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資產的兩重性 森林生物樣性資產由森林生物資產(包括活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資產)構成。森林生物資產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生物轉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轉化是指導致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質量(遺傳價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層、纖維強度)或數量(重量、立方米、纖維的長度或直徑)發生變化的生長、蛻化、生產、繁殖的過程,從轉化的機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主要靠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轉化能力實現其再生和轉化。林業生產活動只起“催化劑”作用,會經常出現數量不減反增的現象。因此,對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初次確認和再次確認應定期地結合評估,以評估促進核算。
(二)價值的多元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森林這一綜合地域類型中所呈現出來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其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四類(國家環保局,1998)。直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又可分為直接實物價值和直接非實物服務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功能的價值;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將來能直接或間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支付意愿;存在價值是人們為確保森林生物多樣性繼續存在的支付意愿(張穎,2002)。價值的多元性決定了確認與計量的困難與復雜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與密切相關,其所體現的價值不僅在于為當代人提供直接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人類及將來所創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價值,所展現的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
(三)資產的整體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相互統一的整體。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動植物產品來源時,釋放的是直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態效益資源的時候,釋放的是間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兩者的結合點在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同一載體。森林生態資產不能脫離森林生物資產而獨立存在,兩者相互依存,其價值的形成、消費和補償過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資產在其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增減變動過程中,森林無形資產也相應地發生變動,其所發揮的生態效益地會發生變化。因而在對森林有形資產的價值確認和計量中,也要相應地對森林無形資產的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確認與計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相對稀缺的,這不僅表現在天然存量方面,還表現在生成率方面。同時,地球上生物物種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各物種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絕對意義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產生了對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求,體現在會計上是必須對其進行確認和計量。
(五)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它超越了進行森林經營活動的林業行業以外的外部,即不通過市場機制反映的影響,進而會產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經濟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主要是一種無形效用,不能貯藏和移動,生產者難以對其控制,即無法迫使受益者償付了補償費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態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態效益服務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時,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中的生態資產一般不存在市場,所以應更多地考慮非市場價值的計價,實現對其生態價值的確認和計量。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分類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 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確認是指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一項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記入會計載體的過程。會計確認的核心是選擇合理的會計確認標準。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要能夠作為一項資產加以確認,應當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會計確認從上講要同時滿足四項標準:(1)可定義性。我國《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給出的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邦A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最本質特征。森林中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如藥用、食用、纖維、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資源(如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作為林業經營組織來講,一旦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其所擁有或控制就能為它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凈現金流入。因此,它們符合確認的第一個條件——資產的定義。(2)可計量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可以通過現有多種計量屬性選擇達到對其計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自身的特殊性,其計量比較復雜。同時,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定價主要通過對其價格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從長遠來看,隨著評估理論和技術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能夠做到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合理計量。(3)相關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能夠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的差別(于富生等,2000)。顯然,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計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實物量和價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從而會影響到他們為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所采取的宏觀或微觀的經濟決策。(4)可靠性??煽啃允侵感畔⑹褂谜呖梢詫嬓畔⒔o予充分信賴。“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能夠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2003)。真實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標志。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計量結果,可從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林業經營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資產和森林生態資產的實物量與價值量,足以使決策者信賴。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分類 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類標準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態分。按存在形態可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為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和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物資產是指森林中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棲息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個體基因,包括林木資產、林副產品及以森林為依托生存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資產是一種有形資產。森林生物資產在價值層次上主要表現為物種多樣性價值和基因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主要表現的是直接使用價值。森林生態資產是指森林生態效益所形成的資產,包括有機物質的生產、的固定、的釋放、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水土保持、凈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態資產在價值層次上表現的是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表現的主要是間接使用價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價值(如觀賞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樣性所表現出來的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也歸屬于森林生態資產。
(三)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核算在實踐中的 從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會計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慮,目前主要可側重于森林物種多樣性價值方面的核算,特別是其中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價值的核算。雖然森林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但目前人們對每個層次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相對而言,物種多樣性最明顯也最容易測定。而森林遺傳基因多樣性多發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體的多態性、蛋白質的多態性和核酸的多態性三個方面。就目前人們的手段和認識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機體,即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結構還是比較困難的。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測定比遺傳多樣性的測定更困難,因為系統的邊界都是模糊的。同時,對于物種多樣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對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測定與確定比較困難,所以物種多樣性目前主要著重于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測定,特別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動物。因此,一般來講,目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種多樣性中的植物與動物價值的核算為代表,暫不考慮基因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態效益的會計確認
(一)森林生態效益的概念及特征 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其具有幾個重要特征:(1)外在經濟性。外在經濟性在林業中是最普遍的現象。當森林生物多樣性發揮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護物種及基因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的時候,這種生態效益卻被非林業經營部門乃至全社會無償地享用,而不必為此付出相應的費用。(2)非減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效益的發揮,意味著森林生物資產的減少。而森林生態效益的實現,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減少森林生態資產。(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效益隨著木材、蘑菇、動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實現,并可用貨幣直接計量。但森林生態效益沒有物質載體,無法對其效益進行準確的計量,只能通過估計來反映。因此,森林生態效益的確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態效益的確認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林業會計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對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進行確認,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生態效益外在性不予確認,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游離于會計循環之外,嚴重阻礙了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效益的發揮,危及了林業自身的生存和。因此,作為林業經營組織必須考慮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外部產生的,會計上應反映這一巨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將森林生態效益外在經濟性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核算體系(溫作民,2003),從而進一步轉化為林業經營組織的環境效益,真實地評價其業績。根據財務會計的收入定義,收入是一種經濟利益的總流入。顯然,森林生態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沒有形成經濟利益的流入。因此,傳統財務會計確認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滿足將森林生態效益完整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要求。要將森林生態效益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會計系統,其確認可以根據其標準進行:(1)符合定義。符合森林生態效益定義,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2)可計量性。據有關部門測算,森林生態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13倍。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森林生態效益每年都要進行準確的核算。(3)相關性。森林生態效益會計核算提供了關于森林生物多樣性非木材價值的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于投資者和決策者對森林生態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可以為林業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進行相關決策或制定相關的會計制度與準則提供依據,適應新時期我國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雖然增加了森林生態效益計量的難度,但是只要是估計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態效益的定義,能夠用貨幣計量,并且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的效用,都可確認為森林生態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尺度 計量包括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就貨幣計量而言,其計量單位籠統地講就是貨幣,由于貨幣能把經濟業務全面、綜合地反映出來,所以貨幣成為會計統一的計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應同時采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兩種形式。