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護理相關課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股骨骨折;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影響因素
股骨是人體內長度最長、負重最大的管狀骨,股骨骨折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多由暴力事故所致,發生后患者骨折處疼痛感強烈,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明顯下降,需要的康復時間較長[1]。長期實踐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對于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康復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預防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能夠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但調查發現一部分股骨骨折患者存在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差的問題,導致疾病康復時間延長[3]。為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本課題研究對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現進行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課題研究納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股骨骨折;②未合并重要器官及組織損傷;③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能夠獨立完成相關調查問卷的填寫;④同意參與本n題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障礙、病情危重;②合并其他部分骨折或臟器損傷;③年齡>75周歲;④拒絕參與本課題研究。本組9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為57∶37,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為(38.9±2.1)歲,骨折原因:車輛撞擊36例;高處墜跌28例;機械碾壓15例;直接暴力打擊25例。
1.2方法 我院自制早期護理依從性調查問卷為94例患者發放,評價94例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該問卷共對患者的依從性做出三級評價,分別為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依從為患者能夠積極接受早期康復護理,部分依從為患者在醫生或家屬的勸導下能夠接受早期康復護理,不依從為患者拒絕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本課題研究為94例患者發放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調查問卷均有效回收,經統計問卷調查結果得出,本組94例患者中,51例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為依從,29例患者的調查結果為部分依從,14例患者的調查結果為不依從,將依從患者設為研究1組,將部分依從和不依從患者設為研究2組。收集兩組患者的詳細資料,包括年齡、疼痛程度、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患者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等。獲得兩組患者詳細資料后,使用統計學軟件對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顧分析對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
1.3統計學分析 本課題研究由專業的數據統計分析人員使用SPSS 21.0版本統計學軟件對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型指標,采用χ2檢驗指標間差異,P
2 結果
2.1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單因素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工作的認可度均會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P
2.2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為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獨立性因素(P
3 討論
本課題研究發現能夠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工作的認可度。上述研究結果與廖燈彬[4]等的研究結果具有高度相似性。本課題研究具體分析發現:①股骨骨折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與文化程度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表現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高,分析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為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對骨折后早期康復護理意義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所掌握的知識更為淵博,能夠更加充分的認知到骨折后接受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5]。②股骨骨折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與家庭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家庭收入較低的患者難以承受早期康復護理所造成的經濟負擔,加之經濟收入低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情緒,繼而會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6]。③疼痛程度:股骨骨折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與疼痛程度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研究發現疼痛能夠對患者內分泌和心理情緒產生影響,繼而會對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產生惡性刺激,導致患者出現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差的問題[7]。④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工作的認可度與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存在密切關系,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在良好護患關系基礎上開展的護理服務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相反若患者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無正確認知或對護理服務不認可就會影響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認知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繼而會對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8]。
基于上述現狀,本課題研究認為骨科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不同、疼痛程度的不同等,有側重點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盡量減少上述因素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此外,護理人員應充分重視患者家屬方面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家屬能夠輔助患者配合早期康復護理。
對本課題研究所得結果進行深入分析,認為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較多,臨床應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早期康復護理,積極接受早期康復護理,以促進患者疾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王金海.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2):48-49.
[2]車加麗,徐紅英.早期康復護理對股骨骨折術患者恢復狀況的作用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3):505-506.
[3]嚴素敏,黃少娟,楊延斌,等.早期康復對股骨骨折術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影響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07(15):15-17.
[4]廖燈彬,葉霞,劉曉艷,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1,18(23):1-3.
[5]呂華.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河北中醫,2014,4(6):909-911.
[6]吉麗.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4,10(9):1161-1162.
【關鍵詞】 循證護理;預防跌倒;老年患者;生活質量
循證護理的概念是來源于循證醫學, 主要內容是以有價值和科學實驗結果為證據將問題提出, 從而尋找證據來證實患者的最佳護理措施。循證護理主要針對患者的臨床護理問題作為基礎的出發點, 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報道以及臨床經驗的結合, 為患者解決實際的問題, 促進患者的身體康復, 改善患者的生活環境。通過臨床對老年患者應用循證護理方法, 觀察其臨床預防跌倒的應用效果, 現將具體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1 資料
1. 1 一般資料 本課題研究主要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老年患者200例, 其中男106例, 女94例。患者的年齡均為65歲以上, 平均年齡為(70.4±4.2)歲。
1. 2 入選條件 所有入選患者必須有一種以上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同時患者具有清楚的意識, 認知力健全, 生活可以自理。
1. 3 分組方法 將200例患者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以確保患者跌倒風險平衡。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的跌倒發生率。
2 方法
2. 1 常規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法,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預、藥物治療以及運動訓練等一系列傳統干預措施, 并加強巡視減少跌倒發生幾率。
2. 2 循證護理
2. 2. 1 提出循證問題, 檢索護理文獻 首先要對患者提出護理問題, 主要包括:跌倒、風險/危險因素、評估、預防, 并以“跌倒、風險/危險因素、評估、預防”作為關鍵詞查詢相關文獻報道, 結合臨床護理經驗以及患者的需求來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1]。
2. 2. 2 確定患者跌倒因素 年齡是老年患者跌倒最明顯的危險原因[2], 主要因為老年人的身體機制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愈加衰竭, 免疫力低下, 身體平衡性下降, 因此跌倒情況發生幾率增加。且大多數的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基礎疾病, 例如腦卒中、關節炎、心肌纖顫、糖尿病低血糖、心律失常性暈厥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與患者跌倒具有密切的關系, 另外腦血栓、小腦功能不全以及帕金森等疾病會造成患者身體平衡功能失調, 加重跌倒的幾率發生[3]。
2. 2. 3 結合臨床應用循證護理 ①對患者自身的干預:緩解患者的心理情緒, 使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臨床治療, 如果有患者出現緩慢心律失常的現象, 應該囑咐患者禁止下床運動, 降低跌倒風險。對于睡眠質量不好的患者可以適量對其應用鎮靜安眠的藥物, 督促患者提前小便, 避免服用藥物后因為肌肉松弛的原因而出現無力跌倒。②對護理人員的干預 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跌倒相關知識的培訓, 具有防跌倒的意識, 能夠快速有效的評估老年患者的跌倒風險, 準確的判斷患者的跌倒危險因素。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 并將用藥劑量、方法以及服藥后反應告知患者。
2. 4 效果評估 對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 比較兩組患者半年內的跌倒發生率。
2.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進行統計學描述,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結果以P
3 結果
兩組患者跌倒發生率比較。觀察結果顯示, 對照組患者的跌倒發生率為3%(3/100), 觀察組患者的跌倒發生率為1%(1/100), 兩組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跌倒主要是指患者的身體任何部位(不包括患者的雙腳)失去平衡后意外的與地面或者其他低于平面的物體進行接觸, 是臨床老年患者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護理問題。而循證護理是近年來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的護理模式, 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患者以及家屬對臨床護理的要求與意見, 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 針對患者的動作與進行準確的指導, 避免因為突然的轉動而造成性低血壓, 同時還加強了護理基礎設施, 避免一切危險因素的存在。
參考文獻
[1] 付春華,蘇靜,張俊紅,等.護生基礎護理實習現狀及對策.護理管理雜志,2009,8(12):129-130.
