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無創正壓通氣(noninvasive positu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線治療方法, 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臨床, 療效可靠。但部分患者應用無創通氣效果不佳, 原因不盡相同。現對鐵法能源公司總醫院2007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應用NPPV治療失敗的12例患者資料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應用NPPV治療96例, 成功率87.50%(84/96), 失敗率12.50%(12/96)。失敗病例中男10例, 女2例, 年齡46~92歲。COPD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制定的COPD診治指南[1]。入院時動脈血氣分析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
1. 2 方法 患者均使用美國凱迪泰FLEXO ST25/30 BiPAP呼吸機。工作程序參考Mehta和Hill的建議[2]①進行心電、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監測。②選擇口鼻面罩或鼻罩, 接輸氧管(氧流量2~6 L/min)。③呼吸機設置:采用BiPAP (S/T)模式。后備頻率10~12/min, 吸氣壓(IPAP)8~12 cmH2O, 呼氣壓(EPAP)4~5 cmH2O, 按照患者的耐受性逐漸增加IPAP至15~25 cmH2O。氧濃度的調節力求在
1. 3 通氣失敗的判定 ①血氣分析指標進行性惡化如pH40次/min)。⑤無法耐受連接方法。
2 結果
接受NPPV治療COPD 96例中12例失敗, 失敗率12.50%, 失敗原因:Ⅱ型呼吸衰竭不能糾正或加重7例;不能人機協調2例; 漏氣量大2例, 胃腸脹氣1例;12例中9例立即氣管插管搶救成功, 3例死亡。
3 討論
本組12例失敗病例原因分析歸納如下:①肺部感染未控制, 尤其合并有支氣管擴張, COPD因肺部感染誘發呼吸衰竭占70%~80%。抗生素有效治療失敗是一方面原因, 而NPPV本身易導致痰液粘稠使痰液排出困難[3]甚至形成肺不張, 也是感染控制不佳的原因。這往往與患者通氣需求較大, 或伴有較大漏氣量, 使總的通氣量過大而不能充分濕化有關;②漏氣。這是比較常見的問題, 發生率高。主要是無創通氣的面罩大小不能滿足患者臉型需要, 或者佩戴過松而漏氣。呼吸機管道密閉出現問題也可導致漏氣。③胃脹氣。主要是因為通氣過程中患者吞咽, 氣體進入胃腸道。④患者不耐受, 拒絕應用無創通氣。更多是心理因素, 擔心面罩更加重呼吸困難, 煩躁不安, 出現人機對抗, 最終治療失敗。
解決方法:①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對于需要機械通氣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 不論有創或無創, 抗生素的使用可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抗菌譜必須覆蓋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卡他莫拉菌, 其他如腸桿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非典型病原體等, 嚴重者必須覆蓋耐藥菌。②根據患者的臉型、患者的舒適程度、呼吸狀態、痰液狀態、配合程度選擇面罩或鼻罩。③呼吸機連接加溫加濕器, 指導患者治療間歇飲水保持水分充足, 使痰液稀釋, 幫助患者翻身、扣背、鼓勵咳痰, 也可以使用振蕩排痰機促進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暢。④防止胃腸脹氣的方法是囑患者帶機期間閉緊嘴巴, 防止氣體進入患者胃腸道導致腹脹;另外限制吸氣壓力, 盡量不超過25 cmH2O。
目前, 無創通氣已經是大家公認的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種重要的、有效的治療手段, 為了能更好的合理有效使用無創通氣, 應多總結失敗原因, 可避免病情加重, 降低插管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2,25(8):453-460.
