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政治現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根據用戶需求量身打造最適合他們的產品”
據劉鳳君介紹:黃??蛙嚢俜种甙耸漠a品屬于公交產品,多年的研發經驗使其對公交車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公交用車有著它不同于其他類型車輛的特點,與旅游、公路車比起來,它的標準化程度稍低,但它有個性化的元素在里面。即便是同一個城市,由于公交運營線路和客流組成的不同,所需車輛的配置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公交車的研發比其他類型的客車都要難,一方面,它要緊跟客車技術發展的腳步,保證技術不落后;另一方面,它要適應不同用戶的各種需求,需要根據情況單獨研發,這對于企業的研發實力要求比較高。公交車最重要的指標是可靠性,技術方面不能太超前,因為技術過于超前就意味著會因路試不充分而可靠性不足,只有在技術選用上恰到好處才能保證其適用性。公交車產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對智能化要求較高,超速報警、故障提示等功能都要具備。要想做好公交產品,就必須深入用戶中了解其用車情況和需求,與其聯合開發最適用于其工況的產品。公交用戶在公交方面都是專家,他們掌握的用車、維修等方面的一手數據是客車生產企業沒有的,因此,黃??蛙囅騺碜⒅嘏c用戶多交流,根據其需求來量身打造最適合他們的產品?!搬槍τ脩舻漠a品開發,不僅僅看用戶規模的大小,還要看這種需求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具備代表性,那么這種產品很可能會被有同類需求的其他用戶選購。因此,做研發不能太在意眼前利益,存在即合理,每一個用戶的需求我們都會認真分析并盡可能滿足。” 劉鳳君如是說。
劉鳳君還認為,定向研發是客車生產企業適應市場需求的一種手段,它要建立在平臺標準化的基礎之上。每一個類型的產品都有其經過市場檢驗后得到認可的標準化配置,這些元素是不宜輕易改變的??梢哉f,十年前的公交產品是為了變化而變化,總是在盲目求新,幾乎一直在變化。現在盡管公交車不斷追求著智能化、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但不少配置早已形成標準化。比如車輛的外觀已經不再發生大的變化,車輛在電子控制和輕量化方面也成為較固定的產品特點,堅持標準化加上滿足用戶特殊需求是近年來公交車產品的研發趨勢。黃??蛙囋谶@方面也是一直堅持,比如車輛對過熱的保護裝置已成為標配,雖然成本高了不少,但這是必要的技術,就要堅持使用。以石家莊公交為例,他們每批采購的黃??蛙嚠a品外觀都相差不大,車輛的性能卻在不斷提升。幾年來,從解決車輛散熱性稍差的問題到裝配自動變速箱、CAN總線,再到整車水暖通過空調的自動化控制,車輛性能穩中求進,他們在用車過程中反饋回來的信息也成為黃??蛙囘M行產品升級的重要依據和參考。黃??蛙嚨挠^點是:用戶的要求都不是過分的要求,而是很實際的要求,在國家法規基礎上進行人性化設計,根據用戶用車工況進行技術匹配,這樣的產品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未來的公交產品將會進一步向智能化發展,電子、智能控制及新材料的逐步應用將繼續提高公交車的品質。公交產品會越來越好,黃??蛙囈矔^續穩定產品質量,開發出更多適應市場的新產品。
“在產品設計平臺化、標準化的前提下,進一步研究不同用戶的不同用車工況”
對于一些公交公司提出的打造公交自己配套產業鏈的現象,劉鳳君表示理解,他說:“對于大的公交企業來說,建設配套產業鏈便于他們提高維修保養效率,降低用車成本,并且便于對車輛的管理?!彼J為,國外的客車企業與用戶合作都是簽幾年的合同,公交企業今年下明年甚至后年的訂單,這樣客車企業就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發車輛并進行充分的路試,產品的可靠性自然就高。國內的現狀是,公交企業采購車輛前期都要做很長時間的準備,一旦下訂單,幾個月以后就要求提車,對于客車企業來說無法做到提前研發、提前準備,可靠性自然不及國外的客車產品。實際上,公交公司選中的整車及配套的產業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會進行優勝劣汰,這對于供應商來說也是種動力,只有傾力把產品做好,不斷改變,不斷創新,確保車輛良好的品質,才能長期在產業鏈中存在。
劉鳳君向記者介紹了“曼”技術對黃海客車品質的提升作用,他表示:在黃??蛙嚨暮芏喈a品上,都采用了德國曼的技術標準,比如在司機座位處、車外、乘客門處等地方,增加了在斷水、斷電等惡劣工況下都可以實現開啟的控制裝置,發動機艙還配備了自動滅火器和報警裝置。公交車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避免發生著火事故是重中之重。眾所周知,線束和接插件往往是著火的根源,現代車輛的車載電子元件越來越多,電流一旦增大,處理不好就會增加著火點。所以,在設計中不僅要選用防水和高質量的電子元件,還要考慮發生電子短路后如何保護駕乘人員的問題?!奥奔夹g為黃海客車打開了思路——例如采用帶有過流過熱保護的電源總開關。并且采用兩極保險,有總保險,在分路上也設有保險,以有效防止電器元件過載,消除了火災隱患。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縣級財政;影響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是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背景下實行的一項新的財政資金分配制度,通過網絡技術將各級的財政系統連接在一起,將所有的資金收歸國庫進行統一管理,通過單一的國庫賬戶體系與收款人建立聯系,款項無需經過層層環節就可以直接到收款人的賬戶上,這大大減小了資金撥付耗費的大量時間,簡化撥款流程,這樣政府就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資金進行一系列的建設工作。此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還加強了國家財政部門對資金的管控力度,通過國庫集中收付很好的約束了縣級財政部門的財務行為,極大的減少了一些不合理支出,這項制度可以很好的對整個資金的流向進行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縣級政府行為的滋生,對高效的縣級政府的建立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縣級財政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縣級財政的工作人員沒有認識
到國庫集中收付改革的重要性,施行過程中配合度不高很多縣級財政部門的人員,在思想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片面地認為這項制度會間接削弱財政部門的權力,并且在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實行之后需要財政部門工作人員做很多的準備工作,增加了相關人員的工作量,因此,這些人員在平時工作中配合熱情不高,不是十分積極,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
(二)縣級財政單位的直接支付,普及力度不夠,依然沿用傳統的授權支付形式
雖然國庫集中制度已經在各個縣級單位執行了一段時間,但是由于各種問題在縣級財政單位的執行情況不是十分樂觀。一方面,對于大額度的支付資金,一些單位會以各種理由將其轉向授權支付,這樣可以很好地脫離國家財政部門的監管,隨意使用這部分款項。另一方面,由于財政款向的支付對象一般以個人居多,并且與個人的業務往來十分頻繁,這需要有大量的相關配套設施進行支持,但是目前這些設備的數量還遠不能夠滿足直接支付的需求。
(三)對于單位用款的監督、管控力度不大
國家財政部門對于縣級單位的管控力度不大,大部分縣級單位依然沒有認識到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性,對于預算指標的理解不夠透徹,在使用經費方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形成明確的計劃,沒有嚴格按照集中支付的流程進行申報,這會使相關單位的用款脫離財政部門的管控。
(四)縣級財政部門的網絡建設落后
我國的財政系統內部的網絡建設十分落后,財政內部的傳輸網絡的質量參差不齊,網絡系統內部的安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縣級財政部門的日常工作量極大,很多的對賬信息不能夠及時提交。這種財政系統內部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的局面需要及時改變,要加強系統之間的聯系,提升工作效率。
(五)對于財政專戶的管理不夠規范
縣級財政中的財政專戶的數量很大,按照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規定除了一些專用賬戶外,一些普通賬戶應該取消。雖然目前的賬戶數量相對變少,但是許多大型項目的支付款項需要通過專用賬戶來實現支付,這與國庫集中管理制度實施的初衷正相反,不利于財政支付系統的統一。
(六)縣級財政部門預算管理落后
縣級財政部門具有極強的獨立性,很多部門沒有從根本上領會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實質和意義。在實際的工作中依然套用之前的收支數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預算和支付程序,與銀行之間的網絡連接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利于款項快速支付??h級財政部門并沒有建立專門的財政預算中心,這不利于改革的進一步推行。
二、推進縣級財政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措施
自2010年我國開始分批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之后,這項制度在我國各個縣級財政部門推廣開來,通過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很好的與國庫建立直接聯系,極大的縮短了財政資金收入和支出的時間,促進財政收付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但是我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執行的時間很短,制度的具體內容還不是十分成熟,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施行之后對縣級財政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下文將一一闡述。
(一)加強對縣級財政工作人員的培訓,積極宣傳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性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是我國財政部門依據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和財政傳統的資金運行方式出現的缺陷進行的改革,這種改革使資金的運行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目前由于縣級財政部門及其他單位對于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使得這項制度改革的推行出現了很大問題。為了促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推行要加強對縣級財政工作人員的培訓,此外,還要在各個單位分發學習資料,定期到各個單位進行關于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講座,使相關人員在思想上能夠認識到這項制度改革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增加財政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保證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順利進行。
(二)加大力度對預算和資金收付進行規范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關鍵是加強規范預算和資金收付程序。需要做到一下幾點:第一,要加強收入和支出兩個環節的管理,建立非稅收收繳系統和國庫集中支付系統,通過系統實現財政專戶與國庫的資金的直接流通,避免中間的一些環節。第二,各個縣級財政部門要對各個項目進行詳細的預算,保證預算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促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三,減少財政專戶的數量,明確直接支付的范圍,以避免出現由于財政專戶過多而影響財政部門的監管。第四,嚴格按照財政資金收付流程進行操作,避免一些代繳等問題。
(三)加強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的建設,為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為了為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保證,各級財政部門需要加大力度進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集中支付核算的制度規定,以促進相關單位進行核算工作的效率。第二,加大市場上POS機的投放力度,鼓勵各個行業使用POS機,促進公共卡的實施。第三,各個單位要加強網絡建立,提高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傳輸的數量和質量,鼓勵網絡公司開發新的財政收付系統軟件,提高各范圍資金的收付效率。
(四)加強收付流程監管,減少腐敗問題的發生
很多單位腐敗行為的產生都是由于國家財政部門對于該單位的財務流向的監管力度不夠造成的。這需要財政部門對各個單位的收付工作進行監管,為此各個縣級的財政部門需要建立專門的財政預算中心,以監管相關單位的資金收付情況,從源頭上減少腐敗現問題的發生。
三、結束語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進行的一項重要改革,對于我國政府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進行在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于縣級財政部門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不利于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進一步進行,為合理的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的縣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培訓和宣傳,充分認識到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規范預算和資金收付程序,進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為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還要加強收付流程監管,減少腐敗問題的發生。最終充分發揮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作用,提供政府的服務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正書.縣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現狀及其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7:122-123.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互動; 互動效應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1)02-0096-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雙方共同參與的雙向交流過程,既是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情感互動的過程,具有明顯的互動效應。沒有教育雙方信息的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順利進行,而沒有教育雙方情感的投入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則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教育雙方情感交流產生的情感互動效應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說明了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傾注,對教育的成效影響甚大。