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樣資產的特點和森林生態效益的特點決定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兩重性、價值的多無性、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以及森林生態效益的外在經濟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對其價值計量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即使它們的價值通過一定的得以計量,但在其計量結果的公眾認可度上仍存有爭議。因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完全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目前仍存在著較大的困難。為了滿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會計信息,使其具有較強的可理解性,應當盡可能多地考慮運用非貨幣計量尺度。在非貨幣計量形式中,可同時使用包括實物計量、勞動計量、混合計量等多種形式。運用貨幣計量形成一些財務指標,運用非貨幣計量則會形成實物指標、勞動指標、技術指標、技術經濟指標和文字說明等,從而提供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 以成本為基礎計量是一項廣為流行的會計慣例。對于一般實體資產來講,在沒有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較小的情況下,其歷史成本與其價值的差異是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一項特殊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卻是森林生物多樣性一個致命弱點,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大部分是由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們往往沒有或只有較低的歷史成本。另外,它們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動力的,其價值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在變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暫時相對固定其價值。因此,如果僅按目前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來計量,它們的價值計量會偏低,違背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原則,不能達到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單一歷史成本計量,而應包括面向市場、未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在內的多種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是一種復合的會計計量屬性,從狹義上看,其表現形式有: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歷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有時為了管理或決策上的需要,要求會計可以提供以公允價值反映的更為相關的會計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態資產一類的歷史成本原本就沒有,用公允價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們的真實價值。在這些情況下,用公允價值代替歷史成本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計量也是可行的。當然,用公允價值計量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公允價值的確定避免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怎樣提高和增強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是一項需要進一步的課題。從目前我國會計現實來看,公允價值的運用條件尚不具備(張心靈等,2004),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屬性可以選擇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輔之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具體計量時,應分別不同資產及不同階段加以考慮。森林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應按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森林生態資產的初始確認應按公允價值計量;森林生物資產及森林生態資產報表日計量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可以通過如實際市場價法、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替代花費法、機會成本法或條件價值法等,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評估取得。從發展的角度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主流(黃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將來應主要選擇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即采用“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模式。
[]
[1] 國家環保局:《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環境出版社1998年版。
[2]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3] 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4] 溫作民:《環境外在性的會計核算》,《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11期。
[5] 于富生、黎來芳:《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上海會計》2000年第8期。
[6] 岳上植:《森林資產的特殊性及其確認與計量研究》,《會計研究》2002年第11期。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貢獻
Abstract: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construction protects the biopersity most efficient paths. By the end of 1993, our country altogether established various types nature protection area 763, total area 66,180,000 hm2, approximately composed the land area 6.8%. This article in summarizes in our country nature protection area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foundation, outlin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to each kind of natural ecosystem, the wild biology, the domesticated species, the wild blood relationship to plant and the idio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cluding has construct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for protection biopersity various components quantity, the area,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management; Has apprais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to the biopersity various components protection effect; Has analyze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at strengthens measure which the biopersity protects.
key word: Nature protection area; Biopersity; Protection; Contribution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分為“就地保護”(in situ conservation)和“遷地保護”(ex situ conservation)兩種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補充措施。普遍認為,生境的“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有力和最為高效的保護方法。就地保護不僅保護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種個體、種群或群落,而且還維持了所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能量和物質運動的過程,保證了物種的正常發育與進化過程以及物種與其環境間的生態學過程,并保護了物種在原生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種內遺傳變異度。因此,就地保護在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三個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護,它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途徑。
就地保護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有效管理,從而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的人為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廣,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自然保護區8619個,面積達79226.6萬hm2,約占全球土地面積的6%[1]。中國自然保護區始于l956年建立的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經過近40年的努力,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763個,總面積6818.4萬hm2,約占國土面積的6.8%[2],其中,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有關的生態系統類和野生生物物種類自然保護區717個,面積6607萬 hm2。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國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分為森林、草原與草甸、荒漠、內陸濕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個類型[3],已建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共433個,面積4703萬hm2。
2.1 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中國地域遼闊,森林類型很多,分布很廣,森林面積13370萬 hm2。據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共分27大類460個類型,而森林生態系統就占了16大類,約185個類型[4]。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開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多半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371處,面積1429萬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l80個,面積337.8萬 hm2。兩者面積合計1766.8萬hm2,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3.3%。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大量的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各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在科學研究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已建的森林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較多,為全國自然保護區主體;而且分布較廣,遍布全國所有林區和生物地理區域,代表著各種森林植被類型。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寒溫帶針葉林的黑龍江呼中保護區;保護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的黑龍江豐林、涼水保護區,保護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的遼寧白石砬子、醫巫閭山,河北霧靈山,河南老君山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林的河南雞公山、安徽馬宗嶺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安徽古牛降、清涼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岡山,湖南公山、壺瓶山,廣東鼎湖山,廣西大明山,四川縉云山,云南哀牢山,西藏察隅等保護區;保護熱帶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雙版納,海南尖峰嶺、白水嶺、五指山等保護區。此外,我國還建立了一批保護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帶譜的保護區,如吉林長白山、陜西太白山、湖北神農架、貴州梵凈山、云南高黎貢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護區。我國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網絡,具有一定的基礎,但與我國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雖然自然保護區面積已占森林面積的13.92%,但與我國林業用地面積相比,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72%。在保護區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比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廣東等省,自然保護區面積與其森林資源擁有量還不相適應,有待加強。此外,大興安嶺林區和黃土高原、太行山地區水源涵養林區的自然保護區建設也有一定差距。
2.2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荒漠面積約192OO萬hm2,占國土面積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主要類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極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國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到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此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3006.7萬 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560.2萬hm2。兩者面積總計3566.9萬hm2,占我國荒漠總面積的l8.58%。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原始高寒荒漠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物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保護高寒荒漠2.3 草原與草旬生態系統的保護
、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動物的西藏羌塘保護區;保護極旱荒漠生態系統的甘肅安西自然保護區,等等。我國已建的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雖然數量不多,僅占保護區總數的1%,但面積很大,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45%。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對維持和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和植被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荒漠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特別是西北地區將是21世紀我國能源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因而當前更要注重荒漠類型保護區的建設,盡可能多地劃定一些保護區。另外,由于荒漠保護區面積大,難以封閉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別措施,加強對已建保護區的管理,禁止在保護區亂捕濫挖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要阻止保護區內非法采礦活動。
