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膝關節損傷的康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羽毛球運動 韌帶運動損傷 康復方法
羽毛球運動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在享受羽球樂趣同時,由于技術動作不規范鍛煉方法不得當,可能會帶來一些運動損傷,尤其韌帶損傷在其中占較高比重。很多愛好者發生運動損傷后,急救意識淡薄,未及時的采用康復治療手段,恢復效果不理想。本文幫助羽毛球愛好者了解關節損傷的成因及康復方法,提高康復意識,合理科學的進行鍛煉,提高運動壽命。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贛州市羽毛球館的廣大羽毛球愛好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校園網檢索中國期刊網上,中國知網查閱本研究相關文獻。
2.歸納分析法
對所得的結果與資料進行整理、系統分析、研究、總結。
二、主要的韌帶損傷類型、原因分析及康復方法
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的力量柔韌性不佳是造成膝關節損傷的直接原因。羽毛球運動過程中瞬時的變向、蹬轉、膝關節的屈伸,跳躍等.這些瞬間的動作變化很容易造成膝蓋的過度運動,造成前后交叉韌帶的損傷。
膝關節最好的康復是預防,要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與韌帶的力量訓練,特別是股四頭肌的訓練,以改善膝蓋的穩定性與靈活性。訓練的辦法可以采用蹲馬步,在蹲馬步的基礎上負重、采用走鴨步的方法進行訓練。急性膝關節韌帶損傷應該馬上休息,然后冷敷、加壓、抬高。如果感覺不適要及時就醫。如果出現韌帶斷裂可以考慮手術進行縫合,術后配合運動療法、物理因子療法。
(二)踝關節韌帶損傷分析及康復
踝關節最常見的就是韌帶的損傷,俗稱腳踝扭傷。發生腳踝扭傷的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規范、準備活動不足、肌肉力量不平衡等。踝關節力量不足、柔韌性差也是造成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
羽毛球運動技術中,在跑動的時候要利用前腳掌著地,還包括起跳和急停,使踝關節承受很大的壓力。另外肌力的不平衡導致踝關節更易發生內翻扭傷,外踝韌帶包括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的損傷更常見。
在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特別是注意外側韌帶的拉伸,平時要注意對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的練習。踝關節出現損傷應立即采用RICE治療措施,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包扎(compression)、患肢抬高(elevate)。在急性損傷中要持續進行冰敷,48小時后進行熱敷。48小時后采用物理療法(超短波、干擾電療法磁療法等),同時加以針灸、按摩。傷情恢復情況好轉后要考慮對踝關節肌肉力量的訓練,恢復踝關節的柔韌性,可以采用踝關節負重訓練等。
(三)腰肌扭傷分析及康復
腰肌勞損是指因為長期的運動造成的腰部肌肉、筋膜、韌帶或椎間關節等軟組織損傷。羽毛球運動對腰部的要求很高,很多動作會出現腰部彎曲或伸展動作,這些動作的不斷重復就會造成運動疲勞的堆積,導致發生腰肌的損傷。同時運動者準備活動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技術動作不規范、身體素質不高等也會造成腰肌的扭傷。
如果腰肌損傷要及時停止運動,避免損傷的加重。腰肌扭傷者易睡硬板床。可以采用理療、針灸推拿等傳統療法的方式進行康復。可以在患側部位貼一些肌貼,已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此外要進行核心肌群的訓練,以增加腰椎的穩定性、平衡性、協調性。常用的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有平板橋、俯臥平衡球屈膝、夾臀踏步橋式運動、俯臥腹斜肌旋轉等。
三、結語
本文論述了羽毛球的一些常見的韌帶損傷,預防是解決損傷最好的辦法,在發生急性損傷時要遵循RICE治療原則―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包扎(compression)、患肢抬高(elevate)。傷勢嚴重者要及時去往醫院進行救治,另外還要配合一定的運動康復手段進行康復訓練。建議在從事羽毛球運動時糾正自己的不規范動作;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適當的安排運動負荷,注重身體素質的練習;要加強易受傷部位肌肉力量、韌帶柔韌性的訓練等。以減少傷病更好享受羽球快樂。
參考文獻:
[1]陳亮軍. 羽毛球業余運動員常見的運動損傷及原因分析[J].2012.10.
[2]潘岳民.實用常見運動傷病中醫療法[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1.
【關鍵詞】 疼痛控制;單髁置換術;康復
為探討疼痛控制對人工全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 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對收治的86例行單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行不同的疼痛控制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行單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 男45例, 女41例, 最小年齡52歲, 最大年齡78歲, 平均年齡63.2歲, 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3例,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標準 ①排除合并嚴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病變患者;②排除合并凝血功能及肝臟功能障礙患者;③排除有精神病史或語言障礙患者;④排除伴有中樞性及外周性神經肌肉缺陷患者;⑤排除有、酒精、藥物濫用病史患者;⑥排除無法性硬膜外麻醉患者。
1. 3 方法 觀察組:第一, 術前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并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疼痛治療的相關知識, 使患者了解疼痛治療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使其積極主動的和醫護人員進行配合。第二, 藥物鎮痛, 術前1 h給予患者40 mg帕瑞昔布肌內注射治療, 術中則要給予患者切口及關節腔內50 ml鎮痛藥物注射治療, 其中包括200 mg布比卡因、5 mg嗎啡及0.4 ml濃度為0.1%的腎上腺素, 將其溶于50 ml生理鹽水內。注射部位為皮下組織、關節囊后方、髕骨支持帶、內外側副韌帶處、股四頭肌切開線附近。術后給予患者72 h冰療。首次使用帕瑞昔布后12 h、24 h、36 h后, 分別對給予患者40 mg帕瑞昔布肌內注射一次。術后48 h給予患者塞來昔布口服治療, 每12小時200 mg, 服用至術后第7天。第三, 干擾電鎮痛, 術后24 h進行功能鍛煉前, 給予患者干擾點鎮痛治療。使用EF-330型電腦干擾電疼痛治療儀, 并對干擾電的四個極片進行交叉放置, 將其放置于膝關節內傷、內下、外上、外下。并且要將連線交叉點處于患者髕骨中心, 將工作頻率控制在80~120 Hz之間, 1次/d。
對照組:術前不給予患者鎮痛藥物, 術后給予患者硬膜外自控鎮痛, 術后48 h將鎮痛泵拔除。給予患者72 h連續冰療。術后48 h給予患者塞來昔布口服治療, 每12小時200 mg, 服用至術后第7天。
1. 4 療效判定 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為依據進行疼痛評分。以0~10分計量疼痛程度。康復計劃完成情況:圓滿完成:術后四周, 完成康復方案95%以上;基本完成:完成康復方案75%~95%;未完成:完成康復方案低于75%。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膝關節活動時疼痛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48 h、72 h膝關節活動時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康復計劃完成情況對比 觀察組43例患者中25例患者為圓滿完成, 15例患者為基本完成, 3例患者為未完成, 完成率為93.0%;對照組43例患者中16例患者為圓滿完成, 18例患者為基本完成, 9例患者為未完成, 完成率為79.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方式, 其最終目的是改善功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并對畸形癥狀進行矯正[1]。術后患者是否可進行早期、自主、無痛的康復鍛煉則直接影響康復效果。然而該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 若不能有效的對術后疼痛現象進行控制, 則很難確保術后患者主動行早期康復鍛煉[2]。現階段臨床上用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鎮痛方式相對較多, 比如股神經阻滯、硬膜外持續鎮痛泵、關節局部鎮痛、靜脈鎮痛泵等, 但每種鎮痛方式都有自身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多模式鎮痛是合理的對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鎮痛藥物、鎮痛措施進行聯合使用, 從而達到有效鎮痛的一種鎮痛方式。術前預防性鎮痛可有效的降低患者術中及術后的疼痛程度。而帕瑞昔布可有效的對外周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進行抑制, 降低PGF2、PGE2、PGI2等的生成量, 從而有效的對初級疼痛刺激因子進行阻斷, 降低炎癥反應因子的活性, 最終可有效的降低中樞敏感化及外周敏感化[3]。因此, 其不僅具有超前鎮痛作用, 同時還能延續至術后由于炎癥所引起的組織損傷階段。術后4~8 h在硬膜外麻醉效果未徹底消失時, 關節局部麻醉效果已經開始生效, 同時配合帕瑞昔布的作用, 可有效的提高鎮痛效果。
總而言之, 對人工全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行多模式鎮痛方式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計劃順利實施,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江平.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炎55例療效分析陳虎.新疆醫學, 2013,3(1):71-72.
