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氣溫變化結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溫變化結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氣溫變化結論

第1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昆明市;氣溫變化;離差系數分析;Mann-Kendall檢驗;Morlet小波分析

中圖分類號:S423.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4-0010-03

1引言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重點研究的領域之一,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全球地表持續升溫,1880~2012年全球平均溫度已升高0.85℃[0.65~1.06℃],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明確的 [1~3],同時氣候變化對于人類的生存、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4]。氣候變化中氣溫是重要的氣候要素之一,而氣候變化最明顯的特點是氣候變暖。目前,對于中國和云南地區的氣溫變化研究都表明 [5,6],氣溫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近100a來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升高幅度約為0.5~0.8℃ [7],云南近46a來年平均氣溫升高率為0.17℃/10a [8]。而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氣溫事件隨之會進一步增加,熱浪發生頻率增高,持續時間加長,冰凍雨雪天氣頻發,對工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昆明市位于中國西南云貴高原中部,轄區總面積21473km2,是云南省省會,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區(僅次于成都、重慶)第三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貿城市。昆明素以“春城”而聞名海內外,昆明屬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氣候溫和,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度假勝地。氣溫變化對于昆明市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盡管有部分學者對于云南省與昆明市區的氣溫變化特征有了一定的研究 [8~11],但是對于昆明市氣溫多角度、長時間、深入細致的研究還沒有,因此,本文運用線性回歸、離差系數計算、Mann―Kendall檢驗、滑動t檢驗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昆明市近60a來逐日氣溫數據,總結氣溫變化的規律,為城市氣候預測、城市防災減災等方面提供決策依據。

2數據來源與處理方法

2.1數據來源

文中所用數據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網址:http:///home.do)昆明站(102°41′E、25°01′N,海拔1892.4m)1951~2013年的逐日氣溫資料進行處理與分析,本文所選的昆明站為國家級基準站,自建站以來從未遷址,數據通過均一性檢驗和質量控制,準確翔實,能夠代表昆明市的氣溫狀況與變化趨勢。

2.2處理方法

昆明市近60a平均氣溫在時間尺度的變化趨勢利用一元線性回歸方法和多年趨勢線 [12]計算各年的直線回歸系數,以此來研究多年氣溫的變化趨勢,計算結果的顯著性用t檢驗法檢驗其置信度,并結合離差系數分析(變異分析) [13,14]來判斷昆明市年平均氣溫波動情況;其次對氣溫進行突變分析,文中主要采用 Mann―Kendall法 [15,16],和滑動t檢驗法 [12],兩種方法相結合目的是互相檢驗,增加突變點的可信度;最后采用Morlet小波分析 [17,18]對降水變化進行周期分析,以上方法在相關研究中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3氣溫變化特征處理結果與分析

3.1氣溫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

3.1.1氣溫的年際變化

通過對昆明市近60a來逐年平均氣溫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圖1,如圖所示可得近60a來,昆明市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變化傾向率為0.29 ℃/10a,結果與何云玲和梅媛媛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10,11],高于全國平均升溫速率0.22℃/10a [19]和云南近46a來年平均氣溫升高率0.17℃/10a [8]。多年平均氣溫為15.1℃,從1992a開始氣溫上升趨勢明顯,近10a氣溫均超過平均氣溫,變暖趨勢顯著。相關系數檢驗通過0.001顯著性檢驗,氣溫升高趨勢顯著。昆明市近60a來逐年平均氣溫離差系數為0.0499。

3.1.2氣溫的年代際變化

盡管昆明市近60a來氣溫變化總趨勢是上升的,但是在不同年代,氣溫變化又各有差異。由表1可得,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距平均氣溫變化不大,略低于平均氣溫范圍內波動,年際距平氣溫均為負數;但在氣溫變化傾向率方面(表2)1950s和1960s為負數,表明這兩個年代氣溫有略微下降趨勢;1970s和1980s氣溫變化傾向率為正值,表明這兩個年代有增溫的趨勢。自從進入90年代開始,平均氣溫已大于多年平均氣溫(15.1℃),且距平均氣溫在逐漸增大,增溫趨勢明顯(表1);氣溫變化傾向率(表2)1990s至今均為正值,表明近23a來氣溫持續上升,1990s的升溫速率最大,表明這一時期為近60a來昆明市增溫最快的10年。通過計算得到的各年代際離差系數(表2),表明1990s離差系數最大,為0.0428,為氣溫波動最大的10年,其次為2010~2013年,離差系數為0.0313。

4氣溫突變分析

利用Mann―Kendall突變檢驗法對昆明市近60a逐年平均氣溫進行分析得到圖2,圖2為昆明站平均氣溫的Mann - Kendall曲線圖,觀察UF曲線表明:平均氣溫正序列UF曲線在與反向序列UB曲線相交之前大部分處于0.05顯著性水平信度線以內,但1954~1956、1971、1972、1974~1980年超出了置信水平線,1956~1978年UF曲線呈下降趨勢,表明昆明市在此時段年平均氣溫逐漸降低;自1978年以來UF曲線呈上升趨勢,表明昆明市年平均氣溫逐漸升高,UF曲線在1996年超出信度線,表明氣溫突變趨勢顯著。UF與UB曲線交于1993年,根據Mann―Kendall突變檢驗法可得突變時間點為1993年,再結合滑動t檢驗法(圖3)對該序列進行突變檢驗,1993年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兩者結合說明昆明市氣溫突變年為1993年,是氣溫上升的開始,1971~1980和1996~2013是兩段突變時間區域,分別是昆明市近60a來冷期和暖期時段,此結論與何云玲等人 [10]做出的結論部分類似有所差異,但早于云南省氣溫突變年份1995年 [8]。

5氣溫的周期分析

通過Morlet小波分析法得到圖4昆明市近60a來平均氣溫序列的圖,結果表明:昆明市平均氣溫變化存在3~12a,13~22a,23~32a的周期,其中3~12a周期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不連續不明顯,70年代至今連續出現;13~22a周期20世紀60~70年代出現冷-暖交替準一次振蕩,70~90年代之間周期不明顯,2000a之間又出現了冷-暖交替準一次振蕩;23~32a周期明顯且貫穿始終,出現冷-暖交替準三次振蕩。近年來,昆明市處在平均氣溫增加的暖期,是氣溫升高的周期。有研究表明[20],35a左右的周期為南方濤動或沃克環流周期,因此結合昆明市氣溫周期分析可知,昆明市氣溫周期多受南方濤動或沃克環流活動影響。

6結論

(1)近60a來昆明市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多年平均氣溫為15.1℃,變化傾向率為0.29mm/10a,高于全國平均升溫速率0.22℃/10a和云南近46年來年平均氣溫升高率0.17℃/10a。

(2)近60a來昆明市年平均氣溫在年代際變化上有所差別但趨勢明顯,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平均氣溫變化不大,略低于平均氣溫范圍內波動;自從進入90年代開始,平均氣溫均大于多年平均氣溫,且距平均氣溫在逐漸增大,平均溫度逐年增大,增溫趨勢明顯。各年代際離差系數中1990s離差系數最大,為氣溫波動最大的10年。

(3)通過Mann―Kendall法與滑動t檢驗法相結合得到昆明市平均氣溫突變年為1993年,是氣溫上升的開始,1971~1980年和1996~2013年是兩段突變時間區域,分別是昆明市近60a來冷期和暖氣時段。

(4)分析昆明市近60a來平均氣溫序列的Morlet小波分析圖,得到昆明市平均氣溫變化存在3~12a,13~22a,23~32a的周期,期中23~32a的周期貫穿整個歷史時期,此周期多受南方濤動或沃克環流活動影響。

參考文獻:

[1]IPCC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EB/OL].2013-09-30.http://ipcc.ch/report/ar5/wgl/#.UqtD7KBRRl

[2]秦大河,StockerT,259名作者和TSU(駐伯尼爾和北京).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4,10(1):1~6.

