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

第1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構成;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

物聯網技術誕生于20世紀初,早期的物聯網主要是家庭智能設施與傳感器的互聯應用,以此為無線終端或設備提供便利化服務。該技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完善,現階段應用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文中主要對物聯網技術的構成及關鍵技術應用進行探究,為我國今后的物聯網技術應用與創新提供可行性參考。

1物聯網的基本信息技術及系統構成

1.1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屬性

所謂物聯網,就是將各種傳感器系統與信息設備接入互聯網當中,以此形成一個巨大的智能化網絡系統,為用戶和企業單位提供生活與工作上的便利,切實滿足用戶的實際要求。在物聯網的構建與設置過程中,應當明確認識到,傳感器設備與傳感器系統的選擇是具有方向性的,在選擇系統設備的過程中應通過物通信模式進一步確定傳感器系統設備的實際效果,確保構建好的物聯網能夠形成無線自組織的網絡形式,例如:射頻標簽閱讀裝置、有傳感器網絡、二維碼識別設備、條碼識別設備、全球定位系統等。物聯網是由很多先進技術綜合構成的,在物聯網的運作過程中,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就是傳感器技術的應用。物聯網在正常運作過程中,主要目標是使任何人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途徑進行連接與交流,以此體現出物聯網的基本屬性。現階段,國內物聯網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收集性、集中性、通信性以及計算性的屬性特點,這也是物聯網能夠在市場上廣泛發展與應用的重要因素。

1.2物聯網的體系構成

物聯網在體系構成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感知系統的感知性能、互聯網的信息傳遞性能、接入系統的信息接入性能、應用系統的實際應用性能以及服務管理系統的管理控制性能。對于感知系統來說,物聯網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各種傳感器對周圍的環境狀態、物質屬性、行為狀態等因素進行物理量信息的獲取,以此為進一步的狀態辨識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接入系統主要的功能是將感知系統所獲取的信息轉移到互聯網當中;互聯網在物聯網系統的應用過程中,主要是利用IPv6/IPv4等軟件設備構建一個相互共享的智能化信息數據交流平臺,以此實現各單位信息的整合與應用;服務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計算機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將互聯網中各個單位的大量信息數據加以管理和控制,使用戶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大的便利。

2傳感器網絡的關鍵技術

2.1網絡接入技術

在物聯網的實踐應用過程中,數據信息能否穩定持續地保持良好的網絡接入狀態,取決于網絡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如果網絡接入環節出現了明顯的短路或異常情況,那么用戶的大量數據信息就很容易出現丟失或者損壞的情況,不能有效做到數據信息的實時性,這將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更會影響到物聯網的工作質量與實際工作效率。因此,網絡接入技術的好壞就會直接影響到物聯網的實際應用情況。對于物聯網網絡的接入方式來說,傳統的物聯網網絡接入技術主要是通過網關來決定和完成的,因此,對于網絡接入技術而言,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需要將終端感知網絡與服務器相互連接,例如TD-SCDMA的蜂窩式網絡、GSM、WLAN、Intenrent以及WPAN的專用無線式網絡等。

2.2智能信號處理技術

在數據信息的采集過程中,技術人員還需要采用初始數據處理方式,對這些數據信息相關聯的目標事物進行準確判定,以此得到與目標事物相互關聯的數據信息。在數據信息的處理過程中,技術人員首先需要從數據信息中分析出量測值,通過對原始信號進行計算,利用先進的信息提取技術進一步獲取原始信號當中的數據信息,在經過篩選與提取后充分提高數據信息的精確值。處理好數據信號以后,還需要在影射空間內進行各類數據信號的轉換,使相應的以及具有相關特征的數據信號能夠對號入座,準確找出與之相對應的物理事件。智能信號處理技術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需要利用信號的干擾技術、濾波技術以及分離技術,根據信息處理的具體特征,準確在節點上實現優質化的信息處理。同時也可以在基站上實現信息數據的處理。利用這種信號處理技術,優點是能夠在信息的整理過程中有效達到實時性,充分降低數據信息的流失,減少信息數據傳輸的能量損耗。但是,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的智能信號處理技術進行實踐研究可知,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節點資源較為有效,這就導致低算法、復雜程度較高的問題情況時有發生,技術操作人員的工作難度更是大大增加。因此,技術人員在采用這一方法的過程中,應具體考慮到信息流失量以及能量消耗情況,經過準確計算與研究后,謹慎采用智能信號處理技術。

2.3智能感知技術

物聯網作為我國現階段應用范圍較廣的一類優質化網絡系統應用技術,其最基本的工作環節就是對目標信息進行采集,通過進行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升傳感器系統設備的整體使用效果。在進行數據信息的收集與傳輸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及用戶通常都會安裝MCU控制器、操作系統以及嵌入式系統,通過這些系統設備,用戶可以更加簡便、高效地操作物聯網的傳感器設備,促使采集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實現高性能、造價低、操作性強的實踐應用特點。在物聯網的數據信息采集過程中,該技術對數據信息具有全面性、廣泛性以及微觀形的操作特點,用戶或技術人員必須做到信息數據的全面化收集,這樣才能更加客觀、正確地對溫度、光照度、濕度等物理量做出準確計算與研究,以此達到詳細的數據信息收集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物聯網的智能感知技術是必不可少的,傳感器技術的實踐應用優勢也得以充分體現。

3結語

綜上所述,物聯網是由多種先進技術綜合而成的優質化、現代化網絡技術,在實踐應用過程中數量多、應用效果較為復雜,具有顯著的科學研究價值與實際應用價值。隨著我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應用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內容,而物聯網技術又是網絡技術和多種應用型技術的融合,物聯網技術的普及,不僅能夠做到人與物的信息交流、人與人的信息交流、物與物之間的相互關聯,還能充分推動我國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開發與利用,這對于我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朱洪波,楊龍祥,朱琦.物聯網技術進展與應用[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9.

[2]王保云.物聯網技術研究綜述[J].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09(12):1-7.

[3]孫其博,劉杰,黎羴,等.物聯網:概念、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綜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3):1-9.

第2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材料;測試分析;JiTT教學模式;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2

S著科學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意識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不能夠滿足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目前已經開發出大量的教學模式,其中以Just in Time Teaching(JiTT)、Peer Instruction(PI)和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這三種教學模式得到較廣泛推廣應用。《材料測試分析方法》是普通高等院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門必修的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材料測試分析方法原理(涉及抽象的理論知識),熟悉基本實驗儀器設備(包含很多大型儀器設備),故該門課程是理論與實踐聯系比較緊密的一門課程。如何更好地講授該門課程,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動手實踐能力,對于任課教師是一個挑戰。本文以JiTT教學模式作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如何解決目前這個難點。

1JiTT教學模式內涵

JiTT的英文全稱是Just-in-Time Teaching,翻譯成中文是“及時教學”或“適時教學”,這個概念產生于二十世紀末的美國。這是在網絡環境下,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配合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如今互聯網高度發展的背景下得到廣泛應用。

JiTT教學模式實施的目標:

(1) 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改進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

(2) 提供豐富的課程閱讀材料;

(3) 通過預先給定的問題、案例、設計項目等預習內容,促進學習的主動性;

(4) 通過精心準備授課教案,有效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教學。

JiTT教學模式本質是在課外作業與課堂教學之間建立一個動態的反饋回路。包含內容如下:課前(教師準備教學內容和預習作業),JiTT網頁(內容豐富,易溝通),反饋作業(教師獲得學生預習作業),課堂教學組成(部分講座,實驗課,課堂上學生活動)。

2JiTT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2.1信息科學技術的應用

如今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生產發展的各個領域,高等學校在互聯網技術應用推廣上理應走在社會的前沿,JiTT教學模式是整合互聯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如在前文提到的JiTT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建立了學生與教師之間一個互動的平臺。平臺解決了教師與學生溝通之間存在的時空局限性難題,學生能夠及時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同學溝通,教師亦能夠在平臺上進行一對多不限時間地點的有效交流。運用好這個平臺,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互聯網技術能力,教師不再僅僅是制作個多媒體課件放在互聯網上,供學生下載學習使用。教師需掌握一定的網頁制作技術,能夠根據自己教授課程的特點,對課程教學網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一個良好的JiTT課程網頁,需要教師能夠制作適合課程的可視化的素材,供學生學習使用。建立個好的JiTT課程教學平臺,需要教師運用多種信息科學技術付出大量工作進行構建,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2.2建立動態平衡教學體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把自己的思維與認知統統傳授給學生,沒有顧及到學生的思想和對事物的認知狀態。在JiTT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及時收集學生的課前預習反饋信息――調整授課內容與方式,這是個動態的教學過程,要求教師建立個動態的教學內容體系。

在這個教學體系中,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對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索的過程,首先教師要吃透授課內容及其外延知識,為即將講授的課程精心準備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在閱讀材料時采用批判性思維進行。閱讀材料后,學生要回答幾個基本概念的認知問題,這是對閱讀的反饋。第二,教師及時調整授課重點及難易程度精心準備授課課件。教師根據學生反饋信息,尋找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學生的視野及探索知識的角度調整授課的重點,這是對教師的考驗,是與傳統授課顯著區別的地方。這種模式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特別設置一些環節將學生融入到課堂授課討論中。例如,可以將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認知摘錄下來,大家一起討論學習。第三,授課之后根據授課情況及時將新資源補充到網頁。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及時與同學進行輔導溝通。在教學中,課下老師經常被學生圍住,共同探討課堂上沒有消化解決的問題,這樣還有一部分同學來不及與老師溝通,只有等下一次課才能與老師溝通。根據JiTT教學模式的要求,在授課之后教師可以及時與學生進行頻繁簡短的溝通,解決學生聽課之后困惑。學生在課下任何時候都可以在網上留言,尋求教師及同學的幫助。在教師或者其他同學看到留言后,隨時可以就留言問題進行探討交流。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教學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形成了一個師生能夠及時互動,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效果及時更改教學側重點的動態教學模式。