[關鍵詞] 激進康復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2(c)-01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2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in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September 2014 to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whether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no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mbin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36 case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atients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given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6 weeks and followed up for 6 weeks. The degree of joint motion and joint function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2, 4 and 6 weeks, and adverse reac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degrees of joint mo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of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scores of joint fun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in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the treatment had good safety. Conclusio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faster to get satisfactory function, with no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worthy for promoting in clinic.
[Key words]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Joint function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常見于劇烈運動或各種交通事故,損傷或斷裂后引起關節前后方向及旋轉不穩[1-2]。若未采取及時治療,則直接影響廣大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關節功能、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提示臨床上采取及時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訓練尤為重要。當前,臨床上存在多種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功能訓練方案,但何時采用何種強度、頻率的訓練尚未明晰,臨床醫生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性別、年齡、損傷程度、骨質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患者病情[3-4],為患者制訂高效且安全的術后康復治療方案。本研究主要探討激進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72例患者資料,患者均采用激進康復,根據是否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24~65歲,平均(48.32±7.61)歲;損傷原因:運動跌傷8例,交通事故25例,其他3例;損傷類型:單純前交叉22例,合并外側半月板6例。聯合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23~64歲,平均(47.96±7.32)歲;損傷原因:運動跌傷7例,交通事故26例,其他2例;損傷類型:單純前交叉20例,合并外側半月板7例。兩組性別、年齡、損傷原因、損傷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外傷史明確;②均為單側膝關節損傷;③符合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①合并骨折;②合并后交叉韌帶和/或側副韌帶損傷;③嚴重骨質疏松者;④因自身身體原因,不能堅持本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均采用相同手術方法,且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康復治療中對照組采用激進康復訓練,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3.1 激進康復訓練 結合患者實際病情,患者術前適量進行踝關節、足趾的屈伸活動,在活動中,若疼痛并不明顯,則練習股四頭肌收縮運動。術后2周內麻醉消退后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時間持續5 s,每組25次,每天進行6組;踝泵訓練需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25次/組,6組/d。術后24 h在疼痛可耐受的情況下患者拄拐患肢部分負重行走,不限制膝關節被動及主動活動度、閉鏈式及開鏈式活動,負重3次/d,5 min/次;膝關節活動度為0°~50°。術后2周,告知患者被動屈曲達到100°,并強化肌力訓練,盡量伸直患肢,訓練達到健側水平。術后3~4周,被動屈曲角度達110°,逐步加強患肢關節及肌肉力量主動屈伸訓練,并嘗試脫離拐杖協助下行走;術后5~6周,可調整患者夾板活動范圍達110°,若活動時,出現關節不穩狀況,則及時調整夾板角度及活動范圍,并及時糾正行走步態,避免異常步態對關節功能和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夜間可不帶夾板。每次康復訓練后給予30 min冰敷,如有必要g隔1 h后繼續冰敷,以減少康復訓練后關節滲出、腫脹及疼痛。應用支具固定期間,休息時支具固定膝關節于伸直位,防止因膝關節伸直功能缺失而致行走困難。
1.3.2 神經肌肉電刺激 取患者仰臥頭中立位,綜合考慮患者實際病情,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于患側上肢取肩部三角肌-岡上肌、旋前方肌-旋前圓肌,患側下肢取臀中肌-縫匠肌、脛骨肌-腓骨肌,患側軀干取胸鎖乳突肌-胸大肌、菱形肌-斜方肌,將電極均放置在患者機體上,肉眼可觀察到肌肉顫動收縮,上肢出現肩外展,腕背伸動作,踝輕度背曲且松弛等,在電刺激中應調整好電刺參數,單向方波,并控制間歇時間10~15 s,脈寬300 μs,電刺激頻率30 Hz,刺激強度20~30 mA,自動刺激,30 min/次,1次/d,7 d為1個療程,連續6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進行6周隨訪,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4、6周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及不良反應情況。關節活動度評價采用關節活動度尺,將測量臂與脛骨方向一致,分別測定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伸角度,準確記錄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評價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總分為100分,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2、4、6周,兩組關節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聯合組關節活動度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2、4、6周,兩組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聯合組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在治療及隨訪期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情況,安全性好。
3 討論
關節韌帶損傷在臨床上常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伸曲活動受到限制,且陳舊性韌帶損傷患者不能進行劇烈運動[6],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上常采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進行治療,具有微創、恢復快等特點[7],正逐步應用于關節韌帶損傷的臨床治療。為進一步提高術后效果,采用激進康復訓練及神經肌肉電刺激等術后延續治療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激進康復訓練是臨床上一種術后有效且安全的康復訓練方案,是手術治療的一種延續方案,又是關節功能快速恢復的有力保證[8]。臨床上多數關節韌帶損傷術后患者需接受康復護理,經適度運動刺激機體通路上各個神經元,并重建反射條件,調節興奮性,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相關研究表明,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采用有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幫助患者早日康復[9-11]。在康復訓練中,應綜合考慮患者實際病情,合理并科學地安排康復訓練,避免過度勞累及超負荷運動,減少康復訓練中的關節損傷,并告知廣大患者康復訓練前,做好熱身準備,特別是在機體各個關節部位;康復訓練中佩戴護膝,適度加強膝關節穩定性訓練,并加強雙下肢肌肉的平時力量訓練,保持機體各關節的靈敏與穩定。
神經肌肉電刺激是將肌電生物反饋技術與神經肌肉電刺激相結合一種治療方式,經預先設定程序的電刺激與支配肌肉的神經上發揮作用,引起肌肉收縮,同時提高機體的運動功能[12-15]。主動或被動的激進康復功能訓練,源于皮膚,機體關節各處深、淺感受器的信息傳入,可加速患肢處的血液循環,并促進病灶患肢周圍組織代償與重組,利于各機體關節組織發揮正常功能[14]。在激進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神經肌肉電刺激可將適度康復訓練與機體反射相結合,有效促進形成運動反應,經反復結合減輕突觸阻力,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建立神經通路,有效緩解神經元麻痹,有效促進患肢恢復關節功能[16-20]。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經神經肌肉電刺激和激進康復訓練后,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期及隨訪期未出現不良反應。
蒙延雄[21]研究中,對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分別采用漸進康復與激進康復,并比較兩組康復效果,結果顯示,與漸進康復訓練相比,激進康復訓練可以更早地恢復關節活動度,更快獲得良好的膝關節功能,并縮短了康復時間;但激進康復訓練存在患者早期主觀痛感較明顯的缺點,不利于患者的主觀依從。而漸進康復訓練較為溫和,更利于患者的主觀依從。本研究H采用激進康復,明確了激進康復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的協同作用,為臨床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激進康復治療提供參考。但缺少漸進康復與激進康復的比較研究,望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以探討更完善、更適用于臨床的康復方法。
綜上所述,激進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可明顯改善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關節活動度,且無不良反應,在前交叉韌帶損傷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和前景,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師東良,李靖龍,孟涵,等.前交叉韌帶損傷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塑[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59-62.
[2] 柯迪峰,宋洋,蔣歡.關節鏡治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8):47-50.
[3] 涂慶生,程建斌,吳康盛.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 20(29):183,185.
[4] Janssen RP,Reijman M,Janssen DM,et al. Arterial complications,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J]. World J Orthop,2016,7(9):604-617.
[5] 張洪志,劉愛國,馮寶華,等.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2):146-149.
[6] 王旭,馬昕,張超,等.三角韌帶損傷在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治療中的意義[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2,5(4):315-319.