[3]沈永平,王國亞.IPCC第一工作組第五次評估報告對全球氣候變化認知的最新科學要點[J].冰川凍土,2013,35(5):1068~1076.

[4]丁一匯,任國玉.中國氣候變化科學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5]韓翠華,郝志新,鄭景云.1951~2010年中國氣溫變化分區及其區域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6):887~896.

[6]鄭建萌,任菊章,張萬誠.云南近百年來溫度雨量的變化特征分析[J].災害學,2010,25(3):24~31.

[7]丁一匯.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1):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1):3~8.

[8]劉瑜.云南近46年降水與氣溫變化趨勢的特征分析[J].災害學,2010,25(1):39~44.

[9]姚愚.近44年云南年平均氣溫的時空變化特征[J].氣象,2006,32(10):81~87.

[10]何云玲,魯枝海.近60年昆明市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學,2012,32(9):1119~1124.

[11]梅媛媛,李毅,龍榮華.昆明地區近40a氣溫變化特征及其突變檢驗[J].貴州氣象,2013,37(2):1~5.

[12]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13]伍光和.自然地理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4]成鵬.烏魯木齊地區近50a降水特征分析[J].干旱區地理,2010,33(4):580~587.

[15]符淙斌,王強.氣候突變的定義和檢測方法[J].大氣科學,1992,16(4):482~493.

[16]張曉.近45年青海省降水時空變化特征及突變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6(5):6~12.

[17]王文圣,丁晶,向紅蓮.小波分析在水文學中的應用研究及展望[J].水科學進展,2002,13(4):515~520.

[18]陳仁升,康爾泗,張濟世.小波變換在河西地區水文和氣候周期變化分析中的應用[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3):339~345.

第2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氣溫;變化趨勢;鳳城市

中圖分類號:P468.0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99

1 資料來源和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文所有研究均選用鳳城市氣象站1966―2015年的月、年氣溫觀測資料作為研究的基本資料。

1.2 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用到Mann-Kenddall法(以下簡稱MK檢驗法)、線性回歸法和累計距平法3種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2 氣溫統計特征分析

2.1 氣溫年際及年代變化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近50a鳳城市的年均氣溫為8.238℃,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8℃/10a,相比近54a全國平均氣溫0.25℃/10a略高一些,明顯低于1961―2005年東北氣候傾向率0.38℃/10a。其中最暖的年份是1998和2014年,9.4℃,最冷的年份是1969年6.7℃,1980年7.0℃。

9a滑動平均溫度曲線來看,20世紀60年代―20世紀90年代屬于偏冷期,均氣溫低于平均值,20世紀90年代至今屬于偏暖期,年均氣溫高于平均值。

縱觀整體,這9a滑動平均溫度曲線的變化趨勢與年均氣溫曲線的變化趨勢的波動來看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在年代際時間尺度上,計算出鳳城市年代際平均氣溫距平(具體圖表略),可發現6個年代平均氣溫有3個為正距平,即高于50a平均氣溫,均在19世紀90年代以后,其他3個年代平均值均為負距平。年代平均值高低依次為:20世紀90年代(8.7℃)=21世紀00年代(8.7℃)>21世紀10年代(8.5℃)>19世紀70年代(7.9℃)=19世紀80年代(7.9℃)>19世紀60年代(7.4℃),年代氣溫平均值序列變化存在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

由圖2可以看出,1987年是一個明顯的分界線,分為2個階段,1966―1987年為第1階段,呈氣溫遞減的趨勢;1987年至今為第2階段,呈逐步遞增的趨勢。近50a來,鳳城氣候逐漸變暖可以肯定的事實了。

2.2氣溫季節性變化

4個季節的劃分時段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2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對4季進行線性擬合結果顯示,春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25℃/10a,夏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2℃/10a,秋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25℃/10a,冬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44℃/10a。春、夏、秋3個季度的氣候傾向率差別不大,略低于年氣候傾向率,冬季明顯高于其他3個季度,高于年氣候傾向率,這與全國4季氣候傾向率中冬、春2個季度氣候傾向率明顯偏高的趨勢有一致性。

3 突變特征分析

圖3為鳳城市近50a來氣溫時間序列的MK突變檢驗圖。由圖中UF曲線可見,1966年―1990年左右,以氣溫遞減趨勢為主,1990年至今以來氣溫遞增趨勢顯著,與前文得出的結論解基本屬于一致的圖中UF和UB在臨界值±1.96 (α=0.05)之間在1987年有1個顯著的交點,且UF上升超過了臨界線。由此可以看出鳳城多年氣溫序列產生由低溫向高溫的突變,1987年便是這個突變的開始。由此可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鳳城市氣溫有了突發性的上升,經歷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趨勢轉變,進入了一個相對偏暖的氣候態,這與全國以及全球性的氣候變暖是有直接聯系的[6]。

4 結論

近50a鳳城市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8℃/10a,年平均氣溫在波動中呈顯著上升趨勢。

20世紀60―90年代屬于偏冷期,均氣溫低于平均值,20世紀90年代至今屬于偏暖期,年均氣溫高于平均值。

1987年是一個明顯的分界線,分為2個階段,1966―1987年為第1階段,呈氣溫遞減的趨勢;1987年至今為第2階段,呈逐步遞增的趨勢。

年內氣溫變化存在季節性差異,春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25℃/10a,夏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2℃/10a,秋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25℃/10a,冬季的氣候傾向率為0.44℃/10a。春、夏、秋3個季度的氣候傾向率差別不大,略低于年氣候傾向率,冬季明顯高于其他3個季度,高于年氣候傾向率。

鳳城市多年的氣溫序列產生了由低溫向高溫的突變,1987年便是突變的開始。由此說明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鳳城市氣溫就有了突發性的上升,由偏冷轉向了偏暖的趨勢,進入了一個相對偏暖的氣候態。

參考文獻

[1]王國慶,張建云,賀瑞敏,等.黃河蘭州上游地區降水、氣溫變化及趨勢診斷[J].干旱地區資源與環境,2009,23(01):77-81.

[2]任國玉,初子瑩,周雅清,等.中國氣溫變化研究最新進展[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5,10(04):701-716.

[3]張國慶,飛,黃立,等.全球未來50年平均氣溫的時間序列分析與預測[J].甘肅科技,2008,24(17):72-74.

[4]康麗莉,顧俊強,樊高峰.蘭江流域近43年氣候變化及對水資源的影響[J].氣象,2007,33(02):70-75.

