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述性格的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G45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8-0063-02
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幾年,我區在教育部“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項目組的指導下,進行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改革與實驗。我們圍繞突出學生評價的發展,在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和工具、評價反饋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打破了多年以來的唯分數論和“一次考試定優劣”的評價框架,初步構建了“學業成績+綜合素質評定等級+全面發展性評語”的新型評價模式。
一、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實現評價目標的發展性
為了改變過去學生評價中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的做法,我區將綜合素質評定的目標定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我們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讓學生通過評價了解自己在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計劃,以便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因此,我們在研制評價指標時,主要是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對他們的基本要求來確定的,使學生具備未來公民所必須的基本素養。在評定時,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表現,尊重學生的差異,使綜合素質評定成為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和導向。如在評定“道德品質”中的“文明禮貌”一項時,要求教師不能把因性格內向、害羞,不愛主動向老師和同學打招呼的學生視為不尊敬老師,不團結同學,而應通過激勵性評語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讓學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二、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模式,
實現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傳統的學生評價標準單一,過分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忽視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評價,尤其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身體、心理、審美情趣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關注不夠。綜合素質評定強調評價內容多元,既重視學業成績,也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潛能發展,從多維度確立評價指標,以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主要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研究性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6個維度對學生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充分體現了評價的綜合性和全面性。
在研制評價標準時,我們注意了評價內容的全面性,但又不是面面俱到。因此,我們將那些能夠真實、恰當地體現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的重要指標歸納出來作為評價指標,并用清楚、簡練、可觀測的語言表述出來,從而增強了評價的導向性和可操作性,較好地解決了周到全面、客觀公正與簡單明了、便于操作的矛盾。
三、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長期以來,學生評價主要是由教師來進行的,教師是唯一的評價者,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綜合素質評定則讓學生、同伴、教師、家長都參與到評價中,使評價成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充分發揮了評價的診斷、激勵、導向等功能。我們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評價學生,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
學生自評,即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除了讓學生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研究性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6個維度進行等級評定外,還包括100~150字以內的自我描述性評語。描述性評語可包括自己在個性、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特點,自己的理想和愛好,以及在學習生涯中的收獲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從自評的結果來看,多數學生都能真實、客觀地評價自己。如一位學生寫道:“我是一個問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喜歡提問,常常把別人問得不知所措!我是一個逗號,做事經常虎頭蛇尾,得不到一個好結果,但每次都能夠及時改正!我是一個音樂符號,唱歌是我最大的愛好,曾多次獲獎。我是一個省略號,為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勇往直前!相信有一天我能為自己打上一個漂亮的感嘆號!”由此可見,通過自評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與自我監控的能力。
同學互評,即全班學生對該生的評價。主要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研究性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6個維度進行等級評定。讓學生參與對他人的評價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過程,不僅能夠使他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他人的優勢和不足,還可以從他人的評價中多角度地了解自己發展的狀況。
教師評價,包括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評價。除了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研究性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6個維度對全班學生進行等級評定外,班主任還要為每位學生寫出終結性評語,任課教師也可對學生的突出表現寫描述性評語。由于是多位教師評價學生,因此避免了過去班主任一人評價學生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使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客觀、公正。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描述性評語既肯定了學生的優點,又藝術地指出了學生的不足,還有親切的鼓勵和建議,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到教師的期望,從而增強自信心。如一位教師給學生的評語是這樣寫的:“我很欣慰能有你這樣懂事的學生。我從來不擔心你的學習,也沒有操心過你的紀律。你總是沉默寡言,不聲不響地專心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但你很少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給自己一點動力和信心,大膽地表現自己,那樣你會體驗到更多的成功和喜悅。”這種“漢堡包式”(以表揚開始,以鼓勵結束,中間指出問題)的評語,充分體現了評價的發展,強化了評價的“后續激勵作用”。
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綜合素質評定強調評價方式多樣化,尤其注重把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結合起來,以質性評價統整量化評價。我們在進行綜合素質評定時,對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就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如“運動與健康”中的“運動能力”就是根據對學生進行速度、力量和耐力的測試數據來進行評定的。這種量化分析的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客觀實際,防止主觀性。對采用定量評價方法比較困難的評價指標,則采用定性評價的方法,如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等內容具有模糊性,難以量化,我們則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通過觀察、訪談和查閱學生的成長記錄等方法給予學生客觀和公正的評定,評定結果以“等級+描述性評語”的方式呈現。這樣,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突出定性評價,不但使綜合素質評定科學、簡便易行,而且能更全面、深入、真實地再現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更有效地幫助和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奇.新課程實施中教育評價改革的探索[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叢立新.評價改革及其反思[J].教育科學研究,2003(10)
[3]趙希斌.關于學生評價改革的幾個問題.廣東教育,2003(2).