[7] Harbell MW,Cohen JM,Kolodzie K,et al. Combined preoperative femoral and sciatic nerve blockade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J Clin Anesth,2016,9(33):68-74.
[8] 劉書芳,矯瑋,張曉輝.不同康復方案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運動員骨隧道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 35(2):141-146,125.
[9] 柳東旭,姚建華,孫天勝,等.急性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治療后的康復訓練[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8):66-67,71.
[10] 何榕真,吳松,曹旭,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7):1274-1276,1269.
[11] 高海燕.膝關節韌帶損傷關節鏡手術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3,30(10):52-53.
[12] Kawakami M,Fujiwara T,Ushiba J,et al. A new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training followed by hybrid assistive neuromuscular dynamic stimulation(HANDS)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miparetic stroke:a proof of concept study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16,34(5):789-797.
[13] 蔣春國,崔瑞花,李社玲.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康復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4):354-356.
[14] Ocampo-Trujillo A,Carbonell-González J,Martínez-Blanco A,et al. Pre-operative training induces changes in the histomorphometry and muscle 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n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 of radical prostatectomy [J]. Actas Urol Esp,2014,38(6):378-384.
[15] 李水琴,李小玲,罾潁等.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2):1338-1339,1349.
[16] 陳建,周敬濱,解強,等.神經肌肉電刺激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N繩肌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35(8):750-753.
[17] 王加利,張燕,藺偉,等.早期康復訓練對髕骨外脫位微創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8):639-640.
[18] 冼祖新,楊延硯,周謀望,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方式的選擇――開鏈還是閉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2):1174-1177.
[19] 朱洪江,鄭祥,關健,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不同康復方案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 36(10):2442-2444.
[20] 許磊,劉寧.系統康復訓練對青年人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運動功能恢復的意義[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3, 47(3):265-268.
[關鍵詞] 關節鏡;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重建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7(a)-002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cruciate ligament of the knee joint. Methods In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treated 68 cases of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atients as the study objects. All enrolled patients were taken under Arthroscopy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econstruction surgery, further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knee function score, range of motion of knee joint were compare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follow-up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function score, range of motion of knee joi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68 patients were actively receiving treatment, effective 61 cases, effective in 7 cases, there is no patients failed to respond to treatment,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100%.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1 years.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knee stability.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of knee joint, take arthroscopic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econstruction therapy effect is remarkable,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the range of motion of knee joint expansion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effective safeguard basis fo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Arthroscopy;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econstruction
十字韌帶又稱之為交叉韌帶,屬于膝關節中非常重要的穩定結構之一[1]。因為受到特殊的構造原因的影響,導致人體膝關節的關節囊比較脆弱,對于關節活動能力以及穩定性而言,主要是在對肌肉進行連接以及對交叉韌帶進行連接的基礎上使其得到有效維持。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多發于青壯年男性群體,尤其是運動員在超負荷運動的情況,極易導致韌帶拉傷。針對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便顯得極為重要。該次研究整群選取了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該院救治的68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探究關節鏡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的重建與療效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該院收治的68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作為該組研究的對象,其中包括男40例,女28例,年齡在18~46歲之間,平均年齡是(26.8±2.1)歲,體重46~82 kg,平均體重(62.5±5.4)kg。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均屬于單腿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病原因:20例為交通傷、26例為運動傷、8例為跌落傷、6例為撞擊傷、8例為其他傷。所有患者均進行MRI檢查確診為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該組研究68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最小年齡者18歲,最大年齡者46歲,中位年齡(26.8±2.1)歲;體重46~82 kg,平均體重(62.5±5.4)kg;健康腿68條、損傷腿68條。致傷原因:20例為交通傷、26例為運動傷、8例為跌落傷、6例為撞擊傷、8例為其他傷。所有患者均進行MRI檢查確診為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
1.2 方法
①術前。患者取平臥位,均在關節鏡下手術,使用硬膜外神經阻滯麻醉,在完成消毒后,及時進行充氣止血。
②術中。于膝關節前方位置放置關節鏡,進鏡后對韌帶損傷狀況進行仔細檢查,并對關節腔內血塊進行及時清除,同時還需要清除關節腔內體液以及增生組織。若合并半月板損傷,需采取半月板修補縫合或成形手術,在手術期間需對殘余韌帶進行殘端保留。根據前或后交叉韌帶損傷,常規構建脛骨骨道及股骨骨道,于鏡下對骨道的建立情況進行認真觀察確認,所有手術重建所用韌帶均使用自體N繩肌腱,完成固定之后,人工活動膝關節,在確定活動無誤之后完成縫合工作。
③術后。在手術之后及時采取加壓保護措施,同時采取抗感染藥物與活血化瘀藥物,使術后感染的發生實現有效避免[2]。術后以患者具體受傷韌帶情況為依據,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功能恢復鍛煉,主要為韌帶功能制定有效的鍛煉恢復方案。
1.3 判定標準
(1)以Lysholm評分表[3]為依據,對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進行比較,同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膝關節活動范圍。
(2)將Lanchman試驗結果以及Lysholm評分作為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判定依據,分為三個等級,即為:①顯效:Lanchman試驗結果呈陰性,Lysholm評分不低于80分[4];②有效:Lanchman試驗結果呈陰性,Lysholm評分60~80分;③ Lanchman試驗結果呈陽性,Lysholm評分小于60分。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總有效率+有效總有效率[5]。
1.4 統計方法
文中所有統計數據均使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使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及膝關節活動范圍比較
治療后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膝關節活動范圍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治療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68例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后,顯效61例、有效7例,不存在無效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100%。隨訪6個月~1年,所有患者膝關節穩定性均改善顯著,無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如關節連粘、關節脫位以及關節內感染等均未發生。
3 討論
膝關節韌帶損傷通常是因外源性暴力所引起的,并且一般在青壯年男性當中較為多發[6]。在發生韌帶損傷的情況下,膝蓋部位會有劇烈的疼痛感產生,有時還可能會伴有淤血、紅腫以及痙攣等癥狀。在損傷之后,患者在觸碰膝蓋后者移動的情況下,也會有劇痛感發生,但有些輕微損傷癥狀較輕,患者通常是很難通過知覺感受到的。以病例分型為依據,膝關節韌帶損傷分為三大部分;①為損傷;②為部分斷裂;③為完全斷裂[7]。部分損傷是因骨折而引發的,進一步可能導致骨骼、半月板以及韌帶同時發生損傷。
膝關節韌帶損傷治療方法分為兩類:一類為保守治療;另一類為手術治療。若患者為扭轉,則通常采取保守治療方法,使用相關藥物進行外敷內服,在治療期間需告知患者避免劇烈運動,并且需要主動參與功能恢復鍛煉。若患者為部分斷裂與完全斷裂,那么需要給予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該組重點提到關節鏡下損傷韌帶重建手術,該類手術方法適合實施于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中,并且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8]。利用此手術方法對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進行治療無需進行開放性手術,同時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損傷較小、療效快,病情術后并發癥少,康復速度快。以前,臨床使用此類手術方法時,一般只行單束重建。這些年,經研究發現,基于膝關節運動中多方向受力的需要,該組研究選擇了雙束重建。除此之外,在采取重建術后,基于康復期間,患者極易引發滑膜炎以及關節炎等并發癥,在發生這些并發癥的情況下,便會對重建韌帶造成極大的威脅。所以,在重建術后,需要對患者損傷膝關節采取優化的護理干預強化措施,實施嚴密的無菌操作流程,以此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實現有效避免[9]。并且,在康復訓練期間需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設置合理、科學的功能恢復鍛煉方案,以此使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寧波等[10]經研究表明:對于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采取關節鏡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重建術治療效果顯著,療效確切,安全可靠,能使膝關節功能恢復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并且術后并發癥能夠充分避免;這與該組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
通過對該次研究數據的有效分析得出:治療后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膝關節活動范圍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該組抽取了68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取關節鏡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重建術治療,結果表明:①治療前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膝關節活動范圍分別為(41.28±7.09)分、(88.12±10.12)°,治療后分別為(89.36±7.18)分、(129.38±9.18 )°;治療后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膝關節活動范圍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合上述研究結果,可以得出結論:對于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患者,采取關節鏡下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重建術治療效果顯著,能夠使患者膝關節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同時擴張膝關節活動范圍,進一步為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依據。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錢雪梅,董偉強,劉素霞,等.關節鏡下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1):52-55.