實踐也證明,教育雙方情感互動缺乏,以及教育期待的喪失,往往是造成教育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須努力實現教育雙方的情感互動效應。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動效應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雙方共同參與的雙向交流過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雙方的互動,在一定的形式下引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情緒變化和感受生成,成為一種全面、徹底的實質性互動,充分地將知識(信息)、思維、情感、意志、人格、思想、精神加以有機的整合,即協同發生信息的互動、情感的互動、思想的互動、精神的互動。其中情感相互交流產生的情感互動效應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情感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雙方認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元因素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內在動力。思想政治教育雙方全面互動的基礎在于情感的溝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調動興奮的情緒,推進信息、思想的互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雙方的互動不應僅停留在信息、思想的交互活動層次,應該努力實現教育雙方情感的互動和人格的彼此感染。最終達到精神互動的最高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雙方的人格精神在相互交流中相遇、碰撞和共鳴,超越形式,追求雙方平等的心靈溝通,互相接納、互相合作、互相包容、共同分享。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動效應就是指教育雙方情感互動的實際行為所引發的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實質精神、有利于教育雙方交流、教育效果落實、教育對象思想轉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達成的效果和反應。在平等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動效應促使教育雙方從靜態的交流轉變為動態的交流,從單向的交流轉變為雙向的交流,推動教育雙方從不平等的交流向平等的交流轉變,使思想政治教育雙方具有更強的主動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單向的傳授走向雙向的互動。積極的情感互動有利于教育雙方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及具體活動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教育雙方對對方、對自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教育雙方各自產生良好的心境。只有在情感活動中,教育對象的思想認識活動才能深深根植于其精神世界里。情感互動效應帶來更真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容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情感互動效應的演變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情感互動效應的產生并非一蹴而就,它經歷一個由“觸動――共識”到“交融――共鳴”再到“自由――共享”逐漸演變的過程。
1.觸動――共識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規范與受教育者現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和狀況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處于這一矛盾運動中,一方面,教育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自身的品質、人格力量影響受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達到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本人原有思想政治品德認識與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規范存在矛盾和沖突,促使受教育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滿足受教育者自身不斷發展的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達于人心的教育,情感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矛盾運動的動力。真誠的情感投入,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溝通的心理基礎。沒有任何感情的說教,再好的理論也不能真正為教育對象接受。良好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定勢還是教育對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開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教育雙方缺乏情感的投入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要觸及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者通過情感的力量作用于受教育者,以情感為動力引動,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受教育者則以情感為動力觸發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時以情感的力量能動地反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獲得受教育者的反饋信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教育雙方互相觸動、互相配合,啟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開啟教育雙方的共識過程,共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識(信息)的傳遞、思想的互動。
2.交融――共鳴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教育雙方情感投入、互動和交融,就會引起彼此相同的感性沖動,會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或共鳴,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愿望和信心,促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接受。一方面,教育者通過自己情感的投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積極參與,主動交流,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導、調控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以及教育者本身所具備的內在素養產生認同并引起共鳴,投入情感,發揮主體的最大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真正實現。教育雙方情感的共鳴會有效地促進彼此思想認識的趨同,使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求以及教育者內在的人格力量產生感性上的認同,并納入自己的思想觀念體系之中,真正體現其中的價值,使之成為自己的思想觀念直至理想信念,同時外化為自己的行為。教育者也能從受教育者中汲取思想知識的營養。教育雙方在共鳴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3.自由――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動效應最終演變的階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階段。由于教育雙方情感的互動和人格的感染,思想政治教育最終達到精神互動的最高境界,雙方的人格精神在相互交流中相遇、碰撞和共鳴,超越形式,追求雙方平等的心靈溝通,互相接納、互相合作、互相包容、共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育雙方真正積極主動參與的過程,教育雙方感性和理性上都達到了高度和諧統一。一方面表現為教育雙方倫理關系的和諧統一。教育者不再是居高臨下,對受教育者進行強壓和征服,受教育者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的對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追求各自需要的過程中平等交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格精神都得到尊重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滿著人性的光輝,富有人文氣息。另一方面表現為教育活動的和諧互動。教育雙方關系的平等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以輕松開放的精神狀態投入教育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教育雙方的積極性。在自覺自主的教育空間里,教育者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性作用,帶動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雙方的獨立性受到尊重,主體性得到發揮,教育雙方相互配合,和諧發展。教育過程呈現前所未有的民主氛圍,教育者智慧、知識、智能的審美體驗達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自由。在這樣的教育情景中,教育者已超越了普遍的規范,達到了自由的境界;受教育者真正能體驗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愉悅。他們在相互作用中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靈的溝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得到創造性的實現,教育過程也就成了教育雙方共同享受的過程。在這樣的教育情景中,教育者能與受教育者像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讓心靈創造心靈,用尊嚴贏得尊嚴,用愛心激勵愛心,用生命呵護生命,用自由喚醒自由,并以一顆赤誠的心去感受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喜怒哀樂,進而把他們的精神生活引領向美好的思想自由王國。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動效應最終達到教育雙方雙向的全面互動,在雙向互動中表達各自對教育內容的看法和理解,進行精神的切磋,不斷調整和改變不正確、不成熟的觀點,進而形成正確、成熟的觀點。通過教育雙方雙向、全面、有效的互動,不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得到提高,還使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得到升華,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情感互動效應的實現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互動效應,要求教育雙方都能夠接受對方的影響,適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各自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此,實現情感互動效應關鍵在于教育者要轉變思想觀念,以平等的姿態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教育者應積極主動地從以下方面著手,使雙方互動能夠良性運行,收到成效。
1.投入感情,以“情”交“情”
情感的最大特點就是感染性。情感指的就是對“情”的“感動”,情感既能感動自我,也能感動別人。情感互動效應的發展形式固然表現為共鳴、溝通和交流,但首先需要調動、呼喚和誘導。因此,先要有情感的投入,有投入才有溝通和理解,投入越多,溝通和理解也越多。例如,對后進學生的思想教育,要想取得教育成效,教師必須首先投入情感,動之以情,使受教育者主動打開心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居于主導地位,是教育的主導者,也是情感的傳導者。教育者應當投入自己的感情,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情感因素,加深自己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情感體驗,把教育內容的情感因素和自身情感體驗結合起來,主動向受教育者傳導,做到以“情”交“情”,促進雙方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使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提供或傳播、傳遞的情感教育載體產生親和、認同并接受,喚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形成教育雙方的良好互動,促使情感互動效應的產生。
2.坦露真情,以“情”換“情”
情感是資源,既有投資,也有回報。人們往往是在具有期望情感回報的關系中進行的情感投資。當然,情感交換會引起個人的責任、感激和信任感。情感交換具有互惠性和不可替代性,情感的投入主要期望的是情感的回報,情感上必須投桃報李,相互呼應,否則情感就難以再續。比如,父母與子女之間,一般地說,子女未成年時,父母對子女完全是一種感情投入,不圖回報。然而,父母年老之時,則希望得到子女感情的回報。否則,就會出現矛盾和沖突,甚至親情不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現情感互動效應,要求教育雙方特別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之間應當坦誠相見,坦露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對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只有教育者真情實意,以“情”換“情”,受教育者才更會傾聽其意見,尊重其觀點,親近之情才會油然而生,教育者的情感投入就會得到受教育者的情感回報,教育對象就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3.設境促情,以“情”共“情”
具體可感的教育情境,可喚起教育對象求真、向善的信心與力量,讓人的情感在倫理親情、審美快樂、認識興趣、理想憧憬等方面獲得滿足。一定的場景對人們的情感具有感染性。情感溝通的情境對彼此情感的溝通、交流、互動都有很大影響。情境的意義越明確,情感溝通、交流、互動的效果就越好。情感溝通的情境具有系統性、突生性,它可以超出溝通系統中個人的情感行為,從而有可能把不一致的個體情感行為引向情感情境要達到的系統情感目標。比如聯誼會活動中,每個人參加聯誼會的目標是不一樣的,但在聯誼會的情感氛圍和情感邏輯引導下,個人的情感目標會變得模糊而邊緣,而逐漸融入到整體性的情感溝通中,被系統的情感溝通目標所吸引、同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求教育者有意識地去利用、創設必要的情境,以促進教育雙方情感的彼此互動,達成共享的體驗。例如,利用香港祖國,載人宇宙飛船的成功等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可營造愛國主義氛圍,激發人們共同的愛國主義情感。為此,教育者還要自覺放棄支配對方思想的欲望,切實尊重教育對象,樂于當好互動伙伴,盡可能掃除個人情感的“”,營造寬松和諧、積極愉快、互教互學的教育氛圍,使受教育者敢于參與、樂于參與,創設一個彼此情感的溝通、交流、互動、共享情感體驗的情境。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郭景萍.情感的互動特質:交換、溝通與平等[J].江漢論壇,2007(2):138-142.