關鍵詞 語法隱喻 《絕望主婦》 人物性格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the Main Character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HE Wenji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Abstract From the concept of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985) first proposed grammatical metaphors to now, we have extended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applied research. Metaphor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film analysi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s' personality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Key words grammatical metaphor; "Desperate Housewives"; character
韓禮德最先提出語法隱喻這一概念。他認為傳統修辭隱喻觀是“自下而上”的,將隱喻看成是給定語法表達的不同意義;然而他的隱喻觀是“自上而下”的,認為隱喻是給定意義的不同語法表達。(Halliday,1985:342)換言之,語法結構和他們所體現的語義功能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一個語法結構可以體現多個語義功能,一個語義功能可以由多個語法結構來體現。有些是一致式的體現,而有些是非一致式的體現。一致式的體現可以直接地反映客觀世界,而非一致式的體現則是一種不對應的扭曲關系。這種非一致式的體現就是韓禮德所說的語法隱喻。由于開始他并沒有對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做出解釋,使得他提出來的理論備受爭議。后來由于他自己的完善加上其他學者的補充,語法隱喻提論已經被大多數學者認可。近些年,我國學者也將語法隱喻理論應用于各種語篇中,本文就將分析美劇中的語法隱喻。通過對各個主角對白中的語法隱喻的應用分析,來展現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韓禮德將語法隱喻分為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本文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解析。
一是概念語法隱喻。概念隱喻與之相關的是概念功能,概念語法隱喻主要涉及物性問題。通常情況下過程是由動詞詞組實現,參與者是由名詞詞組實現,而情景則由副詞詞組或介詞詞組構成。但是隱喻性的表達就可以是過程由名詞詞組或者描述性詞語體現,參與者由描述性詞語或動詞詞組構成等。這些不一致的體現都是概念語法隱喻。如:①They allocate an extra packer. ②the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①是一致式的表達,而例子②則是概念語法隱喻。
二是人際語法隱喻。人際語法隱喻分為語氣隱喻與情態隱喻。根據韓禮德,語言有四大基本功能:提供、命令、陳述和疑問。這四種功能是通過語法中的語氣實現的。通常境況下,陳訴語氣實現陳述功能;祈使語氣實現命令功能。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是一致式的體現。然而,現實語境常常出現非一致式的體現。如:③Where have you been? ④I wonder where you have been,⑤Tell me where you have been。③④⑤中的三個語氣都可以實現疑問功能,③由疑問語氣實現疑問功能是一致式的表達,而④⑤則是隱喻式的表達,即語氣隱喻。
韓禮德表示情態意義的表達方式有主觀和客觀取向之分,另外各個取向又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這就形成了四種情態取向:顯性主觀,顯性客觀,隱性主觀和隱性客觀。前面兩者是隱喻式的表達,而后兩者是一致式表達形式。如:⑥I think Mary knows(顯性主觀),⑦It’s likely Mary knows(顯性客觀),⑧Mary will know(隱性主觀),⑨Mary probably knows(隱性客觀)。⑥⑦將情態意義偽裝成了命題。它們以復合結構表達情態意義,在語法層面上形成了隱喻結構。(參見朱永生,嚴世清,2001)。
《絕望主婦》主要圍繞四個主婦的婚姻、生活和工作展開,主婦們性格各異,我們可以通過對她們對白中的語法隱喻分析來領略她們的性格魅力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首先是Lynette Scavo。當主婦Lynette當了七年的全職主婦后,決定重返職場。第一天上班,她異常緊張,她的丈夫察覺到了她的異常,問她:“緊張嗎?”她回答“I’ve been out of work for seven years, I’m a woman of a certain age in a business that values youth above all else. Why should I be nervous?”這個表達中“Why should I be nervous?”是語氣隱喻,其一致式是“I am nervous”。通過一致式我們知道她是非常緊張的,但是她用語法隱喻的表達來掩蓋她的緊張。因為她是一個非常強勢、自信的女性。她不愿在別人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自信,即便那是她的丈夫。
其次,Bree Van De Kamp。Bree在外人和鄰居的眼里是個完美主婦,然而她的家人卻并不買賬。在飯桌上她的兒子就公然諷刺她,不過是個主婦,卻表現得像是要去競選市長一樣。她對兒子的話很生氣,但是卻看了看她的丈夫說道:“Seeing as you’re the head of this household, I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you saying something.”她的表達是一個語氣語法隱喻,其一致式應該是“Say something.”盡管對兒子的公然冒犯非常生氣,但是她仍然選擇用語法隱喻的表達來維護她的優雅形象。
再次,Gabrielle Solis。結婚后,她過著富裕舒適的生活,但是卻越來越討厭毫不在精神方面關心她的丈夫。在一次聚會上,她的丈夫要她不經意地向別人炫耀他花大價錢為她購買的項鏈,她回復到:“Why don’t you just pin the receipt to my chest?” 這是個人際語法隱喻的表達,其一致式是“You can just pin the receipt to my chest”。Gabrielle沒有選擇用溫柔的一致式表達,她選擇了用語法隱喻來表達她的憤怒和對丈夫的不滿。她的表達諷刺了丈夫沒有把自己當作妻子,甚至是女人看待,只是把自己當作貼商標的商品。在影片中Gabrielle是個很矛盾的人物。她美麗、自信、性感、聰明、堅強;但她也自私、冷漠。這個例子當然不能反映她的全部性格,但是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其中的某一方面。
最后,Susan Mayer。當Gabrielle已經胖到離譜時,她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她問好朋友Susan自己是否很胖,Susan回答她:“You’ve just gained a little weight.” 這是個概念語法隱喻的表達,其一致式應該是“You are fat”。Suzan是個善良、頭腦簡單的主婦,為了不傷害朋友的自尊,她不愿用一致式的表達,而是選擇用語法隱喻的表達來寬慰她的朋友。
語法隱喻與說話者的性格特點、身份地位、教育程度、所擁有的社會權勢密切相關。通過對《絕望主婦》人物的對白中語法隱喻分析,我們可以對他們的心理活動、內心世界等都有更深刻的了解。這說明語法隱喻在刻畫人物性格特點、態度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為電影語篇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關鍵詞】 寫作教學 寫作資源 英語句型句式 寫作詞匯
1. 寫作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高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寫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本的英語寫作能力,是日常英語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技能,同時,英語寫作又能提高我們使用英語的準確性,擴大詞匯量。對英語閱讀和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 學生存在問題
2.1無話可說
很多學生只會對文章要點逐字逐句翻譯,除此之外無話可說,所以這些學生的作文一般很難達到題目要求的詞數。還有一些學生為了湊夠詞數寫一些無思想性,無關緊要的話,或反復羅嗦同一句話。
1.2不會使用英語句型句式,照漢語逐字翻譯寫句子
學生不會使用英語句型句式,寫作時照漢語逐字翻譯寫句子。這又是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的另外一個重大問題,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漢語式英語”。例如: I very miss you. Recently our city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Today our school happened an interesting thing.學生之所以會寫出這樣的句子,一方面是受母語思維和表達習慣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對一些常用的英語句型句式掌握不牢固,運用不熟練。
1.3語法詞匯基礎薄弱
一定的詞匯量是英語寫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高一學生詞匯貧乏所以他們在寫作時就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常常出現拼寫錯誤,影響理解;詞語誤用,表達不準確;語言重復導致文章枯燥無味;甚至還出現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 “自創詞”。
另外,作文中的冠詞介詞用錯,時態語態混亂不清,主謂不一致等語法錯誤在學生作文中也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作文思想的表達。
3. 針對問題進行的策略探討
3.1豐富寫作資源儲備,為寫作備下充實的原料
寫是輸入過程,聽讀是輸出過程。輸入是輸出的基礎,要解決學生無話可說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大輸入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豐富的寫作資源。教材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設置多篇文章。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組織文章的。在這些文章里,集中展示了哪些關于此話題的單詞,短語和句子。這些都會為此類話題的作文儲備豐富素材。例如,在My New Teachers 這一單元中,筆者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哪幾個方面來描寫教師的―首先描寫了教師的長相,性格;然后描寫了教師的教學風格和特點,最后描寫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引導學生歸納描述性格的形容詞,如:amusing, energetic, funny, intelligent, lively, patient 等;描述教師教學風格的句子,如:She explains the English grammar so clearly that even I can understand it. Her teaching is so well organized and clear. 描述學生對教師看法的句子:I feel I am going to make progress with her. Most of us appreciate her. I respect him a lot.
