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暴力根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很多人看到《河南鹿邑縣法院原院長及女兒遇害》這條新聞標題,腦海中首先聯想到的,可能會是這個法院院長得罪了人,遭到報復、仇殺……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幕后真兇竟然是他的兒子!每一位家長看到這條消息都會痛心并且惋惜。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了這種親人相殘的悲???到底是什么樣的社會根源,讓一個花季少年如此殘忍?
在周圍人眼中,這個雇兇殺人的18歲男生隨和、幽默,喜歡打籃球和網游,和其他同齡人沒有什么不同。不過,深入探究后就會發現,這出悲劇其實有著深刻的根源。
據媒體報道,兇手高煒晟系父母“超生”,由于是超生的“獨苗”(特指男孩),除了被格外寵愛外,家庭對其學業上有很高的期望值,其姐姐對其學業更是監管嚴格,高煒晟多次向同學表示“不堪壓力”?!拔乙步洺;孟霘⑷?,也喜歡在夜里游蕩,我怕黑,又害怕寂寞,但我總有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想法,我恨世界,我想把它洗干凈……”去年4月,高煒晟曾經在網上發帖,這樣描述自己的內心。
于是,悲劇幾乎無可避免。一位警方內部人士認為,高考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以及高煒晟童年的成長環境等諸多因素,造成了高煒晟的人格分裂。
近年來,子女弒父、弒母這一類惡性事件接連發生,透過這些案件我們都會發現,幾乎每一起悲劇的背后都存在著家庭教育的嚴重失誤。要么是過度溺愛,“培養”出一個無法無天的禍害;要么是放任自流,使孩子從小就沾染上了可怕的惡習;要么是信奉“棒棍之下出孝子”的錯誤古訓,最終打出一個性格怪異、心狠手辣的逆子……
透過這樣的案件,我們不得不反思今天的教育。在升學和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盡管說“哪一個家長不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但教育是一門學問,孩子的成長并非只有“學習成績好”這么簡單。如果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其他,那么就極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都應該多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平常多與孩子溝通,多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找準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教育和引導,使之健康成長。
此外,我們還應該反思社會環境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影響。沉迷網絡暴力文化是導致高煒晟心理扭曲的一個重要誘因。據媒體報道,高煒晟經常玩的網絡游戲十分暴力和血腥,該游戲的玩家在虛擬世界中不斷殺人或者被殺。常有玩家因為不忿被無故殺害或是追殺,就在游戲中的聊天室里懸賞發帖“買兇”。這個虛擬的游戲過程,與高煒晟在現實中的買兇行為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將網絡上的虛擬行為搬到了現實。
多年以前,美國刺客小約翰·欣克利因為迷戀在《出租汽車司機》中的影星朱迪·福斯特,想要引起她的注意,就模仿片中的情節開槍刺殺總統里根。十幾年前,美國兩名男生在校園槍殺13人后自殺,隨后的調查認為,他們是在模仿暴力影片《天生殺人狂》中男女主人公的行為。
因此,筆者呼吁政府相關部門盡快出臺影視文化作品和游戲作品等級審查制度,要讓社會明白:哪些東西適合未成年人,哪些東西應該遠離未成年人,所有這些,都必須有明確的界定。
關鍵詞 大學生 沉迷網游 思想根源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the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 in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LU Hangbo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and college dormitories speed upgrade of the network,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into the college life, some of the students suffer poor self-control, the paper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indulge hazards into the titl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playing online games to attract college students own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roots of college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 in online games; ideological roots
1 角色扮演類網游成癮危害
眾所周知,角色扮演類網游成癮會對大學生學習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學習上,角色扮演類網游成癮嚴重影響大學生上課積極性,占據學生大量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成績。(2)生活上,當角色扮演類網游成癮的大學生回到現實中時,有明顯的焦慮、抑郁現象。長期沉溺于網絡的學生與現實班級逐漸隔絕,人際關系狹窄,友情淡漠,對班級事務關注極少,孤獨感強。(3)思想上,角色扮演類網游由于其虛擬性,沒有現實社會中嚴格的社會規范,學生在游戲中表現出很多不良行為,游戲中常會通過暴力輸出來解決問題,使得大學生會誤以為通過暴力輸出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合理的。角色扮演類網游中對于善惡、義務、正義、邪惡等相關觀念的判斷標準與現實生活中大眾的評判標準存在很大差異,長期沉溺于角色扮演類網游之中,大學生會逐漸認同游戲中宣揚的觀念,潛意識中將游戲中的弱肉強食以及內容視為合理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會被逐漸同化,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念,長此對大學生正確道德意識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
2 角色扮演類網游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原因
(1)游戲宣傳渠道多元化。自《征途》將游戲廣告搬上中央臺之后,各大角色扮演類網游紛紛效仿,《軒轅傳奇》更是先下血本拍成連續劇熱播,同時宣傳同名網游,吸引廣大觀眾。游戲通過電視臺、網絡媒體主頁、報紙、游戲雜志、彩信、郵箱、論壇、QQ彈窗等方式擴大宣傳,使大學生無處可逃,同學間的相互宣傳邀請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游戲代言人明星化。以最近被熱炒的《武魂》為例,網易花重金邀請范冰冰,吸引了廣大的范粉入軍《武魂》,在大學生中追星族很多,幾乎每個學生都有心中的偶像,愛屋及烏,偶像代言的游戲肯定愿意去玩。(3)游戲角色豐富化。自韓版《傳奇》風靡全國而后又衰敗之后,角色扮演類網游中設計的游戲角色已經從之前三種職業演化為如今的五種職業,十大分支,分別為戰士(或稱為野蠻人、和尚等),近程物理攻擊,分支為防御型和攻擊型;弓手(或稱為獵人、影月等),遠程物理攻擊,分支為陷阱型和攻擊型;法師(或稱為玄冰等),遠程法系攻擊,分支為分身型和暴擊型;道士(或稱為蜀山等),近程法系攻擊,分支為八卦型和攻擊型;天仙(或稱為蝶花等),遠程法系攻擊,分支為回血型和施毒型。眾多角色的特色設計為各種不同人格的學生提供了符合自己興趣的選擇可能,每一種職業都有特定的技能、團隊合作功能,缺一不可,可以讓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4)游戲畫面精美化。伴隨著電腦技術的日益成熟,2D畫面的游戲已經隨《傳奇》遠去,3D版角色扮演類網游為廣大玩家提供了全新的視野,畫面流暢精美,能精美到游戲人物水中的倒影、行走過程中路邊小草的擺動、各種技能施放特效、時裝及裝備炫彩特效等,滿足了大學生對環境及衣物裝備的視覺要求。(5)游戲世界生活化。游戲世界是一個龐大的虛擬社會體系,包含了基本的經融系統、家族幫會系統、好友系統,還有內置的聊天工具(包括文字、語音)。玩家在此不僅可以找到朋友一起打怪升級、物品交換,更能找異性朋友網聊定情、結婚生子。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探索期,面對虛擬社會體系中美好的生活愿景誘惑,很難做出理智的抵擋,在現實生活中一直被抑制的與異性的交往沖動在游戲中得到了巨大的釋放。
