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

第1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廣東省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城市工業的發展與人口數量不斷攀升領全國之先,日漸突出的環境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因而審視生態的聲音也日益高漲。因此,景觀生態學適時地被人們寄予了厚望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景觀生態學在整合城市資源、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方面有著很特別的意義,尤其在改善生態環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更顯得獨特。景觀生態學從最初造園觀賞過渡到重視環境保護,再過渡到重視生態建設為主,其核心在于促進環境的協調發展,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城市綠道設計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創建高質量的社會和生活環境。本文欲以珠海綠道工程為例,闡述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道設計中的應用技術。

2、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原理

2.1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Ecology)一詞,人們公認為是德國生物地理學家特羅爾(CarlTrol1)于1939年撰寫的“Luftbildplamand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表示支配一個地區不同地域單位的自然—生物綜合體的相關分析,是對景觀中環境關系的研究。

2.2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

景觀生態學原理很多,在此僅涉及到與景觀密切相關聯的原理,就本文而言就城市綠道設計所關涉到的景觀生態學原理進行相應原則性的闡述與介紹。其一,景觀生態學景觀概念,認為景觀是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處于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人工干擾斑塊,城市視為一個景觀單元,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結構要素構成,且能共同完成生態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及還原自凈等功能。其二,景觀生態學斑塊理論,可以解釋城市對綠地的尺度、數量、形狀、位置進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并通過能量、物質和生物的正常循環和流動,構建完善的生態循環系統。通過合理設置廊道(綠道)以分割設置不同大小的斑塊,使得物種呈現多樣性,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的重要目標。其三,景觀生態學廊道理論,認為綠色廊道建設和各類塊狀綠地的連接度的不斷加強,利用運輸和各種防護林帶建設,不僅可以發揮走廊應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夠體現廊道理論中的核心保護作用。其四,根據景觀生態學基質理論,認為基質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并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以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在城市綠道設計中的應用技術研究,能為我們的城市景觀創造一個新的空間發展模式,從而使得城市綠道設計得到提升。

3、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在珠海綠道工程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技術

3.1珠海綠道工程規劃設計概述

珠海市綠道工程規模宏大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為區域綠道(省立)。早在2010年,廣東省全面啟動珠三角綠道網建設并制定了《珠三角綠道網總體規劃和技術指導》之時,珠海市即制定了《珠三角區域綠道珠海段建設規劃》,在秉承珠三角綠道網規劃思想及挖掘本地特色的基礎上編制并實施完成,其中1號綠道定位為西海岸山海休閑綠道,總長約282公里,其在珠海段全長54.38公里;4號綠道以生態和都市休閑為特點,全長約220公里,其中珠海段28.16公里。以此區域綠道共長為82.54公里。第二個層級為城市綠道,珠海市政府還制定了《珠海市綠道建設總體規劃》,規劃總長達220公里。第三個層級為社區綠道,是珠海市域內各行政區的《綠道建設總體規劃》,規劃全長共計300公里。綜合起來在珠海市版圖內,形成了區域綠道(省立)--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的三級綠道路網絡體系,全長達600公里。本工程建成后,在極大提高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的同時,還對實現珠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能極大地滿足國內外廣大游客的高層次、質量型、休閑型的消費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3.2綠道設計中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方法的應用

在綠道工程規劃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其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是通過對珠海自然綠色生態廊道、濱河景觀廊道、濱海景觀帶的有機結合和保留,形成整體生態空間格局。這種結合和保留原有景觀的做法,充分應用了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有利于保持本土動植物群落,維持生物多樣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夠更加親近大自然。在規劃設計中,還充分考慮城市各組團的功能定位,依托組團的優勢資源,打造獨特具特色的珠海城市綠道網絡。這種做法也很好地體現了景觀生態學關于各構成要素間的物質、能量和相關信息的流動和轉移的規律,通過綠道網絡,最大可能地讓資源得到有益的流動,而使景觀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更為難得的是,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將其服務對象設定為以人為主體,充分考慮居民步行的可達性與便捷性,把可達范圍設定在500—1000米內。從而充分體現了景觀生態學研究的目的和目標是構建以人為本,高質量的人的生活環境。在總體上,珠海市綠道工程整體景觀設計是以景觀生態學理念中的“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概念為基礎的。通過綠道設計將源、流、展三要素結合,營造了具有空間層次的景觀生態格局。從景觀生態學斑塊理論來看,可以看出綠道設計中的組團串聯,正是斑塊理念融入城市綠道設計的體現。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態景觀之時,又將人工景觀融合在內,有力地體現了綠道設計中環境資源斑塊的作用。第三,基于綠色廊道功能與作用考慮,綠道網絡的選線即反映了景觀生態學廊道理論的相關原理和方法。通過多因子疊加分析,作為綠道網的規劃設計劃依據。這樣一方面保持綠道與環境的統一與和諧,不至于顯得過于突兀,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景觀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地與其他要素相聯系,保持景觀的整體性。很好地體現景觀生態學的規劃理念“環山濱水、通廊串聯、單元式使用”,形成“四縱—兩橫—二環--六島”的空間格局。

4、結語

第2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水土保持;駁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對景觀生態學的認識

(一)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在自然等級系統中一般認為是屬于比生態系統高一級的層次。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在景觀這個層次上,低層次上的生態學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綜合。作為一門學科,景觀生態學是在60年代在歐洲形成的。早期歐洲傳統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是區域地理學和植物科學的綜合。土地利用規劃和決策一直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景觀生態學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視,但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很有生氣的學科。景觀生態學給生態學帶來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為當今北美生態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是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Risser等(1984)認為景觀生態學研究具體包括: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異質性景觀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空間異質性的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發展突出體現其對異質景觀格局和過程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論研究還包括探討生態過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觀動態及干擾的臨界值;不同景觀指數與不同時空尺度對生態過程的影間擴散響;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的可預測性;以及等級結構和跨尺度外推。盡管這些都僅是理論雛形,但它們確實給生態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學哲學思想,科學的發展總是不斷地以新的范式替代舊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論、新的概念、新的構架、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景觀理論是生態系統理論的新發展。它的新穎之處主要在于景觀理論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觀生態學是生物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橋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觀生態學是環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環。

(二)對象和任務

景觀生態學主要來源于地理學的景觀理論和生物學的生態理論。它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家研究一個生態區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景觀,景觀是自然和人文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學家對“景觀”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些觀點既有所聯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應用于景觀建筑學,這里寓有美學因素。盡管現代景觀建筑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筑學的主要目標。第二是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巖石、地表形態(地形)、土壤個體、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第三種觀點是景觀為一復合生態系統,這是最為綜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景觀是地球表層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復合生態系統。景觀這一生態系統有別于一般生態系統,它們有著不同的邊界。一般生態系統是生物和環境以及生物各種群之間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繼往開來整體,著重研究生產者、消費者和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景觀生態系統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與人類之間作用、制約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聯系以及植物、大氣、水體、巖石、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以及景觀的優化利用和保護。由于它們的邊界不同,研究的范圍、內容也不同,一個以生物體為中心,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一個則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人類利用之間的綜合作用。景觀這一生態系統堅持了自然環境的整體觀念,并強調人地關系在其中的地位,將人類作為景觀的一個要素,使各個要素得以綜合分析,從而研究其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時,景觀生態學用生態學的觀點、方法來研究景觀這一客體,使之在綜合分析基礎上研究景觀的動態變化、相互作用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以及系統的演替過程。景觀生態學不僅要研究景觀生態系統自身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的途徑與措施。目前,應遵循系統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和區域分異的原則,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提供理論方法和科學依據;探求解決發展與保護、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措施。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包括對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通過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以及社會經濟過程來探討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穩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模擬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建立各類景觀生態系統的優化結構模式。景觀生態系統結構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空間尺度的有序等級。景觀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生態系統內部以及與外界所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及這種交換影響下景觀內部發生的種種變化和表現出來的性能。特別要注意人類作為景觀的一個要素在景觀生態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對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如城市生態系統工礦生態系統,要考慮系統中的非生物過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研究,通過研究來豐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指導應用和實踐。二是景觀生態監測和預警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是對人類活動影響和干預下自然環境變化的監測,以及對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可能改變和環境變化的預報。景觀生態監測的任務是不斷監測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及生物圈其他組成部分的狀況,確定改變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種種人類活動在這種改變中所起的作用。景觀生態監測工作,應在有代表性的景觀生態系統類型中建立監測站,積累資料,完善生態數據庫,動態地監測物種及生態系統狀態的變化趨勢,及時發出,為決策部門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景觀生態預警是對資源利用的生態后果、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預測和警報。一是在監測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尺度對景觀變化作出預報。這種研究要通過承載力、穩定性、緩沖力、生產力和調控力,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和持續發展能力,對區域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適應性進行評價,對超負荷的區域和重大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報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對種種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的預測,如南水北調和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預測。三是景觀生態設計與規劃研究。景觀生態規劃是通過分析景觀特性以及對其判釋、綜合和評價,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化,達到對景觀優化利用,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生產,合理處理生產與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開發速度、規模、容量、承載力等的辯證關系。根據區域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質量要求設計出與區域協調和相容的生產和生態結構,提出生態系統管理途徑與措施。主要包括:景觀生態分類、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規劃和實施。四是景觀生態保護與管理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探討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生態系統的途徑。應用有關演替理論,通過科學實驗與建立生態系統數學模型,研究景觀生態系統的最佳組合、技術管理措施和約束條件,采用多級利用生態工程等有效途徑,提高光合作用的強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級異養生產,提高不同營養級生物產品利用的經濟效益。建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區,經營管理和保護資源與環境。保護主要生態過程與生命支持系統;保護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保護現有生產物種;保護文化景觀,使之為人類永續利用,不斷加強種種生態系統的功能。

