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腦內梗康復的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治療方法;預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05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329-02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機體循環系統障礙,而使機體內的組織和器官發生病變,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有呼吸困難、心絞痛等[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均壽命顯著延長,老年人口已經超過人口總數的10%,心血管疾病作為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目前已成為老年人致死和致殘的首要原因。老年人心肌、心瓣膜和心內膜、心臟傳導系統等均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出現退行性改變、而且并存多種影響心臟功能的慢性病,因此研究治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1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特征
1.1老年心血管疾病表現特點①較多復合病變:機體年老,易有多器官、多系統疾病并存,使病情復雜化和加重,使診斷和處理問題更加復雜。②老齡患者對疾病的反應:衰老導致多臟器退行性改變,使老年人的反應性降低,感覺遲鈍,發病時自覺癥狀可能較不明顯,易被誤診而耽誤處理。老年人記憶或認知功能減退,可能無法準確反映疾病的癥狀,忘記用藥,致使臨床醫生較難采集完整、準確的病史,導致較高的誤診和漏診率。
1.2老年心血管疾病癥狀特點①心絞痛和心肌梗死:老年人由于感覺遲鈍,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癥狀不典型,無痛性病例增多,可突然出現氣急、頭暈、咽部堵塞感或瀕死感。而且老年人膽道疾病發生率較高,原有的膽石癥病史可引起誤導。②呼吸困難:老年人心臟儲備功能差,不但心臟疾病會引起呼吸困難,一些心外因素也常導致呼吸困難。③暈厥或意識障礙:心律失常會引起暈厥或意識障礙,但是老年人常見的急診腦動脈供血不足或顱內出血常會發生上訴癥狀,心電圖及其他影像學檢查對診斷極其重要。④低血壓:老年人壓力感受器隨增齡有所下降,且自主神經功能不全,突然改變,易發生低血壓暈厥。必須指出,不少性低血壓患者暈厥倒地時,緊急測量血壓可能不低,甚至高于正常,醫生需注意測量立位或坐位的血壓,以免漏診。⑤周期性呼吸:又稱潮式呼吸,見于中樞神經病變或心力衰竭,常見于65歲以上的患者,提示病情嚴重。⑥老年患者極易發生疲勞:這種癥狀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個共有癥狀。⑦水腫:患者出現下肢或全身出現水腫比較常見,也有一部分患者因心功能下降會出現胸腔積液等。⑧心悸:通常老年患者都會有心悸的癥狀,尤其是在運動、情緒激動、飽餐后等較為明顯。2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
2.1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特點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使機體對藥物的吸收、代謝、排泄和耐受力等與年輕人比較都有一定差異,藥物的不良反應率隨增齡而有所增加。老年人有多臟器患病傾向,對特定疾病治療藥物的選用、用法等都應更加審慎。
2.1.1老年人藥效學特點老年人器官呈老年性改變,功能降低,受體數目減少,對藥物的親和力和敏感性均發生變化。自主神經的反應性改變,機體的內環境穩定調節作用與適應能力下降,因此對許多藥物的敏感性增高,藥物作用增強,不良反應增多。
2.1.2老年人藥代動力學特點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血漿蛋白有所降低,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減少,可使血漿蛋白結合型藥物的血藥濃度增加,老年人應用此類藥物時宜酌減劑量。老年人腎功能趨于下降,一些主要經腎排泄的藥物在老年人體內清除緩慢,也應減少用量。
2.2藥物治療因為老年心血管患者的臟器功能逐漸的衰退,對吸收和代謝藥物產生負面影響,降低藥物的藥效,反而會導致機體增強對藥物的敏感性。所以,醫生在開藥時應當詳細的講解用藥的方法,指導一些合理用藥和安全用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護士應向患者詳細的介紹常用藥品的使用方法和數量以及應當注意的事項,對住院病人要求護士有“看藥入口”的責任。②針對有視力或聽力障礙的部分患者,在用藥前必須給予囑咐和監督。③如果患者服用的藥品較為貴重,可根據病情盡量調整合理用藥,以減輕其經濟負擔。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必須了解藥物存在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要求病人更好配合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和知曉率,這對病情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
2.3心理治療因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逐漸降低,會將自身的癥狀轉化為心理反應,出現緊張、抑郁的不良情緒,消極的面對周圍的事物,對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以及對疾病的治療也產生一定的難度,嚴重時會加重疾病的發展,降低治療效果[2]。而且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引起心理問題后發生意外事件的頻率也增高,容易造成家庭社會的重大負擔。所以,針對患有不良心理反應的老年患者必須要開展心理治療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速度快,通常在確診后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壓力比較大,這時需要醫護人員及時與患者和患者家屬做好溝通交流,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給予詳細耐心的講解,并重點介紹治療措施的臨床獲益和潛在的風險等方面知識,說明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處理方法,讓家屬做好心理準備,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消除緊張的心理反應,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必要時可建議患者就診心理咨詢門診進行心理治療和疏導。
2.4飲食護理老年化往往伴隨著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其中膳食營養因素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可導致代謝進一步紊亂,從而加速老化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所以,老年患者合理膳食有助于防治疾病,增進健康。老年人合理的日常飲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遵循平衡膳食基本原則,長期堅持不懈;②符合老年人生理變化特點,易消化,粗細搭配。保持清淡,多食用低脂、低鹽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少食多餐。為了補充維生素可多吃水果。禁止飲酒、抽煙和食用刺激性的食物。③合理烹調,合理膳食制度。營造良好的心情和進食環境。
2.5康復鍛煉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做一些適當的活動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復,患者通過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愉悅感,從而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肌供氧。但是,老年患者最好不要在餐后進行過于激烈的活動,特別是對動脈硬化患者,一定要避免做一些突然增高血壓的活動,在日常運動中,要盡量勻速、緩慢、輕柔,例如太極拳等。心血管醫師要掌握一定的運動醫學知識,給予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恢復期正確的運動醫學指導。3討論
針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實施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對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大部分都不具有特征性,很容易生發誤診或漏診。在為老年心血管疾病診斷時,醫護人員對其體征、癥狀和病史等方面應進行詳細的詢問、查體,特別是患者在沒有發生典型表現之前[3]。要求臨床醫生盡快識別病情、迅速完成初步診斷并及時給予對癥處理措施。首先,應該第一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對于最常見的急性心梗,應有效的避免延誤患者的搶救時機。導致急性心梗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冠狀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嚴重而持久地發生缺血而致心肌細胞壞死。如果患者突然出現劇烈的心前區疼痛應當警惕發生急性心肌梗死[4]。首先應該按照急性心梗的病情給予常規處理,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再通過心電圖、心肌酶譜等相關檢查進行確診。由于老年患者的排泄功能出現衰退導致腎功能也降低,患者在服用藥物時,應嚴格掌握藥物的劑量,避免出現藥物過量或中毒,在服用藥物后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對其進行多方面的檢查,如尿量、精神狀態、胃腸道反應、血壓等。總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為其年齡的特殊性,在診斷、治療和護理等方面均有其不同于其他年齡段人群的特點,要求心血管醫生高度關注和不斷探討、學習、總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診治特點,老年患者通過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會控制病情的發展,提高臨床好轉率及康復率,減少老年患者的身體及精神上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參考文獻
[1]Maraldo,M.V,Brodin,N.P,Vogelius,I.R.et al.Risk of develop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fter involved node radiotherapy versus mantle field for Hodgkin lymph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2012,83(4):1232-1237.