3 大學生沉迷角色扮演類網游的思想根源
(1)自我價值的實現。大學生沉迷角色扮演類網游最大的思想根源是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沒有找到自我價值實現的方式。在進入大學之后,在學習之外,同學們開始關注自身其他能力的發展,與學生會干事、主要班干不同,沉迷網游的大學生往往沒有擔任任何社會職務,也沒有其他文體愛好,在現實生活中尋求不到自我價值的體現方式,而在游戲世界中,只要多花點時間,外加一定的金錢投入即可在家族、幫會、副本團體中得到一定的威信、地位,結識很多朋友一起實現游戲中的共同目標。(2)自我同一性的體現。在實現生活中,大學生的為人處世往往戴著各種面具,無法把真實的自我展現在同學老師面前。虛擬的游戲世界不受各類道德、法律的約束,大家起點一致、不需學識能力,大學生生盡可將自己真實的一面通過游戲角色來體現。喜歡輔助的學生可選擇天仙等職業,為整個團隊加血加防;喜歡暴力輸出的同學可選擇法師等職業,給對方造成強大的殺傷力來達到;喜歡躲在暗處偷襲的同學可選擇弓箭手等職業,隱身后搞突然襲擊。每一位學生可在各類職業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游戲中實現同一性。(3)現實生活壓力的釋放及逃避。當學生面對來自家庭、同學、學習上的壓力時,若學生進入角色扮演類網游,學生可通過擊殺怪物或玩家、倒賣東西、開啟寶箱等方式來獲得刺激感,將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釋放,會暫時忘記生活中所有的煩惱,完全進入游戲世界的生活模式,一旦關上電腦,早已疲憊不堪,匆匆進食后便會呼呼睡去。若醒來還是要面對生活的壓力,學生往往又會進入游戲來逃避這種壓力,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不能自拔。(4)其他不良心理因素。雖然相對于其他沉迷玩家群體來說,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大學生沉迷角色扮演類網游比例較低,但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對物質的虛榮心、孤獨感。游戲世界中有很多環節設計可體現一個人的地位、能力,包括排行榜、稱號、身上的裝備、寶石、時裝、戰騎、寵物、自身修為、靈魂等。裝備類道具通過物品的稀有程度及強化等級來體現,修為靈魂通過等級來體現,每一項、每一級均有特殊的展示效果,其他玩家可隨時觀看。一些學生追求裝備、修為的排行榜,一些學生追求時裝的獨一無二,一些學生追求財富的擁有量等,這些學生活在別人的世界中,通過別人羨慕的目光來達到滿足感,跟現實生活中的炫富一樣。同時,很容易理解一個孤獨感強的學生沉迷在網游的社交體系中。
總之,大學生沉迷于角色扮演類網游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在對此類學生做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其所沉迷的網游類型特色、游戲角色、游戲中日常活動規律,走進學生的游戲世界來了解學生本人的性格,再結合學生家境、親友支持系統,學習情況量身定制引導計劃,并配備監督,才能徹底解救學生,使其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基金項目:針對大學生沉迷角色扮演類網游的思想根源特質研究。項目編號2012B007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
[2] 趙丹丹.網絡游戲者的人格特征[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1).
發展誠可貴,環境價更高
廣東省鶴山市突然宣布取消原計劃投資370億元的金屬鈾加工廠建設項目,這讓中國政府很頭疼,因政府試圖保證鈾材料的供應,以維持相關核反應堆建設項目的運行。據官方媒體報道,今年3月,該計劃與鶴山市政府簽訂協議,商定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和投資方面的問題,隨后卻遭遇數百名示威者的街頭游行。他們穿著統一的T恤,同時高喊口號,打著反對該項目的橫幅:“還我們潔凈家園!拒絕核污染!”
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已走上街頭,反對存在環境風險的項目。在公眾的壓力下,地方或推遲或遷走相關項目,向輿論和民意低頭。未經重視的抗議,可能會轉化為暴力,成為中國社會動蕩的主要來源。
編譯:李修遠
美國《洛杉磯時報》2013年7月13日
“剩女”兇猛
在過去的兩年里,謝小姐平均每月相親一次,如今她在上海一家傳媒公司工作,收入可觀,已經32歲,仍然未找到自己的Mr.right。每天她都會接到謝媽媽的電話,總是離不開找丈夫的話題。她有反駁的理由:離婚率不斷上升,還不如保持單身。
在中國,女人第一次婚姻的平均年齡一直在上升,上海從2007年的26.4歲升至如今的27.3歲。北京的研究員阮柔安正在寫一本關于“婚姻在中國”的書,在書中他提到,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演進,中國面臨嚴重的人口壓力,性別失衡也前所未有,女性的觀念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松,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方面。與此同時,住房政策的變化,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使得夫妻面臨更大的壓力,也更易因為金錢而分道揚鑣。
編譯:張超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27日
私暴力時代
在機場引爆自制炸彈,在超市買刀連捅四人,當街摔死兩歲女童,拿水果刀劫持出租車……這些來自中國各地、原本互不相識的人,現在卻被歸入同一個社會群體:私人暴力執行者。過去一周來,各地惡性治安事件頻發,光是首都北京就連發五起暴力事件,有時評人稱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私暴力時代”。
關鍵詞:家庭暴力;理論分析;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9-0131-02
一、家庭暴力的定義及特征
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殘害或者其他手段對家庭成員身體、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傷害的行為。我國婦聯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我國2.7億個家庭中,約有3%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主要為男性實施暴力。中國第三次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也顯示,認同“男人應該以社會為主,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的男女比例分別為61.6%和54.8%。在夫妻雙方共同生活的時期內曾遭受過男性言語攻擊、身體傷害等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1]。它的主要特征有:行為的隱蔽性是家庭暴力最顯著的特征,受害女性的外傷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精神上的折磨卻較為隱蔽且不易被發現和關注;家庭暴力的形式主要有:拳打腳踢、器械攻擊、言語攻擊、情感折磨等。
當前,家庭暴力的主要危害有:家庭暴力侵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如果不及時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女性本人又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在保持沉默、長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態下,采取了不理智的手段――故意殺人,釀成惡性事件;家庭暴力給子女造成不利影響,子女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他們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夫妻雙方的吵架、謾罵和暴力行為都會對子女的社會化過程產生消極作用,子女更容易產生恐懼、自卑、焦慮和厭世的情緒,有的子女甚至會選擇離家出走、荒廢學業、走上犯罪的歧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庭暴力會使家庭逐漸走向破碎,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二、家庭暴力的理論分析
(一)功能主義