關鍵詞:兒童腎移植; 尿瘺; 護理體會
兒童腎移植一般指受者年齡在18歲以下的腎移植【1】,成功的腎移植不僅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而且有助于患兒的生長發育及身心健康。尿瘺是腎移植術后常見的尿路并發癥,處理不當可致移植物丟失、嚴重感染、甚至威脅生命【2】。我科自2004年01月至2014年12月共行兒童腎移植術42例,其中4例并發尿瘺。經精心治療和護理后,患兒均康復出院。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人共4例,女3例,男1例,年齡8-12歲,體重14-27kg。均為首次移植。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3例,腎病綜合征1例。腎移植前透析狀況:1例行腹膜透析3年,2例行腹膜透析1年余,1例先行腹膜透析1年余,后改行血液透析半年。發生尿瘺時間:術后1周內1例,術后10天內1例,2周內2例。
1.2 臨床表現
本組3例為留置引流管期間,傷口引流液較正常情況下明顯增多,而留置尿管引流量明顯減少;1例已拔除引流管的患兒為自行排尿明顯減少,同時伴有移植腎區脹痛、發熱等癥狀。B超提示:移植腎周大量積液。取引流液行生化檢查示肌酐值明顯高于血肌酐值且與尿液肌酐水平相當,證實引流液為尿液。
1.3 結果
均采取保持傷口引流管和導尿管通暢、預防感染、加強營養、適度制動等保守治療。結果均治療成功,未再發生尿瘺和狹窄。
2 原因分析
腎移植術后尿瘺發生的原因復雜,大多數與外科因素有關【3】,內科因素占少數。外科因素主要有:吻合技術及包埋技術的質量不佳,患兒(
本組病例中發生尿瘺的原因有:2例與傷口愈合不良有關,1例因切口感染所致,1例因輸尿管膀胱再植處縫合不嚴引起吻合口瘺。因此,在兒童腎移植術后并發尿瘺的病因中,內科因素不容忽視。
3 護理體會
由于兒童腎移植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與成人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5】,如免疫系統較為活躍,發育遲緩,認知功能也不成熟等。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充分認識其特殊性,針對問題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以提高兒童腎移植人/腎存活率,促進患兒身心健康。
3.1 針對性預防護理
3.1.1 急性排斥反應的觀察及護理
研究表明,兒童受者的免疫反應較成人強,Yuge等【6】發現1-10歲兒童,腎移植術后30%發生排斥反應,而大于50歲的受者中,僅15%發生排斥反應。而與成人相比,兒童受者自身產生的肌酐少,體型與成人供腎不成比例,成人供腎絕對腎小球清除率往往大于兒童受者所需,導致急性排斥反應發生的典型表現如肌酐升高并不一定出現。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兒童排斥反應早發、癥狀不典型的特點,密切檢測病情變化,如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情緒、移植腎區情況;注意尿量、尿色及性狀的變化,加強導尿管護理;及時監測血常規、腎功能、免疫抑制劑濃度、腎臟B超等的檢查結果。一旦發現急性排斥反應的征兆,立即告知醫生,積極協助醫生進行抗排斥治療,同時,做好保護性隔離工作,預防感染。
3.1.2 營養支持
患兒自幼長期生病,發育較同齡正常兒遲緩,全身營養狀況差,抵抗力弱,導致傷口愈合能力差,容易并發尿瘺。本組患兒體重均低于正常,低體重患兒只要病情允許,可鼓勵進食優質高蛋白、高熱量、豐富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提倡在補充足量碳水化合物的基礎上進行優質高蛋白飲食,并且混合攝入多種多樣的含蛋白食物,使食物中的蛋白質相互補充,提高膳食中蛋白質的生物價值。
3.1.3 心理護理
患兒年齡小,長期以父母為伴;轉入隔離病房后,與外界隔絕,沒有父母陪伴,較成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恐懼感;同時,因組織愈合較慢,尿瘺經久不愈,患兒依從性變得更差。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患兒的心理護理,主動接觸患兒,熱情耐心地與其溝通,在取得患兒信任后,向其講解尿瘺的相關知識,介紹成功病例,鼓勵患兒說出身心的不適。同時,還需做好患兒父母的溝通工作,必要時可將患兒早日轉入普通病房,在其父母的參與下,使患兒積極配合尿瘺的治療,盡早康復。
3.2 常規觀察及護理
3.2.1 引流管的護理
保持引流管固定、通暢,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或脫落;及時傾倒引流袋內液體,防止逆行感染。在患兒留置尿管期間,注意觀察尿管引出液的量、顏色、性質,如尿色較紅,為避免血塊堵塞的可能,應定時擠壓尿管,并注意每小時尿量的變化。
3.2.2 預防感染
做好預防傷口局部及全身感染的護理。加強基礎護理和消毒隔離措施;嚴密監測感染的征兆,及時發現體溫和分泌物的變化;做好切口周圍皮膚護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遵醫囑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肺部感染,鼓勵患兒床上活動,協助翻身拍背,鼓勵患兒咳嗽并觀察痰液的變化,定時口腔護理,注意觀察咽峽、上頜及舌根部有無白膜粘附。一旦發現感染征象,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參考文獻:
【1】徐虹.兒童腎移植中的熱點問題[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7,9(2):99-100.