第3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 氣溫;變化特征;非對稱;山西太原

中圖分類號 P468.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4-0258-02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事實,研究表明,全球變暖主要發生在夜間,即最低溫度的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溫度,平均夜間增暖0.84 ℃,而白天平均增暖僅為0.28 ℃[1]。我國的研究人員也對氣溫非對稱變化進行了大量分析[2-4],但由于區域氣候變化并非完全與全球同步,地區性差異十分明顯,因而探究不同地區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規律也變得十分必要。太原市是山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部為河谷平原,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該文選取太原市1961―2010年的氣溫資料對該地區氣候變化規律進行統計分析,以期找出太原市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及極端氣溫的變化規律,為當地產業布局特別是農業生產布局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氣象資料來源于山西省氣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太原1961―2010年逐日平均溫度、最低溫度及最高溫度。

1.2 分析方法

采用氣候趨勢系數和氣候傾向率來表示氣溫的變化趨勢和變化幅度[5],并對氣候趨勢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以判斷氣溫的變化趨勢是否顯著。

氣候傾向率:可反映氣候要素變化趨勢,由一元線性趨勢方程y(x)=a0+a1x得到,方程中的系數用最小二乘法確定,y為氣象要素,x為年序列(x=1961,1962,1963,…,2010年),其中,回歸系數a1的符號表示變量x的趨勢傾向,值反映了上升或下降的速率,a1×10為氣候傾向率,單位為℃/10 a。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平均氣溫變化特征

太原市1961―2010年年平均氣溫為10.1 ℃,近50年來該地氣溫的變化呈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線性趨勢率為0.40 ℃/10 a,達到0.01的顯著性檢驗水平,高于山西省(0.306 ℃/10 a)同期的增溫率[6],更明顯高于全球(0.13℃/10a)及全國(0.22 ℃/10a)同期的增溫率[7]。其中,2006年平均氣溫最高,為11.8 ℃;1967年平均氣溫最低,為8.8 ℃(圖1)。特別是1997―2010年連續14年年平均氣溫高于近50年多年平均氣溫。

2.2 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變化特征

太原市1961―2010年年平均最高氣溫為17.1 ℃,近50年來該地年平均最高氣溫呈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線性趨勢率為0.30 ℃/10 a,達到0.01的顯著性檢驗水平。其中,1998年平均最高氣溫最高,為18.9 ℃;1976年平均最高氣溫最低,為15.5 ℃(圖2)。

太原市1961―2010年年平均最低氣溫為4.2 ℃,近50年來該地年平均最低氣溫呈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線性趨勢率為0.49 ℃/10 a,達到0.01的顯著性檢驗水平。其中,2006年平均最低氣溫最高,為6.4 ℃;1962年平均最低氣溫最低,為2.9 ℃(圖3)。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太原市氣溫存在著明顯的非對稱變化現象,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最低氣溫都呈升高趨勢,但年平均最低氣溫的上升趨勢明顯高于年平均最高氣溫。

2.3 年極端最高、最低氣溫變化特征

太原市1961―2010年平均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5.4 ℃,近50年來該地年極端最高氣溫呈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線性趨勢率為0.35 ℃/10 a,高于年平均最高氣溫,達到0.05的顯著性檢驗水平。其中,極端最高氣溫最高值為39.4 ℃,出現在2010年;有3年出現了極端最高氣溫最低值(33.4 ℃),分別為1976、1977、2003年(圖4)。

太原市1961―2010年平均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9.1 ℃,近50年來該地年極端最低氣溫呈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線性趨勢率為0.71 ℃/10 a,高于年平均最低氣溫,達到0.01的顯著性檢驗水平。其中,1966年極端最低氣溫最低,為-24.6 ℃;2007年極端最低氣溫最高,為-13.2 ℃(圖5)。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太原市極端氣溫存在著明顯的非對稱變化現象,年極端最高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都呈升高的趨勢,但年極端最低氣溫的上升趨勢明顯高于年極端最高氣溫,且都大于相應的平均氣溫。

3 結論

根據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1961―2010年太原市的年平均氣溫呈現出極顯著上升的趨勢,上升速率高于山西省及全國。二是近50年太原市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最低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都呈顯著上升趨勢,且呈明顯的非對稱性變化,年平均最低氣溫、年極端最低氣溫的上升速率要明顯高于年平均最高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三是近50年太原市年極端最低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的上升速率要高于年平均最低氣溫、年平均最高氣溫[8-11]。

4 參考文獻

[1] KARL T R,JONES P D,KNIGHT R W,et al.Asymmetric trends of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J].Bull Amer Meteor. Soc,1993,74(6):1007-1023.

[2] 林紓,吳紅.蘭州最高最低氣溫的非對稱變化[J].氣象科技,2004,32,(6):444-449.

[3] 張明捷,馮杉,朱騰冉.濮陽市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非對稱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1):324-329.

[4] 鄭艷,張永領,吳勝安.海口市氣溫變化及最高最低氣溫的非對稱變化[J].氣象,2005,31(7):28-31.

[5] 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37-60.

[6] 苗愛梅,武捷,賈利冬.1958―2008年山西氣溫變化的特征及趨勢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10,25(3):264-272.

[7] 秦大河,陳振林,羅勇,等.氣候變化科學的最新認知[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2):63-73.

[8] 龍玉橋,李偉.太原市降水、氣溫變化趨勢分析[J].陜西水利,2011(3):138-140.

[9] 茅.太原市近56年氣溫變化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152-153.

第4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南安;氣溫;降水

中圖分類號:S162.1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其中,全球氣候變暖作為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已經對全球很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影響。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證實,20世紀全球地面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3~0.6℃,與此對應的是全球海平面升高10~20cm[1]。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增暖趨勢更加明顯。我國氣溫也明顯增暖,自20世紀90年代有加速趨勢,并伴有一些異常天氣事件的出現[2]。

南安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潤潮濕,冬半年盛行東北偏東風,夏半年盛行西南偏南風,冬暖夏熱。本文通過分析南安氣象觀測站1960~2011年的氣溫年代、年、季度變化特征,得出南安市近50a的氣溫變化特征,從而更好的了解南安地區的氣候變化特征,為將來的預報分析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為農林牧漁業、交通、建筑等規劃提供更好的服務。

1 變化特征

1.1 基本氣候概況

南安市最熱月(月平均氣溫最高月和極端最高氣溫出現月份)為7~8月,最冷月(月平均氣溫最低和極端最低氣溫最低月)為12月、1月。年平均氣溫21.1℃,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9.6℃,出現在2003年7月26日,歷史極端最低氣溫-1.8℃,出現在1967年1月17日。

1.2 年平均氣溫

由圖1分析得出,南安近50a平均氣溫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傾向率為0.21℃/10a。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平均氣溫偏低,處于較冷的年代,最冷年出現在1976年,90年代開始氣溫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特別是1997年以后氣溫都超過歷年平均值,最熱年出現在1998年。從溫度距5a滑動平均曲線看出,平均氣溫呈現波動變化趨勢,20世紀90年代開始明顯的波動上升。

圖1 1960~2011年南安逐年氣溫距平變化曲線

南安歷年月平均氣溫歷年平均值為21.1℃,年平均氣溫最高值出現在1998年(22.2℃),最低值出現在1976年(20.2℃),1967~1976年連續10a和1980~1989年連續9a年平均氣溫都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出現了較明顯的冷期,1997~2011年年平均氣溫都高于歷史平均水平,呈現明顯的回暖狀態。

1.3 季平均氣溫

南安春季歷年平均氣溫19.7℃,其中1968~1972年和1978~1990年均低于歷史平均水平,1997~2010年均高于歷史平均水平,最高22.1℃,出現在2002年,最低18.0℃,出現在1970年;夏季歷年平均氣溫28.1℃,其中1963~1966年和1972~1979年均低于歷史平均水平,2001~2011年高于歷史平均水平,最高28.9℃,出現在2009年,其次為28.8℃,分別出現在1980年、1998年和2003年;秋季歷年平均氣溫23.2℃,其中1966~1989年均低于歷史平均水平,1998~2011年間除了2001年、2002年、2004年外都高于歷史平均水平,≥24℃的年份分別出現在2000年、2003年、2005~2006年和2008~2009年;冬季歷年平均氣溫13.5℃,其中1967~1978年和1980~1986年均低于歷史平均水平,1997~2010年間除了2005年和2008年外其余年份均高于歷史平均水平。

