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臘八習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乃至迎來送往親朋客人,人們幾乎都十分講究美食。可以說,各種節日習俗都與食俗密切交織在一起,不同節日又往往有不同的食俗,甚至同一節日食俗在不同民族或地區,還流傳有不同的說法。
我國大多數漢族地區,都是元宵節吃元宵,五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的除夕,必有的一道菜是魚,取“魚”與“余”的諧音,象征著“年年有余”。在此之前是舊歷臘月,臘月初八講究吃臘八粥。《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北京臘八粥的用料與做法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豆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至于臘八節和吃臘八粥的來源,各地民間傳說不一。
一般的傳說是,有一對不聽老人勸戒、好吃懶做的夫婦,坐吃山空,沒幾年就吃光了老人生前留下的全部存糧。這年臘月初八,小兩口饑寒難熬,好不容易才從舊糧倉底清理出一點五谷雜糧來,合煮了一鍋粥充饑溫身,挨過了冬季這最寒冷的一天,卻最終未能逃脫凍餓而死的下場。于是,民間即以臘八吃雜糧粥的方式來教育子孫后代不要養成好吃懶做的惡習。在河南,臘八粥又叫“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令食俗,相傳當年岳家軍在朱仙鎮節節勝利,卻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京。回師路上將士們又冷又餓,沿途老百姓便紛紛把各自送來的菜飯倒入鍋里合燒后分給各位將士充饑御寒,這天恰好是臘月初八。隨后岳飛遇害風波亭,這一帶居民即每逢臘八都吃“大家飯”,懷念這位民族英雄。而安徽的一些地區,則傳說吃臘八粥習俗起自明太祖朱元璋。相傳朱元璋小時家中貧寒,給財主放牛時常遭虐待。有次過獨木橋時,老牛滑跌橋下絆折了腿。財主惱了,就把他關到一間屋子里,三天三夜不給飯吃,朱元璋餓急了,想抓只老鼠充饑,卻無意中發現了鼠洞里儲存的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艿、紅棗什么的。合在一起雖然為數不多,卻煮了一鍋香甜的粥吃。后來,他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吃厭了山珍海味時,臘八那天忽然想到了小時吃的那餐雜糧粥,即命太監依法燒了一鍋雜糧糖粥來吃。文武百官見皇上吃得香甜,也學著來吃,后來傳到民間,即成為吃臘八粥的習俗。
至于東北地區民間傳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吃臘八粥會粘牢下巴,不過是玩笑之語。無論是佛家,還是各地民間的吃臘八粥這一節令食俗實質上都具有勸戒世人尚儉的社會意義。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美食的需求。然而,以名肴、風味小吃為特點的年節喜慶食俗,并非都取精細食品。臘八粥之類只有在一定節令偶爾品嘗,如果一日三餐都吃它,非但會令人倒胃口,亦必然失去其作為節令食俗的民俗性質。同是六月初六這一節令,淮安食俗是家家戶戶都吃炒面,相傳是紀念一位名叫善姑的姑娘,以她一手香噴噴的炒面,贏得了玉皇大帝和四海龍王的歡心,免除了以往這天例行云雨大賽給人間造成的災難。在河南南陽地區,六月六則是宴請閨女和女婿的日子。每到這天,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女婿,好飯好菜招待一番,再送回去,以消仇解怨、免災去難。據說,這一習俗源于春秋時晉國宰相狐偃與女兒、女婿和解的故事,可見流傳已久。凡此可見,各民族、各地區豐富多采的年節喜慶食俗,早已從單純追求美食之俗升華為反映人們心態、情操與理想追求的文化形式。因而,如今我們每逢年節體驗一種食俗之際,如果能回顧一下它形成的歷史和傳說,將別有一番情趣,可獲寓教于食之功。
吃。在北方的民間吃餃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說法。因此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愛吃餃子。多以臘八節是可以吃餃子的,對于臘八這一天其實只有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習俗,比如:祭祀、吃臘八蒜、喝臘八粥等;這些習俗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習俗。至于吃什么飯,能不能吃餃子是沒有關系的,不是一定要只吃臘八粥、臘八蒜這些東西。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歲終之月稱“臘月”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來源:文章屋網 )