【2】鄧素雄等.腎移植術后尿瘺36例臨床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6):2511-2512.
【3】DINCKAN A,TEKIN A,TURKYILMAZ S,et al.Early and late 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corrected surgically following renal transplantation[J].Transpl Int,2007,20(81):702-707.
【4】M.Wiessel,Ch.Weber,O.Mehls,S.Pomer,K.Mohring,G.Staehler.Nierentransplantation bei Kindern[J].德國醫學,1995,2(12):82-83.
在呼吸內科輪要二個月了,現把二個月的工作總結如下:
從臨床表現上來看,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我發現,大多數呼吸系統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鳴、發熱、氣急等表現,這些表現往往缺乏特異性,它們有可能是感冒、支氣管炎等輕癥的表現,也可能是重癥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臨床癥狀,如果不進一步檢查確診,很可能就會導致延誤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對待呼吸系統的疾病,不能僅憑病人的某一臨床癥狀或體征而想當然地作出臨床診斷,而應進一步地進行必要的檢查,取得確實可靠的臨床資料,通過嚴謹正確的臨床思維,慎重地作出診斷。事實上,呼吸系統疾病病種繁多,但歸納起來可分為感染、腫瘤及結核三類。感染疾病按病原學分又可分為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等,腫瘤主要是肺癌,其它類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嘗無明確歸屬的疾病,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見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詢問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問病史的一般方法外,還應該注意學習呼吸系統疾病在問病史方面的特點。呼吸器官強大的代償功能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特點之一,如果不對本身缺乏特異性的癥狀進行詳細的了解,就很難對進一步的臨床檢查及診斷提供有用的資料,所以在問病史時往往滿足于病人有什么癥狀,而忽視了對這些癥狀的進一步了解,使得臨床資料缺乏應有的價值,例如,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這一臨床表現,如果僅僅滿足于病人有咳嗽這一癥狀,而不進一步的深究,這種臨床資料對于疾病的診斷的作用顯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對咳嗽這一癥狀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時間長短;咳嗽的性質是干咳還是有痰;咳嗽的規律是陣發性還是持續性,是偶發性還是反復發作;其程度是輕還是重;聲音的大小、頻率的高低;與氣候及氣節的關系;是否有晝夜節律性;與、運動的關系等問題,通過如此的細致的了解后,就會發現,盡管許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種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別的,發現和認識這些差別,將會為疾病的診斷及進一步檢查提供有效的臨床資料。
在治療方面,由于呼吸系統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見,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應用十分廣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治療的關鍵,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適應癥、體內代謝途徑、毒副作用,以及聯合應用的協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關知識也是很重要的。
【關鍵詞】急診內科;疾病譜;調查;分析
廣州是我國的大型城市之一,人口眾多,疾病譜較廣。為了探討我院急診內科疾病就診規律、就診特點及提出相應的醫療管理措施,特回顧性總結了我院2008年1月1 日至2012年l2月31日的急診內科病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298117例急診內科就診患者,無性別、年齡限制。
1.2調查方法
通過我院目前使用的廣州市訊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第三代醫院信息系統的門診日志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對其年齡、性別、就診時間、病種排列等數據導入Excel軟件中進行分析,疾病分類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統計,同一患者有兩種以上疾病時,以第一診斷進行統計。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2.1急診內科患者性別和年齡分布情況
在2008-2012年期間,在我院急診內科就診患者共298117例,其中男性患者168347例,女性患者129770例,男性多于女性。以14-30歲組的青年為多,61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人數也相對較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詳見表1
2.2急診內科患者就診日期的分布
