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育率低的危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1986~1990年間,非洲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大大超過世界人口1.7%的年均增長率),平均每年凈增人口為1700萬。據統計,1950年非洲人口僅有2.2億,1980年即達4.3億,在30年間大約翻了一番。到1990年底,非洲大陸人口已達到6億,大約是1950年的2.8倍。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00年非洲人口將接近8億,到2025年將達到16億。
非洲人生育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據統計,非洲婦女的平均生育率為6.5個,而拉丁美洲婦女則生4個,亞洲3個,發達國家2個??夏醽唻D女平均每人生8個孩子。
同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趨于老齡化形成鮮明對比,非洲國家的人口構成呈現低齡化趨勢。據統計,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占非洲總人數的50%,有些國家甚至高達70%,60歲上的人僅占非洲總人口數的5%。在今后十幾年,隨著更多的婦女進入育齡期,非洲將始終保持生育高峰,人口增長率將居高不下。
在非洲,除搏茨瓦納、埃及、突尼斯、塞舌爾等少數國家外,絕大多數非洲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都高于經濟增長率,致使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目前,非洲大陸約有1/3人生活在聯合國劃定的貧困線以下,28個國家被列為世界最窮國家。
人口的迅速增長還導致非洲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非洲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積由1965年的0.5公頃下降到1987年的0.3公頃。人口不斷增長,對木料及燃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非洲每年約有380萬公頃森林被毀,約占非洲大陸森林總面積的1.8%。由于亂砍濫伐、過度種植和隨意放牧等原因,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反常,旱澇災害不斷出現,失去植被保護的地面不斷擴展,沙漠化現象日益嚴重。據估計,撒哈拉大沙漠每年以六七千米的速度向南擴展。聯合國環境計劃署預計,從1975年到2000年,僅水土流失一項就將使非洲糧食產量下降25%,越來越多的人將處于饑餓狀態。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將近50%的非洲人享受不到任何醫療服務,大約55%的人喝不到干凈的飲用水,35%的兒童營養不足。1990年,70%的非洲人至少得過一種疾病,目前,非洲人均壽命為53歲,是世界最低的。
現有的教育設施也遠遠不能滿足人口猛增的需求。據統計,35%的國家學齡兒童入學率不到40%,整個非洲有20%的男孩和38%的女孩無法進入小學,中學的失學率更高。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最近估計,非洲大陸約有3.6億文盲,占非洲總人口的60%,占全世界文盲總數的40%。
由于耕地減少,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帶來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在過去的20年中,內羅畢、阿比讓、達累斯薩拉姆等非洲城市的人口增長了7倍。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的人口比1950年增加了16倍。據非洲經濟發展中心預測,到2000年非洲國家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將達60個,而1950年只有1個。
城市人口極度膨脹使失業狀況日趨嚴重,住房緊張,交通擁擠,水電、衛生、教育、商業以及其他設施無法滿足要求。80年代以來,非洲失業率一直在40%左右,由于失業嚴重,搶劫、偷盜等犯罪活動猖獗,以至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摘 要 題】可持續發展
【摘要】China"s nation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sustained rapid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to some degree,the national economy grows at the expen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has also suffered from problems caused by rapid growth.This artiele analyses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population quality,us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some strategies are advanced.