[2]Candice N.Cryne,Jesse M.Veenstra,Branden R.Deschambault et al.Spray-dried pulse consumption does not affe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or glycemic control in healthy males[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2,48(1):131-139.
[3]Ye Wang,M.Miriam Jacome-Sosa,Spencer D.Proctor et al.The role of ruminant trans fat as a potential nutraceutical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2,46(2):460-468.
[4]Zeneng Wang,Elizabeth Klipfell,Brian J.Bennett et al.Gut flora metabolism of phosphatidylcholine promo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ature,2011,472(Apr.7 TN.7341):57-63.
[5]王鳳超.對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淺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05:12.
[6]吳越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03:04.
【摘要】 目的:體針結合頭皮針取穴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體針根據經絡選穴進行針刺治療,頭皮針選用額中帶、額頂帶后1/3、頂顳前斜帶(對側)、頂顳后斜帶(對側)為主要治療帶。結果:本組病例69例患者中,治愈46例(66.67%),顯效15例(21.74%),有效7例(10.14%),無效1例(1.45%),總有效率98.55%。結論:體針結合頭皮針取穴治療中風偏癱有顯著的療效。
【關鍵詞】 中風偏癱 體針與頭皮針配合治療 療效觀察
中風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是中老年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復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腦府為其病位。當風、火、痰、瘀等病邪上擾清竅,則發生中風。①它包括現代醫學中腦梗塞、腦出血等多種疾病,其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較高,發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因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69例中,男性41例,女性28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61歲。初發50例,復發19例;左側偏癱39例,右側偏癱30例,診斷為腦梗塞33例,腦出血36例。1.2 診斷標準 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②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③中風診斷標準,頭顱CT或MRI證實。1.3 排除標準 (1)大面積腦梗賽;(2)腦出血10ML以上;(3)腦卒中急性期(4)不符合診斷標準者。2 治療方法2.1 體針 按照《針灸學》中風的取穴原則加減。主穴: 外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配穴:肝陽上炕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里,氣海;口眼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隅、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
操作步驟: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用1-3寸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平穩緩慢進針配合電針治療儀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2.2 頭皮針 按照《刺法灸法學》進行選擇,常規選用額中線(額部正中發際內,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開0.25寸的條帶,屬督脈,主治腦卒中、五官疾病。);頂顳前斜線(前頂穴至懸厘穴的連線,向前后各旁開約0.5寸的條帶,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主治全身運動障礙疾病,上1/3治療對側下肢病癥,中1/3治療對側上肢病癥,下1/3治療中樞性及周圍性面神經癱瘓。);頂顳后斜線(百會穴至角孫穴的連線,向后各旁開約0.5寸的條帶,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主治全身感覺障礙疾病,上1/3治療對側下肢感覺障礙,中1/3治療對側上肢感覺障礙,下1/3治療面部麻木、感覺異常)。
操作步驟:患者取臥位或坐位,頭皮常規消毒,采用1寸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體與頭皮呈15-30°角進針,配合電針治療儀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3 結果
【關鍵詞】PNF技術;關節松動術;偏癱性肩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關節活動度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6994-02
肩痛是偏癱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報道,肩痛在偏癱患者中得發病率占75%[1]它影響到患者的功能康復和生存質量。達到盡快解決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采用了PNF技術和關節松動術[1]治療不伴有肩關節脫位的偏癱性肩痛,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對象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我科住院及門診的腦出血、腦外傷和腦梗賽伴肩痛的患者60例,均無肩關節半脫位,隨機分為兩組。①治療組(A組)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齡56歲,左肩16例,右肩18例,病程20d至1.5年,臨床表現為肩關節觸接后或被動活動時劇痛,嚴重者伴有持續性疼痛,肩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②對照組(B組)26例,其年齡,病程、臨床表現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PNF技術。①肩胛帶前伸:患者取側臥位,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90度頭頸居中,運動時肩胛骨盡量向鼻尖方向向上,向前移動。②肩胛帶后縮:同下肩胛骨向下胸椎盡量向后,向下移。③肩胛骨向前縮:肩胛骨向對側髂前上向前、向下運動。④肩胛帶后伸:肩胛骨向上、向后做提肩運動。⑤上肢單側D2屈曲模式:患者仰臥位,起始位時肩胛骨下壓,外展、旋轉,肩關節伸展、內收、內旋,肘關節屈或者伸,腕關節屈向尺側,手指屈曲、內收,終止位是肩胛骨抬高,內收、旋轉,肩關節屈曲、外展、外旋、肘關節屈或伸,前臂旋后、腕關節屈向橈側,手指伸展、外展。⑥雙上肢D2屈模式:雙上肢由D2伸展模式即伸展-內收-內旋,到雙上肢顯D2屈曲模式屈曲-外旋-外展。治療過程中通過徒手接觸、簡短口令、本體感覺輸入,靈活運用收受-放松-對抗-收縮運動,保持節律穩定,緩和逆轉反復運動15次。
1.2.2治療組在對照組上加上關節松動技術。患者取仰臥位,前臂置于肢側水平。①患者放松肌肉:對患者在無痛范圍內向各個方向活動肩關節;②分離牽引:治療師外側手于肘部肱骨遠端,內側手于腋窩處向外推肱骨,使肱骨頭遠離關節盂;③向頭側滑動:治療師雙手分別握住肱骨近端的內外側,內測手稍向外作分離牽引,外側手將肱骨稍向頭側推動。④向足側滑動:治療師內側手夾持肱骨遠端,給予分離牽引,外側手放于肱骨近端向足側滑動肱骨。⑤前后滑動:治療師一首握住肱骨近端向肩前用力上托,另一手掌向后壓患肩肱骨近端。⑥外展:治療師雙手夾住肱骨遠端往前臂牽引,同時外展上舉。⑦肩胛帶運動:側臥位,患肩在上,治療師自腋下固定肩胛下角,右手握住肩部使肩胛帶左右、上下、旋轉綜合運動。以上松動手法每項給予2至4分鐘,視病情選擇應用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治療2療程,療程間隔3天。
1.3療效評定按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2]測量疼痛的程度,測量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旋后度數,代表ROM評定結果(χ±s)表示,兩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VAS評分比較A組治療前(6.4±0.5)分,治療后(2.8±0.4)分,B組治療前(6.3±0.7)分,治療后(4.2±0.3)分。兩組患者治療后VAS疼痛分數與治療前比較顯著下降(P