2.3 草原與草旬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草原資源十分豐富,現有草地約17300萬hm2,占國土面積18%[5],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內蒙古、黃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草原類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類。我國草原和草甸自然保護區建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緩慢。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14個,面積 137.8萬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4.4萬hm2。兩者面積共計142.2萬 hm2,約占我國草地面積的0.82%。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草甸草原的黑龍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護區,保護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內蒙古錫林郭勒保護區;保護干草原生態系統的寧夏云霧山草地保護區;保護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鞏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護區。我國擁有廣大面積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眾多,并孕育了比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已建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偏少(僅占保護區總數的2%),而且面積也很有限(亦僅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態系統至今尚沒有建立自然保護區。另外,從草地資源保護的角度看,現有保護區也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草地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要求。
2.4 內陸溫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
內陸濕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澤。我國湖泊、河流眾多,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區和云貴高原;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爾蓋高原等。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380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4%。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護區16個,面積91.6萬hm2;另建有內陸濕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鳥、水生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64個,面積675.4萬hm2。兩者面積合計767萬hm2,約占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的20%。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沼澤生態系統及珍禽的黑龍江洪河保護區;保護高原濕地的貴州草海保護區;保護湖泊生態系統和珍禽的內蒙古達賚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瀘沽湖等保護區;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的海南文瀾江、四川通江諾水河等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滯納洪水、抗旱排澇、凈化水質和調節氣候等功能,并且還是許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與繁衍場所。但濕地生態系統也具有脆弱易變的特點,易受自然條件制約和污染影響。目前,由于鄉鎮工業污染日益嚴重,許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響到人體健康。因此,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的建設,而目前濕地類型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偏少。我國河湖眾多,類型豐富,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面積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此類型保護區的發展潛力很大。2.5 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瀕臨太平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近海水域縱跨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區。面積達470多萬km2。大陸岸線長達1.8萬余km,近海有5100多個島嶼。我國近海因地域差異形成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如河口、港灣、紅樹林、珊瑚礁、島嶼和海流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到1993年底,我國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25個,面積37.8萬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31個,面積336.3萬hm2。兩者面積374.1萬hm2,分布于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的海岸沿線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海南三亞、臨高角等保護區;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海南東寨港、青瀾港,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廣西山口、北倉河口、福建龍海等紅樹保護區;保護海涂濕地等保護區;保護島嶼生態系統的海南萬寧大洲島、浙江南麓列島等保護區。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近海海域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l/2,隨著海洋國土意識的不斷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逐年增加,海洋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劇。與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存在較大差距,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面積上都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3.中國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動植物種類約占全球動植物區系的10%左右。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特別是自第三紀后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未受冰川覆蓋的影響,保存了許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區早已滅絕的古老孑遺種類,特有種、屬也很豐富。加強中國野生生物資源的就地保護將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巨大貢獻。我國野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發展。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284個,面積1904.1萬 hm2。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257個動物種和類群以及國務院環委會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354個植物種的大多數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
3.1 野生植物的就地保護
我國已建立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70個,面積104萬hm2。其中:
——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護區;保護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護區;保護銀杉的廣西花坪等保護區;保護桫欏的貴州赤水、四川金花、鄰水等保護區;保護金花茶的廣西防城上岳保護區;保護蘇鐵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貴用材樹種的代表性保護區有:吉林白河長白松保護區;福建羅卜巖楠木保護區;福建三明格氏栲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
貴藥用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五馬沙駝藥材保護區;廣西龍虎山藥材保護區;等等。雖然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已在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但由于有些物種種群不集中,在保護區內的種群量比較有限,而種群的相當部分散生在保護區之外,這些種群極易遭受威脅,應以建立自然保護點的方式加強對保護區外種群的就地保護。有些經濟藥材植物極易遭受人為破壞,即使在保護區內,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參、杜仲、天麻等植物,對此,需要采取特別的保護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護比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視對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護,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強度弱,對環境改變特別敏感,常因人類影響而更易走向滅絕。在今后的保護區發展規劃中,應注意這些方面。
3.2 野生動物的就地保護
在284個野生生物類保護區中,有214個為野生動物類型,面積1800.l萬hm2。其中:——保護陸棲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大熊貓的四川臥龍、唐家河,甘肅白水江、陜西佛坪等16個保護區;保護金絲猴的陜西周至、西藏芒康等保護區;保護東北虎的黑龍江七星粒子保護區;保護亞洲象的云南南滾河保護區;保護長臂猿的海南壩王嶺保護區;以及陜西牛背梁羚牛保護區,海南大田坡鹿保護區等。
——保護水生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湖北長江新螺段和天鵝洲兩白暨豚保護區;廣西合浦儒艮保護區;新疆布爾根河貍保護區;遼寧大連斑海豹保護區等。
——保護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浙江尹家邊揚子鱷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保護區;新疆霍城四爪陸龜保護區;江西潦河大鯢保護區;遼寧蛇島保護區等。
——保護珍禽及候鳥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遼寧雙臺河口、江蘇鹽城、西藏申扎、云南會澤、甘肅尕海等鶴類保護區;山西運城、山東榮城、新疆巴音布魯克等天鵝保護區;山西龐泉溝、蘆芽山等褐馬雞保護區;陜西洋縣朱鹮保護區;江西鄱陽湖、青海青海湖鳥島、內蒙古達里諾爾、甘肅蘇干湖等侯鳥保護區。
——保護珍稀魚類和其它珍貴水產資源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呼瑪河、遜別拉河保護區;福建宮井洋大黃魚、長樂海蚌保護區;遼寧三山島海珍品保護區;廣東??蛋椎惡秃D吓R高白蝶貝保護區;等等。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就地保護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種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之中,如華南虎、東北虎、白頰長臂猿、白掌長臂猿、朱鹮、赤鶴等種群數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護主要集中在珍稀瀕危動物種,而忽略了一些常見野生動物種的保護,繼而使這些種類也走向瀕危,如黃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護偏重于脊椎動物,特別是大型哺乳動物,而忽視了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貝類的保護。對水生動物的保護也重視不夠,這些物種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
4. 中國遺傳資源的就地保護
遺傳資源是指馴化家畜動物、栽培作物的品種資源及其野生親緣種。我國農業歷史悠久,遺傳資源極其豐富。隨著外來品種的引進、推廣和高產品種的種子專業化生產,使家畜和作物的遺傳多樣性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種已逐漸消失。隨著自然生境的不斷縮小,一批農作物野生親緣種正遭受生存威脅,有些已經消失。這些野生親緣種對改良作物品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應當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在我國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以遺傳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不多,主要有:保護栽培果樹野生親緣種的新疆鞏留野核桃保護區、塔域巴旦杏保護區等;保護野生花卉資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臘梅保護區、黑龍江老山頭荷花保護區等;保護淡水魚類種質資源的江西鄱陽湖鯉鯽魚產卵地保護區等。遺傳資源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受到國際社會的日益關注。中國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據統計,在我國栽培的600多種作物中有237種起源于本國。而我國在遺傳資源就地保護方面差距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開展。例如,我國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種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護區,隨著農業開發,野生稻生境將日益縮小,不久將會消失,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遺傳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已成為國際性關注的熱點,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關健內容,涉及到國家的利益。因此,加強遺傳資源的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問題,應給予特別的重視,在自然保護區規劃中,應十分重視遺傳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力爭多建立一些保護區。
5. 結 語
我國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已取得很大成就,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距離。隨著《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生效和實施,對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將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之一。我國政府已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90年代和21世紀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制定并公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也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重點項目。為了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國家計委已委托國家環保局編制《1994 - 205O年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該規劃目標在2000年,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國土面積10%;到 2050年達國土面積l5%。然而,真正實現此項宏偉目標還須付諸十分艱巨的努力。
參 考 文 獻
國家環保局.《1993年全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中國環境報,l994年6月4日.
