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設計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集約型;居住綜合體;功能組織;交通流線;空間
一、集約型居住綜合體的概念
集約型居住綜合體屬于居住綜合體范疇,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規劃卷)》中對“綜合體建筑”做如下的定義:“綜合體建筑(building complex)是指由多個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間組合而成的建筑,……它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單體式,即只有一座建筑;一種是組群式,有多座建筑物?!眳⒄铡熬C合體”的概念,可以認為“居住綜合體”是指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并由多種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間組合而成的建筑單體或建筑群體,各功能之間優化組合,滿足多樣化生活的需求。
對該定義加以分解,可以看出:①集約型居住綜合體是居住綜合體中的一種,以居住為主,還需要包含多種城市功能,如商務辦公、酒店、商業、休閑娛樂、會展以及縱橫交叉的交通及停車系統的居住建筑群體。從定義中的“復合型”一詞可見,各種功能并非簡單地并存,而是相互作用、互為價值鏈的。②“體現高密度開發”是對“集約型”一個方面的解釋,其強調高強度開發、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旨在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和資源的浪費,以求在更大的范圍內保護生態環境,創造適宜的人居環境。③“街區型”指集約型居住綜合體具有街區的特點,通過街區實現與外部城市空間的有機結合、與交通系統的有效聯系,并且營造“街區型”的開放人居環境,延展了城市的空間價值。
二、集約型居住綜合體的主要特征
(一)區位上的高可達性
由于集約型居住綜合體是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而非單體建筑本身,所以其強調土地的綜合開發,旨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合理解決更多人口的居住、生活等城市問題,所以區位上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區、次級中心區、城市CBD、新城市中心區等一些密度較高的地段及區域。從能源節約的角度看,這些區位集中了大量的辦公人員,為了不加劇城市的交通壓力,更應大力發展及建設相應的居住建筑。
(二)組群式的高密度居住形態
高密度開發具有保護土地資源和降低能源消耗的雙重意義,集約型居住綜合體追求節約資源、避免“攤大餅”的模式與高密度開發存在著對應關系。在我國土地面積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信息化與城市化時代,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對策,用現代化技術向高空獲取空間是一種必然的手段,這也決定了集約型居住綜合體的高密度的居住形態是必然的。
(三)功能的網絡化
“功能的網絡化是以地面為基準對各種空間進行水平面和垂直面的綜合開發形成協調有序、立體復合的網絡群組,功能的網絡化模型是對傳統的城市功能組織模型(二維樹形結構)的發展和修正。它綜合體現了現代城市多元集約與高效的需求。”
三、城市對集約型居住綜合體的設計要求
(一)功能組織與布局
集約型居住綜合體的功能是以居住為主,且包含多種其余城市功能。功能的網絡化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對傳統二維的城市功能組織模型的發展和修正,多種功能的優化配置可產生1+1>2的激發效益,滿足人在有限時間內的多種需求。
1、節約省地的布局模式
集約型居住綜合體對土地的開發強度較大,在功能布局中,除留出必要的廣場、庭院以及疏散的場地外,經常會出現建筑滿鋪基地的情形,建筑的占地密度及容積率均較高。在南京中泰國際的設計中,建筑密度達到59%,容積率達到6.3,建筑布局采取院落圍合式;而較高的建筑密度并不意味著降低綠化率或減少室外活動空間,其只是將綠化與室外休閑空間抬高到了空中――往往位于裙房之上,中泰國際的裙房屋面為空中休閑花園,對應的塔樓位置為面向花園的會所、餐飲業等。該居住綜合體的功能組織其實是在三維坐標體系中進行規劃布局,“節約省地的布局模式”言外之意也就是布局模式從二維轉向了三維。
2、內外有別的空間環境
集約型居住綜合體作為街區型城市居住建筑群體,對“外”是形成清晰的街道界面,將需要有對外開放性的功能布置于沿街界面上,如商業、餐飲、辦公樓的出入口等,對內則營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舒適的居住院落空間。在國內諸多小區的設計中,通常引入一條“內街”將辦公區、商業區與居住區劃分為內外有別的空間環境,如北京SOHO現代城、深圳萬科四季花城等,均是在水平方向、二維層面上區分“內”與“外”。由于集約型居住綜合體立體式布局的特點,“內”與“外”也會在豎直方向、三維層面上加以區分,如南京中泰國際四層的空中花園之上為“內”,下部商業為“外”,“內”與“外” 其實只是相對而論。
3、高效利用的城市資源
集約型居住綜合體在開發建設中,其公建配套設施的建設可根據周邊情況,采用“取長補短”的配套方式,一方面利用周邊現有的城市資源,另一方面補充完善一些服務功能,相互依存、相互開放與城市互動。該類居住綜合體具有街區型住宅區的特點,注重與城市的有效結合,住區的配套服務功能是通過街區之間的共享來實現的,而不是每一個街區內的自我完善。街區價值的提升將同時帶來城市價值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多樣化生活的營造。
(二)交通流線組織
1、步行系統與城市的接口
居住綜合體內的步行系統與城市接口包括地面人行道、城市廣場、地下通道、過街天橋、商業街等。由于集約型居住綜合體沿街界面所具有的開放性的特質,從地面人行道、城市廣場等二維層面均可直接進入居住單元內,這是較簡單且普遍的設計方法;而在一些城市與建筑一體化設計的案例中,可由過街天橋、商業街、地下商業街等接口直接通往居住建筑。
2、車行系統與城市的接口
綜合體的車行系統與城市的接口,按銜接方式分平面和立體兩種。平面接口方式容易理解,機動車輛直接從二維層面進入居住區域。出入口的設置要以城市道路性質為依據,車速高、通行頻率高的城市一級主干線道路上不宜設主要出入口及服務口;若迫不得已而設,則建筑基地內應布置較大的廣場空地作為緩沖區。立體接口是指銜接空間出入口以立體交叉的形式與城市道路相接。
3、與城市交通樞紐的結合
對公共交通的倡導是集約型居住綜合體與城市有機融合的重要設計原則,相應的,建筑與城市交通樞紐相結合能夠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這既是城市的需要也是建筑的需要。綜合體建筑產生的人流及物流量極大,靠近交通樞紐建設或與其結合建設,可有效地縮短人流、物流的交通距離,提高設施利用率,減輕對周圍城市交通的壓力。集約型居住綜合體與城市交通樞紐的關系,主要包括“與交通樞紐相結合”和“與多種交通樞紐相連接”。
(三)空間組合
由于綜合體建筑功能構成的復合型和復雜性,使得其空間構成類型也十分復雜,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空間之形式。從不同角度研究其空間構成會有不同的分類,如從領域性角度,可以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私密空間;從功能角度可以分為居住空間、辦公空間、商業空間、休閑空間等;從空間方向性角度可分為水平空間、垂直空間等等。雖然本文強調集約型居住綜合體所具有的多種功能復合化的特點,但是也非常注重社區人文環境的營造,重在挖掘集合居住文化的深層內涵以及空間領域性的劃分。顯然,居住、辦公等屬于私密空間,街區級道路、空中庭院等屬于公共空間或者半公共空間,這種公共空間或半公共空間的設計是集約型居住綜合體的魅力來源,是綜合體空間組織的核心。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探討
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是為消除水害和開發利用水資源而修建的工程。按其服務對象分為防洪工程、農田水利工程、水力發電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環境水利工程、海涂圍墾工程等。可同時為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多種目標服務的水利工程。當前在農業發展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應用較常見,在農田灌溉中只有修建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才能可以很好且有效的控制水流,在防止洪澇災害,并進行農田水利澆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農民生活和生產中對水資源的需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設計過程中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雙重的,具有一定的兩面性,對于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作為農田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者要及時進行修正和解決;對于有利的影響應更多的擴大其所產生的效應,以更好的促進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的科學建設。
一、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當前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中科技含量、水平較低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廣緩慢是目前我國農村小型農田水利設計的現狀,存在“三低一高”現象:“三低”主要指:一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將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三是科技轉化成果普及率低。“一高”主要是指: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方面往往存在投入較高的問題。
2.當前農業生產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者在捕捉市場信息,市場發展方向上能力不足
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方面,有效捕捉農業市場市場信息、捕捉農業市場發展方向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只有有效的做到這一點才能根據農民和市場的需要切實的設計出適合當前農業發展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以更好的實現“低成本、高產出”的農業生產、發展目標。
3.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方面工程建設設計者存在創新意識不強
農村經濟發展速度不快、發展質量不高,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與利用不能充分實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部分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者的思想還不夠解放,觀念還不夠更新,創新意識不強,這一點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者群體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主要表現:一是“舊”,即意識、觀念、知識陳舊,二是“靠”,即自力更生、開拓創新精神不強, “等、靠、要”思想還存在,發展的精神動力不足。三是“怕”怕這怕那,經濟意識、風險意識不強。四是“懶”,即缺乏發展和創業的激情,照搬一些大型農業水利工程的設計案例,不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做出相應改進,直接要過來,缺乏創新意識,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些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都在一定程度的影響著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中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普及以及充分的利用,最終影響著我國農業農田的優質高產和增收。
二、針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解決建議
1.運用科技創新,設計建設新型生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
對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來說,是一門嶄新的科學研究,也同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科技創新舉措,應考慮到多方影響的因素。為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設計、施工中所產生的科技創新問題,工程建設必須在服從生態經濟區域的整體性規劃建設的基礎上,從系統的思想規劃出發,按照科學水利工程設計專業原理和農田發展建設原理及農業學建設專業原理,并運用現代科技研發的成果和現代水利工程施工的設計與策劃手段,尤其是利用好生態水利工程這一重要建設性創新提案,和傳統水利工程設計、建設有效經驗的結合,使之獲得較高的生態效益、農業經濟效益乃至社會效益。應用現代工程建設的科技創新設計解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中的問題,不但可以獲得較好的生態經濟效益,還豐富了農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理論和生態工程設計建設的專業理論。促進當前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的生態化、高效化、智能化,達到既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又完成了農田水利工程促進農業發展的經濟建設目標。