【關 鍵 詞】可持續發展/因素分析/戰略構想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actors analysis/development strategies “可持續發展”認為經濟發展應與資源保護相結合,強調人類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滿足當代人的最大利益,又不對后代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這一理論最早出現于1980年聯合國規劃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戰略》的文件中[1]。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越來越深入和具體,“從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已從一開始注重生物方面,擴展到注重包括環境、經濟、等各個相關因素,并使之相互協調發展??沙掷m發展應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整體的可持續性發展。衡量可持續發展主要有經濟、環境和社會三方面的指標,缺一不可[1]?!痹谶^去的20年間,經濟經歷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矚目的化過程,其經濟增長率已經穩定在8%-9%,確立了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形象,但是,按照“生態—經濟—社會的指標”進行衡量,我們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更不一定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料顯示,如果從GDP中扣除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中國經濟增長率將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長。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從宏觀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質問題、自然資源的利用問題以及環境問題。
一、中國人口及其素質
(一)人口眾多,整體素質偏低
由于的原因,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從而使人口的增長率得到明顯的下降,以至到1998年降到1%以下,但2001年的最新統計表明全國人口已達到12.95億,而且今后平均每年新生人口仍高達2100萬,自然增長人口達1350萬。雖然我國資源豐富,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按人口平均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而且,應該看到,我國人口有70%在,人口增長率下降的貢獻主要來自城市,上海已經趨近零增長,而農村,尤其是內地較貧困地區生育率仍然很高。有資料表明:1990年,全國文盲和半文盲人數達1.8億以上,農村就業人員中,文盲和半文盲近36%,據全國1%抽樣調查資料,截止到1995年15歲及15歲以上人口中文盲率達16.48%,農村(縣以下)則為19.66%。城鄉人口結構失衡,導致整體國民素質的低下,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項調查表明,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力,小學生為43%,中學生為108%,大學生為300%。中國的人口結構必然會影響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增長方式的改變,影響個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湖北省農村抽樣調查隊早在1986年對湖北省農村調查發現,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人均收入呈明顯的梯度差異,對人口本身的數量發展也有重要作用,生育率與文化的高低成反比是普遍。我們應從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質—低勞動生產率—高生育率的初級循環模式向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質—高勞動生產率—低生育率的高級模式轉變。
(二)人口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首先是糧食供給的壓力。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托·布朗發出了到2030年“誰來養活中國”的世紀警告,他預測屆時中國的糧食缺口將比世界糧食貿易總量還要大[2]。這種觀點盡管有些夸張,但目前我國的西南、西北貧困地區全家一年吃不上一次肉的情況的確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見,人口增長產生了糧食供給的巨大壓力。
其次是就業壓力。農村人口比例過高,素質偏低,由于耕地面積有限,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城市化進展緩慢,城市吸納勞動力的速度慢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釋放速度,因此失業問題不可避免地突出顯現。
可持續發展不僅指GNP的增長,還意味著貧困、失業、收入不均等社會經濟結構的改善。而我國人口眾多,整體素質偏低,給就業、、住房、能源、、醫療保險、社會福利各方面造成很大壓力,也是許多貧困地區難以脫貧致富的重要原因,人口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引發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資源的利用
(一)礦產資源
總的來說是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比較豐富,礦種配套程度比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3年底已發現168種礦產資源,其中151種探明儲量,20多種在世界上具有明顯優勢,大宗礦產擁有相當大規模的儲量。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各種礦產都有一些劣勢。
石油后備不足,儲采比逐年大幅下降,年產量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嚴重制約了我國的。我國煤炭資源非焦煤多,焦煤少,焦煤中又以氣煤為主,肥煤、焦煤和瘦煤比重很小,同主要產煤國相比,煤層賦存條件差,地質構造復雜,適于露天開采的資源量小,開發和采掘難度較大。我國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但貧礦多,富礦少;單一礦少,共生礦多;大礦少,中小礦多,地區分布不均。
我國已制定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目標,依據這一發展戰略。下表列出了對15種礦產品2000-2050年的需求量。
2000-2050年15種礦產品的需求量
礦產種類2000年需求量2020年需求量2050年需求量
粗鋼(億噸)11.1 1.8 2.8
原煤(億噸)14.0 17.4 29.0
原油(億噸)1.82.9 5.8
天然氣(億立方米) 3001556 3113
水泥(億噸)3 4.5 7.0
鋁(萬噸) 225 464 722
銅(萬噸) 120 198 308
鉛(萬噸) 40 85 132