[關鍵詞] 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癡呆;抑郁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5(a)-0006-02
Analysis of the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after Ischemic Stro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entia
HE Ming-w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Mianch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Mianchi, Henan Province, 472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in the elderly after ischemic strok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dementia. Methods 156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people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clinic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Epidemiologic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both groups. The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state and emotional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investigated by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80 healthy peop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with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PSD in the 156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more, respectively (P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Elderly patients; Dementia; Depression
抑郁癥是老年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發病率較高,老年抑郁癥的發病率約為16%~26%[1],抑郁癥患者占老年人口7%~10%,而對于合并有其他軀體疾病的老年人, 其抑郁發生率可高達50%。 患有中風、心臟病、癌癥等疾病的老年人群發生抑郁的風險明顯高于其他老年人群, 有關資料顯示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占其20%。同時腦卒中患者常并發癡呆、睡眠障礙、認知障礙、情感淡漠等癥狀,容易與PSD臨床表現混淆不清且不易辨別,進而對患者病情的判斷及管理造成困難。該研究對該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特點,相關因素及精神狀態進行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擇該院收治的老年腦卒中患者156例,納入標準:患者均復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和MRI證實的新發或復發的急性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56例。卒中組:男 86例,女70例;年齡59~81歲,平均年齡(65.6±2.7)歲;病程7 d,所有患者嚴重癡呆、耳聾、完全性失語、認知功能障礙及意識障礙、既往有癡呆史的其他疾病、腫瘤、器官衰竭及并發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另選擇同期門診體檢健康者80例為對照組,男40例,女40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66.5±3.8)歲。
1.2 方法
對卒中組與門診體檢健康者進行流行 病學調查,搜集人口學資料,記錄年齡、性別、婚姻狀 況、受教育水平;記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高血壓病、糖尿病、心 臟病、吸煙、飲酒等病史);家人照料情況;對老年腦卒中組與體檢健康者分別進行評分。
1.3 評定標準
對抑郁患者應用國際上通用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版本進行評測。總分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腦卒中組156例患者病后3個月后由同一高年資醫師進行對患者認知及情感評測,門診隨訪時由于各種等原因失訪23例,結果資料共156例(占87.15%),統計學分析表明失訪病對結果無影響。156例中診斷為輕度PSD為45例(28.85%),中度占10.90%,重度15例(9.62%);而對照組80例中對于PSD輕度13.75%、中度為8.75%和2.50%。兩組間比較,對于兩組輕度抑郁中度、重度及總抑郁發生率卒中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卒中組與對照組抑郁情況對比
注:*表示卒中組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卒中組中MMSE評分為抑郁中合并癡呆的患者有19例(24.67%),而卒中組非抑郁患者中癡呆患者有5例(占0.05%),因此PSD患者癡呆發生率明顯高于非PSD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555,P0.05)。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發生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病變而壞死,患者常表現出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因此,卒中后患者大多合并有肢體活動障礙、記憶障礙、認知障礙、言語障礙等神經精神癥狀。往往造成患者行動不便、交流困難、生活不能自理等身心健康問題,因此腦卒中抑郁及癡呆發生率明顯增加,嚴重影響了社會交際、職業及正常生活。
抑郁作為卒中后的發病率較高,對此國內外資料均有報告,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發生率報告不一,在20%~70%范圍內[2],該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發生率為49.35%,其輕度抑郁為28.85%、中度抑郁為10.90%、重度抑郁為9.62%,與國內外研究報告保持一致。據文獻報道,我國60以上老年人癡呆人群的患病率為3.6%~6.0%,其中缺血性癡呆患者占2/3[3]。同時有文獻報道,抑郁的發生與年齡呈正比關系,老年患者PSD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特別是教育系統的老年人更容易患者腦卒中后抑郁[4]。該研究老年患者PSD患者癡呆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PSD發生機制較為復雜,抑郁的發病并不是腦卒中單獨因素引起的,其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PSD發生與患者所處的周圍環境及家庭、社會的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患者的性格,心態、自我評價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較好心理護理能有效促進患者的認知水平的好轉[6],相關研究表明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職業與抑郁的發生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照料情況、護理情況對患者卒中后抑郁或癡呆康復及抑郁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7]。對于癡呆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目前對卒中后癡呆可分為以下3種:①腦組織損傷而引起癡呆;②血管病變及變性病變共同存在時而引發的癡呆;③腦卒中后阿爾茨海默病。相關文獻表明,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卒中性質、部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卒中后抑郁相關[8]。同時對于該類疾病治療宜進行早期定期治療且采用不同藥物進行治療,盡量減少癡呆的發生,同時研究指出,舒適的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身體及認知的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配合藥物治療時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是治療該類疾病的有效手段[9]。
目前,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對于老年人發病率較高的抑郁癥是較為常見的精神障礙,因此,老年抑郁的治療及干預將是我們今后工作中面臨一個新課題和挑戰,應引起醫學界廣泛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 梁清芳,張先庚.老年抑郁癥病人的心理護理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1,9(34):3185-3187.
[2] 田海靜.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發生的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16):3153-3154.
[3] 羅偉汀.缺血性腦卒中后癡呆的發生率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4):161-162.
[4] 張曉璐,龐聲航.老年卒中后抑郁中醫藥治療研究近況[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5(1):66-68.
[5] 郭瑞友,李吉柱,趙麗霞,等.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及與癡呆的相關性[J].中國康復,2010,25(5):334-336.
[6] 楊麗,崔新娟.心理干預在老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73-174.
[7] 黃蕓香,劉連杏,姚心女,等.腦卒中后抑郁癥相關因素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5):126-封3.
[8] 梅嶸,郭瑾,李求兵,等.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12):61-63.