2.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方面,管理者要針對其設計方面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政策和機制
針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者對農業市場信息捕捉能力不強、對農業發展方向掌握不清的問題,農業生產管理者要完善農業投入機制,讓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者可以通過農業投入機制的變化切實的了解當前農業市場的發展方向,并以集體和農民投資為主體,以利用外資和吸收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加大支農投入的機遇,促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設計方面具備大量資金支持,有助于農田水利工程設計的科技創新。同時,堅持圍繞道路要“暢”、農田水利要“興”的目標,修好路、護好渠,把農業基礎設施筑得牢牢實實。實行財政資金與其他資金相結合,從而全方位地加強對農業的資金支持。建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的農業科技培訓網絡,培養一支素質較強的農田水利設計隊伍;采取措施穩定農科推廣隊伍;并在小型農田水利設計方面注意抓住人才,建立發展農村民辦技術研究會,實現普及科學技術為目的,實現“一帶多”建立一批專業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技術研究會,以求更好的服務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
總之,農業作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產業,是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道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視。要想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加強農業的資金投入,還要加強科技力量的支持,特別是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方面,在政府方面,增加其財政補貼的同時也要加強高新科學技術的支持。在設計者方面,要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者的觀念革新,在設計中利用好當前先進的高新技術,并堅持生態環保、可持續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計理念,在追求農業增收經濟效益的同時,維護農業發展的生態效益,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科學、可持續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史明昌;王玉;徐曉桃;許永利;黃兆偉;雷章.《GIS在水土保持規劃設計中日?;瘧猫D―流域空間信息服務》.[A].中國水土保持學會規劃設計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張玉平;遲海龍.《農田水利灌溉高級應用軟件研究與開發》.[A].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信息化專委會2010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一、新課程標準的再回顧。
新課程標準和其反映的先進理念,我覺得概括起來講,就是我們一線教師要把握四點。
第一, 要樹立新的課程觀。
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而現行的課程與教材又不適應推進素質教育和當前時展的要求。新的課程觀也就應運而生,它與舊的課程觀的最大差別是,舊的課程觀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課程結構又過于重視學科本位,學科過多又缺乏整合,教學內容難、繁、偏、舊,缺乏與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新的課程觀則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和諧并全面的發展。因此,舊、新課程的轉變反映了從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變成強調要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進而獲得知識、技能,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新課程關注:
1、哪些是要讓學生獲得的終身必備的知識與技能;
2、從過去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而更多地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這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問題;
3、最為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促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第二、要建立新的教材觀。
舊的教材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科書則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媒介,教師和學生都死摳“教科書”。新教材觀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教科書、媒體,都是保證學生學好的環境。教科書已不是知識點的代名詞了,網絡系統支撐的龐大知識世界及不斷的新發現為學生提供了無可限量的知識資源,教科書只不過是諸多媒體中的一個。即過去的“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教”。與此相應的,教材要服從、服務于教學目標,這就有必要對教材進行整合,即我們教師要學會編書。另外,除教科書教材,還應包括其他的視聽教材、現實教材、電子教材、圖書教材等。
第三、要建立新的教師觀。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改變并不斷更新;教師的角色即功能也要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教書匠、知識的傳播者,而應是專家型的教師。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具體表現在兩方面:(1)、教師應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處于信息時代的當今社會,全部知識靠老師傳授根本不可能,而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開發,獲取知識的渠道更趨多元化。教師無疑應在培養學生如何獲取知識、如何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據學習的需要處理加工各種信息等方面下工夫。(2)、教師應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要在學生前進的道路上,不斷設置更高目標并引導學生前進,還要成為學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新課程本身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創新,其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新問題,這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所不能解釋和應對的,教師必須通過實踐逐步予以解決。這樣,新課程設置的目的才能達到,教師也才能在教學發展中發展自己。
第四、要建立新的學生觀。
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在學生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基礎上,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是裝知識的容器;而新課程實施的靈魂就是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挖掘、發展。學生需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師生之間也需開展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對話,達到共同探討、研究的目的,教師無疑是在起疏導作用。
二、傳統的教師備課特點及分析
傳統的教師備課,是教師所作的課前準備。它一般包括鉆研和組織教材、了解學生、選擇教學方法;此外,還要準備有關教具和設計板書等。備課分為學期(或學年)備課、單元(或課題)備課和課時備課三種。其中的課時備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案,它在上每節課之前預訂,是對每節課的設計,是教師講課的依據,直接關系到課的質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課題、教學目的、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有的還列有教具、板書設計和課后自我分析等項目。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的教師備課有如下淺層次的特點:第一,它是教師上課前所作的準備;第二,它包括鉆研與組織教材、了解學生、選擇教學方法和準備教具等一系列環節;第三,傳統備課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教案,即備課情況以文字來表達;第四,它的內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變的,有其擴展和發展余地。
傳統的教師備課,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是教師上課的課前準備。無疑,其形式——教案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課前準備情況,記錄著教師的教學軌跡,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這也正是我們學校領導檢查老師教案的依據。其用心可謂良苦,但往往問題也就出在這兒。據專家統計,中小學教師的無效勞動大約占了其勞動總量的50%,而在這其中,備課又是牽扯他們時間精力最多的一項內容。經我多年的觀察也發現,教師的無效勞動大多表現在七個方面:常規項目多,重復工作多,作業批改多,編造材料多,參加會議多,應付檢查多,重復培訓多。在這“七多”中有“四多”都和教師的教案有關。傳統備課的表現形式主要就是教案,在教案上講究也就多了:對教案的要求是課型齊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具、教學過程、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板書設計、時間分配等項目要填寫齊全,每節課后要寫教后記。最要命的是每個教案要寫日期,表示過期作廢,年年要從頭再來,做重復工作。而領導是“周查月評”。這些材料,做不過來就補,就應付,就抄,就造,教師疲于應付。其危害可想而知。新課程要求我們樹立新的教師觀、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但不管哪一“觀”,都離不開教師埋下頭來潛心研究,并不斷給自己充電,充實發展自己,否則根本適應不了新課程的要求和新課程實施后帶來的日新月異的教學新變化。在這樣一個新形勢下,老師的負擔更重,問題無疑會變得更加嚴重:哪來的時間可供浪費?處在傳統觀念和新課程理念夾縫中的教師又該如何備課?
問題是誰造成的呢?管理中的因循守舊,不信任教師,將備課理解為寫教案固然是一原因;但舊的傳統備課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捌渲饕憩F形式就是教案”只是淺層次的表面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放在下面與現代教學設計對比起來講)。這也就構成了現代教學設計要取代傳統備課。轉貼于
三、現代教學設計的特點及分析
現代教學設計并不是對傳統備課的全盤否定,而是與傳統備課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著一定的歷史繼承性:都是課前的教學準備,有各自的具體環節,包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過程,考慮采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必須形成一定的教學實施計劃,有自己的教學評價,也都涉及到文字記載等。
但現代教學設計又不同于傳統備課,脫破了其形式和要求,實現了教學設計的現代化、科學化和規范化,體現了新課程精神和要求,是教學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現代教學設計廣泛地運用了現代教育理論和科學技術成果,實現了教學從自發的經驗型向自覺的科學型的轉變。
傳統的備課即編制教案,往往是教師個體或群體教學經驗的產物,教師缺乏教學的系統性?,F代教學設計大大地拓寬了備課的理論和技術基礎,把與教學相關的各種理論都廣泛地運用于教學設計之中,因而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在這里,教學設計遵循一般的模式。其過程由一些基本要素或主要環節構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和八個基本要素,列表如下:
組成部分 教學設計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主要環節)
教學目標設計 ①教學對象分析