鋅(萬噸) 80 146 227
金(噸)293 456
硫(萬噸) 928 1447 1929
磷礦(萬噸)35004045 5393
鉀鹽(萬噸)462 732 976
鹽(萬噸) 35004666 7257
鈾(噸)42005324 21296
資料來源:轉引自吳家正、尤建新所著《可持續發展論》第87頁。
根據我國資源現狀及上述表格數據,對于2000年的目標,礦產資源基本上能保證供應;對于2000-2020年的經濟發展,形勢極有可能會發生逆轉,大部分礦產將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對于2020-2050年的經濟發展,我國所面臨的資源需求絕大部分完全無法保證??梢?,礦產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二)水、耕地、森林和草原資源
1.水資源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全國多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為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相當于世界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衡,開發難度大,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全國缺水城市因缺水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200多億元,如西安市在缺水高峰期約有700多家工礦限產、停產,產值達20多億元。缺水矛盾也日益突出,西北和華北地區,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水污染使本已有限的水資源越發緊缺。
2.耕地資源 我國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均占有不足2.0畝,不及世界水平的1/2[3]。近年來由于人口增長,化、城市化的發展,我國非農業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漸減少,矛盾已十分突出,全國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畝,東南沿海一帶僅半畝左右。節約用地,保護耕地應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視。
3.森林和草原資源 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3.4%,人均森林面積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5%。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長量,森林質量不高,大片森林繼續受到任意破壞。森林資源的短缺還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進程。對草地資源采取自然粗放的經營方式,亂開濫墾,草地沙漠化嚴重,動植物遭受破壞,生產能力不斷下降。
由上述對資源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可見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過度耗費及破壞為代價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不可能再獲得。資源補充不足,質量下降,數量減少,呈退化趨勢,經濟發展已出現資源空心化現象。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重視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開發,可再生資源的增殖補充,否則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會進一步加劇,我們的經濟發展也無法持續下去。
三、環境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的物質基礎和空間條件,對發展具有推動或制約的作用,一旦人類活動對環境污染超過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環境污染就會成為危害人類的嚴重問題。
建國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后果是三廢產生、噪音污染、水資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我國空氣污染十分嚴重,大氣中懸浮物濃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居世界第一,這兩者都是煤燃燒的副產物,而煤是我國主要的燃料;另外,汽車尾氣排放也是大氣污染源之一,這與我國汽車制造業過時的技術、低排放標準及不良的道路設施等因素是分不開的。我國600多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不足1%。我國水污染也很讓人擔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藥和化肥污水沒經過適當處理直接排放,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污水池。調查表明,27個最大城市中只有6個飲用水符合國家標準,其中23個城市地下水不符合國際標準。據統計,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對人體健康的損失價值為417.3億元[4]。
環境與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和諧,尤其是對我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后的低收入國家,由于不具備改善環境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往往忽略了這方面的問題而造成惡性循環。
由上述可知,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起到了制約作用,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必須采取切合實際的戰略。
四、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構想
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而不是單純的經濟速度的快速增長,是中國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為達到此目標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人口、資源與環境戰略。
(一)人口戰略
基于中國人口眾多而整體素質較低的現狀,制定人口戰略時應注重從適當控制人口數量與提高人口素質兩方面入手。
首先,繼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2000年已經把人口控制在13億之內;2010年爭取控制在14億之內;2030年爭取實現零增長;21世紀最大規模不超過16億。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時要側重宏觀人口數量的調控,并同時運用行政與經濟政策手段,避免采用一刀切政策,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
