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的溝通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方法:通過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技巧,有效處理兒科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結果:護士的溝通技巧對患兒家屬滿意度影響差異度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兒科優質護理過程中應用溝通技巧,有效減輕了患兒痛苦,增加了患兒舒適度和配合度,提高了家長的滿意度,有效實踐了優質護理服務。
關鍵詞:兒科 優質護理 溝通技巧 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322-01
2011年11月我科結合兒科的特點,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從改善就醫環境,改善服務態度,切實加強基礎護理,提高護理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兒科收治的患兒年齡小、自主意識差、疾病可變性大,護理操作瑣碎、家屬對醫護人員的要求較高,易發生醫療糾紛。護士既要配合醫生醫治小兒機體上的疾病,又要顧及家屬的情感要求,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應用溝通技巧與患兒及家屬有效溝通在兒科優質護理中極為重要。
1 優質護理與溝通
1.1 優質護理服務。是指以病人為中心,務實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
1.2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構成人際關系的基礎。溝通是兒科護理中的重要技能,通過溝通不僅能完成有效的護理評估,而且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決患兒的健康問題[1]。
2 溝通問題
2.1 與患兒溝通的特點。
2.1.1 語言表達能力差。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兒,語言表達能力不同。年齡越小,詞匯量越少,表達能力越差。嬰兒只能用不同音調、響度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幼兒吐字不清、用詞不準確,不僅自己表達不清,也使對方難以理解。
2.1.2 缺乏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兒對事物的認識逐漸從直覺活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邏輯思維。對自己及周圍事物缺少正確的認識和估計,容易影響溝通的進展與效果。
2.1.3 模仿能力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隨著小兒智能發育逐漸完善,他們喜歡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
2.2 與患兒家長的溝通特點。
2.2.1 焦慮和緊張。因小兒患病,家長常有內疚、焦慮的心理。入院時對疾病缺乏認識,對環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緊張和焦慮[2]。家長反復詢問病情,擔心預后、住院產生的經濟負擔;盼望醫生護士能“藥到病除”、“一針見血”,當現實與盼望不能統一時,則會產生焦慮和不滿情緒。這些情緒也可引起患兒的不安。
2.2.2 懷疑和不信任。對治療方案的懷疑;對醫務人員由于性別、年齡、言語、動作、著裝等外在表現,引起對對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不信任,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
2.2.3 缺乏安全感。關注其他相同疾病患兒的預后,尤其是危重患兒的家長,表現為擔心、悲觀、要求轉院;由于心疼孩子,對各種注射和侵襲性檢查產生恐懼,表現為不敢看或不給注射、檢查。
2.2.4 依賴感。家長認為患兒住院了,對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動作會傷及孩子。其日常生活上的照顧也依賴護理人員。
3 溝通技巧的對策
3.1 與患兒溝通的技巧。
3.1.1 交談技巧。初次接觸患兒及家長主動自我介紹,親切詢問患兒的乳名、年齡、幼兒園、住址等患兒熟悉的生活與事情。同時鼓勵患兒做自我介紹或提出問題,避免只面向家長詢問,而形成替代溝通的局面。使用其能理解的言語,如:“我來聽聽你的胸部,需要解開衣服,要我幫忙嗎?”,而不是“我來查體,你要不要解開衣服”。
3.1.2 非語言溝通技巧。親切和藹的情感表達,如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雖然它是無聲的,但卻是最能沁入人內心的東西。護理人員合理掌握應用微笑服務,把微笑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3]。不論是患兒剛入院還是出院做宣教時,或是在做各種診療操作時,護士恰當的微笑能使患兒及家長覺得被尊重,感到溫暖,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對嬰幼兒來說,撫摸與目光接觸等非語言流高度敏感。護士利用懷抱、撫摸向患兒傳遞“愛”的信息;談話時與其保持同一水平,并目光接觸,適當應用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身體傾向前)更有利于情感交流。