2.2肩關節ROM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肩關節前屈、外展、后身、旋后4個方面的關節活動度數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肩關節ROM均有明顯改善,但A組比B組增加更加顯著,差異有明顯性(P
3討論
關節松動術是以關節運動為基礎,利用關節面的滑動、滾動、旋轉及分離運動等為基礎治療手法,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主要治療作用①緩解疼痛;②松解粘連,保持組織的伸展性;③增加本體反饋。運用該方法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已被眾多臨床報道所證實。從治療肩周炎得到啟發,雖然肩周炎與偏癱性肩痛的病因、發病過程有不同之處,但引起肩關節的病理改變非常相似,所以該治療方法有緩解疼痛和增大ROM的作用。
PNF技術強調整體運動而不是單一肌肉活動,是作為一種神經促進技術,是一種主動的活動的技術,是有利于調整了神經-肌肉、肌肉-肌腱的協調作用,側重于神級對肌肉以及周圍關節組織控制作用的提高,對肌肉的募集起到促進作用,不僅在關節內起作用,也在關節外組織(如肌肉、肌腱)起作用,增加肩關節功能恢復后的穩定性,提高主動關節活動度。同時通過力量、速度、柔韌三者有效綜合訓練,達到力量速度的增加,操作過程中施加力的方向與肩關節運動的方向存在的夾角,有利于肌肉對關節速度的控制,保證了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我于五年前結婚,月經一直不規律,至今未孕。治了一段時間,月經規律了,可還是不懷孕。最近,醫生說我不孕是因為腦子里長了垂體瘤,建議我做手術。不孕跟腦子有什么關系? 上海劉成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教授趙衛國:垂體瘤是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但由于早期癥狀隱蔽,所以容易被忽視。垂體腺位于大腦底部正中,雖然只有小粒花生米大小,但卻是調節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最重要的腺體。一旦患了垂體瘤,就會干擾內分泌激素的正常調節,從而出現一系列內分泌紊亂癥狀。閉經-泌乳-不孕癥就是其中一種癥狀,是由垂體泌乳素細胞腺瘤引起的,占垂體瘤總數的40%~60%,好發于育齡期女性。雖然調經治療能做成人工周期,造成治療有效的假象,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且可能耽誤真正病因的治療。對于垂體瘤,早期治療多能根治。目前治療方法很多,首選手術治療,如果你不適合或不愿手術,也可以采用針對性藥物治療或伽馬刀治療等方法。
專家門診:周二上午
下壁心梗很嚴重嗎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
趙學副教授
我今年56歲,最近因胸痛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下壁心肌梗死”。這屬于哪一類心臟病?是不是比較嚴重?今后該如何進一步防治? 上海尤鈞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副教授趙學:下壁心肌梗死屬于冠心病,凡是心肌梗死都比較嚴重,下壁梗死又有其特殊性。心臟的下壁是指心室的下壁,即緊貼膈肌上方的心室壁組織,大多屬于左心,大多數情況下由右冠狀動脈供血,右冠狀動脈同時發出分支供應心臟跳動的最高統帥――竇房結以及心房與心室電流傳導的關鍵區――房室結。右心室幾乎全由右冠狀動脈供血。因此,下壁梗死造成的后果取決于動脈阻塞部位,阻塞部位越靠近右冠狀動脈主干,受損部位就越多,病情就越復雜、越嚴重。你已經發生了心肌梗死,推薦你到正規醫院進一步檢查,可做冠狀動脈造影,以明確病變范圍。有條件的可選擇支架治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注意控制冠心病危險因素。
專家門診:周四上午
患了髖關節惡性骨腫瘤能保住腿嗎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骨科
王序全教授
王序全#髖關節惡性骨腫瘤#骨腫瘤#保肢#人工關節置換#腫瘤骨滅活
我女兒今年16歲,去年被確診為髖關節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已經做過一次骨腫瘤切除手術了,但醫生說病情不容樂觀,骨骼已經被完全破壞,最保險的措施是截肢。我女兒還這么年輕,她的腿能不能保住? 四川瀘州 張力群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骨科教授王序全:目前,世界上治療骨關節腫瘤,為盡量保肢,一般都選用人工關節置換和腫瘤骨滅活再植兩種方法。由于你女兒受腫瘤侵犯的骨骼已完全破壞,腫瘤骨滅活再植不能采用,而孩子年齡又小,做人工關節置換后需在一定年限后更換磨損的人工關節,治療費用比較高,所以這兩種方法都不合適。除了這兩種方法,我們可以選用一種新方法,即異體骨移植,重建關節功能,保住患者肢體。這項手術難度比較大,首先要徹底切除腫瘤及壞死組織,然后將異體骨植入體內并連接完好,最后修復“新骨”軟組織,恢復其生理功能。一般手術康復后,患者有望如正常人一樣行走。
專家門診:周二全天
腎活檢對孩子有傷害嗎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腎內科
周利軍#副主任醫師
周利軍腎活檢#副作用#不良反應#扁桃體發炎#腎組織活檢
我的孩子每次扁桃體發炎都會出現肉眼血尿,醫生建議為孩子做腎組織活檢,它對人體有傷害嗎? 上海 秦白潔
腦梗塞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主要的患病人群是老年人,近年來,其發病率有所增高,且有向年輕化發展的趨勢,且青年腦梗塞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地增高。腦梗塞相對于心肌梗塞,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及復發率高的特點,現已經成為國內患者三大死亡的原因之一。對腦梗塞要做到早期檢查、早預防,一旦發生要給予及時地急救治療。2009年1月——2012年12月筆者所在科收治了135例腦梗塞患者,經過相關的診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2月筆者所在科收治的135例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89例為男性患者,46例為女性患者,患者年齡31-45歲,平均年齡41.2歲。90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占66%;34例伴有糖尿病,占25%;47例有高脂血癥,占35.1%;8例有心臟病,占5.9%,心臟病患者中5例(3.7%)為冠心病,3例(2.2%)有風心病病史;2例有偏頭痛病史,占1.5%;3例口服過避孕藥,占2.2%;71例有長期吸煙史,占52%;42例有長期飲酒史,占31%。
1.2臨床表現所有患者中131例為首次起病,占97%;4例發病在兩次以上;113例患者發病比較急,占82.8%;22例起病緩慢,占16.2%;8例患者出現意識障礙;91例單側肢體活動障礙;42例發生中樞性面癱;7例出現語言障礙;4例出現頭暈眼震;11例運動性失語;3例中樞性同向偏盲。
1.3影像學檢查對所有的患者均進行頭部CT及MRI檢查,均證實為腦梗塞的存在。49例患者梗塞發生在腦葉(皮層和皮質);72例患者發生在基底節;6例患者腦干梗塞;8例小腦梗塞。在發病類型上22例為單發腦梗塞,113例為多發性腦梗塞;63例為腔隙性梗塞。
1.4治療方法對本組患者進行溶栓、抗凝等治療,所用藥物有巴曲酶、他汀藥物、尿激酶、舒血寧、抗血小板藥物及低分子肝素鈣等。有的患者有明確的原發病或病因,要進行針對性地治療。
1.5療效評定標準依據腦血管病康復標準[1]為參照。患者發病所出現的癥狀全部消失,基本恢復了肢體功能,并能進行語言交流為治愈;患者癥狀有所減輕,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得到顯著地改善為好轉;臨床表現及肢體、語言功能沒有改善為未愈;病情加重或因并發癥加重而死亡均視為死亡標準。
2結果
本組患者治愈49例;好轉85例;未愈?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是風心病并發大面積腦梗塞。
3討論
近年來國內外報道青年腦梗塞發生率有逐漸升高趨勢,而隨著社會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必要對其病因進行分析,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加強預防性對因治療。
