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

第1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1 我國的中西醫結合簡史

自西醫漸進,清代醫家倡導中西醫匯通至今,我國“中西醫結合”走過了百余年的歷程。特別是在20世紀中葉(50~60年代)興起和開創的中西醫結合研究,不僅架起了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橋梁,促進了中西醫學術交流、滲透和結合,而且加速了中醫藥現代實驗研究,促進了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和走向世界。通過不同時期醫家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958年全國開辦“西學中班”[1]。1980年國務院批準“中醫、西醫、中西醫長期并存,共同發展”的決策[1],1992年,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將“中西醫結合醫學”列為一個獨立學科。40多年的實踐表明,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成為我國醫藥科學和衛生事業的一大優勢,而且是中國在20世紀對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創舉和貢獻,人類醫學特別是各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帶來了深刻啟迪和深遠影響。“結合醫學”(或稱“綜合醫學”“第三醫學”)已為人們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人類醫學的新概念。

2 中西醫結合醫學概念

中西醫結合醫學是指綜合運用中西醫藥理論和方法,使中西醫藥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中產生的新理論與新方法,通過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的要求,探索并解決人類健康、疾病與生命問題的科學。

3 中西醫臨床結合的重要價值

臨床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主要領域,其研究應該遵循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一般原則,同時其研究成果應能增強臨床診療理論與方法的科學性,并要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應用效果。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兼容共揚了中醫學與西醫學的長處,客觀上成為傳統中醫學與現代科學體系的連接點,為兩大醫學體系的溝通、滲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中西醫結合醫院,西醫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中醫醫院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模式發展。中醫學與西醫學兩大體系相互結合,互補應用,提高了臨床診療水平,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4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基本思路[2]

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兩種醫學的取長補短,相互滲透。一般說來,中醫重視辨證論治,強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注重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西醫以辨病為主,重視局部性改變和功能變化,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許多特長。因此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即為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4.1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在西醫作出診斷的前提下進行中醫辨證論治,是目前中西醫結合臨床診斷及辨證治療經常采用的方法。

4.1.1 病證診斷的結合簡言之是雙辨診斷,是對同一患者的疾病狀況作出中醫病、當時證的診斷,同時又作出西醫疾病診斷——這是目前中醫醫院臨床的診斷模式。所謂“雙辨診斷”就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既要反映出中、西醫疾病的發生變化規律,又要體現證候進退的變化規律,這是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診斷模式,雙辨診斷模式適應臨床復雜多態的情況,應靈活地選擇不同的結合形式。

西醫辨病+對應聯系相關中醫病+中醫辨證:首先辨病,掌握疾病過程的本質和全局,并在病的層次上進行中、西醫臨床思維整合;后辨證,了解疾病當前的病理特點,以便辨證施治。例如某患潰瘍病,對應聯系中醫病為胃脘痛;多屬脾胃虛寒證,可擬建中溫陽止痛治方(從整體調治);同時根據潰瘍病病理特點施以制酸、護膜、活血化淤等措施(從局部施治)。

病證診斷的分期分型結合:在比較明確掌握疾病過程某些中西醫結合內在規律的情況下,可建立中西醫病證結合的分期分型診斷 。例如某患者診斷為腦梗塞,根據疾病不同階段中、西醫的病理特征進行分期分時段分型診斷[3]。

4.1.2 病證施治的結合 將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本身就體現了同病異治的原則。 根據臨床具體情況(如病人、病種、診療條件、療效分析等)按不同的思路,靈活采用中醫辨證論治和(或)西醫病因治療,目的必須是提高臨床療效。

西醫病因與中醫辨證均清楚——辨證論治與病因治療并舉 。例如:肺炎球菌肺炎(痰熱壅肺證),用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清熱宣肺化痰)+西藥抗生素治療。

中醫辨證清楚,西醫病因未明或無特效療法--辨證論治為主+對癥治療 。例如:胃癌晚期(痰瘀內結),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活血行瘀,化痰軟堅) +靜脈營養/胃空腸吻合術或胃腸造口(對癥+姑息性手術);慢性肝炎(肝郁氣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疏肝理氣)+胸腺素、強力新、水飛薊賓(免疫調節, 保護肝細胞)等。

病因病理明確,目前辨證不典型——則以病因治療為主+經驗方或協定方。 例如:輸尿管結石(X線檢查發現結石,中醫證候不典型),解痙、碎石/總攻療法(消除病因)+排石湯、金錢草沖劑(利尿通淋驗方)等。

病情好轉,病因未除,一時無證可辨——則繼續病因治療+康復經驗方調理。 例如:肺結核緩解期(原有證候基本消失),堅持全程正規抗結核治療(徹底消除病因)+白及補肺丸/白及百部丸(扶正補虛殺蟲)。

若有針對西醫病癥且通過臨床與實驗研究確實有效的專藥專方,則直接辨西醫之病,采用專藥專方治療 。 例如用蒲黃降血脂(治療高脂血癥),五味子降轉氨酶(治慢性肝炎)。

4.1.3 其它方面的診斷及辨治

分階段的病證治療結合:疾病演變過程具有階段性特征,抓住各階段病證發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中、西醫方法在不同階段治療上的實際效果以及中西醫藥配合的療效優勢,靈活運用中、西醫方法,彼此有機結合,以期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分階段結合是中西醫臨床結合的重要診療思路,如肝硬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思路:肝功能代償階段,側重中藥益氣活血調治+西醫一般治療;肝功能失代償階段,中西醫積極配合,中醫辨證論治+西醫抗腹水治療;晚期頑固腹水,腹穿放液+白蛋白輸注+中藥健脾益氣,滋養肝腎;嚴重并發癥(出血/肝性腦病),以西醫方法為主搶救+中藥急救方應用;險候緩解后,中西醫方法繼續調治。