[2] 劉紅光,高凌光,陳彥東,等.關節鏡下早期修復和重建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的臨床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S1):85-86.
[3] 陳凱寧,葉少騰,巫松輝.關節鏡下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的重建方法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6):794-795.
[4] 潘恒,李公,閻峰.關節鏡結合有限切開治療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J].河北醫學,2014,3(10):1709-1711.
[5] 丁玲,李逸群,楊匡洋,等.關節鏡下交叉韌帶修復術結合活血祛瘀中藥治療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1(4):522-525.
[6] 楊玉鵬.關節鏡下膝關節多韌帶損傷的重建與療效觀察[D].南寧:廣西醫科大學,2014.
[7] 姜丹生.關節鏡下膝關節創傷性多發韌帶損傷重建的臨床療效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6):1010-1011.
[8] 彭永海,張青松,李燁,等.關節鏡結合有限切開治療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8(11):36-38.
[9] 張焱,劉云鵬,華國軍,等.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一期重建后5年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3(39):7400-7404.
[10] 寧波,燕樹義,李亮,等.36例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一期修復功能重建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4(5):306-309.
[11] BellierG, ChristelP, Colom betP, et al. Dou-ble-stranded ham string graft for anteriorcruciate ligam ent recongstruction [J].Arthroscopv,2013,20(8):890-894.
論文關鍵詞:膝關節鏡,前交叉韌帶重建,圍手術期,護理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最常見且嚴重的運動創傷之一,前交叉韌帶撕裂引起膝關節不穩,治療不當將引起膝關節功能嚴重障礙。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是一項新興的、難度較大且精細微創的骨科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在韌帶重建時能保持膝關節囊的完整性,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術后疼痛輕、并發癥發生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點[1]。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開展膝關節鏡下ACL重建術50例,,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分析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20~45歲,平均32歲;左膝21例,右膝29例。受傷時間均為1周~3個月之間。單純ACL損傷28例,合并后交叉韌帶損傷6例,合并半月板損傷15例,自體移植23例,同種異體移植27例,平均住院時間3~14天。
1.2 結果 50例患者均保留有完整的聯系信息,每月均能定期隨訪及復診,隨訪率100%。患者按制定的康復方案鍛練6個月后,45例患者膝關節穩定,活動范圍大于130°,腘繩肌肌力大于90%,股四頭肌肌力85%。50例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等。。.。。
2 圍手術期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 手術前護理評估①健康史和相關因素: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受傷史、既往使等;②身體狀況:神志是否清醒、有無呼吸困難、有無復合傷、影像學檢查結果、輔助檢查結果等;③心理和社會支持狀況:評估患者和家屬對遭受突如其來的傷害的心理承受力及對ACL損傷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2.1.2 常見護理問題①軀體移動障礙:與行走疼痛、關節腫脹等有關;②疼痛:與關節積液、游離體有關;③恐俱心理:與意外損傷的打擊和對手術不了解有關;④潛在并發癥:手術后感染、關節僵硬等。
2.1.3 心理護理由于是一項新的治療技術,病人缺乏相關知識的了解,再由于患者大多是青壯年,術前膝關節不穩和滑脫感導致患者產生恐懼感等,當心手術會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從而產生恐懼、焦慮、煩躁等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意義,基本操作程序,治療效果。解除患者顧慮、樹立信心,保證患者處于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另外,要說明韌帶重建術后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性功能鍛煉及鍛煉的重要性,患者必須堅持完成。
2.1.4皮膚準備術前1日協助患者洗澡,將切口上下20cm范圍內的毛剃干凈,剃毛動作要輕柔,保持皮膚完整性,以免擦傷皮膚而增加患者痛苦和增加感染機會,剃毛后清洗手術區皮膚,剪除趾(指)甲。手術前日晚及手術日晨用2﹪碘伏涂擦備皮區,之后用無菌繃帶包扎。
2.1.5術前準備手術前需協助患者進行全身檢查,檢查內容:血常規、血型、出凝血時間、肝腎功系列、血糖、血脂、梅毒、艾滋病、心電圖、X線、CT、MIR等影像學檢查。告知患者禁食12h,禁水8h,以防止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嘔吐,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女性患者應避開月經期。
2.1.6適應性行為訓練
2.1.6.1指導患者在床上練習使用便器大小便以免術后不習慣造成排尿排便困難。
2.1.6.2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屈伸鍛煉及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方法如下[2]:
踝關節屈伸鍛煉:踝關節用力、緩慢、全范圍的跖屈、背伸活動,15min/次, 3~4次/d。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股四頭肌收縮練習:患者仰臥或坐臥位,患肢固定,膝關節伸直,繃緊大腿肌肉,持續10s后再放松10s,如此反復。以檢查髕骨不能上下滑動為有效,10~20min/次,3~4次/d。能增強下肢肌力,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腘繩肌等長收縮練習:患者足跟墊一軟枕,患側膝關節用力下壓,使大腿后側肌肉繃緊及放松,5~10min/次,2~3次/d。能增強下肢肌力,預防深靜脈血栓。
直腿抬高練習:患者仰臥位,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功能位,抬高患肢,抬腿高度為10~20cm,持續10s,5~10min/次,2~3次/d。能增強下肢肌力,預防深靜脈血栓。
2.2術后護理
2.2.1疼痛護理疼痛可影響患者的休息、睡眠及飲食,從而影響術后功能鍛煉,故可預防性使用鎮痛泵或根據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情況,適當運用止痛劑。
2.2.2本組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術后必須去枕平臥6h,患肢用軟枕抬高15°~30°,促進靜脈回流,以減輕肢體腫脹。
2.2.3生命體征的觀察每30min測量一次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留置尿管者觀察尿量及性質,并做好準確記錄。
2.2.4患肢護理術后患肢常規冰袋冷敷48h,切口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以減少局部滲血,滲液,防止膝關節腫脹。包扎的松緊度要適宜,并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包扎期間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及足趾活動,密切觀察引流管的量及性質,如顏色較深量多,說明關節腔內有出血,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2.2.5飲食護理術后禁食6h 后,可進半流質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湯等,少食多餐,禁食牛奶、甜食以免腹脹;次日可進普食,指導其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食物;術后由于患者臥床,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應增加粗纖維食物新鮮蔬菜,多食水果如香蕉,禁食辛辣食物。
2.2.6功能鍛煉為患者制定完善的康復方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的長遠療效和恢復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方案如下[3]:
第一階段 0~2周:髕骨活動(重點是上下活動);運動控制支架(MCB) 0°~90°;股四頭肌裝置/直腿抬高(SLR)(注意持續伸直);俯臥或站立位腘繩肌收縮;被動伸膝(強調完全伸直):a.俯臥時懸膝 b.足跟下墊枕;被動、輔助主動與主動的;活動范圍(ROM)鍛煉:a.靠墻滑動 b.坐位滑動 c.俯臥牽位毛巾;加壓泵控制水腫;股四頭肌裝置(QS)肌力弱時進行電刺激;扶拐時可部分負重(PWB)50%~70%,如果MCB鎖在完全伸直位時,可棄拐最大負重程度(WBTT);
睡覺時活動控制支架鎖在伸直位。目標:a.活動范圍(ROM)正常 b.屈膝ROM達90°c.四頭肌功能正常 d.步態正常。
第二階段 2~4周:在MCB上進行ROM活動;第四周ROM達120°;漸進的直腿抬高(SLR)及俯臥/站立位腘繩肌負重收縮;ROM足夠時,開始進行自行車低阻力ROM練習;下蹲快走;扶拐完全FWB,無跛行時棄拐;開始雙腱踝關節平臺機械系統(BAPS)訓練,逐漸轉為單腿;開始輕重量雙側壓腿;脛骨垂直于45°斜坡上,時間逐漸增加;能單腿彎曲1/4側上臺階(10cm高);負4.5kg重物能SLR時應用髖、膝活動機;在跑臺(前后向)上鍛煉,重點是正常步態;對抗理療師的手法阻力下在60°~90°(次最大范圍)伸膝。目標:a.ROM達0°~120°b.棄拐完全負重(FWB ),無跛行。4~6周:第6周逐漸增加至全ROM;開始Kin-Com腘繩肌練習(等張/等力);使用抗剪力墊開始Kin-Com40°~90°股四頭肌等張力活動練習;前后上下樓梯;漸進的閉鏈練習;第6周開始股四頭肌的Kin-Com40°~90°等張活動練習(起始速度要快且持久);水中練習。8~10周:加強上述練習;戴運動帶向前、后慢跑;不同速度下(第二次按照60°、90°、120°)進行股四頭肌等力練習;開始進行突然起動練習;第10周開始Fitter和滑板運動。
第三階段 12~16周:全范圍等張Kin-Com練習(開始將抗剪力墊下移);使用低負重高頻伸膝機;側方運動帶訓練(慢而有控制地進行);Kin-Com練習檢測腘繩肌,肌力達90%則停止腘繩肌練習;16周時進一步進行等力股四頭肌練習至膝關節完全伸直。
第四階段 16~18周: Kin-Com練習檢測股四頭肌,必要時得新檢測腘繩肌;如股四頭肌肌力達65%,無滲血,可ROM活動,膝關節穩定,則可開始返跑和跳繩活動;如股四頭肌肌力達65%,可開始長距離慢跑。
第五階段 5~6個月:靈活性訓練;特殊運動技巧訓練;如跳克力歐卡舞(caiioca,45°側蹬和走8字);如必要再測股四頭肌肌力。
第六階段 6個月:如果活動范圍大于130°,腘繩肌肌力大于90%,股四頭肌肌力85%,完成了特殊運動靈活性訓練,可恢復正常體育活動;每周繼續2~3次。
3 出院康復指導
3.1繼續功能鍛煉告知患者堅持鍛煉的重要性。適當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負重如做重體力活、劇烈體育活動。防止膝關節過度屈曲,加重關節表面壓力,坐位時以較高的凳子或沙發為宜。
3.2定期復查手術后半年內每月復查一次,檢查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穩定性、肌肉功能等。根據膝關節恢復情況指導下一步功能鍛煉。
4 結論
50例ACL重建術患者經過上述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90%患者達到康復方案的目標。50例患者均未出現常見并發癥[4]:感染、血栓性靜脈炎、關節積血、反射交感性營養不良、腓總神經癱瘓等,及ACL重建所特有的并發癥:不能伸直或屈曲受限、移植物碰撞、移植物固定不良等。有效地縮短了住院天數,減輕患者痛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提高手術療效和護理質量提供科學系統的護理方案。
[1]湯樹梅曹建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護理配合[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7,06(3):509~511