功能主義把家庭看作是完成社會所需功能的組織,著重強調家庭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所發揮的積極功能[2]。帕森斯認為:由于社會的變遷,主干家庭、聯合家庭的分解以及核心家庭的產生,家庭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功能日漸衰弱,以前家庭生產的功能由工廠接管,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隨著學校、監獄、警察的出現減弱等。同時,隨著社會組織的不斷出現以及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打破了家庭的和諧,家庭傳統的教育功能被學校取代;家庭的保護和懲罰功能被警察、監獄取代;家庭的贍養功能也被療養院、敬老院所取代,現代化進程加快,使家庭的社會功能正在悄無聲息地減弱。家庭所承擔的功能越來越少,家庭成員的集體歸屬感也在逐漸地減弱。功能主義認為,現代社會的自由平等觀念與婦女操持家務和養兒育女的地位之間存在著矛盾,即女性的家務勞動者的身份與現代男女平等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之間存在著沖突,而這無疑是現代家庭解體的重要原因。傳統家庭功能正在逐漸喪失,這使得家庭也在逐漸地演變成一個異常脆弱的組織。家庭暴力及其消極后果便是家庭功能衰落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家庭的脆弱使得家庭的凝聚力不斷地減弱,這種凝聚力的減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家庭有了暴力傾向。
(二)沖突理論
沖突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社會中沖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沖突的根源起源于權利、財富等,沖突論者認為家庭組織總是與其他社會組織爭斗和沖突[3]193-207。例如,經濟組織要實現利潤的不斷增加,必然要求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參加工作。這就使得家庭中夫妻兩個都處于工作的重壓之下,同時又要滿足家庭教育和娛樂功能的要求。家庭的功能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沖突,夫妻角色上的沖突也在家庭內部不斷顯現。最終,家庭成為了產生家庭沖突和家庭暴力的溫床。沖突論認為家庭暴力往往是男性面臨的社會沖突和家庭沖突的宣泄方式,家庭內部受害女性則成為了男性宣泄的出口,在關系越親密,感情投入得越多的家庭內部,沖突情緒一旦爆發出來,就可能是非常激烈的家庭暴力行為。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節奏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沖突也不斷增多,家庭外部的沖突復雜多樣,男性在工作、社交中承受著巨大的社會沖突,工作壓力增大、市場競爭激烈、社交復雜等等。家庭內部的沖突主要是內部因素引發的,家庭經濟困難、突發變故、代際差異、家庭矛盾等等。這些內外沖突共同作用于男性,使很多男性不堪重負,在這樣的壓力下就容易產生挫折、焦慮和壓抑等心理問題。這種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導,就要尋找一個發泄的機會,而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便成了其“攻擊對象”。
(三)交換理論
交換理論認為,人們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總會理性地權衡其行為付出的代價和得到的收益。霍布斯在其“攻擊――贊同命題”中寫道:“當一個人的行動實際所獲得的期望報酬比他所預期的大,或者說沒有遭受到他所預料到的懲罰時,他采取這種贊同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時這種贊同行為的結果對他而言就變得越有價值。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了他預料之外的懲罰或者沒有得到他預期的報酬,他采取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一行為的結果對他而言才更有價值?!盵3]219-230該命題認為當施暴者的行為未遭受到他預料中的懲罰時,他就有可能采取對女性實施家庭暴力的贊同行為。運用這一理論來分析,正是由于男性在對受害女性實施了家庭暴力后幾乎不受社會干預制約和道德譴責,實施暴力的男性所受到的懲罰也是微乎其微,既沒有法律的制裁,也沒有公眾的譴責,即男性對受害女性實施暴力行為后幾乎不用付出什么代價,如此,這種較小的懲罰結果無形中就助長了家庭暴力高頻率的發生,也必然會使家庭暴力的發生愈演愈烈。
(四)符號暴力理論
布迪厄認為,隱藏的符號暴力具有合法性且不易被識別,因此最符合社會系統的經濟學,也是施加于人的最經濟的支配方式[3]247-255。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男權文化和暴力文化是家庭暴力產生的文化根源。作為封建文化的指導思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早就成為人們頭腦里根深蒂固的觀念,在日常生活里,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思想還留有很大的殘余。特別是在封建觀念較深的農村,父權和夫權觀念還普遍存在,家庭暴力的產生大都與這些因素有很大聯系。同時,這一落后觀念使受害人對于家庭暴力一忍再忍和產生麻木,從而強化了被害人的角色。1949年,波伏娃出版的《第二性》中就寫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盵4]女人作為妻子和母親的命運,是男性強迫地標簽在她們頭上,用來限制她們的自由,女人永遠生活在男人為她們編制的牢籠之中。在家庭層面中,男女的家庭地位不平等。在經濟上,女性依附男性,男性因為經濟地位的優越,在家庭中掌握著主動權、支配權,夫妻之間一旦產生不同意見或矛盾,男性掌握著主動權,女性則處于被動地位,當矛盾沖突到一定程度,男性的支配便表現為對女性實施暴力。
三、預防家庭暴力的對策
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單位,對家庭和睦、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家庭暴力,不僅需要個人的改變,更需要社會方面的努力。
(一)構建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有關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2001年4月我國在新修改的《婚姻法》中,才第一次將“禁止家庭暴力”明確地寫入到了草案總則和法律責任中[5]。所以,沒有做到對有家暴的男性實施應有的懲罰,導致他們在實施家暴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要遠遠小于他們的預期。同時,受害女性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
在家庭中,夫妻雙方經濟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于我國女性長期被賦予“相夫教子”的角色,基本上沒有工作的機會,經濟上無法獨立,在精神和生活上依賴著男性,即男性在家庭中處于支配地位,女性處于被支配地位。所以,要預防家庭暴力就必須從社會層面上實現社會性別平等,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實現在家庭中夫妻雙方的平等主體地位,加強對家庭暴力的輿論和道德譴責,使得家庭暴力的男性在實施過程中付出更大的成本。
(三)組建社會支持網絡
在實施家庭暴力后,女性往往選擇忍氣吞聲,因此,為預防家庭暴力應該組建一個預防家庭暴力的社會支持網絡。充分利用親朋好友、社區、鄰居、民間組織和相關政府機構,建立精神支持、家暴援助、心理咨詢、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支持系統,為夫妻雙方提供解決沖突的有效方式和良好的溝通技巧,在社區中為廣大家庭開展家庭暴力的社區教育,宣傳家庭暴力的法律知識,提高公眾反對家庭暴力的意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和社區的穩定和諧。
綜上所述,家庭暴力作為影響家庭和社會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正在愈演愈烈,要有效地防止家庭暴力,必須正確認識,理性思考,盡快建立反家庭暴力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公眾樹立性別平等的正確輿論導向,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充分保障受害女性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健康和睦,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J].婦女研究論叢,2011,(6).
[2]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213―237.