在2008-2012年期間,我院急診內科病人就診的高峰期分為3月(28417人次)、7月(28149人次)和12月份(26895人次),而9月份(21535人次)的就診人數最少,從9月份起,就診人數逐漸增多,12月份再達小高峰,詳見圖1。
圖1:2008-2012年我院急診內科患者就診日期分布
2.3急診內科每天就診時間的分布
我院急診內科每天就診高峰時段為20:00―24:00,此時段病種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24976人次),其次是消化系統(20213人次)和心血管疾病(17856人次),詳見圖2。
圖2:2008-2012年我院急診內科患者就診時間的分布
2.4患者的主要病種分類
在2008-2012年期間就診急診內科298117例患者中,呼吸系統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為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的比例較少。詳見表2:
3 討論
3.1 根據急診內科就診人群特點做好相應措施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急診病人年齡分布特點以14-30歲組的青年患者居多,這部分人群占總數的37.38%,可能為青年患者白天上班、上學,集中在夜間急診就診;而中老年患者由于機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免疫力不斷下降,生理狀況也逐漸衰退,容易受到病原體入侵,同時,中老年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也導致中老年患者在急診內科就診人數增多。因此,應根據急診內科就診人群特點做好相應措施,努力提高醫療質量和救治水平 [1]。
3.2 在急診內科就診高峰時期合理增加醫護人員 根據我院急診內科患者時間分布、病種排列等就診分布規律和特點,在就診高峰時期合理增加醫療護理工作人員,實行彈性排班。3月份和7月份為患者就診的高峰期。3月份廣州為潮濕霧霾天氣居多,早晨常有霧霾天氣出現,容易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在有霧霾天氣時,應盡量減少外出,在外出時帶上口罩,防止空氣中的小顆粒物體進入呼吸系統引發疾病。春季食物容易霉變,人們在誤食變質食物之后,容易造成消化系統疾病甚至食物中毒。7月為患者就診的高峰期,這個月份為學校假期,外來旅游人員較多,大量的人員流動,也容易導致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由于夏季天氣炎熱,人們長時間在空調房內,室內外溫差大,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此外,天氣炎熱在戶外工作者易中暑。10-12月份就診人數逐漸增多,12月份又達到高峰期,10月份后進入秋季,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大,機體免疫下降,容易受到病原體入侵。而且中老年人血管彈性較差,容易引起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我們同時也發現,20:00―24:00為我院急診內科每天就診時段分布的最高峰,白天時間,大多患者多處于上班工作時間,不方便就醫,所以在夜間時間造成了一個就診小高峰。夜間時間,內科和其他科室門診均停診,患者不能平衡分布,集中于急診內科,這也是導致夜間小高峰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夜間人們出行量增多,外出聚餐多,飲酒過量、食物過敏、食物中毒等一些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也明顯增多。此外,夜間也是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心血管疾病常于夜間發生,發病急且病程嚴重是心血管疾病的特點,合理調配醫護人員,使病人及時有效地就醫診斷治療,是有效緩解夜間小高峰的一個重要手段。
3.3 急診內科醫師培養方向需根據疾病譜變化而調整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急診疾病譜中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合占全部急診內科的70%以上,與國內外報道基本一致[2-4]。呼吸系統疾病雖然排在首位,但根據5年的比例分析,未見明顯增長趨勢,這跟近年流感疫苗的預防接種和人們注重呼吸道衛生有一定關系。而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多的趨勢,這和近年生活水平上升,過量喝酒吸煙,高脂飲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所以在急診科的醫師配備和技術建設上,既要注重培養全科醫師,又要突出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做到一專多能,力爭在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救治上有所進展和突破,進一步完善急救診療常規及搶救措施,以提高搶救成功率[5,6]。
參考文獻:
[1] 于啟林,朱華醫院管理雜志,2001,17(10):599-601.
[2] 陳永惠,李文,謝菁,等.28826 例急診病譜的分析[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8,33(2):152-153.
[3] 李繼光,朱玉森,萬建華,等.急診患者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7,13(4):219-221.
[4] Linda F.McCaig,M.P.H.National hospit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2000 emergency department summary[J].Advance Date Form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326.