[中圖分類號]R161.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1(c)-144-01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絕對數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跌跤是老年人常發生的意外事件,其后果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日常活動及獨立生活能力。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研究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提供優質的老年護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已成為護理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將老年人跌跤的相關因素和預防介紹如下:
1 老年人跌跤的相關因素
1.1內源性因素即老年人自身存在的因素
包括:①高齡。大多數研究指出,年齡是跌跤危險的顯著因素。研究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跌跤危險性增加,其后跌跤危險伴隨年齡增長而增長,80歲以上老人呈高度跌跤危險。②平衡功能失調、步態不穩是最常見因素。③跌跤既往史。曾經發生過跌跤的病人,有跌跤恐懼癥,其發生跌跤的概率增加。④性低血壓。⑤藥物因素作用。尤其是影響精神的藥物,還有鎮痛劑、鎮靜劑、抗高血壓的藥物等,或病人在調整藥物期以及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期間被認為是顯著危險因素。⑥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偏癱、癲癇、認知障礙、老年性癡呆等。
1.2環境因素
包括:①昏暗的室內燈光或陽光過度刺眼,致老年人眼花;②地面不平或潮濕打滑,尤其在浴室、洗手間;③樓梯過陡或臺階過高,周圍沒有安全扶手或扶手安裝不當;④過道或室內障礙物多、改變物品擺放位置等;⑤鞋靴不合適、鞋跟過高、鞋底光滑等。
通常,老年人跌跤是多因素作用的,而不是單一因素所致,也就是說,老年人的內源性因素和環境因素同時存在。老年人存在的危險因素是累加效應。隨著存在的危險因素數目的增加,老年人跌跤的可能性就越大。對跌跤的活動方式調查發現,最多跌跤發生在老年起床或上床時,其次為站立或坐下時,再次是行走或如廁時。
2 跌跤高危因素評估
為預防老年人跌跤,要仔細評估老年人跌跤的危險因素以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從而降低跌跤發生率。
包括以下內容。①體檢:測量站立時的血壓,以確定有無性低血壓;感官系統檢查視力和視野,有無白內障、黃斑病變、失聰;心血管系統檢查有無心律失常、瓣膜病變等;神經系統檢查有無精神狀態、心情和行為改變等,神經病變,帕金森病,腦血管疾病以及共濟失調;骨骼肌系統檢查有無肌無力、活動受限等。②環境評估:光線、地面類型、潮濕和光滑程度,樓梯扶手、臺階設計是否合理、浴室設計情況等。③其他方面的評估:鞋的類型和穿著情況,鞋(拖鞋)是否合適,衣褲是否合適,是否使用合適的輔助工具等。
3 預防
制定老年人跌跤預防護理措施的目的可降低跌跤發生的危險性。由于老年人跌跤常是多因素作用的,因此,針對老年人的預防不能是單一的,應該是多因素、多方面的綜合預防。
3.1治療原發癥
據評估存在的內源性因素,對步態不穩、平衡能力差者,使其進行功能鍛煉;對采用多種藥物者應減少用藥;對發生過跌跤者,應詢問跌跤的細節,加強心理護理,消除老年人的跌跤恐懼心理,穩定情緒,使預防護理措施有明顯針對性。
3.2加強教育
向老年人說明有關發生跌跤的一般知識,介紹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使老年人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引起警惕。跌跤更易發生于姿勢變化時如廁、站立、坐下、起床、上床、轉身等以及上第一級或下最后一級臺階或樓梯,應予注意,小心謹慎。
3.3改善環境
房間光線明亮,避免光線直射,夜間最好有地燈,電源燈應易觸及。地面應平整,物品放置有序,地面保持干燥。老年人穿鞋應合適,從安全角度設計及布置室內,盡量減輕跌跤后損傷。
老年人跌跤的預防需老年人本身、家庭以及醫護人員之間的相互協作,采取積極的綜合措施,防患于未然,盡量減少跌跤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朱志紅,鄒琳.老年人的跌跤問題及預防[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7,16(1):20-2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243-02
國際社會認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7%,即可視為老齡化社會[1];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過1.53億,占總人口的11%以上。預計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養老服務和保障等面臨巨大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中國面臨的最大人口挑戰[2]。目前,我國需要照料護理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而老年護理方面的人才卻嚴重匱乏,直接制約著老年護理的發展。因此,老年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就成為護理教育在“銀色浪潮”下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與現實問題。老年護理最早出現于美國,1900年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1961年設立老年護理專科小組;1966年成立美國護理協會老年護理分會;1975年頒發老年護理專科證書,《老年護理雜志》創刊;1976年提出發展老年護理學。瑞典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護理管理委員會。日本從1961年開始實行全民健康保健,1973年開始65歲及以上的老人醫療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從美、日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香港地區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內容中可見,對老年護理專業人員的素質和培養內容均有較高要求。
一、我國目前狀況
我國老年護理教育研究不僅起步較晚,而且數量也相對較少。這與我國各層次護理院校開設老年護理學課程較晚有關。在高等院校,老年護理學于20世紀90年代才陸續被列為必修課程[3];為滿足老年人的醫療保健服務需求,老年護理教育的研究必將進一步的增加、擴展與深入。老年人對醫療、保健、護理以及生活服務的需求大大超過其他人。據調查,65歲以上老人的兩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達46.6%;我國目前患癡呆的老年人口已高達600多萬人,每年還有大約30萬老人加入這個行列[4]。1999年中華護理學會正式成立“老年護理專業委員會”,在過去的20世紀里我國老年護理學科發展非常緩慢。
二、方法
1.調研。我們主要針對老年護理專業方向需要開設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研:①調研組。主要對樂山、眉山兩地的綜合醫院和老年病專科醫院進行了現場調研。調研的單位包括:樂山市人民醫院、樂山市老年病醫院、樂山市中醫院、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眉山市人民醫院、眉山市中醫院、樂山市福利院、眉山市福利院、樂山市民政局、樂山市衛生局、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衛生局等10余家綜合、專科醫院、相關行政部門。②調研對象。主要是:樂山市、眉山市區內各級醫院的護理部主任或副主任、臨床醫師、相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等;護理專業畢業生與在校生;全省同類院校相關專業同行。③調研方法。進行實地訪談、信函調研、電話訪談、問卷調查,召開專家訪談會與專業指導委員會等。
2.調研報告形成。調查樂山、眉山地區等十余家醫院,對老年護理的需求情況是100%,都需要老年護理專業方向的護士。經了解,目前四川省尚未開設有老年護理及相關專業的學校。通過調研了解醫院用人的素質與能力要求以及用人單位對我校護理專業方向(老年)開設必要性及課程設置的意見;形成調研報告;交由各教研室討論、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討論形成正式報告。①開設老年護理專業的意義。樂山市早在1996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末,樂山市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為58萬,占全市總人口(350萬人)16.6%。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5.7萬人,90歲以上老年人8789人,百歲老人342人,最高年齡達110歲,純老年人家庭人口5萬余人。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我市養老服務機構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老人健康及醫療護理需求,各種養老機構,如福利院及老年護理院等應運而生,贍養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機構養老模式的轉化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加重。養老服務業對從業人員有較特殊的要求,特別是對需長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務人員具備相當的醫療、護理知識。從事老年護理的專業人員將是擁有龐大的數量的社會崗位群體。②老年護理專業的地方需求。樂山市人口有300多萬,而65歲及以上人口40多萬,占12.2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護理以及生活服務的需求大大超過其他人,醫療衛生方面的人才匱乏問題十分突出,對樂山市各種產業的建設以及健康和諧的發展都產生了相對的制約作用。老年護理人員成為緊缺型人才,特別是老年護理教育明顯滯后,老年護理專科護士的培養幾乎是一項空白;對于地方需求而言,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開展。養老服務業對從業人員有較特殊的要求,特別是對需長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務人員具備相當的醫療、護理知識。根據我院2013年、2014年專業調研統計,樂山、眉山兩市護理人才缺乏,特別是老年護理人員及高級護理技術人才缺乏。樂山、眉山兩地市護士缺編數6930左右(按“十二五”全省醫療機構床位、人員配置規劃)。調查、統計顯示:樂山、眉山兩地市需要一批高層次的技能型護理人才(見表1)。③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形成。目前,我們已經擬定了老年護理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服務地方經濟護理行業的發展,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能運用本專業的知識方法,會本專業操作、技能,具備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適應國內外護理事業發展和衛生服務需求,能在國內或國外各級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專業建設
1.專業課程體系:積極開發基于護理工作過程和職業標準、立足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體系,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形成“知識、能力、素質三線并進,基本護理、專科護理、綜合護理能力三能合一”的大專業、小方向課程體系。
2.專業課程設置:專業改革與建設的核心是課程。①增設了高職老年護理方向課程模塊,包括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營養與食療、老年護理(含老年用藥)、老年康復、老年口腔護理、老年照護等6門課程,共計200學時,加上原專業課程模塊中老年護理學和老年精神護理共264學時和老年方向課程見習、臨床老年護理集中實習等。②修訂確立了綜合醫院和養老機構兩段式(醫院8個月、養老機構1個月)畢業頂崗實習;與峨眉山市養老院、樂山市老年病專科醫院、上海東海老年護理醫院等簽訂合作協議,確保老年護理專業方向學生的順利實習。③增加人文課程,提高人文素養。采納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意見,增加了護士人文修養、護理禮儀與護患溝通等人文課程,2個模塊共計64學時;從而形成了突出老年護理專業方向特色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
四、專業團隊建設
老年護理師資水平直接影響老年護理教育的發展。師資水平提高離不開團隊建設,專業團隊建設是提高教師教學整體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組建了老年護理專業教學團隊,配備有專業主任,鼓勵專業教師外出學習、提高,不斷提升專業教學能力。
專業的改革與建設關系到高職高專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關系到學校能否滿足學生擇業的需要從而吸引更廣泛的生源以保持專業的相對穩定性。通過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能力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將護理教育理念、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理念和課程理論與具體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現轉變觀念、鍛煉教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社會的目的,這是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最后歸宿。我們通過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能力建設,培養出醫院用得上、能從事老年護理的專科護士;同時,也加快了我院老年護理專科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并為本地區老年協會在職人員、養老院管理人員、養老院護工提供多種形式的老年護理繼續教育培訓活動基地。
參考文獻:
[1]李法琦,司良毅.老年醫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
[2]翟德華.當前我國民營養老機構人力資源短缺的經濟學分析[J].老齡科學研究,2014,(1).