二、景觀生態學應用——駁岸設計

(一)現場調查及條件分析

包括由設計工程師進行的短期現場檢查和由專家進行的詳盡的數據資料收集取樣和測量。

需要注意的問題:

1工程特性

1)強度

要求所選用的材料必須能夠承受最大設計荷載和施工期間施加的任何荷載。此外,對強度的考慮還必須包括整個系統的結構整體性,以及各組成部分的強度。

2)耐久性

工程技術人員不但要考慮全面的防護方法或防護系統,而且還必須考慮其各個構件的性能。根據整個系統的特性確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間各個構件可更換或修補。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駁岸,取決于是否有可能在駁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墻,同時要注意土壤特性,為降低駁岸后面的地下水壓力需要設置排水設施,此外,還應考慮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運動所引起的水流紊動程度。對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駁岸,并修筑滿足要求的截水墻。地下水的排放可通過在駁岸后面或駁岸下面修建排水區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設置排水孔的方式來解決。

4)剛柔性

剛性材料駁岸通常考慮采用更耐久的結構形式,其維護費用較低。如果預計基本會發生沉陷,那么設計的防護結構形式應能跨過無支承力的活動區,或者必須設置有合適間距的施工縫,一旦剛性結構發生破壞,剛性材料常比柔性結構更難修復。柔性駁岸允許基土或墊層產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鋪砌駁岸來說,允許在基土上維持一定的約束壓力。采用柔性結構駁岸比剛性結構更容易發現沉陷問題和墊層破壞,并且更容易維護,剛性結構更可能在沒有預警情況下發生事故。

5)駁岸重量

駁岸重量在詳圖設計階段只是一般的考慮因素,但在極軟弱的基土情況下,它很可能影響到初設方案的選擇,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導致大的沉陷或邊岸破壞。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駁岸可提高河道過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導致緊靠駁岸段下游的沖刷。

2環境可行性

駁岸工程與環境潛在的相互作用應加以考慮,對于較大的邊岸防護工程,開工之前,必須進行正式的環境影響評價并作為工程設計的一部分。

1)自然環境

設計開始前,向負責自然環境保護的機構作咨詢,如果已經對河流兩岸進行了勘察,那么,就應當準備出一個初步報告,指明應當更新或保護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夠保護現存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2)人類環境

不要過分強調人的視覺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設計應適應實際情況,應當考慮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a釣魚。必須設立釣魚平臺,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駁岸都有可能使釣魚者非常難于接近水體,若有必要,還要有臺階。

b航運。垂直的墻體駁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應出于安全的考慮,預先設置容易進出的通道,這樣,游泳者不僅能夠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費力的上岸。

d散步。滿足人在心理上的親水性。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無法與所處的位置景觀及其視覺環境想協調,在這種情況下,應加以綜合考慮。

(二)通過現場查勘和背景分析確定了設計的關鍵問題后,在考慮到將來需要防護的邊岸不同層位情況的基礎上,可以簡單地列出能提供合適措施的各種方法,一旦確定了基本目標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與外形不相適應的防護方案即可排除。應根據不同的河道過水層位采用不同的防護方式。在確定采用鋪砌護岸和天然材料護岸方案時,應對根據不同過水層位中沖蝕破壞的嚴重程度而改變防護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收益問題給予充分的考慮。方案的選擇是一個反復的過程,要求同時考慮到岸坡形狀和水深,在確定選擇最優護岸方案時,還必須考慮與此有關的不同工程、環境、結構和經濟等多中因素。建議對一個護岸工程選擇多達三個的比較防護方案,對選定方案的初步設計,畫出草圖并估算造價。

三、結語

合理規劃和設計以及管理景觀,對生態系統、區域乃至全球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景觀生態設計是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生態經濟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征,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通過對原有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經濟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因此,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應用是實現景觀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

參考書目:

肖篤寧主編的《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觀生態》(商務印書館,1993),

徐化成編《景觀生態學》教材(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俞孔堅著《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9),

肖篤寧主編《景觀生態學進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第3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理論知識;科學性、前瞻性和全面性

一、前言

根據環境學中的生態和地理學中的景觀,景觀生態學把生態學對生態系統機能互相作用的縱向研究以及地理學中地理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結合為一個整體,通過對地球生物圈內多種循環系統和多種循環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以及對景觀所在環境的空間結構和結構之間的關系和功能的研究,和對生態學的動態變化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的方法與理論的研究。通過課程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和認識景觀生態學的發展以及其在土地利用、國土整治、區域規劃、自然保護、資源開發、旅游開發以及環境治理等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的應用,借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景觀生態學教學的整體目標

根據全球不同學派的觀點和基本理論以及本專業培養人才方式的特點,景觀生態學的教學整體目標就是: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的要求是掌握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基本概念,對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過程有初步的了解,掌握本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及其定義。了解景觀生態學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其與地球生物圈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掌握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主要理論,了解景觀內部尺度、過程及布局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要了解其在在地球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生物多樣性保持的研究等多方面的應用。

三、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最新發展起來的學科,它的理論體系是以地球生態學、地理學和系統研究科學的理論基礎作為理論基礎建立的理論體系,而且它的研究對象是中尺度的景觀。鑒于教學內容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在構建景觀生態學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必須考慮下列的原則:(1)教學體系前后一致具有統一性;(2)教學體系應該涉及當時最前沿的學科內容并考慮學科內容的基礎;(3)構建過程中還應考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介紹理論的同時還應介紹相關的實踐案例;(4)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更得考慮景觀的演變與管理間的相互關聯;(5)建立系統過程中對于景觀功能、景觀的空間構造模式以及景觀的動態變化的聯系。

四、景觀生態學教學體系的構建

國家教育部正在不斷地提出教育改革方案,為了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本專業也開展了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研究,在景觀生態學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考慮研究型教學模式就,將它融入到新建立的教學體系中去。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參考國內外各種關于景觀生態學的教材以及各種學派的理論基礎作為基礎,并結合最新的學科發展內容和學科內容的四大模塊,遴選出學科的重要知識點,并從教學內容側重點和教學層次性這兩個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編排,構建出較為完整的學科教學體系。