3JiTT教學模式下《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建設的內容與設計

3.1《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的授課模式在《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知識傳授過程中,更多的注重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在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模式的同時,往往改革形式,而沒有在具體內容上進行本質的改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的組織結構分析測試方法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新的理論和測試分析手段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的授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課程要求。面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背景下,對《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授課模式進行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必然的趨勢。

3.2《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JiTT教學模式的優化設計

3.2.1構建動態課程教學大綱

對《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進行JiTT教學模式優化設計,首先要重新審視教學大綱,在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組織上進行完善,才能夠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活動進行深入的、全面細致的指導。基于JiTT教學模式,根據學情調整《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的進度與教學內容,使教學資源最大化,幫助W生打好材料測試分析理論的基本功底,掌握更多的材料測試分析的技能。以學生為中心,以將課程設置的更有參與性為目標,對本課程教學大綱進行深入調整。按照JiTT教學模式在授課方式、知識點分類管理、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要求、學生分類管理上等方面進行調整,并制定考核目標。

3.2.2JiTT模式下《材料測試分析方法》教學案例設計

《材料測試分析方法》一般開設在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課程的第6或者第7學期,每周2-4學時。在這個學習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材料結構性能的基礎知識,對材料分析測試的對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每周1-2次的教學可以給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前預習,為JiTT教學模式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下面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進行實例探討。

(1)JiTT網頁平臺課前預習內容,學生進行預習反饋。在這個環節,教師提供閱讀資料、材料思考題等。針對本門課程,閱讀資料包括基本理論涉及的科學家簡介、材料分析測試設備的發展歷程和先進測試分析方法的科學技術實際應用等材料。這些資料有助于學生了解檢測方法的基本理論,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在傳統課堂里講授需要占用課上較多的時間,影響了理論知識的授課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測試分析方法的科學技術應用應挑選一些貼近生活,能夠接觸有感性認知的例子。比如X-ray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實際案例。此處可以以在醫院身體檢查、飛機場安全檢查、工業探傷等為例。

在設計材料思考題時要注意對事物復雜認知及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在舉出X-ray技術的各種實際應用案例后,思考題可以設計為“為什么在電影電視中經常看到美國在進行安檢時要求脫皮鞋與解皮帶,這與X-ray有何聯系?”這個思考題可以幫助學生以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提高創新意識,從而進行研究型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課前完成了相應材料的閱讀,完成了材料思考題,并在規定的時間提交思考題作業以及其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網絡反饋給了教師。

(2)教師根據收集到的反饋意見作出相應的教學調整。教師及時查看整理學生提交反饋意見,了解學生對即將教授的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問題。例如教師在思考題上加入了這樣的問題:

閱讀材料后對X-ray了解多少?

A.理解基本理論;

B.理解基本概念;

C.理解儀器基本功能;

D.基本沒有看懂。

根據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選取切合實際的教學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重點。

3.3積極轉變教學評價方式

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單純依靠最后一次期末考試決定,有些教師也加入了平時作業、課堂測驗等成績,但只是治標不治本。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積極主動學習,激發其學習興趣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傳統教學中,平時作業學生沒有作對,

教師不會給予好的評價。在JiTT教學中,學生經過努力反饋了很多信息(盡管不是完全正確),教師會給予相應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4結束語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未知材料晶體結構分析、微觀形貌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化學成分組成等是《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認知復雜事物的能力,本文探討的JiTT教學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這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Chung S.Improving student collaboration and engagement in project-based courses: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 active learning methods[J].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2014,30(1):101102.

[2]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19.

[3]田雪晴,黃致新,李麗莎.JiTT和PI模式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初步整合研究[J].物理通報,2015,(11):1519.

[4]劉晶晶.大學化學教學中運用JiTT教學模式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008.

[5]王曉丹.JiTT模式與美國文學教學的跨文化意識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5):164166.

[6]Formica S P,Easley J L,Spraker M C.Transforming common-sense beliefs into Newtonian thinking through JustInTime Teaching[J].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2010, 6(2):020106.

[7]Bailey T,Forbes J.Justintime teaching for CS0[J].ACM SIGCSE Bulletin,2005,37(1):366370.

[8]Marrs K A,Novak G.Justintime teaching in biology:creating an active learner classroom using the internet[J].Cell Biology Education,2004,3(1):4961.

[9]Simkins S,Maier M.Using justintime teaching techniques in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ours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4, 22(4):444456.

[10]Gavrin A,Watt J X,Marrs K,et al.Justintime teaching (JITT):Using the web to enhance classroom learning[J].Computers in education journal,2004,14(2):5160.

[11]Marrs K A,Blake R E,Gavrin A D.Use of warm up exercises in justintime teaching to determine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misconceptions in biology,chemistry,and physics[J].J CollSci Teach,2003,33:4247.

[12]Teo HT.JustinTime Teaching Visual Instruction for Cohort base Interactive Learning For Engineering Course[J].GSTF Journal on Education(JEd),2015,3(1):14.

第3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1 兩化融合的概述

1.1 具體內涵

兩化的融合實質上就是在我國的各個經濟體系中應用了信息化技術,然后在實際的生產、加工等多種行業中得到了融合。在這種新型的融合模式下使產業結構、社會形態等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所涉及到的領域非常的寬廣,從政治到文學、從工業到社會等,具體包含以下四層含義:① 是指戰略上的相互融合。在信息化的發展戰略上與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上保持高度的統一,在發展模式上顯得非常的匹配。② 在能源上的融合。信息能源上與工業資源有著相互的融通,通過二者之間資源的互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約能源的使用程度,同時保護了不可再生資源。③ 經濟上的融合。在虛擬經濟與工業上的經濟進行有效的融合,能夠促進知識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同時加快了信息化的發展速度。④ 技術上的融合。信息的TI技術和工業上的生產設備融合起來能夠產生新的科研成果,對企業的快速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1.2 兩化融合的含義

具體含義包括以四層:① 兩化融合是中國新型工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實現我國工業化的重要措施。將信息化得快速發展與工業融合起來,能夠有效的促進工業化得快速發展。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節約了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走向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道路。②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工業化融合,能夠提品的科技含量,改變我國工業產品的科技水平含量低的現狀,可以通過對科技、管理的不斷創新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進而增加企業和社會的經濟效益。③ 推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工業的快速發展為信息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在實際的應用中對信息化的需求不斷的增多,促使信息化的不斷創新,所以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能夠給信息化的發展提供長久的動力。④ 提高國際競爭力。兩者的融合能夠創造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促進關鍵技術的快速形成,有利于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2 物聯網的基本概念以及發展歷程

物聯網技術是指通過互聯網以及信息傳感設備,按照一定的網絡傳輸協議,實現物與物之間、物與人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接的網絡。具體而言,物聯網包括了感知層、網絡層以及應用層三個層次的內容。其中,感知層是至各種傳感設備,由其采集相關的數據和信息,是整個物聯網的數據基礎。網絡層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各中網關以及接入網絡,是整個互聯網的數據傳輸基礎,用于支撐整個互聯網的數據傳播。嵌入式網絡設備(Network Embedded Devices)等傳感器部署于城市各個角落,能夠采集大量的監測數據信息。由于這些數據具有時間與空間屬性,所以可以將城市現實活動反映到網絡虛擬空間上,進而將這些信息匯集,通過數據分析,應用層則主要包括了數據分析、處理以及業務分析管理系統。

物聯網就是指“物與物之間的互聯網,最初是在1999年建立的自動識別中心被提出來的。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依托在互聯網上的網絡延伸,通過互聯網將網絡不斷的向廣度擴展;第二層含義是值在物體上的應用范圍已經包含任何物體,在所有的物體之間能夠進行信息的交換和通信。所以物聯網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利用紅外感應器、定位系統以及監控、掃描等信息設備,按照互聯網的要求,將各種各樣的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實現信息數據的交換,達到對物體的跟蹤、識別、定位和管理的一種新型網絡體現出來的作用。

物聯網技術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信息獲取問題,而信息如何管理與如何制定決策進行檢修,則需要從全局考慮。管理決策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狀態檢修作為一種先進的檢修體制,是與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分不開的。世界各國從不同的管理目標出發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系統,在考慮市場情況及技術條件的前提下,考慮一種包括狀態檢修在內的多種策略均衡應用的檢修管理系統。引入診斷專家系統可以保障可靠性和安全性達到可接受的水平,并對檢修計劃及檢修流程進行優化。

2005年被正式提出物聯網的概念,并介紹了物聯網的具體概念和含義,對物聯網的發展趨勢和市場機遇也作了明確的分析。2008年在物聯網的發展基礎上加強了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在2009年提出了物聯網的計劃,并將物聯網作為我國戰略層面上的重要發展過程,因此在國內物聯網成為了基于計算機、通訊技術等的新型信息產業。

