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最早的醫書范文

最早的醫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最早的醫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關鍵詞:《舞賦》;漢代;民族舞蹈 

 

東漢傅毅所著《舞賦》,是我國傳世最早的舞蹈表演藝術專論,也是我國舞蹈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論著,其序言與賦文,被完整收入昭明太子所編《昭明文選》內。 序言以楚襄王使宋玉寫《高唐賦》之事引起話頭。借此而言彼,是戰國政論文和漢大賦習用的手法。作者借宋玉之口,闡明了舞蹈藝術的重要功能以及崇雅黜鄭的藝術主張。“臣聞歌以詠言,舞以盡意。是以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舞蹈是最能夠傳達不盡情意的藝術形式,談論詩章不如聽音樂,聽音樂不如看舞蹈。也就是說,舞蹈是比詩歌、音樂更能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夫《咸池》、《六英》,所以陳清廟、協神人也。鄭、衛之樂,所以娛密坐、接歡欣也。余日怡蕩,非以風民也,其何害哉!”清廟中的雅樂可以協調神、人,使天、人臻于大和;而鄭、衛之樂不能教化民眾,只能達到娛人的目的。 

崇雅黜鄭,只不過是作者冠冕堂皇的話頭而已,雅樂舞一統天下的周王朝已成舊事,漢代樂府深入民間采風,俗樂舞與雅樂舞齊頭并進。《舞賦》與時俱進,僅第二段對《關雎》、《蟋蟀》、《激徵》、《清角》等的議論稍涉雅、俗,全篇鋪陳描寫的,恰恰是漢代民間流行的表演性樂舞而非清廟雅樂。《舞賦》的意義正在于此。 

賦文第一段,用鋪陳華美的語句,描寫了民間表演性舞蹈的演出環境、觀眾情緒和舞蹈演員的演前準備。“夫何皎皎之閑夜兮,明月爛以舒光。朱火曄其延起兮,耀華屋而焙洞房。黼帳祛而結組兮,鋪首炳以焜煌。陳茵席而設坐兮,溢金晷而列玉觴”。月光皎潔的夜晚,綿延的燭光照耀著裝飾華美的居室。用絲繩結起繡帳,門上的鋪首閃閃發光。地面鋪設了供客人坐的褥子,金罍玉觴內,美酒快要滿溢了出來。“騰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樂康。嚴顏和而怡懌兮,幽情形而外揚。文人不能懷其藻兮,武毅不能隱其剛。簡惰跳踏,般紛挈兮,淵塞沈蕩,改恒常兮。”主賓在觥籌交錯中喝得其樂陶陶,已有醉意,嚴肅的容顏和悅了起來,心中深藏的情感也表露了出來,文人必欲將腹中辭藻吐為詩章,剛毅果敢的人必欲一宣剛武之情,本來不想起舞的人也因自適躍然跳起,快樂地舒展著手臂:賓客們一個個一改常態,平日填塞在胸中的郁結之情釋放了出來。“于是鄭女出進,二八徐侍。姣服極麗,(女句)蝓致態。貌嫁妙以妖冶兮,紅顏曄其揚華。眉連娟以增繞兮,目流睇而橫波。珠翠(白樂)的而熠耀兮,華桂飛髾而雜纖羅。顧形影,自整裝。順微風,揮若芳。動朱唇,紆清陽。抗音高歌,為樂之方。”表演民間樂舞的女子出出進進,兩列舞者穿著美麗的衣裳,和悅而盡態地站立等候。她們模樣極為姣好,臉上發出光彩,眉毛細長而彎曲,目光流轉而顧盼,首飾歷歷可數,細綺織成的上衣與發髻光色輝映,環顧自己整肅服裝,朱唇將啟,眉目傳情,杜若香草的芳香順著微風散發出來,高亢的歌唱即將開始。這樣的演出環境、這樣的觀眾情緒、這樣的舞蹈演員,才會有得法的舞蹈演出。 

如果說賦文第一段對舞蹈演員演前狀態的描寫尚限于“形”的方面,賦文第二段,則進入對舞蹈演員演前精神狀態的細致刻畫。“攄予意以弘觀兮,繹精靈之所束。弛緊急之弦張兮,慢末事之委曲。”舞蹈之前,舞者把神思意想擴散到宏大的景象上,然后梳理整束自己的心緒,繃緊了的弦舒張了開來,即將進入輕慢委曲的抒情和敘述。“舒恢炱之廣度兮,闊細體之苛縟……啟泰真之否隔兮,超遺物而度俗……形態和,神意協。從容得,志不劫。”舞者要舒展開廣大的胸懷,疏略身體細部的苛文縟節,接通太極真氣,遺棄形骸而度越凡俗,從容自得,心志安定,形、態、神、意各個方面都調停得和順協調,不為外在環境所脅迫了,才能夠進入表演狀態。作者對舞者演前精神狀態的描寫,詳備而又透徹。 

第2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聞名于世的湖南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中醫藥書籍,其中就記載了除疣消瘢的美容藥方。

在我國漢代以前就有打耳釘了,以穿耳戴環來顯示美。秦漢時期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錄了有美容作用的10余種藥物。如白芷、枸杞子、僵蠶、茯苓等。戰國后期的《山海經》一書中,提到了治療面疣痤瘡、潤澤面膚的美容中藥。

晉代醫學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介紹了鮮雞蛋清敷面治療面部瘢痕,也許這就是最早的面膜吧。其中“張貴妃面膏”、“令面白如玉色方”等驗方,均被后人采用。

隋代以后,在中醫養生防病的醫學思想指導下,中醫美容有了發展與創新。醫書《諸病源候論》記載了氣功美容和按摩美容的內容,尤其是按摩美容,一直發展沿用至今。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曾概括了當時唐人對美化外貌的生活需求:“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在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醫書中分別有面藥、婦人面藥等專門章節,收錄美容古方39首、美容中藥125種。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臘日》詩句為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詩人王建《宮詞》一詩中也有“浴堂門外抄召人,公主家人謝面脂”。可見當時的習俗和中醫美容用品已開始普及,劑型已開始改革創新,有面膜、面脂、面膏、口脂、澡豆、衣香等多種劑型。也反映出當時美容用品的調制已注意到配料的恰當運用,所采用的配料一般具有粘附和營養功能,所選用的美容藥方已初步體現中醫方劑學的“君臣佐使”多味藥的配伍原則。美容術也逐漸從單純的、經驗的方術,向綜合的、復雜的美容技術發展,例如將外洗、外敷、外搽藥劑,與內服丸、散、膏、丹藥,以及食療、食養、按摩等方法結合起來。