3.2 與患兒家長的溝通。
3.2.1 鼓勵交談。在兒科護理中,就是以滿足患兒各種需要為目的而開展優質護理的。由于患兒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對家長的溝通變得尤為重要。針對焦慮、緊張心理,護士可詳細介紹醫院環境和病區設施,患兒的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如需要幫助時可以找誰。主管護士與家長的交談最好以詢問普遍性的問題開始,如:“孩子現在怎么樣?”,讓家長在輕松的氣氛下談各方面的內容,護士因此會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實踐優質護理。
3.2.2 觀察技巧。觀察包括看和解釋?;純杭议L不能或不愿意語言交流時,觀察可作為信息的主要來源。如焦慮和緊張、懷疑和不信任、缺乏安全感,都可以通過觀察來發現,并針對性的進行解釋,表明護理人員對家長真誠的關心和感興趣。
3.2.3 恰當的沉默。溫暖、關切的態度,恰當的沉默同樣會給家長非常舒適的感覺。既可以給家長長時間考慮他的想法,也可以讓家長感受到護士在用心聽,建立良好信任關系。
3.2.4 對家長依賴的對策。利用家長對護士的依賴,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但不是將家長原本能夠進行的對患兒日常護理工作全部交給護士來做,而是幫助家長獨立進行日常護理。
3.2.5 換位思考。感受他人所想,盡量以對方的眼光看待整個過程。避免阻礙溝通的因素產生,如要有良好的形象,會講方言,對自身操作水平自信,主動將檢查的步驟和方法告訴家長,注意信息適量,隨時澄清談話內容。
4 討論
通過對患兒和家長的有效溝通,解決了家長對醫療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疑問,能夠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并影響了患兒的心理,使患兒易于接受護士的護理,愿與護士進行交流,使護理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有效減輕了患兒痛苦,增強了護患關系,提高了家長的滿意度,有效實踐了優質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第四版,75
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護患溝通是指護士與病人及家屬之間的溝通。護患間的溝通有助于護士及時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給患者提供正確的信息,減輕患者身心痛苦,取得患者的理解與支持,以達到提供治療護理效果的目的,從而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
一 護患溝通時應注意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技巧。
實施整體護理后,護士在各方面加強學習,溝通意識增強了,在患者入院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護患雙方的溝通。護士的身體姿勢、面部表情、聲調速度、手勢眼神等都影響溝通的效果。一個護士端莊的儀表、文雅的舉止、得體的語言及整潔的服飾往往會給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會得到病人更多的信賴與配合。如果給病人的第一印象很差,病人會對護士的工作缺乏尊重和支持,使雙方的溝通陷于困境。當護士面帶微笑地接待病人時,可使其消除對醫院的陌生和恐懼感,增強對護士的信任,相反如果護士板著面孔,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則會增加病人的緊張感,病人會認為護士難以接近,加大了護患間的隔閡,為以后的溝通留下隱患。
(1)語言性溝通:護理實踐中溝通的主要方式是交談,護士與病人交談時應多用安慰、解釋、鼓勵的語言,這樣會給患者帶來愉,切忌采取簡單、生硬的語言,應根據不同的談話對象采取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使不同的談話對象均有所收獲,談話的內容應有針對性。根據患者來院的時期,選擇不同的內容。如病人入院時給予詳細的入院介紹。住院期間根據所患疾病的不同時期應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向其講述需了解的知識。如疾病各階段的健康宣教,各種檢查,手術前的注意事項,所服藥物的應用及副作用等。這樣可增加病人的信任感。
(2)交流方式應多適用開放式、疏導式,進行交流,啟發誘導病人談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及時解決,防范于未然,曾有一位乳腺癌的病人,在手術前,宣教時,護士發現這位病人心理負擔很大,通過自己的疏導,病人說出了擔心術后對丈夫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護士立即與這位丈夫進行交流,解除其思想顧慮,病人也愉快的進行了手術,手術非常成功,術后這位病人能夠主動的配合治療及護理,很快就康復出院了。這就是有效護患溝通很好的例子。