五、景觀生態學教學構建中的具體問題分析

1.教學內容和課程知識點的優化重組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正在不斷發展的新興學科,隨著研究人員的不斷深入研究,研究報告也在不斷被撰寫出來,為了更好地教學,各種最新的教材也不斷被出版面試。為了教學的持續延續和發展我們得保證教材的不斷更新,這樣我們就得建立良好的教學系統。在建立良好的教學系統以后,我們還要遴選出需要學習的知識點,用這些知識點充實教材。知識點就像肉,教學系統就像骨頭,只有教學系統和知識點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習知識。

2.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

新的科技在不斷地被創造,如何將這些新的科技運用到景觀生態學中也是一個關鍵,我們得從教學環節就將新的科技介紹給學生。例如最新的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以及電子科技在研究過程中的運用。同時我們也要勇于接受新的學習方法和新的教學模式,從而讓學生能更加主動、更加樂于去學習和掌握知識。因此,如何掌握和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成為新的教學系統和方式的關鍵。只有把握好這個關鍵,我們才能更好地構建教學系統。

3.面向實際問題,拓展應用領域

無論多么新的科技、新的理論,只有能夠應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創造出更多財富,因此,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并將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目前,許多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大多以理論為主,在學習完所有的課程以后學生不能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如何讓學生能夠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并逐步擴展到應用領域中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的實例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理論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的。因此,在編寫新的教學系統過程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寫到系統中去。

六、結束語

景觀生態學的教學構建中,如何將本科教學與研究生教學之間的層次區分出來是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總的來說,促進學生自覺地運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去全面深入的分析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是景觀生態學教學的一項艱巨任務。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完成教學系統構建這項任務。因為后者是前者的鋪墊和基石,前者是后者延續和發展。(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新曉,牛健植,關文彬,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1999,19(1):8—15.

第4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教學;課程改革;大學教育

作者簡介:喬衛芳(1980-),女,河南開封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講師;聶小軍(1977-),男,山西曲沃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01157)、河南理工大學博士基金(B2010-4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2-0070-02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源自地理學和生態學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交叉性和融合性很強,涉及多個自然和人文科學領域。[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在資源開發、土地利用、區域規劃、城鄉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旅游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發展前景,同時,景觀生態學還與“3S”技術結合緊密,使得該課程已成為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諸多資源、環境、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許多高等院校的生態學、地理學、林學、園林及城市規劃設計、水土保持、環境科學、資源和土地開發利用等相關本科專業都把景觀生態學作為其必修課或專業選修課。由于景觀生態學具有抽象的理論概念和較大的研究尺度以及先進的研究手段,所以如何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并能運用有關原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是教學工作中值得探討的問題。但由于近年來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科研成果層出不窮,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給當前相對固定的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提出挑戰,無論在課程建設還是教學改革方面都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近幾年對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生態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經歷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嘗試。

一、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特點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景觀生態學是現代生態學中內容最豐富、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它將生態學中結構和功能的關系研究與地理學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為一體,把區域和生態系統研究連接起來,運用地學和生態學的基本方法,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以景觀為研究對象,探討物質流、物種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層的遷移與轉換,研究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景觀生態學充分體現了當前環境保護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主旋律,是認識和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城鄉規劃與設計、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利用、景觀生態建設等方面具有廣闊前景。從目前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水平和研究現狀來看,景觀生態學課程具有整體觀和宏觀性強、交叉性和融合性強、實用性和實踐性強等特點。

1.整體觀和宏觀性強

景觀生態學重點研究宏觀尺度問題,更多通過分析景觀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功能關系來研究景觀的整體屬性,在研究和解決宏觀綜合問題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景觀水平上可以將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綜合,以可持續的景觀空間格局研究為中心,探討人地關系及人類活動方式的調整,研究可持續的、宜人的、生態安全的景觀格局及其建設途徑,可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2]

2.交叉性和融合性強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綜合叉學科,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地理學、生態學及其他學科的現有理論,兼有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規劃管理科學等許多現代大學科群系的多功能特點,同時還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地學信息技術緊密結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強,適宜于組織和協調跨學科、多專業的區域生態綜合研究,[3]用以解決人們日益關注的人居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問題。

3.實用性和實踐性強

景觀生態學強調多尺度上空間格局和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塊動態的觀點,為解決實際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一個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構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4]同時,景觀生態學的研究關注現實問題,如優化景觀效果、規范人類活動、改善生存環境等,使景觀生態學成為解決當前諸多人們日益關注的社會、環境等問題的重要手段。[5]

二、景觀生態學的教學現狀

第5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結構模式;空間動力;威海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reasonabl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ity spatial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for various internal elements to optimize the city overall layo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astal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rom coast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as a ca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history, study on coastal city spat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trend, explo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mode, reasonable and Weihai future city space structure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to cre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ble, open, find ways to optimize futur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ihai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tructure model; dynamic space; Weihai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本文通過對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探索,吸取國內外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經驗,并以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為案例,在對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趨勢,探討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提出合理的發展模式和威海未來城市空間結構構想,以創造開放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間結構,尋找優化威海市未來城市空間結構的途徑,以更好地指導威海城市建設。同時為其它城市提供借鑒和參考,為探索生態恒動性條件下的城市空間理論研究提供實證基礎。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背景

1.1景觀生態學的內涵

景觀生態學最簡單的表述是研究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的一門新興學科。國際景觀生態學會(AILE)指出,景觀生態學是對于不同層域上景觀空間變化的研究,包括對景觀異質性、生物、地理及省會成因的分析。

目前,新一代的景觀科學以景觀生態學為代表。同時,景觀生態學也是生態學的一門新興應用分支,其發展歷史較短,理論體系尚不完善,對其理論的認識并非一致。簡言之,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組成類型、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可概括為三個基本方面:

①景觀結構,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及其所在空間關系。

②景觀功能,景觀結構與生態學過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觀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③景觀動態,指景觀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

景觀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這正如其它生態學組織單元(如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是相輔相成的一樣,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功能,而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又受到功能的影響。

1.2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

1.2.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為城市景觀空間結構的研究提供理論與方法的依托。其主要原理與功能歸納為:景觀整體性、景觀異質性、景觀層域性、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生態流、鑲嵌體、斑塊-廊道-基質、景觀韻律、源-匯系統、一般應用原理與方法等十方面[1“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鄔建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雜志2000,19(1)](圖3)。

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1.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景觀系統。即景觀要素有機聯系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2.對景觀系統整體性的認識是景觀生態學得以整合的理論基礎,從整體性角度出發研究景觀系統結構。3.突出作為自然-文化綜合體的景觀的整體極其空間異質性[2《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蘇偉忠楊英寶科學出版社2007,6(1)]。

2.2對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的簡要概述

景觀異質性原理。包括三個方面:1景觀異質性是景觀系統的基本特征。景觀是由異質要素組成,是景觀的結構特性,景觀異質性主要源于自然干擾,人類活動和植被的內源演替,體現在景觀的空間結構變化及其時間變化上。2包括空間結構,空間組成,空間相關三部分,景觀格局是其具體體現。3景觀生態學強調空間異質性的層域特征。

景觀層域原理。包括層域及其判斷標準和等級理論。層域本質上是自然界固有的特征或規律,而為生物體所感知。

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原理。景觀結構包括景觀的空間特征和非空間特征,景觀結構與景觀功能,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景觀格局與生態流之間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的核心部分。

圖1主要景觀結構類型圖2景觀變化的主要過程

景觀生態流及源-匯系統。生態物種與營養物質和其他物質、能量在各個空間組之間的流動稱之為生態流。

景觀結構鑲嵌性原理。景觀空間異質性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即梯度和鑲嵌。鑲嵌的特征是對象形成清楚的邊界,連續空間發生中斷和突變[3“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格局變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區為例”張振龍馬國強生態經濟2010,6](圖1)。

景觀韻律。景觀韻律是對一定時空內景格局的定量描述,提供的是關于鑲嵌體內容的信息,韻律特征與一定的生態功能和過程聯系起來[4“以城市綠地系統為先導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石崧華中師范大學2002,5]。