【關鍵詞】 國企高管層; 激勵與約束機制; 股權激勵; 企業績效考核指標; 經濟增加值
一、國企高管層激勵與約束機制
(一)國企、央企的界定
國際慣例中,國有企業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或聯邦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在中國,國有企業還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資參與控制的企業。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際慣例中,國有資產投資或持股超過50%的企業即為國有企業。在中國中央企業是最具代表性的國有企業。
中央企業,簡稱“央企”,通常指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管理的企業,是由國家直接創辦、領導的企業。廣義的中央企業包括三類:一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企業;二是由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管理的企業,屬于金融行業;三是由國務院其他部門或群眾團體管理的企業。狹義上講,中央企業是國資委監督管理的企業。本文中所涉及的中央企業是狹義的中央企業,是國資委網站上公布名單的中央企業。
(二)高管層的界定
我國《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中第二條規定,中央企業負責人是“指國務院確定的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下列人員:1.國有獨資企業和未設董事會的國有獨資公司的總經理(總裁)、副總經理(副總裁)、總會計師;2.設董事會的國有獨資公司(國資委確定的董事會試點企業除外)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總裁)、副總經理(副總裁)、總會計師;3.國有控股公司國有股權代表出任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總裁),列入國資委黨委管理的副總經理(副總裁)、總會計師。”本文研究的高管層包括年報摘要中披露的董事、監事與其它高級經理人員,具體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總裁、副總裁、總會計師、總經濟師、總工程師、財務總監等。
(三)國企高管層的約束機制
我國《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中規定的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可以說是目前我國對國企高管層經營業績的約束機制。該文件第八條規定“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包括基本指標與分類指標”。(表1)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營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點。因此,可以使用兩種評價指標體系:公共績效指標和財務績效,同時輔之于其他績效指標,并賦予不同權重。公共績效的核心指標是社會貢獻率,財務績效的核心指標是國有資產增值率,其他績效指標主要包括客戶滿意度、企業運營效率、企業創新能力等。
(四)國企高管層激勵機制
為保證各類國有企業盡最大可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國資委正在逐步實施國有企業高管層激勵機制。其激勵的形式有很多種,包括:薪酬激勵、股權激勵、控制權激勵、行政晉升、聲譽激勵等。
1.薪酬激勵。薪酬就是企業對員工為企業所做的貢獻(包括他們實現的績效,付出的努力、時間、學識、技能、經驗與創造)所付給相應的報酬。廣義的薪酬包括基本薪資、獎勵薪資、附加薪資、福利等。激勵是指通過調整外因來調動內因,從而使被激勵者行為向提供激勵者預期的方向發展的過程。薪酬激勵的本質就是一種薪酬管理方式,它是以激勵員工為目的,設計一整套具有激勵作用的薪酬制度,運用具有針對性、激勵性的薪酬實施方法,達到組織目標的薪酬管理方式。
2.股權激勵。股權激勵是一種通過經營者獲得公司股權形式給予企業經營者一定的經濟權利,使他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現代企業理論和國外實踐證明股權激勵對于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強公司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通常情況下,股權激勵包括股票期權(Stock Options)、員工持股計劃(Employee Stock Owner Plans,簡稱ESOP)和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簡稱MBO)。
3.控制權激勵??刂茩嗉钪干鲜泄臼谟瑾毩⒍卤匾目刂茩?,這些控制權將為獨立董事客觀公正地履行職責提供便利。《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規定獨立董事有對重大關聯交易進行監督和檢查、對公司的重大經營活動和董事任免發表獨立意見、提議召開董事會或臨時股東大會等一系列權利,同時賦予獨立董事知情權。
二、國內外有關本題的研究綜述
(一)國外管理層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究綜述
理論研究方面,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最早提出“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命題,到70年代后信息經濟學、契約理論、委托―理論都從不同角度對企業經營管理者行為的激勵與約束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各種學說的代表人物如:由科斯開辟的交易費用理論;由威廉姆斯與克萊因開拓的資產專用性理論;由阿爾欽與德姆塞茨為先導的團體生產理論;由威爾森與斯賓塞等開創的委托―理論,將研究的視角延伸到企業內部最優激勵與約束方案的設計;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英里斯對激勵理論做出開創性貢獻;經濟計量學會主席(1992年)、歐洲經濟學會主席(1998年)讓―雅克?拉豐對激勵機制設計與信息經濟學作出杰出貢獻。從行為學角度提出與經營者行為密切相關的兩種激勵機制為:內容型行為激勵理論和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論為馬斯洛的需要激勵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和赫茨博格的雙因素理論;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海德的歸因理論以及行為挫折理論等。
實證研究方面,西方學者以贊同管理層持股影響企業業績的居多,但就管理層持股如何影響業績卻又有諸多不同意見:一部分學者認為管理層持股比例與企業業績具有單調的線性正相關關系;另一部分則主張二者非單調線性正相關。此外,也有一些觀點認為二者之間缺乏顯著的正相關性。
1.管理層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Bebston(1985)的研究肯定了管理層持股的重要意義,他的研究結果表明,股東財富的變化與管理層持股價值的變動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Jensen(1986),Hanson和Song(2000)則指出管理層持股有助于減少自由現金流量及成本,增加公司價值。管理層收購也從側面支持了“有關論”。
Lambert和Larcker(1987)(LL)以1970―1984年的370家美國公司為樣本,研究股票收益率和權益收益率在解釋管理人員現金薪酬(工資加獎金)上的相對能力,如果薪酬計劃和薪酬委員會把股票收益率作為衡量管理層經營業績的指標,股票收益率就與薪酬聯系更緊密;反之,如果他們用凈利潤作為衡量管理層經營業績的指標,權益收益率與薪酬聯系更緊密。
Morck、Shleifer and Vishny(1988)假設,管理人員持股會產生兩種效應:利益趨同效應和防御效應。利益趨同效應預示著內部股權與公司資產市場價值之間存在著一種持續的正相關關系;而防御效應則意味著當內部股權比例達到某一范圍時,二者負相關。隨著企業管理層持股比例的變化,兩種效應此消彼長,從而決定了企業市場價值的波動變化。為了證明上述結論,他們以1980年《財富》雜志排名前500家公司中的371家為研究樣本,以擁有的股份不少于0.2%的董事們的持股比例之和衡量管理層持股比例,采用托賓Q值測度公司績效,對研究樣本的橫截面數據進行分段回歸來研究管理層股權與公司績效間的關系,發現管理層股權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非單調關系:在0%―5%這一范圍內,托賓的Q值與董事股權正相關;在5%―25%范圍內,托賓的Q值與董事股權負相關;而當董事股權超過25%時,二者再次恢復正相關關系。Morck還認為,正相關關系在小公司中維持較高的比例,在大公司較低。Morck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很多研究都沿用了Morck的思路。
Hemalin and Weishach(1991)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142個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使用滯后公司績效一期的管理層股權數據研究管理層股權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當內部股東持股比例分別在0%-1%,1%-5%,5%-20%和20%以上四個區間時,公司業績分別呈上升、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
Cho(1998)使用《財富》500強制造企業橫截面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檢驗了管理層持股比例、投資和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貧w結果表明,期權的內生性會影響公司投資,從而影響公司價值,公司價值反過來影響管理層持股比例結構。
Short和Keasey(1999)采用公司市場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的比例、股東回報率作為衡量公司績效的指標,發現公司績效是管理層持股比例的二次函數。該文證實的關系與Morck等類似,只是轉折點較高。
Aboody和Krasznik(2000)以1992-1996年的1 264個不同的美國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把研究對象定位于這些公司的CEO們,因為CEO們控制著公司松弛的信息。所選擇的樣本公司給予CEO們4 426員工股票期權的獎勵,這些獎勵中有2 039是存在于有固定分紅日的公司中,也就是說每年的獎勵都在同一時間,因此CEO們知道員工股票期權的獎勵什么時間發生。通過研究,他們發現,通常情況下存在員工股票期權的公司的CEO們在分紅日之前會利用各種策略來操縱股票價格下降,之后又會采用各種策略操縱股票價格上升。
Griffith、Fogelberg和Weeks(2002)檢驗了日本銀行的CEO股權結構和銀行績效的關系,當把經濟績效作為公司績效時,商業銀行的CEO股權與公司價值呈非線性關系。
2.管理層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不存在相關關系。Demsetz和Lehn(1985)以1980年511家公司為樣本,采用會計收益率與公司內部人持股比率進行回歸,結果發現二者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Palia等(1999)證明了管理人員持有股權是內生決定的,他認為對于管理人員薪酬激勵這樣的合約,如果沒有控制合約環境和公司類型的差異性所產生的研究結果將會具有誤導性。Palia(2001)通過面板數據和工具變量解決了內生性問題,他的實證結果發現管理層持股水平和公司價值是正相關關系,但并不顯著。
Demsetz和Villalonga(2001)將公司股權結構劃分為管理層股權和大股東股權兩部分,并將公司股權結構作為內生變量進一步研究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結果證實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是一個內生變量,而與公司績效無關。
