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的基本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健詞】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模式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03-0346-0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為尋求更科學的護理方法,我們對傳統的新生兒護理方法進行改進,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5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79例產婦及家屬(丈夫)為對照組,同年4月分娩的76例產婦及家屬(丈夫)為實驗組。兩組的年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兒評分在統計學上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新生兒出生后即與母親同室,接受當班護士的常規健康宣教,每日由護士定時給予新生兒常規護理,包括沐浴、臍部護理、喂養、更換尿布、衣物等;同時讓家屬接受護士在尿布更換、喂養等方面的統一指導。實驗組改變護理模式,新生兒出生當天,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護士迎接產婦和新生兒,祝賀產婦的生產,給予產婦情感支持,協助產婦角色轉化。根據產婦及新生兒的情況,實施新生兒相關護理,讓家屬參與,采取一對一指導的方式,由專業護士介紹并演示新生兒一般護理知識和技能,每日由同一專業護士對新生兒護理進行評估。對不正確處予以指出,循序漸進,反復指導。新生兒出生第三天,讓自理能力基本恢復的產婦協同家屬為新生兒換尿布、衣物、喂養等,根據家屬及產婦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做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新生兒的日常護理中。出院時對兩組家屬和產婦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及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產婦及家屬基本情況、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情況(共5個項目,每個項目含5個子項目)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判定標準:(1)在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每個項目中能正確回答或示范4個子項目及以上者為掌握,2~3個子項目為基本掌握,1個及以下為未掌握。(2)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綜合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4統計方法:滿意度用百分率,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情況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產婦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實驗組76例中有75例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滿意率98.68%,而對照組79例中僅有65例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滿意率82.22%。
2.2兩組產婦和家屬對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見表1。
3討論
3.1改良式護理方法融入人文關懷理念,促進母性角色達成:母性角色達成[1]是一種經過一段時間相互作用和發展的過程,母親在此過程中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母親需要有照顧孩子的能力,對母性角色感到快樂和滿足。分娩本不是病,而是一種正常生理過程,但住院環境使產婦進入患者角色,特別是傳統的護理模式,新生兒護理絕大部分由護士承擔,強化了產婦的患者角色,不利于母性角色之獲得。改良式護理分娩后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護士給予產婦情感支持,開始2天由護士和家屬承擔新生兒日常護理,使產婦得到充分休息,產后第三天產婦對新生兒的特點及護理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直觀認識,同時產婦自理能力基本恢復后,可在專業護士的指導下讓產婦協同家屬完成一些簡單的日常護理,如尿布的更換等,母親通過一連串的觸摸而認同嬰兒,而且這種溫柔和體貼的感覺是建立母子關系不可缺乏的要素。與孩子肌膚的接觸有利于感情的建立,順利完成角色適應。
3.2改良式護理有利于產婦及家屬掌握正確的新生兒護理方法,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從表中可以看出,改良組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日常護理的掌握除沐浴外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能是因為該操作較困難,家屬及產婦不易接受醫院采用的直沖式沐浴。新生兒是人一生的開始,更需要人們精心的健康科學的護理,為將來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因此提高產婦及家屬的新生兒護理知識對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關鍵詞] 鳥巢式護理;新生兒;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01-14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bird nest nursing for newborns, and analysis of i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Methods 96 cases of neonat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8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traditional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bird nest nursing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body quality,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cubator time, sleep time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weights of neonatal went up quicker, SaO2 was higher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was smaller the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The bird nest nursing; The newborn; Application