【關鍵詞】呼吸系統疾病;院內感染;臨床分析
院內感染指的是住院的患者在入院前無感染或只存在潛伏感染,在醫院內部獲得的感染[1]。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院內感染所占比例較高,嚴重影響醫療安全和患者的健康[2]。因此,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措施對于院內感染的預防尤為重要。為更好的對院內感染進行有效控制,提升醫療水平,現將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發生院內感染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感染發生的部位、原因和處理方法,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呼吸內科于2014年1月~2014年6月間收集到的60例發生院內感染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無明顯感染現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范圍為23-78歲,平均年齡為60.3歲。患者的住院天數為9-27天,平均住院天數為15.2天。
1.2方法
對上述收集到的呼吸系統發生院內感染的病例,對感染的發生部位、導致患者感染的致病體以及感染發生后所采取的對應措施等進行總結和分析。
2結果
2.1感染發生的部位
對院內感染患者的感染發生部位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呼吸道發生感染的比例最高,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感染發生的部位
感染部位
例數
比例(%)
上呼吸道
13
21.67
下呼吸道
26
43.33
胃腸道
9
15.0
泌尿系統
5
8.33
其他部位
7
11.67
2.2導致感染的致病體
獲取感染樣本,進行致病體的鑒定和檢測,對鑒定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引發感染比例最高的致病體為假單胞菌,其次為大腸桿菌。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引發感染的致病體
致病體種類
例數
比例(%)
假單胞菌
21
35.0
大腸桿菌
12
20.0
不動桿菌
8
13.33
變形桿菌
7
11.67
金黃色葡萄球菌
5
8.33
真菌
2
3.33
其他
5
8.33
3討論
3.1院內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齡分布
根據我們的統計,呼吸科發生院內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為41名遠多于女性的19例,可見院內感染的發生與性別存在一定相關性,男性患者的比例較高。
而在收集到的60個感染病例中,年輕患者和中老年患者均有,年齡最小的患者為23歲,最大為76歲。對年齡分布進行的進一步分析發現,院內感染患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老年患者的體質較年輕人差,各項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抵抗病原入侵的能力均下降,更易發生感染。
3.2感染發生的部位
對患者感染的發生部位進行分析,發現主要的發生部位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腸道以及泌尿系統,上述部位均是感染的易發部位,對于感染的有針對性預防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3.3導致感染的致病體
對引發感染的致病體進行鑒定的結果顯示,導致呼吸科患者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為假單胞菌,其次為大腸桿菌,絕大部分為細菌類致病菌,其他的還包括少部分的真菌以及支原體和衣原體等。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得部分細菌產生抗藥性[3],不利于抗感染治療,也提示醫務人員在使用抗生素時,應更加謹慎和合理,盡可能減少細菌抗藥性的產生。
3.4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分析
導致呼吸科患者產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原因、護理原因、環境因素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情況等[4]。其中,呼吸科的住院患者年齡偏大,免疫力低下,更易遭受致病菌的感染。部分院內感染的發生與醫護人員的預防經驗不足以及操作不夠規范有關,有時甚至出現交叉感染。此外,住院環境也與院內感染的發生有關,呼吸科疾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未感染的呼吸科患者在住院后,可能從環境中獲得由其他患者產生的感染源而導致感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會加重院內感染的發生。
3.5 預防院內感染的對應措施
呼吸疾病的患者是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應對其各項生理指標進行實時的監控,一旦出現異常或者發生感染,立即采取相應的抗感染措施,同時增加患者的戶外活動時間,呼吸新鮮空氣。
為有效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加強對醫護人員進行規范化和系統化的培訓十分重要,提高相關人員的應變能力,讓其能充分掌握院內感染的理論知識,在感染發生時可及時采取措施。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對于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至關重要。
此外,住院環境的優化對于院內感染的控制也十分重要。醫療用品應進行嚴格的消毒,謹慎處理醫療廢品,切斷呼吸科院內感染的傳播途徑,對病房進行必要的通風,減少致病菌的存在。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時消毒,避免患者之間交叉感染。
對院內感染的控制能力是衡量一個科室的管理水平和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5]。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如果院內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而呼吸科是院內感染高發的科室,對院內感染的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院內感染可由多種致病體導致在多個部位發生,引發感染的因素也是多樣的。為有效控制和預防院內感染,醫護人員應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對患者的監護,改善住院環境,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蓋顯英,王成玉,黃英華,等.全面加強醫院感染控制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04,14(11):1265-1267.
[2] 李善華,涂明利. 呼吸科疾病院內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鄖陽醫學院學 報,2009,28( 3) : 295 - 296.
[3] 王思國. 消化內科患者院內感染的管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5(9):295-260.