中西醫融貫的病證治療結合:所謂“融貫結合”,就是中、西醫理論相互滲透,中、西醫方法彼此借鑒,兩者融會貫通,有機結合,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從其概念可知,這是一種建立在中西醫結合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高水平結合,其積極的現實意義在于它提示中西醫結合由初步、局部的結合,逐步積累向較高層次結合的方向發展。目前臨床上的融貫結合有 3種不同的形式。①以中醫學理論為主指導結合某些疾病西醫診療有其薄弱環節或不足,以中醫學理論為主指導結合,使療效顯著提高。例如根據中醫學“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的理論原則,指導急腹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采用通里攻下、扶正祛邪治法; 根據具體情況兼以清熱解毒、理氣開郁、活血化瘀等法,可分別針對急腹癥的若干主要病理過程產生良好療效,不僅明顯地降低手術率,而且更有利于患者的整體康復,促進病情好轉。②中西醫理論互用,共同指導結合針對中、西醫理論方法臨床運用時各具優勢和不足,在各自的醫學理論指導下,中、西醫方法互用,優勢互補;或從不同角度配合治療,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例如抗癌治療時,用西醫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方法消除局部腫瘤病灶,并追剿轉移灶癌細胞;用中醫扶正固本方法調動患者機體整體自穩機制,減輕西醫治療給機體組織細胞造成的損傷,并兼有祛邪抑癌的作用。③把中醫現代研究或中西醫結合應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直接運用于臨床通過中醫治則治法的現代研究,在認識到傳統治法的具體作用環節、主要藥物和作用機制之后,即可使中醫方藥新用、新藥專用或與現代診療技術結合發揮中藥最大的療效,達到中西合璧提高療效的目的。例如用活血化淤方藥解除心絞痛,促進心肌梗塞的恢復;活血化淤方藥還具有抑制免疫損傷、調節免疫水平和代謝過程的作用。通過對治療慢性白血病的經驗方當歸蘆薈丸效方原理研究和有效藥物篩選,將其中的有效中藥青黛的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研 制出靛玉紅,用于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不僅其抗慢粒的效果可與白消安(馬利蘭)相同,而沒有其細胞毒性和抑制骨髓的毒副作用。

4.2 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所謂微觀辨證,即是臨床上收集辨證素材的過程中引進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發揮它們長于在較深入的層次上,微觀地認識機體的結構、代謝和功能的特點,更完整、更準確、更本質地闡明證的物質基礎,簡言之,是試用微觀指標認識和辨別證。

亞健康狀態,西醫認為“無病可認”,夠不上任何疾病的診斷標準, 往往給予“神經官能癥”或“××系統功能紊亂”的診斷。但中醫認為卻是“有證可辨”,也“有藥可治”。以上是指虛證而言,實證則不一定是疾病與健康之間的空白,而是機體的種種反應狀態,西醫對這種反應狀態不曾予以理會,中醫則同樣“有證可辨,有藥可治”。微觀辨證將揭示許多已知結構的未知功能,通過宏觀辨證就能發現人體隱潛性變化,例如見到腎陽虛外貌就可預測到下丘腦的衰老鐘調節功能已提前衰退。可以說是“宏觀辨證通過微觀指標可以發現隱潛病變, 從而彌補了辨病的不足”。

宏觀辨證不足之處,在于人體內在病變,不一定都會在外表顯露出來,也就是尚未“形見于外”出現典型的證。“證”的癥狀有時全部顯露,有時會部分表現而不易辨識,有時還潛伏著,要到一定階段才表現出來。例如支氣管哮喘,從明、清以來的治療理論一般都是“發時治肺,未發治腎”,說明傳統中醫通過方藥測證,已預見到補腎將對哮喘可起到預防發作的作用,近人對哮喘患者的內分泌研究中,發現患者即使無腎虛的臨床表現,也有類似于腎陽虛證的隱潛性變化——腎上腺皮質功能偏低。西醫學長于識“病”,中醫學長于“辨證”,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體系在治病的認識和實踐上確是各有所長,我國廣泛的從宏觀上采取辨病與辨證的結合,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進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對中醫“證”本質的研究,越來越感到病與證的結合必須從深入的“微觀”層次上,才能找到結合點。在具體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并不應以微觀辨證取代宏觀辨證,而是彌補宏觀辨證用肉眼來觀察事物方法之不足,因此也是為發展宏觀辨證,提高宏觀辨證的水平,將微觀辨證和宏觀辨證有機地結合。結合得好,必然會把識病治病的水平提高一大步,有時也可能有不一致的表現,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所取舍。微觀辨證,是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一次飛躍和突破。

4.3 功能辨證與形態辨證相結合 功能辨證是指以中醫生理功能為依據的臨床癥狀辨證;形態辨證是指以西醫解剖結合改變為依據的病理結構改變。兩者結合就是將中醫傳統的辨證方法與西醫病理形態變化結合起來認識疾病和提出診斷。例如在中醫辨證診斷基礎上,把諸如甲狀腺腫大、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也可包括在內,其目的是逐步使中醫學與現代人體形態學接近。

4.4 病證舍從西醫治病與中醫治證各有其“理”,各有所據。在一般情況下,兩者可以并行不悖,相濟為用。若兩者在治療理論上發生矛盾,醫理有悖時,則只能依據臨證當時的具體情況,舍棄次要方面,而依從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稱為病證舍從。

4.4.1 舍病從證 如肝硬化胃底與食管下段靜脈曲張、潰瘍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腸道內積聚,按西醫的一般原則,不主張使用瀉下方法消除陳血。因為按西醫理論,瀉法增加胃腸蠕動,可能導致新的出血。但中醫辨證認為嘔血為胃火上逆迫血妄行,黑便是瘀血內留,淤血不除,胃熱不減,出血難止。據此認為應舍病從證,急宜逐淤止血,選用生大黃為主的止血不留瘀為方藥,不僅可以排除腸內積血,使隱血試驗轉陰,而且可迅速達到有效止血的目的。

4.4.2 舍證從病 如免疫性抗體增高的孕婦在分娩后常發生新生兒溶血癥導致新生兒死亡。按中醫辨證理論,活血化瘀藥可以墮胎,故孕期嚴格禁忌使用活血化淤藥。但中藥現代研究證實活血化淤藥物能抑制免疫性抗體,據此則舍棄中醫辨證理論,依從新生兒免疫性溶血癥的治療原理,自孕期4個月開始,持續服用益母草、當歸、川芎、廣木香等活血化淤藥物直至分娩,使孕婦體內免疫抗體下降,明顯降低新生兒溶血的發病率。

4.5 中醫臨床思維在診療實踐中創新在中醫臨證過程中,繼承并非最終目的,不能為了繼承而在中醫理論框架內駐足不前,尤其是在中西醫都在發展,彼此臨床視野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更要有突破傳統、逼近真理的臨床創新思維。

4.5.1 中醫辨病應吸收現代先進的理化檢查方法,延長拓寬自己的診斷視野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存在骨髓造血干細胞生血障礙,根據中醫“腎主骨生髓”的理 論,使用補腎藥治療;急性肝炎有急性傳染的特點可與中醫的“疫毒”相類,病位在肝,故治療時不僅限于傳統方法采用疏肝柔肝,而且兼以使用清熱解毒之法。

4.5.2 對以西醫診斷的疾病,按中醫理論探索新的病因病機和傳變規律 如對乙型肝炎不一定按傳統認識“黃疸”“脅痛”分濕熱熏蒸、肝郁氣滯、肝陰虧損等 證型辨治。可從濕熱邪毒襲肝、病情遷延反復難愈、久病人絡成瘀的慢性肝炎臨床特點,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當責之于毒、痰、淤,病機為邪毒襲肝,肝脾失 調,繼而痰淤留滯,三者相互滋生,搏結為患,從而確立解毒、化痰、消淤作用治慢肝的新治法。