農歷十二月,習俗叫做臘月。相傳周代起,我國民間已普遍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了。臘,本為歲終的祭名,古代農業社會,一切的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關系,農民只有在冬藏之際是比較空閑的。所以,人們常于大收成之后的年底,舉行盛大的祭典,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風雨田農的神靈以及天地諸神以求來年豐收,避災迎祥。因為臘祭在十二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歷十二月叫做“臘月”了。
臘祭所拜之神共為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傳說,漢代以前,臘祭雖都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后來,人們為了好記,把它定在臘月的第八天,以應上祭祀八神的“臘八”。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了。
臘八節是春節的序幕,從這一天起,人們就準備過年了。每到臘月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吃一頓別具風味的臘八粥,這也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所謂臘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等雜糧干果熬成的粥。
喝臘八粥原來是和吃赤豆粥避瘟疫有關。據說,上古顓頊帝的三個兒子死了變成疫鬼,專門驚嚇人家的孩子,小兒驚風就是疫鬼作祟的結果。古人認為鬼怕赤豆,所以十二月初八這一天用赤豆粥驅鬼。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傳說來自印度天竺,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稱“法寶節”。
臘八節的寓意:
1、祭祀祖先。我國古代的天子國君在臘八節要進行臘祭,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禱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民間則要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感恩這一年來的恩澤庇佑,并祈求來年繼續施恩。
2、贈送親友。鄰里鄉親,親戚朋友之間,也有互相贈送臘八粥的習俗。在互相品嘗臘八粥的過程中,一起分享收獲后的喜悅,加深親友間的感情。
3、行善積德。舊時,大戶人家往往會多多地熬制臘八粥,將臘八粥施舍給窮人、乞丐、孤寡者,這對于施舍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功德的積累。
4、強盛健體。臘八粥的食材五行俱全,對五臟具有補益作用,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1、臘八節,即每年農歷十二月八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
2、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3、在我國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在南方臘八很少提,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4、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栗、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在我國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了過“臘八節”喝臘八粥的風俗。
(來源:文章屋網 )
記憶里春節非常喜慶,進了臘月就能聽到鞭炮聲,臘月里成親的人比較多,隔不了幾天在街上就能碰到送新人的喜車,還有便是春節前要進行寫春聯、送賀卡等活動。
不能回家過年,家人持怎樣的態度?
家里人非常理解自己,他們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少,只要在外面過得女了,他們沒什么舍小得。
新的一年。會獻上怎樣的祝福?
真心希望人家可以過得開心,過女了每一天。
臘八指每年歷十二月的第八天,臘月初八即使臘八節,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這―天敞臘八粥、喝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最講究的習俗。同時,臘八的到來,也給人們提了個醒兒:春節就要到了。