3 基于物聯網的兩化融合的發展模式

基于物聯網背景下的兩化融合的發展模式具體可以通過圖一表示出來。物聯網是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不斷崛起的,在各種領域的行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有效融合,促進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與工業產品的研發和經營管理上進行融合,不僅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而且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二者相互促進,在物聯網背景下形成了現代的產業體系。政府為了促進二者的融合也發揮了巨大的引導作用,對這種發展模式做出了以下幾種分析:①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工業的快速生產,二者有效的融合,提高了工業的生產水平。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實現了物聯網,在這種新興的產業浪潮中,會帶動不同領域的技術快速提升,將信息化中的先進技術融合到工業生產中,能夠促進新的產品的研發和技

術的創新。② 信息化中的研發設計理念與工業生產的結合,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并對產品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造。在物聯網的背景下將信息化中的技術與手段與工業生產進行融合,使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上增加了新型的電子信息功能,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也擴展了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在現在的生產行業中包括冶金、機械制造、化工等領域中都進行了信息技術的推廣,比如計算機的輔助制造CAM技術、輔助工藝計劃CAPP以及相關的芯片等,融合到生產的環節當中,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更具電子信息的特征。通過不斷的采用對產品優化設計方式以及對管理制度的改革,使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更加密集的融合,從而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對于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升級都有一定的好處。③ 信息技術與工業的經營管理有效融合,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物聯網背景下的兩化融合能夠帶動大規模產業的發展,并對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進行了改革,在現在的工業生產中實現了先進的制造設備以及服務水平等,對大部分行業的生產、經營以及管理上都有很大的作用。通過在企業中的應用能夠提升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促進企業的管理模式以及經營理念的不斷創新。④ 信息技術與新興產業、 傳統產業的融合,促進了現代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物聯網的背景下能夠推動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包括農村信息化、工業信息化以及服務信息化等,同樣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在以后的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新興產業必將會起到主導的作用。

以上對兩化融合的發展模式是從技術、業務、經營管理以及新興產業的角度去討論了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發展模式。雖然在物聯網背景下兩化融合是一種抽象的體現,但是在實際的應用當中對于社會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國家大力發展物聯網,不僅僅對應用效益起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對于提高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企業通過物聯網的作用,能夠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將產業的模式轉變為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工業化與信息化在產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通過對兩化融合的模式進行了探討,并介紹了物聯網的結構體系以及重要作用。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將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在實際的應用中對經濟方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在以后的發展中兩化的融合必將成為時代的潮流,物聯網作為兩化融合的支撐條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兩化融合的速度,同時也促進了兩化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寧煥生、徐群玉,全球物聯網發展及中國物聯網建設若干思考[J].電子學報,2010年11期.

第4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電子商務;課程建設;教學方法

引論

電子商務不僅是一個應用領域,而且是一門綜合了管理科學、信息科學、行為科學、計算機科學和服務科學的新興交叉學科。電子商務涉及現代商務運營技術以及現代信息技術,人們利用商務網站和互聯網進行交易前準備、貿易的磋商、合同的簽訂以及資金的支付,利用電子商務信息系統記錄商務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以及支持商務管理[1]。在電子商務方興未艾之際,在國家互聯網+戰略和“雙創”戰略如火如荼之際,電子商務類課程在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本文即是對本教學團隊多年《電子商務》課程教學實踐探索進行提煉總結。

1、課程建設背景

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從EDI發展到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從PC端快速發展到移動端;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法律、社會和技術因素創造了一個高度競爭、以顧客為中心的商業環境,企業必須對新的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進而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反過來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推動了傳統工業的變革和融合,促進了其在農業、工業、軍事、金融等領域的創新發展。

在高等院校里,電子商務從一開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視,然而其建設與發展卻落后于市場實踐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一是課程目標定位不清晰,理論性和技能性區分度不高;二是教學內容體系性不強,教材內容嚴重跟不上電子商務實踐的發展,例如直到現在還有教材在教如何網上購物等;三是課堂設計實踐性差,未能抓住新一代大學生“數字原住民”特點,造成學生學習不夠積極,主動性不能充分調動。因此,探索研究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商務》課程建設模式是亟待解決的課題,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

2、課程定位

電子商務課程定位,一方面要與專業培養目標賦予該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相一致,另一方面要與前導、后續課程銜接一致。

經管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發展,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基礎理論與系統方法,具有“能說、會寫、善算、實干”的商科綜合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商科綜合技能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經管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

電子商務課程以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信息技術等為基礎,重點培養學生商業分析設計和實踐能力,開拓學生視野,為專業綜合素質提升提供應用實踐平臺和領域。

作為經管專業的平臺課程,電子商務的課程目標定位為:以電子商務基本理論、知識、技術和主要應用為內容,使學生理解和把握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和交易、營銷、支付、物流等商務應用,塑造學生的商業模式分析設計能力,加強學生的技術和模式創新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現代商務管理能力,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業意識。

3、課程內容選擇

課程內容選擇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二是有助于學習者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電子商務屬于比較年輕的一門課程,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型課程,同時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2]。該課程涵蓋的知識領域較多,范圍廣泛:交易、營銷、物流、供應鏈、網絡技術、安全技術、移動應用技術、社會法律等等,因此課程內容選擇應根據能力培養目標、區域特點、社會發展需求等因素綜合考慮,要體系完整,重點突出。

經過多輪次教學實踐,根據培養面向珠三角地區人才特點,選擇以下四個部分作為電子商務課程主要內容。

1)電子商務信息流:涵蓋電子商務系統分析與設計技術、網絡平臺建站技術、EDI技術、數據處理技術、交易安全技術(加密技術、認證技術、安全協議、防火墻技術)等;

2)電子商務資金流:涵蓋網絡銀行、手機銀行、電子貨幣、電子支付、電子金融等;

3)電子商務物流:涵蓋電子商務物流體系設計、建設與管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等;

4)電子商務商流:涵蓋交易模式(B2B模式、B2C模式、C2C模式,其他模式等)、網絡營銷、客戶關系管理等。

4、課程內容組織

課程內容組織應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能力培養規律,科學劃分課程內容模塊,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合理分配課時數,既要做到理論和實際緊密聯系,又要做到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

在埃佛雷姆?特班等人著的《電子商務——管理與社交網絡視角》中,將主要內容編排為電子商務與網絡市場、電子商務應用、新興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支持系統、電子商務戰略與實施等五個部分。肯尼斯?勞登等人著的《電子商務——商務、技術、社會》一書中,將主要內容分為電子商務導論、電子商務技術基礎、商務概念和社會問題、電子商務應用實務等四部分。戴夫?查菲等人著的《電子商務——戰略、執行與實踐》一書中,將主要內容分為概述篇、戰略與應用篇、執行實踐篇等三大部分,但本書概念和視角與《管理信息系統》更為接近。在清華大學覃征教授編著的《電子商務概論》中,分為基礎篇、技術篇、管理篇、實踐篇、案例篇、戰略篇等六大部分,涉及內容更為全面。

筆者所在教學團隊結合以上著名《電子商務》教材,根據課程目標定位,結合本校實際,按照電子商務體系框架(即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以及外部支撐環境)進行安排,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為主旨,以案例分析為主要手段,突出不同商業模式的分析與設計,強調信息技術在不同商務領域和環節的創新應用設計。《電子商務》課程主要內容組織及課時安排(共32學時,30課時進行主要內容教學,2課時進行總結)見下表:

5、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團隊根據電子商務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探索適合“數字原住民”的教學模式[3],以啟發式講授法、案例驅動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翻轉教學法等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點訓練學生基礎知識、商業模式分析設計、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設計等方面的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啟發式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的教學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地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游刃有余地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啟發式講授法更強調對電子商務概念、技術基礎的掌握,講授時結合周邊生產生活實例,根據不同專業領域,在課堂討論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啟發,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模式。電子商務基礎模塊、信息流模塊主要采用講授法。

案例驅動教學法:對于商流模塊、資金流模塊和物流模塊采用本方法,由教學團隊精心挑選并編制案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以“課前文獻學習——引導問答思考——開放小組討論——重點要點總結”為主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內容進行思辨地分析和討論,運用自身所學做出綜合的判斷和評價。一方面使學生充分把握知識的應用范圍和層次,另一方面開發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素質。此外,案例選擇強調綜合性、時效性和針對性,每一模塊精選2-3個案例,其中1個案例作為課堂部分一以貫之,另1-2個案例作為課下學習擴充之用。

探究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自主能力,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認知。《電子商務》教學過程中,在商流模塊、信息流模塊、資金流模塊分別給出若干主題,創設情境,課堂上學生分組充分討論、辯論,由老師組織進行適當的開放式探究,總結梳理,理清方向;課堂外由學生小組充分調查和討論,形成結論,并制作PPT分享,提倡發散、變通、多維思考和認知。

翻轉教學法:該方法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電子書、網絡討論等形式提前學習,在課堂上,老師主要以問題輔導為主,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理解問題,這樣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課堂時間學習效率更高[4]。外部支撐環境模塊采用翻轉教學法,組織學生小組課外深入研究電子商務帶來的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得到深刻認識,課堂上的引導使得學生思考討論形成共識,再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或解決路徑。

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建設適宜“數字原住民”交流學習的網絡教學平臺,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學PPT、實踐指導、案例資源、音視頻資源,供課外學習之用;另一方面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討論板塊,為學生提供共同的討論社區,解決學生常見問題,開展熱門話題討論,重點案例自制征集,讓學生和老師共建網絡學習內容,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結語

經過若干年的課程建設,團結協作的教學團隊基本形成;教學內容逐步完善和深入,形成體系,并編寫了具有一定區域特色的教材;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探索改進,基本契合“數字原住民”學習特點;學生案例分析能力、探究式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技能明顯提升,參加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競賽(如: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取得了不俗成績。

參開文獻: 

[1] 田艷. 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6. 