(二)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國內理論研究開始于2001年中央政府公布《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的相關規范。理論界借鑒國外激勵理論的方法來研究國內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問題、激勵機制問題、產權問題,例如張維迎教授的《博棄論與信息經濟學》為國內學者研究激勵理論奠定了基礎;劉兵教授撰寫的《企業經營者激勵制約理論與實務》以當代企業理論、經營者行為分析、經營者市場競爭與選擇機制、經營者激勵機制設計、經營者監督機制設計為線索,結合案例全面系統闡述企業經營者激勵制約機制。
國內實證研究,主要參考國外相關分析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進行研究,發現高管層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之間或存在正相關關系或不相關性明顯。
袁國良,王懷芳和劉明(1999)用凈資產收益率衡量公司績效并作為被解釋變量,回歸結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績效和高管持股比例基本不相關,即使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和公司績效的正相關關系也非常弱。
劉國亮和王加勝(2000)在此問題上所做的實證檢驗與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結論相一致,即管理層持股比例(指最大的前五位由管理者持有的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與企業經營績效正相關。
魏剛(2000)用加權平均的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公司績效變量,用高管總體持股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MSR)作為持股變量,用公司總股本(SIZE)表示企業規模變量,通過描述性統計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實證檢驗不支持公司經營績效與高級管理人員(指公司董事會成員、總經理、總裁、副總經理、副總裁、財務總監、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總農藝師、董事會秘書和監事會成員)的持股比例顯著正相關的假設。
于東智和谷立日(2001)研究表明:高級管理層持股比例總體上與公司績效(凈資產收益率)呈正相關關系,但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與公司規模負相關且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與行業和地區啞變量相關關系不顯著。
童晶駿(2003)選擇截至2002年實施股權激勵的34家企業,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了1999-2001年這些企業與全體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得出虛擬股票期權模式的業績最好,管理層收購次之,然后是業績股票,再是股票增值權。
徐大偉、蔡銳、徐鳴雷(2005)以實施了管理層收購的25家企業為樣本,研究得出,當管理層持股比例處于0―7.5%的范圍內時,管理層持股比例的增加會提高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當管理層持股比例處于7.5%―33.35%的范圍時,管理層持股比例的增加會導致管理層對外部股東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成本,從而表現為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與管理層持股比例負相關;而在管理層持股比例大于33.35%的情況下,持股比例的增加又會刺激管理者的經營行為,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績效。
魏鋒(2006)采用單一方程進行OLS估計時,得出結論:管理層持股比例、公司投資行為與公司價值有非線性關系,當采用聯立方程模型時,結果與單一方程估計的結果有較大差異;當以ROA度量公司價值時,公司價值影響管理層持股比例,但逆向關系不成立。
三、實證研究模型設計
(一)樣本的選擇及數據的提取
筆者選取2003-2007年我國中央企業五年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利用SPSS分析軟件對這些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在對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上,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按照調查問卷的結果對中央企業的績效評價所采用的指標分析確定。
(二)假設部分
以國資委的暫行辦法中考核企業業績的指標作為本篇文章考核企業業績的指標,研究這些指標與高管層持股比例的關系,主要假設如下:
假設一:高管層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存在顯著的線性正相關關系
假設二:高管層持股比例與企業扣除非經常性收益的年度利潤總額正相關
假設三:高管層持股比例與凈資產收益率成正相關關系
假設四:高管層持股比例與其任職期間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正相關
假設五:高管層持股比例與其任職期間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成正相關關系
假設六:高管層持股比例與企業經濟增加值(EVA)成正相關關系
(三)模型部分
在以上假設基礎上,筆者對我國實施股權激勵機制的央企在實施股權激勵機制前后,企業績效的變化情況進行實證研究,以期從有無股權激勵兩方面分別建立以下有關模型分析企業績效,得出高管層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模型一:GP①=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模型二:ROA②=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模型三:CROR③=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模型四:EVA④=α+β×DIR+Control Variable+…+ε(i=1,2,3…n)
(下篇見2009年第4期中)
【參考文獻】
[1] 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績效.會計研究,2000,(01).
[2] 潘亞嵐,丁淑洪.國內外管理層股權激勵的績效研究綜述.財會月刊,2008,(02).
[3] 于東智.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的激勵效用及影響因素.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09).
【關鍵詞】 急性胰腺炎;血糖;胰島素;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4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473-02
急性胰腺炎主要是指胰腺內的胰酶被異常的激活后對胰腺自身組織以及周圍發生的消化現象,其病程發展迅速,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重癥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即使沒有糖尿病史也很容易出現應激性的高血糖現象,出現糖代謝的紊[1]亂,血糖的升高又增加了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因此,加強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的控制在治療患者疾病以及減少患者并發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對選取的部分研究對象應用了強化血糖控制、血糖監測的護理干預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控制血糖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3年4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在25到65歲之間,平均年齡(38.3±2.4)歲。各例患者均按照《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2]確診為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且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所升高,約為(15.3-27.5)mmol/L之間。將這些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各組患者排除其他疾病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基本病情等基本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患者進行一般傳統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如靜脈輸入胰島素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患者強化血糖的控制并加強血糖監測[3]。①強化血糖的控制。按照胰島素和葡萄糖的比例配置胰島素注射液,用靜脈泵進行勻速的輸注,每1-2小時監測一次血糖,根據測量的結果調節胰島素的輸入量。②強化護理。護理人員進行統一的培訓,正確使用胰島素,執行方案必須嚴格準確,不可隨意對濃度劑量等進行更改;配置的胰島素注射液保存時間為24小時,過期后棄去;輸入胰島素的液路通道要單獨使用。③加強患者的營養支持。在為患者輸入腸外營養時要對患者輸入的總液體量進行詳細的計算,更改營養配方或者總量時要密切監測血糖的變化,防止低血糖的發生。④對患者胰島素的用量等數據要進行準確的記錄,并在交接班時正確記錄,進餐以及低血糖反應發生后要進行如實的記錄。⑤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在患者感到不適或者頭暈時要及時處理并通知醫生。
1.3 效果評價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血糖的波動范圍,目標監測范圍在(6.1-8.3)mmol/L[4]之間;記錄患者發生低血糖或者口腔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組數據錄入SPSS13.0數據庫,采用X2檢驗或者t檢驗對數據進行處理。
2 結 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見表1。
結果表明,觀察組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P
2.2 觀察組患者中發生低血壓等并發癥的有0例,發生率為0%;對照組患者中發生低血壓的患者有2例,出現口腔感染的患者有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9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P
3 討 論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起病迅速,給患者帶來身體以及精神上的痛苦。重癥的急性胰腺炎并發糖尿病時會使患者發生的并發癥增多,影響患者的預后,導致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因此,臨床上對此類患者的血糖控制尤為重要。
本研究通過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實施全方位的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的血糖的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應用強化的血糖控制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地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唐荔,廖燕,龍黎黎,左艷艷.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強化血糖控制護理[J].華西醫學,2012,27(06):921-922.