從“小年”算起,在圍繞“春節”主題的前后十幾種節日中,離春節最遠的“臘八節”成為鄭超的首選。鄭超表示,這個選擇是由于“臘八敲年門”的前瞻性與自己喜歡凡事“打前站”的先鋒性格存在某些相似的原因。
由于長期從事電視主持人職業,鄭超說起話來顯出慣有的理性與干練,不過談起春節時,山東爺們兒特有的憨厚感全然顯露。
“記得小時候,臘八節一到家里就熬七八種佐料在內的臘八粥,此后‘。忙年’也算正式開始了。”很顯然,臘八粥的記憶是鄭超對春節的美好印象之一。
除此之外,談起在老家過春節的情景,鄭超滿臉興奮地說:“棗餑餑、蒸花糕、手剪窗花、糊元寶是不可缺的準備項目”。可以看出,這些不起眼的“忙年瑣事”在現今已經事業有成的鄭超眼中依舊非常重要:“過年就是嗎,忙年,假如這些傳統習俗消失了,年也無從談起。”
“臘八”,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禮,也就是說,農戶們一年辛勤耕作,喜獲豐收,到年底舉行一種祭祀,對自然界風調雨順的答謝。這一天要喝臘八粥,人們喝了臘八粥以后暖和和地很自然地意識到“過年”就在眼前了。臘八是春節的序幕,元宵則是它的尾聲。雖然這個所謂的節日在中國民間的節日中,不及春節、中秋、端午、重陽等那樣熱鬧隆重,但由于歷史悠久,傳說動人,還是頗有影響的。對于“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很多,各地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關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傳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打記事兒起,我就知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熬臘八粥,男女老少要吃臘八粥。說到臘八粥,就讓我想起過去那讓人眷戀的悠悠歲月。小時候父親總會在臘八的前一天,準備好熬臘八粥的米、糖、大棗之類的物品,臘八的早晨父親早早就起來熬粥了。父親熬出來的粥又甜又香,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味道還在流口水。我在父親身邊跟父親學熬臘八粥的時候,父親經常說:“熬粥啊,必須得時候到了,才有味兒,就如同人這輩子一樣,人生也就是一個熬字。熬到時候了,人生才多姿多彩了……”還有泡臘八醋,臘八醋還有一個名字叫“翡翠碧玉臘八蒜”。將蒜去皮后泡在米醋內,月余后蒜呈淺綠色,如同翡翠碧玉,味道鮮美,尤其是吃餃子的時候,這種自制的“翡翠碧玉臘八蒜”,確實有一種不同的味道。自己長大成家后,這一切便由我來做了。父親吃我熬的臘八粥時還笑著說:“不愧是我女兒,熬的臘八粥有爸爸當年熬的臘八粥的味道。”現在看著今天自己備好的臘八粥的材料,父親已離開我420天了,這便是物是人非!
想起父親教我熬臘八粥時的情景,我長大后才明白,父親教我的不只是熬粥,更讓我在學習熬粥的過程中,明白了人生太多的道理。實際細想人生就象一碗粥,需要慢火慢熬。看陸幼青《死亡之書》時,我記下了這樣一句話:“意念春光,靜享人生。”作者在用自己的體會告訴我:春光固可意念,人生還須靜熬。然而人生的這個“熬”字,真的很難。熬,表面上是一種考驗,實際上是一種升華。社會的不斷變遷和進步,經歷了不同的朝代。每個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都經歷了有著不同故事的人生。這些都需要慢慢去熬,慢慢去經歷,慢慢去品。人生恰似一種熬,急火燒開慢火熬,武火煮開文火燉。無論人生如何艱難,只要自己能像熬藥、熬粥、熬湯那樣慢慢地熬,熬出的五彩的人生是屬于自己的。真可謂:盡下心中五谷,熬出人生百味!
由臘八粥引出這些題外話,臘八節,還得說臘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關于臘八節,有太多的傳說。傳說不過是傳說,真實的起源和背景已無從可考,各地的臘八節民俗和臘八粥的做法也不盡相同。無論怎樣的傳說和習俗,總離不開一個“情”字。讀過幾遍《紅樓夢》,雖然一知半解,囫圇吞棗,但第十九回里那個關于臘八粥的典故,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印象卻非常深。作者巧妙地用老耗子與小耗子的對話,將一碗用紅棗、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煮成的臘八粥躍然紙上,隔著紙張,仿佛就聞到了臘八粥的香。仿佛又看到了書中描寫的“小耗現形笑道:我說你們沒見世面,只認得這果子是香芋,卻不知鹽課林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的熱鬧畫面。北齊魏收的《臘節》詩中寫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寫出了寒凝大地、數九隆冬時節,人們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抒發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幾千年來,臘八節和臘八粥,寄托的也是一個“情”字。所以說,古往今來,社會也好,人生也罷,怎一個“情”字了得?