(3)書面溝通是增進護患溝通的重要手段,詳細的健康宣教材料能使病人對自己所患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數,并能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病人爭求意見表的使用可促進護理工作的提高,住院需知,出院指導等都能增進護患的了解。
(4)當護理技術尚存在缺憾時,完善的語言溝通和優良的服務態度是彌補缺憾的重要手段。曾有一位護士給病人做靜脈輸液時,連續3次穿刺都沒成功,可病人還愿意讓她繼續為他做治療,為什么呢?因為這位護士非常耐心與病人進行溝通,做了許多解釋工作,病人表示理解并愿意接受她。第4針順利穿刺成功。如果這位護士沒有很好的做好溝通解釋工作,那她的護理就遇到了難題。
2 非語言性溝通
(1)護患溝通也應適時應用沉默的技巧,不要以為溝通必須依賴說話,而在沉默時感到不舒服,有時沉默是金可給患者思考的時間,反而令人感到舒適與溫暖。尤其在患者有焦慮時或對有些問題不愿回答時,能保持一段時間的沉默,對方會感到你很能體會他(她)的心情,真心聽取并尊重他的意見。
(2)觸摸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輕輕的撫摸能達到移情的效果,在不適宜用語言表達關懷的情況下,可用輕輕的撫摸來代替而使不安的患者平靜下來,對視力和聽力不佳的患者,撫摸可使對方引起注意而達到加強溝通的作用。
(3)作為一名護士,應經常深入病房查看病人,護士可通過非語言表示對病人的支持,可以通過眼神表示傾聽病人的敘述,可以摸一下病人的皮膚,幫病人拉一拉被角,都是對病人的一種無聲的安慰,病人會感到很溫暖,很踏實,對你就會有好感。愿意聽從你的意見。工作起來你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 熟練的技術、豐富的醫學及護理知識是進行溝通的基礎。
護理工作是以一定的醫學護理知識為基礎,所實施的護理計劃對減輕病人疼痛和疾病的愈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熟練的技術、豐富的醫學及護理知識是贏得病人信任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促進溝通的基礎,護理人員應意識到病人的信任可減輕其恐懼和不安的心理。在工作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通過加強自身的知識技術水平來培養良好的信任關系。
三 護士與家屬及陪伴的溝通能促進護理工作。
肝病門診是病人流動性很強的治療場所,是醫院的一個大窗口。病人經過掛號,就診,檢查,取藥等過程后,身心疲備至極,病人或者家屬容易把就診過程中的不滿發泄到護士身上。因此,掌握良好的護患溝通技巧是每個肝病門診護士必須具備的素質。
1 護理溝通的概念
護患溝通是護士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過程[1]。護理人員承擔的是給予幫助的角色,患者則是被幫助者。護患溝通是護患之間建立治療性關系的重要手段。
2 護理溝通技巧
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護士要有美的良好的外在形象―儀容、儀表、服飾、精神狀態等,這些都會給病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護士淡妝上班,以熱情,飽滿的精神面貌和清晰悅耳,親切高雅的談吐,優美協調的姿態,合適的著裝,端莊樸實的行為舉止給就診者得體的稱謂,以便在溝通過程中易被產生被接受的親切感。
2.2 注意語言溝通
肝病患者的“肝火”旺,情緒容易激動。在工作中,護士準確而親切的語言是護患交流的重要手段。交流時,語速要適中,過快會讓病人感到沒有誠意,過慢會讓病人感到反感[2]。治療肝炎類病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例如,當病人對藥物療效產生疑問時,會表現出不滿的情緒和過激的語言,護士要用清晰流暢的語言配合醫生耐心解釋,并給予安慰。另外,在候診時,病人多,護士要多觀察病情,對老弱危重者給予適當照顧,給予心理安慰,爭取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寬容。同時在候診過程中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指導,如對其所患疾病,用藥目的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用藥的注意事項等,并隨時解答病人的提問,要善于問病人“我解釋清楚了嗎?”而不是“你聽懂了嗎”?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
2.3 注意非語言性問題
護患溝通中,患者的目光,表情,反應可以反映出很多的臨床信息,如恐懼、緊張、膽怯等,護士要善于用手勢,動作,身體姿勢和言語配合傳達的信息,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對不愿講話的患者,適當的沉默比言語催促更有效。如對老年患者或小孩子,適當的撫摸,檢查后為患者整理一下衣服等,會讓患者感到善意和關懷,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溝通。
2.4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融洽護患關系