[關鍵詞] 軍團菌;抗體;呼吸科
軍團菌病是軍團菌感染所致的,以肺部感染為主要表現的,累及多系統的急性的傳染性疾病。20世紀40年代,首次發現軍團菌從士兵的血液中培養出來的,但當時并未認識[1]。直至1976年,退伍軍人在美國的費城組織一次集會,后發生嚴重的肺炎爆發流行,引起34人死亡,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軍團火病。6個月后鑒定出病原體與30年前為同一種細菌,遂命名嗜肺軍團菌[1]。隨后,軍團菌病在很多國家及地區都出現過散發或爆發。目前隨著空調、加濕器等電器的廣泛使用,軍團菌發病率大大增加,危害也更加嚴重。為了解軍團菌病的現狀,故將我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呼吸內科部分患者120例進行軍團菌抗體測定,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7月~2014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120例,其中慢性支氣管炎患者68例、肺炎患者35例、發熱原因待查患者10例、肺癌患者7例。。男患者77例,女患者43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52.4±2.6歲。
1.2 診斷標準
我國對軍團軍菌病的診斷標準是1992年4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編委會制定的:
(1)患者有胸痛、咳嗽、發熱、寒戰等臨床表現。
(2)X線具有炎癥表現。
(3)符合呼吸道的分泌物、血、痰及胸水培養有軍團菌生長。
(4)符合呼吸道的分泌物檢查直接免疫熒光法陽性。
(5)符合血清間接熒光抗體法檢測,前后兩次抗體效價達1:128或更高。
(6)符合血清試管凝集試驗檢測,前后兩次抗體效價4倍增高,達1:80或更高。
若具備(1)、(2)項,加第(3)、(4)項中任何一項,可診斷為軍團菌肺炎;若具有(1)、(2)、(5)項者為可疑軍團菌肺炎。
1.3 方法 所有檢測患者均空腹采靜脈血,離心后抽取血清送檢。采用微量凝集試驗的方法來檢測軍團菌抗體,檢測8型抗體,分別為Lp1、Lp2、Lp3、Lp4、Lp5、Lp6、Lp8、Lp10。
2.結果
對120例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進行軍團菌抗體檢測的結果如下(見表1)。共檢出軍團菌抗體陽性30例,陽性率為25%,其中以Lp3、Lp4及Lp5菌型的陽性率發生的比率高。在68例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中,有30.9%的陽性率;發熱待查及肺炎陽性比率分別為40%及14.3%,而我們選擇的呼吸科患者總的軍團菌抗體陽性率為25%。
表1 不同病種的呼吸系統疾病軍團菌抗體檢測結果
標本數 Lp1 Lp2 Lp3 Lp4 Lp5 Lp6 Lp8 Lp10 陽性數
慢支 68 0 0 5 8 7 1 0 0 30.9%
肺炎 35 0 1 2 1 1 0 0 0 14.3%
發熱待查 10 0 0 1 1 1 1 0 0 40.0%
肺癌 7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120 0 1 8 10 9 2 0 0 25.0%
3.討論
常見的軍團菌有麥氏軍團菌、長灘軍團菌、嗜肺軍團菌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最為常見的是嗜肺軍團菌。軍團菌有41個鐘、64個血清型[2],能夠致20多種人類疾病[3]。呼吸道是軍團菌的主要感染途徑,動物實驗證明,軍團菌直接感染肺泡會致病。人呼吸時,軍團菌進入呼吸道,侵犯體內的巨噬細胞以及肺泡組織,引起肺部炎癥。軍團菌病在臨床上有2種表現類型,一種為肺炎型,即以咳嗽、咳痰、發熱和肺部炎癥為表現,X線可見典型的肺部炎癥;另一類型癥狀較輕,無肺部癥狀,僅表現為肌肉酸痛、頭痛、發熱等類流感樣表現,系毒力較低的病菌引起,可自限。軍團菌病的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早期與流行性感冒或其他類型的肺炎不好鑒別,易漏診。臨床呼吸科醫生應在診療過程中認識及重視本病,以便正確診治。
參考文獻
[1] BaronS[EB/OL].http://gsbs.utmb.edu/microbook,2003-01-21.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有著多種不同的病種,而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該疾病本身具有難以治療、發作反復的特點,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嚴重的影響。根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致死疾病當中,呼吸系統疾病位列第三名,僅僅在惡性腫瘤以及心腦血管疾病之下,而呼吸系統疾病致死疾病COPD以及相關疾病占據相當的比例[1]。近年來對于COPD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預防為主,除了患者在嚴重急性期的時候進行相關的搶救措施外,提倡的是通過健康教育,讓患者能夠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關于該疾病的相關知識、衛生保健技能以及如何通過呼吸鍛煉以及體能鍛煉來對自身呼吸功能有所改善,更好的穩定病情,保證自身的生活質量[2]。我院自2007年開始對COPD患者應用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自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COPD患者共80例,均符合COPD2007年我國診治指南標準,其中男68例,女12例,年齡在45-80歲,平均年齡63歲,進行健康教育,在一年之后觀察效果。
1.2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方法如下:口頭教育、舉行培訓班,發放健康資料、開展專題講座、走進家庭針對個體一對一交談培訓方式。
1.3系統教育內容
1.3.1COPD基礎知識教育指導患者了解疾病發病原因以及常見臨床癥狀。主要貫徹預防與診療原則,使其了解如吸煙、感染、空氣污染、職業粉塵等均為COPD危險因素,改善環境、減少去公共場所,對患者進行肺保健及戒煙知識宣教,介紹戒煙方法。
1.3.2介紹或癢療長期氧療的目的是糾正低氧血癥,治療目標是在休息睡眠過程中和活力過程中維持SPO2>90%。指導患者每日吸O215H,詳細介紹氧療機的使用方法。
1.3.3介紹鍛煉充分引流呼吸分泌物(體外引流、拍背)、指導進行呼吸功能相關鍛煉諸如:縮唇式呼吸訓練以及腹式呼吸訓練,這兩項呼吸訓練主要有以下效果:增加測分量、減少死腔量、增加肺泡通氣量,有效改善氣體分布以及緩解氣低癥狀,對改善呼吸功能有一定的療效[3]。