高血壓是老年人腦梗塞的主要因素,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塞較正常高血壓者高7倍[2]。本研究組中90例(66%)高血壓,這類患者一般有家族遺傳史,發病年齡較早,在對血壓的控制上也不很理想,或患者沒有進行正規系統的降血壓治療,吃藥也沒有規律,患者往往是血壓增高就服藥,降低后就停藥,甚至有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存在高血壓,直到發生腦梗塞到醫院檢查才發現。事實上存在高血壓是很容易損傷腦動脈血管的,會引起腦血流異常,管腔變窄,最終引發腦梗塞。本研究還發現,高血脂、高血糖也是中青年腦梗塞發病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組中47例(35.1%)患者存在高脂血癥,34例(25%)患者存在高血糖。總之,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容易引起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成為發生腦梗塞的重要的危險因素,因此,早期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對預防本病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還發現,過量地吸煙、飲酒是中青年腦梗塞的危險因素。本組患者中71例(52%)有長期吸煙史;42例(31%)有長期飲酒史。有報道稱,煙霧中的CO促使動脈內反應過強性內皮細胞的肌球蛋白收縮,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促成動脈硬化[3]。HILLBOM等報告[4],吸煙可加速腦動脈硬化,其病情形成與吸煙量及吸煙時間成正相關。飲酒也是引發該病的危險因素,尤其是長期飲酒或一次性過量飲酒,可造成大腦皮層功能紊亂,打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的平衡,影響到心腦血管的舒縮功能,導致心率及血壓的不穩定,增高血中膽固醇的含量,最終導致血液粘稠度的增高[5]。最新的研究還發現,酗酒和嗜酒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可能性是相當的。因而有人提出,發病前24小時內飲酒超過40g乙醇是腦梗塞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心源性腦梗塞在中青年腦梗塞發病中占有較高的比例,特別是那些風濕性心臟病伴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本研究中有8例(5.9%)心臟病患者。青年腦梗塞的發生還與血液病、長期偏頭痛、產褥期、結締組織病及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關。
腦梗塞的發病之所以趨于年輕化,還與中青年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如在飲食上大量攝入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在飲食結構上也不合理;青年人從事的體力勞動量較低,也不主動地進行體育運動,造成體重超標,甚者嚴重肥胖。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給青年人帶來的很大的壓力,這是引發該病不容忽視的社會因素。中青年腦梗塞相對于老年患者在臨床上有如下特點:①主要是單發梗塞,多發性梗塞所占比例較小,本組中113例(83.7%)為多發性腦梗塞,僅有22例為單發腦梗塞。②多為初發腦梗,復發者少見。③部分患者為活動下發病,本組中21例(24%)屬于這種情況。④臨床癥狀不重,發病后趨向多元化進展。⑤大部分病例為腔梗及小灶性梗塞。本組中有48例(55%),這可能與動脈梗化較早僅累及小動脈穿通支有關。⑥療效及轉歸較好。本組治愈好轉的患者比例占到80%。
綜上所述,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風濕性心臟病、吸煙、飲酒等多種因素都能導致青年腦梗塞的發生,因此,對青年患者要戒煙限酒,調整飲食,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還要進行其他的抗血小板等相關治療,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病情或預防腦梗塞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界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劉興洲.50歲以下腦梗塞的病因和遠期預后[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2,9(4):204.
[3]王德生.中青年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與病理[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8,31(2):100.
《中國醫藥報》訊 在腦袋頂部打兩個直徑1厘米的小孔,插入一根細針進行手術后,9年來一直瘋瘋癲癲的姑娘,一夜間竟成了一名文靜的“淑女”。近日,南京第454醫院采用高科技現代立體定向手段,成功地為一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患者現已康復出院。
據介紹,長期以來,精神病通常采用三大療法,即抗精神病藥物、電休克和胰島素,但這些治療方法有時只能暫時控制患者癥狀,并不能徹底治愈,還常常會引起患者肥胖、肝腎損傷、癡呆、記憶喪失等副作用。現代立體定向手術是當今世界治療精神病的最新手段,治療后病情不會復發,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95%以上的患者可恢復得和正常人一樣。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成熟
《健康報》訊 因突發高血壓性腦出血已深度昏迷的趙某,前不久在河北醫科大學教學醫院――河北以嶺醫院心腦血管科,經趙新民主任醫師等人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定位儀進行準確定位,微創治療,當天晚上即神志清醒,出院后沒有任何后遺癥。到目前為止,該院采用這種定位儀已經為500多例腦出血患者成功進行了顱內血腫清除,大大提高了搶救成功率。
穴位注射治慢性盆腔炎
《健康報》訊 慢性盆腔炎是多發性婦科常見病。臨床常采用的口服藥、灌腸、輸卵管注藥等方法很難將其根除。內蒙古婦幼保健醫院郝毅然、秦嵐醫生等人將針刺的機械刺激與藥物的作用結合,激發經絡以調整和改善機體機能,治療慢性盆腔炎引起的輸卵管增粗、纖維化、炎性包塊、阻塞等癥狀取得了良好療效。
郝毅然等人選用歸來、水道、四滿、大巨、阿是穴為注射穴位,根據具體病變部位選用2~4個穴位,注射當歸注射液,配合TDP腹部照射,以彌補外用藥物不易透入穴內的不足,又可增強延長刺激效應。該法10次治療為一療程,平均治療1~3個療程即有明顯好轉。
五例MOHS顯微術成功
《健康報》訊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日前為來自甘肅的患者老趙成功實施了顯微精確定位外科手術,徹底切除了多處面積巨大的皮膚腫瘤。這是近一個月里,該科為皮膚腫瘤患者完成的第五例這類手術,標志該科學術水平和手術技術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據實施該手術的北大醫院皮膚科李航博士和楊淑霞博士介紹,Mohs顯微外科手術誕生于上世紀30年代,歷經數十年的改革發展,日趨完善,目前已經成為國外治療皮膚腫瘤的常規手段。實施Mohs顯微外科手術不僅需要手術醫生具有熟練的手術操作技巧、扎實的皮膚組織病理學基礎,而且需要配備整套專業技術的護理人員,所以直到近期這種手術才被引進中國。該手術是皮膚科技術與特殊冰凍組織切片方法相結合的一種手術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缺損面積,有利于術后恢復美觀;同時它又能在直視下保證腫瘤完整徹底的切除。實施Mohs顯微外科手術,可以實時觀察手術標本,若發現哪個部位沒有切除干凈,只需在相應區域適量擴大切除。
河南創先心病介入治療新術式
一位患先天性心導管未閉的4歲女孩,一出生就不正常――活動時心慌、氣喘,哭鬧時嘴唇發紫,用聽診器能聽到其存在明顯的心臟雜音,藥物治療也不見效。平時患兒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玩耍,需要大人的嚴密監護,其生長發育也受到影響。
幾年前,治療患兒的這種疾病只能采用創傷大的外科開胸手術。鄭州大學一附院心血管內科邱春光教授經過研究,對上述介入手術方式進行了改進,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手術方式,其特點是通過對輸送系統的改進,只利用靜脈通道直接把封堵器送到缺損部位進行封堵,就能即刻消除心雜音,而不需要建立動一靜脈通道。該術式簡化了操作程序,節省了手術材料,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而且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
只用了1個小時就成功地為該女孩進行了介入治療。術后當天,該女孩的原有癥狀全部消失,第2天就能下床正常玩耍。
調集干細胞修復梗死心肌
《健康報》訊 心肌梗死患者程某在總醫院心科接受干細胞移植后,血常規化驗出現了可喜變化。白細胞和粒細胞總數由低到高,日前又恢復了正常。這說明,運用干細胞移植方法治療急性心梗初見成效。
剛剛從美國克里夫蘭心臟中心留學歸來的心內科副主任和渝斌介紹說,這種方法使用“干細胞動員劑”,將一部分干細胞從骨髓中“調集”出來,經過血液通道,奔赴有病情的心肌戰場。干細胞有“歸巢”功能,像“火眼金睛”一樣能準確識別病灶。當它自動進入梗死心肌后,就開始“喚醒”器官中的干細胞,兩者融合,共同扎根這片生病的土地,慢慢分化增長心肌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從而改善缺血心肌的微循環,修復壞死心肌,防止心肌梗死病人日后發生心衰。移植后的干細胞,像一粒種子,需要一個培育過程。要讓它“枝繁葉茂”,具有心肌功能,一般需要半年的生長期。
激光巧治靜脈曲張