4.5.3 診斷療效判定標準的制定,應在保持中醫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借鑒西醫之長 如《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的制定,可參照西醫《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來辨析腦梗塞、腦出血等腦血管病,并對 卒中(中風)分期標準、療效判定標準互為參照補充,深化中醫對“卒中”的認識。

5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方法[2]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方法必然依據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思維方式而確定,即體現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基本思路。亦服務于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總體目標:在繼承中醫整體、宏觀、動態性的思維優勢,吸取中醫注重觀察、比較、類比、分類、調查等方法的精華,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開展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解決臨床醫學的重大診療問題,揭示“病”與“證”的發生、發展規律和內在統一的客觀基礎,促進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的發展。

5.1 臨床流行病學方法臨床流行病學(Clinical epidemiology)是采用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并吸取運籌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有關學科的研究成果與臨床醫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DME(Dsign,設計;Measurement,衡量;Evaluation,評價)是臨床流行病學的核心內容和方法。近年來,應用DME方法開展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已逐漸為人們廣泛接受,在病證結合研究,新藥臨床試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2 循證醫學方法

循證醫學指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強調從系統研究中獲取依據,以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具有說服力的、充足的證據基礎上,從而使在個人經驗及科學研究基礎上的診療手段、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統研究主要指有關疾病的診斷、預后、治療、 康復和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循證醫學亦重視臨床實踐中個人經驗與從系統研究中獲取的科學證據、結論相結合,以提高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并認真、確切、合理的應用于臨床決策中改善對人的診療結果。中西醫結合臨床既重視從臨床中獲取患者的信息對診療的指導作用,又注重科學系統的研究;既遵循疾病防治的科學 系統性原則,又遵循了個體化治療的原則,體現了循證醫學研究的基本思想。

5.3 數理統計方法數理統計方法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運用數理統計以及概率的原理,從數量上通過分析事物的部分(樣本),來推斷事物整體(總體)特征和本質規律的方法。臨床醫學中存在大量的“軟指標”,此外,中醫學從整體功能的“司外揣內”的觀察和推理模式,更迫切需要甚至是較復雜的數理統計方法對研究中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5.4 計算機科學方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相關應用軟件的開發,計算機在我國包括中醫藥在內的醫藥衛生各領域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醫計量診斷模 式、專家模擬系統、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生物電信息的處理和中醫藥信息處理與傳播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對中醫辨證論治的標準化和客觀化以 及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6 對中西醫臨床結合的幾點看法[4]

6.1 重在融合“病”“病”與“證”概念的研究現代西醫學的病名定義嚴謹,有較明確的病理生理理論,病理解剖系統的理論基礎,臨床表現演變過程及輔助檢查等。而傳統中醫學所言及的病名較宏觀,內容較廣,缺乏特異性、針對性的客觀指標。而傳統醫學的“證”是從客觀角度闡述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特征性表現,缺乏特異性客觀指標。應結合現代醫學理論著重進行研究。

6.2 在研究四診與現代檢查的結合傳統中醫學的四診診察方法,凝集了二千多年以來歷代醫家的智慧和寶貴經驗,較真實反應了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診斷方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對人體疾病微觀的科學認識。而現代西醫學重視對人體的微觀研究,忽略了宏觀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和人體自身的協調統一關系。如能汲取兩者之長,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且能及時吸取現代醫學研究成果,勢必減低對疾病認識的盲目性,做出恰當的診斷處理,是祖國醫學的發展。

6.3 重在制定統一的“病”與“證”診斷辨證標準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中醫學及現代醫學均受到挑戰。若觀點被別人認可,就必須言之有據,經得起重復驗證。做到這一點,就要用統一的公認的標準來衡量。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更應該重視這一點,搞出切實可行的診斷辨證標準。

6.4 重在恰當使用治療手段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是依據某位患者所患某種疾病的病理生理演變及臨床表現,采取恰當中醫和西醫兩大醫療體系好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以期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不是把中醫和西藥同時應用于某人治療某種疾病即為中西醫治療。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著重認真加以研究,總結經驗,以供別人及后人借鑒。

6.5 重在制定統一的、客觀的、科學的療效判定標準療效的判定要有標準,而這一標準應具有統一、客觀、科學、可操作性強等特點,為學術交流建立平臺,供研究者選用。有了統一標準,才能得出相一致結果,才具可信性。為“肯定”或“否定”提供了依據。

6.6 重在選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和科學的評價手段傳統的中醫藥學凝聚著歷代醫家的智慧和寶貴經驗,是來源于臨床實踐之經驗,故有“經驗醫學”之稱。缺乏現代科技體系雙盲、隨機、對照、大樣本多中心、統計學處理的基礎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難以被廣泛認可和接受。故在研究中應重視選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和科學的評價手段。拿出切實可信的結論以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季鐘樸.中西醫結合30年回顧與展望[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8(2):1.

[2] 王 偉,陳可冀.中西醫結合臨床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2):136.

第2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摘要】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自古以來,中醫與西醫就各有長短,難以包容。本文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為依據,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契機,在總結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歷程中,探討新的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改革的方式,提出改革意見:明確中醫教學的目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教材編寫與教學安排、以促進中醫學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教學改革

自16世紀中葉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以來,就有了中醫與西醫的矛盾。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他們各有短長,難以相互包容,共同發展。中醫界不少前輩的融會貫通,改進、科學化,現代化等理論方法,均未解決這一矛盾。解放后,我黨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為依據,提出了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藥學派的方針,提倡中西醫結合,促進了中西醫學兩大體系相互滲透和吸收,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醫學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淵源,思辯與實踐方式,哲學依據,發展模式均不相同,西醫院校學生在接受了大量現代醫學教育以后,再接受中醫學教育,其學習態度、認同程度、思維方式等均明顯影響中醫學教學效果。如何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探討新時期中醫學的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1]。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明確中醫學教學的目的

高等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目的已爭論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確。[2]目前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任務重,教學時數少,講解快,學生理解難,中西醫結合貫通差,最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學時左右的時間內,要從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辯證論治到中藥方劑,一字不漏地講解,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確實很困難,即使勉強死記硬背下來以應付考試,之后也都全忘了,別說運用和發展,這樣就毫無效果可言。因此,應該明確我們的教學要達到什么目標水平?我們教學培養的目的是什么?與高等中醫藥院校不同,它不是培養中醫藥專門人才,而是讓西醫院校學生在學習現代醫學的同時,了解祖國醫學的淵源、歷史傳統與成績,熟悉祖國醫學的特點,基本理論,發展狀況以及目前中西醫結合成就,為今后從事醫學事業打下基礎。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學生熟悉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病治療方法,了解中藥的作用及組方原則和常見病的中醫治療,將學生引入中醫學的門檻。并結合目前中西醫結合的成就作一些啟發式講授,適當作兩種理論的對照講解,提出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提起學生的興趣。目的明確了才能據此安排教學大綱,編寫實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和見習實習時數,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