源-匯系統。在地球表層系統普遍存在的物質遷移運動中,有的系統單元作為物質遷移源,而另一些作為接納遷移物質的聚集場所。

圖3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

2.3弗曼的空間方法

弗曼的空間方法是指通過生態系統或者土地利用的格局,保護任何區域、景觀、主要地段的自然過程、生物多樣性的數量和重要屬性。主要把景觀生態學的一些關鍵原理整合到規劃中,概括出一個一般性的景觀生態規劃原理。首先需要一些關鍵資源的調查和制圖,并利用五個主要原理原則作為指導,他們分別是:景觀背景;景觀整體;景觀內的關鍵趣味;生態過程目標[5“生態導向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綜述”葉玉瑤張虹鷗周春山許學強 城市規劃2008,32];空間屬性(圖2)。

由于涉及眾多規劃與實踐調查內容,在本文里就不再贅述。

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

1城市空間結構的定義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式是指物質要素和活動要素的空間分布模式,過程則是指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各種交通流。相應的,城市空間被劃分為“靜態活動空間”(如建筑)和“動態活動空間”(如交通網絡)。

城市的地形。例如,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形成城鎮較多,河流交匯處或者河流入海處,往往形成比較大的城市。如蘭州這樣的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江狹長布局;十堰這樣的山區城市則沿山谷綿延擴展;大連以港口為中心向腹地擴展:像保定這樣的平原地區的城市則以中心城區為中心向四周均勻擴展。本文主要通過景觀學派對濱海城市空間結構進行探索。

2濱海城市空間結構模式的異同

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地域結構模式,并不同于傳統城市的同心圓模式或扇形模式,而是更加偏重于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提出的多核心模式(圖5),城市內部結構均為單中心,而忽略了重工業更是濱海城市結構的重要特點,重工業以及住宅區多零散分布于市郊。

圖4扇形城市地域結構圖5軸向同心圓地域結構

1 中心商業區 2批發和輕工業地帶 3 低收入住宅區1 中心商業區 2 過渡性地帶 3 中產階級

4 中收入住宅區 5 高收入住宅區住宅區

對于濱海城市而言,除CBD為大城市的中心之外,還有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而由于同類活動集聚效應而集中,在不同片區內形成不同性質和空間使用功能的差別。再加之某些活動負擔不起理想區位的高地價,使得海岸線形成高密度區域形成高密度,低專門性的景觀商業帶,而其他區位則呈現中低密度,高專門性的多核心區域。現代濱海城市,正是由于這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歷史遺留習慣和局部區域的特殊性,才導致城市地域多核心的產生。

假設付租能力較高的高密度住宅傾向于接近中心點和其他主要經濟體,但最接近這些經濟體的空間卻被商業和輕工業所占領。由于這種多核心模式(圖6)并沒有假設城市土地是均質的,因此個土地功能區的布局并不成一定序列,而是像扇形模式一樣(圖4),在每一個核心區位中,呈現出不定的輻射運輸路線,其空間布局也是非常具有彈性的。

圖6 多核心模式的城市地域結構

1 中心商業區 2 批發與輕工業地帶 3 低收入住宅區

4 中收入住宅區 5 高收入住宅區 6 重工業區 7 衛星

商業區 8 近郊住宅區 9 近郊工業區

2.3濱海城市空間結構動力模式

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本質上是城市社會經濟要素運動過程中在地域空間上的反應,集聚是城市空間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形式,表現為向心聚合的傾向和人口增加的趨勢。而分離則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表現為更多的復雜化和多樣性,社會的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成為了其存在和運動的基礎。因此,誒里克森的要素運動模式成為了濱海城市的主要空間動力模式,其核心內容包括外溢、分散、填充三個階段(圖7)。

圖7 城市空間擴展動力模式

3.1外溢--專業化階段

早年,城市各種功能溢出,在周圍的不同地形的作用下,形成專業化結構,擴散作用主要發生在城市附近地區,收到參差不齊的海岸線的制約,擴散主要以扇形擴散為主,對市中心的依賴性很強。

3.2分散--多樣化階段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之后,城市迎來了擴張發展的高峰期,城市邊緣區迅速膨脹,除了人口與工業的發展外,由于私人轎車的發展,商業及城市其他基礎設施向外延伸突出,扇形擴散的同時,進入不規則的圈層擴散階段,邊緣區獨立性加強,以非農產業為主,并依托海岸線和港口優勢,形成獨立性更強的小型核心區。

3.3填充--多核化階段

現代濱海城市形成后期,空間上以內部填充為主,地域擴展進入穩定階段,在伸展軸與環形道間的未開發土地以及已經形成的小型核心區與市中心之間的縫隙區域得以開發,而一些更加具體的核心區位,形成新的核心。

基于景觀生態的濱海城市空間結構探索--以威海市區為例

1威海市區主要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威海市區區域概況

威海市區三面臨水,一面臨山,地勢北部山巒迭起,南部平坦寬闊,海岸線參差不齊,凹凸交錯。威海市是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也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50強城市,成為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被評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威海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1997年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1999年成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03年成為國內第一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中國城市。2009年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城市。

威海市位于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區內除昆崳山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為200米~300米的波狀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丘中谷地多開闊,多平谷;平原多為濱海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15.77%,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島嶼占0.28%,灘涂占4.01%。河網密布,河流暢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勢中部高,山脈呈東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東南三面環海,海岸類型屬于港灣海岸,海岸線曲折,岬灣交錯,多港灣、島嶼。

威海市域生態敏感區分布圖威海市區地理信息分布圖

1.2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對于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探索和研究的主要方法:試圖根據人類影響強度對市區景觀進行分類,并對城市景觀生態結構與功能進行簡要分析,對威海市區景觀要素的組成進行功能性分析和再布局。最后,基于景觀生態學,對市區城市空間結構發展趨勢進行調控。

2威海市區景觀空間與格局

3.2.1根據人類影響強度對市區景觀進行分類

根據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強度,可以可以把景觀分為五類

自然景觀。包括森林,海岸線,海岸灘涂,海巖和山地,以及沿海濕地。

經營景觀。包括經營性林地和草地,綠地綠化或高爾夫球場海水浴場等。

耕作景觀。包括丘陵耕地以及平原耕地,果園等。

城郊景觀。市區和鄉鎮的交錯地帶,相見分布有住宅,商業農田等。

2.2對威海市區景觀生態結構的簡要分析

威海市區擁有重要的自然景觀資源,跨度極大的海岸線和起伏的山脈走向,使得城市空間結構呈垂直和平面三維布置,并不斷沿海岸線延伸,自然景觀很好的對城市公共空間和大型建筑以及城市職能分區進行了天然的區分,并呈現沿海岸向內陸由高密度向低密度過渡的分布,而城郊景觀很好的鏈接了各個小型核心區之間的空白區域,人工造景例如經營景觀和耕作景觀則更加偏重于內陸,經營景觀以山林和人工造景為主,呈點狀分布于市區非中心區,生態系統相對簡單,人為影響并沒有太多的對地區生物多樣性造成毀滅性影響,而是相對緩慢溫和的進行生態改造,并逐步向人工生態轉變。

威海海濱公園

2.3對威海市區景觀生態功能的簡要分析

威海市區景觀生態鏈的相對穩定和簡單,也很好的為海濱城市的城市職能所利用,很好的服務于城市的人口遞增和輕工業發展,并能適應多邊發展的城市平面發展趨勢,同時自然景觀能夠服務于城市生態鏈周邊的野生環境,并相對完整的保留自然本色,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溫床。

3.3威海市區景觀要素組成的再布局

3.1生態功能優先是出發點

城市綠地系統應成為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核心。因此綠地系統規劃要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步參與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結構進行生態合理配置。利用現有自然地形地貌,盡量增加自然生態要素,追求整體生產力,健全景觀生態結構;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到最低限度。

3.2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基礎

城市生物多樣性指城市范圍內除人以外的各種活的生物體,在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體現出來的基因、物種、群落及生態系統的分異程度。它與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直接聯系,是城市生物間、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與人類間復雜關系的體現,是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的前提。所以,應該恢復和重建城市生物多樣性。優先按本地原生鄉土生態群落、次生生態群落、人工生態群落的適生要求來規劃、重建和維護適宜的種群或群落結構。