其次,充分利用好泛讀材料。學生通過泛讀材料的閱讀,可以開闊眼界,提高閱讀能力和速度,同時也可以積累寫作素材。督促學生建立好閱讀筆記本,記下有益有趣的句子。在積累寫作材料時,引導學生對積累材料進行分類。例如:人物類,環保類,動物保護類,學習方法類,日常交際類等。分類整合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時以最快的速度索引出相關話題的材料。
3.2加強英語基本及常用句型句式訓練
教師應讓學生掌握好五種基本簡單句型,同時,有意識地訓練常用句型句式。如:常用于句首提出問題和現象的句型:Nowadays, it is common to hear / see ... 用于闡述不同觀點的常用句型:There are still others who insist that ...用于結尾的句型:Therefor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draw /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
3.3加強常用語法及詞匯訓練
在日常語法和詞匯教學時,有意識地創設語境,讓學生去運用語法和詞匯造句或者寫小短文,是循序漸進提高學生寫作準確性的一個好辦法。加強常用詞語和搭配的訓練,在學生寫作后,在教師指導下有針對性地對典型錯誤自批自改或者互相批改都是發現自身錯誤,也是提高寫作的良方。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閱讀過程中廣泛積累寫作資源,加強英語基本句型以及常用句型句式和詞匯練習,為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和寫作習慣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關鍵詞 外語課堂焦慮量表 焦慮水平 專業 性格 性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外語焦慮是影響外語學習者成敗的關鍵情感因素之一。許多研究表明,外語焦慮水平與外語成績呈顯著負相關關系(Horwitz 2001; Gardner & MacIntyre 1993; Young 1991)。學習者焦慮水平越高,其外語水平越低。過去的研究普遍采用Horwitz等人1986年提出的焦慮理論和外語課堂焦慮量表。本文則利用漢語版外語課堂焦慮量表,對外語學習焦慮水平與專業、性格和性別的關系進行實驗研究。主要回答: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外語焦慮狀況,大學生外語學習焦慮水平是否在專業類別、性別和性格方面表現出顯著差異?
在研究對象上,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從某省屬重點理科院校隨意抽取了一個文科班和一個理科班中的共106名學生。文科班的54名學生中有男生10名,女生44名;30個外向性格學生,24個內向學生。理科班的52名學生中有男生46名,女生6名;24個外向學生,28個內向學生。英語為必修課。
在研究工具上,采用由個人簡況和中文版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LCAS)組成的問卷。修訂后的FLCAS得分理論在25-125之間,旨在測量外語學習環境下學習者的具體焦慮反映和焦慮水平。針對被試的具體情況,FLCAS中的“外語”統一換成“英語”。
在研究程序上,對先對該實驗的有效性進行了預測,測得FLCAS的克倫巴赫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表明修訂后的中文版FLCAS在測量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外語課堂焦律時具有較高的信度。調查表由教師于課前發給各個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給予學生15分鐘的作答時間,然后立即回收問卷。120份問卷中,有效回收了115份,回收率為96%。數據統計采用李克的五級量表形式,選擇1(非常同意)得5分,2(同意)得4分,3(不同意也不反對)得3分,4(不同意)得2分,5(完全不同意)得1分。凡是有反面措辭的題目,如“I don’t worry about making mistakes in English class”,計分則顛倒過來。最后將得分全部相加,得到相應的焦慮值。數據全部輸入計算機后,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進行處理。
在對研究結果分析中,我們對問卷回答完整性和真實性進行檢查,問卷題目回答不完整、回答有明顯反映傾向的予以剔除,共剔除了9份,保留有效問卷106份。
首先,外語焦慮描述性統計結果為:N為106;均值是71.61;標準差為15.655;均值的標準誤差為1.521;信度為0.89。這說明外語焦慮在中國的非英語專業學習者中作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存在。此外,利用修改后的量表后,該實驗仍然具有相當高的信度。
其次,外語焦慮水平之專業類別對比如表1。
表1
結果顯示方差方程的Lavene檢驗顯著性是0.312>0.05,說明差相等。均值方程T檢驗中顯著性是0.041
再次,外語焦慮水平之性格對比如表2。
表2
結果顯示方差方程的Lavene檢驗顯著性是0.662>0.05,即方差相等。均值方程T檢驗中顯著性是0.013
最后,外語焦慮水平之性別對比如表3。
從表3看出方差方程的Lavene檢驗中顯著性是0.053>0.05,方差幾乎相等。均值方程T檢驗中顯著性是0.212>0.05,無差異,即男、女生的焦慮水平沒有明顯差異。男生的焦慮均值是73.4,女生的焦慮均值是69.6,無顯著差異。
表3
通過此次實驗得出:外語學習焦慮普遍存在于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男、女生焦慮水平無明顯差異;文、理科生焦慮水平差異明顯,其中理科生焦慮水平明顯高于文科生;內、外向性格學生焦慮水平差異明顯,其中內向學生焦慮水平明顯高于外向學生。此次調查結果為日后的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以便于更好的進行英語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有人讀《白楊》,僅理解為是對一種高大挺拔的樹木的描寫,有人卻由此聯想到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具有堅強性格的人們;有人學《繁星》僅看到一幅海天星空圖,有人卻能融情于景,透過語言文字讀出作者淡淡的思鄉之情。這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讀者對語言文字感受能力的不同。可見,語感能力會直接影響閱讀效果。只有對語言文字有了敏銳的感受力,才能讀出文字所表達的深刻意義。
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徑呢?通過自身教學的積累和他人經驗的借鑒,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語言文字的準確把握中產生語感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會出現脫離語言文字、進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釋義去理解詞語,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況。其實,文章中的詞語應區別對待,有的只要意會,有的需要簡單說明,而有的能揭示特點,具有語感作用,則需仔細揣摩,透徹分析,準確把握。例如《繁星》中能顯示海上繁星特點的詞“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導學生體會當時身處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學時,我在學生自身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指出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陸地上雖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閃一閃的,但海的上空氣流流動大,星光有時被遮住,所以一 暗一明、一明一暗閃動得分外明顯。學生認識到這點,對語言運用的準確性也就有了感知。
對有些詞語,不僅要從個體上去分析,還要從語句、語段上整體把握,找到作者寫作的出發點。如《老水牛爺爺》中的一段外貌描寫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的,顯得分外傳神。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古銅色”,更要理解到這是一種健康的膚色,是老水牛爺爺經常參加勞動風吹日曬的結果。“聲音像洪鐘”不僅告訴我們他嗓門很大,更要認中體會到他的直爽與開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寫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壯爽朗的北方老漢的形象。學生理解深刻了,讀的時候,這一形象便會浮現于腦海之中,自然讀出語感來。