至南宋時,已有關于唇裂修補術(見于《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和裝假眼(見于《南村輟耕錄》)的記載。北宋(公元992年)的《圣濟總錄》記載著用玉磨治療面部瘢痕,可算得上是現代磨削術的先導了。《使遼錄》中還記錄用中藥瓜蔞調敷面部的“佛妝”,其實就是現代稱為“倒膜”美容術的原始版。

元代已創始了鼻梁修補術。元明時期更是出現了諸多的美容宮廷秘方,如洗發散、孫仙少女膏、白面方等。《外科正宗》、《本草綱目》記載的美容方法和藥物,對后世已有較高的實用價值了。

第3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2、難經,《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于《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于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采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3、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于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于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第4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關鍵詞】 醫學交流;日本;鐮倉時期;醫書

日本的鐮倉時代(1192~1333年)約相當于中國宋末、金、元初期。

鐮倉幕府繼平氏之后,繼續推進逐漸走向正常化的宋日關系,日本人來宋朝貿易更加頻繁。因日商船駛宋過多,幕府不得不加以限制。可是,禁令并沒有影響宋日間的貿易,雙方商船來往依然絡繹不絕。這一時期,搭乘商船的入宋僧人很多,他們帶回了頗具特色的宋朝新文化,從移植文化角度來看,這是個極重要的時期。

后至元朝,忽必烈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兩次進攻日本,兩國關系曾一度緊張,但民間往來仍未間斷。據木宮泰彥研究,特別是“元朝中后期的六七十年間,私人商船來往極為頻繁,是日本各個時代中商船開往中國最盛的時代”[1],日本在鐮倉幕府的統治下,受武家政治、社會及宗教的影響,僧侶與醫學關系密切,許多僧人入宋元學習醫學,僅從當時入元僧人的人數就可得到證明。“入元日僧名傳至今的就有220余人”[2],無名的僧人更不計其數。這些僧侶都是搭乘商船前往宋(元),可以說民間商船的頻繁往來為中日醫藥交流提供了便利。

1 宋版醫書對日本醫學的影響

《醫心方》之后的一個世紀以來,日本醫學處于低潮期,沒有突破性的著作。打破日本醫學僵局并給日本醫林灌輸新風氣的,是宋代醫書出版事業的進步。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制充實國力,注重制定文化政策,獎勵學術,推進了大規模的書籍編纂事業的發展。而且,宋代帝王多視“醫藥與民生,殆同等重要”,表明了對醫藥的關心和重視,因此,與生老病死密切相關的醫藥書籍,自然成為刊行的重要內容。以前的手抄本醫書,在宋朝大量出版發行,這為醫書傳日奠定了基礎。北宋有代表性的醫學全書有國家主持動員編成的《太平圣惠方》100卷(992),以及《圣濟總錄》200卷(1111~1118),此外,還有國家藥局、和劑局編寫的處方解說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107~1110)(以下簡稱《和劑局方》),這些醫書,對日本鐮倉以來的醫學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平安末期,由于宋日貿易,使日本人親眼看到了印刷的典籍,當時被稱為“楷本”的宋刊本是中國最新文化的象征,給學術界以很大的沖擊。其實當時已有北宋的出版醫書流傳到日本,但沒有產生強烈的影響。到了鐮倉時代,中國南宋版醫書才大規模傳入日本,所以從鐮倉時代一直到室町時代(1336~1573),以《和劑局方》為代表的宋代醫學,對日本醫學界的影響最為深刻。

奈良時代,日本全面效仿隋唐,派留學生直接來中國學醫,京都大學與地方國學中醫學教育發達。但此時醫學被貴族把持,只服務于貴族,實際上是“宮廷醫學”,門閥之外,僧侶以醫聞名者不多。到平安時代后期,唐日間國交中斷,大學及國學漸次廢止,又經保元、平治等爭奪皇權的戰亂,至鐮倉時代,漢學已走向衰退。佛教中的禪宗突興,禪學與當時的宋學相結合,正好適應武家政治的需要,受到鐮倉幕府的推崇,名僧入宋者頗多,學術也逐漸移至掌握最新漢學知識的學僧之手,特別是具有高度醫學知識的儒醫。很多入宋僧侶致力于醫書東傳事業,所以宋代醫學發展的新成果多是由僧侶直接入宋帶回。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日僧榮西曾于1168年、1187年兩次入宋,1191年回國后,撰寫《吃茶養生記》(2卷),提出了吃茶有益于養生的學說,他將帶回日本的中國茶種種植在當時肥前的背振山等地,從此日本開始普遍種茶。此外還有冬福寺普門院的圓爾弁圓,他于1240年,自宋歸日時帶去了大量的宋版醫書,編成《普門院藏書目錄》。另外,金氵尺文庫現保存的宋元版醫書有《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藥方》、《外臺秘藥方》、《太平圣惠方》、《楊氏家藏方》、《圖注本草》等,都是由禪僧入宋帶回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被日本尊為醫學圣典的《傷寒論》,同樣是隨著宋元醫學一同于鐮倉時代傳入日本的[2]。

當時的中國,由于宋刊本的出現,舊卷子本被逐漸拋棄,走上瀕臨滅絕的道路;而在日本,由遣唐使為中心攜來的古卷子本醫書和新傳來的宋版本醫書是平分秋色的。這不僅因為對從崇敬的中國花費了500余年,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收集到手的醫學典籍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宋刊本也非廉價,不是可以輕易入手的(這使日本古文獻得以完好的保存)。原有的唐醫書和新渡來的宋版醫書共存,導致日本鐮倉時代唐代醫學和宋元醫學并行,成為當時日本醫學的特點。

2 《頓醫抄》和《萬安方》

日本醫家在吸收、學習中醫學理論與醫療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努力結合日本實際,總結和發展富有日本特點的醫療經驗,因此,日本醫家個人的著作逐漸增多。鐮倉時代日本醫學的代表性著作是僧醫木尾原性全(1266~1337)編撰的《頓醫抄》50卷和《萬安方》62卷。富士川游在《日本醫學史》中對以上兩書及鐮倉時代的日本醫學作出如下評價:“鐮倉時代,醫學效宗中國,其實乃依仿宋代醫方,然而,此期并非如平安朝單純抄錄宋人醫書,其間多加入吾邦經驗,至少醫書內容已顯示出明顯之進步跡象,有代表醫著《頓醫抄》、《萬安方》二書為證”[3]。