[2]寧寧朱紅骨科護理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 (1):328
[3] S.Terry Canale,James H.Beaty等著(主譯:王巖)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2(11):2245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術后護理與康復指導方法。方法:選擇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78 例,固定術后對其進行系統規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結果:本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復位滿意。經24~60周的隨訪,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術后恢復優良率達91%。結論:三柱固定是一種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術后科學有效的護理及康復指導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固定;術后護理;康復指導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單位:430030武漢市同濟醫科大學附屬普愛醫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關節內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其導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對骨折的分型比較困難,又容易引起膝關節的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其處理充滿了挑戰[1]。傳統多采用前外側和前內側手術入路,然而這種技術有時不適用于多平面關節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側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難以暴露復位固定,導致臨床并發癥增加而影響療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論模型來定義脛骨平臺骨折,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復雜脛骨平臺骨折78例,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術后進行系統規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并隨訪24~60周,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齡19~77歲,平均41.2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8例,高處墜落傷12例,重物砸傷7例,其他傷l例。閉合性骨折73例,開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規X線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據“三柱骨折”的概念分類,意味著在脛骨近端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至少發現一片分離的骨塊(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傷: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損傷25例,交叉韌帶損傷12例,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傷后行急診手術5例,5例患者由于傷勢嚴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術治療,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術治療。
1.2治療方法初步處理包括石膏固定、遠端骨的骨牽引或在術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據X線片和CT結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種“三柱”概念進行分型[3],從俯面觀上看,將脛骨平臺劃分為三個區域,定義為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根據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療計劃,進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術小組在實施全身麻醉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若累及后柱損傷,即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聯合前外側入路。患者手術中處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臥位,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處理后柱骨折。當需要實行脛骨平臺的前外側入路手術時患者改為半側臥位,患肢小腿旋轉以利于手術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聯合入路,30例患者僅采用后側入路或前側入路。
2術后護理
2.1術后的觀察與護理
2.1.1生命體征的觀察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術后24 h持續床邊心電監護和低流量吸氧,對各項體征細致觀察,真實記錄,如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師,術后如有體溫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應查明原因對癥處理,確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觀察與護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但嚴禁肢體外旋;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因聯合入路在小腿上有兩個切口,后側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側,敷料壓在腿下,容易被忽視,所以要特別注意,若滲液、滲血較多時,應立即更換敷料;嚴密觀察患肢遠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運動、腫脹程度等情況,并與健側比較,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觀察與護理若放置引流管者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特別是聯合切口有2個引流管時,應在引流管上貼上標簽,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疊。認真觀察引出液的顏色和量,并分別做好記錄,若術后4 h內引出液總量超過600 ml應立即報告醫師,給予處理。
2.1.4疼痛的觀察與護理觀察疼痛的性質,以判斷患者是切口疼痛還是腫脹引起的疼痛,復雜脛骨平臺因創傷程度重、手術復雜、切口大且有兩處,術后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續冰敷可以減輕腫脹引起的疼痛,對于腫脹后石膏過緊者還應將石膏切開松解,持續麻醉泵和睡前使用雙氯芬酸鈉塞肛可以減輕切口的疼痛。
2.2心理護理患者積極的態度對其康復至關重要,手術回病房后,管床護士應第一時間告知患者手術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顧慮,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護士還要細致觀察、耐心講解,并對其進行示范指導,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當患者能配合時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肢功能的康復。
2.3飲食護理術后6 h內禁食水,24 h內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避免豆、奶及過甜類食品,防止脹氣,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指導其進優質蛋白質、富含維生素、鈣、低鹽易消化食物,如乳類、蛋類、蔬菜、水果等,并囑其多喝水,可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壓病患者每天鹽攝入量應不超過2 g,糖尿病患者應關注并控制其總攝入量。
2.4康復指導
2.4.1康復方案遵循盡早、安全、有效的原則盡早原則:術前進行康復指導,發放康復知識宣傳冊;術后盡早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及肌肉力量的訓練。安全原則:早期需要佩戴膝關節鉸鏈支具,循序漸進地增加關節活動度,在進行關節活動時注意嚴格控制腫脹,必要時使用冰敷。有效原則:術后應該有系統的康復評定以判斷康復訓練的有效性,關節活動度的獲取與維持、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康復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的要點。
2.4.2具體康復方案術后清醒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泵運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術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無滲血滲液,1周后佩戴膝關節鉸鏈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墊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間CPM每天行關節活動度訓練,0°~45°范圍內,術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繼續在膝關節鉸鏈支具的固定下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4周到達90度[6]。術后4~6周,繼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活動訓練;復診時指導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轉移,不負重。術后8~12周,拍片復查,如果骨折線周圍已形成較多骨痂,即可少許負重,但患者下地活動還是需借助助行器[7]。術后12~16周 ,逐步增加負重, 慢慢減少對助行器的依賴,特別要注意走路的步態盡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導(1)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院康復訓練計劃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告知其繼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但必須遵循早活動晚負重原則。(2)告知佩戴膝關節支具固定的時間和注意事項。(3)告知復查時間,并囑患者要根據復查情況決定是否能完全負重。
3結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復位滿意,3例患者術后切口滲液,經換藥等對癥處理后切口愈合。經24~60周的隨訪,術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用Rasmussen評分法評定治療效果,優38例,良33例,可7例。
4討論
恢復膝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是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術對多平面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側柱的骨折加強后側柱固定,結合一種新的手術(漂浮)的后側入路和前外側聯合入路以代替經典的雙側(內側和外側)入路來處理這種骨折可以給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康復的基礎,但良好的手術效果更離不開科學有效地護理。護士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密切的觀察,給予心理和飲食護理,并在正確的康復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每例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訓練,為術后盡早的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貴林, 榮國威, 吳新寶.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羅從風,楊光,等.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3):254-259.