節候表征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的解釋:“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臘”字得名于“獵”。除此以外,“臘”還具有新舊交接的意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又據唐人徐堅《初學記》所載,臘月又有諸多別稱,如“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
中國傳統歷法采用的是陰陽合歷,也即月用太陰月(朔望月)、年用陽歷年(回歸年),以閏月調整節氣。這樣,二十四節氣配在十二個月,每月有兩個節氣。其中,農歷十二月月初為小寒,月半為大寒。因此,元人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據《逸周書?時訓解》記載,小寒有“三候”:“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g。”意思是說小寒這天,大雁開始向北飛;5天之后,喜鵲開始筑巢;再過5天,野雞開始鳴叫。如果上述“候應”不能如期而至,則相應地會有一些異象發生:大雁不北飛,百姓不會心向君主;喜鵲不筑巢,國家不得安寧;野雞不鳴叫,國家會發大水。
據唐代詩人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記載:“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霜鷹近北首,g雉隱q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古人以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大呂配在夏歷十二月,因此,詩人稱“小寒連大呂”。這首詩的大意是:小寒節氣到了,喜鵲開始筑巢,霜鷹開始北飛,野雞開始鳴叫。莫怪嚴寒迫近,春天就要來了。
臘八節
小寒節氣里有傳統的臘八節。
臘八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臘祭與蠟祭。臘祭祭祀祖先及家居之神,祭祀的地點是宗廟,所用祭品是田獵所獲獵物;蠟祭祭祀農業之神,祭祀的地點是郊外,所用祭品則是田里收獲的谷粟雜糧。東漢蔡邕早就注意到了這兩種祭祀的差異:“臘祭先祖,蠟百神,二祭有別。”隋代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也說:“臘者祭先祖,蠟者報百神,同日異祭也。”
秦時以歲末之月為臘月,后世沿襲了這一稱呼。漢武帝太初元年,頒行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臘祭、蠟祭合二而一,時間定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祭之日則被稱為“臘日”。佛教于兩漢之交傳入中國,傳說臘月初八是佛祖得道成佛的日子,佛教徒于這一天要用香谷雜糧煮粥供佛齋眾。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在融合了中國傳統臘祭、蠟祭的基礎上,至遲在南北朝時,臘月初八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節日了。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史記?陳勝傳》有‘臘月’之言,是謂此也。諺云‘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一種帽子名稱),及作金剛力士(佛教術語,指持金剛杵的力士)以驅疫。沐浴,轉除罪障。”此時臘八節的主要節俗是驅疫,并沒有食粥的記載。南北朝時期的驅疫之俗承自東漢:“今人臘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逐除”即逐疫,東漢時于臘前一日舉行大儺以驅疫,謂之逐疫,也稱逐除。
臘八粥也稱佛粥、七寶五味粥,早見于唐代。清人顧祿《清嘉錄》曾引唐人李福的《臘八粥》詩:“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到了宋代,不只寺廟里熬制,民眾自己也熬制臘八粥。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舉出了當時臘八粥的原料:“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即小蘑菇)、柿、栗之類為粥,謂之‘臘八粥’。”延至后世,食粥成為臘八節的主要節俗,臘八粥的制作也更為講究。在清代的北京:“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官府在臘八這天也要賜百官臘八粥。元代就有皇帝賜官員臘八粥的記載。到了清代,每年于臘八前二三日,在雍和宮熬制臘八粥。熬粥用宮中兩個大號粥鍋,每個可容米二三十石,并有專門熬粥的僧人。到臘八這天,由監視將粥進奉內廷,皇帝照例諭令供祀太廟、壽皇殿及西苑各廟,然后分賞內廷各宮,再分賞外廷王公大臣。