②教學內容分析
③教學目標編制
教學策略設計 ④教學內容的順序編排
⑤教學方式與方法
⑥教學媒體的組合與運用
教學評價設計 ⑦形成性教學設計
⑧總結性教學設計
(二)、現代教學設計擯棄了“教學為中心”和“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全新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備課中,教師是為了方便教學,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設計教學方案,教師自始至終扮演著操作木偶的演員角色,而學生只不過是木偶。學生沒有較多的主動性,更談不上有創造性。
現代教學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一系列先進的教學理念。從教學的價值觀上,它倡導“一切為了學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始端,又是教學過程的終端,始終是教學過程的主體。 從教學的倫理觀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學生”,把其看成是教育的本質和原則,看作是實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從教學的行為觀上,它主張“全面依靠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教學設計不是為“教”而進行的設計,是一種真正地為被教育者的“學”而設計。
(三)、現代教學設計突破了傳統的單向式的教學程式,把教學過程看成一個多向的師生互動、共同提高的過程。
傳統的教師備課,把教學看成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單向活動過程,不能全面反映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關系?,F代教學設計真正體現教學相長原則,它把教學過程看成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學生間、師生間交流、交往、共同提高的互動過程,構成了多向性的信息交流網絡。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要體現高尚的師德,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選擇、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潛力,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合作中學習,學會學習。與此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四)、現代教學設計要體現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激勵導向的評價觀。
評價是現代教學設計的不可或卻的重要環節,對教學設計本身也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這種評價觀,有以下基本功能:一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特別強調的是,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在語言、數理邏輯等方面潛能的挖掘和發展;它建立了多方面的發展評價項目并及時改革評價的方法,力求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潛能;它關注個體的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二是調動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積極性,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設計水平和各種教學能力;徹底拋棄傳統備課給教師帶來的消極被動感和厭惡感。
(五)、現代教學設計適用的范圍更寬,運用的資源更豐富,手段更先進。
(遼寧東煤基本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112)
【摘要】伴隨國內工業的迅速發展,許多生產安全事故也頻頻見諸報端,尤其是在煤炭行業。為了全面提升煤礦井下作業的安全性,全面數字化的瓦斯監控十分關鍵,需要將電子信息遠程化系統應用至瓦斯監控系統中,保證安全救護的高效運作。所以,本文文介紹了構建瓦斯原廠聯網監控系統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分析其重要功能,并闡述數字化瓦斯遠程監控應具備的設計要求。
關鍵詞 瓦斯;安全監控;數字化
作者簡介:李成祥(1964.09.26—),男,遼寧人,本科,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為煤礦建設。
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遠程監控技術,聯網監視系統主要應用于煤礦井下作業的安全監測。聯網系統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即煤炭井下作業采集系統、采集傳輸系統、煤炭井上處理系統。當前,隨著國內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在煤炭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多種參數對井下作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能夠快速有效的處理井下安全事故,保障地下施工作業人員的安全。
1瓦斯遠程聯網監控系統的構建
1.1瓦斯監控系統的組成要素
瓦斯煤炭監控系統主要有四個部分組成,主要有:傳輸器系統,瓦斯井下數據分析系統,信息傳輸系統,地上瓦斯信息控制機處理系統。每部分在系統中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于地上系統而言,主要包括打印機,顯示器,主機等基礎設備。井下設備作為收集數據的終端,其主要設備為89C51 型單片機。此類設備內安裝有隔爆和本質安全電源,在低濃度瓦斯的條件下也可以施行正?;╇姟鞲衅黝愋蜑镵G9701型,此種傳感器在第一時間內監測到瓦斯的含量。將實際的瓦斯濃度以數字的形式進行顯示,隨后將其大小傳輸至整個模塊中。此類瓦斯傳感器功能較多。除了一些基本功能外,可以將現場的斷電信號進行輸出,增強了數據傳輸的有效性。
瓦斯監控系統的結構為樹形,以便在井下安裝。同時,在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將這種樹形結構進行拓展,即將瓦斯系統轉換為一種多級分布系統。地上模塊與地下模塊的連接只是通過一根電纜就可以完成,將地下各個模塊以并聯的方式聯接至電纜中,以此來實現正?;膫鬏?。
1.2瓦斯遠程監控系統的要求
1.2.1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與保真性
在數據傳輸的過程中,要將安全性與保真性放在首要位置。信息安全在網絡中凸顯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樣對井下作業的安全生產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井下作業的具體情況,建立一套完善的瓦斯監控傳輸網絡。同時,考慮到實際的系統運行成本,一般采用專線接入的方式,使用SHD 傳輸平臺來使相關信息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1.2.2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穩定性
除了上述安全性與保證性之外,要使用E1線路以此保證各個節點間能夠實現互聯,同時傳輸線路中的各項誤碼率較小,使數據能夠在系統內穩定的傳輸。利用DSH數據傳輸平臺,可以提升數據的傳輸速度。如果第一傳輸平臺出現故障,那么系統將會啟動第二傳輸平臺。
1.2.3發揮B2112傳輸平臺的作用
對于遠程數據傳輸, B2112傳輸平臺能發揮非常好的功能。此種平臺的主要特點為模塊化。如果某個板卡或端口出現故障,系統可以使用另一模塊進行替代,這樣就可以提升了整個系統的安全與穩定性。在電源系統中,可以使用雙電源模塊進行系統性的混插。如果整個模塊出現問題,但是系統仍然可以正常化運行。
1.2.4實現傳輸系統數據的延展化
對于計算機遠程聯網傳輸系統來說,需要應用一些基本的模塊對數據監控系統進行設計,組建多種配置口延展方式,保證數據傳輸模塊與網絡巧妙結合,進而使整個瓦斯監控系統與網絡聯系有效的聯系在一起。
1.2.5保證監控系統網管的集中統一
對于井下數據采集系統而言,主要應采用集中統一的網管。如果網管與整個傳輸監控系統聯系在一起,就能實現遠程設備帶動內網管,提高數據傳輸的安全性。此外,應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可降低整個煤礦企業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資金投入。
2瓦斯遠程監控系統的功能介紹
當前,隨著國內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等在煤炭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于瓦斯遠程監控系統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2.1全面有效的收集煤炭井下作業的相關瓦斯數據
對于煤炭井下監控系統,計算機可以利用瓦斯傳感器將井下出現的不同瓦斯情況進行分類。隨后根據收集的相關數據,進行數據間的相互轉換,將這些數據進行處理,進而制定相關的解決措施。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瓦斯傳感器獲取的數據可作為一種物理參數,結合井下工作的實際特點,計算出實際瓦斯傳感器數量。
2.2完成瓦斯數據的預處理
進行此項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數據傳輸的噪音,以此來獲取更為有效的信息。預處理同樣也屬于信息凈處理。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多余,冗雜的信息及時地進行清除,以此來保證整個數據傳輸的過程中高效性。在此項處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退化現象。如果出現瓦斯事故,系統就會出現較多的干擾因素,各種數據在單位中得到進一步顯示。所以,如果影響因素確定,在應用模式識別前需將數據進行預處理。
2.3判斷瓦斯的閥值,測算數字量信號
此功能也是監控系統的核心功能。在一般情況下,通過空氣中分布的瓦斯就可以確定瓦斯的閾值。通常,空氣中瓦斯的含量在5%-12%時,就可能會引起爆炸。所以,瓦斯的最大值應為5%。應根據計算機遠程瓦斯監控系統,對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處理,并將多種數值作出比較,以此來保持數據間的暢通。另一方面,將瓦斯傳感器獲取的數據與最大閾值進行對比,得出一些基本的數字量信號,增強對象的識別能力。
2.4歸類識別對象,方便進行分析決策
在監控系統中,有一部分可以利用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將識別的對象進行歸類,并根據神經網絡進行訓練得到實際的決策規則。隨后,將決策規則中的一些被識破的對象作出進一步分類,將實際瓦斯的最大值與數字信號進一步的分析處理。這樣就可以獲得實際的井下瓦斯是否超出標準,一旦確立超出標準的情況,就應當立刻采取相關措施,保障煤炭井下作業的安全。
3瓦斯遠程監控的數字化要求
3.1瓦斯監控系統傳感器的節點設計
系統傳感器主要分布在井下,不同的構成部分能夠分別進行有效、合理化的控制。從內容上來說,系統傳感器主要有控制及通信傳輸系統、瓦斯傳感器系統、電源系統。此類傳感器為KG9701型,即便在3V的電壓下也能判斷井下的環境,確定瓦斯的閥值,同時還具備自動化調節功能??刂埔约巴ㄐ疟O控系統為JENNIC-5139 模塊,此模塊在待機狀態下的電流可以達到30uA,并應用嵌入式的(下轉第362頁)(上接第351頁)模塊,將多種模式結合在一起,把瓦斯含量的模擬信號可以轉換為數字信號。而系統傳感器可以準確地監測出井下溫度,如果超出預定設定的最大溫度,系統將會自動報警。同時,地面模塊中的UART將CAN聯系在一起,同時也具備其他多種的功能。
3.2瓦斯監控系統模擬量輸入通道設計
模擬量轉換是在應用多選一方式進行操作模式,進而可以完成整個模擬樣的采用。根據CD4067多路轉換器的原理,將多路模擬進行轉換操作。此種模擬器應用的電流較小,這樣就將電導阻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對于瓦斯監控系統,系統模擬器信號為SHA1144。此種轉換器主要包括兩部分,即數字芯片與模擬芯片。對于數字芯片而言,它們分別為邏輯控制電路、逐次比較邏輯寄存器等。對于模擬芯片而言,其原理主要是應用12位單品而組成一種數字信息轉換器。
3.3瓦斯遠程監控系統中數據庫設計
在對遠程數據庫進行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井下作業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要考慮到實際運行情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數據庫設計合理性與安全性。對于煤礦數據設計,應將動態化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將模擬量作為一種實際的參考數據。通過現代化設計軟件,應用SQL程序語句建立動態管理數據庫。同時也要注意,在正式運行前,要進行數據庫運行預先測試,以此來在正常運行時各個部分都能正?;\行。連接測試是整個正式運行前最為重要的測試環節,要每隔12s進行一次測試,以此來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保真性。
4結語
當前,電子信息技術在快速發展,將這些現代化技術應用至煤炭瓦斯事故的防范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瓦斯遠程監控系統的日趨數字化,不僅能提升系統的調節周期,在最短時間內準確獲取最為有效的數據信息,還能實現煤炭企業的安全化生產,保證煤炭工人能夠在安全條件下進行正?;鳂I,全面帶動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倪冠華,張超.中小型煤礦瓦斯監測監控系統的設計[J].煤礦安全,2011(3).
[2]常利銘,胡淑霞,戴劍波.煤礦瓦斯監測聯網系統的設計[J].工礦自動化,2011(8).