[3]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政治傳播;貴州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27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議題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創新社會治理”,目的在于通過“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而努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我國自以來所進行的一系列社會變革,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必要性。同時,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治理研究及其所形成的理論成果,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可能性。更為主要的是,一直以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而倍受政府和學者的關注。尤其是在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民族地區社會治理顯得尤為重要?;诖耍疚膹恼蝹鞑ヒ暯翘接戀F州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創新。
1 社會治理中政治傳播的重要作用
在政治學領域,治理一般指國家治理。學術界對于“治理”的界定大致有三種:“社會中心論”者認為治理是一種自組織,它不需要國家和市場干預;在“國家中心論”者眼里,“治理”的意思與“政府或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相同;“合作主義”者將“治理”視為國家與社會間的有效互動或“協作方式”。綜合這三種界定,本文將治理界定為一種理念,其要義是強調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多元化和平等性分工與協作、具有抑制和穩定的目標以及通過協商的方式靈活參與其中,并自覺認同和遵守決策等,目的在于發現并確立公共理性。按照學者們的觀點,治理涉及“治理的有效性”和“治理的合法性”、“兩個基本問題”或兩個重要維度。其中“治理的有效性”派生出“有效治理”和“無效治理”,“無效治理”又有“相對無效治理”和“絕對無效治理”之分。在這些內容當中,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是“有效治理的實現”以及如何解決“無效治理”兩個方面。
國內外學者們認為,實現有效治理的關鍵在于“如何實現國家、社會與市場間的分工與協作”。要實現此類治理,“對稱的信息”是基礎,“組織機制”是有力保障,各參與主體間的“耦合”及其有效的信息溝通是關鍵??梢?,政治傳播在社會治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傳播具有“雙向傳遞”信息的特點,涉及到政治信息的傳遞與處理兩個過程,社會治理與政治傳播的有效性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即有效政治傳播是有效治理的基礎,無效治理產生的根源在于無效的政治傳播。
2 貴州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現狀
2.1 貴州民族地區的社會特點
2.1.1 民族成分復雜
貴州省共有49個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17個,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9%,其少數民族成分個數居全國第二位。各少數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性大,民族特色鮮明。
2.1.2 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從2015年的生產總值及產業構成看,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與絕大多數非民族地區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工業化程度低、高科技產業不發達上。各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發展受地形復雜、信息閉塞等的限制,且存在人為排斥工業化及現代高新產業發展等情況,其農業至今仍基本處在人、畜力耕作階段。
2.1.3 社會維穩難題多
繼甕安時間之后,貴州省雖未發生重大暴力流血事件,但其地處西部且與事故多發的云南省毗鄰,云南省的“3?1”火車站流血事件的傳播或多或少會對其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會成為區域維穩工作的強大阻力。而且,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復雜的民族成分復雜,與之相對應的宗教成分也復雜而多樣。近年來,雖然全省繼續加大非法宗教活動的打擊力度,但非法宗教活動給民族地區的社會維穩所帶來的挑戰仍然是巨大。
2.2 社會治理面臨的難題
2.2.1 網絡時代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越來越成為搭載本民族文化、向外界推介本民族的良好平臺。在此引領下,貴州省的許多少得褡逡芽始利用網絡傳播本民族的文化,發展民族特色旅游業,甚至探索新型商業模式等。但是,網絡這把雙刃劍,在帶給貴州各少數民族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給其社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一些通過網絡傳播的有害信息會造成民眾心理恐慌等影響社會治安的問題。
2.2.2 各民族千差萬別的宗教、習俗、禁忌也給社會治理增加了難度
貴州省各少數民族之間在宗教、習俗、禁忌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給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習俗,貴州苗族村寨的寨老――德高望重的人物至今仍然在村寨中享有盛譽,被村民稱為“能干人”。寨老因具有公正、誠實、穩重、孝順等種種值得稱頌的品德而受到村民的佩服和尊重,也往往理所當然的成為民眾的主持公道者。這種傳統的“人治”是“法治”的有效補充,在村支兩委成員在村長和村支書沒辦法解決問題時,寨老會出面調?;蚪鉀Q。因而,在“人治”是“法治”出現沖突時,往往會使社會治理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另外,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和禁忌也不能一味地取締,如苗族有信鬼神的傳統。這樣的民族傳統往往與少數民族的發展歷程有很大的關聯,取締了這種習俗就等同于否定其民族,也會給社會治理帶來極大的麻煩。
關鍵字:網絡語言 不文明 大學生
作者簡介:王保輝(1979―),男,河北保定人,保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杜君楠(1982―),男,河北蠡縣人,保定學院助教,從事學生管理工作。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這個國家與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基石。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其中規范的、科學的語言文字,是維系這種文化的紐帶。語言的純潔,不僅僅意味著文化的純潔,更意味著價值觀念的純潔。沒有對自己母語深沉的熱愛,就不可能有對自己國家歷史的尊重和對自己民族價值觀念的操守。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曾說過:“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圍墻,更深刻地講,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情感和下意識等?!?網絡語言是語言的一個小的群體。它盡管是人們在網絡交流中所運用的工具,但是它與現實語言也有著共通性,它們都應該遵守社會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誠相待、傳播健康向上的信息。這些都是應該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規范。然而,“現在我們網絡語言最大的問題是有些網民在聊天室等場合語言使用不夠文明”,2如今的網絡充斥了不少粗俗、輕佻的語言。例如:
TMD(他媽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QNNND(去你奶奶的)、SB(傻逼)、NQS(你去死)、SJB(神經?。?、東方不敗(不男不女)、469(死老狗)、0748(你去死吧)、0487(你是)、BT(變態)、@%&$$%&(罵人的話),還有嘲諷人的神童、天才、蛋白質、太平公主,等等。
從上文的統計調查中,我們看出,在大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過程中,語言垃圾和語言暴力現象層出不窮。網絡語言的制造者只求一時的痛快,不顧及歷史積淀和詞義關聯,對詞語進行隨心所欲的無原則的聯想或縮寫(這并不是創新),其結果是生產了一大堆的語言垃圾。TMD,NND,(太刺耳,不便多舉),這些濃縮的罵言,是標準的語言垃圾,是正常語言中垃圾的異化,如果讓這樣的語言不停的跳躍在屏幕上,或者是掛在大家的嘴上,進而再成為印刷品,那簡真是語言的災難,世界真的會讓人愕然了。那么大學生在使用網絡語言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文明現象呢?
一、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是引發網絡語言不文明的主要根源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上網群體,在心理特征、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他們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但也是人生一個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一方面,由于大學生認知能力不強,主觀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加之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習壓力增大,許多大學生當遇到個人心理問題時,不愿同親朋好友傾訴、更不愿與陌生人面對面談。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滯后、生理心理需求與現實、生理心理發展與社會環境教育往往會產生矛盾,從而使大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這使得他們產生遠離現實社會,尋求壓力的擺脫而逃進虛擬的網絡社會的傾向。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學業競爭異常激烈,不同文化相互撞擊,使大學生的成長面臨更大的困惑與挑戰,他們非常需要有效的支持與幫助。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家長等的引領作用相對滯后,他們不僅不能成為大學生的貼心朋友,反而給大學生施加了更大的壓力,使他們遭受更多的挫折,這些都使大學生不得不去尋求其它的出路,互聯網的形成與發展為此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選擇。
二、網絡的隱蔽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是大學生語言不文明的客觀因素
網絡空間使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ヂ摼W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取決于網絡空間這一特殊的虛擬情境的特征。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個人的身份是虛擬的、想象的、多樣的和隨意的,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的約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網者可以創造虛擬的人物角色,獲得某種權利和認同感,使某種被壓抑的個性得到釋放。
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平等性、虛擬性,使現實中人成為“無標識”的網絡主體,現實社會中的姓名、年齡、個人身份、及社會地位等都被淹沒,人自身也成了數碼存在。因此,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片沒有國界、沒有傳統藩籬、沒有師長約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標新立異的自由空間。使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制約因素喪失殆盡,極易把人性深處的各種丑陋和罪惡因素誘發出來并恣意張揚。
三、家庭、學校與社會在面對網絡語言沖擊反應的滯后性也是大學生語言不文明的重要因素
面對網絡的沖擊,他們的反應顯得蒼白無力。有不少的教師不理解學生文章里出現的網絡語言,還有許多父母對網絡知之不多,對待新鮮事物接受程度不高,許多家庭沒有承擔起對大學生指導與監督的責任,而且有些家長在電腦、上網方面還得向孩子請教,至于網上傳播的什么內容,孩子們交流什么主,如何進行交流,怎樣有效監督他們的網絡語言,他們無法及時全面掌握。而在大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充當重要角色的學校,其傳統的德育則顯得滯后與低效,在傳統德育模式的主導下,學?;緵]有或很少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個體道德的形成要經歷一個從無律到他律的發展階段,他律的道德規范與自律的道德原則,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學校德育傳輸給大學生。
語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表現形式,語言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當前我們把以德治國提到與依法治國并重的地位,各地區、各單位也都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無論哪種道德建設,都應該以語言文明為前提。
參考文獻:
[1]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戴昭銘.規范語言學探索[M].上海:三聯書店,1998.