[2] 虞竹溪,顧勤,鄭以山,等.血糖波動對重癥監護病房危重癥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9,21:466-469.
[關鍵詞] 普羅布考;高甘油三酯血癥;急性胰腺炎;脂質過氧化
[中圖分類號] R9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4-0012-03
高甘油三酯血癥(hypertriglyceridemia,HTG)已成為繼膽源性和酒精性之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第三大病因[1]。據報道,高脂血癥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e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約占全部胰腺炎的10%[2]。而且,一項研究揭示大約有56%的妊娠期胰腺炎由HTG引起[3]。盡管HL-AP已相當普遍,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脂質代謝的異常被認為與之相關。研究者認為血漿甘油三酯(TG)水平>1 000 mg/dL(11.3 mmol/L)是胰腺炎的觸發點[4],高TG水平組成的乳糜顆粒將血清變成乳汁狀,此時體內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之間失去平衡,增加體內氧化應激水平,特別是增加脂質的過氧化。普羅布考具有降脂、抗氧化的作用,可降低體內氧化應激水平;亦有報道普羅布考可影響體內炎癥因子的水平[5]。本研究通過建立HL-AP金黃地鼠鼠模型,研究普羅布考在HL-AP中所起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劑
普羅布考由北京維信康醫藥有限公司提供;血脂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中生北控生物技術公司;MDA/SOD和T-AOC 檢測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有限公司;淀粉酶測定試劑盒購買于四川邁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脂肪酶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榮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6(IL-6)、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購自上??党缮镉邢薰?。
1.2 動物和飼料
6~8周齡雄性金黃地鼠(golden hamster)60只,體重90~110 g,購自南華大學醫學部動物實驗部,于南華大學醫學部動物試驗部飼養,溫度(23±1)℃,自然光照,自由飲水,給予專用飼料,動物在實驗前適應性飼養1周。普通飼料和高脂飼料(10%豬油,2%膽固醇,88%普通飼料)均購自南華大學醫學部動物試驗部。
1.3 方法
1.3.1 HTG模型的建立 60只金黃地鼠飼喂高脂飲食3周,喂養前后均行尾靜脈取血檢測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含量濃度,前后比較升高10倍以上,HTG成模。
1.3.2 HL-AP模型的建立 將上述HTG模型隨機(抽簽法)分為2組:對照組(D),n = 30,繼續高脂飲食飼喂1W;普羅布考治療組(P),n = 30,高脂飲食的基礎上加用1%普羅布考1周,胰腺炎模型誘導前禁食水12 h,20%L-精氨酸溶液腹腔注射3次,2.0 g/kg 體重,間隔1 h。模型誘導后予動物進食水。
1.3.3 血液樣本 在L-精氨酸最后一次注射后0、3、6、12、24 h取血液樣本,然后處死動物。
1.3.4 血清脂質及炎癥因子的測定 取血液樣本,離心(4 000 r/min×15 min,4℃),制備血清,酶比色法檢測試劑盒測定血清中三酰甘油、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含量;ELISA法檢測血清中炎癥因子TNF-α、IL-6的水平。
1.3.5 血清生化測定 取血液樣本,離心(2 800 r/min×20 min,4℃)去除乳糜顆粒,按試劑盒說明測定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硫代巴比妥酶法測定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比色法測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總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eiative)。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金黃地鼠血脂水平的變化
當金黃地鼠飼喂3周后,血脂水平明顯升高(甘油三酯1336.3±83.2 vs 82.3±5.1,P < 0.05;總膽固醇1562.5±130.3 vs 243.2±28.1,P < 0.05),80%的金黃地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 000 mg/dL,較對照組升高10倍以上,而加用普羅布考后,可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的水平(P
2.2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
根據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水平可以評估胰腺腺泡細胞的損傷情況,如表2、表3所示,金黃地鼠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在L-精氨酸最后一次注射后3、6、9 h即上升,24 h下降。P組各時間點與D組比較,均低于D組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血清MDA、SOD、T-AOC的水平
高脂飲食后MDA的水平顯著高于高脂飲食前(6.17±1.03 vs 2.54±0.52,P < 0.05),SOD及T-AOC 的水平則低于高脂飲食前(SOD 286.25±55.41 vs 342.52±65.60,P < 0.05;T-AOC 2.37±0.51 vs 4.22±0.91,P < 0.05)。而與D組比較,普羅布考治療組的SOD 及T-AOC水平增高(P < 0.05),而MDA 的水平則有明顯的下降(P < 0.05)(表4)。
2.4 血清細胞因子TNF-α的水平
D組血清細胞因子TNF-α在造模后3 h即升高,24 h達峰,P組血清TNF-α水平較D組同時間點3 h、6 h、9 h、24 h均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5)。
2.5 血清細胞因子IL-6的水平
D組血清細胞因子IL-6在造模后3 h即升高,9 h達峰,P組血清IL-6水平較D組同時間點3 h、6 h、9 h、24 h均有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6)。
3 討論
HTG與AP關系密切,據報道HL-AP已占所有胰腺炎的10%;甚至有報道顯示,大約有56%的妊娠期胰腺炎由HTG引起。HL-AP既表現出AP的共性,又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其重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病因引起的胰腺炎,并發癥、合并癥亦明顯增多[6]。鑒于其基本機制尚不明確,我們有必要建立一種動物模型,研究降脂藥物對其的效能。
HTG時,機體存在氧化和抗氧化的失衡,脂質的過度氧化產生氧自由基,自由基在體內蓄積,損害機體,破壞細胞器,激發信號轉導通路導致微細胞結構損傷及纖維化[7]。另外重癥高脂血癥性急性胰腺炎時,胰腺局部和胰外臟器在多種炎性因子作用下,血漿成分大量滲出,血液濃縮;此時高脂血癥時存在的脂質紊亂,致胰腺微循環障礙進一步加劇,從而導致胰缺血、胰梗塞以及嚴重全身性炎癥綜合征或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嚴重[8,9]。
普羅布考是降脂、抗氧化劑,同時具有抗炎癥反應的作用[10]。有研究表明,普羅布考分子內所含的酚羥基易被氧化而發生斷鏈,結合氧離子形成穩定的酚氧基,從而有效降低血漿氧自由基濃度,減輕氧化損傷[11]。
本實驗通過建立HL-AP金黃地鼠動物模型,檢測MAD、SOD和T-AOC等反應機體氧化應激的指標。MDA的量常常可以反映機體內脂質過氧化的程度,SOD可以反應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而T-AOC則可反應對機體總抗氧化能力大小[12]。結果顯示,普羅布考可以減少MDA的含量,升高T-AOC及SOD 的水平,提示在模型中普羅布考起著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
細胞因子的過度釋放學說是目前AP的機制的熱點學說。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與D組相比,P組細胞因子TNF-α、IL-6在同時間點低于D組,在3 h、6 h、9 h、24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加入普羅布考后血清炎癥介質TNF-α、IL-6水平降低,說明普羅布考有效減輕了胰腺的炎癥。
[參考文獻]
[1] Tsuang W,Navaneethan U,Ruiz L,et al. Hypertriglyceridemic pancreatitis: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J]. Am J Gastroenterol,2009, 104:984-991.
[2] Anderson F,Thomson SR,Clarke DL,et al. Dyslipidaemic pancreatitis:clinical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disease severity and outcomes[J].Pancreatology,2009,9:252-257.
[3] Chang CC,Hsieh YY,Tsai HD,et al. 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J].Zhonghua Yi Xue Za Zhi(Taipei),1998,61:85Y92.
[4] Wayne Tsuang,Udayakumar Navaneethan,Luis Ruiz,et al. Hypertriglyceridemic pancreatitis: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J]. Am J Gastroenterol 2009;104:984-991.
[5] 崔立寶,尹凱,莫中成,等. 普羅布考對早期高脂血癥兔膽固醇相關轉運體以及炎癥因子的影響[D].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19(3):0263.