《健康時報》訊 下肢靜脈曲張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外科手術剝脫曲張靜脈,手術要切十多個刀口,且常常遺留多處手術疤痕。北京天壇醫院普外科博士宋茂民主任醫師等采用一種全新的微創治療技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只需在大腿根部及足踝部切割兩個1~2mm左右的小口,通過導絲進行短時間低能量的激光照射,即可使曲張的靜脈閉合,從而達到手術治愈的目的。“今夏我能正常穿裙子了!”多年來靜脈曲張的劉女士近日治療后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這一方法創傷小、康復快、不影響肢體美觀,該院用此方法已治愈數十例患者,效果十分滿意。
綜合調理治療干眼癥
《健康報》訊 北京同仁醫院針灸醫療保健中心新近推出中醫綜合調理法治療干眼癥。綜合調理包括耳穴埋豆、中藥內服和健康咨詢等,1個月1個療程,每周治療3次,隔日治療。一個療程費用在1000元左右。
該保健中心主任楊威說,有的電腦族常常使用有消炎作用的眼藥水滴眼,其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眼睛干澀、紅腫流淚、視力下降和頭疼頭暈等問題。中醫認為,人的淚液“由五臟六腑所生,由肝腎所主”,所以只要“肝腎精氣充足,津液上榮,目得以滋潤”。而綜合調理法的治療思路就是從調節全身陰陽人手,“滋補肝腎,氣血流暢,津液敷布正常,陰平陽秘”,最終達到“目不干澀,諸癥消失”的目的。為了方便上班族調理治療干眼癥,該中心在工余時間和周末也有醫生候診。
治療尿失禁一點也不疼
《健康時報》訊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銘維教授成功創立了用磁刺激治療慢性排尿功能障礙的方法,并且已成功治療了50余例帕金森病伴發的尿頻尿急綜合征、老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糖尿病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礙以及不明原因的尿頻尿急癥患者。這種新療法操作簡單,用磁刺激器直接刺激患者骶神經根即可,無需手術,無痛苦,也不會發生感染,且費用較低。 以往治療慢性排尿功能障礙主要采用藥物治療、間歇性清潔導尿、盆底功能訓練、手術等方法,但效果不太理想。近年來臨床上開始應用骶神經調節系統有效治療該病,雖對患者侵襲輕微,但仍為有創,且費用昂貴。王銘維教授即是以上述方法的原理為基礎創立了新的方法。
1 五音療法的起源
五音療法在古代醫學中的記載“五音”原稱作“五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五音”指的是天地之間的一切聲音,是宇宙中最大范疇的所有聲音。而狹義的“五音”指的是在我國古代所提出的“角、微、宮、商、羽”5種不同的音階。唐·王冰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于五音療法的記載如下:“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微謂火音,和而美也。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商謂金音,輕而勁也。羽謂水音,沉而深也。”《黃帝內經》中有“天有五音:角微宮羽商;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其中五音可以調節五臟的功能,同時五臟的功能也在影響五音。《靈樞·五音五味》中有通過5種不同音階來調治疾病的明確記載,同時將五音歸屬于五行,又內化于五臟。即角音屬“木”,可入肝;徽音屬“火”,可入心;宮音雄偉,具“土”之特性,可入脾;商音清凈,具“金”之特性,可入肺;羽音屬“水”,可入腎。可見五音療法與五行五臟是完全對應的。
2 五音療法的理論基礎
古人認為,音樂是音與音的和諧相配從而發出悅耳的聲音。音樂治病主要的理論基礎是通過中醫理論基礎建立的。主要通過平衡陰陽、調節五臟、調暢情志等方式得以實現。陰陽學說源于古代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宇宙萬物的長期觀察。陰陽常常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屬性概括。中醫音樂療法取材于自然音樂,在宮商角微羽基礎上形成的各種韻曲(調),各種“調”的變化關系以陰陽升降為基本形式,這就是通過音樂的調節功能使機體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中醫理論主張“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古代音樂療法的思想也遵守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論。《左傳·昭公元年》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微為五聲,生六疾。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就突出地體現著“天人合一”境界的傾向。
3 五音療法的臨床宣教及臨床護理要求
按照患者的年齡、病史、文化程度、職業、愛好等個體化特征采取集體宣傳教育及個體化專業的指導,可根據不同的季節、時間、癥狀選取不用的音樂。同時還可以通過自然選擇法,以患者的自身感受為主導,讓患者選擇聆聽后自己感覺最動聽、舒適的樂曲,或者以一種調式為主調,以聆聽其他調式為輔調。同時,給患者講解自身疾病與中醫五行、五志、五音的相互關系,按照患者的疾病種類分別進行宣傳教育,重要問題可重復多次進行教育,直到患者理解、接受為止。我們發現,不同的患者對待我們相同的宣教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接受程度與預后的效果也有對應關系。在治療環境上,要求安靜、光線柔和,不可過于幽暗,室內擺放適量的花草植物以保持空氣清新富有生氣。在治療時間上控制在1h左右為宜。也可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適當調整。在音量上,根據患者的接受情況以最舒適為主,不可過大過小。
4 五音療法的臨床應用
4.1 五音療法在中風病中的應用
中風病現已成為我國多發病,且中風后遺癥也是臨床治療及護理的難題。中風后出現的各種功能障礙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重則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給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負擔,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是一項枯燥乏味、反復長期的過程,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嚴重后果。而五音療法可以通過身心共同調節的方法,以聽覺作為媒介,通過在大腦皮層音樂處理中樞的調控下,影響患者的自身反射功能,同時可以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如促進生成內啡膚,抑制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可使患者放松并產生愉;同時可以使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起到減緩心率和呼吸的作用,使患者不再產生過度的疲勞感,進而增強運動的耐受力。綜上所述,在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配合音樂療法,可以減輕患者的枯燥感、痛苦感,使患者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最大的療效,有效地使患者對康復治療產生興趣和依從性。Schauer等研究發現音樂可以提高中風患者的步態。并發現即使音樂不在,對大腦仍舊可以起到持續刺激的作用。筆者通過音樂運動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步態異常,在臨床收到了良好的療效。并指出音樂療法配合運動療法其療效明顯優于單一的運動療法。Shemagonov等通過對頭痛患者進行臨床觀察,以通過經顱超聲多普勒檢測大腦血流作為臨床觀測指標,經過音樂療法的治療后,受試患者頭痛均好轉,并且未見不良事件的發生。在護理上應選擇節奏平穩、柔慢、寬廣;旋律清新舒緩,優美自然,能夠抒發美好的感情;音色悅耳美妙,樂曲徐緩優雅,處處流露出安然舒適、優美淡然的情J嚷,使患者聆聽后而且感到由內而外的放松,給心靈全新的洗滌。曲目可以自由選擇,舉例如下:西方古典樂曲:德彪西《明月之光》、圣桑《天鵝》、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巴赫《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柴可夫斯基《船歌》。民族樂曲:《水龍吟》《漁舟唱晚》《二泉映月》《鶴鴿飛》《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部分等。
4.2 五音療法在耳鳴中的應用