1.3.4心理疏導COP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與抑郁,因此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協助患者和家屬制定情感支持計劃,鼓勵安慰、疏導系方法,緩解其不良情緒,增強抗病信心。
1.3.5藥物教育這對于抗菌藥物使用與治療COPD細菌感染急性加重有重要意義,但對COPD穩定期無需應用抗菌藥物,應指導患者避免盲目應用,指導患者基本的判斷病情的方法,如六分科步行法,介紹有關藥物的使用方法,按時按量服藥,定期檢查、定期評價。
2結果
3結論
所謂的健康教育,指的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教育過程,使得患者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注意平時自己的日常行為改善維持和促進人體的健康[4]。健康教育的另一個作用是培養患者依從性,他們明意識到吸煙的危害性,能堅持氧療,堅持氧療鍛煉和治療,改善肺功能,改善高位癥狀,情緒穩定,提高了抗病的信心,生活的信心,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而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因此健康教育是一件有效而經濟的治療方法[5]。由此可見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有突出效果,作為基層醫務人員更要大力推廣健康,使健康教育朝著規范化、系統化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覃士柏、謝正福.著呼吸功能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響[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4(3):87.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大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規范(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10(4):199-203.
[3]邱小凡,吉婷,李育蓮,著.慢性理會健康教育效果觀察[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8,19(5):107-108.
關鍵詞:肺部;真菌感染;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090-01
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只有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才引起感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已有一些慢性病患者生存時間延長,各種導管介入性治療和器官移植治療的深入開展,系統性真菌感染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呼吸系統真菌感染占所有內臟真菌感染的首位。患者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數患有基礎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為多見[1]。本文采用我院調查的方法,對2012年1至6月內科住院的發生32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進行了醫學臨床資料、病原學分布的調查。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醫院臨床大量糖皮質激素、廣譜抗生素等藥物的長期使用,造成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相關研究表明呼吸系統發生真菌感染的概率最高[1]。真菌與細菌存在一定的差別,細菌無真正細胞核與核膜,真菌結構復雜,不單有染色體且具有細胞核、細胞膜等結構,真菌的一系列獨有的特性決定了其具有較高的感染率。我院對收治的32例經臨床診斷為真菌感染的患者進行了臨床分析,對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特點、易感染因素和治療情況進行探討研究,總結如下:
1.1 醫院臨床資料:選2012年1至6月我院內科收治的32例患者,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為肺部真菌感染,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在47-68歲間,平均年齡為58.3歲。對患者的原發疾病進行統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支氣管哮喘 10例,肺炎4例,肺間質纖維化3例,肺膿腫2例。
1.2 試驗方法及診斷標準:內科收治經過臨床診斷均為肺部真菌感染的3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治療方法主要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藥物進行積極的治療,總結造成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特點、原因和相關治療方法。院內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的《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作為依據[2]。
1.3 醫院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肺部陰影吸收。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肺部陰影未完全吸收。無變化:臨床癥狀和肺部陰影均無變化。惡化:臨床癥狀加重,肺部陰影增多。
1.4 臨床研究方法和統計學方法:資料分析方法,對病史資料、易患因素、診斷、治療及預后進行總結和分析。有關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并計算百分比及統計列表等。
2 結果
通過分析和統計發現,我院呼吸內科真菌感染的發生率為20.9%。患者年齡在47-68歲之間,其中55歲以上發生感染的居多,隨著年齡的增長真菌的感染率升高,呼吸內科肺部真菌感染年齡越大越易感染;其中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受真菌感染的占40.6%;患支氣管哮喘受真菌感染的占31.3%,患有肺炎的受真菌感染占12.5%, 肺間質纖維化的患者受真菌感染的占9.4%,肺膿腫患者受真菌感染的占6.2%。
3 討論