幾十年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一直沿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模式。從概論、陰陽五行、臟腑 辯證到治則治法、中藥方劑等,引經據典,以經解經,一字不漏地全部講授,內容多,要求多,而學時少,學生學習困難,很難消化掌握,教學效果差。為此,應根據社會發展和教學目的,結合實際情況,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其進行改革。要根據教學目的制訂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確定改革的步驟和方法,分步實施,并進行必要的試點,以期取得成功。具體改革方法:

2.1上好第一課堂。中醫學第一堂課是講中醫學緒論,也就是介紹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醫學的基本觀點。以往認為緒論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少,故不太重視,只作簡單介紹。實際上,上好第一堂課十分關鍵。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第一堂課上能激發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充分準備,在第一堂課上就抓住同學們的心,將他們引入中醫學的殿堂。

2.2以系統器官為綱目,以中醫臟腑學說為核心,對中醫學相應的基礎理論、診斷、方劑中藥、辯證和治法進行一站式教學。以前中醫教學中將藏象、辯證、治法、方藥等分別講授,各章節之間相互獨立,基礎知識與臨床診斷、治療相分離,學生難以融會貫通。

實際上,中醫學的藏象、辯證、治療、方藥是緊密聯系的。辯證是在對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的充分認識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辯證為基礎,同時指導方藥的擬定。因此以臟腑為綱,即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中心,分別講解其生理、病理、臨床癥候及辨證方法,并講授該臟腑最常見的一兩個疾病,介紹治法,方藥,可使學生融會貫通,既掌握中醫的基礎知識,又運用于臨床實踐,還可以舉一反三。例如講解脾胃,從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統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現脾胃氣血陰陽失調,諸如脾氣虛損,脾陽虛損,水濕中阻,脾胃濕熱,中焦實熱,腑氣不通等病變,結合臨床實際著重講解中焦實熱,即陰陽腑實證的病理機制,病情演變,可能的轉歸和預后,以及以大承氣湯為代表的通里攻下藥“急下存陰”的治療原則與方法,再在臨床見習和實習時結合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予以講解,使學生對該系統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臨床表現,治療與轉歸有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了解與掌握。以此類推,讓學生逐步適應,自己去認識辯證方法的全過程,從而掌握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3中西醫結合。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和成就為主,既以中醫學為基礎,又以現代醫學為說理工具,同時用中醫整體觀和方法論來闡述,使學生容易理解。[3]首先講述中醫學的歷史淵源和成績,中醫基礎理論,簡要介紹中藥方劑和常見病的辯證論治方法,在此基礎上著重向學生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的成就和進展以及還有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如在全國取得了較好成績的針刺針麻技術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上海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關于腎本質的研究,初步闡明了腎陰虛和腎陽虛本質上與機體皮質醇量的高低相關,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找到了一種可靠的方法和途徑;青蒿素的研究開發成功,不僅是中藥開發的突破和新途徑,也是我國第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中醫血淤與現代醫學循環和微循環障礙關系的研究;證本質的研究,舌診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中藥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療效與西藥的關系和差別;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尤其是國家攀登計劃中的經絡實質研究,至今仍無明顯進展,都需要我們投身其中,為實現中醫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樣既有生動具體的成績和實例,也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極大地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 積極認真學習。

2.4結合實際,以事實為依據。結合我國和我科的臨床實際情況,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的疾病。例如介紹我科中西醫結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內,比單純西醫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國急性胰泉炎的治療大多數都用中西醫結合方法;不全性腸梗阻的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效果確切;腦卒中及其后遺癥的中醫針灸治療;康復科的中醫理療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安排臨床見習,使學生看到確切的療效。通過這些成就與事實的介紹,使學生有中醫能治病,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醫,認真學習中醫,并可能投身于中西醫結合事業。

3教材編寫于教學安排

為了達到徹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據此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大綱應該簡潔明晰,緊緊圍繞教學目的;教材應該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既要有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講解與介紹,又有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成就和相應的新理論與觀點方法,同時毫不忌諱的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以供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因此,在教學時數安排上,應多講中西醫結合的成就,少講經典中醫理論;多講臨床實際能解決的問題,少講懸而神秘的空洞理論;多結合臨床實踐,結合病人講中醫理論,少課堂講授,少給學生講“天書”;進一步加強臨床見習和實習的帶教工作,在實際運用中講理論。同時應針對不同專業編寫教材。例如:針對預防專業,著重介紹中醫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醫養生學;針對婦幼專業,重點講授中醫婦科學和兒課學。

總之,為適應時展的要求,為搞好中醫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應總結經驗,借鑒他人的成就,大膽改革,銳意進取,以促進我校中醫學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鄭蘭英.21世紀高等中醫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癥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9;4:28

[2]喇萬英,蔣炳武.略論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4:21

第3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1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學生招生及就業情況統計(表1)

畢業生總數為504人,其中,專接本學生4人,在“三甲”以上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93人,其他基層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355人,在其他單位從事醫學相關工作(如藥品營銷、醫療器械營銷、藥房工作人員、導醫等)大概52人。2009年,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年7月1日,我國已有415萬普通高校畢業生落實了就業去向,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人數增加4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7月9日《中國青年報》)。相對于全國高校學生的就業情況,無論在就業人數還是從就業單位的水平方面,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堪稱良好,學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2原因分析

自從1995年招收中醫護理專業的大專生,我校一直密切關注國內同類院校的招生、培養和就業情況,還多次安排領導和老師到兄弟院校學習、交流。在掌握了護理專業—尤其是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容易出現的問題之后,我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師主導思想、引導學生技巧等方面作出如下努力,提高了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1結合中西醫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

2.1.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突出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專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臨床課程的教師,更要適應新教材的理論和實踐要求。我校通過“西學中”、“中學西”培訓班的開設,普遍提高了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從而做到在授課時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真正做到厚積薄發。

2.1.2尋找中西醫結合點,引導學生興趣綜合中、西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通過研究與實踐的努力,創造中、西醫學有機結合的理論和方法,是“中西醫結合”的基本內涵[2]。目前,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上,只是采取一種單一的加合方式,并沒有達到理想的融合,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西醫皆通。而中西醫結合關注度遠遠夠,據廣州中醫藥大學2005年6月的一份調查報顯示,僅有19.3%的醫學生主動地去了解中西醫合的發展情況,78.6%的醫學生很少去了解中結合醫學的情況[3],醫學生尚且如此,其他行業更不用說了。怎樣達到中西醫的融會貫通,關系到學生的興趣所在。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最后體現在治療和護理效果上,現代中西醫結合在疾病的護理上確實獲取了單純中醫或者西醫不能達到的效果。這就是中西醫在臨床和護理中的結合點。比如在外科疾病手術—尤其是腹部手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決定著患者進食、進水的時間,這又關系到患者營養的攝取和恢復的速度。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白蘿卜湯口服等可明顯縮短排氣時間,效果肯定[4],作為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教師,不應該簡單的教授“病”與“證”,而是要“病證結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學會創新,正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