同時,要加大力度,提高人口素質,包括文化素質與身體素質。其重要政策手段就是實行科教興國。普及全民,特別是對落后地區和人口,延長年輕人受教育時間,加強對婦女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社會意識和知識水平,既可使其自覺遵守計劃生育政策又可增強就業能力。加大智力投資,加快技術進步,這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人是知識技術的主要載體,技術進步的源泉之一就是對勞動者的教育。舒爾茨提出: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歸因于教育的發展,教育大大提高了勞動的質量。由教育所得的報酬至少與非人力資本所得的報酬一樣高,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發展中國家。
在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質的同時,要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人口身體素質,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減輕家庭負擔,解決老人晚年的后顧之憂,轉變“養兒防老”的舊觀念。
(二)資源戰略
進一步完善資源核算體系,全面客觀衡量各種資源的儲備情況及未來潛力;促進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的建立,資源有償使用的前提是進一步理順資源產權關系;合理界定資源的所有權關系,確定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從根本上抑制我國資源日趨衰竭的趨勢;制定合理的資源價格,修正以往的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政策,改變人們的消費需求和對資源的浪費。
逐步建立資源利用的市場體系,加快擴大土地、礦產、海洋等資源的有償使用范圍,初步理順資源利用的租稅費關系,進一步規范市場行為。資源管理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除規定可以實行劃撥方式外,其它資源的利用應采取出讓、租賃等有償使用方式提供;經營性資源使用應采用招標、拍賣方式提供;協議出讓、租賃國有資源,要在協議前評估,協議價格集體決策,協議結果向社會公開。原劃撥資源使用權流轉和改變用途,如不再符合劃撥供地范圍,必須有償使用。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抓緊制定集體建設用地及資源的有償使用和流轉管理辦法;積極推進資源有形市場建設,完善交易規則,加強市場監管和規范。同時嚴格礦業權市場管理,依法有償出讓探礦權、采礦權,規范流轉行為;積極開展探礦權和國家出資形成采礦權招標、拍賣的試點和推廣工作;建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新機制,大力培育礦業資本市場。
目前我國已著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正抓緊完善土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價格和礦業權價款評估及處置管理,健全資源性資產的收入分配機制。同時加強地價管理,大力開展城市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的更新與平衡。進一步理清產權關系,加強土地、礦產等資源性資產的運營監管。
(三)環境戰略
首先,政府應該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術的手段保護環境與治理環境污染。并比較各種手段的特點、成本和收益,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管制標準。尤其要加大經濟手段的運用,將保護環境與治理污染與經濟主體自身利益相結合,發揮經濟手段對經濟主體的激勵作用。在不突破自然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實現環境資源的最有效配置,實現總產值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時,政府也應積極推動體制創新和技術革新,全方位綜合整治環境污染。
其次,在進行國民經濟核算時充分考慮經濟增長對環境的,改變現有GDP核算體系,變現存GDP為“綠色GDP”。目前,我國在對GDP進行核算時并未將經濟增長的環境影響考慮在內,從客觀上導致環境污染這類具有負外部性的行為得以存在與蔓延,對環境質量的改善形成巨大壓力。今后,應逐漸改變這種現狀,將生產、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納入GDP的核算中,如果是環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損失則要從GDP總量中扣除,從而糾正現存GDP核算方式對經濟主體行為的誤導,對資源配置的扭曲。國外的一些著名學者也曾提出國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標,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曾提出凈經濟福利指標(NEW,Net Economic Welfare)[5],即以是否改善了社會福利為出發點對現存GDP進行調整,其中包括對環境負外部性所造成損失的扣除。目前我國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進行,但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具體運作中需要克服技術上的難題,如定性指標難以量化與數據來源問題等。
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改變現存GDP核算體系可以改變經濟主體的環保意識,引導生產與消費行為,切實將環境保護、生態資源利用與經濟增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將其內化到經濟主體自覺的行動中,而且思想觀念的改變本身就是極大的進步。
【】
[1]譚崇臺.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2]郭熙保.經濟發展與政策[M].北京:出版社,2000.
[3]世界資源報告[R].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論文關鍵詞]出處人口性別;傳統文化;農村家庭;勞動力
廣西地處我國的南部,是漢、壯、瑤、苗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地區。2000年“五普”時,廣西農村人口占71.87%;就業人口產業構成中,第一產業占到77.7%。因而,農村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廣西社會的發展,主要就是要解決好農村的問題,不僅是農村經濟問題,還有農村的人口問題,其中包括人口的數量和質量。