薛達元,蔣明康.中國自然保護區類型劃分標準的研究.中國環境科學,1994,14(4):246-251
陳靈芝主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椣腫醇捌潯;ざ圓擼本嚎蒲С靄嬪紓?993
摘 要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該自然保護區東面與貢山縣的茨開、捧打、丙中洛鄉相連,西至獨龍江與緬甸接壤,北與接壤,南與福貢縣毗鄰,為目前云南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地域遼闊,自然地理位置特殊,分布著各種珍稀動植物和特有的原始森林植被類型,生態系統獨特,具有很高的自然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本文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現狀為研究對象,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問題,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以期促進云南高黎貢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關鍵詞 高黎貢山地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資源管理體系
一、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現狀
高黎貢山素來享有“世界基因寶庫”、“自然博物館”的美譽,分布于怒江以西,與怒山山脈夾峙形成世界聞名的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差較大,氣候變化多樣,使得這里生存著種類繁多的奇花異木和珍稀動物,有人說,高黎貢山就象一個雙面書架,由上而下清清楚楚地陳列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生物種類,具有豐富全面的物種多樣性,其生物多樣性在中國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眾多的自然保護區中被優先重點保護。高黎貢山1958年就被規劃為自然保護區,1986年國務院更將其認定為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高黎貢山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列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1997年,中國“人與生物圈”組織將其認定為生物圈保護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1997年,中國“人與生物圈”組織將其認定為生物圈保護區。1998年,云南省政府將其確定為云南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及野生動物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溫(暖) 性針葉林、簇生竹林,以亞高山溫涼、寒、溫性針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垂直景觀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的保護對象。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立體氣候明顯,擁有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涼溫帶、亞寒帶及寒帶七個類型后氣候區,幾乎包含了云南不同水熱狀況的氣候區,同時還是云南雨量最富裕地區和云、霧、雨日最多的地段。目前已知的種子植物有163科764 屬2686種;哺乳動物有8目25科74屬192種;鳥類有269種;昆蟲1690種, 隸屬20目167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云南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紅花木蓮、光葉珙桐4種;二級保護物種有胡黃連、冬蟲夏草、桫欏(樹蕨) 、松茸、貢山三尖杉、福建柏、油麥吊云杉、云南榧木、禿杉、領春木、凹葉厚樸、水青樹、董棕、胡黃連等15種。扭角羚、赤斑羚、戴帽葉猴等列入國家重點Ⅰ類保護動物的有18種、Ⅱ類保護動物44種。該保護區內特有種極為豐富,植物中有著貢山三尖杉、貢山木姜子、獨龍江木姜子、常春木、獨龍五葉參、貢山秋海棠、貢山竹、貢山杜鵑等239種特有種,隸屬103科14屬。特有野生動物種有白眉長臂猿、赤斑羚、貢山麂、怒江裂腹魚、三尾褐鳳蝶、棕尾虹雉等17種,是中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動植物基因庫”和具有野生動植物多樣性最關鍵地區之一。該區內分布著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差殊異的垂直景觀、豐富多彩的生物群落,為我國目前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完整、森林組合最豐富、結構和功能最穩定的地區之一。高黎貢山地區還生長繁衍著漢、傣、僳傈、回、白、苗、彝、壯、怒等13個民族,這些民族世代開發和利用著高黎貢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并且形成了大量的傳統知識。
二、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問題分析
1.缺少專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雖然云南省已經頒布了一些有關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例如《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云南省森林條例》、《云南省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管理暫行規定》、《云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公布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云南省珍稀保護動物名錄》、《云南省珍貴樹種名錄(第一批)》等一批名錄等,對生物資源的收集、保存、交換和開發利用方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現有的生物資源管理規定內容很不完善,也不具體,尤其是在生物遺傳資源的取得、惠益分享和專利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使很多想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生物遺傳資源的外國公司感到無所適從,而有些外國公司卻通過合作研究或共同建立數據庫等方式,無償竊取遺傳資源。
2.生物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或存在漏洞。生物資源管理部門分工不明確,缺乏有效監督,缺乏統一牽頭的主管部門,沒有生物遺傳資源輸入、輸出的專門管理機構,沒有統一的法定程序和渠道,造成輸入、輸出渠道混亂不堪的局面。由于制度和管理不善,而國際間又缺少關于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的統一制度,導致了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生物遺傳資源大量流失,發達國家的機構及個人通過考察、索取、合作研究,甚至走私、掠奪等手段從該自然保護區攫取了一些生物遺傳資源,而沒有給擁有生物遺傳資源的當地居民和社區群體任何的利益回報。沒有明確的國家級、省級及地區級的牽頭主管部門及專門管理機構,政出多頭,各部門缺乏有機配合。
3.是過度開發利用,非法的貿易及走私,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在高黎貢山地區,由于長期的盲目的開發和墾荒,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生物遺傳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分布區日益縮小,遺傳資源急劇消失。另外,非法的貿易及走私,使一些不法之徒為了巨額的非法利益而鋌而走險。據保山市森林公安局介紹,20多年以來,森林公安們為保護國家的森林資源安全,維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不受侵害一直在努力。據統計,保山市森林公安共查獲各類案件24688起,共收繳野生動物18698只,蛇類22460公斤,野生動植物制品14680多公斤,毛皮2478張;還收繳孟加拉虎皮23張,金錢豹皮37張,象牙20多只,象牙床2副,桫欏380多株,野生石斛3000多公斤,紅豆杉樹皮1000多公斤,共為國家、集體和個人挽回經濟損失上億元,有力地打擊了各種破壞森林資源及其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執法部門--森林公安困難重重。
森林公安在生物遺傳資源保護中存在以下問題:(1)警力不足。保山市森林公安局的民警們,人均管轄森林面積14萬畝,有的分局甚至人均管轄森林面積達到40萬畝,警力的嚴重不足,導致野生動植物走私泛濫,流失嚴重。(2)資金缺乏。高黎貢山地區屬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造成對保護區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缺乏必要的資金。首先,保護資金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目前主要是政府投入。國家雖有一定的資助,但是用于發展和維護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還存在很大的缺口,直接影響了原著居民對當地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積極性。其次,國家撥付的專項資金在下撥環節“跑、冒、滴、漏”,很難得到落實。(3)執法環境復雜化,法制建設薄弱。為了更好地對高黎貢山地區的生物遺傳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必要的。
三、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建議
1.加大云南地方立法建設,完善高黎貢山生物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由于我國現行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不能有效保護云南省的生物遺傳資源,也不能適應國際規則以及國際社會和國家間生物遺傳資源的獲取和惠益分享的需要,再加之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在保護生物遺傳資源任務堅巨的今天,在認真執行關于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國家憲法、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還應該加大地方生物遺傳資源的立法,以完善云南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
2.建立綜合管理、協調分工的生物多樣性管理體制。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制度構建時必須解決現有的保護部門管理不統一、管理混亂的局面,應建立相應的配套機構,形成以專門機構為主導,多部門聯合工作,中央到地方統一行動的管理機構體系,應對現有的關于管理部門的規定重新整合,查缺補漏,解決目前管理部門實踐中管理和操作的弊端,實現真正有效的管理。
3.加強和落實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補償制度。生物多樣保護的國家補償制度,主要是為了該地區更好地保護生物資源,當保護與開發矛盾時,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付出代價的地區可以獲得國家補償的制度。生物多樣保護的國家補償應該堅持保護優先,對于國家補償款的使用也應該給予一定的限制,保證補償款項真正用于生物遺傳資源的實際保護工作中,應該本著損失與補償對應的原則,誰的利益受損就補償誰。生物多樣保護的國家補償資源的國家補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首先是貨幣方式,這是一種最為簡單易行的方式。國家可以專門撥款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補償,??顚S?;其次是技術補償方式,可以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受損的地區獲得其他地區或者國外在技術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最后是知識產權方式,對于利用生物遺傳資源所在地區的資源開發出來的科研成果,該地區有權分享。只有這樣,才能夠調動起人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性,也才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
4.建立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制度。生物物種資源流入外國,大多都是通過非正常的途徑流出的,除外國人員和國外機構的非法搜集、走私、剽竊等之外,還包括郵寄、出境攜帶及對外研究合作帶出等方式,可見,我國對于生物物種資源的出入境查驗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我國大量物種資源外流,我國在關于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管理方面尚沒有具體的法律規范,并且在查驗的技術手段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將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體系的建設列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強調要加強相關部門的進出境查驗作用,確保做到對于出入境的生物物種資源進行全面查驗,防止我國生物物種資源的外流,和盡量避免國外危險物種入侵給我國物種資源帶來的損害,做到風險預防。云南生物物種資源豐富,處于我國西南邊陲,邊界線長,很容易導致生物物種資源的外流,所以建立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制度是有很大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孫昊亮.西部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利益補償.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第35卷第4期).