二、以激感來引發語感對于一些具體、生動能引起感情共鳴的課文,就要充分發揮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學生得到認識上的升華,美學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滿足,從而引發學生的語感。如《春蠶》結尾的教學,我這樣設計:①“又添了一些銀絲”為什么不說“又添了一些白發”?②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學生理解:銀絲是美的,把白發比作銀絲是一種贊美,飽含著敬重。一個孩子竟能發現母親比過去多了一些銀絲,看得這么細,表現出對母親的由衷的敬愛。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正是語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認識可以起整理、組織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學《第一場雪》時,我將寫作背景與文尾的俗語、諺語結合起來,揭示出豐收在望,人們將能過上好日子,字里行間表達出作者關切國家、人民前途的喜悅之情。學生了解了這一點,讀起來特別起勁。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就是這樣在認識的同時產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發出語感的。
三、從美感中挖掘語感有些課文寫得特別美,怎樣把學生帶進美的意境,由美感來增進語感呢?可以運用優美的描述性語言。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中,我就“貪婪地吮吸甘露”這句作了描述:細雨如絲,雨蒙蒙,樹蒙蒙,楊梅樹從沉睡中醒來,它正在興旺地生長,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綿綿的春雨來了,多甜美啊,楊梅樹貪婪地吮吸,像嬰兒嘬母親的奶汁一樣,吸得多歡呢!這真是‘春雨綿綿潤楊梅’。”描述,把美的主體放在美的環境中襯托,使學生感受到了楊梅樹貪婪吮吸甘露的圖景,由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產生語感。
從語感中體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語感。如《火燒云》一課的教學,我抓住“變化極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過眾多描寫顏色變化的詞語展示萬里長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斕的壯麗圖景,極力使學生從語感中體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語感,保持課文美的基調。同時我還運用了幻燈,在云彩的基礎上依次出現馬、狗和獅子的形狀,進行配樂朗讀。通過這些輔助。強化視聽形象,加強美的感受,增進語感。
四、通過朗讀增強語感朗讀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進文字的鑒賞力。那些優美的詩詞,抒情的文章,往往通過反復朗讀,體驗出文中美味,使學生充滿感情。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話言文字的敏銳感覺的表現。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通過朗讀,使學生產生語言直覺。如《第一場雪》中的“銀條兒、雪球兒”,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跟老師反復讀,仔細玩味,要求讀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覺。然后,讓學生去掉“兒”讀,通過前后對比,感到前者讀得輕柔,讀出了美的意境。
想象活動是語感所包含的又一個心理因素。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時,能準確而迅速地在腦子里呈現有關的表象,并進行必要的聯想和想象。如《再見了,親人》分別描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別志愿軍戰士的場面。朗讀時,要啟發學生在腦子里“過電影”,想象大娘熬紅的雙眼,小金花掛在腮旁的淚花,大嫂拄著的雙拐,這一幕幕使之成為鮮活的形象,就有助于語感的形成與提高。
關鍵詞 女性主義;平等;獨立;愛情;婚姻
簡?奧斯汀出生于十八世紀晚期,在十九世紀初出版了她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十九世紀初,十九世紀中葉出版了她的代表作《簡?愛》。這兩部小說一經問世便引來許多讀者關注。人們將關注點主要放在兩部小說的女主角身上。如果說十九世紀的小說是女性的世界,那一定是指許多女性作家的作品表達出了女性的聲音以及喚起當時知識女性覺醒。當然,簡?奧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女主角承載著這兩位女性作家的特殊的女性聲音。伊麗莎白?班納和簡?愛都具有反叛精神并且期盼與男性平等。她們都堅信愛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以及婚姻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然而,她們的性格以及對待愛情和婚姻也存在著不同點。
兩部小說的作者均生活在十九世紀,在當時女性沒有自己的聲音,女性的地位通常比較低下被動。然而,伊麗莎白?班納和簡?愛這兩位女主角從她們都具備反抗精神,從內心里吶喊出了她們自己的聲音。
伊麗莎白反抗當時的女性形象,她徒步穿過泥濘的田地去拜訪病中的姐姐簡;她支持妹妹同姐姐一樣有權力參加社交;她同樣支持女性不僅僅只是為了吸引男人而去學習。同樣,簡?愛從孩提時便表現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反抗她的姨媽和表兄。而后,當她得知羅切斯特先生有一位瘋妻子時,她決定離開他并拒絕成為他的情人。
此外,兩位女主角都不斷地在追尋并獲得同其他人擁有平等的權力。對于簡?愛來說,當她直視她的姨媽之時,她希望能和她堂兄獲得平等的待遇;當她在羅沃德時,她渴望同其他人一樣被平等看待;當她來到桑菲爾德莊園時,她為獲得尊重和平等而不斷抗爭;甚至當她和圣?約翰一起時,她也靠做家庭教師養活自己。與簡相比,伊麗莎白的反抗精神以及渴望被平等對待的想法并不那么完整。在男權社會里,自給自足是女性平等和自由的標志。女性常常被完全奪走擁有財富的權力,這使得女性完全沒有獨立的空間。財富的不平等性存在于兩性之間。因而,女權主義支持者非常重視女性的經濟獨立。簡?愛期望活得經濟獨立,能夠獨立生活,完全能自己掌握幸福。在桑菲爾德莊園,她的經濟獨立使得她能很有底氣說道他們“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腳下”。當得知羅切斯特已有一位患有精神問題的妻子時,她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這樣重要的決定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堅強意志,同樣也是因為離開羅切斯特她依舊可以依靠自己生活下去。而后,她拒絕了圣?約翰的好意回到身無分文的羅切斯特身邊時。經濟獨立使得她尋找到真正的幸福。簡?愛留給讀者一個鮮活和可愛的形象,因為她表現出女性能夠將自己從受保護的地位中解脫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簡?愛是一位新新女性。然而,在《傲慢與偏見》中,因為伊麗莎白既不能靠自己生活又無法繼承她父親的遺產,她在小說中的地位一直處于劣勢。她必須首先在她父親的經濟保護下生活,而后依靠她的丈夫。無論她有多么漂亮、聰明以及具有多大的反抗精神,經濟不能獨立決定了她在當時的社會里永遠只是男性的附屬,伊麗莎白的幸運,使她遇到了達西先生,否則她將以一位貧窮的老婦人身份終其一生。她意識到她的境況并且毫無怨言地接受這一現況。她只有找到一位富有的丈夫才能改變這一狀況。
作者的性格特點對于她們筆下的主人公人物的性格特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簡?奧斯汀來說,她是一位具有享樂主義女孩。她喜歡跳舞,她的字里行間里充滿了舞會和聚會。有著這樣一個人生態度,她當然能意識到在婚姻中金錢的重要性。在27歲時,她接受了Manydown的繼承人的求婚,事實上她對這位男士毫無感覺。在一夜未眠之后,第二天早晨她拒絕了這次求婚。從這一點來看,簡?奧斯汀不能接受一場沒有尊重和愛情的婚姻,同時從她剛開始接受求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她依然被財富所迷惑。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伊麗莎白拜訪彭渤里莊園時,她也希望成為這個美麗莊園的女主人。
簡?奧斯汀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她筆下角色她自己的性格。她擅長通過明了的對話揭示人物性格。查普曼博士曾經說到:“她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出她本人和其他年紀人群的話語”。在她的喜劇性人物性格刻畫中,簡?奧斯汀很少直接描述性格,而是將人物放在特定場景中,在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合適的語言。
關鍵詞: 兒童本位 小學語文 教材設計
“兒童本位”就是以兒童為中心,把兒童的思想作為出發點,密切關注兒童的心理與追求,正確分析兒童的現狀和對未來的正確的引導,以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為目的[1]。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料,一定要與學生的發展相結合,對于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與設計,一定要正確分析兒童的學習需要,只有符合標準的兒童教材才能促進兒童的知識積累和茁壯成長。在小學語文教材設計中,不僅要簡單地增加一些知識性的內容,還要以兒童學生的發展為重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兒童本位”視角下教材的價值取向