各個季節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與歷年平均氣溫基本一致(圖略),特別是60~80年代后期的冷期和90年代后期至今的明顯回暖都有明顯的吻合。

1.4 極端最高和最低氣溫

由圖2可知,近50a南安市極端最高氣溫呈現波動變化趨勢,呈現4個暖期和3個冷期,暖期分別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80年代中前期、90年代前后和21世紀初葉,特別是21世紀初葉,南安市每年極端最高氣溫都高于歷史平均水平,冷期主要出現在70年代前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南安市極端最低氣溫變化沒有特別明顯的暖期和冷期,總體呈現波動變化特征,但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前期有較明顯的一段冷時期,與年平均氣溫和極端最高氣溫相關性較好。

圖2 1960~2011年南安逐年極端最高和

最低氣溫距平變化曲線

南安市年極端最高氣溫歷年平均值為37.4℃,歷年極端最高39.6℃,出現在2003年。年極端最高氣溫≥38℃的年份共有14a,主要出現在1966~1967年、1979~1980年、1989年、1993年、2001~2003年和2007~2010年;年極端最高氣溫≤37℃的年份共有17a,≤36℃的有2a,分別為1973年(35.3℃)和1985年(35.7℃)。

南安市年極端最低氣溫歷年平均值為2.2℃,歷年極端最低-1.8℃,出現在1967年。年極端最低氣溫≥3℃的年份共有17a,主要出現在1964年、1980年、1982~1983年、1988~1990年、1997~1998年、2001~2004年、2006~2008年和2011年;≥4℃的年份共有7a,分別為1964年、1988年、1990年、1998年、2002~2003年和2007年,其中1998年5.3℃,為歷史最高。

2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南安市近50a來氣溫變化特征,有以下幾方面結論:70~90年代初平均氣溫偏低,處于較冷的年代,90年代開始氣溫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各個季節氣溫的變化與年變化基本一致,具有較好的相關性;極端最高氣溫呈現波動變化趨勢,呈現4個暖期和3個冷期;極端最低氣溫變化沒有特別明顯的暖期和冷期,總體呈現波動變化特征;

本文雖分析了南安市近50a的氣溫變化特征,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多年平均氣溫和極端氣溫的變化中,盡管能夠得出波動變化,但沒有從多個時間尺度來深入研究波動變化特征,有待于今后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秦大河,丁一匯,蘇紀蘭,等.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4-28.

[2] 嚴平勇.近40年來福建省極端氣溫時空變化特征[J].廣東農業科學,2009(8):358-360.

[3] 秦大河,丁一匯,蘇紀蘭,等.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上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79-99.

[4] 李廣霞,等.遼寧省氣溫與降水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337-18342.

[5] 劉東明,等.近50年撫順市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5512-5514,

第5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 安徽 降雨量 亞熱帶濕潤地區

中圖分類號:P46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氣候是地球自然系統的組成部分,它的變化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上個世紀后期,全球變暖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近年來,人們開始研究不同尺度上的氣侯變化規律,導致氣侯變化的原因,以及氣侯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地球過去的40萬年的尺度上,全球的氣溫變化是呈周期性的,而最近一百年來,氣溫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全球平均上升大約0.6°C(IPCC第三次全球氣候評價報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有明顯的變化,幅度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氣溫的變化,必然會導致其他氣象因素和自然條件的改變,比如冰川融化,蒸發,降雨等。本文以安徽地區為例,研究分析氣候變化對局部地區降雨的影響。

2.研究區域概況

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淮河、長江橫貫省境,將全省劃分為兩大流域和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區域,境內眾多支流遍布淮河兩岸,長江南北,地理位置特殊。屬于中緯過渡帶、南北方過渡帶、海陸過渡帶,氣候條件復雜。多年平均降雨量800~1800mm,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降雨時空分布極為不均勻。本文選取了安徽省內的安慶、寧國、合肥、巢湖、滁州五個站點1957年到2005年的氣溫和降水資料,分析研究氣候變化對降水的影響。

3.資料分析

安慶安慶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長江北岸。位于北緯29°47′-31°16′與東經115°45′-117°44′之間。地貌多樣,山地、丘陵、洲圩湖泊各占三分之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境年平均氣溫指數在14.5-16.6℃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94.7mm。圖1為安慶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2為安慶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寧國寧國屬宣城市下轄縣級市,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位于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其中山區丘陵面積超過全市面積83.5%,其余為畈區、圩區、湖泊。屬濕潤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6.3℃,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447.0mm。圖3為寧國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4為寧國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合肥 合肥位于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處于亞熱帶到暖溫帶的過渡區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多年平均氣溫15.5℃,多年平均降雨量為952.3mm。圖5為合肥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6為合肥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環抱我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5.7-16.1℃,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44.5mm。圖7為巢湖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8為巢湖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滁州滁州市位于北緯31°51′一33°13′、東經117°09′一119°13′。地處安徽省東部,長江三角洲西部邊緣,江淮之間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4℃,多年平均降雨量955.2mm。圖9為滁州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10為滁州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圖 1 安慶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2 安慶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圖3 寧國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4 寧國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圖5 合肥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6 合肥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圖7 巢湖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8 巢湖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圖9 滁州1957-2005年的年平均氣溫變化圖10 滁州1957-2005年的年降水量距平值

從上面圖中可以看出,安慶、寧國、合肥、巢湖、滁州五地49年來年平均氣溫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最高的安慶平均每年升高約0.0278℃,最低的巢湖平均每年升高約0.0141℃。各地的年降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兩者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關系,見表1.

表1 安慶、寧國、合肥、巢湖、滁州的年平均氣溫與降雨平均增幅

由降雨量圖可以看出,近50年來,安慶、寧國、巢湖一直處于較干旱的水平,該階段年平均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合肥、滁州相對較濕潤,該階段年平均降雨量高于多年平均降雨量。由圖中可以看出,近二十五年來,是各地年平均氣溫升高最快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各地降雨量出現了年際分配變化劇烈的現象。本文用降雨量年際分配不均勻系數來衡量降雨量年際分配的不均勻性。

式中,為各年降雨量,為年平均降雨量。

表 2 安慶等五個地區的年降水量變差系數

從表2中可以看出,寧國、合肥、滁州三地后25年(1981-2005)的年降雨量變差系數比整個系列(1957-2005)明顯增大。巢湖地區,由于巢湖的天然調節作用,溫度上升幅度最小,降雨量的年際分配基本沒有變化。表2中顯示安慶地區后25年(1981-2005)的值比整個系列(1957-2005)變小了。這是因為1977年發生了特大澇災(年降雨量1997.5,超過多年平均43.2%),而1978年又發生了一次特大旱災(年降雨量758.6,超過多年平均45.6%)。若取后30年的資料計算,則值為0.244,比整個系列也有增大。這說明,大部分地區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降雨量的年際分配更加不均勻,旱澇災害頻繁。

4. 結論

根據對資料的計算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的趨勢,安徽省5個地區49年來氣溫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每年升高約0.0141-0.0278℃。

這些地區在49年中,年降雨量也呈增加趨勢,但與氣溫的升高沒有相關關系。

隨著氣候的變暖,這些地區降雨量的年際分配趨向更加不均勻化,降雨量偏多或偏少的年份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大。