自從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廣西育齡婦女的生育率明顯下降,人口數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伴隨而來的問題是,出生人口性別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男女出生性別比開始偏高(按照統計學理論,正常范圍應為103—107),并且一直居高不下:1982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0.69、2000年為125.57(排在全國第6位);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再次顯示,廣西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1.24。廣西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尤為嚴重,2000年“五普”時,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6.50,因而,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是廣西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主要根源。人口性別結構失調將給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農村男孩偏好有著與傳統農業經濟相聯系的內在社會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與社會、經濟、文化、倫理以及政策諸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
一、文化教育落后的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傳統性別偏好
文化因素是影響人口性別偏好的一個重要潛在因素,一些人對生育男孩有著強烈意愿的原因在于他們深受包含“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在內的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婚育上的表現就是男孩偏好。在現代社會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口,本身已經接受了科學及現代文明的洗禮,基本上消除了傳統文化中那些陳舊的性別觀念和封建思想。但是,現代社會中也還存在著文化素質偏低的人口,由于接受現代教育較少,傳統文化和封建思想依然在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等文化特質仍然沉積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慣性思維,決定著他們在婚育中偏好男孩的性別價值取向。
由于廣西教育發展不平衡,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2000年“五普”時,廣西農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學??萍耙陨系娜丝趦H占0.46%,小學及以下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占94%,農村人口中文盲率高達6.04%。這些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村人口或者沒有進過學校,或者過早地離開學校,在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時間是跟隨他們的父輩一起生活在文化貧瘠的鄉村,而知識貧乏的父輩對他們的后代沒有能力進行文化教育,也不可能播撒現代文明的意識,只能灌輸一些樸素的傳統思想和世俗觀念,使得年輕一代在很大程度上沿襲著祖祖輩輩的習俗,傳統婚育觀念也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仍然受“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的影響,偏好男孩的色彩普遍較為濃厚,致使性別因素仍然是他們生育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性別問題仍然是這些農民生育需求中最核心的問題。2008年,我們對廣西農村地區的615個家庭進行了調查,存在男孩偏好的家庭占92.4%,對“為什么生男孩”問題,回答“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占67.5%。由此說明,生育男孩文化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大眾生活中,確實還能夠帶給一些人和家庭的正常理性思維難以感受到的榮耀感和心理滿足。盡管我國早已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但是,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村人口自身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有限,不能從民族利益的高度理解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不能從個人利益上升到社會角度來認識傳統生育行為的危害性,在強烈偏好男孩的生育意愿下,他們難以做到自覺自愿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為了生育男孩,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違法生育。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農村超生問題較為嚴重,我們調查的615個家庭中,56%的家庭存在超生問題。
改革開放后,農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農村教育發展相對落后,農民文化生活水平不高而且有一定的封閉性、邊緣性和落后性。
實際上,農村農民在文化生活方面還沒有完全真正地融人到現代文明社會之中,“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不僅影響他們的生育行為,而且這種影響還延伸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歧視女性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些歧視反映在農村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一些農村地區的“村規民約”中包含有對女性不公正的因素,農村地區有女無兒戶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純女戶招婿入贅有時遭到不少阻力,農村出嫁婦女或離婚婦女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等等。因此在農村,即使物質生活富有了,如果文化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觀,農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文化依然落后,男孩性別偏好也不會因為經濟的發展而得到較大的改變。
二、農村生產力發展緩慢,農業生產主要依賴體力勞動