關鍵詞:城市設計;設計導則;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the core of the preparation for urban design project, and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urban design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its contr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for design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Keywords:urban designp;design guidelines;fundamental fun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隨著我國20世紀90年代早期將“城市設計導則”引入部分城市的規劃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漸得到認可,并作為實施城市設計的有效工具被廣泛推廣。但是,城市設計導則作為城市設計理論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對其作用與價值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設計導則的本質與作用,并在編制與表達上適應城市規劃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課題。
2城市設計導則的定義與分類
2.1城市設計導則的定義
“設計導則”一詞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譯而來,也有學者將其譯為“設計指南”、“指導綱要”、“設計指引”。本文將其翻譯為“設計導則”,是因為在漢字的解釋中“導”即引導、指導;“則”即規范、準則,兩字的組合更能反映其本質,體現出城市設計對城市開發控制和引導的雙重作用。城市設計導則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即從人的行為、心理諸如藝術性、可達性等出發,研究建筑空間布局與城市環境品質之間的關系。從工作的深度看,導則可以說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精細化,尤其是對于某些特定地段( 如傳統商業步行街) 和特定要素(夜景、商業招牌等)的設計。導則是在定性、定量和圖文結合方式下的彈性控制。
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導則是實現城市設計目標和概念的具體操作手段,是對未來城市形體環境元素和元素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為城市設計實施建立的一種技術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設計導則的分類
針對不同類型、層次的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與表達應該有所區別。總體城市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總體規劃級城市設計、分區規劃級城市設計),目的在于從宏觀層面把握有關城市發展在城市設計方面的構想,設計原則抽象概括;而詳細城市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級城市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級城市設計),目的在于為具體項目建設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據,相應導則也表現為在對城市局部地段進行詳細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的設計建議與規定。城市設計導則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從關系上看:大體分為總則與通則。總則指開發設計項目的設計目標與用途,即一個總體思路,特別是城市開發建設中的價值理念和宏觀要求;通則是在總則指導下的具體要求,兩則的關系類似于文章的主題思想與具體內容①。從設計導則管制的深度上看:大體可分為績效性導則和規定性導則對城市加以管制。績效性導則主要采用過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畫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這一思路,績效性導則并不限定設計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設計必須達到的特征與效果,并通過“為什么”、“怎樣做”的原因與方法鼓勵達到設計效果的多種可能途徑。對于績效性導則而言,其限定的最終設計效果而不制約設計方法和過程,為設計者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不會過多的禁錮設計思路,相反還能提供設計思路。這就是導則中“導”的含義所在。相對于績效性導則,規定性導則明細標準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設計師的創作和發揮。這種制約的目的不在于制約建筑師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維護公眾的利益,避免少數個體為了私人利益損害大眾的利益。設計導則的最終目的是為建設城市環境提供一種有理性的彈性控制。
3城市設計導則的基本功能
城市設計導則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對城市整體空間環境是一種保障,對整個城市空間也是一種整合;而且在城市設計的實施中,在城市整體和局部地段的改造與建設實踐彰顯出強大的功能。城市設計導則的本質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承上啟下
從城市設計的過程而言,設計導則為上一層次規劃與設計的目標與原則作出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同時也為下一步的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奠定基礎;并為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在劃撥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參照依據。
3.2 保持城市特有風格、城市文脈的延續
文脈設計是城市設計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設計重在特色,把握“源”與“流”的關系。城市設計應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煉,保持并發揚,形成特色。設計導則不僅保護城市現存的風貌,還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長和發展的和諧。例如城市傳統商業街區的改造,其設計導則的建立目的在于確定傳統商業街區獨特的風貌,并力圖確保進行的改造有助于風格的保持?!案纳频耐緩讲粦斒谴蟛鸫蟾?,而是有機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繕半好半壞的,拆除最壞的加以重建?!雹?/p>
3.3保證公眾的利益
城市設計導則重在以“人”的活動為中心,重在考慮人的行為人對空間的感知,一切都是為人服務的是為廣大市民而設計。城市設計導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廣大市民創建一個宜居的空間環境,而不是讓城市設計師自己畫著看的,設計導則不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間的大小,更應真正從市民的角度去考慮究竟建造一個什么樣的城市環境。例如不解決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間距問題,即使再好的空間設計理念也難以實現。通過制定設計導則還可以避免少數個體一味的去考慮經濟因素,造成對城市整體空間環境品質的破壞,從而達到保障公眾的利益。
3.4保證改造開發的環境品質和空間整體性
“城市規劃沒有更多的去試圖去創建整體性。它只是忙于執行某些法律條文。建筑學也沒能這樣做,因為建筑學更多的是關注建筑單體本身。因此,城市設計是最應當負責城市整體性的?!睂τ诔鞘性O計來說,最大的危險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單體之間的拼接。城市設計追求的是城市環境的連續性。一個傳統中心商業街的改造開發由許多過程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標、開發商的利潤追求等等。他們的活動是無序的,完全不同的動機促使他們行為的各異。目標的多重性,最終使得該商業區的發展建設不是由一個明確的目標指導,而是被各種動機不同的大雜燴指導。傳統商業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來的設計,因為大多數項目被分包給幾個開發商,導致支離破碎的開發,缺乏設計上的整合。城市設計導則的建立,是從整體入手,著眼于局部要素,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規模內統一秩序,從而保證其中每一個較小組成要素的合理與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總體特征。設計導則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終的結果,而是保證“在成長中構建環境的相對整體性”。
3.5促進公眾參與的推進
城市設計過程,已逐漸成為一種要求公眾參與性的過程,即最終的使用者或其代表應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俺鞘性O計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過推論過程,參考一般理論產生,或者由一個誘導性邏輯過程的論據產生?!钡?,這些理論聽起來和街道上生活的人們非常陌生。城市設計導則將城市設計的理念通過必要的圖示、數據和文字進行表述說明,為公眾參與提供了一個框架,公眾可以此為基點,對設計改造建設進行評論和評估,從而提出自己的設計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眾參與。
4城市設計導則編制應堅持的原則
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應采用整體著眼系統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針對設計范圍內的每一個個體及每一個元素作出明細的規定,而是躍出個體層面,將研究對象看成是處于一定聯系中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找出影響設計的關鍵部分加以限制。結合上述討論的城市設計導則的內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認為城市設計導則編制應遵循以下原則:
4.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設計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對人的關懷,重視人的感受,設計者要從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設計,旨在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種人性化的設計。在導則的制定過程中,應考慮到公眾的意見,理解公眾對環境可能做出的反應,并將這種對公眾的理解融入到導則中。
堅持以人為本,在設計導則中就要關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為。對城市硬件、軟件環境的改造,都應體現人文關懷。同時,還應強調市民參與,引導市民關心城市建設,以此來達到改良街區環境的目的。
4.2堅持彈性制的原則
城市設計中導則的彈性制原則體現在各個方面,如導則的控制要素,不同類型的城市設計,在特定內容上是不同的,如在歷史街區的城市設計,對建筑的高度、屋頂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區位,也產生不同內容的設計導則;不同的時間和環境條件,設計導則的編制重點也不同等,在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中,應堅持彈性制的原則,適應不同特定條件下的要求。
4.3堅持動態性的原則
規劃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分配城鄉空間開發權利的政策工具,必須反映不同階段不同利益主體的聲音,社會利益格局隨時在調整,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應動態的,及時應對,與時俱進。