關鍵詞:老齡化 老年護理 人才培養
我國自1999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急劇增加,成為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2273萬人,2013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1】。按照聯合國的測算,2030年,中國65歲老年人口比例將翻一番達17.4%,2050年更上升至27.8%【2】。而我國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嚴重匱乏,急需大量具備高素質的專業護理人才。因此,大力發展老年護理事業,加強老年護理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實用型老年護理人才,是當前一項重要工作。
一、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與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缺乏相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不但健康水平下降,失能率和殘障率也會迅速增加,需要專門的長期照護。同時,老年人的殘疾率和因病臥床率也隨年齡增長而增高【3】。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需要更多的專業護理人員為日益增加的老年人提供專業幫助。目前我國醫院中護理人員配置就很缺乏【4】,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和養老模式的變化,各種形式的養老機構迅速增加,老年服務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從事老年事業人才缺乏的問題也隨之突顯出來,其中包括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護士。
然而,目前我國從事老年護理的群體多是非專業人員,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由于老年護理工作累、待遇較差、社會地位較低等原因導致老年護理基層人員隊伍的發展動力不足【5】。另外,現從事老年護理的人員學歷普遍較低,且沒有或很少接受過老年護理相關知識培訓和系統的教育,大多是下崗工人或家庭婦女,通過"師傅帶徒弟式"的方式學習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技術。缺乏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和專業照顧,然而這正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因此,培養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老年專業護理人才迫在眉睫。
二、我國老年護理學科發展相對滯后
相對于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我國老年護理教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緩慢發展,到了80年代,我國政府開始對老齡事業有了一定的關注,隨之老年護理也受到了一定重視【6】。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護理學》才被全國多所護理高等院校列為必修課程,尚未在全國普及,《老年護理學》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1999 年中華護理學會正式成立"老年護理專業委員會", 有關老年護理的研究開始起步。在過去的20世紀里我國老年護理學科發展非常緩慢。
三、我國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現狀
1.老年護理課程設置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從本科到中職各層次護理專業教育中還沒有開設專門的老年護理專業,對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尚屬空白。老年護理教學起步較晚。1994年,在護理教學中增設《社區護理學》課程,其中涉及部分老年保健和慢病管理等內容。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衛生部對護理專業的課程結構做了調整,增加了《老年護理學》課程,但一般高等院校只在臨床護理專業中開設幾十個學時的《老年護理學》課程,由于學時有限,學生只是粗淺地了解老年護理知識,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護理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老年護理是一門多學科交叉、實踐性強的課程,目前,多數護理院校只是開設《老年護理學》課程,其教材在課程內容上沒有體現老年護理的特殊性,尤其是心理健康評估和老年人臨終關懷等內容較少涉及。其他老年護理相關的課程,例如老年護理心理學、老年倫理學、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很少涉及。可見,目前我國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教育體系還遠未成熟和完善,老年護理學科的發展尚不能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2.老年護理師資隊伍嚴重缺乏
師資隊伍水平直接關系到老年護理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從事老年護理教學的師資大多是醫院從事臨床護理或院校教學的教師,雖然在臨床工作中可能接觸老年患者,但她們未接受系統的老年護理專業培訓,缺乏為老年患者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經驗。嚴重限制了老年護理學科質量的提升。
3.老年護理實習場所有限
目前,護理專業學生見習、實習的場所是醫院,部分醫院設有老年病房,由于時間和師資的限制,學生并未系統的學習老年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能。社會上雖然有養老機構,但多數僅限于生活照料,缺乏專業人員的照顧,且沒有教學資格。
四、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建議
1.老年護理觀念轉變
由于我國老年護理教育起步較晚,無論是社會還是專業護理人員對老年護理的認識都存在誤區,認為老年護理是對老年患者的護理,社會上的養老機構就像老年人的大家庭,僅提供生活照料,并不是真正的護理。這些現象與"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是不符的。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齡老年人的不斷增加,老年護理的服務場所應從醫院擴展到社區、家庭、養老機構,老年護理的服務內容應從疾病擴展到老年人群的身、心、社會、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這些都需要老年護理人員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老年護理技能。
2.完善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方案
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已經正式批準護理學專業成為I級學科,這也為我國老年護理學專業申請成為二級學科提供了可能性【7】。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明確其學歷要求、知識技能水平等,加快我國老年護理學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項目的申報和建設,可參考發達國家成功經驗,設立老年護士的準入資質,將老年護理人才分為養老護士助理、養老護士及專科護士,明確其職責【8】。采取分級護理,并為在職護理人員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多渠道培養老年護理人才。
3.提供老年護理人員的職業發展平臺
良好的職業安全保障、優厚的福利待遇、廣闊的發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老年護理也不例外。國家應出臺相應政策,保障老年護理人員的職業待遇、職業發展、職稱晉升等,增強老年護理的職業吸引力。
21世紀我國的老年護理機遇與挑戰并存。老年護理教育應結合我國老齡化的特點,在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更新老年護理觀念,拓展老年護理范疇,完善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新途徑,達到健康老齡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老齡化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王羚,汪時鋒. 老齡化問題需提前科學規劃[N]. 第一財經日報,2011,4:A02.
[3]劉宇,郭桂芳.我國老年護理需求狀況及對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4):5-9.
[4]賈秀蓮.我國應全方位開設老年護理專業[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2):282-283.
[5]吳敏,李士雪,Ning Jackie Zhang,等.濟南市機構養老服務的定性研究:老年護理人員現狀.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11):729-730.
[6]高文榮,李春瑛,李彩福.我國老年護理教育現狀與展望[J].科技資訊,2011,36:235.
[7]姚莉.澳大利亞養老護理事業面面觀[J].中國衛生人才,2012(3):74-75.
【關鍵詞】 臨床護士; 跌倒預防; 德爾菲; 量表
【Abstract】 Objective:To develop an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whether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are in place.Method:On the theory of the principle of “5E” framework,and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domestic and overseas fall related literature,the causes of hospital falls were analyzed,and with nurses and hospital logistic staffs were interviewed.Then modifications and additions of the items by the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Result: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evaluation scale was Initially formed,which contains 5 areas,11 dimensions and a total of 65 items.Two rounds of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 showed that experts had highly enthusiasm,individual authority coefficient of experts>0.70 and the group authority coefficient of experts was 0.92,expert opinion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respectively were 0.179 and 0.407.Conclusion:The “5E” injury prevention principle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evaluation scale, by which the clinical nurses can find the shortcomings of fall prevention,so as to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personal qualities.