新生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起步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抵抗力最弱、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特殊時期[1]。因此,為提高新生兒的生存質量,改善并維持其體內環境,促進生長發育,探索出一種較傳統護理方法更為有效的護理模式具有重大意義。鳥巢式護理模擬胎兒孕育在母親子宮內的穩定環境,避免新生兒因安置于暖箱內,四肢暴露于外在空間而出現的不適感和陌生感,該護理方法目前被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2-4]。本研究對我院新生兒采用鳥巢式護理,收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96例新生兒為受試對象,入院時均無嚴重的并發癥和先天性疾病,孕婦無肝腎功能疾病、神經性疾病和心腦血管病,均取得知情同意。根據護理模式實施的差異,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8例,其中女22例,男26例,胎齡29~38周,平均(33.53±1.30)周,體質量1100~3500g,平均(1403.21±118.45)g;觀察組48例,其中女21例,男27例,胎齡29~38周,平均(33.74±1.29)周,體質量1100~3400g,平均(1475.42±117.63)g。兩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式常規護理,在生命體征基本穩定后轉入溫箱內,頭頸部放置柔軟的長方形小毛巾使其頭部略向后方伸展,床板抬高30°,遵醫囑定時定量喂養或鼻飼新生兒配方奶并觀察進奶情況,每日測定體質量變化,采用多參數監護儀實時監測并記錄新生兒血氧飽和度、心率及呼吸暫停情況。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鳥巢式護理,即將帶有卡通圖案的絨棉布制成大小、柔軟度適中的橢圓形“鳥巢”,使用前置于輻射臺上或暖箱中預熱33℃左右,新生兒取側臥位,四肢微曲,將布卷緊貼于背部、臀部,沿著新生兒身體(包括頭部)四周環繞,調整布卷松緊度和護圈大小。根據患兒體質量變化調節暖箱的溫度和光線強度,盡量采用柔光,避免因強光直射下灼傷眼睛,定期消毒,每日洗澡,洗畢涂撲爽身粉,保持身體干燥,每次喂養和鼻飼后做好口腔及鼻部的護理,保持口腔黏膜清潔和呼吸道順暢。
1.3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兩組新生兒體質量、體溫的波動、睡眠時間、出暖箱時間,實時準確記錄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如呼吸暫停次數、皮膚潰損、硬腫、喂養不耐受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整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獨立兩樣本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各項指標比較
與傳統式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實施鳥巢式護理的觀察組新生兒體質量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血氧飽和度升高,體溫波動幅度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照組呼吸暫停次數、皮膚潰損、硬腫、喂養不耐受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胎兒在子宮內的為胎頭俯屈,頜部靠近胸壁,肘關節屈曲,前臂在胸前平行或交叉,大腿貼近于腹壁,小腿平行或交叉蜷縮于宮心內[5]。這種生理被研究證實是嬰兒感覺最舒適、最安全的位。鳥巢式護理就是為了給新生兒建立一個類似于宮內穩定、健康的體外“人造子宮”,利用浴巾或襁包卷在暖箱內圍成橢圓形的“鳥巢”,使新生兒出生后置于暖箱內的姿勢與胎兒在母體內的基本相同,可到達固定和撫摩的效果,進而增強新生兒的安全感、舒適感和邊界感,消除新生兒脫離母體后的緊張情緒,減輕驚跳反應程度,減少哭鬧次數,滿足新生兒的心理需求,促進其生長發育并盡快適應母體外環境[6-8]。
研究資料顯示,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鳥巢” 猶如胎盤及子宮內環境,新生兒四肢繾綣于內,使其更容易觸及面部并進行肢體活動,促進手指及手頭互動等吸吮動作,提升口腔滿足感,增加乳量[9]。此外,該護理方法可增強胃腸道活動,刺激胃酸分泌,促進其消化和吸收,同時對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具有一定的協調調節作用,加速垂體激素分泌,進而調控機體的生長發育[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采用鳥巢式護理,增加進奶量,可在短時間內促進體重的增長。鳥巢式護理利用恒溫控制護理體系,通過保護新生兒身體四周,減少暖門開關時外界冷風的對流和溫箱的散熱面積,能夠降低環境變化對其體溫波動的影響,使其處于適宜的穩態中,有利于新生兒生長發育。本研究顯示,鳥巢式護理體溫波動幅度明顯低于傳統式護理,提示鳥巢式護理有助于保持恒定的環境,減少新生兒皮膚潰損、硬腫、喂養不耐受的發生。任何外界的干擾和刺激均能夠影響新生兒的呼吸調節,如體溫的變化、反射性呼吸暫停。本研究表明,鳥巢式護理新生兒發生呼吸暫停的概率明顯降低。此外,鳥巢式護理對胃腸道反流、溢乳現象、消化功能的影響同樣顯著[12-13]。
綜上所述,在保證新生兒身體指標實時監護的同時給予鳥巢式護理,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各種不良刺激,使新生兒的體質量和體溫在短期內恢復正常,減少呼吸暫停次數和出暖箱時間,增加血氧飽和度,提高營養攝入,促進睡眠,對促進新生兒的生存質量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汪徽,賀越.護理干預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報,2009,30(11):1393.
[2] 周秀吟,房曉t,郭郁蓮,等.采用鳥巢式護理降低低體重兒并發癥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23(11):38-39.
[3] 張梅.撫觸聯合鳥巢式護理對早產兒體重增長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3):574-575.
[4] 劉葉.鳥巢運用于新生兒藍光治療的心得體會[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7):342.
[5] 祝昭云,張麗新.鳥巢式護理對早產兒體重增長的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08,7(1):34-35.
[6] 李桂花,余勇妙,梁建紅,等.鳥巢式護理結合非營養性吸吮對低出生體重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0):1124-1126
[7] 張哲.鳥巢式護理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313-314.
[8] 屈敏.鳥巢式護理應用于新生兒黃疸光療中的效果觀察[J].黑龍江醫藥,2012,25(4): 632-634.
[9] 徐小平,詹建華,俞錢華,等.喂養不耐受早產兒的護理[J]. 護理與康復,2013,12(1):43-44.
[10] 陶鳳桂,駱金玲,丁艷華,等.自制鳥巢式振動水囊袋在治療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呼吸暫停中的應用[J].中國優生優育,2013,19(2):133-134.
[11] 謝翠蓮.“鳥巢”應用于早產兒護理的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3):497-499.
[12] 趙艷紅.早產兒使用水囊鳥巢護理模式30例護理體會[J].河北醫學,2012,18(8):1160-1161.