2.1 《頓醫抄》 《頓醫抄》50卷,成書于后二條天皇嘉元元年(1303)。該書“以《和劑局方》、《圣惠方》、《三因方》等宋代醫學書籍為宗,按《諸病源候論》分列病門,折衷《千金方》、《千金翼方》、《百一方》、《事證方》、《濟生方》、《選奇方》、《易簡方》等多種唐宋醫書,摘取其醫方,加上自己臨床經驗而成”[4],該書從疾病到養生,從醫理到倫理道德,內容十分豐富。《頓醫抄》中還專篇列出人體五臟六腑及十二經脈圖,并對臟腑的人體解剖位置和功能,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頓醫抄》以附有假名和文書寫而成,使醫學知識在百姓中得以普及,是流傳下來的最早的醫學著作之一,對日本醫學發展曾有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這是日本人消化中國的最新醫學文獻的劃時代的著作”[5]。

2.2 《萬安方》 《萬安方》62卷,成書于花園天皇正和4年(1315),是木尾原性全在編撰《頓醫抄》的基礎上所成的又一巨著。其中所引用的宋代醫書比《頓醫抄》還要多。與以大眾醫療為目的的《頓醫抄》相比,《萬安方》作為傳醫于弟子的醫學經典,用漢文編著,質、量倍增。

《頓醫抄》、《萬安方》的內容和《醫心方》相比,最明顯的區別是,這兩本著作不僅薈萃各家學說加以類聚,而且附以作者自身的經驗和學術見解,并多有發揮,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注重結合臨床經驗研究中醫藥學術的內涵及中醫辨證施治的規律。

綜上所述,鐮倉時期,雖然由于日本政府的閉關鎖國,限制與中國的交流,中日間醫藥學的直接交流有所減少,但民間商貿與僧侶等的醫藥交流,仍然是比較頻繁而富有成效的。從《頓醫抄》和《萬安方》所引用中國宋元時期中國醫學著作之多,可以看出鐮倉時期中國醫學典籍傳入日本,并未受到閉關鎖國政策的明顯影響,在民間似乎開拓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交流途徑。日本在吸收中國醫學的過程中,從鐮倉時期開始,日本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許多大型醫學著作的問世,也反映出日本漢方醫學已呈現出日趨繁榮的景象。

【參考文獻】

[1]木宮泰彥.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0:394.

[2][日]小曾戶洋.漢方的歷史[M].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124.

[3][日]富士川游.日本醫學史[M].東京:日新書院,1941:69.

第5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在這樣的忙碌中,轉眼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這時傅青主已經七十三歲了。這一年,康熙皇帝為籠絡收買知識分子,施行懷柔政策,讓各地推薦選拔有學之士到北京應試,錄用授官。傅青主被逼無奈,抱著必死的信念赴京,卻意外平安歸來。

傅青主回到家鄉后,繼續他的鄉居生活,寫字和看病是他生活中的兩個主要事情,在這樣忙碌的日子里,傅青主越來越老了,他此時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醫術傳下去。想了很久,最后他決定采取一種秘密的方法,把醫術傳給后代。

實事證明,他是非常有遠見的,現在,他的其他內容的書基本都失散了,只有醫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傳播了下來。

這是一種什么特殊方式呢?

一天,他把一個道友找來,向該道友說明了自己的意圖,然后讓道友去北京一帶尋找合適的人選。而這個被找來的傳承學問的人,就是陳士鐸。

這位陳士鐸我們在本文的開始提到過,他是浙江紹興人,陳士鐸寫的最早的一本醫書就是《石室秘錄》。

《石室秘錄》的序四是托名呂洞賓寫的,這就是傅青主那位道友,在這個序里,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景。

當時,陳士鐸一個人正在北京游蕩,估計是一邊趕考,一邊尋找些老師什么的,恰巧,碰到了傅青主的那個道友,兩人就聊了起來,陳士鐸提到了自己想光大醫學的遠大理想,以及自己正在注釋《黃帝內經》,這位道友看到陳士鐸為人誠實可靠,就向他透露,現在有個高人,要選擇一個傳承學問的徒弟,不知道你是否有想法?(今陳子注《素問》、《內經》,余嘆其有志未逮,乃以華元化青囊術動之。)

陳士鐸一聽,忙問:“是哪位高人?”

道友:“傅青主。”

陳士鐸大吃一驚,然后憂愁地說:“我怎么能夠見到他老人家呢?”(陳子憂之。)

道友:“不用愁,此事我來安排!”

陳士鐸聽后,喜出望外,起身長拜。(陳子再拜受教。)

然后序四里說這位道友就安排歧伯天師(就是傅青主)和張仲景(推測是傅眉)來到了北京河北一帶(燕市),估計這又是開始擺迷魂陣了。

以傅青主那么大的年齡,不可能說來北京就來,他一生中來北京的次數是有限的。

而歧伯天師(傅青主)在序二里說:“(陳士鐸)過我玉河之西。”也就是說,是陳士鐸登門拜訪的,估計這個描述比較符合實際。

那么,玉河是哪里呢?一般解釋是銀河,難道序里的意思是陳士鐸為了請教問題上天了?其實,玉河就在太原,現在太原市還有玉河遺跡,這條河曾經改名為御河,現在可能仍然叫玉河。

現在,讓我們來根據這些線索,復現一下當年的情景吧。

陳士鐸跟隨著這位道友來到了山西,他提出要去拜訪傅青主,但是這位道友告訴他,不用,那樣會讓更多的人知道的,我會安排傅青主來找你的。

于是,一天,陳士鐸正在屋子里坐著,突然聽到了敲門的聲音,當他打開門,看到傅青主和傅眉站在門口,一時間自己竟然愣住了,不知道說什么好。

在后來,他在《辨證錄》一書的自序中,用深情的筆吻懷念到和老師見第一面的情景:那天“黃菊初放,懷人自遠,忽聞熬啄聲,啟扉迓之,見二老才,衣冠甚偉,余奇之,載拜問曰:‘先生何方來,得毋有奇聞誨鐸乎’二老者曰……”

就這樣,一對兒師徒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見面了。

在那里,傅青主用了半年的時間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教授給了這個來自南方的學子。

時光荏苒,轉眼半年過去了,一天,傅青主對陳士鐸說:“士鐸,你我二人,就此分別吧!”

陳士鐸感激地地給老師跪下,叩頭。

傅青主:“以后,千萬不要提起你是我的徒弟,這些書,用你的名義刊發吧。”

陳士鐸忙推辭:“老師,那是您的心血啊,我怎么敢用自己的名字?”

傅青主抬頭仰望,嘆了口氣說:“我一生與清廷為敵,相信在我身后,他們是不會讓我的書傳下去的,所以,我這么秘密地找你來,傳授給你醫術,這是為了使這個根不斷掉啊。”

陳士鐸:“老師,您用心良苦,徒弟我知道了,可這是您的心血啊,怎能不寫您的名字?”

