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體生態學重要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生 科研創新能力 生態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6-0236-01
隨著人們對于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的日益關注,生態學這個術語已經廣為人知。伴隨科技進步和人類認識的提高,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學科體系,生態學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生態學本身是理論與實踐聯系極為緊密的學科,當中的理論觀點都是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結果,因此,生態學教學在內容上不能僅限于書本知識,在形式上不能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對于生物科學專業本科學生應該在掌握專業基本理論的同時,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科研能力培養可以融入到課堂教學、專業實習、課題研究和畢業論文(設計)等教學環節。
一、科學設置教學內容,為培養創新意識提供基礎
生態學內容比較繁雜而且涉及領域廣泛,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成效,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脈絡清晰、主干分明,便于學生掌握,為培養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做好鋪墊。生態學的知識體系脈絡總結概括為“123456”模式,即1個主題: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2個發展方向:宏觀和微觀;3種研究方法:野外調查、實驗研究和理論模型;4個組織層次: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5方面全球問題: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污染問題、人口與資源問題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6個部分: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應用生態學和現代生態學的發展。
二、體現知識的前沿性,為培養創新意識提供前提
生態學近年來飛速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研究理論和實踐成果極為豐富,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不斷更新生態學研究領域的新概念、新理論,增加應用生態學和現代生態學的新進展等內容,介紹國內外發展的新動態、新熱點,有效地拓展知識的寬度和廣度,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提供豐富的實踐素材。
三、加強野外綜合實習,為理論應用提供實踐
生態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實驗實踐是所有的理論成果的基礎,因此實踐教學是生態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優化教學改革的核心部分。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應構建以綜合性、探究性實習實踐為核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實驗教材建設,創新教學方式,突出能力培養。例如,選擇較為恰當的實習地點,開展野外綜合實習,設計切實可行的實驗,如設計動植物物種分類方法,鳥類、嚙齒類等生物多樣性調查,嚙齒動物生境選擇,鳥類巢址選擇,鳥類繁殖行為研究,土壤動物的取樣、分離和鑒定等實驗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地開展科研試驗研究,為學生畢業設計、繼續深造和從事相關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還應該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這也是培養學生科技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四、用最新科研成果理解生態學原理,培養科研意識
生態學理論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案例教學法介紹實踐應用的最新成就,使學生通過了解生態學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和研究熱點,分析實際問題的解決辦法,激發他們學習生態學和從事該領域科研工作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生態學理論的直觀感悟與科研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圍繞一些熱點議題,布置相關研究課題,督促學生去查閱文獻,提高學習的探索性和主動性。
五、開展生態學專題演講與研討,提高學生研究和探索的積極性