1.兒童視角
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工具,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學習資料,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做服務。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發展需要,與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相適應,站在學生的視角對教材內容進行編排,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避免成人化問題的出現。
2.基礎知識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啟蒙性教育,是為小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打下基礎的階段,小學語文教材要守住基礎性的底線。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小學階段沒有對語文的基本知識打好基礎,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一定要使小學生牢固掌握語文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
3.開拓創新
創新是一個不變的話題,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進行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不對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束縛,為兒童提高廣闊的聯想和發展空間。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適當地在教材中編設一些創新內容,積極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延伸到課外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鼓勵學生提出獨特觀點,并對其進行正確引導,提高學生的應用和創新能力。
二、“兒童本位”的教材設計
1.“兒童本位”教材的語言
在“兒童本位”觀念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應該符合兒童語言的特點和規律[2]。很多成年人都認為語言要盡量簡化明了,這樣兒童學習起來才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這時往往就出現成人化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從成年的視角對兒童的語言習慣進行審視,如果把課文中對故事發展環節和任務性格特點的詳細描述性語言都刪減,就會增加兒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難度。因為對于孩童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對故事中詳盡的語言、細膩的情感和生動的故事情節進行描述,將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記憶文章。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愛因斯坦與小女孩》這篇課文中就引用了小女孩和愛因斯坦之間的對話,運用了第一人稱,直接引用了主人公的語言,使兒童對課文中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形象有很好的了解,對故事情節也能準確把握。通過對人物語言的詳細描寫,折射出愛因斯坦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并沒有因為自己輝煌的成就而高傲自大,具有崇高的謙遜美德。通過小女孩的語言,兒童能夠判斷出課文中小女孩性格的率真與可愛。
2.“兒童本位”教材的寫作
寫作包含復雜的心理動態過程,它與學生的知識、記憶、情緒、想象等眾多因素有關,是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字、詞、句運用情況開展的一項綜合性的訓練活動[3]。寫作能力不僅考查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而且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檢驗,寫作是學生語文能力水平的體現。在寫作教學中,一定要避免用成人的視角評估孩子的思維和語言,不可為了增加語言的生動化色彩就一味強調辭藻的華麗,忽視兒童的本性和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能用成人的寫作標準要求兒童寫作,而要積極鼓勵學生善于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發現美的事物,注重對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其在寫作中不斷運用積極向上的語言,傳達正能量。
在三年級(下)中對《烏鴉反哺》寫作練習中,就要引導學生描寫烏鴉媽媽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語言,而不是一味地和兒童進行人生道理的講解,從母親與孩子相互對話內容中,讓兒童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培養學生學會關愛、孝順父母等高尚的情懷。
3.“兒童本位”教材的創造性
創造性對于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教材的設計與編排必須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正處在成長期的小學生,一定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在保護他們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冰花》一課,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就不夠,對學生的原發創造性尊重程度不夠,把兒童的思維一定程度地固化了。“玻璃窗上開花了”,這種語言表達原本上是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但是沒有當兒童對現象進行繼續想象,作者就迫不及待地交代了下文,同時用較成人化的思維對該現象進行比喻,這樣就限制了兒童想象力的發揮。要對兒童的想象力進行適當的引導,要為學生創造想象的條件,要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嚴格的把握和周密的設計。
三、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對于教材的編排與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一定的成人化問題,所以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設計一定要根據兒童本位的思想,注重少年兒童的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教材內容,加強對兒童本位思想的運用,從而編纂出受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語文教材,促進語文教育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巒.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編制的研究[A].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關鍵詞]電影;音樂;事件;視覺;場景
最簡單而老式的為電影配樂的方法,就是簡單地選擇一首熟悉的音樂,使之符合當前要處理的電影片段對于節奏、情感或戲劇性的要求。在現代電影中,音樂可以發揮多種不同的復雜作用。
一、預示事件或建立戲劇張力
當影片的基調發生令人驚訝的變化或銀幕上即將發生出乎預料的事件時,我們幾乎總是通過配樂做好面對變化的準備。配樂讓我們在情感上做好面對突然變化的準備,并不會弱化震撼的效果,實際上它通過暗示震撼場面的臨近而使效果強化了。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說,“仔細看好了,令人震驚、出乎意料的事情即將發生”,我們就對音樂信號做出反應,更加集中注意力。即使我們知道即將發生什么事情,也不能減輕由此產生的緊張感,因為懸念不僅在于發生什么,還在于什么時候發生。此種用途的音樂與銀幕上的情節并非完全同步,而是超前一些,在銀幕畫面保持平靜狀態的同時,引入一種緊張感。
作為征兆或形成戲劇張力的音樂以多種方式有意地刺激我們的神經:逐漸提高音量或音調,從大調向小調轉換,引入打擊樂器或不和諧音。在一段原本協調的配樂中引入不和諧的調子,會自動產生一種緊張和焦慮感。這種場合中的不和諧調子表達出無序、混亂或和諧的正常秩序的崩潰,從而使我們變得緊張不安,這正是建立有效的事件預兆或戲劇張力所想要的心理狀態。例如,影片《公民凱恩》中著名的早餐蒙太奇片段,以一曲柔和輕快的華爾茲開始,而以同一華爾茲主題的不和諧、刺耳的變體結束,表現了多年以后,艾米莉(Emily)與查爾斯?福斯特?凱恩之間的日漸疏遠。