護士要有“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理念,不斷提高主動服務意識,并進行換位思考,經常與患者交談,詢問,了解患者的真實感受,期望和要求,以及期望被滿足的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另外,我們不對療效作出不現實的承諾。同時尊重就診患者的隱私權,對他們的資料保密,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對予自己不太清楚的問題留給醫生去解釋。
參考文獻:
關鍵詞:護士;護理;溝通技巧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529-01
護理操作作為一項基礎護理工作,其質量直接影響到護理工作質量,在護理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隨著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及患者需要得到人性化服務心理需要的進一步提升,給護理操作質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結合我院及其他醫院普遍存在護士在護理操作中缺乏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介紹我院培養護士護理操作中的溝通技巧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1 護士在護理操作中缺乏與患者、家屬溝通問題的分析
1.1 長期的護理操作模式的影響,護士只是機械的完成護理操作。
1.2 護理人員缺乏對護理操作中溝通重要性的認識,認為只要高質量的完成護理操作,就會得到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忽視了患者的感受。
1.3 護理人員缺乏溝通的技巧,沒有溝通方面的理論知識,不知如何與患者、家屬溝通,缺乏溝通的信心。
2 構建我院護士護理操作中溝通技巧培養模式并實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院在培訓護患人際交流及溝通藝術的基礎上,制定了構建我院護理操作中溝通技巧培養模式并實施。
2.1 第1階段;進行人際交流及溝通藝術理論知識的培訓。
護理部組織對各科護士長進行護患人際交流及溝通藝術的培訓,各科護士長對護士進行培訓,護理部對護士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作為考核護理人員的一項指標。
2.2 第2階段:設計新的護理操作程序圖。
2.2.1 方法:抽調2名資力高的護士長設計護理流程圖,以一個科室為試點逐項進行試行,然后再修改,直到問卷調查患者滿意率達98%以上。
2.2.2 設計思路:新的護理流程圖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原護理流程不變,增加操作前告之,操作中患者配合,操作后的囑咐三個步驟及評價。即(1)操作前先自我介紹,然后介紹操作的目的、過程、可能出現的不感適和如何請患者配合(2)操作時觀察、詢問患者的實際感受, 及時給予鼓勵,并調整下一步操作的力度和速度,關愛患者(3)對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謝,對患者的努力給給予肯定,并叮囑注意事項。
2.3 第3階段:進行護理操作中溝通能力的培訓。
選四項最常用的護理操作即密閉靜脈輸液技術、氧氣吸入技術、氣囊留置導尿技術、胃腸減壓技術,護理部選派四名護士長進行操作講解、示教科。護士長用1個月的時間負責對本科護士進行培訓,然后以競賽的形勢進行全員公開考核,考核時其他護士可以觀摩,以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己撕笤u出護理操作明星予以表彰。
3 效果評價
通過在護理人員中進行人際交流及溝通藝術的培訓,設計新的護理操作流程圖,并以點帶面選四項進行新護理流程進行培訓,提高了全院護理人員操作中的溝通技巧。
4 體會
4.1 人際交流及溝通知識的培訓,改善了護理人員的精神面貌,建立了護士在護理操作中溝通的信心。
4.2 良好的護理操作中的溝通,減輕患者緊張的心理和不適感,患者能夠很好地配合操作,提高了護理操作的成功率。
4.3 使患者得到了人性化的服務,提高了服務質量,融洽了護患關系,使護士的勞動得到患者的認可。
【摘要】:探討護理人員與兒科門急診患兒及家長的有效溝建通技巧。對兒科門急診患兒及家長心理特征的分析,根據患兒及家長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溝通技巧,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效果,促進患兒的康復。
【關健詞】:護士患兒家長心理特征溝通技巧
溝通是一種能力、也是現代醫患關系的奠基石。就目前醫院的情況來說醫患溝通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有文獻報道80%的醫療糾紛與服務態度和醫患溝通不當有關[1]。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觀有了新的認識、對疾病的預防.治療、護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醫療服務理念也轉向“以病人為中心”。良好的護患溝通是減輕患兒身心痛苦的需要,是促進護患之間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護理效果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一[2]。現根據門急診患兒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溝通技巧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門急診患兒的常見心理特征