[3]張巍,羅從風.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新趨勢[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4):217-220.
[4]羅寶風,林麗芳.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2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4):52-53.
[5]黃云英,金先躍,梁劍敏.關節鏡及C臂X線機雙向監測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4):4145-4147.
[6]孫科兒,王海燕.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動靜平衡康復訓練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4,29(2):81-82.
[7]許紅璐,陳燕,楊秀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10,13(2):145-146.
【關鍵詞】 膝關節鏡下; 同種異體肌腱重建; 自體胭繩肌腱重建; 交叉韌帶
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常見的膝關節疾病,造成該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例如意外扭傷、跌倒等。交叉韌帶損傷如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和修復,將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重要的影響。膝關節鏡下行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修復術是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手段,該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膝關節的穩定性,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和自體胭繩肌腱重建是臨床常見的兩種修復方式[1-2],本研究就膝關節鏡下行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修復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現報告如下,供研究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98例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在膝關節鏡下采取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試驗組在膝關節鏡下采取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試驗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19~46歲,平均(25.32±10.08)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1.03±6.03)個月,其中19例前交叉韌帶損傷,18例后交叉韌帶損傷,5例前、后交叉韌帶同時損傷,7例外側副韌帶損傷;對照組男20例,女29例,年齡20~45歲,平均(23.78±9.13)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0.09±6.07)個月,其中有2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16例后交叉韌帶損傷,4例前、后交叉韌帶同時損傷,9例外側副韌帶損傷。經確認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相關的MRI檢驗,確診為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并伴有關節腫脹、疼痛、步行不穩等臨床癥狀,且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及手術禁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條件。另外,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膝關節鏡下行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采用可吸收或鈦制界面螺釘固定移植肌腱在骨隧道的骨面與肌腱間。試驗組患者取仰臥位,(1)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做好手術入路標記,使患者屈膝90°,并垂直于床頭;在患者患部置入膝關節鏡進行常規檢查,以明確患者的損傷情況,檢查完畢后,清除患者的多余血塊、半月板殘端;(2)在患者的脛骨結節內1.5 cm處作縱行切口,切口長度3~4 cm即可,對切口進行逐層分離,顯露其半腱肌,并將其連同骨膜一起取出,取出點為鵝足止點,將骨膜與半腱肌肌腱套入肌腱剝離器中,并且沿肌腱縱軸平行推進,在其兩頭用編織縫扎導出牽引線,長約22 cm,肌腱對折后,用套筒測量其直徑,用生理鹽水紗布對其進行保護備用;(3)使用脛骨隧道定位器,用導針在交叉韌帶脛骨附著區中心點后方進行定位,之后根據患者的肌腱大小,選取相應的鉆頭在脛骨處作隧道,之后屈膝90°于脛骨隧道處放入股骨隧道定位器,在頂點稍前方5 mm處,左膝1~2點鐘,右膝11~12點鐘,使用針尾帶槽導針穿出股骨外側皮膚;(4)選用相應長度的帶絆鋼板,鋼板出隧道后利用牽引線將其翻轉,最后反向牽引肌腱,固定股骨段[3-5]。
1.2.2 術后處理 兩組患者的患膝關節在術后均使用棉墊加壓包扎,且持續冰敷48 h,當引流管內的引流量少于50 mL時,應立即拔出引流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以防感染的發生,術后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運動,以促進膝關節的活動功能。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術后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具體的療效指標包括Lysholm評分、大腿周徑比值、跳躍指數;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術后感染、關節積液、關節粘連、活動度下降5%等,其中Lysholm評分、大腿周徑比值、跳躍指數參數值越高,不良總反應率越低,表示治療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相當,其Lysholm評分、大腿周徑比值、跳躍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試驗組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和自體胭繩肌腱重建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肌腱方式,且均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但兩者相較自體胭繩肌腱重建的術后不良反應率要低于異體肌腱重建,具有明顯的安全性。同種異體肌腱移植在重建的過程中,可以有效避免給患者增添新傷,且大大減少了對患者肌腱功能的損傷,具有治療時間短、創傷小等臨床優點,但該重建術的移植過程較為復雜,且治療早后期易發生關節積液、術后感染、關節粘連等不良反應情況,存在一定的臨床局限性[6]。
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與同種異體肌腱重建的療效相當,胭繩肌腱重建術的生物相容性較好,簡單的滑液滋養就可以使其韌帶得到較好的恢復,并且能有效提高細胞的存活率,具有較高的愈合潛能[7]。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膝關節鏡下行同種異體肌腱重建和自體胭繩肌腱重建修復交叉韌帶均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但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的不良反應率低于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臨床價值更勝一籌,故可以大力推廣和借鑒該模式。
參考文獻
[1] 黎長坪,肖學峰,雷靜,等.膝關節鏡下行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8):134-135.
[2] 楊評山,吳祝期,潘光杰,等.膝關節鏡下行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6):19-20.
[3] 斌豪.膝關節鏡下行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15(5):35.
[4] 徐琦,宋濤.前交叉韌帶斷裂膝關節鏡下異體骨-髕腱-骨重建25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6):4379-4380.
[5] 陳凱寧,葉少騰,巫松輝,等.膝關節鏡下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療效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4):2093-2094.
[6] 陳世益,洪國威,陳疾忤,等.LARS人工韌帶與自體N繩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早期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學工程,2007,15(12):949-953.
