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糧食產量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指紋圖譜; 模糊模式識別; 加權; 閥值
Abstract As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ines on the market varies greatly, based on the weighted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of quality assessment and origin analysis model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 method using HPLC fingerprint of the medicines is presented to assess the quality and origin in this paper .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good resolution .By an example, it is verified that this model is mor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han the previous model in practice.
Key words fingerprint;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weighted; threshold
我國是中草藥資源豐富的國家,對中藥材的藥性、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著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中藥指紋圖譜[1,2]就是在對中藥系統(tǒng)的不斷深入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是表征中藥所含成分與其質量關系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應用中藥指紋圖譜研究藥材成分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不錯的結果[3,4]。特別是與交叉學科的相互滲透方面[5,6],其研究水平和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由于氣候及產地等因素的影響,中藥材的成分和質量等級也有著差異性。鑒于此,我們有必要探詢一種有效的藥材質量評估方式,來識別其等級及產地分布情況。
1 儀器及分析條件[7]
1.1 儀器與試劑
島津LC-10ATVP高效液相色譜儀;島津SPD10AVP紫外檢測器;TB328B型電光分析天平(上海天平儀器廠);HH-2型電子恒溫水浴鍋(金壇市新航儀器廠);RE-52AA型旋轉蒸發(fā)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甲醇為色譜純,水為重蒸水,其余試劑為分析純。
1.2 色譜條件
色譜柱:島津ULTRONVX-ODS(4.6mm250mm,5μl)柱;流動相:甲醇-水-冰乙酸(60:40:1);流速:0.8ml/min;檢測波長:254nm;柱溫:室溫;進樣量:20μl。
2 模型的建立
Step1. 設所考慮的對象為A藥材,取m種已知質量等級并有代表性的該藥材A1(產地1),A2(產地2),…,Am(產地m),它們相應的等級評價為“一等、二等、…、m等”。測定不同產地此藥材的HPLC指紋圖譜,采集各等級藥材在實驗中的指紋圖譜的保留時間和峰面積。
Step2. 選擇t個共有色譜峰作為指紋圖譜的特征峰,其中藥材Aj觀測到的第i個特征峰的保留時間為aji,峰面積為bji,i=1,2,…,t, j=1,2,…,m。建立表征指紋圖譜中保留時間及峰面積的信息矩陣Hj=aj1 aj2 … ajtbj1 bj2 … bjt,并對矩陣Hj每行分別應用公式rji=aji ∑t i=1aji,Rji=bji ∑t i=1bji歸一化得:hj=rj1 rj2 … rjt
Rj1 Rj2 … Rjt。
Step3. 將藥材Aj歸一化后的信息矩陣hj轉化成信息向量:Yj=(rj1 rj2 … rjt Rj1 Rj2 … Rjt), j=1,2,…,m。
Step4. 在同樣實驗條件下,對一未知質量等級的待測A藥材Aα進行觀測,得到t個共有色譜峰的保留時間aαi和峰面積bαi,i=1,2,…,t。建立表征指紋圖譜中保留時間及峰面積的信息矩陣Hα=aα1 aα2 … aαtbα1 bα2 … bαt,對矩陣Hα的每一行分別應用公式rαi=aαi ∑t i=1aαi,Rαi=bαi ∑t i=1bαi歸一化得:hα=rα1 rα2 … rαt
Rα1 Rα2 … Rαt。
Step5. 將藥材Aα歸一化后的信息矩陣hα轉化成信息向量:Xα=(rα1 rα2 … rαt Rα1 Rα2 … Rαt)。
Step6. 根據藥材中各成分所對應色譜峰面積的大小,以及該成分對藥效的重要程度,綜合考慮給出1~t號峰所對應的一個權重向量w=(w1,w2,…,wt)。并根據實驗中保留時間的穩(wěn)定性優(yōu)于峰面積的穩(wěn)定性這一事實,考察兩者穩(wěn)定性的相對程度,給出指紋圖譜中保留時間和峰面積的權重指標ω=(ω1,ω2)。
Step7. 利用綜合加權最小平均貼近度公式
N(Xα,Yj)=ω1∑t i=1wi(rαi∧rji)+ω2∑t i=1wi(Rαi∧Rji) 1 2[ω1∑t i=1wi(rαi+rji)+ω2∑t i=1wi(Rαi+Rji)]
計算N(Xα,Y1),N(Xα,Y2),…,N(Xα,Ym)的值,其中“∧”為取小算子。
Step8. 計算N(Xα,Yj0)=max{N(Xα,Y1),N(Xα,Y2),…,N(Xα,Ym)},考察實驗中不同產地該藥材的差異性程度,設置閥值λ。當N(Xα,Yj0)≥λ時,則認為Xα與Yj0最貼近。由擇近原則[8],最后判斷Xα與Yj0為一類。當N(Xα,Yj0)
3 實例分析
白芷在我國生長區(qū)域分布十分廣泛,其主要產于浙江A1(一等品)、河南A2(二等品)、四川綿陽A3(三等品)、湖北A4(四等品)、湖南A5(五等品),建立HPLC法測定上述各產地何首烏的HPLC指紋圖譜,如圖1所示,并采集各等級白芷在實驗中指紋圖譜的保留時間和峰面積[7]。
3.1 選擇10個共有色譜峰作為指紋圖譜的特征峰,其中藥材Aj觀測到的第i個特征峰的保留時間為aji,峰面積為bji,i=1,2,…,10,j=1,2,…5。
3.2 建立表征指紋圖譜中保留時間及峰面積的信息矩陣,并對該矩陣每行分別歸一化并轉化成信息向量:Yj=(rj1 rj2 … rj10 Rj1 Rj2 … Rj10),rj1 、Rj1具體數值分別如表1、表2所示,i=1,2,…10,j=1,2,…5。表1 1~10號峰保留時間歸一化后數值(略)表2 1~10號峰峰面積歸一化后數值(略)
3.3 現有一個等待定級的白芷樣本Aα,在同樣實驗條件下,得到10個共有色譜峰的保留時間aαi和峰面積bαi,i=1,2,…,10。建立表征指紋圖譜中保留時間及峰面積的信息矩陣并對每行分別歸一化得:
hα=0.0177 0.0303 0.0429 0.0591 0.0735 0.0857 0.0998 0.1372 0.1776 0.2762
0.1936 0.0235 0.1168 0.0286 0.0029 0.0325 0.0449 0.3183 0.1225 0.1165
按上述公式轉化成信息向量Xα=(rα Rα),其中:
rα=(0.0177 0.0303 0.0429 0.0591 0.0735 0.0857 0.0998 0.1372 0.1776 0.2762 )
Rα=( 0.1936 0.0235 0.1168 0.0286 0.0029 0.0325 0.0449 0.3183 0.1225 0.1165)
3.4 根據白芷各成分所對應色譜峰面積的大小,以及該成分對藥效的重要程度,綜合考慮給出1~10號峰所對應的一個權重向量w=(0.16,0.04,0.12,0.04,0.04,0.08,0.08,0.20,0.12,0.12)。并根據實驗中保留時間的穩(wěn)定性優(yōu)于峰面積的穩(wěn)定性這一事實,考察兩者穩(wěn)定性的相對程度,給出白芷指紋圖譜中保留時間和峰面積的權重指標ω=(0.6,0.4)。
3.5 利用綜合加權最小平均貼近度公式計算得:N(Xα,Y1)=96.782%,N(Xα,Y2)=94.804%,N(Xα,Y3)=97.645%,N(Xα,Y4)=91.634%,N(Xα,Y5)=96.790%。
根據白芷的成分組成以及評估人員對藥材質量的要求,給出閥值λ=0.85。
最后有:N(Xα,Y3)=max{N(Xα,Y1),N(Xα,Y2),…,N(Xα,Y5)}=0.97645>0.85
綜上可知該待測白芷樣品為三等品,其產于四川一帶。
4 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采集中藥材HPLC指紋圖譜數據,建立符合藥材特征的數學模型,分析待測藥材的質量等級及產地分布,得到了很好的辨別效果,該模型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中藥材的分析和評估。
參考文獻
1 王瑾,胡璟華. 中藥指紋圖譜的研究概述. 解放軍藥學學報 ,2004,3 : 214~216.
2 楊桂芳,王鵬. 中藥指紋圖譜的建立方法和作用.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04,1 :21.
3 鄭云楓,彭國平. 梔子藥材HPLC指紋圖譜的研究.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 45~47.
4 易中宏,胥秀英,鄭一敏,王龍. 茯苓藥材指紋圖譜模糊模式識別研究.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04,4:62.
5 袁鵬,張銘光,袁敏等. 模糊聚類分析法在郁金裂解色譜測定指紋圖譜中的應用研究.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2005,3: 201~205.