1.1陌生恐懼感:門急診患兒特別是首次就診的患兒及家長對環境的不熟悉、對就診程序的不了解、對醫生護士的專業水平持懷凝抵觸的態度、加上對患兒疾病能否治好的擔心都產生強烈的陌生恐懼心理。
1.2焦慮煩燥感:由于就診的程序及醫院科室的細化,做各項檢查時需要家長帶著患兒在不同科室之間往返排隊等待,加之對患兒的擔心以及患兒因生病不舒服而哭鬧不休,門診就診環境的嘈雜都易使患兒及家長產生焦慮煩燥感。
1.3患兒家長對診斷治療護理的期望值過高:由于獨生子女的普及以及獨二代的出生患兒在家庭中成了祖孫三代的生活重心.,一位患兒生病全家傾巢而出趕往醫院。每位家長都迫切希望"立竿見影""藥到病除"對醫生的診斷要求及時準確立馬見效,對護士打針輸液更是要"一針見血"對所有檢查希望一次就明確診斷。
1.4懷凝心理:由于迎近幾年來社會及醫院各方面的原因醫務人員在社會公眾面前信任度下降,因而造成患兒及家長對醫生護士的治療及護理服務產生疑慮不信任。
2有效的溝通技巧
2.1語言交流是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家長溝通的重要有效的措施
2.1.1禮貌親切的迎接性語言:"良好的語言能給病人帶來精神上的安慰"[3]。見到患兒及家長進入科室,候診護士應主動迎上前用得體的稱呼接過病歷初步預檢分診、測量體溫、按排就坐候診,并親切告之請稍等,消除患兒及家長的緊張恐懼陌生心理,取得患兒及家長的好感。
2.1.2當患兒診斷完畢時候診護士應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及時耐心地指導患兒及家長如何交費、如何聯系檢查或住院科室等。如需門診輸液的患兒、與同事做交接及時給患兒做皮試等。在此過程中與患兒及家長之間語言互動取得患兒及家長的認同。
2.1.3在治療護理過程中,護士應采用得體的稱呼、恰旦的交流方式與患兒及家長交流。如對年齡大的家長可稱呼大伯、大爺、奶奶、大媽等,對患兒則可稱呼小寶貝、小帥哥等。與年齡稍大的患兒交流多用夸狀性、鼓勵性語言。如對小女子孩可以說“喲、今天你真漂亮!小蝴蝶結好美噢!來阿姨看看小手好不好?”對男孩子則可以說“小帥哥今天好勇敢!我要告訴其它小朋友你是最勇敢的”等等,取得患兒的配合。與家長交流則多用安慰性語言,如您不用擔心我們會盡快給寶寶治療的、這病會有好轉的等等,取得家長的認同。
2.2注意非語言交流枝技巧的配合:
兒科門急診護士在給患兒冶療與護理的過程中還應掌握一些非語言溝通技巧的配合使交流更加通暢有效。
如面對患兒時應面帶微笑、不時撫摸患兒的頭部或身體、拉拉小手等,用肢體語言傳遞給患兒我很喜歡你的信息,消除患兒的恐懼感。面對家長應采用頃聽家長的訴說,并配合頃訴內容采取或同情或微笑的表情與眼神以及一些簡單語氣詞,如“哦是嗎?真的咳喘很勵害?。 薄安挥脫睦玻÷犪t生的吧”向家長傳遞我與您一樣為你的寶貝擔心的信息。在治療與護理中用過硬的專業技術為患兒服務進一步取得家長的信任。
3護理體會:
門診就診及治療的患兒與醫護人員接觸時間短暫、受就診環境、排隊候診時間、以及焦慮、煩燥、擔心等心理的影響易與門診醫護人員發生醫患糾紛及投訴事件。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針對門診患兒及家長的普通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溝通技巧迅速消除患兒及家長的陌生、恐懼、煩燥、焦慮感,及時用精湛的醫療護理技術為患兒服務,取得家長的認同與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糸完成各項醫療護理任務,促進患兒康復,減少護患糾紛與投訴,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傊?,護士在新的醫學模式中學會運用一些護患溝通技巧,對于提高護理質量、融洽護患關糸、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素萍:溝通藝術與構建和諧護患關糸的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08.40(1)65-66
目前護患之間主要的溝通方式有語言式溝通、非語言式溝通和抽象式溝通。要根據不同年齡和性格類型的患兒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2、護患溝通技巧
2.1、和家屬的溝通技巧
真誠、尊重和平等是護患溝通的基本前提,作為護士要設身處地的站在患者家屬的角度去著想,要從心理上同情和理解家屬的心情。
2.1.1、避免在談話開始時使用閉合性問題、如:“是不是”、“有沒有”,或命令式語言如:“不要”、“不能”等,從對患者疾病康復有利的方面勸說,冬天,很多家屬開窗通風怕孩子受涼再感冒,致使孩子病情加重,而不予配合,這時就要從對孩子疾病康復有利的方面講,空氣質量不好對孩子病情恢復不利,同時也增加了輸液反應潛在的危險性,另外通風前同病室家屬相互溝通,把孩子蓋好,不要在風口處;病房暖氣片上時常會有晾曬尿布、衣物的情況,這時就要和家屬講這樣做會增加交叉感染的幾率,使用一次性尿褲就可避免或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他們都能夠很好的配合。