[6] 周亞魁,揚體雄,何躍明. 高脂血癥性胰腺炎[J]. 臨床外科雜志,2002,10(1):52-53.
[7] SHANG J,CHEN LL,SUN H,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on expression of visfatin of visceral fat in high-fat-diet-fed rats[J].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3(18):551-554.
[8] 吳建新,袁耀宗,徐家裕,等. 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大鼠以生長抑素受體的變化與奧曲肽的治療作用和機制[J]. 中華醫學雜志,2001,81:740-743.
[9] Sakorafas GH,Tsiotou A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 of acute pancreatitis[J]. J Clin Gast roent erol,2000,30:343-356.
[10] 龍峰,段純,何衛恒,等. 普羅布考對高脂血癥大鼠肝脂質過氧化的影響及機制[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21):3130-3133.
[11] Umeji K,Umemoto S,Itoh S,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pitavastatin and probucol on oxidative stress,Cu/Zn super oxidedismutase,PPAR(gamma), and aortic stiffness in hypercholesterolemia[J]. Am J Physi ol Heart Circ Physiol,2006,291:2522-2532.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9)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研究視野。在梳理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現狀,并歸納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點。
關鍵詞 :高等教育國際化;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4
伴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樣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世界呈現出全方位的密切溝通和相互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這種溝通和影響下的必然產物,高校肩負起文化傳承創新的新使命,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
1 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現狀
1.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并沒有“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924年,國際跨文化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簡稱IAIE)在英國倫敦成立,其后協會著手創辦了《Intercultural Education》雜志,專門探討“跨文化教育”的問題。國外學者們的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
(1)對跨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論證。德國的克里斯托弗·烏爾夫(2010)教授曾指出:“對未來的人類而言,有必要在教育體系中引入以和平與社會公正為導向、旨在可持續性的跨文化教育視角”。
(2)對指導跨文化教育實踐理論流派的研究。影響較大的理論流派有:①“文化變遷論”,指出“文化接觸的作用和影響具有雙向性”;②“文化同化論”,以1964年高頓的“ 同化七階段說”、70年代美國社會學者葛瑞利的“同化六階段說”最為著名;③“文化融合論”(20世紀初),主張“在互相吸收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同時,部分地放棄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將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來,從而共同創造一種綜合的、新的第三種文化”;④“跨文化適應論”,即從個體的角度研究在對異文化適應中的心理反應和變化過程;⑤“跨文化交流論”,提出了文化交流的三種不同類型: 第一種是不發達民族向發達民族學習,第二種是將自己的民族文化移植和普及到其他民族中,第三種是平等看待民族文化異同并能相互理解;⑥“多元文化論”(1915),主張尊重各階層、各民族的文化,實現社會的多樣一體。
(3)對跨文化教育在各國的實踐現狀研究。Slgrid Luchtenberg,Philip Hermans,Nektaria Paleologou, Mikael Luciak和Gabriele Khan-Svik,Rosa Maria Rodríguez Izquierdo、Abdeljalil Akkari分別研究了跨文化教育在德國、荷蘭、希臘、奧地利、西班牙等國的現狀,提出了加強跨文化教育的建議。
1.2 國內研究現狀
田雨、張榮華在論文中明確出現了“大學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國內對“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大部分都融入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中,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跨文化境遇”研究。這部分研究著眼于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將視野集中在多元文化背景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帶來的巨大影響。較具代表性的有:方國才;馬進甫;許國彬等;馬艷妮;李遼寧;鄒磊磊等。第二類是對跨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研究。如:付用蘭;林青;張榮華等。第三類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實踐的對策研究。如:李炳元提出,要“通過跨文化選擇、協調、化解沖突和融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第四類是對國外跨文化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與借鑒研究。如:黃志成;陳正、錢春春;趙萱;彭靜敏;徐斌艷等。
總的來說,“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研究相對不足。一是研究的系統性不強。分析跨文化教育的意義、目標、原則的論文較多,而系統地從實踐角度進行的研究較少。二是研究的深度不夠。研究多停留在經驗層面,尤其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多聚焦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層面,對于如何解決好大學生在文化碰撞、選擇、融合中的思想深層問題少有涉及。三是研究的時代性不突出。從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去研究大學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問題的很少。
2 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點
2.1 主動性與互動性統一
與“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經常相提并論的一個概念是“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隨著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漸認識到兩者的本質區別。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張非主流文化能被主流文化被動接納,而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下的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是主動關注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是促進各種文化在社會中平等交融的一種動態過程,即在教育中主動關注不同文化的差異,研究不同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能夠相互理解、共同學習;是通過教育活動在不同文化團體之間發展一種能夠平等共處的生存方式。
2.2 民族性與融合性并存
大學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引導大學生主動接受并理解文化差異,這要求教育過程既要強調民族性,又要兼顧融合性,也就是說我國的大學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留中華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教育環境,發展新的教育途徑來培養大學生的個性和品質。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日益頻繁,人才流動性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強,我國很多優秀學生留學海外,給他國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鮮元素,同時,國外優秀人才也不斷涌入中國,給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2.3 主導性與自構性結合
一方面,大學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實施者應是學校。學校教育對推動社會先進文化發展貢獻巨大,學校通過教學與實踐,不僅教會學生了解自身文化,還教會他們了解他人以及世界的文化與歷史,增強對社會的包容力。以為指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依然應該成為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另一方面,“每一代人對自己的文化都有一個重新發現和理解的過程,每一代人不僅學習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構自己的文化”。開展大學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正是大學生自我價值的構建,其核心是發揮學生對自身文化系統的調適功能,建立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覺性。
綜上所述,充分了解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現狀,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視角把握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應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價值觀的碰撞與交融,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克里斯托弗·烏爾夫.作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一場全球變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0(4)
2 王軍.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論流派綜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3 李炳元.論跨文化教育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11)