2.2優化合理的課程設置

2.2.1強化中醫護理特色,進行課程重組

改革現有的醫療護理課程設置,弱化醫療,突出護理;弱化理論,強化實踐。中醫理論以適度、夠用為原則,增加學生的中醫護理、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的教學內容。在臨床護理方面,我們開設了中西醫內科護理學、中西醫外科護理學、中西醫婦產科護理學、中西醫兒科護理學等課程,這樣在臨床護理中學生就能掌握兩套護理技術,為患者服務。

2.2.2適應社會發展,調整課程設置

傳統醫學護理教育“醫學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及護理+臨床實習”的“三段式”培養方式[5],容易使學生習慣于從醫療的角度去考慮并解決問題,學生在理論學習期間,護理理念建立較晚,很難形成適合護理職業的思維模式。為適應護理功能多元化發展,除開設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相關課程以外,還開設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社會學、護理心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美學、公共關系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家庭護理等課程,為即將面臨的老年化社會和世紀整體護理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逐步與國際護理接軌[6]。

2.2.3增加教學中的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中醫護理以其獨特的整體護理觀和辨證護理觀在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優勢,因此,課程內容突出養生保健理念,對每個護理問題所采取的護理措施要體現辨證施護的特點,并將具有中醫護理特色的針灸、推拿、養生康復、食療、氣功、保健體療等內容貫穿在各個疾病的護理中,使中醫護理的內涵得到豐富和發展。

2.3合理的實踐安排

2.3.1與實習醫院溝通,提高護理實習帶教老師的整體水平,保證實習質量“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培養什么樣護理人才的關鍵問題”[7]。對于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臨床實習環節對于鞏固基礎知識、靈活運用護理技能尤為重要。目前,許多院校在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實習期間選擇了更多的西醫醫院,臨床帶教老師缺乏中醫護理的專業知識,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從而未能完成臨床護理實踐中的中西醫結合。所以,我校教務處臨床科以及學院主管教學的領導多次和實習醫院聯系、協商,加強臨床教師中醫理論與技能的培訓,教師通過參加中醫護理知識培訓,掌握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8,9],從而充分認識和肯定將中醫護理融入西醫護理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并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于臨床實踐。

2.3.2建立靈活的反饋機制,教學相長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反饋機制,重視護生對教學質量的反饋,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同時,也要尊重、理解、關愛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提高帶教水平。

2.3.3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保持良好的實習情緒

目前,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工作提前到了學生畢業前的1月份左右,甚至更早。新的就業形式和“雙向選擇”的招聘應聘模式使得多數學生的實習和求職在時間上發生沖突,學生容易表現為思想不穩定、情緒易激惹,實習中易出現護理差錯。針對這一問題,我校進一步加強了實習生的心理指導,通過就業情況統計,準確掌握學生求職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定期與實習生座談,幫助平衡實習生的心態,確保實習質量。

2.4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招聘會安排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的方向、加快發展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大趨勢、高等護理教育的國際化需要、社區護理的蓬勃發展以及社會對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術的需求均決定了社會對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適應當前市場需求,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2.4.1定期召開人才招聘會,提供就業機會

針對應屆畢業生,我校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會隨時和用人單位聯系,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計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將用人單位請到學校里來,召開面向本校學生的人才雙選會。有效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也提高了學生求職的安全系數。10年中,這種方式使得相當一部分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順利走上了工作崗位。

2.4.2及時校園網信息,拓寬就業途徑

通過學校網站,專門設立就業指導中心主頁,隨時招聘信息,拓展學生就業空間。同時,充分利用校園網接受學生咨詢,對學生就業技巧進行指導。

2.4.3加強學生人生和職業規劃的引導

幫助學生準確分析現在的教育和職業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及時把握就業機會。由班主任擔任主講教師,把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就業指導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抓,培養學生自主擇業和創業的精神,為謀求一份合適的職業奠定基礎。同時,通過人生和職業規劃竟賽,激發學生的規劃意識,激勵學生完成個人職業規劃,并通過學生間職業規劃的分享,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4.4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4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中西醫結合經過近50年的發展逐漸壯大起來,專家隊伍和復合型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大。然而,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發展則相對滯后,落后于醫療科技發展對中西醫結合發展的要求,這種現狀會影響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增加中西醫結合藥學人才的數量,但是我國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碩士、博士點還很少,即使有也沒有完善的培養途徑,形不成專業的人才隊伍。因此,必須要重視中西醫結合藥學人才的培養,對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問題進行深思。

1 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繼續教育

中西醫結合藥學具有藥學科學的基本屬性,藥物是其研究對象,研究的范圍是藥物的來源、功能作用、加工制備和質量保障等,研究內容是藥物與人體或與致病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中西醫結合藥學還具有中西醫結合的屬性,其主要特質是在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對藥物進行應用和研究。

中西醫結合藥學的基本屬性決定其相關人才是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要熟悉和掌握中醫藥學、西醫藥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并能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以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和方法研制新藥。

繼續教育是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一種教育模式,其根本指導思想是終身教育。中西醫結合藥學從繼續教育入手,根據中西醫結合發展的不同階段,在實踐和研究中提出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引導,使中西醫結合藥學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而成長。同時,中西醫結合藥學具有階段性,從中西醫結合的內在規律出發,根據不同發展時期的特點,確定其內容重點。

2 中西醫結合藥學的重要性

中西醫結合藥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中醫學和西醫學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中藥學和西藥學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采用先進的現代醫療科學對傳統中藥進行研究,可以研制出大量的新藥,現在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上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和進展,創造出了許多國際領先水平的的科技成果。另外,用中藥理論對西藥進行研究或指導西醫的臨床用藥可以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研究的深入發展。

3 推動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進程

3.1 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重視度

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成長和發展同時受到學術、教育、經濟和政策大等因素的影響,要使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就需要政府和學術界相關部門對中西醫結合藥學相關人才滯后的情況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大力宣傳或出臺相關政策提高全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程度,加強教育力度。組織有關部門開展有關中西醫結合藥學教育的研究,并把這些研究運用到實踐中,進行總結并相互交流,組織中西醫結合專家和教育專家根據中西醫結合藥學的學術進展研究相關人才的培養方向、培養重點和培養要求,為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指導。