傅青主:“醫書是用來救人的,用我的名字就沒有辦法流傳下去,豈能救人?希望你用自己的名字刊印,讓他流傳下去!”

陳士鐸非常難過:“老師!我實在想讓后世知道,是您寫的醫書啊!”

傅青主:“不必了,以后不要對任何人提起,這樣吧,我們現在編個故事,就說你在北京遇到了天師歧伯,他傳授給了你醫術,用這個故事,來紀念你我的一場師徒緣分吧!”

陳士鐸的眼淚終于流了出來:“老師……”他的嗓子哽咽了,說不出話來,只是在地上叩頭不止。

于是,就有了我們文章開始的那一幕,在以后的日子里,陳士鐸果然把傅青主的醫書一一刊印,使它得以廣為流傳,但是,在每一本書的開始,他都要恭敬地寫上:這書不是我寫的,是我的老師歧伯天師寫的,我只是“敬述”而已。

人們以為他在白日說夢,或者假托神仙。

其實,他的心里一直想的是他的老師,傅青主。

傅青主是有遠見的,果然,在他去世以后,他寫的書如:《周易音釋》、《周禮音辨》、《十三經評注》、《十三經字區》、《諸子注釋》、《春秋人名地名韻》、《十七史評》、《性史》、《杜詩點評》、《續編杜詩》、《會韻小評補》、《元釋兩藏精義》等書全部消失,現在只剩下了后人搜集整理的一套《霜紅龕集》而已。

而他的醫書,卻以陳士鐸的名義刊行,全部保留了下來,流傳給了后人。

傅青主何等淡泊!他寫出了自己千錘百煉的經驗,為了流傳人間,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留。

他心里想的,只是救人。

名聲在他的眼中,如云煙而已。

在將學問傳給了陳士鐸以后,傅青主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他開始繼續過他的寫字、診病的生活。

他的行醫生活,全祖望在《陽曲傅先生事略》中有這樣的描述:“避居遠村,惟以醫術活人,求方者戶常滿,貴賤一視之,從不見有倦容。”

在閑暇的時候,他會和周圍的農民坐在一起,在樹蔭下談論著農家的話題。

第6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關鍵詞:和刻本;醫書;觀海堂;和劑局方

中圖分類號:K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5)04-0075-06

DOI: 10.14156/ki.rbwtyj.2015.04.009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所藏古醫書是以明清兩朝皇室遺存為基礎,復得到宜都楊氏觀海堂海外所訪得珍本醫籍。藏品之量堪稱豐富齊備。按故宮典藏記錄顯示,觀海堂醫書有512部,2874冊,5741卷。僅以博物院迄今公布的數字為例,依據時代刊行或抄寫國別來分,中國宋、元、明、清刊本共計125部,日本刊本78部;抄本198部;朝鮮刊本6部。就比例而言,日本刊本和抄本占半數以上,包括日本翻刻中土醫籍,日本影寫或傳抄中土醫籍,日人著作之刊本、抄本及手稿等。這些雖只占日本醫籍史的很少部分,但仍可以看出中國傳統醫書對日本漢籍的影響。觀海堂藏書大多數于1949年遷入臺灣,現存博物院。根據《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與《北平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南遷書籍清冊?觀海堂藏書》記載進行比對,發現仍有部分留在北京故宮。余存部分主要集中在史部目錄類等30余部。其中,子部醫家類,日本刊本《官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留存的醫籍之一。

《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是宋代官辦藥局編成并頒行的中國第一部醫方典籍。南宋紹興(1131年)后多次重修,每次有所補充,并新添太醫局等諸局經驗秘方。其中不少方劑是宮廷所用,并成為兩宋醫家臨床方劑手冊和藥局配方藍本,其盛行于宋元之間,對后世醫家影響較大。文章擬就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現藏楊氏觀海堂藏書之一,和刻本漢籍醫書《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做如下考述。

一、和刻本漢籍《和劑局方》留存考證

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楊守敬的觀海堂藏書在其卒后,被民國政府收購分貯于松坡圖書館和北平故宮博物院。孫楷第《日本訪書志補》序云:“民國己未(八年),觀海堂書將出售,吾師沅叔先生時長教部,慫恿當局買之,書遂為國有。初庋于集靈囿,旋歸故宮圖書館”[1]383。民國十七年(1928年)《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通過,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正式成立,特設“觀海堂書庫”予以保存,公開閱覽。1933年隨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其大部分被運往臺灣,現收藏于博物院,其遺存的一小部分,現仍庋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目前,故宮博物院留存觀海堂藏書數量很少,長期以來散存于不同庫房,對遺留的種類、書目和冊數一直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在館藏書目或提要中多著錄為日本刻本或清宮舊藏。另外,院內外學者所撰以觀海堂藏書為論題的文章雖偶有提及,但也不明確。近年來,故宮圖書館通過參與大規模的院藏文物普查,經賬目核查和庫房查驗,不僅厘清了清宮舊藏古籍數目,并初步確認留存的觀海堂藏書計37部255冊。這部分書籍主要為史部目錄類。此外,還有經部、文集、醫書各一部。此整理結果可與檔案相印證。1933年《關于本院易院長任內圖書館移交清冊》記載:“善本書庫,所藏書籍以裝箱南遷,今只存殘本書壹種壹冊,鈔本書伍種貳拾貳冊并伍卷,鈔本圖陸種捌冊及參考書叁拾部壹佰玖拾冊,又佛經書影貳拾包”[2]。存檔記錄所指應該就包括觀海堂未遷書。依據檔案所記與書庫對比可以看出楊氏觀海堂藏書的注記有如下特征,最普遍的一種為,鈐“飛青閣藏書印”“楊守敬印”“宜都楊氏藏書記”“星吾海外訪得秘笈”等印章。或書前扉頁貼有“楊守敬小像”。凡故宮收藏都冠以“觀”字號排列。這些印記都為確認觀海堂留存書目提供了依據。

對于文章選題為關注點的醫書部分,筆者在對比《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與《故宮文物南遷清冊》子部醫家類書目后發現,所有醫書古籍幾乎全部入臺。今按博物院著錄,觀海堂醫書,407部,2459冊。其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元刊本3部,收藏于博物院。該書的日本刊本則留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二、和刻本漢籍《和劑局方》的成書