五音療法治療耳鳴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耳鳴最熱門最有效的方法。首先五音療法通過耳朵利用聽覺傳播,可以說直達病所。與此同時五音療法還具有一般聲音所沒有的特點,它是以中醫五行理論為指導,結合臟腑辨證而確定的因人而異的個性化聲音。可以調節人體五臟的功能,進而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蔡青等報道“調查資料表明,至少有2/3的耳鳴患者為其癥狀而焦慮”。五音療法可以調節患者的情緒,其作用特點有其獨特的優勢,同時更可以減輕耳鳴患者因得病而造成的心理不良狀態。研究表明,有效的聲音可以阻斷耳鳴和負面情緒間的不良傳遞,幫助耳鳴患者更加習慣耳鳴的狀態,以達到與耳鳴能夠和平共處的原則。在國內外,五音療法第一次應用于耳鳴的治療,是一種兼具普通和特殊雙重特點的聲音。五音療法可以幫助患者克服“習服療法”和耳鳴掩蔽療法,還可以幫助患者走出聲音只能起到“掩蔽”“幫助適應”耳鳴的認識誤區。因此耳鳴“五音”樂曲療法有望并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治療耳鳴時所選的樂曲應具有以下特點:樂曲具有安祥、悠靜的風格,表達出溫馨親切或安適的感情。節奏舒緩平穩,或似搖籃式的旋律;旋律優美輕柔,流暢簡約或抒情委婉,節奏平穩柔慢,速度徐緩;音色柔和舒展或略帶深沉。臨床護理上可選取民族樂曲:《漁舟唱晚》、《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良宵》(二胡、鋼琴)等。西方古典樂曲:莫扎特《搖籃曲》、柴可夫斯基《秋之歌》(大提琴、鋼琴)、馬斯涅《泰伊絲幻想曲》、勃拉姆斯《搖籃曲》、海頓《小夜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舒曼《夢幻曲》、舒伯特《搖籃曲》等。
4.3 五音療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有研究表明,對于心梗、PCI術后或冠脈搭橋術后的患者,聆聽安靜輕快或抒情的音樂時,可起到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降低血壓的作用,同時對于糾正和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有幫助作用。張秀榮研究表明音樂治療可以顯著緩解患者心慌胸痛胸悶的癥狀。可減少室性早搏和室上性早搏的次數,對非器質性心律失常有效。黃國志等,等做了血壓方面的臨床研究。研究發現,患者每日聽民族音樂25 min,經過12 h后收縮壓舒張壓均下降,同時收縮壓下降程度明顯大于單純靜臥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得到改善,臨床不適癥狀明顯減輕,心率變異性提高。經隨訪發現,這種方法只能暫時起到降壓作用,如能堅持音樂放松訓練3-9個月,其降壓的效果能夠維持到停止訓練的1年后。
4.4 五音療法在腫瘤臨床的應用
音樂療法應用于腫瘤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新興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音樂能夠緩解患者由于疾病而造成的緊張或失常的心理狀態。同時可以起到增加免疫功能,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應用于腫瘤的音樂療法是一種無創性、無毒副作用的療法。患者在接受放、化療等損傷性治療時,同時聆聽到舒緩、優美的音樂聲,對舒緩患者的緊張情緒以及治療帶來的疼痛可以起到極大的作用。腫瘤患者在放療或化療后,免疫系統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對照組T淋巴細胞亞群CD3 , CD4陽性細胞及NIA細胞都下降較低,治療組則無明顯下降。提示免疫系統功能的強弱與個人的精神和神經活動是有關聯性的。音樂療法不僅可以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同時還可以改變患者的抑郁及焦慮狀態,通過神經及體液的調節,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
【關鍵詞】 老年; 髖部骨折; 反應性精神障礙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0-0017-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of the reactive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people after hip fractures.Method:109 senile hip fracture patients with delirium were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4 in our department,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illingness.2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ere treated with general supportive therapy,86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which were treated with antipsychotic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supportive treatment.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don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improvement time of schizophrenia,hospitalization time,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Result:The average improvement tim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4.5±2.7) days after treatment,2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1 week of treatment among them,19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2 weeks’treatment,2 cases dead.The average improvement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3±1.2) days after treatment.63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1 week of treatment,21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2 weeks’treatment,2 cases pared with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of drugs,the hospital sta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and less risk to complications such as pulmonary infection,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nd so on,the statistics differences between tw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lderly; Hip fracture; Reactive mental disorder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Kaiyuan City,Kaiyuan 661699,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08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與日俱增。老年患者由于各種臟器功能及自身調節能力下降,髖部骨折后合并反應性精神障礙概率不斷提高,傳統的一般性支持治療常導致死亡率增加、康復延遲、并發癥增多、護理困難、住院天數延長和醫療費用的增加等。隨著對老年髖部骨折后反應性精神障礙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的提高,老年髖部骨折后反應性精神障礙的抗精神病治療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及患者所接受采用[1]。選取筆者所在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后反應性精神障礙患者109例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資料完整的老年髖部骨折后反應性精神障礙患者109例。納入的患者均為無精神病史及家族史的老年患者(65歲及以上),其中男75例,女34例;年齡65~94歲,平均(77.0±9.9)歲;住院時間10~30 d,平均(22.0±7.3)d;其中合并一種或多種疾病81例,包括高血壓心臟病52例、糖尿病34例、慢性支氣管炎10例、冠心病或陳舊性心梗10例、心律失常8例,其他內科疾病14例;受過教育91例,未受過教育18例。根據患者及家屬意愿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對照組23例,采用一般性綜合支持治療,試驗組86例,在一般性綜合治療的基礎上予以抗精神病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及臨床表現