開展課前演講活動,每名同學圍繞生態學的相關知識,自選主題與內容,進行5min的課前演講,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營造良好的主動學習的氛圍。另外,圍繞一些熱點或與生活聯系緊密的領域,如生態入侵、全球氣候變暖、霧霾與PM2.5、種間關系等,設置專題研討。由學生分組構建小團隊,分工協作,準備進行主講匯報,解答其他小組同學提問,互相研討,教師進行補充、完善知識要點并給予點評。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一言堂的方式,增加了課程的深度和靈活性,培養了學生查閱文獻、撰寫報告等科研能力,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授課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掌握大量的相關信息,良好地駕馭課堂的節奏與秩序,以此促進教學相長。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系統;人類生態學; 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4-0156-05
生態學的產生與發展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史前進的步伐。在人類歷史中,生態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生態學到人類生態學亦經歷了自然和社會科學家們的艱辛探索,在生態學研究過程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觀點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生態學的關注點逐漸從單純針對動植物和生態系統等的研究轉向對人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即人類生態意識慢慢覺醒,開始了生態學向人類生態學的轉向。現代生態學將人類生態學的研究提到一個很高的層次。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將成為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動向,即人類生態學將成為生態學發展的新的重要方向。
〖BT4〗一、經典生態學時期
(一)萌芽時期
早期人類對自然既恐懼又迷戀,在這種矛盾心態中形成對自然的博物學式的了解。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人們逐漸開始關注各種動物的生態習性,獵人對于獵物,漁民對于江河湖海的生物,牧民對于牲畜,都有著豐富的感知和實踐經驗。同時,早期的采藥者開始研究植物的屬性。這些都是早期的生態學知識,是人類從實踐中得出的經驗,迄今為止它們仍然是生態學研究的源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有了文字記載的原始的生態思想。“《爾雅》一書中就記載了176種木本植物和50多種草本植物的形態與生態環境”。“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員篇專門論及水土和植物,記述了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帶狀分布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1]。 西漢時期,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注意到了植物生長與其生長環境的密切聯系,劉安撰寫的《淮南子》一書,就記載有“欲知地道,物其樹”。到公元前100年前后,在我國已經確立了二十四節氣,節氣的劃分綜合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景象的變化,反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于生態現象和氣候之間的關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描述鳥類生態的《禽經》,書中對各種鳥類的命名、形態、生活習性等內容做了總結。到了公元6世紀,中〖HJ58x〗國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從農民當中所獲得的生產經驗,著成《齊民要術》,該書涉及了包括農作物栽培,經濟林木生產,如何利用野生植物以及介紹了各種家禽、家畜、魚等的飼養等內容,書中蘊含了樸素的生態學觀點。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生態知識的最早記載。
在西方,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的著作《動物志》中就已經對動物做了分類,并且對動物的身體結構與形態,以及動物的習慣與性格的差異都做了詳細的論述。在論述的過程中,亞里士多德還將動物與人類在自然屬性方面進行了對比。隨后他又寫了《動物之構造》、《動物之行進》、《動物之生殖》、《動物之運動》,也叫做《動物四篇》。這些著作依據動物的生活環境和食性對動物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描述了動物與生態環境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給后來生態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積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荻奧夫拉斯圖斯(公元前370~285B.C.)在《植物群落》一書中,撰述了陸地及水域中的植物群落和植物類型與環境的關系,被后人認為是最早的一位生態學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A.D.)所著《博物志》一書可以說是一部出色的百科全書,“實際上,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兩部百科全書:瓦羅(Varro,116B.C.~27A.D.)九卷本的Disciplinae 和塞爾蘇斯(Celsus,25 B.C.~45 A.D.)的Artes。相比之下,普林尼的《博物志》是更為龐大和出色的一部,幾乎囊括了整個自然界各個方面的內容,小普林尼概括說這是‘一部全面而淵博的著作,其豐富程度不亞于自然本身’。” [2]它為后人研究古代人的生態知識和生態觀念提供了豐富的來源和依據。