[2] 鄭麗. 課程建設的實踐與反思——以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為例[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4,31(10):31-35. 

[3] 吳清列. 我國電子商務人才發展誤區與專業發展思路[J]. 中國大學教育,2015,2:37-41. 

[4] 李績才. 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電子商務教學改革與實踐[J]. 高教學刊,2017,6:107-108. 

作者簡介: 

王二威,講師,碩士,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主要從事決策方法、信息管理研究。 

第5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物流園區;云計算;應用;安全性防護

“物聯網”使得很多物流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業由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難以適應新的需求,而基于云計算的“物流云”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因此,運用云計算模式構建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顯得非常必要。

一、云計算及其在現代化物流園區應用

(一)云計算的基本概念。“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有廣義云計算和狹義云計算之分。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這種服務可以是信息技術與軟件、互聯網相關,也可以是提供包括計算能力在內的其他服務,這就意味著計算能力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狹義云計算是指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件、平臺、軟件、數據)。

(二)云計算的特點。無論廣義云計算還是狹義云計算,都具有快速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按需擴展和使用、按使用量付費、通過互聯網提供等特征。

(三)云計算的服務層次。一是基礎設施即服務。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從完善的計算機基礎設施中獲得服務。二是軟件即服務。這是一種通過互聯網提供軟件的模式,用戶無需購買軟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軟件進行企業管理經營活動。三是平臺即服務。這實際上是指將軟件研發的平臺作為一種服務,以軟件即服務的模式提交給用戶。

(四)云計算的應用方式。一是計算能力的集合。云計算最主要的應用,也是它最初提出的概念應用就是計算能力的集合。二是人們在互聯網上進行檢索的時候,實際上使用了互聯網上的檢索服務,這樣的服務是由網絡服務器收集了海量的網絡信息,并通過多臺檢索計算機用特定的算法析出所需要的信息,但使用這一檢索的人,不需要也不知道其檢索的過程。三是信息系統軟件能力的交付。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在網絡出現以前是需要購買全部的系統軟硬件,在云計算時代,企業可以不去購置軟件,找到云計算服務公司,由這些專業公司來提供相關服務,同樣達到管理好企業的目的。在這一應用中,企業獲得的不僅僅是軟件能力,相關的硬件平臺也通過購買其工作能力而獲得。

二、云計算與“物流云”

(一)物流云。“物流云”是云計算在物流行業的應用服務,即云計算派生出物流云。物流云利用云計算的強大通信能力、運算能力和匹配能力,集成眾多的物流用戶的需求,形成物流需求信息集成平臺。

(二)物流云與云計算的關系。快遞業提出物流云概念的本質是利用了云計算數據共享的特性,把快遞行業的數據進行集合、整理,并用整理后的數據指導、控制快遞公司的業務運作,最終提高快遞的運輸效率。

三、云計算在物流行業中的發展

物流與云計算的關系緊密。如何更好地把云計算應用到物流生產活動中,讓云計算在物流領域乃至更大范圍的流通領域發揮作用,是當務之急。

(一)云計算在快遞行業的應用。在實際運作中,快遞行業中的某個企業首先搭建一個“行業云”的平臺,集中行業中的私有數據,即集中來自全球發貨公司的海量貨單;其次,對海量貨單和貨單的目的路徑進行整理;再次,指定運輸公司發送到快遞公司,最后送達收件人。在這一過程中,物流云對快遞行業的收貨、運輸、終端配送的運作模式進行了整合,實現了批量運輸。但是,快遞行業只是物流行業中的一小部分。

(二)云計算在整個物流行業的應用。物流從經濟層面上可以分為宏觀物流和微觀物流。宏觀物流通常是指物流范圍較廣、工程量較大、具有帶動經濟作用的物流活動。

四、云計算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

一是服務可用性威脅。用戶的數據和業務應用處于云計算系統中,其業務流程將依賴于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務,這對服務商的云平臺服務連續性、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處理和分析等提出了挑戰。二是云計算用戶信息濫用與泄露風險。用戶的資料存儲、處理、網絡傳輸等都與云計算系統有關。三是拒絕服務攻擊威脅。云計算應用由于其用戶、信息資源的高度集中,容易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同時由于拒絕服務攻擊造成的后果和破壞性將會明顯超過傳統的企業網應用環境。四是法律風險。云計算應用地域性弱、信息流動性大,信息服務或用戶數據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區甚至國家,在政府信息安全監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法律差異與糾紛;同時由于虛擬化等技術引起的用戶間物理界限模糊而可能導致的司法取證問題也不容忽視。

五、云計算安全防護應對措施

一是構建安全的邏輯邊界。在典型云計算應用環境下,物理的安全邊界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邏輯的安全邊界,應通過采用VPN和數據加密等技術,實現從用戶終端到云計算數據中心傳輸通道的安全;在云計算數據中心內部,采用VLAN以及分布式虛擬交換機等技術實現用戶系統、用戶網絡的安全隔離。二是數據加密與安全存儲 采用數據加密技術實現用戶信息在云計算共享環境下的安全存儲與安全隔離;采用基于身份認證的權限控制方式,進行實時的身份監控、權限認證和證書檢查,防止用戶間的非法越權訪問。三是虛擬化技術等安全漏洞風險防范 通過采用虛擬防火墻、防惡意軟件和虛擬設備管理軟件對虛擬機環境實施安全策略,確保構建的虛擬網絡與構建的物理網絡一樣可靠、安全;采用版本和補丁管理控制機制防范虛擬化等安全漏洞引起的潛在安全隱患。

總之,安全是廣大用戶權衡是否使用云計算服務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云計算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為用戶提供可靠、可信、高性價比的云計算服務,企業才有可能在云計算領域取得成功。本文在總結、分析云計算應用面臨的技術層面安全威脅和法律合規風險的基礎上,對云計算應用安全進行了系統分析與研究,并分別從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和用戶角度提出云計算應用安全策略與建議。相信隨著整個云計算產業鏈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云計算應用及服務將朝著可靠、安全、可信的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康,鄭維民.云計算與云物流:云技術的行業應用發展現狀[J]。軟件應用學報,2009.5.

[2] 劉鵬主編,云計算(第二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

第6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射頻識別;RTU;SCADA系統;通訊網絡

中圖分類號:TP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4)12-00-04

0 引 言

物聯網被看作信息領域一次重大的發展和變革,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在物聯網之前,SCADA系統只是針對物理位置固定的過程進行數據采集和監控。從這點來看,物聯網在移動數據采集上面有很大的優勢,特別是不易布線的地方,物聯網更具有SCADA系統不可比的便捷。物聯網是SCADA系統的一種延伸,物聯網取代部分SCADA系統是必然的一個趨勢。在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SCADA系統也必將支持對移動過程裝置和流程的數據采集和監控[1]。

1 概 述

1.1 物聯網系統概述

1.1.1 物聯網系統的概念

物聯網[2,3](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即通過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GPS)、移動電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4]。物聯網一般情況下作為無線網,我們每個人周圍的設備一般為1 000至5 000個,那么物聯網包含物體總數為500萬億至1 000萬億個。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能以應用電子標簽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且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找出它們的具置。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尋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各種應用[5]。

物聯網將能現實世界數字化,且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物聯網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環境監測、路燈照明管控、景觀照明管控、樓宇照明管控、廣場照明管控、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1.1.2 RFID射頻識別技術

RFID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RFID技術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實用階段。RFID作為一種具備巨大發展前途的應用技術,不僅在物流領域具有強大的應用優勢,同時在商業、交通、醫療、軍事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發展前途[6]。

RFID具有快速掃描、體積小、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重復使用、記憶容量大等特點,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信息技術之一。它被稱作四大物聯網關鍵技術(RFID、傳感器、智能技術、納米技術)之首,是物聯網的構建基礎和核心[7]。

1.1.3 物聯網的架構和特征

物聯網架構可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8]。感知層由各種傳感器構成,包括溫濕度傳感器、二維碼標簽、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紅外線、GPS等感知終端。感知層是物聯網識別物體、采集信息的來源。網絡層由各種網絡,包括互聯網、廣電網、網絡管理系統和云計算平臺等組成,是整個物聯網的中樞,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的接口,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

和傳統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有其鮮明的特征:物聯網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物聯網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的使用場景和時間更加自由,更貼合用戶的使用習慣,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1.2 SCADA系統概述

1.2.1 SCADA系統的概念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監控與數據采集)系統是基于計算機通訊和控制技術發展起來的生產過程控制與調度自動化系統,它可以對現場的運行設備進行監視和控制,以實現數據采集、測量、各類信號報警、設備控制以及參數調節等各項功能[9]。

SCADA系統分為三層架構。第一層為數據采集層,第二層為數據監控層,第三層為數據應用層[8]。

SCADA系統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工業控制技術、顯示技術、通信技術(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等)、RTU(Remote Terminal Unit,遠程終端單元)/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編程程序控制器)技術、測量技術、現場總線技術等結合在一起,采用N(N≥2)層客戶機/服務器結構或者瀏覽器/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軟件架構。一般來說,全部SCADA系統主要由位于監控調度中心的SCADA軟件系統、位于現場監控站的各遠程終端單元(RTU/PLC)以及連接它們的通訊系統(有線、無線、光纖、擴頻、微波、衛星等)組成[10]。