6 聶磊,羅國安,曹進,王義明. 中藥二維信息指紋圖譜模式識別. 藥學學報 ,2004,2: 136~139.
[關鍵詞] 糧食產量 糧食零售價格指數 農業(yè)收入
一、導論及問題提出
研究糧食產量問題及影響因素,一般認為糧食產量和糧食單產、播種面積、農機總動力、灌溉面積、受災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yè)科技三項費用等個指標之間存在著線性關系。李芝蘭“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因素分析及對策選擇”,載《經濟師》,2007年9期。謝杰“中國糧食生產影響因素研究”, 載《經濟問題探索》2007年第9期。也有學者認為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主要因素是種糧與其它可行經濟活動的比較收益。孫海清和王波(1999年)提出,在現實的經濟體制、政策和資源條件下,農戶收入已成為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
同時,學者們也發(fā)現即我國糧食生產波動的外部沖擊變量不僅包括糧食收入,還包括糧食本身價格、糧食生產投入品價格以及其它相關農產品的價格(種糧的機會成本)。其中,糧食本身價格又分糧食收購價格和糧食市場價格兩種。這兩種價格經過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如孫婭范、余海鵬(1999)應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和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結果表明糧食收購價格的影響比較大。有的研究報告則認為糧食市場價格的影響較大,如方福平、王磊、廖西元(2005)采用濾波法分析得出:農業(yè)生產條件改善、糧食市場價格變化、種水稻的效益比較等因素對稻農的生產經營行為和單產形成有一定的關系。
二、相關數據收集
數據來源:中經專網。樣本區(qū)間:1983~2005的年度數據。變量選擇:Q=糧食產量(萬噸)P=糧食零售價格指數(上年=100)Y=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的家庭經營農業(yè)收入(元)
三、計量模型
1.建立模型及平穩(wěn)性檢驗
(1)建立模型以及檢驗模型設定誤差
①將糧食產量Q作為被解釋變量,糧食零售價格指數P及其五年內的滯后項、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的家庭經營農業(yè)收入Y及其一年的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建立如下模型:
利用Eviews進行回歸后,得:
(5422.223)(30.75698)(32.88820) (33.35154) (33.81285)(28.05541) (7.615387) (8.167393)
t=(5.199648)(-0.447621)(0.033697)(0.047498) (-0.112766)(4.455952) (2.081504) (-1.036706)
=0.919068 =0.867566F=17.84530DW=1.757462
初始模型建立明顯大于樣本容量的承受能力,但這里是要通過檢驗大致地剔除變量,保留對q最有影響的變量,結果明顯是要保留p(-4)和y。新模型為:
②檢驗模型的是否有設定誤差,使用拉姆齊一般性檢驗。
采用為無約束模型,檢驗結果為
F統(tǒng)計量小于臨界值F0.95(2,19)=3.52,不拒絕H0:=0,j=1,2,則表明不存在遺漏變量。
(2)時間序列平穩(wěn)性檢驗
分別對被解釋吧變量Q,解釋變量P 和解釋變量Y用ADF法進行了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均為在一階差分且滯后0階的情況下平穩(wěn)。
(3)進行多變量協(xié)整檢驗
對et 進行單位根檢驗,在10%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可知存在協(xié)整關系。非平穩(wěn)的經濟變量間有協(xié)整關系,說明相互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這種長期均衡關系雖然在短期內會出現失衡,而可以在短期動態(tài)過程的不斷調整中得以維持實現。
2.建立長期模型,對于長期模型進行各種檢驗
(1)模型回歸:
在Eviews中對模型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1982.170) (17.76606) (0.882976)
t =(13.85441) (6.607951) (8.911169)
=0.897742 =0.884960 F=70.23338 DW=1.795753
(2)模型的檢驗和修正:
分別對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自相關檢驗和異方差檢驗。模型皆通過。
由以上分析可知,長期模型為:
3.建立短期動態(tài)模型
(1)建立誤差修正模型,進行回歸后得:
(301.9145) (19.28072) (3.436398) (0.234064)
t = (-1.076067) (4.968146) (4.353207) (-3.429830)
=0.823547 =0.785736 F=21.78040 DW=1.849260
et從特殊到一般檢驗發(fā)現et(-1)相對較好t值在5%下顯著。
(2)對短期動態(tài)模型進行各種檢驗
分別對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自相關檢驗和異方差檢驗。模型皆通過。由以上分析可知,短期誤差修正模型為:
四、經濟分析
由以上計量模型可知,長期糧食產量Q、糧食零售價格指數P、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的家庭經營農業(yè)收入Y之間的計量模型為:
在短期,經過修正之后可得糧食產量Q、糧食零售價格指數P、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的家庭經營農業(yè)收入Y之間的計量模型為:
通過短期和長期的計量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當年的糧食零售價格指數會對四年后的糧食產量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出糧食價格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的滯后效應非常強。從長期看,當年糧食零售價格指數每增加一個單位,四年后的糧食產量就會平均增加117.3973萬噸。在短期,當年糧食零售價格指數的變化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四年后的糧食產量的增長量就會平均增加95.78942萬噸。
第二:當年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的家庭經營農業(yè)收入會對當年的糧食產量產生顯著影響。從長期看,當年的農民經營農業(yè)收入每增加一元,當年的糧食產量就會平均增加7.868349萬噸。在短期,當年糧食零售價格指數的變化量每增加一個單位,當年的糧食產量的增長量就會平均增加14.95935萬噸。
第三:在短期模型中,誤差項ET(-1)的系數為-0.802799,體現了對偏離的修正,上一期偏離越遠,本期的修正量就越大,即系統(tǒng)存在誤差修正機制。
五、政策建議
由以上對計量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糧食價格對糧食產量存在嚴重的滯后效應、而農民收入則可以比較及時的影響當期的糧食產量。因此農民對于價格信息的反應較之于對收入信息的反應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但是價格作為指導市場經濟的“看不見的手”,具有至關重要的資源配置的作用,但是我國農民對價格信息的滯后反映會造成資源配置的盲目性,也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加強價格信息的傳導機制,以及讓農民更直觀的意識到價格的重要性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同時從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對農產品的價格有很強的管制和干涉,例如實行農產品收購價格等。但是在長期,價格因素還是會顯著影響到農民的生產行為。因此我國制定農業(yè)政策保護農民利益應該考慮到價格的時間滯后性制定合理的收購價格,才能實現合理的農業(yè)產量,最終維護農民的利益和糧食市場的均衡。
參考文獻:
[1]朱 文:“影響我國糧食生產波動的因素分析”.《經濟觀察》,第7期.