4 簡·奈特.劉東風,陳巧云譯.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 黃志成,魏曉明.跨文化教育——國際教育新思潮[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二戰后,新制度主義逐漸成為政治學比較推崇的研究方法,它認為即使制度對政治行為和政治抉擇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但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新制度主義認為需要深層次地考察和分析制度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并將個體行為放在歷史條件中進行考慮,通過運用歸納法形成較成熟的理論,然后再對國際政治展開研究。新制度主義拓寬了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領域,特別是對國際政治學學科研究領域具有重大啟示。
一、新制度主義范式的興起與演進
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科學從對制度的普通研究轉向對制度主義的研究。彼得斯認為,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屬于舊制度主義研究,經過行為主義流行的30年后,新制度主義在政治學中開始興起。新制度主義學者反對把行為界定為政治分析的基礎,用行為去解釋政治現象是不具備說服力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發生在某種特定的制度環境之內的,這種行為才能充分地被理解。因此,有學者大聲疾呼“重新發現制度”“回歸國家”與“回歸制度”,但“回歸國家”似乎并無特別新穎之處,人們不應該簡單地接受制度的一般定義,而應該使其發展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途徑。
二戰結束后,西方社會科學逐漸以美國為重心,歐洲失去了傳統的學術中心地位,在歐洲盛行的歷史分析范式、制度—法律分析范式及哲學思辨傳統也逐漸被重視實證、數量分析方法的科學主義所取代,定性研究和價值判斷在研究中被最小化。經濟學隨著日益強大的經濟領域力量凸顯了其顯學地位,并逐步得到確立,它對其他學科的影響推動了崇尚個人主義和以市場原則的自由文化擴張,并使這種文化發展為新理論范式的基本框架。理性選擇范式就是在這種學術背景下產生的,并發展成為社會科學的主流范式。20世紀中期,行為主義興起并迅速主導了整個社會科學領域,其研究方法形式客觀、中立,論據實證并能近乎精確地解釋政治活動,這是傳統的研究方法無可比擬的,行為主義因其獨特的優勢取得了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話語權。行為主義是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重大革新,但其用科學標準來衡量社會政治現象似乎脫離了實際,暴露出了對社會價值觀的忽視,研究的形式主義和數理語言難以表述的困難,導致其會容易遺忘對歷史與現實問題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各種研究范式開始盡顯其能,取長補短,交叉與融合,逐漸打破了行為主義在各學科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新制度主義是在新制度經濟學在經濟領域巨大成功的影響下,為了矯正行為主義方法中過于關注政治個體及其行為,忽視宏觀和中觀層面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環境因素對結果的影響而產生的。實際上,新制度主義并沒有完全放棄舊制度學派的一些合理“內核”,和舊制度主義學派用靜態眼光看制度不同,新制度主義用動態的眼光綜合分析經濟運行理論、政治行為和制度的作用。因此,新制度主義的興起不是制度分析范式的簡單回歸,而是其向現代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發展。
二、新制度主義的解析
新制度主義最早從經濟學中興起,由于有學者不滿意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主義對于“政治”“國家”“制度”的輕視,將政治的分析片面地建基于個人主義之上,才被引入政治學研究。新制度主義是對行為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反思,其主要內容有:
首先,在解釋社會現象時,在制度因素中結構與人哪個更重要?行為主義強調“人”的重要性,而新制度主義認為對人的獨立影響作用的研究應該放在對社會結構分析的基礎上,這樣才能獲取有力的解釋論證。新制度主義著重分析制度對人的行為、對政策結果的影響,并認為制度約束人類的行為可以促進行為的規律和規范,增強解釋和預測的可靠性。新制度主義認為人類接受制度的約束,同時制度又是人類行為的結果,所以新制度主義必須解釋作為個體的人接受制度約束的原因,不同的解釋促成了新制度主義不同流派的產生。新制度主義各流派認為政治的核心要素包含制度,制度是政治管理和解釋政治現象的有效工具;個體及其行為雖然很重要,但必須把個體放進一定的制度背景中進行分析。
相比舊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在強調制度重要性的同時,更注重分析個體偏好行為,這增強了新制度主義的解釋力。新制度主義豐富了“制度”內涵,制度還包括非正式的結構、慣例和觀念。舊制度主義在方法論上普遍以整體主義為主,而規范制度主義類似整體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是典型的個體主義,歷史制度主義則居中。與舊制度主義相比,盡管新制度主義在發展研究的可傳遞性、可重復性、量化等方面還不完善,但新制度主義更加重視理論的發展和方法論。
按影響力不同,可將新制度主義分為以下三大類范式。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發端于以羅納德·科斯和奧利佛·威廉姆森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科斯認為在制度選擇中交易成本權衡很重要,引起了經濟學中的新制度主義革命,威廉姆森則提出了將交易成本推理操作化,他認為制度環境是政治制度存在的表現形式。政治學中的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源自于對政治制度本身進行交易成本分析。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認為每個政治個體都有固定的偏好,實現偏好最大化是政治行動者的最大目標。理性制度主義視行為為導致政治結果的關鍵因素,建立了理論來解釋制度的產生:相關行動者能從中獲得比其他制度更多的利益。理性選擇范式認為理性個人的選擇和行為動機是自我利益最大化,也是社會運行的基本動力。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最大特征體現在理性策略算計的行動者行為上,強調政治人的理性和穩定的偏好,認為政治的過程是集體行動陷入困境的過程,行動者通過制度安排達到共同獲利的目的。
歷史制度主義是在比較政治學中發展起來的,它保留了舊制度主義對正式制度的重視,接受了關于集團理論的觀點。豪爾和泰勒認為歷史制度主義有四個特征:歷史制度主義廣泛地界定了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強調了與制度的運作和演進相聯系的非對稱的權力分配;在分析制度演進時強調“路徑依賴”和“意外結果”;注重將制度分析和能夠產生某種政治結果的其他因素整合起來。歷史制度主義將現場制度融入歷史環境,強調既有制度中的權力對比關系對新制度的產生所帶來的不公平的壓力,它認為政治結構和制度安排可能導致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歷史制度主義重視將制度分析和觀念等因素結合起來分析問題,在分析微觀現象時缺乏有效性,它不能解釋制度與行為間是否存在因果聯系,不及它在分析宏觀現象時的效用性。
社會學制度主義是從社會學中發展起來的。不少社會學家認為西方的世界文化強調韋伯的理性觀念,即將理性看作實現正義和進步的手段。這種世界文化規則構成了包括國家、組織和個人的行為體,并為其確定了合法的追求目標。世界文化規范也使全球范圍內的組織和行為變得越來越相似。由于他們將這些文化規范和規則稱為“制度”,他們的研究路徑被命名為“社會學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制度概念打破了把基于組織結構的“制度分析”與基于共同價值的“文化分析”分裂的做法,促使兩者交融,強化了宏觀解釋力。社會學制度主義者有效地解釋了無效率制度長期存在的現象,這是前兩者所不及之處。制度不是簡單地規定人們做什么,而是指出在特定背景下人們覺得該做什么。制度不是直接影響個人的策略性計算和行為選擇,而是為行為提供了必備的認知版本、類別判斷和行為選擇模式,影響人們偏好、認同和自我形象的形成,從而間接指導人們的行為。
三、新制度主義對國際政治學的啟示
正是在新制度經濟學的學理支援下,基歐漢在《霸權之后》中發展出了國際機制的功能理論,這部著作“提供一種以制度經濟學為基礎的新的理論視角”。基歐漢的功能理論有力地論證了“制度是重要的”,但仍有其缺憾性。有學者批評說,國際機制的功能理論并沒有解釋為什么一些機制發展為正式的組織,而另一些機制卻沒有。基歐漢的不足被后來的學者們彌補,他們認為,國家在國際關系中所面臨的集體行動問題不止“囚徒困境”,必須創設不同類型的國際機制以滿足不同的集體行動所提出的功能性要求。由于采用了與微觀經濟學相同的行為假定,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能夠從微觀經濟學中輸入理論和方法,如博弈論、公共選擇理論、集體行動理論、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委托—理論等。盡管理性假定受到了認知心理學、期望理論和社會建構主義等多個流派的質疑和批判,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裹挾“經濟學帝國主義”之威,迄今仍是國際制度理論與經驗研究的主流,有助于開拓國際政治學理論研究的新視角,有助于國際政治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發展。
社會學制度主義和國際政治學中的建構主義有某些共同點。社會學家認為社會結構并不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社會所構成的,而是由正在擴張和深化的世界文化所構成的?,F代國際體系被以韋伯的理性觀念為核心的文化規則所主導。這些西方的、理性化的規則通過兩種方式將國家塑造為國際體系下的單位,一種是為國家確定“理性的”目標,如追求“現代性”和“進步”,另一種則是確定“理性的”制度以實現這些目標,如市場和官僚制。社會學制度主義是在美國社會科學傳統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理論假設明確,方法是實證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者通過強調社會規范在國際生活中的力量,為國際制度的獨立價值提供了更具剛性的論證,國際制度會增強,不僅是因為它便于達到帕累托最優,有助于國家以最小成本實現目標,而且認為參與日益增多的國際組織網絡在文化上是必要的和適當的。
國際制度研究在早期階段打上了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義烙印,在研究方法上屬于舊制度主義范疇。行為主義革命的發生和“國際機制”概念的提出為新制度主義取代舊制度主義創造了必要條件,同時又在國際政治學領域形成了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和歷史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就解釋國家、國際組織及國際體系運行的基本邏輯而言,理性選擇屬于“預期結果邏輯”,社會學屬于“適當性邏輯”,但就歷史觀而言,理性選擇和社會學都認為歷史總是有效率的,歷史制度主義則將無效率的歷史帶入研究議程。
1979年《國際政治理論》一書出版,引起了國際政治理論界的轟動。據統計,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理論》已成為美國國際關系理論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著。而該書也使其作者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N. Waltz)贏得了“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創始人”的地位。〔1〕全面了解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對研究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利于理解國際政治中一些重要現象。本文將闡述《國際政治理論》的假設、觀點與推論,并選取針對結構現實主義理論最具代表性又最具爭議的批判進行歸納并做出回應。