任何一個城市設計導則都是相對于某一時段和設計目標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目標與層次目標的實現,又會激發出新的矛盾,從而產生新的設計導則。
5結語
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個好的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受多方因素的影響,需要公眾參與、政府管理、規劃師銜接等多方的努力。作為城市設計由設計語言轉譯為管理語言的主要成果, 城市設計導則是城市設計導控作用得以發揮的媒介, 它將對未來城市空間的美好預期與日常的規劃管理聯系起來, 其作用效果直接影響城市空間的品質。因此, 深入理解城市設計導則的涵義與作用, 通過導則的編制有效地將規劃師、管理機構、公眾有機結合起來,對促進我國城市設計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戴冬暉,金廣軍.城市設計導則的再認識.城市建筑 2009年.
[2]吳松濤,郭恩章.論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城市規劃 2001年.
[3]劉漣漣,邊界.對城市設計導則的認識.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
[4]陳振羽,朱子瑜.從項目實踐看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城市規劃 2009年.
[5]高源,王建國.城市設計導則的科學意義.規劃師,2000年.
關鍵詞:城市設計 過程 設計導則 實施
1、對于城市設計概念的理解:
本論文立足于二次訂單設計的意義詮釋,從城市設計不直接創造物質城市、而創造一個使他人能夠進行直接創作的決策環境的角度進行研究。
2、城市設計的有效性的理解――過程論:
城市設計是一個設計和實施沒有斷裂的過程,兩個階段相互依存和影響,前一階段所提供的技術成果是否符合實施管理的要求,是否為建設項目設定了適宜的標準;后一階段協商過程中的自由裁量尺度,不完善的專家決策,缺乏公眾影響力等,都可能帶來并不是理想模型所預期的實效的城市設計。
2.1方案設計層面的有效性
對于城市設計方案有效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從不同角度看,對于有效性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就空間本身的設計而言,其空間形態設計是否符合審美標準、空間效果是否宜人,就設計的研究基礎而言,其研究內容是否有翔實準確,對策是否有針對性等等,這些都是城市設計有效性的必要組成部分。但這些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本文所討論的有效性只針對設計層面面向實施階段或與實施階段緊密相關的內容。它包括(1)設計成果必須符合管理者、開發商、公眾等各個方面的利益。(2)設計導則的合理制定,能夠切實有效的指導后期的實施過程(3)對于整體設計過程的設計與安排。
2.2實施層面的有效性
一個合理的城市設計方案如果只停留在圖紙上,文本里是毫無意義的,只有通過管理部門的落實,開發商的實施,才能最終影響城市的建成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設計的有效性還包括實施層面的有效性。它包括(1)部分指標法定化(2)實施激勵機制的指定(3)項目審批過程的公眾參與(4)開放的規劃控制平臺的設立。
3、提高城市設計有效性的途徑:
3.1設計層面
3.1.1對于設計程序的設計:
相對于傳統的技術型內容,對目標的研究、對過程的設計更是提高城市設計實效的重要成果。從“過程論”的角度出發,設計師要對城市設計全過程推進方式進行預先的安排,城市設計工作應該具有一種對資源和調控資源的要素進行主動組織的行為。設計階段的進度安排,各個階段應當被納入到討論范圍的組織機構,項目實施階段的啟動順序,涉及部門等等都應該在程序設計的過程中予以體現。這樣才能使各相關部門對于城市設計的目標以及自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擔當的職能有著清晰的認識,使各部門形成合力規劃師應該有意識地調動和組合社會資源營造城市設計實施的全面支持環境
3.1.2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
大規模城市設計項目實施往往并非立竿見影的短期行為,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在所難免。在長期的建設過程中,各種環境因素的干擾無法預測。僅靠設計方案來指導實施,往往淪為紙上談兵的空想。所以科學合理的制訂導則,既不失之概略,又不可失之巨細。才是切實有效的貫徹城市設計思想的方法。
3.1.3設計過程中的公眾參與:
在城市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當積極地組織公眾參與,使各利益群體能在導則的制定上達成一致。公眾參與的人選問題上不應一味強調人數的增加,而應該強調在盡可能覆蓋利益群體基礎上的數量集成。參與城市設計運作的主要利益群體可以分為三類其一為開發商與企業集團,其二為地方社區組織,其三為相關政府部門。在確立相關利益群體的基礎上,設計人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召開各類會議等形式獲取公眾對于導則制定的看法和建議。
3.2實施層面
3.2.1部分指標法定化:
對于建筑設計成果進行核查把關是城市設計決策得以有效貫徹的主要途徑。項目審批的執行應以城市設計導則為主要的評審依據,這意味著必須將導則的地位從普通的城市設計階段性成果上升為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令工具,這種地位的轉變是審批程序得以執行的前提條件。我國的規劃體系當中,城市設計并沒有被納入到法定的規劃體系當中,業已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導則條例應當依附于控制性詳細規劃??梢钥紤]將規定性導則的相關內容納入到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成果當中,使城市設計導則能更有效的在項目審批程序中發揮效力。
3.2.2項目審批過程的公眾參與
城市設計的運作往往由設計師、政府官員等社會精英分子作為操作主體,一個城市設計的最終實施是多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的結果。政府、開發商、市民、建筑專家等都是廣義上的城市設計師,彼此的相關性和矛盾都影響著對物質空間品質標準的選擇。如果僅憑少數精英分子,最終只能導致其 “努力貼近”而無法“完全代表”社會需求。所以,只有通過廣泛的公眾參與,才能縮小設計人員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認識差異,從而提高設計產品的效用。
項目的審批過程是將城市設計導則納入相應級別的城市規劃成果作為建設開發依據,再通過“一書兩證”的建設管理體系完成對設計個案的城市設計管制的過程。在頒發項目建設工程許可證之前,應當組織審批階段的公眾參與。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以及公眾的廣泛監督。
3.2.3實施的激勵機制
我國土地國有政策從原來的計劃經濟下政府統一安排向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向過渡和轉變,開發商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做出決策判斷,在有利可圖時趨之若鶩,反之則退避三舍。鑒于此,城市設計有必要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對私人開發加以引導,調節個體開發與社會整體發展之間的偏差。
在此可參考美國城市設計激勵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資金策略:通過直接或間接形式的政府資金投入,向開發商表明政府建設決心。增加項目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開發成本,以此拉動私人資本投入,確保項目順利運轉。城市設計資金策略主要包括經費援助、賦稅/租地價減免與信貸支持三種形式。
(2)開發權轉移:將限制性地帶的項目開發轉移至其他地區進行建設的綜合技巧。這一措施既有助于穩定開發市場,同時也使得特殊價值用地在開發中得以保留。
(3)連帶開發:以社會責任分攤為原則,要求私人開發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附加建設與自身項目無關但有益于公共利益的項目
3.2.4開放的規劃控制平臺:
4.1.2位置和周圍環境
街坊位于中心區南片區西側,北臨深南路,東、西兩側分別為益田路、新洲路,南側為福華一路。街坊北側為正在設計中的深圳彩電中心,東北和東側為正在設計中的市民中心和中心廣場,東南方向為今后開發的商務中心區,22號街坊南側為辦公樓和社區購物公園。23-1號街坊南側為預留發展用地,街坊西側為五洲賓館。
用地面積:22號街坊6個地塊面積合計5.32萬平方米,23-1號街坊7個地塊面積合計5.66萬平方米。
4.2本次城市設計的要求
(1)根據中心區的整體城市設計概念,及22, 23-1街坊所處的位置和開發時序,考慮與其它周圍區域特別是未來發展的商務中心區的銜接和配合,從而確定該地區城市形象基調,提出總體城市設計原則,為各地塊的單體設計提供指導 。
(3)進行交通組織分析,并確定各地塊機動車出入口、停車數量、人行系統布置。
(4)對外部空間進行統一的環境設計,包括人行道、廣場、綠地、廣告及各種公共設施 (如座椅、電話亭、垃圾桶等)。
4.3.1SOM公司提交的階段設計成果
SOM公司最初提交了三個概念匯報說明:經專家研究討論后,第三個方案被確定為優選方案。
這三個方案都縮小了每個地塊的面積,第三個方案在利用每邊多出來的退后紅線用地,集中處理,形成兩組公園,東邊一組,西邊一組。三個土地調整的方向都是縮小地塊,增加建筑覆蓋率,增大容積率,避免出現退后紅線過大,或者在紅線內造小公園等。
4.3.2本次城市設計導則的主要內容
(1)導則所涉及的內容
本次城市設計導則涵蓋了空間的重新構筑、街道和開放空間的設計、建筑設計、保護環境設計四個方面。
在空間的重新構筑這一部分中,導則要求新區根據田字形街道網絡布置:13個開發區段的形狀力求簡單,大多成直線形;擬建東西兩個社區公園;設立福華一路和公園的街道為主街;連通兩個公園的街道為食街;面臨建筑后面或者側面的街道為輔助街;由建筑立面構成的街道立面線不允許有后退或者參差不齊;高層建筑必須錯開建造;地面停車場的必須設在街景視線以外。
在街道和開放空間的設計指南部分中,導則要求街道和人行道以及騎樓使車流和人流盡量分開;并提出了道路的剖面設計;人行道、鋪地材料、路燈、街頭設施和街道綠化的設計;公園的設計。
在建筑設計部分中,導則要求部分建筑的正面與規定的街墻立面線看齊;規定了低層建筑的外墻材料和窗墻比;連拱廊的位置、高度和寬度;對建筑后退部位和突出部位的位置、距離、塔樓體積變化的部位加以控制;塔樓頂部可適量使用玻璃,設計必須表明塔樓頂部的形式與建筑的整體協調并尊重周圍環境。
本次城市設計的內容如下表
(2)導則的具體表達
評審委員意見:1號方案符合城市設計的要求,塔樓體量處理較好。功能分區明確,空間聯系合理,商業面積大而集中,建筑平面利用率高,立面細部處理細致簡潔,不足之處是群房立面處理不夠,群房內部空間處理缺少變化3號方案在城市設計和功能布局等方面處理較好,但是立面不夠簡潔,缺乏形式的統一感4號方案比較突出,立面處理簡潔明快,群房內部設置了大量的公共空間,塔樓設置了空中花園,樓頂還考慮了節能方面的設施,設計有新意,但空中花園過多,減少了實用面積2號和5號方案與城市設計的要求有明顯差異。
免稅大廈的中標方案可以說嚴格依照導則上的建筑外觀方面的標準進行設計,因此,對中標方案的修改過程比較簡單。
4.4.2總結
4.4.3.1設計層面
總體來說,導則的制定是相當有效的,通過績效性與規定性指標的分等級制定,對于整體城市空間的塑造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但在建筑單體的某些控制指標上,有些細節指標制定不夠合理,詳述見下文。
導則的制定方面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
(1)導則編制過程缺乏有效的公眾參與,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公眾參與設計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公眾參與還處于“咨詢型”的低級階段,對城市設計的編制沒有重大影響。
(2)只是完成了設計階段導則的制定,沒有對整個設計程序進行總體的設計和考慮。設計師應該對城市設計全過程推進方式進行預先的安排設計階段的進度安排,各個階段應當被納入到討論范圍的組織機構,項目實施階段的啟動順序,涉及部門等等都應該在程序設計的過程中予以體現。這樣才能使各相關部門對于城市設計的目標以及自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擔當的職能有著清晰的認識,使各部門形成合力規劃師應該有意識地調動和組合社會資源營造城市設計實施的全面支持環境
4.4.3.2實施層面
城市設計導則的執行力度
(1)結合實際情況,對導則中有關建筑立面窗墻比以及建筑體量的規定評審后期有所放松。
導則對于建筑窗墻比和退臺的規定如下:
低層建筑為地面到14-17米之間標高之間的建筑部位,外墻至少有40%的面積使用石料或者鑄石貼面;二層至40米標高內,玻璃面積不得超過墻面的40%;塔樓外殼的玻璃面積可達40%-50%;塔樓頂部可適量使用玻璃。
早期建設的兩棟寫字樓和現在建設的寫字樓在外形上有很大區別。譬如:建筑風格和窗墻比。如圖,分別是最早期建設的國際商會大廈和中期建設的中心商務大廈,前者的窗墻比嚴格按照40%-50%,而后者的塔樓外立面部分是玻璃幕墻,很明顯,后期管理部門執行城市設計導則的力度與早期相比,已經大大放寬。這主要是由于在建設過程中發現,為滿足窗墻比的規定,本來可以設計的明亮通透的辦公空間被高密度的豎線條墻垛遮擋了大部分光線,狹小的窗洞無法為使用者提供開敞的視線。因此,在后期評審工作中,評審委員有意放松了對于窗墻比的限制。
(2)導則中合理有效的規定嚴格遵守,各個項目街墻、步行系統和塔樓的位置等嚴格按照導則規定進行評審。如騎樓的建設,符合深圳的氣候特征,能夠為烈日炎炎下的行人提供一個良好的步行環境;統一街墻的規定,導則提出減小并統一建筑退紅線的規定,從而使建筑更好的限定出街道空間。
可以說在評審過程中,基本是按照導則的要求進行審批的,同時評審委員也結合實際對導則當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進行了調整,總體的實施過程是理想的。
但在實施層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1)由于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并且在實施過程中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者沒能全程參與其中,對于導則的理解有所差異導致項目的評審有一定的不穩定性。
(2)在項目實施階段沒有能夠有效地組織公眾參與,公眾參與地組織會直接影響城市設計的可行性。
5結論:有效的城市設計不只是將包裝精美的產品交送出去,而必須在組織體系中制定一個適應需求、實踐變化的彈性規則,并將城市物質空間改造的過程與社會及權力系統緊密結合在一起。將城市設計視做一個從設計到實施無斷裂的過程,才能真正提高城市設計的有效性。
參考資料
[1]george r v.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金廣君譯.當代城市設計詮釋.規劃師,2000(6):98-103
[2]從長期的城市設計實踐過程中解讀城市設計;王瑛、張若冰.城市規劃,2006(9)79-83
[3]Simon H A.Science of Artificial;楊礫譯.關于人為事物的科學.北京:出版社,1985
[4]都市設計在臺灣;林欽榮.創興出版有限公司,1996
[5]從長期的城市設計實踐過程中解讀城市設計;王瑛、張若冰,城市規劃,2006(9)79-83
[6]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對城市空間形態控制的探究;曹 曙 翁一峰.城市規劃,2006 (12)
[7]《深圳市中心城市規劃設計指南》;「美SOM建筑與規劃設計公司
[8]《美國現代城市設計運作研究》;高源,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9]城市設計的運作;莊宇.規劃師,1999(2)
[10]作為一種管理策略的城市設計;莊宇.城市規劃學刊,1998(2)
[11]詳細城市設計導則的操作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以深圳市中心區22、23-1街坊城市設計為案例; 房文君.2004
ABSTRACT: Th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are the present need and a newly work field be opened as well as a base of the breakthrough of urban desig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autification only in urban design is very single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get rid of in operation. The paper expresses the links between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近年來,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城市景觀、環境品質日益受到重視, 城市設計也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城市規劃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認識, 城市設計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效能。因此, 正確認識城市設計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準確把握城市設計的定位與發展趨勢, 確立當前城市設計工作的思路和重點, 對當前城市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 當前城市設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認識上尚未達成共識
現代城市設計從開始產生到現在, 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 由于城市設計在我國開展的時間較短, 在城市設計缺乏主流理論的情況下, 人們對城市設計的內涵與外延的認識還比較模糊, 在認識論上和方法論上尚未達成一定的共識, 特別是城市設計在現有城市規劃體系中的地位與關系不明確。對于城市設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存在、還是依附于現有的城市規劃體系而存在, 對于城市設計在何種層面上或何種程度上與現有的城市規劃體系相結合等問題沒有明確, 導致管理人員和設計人員在工作中的認識錯位。
1.2 宏觀上缺乏整體性
目前, 國內城市設計的開展缺乏宏觀層次上的研究和系統指導。城市設計不是在城市的整體范圍內、在統一策略的指導下有重點、分層次、全面性地開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塊、街道的景觀環境設計, 在很多情況下, 只顧及于為城市重點形象工程服務, 甚至與景觀整治、環境改造聯系在一起, 成為城市中掩丑遮弊、裝點修飾的重要手段, 淪為城市美化設計。這種狀況, 是與城市建設水平的發展不相適應的, 嚴重影響了城市景觀、環境品質的全面提升, 導致城市品質的參差不齊, 使城市設計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實際運作中缺乏法制依據
目前, 我國還缺乏成熟的城市設計法規, 完整的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更是沒有。這種情況, 一方面導致管理部門的工作缺乏章法, 主觀性、隨意性因素比較大, 例如, 城市設計的編制就是五花八門, 管理部門面對多種多樣的設計成果, 缺乏明確的評判指標, 在審批過程中難于決擇;同時, 沒有明確的審批程序, 導致城市設計成果的管理和落實實施缺乏明確的步驟安排。另一方面, 嚴重影響了城市設計工作的權威性和合法性, 也不能滿足城市設計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的要求, 使城市設計的實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為深度參與的公共性很強的項目上。在許多主要由業主開發行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設中, 城市設計往往只具有技術的引導性, 不具有法令的強制性和行政的實效性, 嚴重影響了城市設計的實施效率。
2 城市設計的地方化
2.1 是當前城市設計研究的切入點
當前, 對城市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城市設計的基礎理論; (2) 城市設計的具體手法。
基礎理論的研究, 無疑是不斷提高城市設計水平的根本, 同時也是它更好地服務于城市建設的依托。然而,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對各種概念的界定不同,對城市設計的外延與內涵的理解不同, 城市設計在理論上還存在著很多紛爭, 主流理論尚未確立, 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的檢驗和總結。固執地停留在基礎理論的爭論上, 不僅會降低城市設計的實效性, 同時也延緩了城市設計在實際建設中發揮作用。
具體手法的不斷摸索和創新, 是一個充滿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領域, 對于城市空間景觀環境品質的提升, 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然而, 孤立的手法營造,可能會使城市建設出現點睛之筆, 但也會喪失對大規模的空間景觀環境的關照, 同時使自身失去現實的實效。
從地方化的思路出發, 緊密結合城市自身的空間景觀環境特質, 結合城市設計工作的實際狀況, 使理論研究與現實實踐結合在一起, 從而使理論手法運用與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 地方化是城市設計研究的切入點, 使其在理論上和手法上都獲得支撐。
2.2 是城市建設發展的要求
任何一個地區或城市, 必須根據自身城市化的特點, 審時度勢, 及時開展城市設計活動, 以確保城市空間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 能夠協調、均衡地發展, 促進城市生活質量的實質性提高,順應并一定程度上引導地區城市化的進程。日本橫濱從1960 年代中開始意識到城市設計問題,于1970 年代初成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設計小組, 結合橫濱在空間環境方面的缺點和特質, 展開了切合實際同時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工作, 為城市空間品質的提高和改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使橫濱走上了一條“創造性和實驗性的城市”道路。1980 年, 發表《城市設計宣言》, 1989 年發表《城市設計交流宣言》, 1992 年舉辦《橫濱城市設計論壇》, 橫濱成為現代城市設計的焦點城市。
2.3 是體現城市特色的要求
沒有特色的城市是不會得到人們認可的, 城市的發展不能以某種既定模式為基準, 而要結合特定的地區和城市特點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設計活動中, 確立一種合情合理的價值準則和理性標準, 以引導城市建設形成特色和獨有的魅力, 避免與其他城市的雷同, 有現實意義, 也是城市設計的終極目標之一。
橫濱城市設計小組在工作中, 根據橫濱城市自身特色確立了工作的重點, 如: (1) 保護步行者的權利; (2) 尊重地形和綠化的地域自然特點; (3) 保護和延續歷史的城市創造; (4) 豐富綠化和開敞空間; (5) 尊重沿河和濱海開敞空間; (6) 增加人們相互交流和接觸的公共場所; (7) 既要有形式的美, 又要有內容的善。圍繞這些課題, 橫濱經過近30 年的建設, 形成了由水、綠化、開敞空間交織相襯的城市特色, 成為頗富特色的日本現代城市。
3 城市設計的整體化
3.1 是對城市設計的全面理解
城市設計的目的不是僅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塊的環境改造和景觀整治, 這樣還只是把城市設計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層面上。城市設計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為活動的品質作為目標價值取向, 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從人文到自然各個層面, 構成一個以有形要素為載體的環境系統。因此, 城市設計不是狹隘的景觀環境設計, 更不是局部地塊的形象工程設計, 景觀環境設計只是整體的系統環境中的一個子系統, 是不能脫離整體而獨立完成的。同時, 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則, 城市設計的終極目的就應當促進城市整體范圍內的空間、景觀、環境品質的全面提升, 因此應當涉及整個地區或整個城市等大規模環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證
目前, 國內許多城市在城市建設中不考慮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征, 不顧城市實力, 把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設中。這種做法, 造成了許多城市的雷同, 事實證明,簡單依靠幾個地塊、幾個街區的景觀環境表現, 不會形成城市的整體特色, 甚至會造成城市的分塊割裂, 給人華而不實的印象。