[2]李芝蘭,2007:“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因素分析及對策選擇”,《經濟師》,第9期,2007
[3]謝 杰:“中國糧食生產影響因素研究*”,《經濟問題探索》,第9期,2007
[4]馬紅波 褚慶全:“我國糧食生產波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
[5]吳俊達 瞿 翔:“中國糧食增長的貢獻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議”,《當代論壇》,第10期,2007
[關鍵詞]齊齊哈爾;糧食物流中心;設計
[DOI]10.13939/ki.zgsc.2016.41.017
1 引 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現代化的迅猛發(fā)展,合理的糧食物流中心規(guī)劃、建設對于降低糧食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發(fā)展,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糧食物流中心規(guī)劃研究應該既包括宏觀位置、發(fā)展趨勢(量化)的研究,又應該包括糧食物流中心的內部詳細規(guī)劃。目前,我國針對糧食物流中心的規(guī)劃設計研究正在發(fā)展階段,圍繞相關規(guī)劃的深入研究有待進一步發(fā)掘。宏觀物流中心規(guī)劃因不同類型物流中心選址需要考慮的因素不同。物流中心類型可以分為轉運型物流中心、儲備型物流中心和綜合型物流中心。微觀物流中心規(guī)劃指物流中心內部的規(guī)劃研究。
齊齊哈爾市地域廣闊,文化底蘊厚重,擁有世界上僅有的三塊黑土地之一,全市糧食產量占黑龍江省的1/5,全國的1/50。2015年,齊齊哈爾糧食產量實現229.96億斤,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10元,實現農業(yè)七連增。全市落實核心區(qū)404萬畝,播種大壟玉米287.3萬畝,大壟大豆35.2萬畝,大壟馬鈴薯34.6萬畝。201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42%。王樂平等(2015)對齊齊哈爾現代農業(yè)發(fā)展進行了研究,主要在農產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利益共同體建設、規(guī)范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齊齊哈爾糧食物流中心建設對于節(jié)省物流成本、提高糧食加工效率、減少糧食損耗等具有重要意義,是政府制定規(guī)劃設計的重要參考。齊齊哈爾作為我國東北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開展區(qū)域糧食物流中心設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 選址方法
齊齊哈爾糧食物流中心是綜合型物流中心。宏觀選址方法有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方法,通常也稱“多準則決策”,根據選址時需考慮的各種影響因素(準則),通過綜合的定性分析,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且常常采用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德爾菲法(Delphi)等評價方法。定量方法一般用可量化的描述成本的數學公式為目標函數進行優(yōu)化選址,常以物流過程總費用最小為目標,通過設定一些參數、變量,并對問題作一定的假設,建立一個比實際情況簡單的模型,通過求解模型得出方案。比較典型的定量方法包括重心法、Baumol-Wolfe法、混合整數規(guī)劃法、啟發(fā)式算法等。其中,重心法是單設施選址最為常用的方法,它將運輸成本作為唯一的選址決策依據,是一種靜態(tài)的選址方法。
微觀物流中心規(guī)劃主要應用系統(tǒng)設計理論(工廠平面布置方法)。“系統(tǒng)布置設計(SLP)”法是由R.繆瑟(R?Muther)首先提出的,最初是一種代表性的工廠布置方法。該方法提出了作業(yè)單位相互關系密級表示法,使布置設計由定性階段發(fā)展到定量階段。Russell D.M.等(1996)首次提出了平面設施布置的流程圖法,從各種產品的生產流程角度進行設施布置。劉正剛等(2001)認為目前設施布局的研究趨向于兩個方向:一是系統(tǒng)布置設計(SLP)發(fā)展為戰(zhàn)略設施規(guī)劃(SFP);二是計算機輔助設施布置方法的發(fā)展。
3 齊齊哈爾糧食物流中心宏觀設計
齊齊哈爾糧食物流中心宏觀設計分兩步:第一步需要考慮糧食物流中心設計的發(fā)展趨勢(量化);第二步需要考慮糧食物流中心的具體選址。
糧食物流中心的具體選址可從齊齊哈爾行政規(guī)劃來進行劃分。相關研究主要從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物流成本、糧食產量基本情況等方面予以考慮。
糧食物流中心設計的數量主要依據糧食產量增量。2015年,國家發(fā)改委、糧食局等聯合發(fā)出通知明確,繼續(xù)在東北三省和實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在國家大政策背景下,齊齊哈爾市種植結構實現重要調整,種植結構“三增兩降”,2015年水稻、馬鈴薯、雜糧分別比上年增加71.7萬畝、28萬畝、38萬畝,玉米、大豆減少92萬畝、122萬畝。根據國家政策和當地地方政策,糧食物流中心的數量需要進行及時快速響應。目前,齊齊哈爾市對糧食結構種植的基本基調為:玉米要堅持適區(qū)種植,對不適于加工和做飼料的品種要堅決退出種植。大豆要保持總體穩(wěn)定,發(fā)展高蛋白大豆、豆?jié){豆、芽豆等品種,并促進糧豆合理輪作。齊齊哈爾2010―2014年糧食產量情況如下所示。
龍江縣結合實際,確立了“一減五增”的整體思路,即:減玉米、增水稻、增雜糧、增雜豆、增經濟作物(瓜菜)、增飼草。該縣突出了小米產業(yè)的發(fā)展,立足生態(tài)、加工企業(yè)、綠色標志、市場口碑等優(yōu)勢,通過健全“基地―倉儲―加工―銷售―物流―餐桌”全程可追溯流程。富裕縣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富裕縣部分地塊屬于沙質土壤,適宜種植谷糜等雜糧雜豆,且農戶有著傳統(tǒng)的種植習慣和豐富的種植經驗。依托資源優(yōu)勢和市場需求,2016年,富裕縣擴大雜糧雜豆種植面積,重點依托富南灌區(qū)建設,全縣新增水田面積6.8萬畝。水稻面積增加到75萬畝,玉米面積減少到130萬畝,雜糧面積增加到5萬畝。訥河市地處齊齊哈爾地區(qū)最北部,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享有“中國馬鈴薯之鄉(xiāng)”的美譽。2015年,訥河市種植雜豆面積30多萬畝,主要品種為小粒大豆、紅小豆、黑小豆、中白蕓豆等,平均畝產150公斤,總產近4.5萬噸。水稻種植面積增加到70萬畝。2016年,訥河市在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中,把現代中藥作為重點產業(yè)來抓,增加中藥材種植比重。克東縣是全國非轉基因大豆之鄉(xiāng),2015年種植大豆83萬畝。
分析得出,齊齊哈爾整體糧食產量再提升,糧食物流中心數量應需要滿足糧食產量增長的要求,數量增加為3%左右。其中,水稻、馬鈴薯、雜糧等類別性糧食物流中心數量增加,玉米、大豆等類別性糧食物流中心數量減少。根據糧食產量和作物情況,建議建設龍江縣為水稻物流中心,富裕縣為雜糧物流中心,訥河市為薯類物流中心,克東縣為全大豆物流中心,其他拜泉縣、甘南縣、依安縣、泰來縣根據“三增兩降”的模式、配合周邊地域糧食物流中心建設情況進行調整。
4 齊齊哈爾糧食物流中心微觀設計――以玉米為例
以玉米為例分析糧食物流中心微觀規(guī)劃設計,首先需要建立玉米物流中心的業(yè)務流程。假設物流中心作業(yè)流程及物流量如圖1所示。
通過玉米作業(yè)流程和流量的計算,可以得出各個單位物流關系相關表。在SLP中作業(yè)單位間相互關系密切程度等級劃分為A、E、I、O、U、X,即絕對重要、特別重要、重要、一般密切程度、不重要、負的密切程度。
根據玉米業(yè)務流程中功能區(qū)域劃分的非物流關系,主要是信息流、配合相關程度等,建立玉米物流中心的非物流關系相關表。
物流與非物流的相互關系的相對重要性加權值m∶n=2∶1,實際情況可根據要求對權重適當調整。SLP方法中一般取A=4,E=3,I=2,O=1,U=0,X=-1,建立相關表及非物流相互關系表,最后得出物流綜合表。
在SLP作業(yè)單位位置相關圖中,玉米物流中心并不直接去考慮各作業(yè)單位的建筑物占地面積及其外形幾何形狀,而是從各作業(yè)單位間相互關系密切程度出發(fā),安排各作業(yè)單位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密級高的作業(yè)單位之間距離近,關系密級低的作業(yè)單位之間距離遠,反復疊代、逐步細化地尋求最優(yōu)解的過程,由此形成作業(yè)單位位置相關圖。
5 結 論
糧食物流中心設計是一門結合數學、邏輯學、規(guī)劃學等多門學科設計藝術。根據政策、糧食產量等可以對齊齊哈爾糧食物流中心的整體選址、下一步增量進行分析。利用SLP等系統(tǒng)布置方法能夠對糧食物流中心進行基本的規(guī)劃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樂平,李莉,鄭巖.論齊齊哈爾現代農業(yè)發(fā)展[J].理論觀察,2015(7):105-107
[2]Russell D.M.,Gau K.Y.The facility layout ponlem:Recent and emgerging trends an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6,15(5):351-366.
[3]劉正剛,姚冠新.設施布置設計的回顧、現狀與展望[J].江蘇理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4-78.