[2]王鑫海.中國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個別流失及其法律對策.環境保護.2001.11:11-13.
[3]寸瑞紅.高黎貢山生物圈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初探.西南林學院學報.2001(4).
[4]趙曉東.試論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持續發展.林業經濟.1999(1).
關鍵詞: 蘭科植物 多樣性 分布規律
蘭科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其種類數量僅次于菊科,是植物世界中的第二大家族,具估計全世界目前約有700多屬,30000多種,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熱帶地區數量較多,是蘭科植物最主要的物種多樣性中心。自達爾文時代起,蘭科植物就一直是植物學家研究的最熱門植物類型之一,因其不僅對研究植物區系地理和多樣性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富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五指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海南中部,區內最高山海拔1867m,是海南最高的山,屬典型熱帶雨林氣候,濕熱多雨,長年云霧縈繞,特別適合蘭科植物生長,保護區內野生蘭科資源極其豐富,是海南乃至中國野生蘭科植物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為掌握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物種多樣性及海拔垂直分布概況,筆者進行了幾年的實地調查,現將部分研究結果總結成文,希望為將來該地區的野生蘭科植物保育工作提供決策或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1.研究樣地概況
五指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海南島中部,東經109°39′30″~109°47′50″,北緯18°49′20″~18°58′54″,屬熱帶北緣;海拔250~1867m,區內地形地貌復雜,主要為中山和丘陵,其中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且懸崖峭壁,高山深澗,峰巒雄偉,主峰高達1867m,為海南島最高山,分布有海南島最典型、最齊全的熱帶山地森林,是海南省保留原始熱帶林面積最大,同時是野生植物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2.樣地設置和數據處理
本調查從保護區海拔700m的水滿鄉旅游風景區開始一直到海拔1867m的最高峰,海拔落差1167m,調查區域主要在五指山主體范圍169平方公里的山地林中,屬于五指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植被保存完好。
調查時,將該區域分成海拔高度為700m~850m、850m~1000m、1000m~1150m、1150m~1300m、1300m~1450m、1450m~1600m、1600m~1750m、1750m~1867m共8個連續的海拔梯度,各海拔段選擇沿山體攀升的路徑為樣帶,調查涉及路兩側各3m的不同坡向和坡度的各種生境,對海南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進行普查,每段海拔記錄野生蘭科植物的種類及種的多度。
3.結果和分析
3.1種類組成屬、種的統計
經過對所采標本的整理鑒定、統計,海南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共有43屬80種。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占海南省野生蘭科植物總屬數(77屬)的55.84%,總種數(202種)的39.60%,表明五指山有豐富的野生蘭科植物資源,是調查海南省野生蘭科植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見表1。
表1 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屬種的統計
3.2屬的組成與特點
3.2.1優勢屬
優勢屬以屬內所含種數(≥4)的多少為排列依據,其順序見表2。
表2 五指山的優勢屬及其種所占的比例
從表2可以看出,5個優勢屬共有28種,占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種的34.57%,另外含3種以上的中等屬有石豆蘭屬4種、地寶蘭屬3種、斑葉蘭屬3種。以上8屬所含種數占該區野生蘭科植物總種數的46.91%,成為該地區野生蘭科植物區系的主體。
3.2.2屬組成的豐富性
從的屬水平看:在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的43屬中,僅為單型屬分布的有27屬,占該區總屬數的62.79%;含2-3種的有11屬,占總屬數25.58%;4種以上的有8屬占總屬科數18.60%。這說明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在屬的組成上是比較豐富的(見表3)。
表3 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屬的大小統計
3.3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垂直分布規律
3.3.1各海拔段蘭科植物屬種的統計分析
8個海拔段蘭科植物屬種的分布概況見表4。
表4 8個海拔段蘭科植物屬種的統計
從表4可以看出,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沿海拔變化具有“單峰型”或“中間膨脹型”分布的特點,各海拔段蘭科植物的屬和種類分別有16,22,19,15,11,7,5,2屬及20,30,29,24,12,9,7,2種;較少的野生蘭科植物的種類出現在較低海拔段,隨著海拔的升高,野生蘭科植物種類也在增加,在850-1000m段達到最高,有22屬及30種,海拔繼續升高,種類反而減少,在最高海拔段,僅有野生蘭科植物2屬2種,海拔850m~1350m是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4.討論
4.1物種豐富度高
五指山地處海南島中部,屬熱帶雨林氣候,是海南島熱帶山地森林分布最集中、最齊全、也是最典型的地區,林中野生蘭資源極其豐富,預測有近百種,此次調查共收集記錄野生蘭科植物43屬80種,其中主要以熱帶類型為主,具體數字比例是熱帶分布屬占收集記錄總屬的88.37%,熱帶種占收集記錄總種數的91.25%,無論從屬或種的情況看,均顯示出該地區野生蘭科植物種類的豐富性,而且以熱帶類型為主。從垂直分布情況看,中低海拔野生蘭科植物分布最集中,80%以上種類出現在該地段,顯示了極高的分布不平衡性,中低海拔地區是五指山蘭科植物物種最豐富度地段。由此可見,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種類十分豐富,主要以熱帶類型為主,且分布不均衡。
4.2熱帶向亞熱帶過渡性強
地處熱帶地區,海南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區系以熱帶成分為主順理成章。一些典型熱帶屬,如毛蘭屬、石斛屬、萬帶蘭屬和釵子股屬等,本次調查均有發現。但作為海南島最高的山,五指山亦具有一定的山地特征,主要體現在溫濕度垂直變化明顯,特別是高海拔地段,氣溫較低,為一些適合北溫帶生長的蘭科植物種類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如綬草屬、槽舌蘭屬等,亦有在本區分布;海拔850m為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區系垂直分布的分界,是五指山野生蘭科植物由熱帶向亞熱帶成分過渡的分界線。
參考文獻:
[1]楊增宏,張啟泰,馮志丹,等.蘭花―中國蘭科植物集錦[M].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3,8.