由于作者水平和資料有限,氣候變化對局部地區降雨量的影響作用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到水陸面的蒸散發,而后者對降雨量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氣候、降雨量還會受到地形和下墊面的影響,這些都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郝振純等,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的研究。

第6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Mark Cane

在神秘的“全球變暖間斷”現象持續了長達16年之后,科學家有望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個氣候科學的最大謎團于1997年末開始出現,當時并沒有人發現這一點。

1997年末,吹過太平洋的熱帶信風出現了微妙的減弱。通常情況下,這些信風將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印度尼西亞。隨著信風的減弱,溫暖的海水向南美洲流動,形成壯觀的厄爾尼諾現象。1998年,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在此之后,全球變暖停止。

全球變暖間斷

目前,科學家正全力探究“全球變暖間斷”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認為太陽、火山甚至污染可能是罪魁禍首,但最新研究指出,解釋這種異常現象的關鍵是海洋。最大“嫌疑對象”是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其將大量來自海洋的熱量輸送至大氣中――這已足夠使赤道太平洋進入一個持續很久的低溫狀態,也抑制了全球變暖的速度。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氣候學家Kevin Trenberth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引發了太平洋地區的一系列變化,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間斷’的開始。”根據這一理論,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熱帶太平洋地區將從目前的寒冷狀態“走出來”。

鮮明對比

一張全球大氣層氣溫圖清晰地顯示了“間斷”的存在,這與之前預測的全球氣溫在過去20年快速變暖的結果相矛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在2013~2014年度評測前進行過一次模擬,結果顯示,全球氣溫在1988年至2012年間,以平均每十年0.21攝氏度的幅度增長。相反,由埃克賽特市英國氣象局和英國諾維奇市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所觀測到的同一階段氣候變暖數據僅有每十年0.04攝氏度的增長。

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自然可變性。正如每日氣溫會有冷暖變化一樣,氣候波動也會使全球氣溫冷暖無常,這種影響會持續數年乃至數十年。過往的氣候數據證明了一些熱浪和寒流的存在,它們自古有之,且氣候模型暗示,兩者中的任意一種均可以在由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暖過程中發生。

但是,IPCC的氣候模擬沒有將這種特殊的“間斷”影響考慮進去,這導致許多研究者對氣候變暖表示懷疑。一些科學家得出的結論與IPCC的結論剛好相反,他們認為氣候模型過高估計了溫室氣體的影響,未來的氣候變暖并不會如模型預測的那般嚴重,因此不必要感到恐懼。

其他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與長期氣溫趨勢相違背,且古氣候數據也不能通過直接延伸當前氣候數據來代表。此外,許多研究者警告說,評估模型是基于相對短期的氣候變化數據,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Susan Solomon說:“如果你對全球氣候變化感興趣,那么你必須將研究的時間范圍擴大到50年至100年才可以。”

忽冷忽熱

在“間斷”發生前,赤道太平洋的溫度經歷了不尋常的上升。這是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結果。該現象從1997年持續到1998年,導致全球各地出現各種極端天氣現象――從智利洪水到美國干旱,再到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的森林大火。但厄爾尼諾現象很快就消散了――和它的突然爆發一樣迅速。到1998年年底,厄爾尼諾現象的反效應拉尼娜現象出現,席卷著寒冷的海水回流到赤道太平洋。更重要的是,這一回流現象導致整個東太平洋的水溫回冷,其效果或多或少一直持續到今天。

海水溫度的波動被稱作拉馬德雷現象(PDO),這種現象或許是解開“間斷”謎團的關鍵。PDO每隔15~30年循環一次,處于正位相階段時會形成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并在接下來幾十年中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量散發出來。

此后該地區會變冷,并進入負位相階段形成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將赤道深海中的冷海水帶到表層,導致氣候變冷。研究者早在1997年便發現了PDO模式,但直到最近才開始了解它是如何與大范圍的海水洋流模式相融合及其對解釋“間斷”的意義。

2011年,NCAR的Gerald Meehl領導的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成功將一個PDO模型嵌入到全球氣候模型中,并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中斷了10年。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最新“間斷”中所記錄的海洋溫度數據解釋了原因:在一項后續研究中,NCAR研究者證明自1998年后,有更多熱量流入海底,這有助于避免大氣溫度的升高。在第三篇論文中,該團隊使用電腦模型記錄了該過程的另一個方面:當PDO轉為正相位時會使得表層海水和大氣的溫度升高,導致持續數十年的快速全球變暖。

去年,加州拉荷亞市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Shang-Ping Xie和Yu Kosaka取得了一個關鍵的突破性進展。兩人另辟蹊徑,利用近幾十年實際的表層海水溫度設計出一個赤道東太平洋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觀察世界其他地區的氣溫變化。他們的模型不僅重造了全球氣溫中的“間斷”,還再現了一些受“間斷”影響而生成的季節性和區域性氣候趨勢,包括許多地區的氣候變暖和北方更加嚴寒的冬天。

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氣候模擬和分析中心氣候模型分析師John Fyfe說:“當見到這篇論文時,我受到了極大啟發。”但他認為該模型并不能解釋所有問題。Fyfe補充道:“該模型沒有回答是什么導致了熱帶冷卻現象。”

同樣供職于NCAR的Trenberth和John Fasullo專門研究冷卻現象的成因,他們將風向和海洋數據一并考慮在內,解釋該模型的成因。他們的研究詳細解釋了熱帶信風是如何與拉尼亞現象一道使熱帶海水向西流動,并最終沉入深海。這一過程同時會使東赤道區域海底較冷的海水向表層海水流動。

第7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昆明;降水;氣溫;極端天氣;變化趨勢

中圖分類號:P4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1683(2016)06004505

Longterm tren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 and extreme weather in Kunming

YANG Rong1,WANG Long1,SHEN Guanzheng1,WANG Ying1,WANG Lin2

(1.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2.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Kunming 65022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Kunmi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19512013,the author used methods of linear trend,Sen slope estimation,MannKendal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 and extreme weather in Kunm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from 1951 to 2013,the average temperature mutation took place in 1994;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our seasons showed a tendency of warming.Besides,it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annual precipitation,summer rainfall and autumn rainfall,while spring rainfall and winter rainfall showed an upward trend,but the trend was not significant;In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ex,Consecutive wet day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consecutive dry days and maximum 1day precipitation amount had a upward trend,but the trend was not significant.In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index,Warm spell duration indicator,Warm nights and Warm day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while cold spell duration indicator,cool nights and cool days reduce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Kunming;precipitation;temperature;extreme weather;variation trend

20世紀以來,全球氣候以變暖為主要特征在發生顯著變化 [13],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率也明顯增多[45],極端天氣事件對自然和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68],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周雅清等[9]利用446個氣象站1956年-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氣溫資料,分析了我國大陸地區氣溫極端事件的變化規律;王瓊,張明軍等[10]利用線性傾向估計法、主成分分析及相關分析法,分析了長江流域極端氣溫的時間變化趨勢和空間分布規律;劉麗等[11],應用EOF、線性傾向率和周期分析方法,對云南極端強降水事件頻數進行了時空分布特征診斷。

云南地處低緯高原,受青藏高原和東亞、南亞兩支季風影響顯著,影響該區域氣候變化氣候出現了與全球一致的變暖趨勢,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氣溫持續上升,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增暖趨勢更為明顯[12]。昆明是云南省的省會,地處云南滇池盆地北端,海拔約1 900 m,北有高山天然屏障,受西南季風環流的影響及滇池水面調節作用,形成四季如春、日照長、常年盛行西南風的自然環境。本文利用線性趨勢分析和Sen斜率估計分析了昆明氣溫及降水的趨勢變化,同時,采用MannKendall 法[1314](簡稱MK檢驗)對昆明的極端降水、極端溫度變化趨勢進行了檢驗。