關鍵詞 土壤通氣不良;作物;影響;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5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3-0272-03
土壤是作物生長發(fā)育的立地條件,只有協(xié)調好土壤水、氣之間的矛盾,才能使作物根系大、分布廣,進而促進作物 生長健壯,達到高產。長期以來,作物根系對空氣需求的試驗、研究極少。為了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筆者從土壤通氣不良的影響、形成原因及改良辦法三大方面闡述了改善作物根際土壤通氣狀況,促進糧食增產的做法。
隨著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及農村勞動力結構改變,小型農機耕作具逐步退出,大型旋耕機具已成為糧食作物生產的主力,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旋耕面積幾乎達到80%以上,連年旋耕導致土壤耕作層變淺,犁底層上移,加之有機肥使用減少,田間土壤管理粗放、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導致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減少,土壤蓄水量減少,土壤通氣不良,嚴重影響著糧食生產的安全發(fā)展。
1 土壤通氣不良對作物的影響
1.1 對種子發(fā)芽出苗的影響
適宜的溫度、水分、空氣是種子發(fā)芽的必要條件。種子發(fā)芽時,需要將貯存的營養(yǎng)物質逐漸氧化分解為幼苗生長的原料,當土壤粘重或含水量過高時,土壤板結,空氣容量嚴重不足,種子儲藏的營養(yǎng)不能正常轉化,不能發(fā)芽或勉強發(fā)芽出苗,高產的基礎極不牢固。據試驗,玉米播種時土壤含水量為10%~12%時,出苗率為10%左右。土壤水分含量為13%~14%時,出苗率為60%左右。當土壤水分含量為15%~16%時,出苗率為97%。但當土壤水分超過18%~20%時,出苗率明顯下降,僅為80%左右。這就說明,協(xié)調好土壤水、氣矛盾,可以提高種子發(fā)芽出苗率,為高產奠定好基礎[1-3]。
1.2 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小麥出苗以后,若土壤嚴重板結,土壤通氣不良,小麥根系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據觀察與調查,在土壤質地粘重、地下水位高的田塊,小麥根系下扎深度為60 cm左右。當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空氣容量,小麥根系下扎深度可達到110 cm以上。因此,在小麥灌水時應采取加大灌水量,減少灌水次數,增加土壤空氣容量,有助于根系下扎;玉米出苗后,由于土壤板結嚴重,或出苗后遇旱進行大水漫灌,造成土壤中空氣較少,氧氣不足,根系生長不良,根系下扎較淺,幼苗葉黃、瘦小,易發(fā)生倒伏,為后期生長發(fā)育埋下禍患[4-6]。
1.3 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玉米對空氣的反應十分敏感,據有關資料報道,玉米在土壤缺少氧氣的條件下,產量降低50%~70%,小麥產量降低20%~30%,高粱產量降低25%~30%,大豆產量降低35%~40%。玉米最適宜的土壤空氣容量為30%左右,小麥為15%~20%左右。土壤空氣中的含氧量為10%~15%,最適宜根系的生長,低于此含量,根系生長就要受到影響。據筆者近年來下鄉(xiāng)調查觀察了解,也證明了這一點。通過對23塊機井邊種植的玉米調查統(tǒng)計,盡管該田塊不缺水分,水、肥都能得到保證,但土壤板結嚴重,土壤中的空氣容量偏低,導致產量不高。據統(tǒng)計分析,較生長正常的旱地玉米減產24.7%左右。
1.4 對作物營養(yǎng)元素吸收的影響
據資料分析,在土壤通氣不良時,玉米吸收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大致次序為鉀、鈣、鎂、氮、磷。當對土壤通氣改良后,玉米對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量增加,增加的次序為鉀、氮、鈣、鎂、磷。
2 造成土壤通氣不良的因素
2.1 土壤活土層較淺
20世紀70年代土壤耕翻主要采用“東方紅75連滾”進行深翻,打破了歷史以來形成的犁底層,活土層增厚,土壤疏松,通氣良好,土壤蓄水量增多,作物根系處在氧氣充足的環(huán)境條件中,生長正常,促使植株生長發(fā)育健壯,對糧食作物的增產、穩(wěn)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80年代,實行以后,大田被分割成綹綹田,大型機械無法操作,大多數田塊采用小型拖拉機進行耕翻,深翻深度為20 cm左右,雖然耕作深度變淺了,但由于家家戶戶養(yǎng)殖大家畜,有機肥源充足,有機肥施用量較大,約70%以上的土地施用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理化性狀得到改善,土壤空氣容量較高,致使糧食作物長勢健壯,產量大幅度增加,家家有余糧,一般家庭存放的糧食可供3年以上的自足;2000年以后,大部分農田的耕作主要采用旋耕機耕翻,翻耕深度為10~15 cm,使得土壤活土層變淺,加之有機肥施用量大幅度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土壤板結程度越來越重,土壤容量逐漸變大,嚴重影響著糧食生產的安全發(fā)展。
2.2 有機肥施用不足
20世紀70年代以前,以單純施用有機肥為主,每年大約60%的土地施用有機肥,施用量為30 t/hm2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理化性狀較好,土壤通氣性良好,作物長勢健壯,雖然產量較低,但年年穩(wěn)產;80年代,農村家家戶戶飼養(yǎng)大家畜,有機肥源較為廣泛,大約80%的耕地面積上施用有機肥,施用量45~60 t/hm2,并配合施用部分速效肥料,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由于連年施用的有機肥量較大,土壤有機質含量有較大的增加,土壤質地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土壤通氣性良好,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后,農村大家畜飼養(yǎng)量急劇減少,有機肥源嚴重不足,幾乎全靠化肥維持作物生長發(fā)育對養(yǎng)分的需求。據調查,近年來施用有機肥的面積占糧田面積的10%左右。由于較長時間無有機肥可施,導致土壤團粒結構遭到破壞,土壤通氣不良,進而致使作物的根系發(fā)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倒伏加重,對產量影響較大。
2.3 灌水不合理
有水就灌,大水漫灌,土壤板結嚴重,植株生長不良,造成產量降低。玉米是需水量較多而又不耐澇的作物。如果土壤水分過大,含水量超過20%以上時就對玉米生長不利。在土壤缺氧的狀態(tài)下,不利于土壤好氣性微生物的活動,影響礦質營養(yǎng)元素的分解和供應,而嫌氣性細菌活躍,大量增加了土壤中有機酸和無機酸,增加了土壤溶液的酸度,直接影響玉米對礦質營養(yǎng)的吸收。同時,土壤在嫌氣條件下會產生一些有毒的還原物質,如硫化氫等物質,直接毒害根系,致使根系死亡。
2.4 土壤管理不到位
由于除草劑的大面積應用,人們忽視了中耕的作用,特別是灌水后中耕松土工作。由于長期不進行中耕松土,造成土壤板結,土壤通氣不暢,從而作物根系活動受到抑制,作物幼苗黃化、干枯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著糧食作物的穩(wěn)產高產。
3 改善土壤通氣性的措施
3.1 規(guī)模經營,推動土地合理流轉
據農業(yè)部最新,全國已合理流轉土地28%左右,流轉面積逾0.2億hm2。土地實行合理流轉對提高糧食產量主要有四大好處:一是可以穩(wěn)定糧田面積。大面積糧田逐步集中于種田能手處,農業(yè)新技術、新品種能夠快速推廣應用,并能按照各種作物的需水、需肥規(guī)律進行科學耕作、管理,使各項技術措施落到實處,促使糧食產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有利于大型機械作業(yè)。土地合理流轉,使小塊地變?yōu)榇笃铮N植面積擴大,便于大型機械進行深翻、整地、播種、收獲等。能夠使土壤得到有效的深翻,增加活土層厚度,改善土壤水、氣狀況,增加糧食產量。同時,集約化經營可以省時、省工、省燃料,節(jié)約成本,增加經營者的經濟收入。三是利于輪作倒茬。單家獨戶種植,由于土地面積較小,無作倒茬,一種作物連續(xù)種植10余年,使土壤養(yǎng)分條件惡化,微量元素養(yǎng)分缺乏,引發(fā)作物缺素癥的發(fā)生,病蟲害多發(fā)。土地合理流轉后,種植面積增大,有利于實行合理的輪作倒茬。做到用地與養(yǎng)地相結合,有利于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作物健壯生長,奪取高產。四是有利于種植部分綠肥等養(yǎng)地作物。由于土地合理流轉后,土地集約經營、規(guī)模經營面積較大,每年用5%~10%的面積種植綠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質地,協(xié)調土壤水、氣矛盾,促進作物正常生長發(fā)育,提高糧食產量。同時,集約化經營以后可以解放部分農村勞動力,使這部分人專心進城務工,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鎮(zhèn)化建設。也有利于經營者集中生產,統(tǒng)一銷售、統(tǒng)一采購農用物資等。保證生產的糧食既產量高,又質量優(yōu),確保糧食安全。
3.2 深翻改土,增加活土層厚度
土壤質地粘重的田塊,遇雨或灌水后土壤微粒急劇膨脹,形成膠粘物質,水分不能下滲,氣體不能交換,一旦水分蒸發(fā),土壤迅速干涸,體積猛烈收縮,土壤堅硬,地表板結龜裂,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與活動。因此,必須進行深翻改土,增強土壤活土層的厚度,調節(jié)土壤水、肥、氣熱,增加土壤總孔隙度,是增加土壤空氣容量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促進糧食再創(chuàng)高產的基礎。但對于旱地土壤,切忌年年深翻,因為頻繁深翻易造成土壤過于疏松,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因此,旱地最好每隔3~5年輪翻1次,深翻深度以25~30 cm為宜,其余年份可進行淺耕,耕翻深度以15~20 cm為宜。這樣既可增加土壤深翻深度,打破犁底層,有利于保水保肥,又不致土壤過于懸虛,影響保水性能,還能增加土壤空氣容量,很好地解決土壤水、氣矛盾,促進作物健壯生長,使糧食產量不斷提升。
3.3 廣開肥源,增加有機肥施用
當土壤施入有機肥后,經過微生物分解后產生腐殖質,這些腐殖質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通氣狀況,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能夠有效調節(jié)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達到改良土壤、培肥土壤的目的。增加有機肥源的措施:一是大力推廣積、搜、漚肥活動,千方百計廣開肥源,擴大有機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性狀。二是努力推廣沼氣池建設,沼渣作為優(yōu)質有機肥施用后能夠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提高土壤通氣性,減輕土壤粘重程度。三是要擴種綠肥和養(yǎng)地作物,通過種植綠肥,然后進行壓青,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四是適當從養(yǎng)殖專業(yè)戶處購買部分有機肥,如羊糞、雞糞、油餅等,增加有機肥的施用。五是選用質量較好的生物有機肥,補充有機肥不足的問題。