1.2.2 SCADA系統的特點和功能

SCADA系統具有實時性、多任務性、開放性、分布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維護性。其優勢在于網絡能力較強、RTU較靈活、價格較低[11]。

SCADA系統不僅要實現對現場生產過程的數據采集、處理與監控,而且是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地理信息系統(GIS)、制造執行系統以及企業資源計劃等系統的實時數據源,這就需要SCADA系統具備良好的開放性,以實現與上述系統的數據交換和系統集成。

2 物聯網和SCADA系統發展及現狀

2.1 物聯網發展及現狀

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絡可樂販售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且在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Auto-ID)”,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闡明了物聯網的基本含義。早期的物聯網是依托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絡,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2005年ITU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正式確定了“物聯網”的概念,國際電信聯盟(ITU)《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并介紹了物聯網的特征、相關的技術、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市場機遇,物聯網也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12]。

國外的一些具有技術優勢和戰略優勢的國家和組織,比如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物聯網的發展較為迅速,發展水平較為領先。

物聯網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基于此,我國對物聯網的發展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政府也在政策扶持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我國制定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將物聯網納入國家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應標準也在制定中;物聯網還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和“新一代寬帶移動無線通信網”重大專項中的重點研究領域。國家教育部已成立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小組,以江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天津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已經或正在申報申報物聯網相關專業。

2014年2月18日,全國物聯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會議中強調,要搶抓機遇,應對挑戰,以更大決心、更有效措施,扎實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2.2 SCADA系統發展及現狀

第一代是基于專用計算機和專用操作系統的SCADA系統。第二代是基于通用計算機的SCADA系統。第三代是基于分布式計算機網絡以及關于數據庫技術的能夠實現大范圍聯網的SCADA系統[10]。第四代SCADA/EMS系統的基礎條件已經誕生。該系統的主要特征是采用Internet技術、面向對象技術、神經網絡技術以及JAVA技術等,繼續擴大SCADA/EMS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集成,綜合安全經濟運行以及商業化運營的需要。

目前,國外和國內市場上應用較為普遍的SCADA上位機系統有:WondWare的InTouch、西門子公司的WinCC、澳大利亞的CiTech、美國Interlution公司的Fix、意大利LogoSystem的LogView等,這些系統較為全面的解決了傳統SCADA上位機系統功能的主要問題:數據采集與控制信息發送;報警處理;歷史趨勢顯示與記錄。

3 物聯網和SCADA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

物聯網和SCADA系統以及其它工業自動化系統,都屬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中的產物[10],它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比如體系架構結構、數據采集功能、對通訊網絡的依賴、數據處理等,但是物聯網和SCADA系統在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3.1 物聯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安全問題

在射頻識別(RFID)系統中,電子標簽會被大量、頻繁的使用,被植入電子標簽的任何物體都有可能會被掃描、追蹤,因此會涉及到個人隱私的泄露,從而影響社會安全。

(2)標準問題

物聯網在不同行業、領域的應用,沒有統一的標準。RFID系統廠商提供的都是專用系統,與其他廠商系統的頻率、協議都不盡相同。就猶如不同的3G、4G網絡通信協議,終端可能就不能同時支持不同的協議,這必然要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需要加強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合作來解決標準不統一問題。

(3)實際應用問題

應用成本很高會使物聯網發展遇阻,需要企業、個人之間相互協調。

(4)政策法規

對于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作為物聯網發展的有力保障。

(5)技術問題

目前來看,技術雖已具備一定的理論,但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在功耗、安全、網絡可靠性和健壯性等方面還存在很多技術難題需要突破[13]。

3.2 SCADA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SCADA系統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1)與企業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統)系統的結合性能差;

(2)不具備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功能;

(3)數據采集速度較慢,需要新一代的數據傳輸協議以適用高速傳輸;

(4)缺少高效的控制能力和系統自診斷能力。

針對國內的需要,這些系統有明顯的弱點:

(1)本地化差。雖然部分系統已經推出中文版,但是與中國市場中一些行業的特殊需求,依然難以滿足需求;

(2)成本昂貴。從國外采購的SCADA系統,一般需要數萬美元,很多公司難以接受。

雖然國內的系統具有較高的性能價格比、本地化能力較強,但是其MIS、GIS、控制效率低,自診斷能力缺乏等不完善的地方,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完善系統功能、修復系統漏洞、開發新型系統。

除此之外,SCADA系統的安全問題也備受業內專業人士的關注[10]。工業控制系統受到黑客制造的惡意代碼攻擊,SCADA系統的信息安全問題認識存在認識偏差[8]。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SCADA系統通信的網絡化,SCADA的通信也有可能會被黑客攻擊。

4 物聯網和SCADA系統未來發展的方向

4.1 物聯網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國的物聯網產業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技術和應用基礎。以后,物聯網應從以下方面發展[14]。

(1)加大科研的投入,突破技術難題,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

(2)加快物聯網標準的制定,盡量統一標準;

(3)加快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出臺,加快物聯網的發展,使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其他產業的良性發展;

(4)在完善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給出較為低廉的價格;

(5)以用戶為核心,增強用戶體驗。

人類將進入物聯網時代[6],物聯網將會推動社會的高速發展,也必將產生重大深遠的意義。

(1)物聯網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為國家經濟做出貢獻;

(2)物聯網構建“智慧城市”,讓人類的生活邁入更高的臺階,推動人類的進步;

(3)物聯網使周圍的物體智能化,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社會達到可持續發展。

4.2 SCADA系統未來發展的方向

因特網、擴頻無線電、網絡與數據高速公路[10]是SCADA系統發展的方向,其未來將實現以下功能:

(1)SCADA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廣泛集成,具有更好的兼容性;

(2)專家系統、模糊決策、神經網絡等新技術與SCADA系統的融合;

(3)面向對象技術(OOT)是網絡數據庫設計、市場模型設計和站控系統分析[9]。

5 結 語

當今,物聯網作為一個非常熱門的智能發展項目,把傳統的信息網絡、通信網絡延伸到了更為廣泛的物理世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很有可能會取代部分SCADA系統的功能,這也將是必然趨勢。物聯網的應用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提供的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服務,使我們的社會變得現代化、服務實現智能化,從而讓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方便、高效、快捷。

參考文獻

[1]物聯網對SCADA系統的影響[J]. 金卡工程,2012(11):50-52.

[2]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Geneva: ITU,2005.

[3]朱洪波,楊龍祥,朱琦. 物聯網技術進展與應用[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9.

[4]李如年. 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研究[J].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09(6):594-597.

[5] Tao Liu,Dongxin Lu.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OT[C].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DICINE AND EDUCATION,2012.

[6]王保云. 物聯網技術研究綜述[J].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09(12):1-7.

[7]司德亮,祁東婷,張文華,等.基于物聯網的光伏電站SCADA系統[J].可再生能源.2012(1):102-105.

[8]曹茂春,馬龍. 物聯網在某城市燃氣管網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的應用[J]. 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3(2):27-30.

[9]彭國紅,李新國. SCADA系統如何過渡物聯網[J]. 自動化博覽,2011(9):56-58.

[10]王振明.SCADA(監控與數據采集)軟件系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11]賀國兵.SCADA系統在石油傳輸管道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11(12):18-20.

[12]孫其博,劉杰,黎,等.物聯網:概念、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綜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3):1-9.

[13]劉若冰.物聯網的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J].物聯網技術,2011(5):58-62.

第7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google;跨專業檢索;跨語言檢索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互聯網上專家級的知識和浩瀚的資訊為我們解決難題提供了無限可能。而在網絡信息檢索時,我們往往會遇到語言和專業的障礙。如何跨過語言和專業的藩籬在網上尋求解決方案就成為筆者研究的方向。

一、跨過專業的障礙

從事科研經貿工作,往往需要運用非本專業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人生有限,知識無涯,就是窮盡人的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學完。但是在解決問題時,善用教育學原理掌握某一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還是可以做到的。

根據布魯納所著《教育過程》,“任何學科的基礎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人。”布魯納倡導一種促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及研究的基本態度和方法的學習。所謂基本結構是指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懂得原理能使學科更容易被理解,也更能使學科知識以簡化的方式保存在記憶里。

如果所需知識涉及到非本專業的知識,建議視其難易程度區別對待。對于比較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我們只要在網上查閱一下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知識,看一下相關鏈接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了。對于比較難于理解的知識,我們就有必要查詢某一學科的書籍。如果看某一本書,覺得難了,可以換一本更簡單的書,甚至從入門的書看起,通過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來學習該學科。

例如查閱太陽能的基本知識時,可在百度百科中搜索詞條太陽能。/view/21294.htm其中有關于太陽能非常詳盡的解釋,如果對文中有的概念(如:可再生能源)知之不詳,可以打開次級鏈接看一看。沒有次級鏈接的概念(如:太陽能光伏),可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只要把與之相關的概念原理都看過了,讀者對太陽能的基本概念應該就建立起來了。

在網上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只要能找到專業人士的幫助,很多對業外人士看似非常艱深的問題,解決起來都非常容易。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世界上任何二個人都可以通過其他六個人發生聯系。因此只要有心去找,在一些專業的論壇、BBS、百度知道、QQ群,一定可以找到專業人士。由于專業人士的專業背景大,一定有辦法幫助提問者。