1數據和方法

1.1數據

選用1951年-2013年昆明站逐日降水、氣溫數據,[JP+1]采用RclimDEx[15]計算得到各類極端溫度、極端降水指數。逐日數據由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提供,氣溫精度為01 ℃,降水量精度為01 mm,數據全部經過可靠和合理性檢驗。極端氣候降水指數及其定義見表1,極端溫度指數及其定義見表2。

1.2研究方法

[BT4]1.2.1Sen斜率估計

[JP+1]采用線性趨勢分析法和Sen斜率估計法分析昆明市氣溫及降水趨勢變化。Sen斜率估計以樣本在不同長度的變化率構造秩序列,基于一定顯著性水平進行統計量檢驗,得出變化率數值區間(斜率取值范圍),并以中值大小判斷時間序列變化趨勢及程度。Sen斜率能降低或避免數據缺失及異常對統計結果的影響。具體計算方法見文獻[1618]。

[BT4]1.2.2MK檢驗

[JP+1]MannKendall(簡稱MK)法[1920]是一種非參數統計檢驗方法,廣泛應用于氣溫、降水、徑流等水文現象。它的優勢在于不需要樣本服從某種分布,能很好地揭示時間序列的趨勢變化及突變特征。本次研究采用MK[HJ2.1mm]法分析極端氣候指數特征及趨勢變化,并對年平均氣溫及年降水進行突變分析。

2結果分析

2.1氣溫年際變化特征

[JP+1]對昆明市近63年年均氣溫時間序列進行統計分析。圖1為昆明市1951年-2013年均氣溫Sen斜率估計結果。昆明市多年平均氣溫為1509 ℃,由圖1可知,氣溫呈總體上升(U= 542)。年均氣溫的增加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一次躍變,經MK檢驗發現在1994年前后存在突變點(表3),對前后兩個時間段分析發現,1994年以前平均氣溫為147 ℃,而1994年后,平均氣溫達到161 ℃。

2.2氣溫月和季節變化特征

提取各年各月氣溫,組成月氣溫和季氣溫序列,檢測其變化特征。月氣溫檢測結果見表4,近63年來,各月氣溫均呈上升趨勢,除5月外,其余各月均通過了α=001及以上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同時,四季氣溫均呈上升趨勢,且全部通過α=001以上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基于Sen斜率的大小,可以看出月份變化幅度差異,2月的增加幅度最大,5月增加幅最小,同樣,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冬季,而夏季增加幅度為最小。

2.3降水年際變化特征

對近63年年降水量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昆明市年平均降水量為9808 mm,由圖2可知,1999年降水量為1 4499 mm,是歷年最大值,2009年降水量為歷年最小,為5658 mm;進一步進行MK檢測,結果表明昆明地區年降水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呈不顯著下降趨勢(U=-106),線性傾向率為-356 mm/(10a),20世紀80年代以前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86 mm,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平均降水量為9571mm;由表3可知,年降水量在2008年出現突變,之后有增有減。

2.4降水月和季節變化特征

對月降水量進行Sen斜率估計,由表5可知,1月、4月、5月、11 月的月平均降水呈現增加趨勢,而其余月份呈現下降趨勢,但均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月降水變化特征并不明顯。同樣,通過Sen斜率估計,得四季降水量趨勢變化,由表5可知,春、冬兩季降水呈上升趨勢,夏、秋兩季呈下降趨勢,四季均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進一步分析可得,降水以6月和8月減幅最大,2月減幅最小,相反,在升溫趨勢中,5月增加幅度最大,其次是1月;同樣,四季變化幅度也有差異,春季增加幅度為最大,夏季減幅為最大。

2.5極端氣候指數變化

由表6可以看出,在極端降水指數中,持續濕期呈下降趨勢,持續干期和一日最大降水量均呈上升趨勢,均未通過置信度在90%以上的顯著性檢驗;而在極端溫度指數中,熱日持續指數、暖夜指數及暖晝指數均呈顯著上升趨勢,它們的變化趨勢與平均氣溫升高相吻合,說明這些極端指數可從不同角度反應出昆明氣候變化特征;冷日持續指數、冷夜指數及冷日指數均呈顯著下降趨勢,且均通過了90%以上的置信度檢驗。由表3可知,熱日持續指數在1997年發生突變。以上分析表明,昆明市無雨日數,高溫天數增加,降水日數、低溫天數減少,這些均表明昆明干旱化傾向明顯,增大了昆明的抗旱壓力。

3結論

通過對昆明市氣象站近63年來的氣溫和降水等氣象資料分析,得如下結論。

(1) 1951年-2013年間,昆明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09 ℃,氣溫呈整體升溫趨勢。從各月氣溫看,昆明各月均呈上升趨勢,除5月外,其余各月均通過了α=001及以上的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從四季氣溫看,昆明四季變化均呈上升趨勢,且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

(2) 昆明市近63年平均降水量為9808 mm,年降水量在2008年出現突變,之后有增有減。1、4、5、11 月的月平均降水呈不顯著上升趨勢,其余月份呈不顯著下降趨勢;從四季降水看,春、冬兩季降水呈上升趨勢,夏、秋兩季呈下降趨勢,四季均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

(3)在極端降水指數中,持續濕期呈不顯著下降趨勢,持續干期和一日最大降水量均呈不顯著上升趨勢;而在極端溫度指數中,熱日持續指數、暖夜指數及暖晝指數均呈顯著上升趨勢;其次,冷日持續指數、冷夜指數及冷日指數均呈顯著下降趨勢,其中,熱日持續指數在1997年發生突變。昆明市無雨日數,高溫天數增加,降水日數、低溫天數減少,這些均表明昆明干旱化傾向明顯,增大了昆明的抗旱壓力。[HJ1.8mm]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蔡運龍,李雙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J].地理學報,2009,[JP2]64(11):13631374.(CAI Yunlong,LI Shuangcheng,FANG Xiuqi.The research forefront of physical geography[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11):13631374.(in Chinese))

[2]王紹武,葉瑾琳.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分析[J].大氣科學,1995,19( 5) :545553.(WANG Shaowu,YE Jinlin.Analysis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past century [J].Atmospheric science,1995,19 (5):545553.(in Chinese))

[3]尹云鶴,吳紹洪,陳剛.19612006 年我國氣候變化趨勢與突變的[JP2]區域差異[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12):21472157.(YIN Yunhe,WU Shaohong,CHEN Gang.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hina′s climate change trends and mutations in 19612006[J].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2009,24 (12):21472157.(in Chinese))

[4]翟盤茂,王志偉,鄒旭愷.全國及主要流域極端氣候事件變化[M].氣候變化與中國水資源,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ZHAI Panmao,WANG Zhiwei,ZOU Xukai.The change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major river basin[M].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7.(in Chinese))

[5]丁一匯,任國玉.中國氣候變化科學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DING Yihui,REN Guoyu.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M].Beijing:Meteorology Press,2008.(in Chinese))

[6]任玉玉,任國玉.19602008年江西省極端降水變化趨勢[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0,15(4):462469.(REN Yuyu,REN Guoyu.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extreme precipi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during 19602008[J].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5(4):462469.(in Chinese))

[7]Marques S C,Azeteiro U M,Martinho F,et al.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lanktonic communities:The effect of an extreme event(severe drought) in a southern European eatuary[J].Estuarine,Coastal and Science,2007,(73):725734.