和刻本漢籍醫書《增廣太平和劑局方》是根據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方劑手冊重校訂補而成。所謂“和刻本”漢籍,是指以中國古籍為底本,被日本重新抄寫、翻刻衍生出一種特殊的版本類型,稱之為“和刻本”漢籍。而版式特征的另一表現形式是為漢語原文加注日文假名訓讀或日文注釋。和刻本漢籍甚為突出中國古籍原刻的特征,同時,更注重實用性。在某些方面彌補了中國已失傳數百年的一些重要典籍,并且,也是對中土漢籍的重要補充與訂正。

故宮博物院現藏日本刊本《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即為楊守敬東瀛訪書之一。該書收于何澄一所編《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卷三,子部醫家類,“又十卷,日本刊本,附圖經指南總論十二冊”[3]。今將這部珍藏本的成書略作說明如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代著名方書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藥典。初刊于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名為《太醫局方》。此系《局方》的最早雛形。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醫官陳承、裴宗元、陳師文奉詔對和劑局配方進行校正整理,輯訂成《校訂和劑局方》,共五卷,分21門,載方297首。并附《圖經本草藥性總論》三卷和《炮制總論》一卷。嗣后,對其多次重修增訂。至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官藥局改稱“太平惠民局”,此書遂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并增補為十卷,頒行全國。此為世界最早的國家藥局方之一。

是書在中國編纂于兩宋年間,盛行于宋、金、元、明時期。這部著名的醫書流入日本后,對日本的漢方醫學影響很大,并引起官方的重視。因該書在流傳中經歷代翻刻繁衍,難免會出現誤寫等原因而致產生不少差訛。為此,日人橘親顯在本書的“和劑局方序”中言:“明朱葵所謂自宋而后四百有余年,此書之存量僅一本也,殆危哉!崇禎中興袁元熙雖在翻刻以頒世,藥味遺耗,銖兩差誤,猶論辨形模不全備也,實可嘆哉”[4]。日本享保十五年(1730年),前典藥頭橘親顯奉敕對這部流傳到日本的醫方學著作進行增補校正。所據版本按《參考局方諸家奉進目次》記錄,所據15種版本均為神庫、官庫及公私醫家所藏之“稀世舊刊”。其中,包括中國明初刻本《和劑局方》6種,朝鮮刻本《增注和劑局方》8種,以及日本醫員野呂元丈所藏《增廣和劑局方》1種,并將其作為底本。在參考諸家奉進的增注、增廣等善本的基礎上“凡舊刻訛者訂焉,脫者補焉,藥品及修制之異同,文字并衡量之差乖共刪妄就正”[5]。對于各種版本中字異意同,義異理通,兩可難裁者,或方名交錯,二方混淆者,則注明出處,逐一校訂,不舍此取彼,遵守原著。由橘親顯領銜在參考諸家奉進的醫藥方書的基礎上幾經增補校正,編成此書。分16卷,收795方,比原書增加2類,即諸湯、諸香類,藥方增加7方,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年)官刻頒行。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三、《局方》的體例與內容撰述

《官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宋陳承、裴宗元、陳師文原撰,宋許洪增廣。(日)橘親顯等校正。附《圖經本草藥性總論》二卷、《指南總論》三卷、《局方諸藥石炮制總論》一卷,日本享保庚戍(1730年)東都書林西又衛門刻本。半頁13行,行24字。四周雙邊,白口,無界行。版框20.7cm×14.4cm。1函12冊。

書前刊日本享保庚戍之冬十二月橘親顯撰“和劑局方序”,宋陳師文等“進表”。次刊“新校凡例”。序文、進書表和凡例均標以片假名注音,p筆句讀。此書扉頁貼有楊守敬先生小像,像左下鈐有朱色“楊守敬印”。卷前序文下鈐“小島重圖書記”“東井文庫”“宜都楊氏藏書記”“飛青閣藏書印”“星吾楊氏訪得秘籍”等印記。此書初為東井文庫所藏,后歸入小島氏。袁同禮《故宮所藏觀海堂藏書目》序云:“竊念此目雖非觀海堂藏書之全部,然所著錄為其他書目所不及者有二:一曰古鈔本,二曰醫書。……至醫籍秘本,大抵皆小島學古舊藏”[6]。此后,為楊守敬先生從日本購得。特別是書中還有批語、句斷,如書前的“進表”有朱字批“校正凡柒佰捌處增損,總柒拾壹方作看詳壹拾叁冊,凈方五卷計貳佰伍拾柒道,分貳拾壹門,舊抄本”[7]。今推測可能為小島氏據舊抄本批點校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書共十卷,附指南總論三卷,分諸風、傷寒、諸氣、痰飲、諸虛、痼冷、積熱、瀉痢、眼目、咽喉口齒、雜病、瘡腫傷折、婦人(附產圖)、小兒。并新增諸湯、諸香兩類。共16類,載方795方。每方之后,除了詳列主治證和藥物外,有關藥物的炮制法和藥劑的修制法均有詳細說明。此外,凡屬紹興以后增補的方子,在書中均一一標明年代。便于研究者參考。該書所收集之方,多為常用有效方劑,又多采取丸、散等劑型,所以適用、易存、便利患者,影響巨大。該書雖在官方組織編寫的方書中載方數量最少,但薈萃了許多名方,因此書中所載之方,廣泛地被宋代以后各家方書所引用,而且其中有些方子是作為成方規范而流傳下來。如該書中的“三拗湯”“華蓋散”“涼膈散”“四物湯”“四君子湯”“二陳湯”“消遙散”“藿香正氣散”“至寶丹”“紫雪丹”“蘇合香丸”等方劑,至今仍被臨床所應用。

本書所附《指南總論》分別對藥物的配伍原則,采藥季節及保管,服藥的飲食禁忌,各種常用藥物的炮制方法進行了論述,此論概括了《局方》修制精細的特點。

本院珍藏的日本官刻本《和劑局方》刻印精細,所用日本產蠶紙潔凈厚實,紙質綿潤,軟字精刻,古樸典雅,亦為觀海堂舊藏。

四、知見的藏書題解

現今博物院保留了楊氏觀海堂藏書的精華部分,日本的古鈔本、卷子本多集中于此,特別是楊守敬從日本帶回的醫書,幾乎全部入藏。以本文論題《和劑局方》(簡稱)為例,現藏三部,皆得自觀海堂。現將幾部書目列舉如下:

1.元大德八年余氏勤有堂刻本:10冊

此部不附許洪《指南總論》,從題名、版式來看,似由兩種不同的版本拼接而成,即卷一和卷三是一個版本(甲),卷二和卷四至卷十屬另一個版本(乙)。按(甲本)左右雙欄,版心題“和方幾”,其卷端題名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乙本)四周雙欄,版心題“和劑局方卷幾”,卷端題名作“增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但二者字體十分接近,且同為半頁13行,行24字。由于卷十末頁記有“大德甲辰余志安刊于勤有堂”一行,故很可能是勤有堂不同時期所刻。