二、增加視覺畫面的多層含義
有時音樂與畫面結合會產生多層內涵,使我們以全新的、不同尋常的方式來看銀幕上的視覺場景。例如,在影片《奇愛博士》開頭的場景中,展示了B-52轟炸機空中加油的鏡頭。為了準確地放置加油桿,需要極其精湛的駕駛技術,加油桿猶如帶有巨大翅膀的水管,從加油機尾部伸向位于巨大的B-52轟炸機機鼻上的油箱口,此時B-52位于加油機下方略微靠后的位置。這一連續畫面伴隨著人們熟悉的愛情歌曲《請溫柔一些》(Try a Little Tenderness),由浪漫的小提琴演奏。如果我們足夠留意,能辨認出這首曲子,再想想它的歌名,就會發現,這首歌不但非常適合加油時所需的嫻熟操縱,而且引導我們把這個片段看作是一個溫柔的情愛場面,如兩只大鳥在溫柔地親熱。因為這是電影的開始畫面,音樂亦有助于建立貫穿整部影片的諷刺的基調。
音樂可以暗示與銀幕畫面的基調完全相反的含義,這樣處理可以獲得極度的諷刺。電影《奇愛博士》的結尾處即用了這種表現手法,維拉?林恩那甜膩膩的嗓音唱著“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再相逢”,伴隨的卻是核浩劫毀滅世界的畫面。
三、使用音樂進行人物刻畫
音樂在刻畫人物形象時也有一定的作用。米老鼠式配樂可以用來強調某個角色肢體動作的獨特性或有節奏感的模式。如影片《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1934)中的配樂使用“殘疾”為主題,并與主角的跛足行走在節奏上相應和,從而加強了該角色的性格特征。一些演員如約翰?韋恩、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和艾爾?帕西諾,有著與眾不同的步伐,顯示出固定的節奏模式,因此可以通過音樂來強化。
樂器的使用也有助于人物性格刻畫,實現彼得與狼式配樂(PeterandtheWolfing)效果。在這種配樂中,某種樂器及音樂類型代表并預示某角色的出現。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許多電影使用這種技巧,使觀眾將惡徒與聽起來很陰險的、小音階的配樂聯系起來,對于女主角,則用柔和而輕靈的小提琴音樂,男主角用強勁的“正直的”音樂。雖然這種笨拙的處理手法今天已不流行,但是在無聲電影時期, 主題反復(leitmotifs,指一個簡單的音樂主題或小節重復出現,來表現某一角色的再次出場)是主要的表現手法,現在仍具有一定的作用。
有時,一個人物性格相當復雜,需要多個主題音樂來表現,作曲家杰瑞?哥德史密斯( jerry Goldsmith )在為影片《巴頓將軍》配樂時發現:如何使觀眾意識到巴頓這個人物的復雜性是個挑戰。我們處理了三個不同側面,以表現巴頓機智靈活的性格:他是一個戰士,一個相信輪回再生的人,又是一個有著堅定的的人。(導演)弗蘭克?沙夫納和我覺得,音樂應該有助于刻畫在不同的場合中占主導地位的性格……在影片開始時,我用小號嘹亮的聲音確立生命的再生主題,那就是你聽到的最初的音符。當他從卡塔吉尼亞戰役中生還,我們聽見他腦海中又響起了那些小號聲,鮮明地揭示了他性格中的這一方面。片中第二個也是最明顯的樂曲,是軍隊進行曲。在他指揮時,這是占主導地位的主題――作為戰士的主題。第三個,是合唱贊美詩,用和聲突出他的虔信宗教的性格、他的自律和他的決斷。當表現他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指揮他的軍隊走向勝利時,我們的想法是綜合前述所有音樂元素,因為他是前面描述的各個方面的統一體。
在影片《公民凱恩》中,作曲伯納德?赫爾曼使用兩種不同的主題反復來表現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第一種是“充滿活力的拉格泰姆音樂,有時轉變為木笛波爾卡”,用來表現成年的凱恩的力量。另一種,則是“如羽毛般輕柔而融洽”的主題,象征凱恩年輕時更簡單的生活和更為積極的人格特征。
一個優秀的作曲家還可以通過配樂來賦予演員其本不具備的個性特點。例如,在拍攝影片《大鼻子情圣》時,俄國作曲家迪米特里?迪奧姆金認為瑪拉?鮑爾斯法國味不夠濃,不足以表現羅格薩娜一角。因此無論何時她出現在銀幕上,他總是用法國風格的主題音樂來使她更有法國味,從而建立觀眾心中的聯想,取得預期的效果。
曾執導《沉默的羔羊》《費城故事》導演喬納森?戴米曾經說過,在為他的電影選擇音樂時,他試圖“探討片中人物日常生活中會聽的音樂――那樣會更真實、更巧妙,也更有趣”。像多數導演一樣,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他喜歡盡可能早地確定電影作曲者,他說:“剪輯人員喜歡在一幕場景完成之前,找到與之相適應的音樂。導演彼得?威爾曾執導《危險年代》《目擊者》。最終選擇德裔澳大利亞籍作曲家波克海德?達維茲為影片《真人活劇》作曲,但在早些時候,威爾用一段“臨時的”曲子作配樂測試時,就指定影片要使用菲利普?格拉斯現有作品中的某一段音樂。威爾記錄道:拍攝影片的日子里,我經常在每天“例行公事”――每天晚上對白天所拍攝的鏡頭進行篩選――播放音樂。我對照畫面對各種音樂進行測試,尋找畫面最難以捉摸的“聲音”。
現代電影史上一位偉大的特立獨行的導演羅伯特?奧特曼以愿意和演員一起即興創作而著稱。在1975年拍的美國史詩片《納什維爾》中,這位導演把他好玩的個性帶到了配樂的創作當中。在片中扮演中心人物的24個演員中(包括卡倫?布萊克、羅尼?布萊克利和憑一曲《我不在乎》贏得奧斯卡獎的凱斯?卡雷丁),奧特曼請其中幾位以所扮演角色的身份創作歌曲,用于配合情節敘述展開所需的表演。雖然這種電影音樂的實驗與1972年影片《歌廳》及2002年的電影音樂劇《芝加哥》有根本的不同,三部影片在策略上卻有相似之處:在每部影片中,所有的歌曲在某種意義上都被限制在影片中的“舞臺”上。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歌舞片的傳統――片中人物突然在銀幕上放聲歌唱――消失了。按照主流觀點,在1952年的喜劇片《雨中曲》中,該傳統手法的運用已經達到巔峰,而反諷的是,該影片被認為是默片時代的挽歌。
四、引起條件反射
觀眾已經習慣于將某些程式化的音樂類型或符號與特定情景相聯系,作曲家常常利用這一特點來作曲。這些符號可以運用得非常簡省而有效。在老式西部片中,突如其來的有節奏的咚咚聲,伴隨著一種高亢、尖嘯般的管樂器以簡單的四音或五音音階吹出的聲音,能在印第安人出現之前有效地預示他們的存在。表示騎兵馳援的小號曲也同樣為人熟知。這些音樂符號很難有創造性的發揮,若強行發揮,可能會失去它們作為符號的有效性。然而,作曲家仍試圖使它們看上去盡可能的新穎和有原創性。
用于反諷時,即使類型化的音樂符號也可以產生不同尋常的效果。例如,在影片《小人物》中,一曲活潑的笛鼓合奏的凱旋軍樂伴隨著卡斯特將軍的軍隊對印第安部落大屠殺的場景。音樂和畫面之間的來回拉鋸產生的諷刺效果引人注目。充滿英雄氣概的音樂令人難以抗拒,我們幾乎要用腳尖跟著音樂打起節拍,心中也充滿英雄情懷,而同時我們在視覺情感方面又為銀幕上發生的行徑感到震驚不已。
五、旅行音樂
電影音樂用于描述角色快速運動時效果最佳。此類音樂,有時被稱為旅行音樂,經常被作為公式或速記符號來使用,以表明不同的交通方式。公式化的音樂因所描述的運動的獨特屬性而有所變化。故而驛車的音樂不同于輕便馬車的音樂,同時它們與獨騎音樂也有根本的不同。老式蒸汽機車也需要一種與柴油機車不同的鐵路音樂。在極少數場合,旅行音樂可以實現多種不同的功能。例如,影片《邦妮和克萊德》采用藍草組合演唱的《霧山狂舞》為片中著名的追逐片段伴奏。快速撥弄五弦班卓琴發出的強烈而瘋狂的聲音,產生一種絕望而又歡快的節奏,精確地表現了巴洛團伙的野蠻行徑和態度,追逐過程的滑稽搞笑、孤注一擲和盲目興奮以及整部影片流露出來的懷舊的、對美好過去的回味等。
六、提供重要的轉場
音樂在影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提供轉場或成為各個場景之間的橋梁――時間的流逝,暗示場所的變換,預示基調或節奏的改變,或者通過倒敘帶我們到過去的時光。《公民凱恩》的導演奧遜?威爾斯和作曲伯納德,赫爾曼都曾從事廣播工作,在廣播節目中必須用音樂實現過渡。傳記《公民威爾斯》中,作者弗蘭克?布拉迪描述了這種工作經歷對影片《公民凱恩》中的音樂運用的影響:廣播中使用音樂多數時候是為不同場景或情境提供轉場。在告訴聽眾場景發生改變時,即使是很簡單的一個音符也顯得非常重要。在電影中,通常當場景切換或疊化至下一幕中時,眼睛會告訴我們這些改變。威爾斯和赫爾曼都相信,不應忽視使用過渡性音樂來組織電影各部分或安排上下文聯系的機會,無論該音樂的作用是象征性的還是描述性的。
我們應記住的重要一點是,我們在聽電影中音樂的過程中,必須留意音樂所表達的各種情感和內涵,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影片。
[參考文獻]
[1] 朱中愷.電影音樂地圖[M].臺北:商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
[2] 李焯桃,舒明,編.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M].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2003.
[3] 黃愛玲.戲緣[M].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0.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04-03
