
(一)心理學難以整合
心理學的整合是一個難以完成的工程。心理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時代性。心理學會第一時間吸收最新的哲學觀點和科學前沿理論并將其結合在自己的研究中。例如,跨文化研究興起之后,各個國家都在探討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希望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本國的實際情況與歷史特征聯系起來,發展有本國特色的心理學。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就強調以哲學作為指導原則,結合中國歷史文化特點,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但由于各國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結果貌似繁榮和發展了心理學,實質卻加重了心理學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將永遠無法成為一門“統合”的學科。第二,多樣性。心理學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即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學科分支的多樣性。〔7〕7心理學可以借鑒物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設備以推動自身的研究。由于新理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借鑒這些新理論、新技術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也會生發出更多新的心理學分支。以往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的嘗試性研究雖然從理論上講可能有利于心理學理論的整合,但因這些研究都是階段性的、暫時的結論,對心理學的理論整合并無實質性影響。第三,復雜性,主要是指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我們不可能只考慮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某一屬性,而不顧其他屬性。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各心理學流派均從一個側面或屬性出發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從未有任何一個學派從多個側面和多重屬性出發同時進行心理學的研究,這不是因為它們不愿意這樣做,而是因為心理學根本就不具備進行如此研究的條件。
(二)心理學無需整合
事實上,心理學并沒有分裂,所謂心理學的分裂實際上是在心理學整體框架之內不同取向的研究,這是心理學應然的研究狀態。以往的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出現了嚴重的分裂。我們認為,之所以會得出這種論斷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片面地使用自然科學的標準或者人文科學的標準來評判心理學,而忽視了心理學的學科特殊性。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理論心理學家在不斷地批評那些實驗心理學家在實證主義道路上走上了不歸路,但許多心理學實驗又確實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認知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以及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的交叉滲透等等,Daniel Kahneman 就因將認知心理學有關人類認知決策和判斷的實驗研究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提出了“預期理論”,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方面,心理學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引導作用也不可忽視。對于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我們更應該關注其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其實踐應用價值。一些持實證觀點的心理學家在罔顧心理學人文社會屬性的前提下,質疑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認為,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需要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相互結合,當前看似分裂的心理學研究,實質上只是心理學在其應然框架內的合理存在樣態。
從西方心理學二分法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們認為,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的研究目的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與行為,也就是說不論是從科學主義角度出發還是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心理學研究的目標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和行為。據此,心理學研究只是圍繞著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在進行不同角度和取向的研究,其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即 “殊途同歸”。〔9〕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終會整合為“統合”的學科,可以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統合”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但我們認為,站在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共同進行心理學研究,可能才是引導心理學發展的正確路徑和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持有一種辯證的態度:心理學理論終究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即使現在看起來遙不可及但是未來必會實現;實證研究也應該在理論的指導之下開展,既要豐富和發展心理學理論也要突出理論的指導意義,要認識到實證研究是無法代替“理論先行”的地位的。目前來看,心理學分支龐雜且每一分支都有其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雖然心理學不同領域各執一詞、各持己見,但都獲得了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批評心理學這種分裂的狀態時,也不要忽視這些分支領域的不斷突破和進步不僅沒有損害心理學反而促進了心理學發展的事實。試問心理學新理論、新領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不正是體現了其生命力嗎?心理學的這種主客觀結合,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研究方法多樣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某一種科學哲學或科學觀來定性和整合心理學,研究者在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時也應認識到,心理學或許有適合其自身學科特點的科學觀體系,只是我們目前還未發現而已。在理解了心理學的特殊性和其當前的存在樣態之后,我們就應該順應心理學的現實狀況,這樣才能繁榮心理學、鞏固其科學地位。我們認為,心理學在當代不僅沒有必要進行整合,而且如果罔顧心理學的實際進行整合,反而會影響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學既沒有分裂,也不需要整合,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學學術研究中的一個假命題。我們應該尊重心理學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讓其以其固有的應然樣態存在并以其應然的方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心理學的繁榮與發展。
四、結語
心理學是一門“頂天立地”的學科。心理學的“天”就是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心理學的“地”就是醫學、生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基礎的自然科學領域。心理學要存在于“天地”之間就要依靠這二者的相互協調和相互支持。我們認為,心理學“學派林立”和理論觀點多樣的特點,就是其立足的基礎和應然的存在形式。心理學就應保持其多取向、多視角、多屬性的特點,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姿態生存于“天地”之間并獲得其應然之發展,而根本沒有必要強行整合為像物理學、化學那樣的統一科學。
〔參 考 文 獻〕
〔1〕Stephen C. Yanchar and Brent D. Slife,Pursuing Unity in a Fragmented Psychology: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7, 1(3) , p.238.
〔2〕葉浩生.再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0,(02).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永志.“第三種文化”的哲學思考〔J〕.未來與發展,2003,(11).
〔5〕賈林祥.論西方心理學的價值取向〔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6〕葉浩生.西方心理學中兩種文化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報,1999,(03):4.
〔7〕楊玉芳,孫健敏.心理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
早在20世紀初,西方心理學家就開始專注于研究教育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以桑代克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對教育學與心理學進行了最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學》就是第一本講解教育學心理學之間關系的著作,我國也對該書進行了翻譯,并形成了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學體系。桑代克在他的書中分別對人性與心理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并對心理學教育的觀點與發展方向進行了歸納,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和內容與之大致相同。所以,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教育心理學的開山之作。現如今,教育心理學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學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課題方面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它已經將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學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將原本理論化的觀點進行社會實踐,從而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正確性進行檢驗。這種實踐行為也促進了教育實踐活動的推廣,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2.教育心理學獨立性發展
在20世紀前期,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心理學體系脫離而出,但缺乏心理學理論的支持,教育心理學開始變得空洞起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并沒有持續很久,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教育工作者開始自覺擴展教育心理學內容,并盡可能地脫離課堂式、說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學走進社會,從而實現了教育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這兩大心理學的最廣泛的結合。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心理學的獨立發展時期,該時期的教育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不斷涉及新的領域,提高教育心理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使它不再僅僅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是作為教育學與心理學兩者結合后的一種服務于校園與社會的實踐性學科。
3.教育心理學研究課題的變化
我們可以從各種學科研究課題的變化上看出其研究重點的改變,這種改變有時候是方向性的改變。其中作為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維特羅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解,他將教育心理學從單一的理論研究轉變為實踐教學,這種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在推廣初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既是參與者,又是傳播者,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試驗對象,這種復雜的關系能否得出正確的結論本身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開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與教育對象的學習方法方面進行轉變。我們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教學改革為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得很多學生理論豐富,但實踐不足,導致學生無法在畢業后直接進入心理醫學領域獨立工作。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將真實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課堂教學,這種更為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這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在豐富了課堂內容的同時,還培養了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獨立性。因此,傳統心理學的純理論研究方式向實踐教學研究轉變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種轉變必將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學啟發與影響
教育心理學自20世紀初發展到現在,無論是從理論教學到互動式實踐教學,還是從單純的心理學到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統一,都對社會有著不同的啟示作用。受這種啟發影響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國教育界為例,加德納就曾對美國教育進行過批評,他認為教育要結合文化,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響到智力的發展,早期美國對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采取排斥的態度和政策,導致美國民眾無法了解中國,更不用說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種在心理學界對美國政府的批評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之后美國逐漸放開了對中國文化進入美國的限制,將中國文化作為美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也通過對這種文化的包容和學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也是心理學家運用心理學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對政府決策進行影響和啟發。
5.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