3.2 注重中西醫結合藥學研究人才的培養

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應把著眼點放在相關研究人才的培養上,把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相關研究落實到實處。向學者們提供系統的中醫藥和西醫藥理論與方法,提供現階段中西醫結合藥學研究的進展、成果與經驗,提供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理論與方法可能對醫學界產生的影響等,組織號召中西醫和藥學的有志青年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習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理論和技能并進行學術交流,通過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產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出一批不僅具有扎實的中西醫藥學理論和技能基礎,并且擁有中西醫結合思想,能夠進行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相關研究的專業人士,促進相關人才的成長和專業隊伍的形成,為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3.3 新藥研制是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關鍵

新藥研制就是以中西醫結合藥學理論為基礎,采用正確的中西醫結合藥學方法,研究開發新型藥物。現代醫學的主要任務是防病治病、增強人的體質、提高免疫力、提高智力、延長壽命等,研究開發的新藥就要滿足這些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我國的中醫藥可以彌補生物化學和生物工程等研制新藥中投入高、周期長和風險大等的不足,中西醫結合研制新藥成為了當代社會研制新藥的捷徑,它不僅是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結合點,而且是相關人才培養的生長點。把培養利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研制新藥作為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出發點,既是藥學根本任務的要求,又是我國醫藥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推進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過程中,要把培養研制新藥的相關人才作為關鍵點和突破點。

第5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 中西醫結合

【Abstract】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 system, both would have i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toleranc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progress, we how to walk road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paper on the author expounded some points of view.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先有文化土壤,而后有文化現象,不同的文化土壤產生不同的文化現象,所以不同的文化對各類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影響。我們在這里就簡要的談一下東西方文化對中、西醫學的影響,以及如何走好,中、西方醫學結合之路。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也就是說了解了道教也就是從根源上把握了中國的本質和根源。而中醫學是古老的中國人在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漸發展和產生的,中國人常講:“中國古代是巫醫不分”。也就是說中醫來源于巫術。我個人認為:“中醫屬于哲學范疇,在我學習中醫之前,我認為中醫是用理論看病,學習中醫后認為,中醫是在理論指導下,采用方藥治病”。

我覺得中醫一些的理論體系來源于道家的重陽學說,我們知道道家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呂洞賓,道家北五祖之一,又稱為呂純陽,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道家比較重視人體的陽氣,也就是陽主陰從,沒有陽氣的推動和蒸騰作用,人體內的陰性物質也不能產生就如青藏高原的冰川在太陽的照射下,融化成雪水,流成長江、黃河一樣。但是我們道家有消極的一面就是傳播差,有點自顧自的感覺,不講究普傳。因此傳播面積窄,同理中醫藥,西方一些國家還是不能接受。

我認為:“西方文化的根柢在基督教”。整個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作為統治思想而存在,那時哲學處在神學奴婢的地位。那時的經院哲學就是在為基督教會服務。整個西方醫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響,雖然說西方醫學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生化的基礎之上,屬于工程學的范疇,但是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卻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響比較大。例如圣經里曾經講:“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可同負一軛” 。義和不義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和呢?信的和不信的有什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我覺得西方思想很難接受不同的事物,不能中庸的對待事物,不能去求大同存小異。同理西方醫學一進入中國的國門開始就在否定中醫,認為是中醫是迷信的東西,一些學習西醫學的人直到今天還在閉著眼睛高喊中醫是偽科學、取締中醫。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無知者,則無畏”。西方產生的事物就有基督教的一些特點,圣經有句話講的好:“圣靈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必得到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立亞,直到地基,做我主的見證。”基督教講究傳播,世界上六十幾億人有三分之一信奉基督教,而西醫學也一樣,講究傳播、講究宣傳,全世界形成了以西方醫學為主體的醫學體系。

我們中醫前輩則抱著什么樣的態度來看待西醫呢?抵制者有之,漠然對處之者有之,而提倡中西醫結合者也大有人在,這種觀念也符合了中國古代的儒家和道家觀點:“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異。”佛教從印度傳入、基督教從西方傳入中國之初,沒有被消滅而是能在中國生根發芽和傳播,佛教甚至成為中國古代三大主體文化之一,這不能不說與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包容力是分不開的。

第6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  中國特色  概況

        腦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損害所產生的高級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癥。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病程長、合并癥多及治愈率低的特點,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制定一種有效的腦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當務之急。2000年初,英國醫學雜志公布了應用循證醫學的手段對腦血管病目前治療手段的重新評價,按照這個評價結果,目前治療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種具體的藥物而是一個管理系統,即卒中單元[1]。自此,起源于歐洲的卒中單元,作為一種新的腦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我國腦血管疾病臨床究人員的關注。

        狹義的卒中單元指在醫院的一定區域內,如卒中病房中,組織神經專科醫生及專職的物理治療師、職業康復師、語言康復師、心理學家、專業護理人員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對卒中病人或發生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進行全面的藥物治療、肢體康復、語言訓練、心理康復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預后、提高療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廣義的卒中單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續到出院之后的家庭醫療和社區醫療及社會收容機構醫療,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會系統工程[2]。2003年美國和歐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確指出:卒中患者應該在卒中單元里接受治療,卒中單元是今后卒中治療的方向。

        中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很多,究其病因,雖歷代各醫家學說紛紜,不外虛實兩類,虛、火、風、痰、氣、瘀六種病因。其病位皆為腦和經絡。其病機較復雜,《素問·調經論》篇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亦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國, 中醫已經長久廣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療中,并獲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在中風的診斷、治療和調護方面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醫療模式,至今與西醫方法并存于臨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為本,這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不是中醫療法和西醫療法的簡單疊加,而是從理論上進行有機的結合;從管理上將中西醫各自在治療、護理和康復中的優勢在臨床上進行優化組合,將西醫的緊急救治和中醫在治療康復中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更能體現卒中單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醫在治療中風偏癱方面療效是我國的特色,將國際上通用的卒中單元模式與有效的傳統中醫治療方法相結合,將中醫治療腦卒中的中藥、推拿、針刺方法融入卒中單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規范的融西藥、現代康復技術、中藥、針灸、推拿為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是我國目前腦血管病臨床實踐的必然趨勢。

第7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腫瘤 中西醫結合

在日常生活中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隨著人類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及人口老齡化,腫瘤的發病率也日益增加。經過現在醫學科研的發展,祖國的醫學研究已經突破舊的治療模式,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中西醫相結合治療腫瘤的新模式。

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是通過中西醫的相互結合,揚長避短,融會貫通,以增強治療效果,是目前醫學界采用量最大的治療模式。中西醫結合的過程是對傳統中醫學的發掘、整理、和提高。