醫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可發生在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為多見,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見的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低蛋白血癥,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個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內科病房患者多為老年人,這些患者年齡偏大,多有反復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損,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癥等多種問題,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以及機械通氣等因素,本組資料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15例,由此可見,呼吸內科患者特別是有嚴重基礎疾病,同時存在多種易患因素的患者極易發生院內肺部真菌感染。
4 小結
肺部真菌感染是臨床治療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感染,其感染發生率所占比例約占50%,表明肺部真菌病染逐漸成為免疫受損感染后致死重要因素[3]。易感染因素分析 通過分析發現造成真菌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的濫用、治療及營養不良。分析中濫用抗生素導致感染的占到50.1%,比例高,提示我們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濫用使得機體的抵抗力下降,而病菌的抵抗力上升,機體不能通過自身的免疫功能殺死病菌,使得病菌有了可趁之機,目前真菌感染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藥物進行積極的治療,另外加強患者自身的鍛煉來提高其免疫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們在抗真菌治療同時亦積極的控制原發病,合理選擇使用抗生素,嚴格掌握糖皮質激素的用藥指征,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糾正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積極控制血糖等綜合治療,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療中,及時應用高效的抗真菌藥外,積極控制原發病和易患因素的綜合治療對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樣極為重要的,應引起廣大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夏德華,焦建國.呼吸內科對患者中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研究分析[J].健康必讀雜志,2011,(6):74-75
1內分泌系統疾病
內分泌系統是機體重要的調節系統,包括下丘腦和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腺等內分泌腺和多種激素,它與神經系統相輔相成。共同調節著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各種代謝。許多內分泌疾病都會嚴重影響寶寶的體態,比如性早熟!
舉例:性早熟
性早熟的寶寶性成熟期提前,盡管在性發育的過程中寶寶的身長和體重都會過快增長,但由于骨成熟加速,將導致骨骺端閉合較早,加上縮短了幼年茁壯生長的階段,結果反而會造成其成年后身形不足、顯得較同齡人矮小。
關鍵問題:性腺軸激素紊亂
育兒預防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外傷,甲狀腺、腎上腺的病變,都可能造成性早熟的發生。
應盡量避免光污染,因為過度光照也是誘發兒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污濁的天空、污染的水源、污穢的汽車尾氣、不環保材料裝修都會損害寶寶的健康。
遠離不利于寶寶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包括電視、網絡、書籍上的惡性刺激。
2心血管系統疾病
心血管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管道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心臟是“泵”,屬于動力器官;血管是“管道”,是運輸血液的通路。一旦寶寶存在心臟的發育異常,輕者可能沒有明顯的癥狀,重者會有紫紺、呼吸困難、暈厥,伴有生長發育遲緩。
舉例:大型室間隔缺損
許多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都存在一定的喂養困難,比如大型室間隔缺損的小寶寶吃奶就很慢,并容易發生嗆咳。加上某些種類的先心病會導致肺血增多,于是反復遭遇呼吸道感染,合并心力衰竭。于是,寶寶的身形變得瘦弱細長、體重增加困難、生長發育緩慢。
關鍵問題:慢性心功能衰竭
育兒預防
先心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發病趨勢,可能與父母生殖細胞、染色體畸變有關。
準媽媽妊娠期要遠離放射線,切忌亂服藥物,最初的4至8周更要當心病毒感染。
母體營養不良、年齡過大,或本身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造成寶寶患病。
出生地海拔高度與先心病的發病有一定關系,某些先心病在高原地區發病較多。
3呼吸系統疾病
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稱為呼吸,而呼吸系統則是執行機體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器官的總稱,包括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常見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所致的疾病,尤其是反復感染、遷延性或慢性疾病會導致生長發育的落后。
舉例:慢性肺炎
當肺炎的病程超過3個月以上即為慢性肺炎,特點是周期性地復發和惡化,病程呈波浪形過程。不同年齡的寶寶其癥狀是多種多樣的,惡化期可以出現肺功能不全,伴有口唇發紺、呼吸困難、病情好轉緩慢。
關鍵問題:間質組織炎癥
育兒預防
營養不良、恂僂病、先心病或肺結核的寶寶一旦發生肺炎較為危險,應高度注意。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容易演變為慢性肺炎,因此應盡量避免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