【Key words】 Clinical nurses; Fall prevention; Delphi; Scale
First-author’s address:Nursi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21
跌倒是突發、不自主的改變,患者摔倒在地面、或更低平面的非故意事件[1]。跌倒是住院患者經常發生的不良事件之一,美國衛生健康與質量研究機構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2],在美國每年大約有70~100萬住院患者會發生跌倒。跌倒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會延長其住院天數,導致醫療費用的增長,而因此導致的醫療糾紛也呈上升趨勢[3]。因而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成為醫院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4];同時,護士作為主要參與者,預防跌倒也成為護理人員不斷研究的課題[5]。2011年衛生部頒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按照國際公認的傷害預防策略“5E”原則,即Education教育;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環境改善;Engineering工程學;Enforcement強化執法和Evaluation評估[6],來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預的措施,可見跌倒預防是一項多部門合作工程。而國內外跌倒預防策略的研究多為臨床實踐指南,涉及跌倒預防措施的宏觀內容,未將條目細化,在實際應用中還需進一步研究;而且只給出證據等級,不能以量化打分的形式評價臨床跌倒預防落實情況。本研究以“5E”原則作為理論框架,借鑒國內外跌倒臨床實踐指南,將其內容細化、量化,通過德爾菲專家咨詢,初步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為系統全面的評價護理人員跌倒預防“做的怎么樣”提供測評工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課題組成員由山西省某三甲醫院的主任護師1名,護理碩士研究生4名組成。主任護師為課題負責人,主要探討量表的理論依據、選擇專家咨詢對象;護理研究生則負責收集資料、設計專家咨詢表、整理分析專家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1.2 收集和篩選條目,建立條目池 查閱國內外跌倒預防相關文獻,參照現有研究成果如:復旦大學胡雁教授構建的《住院患者跌倒預防臨床實踐指南》和《患者十大安全目標》等[7],從中收集與所擬定量表理論框架相符合的條目。另外,分析某醫院3年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成因,從21例跌倒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和對應的整改措施中,提取指南及研究成果中未明確提到的跌倒預防相關條目,進一步補充條目內容。具體有“加強護士的宣教及溝通能力”、“宣教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因人而異”、“加強陪侍人管理,陪侍人變更及時通知護士”、“對于高危患者,床頭懸掛防跌標識”、“地面有臺階,制作小心臺階的標識”、“護士要加強關鍵時段的巡視”等。訪談醫院護士、后勤人員(保潔員、設備維修員等),根據訪談結果擬定相關條目。訪談山西某三甲醫院老年科護士10名,內容針對住院患者的防跌倒宣教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護士評估和執行能力;選擇老年科保潔員2名,設備維修處人員1名進行訪談,內容是從工作職責考慮,與護士合作預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綜合上述方法,經過課題小組成員反復討論,形成最初的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專家咨詢問卷,包含5個領域,12個維度,共82個條目。
1.3 咨詢工具 專家咨詢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專家咨詢表及填寫說明,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即5“很重要”、4“重要”、3“一般重要”、2“不太重要”、1“不重要”的形式記分;并設有增加、修改、刪除欄。第二部分為專家基本信息和專家自我評價內容。
1.4 咨詢對象 遵循專家遴選標準和原則:選擇全國10個省市北京、上海、山東、廣西、廣東、四川及山西等16所三甲醫院的20名從事護理研究、護理管理和臨床護理的護理專家,具備中級以上職稱,本科以上學歷,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曾從事一線臨床護理工作及擔任護理管理職務[8]。事先通過短信、郵件的形式與山西省外護理專家取得聯系,借助2015年在上海舉辦的“中華護理學第七屆全國自然災害研討會”平臺,當場發放和回收問卷;未參會的專家以電子郵箱的形式發放,20 d左右回收。山西省內的專家親自發放問卷,2周之內收回。兩輪專家咨詢在2015年8-12月內完成,兩次專家咨詢間隔28 d。
1.5 條目內容篩選標準 條目篩選方法,沒有統一的硬性規定,根據研究本身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9]。本研究對重要性賦值均數>4.5,變異系數
1.6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整理后錄入Excel表格中,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各條目的均數、標準差及變異系數,以及專家積極性、專家權威程度和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系數)。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咨詢專家的一般資料 20名專家來自全國10個省市16所三甲醫院,均從事護理管理和護理研究等領域,專家詳細信息見表1。
2.2 專家的積極性 專家積極性用有效問卷回收率表示[10],本研究第一輪專家咨詢中,發放問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第二輪專家選擇同第一輪,發放問卷20份,回收16份,回收率為80.0%,有效率為100%。兩輪專家咨詢問卷回收率均在80%以上,其中第一輪中有16名護理專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占到總人數的80%,第二輪中有7名護理專家提出了寶貴意見,占到總人數的44%,說明邀請的專家非常重視此項研究。
2.3 專家的權威程度 專家權威系數(q)由專家學術水平權值(q1),專家熟悉程度權值(q2)和專家判斷依據權值(q3)3個方面計算。權值參考[11],專家學術水平賦值:正高、副高、中級,分值分別為1.0、0.9、0.7。專家熟悉程度賦值:非常熟悉、比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值分別為1.0、0.8、0.6、0.4、0.2。專家判斷依據賦值,見表2。一般認為,專家權威系數大于0.70為可接受信度[12]。個體專家系數均>0.70,群體專家系數為0.92。見表3。
2.4 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 指全部專家對全部條目給出的評價意見是否存在較大分歧,一般用變異系數(CV)和專家意見協調系數(W)來表示[13]。變異系數越小,協調系數越大,說明專家的意見越一致[14]。協調系數反映全部專家對全部條目的協調程度,同W表示協調系數。兩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W顯著性檢驗均為P
2.5 專家咨詢結果 第一輪專家咨詢中,3位專家建議將5個領域表述換為:教育、患者環境安全、生活用具、醫院內部管理、評估評價。將“Ⅰ教育”中的“后勤人員”歸到“Ⅳ醫院內部管理”中的“團隊協作”部分,同時增加維度“溝通”。根據條目篩選標準,保留與刪除條目。調整部分條目的先后順序或另外增加條目,將內容和性質相似的條目放到一起。此次專家咨詢刪除25項,增加46項。第二輪專家咨詢中,修改11個條目內容,將部分條目予以合并,刪除20項。1位專家針對“Ⅲ生活用具”中條目較少,包含2項維度,建議減為1項。2位專家提出:各條目增加實施主體。最終形成包含5個領域,11個維度,共65個條目的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所有條目重要性賦值均值>4.50、變異系數均
2.5.1 “Ⅰ教育” 維度一“患者”:(1)護士能為新入院患者介紹病區環境設施、安全須知,并囑咐仔細閱讀《患者和家屬告知書》后簽名;(2)護士提醒患者注意防跌倒宣傳海報,各種防滑跌標識;(3)護士告知患者如廁或需要協助時請及時按呼叫鈴;(4)護士指導患者穿尺寸合適的衣褲、鞋襪,鞋底防滑;(5)護士告知患者在衛生間及水房行走時應注意安全;(6)護士告知使用床欄的患者,上床后及時拉起床欄,如需下床請先將床欄放下,切勿翻越,以防不慎跌床;(7)護士告知肌力減退的患者不要走過陡的樓梯或臺階,上下樓梯時使用扶手欄桿;(8)護士指導尿頻、尿失禁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9)護士告知患者按醫囑正確用藥,服用鎮靜安眠藥前先如廁,服藥后及時上床休息,不要輕易下床,防止跌倒;(10)護士告知患者按醫囑正確用藥,服降壓藥后改變要緩慢,生活起居做到3個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30 s再站起,站30 s再行走);(11)護士告知餐前胰島素注射患者,注射后30 min內按時進食到口,避免低血糖而跌倒;維度二“陪侍人”;(12)護士告知陪侍人,當他們離開或更換時應通知護理人員;(13)護士告知陪侍人,在患者如廁或單獨活動時需要他們陪同;(14)護士告知陪侍人,在運送患者進行院內檢查時要做好患者安全防護。