[3]荊莉.新新人類和他們的流行語[J].語文建設,2000,(5)
[4]朱萍.網上聊天語言的特殊語境和交際特色[J].語文建設,2001,(8).
[5]徐峻蔚.青少年創造和使用網絡語言現象[J].當代青年研究,2005,(9).
摘 要 在體育課上,時常有學生態度消極,厭學、甚至抵觸情緒的現象發生,主要表現為假裝生病,借故請假甚至頂撞教師。筆者針對學生的這些行為和心理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給出一些對應的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關鍵詞 初中生 體育 消極
一、初中生體育課消極情緒的表現
初中生處在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非常有利于身體的發育。但是在體育課堂上,經常會有為數不少的同學出現消極厭學的情況,主要表現有:上課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難情緒較大,借故請假較多,完成任務勉強,考核只求及格,課外活動較少參加,沒有喜愛的活動項目,怕出汗等,再加上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尤其是女同學因為生理性的原因,而忽略了參加體育鍛煉對身體的重要性。
二、消極情緒根源探究
(一)初中生體育課消極情緒的內因
1.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第一,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處于不穩定和不成熟的時期,在體育課中常表現為懶惰,對疲勞的耐受力差,怕臟、怕曬、膽小、怕別人嘲笑等等。在教學中,內向型和抑制型的學生在學習中,若不能得到教師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對學習體育會產生信心不足,造成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影響。而外向型的學生易驕傲自滿、自高自大,缺乏進取,學習中經受不了失敗和挫折,遇到困難和挫折,易產生不良的消極心理。第二,不喜歡體育課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質差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往往過低地低估自己,覺得自己的體育學習能力差,在課中也常出現膽怯、心情緊張不安,缺乏自信,從而影響自己參加體育課的興趣,也嚴重的影響體育課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2.初中生的生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也是造成初中生體育課消極行為的主要因素。認定自己的運動能力差,身體素質不好,從而不喜歡上體育課,這也成為他們提高運動能力的一大障礙。改變學生這種心態關鍵就在于有一個主客觀的環境。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減輕心理負擔;另一方面,體育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
(二)初中生體育課消極情緒的外因
1.“應試教育”“重文輕武”思想作祟。學校教育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應試教育”占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由于以成績論英雄,許多學校的領導將學習成績看得無比重要,使學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偏向于智育教育,體育在學校教育受到了嚴重削弱。“重文輕武”的傳統教育觀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影響極大。他們不顧一切讓子女升學、成才,對子女的文化課學習提出很高的要求。這種重視智力輕視體育的傳統觀念的錯誤影響著學生,對學生的體育參與產生了消極的作用,使許多學生對體育失去了興趣。
2.家庭教育影響?,F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被嬌生慣養,好吃懶做的壞習慣,導致身體素質急劇下降,“小胖墩”比比皆是,一些簡單的素質練習都完成不了,回家還要抱怨,有的家長就會心疼的不得了,竟然想老師申請讓孩子少參加體育鍛煉或者不參加體育鍛煉的要求。單親家庭的孩子情況就更為復雜,可想而知,這樣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未來是怎樣。
3.現代網絡游戲的危害。當今社會,網絡科技發展迅速許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虛幻世界里,整個精神都被五彩繽紛的情節吞噬。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的游戲主要以打斗暴力為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健康,晝夜盯在電腦前,影響健康,摧殘身體。
三、初中生體育課消極情緒的對策
(一)思想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目的教育,幫助學生糾正認識上的偏差,端正學生對體育課學習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正確的體育價值觀。
(二)以身作則,身先士卒
有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指揮學生這樣做,或者安排學生做那樣的練習,一副命令的口吻,高高在上的樣子。學生嘴上不敢說。我們學校對體育老師的要求就是與學生一起做練習。其實教師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也希望在老師面前不經意地展示自己,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以滿足自己身體和心理的需要。
(三)揣摩學生心理,和同學們做朋友
初中生,處在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姓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所以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很難揣摩,但是要想走進學生的心靈,做他們的朋友,就必須做到“察言觀色”,通過學生的行為表現,迅速地做出反應,明白學生的內心需求和變化。
(四)自覺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包括很多,在這里涉及到的教育教學能力,在努力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加以認真落實,從個體差異,身體健康水平,身心理需要等多個角度認真研究學生,合理地選擇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戲和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從網絡世界中吸引出來。
四、結論
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我們: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解決學生在體育課上的消極厭學情緒,需要找到問題的根源,知道學生的內心需求,優化教學設計,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崔雅玲.淺談培養學生體育興趣[J].學校體育.2001.5.