二、跨過語言的障礙

有時我們解決問題需要多國資訊,這就要求我們能跨越語言的障礙。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學習外國語。由于英語的全球性和易學性,英語成為我們學外國語的首選。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也是事實上的國際交流語言。 全世界說英語的國家和地區共有175個。學好英語為我們搜索英語國家信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第二值得學習的語言是西班牙語。西班牙語是世界第三大語言(第一,第二為漢語和英語),世界第二大通用語。在七大洲中,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國家中,約有352,000,000人使用。掌握英語和西班牙語,網民可訪問互聯網上的絕大多數資訊。

除了在學校和培訓機構學習外語,在網絡上,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外語學習軟件,上語伴網站,論壇等方式自學外語。這里介紹比較著名的外語學習軟件有Rosetta Stone。Rosetta Stone采用動態浸入法(Dynamic Immersion)。Rosette Stone采用當今外語界最流行的"互動沉浸式教學法",使用大量實際生活的圖象、文字及當地人的聲音,模擬自然的語言環境,大力開發學生大腦連接字與意的內在能力。沒有翻譯,沒有死記硬背,沒有孤立的語法操練。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完全融會在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訓練之中,并在訓練過程中培養英語思維的能力。課程輕松易懂、趣味性強,是外語初學者的最佳排擋。

Livemocha是總部位于美國西雅圖的Web2.0外語學習網站,有簡體中文版,目前可以在線學習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近40種語言,這其中有免費的語言學習課程,也有收費的,你可以自行選擇。Livemocha最大特色是和母語人士一起練習,提交書寫和朗讀練習以便得到說母語的人的建議,你可通過為社區做貢獻或幫助其他語言學習者來賺取Livemocha points從而支持自己的學習。通過在線接觸語言導師、進入母語人士組成的全球網絡,獲得實時的練習和反饋,Livemocha的會員可以更為有效地學習新的語言課程。有了母語人士的幫助,學語言就會事半功倍。

Rosetta Stone是美國培訓外交官的語言教材,Livemocha是最知名的語伴網站。雖然語言學習不可一蹴而就,但通過充分運用網絡優質學習資源,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某種語言的基本用法,從而利用該語言在網絡檢索所需信息。筆者在通過上述軟件和語言網站自學西班牙語一個月后,基本能通過一些工具了解西班牙語網站的大意。

除了直接學習外語之外,網民還可以通過跨語言檢索和翻譯器等工具跨語言尋求有用信息。

三、跨語言搜索網上信息

我們首先打開google的中文主頁(http:

//.hk/)。在搜索框的右側可以看到“高級搜索”、“語言工具”二項。我們點擊“語言工具”進入“跨語言搜索”功能。我們在探索框中填入:“太陽能”,“我的語言”保持“中文(簡體)”不變,在“搜索下列語言的網頁”中選“芬蘭語”,然后點擊“翻譯并搜索”。這時,出現的搜索結果分成二部分。左邊是簡體中文翻譯,右邊是芬蘭語原文。我們先點擊右邊的鏈接進去看看。除了第一個鏈接ABB Solar Power Solutions是英文網頁(ABB公司影響實在是太大),其下鏈接都是芬蘭語網頁,比較難懂。現在我們看看左邊的鏈接。點進去看看,里面的網頁,已經全部變成了中文。雖然機器翻譯的質量有些差強人意,但是比看完全不懂的芬蘭語強。我們在翻譯網頁的源語言保持芬蘭語不變,目標語言從中文切換到英語然后再點擊翻譯。我們現在看看翻譯結果,英文版的翻譯質量似乎比中文版的要高一些。

四、翻譯器的運用

翻譯器,就是用計算機實現一種自然語言到另一種自然語言的轉換。一般指自然語言之間句子和全文的翻譯。現在可以實現翻譯器功能的網站有:有道在線翻譯、大家E在線翻譯、谷歌在線翻譯、金山在線翻譯等。

我們打開google中文主頁(.hk/),點擊翻譯,即可到達google翻譯器的界面。在源語言中輸入下列西班牙文:

La energía solar es la energía obtenida mediante la captación de la luz y el calor emitidos por el Sol。

目標語言選中文,就會出現下列文字:太陽能是通過捕捉光與熱的太陽獲得的能量釋放。

我們通過翻譯器基本可以了解外國語的大意。

我們通過自學外語軟件、語伴網站、跨語言搜索、翻譯器等工具基本上就可以跨語言檢索網絡資源了。

筆者數年前在上海從事國際信息服務、國際貿易,就曾經跨過語言和專業的障礙為國內工廠找到了國外客戶,建立了貿易聯系或達成了交易。

其時,上海申星電動工具有限公司曾委托筆者為其生產的真空吸塵器尋找海外客戶。該吸塵器由美國一家知名企業與上海申星聯合研制,在美國非常暢銷。申星委托筆者為其開拓歐洲市場。當時,筆者對該產品還是較為陌生。我公司領導聯系到上海申星的廠長,廠長即帶領了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向我介紹該產品及市場背景。同時筆者也上網查詢與該產品相關的知識。首先在維基百科、google百科、百度百科中獲取有吸塵器的知識,了解到吸塵器的分類,該吸塵器屬干濕二用桶式吸塵器,但功率不及工業用桶式吸塵器。于是對產品使用場所定位在家庭、汽車、醫院、酒店等地。由于美國客戶包銷北美市場,筆者與廠方制定銷售策略,客戶定位于北歐國家專營小型真空吸塵器的經銷商。我選定北歐國家的B2B網站,搜尋目標客戶,找到潛在客戶后即上公司官方網站了解該公司詳情。當時涉及到的網站語言有英語、丹麥語、芬蘭語、瑞典語、冰島語等多國語言。運用了跨語言搜索,利用翻譯器、在線詞典等工具的幫助,終于跨過語言障礙,了解了各潛在客戶的詳細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向目標客戶發函介紹產品推薦工廠。由于準備充分,工廠與客戶非常匹配,在二十天內即有三家北歐客戶來函表示對該產品很有興趣,希望建立貿易聯系。這是做國際信息服務的成功案例。

另舉一成功案例是做海洋系列藝術蠟燭貿易的實例。有關產品的不少知識,筆者原來略有所知,但仍通過網絡獲得了更多詳情。在百度百科查閱了果凍蠟的詳細資料。當時筆者在一中法合作的B2B網站上發貼銷售藝術蠟燭。按照網站的表單格式,借助翻譯器,筆者將銷售內容用法文版發貼,很快就引來法國客戶的關注。客人通過聯邦快遞寄來海洋系列藝術蠟燭的樣品,請筆者代尋加工工廠。收到樣品后,筆者所在的貿易團隊即對該產品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分析,并上網查詢與之相似的產品特點。這一系列產品主要是用玻璃容器盛裝藍色果凍蠟,并在藍色果凍蠟中內置海星、海螺等海洋生物。該系列玻璃容器的制作工藝采用了吹制和澆鑄二種工藝。由于山西的玻璃器皿負有盛名,筆者即在阿里巴巴網站上選定山西一家制作藝術蠟燭的工廠打樣。樣品寄到法國后,客人對樣品非常滿意,很快以非常合理的價格下了訂單,并預付了所有的貨款,訂購了一批藝術蠟燭。

其時筆者跨語言跨專業以互聯網資源為幾十家工廠與海外客戶建立了貿易關系。

在當今互聯網資源極為豐富的情況下,跨語言跨專業網絡尋求解決方案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政府機構了解國外軍政動態,工商企業尋求海外客戶,科研生產單位科技攻關,善用此法,不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很經濟。跨語言跨專業網絡尋求解決方案是值得研究和推廣的一項技術。

參考文獻

[1]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P145-146.

[2]李培,武麗輝.網上信息的跨語言檢索[J].情報資料工作,2004(2):71-74.

[3]鄭敏.跨語言信息檢索的理論與實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3,26(3):223-225.

[4]劉衛中.網上信息跨語言檢索方法[J].情報科學,2004(12):1503-1504.

[5].

[6]凌穎.跨語言搜索網上信息[J].科技信息,2011

第8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2003年10月13日,IBM與中國國家教育部在京宣布,雙方將建立中國教育科研網格以促進全國高校在教育、科研及更廣泛項目上的全面合作。該項目由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12所大學聯合提出,是迄今由政府推出的最宏大的網格工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網格計算工程之一。其應用領域包括從生命科學、圖像處理到遠程教育等方面的眾多領域。到網格建成時,它將在教育科研網上把全國100所211工程建設重點大學的資源廣泛共享,并將在該工程完成時達到超過15萬億浮點運算的功能。美國《福布斯》雜志的科技版《Forbes ASAP》2001年就曾預言下一代互聯網浪潮將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升級為網格(Great Global Grid)。那么到底什么是網格呢?