一、假設、觀點與推論
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建立起一個國際政治的系統理論。在《國際政治理論》一書中,沃爾茲首先在第一章對規律與理論進行區分,界定了理論的含義并明確了建構理論的重要性。第二章到第四章則對一些流行的傳統主義理論以及系統理論進行了批判,認為兩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犯了還原主義的錯誤。第五章到第六章沃爾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系統理論,而在該書的最后三章,將這一系統理論運用到經濟、軍事和國際事務管理中。下面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假設與觀點,并集中解釋為什么沃爾茲忽略國家、個人兩個層次,而著重關注國際系統層次作為其建構理論的基礎這一問題。
(一)前提假設
結構現實主義的最重要假設便是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這也是現實主義者的一個共同假設。這一假設主要吸收了霍布斯關于“自然狀態”的論述和約翰?赫茲所提出的“安全困境”的概念。正是在這一假設下,沃爾茲認為,在國際政治的自助系統中,國家間關系的本質是對抗與競爭,合作很難達成。首先,國際無政府狀態解釋了為什么單元層次因素沒有發生任何重大變化,但戰爭和沖突的發生仍然同主權國家的存在有關;其次,國際無政府狀態揭示了為什么國家的對外政策不能以普世的道義原則為基礎,而必須以維護國家在國際權力分布結構中的相對實力地位為首要出發點的根本原因。〔2〕國際無政府狀態的假設是沃爾茲在體系層次上篩除國家與個人因素,而只關注國際因素的基礎。
(二)體系層次
采用還原法來建構國際政治的系統理論是沃爾茲大加批判之處。所謂還原法,其實質就是通過研究各組成部分來理解整體,只關注單元層次的因素。由于沃爾茲想要建立的是關于國際政治的系統理論,因此他強調“研究的是在國際層次上,而不是在國家層次或個人(人性)層次上起作用的力量”?!?〕雖然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不同地區的國家在不同時期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但國際政治仍然保持著高度的恒定,相同的事件(比如戰爭)無休止地重復發生。因此,單單從個人或國家的單元層次來尋找解釋國際政治的原因是不足的,在此之上必然存在“某種能夠影響結果的約束力量”?!斑@一約束力量可對所有自變量施加作用,而且隨著系統的變化,其作用方式也隨之變化”?!?〕這是沃爾茲在建構理論時去除了國家和個人兩個層次的因素,而單單保留國際層次因素的最主要原因。
(三)結構概念
沃爾茲認為在國際政治系統內包含兩個要素。從一個層次來說,系統包括一系列互動的單元;從另一層次,也就是在國際層次上,系統包括一個結構。系統的結構便是充當了約束性和分配性的因素,在各單元行為體的互動中產生,又對單元層次的行為產生約束。結構概念的明確界定可謂是結構現實主義最突出的成果。沃爾茲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對結構進行了界定:國家在系統中的排列原則、不同單元的特定功能(在無政府狀態的系統中,由于該系統是由同類單元構成的,其功能具有同一性,因此這一標準不具有意義)、單元間能力的分配。在這樣一種界定下的結構是一種選擇器,而非行為體。結構通過獎勵某些行為,同時對某些行為進行懲罰來進行選擇。結構本身并不能直接導致某種結果,而是間接地影響系統內的行為。
以上是從理論假設、研究層次、分析架構這幾大重要層面概述了結構現實主義的主要內容。為構建起一個系統的國際政治理論,結構現實主義的核心就是單獨挑出國際系統層次作為其建構理論的基礎。字里行間,讀者可以感受到其巨大的解釋魅力,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可謂是為國際政治理論界做出了巨大的學術貢獻。第一,在現實主義發展方面,結構現實主義與傳統現實主義既一脈相承又更為嚴密。沃爾茲用結構要素彌補了傳統現實主義在國家行為動機(國家利益)闡述上的模糊性;用安全取代權力最大化作為國家追求的目標。第二,在理論建構方面,沃爾茲借鑒了埃米爾?涂爾干的社會學觀點與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觀點,第一次將結構這一體系層次因素同國家和個人的單元層次分離開來,從而建立起一個高度簡潔、科學的系統理論,以解釋國際政治中具有連續性的現象。作為一個極富批判精神的開創者,沃爾茲對傳統的還原法、行為主義進行了批判,從而推動了國際政治理論科學化、系統化的發展。第三,在政策指導方面,盡管沃爾茲并不致力于構建外交政策理論,但結構現實主義為國家的行為描繪了一幅廣闊的圖景。只要美國仍然以增強國家實力與影響力作為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結構現實主義無疑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為美國的外交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導。
二、對于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批判
自《國際政治理論》問世以來,其受到的批判之聲可與贊美之聲相較。由于學者從各自的理論視角出發,批判的種類之多難以在本文全部闡述。因此,本文選取最具代表性又最具爭議的針對結構現實主義理論高度簡約型的批判進行歸納并做出回應。另外,筆者按照主流與非主流理論的批判進行分類,并將主要闡述更具影響力的主流理論批判及其發展趨勢。
(一)針對理論高度簡約性的批判與回應
第一,結構現實主義的解釋力有限,它無法對國際政治別是外交政策中的許多現象做出解釋以及預測,尤其是對于冷戰結束的預測失敗。
這類批評是出于對系統理論功能的模糊不清。沃爾茲在《國際政治理論》一書中反復強調,系統理論解釋的是經常發生和重復出現的現象;它解釋的是跨系統的變化,而非系統內部的變化。由此,沃爾茲將國際政治理論和外交政策理論嚴格區分。外交政策理論是國家層次的理論。它預期不同的政治實體將如何因應外部的壓力。而國際政治理論只是對國家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做出解釋,它告訴我們各國政策必須應對的國際環境是什么。因此沃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不要求對國際政治現實的解釋與預測面面俱到,而追求一種高度的宏觀化、簡潔性,相信現實不會與理論一致,理論越是遠離現實,越是精簡越具有解釋力。
第二,在建構國際政治理論時,只將國家,尤其是大國作為單元行為體,而忽略個人、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的作用。這類批評主要由新自由主義學者提出。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和約瑟夫?奈(Joseph S. Nye)認為,國家不是唯一的行為體,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都是重要的行為體,現代國家權威的非中心化導致國家之間“多渠道接近”。〔5〕
值得注意的是,沃爾茲建構其理論的一個前提假設是承認國家不是而且從來不是唯一的國際行為體。但是界定結構的不能是活躍于其中的所有行為體,只能是主要行為體。這其中包含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國家是構成國際政治分析單位的合適單位?第二,在各類國家中,為什么建立國際政治的普遍理論必然要以大國為基礎,而非小國?對于第一個問題,沃爾茲解釋道,首先,國家的存在相當穩定,消亡率低。其次,盡管非國家行為體的活躍程度與影響日益上升,但其實力仍不能與國家相匹敵,更不必說超過大國。再次,由于每個國家都擁有主權,即在處理內外事務上擁有自主性,因而國家是一種同類單元?!?〕而對于第二個問題,沃爾茲則簡潔地指出,主要行為體的行為以及互動對所有國家或公司命運的影響要遠遠大于次要行為體的影響。由此,對于兩個問題的回答,沃爾茲將其他行為體全部篩除,只留下國家作為研究的唯一單元行為體。
以上的幾類批判其實可以總結為對于結構現實主義過于簡潔的一種批判。由于沃爾茲追求國際政治系統理論的高度簡約性與科學性,他將主要的關注點放在體系層次,忽略了來自國家內部以及個人對于國際政治的影響因素,因而難以“面面俱到”。針對以上的批判,筆者認為,國際政治學界應鼓勵多種理論的存在與發展,不同種類的理論關注不同的研究領域,致力于不同的解釋目標,不應對某一理論過分苛求。而在國際政治理論(體系層次)與外交政策理論(次體系層次)的分類方面,筆者認同沃爾茲的區分。這樣既有利于追求國際政治理論的科學性、簡約性,也能兼顧對于國家內部以及個人因素的研究,從而實現國際政治理論界多種源流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繁榮盛況。
(二)主流理論的批判與發展趨勢
綜合國際政治學界對于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批判,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來自非主流理論的批判,第二類是來自主流理論的批判。非主流理論的批判集中表現為第一部分中所歸納的幾類批判。筆者認為非主流理論不能與之對壘,原因在于大多數非主流理論只是從次體系層次出發,與結構現實主義的體系理論建構并不在一個層次上。對此,新自由主義學者也承認非主流理論提出的深刻見解,但基本上把非主流理論稱之為“非客觀的”和“非科學的”。因此,主流理論學者對這類批評不予重視,也很少做出回應。〔7〕
來自主流理論的批判主要集中于新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兩大理論流派。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國際關系學理辯論在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展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歐漢和奈的理論與結構現實主義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以現實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去構建國際體制變遷的結構模型”,試圖提高結構現實主義解釋國際體制變遷的能力。〔8〕從兩人加以改造后的“結構研究計劃”來看,他們同樣致力于發展一個高度簡約的國際政治的系統理論。在國際政治行為體的核心爭論上,遵從了世界政治的主要行為體仍然是國家這一假定,只不過更加強調非國家行為體、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及跨國家的和跨政府的關系。由此可見,新自由制度主義對結構現實主義的批判,顯示出二者在某些方面逐步走向趨同的趨勢。其重要意義更多的在于承認結構現實主義的合理部分,同時促進了國際政治系統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90年代中期以來,建構主義進入國際政治的主流理論。由于建構主義打破了之前國際政治學界關于無政府狀態先定的理論,因此建構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圍繞因果關系和建構關系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叭绻到y結構從一開始便是自定義的東西,它是不會產生動因的”?!?〕這一新的批判與之前學界的各種批判呈現大不同的態勢,也為國際政治理論學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結論
在《國際政治理論》一書中,沃爾茲通過批判在國際政治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的不足之處,建構了一種比早期現實主義者更為嚴密的國際政治理論。在將單位層次同結構要素(體系層次)嚴格區分的同時,也指出如何將兩者聯系起來。同時,沃爾茲也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檢驗,并提出了兩極穩定論的推論。正是由于沃爾茲在國際政治理論開天辟地的創新研究,贊美與批評并存,主流理論與非主流理論競相向結構現實主義發起了挑戰。必須承認的是,結構現實主義也存在自身的弱點。作為一種理論,不能要求其在解釋和預測的能力上面面俱到。批評本身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推動國際政治理論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