橫濱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圍繞著地形和綠化、步行空間、沿河和濱海開敞空間這些特色要素, 長期經營, 塑造了獨特的城市風貌。由此看到, 整體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礎。城市特色的形成, 需要整個城市范圍內的環境品質的互動協調, 需要特色景觀環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質分布。通過對全市域范圍內的城市景觀環境要素的整體研究,確立特色綱領, 樹立全局觀念,提煉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 在整體范圍內統一協調, 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體凸顯。
3.3 是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關系的基礎
城市的形態特征存在著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的劃分次序, 正確的整體化思路是確保城市設計工作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構架之下, 在保證城市景觀、空間、環境平均品質的基礎上, 確立從整體到局部的劃分體系, 并從中確立重點。
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劃分,首先需要從宏觀的層面確立城市空間、景觀、環境特征及要素構成與分布, 并劃定重點地區, 在此基礎上, 針對重點地區展開詳細的景觀空間環境設計, 構筑城市精華。每一層次都取決于上一層次設計的限定, 盡管每一層次之間的限定可適當松弛, 但整體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與整體之間始終存在引導與反饋的關系。
4 城市設計的規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設計發揮實效的必要條件
歷史表明, 城市設計的理論、實踐與立法是相互促進的,現實的生活環境問題促進了設計理論的探索和實踐, 而在引起各種影響因素共同關注的時候, 其規范化、法制化又成為必須。
城市設計規范化、法制化,包括設計管理、實施維護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條例, 是為整個設計過程服務的一個行動框架和對社會經濟背景的一種響應。同時它又是保證城市設計從圖紙文本向現實轉化的法制保障, 城市設計的內容作為土地使用的外在條件(規劃設計要點是土地使用的本質條件, 具有法律效力) , 從統一有序的城市空間總體上指導和控制具體的建筑設計和環境設計, 同時又為個體設計和環境設計留下充分的創作余地, 成為城市整體與個體之間的紐帶。從管理層面上看, 城市設計是城市建設規劃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必要通過規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它在規劃管理中的實效性。
4.2 地方化為城市設計的法制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
普遍性的城市設計法規法令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深思, 在城市設計發展和應用比較早的美國、日本等國, 都沒有覆蓋全國的城市設計法規。目前, 國內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建設水平有比較大的差異, 所面臨的城市設計問題也不同, 被動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設計法規和操作規范是不可取的, 將會嚴重滯緩城市品質的提升。因此, 地方化的思路為城市設計法規的法制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不同城市, 可以適時地根據自身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設計工作的實際狀況, 因地制宜的擬定城市設計的相關法規法令, 維護城市設計工作的客觀性和穩定性, 促進城市設計工作持續、規范地開展。
4.3 是城市設計整體化的保障
各階段的城市規劃、各種層面、各種范圍內的城市設計, 都是城市設計實施的依據, 就整體性而言, 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 要實現在城市整體范圍內品質的均質提升, 解決大規模環境的特色和質量問題, 需要從政策層面上來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規范管理, 制定更深入細致的政策和標準。
美國舊金山針對城市自身的特點, 編制了覆蓋全市的《城市設計準則》, 作為城市中環境建設的管理依據, 對城市整體范圍內的空間景觀環境進行引導。尤其是對那些非中心、非重點的地區, 對那些沒有專門編制城市設計方案的地區, 標準與準則極大地發揮了作用, 使這些地區的空間景觀環境納入城市整體的水平控制之中, 避免建設品質的參差不齊。因此, 通過各種政策、標準和設計審查來管理較大地區范圍的環境特色和質量的作法應當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 上述政策和標準的制定也正成為城市設計師的重要工作。
5 規范化、法制化的三個層面
5.1 規范機構組織形式, 促進城市設計工作的有序開展。
目前, 我國大多數城市的城市設計都是由分散的各職能機構負責, 各機構分別處理各自管轄范圍內的專項設計問題。這種形式有不少弊端, 尤其是在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 各機構履行的職責常?;煜?導致城市設計目標不確定, 缺乏整體策略指導及相互間的協調。
事實上, 城市設計往往受到政治、經濟和文化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因素的影響, 城市設計必須尋求一種能夠統一和均衡這些因素的機構組織。
日本橫濱在城市設計實施的開始, 即成立了城市設計小組,主要通過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設, 步行商業街區和綠化開放空間的復興, 向市民們傳播普及城市設計的信息, 同時, 設想發展出一套能促進各行政機構之間和政府與民間合作的工作體制。隨著形勢的發展, 橫濱城市設計小組升格為城市設計室, 職能也有所轉變, 管理、引導和協調成了工作的重點。與外其他設計者相互合作逐漸增多, 城市設計的實施面也不斷加大, 甚至擴展到橫濱市郊區。鑒于城市設計活動性質和范圍的擴大橫濱城市設計室又增加了景觀建筑師、市政工程師等新成員。從而保證了這一機構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時也與外聘專家,如照明工程師、雕塑家、歷史學家、行政官員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在一方面, 適應了城市設計活動數量增長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促進了城市設計組織和相關體制的改革和完善, 工作亦更具規范。到了1990 年代, 全日本的城市設計活動在橫濱的帶動下, 取得了顯著成績, 社會各界及市民們亦對城市設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設計室這樣的機構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有關城市設計的各種活動和實踐亦更易于為廣大公眾所接受。
因此, 嚴密高效、統一穩定的機構組織, 會使城市設計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設計機構組織應該包括城市設計實施管理機構和城市設計技術機構。實施管理機構具有行政管理權, 是城市設計實施的協調、審查和批準部門。城市設計技術機構是實施管理機構的技術支持部門, 為實施管理機構提供技術咨詢, 包括城市設計的總體策略研究、城市設計的編制、各種城市設計法規的制定等。
5.2 明確城市設計體系, 促進操作程序的規范化、法制化。
在我國, 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體系, 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設計無論是整體的或局部的階段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中更不能獨立運作。因此, 當前的城市規劃體系作為完整的、法定的體系, 是城市設計落實與實施的基礎和依托。各階段城市設計的綱要性內容都應該在各層次的城市規劃中得到落實, 從而保證城市設計的核心內容在法制管理中獲得落實。
按照地方化與整體化的思路, 將城市設計劃分為單獨編制的城市設計和各階段城市規劃中的城市設計, 單獨編制的城市設計又分為整體城市設計和局部城市設計, 與城市規劃各階段相互配合、緊密協調, 構筑完善的城市設計體系。
整體城市設計主要是針對對城市整體空間景觀環境具有結構性影響的范圍所展開的城市設計, 通過研究自然環境、歷史文脈和物質空間等宏觀層次控制因素, 從整體上確立設計范圍內的城市結構、景觀環境特征及其構成, 建立長遠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態與人文活動的目標體系和結構體系, 在此之下, 確立實現這一目標體系和結構體系的要素構成與控制原則, 劃分重點地區和一般地區, 為局部城市設計的展開提供依據。
局部城市設計主要根據整體城市設計的原則, 對整體城市設計所確立的重點地區和廣場、燈光等城市構成要素展開專項城市設計。對于以政府行為為主的重點地區, 如政府行為深度參與的公共程度較高的公共環境設計等, 可以由局部城市設計直接指導具體的方案設計并進入實施管理; 對于以業主開發行為為主的重點地區, 需要將局部城市設計轉換為具體地塊的城市設計指引, 由城市設計管理部門通過行政管理的手段, 對個體建筑設計和環境設施的設計進行指導、審查和批準, 使城市設計得以實施。
對于一般地區, 其空間、景觀、環境方面的設計和控制, 主要根據整體城市設計所確立的基本要求與控制原則, 通過在各階段城市規劃中城市設計的逐步落實, 并最終提出一般控制要點來進行實施管理。而在此過程中所確定的需要重點控制和細化的地區, 則進一步開展城市設計, 并據此提出城市設計指引。
5.3 健全法規體系, 促進城市設計的依法運作與管理。
健全的法規體系不僅是城市設計工作自身必須遵守的共同準則, 同時也是城市設計在城市建設實施中的法規保障。
健全法規體系, 首先應該明確對一個城市應該從哪些控制要素上重點開展城市設計工作。當前, 對各種控制要素的內涵與外延界定不清, 隨意性比較大, 有的以景觀作為控制要素, 有的以環境作為控制要素, 有的以空間作為控制要素, 也有的則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針對這一問題, 通過對各種城市設計理論進行理性和切合實際的梳理, 根據不同城市的空間景觀環境特征, 并結合城市設計工作的實際狀況, 對各種控制要素進行界定, 建立科學、合理的要素分類, 確定城市設計控制要素體系, 作為編制各種城市設計成果以及管理實施的重要技術支撐文件, 對于一個城市的具體的城市設計工作的展開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規體系, 需要在明確控制要素體系的基礎上, 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設計策略和規則, 為各種城市設計成果與控制文件提供普適性的標準或準則, 從宏觀上指導城市設計在城市整體范圍內的實施, 保證城市空間景觀環境品質的整體水平與持續提升。在美國, 除了在“土地利用區劃管理規則” (Zoning Control) 以及“土地細分規則” (Land Sub2pision) 中包括的城市設計內容以外, 還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設計規則”和“全市性的城市設計導則”, 或通過“城市設計白皮書”之類的政策。
為避免城市設計成果的形式各異, 促進各種成果的有機銜接和體系化, 需要制定關于城市設計編制的各項技術規定, 從成果的構成上對城市設計的編制進行限定, 使城市設計編制工作規范化、系統化。
為了使城市設計成果實施,需要將方案有效地轉換成具體地塊的管理文件, 因此還需要制定關于編制城市設計指引的相關技術規定, 對如何編制城市設計指引進行了系統規定, 實現從城市設計的各項控制導則到每塊用地的具體指引的有效轉化, 提高城市設計實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結語
城市設計的定位和發展趨勢, 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課題。城市設計的地方化、整體化與規范化、法制化還只是對城市設計的一個階段性的理解, 避免了城市設計在“城市美化”層面上和單一設計項目范疇上的局限性。其立足點, 是緊密結合城市自身的空間景觀環境特征和城市設計工作的具體狀況, 這一點,正是當前城市設計最具實效、最有開拓性的工作領域, 也是城市設計在理論上和手法上獲得突破并得到驗證的基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深圳市規劃國土局. 深圳市城市設計體系背景研究. 2000.