2.1.2、經常和主管醫生溝通,責任護士應全面了解患兒的病情和患者所用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有些藥物的藥理作用有幾個,具體用在個體患者身上利用的是那個作用應了解清楚,避免和醫生的告知的不一致而導致家屬的誤解。
2.1.3、經常深入病房向患兒家屬詳細解釋病情及治療方案,盡量做到使家屬對患兒的疾病和治療心中有數,能夠正確的對待病情變化和不良的預后,減少誤解的發生和不必要的糾紛。很多孩子在用了抗生素之后會出現腹瀉,要提前和家屬溝通告知,避免事情出來了再解釋有些被動。
2.1.4、經常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求,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2.2、樹立良好形象、
作為護理人員要保持儀表端莊、言行舉止得體,容易給患兒和家屬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容易取得家屬和患者的信任。要主動向患兒和家屬介紹自己,并介紹整個病區和科室的基本情況使患兒和家屬對病區產生歸屬感和信任。
2.3、技術操作的溝通技巧、
大多數患兒對于靜脈扎針輸液抱有恐懼心理,因此常常苦惱而不配合治療。部分家屬對于患兒使用頭皮靜脈輸液不理解,抱有排斥心理,要向家屬詳細解釋使用頭皮靜脈輸液的必要性。作為護士要有耐心,具有嫻熟精湛的穿刺技術,遇到不順利的狀況要保持從容的情緒,心平氣和的和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必要時將患兒單獨送至房間進行操作。要盡可能使用安慰性和鼓勵性的語言爭取患兒信任和配合?;A護理是作為護理人員最基本的操作技術,也是衡量護士基本素質的重要指標。因此一定要先練就過硬的技術本領,爭取操作時“一針見血”。
2.4、塑造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
對于患者來說,一個干凈整潔、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作為護理人員,要時刻保持病房干凈衛生,可以增加適當的游戲設施,使用暖色涂料等。舒適的環境有助于緩和護患和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便于溝通的進行。
2.5、保護患者隱私、
保密原則是醫護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操守之一,在工作之余不要提及關于患者的任何信息,體現人文關懷。
2.6、催款的溝通技巧、
患者住院經常會遇到欠費情況,這是就需要護理人員及時催款。由于患者家屬通暢對此類話題較為敏感,在催款時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切不可傲慢無禮、語言粗暴。每日定時發放一日清單,對于即將欠費的患者家屬要提前通知,以免因為欠費而影響治療。
2.7、學會傾聽
傾聽是重要且有效的溝通技巧,在現代社會尤其重要。大多數家屬因孩子患病而合并巨大的心理壓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作為護理人員要換位思考,充分理解患者家屬的心情,對家屬的傾訴甚至不滿要耐心傾聽,并從中發現其潛在的需求從而給予適當的心理輔導和安慰。
2.8、加強護士自身素質建設
由于患者和家屬自身的生活習慣、文化差異和民族信仰等不同,對疾病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面對這些千差萬別的家屬要達到精細的服務水平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護士自身的素質建設對于良好的溝通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為護士要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充實自我,除了資深專業知識意外,還應該關注自然、人文和社會等方面的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3、小結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骨科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間收治的108例患者,男性64例,女性44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8.3±5.3)歲;根據患者就診順序編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相應護理,及時向患者講解治療期間注意事項、治療方法、治療目的、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等,穩定患者情緒。密切注意患者治療期間生命體征、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有效處理。根據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的飲食護理、運動指導等。觀察組護理期間采取護患溝通技巧。