1.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時代特性

1.1 從發病機制中看中西醫相結合治療腫瘤的必要性:中西醫學二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就體現在發病機制上,中醫在發病機制上市宏觀的,就是自然界中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如飲食,作息方式、結構等,盡管是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依舊沒有改變;西醫對病因的認知是微觀的,表現是病毒,細菌,生物,基因等,但是它并沒有隨著科技進步向更高領域發展。在發病機制方面將中醫的宏觀學與西醫的微觀學結合起來會有很好的成果。中西醫結合的理念是借助現在醫學對病因,思維方法等研究成果以及先進的醫學儀器來豐富中醫對發病機制,治療方式等方面的認知,努力從飲食結構,作息規律等方面拓展到體質,地域方面的研究,使中醫對發病機制的研究更加豐富。

1.2 從診斷方式看中西醫相結合治療腫瘤的可行性:中醫是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方式來診斷。比如說舌診,舌診有一定的適用價值,可以作為判斷病情和指導治療的重要指標。腫瘤患者青紫舌、暗紅舌的比例較高。西醫在腫瘤診斷方面主要采用視、觸、叩、聽結合現代化儀器如CT等設備進行的。

中醫是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單純的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式進行的,進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加以發展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但是單純的依靠中醫診斷是非常困難的,例如有的疾病都不能早期發現,在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如胃癌的早期癥狀經常與胃部的其他良性疾病相似,等到確診時已到疾病晚期,再做手術也無法治愈。盡管西醫采用了癌的特異性抗原的研究,如CEA、SCC等也會有假陽性假陰性的存在。如果在腫瘤的初篩、確證、觀察等階段將中醫的望、聞問、切四種手段結合西醫的現代儀器共同診斷將會事半功倍。

1.3 從治療學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優越性

中醫的側重點是證動態變化的,而西醫的側重點是病是相對恒定的。病癥結合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最有效模式之一,是對同一疾病從不同側面的認識,從而決定了中醫和西醫在治療方式上有著根本的不同點。應從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辨證論治、臟腑辨證的框框中走出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應該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以西醫學領域的現代化科技為載體,使中醫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治療上,在衛氣營血、經絡、三焦辨證中尋找突破,在外治法、針灸、氣功等治療方法上發揮中醫治療腫瘤的優勢。

2. 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策。

中醫的治療應該是依據病人病情的進展、機體正邪消長的狀態來采取不同的階段性的治療方法;什么時候以扶正為主,什么時候以祛邪為主都應該依據具體情況來定。合理的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結合起來可以明顯的提高療效,減輕痛苦,延長患者的壽命。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中醫腫瘤臨床研究的難度極大,被重視的程度也不夠,很多醫師都沒有經過腫瘤的專業學習或培訓,治療腫瘤的中醫師的醫術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全面的了解西醫的治療方法所帶來的效果以及毒副作用,從而不能合理的應用中藥并恰當的將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有機的結合起來,不能做到取長補短。另外一些醫師往往是一味的攻下或者一味的補養,而不能進行合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再者一些缺乏西醫腫瘤專業知識的中醫師,往往過分的強調中醫藥的治療效果而忽視西醫治療的選用,或者是不能把握住患者西醫治療的情況而導致不恰當的中醫治療。還有許多中醫腫瘤科的醫生對中醫臨床的忽略,不能很好的應用中醫理論來指導臨床,導致中醫整體水平呈現下降的趨勢。同樣的道理對于西醫醫師也存在同類的問題:一些醫師由于不了解中醫藥對腫瘤的治療效果,不知如何選擇或者何時選擇而拒絕中醫治療,從而影響了患者的最終的治療效果。基于以上種種問題,國家“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把腫瘤的臨床研究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腫瘤治療方案的研究過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的中西醫結合腫瘤診療指南,能夠作為中醫腫瘤的臨床、科研、教學和對外交流的參照的依據。方案的制定需要有它獨特的靈活性,不能固定為一個模式,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研究,已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制定方案的同時要注重權威性、可操作性、可重復性和科學性,重點要突出中醫的特色,要開展隨機的大量的臨床研究,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最后還要制定一套符合中醫特點的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現代醫學對于治療腫瘤的療效評價,多注重于瘤體的縮小以及患者的生存時間的延長,特別是瘤體的縮小。但是許多腫瘤患者經過了中醫藥治療之后,可能并沒有看出瘤體有明顯的縮小,但是明顯的改善了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如果用西醫的評價標準去衡量中醫治療腫瘤的療效不僅是不可取的,其最終結果還會阻礙中醫的長遠發展。雖然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模式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得到了國內外同道和廣大患者的極大認同,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依然是任重道遠。因此只有建立了規范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應用指南和規范,才能避免臨床盲目應用中醫藥。

參考文獻:

[1]朱紅,申良方,涂青松.參附注射液輔助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6):39-41.

[2]劉永葉,謝曉冬,劉大為,等.補中益氣湯改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48例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2):7242-7243.

第8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腫瘤科在馮利主任的帶領下,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不斷地創新發展,發揮祖國傳統醫學優勢,給予患者個性化醫療,特別是在對腫瘤并發癥的綜合治療方面,獲得了非常好的療效,在中國醫學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新亮點。

望京醫院腫瘤科在腫瘤骨轉移防治方面,提出了腫瘤骨轉移治療的“平衡阻斷”療法,形成了系統的、特色的診斷及治療模式,臨床療效很好,慕名而來的患者非常多。因此,記者找到這位身兼多職、百忙之中的腫瘤科馮利主任,請他介紹了腫瘤治療獨特的理論和中兩醫結合的治療經驗。克制腫瘤:“平衡阻斷”療法獨樹一幟

據馮利主任介紹,由于望京醫院是全國中醫骨傷醫療中心。腫瘤科診治的患者中有大量腫瘤骨轉移患者,約占總收治患者的1/3。骨轉移是晚期癌癥常見并發癥之一,幾乎各種癌癥在晚期均可發生骨轉移。常導致患者難以忍受的疼痛,還可引起活動障礙、高鈣血癥、骨骼的負重能力下降、病理性骨折及截癱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馮利主任說,現代醫學對腫瘤骨轉移分為三大類:溶骨性轉移、成骨性轉移、混合性轉移;臨床上所見的骨轉移大多數是混合性轉移。中醫藥學對骨轉移癌有著深刻的認識,在中醫文獻中骨轉移癌屬“骨瘤”、“骨蝕”、“骨瘺瘡”、“骨疽”、“骨痹”等范疇。骨轉移癌的病因、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證表現為以腎虛為主的臟腑虧虛,實證表現為癌局部的氣滯、血瘀、痰凝等。

馮利主任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對腫瘤骨轉移的治療能產生積極指導意義的問題:骨轉移的現代醫學的不同病理表現與中醫學的證型之間有無必然聯系?能否將中醫學復雜的辨證論治理論在臨床治療中化繁為簡,更易于操作?有確切止痛作用的中藥有哪些,它們作用的靶點是什么?