3.3因地制宜是保證

城市自然系統異常脆弱,綠化建設應依據土壤、環境、位置和功能等綜合因素,適應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氣候、土壤和地下環境,促進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與城市環境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如應用植物學界的“宮脅昭方法”,用地帶性的、潛在的植物種,按“頂級群落”原理建成生態綠地。

3.4種間關系是關鍵

綠化植物種間應充分借鑒地帶性演替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師法自然,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通過密度或頻度制約等方式調整群落種間關系,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

3.5群落自維持是核心

綠地群落要讓自然做功,運用其自組織和能動性,進行生態恢復,創造豐富景觀。如城市綠化應改善種植結構,利用綠地調落物和綠肥等土壤適宜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通過物種多樣性引導,為有益昆蟲和動物提供適宜生境,形成病蟲害生態調控機制,調節目標植物與有害生物動態平衡。

3.6自然保護是目標

綠地系統要發揮健全城市生態的功能,將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引回城市,滿足市民與大自然接觸的需求。而保護和建立半自然棲息地是實現自然保護的重要途徑。

4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發展趨勢調控

基于以上幾點原則,結合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趨勢加以考慮。當今世界各國海濱城市空間擴展的一大趨勢是城市由同心圓環狀外向擴展轉變為沿軸向發展或多核心逐個激活發展。希望借此來緩解中心城區的擁擠狀況并加強與城市區內其他城鎮間的聯系。首先應注意控制伸展軸數量,以免各發展軸間空地綠化被蠶食,造成全地域惡化蔓延和最終形成新的圈層式布局;其次要在伸展軸間要留出足夠的農田、森林等形成綠楔;再次,還應注意主伸展軸內功能及實體建成環境的組織,避免采用城市伸展軸不間斷連綿增長形式,而宜采用一系列獨立的城市單元新區增長形式,通過綠地加以適當分隔。因此我們應該以“設計結合自然、綠色引入城市”的思想為指導,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且相互聯系的綠地,才能發揮應有的自凈和自動調節能力,實現對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鄔建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雜志2000,19(1)

2《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蘇偉忠楊英寶科學出版社2007,6(1)

3“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格局變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區為例”張振龍馬國強生態經濟2010,6

第6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關犍詞: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運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綠地系統能夠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是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在當今形式下,現代城市化是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必然結果,然而,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景觀單一乏味、其他生物群落缺乏、生態嚴重失衡等現象的存在大大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因此,能否有效地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對整個城市的生存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應用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相關的生態問題進行分析得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綠地系統不完善以及城市景觀規劃、布局、分布不適當,引起其生態功能與城市建筑之間的不協調。如何運用景觀生態學指導城市綠化系統的設計是當今城市生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關于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學思想

建立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的城市綠地系統設計思想就是用生態學的眼光看待城市綠地系統,仔細分析城市各種與環境有關的信息,對系統內的各個要素進行科學合理地設計,讓它們之間能夠有機連接,最終結合成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學能夠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設計,更能融合人文歷史以及自然條件來對城市綠化系統進行布局。例如,在一個城市所含的綠地中,把建設用地當做基底,水系分布、綠化園林、植物群落等看做斑塊,這就以景觀生態學聯系起來,帶給城市綠地系統新的含義。

二、有關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中規劃原則

(一)整體優化原則

在城市規劃時,將城市景觀當做整體來進行設計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其功能特效,一方面,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要與城市的整體建設進度保持一致,并不是只是處理空白地帶;另一方面,在進行城市綠化系統建設時,如果存在獨立的綠化結構,就需要通過水流、綠化小徑、綠化林線、花園廊道等方式將其連接起來,形成一體化的網狀綠化系統。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如何連接市郊的綠化系統的,完成城市綠地系統的真正統一。

(二)以人文本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最終的服務對象是人,它的存在是為了造福于人類,為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所以,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時,要堅持以人為本,處處為人的原則,把為人們服務的思想貫徹到城市景觀的設計上面,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氛圍。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的規模并不是一層不變的,與其對應的綠化系統也應該與時俱進,在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進,在細節上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

(四)當地特色原則

要想體現城市特有的氣息,就必須在了解城市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基礎上,在城市景觀設計上盡可能地體現城市文化,嚴禁照搬照用,效仿其他城市的風格,如果都用同一種設計方式,就不能體現城市獨有的文化內涵。

三、如果運用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設計

在設計城市綠地系統的時候,先要了解城市景觀結構。我們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對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進行分解,可以得出城市綠地系統的“斑塊”為公園、花園、廣場、游樂場等等,其“廊道”是綠化街道、環水樹林,其“基質”就是城市的其他要素,包括建筑群、工業集聚地帶、繁華區等。運用這些有效的結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可以盡可能地提高城市社會以及經濟效益。因此,城市綠化系統的內涵最好包括較好的規劃位置、親近自然的地理條件、美麗的植物分布、層次化種植構造、合適的景觀小品、健全的基礎設施等等。

(一)斑塊

用城市景觀理念來看,按照包含范圍的大小,把城市綠地系統的斑塊劃成大、中、小三種。大型斑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維持其生態平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不但能夠調節生態環境,而且還能增加城市的美觀,改善城市的形象;小型斑塊能夠有效提高城市景觀的觀賞性,無形之中增加了城市獨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彌補大中型斑塊的不足。因此,在城市綠化系統設計過程中,把大中心斑塊作為主體,不能忽視小型斑塊的作用,通過有效合理地布局,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二)廊道

按照景觀生態學內容分析,廊道的設置在一定的寬度下能夠起到最佳的作用,而在國內很多城市街道較窄,交通擁擠成為通病,應該妥善加寬處理。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廊道的作用不能忽略,它能連接不同斑塊,具有界定斑塊范圍的作用。在進行設計城市周邊綠地系統時,按照地形因素,建設市區防護林帶,做好與郊區農田連接在一塊;開展市區城市景觀建設時,應建造一定的防護林將工業區與居住區分割開來,并要有足夠的寬度。通過廊道的作用,可以把整個城市的各區域以網狀的形式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城市綠地系統更為完善。此外,廊道優美的設置還能帶給行人愉悅的心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基質

在進行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時,基質的布局要按照“相對歸集”的規定,把基質設置在斑塊以及廊道體系范圍之內,讓居民生活在綠色的環繞之中,盡可能親近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目的,完成建設綠色城市的構想。

總之,對于城市綠地系統的設計,廊道為構成整體的框架,把斑塊建設在連接點上,并設置相關休息場所以及娛樂器材,做到點、線、面之間的有效整合,從而達到優質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組建城市景觀的網狀結構。

四、結論

對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運用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能夠對城市景觀的建設帶來很大的作用,例如,對如何綠化指明方向,對設計方案做出有效評估等。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可以改進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提升其社會經濟效益,讓整個綠地系統更為高效地為城市建設服務,把城市基本結構分為斑塊、廊道、基質,對維持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居住條件,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楊哲,劉麗.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分析[J]. 河北林業科技,2012(4)

[2]高學萍,楊雪英.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 科技信息,2010(30)

[3]張宗果,周波.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新運用[J].建筑科學,2009(4)

第7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GIS ;城市景觀;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ty process, how to build a low-carbon economy, city, ecological wisdom,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new city life, happiness becomes a problem in front of city planners. Study on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ecology as the subject,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ombine, can effective mean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ec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fficient, intuitive, to change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city and na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GIS;city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P59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緒論

1.1景觀生態學

景觀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地理學家洪堡德(A.Von Humboldt)在1769年時提出,認為是一個具有整體特征的區域,反映某一地理區域的綜合地形特征。在生態學中,狹義景觀是指大面積范圍內,具有重復性格局、由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所組成的異質地域單元;而廣義景觀包括微觀至宏觀上,具有異質性或綴塊性的空間單元[1]。景觀理論的新穎之處在于其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早已進入城鎮化階段,如何科學的規劃城市發展成為擺在規劃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廣州市政府于2011年就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發展理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民生幸福為主旨,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創新發展動力,更加注重優化發展空間,更加注重統籌城鄉發展,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把廣州建設成為經濟低碳、城市智慧、社會文明、生態優美、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