2.元刊黑口15行本:5冊

卷前有光緒壬午楊氏題識。此部包括《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和《指南總論》三卷,但二者分屬不同的版本。《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頁15行,行24字,四周雙欄,版心黑口,雙魚尾,間刻“和方幾”;《指南總論》,半頁14至19行不等,行24字,左右雙欄,版心黑口,字體較纖細,且俗字極多,二者和余氏勤有堂版本皆不同。楊氏在護頁前有題記三則,稱“又得大德八年余氏勤有堂刊本及明崇禎十年朱葵刊本”[1]403-405。但實際與楊氏之言不盡相符。

3.元刊本

僅存許洪《指南總論》三卷一冊,與元刊黑口15行本《指南總論》版本相同。按此書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補遺》著錄6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7種。博物院所藏古籍醫書除四庫全書本外,皆得自楊氏觀海堂藏書。的收藏仍以“觀”字號排列,保留歷史原貌。

五、和刻本漢籍《和劑局方》的特征與史料價值

1.優選底本,校勘縝密

日本江戶末期因受中國清代考據學之影響,漢學家對于古籍整理和校勘工作,都非常重視由中國傳入的善本典籍為依據,因此,和刻本所使用的翻刻底本,大都經過精密校勘,而且印制精美。以本書為例,橘親顯在校勘過程中,相比諸家奉進的醫方書后,認為民醫野呂元丈所藏“增廣一書,編次雅古,文字精正,最冠眾本”[8]。而將其作為底本,以助參考。其中對增廣、增注本或明初刻本及朝鮮刻本精選原本之優劣,分別校勘舊刻所載醫方并作細心考注。如:對比不同版本時發現,在方劑的記載上版本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或方名交錯、或二方混淆,對于這些闕遺掛漏的藥方,一并考訂補證。此外,翻刻漢籍的態度比較嚴肅,不妄改漢籍底本之字,則在不改原本文字的前提下,將有關的校勘記刻在相應文字之旁,保持原書原貌。但書中所載方劑的各種藥物順序、劑量與國內現存《和劑局方》各種版本出入頗大,非同一版本系統。

2.覆刻原文施以日文訓點及注釋

和刻本醫書是以中國古醫籍傳入日本為前提的,在甚為突出中國古籍原刻的基礎上,同時更注重實用性,根據本國的需要,一般的和刻本往往加上訓點,以便于日本學者詠讀理解。所謂“訓點”是在漢字之行或字間加以符號,即用勾或點的方式標明,有時加日文之助詞,使之前后相接,并就其斷句分段。由于日文的語法與中文不同,漢字的讀音在日語與漢語里有別,所以,和刻本多數會采用在漢字旁標出日文字母的“片假名”,再施以訓點的讀法。通觀本書的版式與漢字旁加日文訓讀的書面形式,無疑不表現出和刻本格式化的特征。

3.對中土已佚醫書的重要補充

自南北朝起,中國醫學便通過古籍醫書這個媒介直接流傳到日本,隋唐時期在日傳播一度達到。這些流傳到東瀛的中國醫書,深受日本醫學界青睞,被不斷吸收、仿效,并根據本國實際重新刻印,構成了中國古醫籍在域外的另一個版刻系統,被學術界稱之為和刻本漢籍醫書。和刻本往往保存了一些在本土已經佚失、稀見的中國古醫籍,或同一部中國醫籍的更好的版本,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以本文論題《和劑局方》一書為例,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是書盛行于宋、元之間,至震亨《局方發揮》出,而醫學始一變也”[9]此書在宋、元盛行了200余年,但在金元以后,出現了對《局方》認識的偏頗,因受南北醫家“以古方今病忽視辯證論治”的抨擊而流傳漸稀,后世對《局方》的認識也很大程度受朱丹溪撰《局方發揮》之影響。此后雖經多次翻刻繁衍或由多種原因而間有差訛,至明代重刻本仍未能復其舊觀。

追溯此書的存佚狀況。據日本丹波元胤撰《醫籍考》著錄是書已佚者有:宋陳師文等撰《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卷本,許洪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盧祖常撰《擬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類例》(按“是書世無傳本,祖常于其所著續易簡方中每言及之,蓋以評論病癥以辨治方者”[10]。),亡名氏《諸家名方》二卷,福建提舉司刊等。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注,存世的有:元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元留u書堂刊本、明正德六年陳氏存德堂刻本、明崇禎十年朱葵、袁元熙刻本、清道光十年渤海高氏續知不足齋本及日本刊本。即使這些古醫籍中國至今仍存,但同名之和刻本依然有其價值,因為很可能和刻本漢籍醫書保留了該典籍更為原始的面貌。

漢籍東傳日本及其回流,尤其是十九世紀末以楊守敬為代表的中國學者赴日訪查引進漢籍的歷史過程,使得中國的各種影印、影刻及古刻本再度傳回,特別是楊氏搜集的漢籍醫書部分,不僅彌補了中土已失傳數百年的一些重要亡佚中醫典籍的空白,還復得大量的、頗有價值的和刻本漢籍醫書。由于和刻本大都以中土善本為底本,并以數種版本進行精校,并在原刻本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同形式的注釋,因此,和刻本漢籍具有其獨特的文獻價值。同時,也是對中國中醫學史料的補充與訂正。

[參考文獻]

[1] 孫楷第. 日本訪書志補?前序[M].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383.

[2] 關于本院易院長任內圖書館移交清冊[I]. 故宮博物院藏檔案編號 jfqggdats100097,1933.

[3] 何澄一. 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卷三: 子部醫家類[M]. 北京: 故宮博物院,1932: 15.

[4] 故宮博物院. 故宮珍本叢刊第364冊《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序[M].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0.

[5] (宋)陳師文,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新校凡例[M]. 橘親顯, 校. 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日本刻本,1730.

[6] 何澄一. 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 卷首序[M]. 北京: 故宮博物院,1932.

[7] (宋)陳師文,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首進表[M]. 橘親顯, 校. 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日本刻本,1730.

[8] 故宮博物院. 故宮珍本叢刊第364冊新校凡例[M].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0.

[9] 紀昀,陸錫熊 ,孫士毅,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 北京: 中華書局,1997: 1615.