所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入院后24 h內完成第一次CAM評價及診斷,并同時采用MMSE量表進行認知功能評分,懷疑為反應性精神障礙者即刻行頭顱CT或MRI,并請神經內、外科會診,排除顱內急性器質性病變進行確診。以后每日進行常規評價及診斷。納入標準:(1)無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本次無顱腦損傷,近期無腦血管意外,無精神藥物使用史者;(2)CAM量表具備第一、二項和/或第三、第四項;(3)MMSE評分小于23分,即認為有認識功能障礙。
本組共納入109例患者,出現精神障礙的時間長短不一,1~7 d后開始出現輕重不等的精神障礙,最短為傷后6 h,臨床表現分為三種類型:過度興奮型64例,臨床上逐漸出現煩躁、譫妄,定向障礙(時間、地點、人物等),言語不連貫,答非所問,睡眠節律紊亂等,甚至出現攻擊(分不清床邊人群、惡語及毆打他人、拆除治療裝置等)。抑郁型28例,表現為情緒低落,反應淡漠,不與人交談,盲目刻板。混合型17例,表現為興奮與抑郁交替存在。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立即完善生命體征監測、血常規及血生化檢測、吸氧,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補充電解質,糾正酸堿平衡。注意患者的安全管理,避免傷及他人或自傷。由于患者年齡偏大,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老年人又常有孤獨固執、情緒變化無常等特點,應多給予同情和加強心理護理,加強對其家屬進行宣教,以取得家屬對患者的支持和理解,特別是在患者與家屬人際關系欠佳時。還要保證患者有舒適、安靜的休息環境,并加強對癥支持治療如止痛藥物強痛定(東北制藥集團生產;鹽酸布桂嗪注射液;2 ml∶100 mg/支)、杜冷丁(湖北宜昌人福藥業生產;鹽酸哌替啶注射液;2 ml∶100 mg/支);預防脂肪栓塞用藥,如地塞米松(河南遂成藥業生產;1 ml∶5 mg/支)、低分子右旋糖苷(四川科倫藥業生產,500 ml∶30 g/瓶)等。避免治療過程中的操作加重疼痛,非需急診手術治療的推遲手術,需急診手術者,盡可能采用臂叢或連續硬膜外麻醉。在完全止痛的基礎上,靜脈輔以鎮靜類藥物,避免使用全麻,以防全麻藥物對腦作用誘發或加重精神障礙。
1.3.2 試驗組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精神類藥物。在精神障礙急性發作期,對焦慮與癔癥者,先予以肌注安定(湖北華中藥業生產,規格:10 mg/支)10~20 mg;肌注難立即起效者,予以靜推安定10 mg,或采用冬眠療法。急性期處理過后,夜里難以入眠者,口服安定無效時,予以其他抗精神病類鎮靜藥物,如氯丙嗪(上海禾豐制藥生產;1 ml∶25 mg/支)、氟哌啶醇(湖南洞庭藥業生產;1 ml∶5 mg/支)等。抑郁癥患者給予奧氮平(江蘇連云港豪藥業生產,5 mg/片)治療及加強心理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精神癥狀療效評價標準,治愈:精神癥狀消失;好轉:精神癥狀基本消失,偶有錯覺及幻覺、思維不連貫、多眠或失眠;無效:精神癥狀持續存在或加重,或患者死于并發癥。觀察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原有基礎疾病上有無新的并發癥發生,如肺部感染、心腦血管意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試驗組需觀察有無疊加藥物所致的認知功能障礙、過度鎮靜、呼吸抑制等精神類藥物所致毒副作用。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老年髖部骨折后反應性精神障礙患者發病特征及預后特點
本組109例老年髖部骨折手術前確診認知障礙32例,術后1周內出現認知障礙77例。其中住院期間死亡4例,對照組及試驗組各2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12)。其余患者均于3~10 d精神癥狀出現好轉,1~3周后全部治愈。出院后經3~6個月隨訪,所有患者精神狀態維持良好無復發跡象,無精神癥狀殘留,表明患者精神障礙為一過性。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1周后治愈2例,2周后治愈19例,死亡2例。試驗組治療1周后治愈63例,2周后治愈21例,死亡2例。試驗組無明顯藥物毒副作用產生,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患者精神癥狀好轉時間明顯提前,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并發癥發生減少,出院后3月MMSE評分及日常活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髖部骨折所致反應性精神障礙常表現為一種可逆的急性精神紊亂,包括意識、認識、記憶、定向、精神運動行為及睡眠等方面紊亂,多隨軀體狀況的好轉而恢復正常[1-2]。反應性精神障礙的癥狀有時變化很快,甚至會在1 h內迅速惡化,常導致其他并發癥增多、護理困難、死亡率增加、康復延遲、住院天數延長和醫療費用增加等[3]。
目前不論是精神醫學還是創傷醫學都對老年反應性精神障礙這一邊緣現象缺乏統一的認識與治療,治療存在明顯缺陷,亟需重視與改進[4-6]。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及家屬因受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對精神性疾病諱莫如深,可能會否認反應性精神障礙的診斷及拒絕使用精神病藥物治療。本研究中,對照組的部分患者及家屬即存在此種現象。由于老年髖部骨折所致反應性精神障礙多隨軀體狀況的好轉而恢復正常,導致醫師對反應性精神障礙的認識及重視程度不足,以及精神藥物容易造成老年患者藥物依從性差,可能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可能疊加藥物所致的認知功能障礙、過度鎮靜等一系列問題),以至于部分醫師在反應性精神障礙治療上傾向僅予一般性綜合支持治療而避免使用精神類藥物[7]。在本研究中,雖然試驗組中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身體疾病,但均未出現較嚴重的不良反應,抗精神病治療后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并發癥明顯減少,且治療費用也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反應性精神障礙確切病因現在仍不清楚,大多認為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潛在原因和危險因素包括軀體創傷所致精神創傷,因此在臨床工作應盡量消除或避免人為產生的誘發因素。如在本組治療上,局部麻醉時使用小劑量利多卡因(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到來,老年髖部骨折后反應性精神障患者與日俱增,嚴重影響軀體疾病的診治,而目前不論是精神醫學還是創傷醫學都對老年反應性精神障礙這一邊緣現象缺乏足夠的認識與重視。因此應在臨床工作中提高重視及盡早抗精神病治療,采取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Robles M J,Formiga F.Delirium and hip fracture Anticipating is basic[J].Rev Esp Geriatr Gerontol,2014,49(4):153-154.
[2] Bellelli G,Mazzola P,Morandi A,et al.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6-month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after hip fracture[J].Am Geriatr Soc,2014,62(7):1335-1340.
[3] Castro S M,?nlü ?,Tuynman J B,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elirium in the elderly general surgical patient[J].Am J Surg,2014,208(1):26-32.
[4] Todd K S,Barry J,Hoppough S,et al.Delirium detection and improved delirium management in older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ip fracture[J].Int J Orthop,2015,19(4):214-221.
[5] Rooij S E,Zeerleder S,Burtman D,et al.Nucleosomes in individuals with hip fracture with and without delirium[J].J Am Geriatr Soc,2014,62(2):395-396.
[6] Neerland B E,Watne L O,Wyller T B.Delirium in elderly patients[J].Tidsskr Nor Laegeforen,2013,133(15):1596-1600.
[7]田勇,卡索,劉成,等.老年患者創傷后精神障礙的臨床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08,10(3):279.