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勢必需要新的技術予以支持,通過景觀生態分析、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設計與景觀生態規劃等工作,能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目前,城市所面臨的交通問題、住房問題、土地緊張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一系列所謂的“城市通病”,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觀生態布局,造成城市內容各要素之間不能相互協調,從而消弱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城市景觀空間格局進行研究,是揭示城市生態狀況及空間格局特征的有效手段,對改變城市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戰略目標,建設生態城市具有重要意義[2]。

1.2 3S技術在景觀格局研究中的應用

3S 技術是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的統稱,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而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的學科,分析各種景觀現象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演變規律、空間鑲嵌關系及其對不同景觀格局模擬研究成為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核心。因此3S的發展及其在景觀生態學中的廣泛應用為景觀空間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空間手段”,在景觀數據的來源、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景觀生態監測、評價與管理、景觀空間模擬、景觀生態規劃等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研究內容和方法

2.1研究區現狀

本文的研究區域為廣州市荔灣區,荔灣區作為廣州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州舊城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突出代表區域。然而經歷長時間的發展,隨著城市重心的東移和公共投資向新區的傾斜,荔灣正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導致地區價值未能有效發揮,就業機會和活力人口逐步外流,在各區的追趕發展中地位有所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本文運用景觀格局指數分析法對荔灣區最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進行定量分析,并提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措施和管理對策。

圖1 廣州市荔灣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10--2020)

2.2研究方法

本文將利用在基于acrgis的景觀格局指數軟件Fragstates對試驗區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利用arcgis軟件將1:40000的規劃圖按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矢量化,再利用空間分析功能將矢量化數據轉化成GRID格式。然后利用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es計算各類型景觀格局指數,應用景觀指數法、景觀空間格局分析從景觀類型和景觀水平兩個層次對研究區域景觀空間格局進行分析。

2.3景觀格局指數

景觀格局指數是指高度濃縮景觀格局信息,反映其結構組成和空間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簡單定量指標,是反映景觀格局的重要參數,在景觀生態學中具有廣泛的運用,為科學衡量景觀結構提供定量化的依據[4]。

在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中,景觀格局指數被分為三個級別:斑塊級別(Patch - Level)、斑塊類型級別(Class - Level)和景觀級別(Landscape - Level)[5]。斑塊級別指標主要反映單個斑塊的結構特征;斑塊類型級別反映景觀中不同類型景觀的結構特征;景觀級別反映了整個研究區整體景觀。而斑塊級別指數常作為計算其他景觀指數的基礎。根據研究區域特征,本文主要選取斑塊類型級別和景觀級別指數進行分析

3實驗結果及分析

3.1實驗結果

3.2實驗結果分析

(1)景觀斑塊總面積特征

占總面積比(PLAND)是指景觀類型占總景觀的面積之比,它反映了不同的景觀類型對整個景觀的奉獻率。根據計算結果,7種景觀類型所占面積比處于三個層次。建設用地景觀面積最大并占總面積比為67.252% 。其次,占面積比靠近10%的景觀類型有水域景觀,農用地景觀,交通用地景觀。然后為面積相對較小的有條件建設用地景觀占3.343%,及剩余兩種比例極小的旅游用地景觀和自然保留地景觀,兩者總面積之和僅占總面積0.582% 。

(2)景觀斑塊平均面積特征

景觀中所有斑塊總面積除以其斑塊數即為斑塊平均面積,用于描述景觀粒度,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其景觀破碎化程度。景觀平均斑塊面積大,則景觀破碎化程度小;景觀平均斑塊面積小,則景觀破碎化程度大。計算結果顯示,建設用地景觀、交通用地景觀平均斑塊面積為58.380 及 52.949 ,表現為較大的景觀粒度,景觀破碎化程度遠低于其余類型;而農用地及自然保留地則破碎化程度較高。

(3)景觀斑塊最大斑塊特征

實驗結果表示,斑塊面積標準差最大的景觀為交通用地景觀,為138.509;

最大斑塊指數是斑塊水平上優勢度的測量。水域、建設用地及交通用地景觀的最大斑塊指數為7.871、8.357、7.012,三者數值高且相近,表示這三種景觀在斑塊水平上具有優勢。

(4)景觀斑塊密度

斑塊密度即斑塊孔隙度,是某一景觀類型斑塊數與其景觀類型面積的比值,反映了景觀被分割的破碎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反映了人為對景觀的干擾程度,揭示了景觀基質被類型斑塊分割的程度,對生物保護、物質能量分布具有重要影響。斑塊密度高,則說明其類型的景觀中分布廣、影響大。荔灣區各景觀類型間的斑塊密度有差異但并不算明顯,按從大至小的景觀類型順序排序為:農用地景觀、建設用地景觀、水域用地景觀、交通用地景觀、有條件建設用地景觀、自然保留地景觀、旅游用景觀。其中農用地及建設用地的斑塊密度較大,其景觀類型與人類活動關系比較密切,因而數值較大,破碎化程度較高。斑塊密度最小的是旅游用地景觀,分布集中,對景觀的影響小。

(5)景觀斑塊周長特征

邊緣密度又稱為斑塊內緣比,是通過景觀斑塊周長和斑塊面積之比值來表示斑塊踢的邊界效應,它顯示了類型被分割的程度,是景觀破碎化的直接反映。

表格顯示,建設用地的邊緣密度最大,為48.8732,其景觀被邊緣割裂的程度最高。農用地(32.6842)和交通用地(29.8713)緊跟其后,邊緣密度值都較高。而自然保留地和旅游用地景觀類型被分割程度相當,連通性高。

(6)景觀水平指數分析

多樣性指數值的大小反映景觀類型的多少和各類型要素所占比例的變化。當SHDI值為零時,表明景觀由單一類型構成,景觀為均質;當兩個以上的類型構成景觀時,景觀類型所占比例相同,則SHDI值最高;各景觀類型所占比例差異增大,則景觀的多樣性下降。荔灣區景觀整體多樣性指數值較低,為1.0827,主要原因是建設用地所占比例太大,而其他景觀所占比例太小,且建設用地景觀在整個區域中呈現大面積集中且連片呈現的空間分布。而表格中顯示整個荔灣區域景觀均勻度為0.5564,表示各景觀類型所占比例差異較大,景觀各組分配不均勻,從規劃圖和表中也可看出,建設用地占整個景觀面積比例很大,而其他用地景觀所占份額較小。

4 結論

目前,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已廣泛應用與環境與資源的清查與管理、農業、林業、交通與通訊等諸多領域,并已形成龐大的技術產業。但是在景觀生態學領域,GIS技術還只是簡單的用來采集、處理、存貯、管理和輸出景觀數據,計算景觀指數來對景觀空間格局進行分析與描述、對景觀時空變化動態分析與模擬,指導景觀最優化設計與管理,并進行景觀圖及各類專題圖的繪制等,用分析景觀生態的格局和動態變化,并未有機的與景觀生態學結合起來,實際運用到城市規劃和管理中。

相信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逐步發展以及人類對生活環境要求的提高,GIS技術將利用其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地理要素管理功能以及可視化優勢,并結合景觀生態學理論,將發展出一套具有城市景觀展示、管理、分析功能的GIS管理系統,幫助城市規劃設計工作者優化城市景觀格局,建設經濟低碳、城市智慧、社會文明、生態優美、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

參考文獻

[1]高凱.多尺度的景觀空間關系及景觀格局與生態效應的變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2]侯偉.煙臺市城市景觀空間格局分析[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2

[3]章家恩, 饒衛民,張磊等.3S技術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研究概述[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6

[4]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彭建,王仰麟,張源等.土地利用分類對景觀格局指數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6

[6]劉可東.合肥市景觀空間格局分析及其應用研究[D].安徽,安徽農業大學,2007

[7]陳凌靜.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景觀梯度分析—以重慶市合川區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09