[2]Dressler R L.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Orchid Family[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 1993.
[3]黃三祥,張,趙秀海.山西太岳山油松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9,29( 3) : 269-273.
[4]郎楷永.蘭科植物區系中一些有意義屬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1994,32(4): 328-339.
[5]羅毅波,賈建生,王春玲.中國蘭科植物保育的現狀和展望[J].生物多樣性,2003,11(1): 70-77.
[6]YuW G(余文剛), Luo Y B(羅毅波), Jin Z Q(金志強).Study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priority area of wild orichids inHainan island [J]. J Plant Ecol(植物生態學報), 2006, 30(6): 911-918. ( in Chinese).
[7]Zhang YW(張玉武),Yu LF(喻理飛). 2009. Preliminary studieson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native orchids in the Fanjing Moun-tain Biosphere Reserve,Guizhou,China(貴州梵凈山生物圈保護區原生蘭科植物生態特征初步研究)[J].J Mt Agric Bio(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8(4):288-293.
[8]LIU Guang-Fu (劉廣福),ZANGRun-Guo (臧潤國),DING Yi (丁易),WANGWen-Yi (王文毅),LI Ru-Cai (李儒財),CHEN Shao-Wei (陳少偉),ZHOU Zhao-Li (周照麗).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epiphytic orchids in different types of old-growth tropical forestsin Bawang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ainan Island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植物生態學報),2010,34(4):396-408.
參與生物多樣性管理:一個企業無法回避的新課題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很多國家已經將生物多樣性提升到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國際社會也將生物多樣性退化與氣候變化一起列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在這種大形勢下,無論是從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是從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角度,生物多樣性都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了。
事實上,國際社會很早就意識到了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密切關系,并在近年來紛紛采取行動,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1992年生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其第十條第五款中規定,所有締約方都應該盡可能鼓勵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以探索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第十六條第四款規定,各締約方應該采取法律、行政與政策措施促進私營部門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技術轉讓過程中?!堵摵蠂?020生物多樣性目標》(《愛知目標》)中,將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戰略目標一(通過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到政府和社會中,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成因)中的四個具體目標都與企業參與直接相關,第四個目標則直接確定為“企業和全社會的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2010年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中,明確將生物多樣性列入了環境責任議題之中,要求各種組織能夠通過采取相關行動而對社會更為負責任,包括評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評估、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具體涉及到野生動物保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棲息地恢復等當今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問題。全球報告倡議組織2011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1版)》中,也有多款涉及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其中的“企業經營方式、產品和服務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即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是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管理的重點。
生物多樣性正在不知不覺地影響所有的企業、行業和領域。一個現代企業,不管表面上是不是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生產原料,或者是否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直接影響,都無法回避生物多樣性問題。這是因為,首先,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資源,所有企業都會受到戰略資源的影響,同時也有保護它的責任與義務,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所有企業來說都責無旁貸。第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包括物質與環境,如果人類失去了生存的條件,企業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了。第三,良好的生態系統是維護一個地區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保障。如果生態系統失去了服務功能,直接依賴這些服務功能的企業將首先受到影響,其他企業也會失去發展的空間。第四,每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都離不開生物多樣性,比如公司使用的紙張、辦公用的桌椅、飲用的水源、員工的食物和服飾都直接來自生物多樣性或生物多樣性的服務。還有一點,那就是涉外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隨著我國在海外投資的增加,生物多樣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果涉外企業忽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小則影響到企業與當地的關系和生存及發展,大則影響到國家的形象。為了加強國際合作、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涉外企業必須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到國際上認可的高度。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現狀
由于生物多樣性概念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其進入企業視角的時間更短,所以無論是從企業直接參與生物多樣性實踐來看,還是從國際組織、政府和社團協會等相關方促進和服務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來看,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總體上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一些先鋒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參與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一些國際組織、政府、社團、協會、專家學者等對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這些探索和嘗試包括為企業參與提出或制定所需的規劃、指南、方法、工具、倡議、公益活動、環評、管理技術等。這些有益的探索嘗試為進一步推動企業的參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國內,國務院2010年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在其“優先行動6-減少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中,將“工礦企業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恢復”列為今后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行動之一。在《社會責任指南》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中,在涉及生物多樣性問題方面,也是基本采納了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中關于組織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表述。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出版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2.0》,納入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指標,引導企業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關注。2008年出版的《如何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將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重要的內容,探索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到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其中明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樣性指標,如棲息地恢復、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影響等。另外,國內還有一些學者開始探索評估企業經營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貢獻。
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企業也開展了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實際行動。2004年9月,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植物園委員會、北京植物園聯合發起,北京數家地產界知名企業參與的“保護植物資源公益活動”在北京植物園舉行,開啟了我國房地產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模式。2014年6月,《WTO經濟導刊》聯合多家企業、專業組織同步發起新的倡議議題,了包括生物多樣性在內的多項“金蜜蜂2020社會責任倡議”。2013年11月,以“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辦。還有其他一些企業已經或正在積極進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嘗試。
同樣,在國際上也有很多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案例。例如,2007年,在德國波茨坦召開的G8+5環境部長會議上,提出了一項關于開展生物多樣性損失經濟學全球研究的提議。為了回應這項提議,德國和歐盟委員會發起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經濟學(TEEB)行動倡議。倡議一提出,立即得到了聯合國的支持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目前,TEEB通過其出版的五個方面的報告(D0-D4)向國際社會進展與成果,其中《D3―企業風險、機遇和度量報告》就是專門針對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報告。
2006年,國際采礦及金屬委員會開發了《采礦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操作指南》。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開發了“生物多樣性:我的酒店在行動指南”。農業企業代表針對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新挑戰,向國際商會(ICC)特別工作組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并由該商會提交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屆年會(2008),發表了一系列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論文。2008年,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與美國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聯合了《企業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試圖從經濟上將企業與生物多樣性聯系起來。
歐盟一直在積極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活動。為了保護蜜蜂,歐盟委員會修訂了可尼丁、噻蟲嗪、氟蟲腈和吡蟲啉4種殺蟲劑的使用條件。2014年4月,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召開企業與生物多樣性電話會議,討論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問題和參會企業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的戰略等。
一些國家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鼓勵企業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美國新近修訂的雷斯法案(Lacey Act),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推進減排,鼓勵國內外木材加工企業嚴格履行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澳大利亞已經將生物多樣性管理列為礦業企業可持續發展最優計劃的主題之一。