[2] 季瀏,符明秋.當代運動心理學[M].西南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網絡圍觀 概念 特征 作用
關于網絡圍觀,目前學界尚無人給出學理上的界定。分析發現,網絡圍觀是一種發生在依據網絡邏輯構建的虛擬社會場景中的常見現象,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自發的網絡群聚,是一種心靈參與的視覺圍觀。在網絡匿名性、“集體潛意識”的影響下,網絡圍觀通常會顯現出道德與責任的缺失,進而對社會和個體產生不良影響。正因如此,目前國內通常以“網絡暴力”來泛稱一些網絡圍觀現象。然而考察發現,網絡圍觀在時下中國的特殊情境中,有時也會彰顯其積極的建設作用,僅從“暴力”的維度來概括是片面的。
網絡圍觀概念的提出
蓬勃發展的互聯網不僅為我們現有社會的轉型提供了基礎的物質架構,而且事實上建構了一個“超真實”的“虛擬社會”。人們通過延伸的感官以真實的情感投入積極參與到這個新社會場景的建構之中,演繹出各種新興的網絡現象,而網絡圍觀即是其中最常見、最有影響力的一種。
網絡圍觀現象。近年來,諸如“孫志剛事件”、“芙蓉姐姐”、“虐貓女事件”、“銅須門事件”等一些網絡事件沖擊著網絡和現實社會,引發了人們多維度的思考。通過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些事件有許多共同的特征。首先,這些網絡事件均發生在網絡媒體構建的虛擬社會場景之中;其次,在這些網絡事件中,網民是以一種延伸的視覺參與圍觀,同時發表言論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再次,有時圍觀這些事件的網民會在現實生活中以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事件主體的態度,比如對當事人的聲援、救助或是恐嚇、騷擾等,進而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影響。
例如在“孫志剛事件”中,圍觀者以極高的熱情表達對正義的追求,由于事件主角的平民角色和悲劇基調,圍觀者中堅持正義的理性支持者取得優勢地位,他們不僅在虛擬世界的圍觀中表達對孫志剛及其家屬的同情與支持,而且將這種情緒延伸至現實世界中直接的幫助,最終促成了該事件的解決,并迫使一部法律被廢止。在這場“拔刀相助”的俠義式圍觀中,圍觀者及其言行表現出的建設性作用最為充分。這種圍觀超越了傳統現實的圍觀表象,實現了圍觀者心靈與行動的雙重互動,并最終匯集成一股改變事態發展的力量,形成了虛擬世界的一種奇妙景觀。
網絡圍觀的界定及分類。網絡圍觀是建立在互聯網物質架構和網絡化邏輯的基礎之上,以延伸的視覺形成的虛擬圍觀現象,圍觀者在網絡空間對被圍觀者進行話語評判,有時圍觀者的行為會延伸至現實世界,從而對被圍觀者產生直接影響。
網絡圍觀現象可以劃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的網絡圍觀的主要特征是圍觀者觀而不語,我們將其歸為虛擬靜態圍觀。比如平時網上看新聞、泡論壇、看影視視頻等均屬于這一類型的網絡圍觀,在這種圍觀中,圍觀人數一般較少,圍觀者大多不發表或極少發表言論。這種圍觀由于不會產生激烈的話語論爭和現實影響,很少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也不將其列入討論之列。第二個層面的網絡圍觀的主要特征是圍觀者既觀且評。在這一類圍觀中,圍觀者通常會在一定的虛擬場景內(通常是BBS論壇)針對客體展開激烈的論爭,但這種圍觀只停留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之中,圍觀者的行為不會延伸到現實生活。我們稱這類圍觀為虛擬動態圍觀。第三個層面的網絡圍觀是影響最大的一類。其主要特征是圍觀者既觀又評且行。換言之,圍觀者不僅在圍觀客體的過程中發表言論,而且其情緒會跨越虛擬的網絡世界,以現實世界的實際行動對圍觀的客體造成影響,我們將這類圍觀界定為動態圍觀。在動態圍觀中,一部分產生破壞作用的圍觀被人們稱之為網絡暴力。
網絡圍觀的三個層面可以相互轉化。一般的網絡圍觀都會有一個靜態的過程,隨著圍觀人數的增多,圍觀形勢越來越嚴重,虛擬的靜態圍觀逐漸轉化為虛擬的動態圍觀,并在可能的情況下進一步轉化為動態圍觀;同樣,一個動態圍觀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冷卻,并最終演變為虛擬的靜態圍觀。
網絡圍觀的特性
網絡圍觀并不是現實圍觀在互聯網上的簡單重現,而是伴隨著網絡的出現和發展而產生的網絡社會景觀。綜合分析近年來所發生的網絡圍觀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幾個特點:
自發的虛擬現場圍觀。首先,網絡圍觀是發生在以互聯網為物質基礎的虛擬的網絡場景之中,圍觀者沒有切身的直接參與,而是以延伸的視覺和情感參與圍觀。然而,這種參與通常會表現出更強烈的心靈互動,因為在網絡中,圍觀者的內心是敞開的,想法是有形可見的(通常表現為圍觀者的跟帖)。這種內心想法的可見性能夠促成相同意見者的呼應和聚集,進而產生內心的認同與集體感,形成聲勢和輿論壓力。這在傳統“安身立命”、“明哲保身”“少管閑事”思想占主流的現實圍觀中很少出現。其次,網絡圍觀具有自發性。所謂自發性,即“自我生發之意,自我生發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的”?譹?訛。網民參與網絡圍觀的行為是一種沒有明確目的和計劃的行為。這種自發性首先源于有著圍觀基因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定時期特定階段社會的諸種經驗、習俗、慣例、語言和道德等要素以一種潛意識的方式支配、控制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本身……”?譺?訛。更直接地說,其實“并不是人控制著文化,而是文化控制著人”③,正是這種文化基因為網絡圍觀提供了心理營養和慣性,使得圍觀“看熱鬧”成了中國的一種社會常態。于是,位于不同節點的個體閑暇時會在流動的網絡中游走挖掘,自發尋找那些足以引發興趣的圍觀客體,一旦發現便不假思索地參與其中。
此外,網絡相對安全的話語表達環境也為人們自發參與圍觀注入了無限的熱情。網絡的匿名性提供了自由真實表達的背景和平臺,放大了(或在心理感覺上實現了)渴求自由的人類內心追求,壓抑的自由表達欲望得以釋放。這也是自發圍觀的一個重要動因。
無組織的群聚。切斯特?巴納德認為,組織是“有意識地加以協調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活動或力量的協作系統”。有組織的行為應該是有目的的,而且成員之間存在明確的分工與合作。而自發參與圍觀的網民“大多是彼此無關的個體,在散場后便四散而去,消失于茫茫人?!雹?。網絡圍觀是以網絡為平臺的無組織群體聚合,“不言自明,……他們彼此站在一起,僅僅這個事實,并不能使他們獲得一個組織化群體的特點”⑥。通常一個事件就是吸引那些分散于各個節點的網民聚攏在一起的磁石,而這些圍觀者則如吸附在磁石上的鐵屑,彼此孤立,互不相關。
這種非組織的群聚有時也會彰顯出強大的力量,其原因是這種群聚中存在多個“心理群體”。圍觀者雖然分布于網絡的各個節點,但“……成千上萬孤立的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⑦,這些心理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采取行動”,它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一律的支配”?讁?訛。因此,當網絡圍觀中的這些“心理群體”面對同一事件時,常常會表現出心理和行動的高度一致性,這是網絡圍觀有時產生破壞作用的重要原因。
情緒性和可能的破壞性。心理學研究認為,雖然情緒能夠在意識中呈現,個體也能夠感受到情緒,但情緒多是自發的,而且個體對其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卻較難加以控制。特別是當個體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便獲得了一個集體心理,這使得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個體單獨時完全不同”?輥?輮?訛。網絡實際上為圍觀者提供了一個類群體場,位于這個場中的個體在心理上得到了群體的庇護,“這使他敢于發泄出自本能的欲望”。于是在網絡圍觀中,作為個人真實情緒表現形式的肆意謾罵和苛刻嘲諷常常成為圍觀話語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網絡圍觀個體的情緒性不僅會引發虛擬空間的語言暴力,有時也會推動虛擬的動態圍觀轉變為影響客體現實生活的動態圍觀,甚至直接導致網絡暴力的發生,從而顯現網絡圍觀破壞性的一面。在“虐貓女事件”、“銅須門事件”和“姜巖事件”中,少數圍觀者出于對當事人的不滿,直接對當事人進行騷擾、恐嚇,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權利,而且對當事人造成了精神傷害?!敖獛r事件”中的兩位主角不僅辭去了工作,而且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精神疾?。?007年1月,一位26歲的女歌手不堪忍受網友的話語打擊而自殺;2008年10月,韓國名星崔真實,同樣也由于無法承受網民謠言的巨大壓力而自殺。網絡圍觀的破壞性可見一斑。