技術人才缺乏是農村各地農業生產經營的普遍現狀,這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的主要根源。通過高考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后很少再回到鄉村生活工作,而一些農業院校畢業的學生,直接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也不多,農村生產一線實際上缺少高學歷的農業專門技術人才?!拔迤铡睍r,廣西農村人口中,大學??萍耙陨辖逃潭鹊娜丝趦H占0.46%,就說明了這一點?!捌站拧苯逃m然使農村年輕一代比他們的父輩有知識、有文化,但是這些中學畢業生回到農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回鄉后基本上都是從父輩那里學習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還是從事傳統農業的耕作。盡管當今農業不斷有新技術新產品出現,但是技術人才缺乏的農村普遍沒有能力吸收和消化,無法讓潛在生產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其結果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低而不能有效地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雖然實施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相對于過去得到了很大發展,絕大多數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20多年來農民的生產經營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模式上,仍是一種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小農經濟,家庭依舊是生產的基本單位,農戶在自己承包的分散的小塊土地上各自種植著跟傳統農業沒有多大差別的農作物。由于生產經營缺乏整體計劃性,無法形成產經銷一條龍的規模效應,這種生產狀況除了能夠滿足自身生活需求外,缺乏市場導向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絕大多數是廉價產品,由此造成了農民收入多年來增長緩慢,農民只能依靠增加產量來增加收入,這就需要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不斷地進行耕耘,以保證農業有一個好的收成。
由于以家庭為生產基本單位的經營模式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農村集體組織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沒有得到真正發揮,農業生產缺乏協調和規劃,家庭承包戶獨立經營,缺乏合作,客觀上增加了農業機械化的使用成本,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在我們調查的615個家庭中,除了少數家庭有手扶拖拉機外,基本上所有的家庭都沒有其它大型的機械化農具,而且擁有手扶拖拉機的家庭也主要用于運輸,極少用于耕作,農業的生產工具還是以傳統的農具為主。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的現實,決定了體力勞動還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方式,也就是說具有體力優勢的男性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主要地位,男性勞動力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這種過度依賴簡單體力勞動的生產模式,本身效率低下,為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產量的增加,對于每一個生產單位——家庭而言,都希望擁有較多數量的體力勞動力。農業生產對體力勞動力的實際需求客觀上增強了農民家庭生育男孩的欲望。
三、男孩偏好與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有關
2007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人為3224元,2008年上半年廣西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2158元,而同期廣西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2200元,7271元。農村與城鎮相比,盡管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但增長不快,也遠遠低于同期城鎮居民的收人水平。目前,廣西農業經濟普遍仍是一種沒有形成規?;洜I的小農經濟,農民缺乏商業意識,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僅進行傳統種植,這種沒有考慮市場需求的生產方式,即使在風調雨順的條件下,純收入也是非常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家庭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承包的土地既要解決溫飽問題,還要顧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顯得十分困難,更無法進行A身的經濟積累,年復一年,經濟狀況終究沒有得到較大的改善,經濟基礎始終薄弱,由此也使得農民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相當有限,農民家庭在面臨來自自然或市場的風險時,生活水平和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因而,農業生產經營的不穩定性是農民主要的后顧之憂,在經濟基礎薄弱和農業勞動力仍占全部勞動力多數的農村,每一個家庭都必須要有健康強壯的勞動力,這是以體力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最有效措施,這種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環境是農民產生男孩偏好的現實利益基礎。
目前,廣西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還不健全,農村公共衛生保障體系正處在初始階段,而養老保險實際上在農村還沒有開展起來,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對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缺乏了解,農村家庭中,多數家庭參加了“新農合”,而參加養老保險的家庭極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就醫看病問題,但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在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中,只解決溫飽問題而缺少經濟剩余的農民家庭,因病、因殘或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后的生活仍然缺乏保障,特別是農村的養老問題,由于經濟基礎薄弱不能靠個人儲蓄養老,在“男娶女嫁”的傳統背景下也不能靠女兒養老,“養兒防老”對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仍然是首選的家庭養老方式。沒有兒子的農村老人就有可能成為孤寡老人,因此養育兒子既是為了應對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又是為了老有所養。在對廣西農村615個家庭的調查中,農民回答“生男孩的好處”時,57.3%為“養兒防老”。由此可見,偏好男孩的生育動機不只是純粹意義上的性別偏好,在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的條件下,還有其實際需求和未來利益需求。
【關鍵詞】自愿加班;勞動監察;集體談判;加班費計算基數
近年來,無論是在珠三角地區還是長三角地區,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中都出現了一種畸形的勞動現象,勞動者積極主動要求加班、找工作時將企業是否有提供加班作為首選應聘條件,而企業也將禁止勞動者加班作為對勞動者的懲罰措施。典型的有如下幾個案例,如2013年7月23日,深圳富士康龍華園區約200多名白班員工因富士康嚴格遵照勞動法規定控制員工加班而集體停工一天;2012年3月30日,當富士康在美國公平勞工協會公布的調查報告中承諾,將于2012年5月份將每月加班時數從80小時降至36小時時,其員工紛紛表示考慮跳槽;同時,在2011年12月20日,廣東省佛山市華鷺自動控制器有限公司數百名員工集體罷工要求加班。