3.4 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
玉米秸稈還田是目前解決有機肥不足,補充和平衡土壤養(yǎng)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的有效辦法。據測定,玉米稈還田7.5~10.5 t/hm2,1年后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提高0.05%~0.15%,土壤容重下降0.03~0.14 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1.5%~5.0%。因此,玉米秸稈還田是一項節(jié)本增效的有效措施,應大力推廣小麥高留茬和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玉米秸稈還田應掌握好適時收獲、粉碎深埋、適量灌水及病蟲防控等要素,以便秸稈快速腐爛,降低對下茬作物的影響。
3.5 糾正灌水誤區(qū),合理灌溉
目前在玉米灌水上的誤區(qū):一是灌水不及時,不是按照玉米的需水規(guī)律灌水,而是在受旱嚴重時才澆“救命水”。致使玉米受旱嚴重,雖然解決了空氣的問題,但水的矛盾更加劇烈。二是灌水無規(guī)律,部分農民種植在機井邊或灌水條件好的田塊,灌水無規(guī)律,見旱就灌,多次重復,導致土壤板結嚴重,土壤氧氣不足,植株生長不良,造成大幅度減產。三是灌水量過大,多采用大水漫灌,如遇地勢低洼或土壤質地粘重的田塊,極易造成漬害,根系處在無氧條件下就會死亡。因此,灌水提倡小水細灌或隔溝滲灌,有條件的可采用噴灌或滴灌,提高水的利用率,減少土壤板結,為玉米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四是遇澇不排,玉米雖然需水量較大,但遇暴雨時,地勢低洼的田塊容易造成積水,如果積水時間較長就會發(fā)生漬害,土壤氧氣缺乏,根系呼吸困難,影響正常的生長。
3.6 加強田間管理,協(xié)調水、氣矛盾
小麥田管理的中心措施是搞好冬春碾壓、耙耱、中耕松土。碾壓:一般需要進行2次,第1次在冬前,這次碾壓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小麥播種后,秋高氣爽,降雨量逐漸減少,加之土壤懸虛,土壤空隙過大,土壤水分大量蒸發(fā)散失。碾壓以后,可以踏實土壤,防止吊根死苗,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第2次是春季碾壓,這次碾壓的作用是促進土壤保水和防止麥苗旺長,對防止后期倒伏作用巨大。耙耱:耙耱至少要進行2~3次,冬季耙耱,對于土壤懸虛的田塊可以沉實土壤,減少水分蒸發(fā),對于播后遇雨、板結嚴重的田塊,可以疏松土壤。農諺對耱麥有較高的評價,“十月耱麥巧上糞(農歷)”“麥耱三遍,腹溝自平”,這就充分說明了麥田耙耱的重要性。春季進行頂凌耙耱,既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氧氣含量,又保蓄水分,防止土壤水分散失。中耕松土:中耕松土的作用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保墑,二是疏通土壤空氣,三是清除雜草。特別是灌水以后必須進行中耕松土,為根系的活動與吸收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
玉米苗期田間管理的主要措施是中耕松土。中耕松土是玉米苗期田間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控上促下、增根壯苗的主要措施。春播玉米苗期一般進行2~3次中耕,通過中耕,不但可以疏松土壤,促進土壤空氣流通,增強玉米根系的發(fā)育,而且有益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春玉米苗期通過2~3次的中耕,既能增強土壤通氣性,又能清除雜草,還能提高地溫,對幼苗的健壯生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結語
總之,只有充分協(xié)調好土壤水、肥、氣、熱狀況,為作物根系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才能促使作物根系發(fā)育,達到根深葉茂,生長健壯,增強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目的,使糧食產量不斷提高,保證糧食安全。
5 參考文獻
[1] 李潮海,王群,郝四平.土壤物理性質對土壤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長的影響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2(1):33-38.
[2] 李洪文,陳君達,高煥文,等.旱地表土耕作效應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0(2):16-21.
[3] 李潮海.土壤物理性質對玉米的生態(tài)生理效應及其調控[D].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2002.
[4] 張娟利,韓文霆,師帥兵,等.壓實對土壤水分影響的試驗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1(10):149-152.
一、加大農業(yè)技術培訓和推廣的力度,完善農業(yè)技術推廣體系,使農民獲得更多的合理施肥信息
農業(yè)技術推廣是合理引導農戶施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對農戶家庭化肥等農業(yè)生產資料施用以及其他生產技術問題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促進農業(yè)科技水平提高和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我國的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體系并不是很完善,在發(fā)展中存在較多的困難與問題,如農技推廣機制不活、推廣方式單一、推廣手段落后、推廣經費緊缺、人員素質不高、服務組織發(fā)育滯后,一直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因此應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基層農業(yè)推廣站建設,加大對農業(yè)推廣站的補貼力度,積極探索農技推廣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模式,選拔專業(yè)技術強的技術人員,以保障廣大農村所需的技術指導。此外,基層農業(yè)推廣站應采取靈活的方式,如以講座、田間試驗等方式,對戶合理施肥、科學施肥進行宣傳與引導。
二、農業(yè)部門和廠商聯合,加大推進“測土施肥”力度
在化肥需求中,最科學的辦法是根據土壤的質量情況以及農作物對化肥養(yǎng)分的實際需求進行施肥,不同的區(qū)域及類型的土壤特性不同,不同作物需要的養(yǎng)分含量也不一樣。根據相關文獻的研究,發(fā)現在國外已經實行最佳養(yǎng)分管理,對農田輪作類型、施肥量、施肥時期、肥料品種、施肥方式的規(guī)定。近年來我國所進行的“測土施肥”力度雖大,但推行的范圍卻不廣,這主要原因是這個方面的農業(yè)補貼比較少,地方性的土壤養(yǎng)分檢測系統(tǒng)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解決經費問題,地方農業(yè)部門應該與化肥廠商合作,通過與化肥廠商“聯姻”,讓廠家參與,來檢測當地的土壤特性,根據不同的作物開發(fā)不同配方的化肥,因地制宜,因作物而異,為當地的農作物開“藥方”實現與化肥生產企業(yè)共贏的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加速“測土施肥”的推行,以科學、合理的方法對作物進行施肥,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同時,又對環(huán)境的危害陽氏到最小程度,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加強農民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知識的普及教育
在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缺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知識的普及教育。許多農民一味追求產量最大化和勞動強度最小化,在種植糧食過程中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加劇了農業(yè)環(huán)境污染。這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只求自己賺錢,忽視環(huán)境效益,不顧環(huán)境污染的行為使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難以為繼。雖然過量施用化肥特別是過量施用氮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糧食產量,但長期施用特別過量施用就會造成土地板結,生產力低下,為了維持產量,化肥的施用量還要增加,這就造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須從傳統(tǒng)的僅重視微觀化肥銷量和作物產量的觀念轉變到社會、環(huán)境成本與直接經濟收益并舉的新觀念上來,使農民認識到環(huán)境效應的重要性,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不是片面追求眼前利益。
1 深耕綜合整地
隨著農機技術的發(fā)展,目前整地方法有多種形式。但能夠適應農村土地承包到戶的形式,適應現代農業(yè)低投入高產出的要求和抗旱需要的技術不多,經實踐證明,深松、滅茬、旋耕、施肥、起壟綜合整地技術比較適用、先進。能滿足農業(yè)生產要求,是近期秋整地的主要作業(yè)方式。
1.1 能夠蓄水保墑,增強抗旱能力
實現深耕綜合整地技術后土壤細碎且松軟,旋耕深度可達20~25cm,深松達40cm。增強了土壤的通透性,增加了土壤的滲水和蓄水能力。可充分接納天然降水并儲存起來,使有限的水資源最大限度地用于春播。同時,實施該技術,機組一次作業(yè)就可達到播種狀態(tài)。因此,可實現播前不動土,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fā),提高了抗旱能力。
1.2 能夠根茬還田,增肥地力
機組作業(yè)可使根茬直接粉碎還田,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和腐殖質含量,補充土壤養(yǎng)分的不足。
1.3 能夠適應農村土地承包形式
該技術是原壟耕作,不打破戶與戶之間的界限,適應現在的土地承包責任制形式。
1.4 一機多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機組一次進地就可完成滅茬、旋耕、深松、起壟、施肥等多項作業(yè),一臺機組能干多臺機組的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由于機組進地次數的減少,減輕了機組重復進地對表土層的破壞。
1.5 能夠減少投資,降低成本
一臺機組就可完成多項作業(yè),避免了老三樣(翻、耙、壓)耕作方式需購買多套機具的缺點。減少了投資,降低了成本。
2 全方位深松
全方位深松技術就是利用全方位深松機對耕地進行深松作業(yè)。深松深度可達40~50cm,能夠徹底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并可形成虛實相間,松土層底部形成鼠道的土體構造。全方位深松技術是提高土地旱作生產潛力的根本性措施。應用此項技術有如下幾點好處。