1 網格的涵義

1.1 網格概念

網格就是一個集成的計算與資源環境,或者說是一個計算資源池。它能夠把整個互聯網集成為一臺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全球范圍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設備資源甚至是人才等各種相關的廣泛分布的各種資源的全面共享。網格的根本特片是資源共享,消除資源孤島。當然,我們也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格、企事業內部網格、局域網網格甚至家庭網格和個人網格。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網格概念:

第一,從概念上,網格的目標是資源共享和分布協同工作。網格的這種概念可以清晰地指導行業和企業中各個部門的資源進行行業或企業整體上的統一規劃、部署、整合和共享,而不僅僅是行業或大企業中的各個部分自己規劃、占有和使用資源。

第二,網格是一種技術。為了達到多種類型的分布資源共享和協作,網絡計算技術必須解決多個層次的資源共享和合作技術,制定網格的標準,將Internet從通訊和信息交互的平臺提升到資源共享的平臺。但是目前并行計算、分布計算中間件等現行技術遠遠沒有解決多組織之間資源的共享問題,以及廣域范圍的多系統之間聯合處理和計算等網格計算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因此,網格計算技術研究具有獨特性、緊迫性和挑戰性。

第三,網格是基礎設施,是通過各種網格綜合計算機、數據、設備和服務等資源的基本設施。這種設施的建立,將使用戶如同今天我們按需使用電力一樣,無需在用戶端配套大量的全套計算機系統和復雜軟件,就可以簡便地得到網格提供的各種服務。這樣,設備、軟件投資和維護開銷將大大減少。

圖1

    1.2 網格組成

網格環境的構建層次如圖1所示,主要由資源、中間件、工具軟件和應用程序等幾部分組成。其中資源由分布在Internet上的各類資源組成,包括各類主機、工作站甚至PC機,也可以是上述機型的機群系統、大型存儲設備、數據庫或其他設備。中間件是網格計算的核心,負責提供遠程進程管理、資源分配、存儲訪問、登錄和認證、安全性和服務質量(QoS)等。工具軟件和應用程序提供用戶二次開發利用的環境、工具、語言及接口等,以便更好地利用網格資源。

1.3 網格的判斷標準

證判一個系統是否是網格,從根本上說,必須看此系統所能提供的應用、商業價值和科學結論,而不是它的系統結構。全球網格研究的鄰軍人物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對于網格作為三點限制:

首先,協調非集中控制資源。網格整合各種資源、協調各種使用者。這些資源和使用者在不同控制制域中,比如,個人電腦和中心計算機、相同或不同公司的不同管理單元;網格還解決在這種分布式環境中出現的安全、策略、使用費用、成員權限等問題。否則,只能稱得上本地管理系統而非網格。

其次,使用標準、開放、通用的協議和界面。網格建立在多功能的協議和界面之上,這些協議和界面解決認證、授權、資源發現和資源存取等基本問題。否則,只能是一個具體應用系統而非網格。

其次,使用標準、開放、通用的協議和界面。網格建立在多功能的協議和界面之上,這些協議和界面解決認證、授權、資源發現和資源存取等基本問題。否則,只能是一個具體應用系統而非網格。

第三,得到非平凡的服務質量。網格允許它的資源被協調使用,以得到多種服務質量,滿足不同使用者需求,如系統響應時間、流通量、有效性、安全性及資源重定位,使得聯合系統的功效比其各部分的功效總和要大得多。

2 網格的體系結構

目前,比較重要的網格體系結構有兩個:一個是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等在早些時候提出的五層沙漏結構;另一個是以IBM為代表的工業界的影響下,在考慮到Web技術的發展與影響后,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等結構Web Service提出的開放網格服務結構OGSA(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cture)。

2.1 五層沙漏結構

五層沙漏結構是一種影響十分廣泛的結構,它的主要特點就是簡單,主要側重于定位的描述而不是具體的協議定義。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協議"為中心,也十分強調與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和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的重要性。

五層沙漏模型從底層開始分別為構造層、連接層、資源層、匯聚層和應用層。

網格構造層由各種物理資源所構成,包括存儲資源、計算資源、目錄、數據庫、網絡資源、傳感器等,構造層的基本功能就是控制和管理局部的資源,向上提供訪問這些資源的接口。

網格連接層實現構造層資源之間的通信、數據交換,定義了核心的通信和認證協議。

網格資源層建立在連接層的通信與認證協議之上,工、提供數據訪問、計算機訪問、狀態與性能信息訪問等服務。它考慮的是單個的局部資源,全局狀態和跨越分布資源集合的原子操作由匯聚層考慮。

網格匯聚層的主要功能是協調“多種”資源的共離,協同完成任務。匯聚層在資源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應用。匯聚層可分為通用的匯聚層和面向特定問題的匯聚層。

網格應用層是在虛擬組織環境中存在的,應用可根據上面作一層次上定義的服務來構造,它可以調用資源層的服務,也可以調用匯詞聚層的服務,從而滿足應用需求。拿電力系統做個比喻,前四個層次就相當于發電廠、電網、變電所和配電房,而應用層相當于住宅里的電閘、電表和電源插座。

其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沙漏形狀,如圖2所示。核心協議就形成了協議層次結構中的一個瓶頸,資源層和連接層共同組成這一核心的瓶頸部分,它們提供資源的安全訪問。

2.2 開放網格服務結構OGSA

開放式的網格服務體系OGSA是一個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框架。該框架的節點是網格服務而網格服務之間的連線是網格服務相互交流時所用的語言。網格服務是特殊的網絡服務專供用來維持和管理網格體系。

OGSA網格也為五層結構,其結構同五層沙漏結構,自下而上為結構層、連接層、資源層、匯聚層及應用層。但OGSA結構較五層沙漏結構有著以下特點:

(1)以服務為中心的模型

如果說五層沙漏結構是以協議為中心的“協議結構”,其試圖實現的是對資源的共享,則OGSA就是以服務為中心的“服務結構”,其實現的是對服務的共享。OGSA將一切看作服務,并定義了“網格服務”,該服務提供了一組接口,這些接口明確遵守特定的慣例,解決服務發現、動態服務創建、生命周期管理、通知等問題。因此,網格是可擴展的網格服務的集合。簡單地說,網格服務=接口/行為+服務數據。

(2)統一的Web Service框架

Web Service描述了一種新出現的、重要的分布式計算范式,定義了一種技術,用于描述被訪問的軟件組件、訪問組件的方法以及找到相關服務才蝗發現方法,解決了發現和激發永久服務的問題。OGSA是符合標準的Web service框架的。但是在網格中,大量的是臨時服務,因此OGSA對Web service進行了擴展,提出的是網格服務(Grid Service)的模仿,使得它可以支持臨時服務實例,并且能夠支柱創建和刪除。

(3)突破科技應用領域

正如Web技術一開始是科學協議而出現的,但是后來在商業領域卻大量使用一樣,OGSA將原來主要在科技領域應用的網格技術轉移到工商業領域。OGSA而向服務的特點允許我們在不同的層次虛擬化資源,因此相同的機制與抽象可以應用于多個組織之間的分布式網格支持的協作,或者是跨越多個特點主要環境。

2.3 應用實例:Globus系統

Globus是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研發的網絡計算項目,有12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參加該項目。Globus對資源管理、信息安全、信息服務、數據管理等網絡計算關鍵理論進行了研究,開發了在各種平臺上運行的網絡計算工具軟件(Toolkit),幫助組建和規劃大型網絡試驗平臺,開發大型網絡系統運行的應用軟件。Toolkit是Globus最重要的成果,其第一版在1999年推出。2003年1月13日,符合OGSA規范的Globus Toolkit 3.0(Alpha版)已經在第一屆Globus world會議上。這標志著OGSA已經從一種理念、一種體系結構,走到付諸實踐的階段了。Toolkit開放源碼,任何人都可以從其網站上直接下載源代碼。

Globus的協議分為五層:構造層、連接層、資源層、匯集層和應用層。每層都有自己的服務、API和SDK,上層協議調用下層協議的服務。網格內的全局應用都通過協議提供的服務調用操作系統。Globus的網格計算協議建立在互聯網協議之上,以互聯網協議中的通信、路由、名字解析等功能為基礎。在Globus看來,現有的共享方案,比如互聯網、B2B、ASP、SSP、Java、CORBA、DCE等,要么在共享配置的靈活性上、要么在共享資源種類上不能完全滿足虛擬組織的需要。同時,Globus并不試圖取代現有技術,而是希望在現有技術之上建立更高層次的共享。為了有效支持網格計算環境,Globus工具包針對Globus項目中提出的各種協議,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務、軟件庫、編程接口(API)和使用例子。

迄今為止,Globus Toolkit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網格標準。一些重要的公司,包括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Fujitsu、Hitachi、NEC等公開宣布支持Globus Toolkit。目前大多數網格項目都是基于Globus Toolkit所提供的協議及服務而建設的,例如美國的物理網格GriPhyN、歐洲物數據網格DataGrid、荷 蘭的集群計算機網格DAS-2、美國能源部的科學網格、DISCOM網格、美國學術界的TeraGrid等等。

3 網格的研究歷史與現狀

從美國、日本及歐洲的發達國家到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都啟動了大型網格研究計劃,并得到了產業界的大力支持。網格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是萌芽階段: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主要是千兆網的測試床以及一些元計算的實施。

二是早期實驗階段: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到晚期,如I-WAY項目,還包括一些學術性的軟件項目,例如Globus、Legion等。

三是飛速發展階段:2002年以來,出現了大量的應用社團和項目,主要基礎市話的開發和使用,工業界對網格計算的興趣在增長,例如IBM、Platform、Microsoft、Sun、Compaq等重要的公司。同時也出現了一比較顯著的技術基礎,如Globus Toolkit,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世界影響的全球網格論壇GGF(Global Gria Forum)組織。

目前,IBM是網格系統和服務方面的領先供應商,已經為很多科技團體、政府機構、商業化用戶的網格系統提供了產品和服務,其中包括英國國家網格、荷蘭國家各、北卡州的生物網格等等。美國太陽微系統公司2002年了“網格引擎”企業版的測試版。HP公司也提出了Utility Computing計劃和Utility Data Center產品。Oracle公司2002年11月推出面向網格的基于Globus的數據庫應用工具。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將應用網格,IBM、Oracle、SUN、NP都已推出了一系列可應用網格的產品。日本文部科學省2003年5月決定投資700億日元開發超大型網格計算機,它出現在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還快近10倍,將達每秒300萬億次。