[8] Gadsden J,Warlick A.Regional anesthesia for the trauma patient:improving patient outcomes[J].Local Reg Anesth,2015,5(8):45-55.
[9]魏偉,趙天云.小劑量氯胺酮預處理對骨科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8):52-54.
[10] Bisschop P H,de Rooij S E,Zwinderman A H,et al.Cortisol, insulin, and glucose and the risk of delirium in older adults with hip fracture[J].Am Geriatr Soc,2011,59(9):1692-1696.
老年人是一組易患多種慢性疾病、多種器官同時損害,活動能力減退,生活難以自理,以及對社會健康服務、生活照料、醫療需求較多的人群。人口老齡化使慢性病呈上升趨勢將成為21世紀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和導致殘疾的主要根源。中風、心血管病、癌癥是老人的主要災難。在美國引起老年人殘疾的主要原因為跌倒骨折、骨質疏松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積極的防治這些不僅影響壽命而且影響到晚年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應看作是對抗衰老求得長生,提高生命質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本世紀隨著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各種新科技的應用使不少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如對老年性癡呆發病機制的分子醫學認識;帕金森病的內外科治療方法;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預防;老年人心腦血管病的藥物治療和介入療法;如應用溶栓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使病死率下降,應用抗血小板藥預防缺血性腦卒中和心肌梗死也收到一定效果;美國科學家對中風發生在三小時內的病人應用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療,使病人得到完全康復;等等,都顯示出了新的希望,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平均壽命(以發達國家美國為例,其老年人的平均壽命已達80歲)。
國際老年學會主席GaryR.Andrews教授在總結第16屆國際老年醫學會(LAG)會議時指出:“許多慢性疾病的預防已成為可能,要延長健康的壽命而不僅僅是增加壽命也是能切實做到的。”以及“要使老年人能得到健康有價值感的生活”。上海市華東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的多年研究結果及文獻資料均證實:“老年認識障礙及老年阿爾茨海默病(AD)尚與其他非遺傳因素,包括動脈硬化、自由基、氧損傷、微循環障礙、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冠心病、腦血管病、I型皰疹病毒及精神抑制藥等因素有關。”“提出對老年認知障礙及AD的防治亦須采取綜合措施(如防治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改善自由基代謝與微循環障礙等)。”日本亦有學者通過對8000多例健康人在長達28年的跟蹤研究后發現“最一致的老齡健康預報因子是:血壓不高,低血清葡萄糖,不吸煙和不過度肥胖。同時還指出:除老齡生物學影響外,與老年人病殘最有關的危險因素出現在中年。以及老年人的多數傷殘和長期醫護需要是由臨床疾病引起的,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關節炎、視力損傷和髖骨骨折。”
同樣據大量研究發現,中風發生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和吸煙等,其發病機制與血管因素、血液成分的改變和血液動力學因素有關。根據上述這些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報導都充分揭示了對于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及時阻止慢性病的進程,提高慢性病的診治效果和逆轉由慢性病導致的功能殘疾和生活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盡管存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而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功能的時間——即提高健康期望壽命。
二、老年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與檢驗醫學的關系
在老年性常見慢性疾病中,心血管系統疾病有:高血壓、冠心病、急性心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在神經系統疾病有:腦動脈硬化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栓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震顫麻痹、老年性癡呆;在代謝性內分泌疾病有:糖尿病、骨質疏松癥、高脂血癥、痛風等;在呼吸系統疾病有: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血管栓塞等;在泌尿系統疾病中有:前列腺增生癥、前列腺癌等。其中心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發病率隨人口老齡化呈增加趨勢,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是造成老年人病殘的主要原因。我們在對上述相關疾病的發展與惡化以及發病機制病理過程綜合分析研究后發現,老年人常見慢性病尤以心腦血管病的發展與惡化均與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醫學新科技的應用以及檢驗醫學的飛速發展,尤其血液學中血栓與止血研究的發展,促進了對血栓性疾病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和診斷方法的進步。同時在國際臨床醫學領域“循證醫學”學說的建立,使實驗室的檢查數據和結果成為臨床在對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過程中,提供科學依據的必不可少手段,限于篇幅,下面將有關的實驗室檢查方法與標志物的檢測淺述如下:
(一)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狀態的實驗診斷參考指標
血栓前狀態(PTS.Prethromoticstate)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無形成分的生化學和流變學發生某些變化。同樣地在這一病理狀態下,既有利于發生但又不一定發生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此時進行預防性應用藥物干預(或治療)將可阻止或逆轉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惡化,故在臨床預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其發病機制與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血小板的激活、白細胞的激活、高凝狀態、纖溶活性降低和血液流變學的改變有關。PTS的實驗診斷指標可分為二大部分:1.綜合性篩選指標:(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測定。(2)血小板聚集試驗(PAG)。(3)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Fg)測定。(4)血液粘度測定。2.特異性實驗診斷指標:(1)反映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的化驗指標,血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測定。(2)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化驗指標,血漿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測定。(3)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的化驗指標,血漿纖維蛋白肽A(FPA)測定、血漿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復合物測定。(4)反映生理性抗凝物減弱的化驗指標,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測定。(5)反映纖溶系統活性的化驗指標,血漿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測定、血漿纖溶酶原活化劑的抑制物(PAI)測定,等。
(二)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嚴重社會問題之一。當今醫學界把治療骨質疏松癥預防骨折和治療高血壓預防中風,治療高脂血癥預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等同起來。據估計,美國每年65歲以上人群有25萬人發生髖骨骨折。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醫療費每年高達100億美元之多,并呈增長趨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骨質疏松癥發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有研究證明,60歲以上老年人約1/3都有跌倒史,8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九成患有骨質疏松癥,是引起嚴重殘疾或致死的主要原因。骨質疏松癥是單位體積內的骨量明顯減少,骨微小結構破壞,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病。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與老化有關的過程,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造骨功能減退,越是高齡骨流失得越多,越會出現骨質疏松癥,同時老年人的生理代謝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如合成VitD的功能減退,腎功能減退,使VitD活化能力降低以及糖尿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都會使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的實驗室檢查:1.骨密度儀的應用:用于四肢骨骼骨密度的檢查。2.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標志物檢測可用于判斷骨丟失的速率和骨代謝的情況,以及治療的監測。(1)反映骨形成的指標有:血清總堿性磷酸酶、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血清骨鈣素、I型膠原C端肽。(2)反映骨吸收的指標有: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γ-羧基谷氨酸、尿羥輔氨酸、尿膠原分解產物。
(三)老年人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
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特別是中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統的多發病。其實驗室診斷目前主要應用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PSA產生于前列腺管上皮細胞,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學及免疫學特性,正常血清含量恒定且微量。前列腺癌細胞株保持其合成PSA的特性,并可釋放該抗原于血循環中,因而前列腺癌患者由于其前列腺惡性病理性增生,而使血清PSA濃度顯著升高。PSA已被公認為檢測前列腺癌最具臨床價值的瘤標。但并非前列腺癌的專一特異性物質。由于前列腺良性病理性增生,使得前列腺增生癥、前列腺硬結及可疑癌的患者血清PSA也顯著升高,而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水平又較前列腺增生癥、前列腺硬結及可疑癌患者升高更明顯,因此在臨床上為中老年人前列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