2.1 增強土壤提墑防旱和蓄墑防澇的能力
全方位深松機耕作過的土壤形成虛實并存的耕層結構。虛的部分就是深松鏟作業(yè)的部分,這部分犁底層被打破,耕層加深。虛的部位能多蓄水防澇害,并將水轉供實的部位。實地部位就是未經過松土鏟作業(yè)的部分,這部分能借助發(fā)達的毛管孔隙,將下層的水分提到根系集中的上部。
2.2 改善耕層理化性能,增加土壤肥力
深松后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氣體交換加快,地溫提高。因此,改變了水、肥、氣、熱狀況,促進了微生物活動,進而加速了土壤養(yǎng)分的轉化過程。
2.3 加深耕層,增加糧食產量
深松使耕層土壤只松碎,不翻轉,不亂土層,加深了耕層,擴大了根系的生活領域。作物根系入土深,分布廣,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土壤條件。也促進地上部分生長發(fā)育,表現為根深葉茂,產量高。
2.4 松碎土壤效果好
在宜耕的土壤溫度下,全方位深松后的大部分土塊半徑在3~10cm之間,有利于恢復土壤的團粒結構。
2.5 受益時間長,作業(yè)成本低
作業(yè)一次,可受益三年,是耕翻技術中作業(yè)成本較低的一項。
2.6 全方位深松技術還適宜于洼地排水、鹽堿地排鹽及瘠薄地使用,沙性土壤慎用。
3 小四輪秋打壟
目前,農業(yè)機械逐步向大、中型發(fā)展、大型機具一次完成多項作業(yè)整地技術已深受廣大農戶歡迎,農民已深深認識到秋整地的重要性。但就目前大型機保有量來看,還遠遠滿足不了秋整地技術需要,還應利用現有小型機具進行秋整地作業(yè)。小四輪拖拉機在農村的擁有量最多,它與三行中耕機配套就可進行秋打壟作業(yè)。其技術要點是:在秋收后,首先進行滅茬,由小四輪配帶二行滅茬機進行機械滅茬。這樣做即可消滅根茬,又能使根茬還田,培肥地力。其次,進行底肥深施。用小四輪配帶三行深施肥機可進行施底肥,施肥深度要在壟溝下5~10cm。第三,用小四輪拖拉機配帶三行中耕機進行打壟作業(yè),壟高要達到15~20cm。最后用小四輪配帶V型鎮(zhèn)壓,以利保墑。
4 深松、秸稈覆蓋
深松、秸稈覆蓋技術就是利用機械將秸稈粉碎還田覆蓋于地表、然后利用深松機械將土壤進行深松的一項農機化耕作技術。它是旱作農業(yè)的成熟耕作技術。是一種物理性保護土壤的措施。是解決農業(yè)干旱問題的必要手段,有利于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該項技術的優(yōu)點為:
4.1 能夠提高土壤的含水能力和保水能力。
4.2 由于秸稈粉碎后覆蓋在土壤表面,加之用深松機對土壤進行深松可更有效地吸納降水,防止了徑流和減少了蒸發(fā)損失,從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夠充分地用于作物生長。
關鍵詞:農業(yè)種植;生物技術;推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物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農業(yè)種植,成為我國重點研究的對象。我國的人口眾多,但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要滿足社會和人們生活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隨著農藥、工業(yè)化肥的大量使用,對農業(yè)的生產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而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對農業(yè)的發(fā)展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發(fā)展生物技術,使其廣泛地運用于農業(yè)生產之中,能夠大大促進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
1農業(yè)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現狀
首先,生物技術在農業(yè)種植中的推廣和應用是有很大成效的。科技的發(fā)展為農業(yè)生物技術的推廣應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生物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成熟。我國地域面積遼闊,農業(yè)種植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隨著國家對“三農”建設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技術有了更大范圍的推廣實施。目前,我國的糧食產量逐漸增加,種植品種不斷優(yōu)化,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質的飛躍,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次,我國的生物技術相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國的生物技術起步比較晚,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興起的短時間內就已經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就,而且在一些關鍵技術上還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2我國農業(yè)種植中生物技術運用的重要性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我國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近幾年很多新技術都出現在了農業(yè)生產領域當中,生物技術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它的發(fā)展速度非常快,并且已經在農業(yè)生產中開始應用。如果在沒有污染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這項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國糧食短缺的問題。而且這項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該技術不需要大量的投資,產量也非常高,同時收益也比較好,見效也非常快。與此同時,這項技術也可以使得資源的配置效率更高,資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從而也大大降低了資源的浪費概率,對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不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所以這項技術對農業(yè)的發(fā)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對我國建設生態(tài)型社會有著重大的作用。
3農業(yè)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應用
3.1轉基因技術的運用
所謂的轉基因技術,就是指使用人工技術將生物的遺傳基因進行相應的剪切、加工和改造,再將其注入到需要改變基因的生物中,達到改變生物遺傳特性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在于對需要基因的提取,對多生物的細胞進行相應的檢測。轉基因技術不會受到生物種類的限制,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一般來說,可以將任何一種植物的優(yōu)良基因進行轉接,通過改變其他同類植物的性質來改善它自身的某些缺陷。
3.2分子育種技術的運用
目前,隨著人口的增加,我國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我國的耕地面積有限,這就需要對更多先進的生物技術進行研究,提高糧食的產量。分子育種技術的發(fā)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增加糧食的產量。對于分子育種技術,比較成功的案例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它對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當前轉基因技術的運用可能會對人類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具體的作用和影響還沒有真正的定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分子育種技術快速發(fā)展起來。傳統(tǒng)的育種技術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分子育種技術通過對種子的遺傳基因進行標記來對作物進行改良。這種育種方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育種效益,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運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斷上漲,開始更多地關注起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等。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在這一方面起到了較為明顯的作用,很好地改善了食品的質量,在營養(yǎng)價值方面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在使用組織營養(yǎng)技術過程中,作物的營養(yǎng)價值會得到很大的改善,抗病能力也會大大加強,這就使生產的食品具有很高的質量,保證了人們所需的營養(yǎng)。這種技術的運用主要是以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為基礎,使植物組織能夠順利地在無菌環(huán)境中生長,形成完整的植被。它的運用可以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并在短時間內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品質品種且保證其安全,對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產品的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4結束語
隨著我國人口的遞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糧食產量成為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生物技術的運用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的抵抗能力,提高生產量,并保證糧食作物等的安全和質量,對農業(yè)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洪波.生物技術在農業(yè)種植中的推廣與應用概論[J].農業(yè)與技術,2015,35(14):11.
[2]陳繼俠.農業(yè)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5(9):122-123.