[8][JP3]Min S K,Zhang X B,Zwiers F W,et al.Human contribution to moreintense precipitation extremes [J].Nature,2011,470:378381.

[9]周雅清,任國玉.中國大陸19562008 年極端氣溫事件變化特征分析[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0,15 ( 4) :405417.(ZHOU Yaqing,REN Guoyu.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in 19562008[J].Climate and environment,2010,15 (4):405417.(in Chinese))[ZK)]

[10][ZK(#]王瓊,張明軍,王圣杰,等.19622011 年長江流域極端氣溫事[JP2]件分析[J].地理學報,2013,68(5) :611625.(WANG Qiong,ZHANG Mingjun,WANG Shengjie,et al.Analysi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in 19622011[J].Geographic Journal,2013,68 (5):611625.(in Chinese))

[11]劉麗,陶云.云南省汛期極端強降水事件的氣候特征[J].干旱氣象,2012,30( 1) :1520.(LIU Li,TAO Yun.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flood season in Yunnan province [J].Arid Meteorology,2012,30 (1):1520.(in Chinese))

[12][JP2]王宇.云南氣候變化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4133.(WANG Yu.Introduc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Yunnan [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1996,4133.(in Chinese))

[13]凌紅波,徐海量,張青青,等.19562007年新疆瑪納斯河流域氣候變化趨勢分析[J].冰川凍土,2011,33(1):6471.(LING Hongbo,XU Hailiang,ZHANG Qingqing,et al.Climate change in Manas River basin,Xinjiang during 19562007[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1,33(1):6471.(in Chinese))

[14]李常斌,李文艷,王雄師,等.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近50年來氣[JP2]溫降水徑流變化特征[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4):712.(LI Changbin,LI Wenyan,WANG Xiongshi,et al.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mountain runoff in the past 50 years in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1,47(4):712.(in Chinese))

[15]Xuebin Zhang,Feng Yang.RClimDex(1.0)User Manual[K].2004.

[16]李常斌,王帥兵,楊林山,等.19512010年洮河流域水文氣象要素[JP2]變化的時空特征[J].冰川凍土,2013,35(5):12591266.(LI Changbin,WANG Shuaibing,YANG Linshan,et al.Spatial and variation of main hydrologic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Taohe River basin from 1951 to 2010[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3,35(5):12591266.(in Chinese))

[17]Tabari H,Talaee P H.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over Iran:19662005[J].Hydrol,2011,396(3):313320.

[18]Kahya E,Kalayci S.Trend analysis of stream flow in Turkey[J].Hydrol,2004,289(1):128144.

第8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德江縣 氣溫 變化 分析

德江縣地處黔東北,東面與印江毗鄰,西面與風崗交界,南面與思南接址,北面插入沿河務川之間,德江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季風氣候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同季,這一氣候特點是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氣象條件和氣候資源。

近年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及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氣候變化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全球氣候變暖也成了當今氣候研究的熱點,IPP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價報告[1]指出,20世紀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了0.6±0.2℃,尤其是1980年以來,全球和北半球的氣溫出現了該世紀以來最明顯的上升趨勢。本文使用1961~2010年的氣溫資料重點分析歷年平均氣溫、歷年平均最高氣溫和歷年平均最低氣溫的變化特征,以此為農業生產及預報服務提供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利用德江縣1961~2010年共50a逐月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資料,為了定量描述氣溫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以及各季度、各月的增溫情況,利用統計方法計算各季度及年度的氣溫算術平均值。

二、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1.年平均氣溫變化分析

1961~2010年多年平均氣溫為16.2℃,其中,1961~1997年多年平均氣溫為16.0℃,這37a的平均氣溫始終在16.0℃上下波動,變幅不大,但1998~2010年的平均溫度為16.8℃,也就是說近13a的平均氣溫比前37a的平均氣溫增溫了0.8℃,從50a的年平均氣溫變化來看,增溫主要是從1998年開始的,其為多年平均氣溫增溫變化的一個拐點,其后的年平均氣溫都在16.5℃以上,年平均氣溫最高的是2006年和2007年,分別為17..3℃和17.1℃(圖1),近13a的增溫幅度較大,明顯高于全國平均增溫水平(0.208℃/10a)[2]。

2.季平均氣溫變化分析

1961~2010年春季平均氣溫為16.0℃,夏季平均氣溫為25.3℃,秋季平均氣溫為17.2℃,冬季平均氣溫為6.4℃,從表1看出,1961~1997年各季度平均氣溫均低于多年平均值,1998~2010年各季度平均氣溫均高于多年平均值,從近13a增溫情況來看,春季和冬季增溫較為明顯,秋季次之,夏季增溫不明顯(見表-1)。

表1 1998~2010年各季平均氣溫與1961~1997年比較 (單位:℃)

3.月平均氣溫變化分析

從表2看出,1961~1997年各月平均氣溫稍低于多年平均值,氣溫變化較為穩定,變化幅度不大,1998~2010年各月平均氣溫均比多年平均值偏高,增溫明顯,尤其是2月、3月和4月增溫特別明顯,尤以2月份增溫幅度達1.5℃為最多。

表2 1998~2010年各月平均氣溫與1961~1997年比較 (單位:℃)

4.最高氣溫變化分析

歷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0.6℃,年平均最高氣溫最高值為21.7℃,最低值為19.7℃;1961~1997年的平均最高氣溫為20.5℃,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動,其變幅不大,前37a最高氣溫無明顯變化;1998~2010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1.2℃,近13a中有11a平均最高氣溫要高于歷年平均值,增溫較為明顯(見圖2);

5.最低氣溫變化分析

歷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3.1℃,年平均最低氣溫最高值為14.1℃,最低值為12.1℃;1961~1997年平均最低溫度為12.8℃,略低于歷年平均值,1998年~2010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3.8℃,高于歷年平均值,并且近13a的年平均最高氣溫均高于多年平均值,增溫較為明顯(見圖3)。

從圖上看出,平均最低氣溫在70年代和80年代以及近13年增溫較為明顯,90年代無增溫現象。

三、結論

1.德江縣近50a來的年平均氣溫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近13a來增溫幅度較大,趨勢更強,增溫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四季中除夏季增溫不明顯外,春季、冬季和秋季均有不同程度的變暖趨勢,特別是近13a來春季和冬季增溫明顯,增溫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3.月平均氣溫變化中,2月、3月和4月近13a來增溫較為明顯,6月、7月和8月無明顯增溫趨勢。

4.平均最低氣溫在70年代、80年代和近13a增溫較為明顯,90年代無明顯增溫現象;平均最高氣溫在前37a無明顯變化,近13a來增溫較為明顯。

參考文獻:

第9篇:氣溫變化結論范文

【關鍵詞】凍脹;凍融;水平位移;支護結構;融沉

樁錨支護結構在深基坑支護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北方地區基坑工程多數為跨年度越冬工程,因此基坑支護結構的錨固土體,易受凍融作用破壞,凍融前后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變化造成深基坑邊坡的失穩,導致基坑工程事故頻發。冬季由于大氣溫度為負溫,基坑坑壁的土體會產生凍脹現象。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往往由于基坑滲水如地下管線的跑冒滴漏,使部分地段土體的含水量增加,產生的凍脹更加嚴重,在支護結構中產生較大的凍脹力,增大了支護結構的內力,同時使支護結構產生水平位移;隨著氣溫的升高,凍土開始融化,而支護結構水平位移繼續增加,支護樁和土體產生脫空現象,同時樁錨支護結構中錨索的錨頭會因為土體凍脹發生較大位移,導致錨索的預應力損失甚至拉斷引起支護結構的破壞。在基坑外側的土體,由于凍滲的作用產生融沉現象。本文結合沈陽某越冬基坑支護工程凍脹、凍融和融沉的變形觀測數據,給出了越冬基坑支護工程凍脹。