[10] 丹波元胤. 醫籍考卷四十六[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簡介:劉甲良(1980―),男,山東濰坊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博士(在讀),故宮博物院研究室館員,研究方向為古典文獻學、歷史學。

An investigation of Japanese-printed Chinese medical book Prescriptions People's Welfare Pharmacy

LIU Jia-liang

(The Institute of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100009, China)

第7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關鍵詞:中醫 檔案 不可替代

中醫是中國國粹,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幾千年來,中醫在醫療活動中形成了大量檔案。中醫檔案是中醫智慧的精華,在中醫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僅以作者有限的視野,談談檔案在中醫發展中的作用,不當之處,還請方家包涵。

1.中醫歷史與檔案

從中醫發展的歷史看,我們的祖先在自然生存中,創造了原始醫學。據考古發現,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人類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等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成書于漢之前的《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

秦漢時流傳下來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后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唐朝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

宋代設立的“太醫局”,不僅是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而且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后流傳下來的。

上述醫學著作,都是以文字形式流傳于世,成為不可替代的檔案材料,自形成以來,一直被當做經典利用。

2.中醫活動與檔案

唐朝的孫思邈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最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后人譽為“藥王”和“醫神”,他勤于著書,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合稱《千金方》,還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被譽為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后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親自上山采藥,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藥用植物的生長形態,并對某些動物藥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藥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制,參考文獻800余種,歷時27年之久,寫成了《本草綱目》。該書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在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到了清代,中醫在治療溫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

清代醫家王清任,根據尸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剖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治療方法。

由于一代代人對上述文獻的保管、整理和繼承,使這些珍貴的中醫檔案得以傳承下來,歷久彌新,造福后世。

3.中醫檔案的特殊性與缺失

中醫和西醫,其實最大的區別是在于對疾病的認知,就是認識和治療方法上。從診斷上和現代西醫的先進的檢查手段相比,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已經顯得有點落后。西醫借助X光、B超、CT和核磁共振及化驗能快速地查找出問題的所在部位和病情的輕重程度,同時,在治療上外科手術在先進設備的配合下,醫生對外傷的處理更好、更快、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挽救更多的病人的生命。

中醫的治療是辨證施治 ,一個人一個醫案一個藥方,藥理和藥性同西醫比較缺少確定性,與西醫相比,在發展和繼承上有很大的不同,檔案的管理上也有不同。

據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介紹,中醫流派很多,大多是中醫學同一個學科內,因不同的師承而形成的以獨特的研究旨趣、技藝、方法為基礎的不同學術派。如歷史上著名的嶺南醫學、新安醫學、少林醫派、平樂正骨流派、陳氏兒科流派等。中醫學術流派是醫學理論產生的土壤和發展的動力,也是醫學理論傳播及人才培養的搖籃。但是,據課題組初步調查,目前中醫學術流派發展極不平衡,大多數面臨斷層甚至消失。流派的流失應該就是流派主流醫治主旨的流失。

如果說,一個武術流派的流失和發展往往就在于祖師爺的一本“秘籍”,至多失去一個流派,那么,一個中醫流派的流失,或許就是一方百姓受苦。

多年來一直沒有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目前統一化的中醫藥高等教育模式排斥個性化學術流派,現代醫院管理以及科研方法存在諸多限制中醫學術流派發展的因素,名師帶徒等。因為沒有規范的制度,所以老一代的中醫人才的遺產沒有很好的繼承下來,醫療文獻和方劑。學術論文和臨床病例沒有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完善 保存,這也是阻礙中醫發展的因素之一。

4.中醫檔案管理的特點

中醫特色決定了中醫檔案管理的特點,必須建立獨立的收集、整理、管理中醫檔案的部門或設專職人員管理。

作為醫學的組成部分的中國醫學,是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疾病防治、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和提高勞動力的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中國醫學與西方近現代醫學是有許多差異的,它的發展與地理、氣候環境,以及社會的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檔案管理工作中,也要考慮到這些因素。

根據中醫“把脈”診斷,辨證施治的醫案,中醫藥方的唯一性和可變性,專科專病的治療特點,檔案工作應當選擇有針對性的對象,進行跟蹤立檔。

盡管中藥的作用機理、物質基礎、應用理論還在發展中,還缺乏些規范的科學數據證明,但是患者的康復和治療效果最有發言權。在中醫醫療活動中,中醫臨床實踐中的驗方顯得非常重要,及時的收集、 整理檔案材料,形成文獻記載下來也就十分重要。

5.基層中醫檔案工作不容樂觀

作為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錦州市中醫院 ,在成立的初期, 聚集了遼西地區的中醫人才和名醫。老中醫們都各有絕技,活躍在醫療第一線,為許多患者解決了病痛。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就是進入市場經濟后,老中醫的門診量絲毫沒有減少。有的年近耄耋,還在為患者服務。

第8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在太行山區和燕山山脈,到處都有野生的酸棗,其中以河北省邢臺地區的丘陵山地出產的酸棗堪稱上品,是不可多得的野生藥用資源。艱苦的戰爭年代,這些地區多為革命根據地,老百姓用酸棗制成酸棗面代糧食,軍民得以度過最困難的時期。如今酸棗面則可用來生產上等的保健飲料。

從現代植物分類學來說,酸棗屬鼠李科植物,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野生酸棗成叢莽,耐旱,耐瘠薄,無論山丘路旁,即使是巖石縫隙,只要有扎根之處,就能生長繁衍。深秋時節,酸棗熟了,那一顆顆紅艷艷的果實遠遠望去像點點火星,閃爍在山崖草叢之中,使人們在荒涼的山野中感受到勃勃生機。

野生酸棗的種子破開后的果仁又稱酸棗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酸棗仁主治心煩不眠,“補中益肝,堅筋骨,助陰氣,皆酸棗仁之功也”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為詳細地介紹了酸棗仁補肝膽、寧心神、健脾胃等多種功效。中醫在使用酸棗仁時要區別生棗仁和熟棗仁,唾液多時用生棗仁,唾液少時用炒棗仁(熟棗仁)。中醫常用于治療虛勞虛煩的酸棗湯,即是用熟酸棗仁配伍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煎湯服用。

在古老的農耕時代,野生的酸棗通過分株、嫁接等方法,逐漸培育成了棗樹。酸棗之鄉的河北省出產品優上乘的大棗和金絲小棗。

大棗同樣可以入藥。據《本草綱目》記載,大棗又名干棗、美棗、良棗,氣味甘,平,無毒。古代醫家認為,“大棗氣味俱厚,陽也。溫以補不足,甘以緩陰血”。《神農本草經》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中醫方劑中常用大棗調和百藥。大棗自身也有“養血補肝”,“補中益氣”,“滋陰暖胃”,“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百藥”等多種功效。中醫用大棗(或配伍)治療常見的脾胃不和、大便燥塞、虛煩不眠、妊娠腹痛等癥。經常適量服食大棗,對于煩躁不眠、陰虛肝虧、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勞傷咳嗽、血虛體弱者均有幫助。古代醫書中又記載,生棗(鮮棗)氣味甘,辛,熱,無毒,多食令人寒熱,凡羸瘦者不可食。