關鍵詞:新生兒 院前急救 護理記錄 TRIPS
隨著區域性危重新生兒轉運網絡的構建,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是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其目的是安全地將危重新生兒轉運到上一級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進行救治,充分發揮優質醫療資源的應用,從而有效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及明顯改善預后[1,2]。然而,轉運過程中可能存在患兒病情變化,甚至死亡的風險。要實現安全、快速地轉運,醫護人員必須要全面評估,密切監護,準確實施各項搶救措施,從而保障轉運途中的安全。護理記錄是護士根據醫囑和病情對病人護理過程的客觀記錄,是護理人員對病人病情觀察和實施護理的原始文字記載[3]。新生兒轉運從接到轉運請求至安全到達目的地,經過了出發前準備、接診病人、安全轉運及順利交接等數個環節,期間患兒病情的變化、各項監護內容及實施的護理操作記錄均應詳細記錄,為進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治療提供有效信息,同時也是轉運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依據。為了進一步提高轉運質量,規范轉運的各個環節,科學地記錄轉運前、轉運途中及轉運后的各項數據,我院新生兒醫療中心自行設計了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護理記錄單,記錄方法簡單,內容全面、客觀、真實,能夠反映新生兒轉運過程中的各個方面。
1 表單設計原則及適用范圍
1.1 轉運護理記錄單遵循的規范
此護理記錄單的設計遵循江蘇省《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第2版),客觀、準確、及時、真實、全面地反應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情況,為患兒進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后的治療及護理提供依據。
1.2 轉運護理記錄單遵循的指南文件
根據《中國新生兒病房分級建設和管理指南》的要求[4],結合S.T.A.B.L.E轉運模式[5],依據轉運前物品設備準備、接診時評估、轉運途中監護及轉運后病情交接的基本流程設計此護理記錄單。
1.3 新生兒轉運生理穩定指數
依據新生兒生理穩定情況評估新生兒的病情,應用新生兒轉運生理穩定指數(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6],可以有效預測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及死亡率。
1.4 轉運護理記錄單記錄方法
此護理記錄單適用于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的全過程,以表格式呈現,記錄方法簡捷。
2 表單的組成及內容
2.1 表單排版模式
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護理記錄單采用A4紙正反兩面記錄,橫向排版。
2.2 表單正面
主要內容眉欄、轉運前核查記錄及首次患兒評估記錄。眉欄包括:接診人、接診時間、出發時間、到達時間。轉運前核查單主要核查轉運車內設備性能及準備狀態、急救物品及藥品是否準備齊全(見表1)。首次患兒評估記錄內容包括一般資料、神經行為、自主呼吸表現、皮膚性狀及肢端溫度(見表2)。
2.3 表單反面
主要內容眉欄、轉運監護記錄及轉運交接記錄。眉欄包括:患兒姓名、性別、年齡、返回時間及到達時間。轉運監護記錄主要反應轉運中患兒病情的變化,持續心電監護的記錄,護士實施的護理操作記錄及效果評價(見表3)。轉運交接記錄主要是轉運護士回到醫院后,與接收科室護士針對患兒的基本情況進行的交接,包括:患兒姓名、性別、生命體征、經皮血氧飽和度、神志、各類導管、輸液、全身皮膚狀況及帶入的病歷資料,并經轉運護士、接收護士雙方檢查確認后簽名,完成轉運(見表4)。
表1 轉運前核查記錄單
表2 轉運患兒首次評估內容
2.4 新生兒轉運生理穩定指數(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評分表
TRIPS評分表(見表5)包含4項參數:體溫、呼吸狀態、收縮壓及對刺激的反應,每項評估結果均有對應不同的評分。分數越高病情越嚴重。
3 記錄方法
3.1 眉欄
正確記錄接診護士姓名、患兒姓名、性別及年齡,接診時間、出車時間、到達請求醫院的時間、返回時間及到達接診醫院的時間記錄格式為:年-月-日-時-分。
表3 轉運過程中的監護記錄
表4 轉運結束交接記錄
3.2 轉運前核查記錄
根據表內標明的物品、設備及藥品名稱逐項核查,核查性能完好、數量相符后“√”表示,如否則以“×”表示,并在備注欄內簡要說明情況,核查記錄應由轉運護士自行完成,并簽名。
3.3 首次評估記錄
到達請求醫院后,轉運護士應進行護理評估,患兒一般資料經測量或問診后,可直接填入空格內。神經行為、自主呼吸、皮膚狀況及肢端溫度評估,在相應結果欄內以“√”表示,特殊情況可在“其它”欄內進行文字描述。
3.4 轉運監護記錄
記錄轉運路途中患兒的生命體征、神志、皮膚顏色、自主呼吸的變化,以數字或文字的方式描述,每30分鐘記錄一次,如有病情變化,隨時記錄。氧療的患兒記錄吸氧模式及吸入氧流量,機械通氣的患兒,呼吸機參數則記錄于“特殊情況及護理措施”欄內,參數調節隨時記錄。轉運途中,實施的所有治療及護理以文字的形式,詳細記錄于“特殊情況及護理措施”欄中。凡是超出表格的記錄內容,均可記錄于“特殊情況及護理措施”欄內,如:微量血糖監測結果、特殊、實施治療及護理后的效果評價等。
表5 新生兒轉運生理穩定指數評分表(TRIPS)
3.5 轉運交接記錄
轉運交接記錄應在到達新生兒重癥監護室15分鐘內進行全面評估,轉運護士與接收護士共同評估,以數字或文字的方式記錄,并雙方簽名。
3.6 新生兒轉運生理穩定指數(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評分表
護士要在患兒轉運前及轉院達到本院后15分鐘內填寫,評估體溫、呼吸、收縮壓、刺激反應,根據評估數據及表現行勾選分值,計算總分。
4 討論
新生兒轉運是指將危重新生兒從基層醫院轉往三級醫院的NICU進行進一步的監護、診斷及治療的過程。從接收轉運請求開始,醫護人員要有較強的時間觀念,做好充分的轉運前準備,嚴密觀察病情及時處理,詳細記錄,直至轉運交接安置患兒,順利將患兒轉入NICU。劉鳳琴等人[7]將綜合轉運評估記錄單應用于新生兒院際轉運與對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NICU根據文獻及相關指南自行設計的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護理記錄單,如實記錄整個過程,為患兒后續治療及護理提供幫助,同時也為解決醫療糾紛提供舉證倒置的法律依據,有效保護醫護人員的權益,同樣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院前急救質量直接關系患兒救治的成功率。應用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護理記錄單為轉運護理質量的控制提供了依據,不僅不同程度上約束和規范了醫護人員的行為,有利合理規避轉運風險。此外,針對轉運記錄單上的問題,可以在后續的工作中運用PDCA管理方法進行不斷的科學管理,逐步提高轉運質量。
新生兒轉運從接到轉運請求至安全到達目的地,經過了出發前的準備、接診病人、安全轉運及順利交接等數個環節。本NICU自行設計的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護理記錄單根據轉運的流程,合理設計了以上幾個板塊,運用表格式記錄單模式,完整記錄整個轉運過程,而且轉運途中不僅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還監測患兒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的狀況,各個程序有條不紊,細致全面,達到了完整、客觀、準確、動態、連續、書寫便捷的目的。同時,也使護士建立了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護士對危重患兒早期識別的能力。
TRIPS評分簡單、評估項目少,僅有患兒體溫、呼吸狀態、血壓及對刺激的反應4項臨床指標,不涉及實驗室指標,可在1 min內完成。根據TRIPS評分,合理評估患兒的病情危重程度,有效預測死亡風險,醫護人員可以做到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但是,有關TRIPS評分用于新生兒病情危重度評估的最佳臨界值的報道較少,尚無統一的標準。王敏等[8]以目前推薦的國內統一的危重新生兒評估標準NCIs作為判定早產兒病情危重度的標準,并以此繪制TRIPS評分評估早產兒病情危重度的ROC曲線,結果顯示TRIPS評分判定早產兒病情危重度的最佳臨界值為13.5分。本次設計的《新生兒院前急救轉運護理記錄單》加入TRIPS評分表,收集數據,整理和分析,進一步論證TRIPS評分的最佳臨界值,并以此為依據來進一步優化院前急救。
參考文獻
[1] Fenton AC,Leslie A,Skeoch CH. Optimising neonatal transfer[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F215-F219.