2.5.2 “Ⅱ患者環境安全” 維度三“患者環境安全”:(15)護士在使用床旁儀器設備后,能將其放回指定位置;(16)護士將床旁儀器設備的電線卷起,以免發生絆倒;(17)護士將使用后的床尾搖把立即收回;(18)護士上班時段,扶手處無衣物搭晾;(19)護士督促患者將常用生活物品和呼叫器置于合理位置;(20)護士督促患者將尿壺、便盆放于易拿位置;(21)護士督促患者將暫時不用的物品放入柜里,保持病房空間寬敞(22)護士督促患者將桌椅盡量放置在角落里,加大活動空間;(23)護士督促患者將衛生間(水房)所有物品擺放有序,無雜物堆放,使空間寬敞;(24)衛生間門上貼“行動不便者避免單獨入廁”的標識;(25)跌倒高危患者床頭放置“防跌倒”標識;(26)途徑衛生間(水房)的通道有“小心滑跌”清晰標識;(27)有臺階處,貼有“小心臺階”的標識28病區內有路徑指示標識。
2.5.3 “Ⅲ生活用具” 維度四“生活用具”:(29)護士幫助患者調節床高,以患者坐床上雙腳平放在地面為宜(;30)護士及時將床腳剎調為制動狀態;(31)護士要求腿腳不便者合理配備助步器,且助步器尖端有防滑墊;(32)在轉運患者時,護士將床欄固定穩妥;(33)護士對煩躁患者合理配備和使用約束帶。
2.5.4 “Ⅳ醫院內部管理” 維度五“護理管理”:(34)護士積極參與科室跌倒預防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35)護士積極參與科室定期召開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會議;(36)護士認真履行科室的排班制度,與其他護理人員合理調班;(37)晨會及交接班時,護士及時、準確的交接高風險跌倒患者情況;(38)護士按照跌倒(低、中、高危)等級實施相應的措施,并同患者在跌倒評估和防范措施記錄單上雙簽字;(39)在(節假日、夜間、中午)等特殊時段,護士加強宣教與防范;(40)護士認真學習護理部提出的有關跌倒預防整改措施;(41)患者一旦發生跌倒,護士立即通知值班醫生和護士長;(42)護士運用根因分析法等質量管理工具科學分析跌倒原因。維度六“溝通”:(43)護士與醫院其他部門、醫療廠商等溝通,為患者提供跌倒預防的信息和技術;(44)護士及時向醫生和患者及家屬提供最新跌倒相關信息;(45)當患者治療方案中存在跌倒隱患,護士及時與醫生交流、討論;維度七“團隊協作”;(46)護士主動巡視病區環境,及時告知保潔員隨時清理地面水漬、雜物,濕拖地面時,提醒避免拖布過濕,豎起醒目防滑警告牌;(47)配膳員在發餐過程中,護士及時提醒其清潔湯漬潑灑的地面;(48)當醫療設施出現故障(床擋、床腿、輪子、平車、輪椅等)或科室燈泡損壞或光線昏暗時,護士及時通知相關人員檢修;(49)維修人員施工時,護士提醒其豎起醒目警示牌;完工后能夠及時清理地面的殘渣,維修設備勿遺留在病區。
2.5.5 “Ⅴ評估評價” 維度八“評估時機”:(50)對新入院和科室轉入患者進行首次評估(有些科室將轉入患者視為新患者);(51)護士在患者病情變化后重新評估,保持動態評估;(52)護士在患者跌倒后,及時評估患者生命體征和傷情等;(53)服用易致跌倒的高危藥物后,護士及時評估;維度九“評估內容”;(54)使用跌倒風險評估量表時,護士結合肌力步態檢測方法和自理能力量表等;(55)護士使用醫院環境查檢表,定期監測醫院環境設施中存在的跌倒危險因素;(56)使用跌倒風險評估表時,護士全面評估,并做好記錄。見跌倒風險評估表;(57)護士全面評估患者跌倒外在風險因素,并做好記錄;維度十“評估執行”;(58)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和護理級別確定巡視頻次,及時解決患者需要,加強巡視;(59)護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書面、口頭、視頻、講座等通俗易懂和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60)護士將跌倒風險分級,確定跌倒高危患者;(61)護士將評估結果為低危、中危、高危的跌倒患者分層管理。維度十一“護士自身宣教評價和護士自身素質”:(62)在宣教后護士及時評價患者及家屬對宣教內容的掌握情況,強化宣教;(63)護士熟悉評估時機,準確、清晰、完整填寫跌倒風險評估表;(64)護士具備跌倒預防相關知識及采取相應措施的決策能力,能夠有效落實跌倒預防措施;(65)護士具備“跌倒風險評估表重點不止在分值,焦點應轉向跌倒危險因素”的意識。
3 討論
3.1 德爾菲專家咨詢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德爾菲是通過通信或其他匿名方式,請專家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對某項研究作出評價,并將專家意見收集匯總[15]。本研究通過兩輪德爾菲專家咨詢,地域范圍較近的專家,親自發放與回收問卷;地域范圍較遠的專家,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與回收,發放問卷之前先征得專家同意。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專家積極性高,部分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可見專家對本研究內容非常重視和支持。本研究嚴格遵循專家入選原則,選擇全國10個省市三甲醫院的20名護理專家,從事工作為護理相關領域。專家人數在“15~50人”[8]的范圍內,專家地域輻射廣,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專家均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均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9名,博士2名;具備正高職稱者13名,副高職稱者5名;擔任碩導者12名,博導者2名。統計結果顯示:專家權威系數大于0.70,可見專家權威性很高。
3.2 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的理論框架的確定 本研究以“5E”原則為理論框架初步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具有科學性。由于“5E”傷害預防策略,涵蓋領域多、內容較全面及其有效性在很多國家的應用實踐中都得到證實[6]。而且,跌倒經常給住院患者帶來傷害,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有證據表明: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跌倒后損傷程度更嚴重,其中腦和下肢損傷是最致命的傷害,死亡率達78%[16]。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住院患者越來越多[17],跌倒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發生率較高,且傷害較為嚴重。近年來,在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原因的作用下,心內科、神內科和老年科成為跌倒高風險科室[18-19],因此構建關于老年患者的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非常必要。由于經過兩輪專家咨詢,修改和完善部分條目內容;刪除均值0.20的條目,以及刪除不符合臨床實際的條目;每個領域增加由專家經驗得出的條目;針對各領域對應條目的內容,個別專家給出了恰當的名稱,對5個領域的表述進行了轉換。其中“教育”指教育對象,針對患者及陪侍人開展的宣教;“環境改善”指管理患者環境安全;“工程學”指給住院患者提供生活中的幫助;“強化執法”指醫院內部規章制度的管理和團隊協作;“評估”指評估的內容和時機以及護士自身素質的評價。因此,基于“5E”傷害預防原則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內容全面,條目具體,可操作性強,在評價臨床護士跌倒預防工作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反饋機制進一步督導和完善臨床護理工作。
3.3 構建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的意義 在預防住院患者跌倒方面,雖然醫院采取的措施有:評估表的使用、張貼防跌倒海報和標識、跌倒不良事件上報等;也有研究表明,全方位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20]。但這些工作護士是否真正落實,以及實施效果如何,需要開發一種測評工具提供客觀的評價,通過評價及時發現臨床跌倒預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疏漏,從而提出整改措施,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和自身素質,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最大限度的保證患者安全。
本研究初步構建了臨床護士跌倒預防評價量表的基本框架和內容,由5個領域、11個維度、共65個條目組成,內容較具體完整。今后的研究中還需對其進行權重分析,以及通過實際調查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量表條目內容,并檢驗其信效度,在臨床應用中探討量表的適用性,以期形成量化評價工具。從而使臨床護士能夠通過打分的形式評價自身跌倒預防實施效果,防漏補缺,減少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Deandrea S,Lucenteforte E,Bravil F,et al.Risk fa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ylsis[J].Epidemiology,2010,21(5):658-668.