我國“十五”863計劃的高性能計算專項和軟件專項等重大科研項目都與網格技術相關。目前,我國已開展了“國家高性能計算環境”和“先進計算基礎設施北京上海試點工程”兩個項目,對網格計算進行研究。中科院計算所正在進行的“織女星計劃”(Vega計劃)正是以元數據、構件框架、智能體、網格公共信息協議和網格計算協議為主要突破點對網格計算進行的研究。

4 網格存在問題及發展前景

4.1 存在問題

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是完全嶄新的,從光纖到路由器、交換機、上層服務器、操作系統、各種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都將產生革命性的變革。因而,在網格的發展道路上,Globus和它的各種替代版本將面臨巨大障礙。為實現網格的廣泛應用,還必須解決下列問題:

(1)標準是成功關鍵。就像TCP/IP協議是互聯網的核心一樣,構建網格計算也需要對標準協議和服務進行定義。迄今為止,網格計算還沒有正式的標準,但在核心技術上,GlobusToolkit已成為網格計算事實上的標準。

(2)網格資源動態分配問題。如何在動態、異構虛擬組織間實現協同的資源共享以及協同是網格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已有的一些并行和分布計算系統的資源分配技術,并不能很好地適應計算網格資源分配問題的特點。

(3)數據通過因特網時形成的延遲問題。智能軟件應確保按時傳送數據,否則,網格處理問題的手段將被限定在“并行運算”。并行計算在不同的機器上完成,某一臺計算機不需要等待另一臺計算機的處理結果。

(4)目前互聯網的數據傳輸能力不足問題。為此,發展網格要和建設下一代寬帶互聯網(如美國的“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等”)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采用無線移動和衛星通信,也是一種現實的途徑。

(5)進一步解決人機結合問題,使網絡格更加個性化、智能化和科學化。

(6)通過法律的手段解決網上資源共享中的智能產權、相互信任和報酬等問題以及如何保障網格計算的安全性、認證和可靠性等。

第9篇:工業互聯網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財務會計基本假設 國家宏觀經濟調控 公允價值與成本

    本文著重探討財務會計基本假設或會計基礎概念(以下簡稱假設或概念)及其變遷。假設構成財務會計與報告的基礎。假設表明財務會計(會計核算)的環境特征。經濟環境總是在不斷變化著。財務會計與報告,它的規范體系及其基礎也會隨之變動。長期以來,財務會計、財務報告以及用來規范它們的準則與制度,不論在哪一個層次上,都已經發生并仍在繼續變革與創新。但是,假設則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這說明會計理論明顯地落后于會計實務。如今進入21世紀,這是一個同過去工業社會具有重大差別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為財務會計提供了以高科技和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環境。新經濟出現之后,財務會計的使用者必然對財務報告應予披露的信息提出新的要求。會計的理論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求重新審視構成財務會計及其規范的基本概念———財務會計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理論正面臨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我認為,我們的因應之道,就是要探討關于假設的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流行已久的假設,其數量與內容是否應作必要的更新與補充?第二,在新經濟條件下,有哪些假設需要作新的解釋?

    一、對國際公認的四個基本假設———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時間分期假設和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假設的考察

    關于主體假設

    通常都認為,主體假設是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基石(Paton&Littleton,1940;Paton,1922),今后也還可以這樣看。財務會計本是立足主體,面向市場,提供該主體關于財務狀況、財務業績和現金流量的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在財務會計的這些基本特征中,立足主體是前提。所以,主體成為第一個假設。主體假設的主要作用在于:主體規定了財務會計所應處理的交易、事項的空間范圍,從而規定了財務報告的內容與邊界,即為誰報告、報告誰的經營、財務活動。根據主體假設,通過信息的提供,把企業同市場區分開來。主體假設表明,財務會計與報告的邊界是企業,而不是市場,在本質上,它只直接提供某個特定企業的微觀經濟信息。至于宏觀決策若使用會計信息則需要再加工改制。換言之,主要承認主體假設,就難以肯定離開會計主體的宏觀會計的存在。

    主體假設的性質雖有上述限制,但這個假設的內容還是發展的,我們需要通過企業的概念與形式來考察它的變化。

    在漫長的工業社會中,企業歷經獨資、合伙和公司等組織形式的變遷。會計的發展甚至比這一歷史還長。但主體假設是財務會計的一個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的形成則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即現代企業出現之后。主體假設的另一個作用是必須把企業同它的所有者在經濟上、財務上嚴格地分開。顯然,經濟和財務分開的前提是企業的經營與所有權的分離。因此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作為財務會計,尤其是財務報告的前提的主體假設,其重要性才凸現出來。有了主體假設,企業向市場傳遞的財務信息,將嚴格以各該企業(主體)為邊界,既不應涉及其他主體的財產和產權,也不應涉及所有者個人的財產和產權。這是保證財務報告正確性的最基本的條件。

    在工業社會中,迄今為止,絕大多數企業(公司)都擁有大量的有形資產,能夠長期持續經營,因而可以觀察到企業的存在。這樣的企業可稱為“現實的企業或主體”(actualfirmsorentities),其特點是:易于識別且相對穩定。今天,新經濟已初現端倪,在新經濟下,由于人力資源和知識基礎對財富與經濟創造的貢獻越來越大,無形資產將逐步取代有形資產而成為今后的企業的最重要的資源,當前競爭、技術和全球化正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互聯網則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向前發展。知識經濟與網絡經濟的匯合促成了企業結構的空前變化。某些所謂企業或一連串企業或稱主體串(clustersofentities),它們未來完成某種產品或作業的生產,將把全國甚至全世界某一些生產者、經營者、供應商、銷售商通過互聯網聯結在一起,分工協作,共同分擔利潤和風險。一旦任務完成,該企業或企業串也就解散了,于是再捕捉其他機遇、資本、技術與人才,進行新的組合與分工,新的企業又誕生了,如此,再生再滅,這些虛擬的企業投資不多,創辦和停業都比較容易,它們能快速地創造無比巨大的財富,從而不斷地推動人們走向富裕的道路,其結果是在全球涌現大量的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這就是StevenM.H.Wallman為我們描述的,今后可能大量出現的所謂“虛擬企業”(virtualfirms)或所謂主體串(Wallman,1996)。因此現實主體與虛擬主體同時并存,將是新經濟時代賦予主體假設的新含義。由于虛擬主體不易觀察和區分主體的邊界,必將給確認、計量和報告帶來新的問題。

    關于持續經營和時間分期假設

    這兩個假設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說主體假設是起由于企業作為獨立法人的出現,并且是在現代企業兩權分離的條件下才顯示其重要性,那么,持續經營和時間分期假設卻不是由環境所決定,在承認企業為一個獨立的核算與報告主體的前提下,盡管現實世界中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為了使會計有可能科學地處理該主體日常發生的交易與事項,并定期報告主體的經濟、財務信息,假定主體有可能持續經營(除非有反證)并定期從其持續經營的長河中,截取一個“時間段”總結其在特定期間內的經營成果,描述其在特定時日的財務圖像,是完全必要的(Moonitz,1961)。

    持續經營假設和時間分期假設都是對一個會計主體經營時間長度的描述。會計主體的特征也決定了這兩個假設的內涵。

    從持續經營假設看,對于現實主體和虛擬主體,應當做出不同的解釋。每一個現實主體,由于它相對穩定,在缺乏反證的情況下,可以承認它是持續經營的。但即使現實的主體,在全球化和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中,改組、兼并也是常有的事。有時,整個企業在持續經營,而出于戰略或經營下去可能不利的考慮,關閉、合并或增設該企業所屬的某些分部(包括地區分部和業務分部),這也會導致企業整體持續經營與某些分部不再持續經營現象的存在。虛擬主體則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況。這種企業(企業串)的特點就是經營期限短暫多變,持續經營假設基本上不適用于此類企業。因此,我們面臨的企業將是持續經營與非持續經營、企業持續經營與分部終止經營同時并存的復雜局面。

    從時間分期假設看,由于它同持續經營假設密切聯系著,凡是持續經營的現實主體,就需要進行時間分期,而不適用持續經營的虛擬主體,時間分期也可能不再適用。

    時間分期是為了定期提供財務報告。當前,經濟瞬息萬變,財務報告的使用者迫切要求不斷提高報告的及時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為在網上適時的財務信息提供了可能。但這并不等于說使用者已不需要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了。AICPA的ReportofJenkinsCommittee的調查研究證明了這一點(AICPA,1994)。

    因此,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按會計分期定期提供分類、匯總的財務信息與通過互聯網實時各種財務信息將同時并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成人自拍 | 99pao在线视频成精品 |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免费的三级毛片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 欧美激情国产一区在线不卡 | 亚洲男人天堂av |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播放手机不卡 | 欧美理论大片清免费观看 | 国产亚洲综合在线 | 美女视频永久黄网站免费观看国产 | 午夜两性视频免费看 | 本道久久综合88全国最大色 | 成 人 黄 色 视频 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 | 一本久久综合 | 日本a v 黄| 黄影院 | 欧美一级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美女被cao免费看在线看网站 | 九九色视频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捅爽 |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99 |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 免费在线黄色网址 | 久草精彩视频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 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观看 | 日韩欧美自拍 | 91精品手机国产露脸 | 免费又黄又爽的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南 |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