臘八粥不只食用,還有其他的一些用處。在河北張北縣,“各家雜米、豆、栗、棗八樣,熬成紅粥,謂之‘臘八粥’,以祀諸神及祖先。并將粥涂于墻壁、樹木、門環等外,以禳不祥”。在河北遵化縣,“以粥抹果樹上,則多實;或戲貼婦人背上,以祝生子”……這些應該是古代逐疫祈福習俗的后世遺存。
相關鏈接
臘八節除了食粥,還有其他一些習俗。
腌臘八蒜 臘八蒜是用醋腌制的蒜,成品色澤翠綠,口味微辣偏酸,因在臘月初八腌制,故稱“臘八蒜”。
躲臘八 在安徽一些地區,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臘八,如果非要在娘家過,也要于臘月初七晚上到鄰家借宿,而且要閉門不出;待到臘月初八晚上見了星辰才能回去。俗說臘八出嫁女不能見娘家煙火,否則會遭災。
臘八人 在山西壽陽縣一帶,當地人于臘月初七從河里取冰鑿成人形,放置在院中糞堆上,臘八再用臘八粥冰凍出人首、人帽等形狀,俗稱“臘八人”,俗謂此舉可以禳除來年旱災。
凍金馬駒 在甘肅的一些地區,臘八日清晨,各家早早起床,從井中汲水回來,舀一碗置于院中,凍結成冰。待到日出以后,將冰塊和臘八粥一起埋在院中,祈求五谷豐登,此舉也稱“搶金馬駒”。
掛臘八穗 在陜西米脂等地,臘八這天,婦女要用谷稈編成谷穗子,內裝紅棗,掛在小孩肩上,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也有祈求莊稼豐收的意味,當地方言稱此舉為“掛臘八圪穗”。
其他習俗
在河南、陜西的一些地方,在臘月初五有吃五豆的習俗。據清末河南《宜陽縣志》記載:“嘉平臘月初五日,以五種豆作粥,曰‘食五豆’。俗云‘今年食五豆,來年好時候’。”五豆一般指黃豆、綠豆、豌豆、紅豆、豇豆。
小寒節氣里,南京人要煮菜飯,即以矮腳黃青菜拌上咸肉片、香腸片或板鴨丁,再剁上一些姜末與糯米一起煮,味道香鮮可口。廣州人小寒早上要吃糯米飯,把臘肉、臘腸切碎、炒熟,再加一些碎蔥白,拌在糯米飯里面食用。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臘月里民眾也占驗天氣和農事。據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占候》記載:臘月里宜雪,諺語說“臘雪是被,春雪是鬼”,主來年豐稔,又主殺蝗子;臘月里有霧,主來年有水;臘月里有風雨,主來年六月、七月內橫水,等等。
在我國的蠶桑產區,臘月十二日為蠶生日(也稱蠶花娘娘生日),屆時蠶農要舉行祭祀活動。清代文人錢枚有《蠶生日辭》,在其小序中說:“山家以十二月十二為蠶生日,炊南瓜和秫作餐,拜禮甚虔。”其詩描繪了祭祀蠶花娘娘的盛況:“炊新瓜,潔瓦缶,翁上香,兒進酒。阿婆拜前婦拜后,春為蠶忙冬祝壽。蠶神喜,蠶子肥;蠶神怒,桑葉稀……”
蠶生日這天,寺僧往往以五色紙花綁在長竿上,挨家挨戶施送,謂之“送蠶花”。每至一家,寺僧口念祝詞,家戶取花以后還贈錢米。養蠶人家迎此花后,插在蠶室竹簾邊,預祝蠶業豐收;不養蠶人家則插在門楣上,以作點綴。這天晚飯前,家家還要用一只蒸簟,內置一張蠶花娘娘紙馬,并有雞蛋、豬肉、米粉團以及酒盅、筷子等物,將蒸簟端至大門外,焚香點燭后,燒掉蠶花紙馬。這時,孩子們會圍上來把簟里的食物一搶而空,俗信搶吃得越快,則蠶花越旺,稱為“請蠶花”。
年臘八也就是臘月初八,是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節日,并沒有年臘八洗邋遢的習俗。
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年二八洗邋遢: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撣塵”或者“采屋”,據稱意在洗去一年的纖塵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氣象。民俗傳說在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洗去一年來的疾病,其實就是為了祈求來年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除去了一年的晦氣后,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到來。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