(1)掌握患者心理特征。為了保證護理人員能夠充分發揮溝通效果,需保證護理人員能夠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資深護士可以向經驗較淺患者講述骨折患者常見不良情緒,多數患者因肢體疼痛、活動障礙、自理生活能力降低等原因,易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護理人員在掌握相應情緒后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
(2)情感溝通。溝通期間給予患者必須情感關懷,仔細傾聽患者主訴,尊重、關心、體貼、支持、鼓勵患者,溝通期間聲音輕柔、語速、語調適中,及時發現患者異常情緒表現,立即疏導。同時向患者講解具體成功案例,引導、教育患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
(3)形體語言。護理人員合理運用非語言溝通方式,給予患者肯定、鼓勵的眼神,注意手勢、表情,面帶微笑,可觸摸、擁抱,以形體語言給予患者鼓勵和肯定。
(4)幫助患者建立相應社會支持系統?;颊咄挥鰝?,特別希望得到家長的照顧和關心,護理人員可允許家屬、親戚朋友探視,給予患者心理必要的支持和安慰,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孤獨和痛苦,以此促進患者康復。
1.3觀察指標
依從性:根據患者治療期間用藥、飲食、治療、護理、鍛煉等情況進行判斷,以百分制計算,分數越高依從性越好。以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評分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估,以百分制計算,分數超過52分則為焦慮和抑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依從性、情緒狀況對比,觀察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焦慮、抑郁情緒比對照組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關鍵詞] 溝通技巧;臨床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l007-8517(2011)13-0071-01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包括意見、情感、觀點、思考等的交換過程,以此取得彼此間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護患間的溝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向患者提供正確的信息,是實現護士為患者服務,減輕患者痛苦的具體體現。正確運用語言性及非語言流,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傾聽的技巧
傾聽并不單純是護士聽聽患者的語句,而應“整個人”參與進去,并且觀察、了解患者的非語言行為所表達的信息。
1.1 參與與患者保持適當距離,一般保持在0.5-1米距離較為適當,保持放松、舒適的姿勢,全神貫注的傾聽并與患者保持目光交流,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的動作,給對方以及時的反饋和適當的鼓勵。
1.2 核實核對自己的理解,已經獲得或給予反饋的,在核實時給予短暫的停頓,以便患者糾正、更改或明確自己所說的話,運用核對的技巧,可以協助護患建立良好的關系。
1.3 反映將對方所說的全部內容,回述給對方,使對方明確你已理解他的意思。
2、語言溝通技巧
語言溝通是使用語言或文字進行的溝通,是護患之間主要的溝通方式。
護士在患者的心中往往享有很高的聲譽,患者有很多話愿意問護士,而護士在與患者的交談中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則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護理順利執行。作為一名合格的護士不僅要對自己語言本身負責還要對語言產生的效應負責。所以使用的語言就因是親切、溫暖、善意、禮貌的語言,不能使用影響護患關系的直、快、粗的語言,應注意說話的態度、語氣、方式,創造和諧融洽的氣氛。而選擇適當的時間和良好的環境,也是體現語言溝通效果的重要因素。集體溝通可以采取工休座談會的形式。對于病情特殊的患者,需采取不同方式、方法給予關懷和交流溝通。
3、非語言溝通技巧
非語言溝通是指舉止、行為、表情的溝通,與患者交流時要保持目光的接觸,以示尊重和誠意,要耐心傾聽,不要隨意打斷。要適當的反應,表示對交談感興趣和鼓勵。因此非語言交流在護理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表情:微笑是護患交流時最常用的表情,它應無聲,可體現尊重、友好的情感。目光:要求護士目光要親切舒適、輕松。觸摸:是非語言交流的特殊形式,是補充語言溝通向他人表示關心的一種重要方式,但要應用恰當,防止產生誤會。
4、溝通技巧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護士;護理;心理
心理護理是通過護士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等影響患者的心理,使其處于接受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核心,貫穿于臨床護理的全過程。在新的醫學模式下,心理護理中的溝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分非語言性和語言性兩條途徑來達到溝通的技巧,建立和改善醫患關系,較好地解決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負面情緒及心理問題,起到藥物起不到的作用[1]。在臨床工作中,護理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通過語言性和非語言性的聯合應用,不斷實踐、摸索、總結、提高溝通技巧。