短暫性和復發性。網絡圍觀的生命周期是由圍觀者決定的。一旦失去了圍觀者,網絡圍觀即告終結。短暫性是流動網絡與浮躁心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產物,它不同于現實圍觀的“一哄而散”,因為被圍觀者仍然會以“展覽物”的形態存在于“現場”。有時,被冷落的圍觀事件會引發大規模的后續圍觀。塵封已久的“朱令事件”曾在1995年于網絡,后于2000年、2006年先后兩次成為網絡圍觀的熱點。網絡圍觀的復發性顯現出網絡的張力和彈性邏輯,重新排列組合的信息有時會激起網民新的興趣,時空得以延伸,網絡事件的影響深度和廣度得以拓展。
非主流的哄客心態。哄客心態,即是懷著一種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心理圍繞在圍觀客體周圍的起哄、看熱鬧的心態。哄客心態并非所有網絡圍觀的主流,但卻是常見的圍觀心理。特別是在對一些具有娛樂性質的圍觀中,哄客心態常常會成為主流心態。學者朱大可認為,哄客是那些渴望民間丑角誕生的娛樂群眾,他們對每一個自我獻身的“嘔像”做出熱烈反響以期從他們那里榨取最大的娛樂價值。其進一步將哄客劃分為三類:笑客、贊客和罵客。笑客是以娛樂自身為特征,贊客則對圍觀客體報以歡呼和掌聲,這兩部分群體不會對圍觀客體造成任何傷害。而以嘲笑和謾罵為武器,以自己的價值判斷為尺度、用語言去斥責反對者的罵客則是圍觀客體的殺手。
現實圍觀中,由于圍觀者直接暴露在現實世界中,心理負荷使圍觀者更傾向于做沉默的旁觀者;而在網絡圍觀中,匿名性保障的安全減少了圍觀者的心理壓力,因此更多的個體傾向于表達真實的心態,他們或笑、或贊、或罵,從而形成了網絡圍觀的哄客心態。
網絡圍觀的作用
傳統話語中,網絡圍觀始終是消極的和破壞者的形象。應該承認,網絡圍觀無論是對被圍觀者還是對社會都會造成沖擊和影響,然而其積極的建設作用亦不可低估。
第一,網絡圍觀的建設作用。
網絡圍觀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在中國法制尚不健全的當下,網絡圍觀起到了道德維護和推進制度完善的積極作用。在“孫志剛事件”中,圍觀者話語關注焦點隨著事件的發展逐漸從“孫志剛事件”本身轉移到收容遣送制度,論爭過程把原收容遣送制度的種種弊端暴露無疑;圍觀者對法律更新遲緩表現出的憤慨對權力精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并最終導致一部法律的廢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法制的完善。
網絡圍觀是網民了解社會動態并從話語論爭中汲取營養的重要途徑。較之傳統媒體而言,信息更加豐富的網絡 媒體已經成為網民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一些無法在傳統媒體上被關注的內容可以在網絡中出現,使人們更客觀、更全面地了解真實的社會。不僅如此,圍觀中許多民間精英的評論充滿智慧和才氣,在“真理”與“謬誤”的論戰中彰顯了理性的力量,既為閱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理性養分,也會更大范圍、更深層面地波及和震撼許多淺薄無知的內心。
第二,網絡圍觀的消極作用。
網絡圍觀中,被圍觀者不僅面臨隱私可能遭到暴露的危險,而且還必須承受激烈話語帶來的精神重荷。而當虛擬動態圍觀演變成動態圍觀之后,被圍觀者更要承受現實的種種不可預知的影響?!敖獛r事件”中,被圍觀者的隱私信息被網民公開,被所在單位暫停工作后被迫辭職,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不僅如此,來自網民的恐嚇和威脅也使此事件的當事人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出現精神抑郁,最終只得拿起法律武器來抵擋圍觀者的進攻?!懊癖娍駸岫抢硇缘娜罕姳┝π袨?,是這個事件的根源所在。人民高呼著正義的口號,用某種極端甚至野蠻的方式,在精神上對事件當事人進行摧毀,當這種‘群眾暴力’發泄在了錯誤對象上時,所釀成的悲劇會是非常可怖的,足以將一個人的精神信仰徹底摧毀,甚于對肉體的損害”?輥?輰?訛。正如盧梭所言,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惡,而是打著正義旗號的偽正義。
網絡圍觀有時會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大規模的圍觀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必然引起民怨的積聚而為社會的穩定埋下隱患。特別要注意的是圍觀中存在各種“心理群體”潛流,如果任由情緒在這種群體中感染和流言在這種群體中傳播,很容易導致虛擬的“心理群體”演化為現實的社會集合行為,從而對社會和諧與安定產生破壞和影響。比如在“海藝事件”中,憤怒的圍觀者直接來到當事人所在單位進行抗議,影響了該單位正常的工作秩序。
網絡圍觀是一種發生于虛擬世界,并可能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的特殊現象。我們既要看到其積極的建設作用,也要重視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加大監管力度和立法,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使之有益于社會和人民。
注 釋:
①呂俊華:《為自發性正名》,《百科探索》,1995(7)。
②董冰:《自發性芻論》,《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6(4)。
③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
④百度百科:2008-07-1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688236.html
一、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打破了傳播媒介與受眾間的壁壘,媒介融合成為媒介發展的必然,新媒體消融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使傳受雙方站在平等的對話平臺上,縮小了時間和空間的范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媒體林立
傳統的大眾媒體作為傳媒機構,基本上屬于組織和大眾共有,受眾幾乎不可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定制需要的新聞,更談不上發表。新媒體的出現為受眾提供了聚類的碎片化信息,不同特點的受眾在新媒體上自成群體,共享群體內感興趣的信息。同時,受眾自己成為媒體信息的建設者,他們通過個人網站和社交媒體自己喜好的信息。互聯網上自媒體林立,參與傳統媒體的競逐,受眾的個性化得到彰顯,人們主動設定和接受自己最感興趣的信息,改變了傳統媒體時代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局面。新媒體喚醒了受眾傳播信息的本能,形形的自媒體信息傳播站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信息。
2.信息選擇增多
傳統媒體典型的特點是主導受眾型,而新媒體則是受眾主導型。借助于新媒體提供的平臺,傳者和受者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人們既可以被動地接受信息,也可以主動地信息,可以在瀏覽網頁的同時參與討論或者投票活動。這些改變打破了專業新聞機構新聞的局限,充分滿足了受眾參與信息的需求;受眾的信息選擇增多,既可以通過專業新聞機構,也可以通過網民的自媒體,還可以在自由的互動中獲得信息,信息多樣化成為新媒體的標簽。
3.多媒體的表現形式
新媒體自誕生之日起就牢牢保持著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相較于傳統媒體單一的信息表現形式,新媒體融合了文字、圖片和視頻,極大地擴展了信息的廣度和深度。數字技術支撐下的信息存儲功能滿足了新媒體整合各類信息的需求,非線性的信息結構模式使得用戶按照個人的喜好獲取信息,并選擇各種感官的信息表現形式。
4.時效性的信息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戶24小時暢游新媒體成為現實。新媒體強大的后臺信息程序,能夠迅速捕捉到新近發生的重大新聞,并對此作出反映,特別是微博這一社會化媒體的興起,使用戶所到之處的見聞借助于微博便傳播開來,時效性被進一步凸顯。