[8]李秀珍,布倉仁,常禹等.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

[9]肖篤寧,蘇文貴,賀紅士.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和應用[J].生態學雜志,1988

第8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關鍵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景觀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近十幾年來,伴隨著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我國正步入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城市社會,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的同時,城市規模也顯著增長。再此工程中城市綠地系統怎樣布局、采取何種形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在生態浪潮沖擊的21世紀,人們試圖將園林和生態兩門學科互相引進互相借鑒,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 步融合以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景觀生態學的興起提供了這一契機,它的概念、理論可直接應用于城市綠地系統中。本文在這一方面將進行初步論述。

一、景觀生態學與城市綠地系統基本概念

(一) 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

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景觀要素指基本的、相對均質的土地生態要素或單元。從生態學觀點來看,這些要素相當于生 態系統。景觀要素有3種類型:斑塊、廊道和基質。

1 斑塊。Forman 和 Godron 認為,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不外有三種:斑塊、廊道和基質。斑塊(patch)泛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勻質性(homogeneity)的空間部分。就城市綠地系統而言,綠地斑塊是指公園、花園、庭院、小游園、廣場等點狀空間,作為“結點”在系統中處于建設重點。

2 廊道。廊道(corridor)是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廊道類型的多樣性,導致了其結構和功能方法的多樣化。城市綠地系統中的廊道是由規劃區域內的道路綠地、河岸防護林等廊狀綠地組成,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沿著河流、海岸線以及山脊線或者鐵路、人工運河和其他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的自然系統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種是沿著河流、風景道路等具有休閑娛樂功能的綠道;第三種是連接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化價值地區的綠道。

3 基質。基質(matrix)是指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也最大的背景結構。它一般呈面狀,對景觀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基質與廊道、斑塊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基質”本身也是由不同大小的斑塊和廊道組成的,如居民區、商業區、工業區等。

(二)城市綠地系統概念及分類

城市綠地是指城市中用于綠化或規劃用于綠化的具有多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特殊用地。城市綠地系統是指城市中多種綠地類型與規模的綠化用地的整體。它主要包括植被、水體、土壤等基本要素。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是以綠色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開放空間并具有相對同質性,因此城市綠地系統可認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種景觀元素。而將城市綠地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時,城市綠地中的不同綠地類型可認為是綠地系統的不同景觀元素。目前城市綠地系統可分為以下幾個子系統:(1)城市公園綠地;(2)城市街頭、庭院綠地和湖塘綠地;(3)城市廊道綠地;(4)城市生產綠地;(5)城市風景綠地及環城綠化帶。

二、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

將景觀生態學上的“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概念運用到城市綠地空間布局中,在進行城市綠地規劃時,按照“環、楔、廊、園”的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布置,保證綠地景觀的完整性。在城市綠地規劃建設中可以用生態廊道將綠地斑塊有機聯結起來,構成一個綠地生態網絡;在公路、鐵路等城市軸線上,通過綠地分割作用產生一系列間斷的分散集團、飛地、子城或衛星城,在各星狀長軸之間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狀綠地,構成人工廊道與自然廊道相間分布、有機分散的景觀格局。這樣的綠地廊道規劃使得綠地真正融入城市內部,充分發揮綠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一)綠地系統廊道設計

綠地系統廊道是由規劃區域內的道路綠地、河岸防護林等廊狀綠地組成,是構成綠化網絡的骨架和關鍵。它可將城區內的綠地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并為城市景觀提供生態支持。在綠地系統廊道設計時,首先要從總體格局進行規劃設計。廊道能有機地連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綠地,影響著城市綠地網絡的連通性和網絡結構功能的整體優化性。因而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規劃區域的地形地勢、經濟條件、生態特征和廊道功能等因素。其次,要考慮廊道形態結構,即廊道的寬度、交叉點、密度等。在進行設計時應以生態的觀念為指導思想。再次,在規劃時要注意維護綠地廊道的連通性。具有良好連通性的綠地廊道為改善城市小氣候,解決城市熱島效應有較強的作用。注重加強改善道路綠化體系,完善道路網絡生態功能。道路綠化帶是城市景觀中重要的綠色走廊,完善城市生態功能也必須加強道路綠化體系建設。最終形成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相間分布,和諧發展的景觀格局。

(二)生態隔離綠帶的建立。

在城市各組團以及不同功能區之間建設一定規模的綠化隔離帶,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風貌的重要手段。這類綠地主要具有 2 種功能:生態防護功能和公共使用功能。從生態防護功能上講,在不同功能區,尤其是在工業區和其他區域之間布置衛生防護型生態景觀綠帶,對減少工業污染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公共使用功能上講,依托于城市道路、河網而線形分布的外向型生態隔離綠帶將高密度居住的居民作為一個點,周圍的生態景觀綠地成為一個面,增強了居民對綠地的使用率。

(三)環城綠帶的建立。

環城綠帶是指在一定規模的城鎮或城鎮密集區,安排綠化比例較高的相關用地,形成環繞城市建成區的永久性開敞空間。環城綠帶不僅為城市提供大量綠地,對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作用。結合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特點,總結環城綠帶的結構形式有 4 種類型,即環型環城綠帶、楔型環城綠帶、廊道環城綠帶和節點環城綠帶。①環型環城綠帶。環城綠帶圍繞建成區呈環形分布,國際、國內許多城市的環城綠帶都是以該類控制帶為基本格局規劃與建設,通過綠帶將城市與周邊地區連接起來。②楔型環城綠帶。以圍繞建成區的綠地為骨架,結合城市的規劃布局、自然資源及主要交通干線分布情況,以楔型綠地的形式嵌入城中。楔型綠地不僅可以隔離不同性質的用地,減少其相互影響,同時又能有效地引導城市氣流,緩解城市熱導效應。③廊道環城綠帶。城市周圍的綠化控制帶與城區內的綠地通過綠色廊道連接成完整的綠地體系,使環城綠帶與城內主要綠地有機聯系,綠化控制帶呈網狀分布。廊道主要是結合城市景觀軸線以及自然水系等線型空間。④節點環城綠帶。以圍繞建成區的綠地為骨架,結合城市周邊的森林(風景區)或濕地,同時在沿線用地條件較好的地方適度放寬,規劃布置大型的公園綠地,形成結點。

三、結束語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綠化建設的一項基礎設施,對保證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應用到城市綠地系統有助于對城市綠化進行科學指導、規劃和評價,促進城市綠化的發展。通過科學的量化管理和控制來促進整個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最佳狀態,為城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綠地景觀。同時,與景觀生態原理的結合,未來城市綠地系統將成為城市開放空間的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其綜合功能、地域尺度將從建成區拓展到區域尺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相協調。

參考文獻:

[1]劉茂松,張明娟.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張式煜.上海城市綠地系統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2002(6).

[3]舟廷剛,陶康華.寧波市城市綠地系統建設[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16(2).

[4] 寧小莉.淺議城市景觀生態規劃[J].內蒙古經濟與科技,2003(6):97-98.