幸福是一個古老的哲學話題,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圖時期。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是心理學界重視個人生活質量研究的一個明顯標志。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倍受重視,主觀幸福感也逐漸成為衡量人們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的一種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幸福感的形成和培養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正逐漸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國內幸福感研究大都集中于理論探索,實踐研究不足,尚未形成較好的操作模式和有價值的成果,從目前對幸福感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外研究較多地集中于對成人的幸福感研究,而在對學生群體的研究中,又多集中于大學生,其次是中學生,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非常少,可以說是一個空白。本文從小學生學校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我市八步實驗小學的學生進行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在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行問卷調查與統計的基礎上,考察了小學生幸福感的一般狀況,探討影響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培養和提高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設性意見。
一、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內涵
幸福是人類難以割舍的永恒情結。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個體認識到自身需求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幸福感是一種心理感受,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幸福感的強弱也不同,當你愉悅地享受正在做的事并真心地接受自己、欣賞自己時就是感到幸福的時刻。那么,小學生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對此有許多說法,但筆者認為:學生的幸福,應該是其合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包括安全、休息和睡眠等生理需要,求知、自尊、愛和審美以及自我實現等精神需要,這些需要得到逐步的滿足和提升,就是學生的幸福。學生的幸福感來源于學校、家長、教師的關懷,以及求知愿望的滿足、學習成功的體驗、自身成長的認同、生命價值的肯定,因此,應讓學生體驗快樂,收獲滿意,實現價值,得到幸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學生的幸福作為教育的核心目的,讓學生在教育中充分享受幸福。
二、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與狀況
(一)調查方法
當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本研究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隨機整群抽樣,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本校的學生進行了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調查,試圖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
筆者分別向本校低中高各個年級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7份,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80人。調查問卷采用自編的《小學生幸福感調查問卷》,樣本分布兼顧了性別、年齡及區域,基本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問卷共設25道題,其中23道為單項選擇題,涉及對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壓力等不同情況下的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此外有2道開放式選擇題,答案有多項;最后讓學生給自己的幸福現狀打分(共0~3分、4~6分、7~8分、9~10分四檔)。
(二)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情況
1.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幸福感的調查中,90%的學生感覺自己很幸福,10%的學生感覺自己不幸福。在為自己的幸福現狀打分環節,只有6%的學生給自己打滿分(9~10分),90%的學生給自己打7~8分。在多項選擇題中,在對幸福感的理解上(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5個),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最多,其次是“有幸福的家庭”“有很好的人際關系”,這說明學習成績的好壞深深影響了小學生,且小學生希望自己得到認同和關愛。在“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增加你的幸福感(選3項)”這道題中,選擇比例最高的是“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庭和睦,父母相親相愛”“舒適的學習環境”,說明親子關系很大程度影響了小學生的幸福感。調查還發現,小學生的幸福感存在年齡差異,高年級的學生幸福感比低年級的學生幸福感低;男生、女生在幸福感上也存在著不同,男生的幸福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的幸福感得分。
2.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1)親子關系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在問卷中,在回答父母陪伴的時間時,89%的學生選擇了“父母很少陪伴”;在回答“父母經常陪你說心里話嗎”時,91%的學生選擇了“很少”,也就是說,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多、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越有利于小學生感受到幸福。在回答“父母的教養方式”時,選擇“父母嚴肅、暴躁,凡事他們說了算”、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學生,幸福感得分低。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一部分來自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這部分學生明顯感到自己不幸福。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的和睦感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相關,家庭越和睦的學生感覺到越幸福。
(2)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相關。問卷問到“你和同學的關系”時,有93%的學生表示與同學的關系很融洽,只有5%的學生與同學關系緊張;在師生關系上,有10%的學生和老師關系非常好,80%的學生表示和老師的關系一般,與老師沒有特別的相處。這表明,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越好,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就越高。
(3)學習壓力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學習壓力與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聯系。在調查中,91%的學生感到自己的學習壓力較大,94%的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87%的學生覺得每天的作業量很多,并且越高年級的學生越覺得作業壓力大。小學生的學習壓力越大,體驗到的愉快情緒就越少,幸福感也會越少。
(4)睡眠時間、玩耍時間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睡眠時間、玩耍時間與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在調查中,80%的學生表示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6~7小時。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自由的玩耍時間可以讓小學生體驗到較多的積極情緒,從而感到幸福。
(5)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在調查中,當問到“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嗎”時,只有16%的學生選了“非常有信心”,11%的學生“經常有感到郁悶沮喪的情緒”,由此可以看出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相關。