[2]朱更娣,方禮才,王麗琴,等.基礎醫院新生兒急救轉運服務模式的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4(1):26-29.
[3]張林,張淑英.護理記錄中潛在的法律問題分析[J].護理研究,2004,18(4A):649.
[4]孫祥永,封志純.《中國新生兒轉運指南》解讀[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2):158-160.
[5]陳志文,劉美松,蔡超秀. S.T.A.B.L.E項目在危重新生兒轉運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2):170-172.
[6] Lee SK,Zupancic JA,Pendray M,et al. Transport risk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a practical system for assessing infant transport care[J]. J Pediatr,2001,139(2):220-226.
【關鍵詞】新生兒;疼痛;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24-01
新生兒由于機體尚處于發育期,疼痛感以及應激反應不明顯,并且臨床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評估方法來合理衡量新生兒疼痛嚴重程度,以致于往往被忽略。然而恰恰是被忽略的疼痛感,對于新生兒,尤其是一些早產兒和危重患病兒,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臨床上給予適當的疼痛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對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科新生兒病房以及NICU 住院的新生兒根據疼痛反應情況積極給予緩解疼痛的護理干預措施的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82例,均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科新生兒病房以及NICU 住院的新生兒。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齡最大3d,最小1h,平均出生體質量(2.77±l.52)kg。新生兒46例,早產兒3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1例(根據新生兒疼痛反應情況積極給予緩解疼痛的護理干預措施)和對照組41例(接受疼痛刺激時給予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出生質量等方面差異均為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根據患兒表征給予積極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降低致痛因素:引起新生兒疼痛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要從多方面著手,降低致痛因素。在對新生兒進行常規護理時,務必要求輕、穩、準。由于新生兒不具備言語理解能力,如果新生兒反應過度激烈,可適當給予鎮靜劑,臨床常用的鎮靜劑有:口服10%水合氯醛,劑量0.4-0.6毫升/公斤,或者肌注、靜脈滴注安定,劑量0.25-0.5毫升/公斤。
1.2.2 用藥致痛:新生兒由于自身機體脆弱,并且體質狀況差異較大,用藥致痛一方面是劑量難以掌握,另一方面是會帶來大量的副作用,因此不推薦本方法。如果用藥后,必須保持對后續效果的關注和評估,直到確認安全為止。
1.2.3 改善NICU環境:主要是為新生兒營造溫馨、安靜的睡眠環境,具體包括在燈光控制上應適當調暗、NICU應盡可能選擇吸噪隔音良好的材質等。從而能夠使患兒情緒安定下來,降低其基礎代謝率,避免疼痛感的加強。
1.2.4 做好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由于新生兒無法通過語言準確表達疼痛感和疼痛部位,因此必須做好患兒父母的思想工作,對他們進行詳細的護理宣傳教育。尤其是母親,作為新生兒最親密的接觸者,母親的關愛和體貼能夠大大降低患兒對疼痛的恐懼,緩解疼痛給患兒帶來的不良反應。
1.3 效果評估
目前臨床上存在多種評估新生兒疼痛的方法,其中以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 (Neonatal Infants PainScales, NIPS)[1]應用最為廣泛,并且簡單方便易操作,本研究中即采用此方法,并定義:總分 50分及以上為重度疼痛;30~49分為中度疼痛;1~29分為輕度疼痛。
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對照組疼痛刺激后60 min,觀察組給予疼痛護理干預后 60 min,對比兩組新生兒疼痛刺激時的疼痛程度發現,觀察組輕度疼痛的發生率為68.29%,明顯高于對照組41.46% (P
表1 兩組新生兒疼痛刺激時的疼痛程度比較[n(%)]
3 結論
關于疼痛,醫學界將其定義為: “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伴有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的情緒體驗, 屬于主觀性感覺”[2]。新生兒對疼痛的反應,主要包括自主性反應、激素及代謝反應、行為反應以及記憶反應等。有研究表明,新生兒痛覺傳導在孕 30 周時已經基本形成,并且短暫的急促疼痛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的應激反應,導致患兒心率、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發生異常波動,嚴重甚至可致腦缺氧、腦損害等。而通過對新生兒給予積極的疼痛護理,能夠有效避免疼痛給患兒帶來的不利損傷,確保患兒健康。
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輕度疼痛的發生率為68.29%,明顯高于對照組41.46% (P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循證護理;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應用意義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中發生率較高的危重癥之一,其導致此類新生兒的臨床死亡率較高,因此,對其治療極為重要。而護理作為對患兒干預最為密集且對治療輔助效果極為突出的一類臨床干預措施,其模式的選擇對患兒的預后影響極大[1]。本文中筆者就循證護理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意義進行觀察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胎齡37周6例;出生體重:2500 g者3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胎齡37周5例;出生體重:2500 g者3例。兩組新生兒的性別、胎齡與體重分段構成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的治療方法無顯著性差異,主要為給予患兒固爾蘇及呼吸機等治療方式進行干預。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按照常規的護理程序進行干預,根據患兒的治療方式進行干預,并給予新生兒密切監測,避免感染等。觀察組則以循證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即整合分析國內外的權威醫學資料,尤其注重相關的成功護理案例的經驗總結,然后針對每例患兒的實際情況,從相關經驗中提煉出對患兒有針對性處理效果的護理程序與細節,然后在制定個性化護理措施的過程中將其融入其中,使患兒所接受的護理更為科學化的同時,也更為人性化,即使患兒接受到最為有效且高效的護理,從而最大程度地起到輔助治療效果的目的。然后將兩組新生兒的治療有效率、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干預前后的氧合指標及家長滿意率進行比較。