除了國際組織和國家層面的行動外,一些中外企業也已經開始了行動。斯道拉?恩索是世界上知名的生產紙和紙板的公司,目前持有或管理著遍及芬蘭、瑞典、巴西、俄羅斯和中國超過百萬公頃的森林。企業正在研究促進管理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新方法,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在這些國家得以順利實施。富士施樂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所有紙張供應商制定了新的采購規定,提高紙張供應商門檻。一些發達國家的醫藥企業對環境的責任中納入了企業在獲取最大化利益的同時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杜邦公司2008-2011年支持開展“杜邦杯”環保攝影展,其中,2010年主題為“生物多樣性與扶貧”。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展覽內容包括“中國行動”、“公眾參與”、“走向和諧”。中國五礦在老撾Sepon礦山社會責任中,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從環評到項目運行,都將生物多樣性(棲息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僅為企業贏得了贊譽,也為我國涉外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他諸如南京地鐵規劃為了保護綠化樹種,決定“繞道”而行,河南新鄭一家企業為了保護已經在工地上筑巢的燕子,決定暫緩工期。小磨高速公路在修建時,給古樹“讓路”等等。這些企業在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中,有的是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有的則增加了額外的投資或給企業帶來損失,但他們仍然選擇了保護生物多樣性。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問題
雖然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的生物多樣性知識、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意識、參與力度和參與方法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全面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與制約因素,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是制約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跨學科、而且仍然處在發展中的新興領域,對大多人來說還都存在著理解和操作上的困難,甚至包括了部分從事生物生多樣性相關工作的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也成為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首要制約因素。
企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還有待加強。根據對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調查分析,只有21%的報告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生物多樣性議題(名詞)。其中僅有8%的報告將生物多樣性列為了報告議題,甚至有部分企業認為他們和生物多樣性沒有關系。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不強,還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對于一些以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原料的企業來說,如生物制藥、化妝品、生物原材料加工等企業,在其企業戰略中很少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一些直接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企業,如采礦、水電、土地開發等企業,在工程設計、施工、投產使用過程中,也較少將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主要因素來考慮。
企業參與力度有待加強。目前,總體來說,生物多樣性尚未進入企業的主流。雖然有部分企業已經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中,但與國外企業相比,還遠遠不夠。據問卷調查的結果:72%的政府官員反映他們的部門會評估大型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而只有20%的企業員工認為自己的單位會這樣做。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一半的企業員工不知道企業是否有這方面的評估。而只有5%的企業員工認為他們的公司這樣做,而高達47%的企業員工反映他們公司從未宣傳過這方面的信息。
缺少有效的參與方法。筆者在過去幾年中,參加過一些企業與生多樣性方面的會議或相關活動,在這些場合下,往往都會有很多企業直接表達他們已經知道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并同時表達了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愿望,但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途徑去參與。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缺少指導和引導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據《WTO經濟導刊》與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于2013年共同組織開展的公眾生物多樣性意識的全國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都披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信息。然而,對于眾多不同的行業領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經驗以及標準尚存在明顯的不足。
政府缺少相關的引導和鼓勵政策。從國家層面來說,目前尚缺少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活動的相關政策、標準、規范、方法以及鼓勵和懲罰措施。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參與屬于商業行為,政府無法對這些行為進行干預,但各級政府的生物多樣性負責部門完全可以從政策和技術方面為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支持和鼓勵措施。如加強生物多樣性指標在環評中的權重、組織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出臺激勵措施和機制、制定有利于企業參與的相關政策等。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路徑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或可參考以下途徑、方法以及相關促進措施。
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物多樣性知識。為了應對新的形勢和要求,企業應首先提升自身的生物多樣性知識水平,這些知識包括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內涵、價值、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理念、與企業的關系等。具體操作方法包括:企業可以聘請生物多樣性專家為職工開展專題講座、企業組織職工開展生物多樣性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生物多樣性攝影比賽、組織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旅行或參觀等。
參與社會的公益宣傳。企業可以與專業機構合作,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支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公益廣告(如電視、電臺、廣播、報紙、網絡等)、在企業內部廣泛張貼宣傳海報等。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增加生物多樣性內容。無論企業是否直接與生物多樣性相關,都應該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考慮生物多樣性的內容,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依賴較大和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最好是生物多樣性獨立成章,包括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影響、所開展的工作以及效果等。
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制度。企業,尤其是一些依賴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企業或對生物多樣性具有較大影響的企業,如一些生物資源加工企業、包括生物制藥、木材與林產品加工、化妝品等企業,以及一些工礦和水電企業等,可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與方法、評估指標等,建立起企業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制度。通過信息披露制度,公示、公開企業有關的生物多樣性的信息,包括對生物資源的消費、保護行動、可持續利用措施、經營狀況等信息和資料,向社會公開或公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建立生物多樣性技術支撐機構。為了確保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能夠沿正確的軌道前進,企業,尤其是那些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的企業應該聘請生物多樣性專家,組建生物多樣性專家技術支撐機構,企業一旦遇到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技術問題,可邀請該專家組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合理解決的途徑。
增加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企業可以邀請生物多樣性專家開發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對企業內部各部門和主要相關責任人增加生物多樣性考核指標,對其業績進行考核。
做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三同時”。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6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后,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這些要求,同樣適用于企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標識。如果一個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或可持續利用方面做得比較好,可以為自己的產品貼上生物多樣性保護標識,如“生物多樣性友好產品”、“生物多樣性保護先進企業”等。為了使標識具有法律效力,企業應請求行業協會或政府主管部門開發相關的標準和評估體系。
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園區。企業可以在施工現場、總部或者野外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尤其是一些采礦、水電、大型路橋等設施附近,建立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廊道,在確保生物多樣性恢復的同時,作為企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宣傳基地。
參與生物多樣性補償。企業可以通過加入一些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補償基金,參與生物多樣性補償。比如上下游之間的生物多樣性補償、沖突補償、生物多樣性惠益分享、生物多樣性資源有償使用等。企業既可以自己建立補償基金,也可以參與到現有基金中。目前已經有些企業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
一、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它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多樣性(即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者關系: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種類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多樣性。
(2)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蚨鄻有詻Q定種類多樣性,種
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二、我國是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三、生物的各種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較大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
四、我國是世界上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家養動物、栽培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五、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
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絕滅,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1)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2)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
(3)環境污染
(4)外來物種的影響
七、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銀杉;被稱為中生代動物的“活化石”的是揚子鱷;中國鴿子樹(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八、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我國現已建成許多保護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護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開發生物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護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人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和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
2、人們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的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植物的種子庫、動物的庫)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大家上午好!