因此,馮利主任帶領他的研究生及科室團隊,對不同腫瘤骨轉移的西醫病因病理和中醫病因病機等特點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了“平衡阻斷”治療腫瘤骨轉移的理論和療法,這是依據中醫學“陰陽平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腎主骨生髓”理論,及西醫現代腫瘤骨轉移分子生物學理論提出的。原理一是通過微創、核素、放療、化療等方法減瘤祛邪,提高人體免疫力,達到西醫學的“免疫平衡”,通過“扶正培本”達到中醫學所稱的“陰陽平衡”;二是根據不同腫瘤的傳變規律“阻斷轉移”,以研制的中藥湯劑“益腎骨康湯”提高機體免疫力,阻斷腫瘤產生的破骨細胞或成骨細胞與受體的結合,修復破壞的骨組織,阻斷腫瘤骨轉移的進展。

“平衡阻斷”療法包含多種豐富的中西醫治療手段,但最關鍵的是根據不同的病情,進行有效的選用和組合。中西醫結合的“平衡阻斷”療法在臨床應用中。適用于各種腫瘤骨轉移的早期預防及已發生骨轉移的積極治療,對預防病理性骨折、提高生活質量療效顯著,獲得了廣大患者的好評。 探索腫瘤:“健康信使”勇攀高峰

2008年,馮利主任申報的院級課題――“滋陰補腎法提高腫瘤骨轉移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順利完成。其課題以“腎主骨生髓”為理論基礎,通過隨機、單盲、對照的臨床研究,驗證了滋陰補腎中藥在臨床腫瘤骨轉移治療中的療效,證明滋陰補腎法對抑制腫瘤骨轉移、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豐富了中醫藥防治腫瘤“扶正培本”治則的內涵,為腫瘤骨轉移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處方及診療規范,將為中醫藥在腫瘤骨轉移姑息治療中的作用提供高可信等級的證據。

第9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范文

在21世紀的今日,醫學教育對醫學生的訓練不再只著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而是要求其具有醫療技術、執業能力、職業精神等綜合能力。在臨床教學中,為了有效評估醫學生的綜合能力,近年來國內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引進國外現行、有效的評估工具———迷你臨床演練評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并推廣到國內醫學院。Mini-CEX是美國內科醫學會(AmericanBoardofInternalMedicine,ABIM)根據美國醫學繼續教育認證委員會對住院醫師的6項核心能力發展并推薦的一種評價住院醫師臨床能力的評估工具[1]。評估項目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醫德醫風/醫患交流、臨床診斷/治療方案、整體評價等能力考核[2],主考醫師除了觀察和評價住院醫師的知識、技能、態度外,考核過程中主考醫師還能給住院醫師實時反饋。臨床教學應用Mini-CEX不但能完善考核評估的科學性和可信度,更能提高學習進修的積極性和培訓的成效。我院急診醫學教研組亦引進Mini-CEX的相關理念和實施策略,應用于醫學生規范化培訓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1.1教學要求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是運用傳統中醫理論結合現代急危重癥醫學,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急危重癥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和診療技術,是一門跨專業、跨學科的臨床學科。該學科涵蓋各臨床科室的急癥、危重病、危重癥監護和院外各種突發環境下的緊急醫療救護、創傷及中毒、急診醫學管理等。由于其涉及的相關領域寬,具有橫向整合各臨床學科的特點,因此要求醫學生不但能掌握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求醫學生能運用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的方法和技能解決臨床實際問題。

1.2具體應用方案“實時反饋”正是根據教學要求圍繞考核病例,提高醫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實施流程:給予醫學生建設性的反饋(5~10min),其內容包含醫學生表現優秀的方面、需改進及注意的方面,灌輸急診理念、中西醫結合思維,并提供學員繼續學習的方向、最新醫學進展,以達到教學及評量的目的。

1.3教學優勢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專業的臨床醫學教育具有濃厚“師徒制”特色,這同Mini-CEX一對一的評估和教學方式有相通性。主管醫師可以通過直接觀察醫學生對患者進行的醫療行為,立即發現問題并能給予及時的指導,透過實時反饋,可鞏固醫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并提高體格檢查、溝通技能和專業態度。因此較傳統臨床技能考核更具合理,真正達到以考促學,提高臨床能力的目的;較傳統灌輸式教學更能調動醫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在教學考核中的應用

2.1具體的考核流程一次Mini-CEX測評大約需要20~30min,由已接受培訓的主考醫師負責,通常在每月的最后一周進行。在主考醫師直接觀察下,醫學生進行相關的病史詢問、重點式的身體檢查,或是在檢查后告知患者可能的診斷及相關之治療(15~20min)。而主考醫師在旁直接觀察受試醫學生與患者的互動后,立即給予醫學生建設性的反饋(5~10min)。評量結束后,主考醫師需將此次評估所花的時間及評語簡單地記錄于評估表中。

2.2考評指標根據2001年美國內科醫學會(ABIM)修訂的Mini-CEX評價量表,包括以下7項:醫療面談技能,體格檢查技能,專業態度,臨床判斷,溝通技能,組織效能,整體臨床勝任能力。Mini-CEX評估采用3等級、9分制評分。1~3分為未符合要求,4~6分為達到要求,7~9分為優秀[3]。

2.3Mini-CEX教學考核優勢①Mini-CEX考評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可廣泛應用于病房、門診、重癥監護室和急診等多種環境,有利于全面考評醫學生在不同情境下實際的臨床處置能力[4]。對于急診、重癥監護室而言,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實施,考評可以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利用真實患者對醫學生的某一方面能力作出測試,由主治醫師作為觀察者給予打分,因此考核更具靈活性。②傳統的筆試、問卷、病例分析等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應一個醫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在臨床實踐工作中評估醫學生臨床能力則是比較理想的評估方法[5-6]。在急診學科方面由于患者真實性的差異,可能會影響醫學生完成操作的質量,而Mini-CEX作為一套具有教學功能的測評工具,則能多次觀察、評價醫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從而能更準確地評估醫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我們認為Mini-CEX不僅有利于科學考評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還有利于全面了解其醫患溝通技巧等醫學人文綜合素質,是一種靈活、有效的實訓和考核方法。

3教學應用的成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区精品 | 国产片一级|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 欧美 亚洲 另类 自拍 在线 | 伊人精品视频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牛牛 | 三级全黄a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欧美做a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做爱毛片 | www.久久 | 国内国产真实露脸对白 | 日韩a一级欧美一级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影院 | 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 欧美在线亚洲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添 | 真人一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成人在线欧美 | 日本久久免费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图区 |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久草免费新视频 | 免费久草视频 | 欧美一级免费观看 | 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快色网站| 国产精品美乳免费看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自拍视频 | 中国女人毛茸茸免费视频 | xxxwww欧美性 |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