為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國家立法嚴格控制企業安排勞動者加班,但勞動者如今卻自動放棄休息權,積極主動要求加班。為何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中會普遍出現此現象呢?對于該現象我們應如何評價?上述問題是本文分析解決的重點。
一、勞動者自愿加班現象的社會危害性
(一)影響勞動者自身健康
1. 加劇“過勞死”風險。勞動者是自然界的一個有機體,具有其自身的生理規律和生理缺陷,這就意味著勞動者注定不能成為終日生產的機器。近年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過勞死的現象引人關注,有關報道更是屢見不鮮。對于“過勞”的誘因,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很少運動”是主要誘因,其次是“工作時間過長”。勞動者長時間工作,日積月累,在身體方面因缺乏充足的休息、鍛煉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以致加大“過勞死”危險;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勞動者因缺少與他人溝通交流、自我娛樂等調節時間,導致精神壓力難以排解而引發精神“過勞死”。目前,基于精神上“過勞”所引發的自殺已成為“過勞死”的一大標志。典型的是在今年4月24日及27日富士康“靜音模式”誘發兩名員工自殺及富士康“連跳門”事件。
2. 增加工傷事故發生幾率。勞動者長時間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休息時間恢復損耗的生理機能,從而容易引發工傷事故。對于加班與工傷事故之間的直接關系,深圳市圓典工友服務部在2011年到深圳、東莞地區的醫院進行長達一年的工傷探訪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受傷工人平均工作時間為每天11個小時,每周工作6-7天;在受訪的225名受工傷工友中,只有50人不超過法定的最高加班時間。其中每天工作12小時的工人受傷人數最多,傷勢最嚴重,每天工作8小時左右的工人受傷程度最輕,人數也最少?!睂嶋H上,對于加班時長與工傷事故之間的緊密關系,國外亦有研究顯示,“與正常工作時間的工人相比,工作時間過長工人的工傷相對危險度增加61%,長工作日(>12h)的工傷相對危險增加37%,長工作周(>60h)的工傷相對危險度增加23%。
(二)降低勞動者家庭幸福感
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是此長彼短的關系,即勞動者工作時間越長,休息時間越短。休息時間,不僅是勞動者休閑、自我增值時間,更是勞動者與家人共處、溝通、履行家庭責任的時間。然而,勞動者由于過長時間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及溝通,容易導致孩子身心健康畸形成長,易引發少年犯罪率。據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指出,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占其中的70%,并有逐年上升趨勢。同時,長時間工作還會導致生育率下降,家庭關系冷漠等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大大降低勞動者家庭幸福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及經濟發展之影響
1. 擴大失業率,不利于社會和諧。恩格斯曾言,“一部分人的過度勞動往往造成了另一部分人的失業”。對于恩格斯的這句名言,我們可從兩個典型例子得以論證:第一富士康在美國公平勞工協會(簡稱“FLA”)對其調查的報告中承諾,2013年7月前將工人每月加班時間80小時減少至36小時,并且為了在減少工人工作時間同時維持產量,將大幅擴招工人;第二法國“加班費免稅”機制在2011年6月失業率猛增的情況下被其國民炮轟。勞動者一天自愿工作十幾個小時,等于占用了兩個工作崗位,造成了部分人的失業。當勞動力市場不能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人們不能通過自身的勞動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時,則最終可能因溫飽問題走向犯罪,擾亂社會治安穩定。
2. 勞動力再生產質量下降,加重企業用工成本,阻礙經濟發展。勞動者經常性加班,由于缺乏必要的休息時間恢復損耗的生理機能,不僅容易導致勞動者職業病發生或工傷事故,加大用人單位對工傷事故賠償成本;同時亦會使勞動力再生產效率與質量下降,勞動者提供的勞動產品需不斷地予以翻工或修補。每個企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子單位。因此,企業勞動力再生產的質量與效率之下降,必然影響整個社會勞動力生產質量。
3. 勞動者自愿加班放棄休息權,違背國家憲法保障勞動者人權理念,對國家在人權保障方面的努力是一種打擊。勞動者自愿加班,實質上是勞動者放棄休息權的一種表現。休息權,既是生存權又是發展權,是一項重要的基本人權。對此,我國《憲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國家具有保護勞動者休息權的義務,即“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勞動者自愿放棄休息權,不僅違背憲法保障公民生命、休息權的宗旨,有違社會公序良俗,更是對國家積極保障公民人權實現之努力的打擊。
二、勞動者自愿加班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正常工作時間工資低,加班費溢價比例高
理論上早已證明,勞動是生產過程的要素之一,而生產關系的要素價值在于,可以參與生產的全過程包括享有對產品利潤的分配權利。然而,自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所有制、產業結構及企業管理模式的改變,資本的力量逐漸增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要素價值逐漸被忽略。同時,資本的強大導致單個工人向老板顯示勞動要素價值、要求參與產品利潤分配時往往被拒絕,故勞動者在企業初次分配中僅能獲取最低的工資。由于正常工作時間內的工資較低,而延長工作時間的單位工作時間的工資高,加班高收益驅使勞動者積極主動超時加班。這正如馬克思在1872年提到的“所謂正常工作時間內的勞動價格很低,就會迫使那些想掙得足夠工資的工人在額外時間去做報酬較高的工作”。
(二)勞動定額不合理,勞動者被迫自愿加班。
對于勞動定額的確定,目前主要由我國《勞動法》第37條“對于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依據本法第36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準”予以規定。這一規定過于原則性,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行政部門對企業的勞動管理依法監督,國家取消對企業勞動定額的管理,這給用人單位在勞動定額方面留下巨大操作空間。在此情況下,企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自行制定超于勞動者能力、且在8小時基本工作時間內均不可完成的定額工作量。因此,勞動者不得不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完成工作任務。
(三)勞動行政部門對勞動者“自愿加班”缺乏監察職能。