(二)生態學的建立和成長期
文藝復興之后,生態學也和其他的自然科學一樣,在經歷了漫長的黑暗時代之后,重新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1670年,英國科學家波義爾(Boyle)用一些小動物作為實驗材料,研究和闡述了低氣壓對動物的影響,標志著動物生理生態學的開端。1735年法國昆蟲學家雷米爾(Reaumur)在其著作《昆蟲自然史》中,探討了有關積溫與昆蟲發育生理的關系,成為研究昆蟲生態學的先驅。在其后的昆蟲學家亨利?法布爾用畢生的經歷和心血完成了《昆蟲記》這一巨著。為昆蟲生態學的向前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49年至1788年法國博物學家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發表了包含36卷的《自然史》巨著。在該書中的《動物史》、《鳥類史》、《爬蟲類史》等卷冊中揭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認為物種是可變的,提出了“生物變異的原因基于環境的變化”的原理。他的這一思想對于近代動物生態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1807年,德國學者洪堡德(Humboldt)在其《植物地理論文集》一書中最先發現了植物分布的水平分異性和垂直分異性,揭示了自然界植物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規律集合而成群落這一現象。他在1799~1844年的美洲之行的基礎上,把植物地理的知識系統化,被稱為近代植物地理學和植物群落學的創始人。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于1859年完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生物是可以變異、進化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他的論述極大地推動了生態學和進化論的發展。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首次提出了生態學的概念,即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由此正式揭開了生態學發展的序幕。1877年德國學者苗比烏斯(Mobius)通過研究牡蠣群落提出了生物群落(biocoenose)這一術語。1896年德國學者斯羅特(Schroter)首次提出個體生態學和群體生態學兩個重要概念[1]。1895年Warming發表《植物分布學》,并與1909年將其英文版易名為《植物生態學》,此書和1898年德國辛珀爾(Schimper)發表的《以生理為基礎的植物地理學》一起被認為是兩部生態學的劃時代巨著,全面總結了19世紀末以前植物生態學的研究成就,標志著植物生態學的成長和成熟,并使之成為生態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
進入20世紀以后,生態學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和內容更加廣泛。在此期間,美國的愛默生(Emerson)等寫的《動物生態學原理》一書被公認為是當時內容最豐富、最完整的動物生態學教科書,它標志著動物生態學進入了成熟期。雖然動物生態學的成熟要晚于植物生態學近半個世紀,但在進入了20世紀以后,動物生態學研究成為了生態學研究的主流。同時,植物生態學在植物群落生態學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英美學派、法瑞學派和北歐學派等幾個研究中心。
〖BT4〗二、現代生態學時期
如果說植物生態學觀察研究和動物生態學觀察研究的實現是生態學發展的第一步,那么,生態學第二步的重大發展就是生態系統研究的開展。
關鍵詞:植物景觀;設計;生態;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1、主要生態學原理
1.1、個體生態學是城市園林植物選擇的基礎
由于城市是以人為主的聚居區,是一個不完整的生態系統,其環境與地帶性自然環境有很大不同,已經不能適合大多數植物的生存,而且,由人的審美觀念帶來的城市美化也改變了城市植物的區系,如何找到在城市能生長繁茂,滿足城市功能,又符合人的審美觀念的植物就成為城市園林綠化的基礎工作。因此,引種馴化、鄉土植物應用、以及由此引發的城市植物的生態功能、抗性等是園林工作者的長期研究課題。特別是城市街道環境比其他綠化環境更加惡劣,利用植物生理生態原理和方法篩選合適的行道樹更是城市的重要任務。
1.2、植物群落學是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基礎
植物群落的分布、類型和結構理論對于科學建設城市園林綠地具有重大意義。地帶性植被是當地地理條件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具有最大的適應性和相對穩定性。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在植被選擇上,應以地帶性植被中建群種、優勢種為基調樹種和骨干樹種,適當引進相鄰氣候帶樹種和外來樹種作為輔助和補充,就能保持景觀穩定,并降低維護成本。例如大型防護綠地和公園部分綠地,就需要建設穩定的,少維護的擬自然植物群落。但是城市綠地并非完全的自然植被,還必須滿足城市功能和美學要求,因此,為了配合城市景觀的要求,一個城市可能有和當地地帶性植被不同的植物群落類型,比如,有居住小區設計是“巴厘島”風格,多棕櫚型植物,就有可能建設偏熱帶的植被類型,其代價就是要加強人工干預,增加管護成本,但如果建設者具有植物群落知識,按照熱帶植物群落選擇、配置群落,就會適當降低成本。因此,根據城市綠地的地點、性質和功能來配置和建設植被類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要點分析
2.1、種植設計的程序分析