1護士的基本素質
1.1政治素質
護士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熱愛護理工作,獻身護理事業。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處處關心患者才能做好心理護理。
1.2業務素質
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是科學實施心理護理的指南,心理護理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是否較好地掌握了心理學理論和技術[2]。
1.3心理素質
護理人員自身情緒的穩定對患者情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護士熱情服務,舉止文雅,態度和藹,操作認真,無形中給患者一種溫馨和心理安撫,通過非語言達到心理護理目的。
2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護士在短時間內贏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這對日后護患關系的建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接待新入院患者時,護士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儀態和服飾等。面帶微笑接待患者是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微笑可使患者消除陌生感、恐懼感,增強對護士的信任,縮短護患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3]。首先在與患者交談前需要自我介紹,說明身份姓名和職責,這樣能使患者感到親切、平等、消除緊張情緒。這時護士的一句話都會作用于患者,即使一字之差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其次在與患者溝通時尊重患者是前提,不允許護士以床號代替姓名的稱呼。
3與患者溝通技巧
語言是溝通護患感情的橋梁。美好的語言不僅使患者心情愉快,感到親切溫暖,并且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交談時要耐心傾聽后,再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感受,盡量使患者感到你在幫他。與患者溝通要有技巧,可利用技巧語言,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的。與此同時,在重點宣教一些就診程序,讓患者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醫院的就診程序。這樣一來患者就會覺得你很親近,有什么事他會主動找你談,我們只有熱情接待指導,無形溝通,使他們不知不覺也會尊重你、接納你,使你的工作得到患者認可?,F代護理模式要求護士對患者實施全方位的整體護理,其中語言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4]。
護士的目光、表情、體態是語言交流的必要補充,護士可通過目光、面部表情對患者的痛苦表示同情、關懷,使患者產生一種信任感和安全感。親切、友善的目光,可以給患者帶來良好心境,甚至可通過目光來穩定患者情緒。
4護患關系重要性
護士要改變過去舊觀念,認為患者來院看病是來“求醫”,因此對患者愛理不理,態度冷漠,遇到不快大聲呵斥,這都會使患者產生不愉快和不信任感,有偏見,甚至看不起護士。我們要時時處處將自己換到患者的位置,從患者立場出發去認識他們、理解他們,使患者感到親切而富有權威性。護士不僅要以端莊的儀表、和藹的態度、嫻熟的技巧出現在患者面前,而且要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5總結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與患者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說是一門藝術。要掌握這門藝術,需要護士不斷學習溝通知識,并在實際工作中努力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以滿足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和需要,使患者經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程丹丹,王國珍.醫護人員語言在手術患者心理護理中的運用策略[J].當代醫學,2009,15(11);32.
[2]暴秀蘭.整體護理工作中的心理學應用[J].當代醫學,2010,16(7);21.
[3]侯衛洪,劉麗敏,王超,等.護患溝通在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醫療,2010,29(3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