5.高強度的互動
新媒體特別是社交網絡、博客、微博等具有用戶自媒體屬性的媒體形態為用戶提供了強大的互動平臺。所有新媒體的參與者在這個交互平臺上處于平等的地位,每個人都是發聲者,影響著平臺上的其他用戶。多對多的交流形態、標簽化的信息聚類使得用戶自發細分、暢所欲言。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因為新媒體的信息整合而變得更易尋找,各個層次的網民因為匿名、開放變得敢于在新媒體平臺上袒露心跡,這種平等開放的互動性成為新媒體特有的現象。
二、新媒體傳播的社會風險
新媒體的匿名性、開放性為社會結構的重構和人們行為方式的改變帶來了諸多迷思。在這個虛擬平臺上,匯聚了各個層次的網民,他們的聲音不斷壯大,由其構建的輿論場在轉型期此起彼伏的輿論中繼續起著放大、扭轉甚至顛覆的作用。從播放媒體時代到去中心化的交互媒體時代,輿論的制造者、傳播者和消費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并且融為一體,網民相比于舊媒體的受眾,在心態和行為上呈現出新的特征,享受著更多的自由。網絡虛擬社會的興起正在構建一個更加自由開放的言論環境,網絡傳播技術的進步和普及讓人們獲得了更多的參與工具和渠道。新媒體為網民構建的自由言論環境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繁榮景象下,各種社會風險也暗藏其中,并深刻震蕩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目前新媒體傳播現象的社會風險主要集中在網絡輿論領域。網民濫用新媒體的自由環境,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異化等問題,導致了網絡社會傳播風險的增加,這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打破道德底線的網絡暴力。網絡暴力是一定規模的有組織或者臨時組合的網民,在“道德、正義”等“正當性”的支撐下,利用網絡平臺向特定對象發起的群體性、非理性、大規模、持續性的輿論攻擊,以造成對被攻擊對象人身、名譽、財產等權益損害的行為。網絡暴力的出現是發帖者、跟帖者和網絡看客們共同作用的結果。違背社會公德的發帖者傳播信息,匯聚網民的眼球;缺乏自我判斷力的跟帖者瘋狂轉發傳播;好奇心強烈的網絡看客促進了相關事件點擊率的提升。于是,成千上萬口誅筆伐的網民對事件當事人的精神摧殘不斷高漲,自由表達言論的權利在這里被異化成支持“道德正義”的偽軍,社會道德底線被破除殆盡。
其二是擾亂社會秩序的網絡謠言。正如現實中的謠言嚴重擾亂社會秩序一樣,網絡謠言以其快速廣泛的傳播效力影響著輿論的走向。網絡謠言的者為了贏得網民的注意,不惜捏造突發事件、涉及名人公共領域的話題性事實,以博得網民的同情或認可,其他網民因為對事實的判斷能力有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大量轉發評論,謠言便在新媒體上不脛而走。近年來,影響比較廣的網絡謠言如“武漢大三女生求職時被割腎”、“玉溪將發生8.6級大地震”、“海南支教女學生被灌醉”等,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恐慌,對正常的社會秩序產生了不良影響。
其三是網絡水軍充斥。網絡水軍是近年來衍生出的職業,屬于網絡營銷的進階。網絡公關公司雇傭網絡水軍為他人或企業發帖回帖造勢,從而獲得其他網民的注意,營造話題事件,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可以很好地發揮網絡的作用,進行網絡營銷,達到宣傳推廣產品的目的。但是,由于網絡上魚龍混雜,網民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網絡水軍這個群體的素質。事實上,網絡水軍在發揮正面作用的同時,負面影響也逐漸凸顯。他們可以為幕后的商業企業迅速地捏造惡意信息并打壓競爭對手,也可以為商業產品惡意提高人氣,吸引網民的關注和參與。更加嚴重的是,無良的網絡水軍受雇于國外別有用心的機構,不斷在互聯網上攻擊性信息和制造謠言,激化網民間的矛盾,進行網絡文化滲透。
這些新傳播現象嚴重玷污了網絡環境,極易放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社會風險也隨著新媒體對信息的聚集擴散效應在網絡上不斷蔓延,并折射到真實生活中,對社會、個人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因此,面對新媒體中的新傳播現象,新媒體管理者們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來規避社會風險的升級。
三、新傳播現象的社會風險規避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公民意識逐漸覺醒,并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尤其是伴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他們在新媒體上找到了體現自身權利的載體。但暢所欲言的背后便是網絡言論繁榮下的社會風險,無論是從真正保障人們的自我權利角度上,還是為了凈化網絡環境,規避網絡社會風險都刻不容緩。筆者認為,規避網絡社會風險,在管理層面上可以采取的對策是:
第一,立法先行,推進網絡法治建設。目前,我國網絡立法與網絡的高速發展尚有距離,一些網絡新傳播現象在法律層難以圓滿解決,因此,現階段加快推進我國網絡法制建設,確立我國關于網絡的法律法規是規避網絡社會風險的根本保障。
借助于法律的強制性和威懾力,網民在新媒體上追求自我權利的同時,又會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考慮自己言行的后果,而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也必然更加理性,能有效地消除惡意中傷、謠言誣陷等現象的發生。法律促使人們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明確網民在網絡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對嚴重觸犯網絡法律法規的行為予以嚴懲,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對網絡言論的監督和管理,依托于網絡法律法規避免網絡不良輿論帶給當事人意外傷害。
第二,建立輿論引導和網絡快速反應機制。面對繽紛復雜的網絡信息,政府機構作為強有力的管理者,應自覺居于主導地位,在借助法律管理網絡輿論的同時,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密切關注網絡事件發展的進程,及時相應信息,用正確真實的信息引導輿論。創立開放性的網絡信息管理互動平臺,對網絡中出現的信息及時與網民溝通交流,引導網民的言論朝著積極、真實的方向發展,將可能的社會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此外,注重培養高素質的網民,積極參與網民的互動討論,甄別不實信息和惡意中傷的網絡輿論,實時過濾、篩選和糾正信息,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增強網絡自身對不良信息的抵制。
第三,重視網絡問政,提供民意宣泄渠道。網絡謠言很大程度上與信息不夠透明有關。網絡使用門檻比較低,我國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網民很容易被他人左右,進而成為被利用的對象,對網絡不良輿論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社會貧富懸殊,競爭激烈,人們必然積攢有怨氣和不滿,當無處宣泄自己的情感時,他們便找到了網絡這個匿名開放的平臺。網絡宣泄成為網民訴說憤懣的方式,為網絡不良輿論導致的社會風險埋下了隱患,因此,開放網絡互動平臺,主動問政,可以疏解情緒。
與此同時,提高網民素質尤為重要,提高網民獨立思考和辨別真偽的能力,需要讓多元的網絡觀點啟發民眾理性思考,通過合理的溝通舒緩和解決人們的困境,避免矛盾在網絡上激化。
第四,有限實行網絡實名制度。新媒體負面問題的根源之一在于網絡匿名性,人們敢于放心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去考慮這些見解會給社會帶來什么。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網絡實名制成為一條有效解決途徑。不可否認,網絡實名制確實是規避新媒體中傳播現象社會風險的有效途徑,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網民參與互動的積極性,特別是網民對政府的輿論監督功能將會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