為了保障我國關于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實施,勞動法賦予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加班問題予以行使監察職能:(1)當企業拒付勞動者加班費時,勞動行政部門責令企業限期支付或在企業逾期支付時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50%以上100%以下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2)根據勞動法第90條,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時間,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并可以處以罰款。我們從勞動法規定可知,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加班現象監察的范圍僅是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的情況。對于勞動者自愿加班,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無權監管。由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遵循“法無授權即禁止”的原則,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往通過讓勞動者簽訂自愿加班協議書或者要求勞動者填自愿加班申請單而變相安排勞動者加班,從而規避勞動監察。
勞動者自愿加班的原因種種,其中還受限于勞動者自身的價值觀及所處環境。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往往來自于農村,離鄉背井孤身進城打工,由于缺乏家人的陪伴及沒有照顧家人的壓力,工作成為其日常生活中唯一的活動及寄托。同時,農民的家庭總體收益觀念促使勞動者以家庭總體收益作為主要的經濟活動,而不計算單位時間收益,并且在勞動能夠維持其基本生活,不會太在意雇主的得失。由于通過延長工作時間所獲得的總體收益可觀,因此,勞動者不會計較單位工作時間內工資收益,而傾向于通過加班獲得內心滿足。
(四)反思及建議
勞動者自愿加班,雖然使其自身在短時期內獲得一定利益,但從長遠來看,該行為不僅給自己身體健康帶來巨大隱患,而且給社會和諧亦帶來不利影響;同時,勞動者自愿加班放棄休息權亦是法理不容的,因此,我們應該控制勞動者自愿加班這種現象的繼續蔓延。對此,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1. 加快建立集體談判機制,提高勞動者集體議價能力
勞動者自愿加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即基本工資)不足以維持其基本生活及實現個人發展。勞動者之所以忍受這么低的基本工資,并非基于激烈的就業壓力而對用人單位提出的勞動要求委曲求全,根源在于我國缺乏允許勞動者集體與企業平等議價的平臺。雖然我國已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機制,但由于該制度對協商陷入僵局之情況缺乏規制,用人單位往往因缺乏工人行動壓力而馬虎對待勞動者工資訴求,從而導致該機制流于形式。
集體談判機制,是現代市場經濟國家規范和調整勞動關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集體談判機制與以“勞資利益一致論”為理念集體協商機制不同,其是在承認勞資雙方利益沖突的前提下建立的以勞工三權(即團結權、集體談判權、爭議權)作為構建基礎的勞資集體博弈機制。其中,團結權的目的在于使弱勢勞動者形成組織力量,與雇主平等談判,而爭議權在于當集體談判陷入僵局、破裂或雇主拒絕談判時,勞動者通過集體停止提供勞動,迫使雇主妥協;而集體協商機制缺乏爭議權的保障,無法讓雇主坐上談判桌,正式勞動者的訴求。
集體談判機制,較于勞動法的剛性立法,具有更強的靈活性與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勞動者可與雇主通過集體談判平臺,就工資、勞動定額等勞動條件予以談判,在談判中尋找雙方利益的均衡點,協調彼此利益沖突。
2. 完善我國加班費計算基數立法,增加企業加班成本
為了確保勞動者休息權,勞動法通過標準工時和法定最高加班工時制、用人單位支付加班費法定義務及用人單位確有生產經營需要加班時需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制度設計等措施來抑制加班。但是由于我國工會缺位和勞動者與單位具有從屬性特點,加班的協商機能僅流于紙面。加班工資支付制度,在其具有增加企業用工成本的特點方面理應具有抑制企業安排勞動者超時工作的作用,但實際效果非但不明顯,加班費更成為勞動者積極主動加班的源動力,并成為勞動者工資結構的重要部分。
實際上,我國加班工資支付比例(工作日加班150%;周末加班200%;節假日300%)遠高于國際標準的125%及其他經濟發達國家,譬如美國150%、意大利110%、加拿大工作日加班150%、節假日加班200%、韓國150%等。因此,在我國加班工資支付比例明確的前提下,決定企業加班成本高低的關鍵因素在于加班工資計算基數。我國《勞動法》第44條雖明確規定加班工資支付比例,但對計算基數規定模糊;同時,各地方立法及司法實踐均承認,只要加班費計算基數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則計算基數可通過書面約定實際工資直接包含加班費。因此,勞動法對計算基數規定模糊及地方的做法均給用人單位留下諸多降低加班成本的操作空間,譬如,通過薪酬管理擴大津貼、補貼或獎金等項目在工資構成中的比例之方式來減少基本工資在工資構成中的比例,而將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或略高于最低工資的數額作為基本工資數額,以此在勞動合同約定上為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再以此作為加班工資計算基數。因此,加班費計算基數立法缺陷及實務操作中將最低工資標準作為計算基數,不僅抵消了加班工資支付比例高帶來的高額用工成本,而且其所約定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如此低,反倒增強了勞動者主動加班的意愿。因此,我國必須完善加班費計算基數立法,明確加班費計算基數,發揮勞動法設計企業加班費支付法定義務的立法目的,限制企業安排勞動者加班,從而限制勞動者自愿加班現象。
3. 加強勞動行政的監察職能
勞動者休息權是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亦是重要人權,國家應采取積極行動予以保障。同時,憲法是調整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憲法賦予公民休息權,則國家就是公民基本權利保護的義務主體。因此,勞動行政部門雖然法無授權對勞動者自愿加班予以監察,但基于憲法要求國家承擔保護勞動者休息權的法定義務,勞動行政部門應將企業讓勞動者簽訂自愿加班協議、沒有特殊生產經營需要的情況下應勞動者要求允許其加班的情況納入監察范圍。
參考文獻
[1] 黃釗.富士康員工因“工資問題”停工,資方稱今天給答復[EB/OL].中國廣播網,2013年7月25日,來源于:http:///it/2013/07-25/5084541.shtml.
[2] 門君誠.佛山數百人圍堵公司門口要求加班警察到場警戒[EB/OL].南都網,2011年12月20日,http:///news/region/20111220/5296539.shtml.
[3] 楊海鷗,張俊權,黨衛民.工作時間過長與工傷事故(第28卷)[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0年6月第6期.
[4] 留守兒童犯罪率高:莫成留守兒童問題成社會問題[N].齊魯晚報,發表時間2012年10月11日.
[5] 程連升.超時加班與就業困難——1991-2005年中國經濟就業彈性下降分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4期.
[6] 馬克思.資本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