[2]梅荷珍.住院病人跌到的原因分析及護理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1):68-69
[3]牛艷萍,崔忠,等.住院患者跌倒風險防范體系構建[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4,21(2):31-34.
[4]邢桃紅,王朝娟,朱曉敏,等.提高高危住院患者預防跌倒依從性的實踐及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9):1080-1083.
[5]王克敏,羅橋端,毛麗莉,等.三級醫院住院患者跌倒與墜床相關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3):258-259.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9.
[7]成磊,胡雁.住院患者跌倒預防的循證實踐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8]陳潔瑜,黃麗華.基于循證構建住院患者DVT的預防策略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9]高云,李亞潔.一級護理質量評價標準的構建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09
[10]陳曉君,黃麗華. 基于循證構建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模型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11]劉于~,姜安麗.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測評工具的構建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12]曾光,李輝.現代流行病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250-270.
[13]張真,楊輝.護士長勝任力測評問卷的編制及其信效度檢驗[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2.
[14]林清然,陳偉菊.應用德爾菲法構建預防住院患者跌倒的護士培訓課程[D].廣州:暨南大學,2014.
[15]郭秀花.醫學現場調查技術與統計分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16] Rau C S,Lin T S,Wu S C,et al.Geriatric hospitalizations in fall-related injuri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 Resuscitation & Emergency Medicine,2014,22(22):1-8.
[17]王玉萍,梁磊.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及護理敢于措施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7):188-190.
[18]曾秋容.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1):50-51.
[19]康風娟,楊麗娟,齊亞平,等.神經內科老年患者步態與平衡訓練預防跌倒的效果研究[J].護理學報,2015,22(8):46-48.
1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表現
1.1 精神狀態方面 主要表現為腦功能減低:出現思維遲緩、反應遲鈍、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的還可產生幻覺、人格解體、疑病觀念等癥狀。
1.2 情感方面 主要表現為感情淡漠、悲觀絕望、憂心忡忡、愁眉不展、消極厭世、喪失自信;常常緊張不安、疑神疑鬼、杞人憂天;有的甚至有自傷、自殺的企圖。
1.3 軀體狀況方面 主要表現為行動遲緩、少言寡語;有的還有睡眠障礙。
2 老年抑郁癥的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根據老人的癥狀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思想有顧慮、精神緊張的患者應多加安慰,使其情緒穩定,消除顧慮,克服自卑情緒,消除不良的行為習慣。提高人際交往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引導老人多與患者、醫生及護士進行心理語言溝通,適時傾訴苦悶心情,隨時注意老人的心理動態,多關心,多問候,耐心傾聽老人的敘述,掌握其癥狀、思維、信念、情緒和行為,讓老人最大限度傾訴內心的痛苦,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
1.2 生活護理 病房里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應做到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給老人創造安靜、和諧、舒適的居住環境。勸導患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起居定時的習慣,且不可嗜煙酒,下午和晚上不喝濃茶或咖啡,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飲食,晚餐不宜過飽,少食肥肉及不宜消化的食物,忌食油炸食品,保證營養供給,多飲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1.3 安全護理 因老年抑郁癥患者多有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在患者情緒恢復以前,家屬必須24 h陪護在患者身邊。如患者有企圖自殺的歷史,情緒低落,表現為緊張、無助、無望、經常哭泣、失眠、體質量減輕以及害怕夜晚的來臨,將自己與他人隔離,對現實中的或想象中的事物有負罪感,覺得自己不配生活在世界上。在抑郁了較長一段時間后,突然顯得很開心,且無任何理由,問一些可疑的問題,議論死亡與自殺,表示想死的意念,常常發呆,對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有條不紊表現出異常的興趣,收集和儲藏繩子,玻璃片,刀具或其他可用來自殺的物品時,最好不要讓患者獨自活動,不能有絲毫懈怠,甚至患者上廁所時間長了都要進廁所看看。不要將水果刀等危險品放在患者身邊,以防發生不測。凡能成為自殺、自傷的工具、藥品都妥善保管,不可大意。發現身體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向醫生匯報。
1.3 服藥護理 老年抑郁癥患者服用藥物時,要倍加注意,由家屬保存,以確保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按時定量服藥,避免患者一次吞服。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因為這類患者反應欠敏感,年齡較大,主動性較差,又不能用強制手段,所以對于他們應對護理人員強調更多的是耐心和獻身精神[2,3]。
4 加強體育鍛煉
幫助老人協調與病房患者之間的關系,平時鍛煉老人收拾床鋪、清洗衣物,保持室內衛生,讓老人活動起來,分散患者對消極想法的注意力,并增強患者的毅力,提高自信心,讓患者意識到在病房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應負的責任。要鼓勵督促患者堅持鍛煉,如散步、打撲克、玩麻將、棋類等,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以促進身體健康,減輕疲勞,增加愉,從而產生對生的渴望。
總之,護理過程中綜合考慮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因素,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給予老年人有效的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積極與患者溝通、重視心理護理、進行健康教育和加強生活護理等。患者抑郁癥狀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治療過程中鼓勵患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配合臨床護理,指導患者控制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改善睡眠,緩解焦慮情緒,提高老年抑郁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老年人心理功能的整體水平,增強老年人適應社會的能力,就可以降低其抑郁癥狀的發生率。護理過程中同時顯現出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素質起著關鍵性作用,護理人員應具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臨床護理患者同時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針對引起老年人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在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預防性護理上下工夫,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護理人員將在老年抑郁癥的預防、診療、護理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張明園.精神科量表評定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4-36.