第9篇: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范文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于生態旅游的關注較少,因此也忽略了對它的研究,所以至今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還尚未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由于生態旅游的基礎概念十分模糊,從而導致生態旅游的規范化研究難以進行,同時也造成其實踐具有誤導性,很有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目前,對于生態旅游的定義基本有這樣三種:

第一種,從旅游需求方來講,生態旅游自然是一種旅游活動。在旅游的過程中,旅者可以游覽一些自然景色優美又具有歷史文化的古跡,這些地區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尚未受到人類的干擾,依舊是最原始的狀態。

第二種,從旅游供給方來講,生態旅游則是一種旅游銷售品。游客在觀賞自然風光和感受特色風土人情時,當地人民可以通過向他們出售旅游紀念品來拉動經濟增長。

第三種,從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給方共同來看,生態旅游則是一種旅游經典的開發方式。

從二者結合的角度出發,我們不難發現,生態旅游的綜合定義無疑是:一種體驗異質生態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思想觀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生態旅游的觀念的理解我們必須嚴格,這主要可以表現在以下限定條件上:

1.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出發:保護自然景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統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對于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思想則是通過目的地來體現。因此,根據具體情況,我們對生態旅游的理解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

2.關于生態旅游的空間范圍。生態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為天然的自然環境,尚未受到人為干擾的區域,例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等。大部分生態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觀與歷史意義。

3.關于生態旅游的內涵意義。實際上,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們不僅強調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而且還注重對生態環境改善和保護。一方面,這能夠充分體現人們生態旅游的高品位,鼓勵人們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可持續性發展重要前提與客觀要求,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也體現出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一致性。

二、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基礎――景觀生態學

(一)景觀生態學的定義

關于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它與其它景觀空間的研究不同。景觀生態學所涵蓋的內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觀異質性的生物、地理和社會的原因等等,是一門將自然科學與人類科學相結合的學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間為主,其理論核心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進行表現:一是空間的異質性,二是生態的整體性。

從生態景觀學的空間范圍來看,其生態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風景區、風景名勝區等,其景觀生態類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來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構成其景觀的主要內容。

從生態景觀學的內涵來看,其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其原則和指導思想是在合理的情況下進行旅游開發。由此可見,景觀生態學的空間范圍與生態旅游的內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觀生態學成為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重要基礎理論。

(二)景觀生態學的結構功能

對于景觀結構,我們通常用這樣幾個專有名詞進行描述: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和緣(edge)。

1.斑塊。斑塊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觀生態學中,我們具體指自然景觀。

2.廊道。廊道是一種線狀要素類型,這里主要是指林帶、交通以及兩側的帶狀樹林、河流等。

3.基質。基質一種生態系統,它存在于斑塊內,它的各種特征是對旅游整體形象的策劃基礎,也是劃分各種功能區的前提。

4.緣。具體指邊緣地帶,作用是邊緣效應進行集中的

表現。

景觀生態學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質和斑塊的功能特征分析,將旅游活動解釋成各種生態流。這些生態流主要來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貨幣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國大部分生態旅游目的地長期發展,并通過人類的有效保護,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促使生態旅游景觀表現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觀生態學的整體性與異質性

在景觀生態學中,主要包含著這樣兩種性質:一個是整體性,另一個就是異質性。下面,我們對于這兩種性質進行相關解釋。

整體性:景觀生態學主要由景觀要素組成,其結構具有等級性,功能獨立且視覺特征明顯,其各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的組成功能,這便是生態整體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為直觀的陳述。

異質性:空間的異質性主要是指各種單元變化的異常性狀。通常,異質性與系統的穩定性與抗干擾能力息息相關,是景觀功能的基礎保障,決定著空間的多元化。

在外形結構上,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塑造和控制著生態旅游景觀的美學特征,而在內部結構上,景觀生態的整體與異質性對生態旅游目的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為我們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點與新思路。而其可持續性發展的實質也就是不斷構建起空間,維持其生態的整體性。

(四)景觀的多樣性與穩定性

景觀的多樣性主要是研究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斑塊的具體情況,對其大小、數量以及形狀進行描述與分類;第二個部分是景觀的類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塊的連接性和連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樣性等等。經過長期的研究與觀察,我們發現景觀的多樣性影響著景觀的穩定性。

由于生態旅游中的景觀生態系統具有非獨立性,因此景觀的異質性格局大多由多種生態系統對其進行構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觀也各不一樣,從而保證了旅游景觀的穩定性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實現了景觀旅游的各種功能。生態旅游的穩定性不僅能夠反映人為對于自然的干擾程度,同時也成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可持續性發展的檢驗標準之一。

(五)景觀生態的變化

所謂景觀變化主要是指隨著時間的積累,景觀系統在結構以及功能方面發生的變化。景觀的變化通常由兩方面的因素產生。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對于自然因素而言,人為因素對于自然景觀的影響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開發者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鋪設道路,又或者建設房屋,這些行為都嚴重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原始性,同時也導致植被稀少,使動植物的生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減少了動植物的多樣性。大量的旅游者會對土壤產生影響,由于土地頻繁的遭受踐踏,導致土壤面積增加,加劇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隨意丟棄垃圾,讓原始的自然環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當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開采,則更為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一旦人為因素的干擾幅度超出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則會導致生態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變化,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的發展。

三、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景觀化生態學應用

由于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內涵完全統一,因此,景觀生態學是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理論基礎。為了能夠有效地為生態旅游規劃管理提供一條明晰的思路,我們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運用在生態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過長期的發展,能夠有效改善生態旅游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加強旅游者的生態保護意識

由于景觀生態學十分注重空間結構和生態過程的相互影響,同時強調其整體性與異質性,可以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結構和生態過程進行詳盡的解釋,同時也能夠闡明二者之間的關系。這能夠促使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者進一步、全面的認識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的要求具有雙重任務,一來是實現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二來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生態旅游開發者想要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費中獲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悅,而生活在當地的居民也想從中獲益。而生態旅游能夠完全滿足這三個方面的需求。

生態旅游雖然是一種能夠滿足旅游者各種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時生態旅游業對旅游者提出了相關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對其進行合理規劃,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景觀的結構和變化,受到生態旅游環境的教育。因此,生態旅游能夠運用相關理論對旅游者進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無意的行為有時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性,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會將一些不良行為展露出來,因此,旅游開發者和監管者應當加強監控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規劃管理制度。

(二)合理開發,科學規劃生態旅游

景觀的邊界都十分明顯,其次視覺特征也十分顯著。因此,整個生態過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穩定性是包含在穩定性之中的,這同時也是一個適宜的尺度。景觀的生態學、經濟學以及美學,這些多重性價值的判斷不僅是景觀的規劃基礎,同時也是生態景觀的管理基礎。

在生態旅游的規劃中,關于生態景觀學的集中表現主要為兩點:1.根據實踐者提供的相關依據,結構與過程互為關聯原理;2.規劃設計者應當具有一套系統的方法、技術以及相關經驗。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思想與原則

在生態旅游的規劃過程中,人們應當遵從景觀生態的整體性和空間異質性的結構與發展特征進行設計,從而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促使景觀多樣性和個性化,提高綜合效益。優化其結構、完善其功能,并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產品。

2.將功能與生態進行區分

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有序地進行旅游活動,促使旅游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與配置的優化,我們必須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態旅游的區域進行劃分。

3.結構規劃

景觀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功能實現的基礎和保障。在對旅游景觀生態進行規劃時,我們應當對其結構和功能進行了解與探究,選擇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個體單元形成整體的景觀生態系統。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觀的美感。

在設計廊道時,設計者應當注重其合理性。景區的廊道應當以小路為主,相互交叉,從而形成網狀,網眼越大,生態效益越好;越小則異質性越大,景觀的美學質量也就越高。對于廊道的設計,我們必須重視,但不能太過強調。設計者不僅要對于廊道的形狀進行思考,同時還要考慮到廊道的長短,廊道太長就會降低景觀的精彩程度,廊道過于短小,則會導致生態系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廊道的長度十分重要,對于其長短我們要進行合理的設計。除此之外,廊道還要具有送輸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覽時間。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達到生態旅游中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我們應當結合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充分認識生態旅游,并且不斷探究其內部結構,從而建立合理的規劃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李長健,劉函.論生態旅游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江西省鄱陽湖生態旅游示范區為例[J].求實,201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片爱爱|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32 | 99福利资源久久福利资源 |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 久久久久久久99久久久毒国产 | 亚洲免费大全 | 自拍小视频在线观看 | 特级淫片欧美高清视频蜜桃 | 最新步兵社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一区视频 | 一色屋色费精品视频在线看 | 免费香蕉成视频成人网 | www.99在线 | 久草视频网址 |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观看 | 国内自拍小视频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欧美在线一级毛片视频 | 成人公开视频 | 加勒比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看色免费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 免费成人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 国产欧美自拍 |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可以免费看黄色的网站 | 99这里只有精品66视频 | 日韩美女一级视频 | 日韩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美女视视频专区 | 免费久久久久 | 久久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区 | youjizzxxx69日本| 免费在线观看a级片 | 久久91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香蕉 | 美女张开腿给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