關鍵詞:水稻種植;抗病技術;農業(yè)發(fā)展
隨著我國水稻技術的提升和種植面積的增大,水更是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糧食生產過程中也起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用。但是現階段我國水稻的種植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水稻的病蟲害,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本文針對水稻的抗病技術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1加強水稻種植抗病技術研究的重要性
從現階段我國整體的水稻生產上來看,雖然我國的糧食產量每年都在不斷增加,水稻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糧食產物,不僅關系著億萬人口的需求,同時水稻在我國糧食的地位中也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但是近年來,我國水稻的產量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是病蟲害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和解決,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稻的大規(guī)模患病,嚴重的還會導致絕產的現象發(fā)生。因此必須要對水稻的抗病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深入對抗病技術進行研究和分析,保證我國水稻整體的質量和產量,解決國內一直以來的糧食緊張問題。
2水稻的選種、育種過程中的抗病技術
為了保證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抗病技術能夠得到更好的應用和發(fā)展,通常會將其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抗病,在這個過程中,水稻選種和育種對后續(xù)的水稻種植和生產起到極大的影響,也是本次抗病技術的基礎。在進行種子的選擇過程中,要對當地氣候和環(huán)境進行一下全面的分析和了解。雖然我國適合種植水稻的地區(qū)比較多,但是由于每個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環(huán)境都有細微的差異,因此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也要對這些差異進行全面的了解。當水稻的種子選擇好了之后,要將種子泡在藥物中,這樣種子在種植的前期階段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抗病能力。在育種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采用雜交的方式比較多,因此雜交不僅能對品種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加強了種子的抗病性,同時對水稻產量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1]。
3水稻種植的主要病蟲害和防治措施
3.1稻瘟病
在水稻的病蟲害中,稻瘟病的發(fā)生將會使水稻大量減產,嚴重時甚至會達到40%~50%的減產率,因此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由于發(fā)生的時間和部位不同,因此也可以將這個災害細致的劃分為苗瘟、葉瘟和節(jié)瘟等,并且以上幾種發(fā)病的過程中,節(jié)瘟的危害是其中最大的一種。因此在對抗這類病蟲害的過程中,可以采用20%濃度的三環(huán)唑1000倍液對種子進行浸泡,大約1~2d即可,在水稻的種植初期就對抗病性進行提升。同時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也要加強對水稻的藥劑防治,一旦水稻出現初期的發(fā)病癥狀,就要及時的采用藥物進行防治,對于稻瘟病的防治一定要提早進行預防。
3.2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稱為爛腳丫。這種病蟲害一旦發(fā)生,將會直接對水稻的秕谷率產生影響。發(fā)病的初期主要表現為接近睡眠的莖干和葉片上出現的水漬逐漸呈現橢圓形的斑點,隨著斑點增多,病斑上就會出現大量的白色菌絲。因此在進行紋枯病的防治過程中,不僅要加強日常對稻田的管理,及時將田間多余的雜物進行出路,減少水田中菌類的生存幾率,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密植,提高水稻的產量,減少紋枯病的發(fā)病幾率。
3.3加強科學技術在水稻抗病技術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提升,在進行水稻的種植和抗病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對科學技術的應用,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將病蟲害發(fā)生的幾率不斷降低,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在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中,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現代水稻種植的要求了,因此只有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將更多先進的技術應用到水稻種植和抗病的過程中,全面提升水稻的抗病性能。
4結束語
水稻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產物之一,在生產的過程中更應該引起重視,通過對病蟲害問題的處理和解決,全面提升我國整體的水稻抗病性,大幅度提升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將現階段我國的糧食緊張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并通過對水稻的研究,不斷提升我國農業(yè)種植的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俄羅斯黃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蛋白質飼料;開發(fā)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S8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1-0138-04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elilotus officinalis from Russia
LIN Nian-feng,LIU Yan-yan,TANG Jie,BIAN Jian-min,LI Zhao-yang, LIANG Shu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The amount of grain production of China was not stable, its self-sufficient rate being about 90%. Yet 70 percent of China's yearly demand of corn and soybean was imported. The feed grain demand was grow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industry and reached 45 percent of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of country. The fierce grain competition between human and livestock threatened food security.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melilotus officinalis from Russia could be used as forage protein feed for its rich protein, complete amino acid and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health elem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reen biological health forage products with rich protein could realize the substitution of forage for grains and food safety prog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were summarized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Melilotus officinalis from Russia; protein feed;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收稿日期:2013-06-25
基金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200903031)
作者簡介:林年豐(1932-),男,湖北武漢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與治理研究,(電話)13578908861(電子信箱)
。
中國的糧食生產量一直不穩(wěn)定,大約在4.5億~4.9億t之間波動。1978年為3.05億t,1996年為4.8億t,1999年為5.2億t,是個豐收年,而2003年糧食產量突降至4.31億t。長期以來,糧食的年增長率較低,為0.9%~1.2%,而糧食年需求增長量為5%[1]。
中國的糧食自給率為90%左右,每年需進口0.3億~0.5億t糧食。每年對玉米、大豆的需求量中有70%需要進口,主要用于飼料工業(yè)[2]。中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占世界大豆總出口量的60%,且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進口國,因而對世界糧食市場存在一定的依賴性[3]。世界評價糧食安全的方法是以世界當年或本國當年末期糧食庫存量占當年糧食總消耗量的17%~18%,作為糧食安全的指標[4]。而中國在2005年該指標曾降至16.2%,表明中國的糧食安全存在隱患。
飼料是養(yǎng)殖業(yè)的物質基礎,中國的飼料原料是以糧食為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飼料工業(yè)飛速發(fā)展,有力地推動了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在1985~1995年的10年間,中國糧食產量的年增長率僅為0.89%,而畜禽產品的年增長率卻大于10%。2006年肉類總產量為2 940萬t,禽蛋2 940萬t,奶類3 290萬t,畜牧業(yè)總產值占農業(yè)總產值的34%。養(yǎng)殖業(yè)的大發(fā)展,改變了國人的膳食結構,提高了國人的營養(yǎng)水平。但是也迅速提高了糧食的消費量,飼料糧的消費量占糧食總量的比例大幅增加,如1978年這一比例為15.0%,1990年上升為22.4%,2000年為34.8%,2010年達45.0%。甚至在1999~2003年連續(xù)4年因飼料糧供應不足而動用了國庫儲備糧,形成了人畜爭糧的嚴重局面。飼糧/口糧的比值超過了糧食安全的警戒線,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了較嚴重的威脅[3],從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主張開發(fā)利用牧草蛋白質飼料,以草代糧,促進糧食安全[5-7]。
中國牧草資源豐富,有4億hm2的草地資源,其中約有2.5億hm2的可利用草地[8]。長期以來,在“重農輕草”思想指導下,對牧草產業(yè)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力,經營不善,導致中國的草地資源嚴重退化,利用效率很低,無力支撐現代畜牧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雖然近年來全國開展了封山育林、棄耕還草等生態(tài)修復、重建工程,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牧草資源仍然緊缺,不能滿足現代畜牧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在對牧草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法國有64%的飼料蛋白取自牧草,美國有58%的飼料蛋白取自牧草,歐洲多國牧草飼料量占總飼料量的50%,新西蘭達到了100%,而中國僅為8%。在英國,羊90%的營養(yǎng)、肉牛80%的營養(yǎng)、乳牛60%的營養(yǎng)均取自于牧草[9]。可見中國牧草飼料的開發(fā)利用具有很大的空間。如果中國開發(fā)牧草資源供1/2的家畜利用,每年大約可節(jié)約糧食0.81萬t。
1 草木樨及其開發(fā)利用現狀
1.1 國外對草木樨的利用
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為二年生或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一般株高1 m左右,全草有香氣。以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和黃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cinalia)為多。2 000多年前,地中海地區(qū)的居民將黃花草木樨作為綠肥植物和蜜源植物來栽培。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利用其改良退化土壤,效果顯著。30年代,前蘇聯曾利用它進行草田輪作,改良土壤。60年代初,前蘇聯政府為了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大規(guī)模開墾草地、草坡地,僅布里亞和國(位于東西伯利亞)就有50萬hm2的草地被墾殖,致使土地沙化、鹽堿化,土地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為了保護耕地,提高谷物產量,增產牧草飼料,該共和國從1965年開始種植黃花草木樨。在國營農場實行了草谷輪作制度,大面積改良了貧瘠的沙化土壤,提高了作物產量,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支撐了東西伯利亞地區(qū)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1.2 中國對草木樨的栽培與利用