【關鍵詞】 膝關節; 后外側復合體; 解剖重建
膝關節后外復合體(posterolateral complex, PLC) 損傷占膝關節所有韌帶損傷的2%[1],少于膝前內側和后內側結構損傷,其損傷多為高能量外傷所致,多見于合并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損傷,也見于較重患者存在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內側副韌帶、后關節囊等多組織的合并傷,故較易漏診。遺漏PLC損傷治療的患者預后多不能徹底解決膝關節穩定性,導致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破壞,膝關節其他穩定裝置負荷增大,嚴重者重建交叉韌帶松弛或斷裂,癥狀復發[2-3]。
因PLC 解剖結構復雜導致其損傷后功能重建較困難, 據報道目前有不同的修復方法, 但多手術治療創大且重建效果不一。筆者根據損傷類型的不同選擇對應的修復方法:外旋不穩定型給予腘肌復合體的靜力部分即腘肌腱的重建;外直向不穩定型可以給于外側副韌帶(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解剖重建;同時存在外旋及內翻不穩定的給于LCL聯合腘腓韌帶(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PFL)重建術[4],術后平均隨訪16個月,均獲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22例膝關節后外側復合體陳舊損傷患者納入標準,男16例,女6例,年齡18~42歲, 平均34歲,未見單純PLC損傷病例,PLC合并ACL、PCL同時損傷2例,PLC合并PCL損傷20例。患者術前均給于詳細臨床查體,主要通過內翻應力試驗和小腿外旋試驗(撥盤試驗)判斷PLC是否完全損傷,同時結合應力X線片、MRI(3.0T)檢查,并進膝關節功能主觀評價(IKDC),按照Lysholm評分標準計算分值為(65.00±4.69)分。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準備 患者給予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患肢近端綁氣囊止血帶,麻醉狀態下重復膝關節查體, 近一步明確后外復合體損傷,并行關節鏡探查,根據患膝關節內損傷情況,最終確定修復手術方法,準備重建肌腱制備,按照患者意愿選擇肌腱供體,4例選擇自體半腱肌、骨薄肌肌腱,18例應用同種異體腱移植。異體腱開包裝后需先給予慶大霉素16萬 U/250 ml生理鹽水溶液內復溫、復水20 min,重建肌腱需要生理鹽水紗布包覆預牽拉30 min。
1.2.2 術中操作 根據鏡下探查病情,給于鏡下滑膜清理,半月板切除或縫合修復術,根據韌帶損傷情況行前、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內、外側副韌帶重建術。以上操作完成后行后外側復合體重建,患膝外側以腓骨小頭上4 cm為中心,做高爾夫球桿樣弧形切口約8 cm,分別切開皮膚、皮下,顯露髂脛束、股二頭肌及腓骨小頭,注意保護腓總神經。外側副韌帶重建:韌帶總長約110 mm,測直徑4~5 mm,兩端分別以強生聚酯線編織固定,腓骨端止點編織韌帶20 mm,股骨端編織30 mm,LCL止點位于腓骨頭尖下13 mm處,鉆直徑5 mm骨隧道將肌腱給于可吸收膨脹螺釘固定,股骨止點位于股骨外髁下緣最高點處,同樣做隧道后可吸收膨脹螺釘固定,固定過程保證韌帶張力,避免松弛;合并LCL損傷的腘腓韌帶(FLP)重建:擬由一條肌腱分別穿出LCL與FLP腓骨止點,但考慮腘腓韌帶的腓骨定位點位于LCL止點的后內方, 距離腓骨頭尖端2~3 mm,由LCL向FLP止點直接做隧道骨量較少,易因韌帶牽拉導致腓骨尖骨折,固需要由兩韌帶止點向腓骨頭下方分別建立骨隧道,編制韌帶呈“U”型穿出于兩韌帶附麗點,韌帶總長約180 mm,腘腓韌帶的股骨止點位于LCL股骨止點的前下方約15 mm,分別把自腓骨附麗點穿出移植肌腱兩端,用可吸收膨脹螺釘固定于各自股骨止點[5];腘肌腱重建:移植重建韌帶約130 mm,兩端分別以強生聚酯線編織縫合30 mm。由髂脛束的止點(Gerdy結節)下緣前側向后達脛骨后外側角關節面下15 mm處鉆隧道,再于股骨止點處向股骨內上髁建立隧道,深約30 mm。在兩端保持張力狀態下可吸收界面擠壓螺釘固定[6]。
1.3 術后康復和隨訪 術后支具保護4周,患膝術后12 h冰敷,麻醉蘇醒后患肢肌肉等長收縮,術后第1 天開始進行直腿抬高功能鍛練,被動推移活動髕骨,術后第4周CPM機被動鍛練膝關節屈伸,初始0°~30°,20 min/2 d,根據患者反映程度追加屈曲角度。患者4周后開始調節支具活動度, 逐漸開始有限的主動屈伸膝關節訓練,合并前交叉重建患者主動伸直被動屈曲鍛煉,合并后交叉重建患者主動屈曲被動伸直鍛煉,應用支具起到限制關節旋轉及側翻的作用。2個月后雙拐足尖負重行走,關節被動活動達90°。3個月后全足掌部分負重雙拐行走,4~5個月后, 在支具固定下棄拐負重行走,關節屈伸活動角度達120°。6個月后去支具正常活動。術后0.5、1、2、3、6、12個月定期隨訪,有不適癥狀隨時來診[7]。
1.4 膝關節功能評定 隨訪時檢查膝關節伸直和屈曲30°的內翻不穩程度及屈曲30°位和90°位小腿外旋的程度,檢查交叉韌帶穩定度。記錄患者膝關節撥盤試驗、內翻應力試驗以及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分[8]。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將術前、術后隨訪時的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分行配對t檢驗,P
2 結果
本組22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 ~ 24 個月,平均16.5個月。術后末次隨訪時撥盤試驗(Dial test), 屈膝30°和90°位測外旋角均為陰性( < 10°) 。 30°內翻應力試驗均為陰性。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分末次隨訪時為(90.68±4.25)分,與術前的(65.00±4.6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PLC 由靜力性穩定結構和動力性穩定結構共同組成,靜力性穩定結構包括腘腓韌帶[9],外側副韌帶,弓狀韌帶,腘肌腱的靜力部分[10],豆腓韌帶。動力性穩定結構包括髂脛束,股二頭肌腱,腓腸肌外側頭等,其中PLC對膝關節內翻外旋起主要穩定作用的結構為外側副韌帶、腘肌腱的靜力部分和腘腓韌帶。腘肌腱與腘腓韌帶共同起于股骨外側髁向下由關節囊與LCL之間下行,成倒“Y”型分別止于腓骨小頭及脛骨后外側,腘肌腱股骨和脛骨上存在切跡,可為我們的重建工作提供標記。
術中注意事項:(1)肌腱的止點的確定:術中多根據術者經驗及解剖熟練度來縮短尋找肌腱附麗點的手術時間,可以采用尋找原損傷肌腱殘端的方法尋找解剖位置。(2)合并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需要首先固定交叉韌帶, 然后再固定重建的PCL移植物。(3)各個隧道的建立需導針預先定位,再用與肌腱的直徑對應的空心鉆頭鉆入,確保一次成功。(4)骨隧道的肌腱出口給于骨銼修整圓滑,避免對肌腱的切割磨損。(5)若患者同時有交叉韌帶重建,骨隧道注意避免與交叉韌帶重建隧道相交[11]。(6)腘腓韌帶會與腓側副韌帶交叉,注意需要在腓側副韌帶下方走行。(7)每個肌腱止點選定后活動膝關節觀察兩點間距離的等長性,確認無誤再行鉆孔。(8)術中注意顯露腓總神經,橡皮片標記加以保護, 防止損傷致殘。(9) 腓骨雙隧道重建腘腓韌帶及外側副韌帶肌腱直徑盡量避免超過8 mm,肌腱過粗導致骨隧道對腓骨頭破壞較大,保留骨橋過少容易導致腓骨小頭骨折,固定失敗。
本文介紹的解剖重建PLC的方法, 能夠明顯改善膝關節后外旋轉不穩定,通過術后隨訪,評分統計,效果可靠。因此,對于后外復合體損傷,使用韌帶解剖重建的方法比較簡單而且有效。
參考文獻
[1] DeLee J C, Riley M B, Rockwood C A. Acute posterolateral rotator instability of the knee[J]. Am J Sports Med, 1983, 11(1): 199- 207.
[2] Wajsfisz A,Christel P,Djian P. Does combine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posterolateral corner reconstruction for chronic posterior and 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 restore normal knee function[J].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 ,96(4):394-399.
[3] Frank J B, Youm T, Meislin R J, et al. Posterolateral corner injuries of the knee[J]. Bull NYU Hosp Jt Dis, 2007, 65(2): 106-114.
[4] Zorzi C, Alam M, Iacono V, et al. Combined PCL and PLC reconstruction in chronic 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1, 22(1):20.
[5] Fanelli G C, Edson C, Reinheimer K N, et al.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posterolateral corner reconstruction[J]. Sports Med Arthrosc, 2007, 15(4): 168-175.
[6] Alpert J M, McCarty L P, Bach B R. The 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 anatomic dissection and surgical approach[J]. J Knee Surg, 2008,21(1): 50-54.
[7] Ranawat A, Baker C L, Henry S, et al. Posterolateral corner injury of the kne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8, 16(9): 506-518.
[8] Chun Y M, Kim S J, Kim H 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sterolateral structures and supporting 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 of the knee[J]. J Orthop Res, 2008, 26(10): 1371-1376.
[9] Pasque C, No yes F R, Gibbons M, et al. The role of the 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and the tendon of popliteus in providing stability in the human knee[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 85(1): 292- 298.
[10] Pasque C, No yes F R, Gibbons M, et al. The role of the 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and the tendon of popliteus in providing stability in the human knee[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 85(1): 292- 298.