第9篇:最早的醫書范文

最早的“運動興奮劑”

大蒜是現有記載中最早的植物性食物和保健品,也是最早的調料。數千年前,幾大文明古國之間沒有也不可能有交流,但在膳食中都有應用大蒜的證據。古埃及人、古羅馬人認為大蒜是力量的源泉和象征。在戰爭中,士兵食用大蒜可以力大驍勇,提高戰斗力;古埃及統治階級給勞動人民吃大蒜,來增加他們的體力和勞動效率,以便驅使他們進行更艱巨的勞動,如建造規模巨大的金字塔。1922年,在埃及皇帝圖騰卡門的墳墓(建于公元前1500年)中發現有保存完好的大蒜鱗莖。在希臘的早期奧林匹克比賽中,常給運動員服用大蒜。他們認為大蒜有增強運動能力與抗疲勞的功能,能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此外,還規定了大蒜服用的劑量,即服用最小劑量而有最好的效果。這可能是歷史上應用最早的“運動興奮劑”。在羅馬帝國,舟船出海時,大蒜是水手們必備的食品。古印度從有史料記載時起,就記錄了大蒜可用來防治疾病,至今存留的印度醫書《揭羅迦本集》就主張用大蒜防治心臟病與關節炎。

中國人青睞的蔬菜

大蒜可食部分一分為三:蒜苗、蒜薹和蒜頭。蒜頭是它的鱗莖,味辛辣,有刺激性氣味,可以生吃,或煮熟后加糖作為甜味糖蒜,或加糖醋做成糖醋大蒜食用;也可以用作調味品,北方人吃餃子和面條時,要用大蒜調味。大蒜頭還可以做成蒜泥和蒜醬。蒜苗是大蒜在夏天抽出的花莖,長花的莖梗稱“蒜薹”,均可作蔬菜食用。

我國大蒜按外皮色澤,可分為白皮種和紫皮種,以獨頭紫皮蒜為最佳。紫皮蒜蒜瓣外皮呈紫紅色,瓣肥大,瓣數少,辣味濃厚,適合于生食或作調味品。白皮蒜蒜瓣外皮呈白色,辣味輕,適于腌制成糖醋蒜。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大蒜,以新疆大蒜、廣東普寧大蒜和上海嘉定大白蒜最為著名,常見品種還有東北紫皮蒜、東北白皮蒜、蒼山大蒜、柳子蒜、芽金子、歙縣大蒜、杭州無薹蒜、崇明大蒜等。不同大蒜品種的大蒜素含量有較大差異,蒜頭的新鮮程度也會使大蒜素的含量發生變化。采收后貯藏時間越長,大蒜素含量越低。據測定,的大蒜中大蒜素和維生素C含量均比其他品種高。

大蒜是深受人們青睞的蔬菜,尤其在北方,幾乎家家戶戶都把它當作時令新鮮蔬菜,有“不可一日無大蒜”之說。撈面、包餃子要加些蒜泥佐味;炒刀豆、燜茄子也要用大蒜相佐,否則有遜其味;夏天的涼拌菜更少不了加點蒜泥,既可提味,又能殺菌防病。我國北方城鄉還有泡臘八蒜的習俗,即臘月初八用食醋浸泡蒜瓣,貯藏至春節,用蒜醋蘸餃子,口嚼翡翠的蒜瓣,清香爽口,別有風味。

營養價值高于人參

德國人將大蒜列為保健品之首,認為其營養價值高于人參。經常食用大蒜,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清除人體自由基,抗衰益壽;促進肌膚新陳代謝,養顏美容;促進激素分泌,提高;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增強消化道,滋補脾胃等。大蒜還含有一種特殊的因子——配糖體,具有降低血壓,減緩心率,增加心肌收縮力,擴張末梢血管的作用。調查發現,愛吃大蒜的地區與不愛吃大蒜的地區相比,高血壓病的發病率低3~4倍。由此可見,大蒜有助于降低血壓。調查還發現,平均每人每天食用20克生蒜的地區,其心腦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明顯低于無食生蒜習慣的地區。經常食用大蒜對降血壓、降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大有裨益。

實踐已經證明,大蒜有助于抗癌,又可預防胃癌、肝癌、食管癌等消化道癌的發生,對乳腺癌、結腸癌、膀胱癌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調查發現,種大蒜或喜歡吃大蒜的人群和地區,胃癌的發病率較其他地區少2/3。長期吃大蒜的人,胃內亞硝胺含量比其他地區的人低得多。每年生吃大蒜達3千克以上的人群與吃3千克以下者相比,胃癌發病率可降低1/7。吃過大蒜的人的白細胞殺死腫瘤細胞的數量是不吃大蒜者的1倍多。

此外,大蒜還有驅蟲、利尿、止咳的作用,還可作為毒蛇咬傷、牙疼、水腫、黃疸、霍亂的治療藥物。鉛生產工人在不脫離中毒鉛濃度的環境下,堅持每天吃100克生大蒜就不會發生鉛中毒。據研究,大蒜可減少血液中糖的含量,保護肝功能,提高血液中胰島素含量,預防糖尿病。

大蒜調味有學問

大蒜一經烹調加熱后再食用,它特有的辛辣味便會立即消失,大部分的大蒜素會揮發或分解,大大降低了其殺菌效力。大蒜在沸水中煮20分鐘就會失去抗真菌作用及對環氧花酶(一種能誘癌的酶)的抑制作用。所以大蒜最好是生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 天天插夜夜爽 | 草草影院ccyycom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 成人性视频在线三级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自拍偷拍网 | 国产三级全黄 | 欧美一级日韩一级 | 男女福利社|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 亚洲人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少妇 | 亚洲免费色视频 | 日韩成人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小说 | 久久精彩视频 | 亚州人成网在线播放 | japanese 色系 tube日本 | 一级无毛片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 | 欧美国产日本 | 在线男人天堂 | 欧美一级色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 | 日韩经典欧美精品一区 | 曰韩美女一级视频 | 黄色福利站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美女视频免费永久观看的 |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一 | 免费观看大片毛片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片 | 尤蜜网站在线进入免费 | 香蕉伊人网 | 国产精品2020| 亚洲va视频 | 国产三片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