中國最早于1922年栽培過野生草木樨。20世紀40年代初,甘肅水土保持站利用野生白花草木樨、黃花草木樨等進行栽培試驗。因為其生長繁茂,收柴多,又能肥田,便進行了小范圍的推廣,為西北農牧民所喜愛。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農業(yè)部的指導與支持下,陸續(xù)在15省區(qū)進行推廣種植(以白花草木樨為主),北起黑龍江黑河,南至廣西玉林,貫穿了中國的南北疆土,種植面積達80萬hm2。因為其耐干旱、耐貧瘠、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繁殖力強、固氮力強、增產肥田、產草量高,可做畜禽飼料,獲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tài)和環(huán)境效益,深受農牧民喜愛,西北農民稱它為“寶貝草”。70年代末,自農村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發(fā)展后,種植黃花草木樨的農民越來越少了。
1.3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的引進與試驗研究
1999年,筆者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引進了豆科牧草優(yōu)良品種斯列金1號黃花草木樨(以下簡稱俄羅斯黃花草木樨)。該品種是由俄羅斯赤塔州育種站采用阿穆爾州的野生黃花草木樨經自然授粉培育而成,具有耐寒、抗旱、抗堿、防沙、固氮等多種功能,適合在干旱環(huán)境中的砂質土壤、砂土和中堿性土壤(pH小于9)中種植;有較強的固氮功能。種植過黃花草木樨的土壤肥力較高,在耕作時可不施肥;種植黃花草木樨可以獲得含高蛋白質的青貯飼料和干草,干草可加工成草粉作為精飼料,可與粗飼料搭配飼養(yǎng)畜禽;黃花草木樨可作綠肥肥田增產,還能帶動養(yǎng)蜂業(yè)的發(fā)展。
自引進俄羅斯黃花草木樨以來,筆者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鹽堿化草地上開展了為期10余年的試驗性科學研究,在改良鹽堿化草地、開發(fā)牧草蛋白質飼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2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含有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養(yǎng)分,特別是含有生物保健素。后者對于牧草飼料賦于了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是一種天然的全價飼料,營養(yǎng)全面,飼料轉化率高,比谷物和一般的禾本科牧草更富有營養(yǎng)。現對其主要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進行介紹。
2.1 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生命細胞的基礎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成分。蛋白質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動物必須從飼料中不斷獲取蛋白質等含氮化合物,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高低對家畜的生長發(fā)育乃至動物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飼料是養(yǎng)殖業(yè)的基礎,蛋白質的含量決定了飼料的質量,蛋白質飼料資源的缺乏將極大地制約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這充分體現了蛋白質養(yǎng)分的重要性。
筆者對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根、莖、葉、子實中的蛋白質含量進行了多次的平行檢測(表1),測得其含量分別為13.19%、13.78%、28.69%和51.14%。其根、莖的蛋白質含量均高于黑麥草(11.30%)、小米(9.70%)、面粉(9.50%)、玉米(9.00%)和大米(7.50%)。由此可見俄羅斯黃花草木樨中的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完全可以開發(fā)成為優(yōu)質牧草蛋白質飼料。
2.2 氨基酸
氨基酸是含有氨基和羥基的一類有機化合物的通稱,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它是生物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成分之一,如果人體缺乏任何一種必需氨基酸,就可能導致生理功能異常,影響機體正常代謝,進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氨基酸有22種,其中有8種氨基酸為人體所必需,故稱為必需氨基酸。植物能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氨基酸,動物則不能。氨基酸可分為L型和D型兩種,L型氨基酸的生物學效價比D型氨基酸(除蛋氨酸外)高,大多數D型氨基酸不能為動物所利用或利用率很低。在天然飼料中L型氨基酸易被吸收利用。
筆者對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根、莖、葉、子實中的氨基酸總量及其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進行了平行檢測,其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氨基酸含量在植株中的分布趨勢與蛋白質相同,其中子實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其次為葉、莖、根。研究表明,根、莖、葉中的氨基酸均有利用價值。
2.3 脂肪酸
脂肪酸包括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兩類。經筆者檢測,俄羅斯黃花草木樨葉中的脂肪酸含量為2.70%,其中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分別為2.06%和0.64%;子實中的脂肪酸含量為8.00%,其中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分別為3.85%和4.15%。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看,對于牧草飼料而言,該含量完全可以滿足飼喂動物的營養(yǎng)需要。
脂肪酸作為一種能量養(yǎng)分,在畜禽日糧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對畜禽的生長發(fā)育有著重要作用。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此外,對機體代謝和疾病預防也有一定的作用。
3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的生物保健成分
3.1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中的生物保健成分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中的生物保健成分指的是其中的次生代謝產物,如黃酮、皂苷、多酚、多糖、生物堿和香豆素等,在植物體內一系列相關酶的作用下,以其初生代謝產物糖、脂及蛋白質類物質為底物而產生的并非其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其形成、分布通常具有種類、器官、組織和生長發(fā)育期的特性[10,11],對于畜禽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如黃酮可促進動物生殖系統(tǒng)發(fā)育,提高其繁殖力;增強不同動物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對動物免疫功能有顯著的提高作用[12]。皂苷可增強動物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動物的免疫力[11]。多酚具有抗蟲、抗真菌、抗細菌的功效,對植物有保護作用,還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有利于改善肉類的品質。研究表明,茶多酚能顯著抑制小鼠癌癥的發(fā)病率,提高種雞的繁殖性能,提高肉鴨的日增重、降低料肉比[13]。香豆素具有抗炎、抗菌、抗凝血的功能,近年來還發(fā)現香豆素有預防艾滋病(AIDS)的作用[14]。生物堿對于畜禽有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多糖可提高雞的抗病能力,抵御禽流感(AI)[15];可以促進動物生長,具有增加營養(yǎng)物質利用、提高畜禽的生長速度、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能夠提高肉、蛋、奶品質及產量[16]。
綜上所述,可將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的次生代謝產物統(tǒng)稱為生物保健素,飼料中的生物保健素對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有極重要的作用。
3.2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生物保健成分的含量檢測
筆者對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根、莖、葉、子實中的各項生物保健成分進行了系列平行檢測,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株體的各部位都含有次生代謝產物。就葉而言,其皂苷和生物堿的含量較高,分別為2.686 7%和1.366 0%;多糖和黃酮的含量較低,分別為0.048 0%和0.022 3%;多酚和香豆素為中等含量,分別為0.882 1%和0.352 7%。采用俄羅斯黃花草木樨長期飼喂畜禽具有較好的預防保健作用,尚未發(fā)現其不良反應。
4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的開發(fā)與利用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不僅富含蛋白質,而且還含有多種生物保健素。因此,可以作為綠色蛋白質生物保健牧草飼料產品來進行開發(fā)利用。
4.1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牧草產量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生命力及繁殖力強,除了低洼潮濕土壤不宜種植外,幾乎適于各類土壤,如棄耕地,中、重度鹽堿化土壤,砂質土壤、貧瘠化土壤等。種植1年的黃花草木樨,刈割一次,可收獲鮮草10 000~15 000 kg/hm2;翌年再割一次,可收獲鮮草20 000~35 000 kg/hm2;第二年還可收獲種子1 000~1 500 kg/hm2。其牧草和種子的產量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
4.2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營養(yǎng)成分及生物保健素產量
在測算俄羅斯黃花草木樨牧草產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測算出牧草中蛋白質、氨基酸及各類生物保健素的產量,牧草產量以8 000 kg/hm2計。其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從每公頃牧草中可以獲得蛋白質1 400.6 kg,氨基酸1 246.8 kg,必需氨基酸402.2 kg,生物保健素總量256.140 kg。含有如此豐富的營養(yǎng)及保健成分,是谷物遠不能及的。這就是開發(fā)利用牧草蛋白質飼料的優(yōu)勢,也是牧草蛋白質飼料可取代糧食飼料的依據所在。開發(fā)利用俄羅斯黃花草木樨,可補充飼料糧的不足,減少糧食的進口量,緩解糧食安全危機,促進飼料業(yè)、養(yǎng)殖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政府部門可根據不同時期的糧食供需狀況,調整農業(yè)結構,對牧草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進行合理規(guī)劃,使其協(xié)調發(fā)展。
5 小結
筆者自1999年引進俄羅斯黃花草木樨品種后,經過10余年的研究,對其特點、功能和應用價值有了較全面的了解。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是一種天然的全價飼料,營養(yǎng)全面,飼料轉化率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齊全,并含有適量的生物保健素。作為飼料可增強畜禽健康,促進其生長發(fā)育,提高產品質量,因此,應大力推廣應用。應重點開發(fā)綠色蛋白質生物保健牧草飼料新型產品。可根據用戶的特點和要求開發(fā)各類產品,如青綠飼料、青干草飼料和將其加工為草粉、草餅等。
參考文獻:
[1] 封志明. 中國未來人口發(fā)展的糧食安全與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31(2):15-29.
[2] 張衛(wèi)健,卞新民,章熙谷.農牧結合在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中的作用[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1997,20(4):9-13.
[3] 崔 偉,劉桂平.世界糧食形勢及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J].經濟研究參考,2005(11):17-21.
[4] 丁聲俊,朱立志.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現狀[J].中國農村經濟,2003(3):71-80.
[5] 任繼周.節(jié)糧型草地畜牧業(yè)大有可為[J].草業(yè)科學,2005,22(7):44-48.
[6] 李毓堂.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戰(zhàn)略途徑——發(fā)展牧草綠色蛋白質飼料,減少飼料用糧[J].草業(yè)科學,2009,26(2):1-4.
[7] 王宗禮.牧草與糧食安全[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9,30(1):21-25.
[8] 李曉芳.我國牧草飼料種質資源利用狀況[J].中國牧業(yè)通訊,1998(12):24.
[9] 章練紅.國內外牧草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概況[J]. 草與畜雜志,1993(3):26-27.
[10] 湯 潔,梁 爽,林年豐,等. 俄羅斯黃花草木樨次生代謝產物開發(fā)利用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2,51(19):4308-4313.
[11] 劉明美,呂宗友,趙國琦,等.牧草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畜禽業(yè)中的運用[J].飼料廣角,2010(17):25-27.
[12] 孫肖明,周傳欣,石曉林.大豆黃酮的營養(yǎng)功能及對動物生產性能的影響[J].飼料廣角,2009(15):28-29.
[13] 龔 郁,占今舜,鄔理洋,等.茶多酚的生物學功能及其在禽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飼料,2012(14):31-34.
[14] 孔令雷,胡金鳳,陳乃宏. 香豆素類化合物藥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藥理學通報,2012,28(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