三、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教育
1.家庭環境是影響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它不僅給學生提供物質生活條件,也給學生提供精神生活條件。調查顯示,親子關系、教養方式、家庭關系與小學生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聯系。親子關系是小學生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系,是滿足小學生生存需要、依戀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安全需要的重要人際資源。調查表明,在家庭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對小學生的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父母常常與孩子保持心靈的溝通,可以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從而促進孩子的安全感、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讓小學生較易體驗到舒愉的情緒。
2.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基本一致
父母的教養方式作為家庭方面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父母的理解關愛對小學生的幸福感有積極的作用,而不正當的教養方式則起著消極的作用,因此,父母要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實際上,親子關系也屬于家庭人際關系,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特殊的意義,并對孩子心理成長有著直接、關鍵性的作用。有的家庭,父母因為忙于生計而將孩子交給祖父母撫養,孩子成了留守兒童,這樣一來,孩子與父母幾乎沒有溝通,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心理上顯然會有殘缺。
(二)學業負擔
1.小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活動
調查表明,學習壓力與小學生的幸福感顯著相關。當前,學生的學習成績仍是衡量他們個人價值的重要指標,所以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幸福感較低。學習成績對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不僅產生直接影響,還通過學習體驗產生間接影響:學習成績好,在學習過程中就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感,這樣的學生主觀幸福感較高。
2.睡眠時間、玩耍時間對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睡眠時間、玩耍時間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比例,長期睡眠不夠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減少學業負擔、保障小學生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幸福感。
3.考試焦慮影響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考試焦慮與小學生自我認識、人格特點、應對方式以及父母教養、學校教學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近年來,小學生的考試焦慮問題日趨嚴重,陳世平(1995)曾對766名中小學生進行焦慮狀況調查,發現中小學在某些方面具有嚴重焦慮現象的人數為21.54%,從人數比例來看,小學生明顯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這是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基礎教育部門應引起重視。每個兒童都應該擁有快樂的童年,但對考試的擔心以及由此引發的對自身、對周圍環境的消極評價,不僅影響了小學生對幸福的體驗,同時也不利于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師生關系與同伴交往
從本次調查可以看到,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影響著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小學生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它們對小學生具有重要的社會支持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有利于小學生對學校產生愉快的情緒,可以為小學生提供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支持與幫助,增加小學生的歸屬感、自信心等,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幸福感。有良好師生關系的小學生,容易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并對學校生活有較高的滿意度;而融洽的同伴關系對小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提高作用,有利于小學生愉悅情緒的形成。
四、提高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一)在校園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在價值多元的社會里,學校教育可以借助課程與活動,并依靠校園文化的隱性載體引導小學生的價值觀。學校作為人才發展的搖籃,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符合小學生成長的活動形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感受到愛,在愛和關懷中感到生命的美好,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創造力,讓他們擁有美好的情感去思考自己能為世界做些什么。校園生活是學生幸福感形成的“精神家園”。
(二)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父母要與孩子一起玩、一起學習、一起發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之間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看成與自己一樣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們一定的自去決定和選擇與自己相關的事務,一些家庭事務還可以與孩子一起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從而建立和改善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改進教育方法。
2.父母要重視榜樣示范作用
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家庭和父母的教養。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父母首先自己要起榜樣引導作用,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以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和引導孩子的發展,而不是以刻板的說教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以身作則的潛意識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心靈中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三)在學習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1.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幸福的因素是可以發掘的。首先,可以在學科教學內容中找到幸福的因素;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小學生尋找幸福感,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幸福的體驗。
2.讓學生多一點選擇
學校或家長在安排學生課余生活的時候,要征求學生的自我意愿與喜好,從學生的自我需要出發,允許學生在能掌控的基礎上自主安排。當我們把權利給予孩子的時候,孩子才能自覺地履行義務,只有建立在平等協商、自主選擇基礎上的教導才能激發學生內心的學習熱情。
3.讓分數多一點“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