摘要目的:提高醫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及早發現風險隱患,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方法:對2010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手術病人118例非懲罰性記錄報告顯示的護理不良事件分析其主要原因,與2011年1~12月采取風險評估、安全管理等對策167例老年手術病人實行前后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在壓瘡、藥物相關問題、導管滑脫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利用風險評估表量化評分,識別高危人群,采取預防措施,細化安全管理,對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老年病人;手術;風險評估;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63
作者單位:066004石家莊市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朱俊青: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通信作者:鄭素芬
基金項目:河北省衛生廳課題(20120287)
我國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醫學技術的進步,使高齡手術病人數量不斷增加,由于老年生理機能及心理承受力的衰退,很多病人還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住院期間易發生跌倒、墜床、管路滑脫、壓瘡、燙傷及藥物相關因素等不良事件[1],造成傷害,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降低病人及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引發不必要的糾紛。為此,我科自2011年開始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風險意識教育,采用風險評估表量化評分,強化老年手術病人的風險評估,細化安全管理,采取個體化、預見性措施,把以往出現問題后的被動處理改為主動防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60歲以上手術老年病人共118例為研究對象,年齡60~88歲,平均69.20歲。病種主要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膽管切開術、膽管癌肝癌切除術。
2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手術118例病人病例,非懲罰性記錄報告顯示的不良事件包括跌倒燙傷、壓瘡、藥物相關問題、導管滑脫、投訴等,采用頭腦風暴法,分析發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措施不科學、風險意識低、護患護醫溝通不良、評估不準確、環境設置、安全教育及措施不到位等[2],自2011年1月開始制定管理對策如下:
2.1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成立由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組成三級質量控制和風險評估小組,對護理工作中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歸類、分析,明確工作環節中的風險隱患、易發部位,明確風險管理的重點,制定針對性的規章制度[3];每月開展1次護理質量評議會,學習相關法律知識,進行案例分析,根據現存或潛在的風險不斷修訂原有的規章制度,完善護士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并嚴格落實;查找資料,制定專科風險評估流程和發生不良事件的應急預案,定期演練,人人掌握,以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流程提高醫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保證護理安全。
2.2風險評估改變住院期間出現風險后給予評估,采取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且評估無量化,更多依靠護理人員的主觀認知方式。采取壓瘡、跌倒、墜床的量化評分,評估在病人入院后6 h內完成,在入院宣教增加預防燙傷的內容,并根據科室特點增加了導管脫落危險因素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估。所有評估表常規每周評估1次,危險因素發生變化則隨時再評估。
2.2.1壓瘡采用Braden危險因素評估表評估內容包括感覺、潮濕、活動力、移動力、營養及摩擦力6個部分,總分值范圍6~23分,分值越少,發生壓瘡的風險越高。<18分提示有輕度壓瘡風險,給予病人床頭掛防壓瘡標志牌,利用文字和語言對病人及家屬進行防壓瘡知識宣教,并簽字告知,告知書入病歷存檔;<14分提示中度壓瘡風險,告知責任組長及護士長,依據病人病情、營養狀況、經濟能力、意愿等選擇預防壓瘡的措施,可使用減壓貼或涂擦藥物,使用氣墊床,加強翻身等個體化方案,責任組長及護士長每日跟隨交接班檢查措施落實情況,評估效果,不斷修正風險評分及方案。
2.2.2跌倒墜床的評估采用一張評估表,危險因素分為9大類,包括:年齡、既往史、疾病、意識、視覺、聽覺、活動能力、排泄、用藥情況。總分值范圍0~36分,總評分≥8分為高危人群,報告護士長,掛防跌倒墜床警示牌,預防知識告知病人及家屬,在告知書上簽字,執行相關防護措施,如:穿防滑鞋子;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處;夜間使用地燈;床邊勿放雜物等。和家屬溝通安排好陪護,提醒日常起居要做到“3個半分鐘”即醒后半分鐘坐起,坐起半分鐘再站立,站立半分鐘再行走[4]。對手術后意識不清、煩躁及處于半臥位時,使用約束帶和床檔。護士長要每日檢查措施落實情況,對依從性差的病人和主管大夫交流相關信息,共同采取干預措施。
2.2.3導管脫落危險因素評估表從導管類型、導管固定、意識、依從性4個方面評分,每項依據低、中、高危程度給予1,2,3,4分,如一個項目涉及多個內容則將分數累加,總評分≥8分為高危人群。掛防導管脫落警示牌,每班交接時查看導管情況并記錄,重力導管使用高強度外科膠帶或加壓固定膠帶,其他導管使用導管固定裝置,加強巡視,必要時給予約束。高危人群必須報告護士長,每天督查措施落實情況。
2.2.4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對病人依賴程度進行調查,得分在0~100分之間,≤40分表示重度依賴,41~60表示中度依賴,61~99分表示輕度依賴,100分表示無需依賴。所有病人入院時均要評估,手術后和恢復期病人需再次評估,影響活動能力的因素發生變化時再次評估。護士根據評分關注病人,與家屬溝通,安排陪護,協助完成基礎護理,保障安全。
2.2.5建立科室醫護交流的平臺鼓勵發表意見,每周1次溝通病人相關信息,提出問題,針對病人現存和潛在的風險進行討論,并提出改進方法。醫師的參與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從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2.3安全管理
2.3.1環境設置分析不良事件,在環境方面做了如下改變:公共廁所內配置坐便椅,廁所墻上增加扶手和掛鉤,洗漱間地面鋪防滑墊,病房廁所全部改為坐便,馬桶前方安裝緊急呼叫按鈕,廁所入口地面貼“防止跌倒”提示字樣。每間病房設健康教育宣傳欄,防跌倒防墜床預防措施、高血壓、糖尿病相關知識手冊放置其中,方便病人家屬隨時翻看。同時放在書報欄內供病人拿取。分配床位時盡量將老年病人放在距離廁所較近的位置。
2.3.2安全教育將安全知識教育具體化,操作性強,如:病人穿防滑拖鞋,地面濕滑時避免下地行走,不要私自使用熱水袋,睡覺時拉起床檔,呼叫鈴放在伸手可及處等,并要求在安全告知書上簽字。研究顯示[5],跌倒多發生在夜班時段,占到67%,和排泄有關的占到23.24%,在此時段,夜班增加對高危病人的巡視,責任護士增加安全教育的頻次,以引起病人家屬的重視,主動配合醫護工作。培訓學習各種導管的固定方法,了解各種膠布的特點,引進高強度外科膠帶和導管固定裝置的使用,妥善固定導管,防止脫管。
2.3.3藥物相關問題制定新的制度:實施雙人核對,反向核對,口服藥發藥簽字,病區內備藥設查對登記本,每月查對一次并記錄,輸液卡輸液完畢后雙聯核對簽字。巡視病房時觀察詢問病人用藥反應,耐心傾聽訴說,及時和主管大夫溝通病人用藥情況。
2.3.4心理護理增加護理人力資源,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接觸陪伴病人,對病人術前術后的焦慮、恐懼、擔心能及早覺察,與病人交流、耐心細致解釋相關問題,對焦慮嚴重的病人提請主管醫師注意,建議請精神衛生科會診,予以干預。針對老年病人不愿麻煩他人的心理,從治療的角度向病人解釋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鼓勵其有不適時及時告知醫務人員。
2.4評價標準比較2011年1~12月老年手術病人167例與2010年1~12月收治的118例老年手術病人發生的不良事件。
2.5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2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結果(表1)
注:2010年跌倒墜床燙傷4例,壓瘡5例,藥物相關問題6例,導管滑脫7例,投訴2例;2011年壓瘡1例,藥物相關問題2例,導管滑脫2例
4討論
醫療護理風險不僅對病人的健康權益和經濟利益構成危害,也會給醫護人員的正常工作和醫學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如果能夠關注各個環節的風險所在,那么風險的發生率會大大下降[6]。因而分析、識別護理工作環節中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建立工作流程,應急程序和預案,樹立全員風險意識,明確職責,標準化關鍵程序,避免過分依賴人的警惕性,是降低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
老年病人生理機能衰退,免疫和應激能力下降,應對手術的支持能力下降,風險增加,通過評估病人的主觀因素、客觀資料、一般情況及特殊變化,判斷病人病情變化,預測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做好安全預防工作,對潛在風險提前采取預防措施。使護理工作有預見性,同時做好心理護理和老年病人及其家屬的安全教育,醫護患之間共同協作,加強溝通,把各種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的保證病人的安全,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姜向娜,李凱.29例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分析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3,11(5):1217-1218.
[2]林亞妹,郭澤麗,陳惠.血液透析護理風險分析與管理對策[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347-348.
[3]李平.兒科護理風險與安全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0):92-94.
[4]黃海燕,劉蕾,盤雪嬌.跌倒墜床風險評估表在老年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昆明學院學報,2013,35(6):83-85.
[5]馮志仙,黃麗華,胡斌春.住院患者跌倒造成傷害的風險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23-327.
[6]賈俊格,胡云霞,安淑君,等.前瞻性護理業務查房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9):83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