1.3 評價標準 以患兒治療后疾病得到有效穩定及好轉為治療有效。患兒家長的滿意率于治療護理完畢后采用不記名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中包括三個選項,三個選項分別為非常滿意、較為滿意與不滿意,總滿意率為前兩項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死亡率較高,早期有效的診斷治療是必要的前提,而臨床中對于此類新生兒的干預措施中除治療方案對其預后影響較大外,護理也是對其影響較大且干預范圍較廣的一類干預干預[2-3],其對于新生兒的治療效果有明顯的改善與促進作用,因此,對其臨床重視程度日益提升。鑒于此點,筆者在進行護理模式的選取方面引起重視,既考慮到其對患兒的照顧效果[4-6],又滿足促進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的目的[7-8]。
本文中筆者就循證護理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意義進行分析研究,研究顯示,循證護理更為適用于此類患兒,其更為有效地提高了患兒的治療有效率與家長滿意率,且更大程度地控制了患兒的死亡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另外,其干預下的患兒的氧合指標改善幅度也更大,從而肯定了其在輔助治療效果改善中的作用,而這也與國內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9-10]。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循證護理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有效改進治療效果,從而改善患兒的預后。
參考文獻
[1]趙霞.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16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上旬刊,2012,18(34):77-78.
[2]錢敏,劉艷林,張玲.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968-1969.
[3]呂改玲,呂愛紅.早期干預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及護理[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11):1769-1770.
[4]楊麗清,江英,劉紅霞.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0):1911-1913.
[5]夏穎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3):255.
[6]趙曉燕.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1,9(11):960-961.
[7]董麗.氨溴索預防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4):120-121.
[8]丁學民.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整體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3):204.
[9]呂改玲,呂愛紅.早期干預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及護理[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11):1769-1770.
關鍵詞:新生兒 生理特點 護理要點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5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248-02
出生至28天的嬰兒稱為新生兒,在此段時間內,對產婦和嬰兒的護理是十分重要的,這段時間的細心護理對新生兒健康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針對這點要求,我們對新生兒護理需要重點注意的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1 新生兒的生理特點
1.1 新生兒定義。從醫學的嚴格意義來講,從出生那天開始算起,到滿28日的嬰兒指新生兒,這28天是在延續胎兒的狀態,也是人們發育和成長的最基本階段。在新生兒時期內,嬰兒的各種調節中樞和臟器功能不健全,致使其機體抵抗能力極差,適應生活能力極低,比較容易發生一系列幼兒病癥,所以為了更加穩妥的護理新生兒,我們必須詳細了解并分析新生兒的生理特點[1]。
1.2 生理特點。①新生兒正常的皮膚顏色呈粉紅色,在出生后3-4天后,新生兒的皮膚會呈現出稍帶黃色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為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引起的;②因為新生兒的呼吸中樞生長不夠健全,所以呼吸次數每分鐘大概為40次以上80次以下,比成人和稍大嬰兒的呼吸快;心率大概每分鐘120-140次。③要把新生兒的體溫基本保持在36℃-37℃之間,減少因為新生兒較弱的體溫調節功能和皮下脂肪較少帶來的體溫波動性;④新生兒的體重平均在3Kg左右,低于2.5Kg為低體重兒;⑤在出生10小時以內,新生兒排出的糞便顏色是黑色或者深綠色,出生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糞便的顏色會出現黑黃兩種顏色混雜的情況,嬰兒出生第四天以后才會排出較為正常的黃色糞便。新生兒每天排尿的次數保持在4-5次,在出生一周之后排尿次數每天可達到10次;⑥新生兒的胃呈現出水平位、胃容量較小、賁門括約肌松弛等情況,剛開始只能喂流食,胃容量也只能達到30ml,并且在喂食期間嬰兒很容易出現溢奶的情況[2]。
2 新生兒護理的要點
2.1 新生兒室的消毒隔離工作。在兒科病房內,應該專門設立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干凈整齊的新生兒病室,并安排專業護理人員時常對室內進行消毒。進入新生兒室的任何人都要進行全身消毒、并穿戴隔離帽子、隔離口罩和隔離衣,在接觸新生兒前必須洗手消毒。隔離患有傳染疾病的新生患兒直至康復后才可返回新生兒室,尤其是對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者流行性腹瀉時,要迅速的對室內新生兒進行隔離,避免在室內蔓延流行疾病;醫護工作人員在治療護理患一般感冒癥狀的嬰兒時,要注意戴雙層口罩;新生兒室內必須進行基本的日常清潔,比較適宜的清潔方法是濕揩法,并在新生兒室內建立定期消毒以及大掃除制度。
2.2 適宜地環境溫度、濕度。新生兒在出生后就應該注意保暖,正確的做法就是使用溫暖的消毒毛巾擦干凈新生兒身上的羊水,并將其放入暖包。正常出生的新生兒室內的溫度最好保持在20℃-22℃,最適宜的相對濕度是55%-65%;對于早產新生兒,室內最適宜的溫度是24℃-26℃,最適宜的相對濕度是60%-70%。將體溫低于正常值的新生兒置于暖箱中,無條件者可使用熱水袋對其進行保暖工作[3]。
新生兒使用暖箱時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暖箱內的溫度要依據新生兒的出生體重和日齡進行調節,出生體重越輕、日齡越小的新生兒使用的暖箱溫度就應該越高。②作用溫度是暖箱真正的環境溫度,暖箱壁內表面溫度和暖箱內空氣溫度兩者按照60∶40作用后得出的平均值即為作用溫度,其中暖箱壁內的表面溫度是取室內溫度和暖箱內空氣溫度的中間值。例如,室內溫度為20攝氏度、暖箱內溫度為32攝氏度時,箱壁溫度約為26攝氏度,此時計算作用溫度得出:26℃*60%+32℃*40%=28.4℃。③暖箱應該在新生兒放入前預熱到所需溫度,并逐漸調節溫度,在短時間內不能對暖箱溫度進行急劇升降操作,暖箱內的溫度應該根據室內溫度適當調節;暖箱內相對濕度應該保持在50~55%之間。④在新生兒出暖箱前,應該逐漸調低暖箱的溫度,并對嬰兒進行過渡穿衣,在嬰兒旁邊適當加暖瓶,如果能夠把新生兒的體溫保持在36.5攝氏度,則可出暖箱[4]。