2 段進, 著. 城市空間發展論[M]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關鍵詞: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思路;途徑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Discussion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and ways to return to the level of city design
Zhao Zhiqiang
130184198007021516
Abstract: the city design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s a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s for the city building, public space, traffic system, service facilities and amenities such as deploymen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further city design and extension, mainly is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buildings on the city of plane layout, space composition, external image, landscape greening and meticulou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ty design in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turn to the city design, is a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ity design; ideas; way
1、引言
一個優秀的建筑師是十分關注建筑本身的外部形象、內部空間,同時也關心人們對自己設計作品評價的好壞以否。但是除此之外,建筑物是否尊重周圍的環境,是否與周邊的其它建筑相協調,是否對整個城市的形象提升而做出應有的貢獻等同樣是一個建筑師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一個環境優美的城市應該有著高水平的建筑,同時也應該有著其標志性的建筑,比如說紐約的自由女神,深圳的開荒牛。但是從城市整體來看優美的城市形象并不是高水平建筑的簡單堆砌,也不是單獨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彰顯出來的,城市之美是需要組織得,那么也就需要城市設計。
2、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關系
首先,建筑是構成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頗具特色的建筑可以彰顯城市的形象,并且凸顯其個性??傮w來說,建筑設計一般有模仿、再生以及創新三種手法。在建筑設計之中,功能作為主題,形式通常只是外表,但是二者都可以不斷地被建筑師們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再生以及創新。通過實踐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被展現出來,從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城市面貌。對于建筑的表皮,即建筑的形式,已經成為了一個單獨被研究的對象。與建筑表皮相關的各種元素包括文脈、保溫、承重、環保、維護、裝飾等相互結合和變化,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饒富內涵建筑表皮和立面形式。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筑形式被展現出來,而城市的個性化也則被凸現出來了。
其次,一般來說城市設計的對象是整個城市,建筑設計的對象是建筑本身,但是建筑設計則是在城市設計的前提之下進行的,并且二者之間存在著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關系。城市設計是一門處于不斷發展完善的學科,是有關城市發展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的綜合性學科,并且具有獨立的設計方法。城市設計對于城市的線以及面都作了比較明確的安排,并且為城市的整體形象建立了基本的框架。然而建筑設計則是在城市設計的基礎上,基于一定的建筑技術以及目標要求而對建筑本身做出設想,并且依據建筑物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建筑物的空間布局,這解決的是點以及面的問題。也就是說,通過城市設計中的線面同建筑設計之中的點面來結合,形成了城市比較具體的形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設計的對象是整個城市,而不僅僅包括比較宏觀的景觀設計、城市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并且還包括了城市中的某一個局部,比如說城市之中存在的桌椅、燈具這些標志物等等。
3、建筑設計回歸到城市設計層面上的措施
3. 1、應該堅持做到建筑設計服從城市設計原則
美國著名的城市規劃師伊·沙里寧曾經提到過,設計即是把設計本身放在一棟房子之中,而房子要放置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中,而具體的環境應該放在城市規劃中。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之中,則應該堅持服從城市設計的原則,并且用城市設計的要求以及標準作為設計的基準,并進行再創造。一方面,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應該依據城市規劃的要求來進行設計,保證建筑設計同城市規劃的目標不背離;另一方面,在進行建筑設計之時,則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周圍環境的關系,建立在城市設計目標之上而設計出同城市和諧相處的建筑產品。在我國經濟這個巨大引擎的的帶動之下,建筑設計同時也表現出了多樣化以及個性化發展趨勢,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在建筑個體不斷個性化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到城市設計的要求,并且盡最大可能做到與城市的和諧統一。當前很多城市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之中,并沒有對環境以及人文進行相應的關注,僅僅只是追求創新,出奇,而忽視了對建筑物本身所處的環境。比如說,北京的長安街,每一個建筑個體都是最為優秀的建筑師來創作的,并且在其中傾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謂是嘔心瀝血。但是站在藝術價值的角度來看的話,則受到了相當多人的批判。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則是建筑本身的造型表現出個性化的趨勢,但是卻忽視與周邊建筑和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這樣的話就會使得這樣優秀的建筑作品變成了藝術中的孤島,而不能成為藝術之中的瑰寶。
3.2、應該認真對待城市設計
建筑設計的前提以及基礎是城市設計,如果要想讓建筑設計可以回歸到城市設計層面上去,第一應該要保證城市設計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城市規劃設計它是一種設計城市的建筑形態、空間形態、城市布局的社會實踐,更是一種設計社會空間以及物質空間的社會實踐。所以,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之中,則應該保證城市設計從策劃到維護的所有內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且在設計城市之時,則應該注重的是城市的交通流線的設計、功能分區設計,同時還應該注重城市之中的建筑物的體重、比例、造型、規格、尺度、色彩、材料等等,于此同時應該強調整個城市設計的和諧統一。總而言之,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之中,最為重要的理念就是把不同的建筑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話可以不斷地促進城市的功能以及形態實現最優化。
所以,為了使建筑設計可以回歸到城市設計層面上去,那么就應該認真對待城市設計,并且應該綜合考慮到城市之中各種建筑本身的設計以及各個建筑之間的關系,并且使得城市建設實現科學化的目的。
3. 3、應該建立起建筑設計方案的評審制度
當一個建筑設計方案正式出爐之后,應該做好方案的評審工作,保證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以實現建筑設計方案同城市設計方案的統一。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一個城市,所以建筑設計的質量如何,那么則就會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形象。為了可以使得建筑設計符合城市設計的要求,那么則就應該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的制度,同時應該通過組織專家來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相應的評審,對
設計方案能否符合城市設計要求以及建筑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學可性來進行評審,盡最大程度來保證設計出優秀的建筑作品。除此之外,在建筑設計方案進行決策的過程之中,除了應該關注建筑物本身之外,并且還應該關注建筑物同周遭環境的和諧程度。一般而言,如要實現科學地進行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工作,那么就要不斷的提高管理者的決策水平,在價值觀上消除標新立異這樣的標準。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這樣可以改善不合理、不科學、不可行的建筑設計方案,并且讓建筑設計可以不斷地滿足城市設計的相關要求。
3.4、建筑風格與城市風格相協調
城市的風格一般形成于一定的年代,比如說我國的故宮建立于明代永樂十八年,是明、清兩代皇室所居之地。在建筑上繼承以及發揚了我國傳統的材料、色彩、裝飾這些形式以及風格。明清兩代在北京建都時間達600年之久,長期作為政治中心,這樣的話就使得北京這座城市具有皇族的霸氣。故宮以其宏偉,浩大的風格與整個城市的風格統一了起來。
在研究各種建筑流派之間的融合性方面,比較突出的例子既是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盧浮宮的擴建工程。它是現代建筑同古典建筑的直接的對話,貝先生考到了玻璃“金字塔”其自身的體量與盧浮宮體量之間的關系,以及兩者他們的距離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它的建成,不但解決了盧浮宮參觀者的流線組織的問題,并且站在建筑藝術角度來講,玻璃“金字塔”為盧浮宮廣場藝術氛圍的營造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4、結語
我們不僅僅需要的是一座好的建筑,更需要的是一座好的城市,而建筑師的職能不只是蓋房子而已,最高的理想則是建設城市,并且建設適宜人們聚居的環境。從這個角度講的話,建筑則就必須回歸到城市之中,而建筑設計也必須回歸到城市設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建筑設計
1城市設計的涵義與內容
1.1城市設計的涵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給城市設計(Urbandesign)下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對城市形體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一般指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為近期開發地段的建設項目進行的詳細規劃和具體設計。城市設計的任務是為人們各種活動創造出有一定空間形式的物質環境,內容包括各種建筑、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方面,必須綜合體現社會、經濟、城市功能、審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稱為綜合環境設計。”城市設計是介于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體的建筑設計,它的研究范疇僅局限于城市形體環境的層面。城市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景觀和城市整體形象的藝術水平,創造和諧宜人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1.2城市設計的具體內容
城市設計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總體空間設計;城市典型要素空間設計(中心廣場,商業街道,居住區,濱水區等);舊城保護與更新空間設計;城市交通設計;城市環境保護設計;城市生態防護圈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地下空間設計;城市環境設施與建筑小品設計等。
2現代城市設計的基本特征
1)創作性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特征。城市設計要實現具體的三維形態框架的建構,它必然是一個創作過程的產物。城市設計的創作過程是設計者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創作靈感交織,而形象思維則是城市設計的主要思維。城市設計的創作需要有城市設計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職能、形體及三維空間關系的處理。2)強調以人為本。即以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為根本出發點,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與生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城市空間設計的場所感、歸屬感,追求舒適和有人情味的空間環境。3)以城市意象為依據。城市設計中強調對城市歷史、地理、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對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機理延續;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劣勢,與周圍交通系統的聯系。城市意象空間正是人對以上各類客觀因素的綜合反映。4)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學、風景建
筑學密切關聯,而且還涉及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心理學、法學和城市管理學等學科。城市設計是這些相關學科在城市物質環境設置、使用和體驗這一結合點上的綜合體現。借助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追求空間形式上的統一與完美,綜合效益上的最佳與優化,社會生活上的和諧與協調。5)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的環境是沒有活力的?,F代城市設計在使環境美達到具體化與視覺化的設計中,除了使用傳統的三維環境視覺理論外,還在大范圍內把人的時間運動與空間環境視為統一系統,將時間和空間概念從建筑范疇運用到城市環境設計中。
3城市設計的原則
1)表現的原則。即城市設計要反映城市的本質和內涵,要強化城市區別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個性特色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景觀,使它們成為城市的典型識別標記。2)相互協調的原則。即城市和自然之間、城市各部分之間、城市建筑群之間要相互協調。另外,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協調保護與建設、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的多重關系。3)有機秩序的原則。這是“宇宙結構的真正原則”,生物是這樣,城市也是這樣。城市設計要為城市社區建立一種有機的秩序,包括物質秩序和社會秩序;城市設計必須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設計,要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規。
4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4.1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設計主要追求環境效益。城市規劃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平衡發展。
2)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城市設計強調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具體的城市生活與工作環境。而城市規劃是以物質環境為出發點,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依據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標,關注是城市整體的協調發展,它較少涉及與人的感性和活動相關的環境場所問題??梢哉f關注人還是關注物是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分水嶺。
3)形態維度不同。城市設計是城市三維空間的環境設計(如建筑群體空間布局、開放空間和環境設計、建筑小品空間布置和設計等)。而城市規劃是城市二維空間的總體安排(如用地規劃、道路兩側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維度。
4)工作屬性不同。城市設計工作屬性屬于藝術創作,強調環境人文因素,容納歷史積淀,鋪墊地區文化,表現時代精神,并結合人的感知經驗建立起具有整體結構性特征、易于識別的城市意象和氛圍(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間、街墻界面、整體材質色彩等)。而城市規劃工作屬于技術經濟規劃,以城市建設法規為指導,注重各類技術經濟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區、用地開發強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積率等數據)。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設計工作成果圖文并茂,圖紙、文本、導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實施操作彈性,并附有具有三維直觀效果的表現圖紙。城市規劃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條款、政策、方案,圖紙是次要的。
6)參與人員不同。城市設計主要由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專家承擔。城市規劃是各種專家(如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規劃學家、地理學家等)共同合作的結果。
4.2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聯系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密不可分。城市設計的三維空間景觀的塑造與城市規劃的平面布局是一種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規劃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網結構、市政設施等諸方面的同時,必然包含了對城市空間特征塑造的思考,沒有“純二維”的規劃,而且規劃的思想觀念和意圖也必須最終反映在城市三維空間中才能得以實現。
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所要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們所處的城市,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都以創造一種良好的、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目的,都要綜合協調各項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項用地,組織好交通和安排好各類工程設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會發展,考慮城市的歷史文脈等??梢姡鼈冎g交叉、重疊的領域涵蓋了城市建設系統各個方面,兩者統一于一個完整的規劃過程之中。規劃的平面布局圖,也是城市設計進行城市三維空間環境塑造的基礎依據和前提。另一方面,對城市空間的塑造與安排,又可反饋回來對平面布局進行完善、補充和調整,從而使兩者都趨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區別和聯系
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是整體環境與個體形象的關系。兩者在設計的規模、尺度和層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它屬于城市整體環境設計。建筑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的問題(單體、群體建筑在城市都是一個點),它屬于城市個體元素設計。建筑設計雖然也要考慮環境效果,但一個良好的城市形態環境更多地取決于城市設計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設計的效果。城市設計以多重委托人和整個城市人民作為服務對象,更多反映公眾利益和意志。建筑設計一般以單個委托人作為服務對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決設計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標價值取向。
美國城市規劃師伊·沙里寧曾經說過:“通常做設計是要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這段話清楚地說明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的有機聯系。這種有機聯系體現了城市空間形態(城市設計解決的問題)和建筑空間形態(建筑設計解決的問題)的連續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