【關鍵詞】 膝關節骨關節炎, 女性;焦慮;護理干預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炎, 臨床上以中老年發病最常見, 多見于肥胖女性, 往往有勞累史。早期以疼痛為主, 后期主要是疼痛加功能障礙, 目前沒有很理想的治療方法, 該病的致殘率可高達53%, 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程度以及所造成的醫療費用不斷增加。女性患者多是負擔家庭生活的重任者, 一旦生病, 生活活動能力急劇下降, 就會與健康狀態下的自我形象形成極大落差, 因而會產生焦慮抑郁心理[1],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 有必要對患者做出心理學評價, 對心理障礙進行分析, 從而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達到減輕疼痛, 保持和改善功能, 減少殘疾, 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我們對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診于本院骨科住院治療的68例女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評估分析, 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8例, 均為女性, 年齡40~65歲, 平均年齡52歲。病程2~15年, 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腫脹及膝關節功能障礙;所有病例均符合2001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資料收集方法 問卷調查者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進行, 視患者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耐心解釋, 說明此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然后進行現場填表。包括一般情況調查表: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現病史、既往史(創傷、炎癥、內分泌因素、遺傳因素等)等;按照國際關節疼痛分級[2]: 0級:無疼痛;1級:輕度疼痛,即靜止時無疼痛,活動時有疼痛,對睡眠和日常工作無明顯影響;2級:中度疼痛,即疼痛較重,休息時也疼,對睡眠和日程工作有一定的影響;3級:重度疼痛,及疼痛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工作。綜合調查結果后, 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治療前后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患者。按照全國精神科量表協作組提供的資料, 總分超過29分, 可能為嚴重焦慮;超過21分, 肯定有明顯焦慮;超過14分, 肯定有焦慮;超過7分, 可能有焦慮;如小于7分, 便沒有焦慮癥狀。
1. 2. 2 統計學方法 采用醫學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P
2 護理干預
2. 1 集體干預 住院患者每周集中授課1次, 利用教育處方、宣傳資料講授, 患者家屬參與, 講課時與患者互動, 運用認知治療技術與患者一起分析負面情緒產生的根源及對健康的影響, 引得患者重建認知。介紹相同疾病康復的案例, 并請他們現場與患者交流, 鼓勵堅持規范治療, 提高治療信心。
2. 2 個體心理支持 對患者提供情感、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醫生、護士、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疏導的前提;護士主動與患者交流, 用心傾聽, 以語言準確表達對患者內心世界的理解, 針對相關問題予以解釋、心理疏導, 對患者提供行動建議, 采取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鼓勵家人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照顧子女及老人的責任, 以減少患者的后顧之憂使其安心治療, 提供正性心理支持;告知家屬家庭支持對患者疾病治療、健康恢復相當重要, 家屬消極應對與患者焦慮呈正相關[3];幫助家人、朋友與患者建立和諧關系, 與患者一起制定康復計劃, 幫助家庭成員了解患者疾病信息及心理需求, 指導學習各種應對技巧, 鼓勵家屬多與患者溝通, 盡可能減少患者情感障礙。
2. 3 疼痛干預 疼痛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突出的癥狀, 對疼痛的評估應貫穿于整個治療、護理過程。焦慮情緒能降低患者的痛閾及耐痛閾[4], 積極的情緒會有效減輕疼痛的反應;鼓勵患者家屬、朋友的陪伴, 可以減少患者的孤獨感及恐懼感, 從而減輕疼痛[5], 急性發作期及在藥物治療期間, 協助患者采取舒適、臥床休息可以緩解疼痛;功能鍛煉的不當也是導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指導患者正確的功能鍛煉。介紹無需忍痛的觀念, 教會患者準確評估疼痛強度并及時向醫護人員匯報, 護士采取針對性措施, 如分散注意力、音樂療法、深呼吸放松等, 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 緩解疼痛;對使用藥物止痛的患者, 護士密切觀察藥效及不良反應, 使藥物的選擇及用法更加合理。
2. 4 飲食行為干預 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患者快速的恢復健康。趙子義等研究發現肥胖可加快病程進展[6]。因此, 鼓勵肥胖患者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尤為重要。護士、營養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和實施減肥計劃, 鼓勵患者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多的食物, 如:牛奶、奶制品、黑木耳、魚蝦、牛蹄筋等, 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松, 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液, 還能補充雌激素, 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 減輕關節炎的癥狀。
2. 5 康復護理干預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適當運動鍛煉對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及增強受累關節肌力相當有利。以主動不負重練習為主, 先作增強肌力的練習, 再逐漸練習增加關節活動度。責任護士床邊指導患者肌力練習, 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練習、不負重下肢關節的屈伸等。在急性期應視膝關節損傷的程度而對膝關節的屈度加以限制, 并且禁止突然下蹲或下跪, 因會增加膝關節的損傷;鼓勵患者開展有氧運動如游泳、散步;盡量減少上下樓梯, 平地行走;當膝關節受累時, 正確使用拐杖, 教授患者學會用助步器時的行走步態和姿勢, 以減少關節負荷;應穿厚、軟底有彈性的鞋, 不要穿高跟鞋;多曬太陽, 注意防寒保暖等等。
3 結果
干預治療4周后患者焦慮自評量表評分較干預前明顯下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中, 女性多于男性, 女性患者在家庭、生活、工作、勞務作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疾病的反復及治療費用的壓力, 致使患者考慮問題多, 思想負擔重, 精神壓力大, 感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被否定,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 易出現焦慮、抑郁等癥狀;焦慮是一種害怕出現不良后果的復雜情緒狀態, 一定的焦慮有助于提高機體的心理緊張度, 增強對應激源的適應力, 若過強可削弱這種能力[7]。通過認知干預不僅可以幫助病人分析原因, 糾正不良的認知行為, 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還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自我控制感以及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等, 而且能增強患者的心理應對能力。針對女性患者特點, 采取同情、關心的態度, 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和技巧, 主動與患者交談, 消除女性患者的敏感、猜疑和不信任感, 為患者營造舒適的就醫環境, 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 使患者在與家庭、社會交往過程中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 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提高生活質量。
疼痛刺激使機體自主神經興奮功能增進, 導致身心得不到放松而影響睡眠;睡眠形態的紊亂導致焦慮, 而焦慮可引起局部肌肉呈持續性收縮狀態而產生疼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目的在于減輕關節疼痛、促進其功能恢復。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率肥胖女性為非肥胖者的4倍, 不僅僅有生物力學因素, 也與體內脂質自穩態和女性性激素失衡有關。而骨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進一步導致了患者的靜態生活方式, 加劇了肥胖。應鼓勵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運動形式, 特別在控制體重及功能康復方面。大多數學者認為良好的功能鍛煉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首選康復治療。股四頭肌的萎縮是本病最常見的、也是最早發生的臨床征象, 可發生在膝關節病變之前, 股四頭肌對膝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 有利于緩沖運動時膝關節的沖擊力[8];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急性期末和慢性期, 應重視膝部肌肉力量的訓練, 減少肌肉萎縮, 增加關節活動能力, 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于功能鍛煉最有效的訓練肌群, 還是聚焦在以股四頭肌為代表的伸膝肌群。膝關節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如何介入, 因為只要疼痛緩解了, 病人基本不會堅持去做, 只有患者充分的配合, 家人的督導、參與, 才能達到治療目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運動方式的選擇因人、因地、因時來進行, 力爭使功能鍛煉效果最大化。
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關鍵是早期診斷, 病人教育和及時針對性分級治療, 需要針對不同的患者制訂綜合全面的治療方案, 雖然目前該病尚不能治愈, 但通過醫護患的較好合作, 可達到減輕疼痛, 保持和改善功能, 減少殘疾, 提高生活質量, 并且有可能延緩疾病發展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繩宇,沈寧.臨床護理學導論.人與社會.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3:12.
[2] 張濤,程遠明.外用青鵬膏劑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體會.中國實用醫學雜志, 2010,5(27):126-127.
[3] 金淑均.家屬應對方式與內科急診危重患者焦慮情緒的相關性研究.護理與康復, 2007,6(4):221-223.
[4] 江淼.圍手術期心理干預的護理研究.護士進修雜志, 2003, 18(6):494-496.
[5] 羅彩鳳.護理學基礎.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 2010:194-195.
[6] 趙子義,嚴鵬霄,熊雪順,等.臨床骨科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0:45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