2.3 保持新生兒的體溫恒定。新生兒在寒冷、低溫的環境下抵抗能力較弱,易患呼吸道感染、新生兒肺炎等嬰兒疾病。所以在母體分娩后,應該立即對母嬰采取保溫措施,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4℃以上,新生兒皮膚的溫度應該保持在36℃-37℃之間。
2.4 合理的喂養。正常出生的新生兒宜在出生后半個小時內開始喂食母乳。對于嬰兒來說,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不僅營養豐富,還含有大量的免疫成份,易于消化吸收。任何乳制產品或食物都不能取代母乳的作用,及早喂養母乳還可以防止低體溫和低血糖,所以堅持母乳喂養是對新生兒健康的保證。在喂養過程中,如果方式不當會引起嬰兒嘔吐現象,從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此時將嬰兒抱起呈頭高位片刻或者側臥的方法可減少此現象。但如果母乳不足,可通過新生兒時常吸吮的方式刺激乳汁的分泌,如果分泌出的乳汁還是達不到新生兒的吸食量,可用母乳和牛乳相結合喂養。在給新生兒喂哺后,應保持嬰兒向右側臥的姿勢,并逐一觀察有無嘔吐或者溢奶的現象,防治新生兒吸入窒息。
吸吮能力較弱的新生兒,可以吸出母乳用奶瓶進行喂養,不能夠吸吮的新生兒,應使用滴管或鼻飼的方法。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對維生素A、C、D及鈣、鐵等礦物質的需要量較多,應該注意對其及時補充營養,以幫助新生兒的發育。
2.5 保證呼吸順暢。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該注意觀察其呼吸節奏的變化,為了保證其呼吸順暢,避免出現溢奶和和分泌物阻塞新生兒氣道,應給嬰兒保持右側臥位或仰臥位,頭歪向一邊的姿勢。
2.6 保護新生兒的皮膚、粘膜。新生兒皮膚、頭、頸、腋窩、會陰及其他皮膚皺褶處容易出現糜爛,應該保持這些部位的清潔和干燥。為了防治出現尿布疹,每次換尿布后、尤其是大便后應使用溫水洗臀部,并用軟毛巾蘸干。臍帶未脫落前應保持干燥,勿受污染;臍帶脫落后,新生兒臍部容易潮濕,應使用75%酒精對其進行消毒。使用刺激性小的嬰兒沐浴露給新生兒洗澡,洗完第一次澡后,一般會出現新生兒紅斑,紅斑出現時不能捂的太嚴,這種紅斑一般會在1周左右后消退。奶間喂水可保持新生兒口腔清潔,避免擦洗出現損傷,如果出現鵝口瘡,可每日涂1-2次1%的龍膽紫。一般不清洗新生兒的眼睛,但如果出現分泌物,可以使用溫開水或者消毒棉花蘸生理鹽水輕輕消除,如果有結膜炎,可以每日滴3-4次0.5%新霉素溶液或者0.25%氯霉素眼藥水。
2.7 新生兒的衣服和被褥。新生兒的皮膚比較嬌嫩,因此其使用的衣物、被褥等的制作材料要以純棉料為主,衣服要簡單易穿、柔軟舒適、干凈清潔、衣帶松緊度適宜,如果是舊衣物,還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在給新生兒更換衣服時要注意檢查新生兒足跟、腋下等部位的皮膚。新生兒使用的被褥制作材料要十分柔軟,并要進行清洗和消毒工作[3]。
2.8 新生兒的預防接種、感染。寶寶出生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以預防結核疾病;寶寶出生后24小時內、1個月、6個月時需要接種乙肝疫苗,防止感染乙型肝炎。新生兒的適應能力和免疫力都比較差,因此要對新生兒的用具、食具、空氣等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消毒,貼身照顧新生兒的護理人員更要嚴格對自己進行消毒[4]。
3 結束語
在新生兒期間,家長、護理人員每天要對新生兒的心率、呼吸、體溫、心音、體重等身體情況進行觀察,并比對其吃奶、大小便、睡眠等日常生活的變化,觀察其面容、面色、手足溫度和顏色、有無溢奶和嘔吐、皮膚有無膿灶或出血點、肌張力有無異常等,以方便第一時間了解到新生兒的異常情況,避免新生兒感染疾病等情況發生。
參考文獻
[1] 二梅.新生兒護理安全的防范于對策[J].中國誤診雜志,2009(14):97-98
[2] 劉小娟.淺議新生兒護理的幾個要點[J].醫療科技,2012(12):254-255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助產護理;復蘇效果;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9(c)—0136—02
The analysis of effect of birth nursing practice in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
LV Yan
Zhoucu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Zibo 255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irth nursing practice in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150 cases newborns with neonatal suffoc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1. Explored the related factors about choking, and made corresponding nursing practice to suffocation children. Analyzed the recovery situation of children.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choking factors mainly included pregnancy factors, placenta factors, umbilical cord factors, delivery factors and fetal factors. After birth nursing practice, the rate of recovery was 97.33%, and mortality was 2.67%.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newborn choking include many factors, making good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nursing practice in the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choking and 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 Neonatal suffocation; Aiding nursing; Recovery effect; Nursing
新生兒窒息是婦產科常見的一種危象,它是指出生后的嬰兒由于呼吸抑制或無法自主進行呼吸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該疾病是導致新生兒傷殘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內的研究報道中指出該病的臨床發病率為5%~10%[1]。缺血、缺氧會對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若新生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搶救,就會引起缺氧缺血性腦病,造成新生兒智力低下、腦癱及癲癇等多種后遺癥。新生兒窒息復蘇時的助產護理工作對搶救質量和新生兒預后的意義非常重大,有效及時的護理可以降低窒息新生兒的致殘率和死亡率[2]。針對上述背景,本次研究對150例發生窒息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和護理情況進行了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于本院進行分娩的150例發生窒息的新生兒,男性新生兒86例,女性新生兒64例,根據窒息的診斷標準判斷,其中重度窒息的新生兒12例,輕度窒息的138例。其中,剖宮產60例,生理產80例,鉗助產10例。患兒的其他基本資料如性別、體重、營養等對本次分析無顯著差異。