*月的*,陽光明媚,百花爭艷。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中外嘉賓聚集一堂,隆重紀念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代表國家環保總局向出席會議的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北娝苤?,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一方面,氣候變化會造成生物棲息地的退化與消失,改變物種的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多樣性減少也會影響到局部的氣候變化。目前,全球變暖已成為不爭事實,確定“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這個主題,就是要喚醒公眾對兩者關系的關注,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降低氣候變化造成的風險和損失。
*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基本形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法律體系;建立完善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協調機制和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制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各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規劃,各有關部門還以此為依據,制定和實施了各相應領域的專項保護計劃,如在農業方面開展了農業動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等七大體系建設,在林業方面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六大工程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相關規劃和政策中已開始考慮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因素,防止由于資源和土地過度利用對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
總之,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規劃,實施就地和遷地保護,開展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等措施,*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有所緩解。以自然保護區為例,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395個,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5%。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相對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這些自然保護區使我國75%的陸地生態系統、88%的野生動物、65%的高等植物和絕大多數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都得到有效保護。
盡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正日益對*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威脅。目前,*環境保護正面臨歷史性轉變的重要機遇,進入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要抓住這個歷史性機遇,進一步深化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律的認識,把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要求落實為具體的政策措施,推動20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實現,通過創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強化生態保護統一監管,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一、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規范國土空間開發秩序,推進形成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其中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載體就是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現有17個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這些關鍵地區絕大多數分布在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區域內,要通過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到該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格局中,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要依法禁止建設產生污染和破壞的項目,其他建設項目在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時要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作為重要內容,并落實相應的保護措施,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政府投入,在這些地區優先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生態省、市、縣建設過程中,要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加強城市和農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能力建設
19*年*頒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并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成效,隨著時間的推移,*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原《行動計劃》中有關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源的現狀數據和信息需要更新和重新評估,有關優先行動和項目需要作相應調整。目前,我們聯合《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協調組成員單位已經啟動了行動計劃的修訂工作。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將突出生物多樣性中長期保護戰略目標與任務,制定優先行動和項目,同時將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能力建設,通過重點完善“法規制度、技術支撐和管理服務”三個體系,提升“組織協調、政策研究、行政執法和國際交流”四種能力,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薄弱環節,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通過資金投入,強化預警監督,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加強科學研究,大力扶持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技術的研發;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到各級政府經濟發展規劃中,提高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整體水平。
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
*作為發展*家,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理念、經驗和技術;也愿意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20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實現,發揮*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作用。近年來,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協助下,在各部委的積極參與下,*在環境領域,特別是在生物多樣性領域,與很多國家開展了密切而廣泛的合作。其中*和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就是一個典范。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自去年5月22日正式啟動以來,圍繞我國生物多樣性領域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今天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地方示范項目將在這里舉行簽字儀式,這標志著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我相信,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四、推動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
生物多樣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目前,有很多志愿者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政府要積極支持和倡導,最大程度地發揮志愿者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生物多樣性保護離不開公眾的參與,青年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力軍,結合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環??偩趾蛨F中央、教育部將共同開展“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益活動方案征集”活動,此次活動面向青年、面向社區、面向農村,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意識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重要的資源、是維護國際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我呼吁,讓我們大家,讓每一個人,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事做起,參與到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保護支撐我們生存、美化我們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重要性;人類;啟示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擁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它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體現
沒有生物多樣性,就不會感受到來自樹林的綠意、海洋的蔚藍,當然,也不會有空氣、食物和水。
生物多樣性就像一個超級市場。我們所吃的所有食物都屬于它。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貨物”越來越少。例如,在印尼,超過1500種稻米已經在過去的15年里滅絕了。而且,在世界范圍內,474種家禽已變得稀少,617種自1892年起已瀕臨滅絕。僅在歐洲,11000種高等植物中的2400種已處于危險之中??梢哉f現在是繼650萬年前恐龍滅絕后最大的生物生存危機。也許,將來美麗的大自然風景將只會出現在畫布上。
二、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
其實大自然是一個仁慈的“人”,她在每時每刻都給予我們健康和美麗。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依賴自然環境去恢復我們的健康。多少年來,人們從自然世界中尋找著療法。植物為現代醫學研究出新型藥物提供原料。特別是青霉素的誕生,挽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報道說專家們在太平洋紫杉樹和馬達加斯加長春花中發現了用于治療癌癥的植物成分,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發現可以治療艾滋病、白血病的成分。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魅力,來自人類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多:對食物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不斷增加的需求;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利益進行鑒別;收集大量的珍稀動物做標本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減少生物的多樣性,就肯定會減弱未來大自然抵御威脅的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生物多樣性給了我們太多,也忍耐了太多。最近幾年到處都發生著奇怪的事情:珊瑚礁突然大批死亡,大型山體滑坡塌倒的泥石流,不尋常的傾盆大雨,一些地區的持續干旱。這其實就是來自大自然的懲罰。無論人類怎樣預防,它都會纏繞著我們。畢竟生物多樣性問題并不僅僅關系到那些生活在污染區、輻射區附近的人們。
也許,不久的將來,生物多樣性的美麗只能出現在畫板上,到那時,人類的懺悔將會無濟于事。
首先要明確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各國學者對生物多樣性的含義有不同的說法,這里引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在1995年發表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GBA)中給出的定義,即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它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或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二、我國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經濟因素分析
1、由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共產品性質及其外部效應等原因,造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各級主體收益的不一致,進而造成其有效供給不足。
Pigou提出,經濟的外部效應是一產品或者行為施加給社會某些成本或效益,而這些成本或效益不能在該產品市場上得到反映。生物多樣性所包含的大量生態效益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性質,會產生相當的外部效應。為分析的簡單起見,假定國際、社會、個人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相同的邊際成本,顯然,由于生態效益的公共產品性質和外部效應的存在,國際、社會、個人三者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邊際效用是不同的,考慮下圖:
顯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全球的邊際效用大于國家,國家的邊際效用大于個人。因此形成三個不同水平的均衡點:個人均衡A點,社會均衡B點,國際均衡C點,顯然國際均衡C點的保護數量是最高的,個人均衡保護量是最低的。從社會看,如果要求個人增加保護數量達到社會均衡數量Q2,顯然在Q2上個人邊際成本P2大于邊際效用E點,因此,社會應當對個人提供至少曲邊ΔABE大小的經濟補償,使個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外部效應內部化,這樣個人達到社會保護量Q2才在經濟上具有可能性。同理,國際社會必須對一國提供至少ΔBCD的經濟補償,這個國家才有相應的激勵把保護量提高到全球水平Q3。
2、由于經濟體制和觀念等原因,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未能完全體現在經濟系統中。
生物多樣性具有多種經濟價值,而其中除了有明確市場價格的直接使用價值外,其他大量經濟價值很難以精確的市場價格加以衡量。而由于計劃經濟和觀念上的影響我們長期沒有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體現出來。
3、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區域主體保護和利用的成本和收益不一致,經濟利益分配不合理。
從區域主體看,顯然上游地區與下游地區,西部與東部都存在生態保護收益的不一致。上游地區、西部地區損害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環境可獲得短期經濟利益,而造成的負的外部效應大部分不由他們自己承擔,而轉移到下游和東部。而如果要求上游地區、西部地區放棄短期經濟利益保護生態環境,雖然對下游和東部地區產生較大的正外部效應,但是他們自己并沒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因此他們沒有激勵來保護生態環境,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其長期發展造成的嚴重后果。
三、幾點經濟對策
1、建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協調各級保護主體的收益,使保護主體行為的外部效應內部化。具體來說,我國應當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為依托,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際上現有的“生物多樣性基金”。“生物多樣性基金”可以在經濟上對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進行一定的補償,同時此基金還可以促進相關機構在生物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的投資。
2、引進綠色GDP概念,建立能反映生態資源成本和生態質量的新的核算體系和市場制度,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合理利用?,F有的GDP核算體系一方面掩蓋了單一的經濟增長引發的生態破壞對人類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損害,另一方面,它沒有將生態資源包括生物多樣性的損耗納入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