1.土體的凍融

當氣溫低于 0℃而長期處于負溫度時,土體開始產生凍結,土中的水變成冰,其體積增大 9%,體積膨脹引起土顆粒之間發生相對位移,伴隨著土中形成的孔隙水和外給水結晶體、透鏡體、冰夾層等冰侵入體,土體積增大,導致地表不均勻上升,這就是凍脹現象。土體的凍脹就是土中水分遷移的過程,土中冰體(特別是凸鏡狀冰體)的增長不斷從臨近的水化膜中奪走水分,造成臨近的水化膜變薄,這樣的傳遞就形成了水分向凍結面的遷移過程。正凍土和已凍土中的水分遷移過程引起凍土中含水量的重新分布,并且土的強度和位移隨之改變。土的凍結過程中,隨著凍結鋒面的形成,土中的水重新分布,造成土中某些區域的含水量超過原始的孔隙體積,聚集成單個冰透鏡體或者沿深度呈規律分布的冰透鏡體,產生巨大的凍脹力使土顆粒或支護樁發生位移,產生凍害。因此,土的凍脹不僅是水結冰時體積增加的結果,更主要的是在凍結過程中下部未凍土中的水分向上部遷移富集再凍結的結果。

基坑的凍脹變形是指凍結膨脹中在凍脹力和約束力作用下圍護結構和土體的變形,凍脹變形源于土中液相水變為固相冰后的體積膨脹。而影響凍脹性及凍脹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本身的內在因素(土體密度、顆粒級配、礦物成分、滲透性、壓縮性、比表面積、飽和度、含水率及土壤水中的鹽分組成及含量),與凍結條件有關的外來因素(凍結時的孔隙水壓力、凍結時的約束力、凍結速度、溫度梯度),以及水分補給條件等。

當凍土融化時,其內部構造發生激烈變化,凍土中的冰融化后體積縮小,使土在原來的受力狀態下產生一定量的融陷現象,對建筑物的穩定性造成危害。凍土融化過程中,將發生兩個相反的作用,由于冰層變成水,在荷載與自重作用下被排出,出現排水固結作用,以及由于顆粒集合體的膨脹使得融化后土體的孔隙率增加。凍土出現的凍脹和融沉現象與其微結構隨溫度的變化密切相關,溫度的變化誘發微結構內部顆粒間連接剛度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導致了凍脹、融沉現象的出現。

2.工程實例

2.1工程概況

某基坑工程占地面積約 2.5 萬平方米。基坑開挖深度為 16.4 米,采用樁錨支護結構。基坑北側靠近繁華的商業街,為了保證基坑的穩定性,在北側同時設計了四排錨索和五排錨索。該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在基坑北側上部主要為粉質粘土,厚度 0.0-4.0 米,其次為中粗砂和圓礫層。粉質粘土中存在著上層滯水和地下舊管線跑冒滴漏的生活用水。隨著基坑的開挖,在基坑的北側出現滲水點,且水流較大,滲水并未引起基坑的坍塌,但是隨著冬季的到來,在滲水處的土體出現了凍脹現象,支護結構的變形增大,在冬季時,該側基坑出現坍塌事故。

2.2凍脹監測

在基坑北側支護結構上設置2個觀測點zw1、zw2,其中zw1點處為四排錨索,zw2點處為五排錨索,觀測時間為2010-11-15至2011-2-18。從觀測點zw1、zw2的水平凍脹位移隨時間溫度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隨著冬季氣溫的逐漸降低,觀測點 zw1、zw2 處的凍脹量逐漸增加。在2010年11月15日至2011年12月15日氣溫從-5℃變化到-17℃,觀測點 zw1 的位移量為9mm,2011年1月5日氣溫降為-19℃,zw1的位移量達到26.4mm,而后隨著氣溫的進一步降低,支護結構的位移增長緩慢。在2011年的2月份,盡管氣溫有所回升,但是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仍然在緩慢增長。這說明,土體的凍脹對支護結構的影響主要發生在凍脹前期,隨著土體凍脹量的基本穩定,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也趨于穩定。采用五排錨索的觀測點zw2與zw1點具有相似的結果,但是位移量小于四排錨索的觀測點zw1。

2.3凍融監測

春季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凍脹土體開始逐漸融化,導致土體的含水量增加,抗剪強度降低,而基坑支護結構的變形仍在繼續增加。從 觀測點的水平位移圖和觀測期間的溫度圖可以看出,隨著氣溫的升高支護結構位移呈非線性的增加,其中觀測點zw1在2011年4月5日,位移達到最大值81.3mm,當天溫度為 14℃。雖然,這段時間內氣溫有時會下降,但氣溫的整體趨勢是升高的,在凍結溫度以上,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繼續增加,支護結構的內力增大,使支護結構的破壞的可能性增大。

2.4融沉監測

在土體凍融的過程中,在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繼續增加的同時,基坑周圍土體發生沉降即土體的融沉現象。因此在基坑支護結構上的觀測點zw1外2米處設置1個土體融沉觀測點s1。從觀測點s1 沉降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可以看出,在氣溫回暖期間基坑周圍的土體沉降量有明顯的增長,在2011年4月5日,沉降量高達124mm,基坑很容易發生坍塌事故。土體中冰的融化造成土體的強度降低,自身的孔隙比、含水量、壓縮性、滲透性顯著增大,土體的粘聚力和內摩擦角明顯降低,這是土體發生融沉的主要原因。

3.結論

本文結合一工程實例,以支護結構水平位移的方式分析土體凍脹對基坑工程的影響,得出結論:(1)土體的凍脹主要發生在土體的頂端以及地下水較豐富的區域,在此范圍內支護結構的變形也較大;(2)土體的凍脹主要發生在凍脹前期,此時土體的凍脹量增加明顯,對支護結構的影響也較為突出;(3)在樁頂和地下水豐富的區域內增加錨索的排數可以更好的限制土體的凍脹,從而顯著控制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4)隨著氣溫的升高,基坑周圍土體孔隙比、含水量、壓縮性、滲透性明顯增大,土體產生融沉現象,這是基坑發生坍塌事故的原因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欧美特欧美特级一片 | 日本一级特黄高清ab片 |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 亚洲 成人 欧美 自拍 | 小屁孩和大人啪啪 | 午夜伦y4480影院中文字幕 | 久草在线免费播放 |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99精品热在线观看15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 免费鲁丝片一级观看 | 一级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 成人黄网18免费观看的网站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日韩午夜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日本 | 99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 aaaaaa级特色特黄的毛片 | 337p粉嫩日本亚洲大胆艺术照 | 国产大陆精品另类xxxx |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 日韩精品久久久毛片一区二区 | 99爱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新婚第一次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不卡日韩美女 | 一区二区三区网站在线免费线观看 |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手交 |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 | 久久精品99视频 | 美国毛片网 | 欧美 亚洲 另类 自拍 在线 | 成在线人免费视频 | 9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怡红院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精品黄在线观看观看 | 日韩一级黄色 |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