1.2 窒息診斷標準
窒息新生兒一般以Apgar評分為判斷標準,0~3 分表示重度窒息,4~7 分表示輕度窒息,8~10 分表示正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在國內外的大多數學者認為,單獨將Apgar 評分作為判斷標準并不完善,1996年美國婦產科學會和兒科學會共同制訂了有關新生兒窒息的診斷標準[3]:(1)新生兒的臍動脈血存在嚴重的混合性或代謝性酸中毒,pH
1.3 試驗方法
對150例新生兒發生窒息的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和分析,并對窒息患兒進行相應的助產護理,對患兒的復蘇情況進行分析。
1.4 窒息護理
【關健詞】產科護士;新生兒;早期教育;認知現狀
【中途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30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兒早期的潛能開發亦日益受到初生兒父母廣泛的關注。在產科病房,護士每天的護理對象不僅是孕產婦,同時還承擔著對正常新生兒的護理。隨著母嬰護理知識不斷更新,健康教育內容不斷豐富,產科護士還應熟悉跨學科知識,拓寬知識面,全方位為母嬰提供優質護理和服務,開展好健康宣教[1]。為此,對滄州市產科護士對新生兒早期教育的認知情況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滄州市5家醫院168名產科護士。
1.2 研究內容 采用自行設計的“產科護士對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的認知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產科護士一般情況和產科護士對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認知情況兩部分。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認知情況又分為兩部分:①新生兒早期教育理論知識了解情況:新生兒發育特點,智能發育關鍵期,早期教育開始的時間、方式,對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的理解等。②新生兒早期教育實踐內容了解情況:聽覺訓練、視覺訓練、新生兒游泳、抬頭訓練、爬行訓練、與母親肌膚接觸、新生兒撫觸、培養良好習慣、培養良好情緒9項內容。共發放調查表170份,回收168份,有效回收率98.8。
1.3 評價方法 對填寫完整的調查表統一編碼,建立數據庫,根據各項內容回答情況,錄入資料,用SPSS18.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x2處理與分析。
2 結果
2.1 滄州市5家醫院168名產科護士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的認知基本情況 見表1
由表1可見,年齡組x2= 50.684,P
2.2 滄州市5家醫院168名產科護士新生兒早期教育實踐內容了解情況 見表2
由表2可見, 168例產科護士對新生兒早期教育實踐內容中新生兒游泳、新生兒撫觸、與母親肌膚接觸較聽覺訓練、視覺訓練、培養良好習慣、抬頭訓練、爬行訓練和培養良好情緒了解的多。可見產科護士對與日常生活工作接觸較多的新生兒早期教育實踐內容了解較多。
3 討論
3.1 新生兒早期教育的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父母們不僅希望子女擁有強壯的體魄,更希望其能夠全面發展。早期教育是開發孩子潛能的最有效的途徑[2]。早期教育是指對于正常兒根據智能發育的規律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活動、促進其智能發育。0~3歲是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奠基時期[3]。新生兒的大腦已具備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條件,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可使大腦獲得足夠的刺激,既可使大腦在功能和結構上更趨完善,又促使潛在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使正常兒更聰明[4]。
3.2 產科護士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兒父母在住院期間由產科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早期教育宣教、示教,可使產婦及其配偶提高對早期教育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識技能,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本調查發現年齡在26~35歲年齡組產科護士較其他年齡組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的知曉程度高,與26~35歲年齡組產科護士工作、家庭生活相對穩定,自身是生理成熟、精力旺盛、養育子女的黃金期,對孩子的智能發育關注多,易于接受新的育子理念,對早期教育知識了解的較多有關。職稱學歷為護師和主管護師較其他職稱層次的產科護士對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的知曉程度高,與該職稱層次護士大多年齡在30歲左右,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自身知識儲備和護理經驗積累共同作用決定的。本調查也發現雖然產科護士對新生兒早期教育理論知識了解的相對較多,但對新生兒早期教育實踐內容了解的并不全面,只對與日常生活工作接觸較多的新生兒沐浴、新生兒撫觸和與母親肌膚接觸了解較多。為了給予新生兒家庭母嬰提供優質護理和服務,開展好新生兒早期教育宣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故醫院應組織產科護理人員和孕婦學校、兒科護理人員、兒保門診醫護人員一起進行早期教育的專業培訓,產科護理人員應經常與兒保門診醫護人員聯系請教、經常查閱網絡資源和書籍不斷學習和更新完善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
4 結論
提高人口素質,事關千家萬戶幸福,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腦科學研究的進展認為環境和經驗對智力發展,尤其對早期智力的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環境和經驗對小兒的影響必須由感覺通道才能實現[5]。新生兒就有感覺能力。產婦在住院期間由產科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新生兒早期教育宣教、示教是非常必要的。產科護士只有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掌握大量的新生兒早期教育知識才能給予產婦及其家庭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才能使產婦及其家庭提高對早期教育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識技能,從而為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嚴燕萍,劉杏仙,梁美娟. 優質護理服務對產婦產褥期健康指導的作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2):73-74.