園林種植設計的程序是貫穿與園林設計的始終,并與之相同步的。園林設計要盡早考慮種植設計。從場地的調查、到方案設計、擴初設計、直至施工圖設計,種植設計都是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主要的做法是:園林種植設計的工作在園林施工結束后就再不管問。而園林設計意圖的最終形成并不是在園林施工結束后能夠立即見效的。由于植物的生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園林中,很多植物景觀的形成要經過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這個具體的完成過程中,植物會受到很多環境、人為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具體的園林施工的時候所選用的一些小規格的苗木,它們往往要經歷相當長時間的生長、定型才能達到相對穩定的園林景觀。
2.2、種植設計的圖紙表達分析
園林設計的圖紙,其是表達園林相關設計理念的主要媒介。對于植物種植的設計圖紙也是通過一系列的平面圖以及透視圖來主要表達出來的。對于園林種植設計的技術性圖紙,其主要包括有設計的平面圖、立面圖以及詳圖和相關的苗木表。在這其中,對于園林種植的設計平面圖,其主要是反映園林植物之間以及植物和其他園林要素空間關系的重要媒介。
3、園林植物景觀營造與生態穩定性措施探討
3.1、模紋花壇,整形修剪
在實際工作中,首先人為的經常修剪影響了植物周圍生態環境,破壞植物周圍小動物的生活地和植物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植物的觀賞特點被抹殺了,許多開花和結果的植物,由于總修剪看不到其開花和結果。其次對圖案美的過分追求,導致景觀形式僵硬刻板,缺乏自然美,忽略了生態群落的穩定性。再次將灌木當作地被植物和模紋花壇的特殊結構,維護問題較多。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應該依據生態學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將中國園林與世界園林很好的融合,創造自然優美的園林植物景觀。還應適當減少整形植物在這個規劃中的比例,這樣可以減少人工管理,節約成本,減少不穩定因素,提升植物景觀價值。還可以選擇與之有相同作用的植物栽植形式替代。在植物配置中還應考慮每種植物在不同生長時期的形態美,通過巧妙的設計,使人們觀賞到植物不同時期的美。在植物配置中還可以考慮落葉和常綠相結合,深根和淺根配置,觀花和觀葉搭配,能使植物生長的更好,景觀更加豐富,形成不同季節皆有景可觀的效果。
3.2、奇花異草的引進、南樹北移
園林工作者在追新求異中不斷的引進新品種,或者各種奇花異草來到中國,或者南樹北移、或者北樹南移。但是這樣做并沒有達到設計師理想的效果。他們大多長勢不好,不能呈現在當地的自然美,如:原產熱帶非洲的鳳凰木,在當地生長十分旺盛,先花后葉并且花期長,引至海南島南部,花期明顯縮短,有花葉同放現象;或者有植物入侵的現象出現,破壞了引進地區的生態平衡,影響其生態穩定性;或者不能抵抗自然災害。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鄉土植物品種。根據設計地塊的土質和環境,選擇適合的植物材料,形成健康穩定的植物群并且突出地方特色。如華北的楊、柳、榆、槐、椿、油松、白皮松、五角楓、欒樹、黃連木、白蠟、海棠等最適合華北的氣候條件。利用本地植物培育新品種。如若引進新品種,應該在充分了解該植物的生態習性,選取適應性較好的植物材料。進行引種試驗后再大面積栽植。不要盲目的在設計中運用%新&植物,有時候同種植物在同一個省的不同地區植物也不能生存。
3.3、大樹移植的施工技術
在園林事業發展與建設中,人們往往為了快速成景,而采用規格較大的苗木,大樹移植風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雖然通過大樹移植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區域的自然面貌,提高景觀效果,達到快速提高城市綠化和生態效益的目的。但是大樹移植并不是形成長期穩定景觀的有效措施并且大樹移植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要認識到園林綠化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大樹移植這種勞民傷財的方式不可取。我們應該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對植物進行科學合理配置,創造出美觀、生態、實用的園林景觀。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裸根移植適用于移植容易成活的落葉喬木。時間選擇落葉后到萌芽前的休眠期。一般在距樹干50--60cm的半徑外開溝挖掘。粗根要用手鋸鋸斷。在基頸部位留一定量的“護心土”,將腐爛根、裂根剪除削平。然后取稀泥漿加入殺菌劑、生根液均勻混合后涂、粘根部,再用薄膜或學繩包好待運。要求隨起、隨運、隨栽植。土球移植依據土壤質地、粘性,以及大樹移植成活難易程度確定土球直徑,一般為樹胸徑的4--6倍。挖掘時以主干為中心,大于土球3.5cm畫圓圈.順著圓圈往下挖,溝寬60--80cm。細根用利刀切斷,粗根用手鋸切斷,忌用鐵鍬、鋼棒等硬性工具,以防土球松散。挖到土球1/2深度時逐漸往卞根內收縮;挖到土球的加深度時,在下部修成小平底,使整個土球呈倒圓臺體狀。
總而言之,生態型植物景觀設計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取最大的生態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還可以避免養護費時,費工以及水分和肥力的要求過高。實現植物景觀在養護管理上的經濟性和簡便性#提高了城市生態系統質量。因此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必須進一步得到我們的重視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敏敏.園林植物景觀美感評價研究[D].浙江大學,2006.
[2]趙旭.低碳理念在城市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3]鹿偉龍.植物景觀意境的營造[D].東北農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