[2] 劉慶柱.淺談兒童早期教育[J].法制與社會,2010,7(上):245.
[3] 郭運燕.早期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1(37):181-182.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8(b)-01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umbilical nursing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omphalitis. Methods 80 neonat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second-severing of umbilical cor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nursing efficacy(the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 mean umbilical healing time, status of umbilical hemorrhage and incidence of omphalitis) and patients’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shorter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3.43±1.15)d vs (6.04±1.34)d], P
[Key words] Umbilical nursing; Neonatal omphalitis; Prevention; Effect
新生兒臍炎是圍產兒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臍部炎性癥狀,是由于出生后臍帶處理不當或臍部在醫院內受到感染所致[1]。其中常見的病原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由于新生兒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過新生兒的臍部進入身體。新生兒臍炎臨床癥狀表現為臍部出現帶有臭味的粘液和膿性分泌物,常伴隨著臍窩周圍皮膚紅腫,癥狀較輕的新生兒并不會影響到食欲和體溫,而嚴重者則會有發熱癥狀,食欲低下,吃奶少[2]。新生兒臍炎患者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有引發新生兒敗血癥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為了研究不同的臍部護理對于預防新生兒臍炎的效果,該院給予80例新生兒常規護理以及二次斷臍護理,對兩者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該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兩組新生兒均無宮內感染。其中對照組中男18例,女22例;經剖宮產分娩29例,順產11例;足月兒30例,早產兒10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21例;經剖宮產分娩30例,順產10例;足月兒29例,早產兒11例。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法,步驟如下: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對新生兒臍帶和臍部周圍皮膚進行消毒,消毒液采用5%的聚維酮碘,在臍帶根部處使用臍圈進行結扎,并于結扎部位距離約1.0 cm處剪斷臍帶,將殘留的血液擠干凈,再于新生兒的臍帶斷面處利用5%的碘伏進行嚴格消毒,擦拭臍帶根部、臍輪周圍皮膚和臍帶殘端,最后用無菌紗布覆蓋。24 h之后方可撤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使用二次斷臍護理方法,具體操作如下:斷臍方法同對照組,在新生兒沐浴之后用75%乙醇對臍部皮膚進行消毒,24 h之后暴露臍部皮膚,48 h之后觀察新生兒臍帶的干燥程度,再進行二次斷臍。注意臍帶根部受壓部位應該遠離氣門芯,在操作過程中,將牽引線向上提拉,當其與腹壁大約呈30°角時,沿著順時針方向將臍帶殘端用無菌剪刀剪斷。然后消毒新生兒的臍部皮膚,并貼上臍貼,24 h之后完全暴露臍部。護理過程中,應注意在新生兒每日沐浴之后觀察新生兒的臍部情況,若愈臍帶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濕或者污染情況,應及時更換愈臍帶。在新生兒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囑咐家屬每隔2 d更換一次愈臍帶,直到臍部干燥脫落。護理人員還應加強新生兒家屬的健康宣教,讓家屬了解臍帶護理對于預防新生兒臍炎的重要性,囑咐家屬加強家庭護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護理效果,包括臍帶平均脫落時間、臍部愈合時間、臍部出血情況、臍炎發生率,對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作出回訪調查。總滿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3]。
2 結果
2.1 臍帶平均脫落、臍部平均愈合時間
觀察組新生兒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和臍部平均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臍部出血、臍炎發生情況
觀察組的臍部出血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為27.5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家屬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95.00%,對照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80.0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該次研究中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發現,采取二次斷臍護理措施的觀察組在臍帶平均脫落時間和臍部平均愈合時間上均比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要短;觀察組的臍部出血率為10.00%,臍炎發生率為2.50%,而對照組的臍部出血率為27.50%,臍炎發生率為17.5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新生兒臍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現為在臍帶脫落后,臍部傷口會延遲不愈,并且潮濕有分泌液流出;之后便會出現臍部周圍皮膚發紅、膿腫、惡臭,常使得皮下組織受到波及。隨著炎癥加劇,臍部殘端流膿、腹壁出現水腫現象并且發亮,導致蜂窩組織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壞疽,嚴重影響臍部創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兒在斷臍之后,血液供應隨之中斷,經過一段時間,臍帶會缺水干枯,最終硬化自然脫落。正常情況下,新生兒臍帶可在一周之內完全脫落,而臍部創口愈合則需要更長時間,一般在兩周之內。據臨床觀察,新生兒臍帶在脫落的過程中常常會分泌少量的膠質分泌物,而這少量的分泌物極其容易導致病原菌的滋生,尤其以厭氧菌為主,從而引起臍部炎癥的發生。大量醫學實踐表明,新生兒斷臍之后24 h再進行二次斷臍護理,可減少臍帶脫落的時間,對于新生兒臍炎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