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機械設計開題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械設計開題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機械設計開題報告

第1篇: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1 Introdu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du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du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and their r

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第2篇: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三維參數化設計;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c)-0000-00

機械設計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而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其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它是學生首次綜合運用所學的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公差與測量技術等課程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實踐訓練[3],也是對學生的設計能力鍛煉和培養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并結合現代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發展,我們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進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強化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現狀及問題

1.1 課程設計題目單一

傳統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通常是設計固定的一種或幾種機械傳動裝置,傳動系統的方案和設計參數均由指導教師給定,學生按照設計指導書或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設計。由于是固定的題目,學生缺乏新鮮感,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相同的設計題目也給了部分同學抄襲別的同學設計結果的可能。

1.2 時間緊任務重

通常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教學結束之后,集中在2~3周的時間內完成設計。由于時間短,任務重,為了保證設計結果的可靠與完整性,設計題目及設計過程不太可能變化,必須按部就班地完成。所以設計題目往往相對固定,設計形式相對單一,這嚴重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1.3 缺乏團隊合作的訓練

由于設計題目的固化,學生往往是參考設計指導書上的設計實例,按照固定套路各自埋頭苦干,相互之間缺乏交流、溝通與合作。這樣的教學模式,既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缺乏團隊合作訓練。

1.4 缺乏現代設計方法和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由指導老師給定設計題目、機械系統方案和設計參數,學生按照固定套路進行傳動、聯接等零部件的設計計算,再手工或采用二維CAD軟件畫出裝配圖和零件圖。設計過程枯燥乏味,缺乏直觀立體的感覺,學生興趣不高,效果也不理想。而且這種設計模式沒有傳統的設計方法與現代計算機輔助設計有效地結合起來,也不利于學生將來很好地適應企業對現代產品設計制造的技術需求。

2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

2.1 創新的設計選題

為了改變以往課程設計中由于固定的設計題目導致的設計缺乏創新性,學生沒有興趣的現象,我們在課程設計中大膽地把選題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調研,自己擬定設計題目和設計對象,指導老師通過學生提交的開題報告來審核其題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M行把關。這種選題方式從根本上杜絕了以往的課程設計普遍存在的抄襲現象?,F在改變設計課程選題形式之后,學生因為大多是自己構思的新題目和設計方案,不會也不太可能去抄襲別人的設計了。這既是對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一次挑戰和鍛煉,也極大的鼓舞激發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2.2 分散的時間布置

現在的設計選題變革后,面對全新的設計對象,設計進度往往難以把控,短時間內很難確保順利完成?;诖?,我們把設計分散到一個學期中,采用每周兩節課集中指導,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完成的形式,這樣學生的設計時間就比較寬裕了,他們可以對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對設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來完成自己的設計課題。

2.3 分組的設計模式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課題的復雜程度,各自的興趣特長自由分組進行設計。小組一般2到4人,在開題報告中明確各人分工,由每組組長來統籌課題進度安排。這種分組設計的模式,避免了學生以往單兵作戰的狀態,培養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做著自己擅長的事情,同時集合團隊的力量,這樣的方式肯定能設計出更高質量的設計作品。

2.4 現代設計方法和技術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已成為現代產品設計與制造的主流技術手段[4]。基于此,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現代設計方法與技術十分必要 ,因此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摒棄了傳統的手工作圖或用CAD軟件進行二維繪圖的做法,要求學生應用常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軟件如 Solidworks、Pro-E、CATIA等進行機械系統的設計、建模及仿真分析。這些軟件界面友好、功能強大、操作靈活、易學易用,基于學生對新事物的興趣,他們很快就能掌握相關軟件的操作。而三維參數化的設計直觀易操作,又便于修改設計,大大提高了設計的水平和效率,同時也符合現代產品設計趨勢。借助三維參數化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把枯燥的設計理論轉換為直觀形象的設計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地激發出來,設計水平和能力也得到極大地鍛煉和提高。而且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掌握,在他們參加創新活動、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畢業設計中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下面是學生的一些課程設計作品,都閃耀著創新的火花。

設計作品一:螺旋式硬幣包裝機

設計作品二:輔助畫線裝置

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進行調研,確定設計的題目,再根據要設計機器的功能原理,進行機械系統方案的設計,方案擬定的階段也是設計中最能發揮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階段,在對擬定的若干方案進行優選之后再進行三維建模、仿真分析,檢驗其是否能實現機器預期的功能。

幾年下來,《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被激發出來,新創意、新作品層出不窮,徹底改變了過往機械課程設計題目老舊雷同、設計結果基本相同的的局面。教師和學生都對全新的設計對象充滿興趣,設計過程非常投入。

2.5 成績的評定方法

課程設計考察的是學生對機械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的掌握程度、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語言表達和論述能力。因此,學生的成績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以及能力水平給出。

學生的學習態度根據其出勤情況,設計過程中與老師的溝通交流來評定。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可以從其開題報告、設計報告、設計的作品等情況判定。能力水平則反映在其創新思維能力、主動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文獻資料的查閱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

設計結束時各小組要進行15分鐘左右的答辯,小組組長介紹設計課題的總體情況,小組成員分別對各自負責部分的工作進行答辯,指導教師根據題目的復雜程度、創新性、任務完成情況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分別進行評分。這樣每個同學都得到了鍛煉,也有效避免了個別學生偷懶,自己不做完全依別人的現象,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而設計題目的各不相同也限制了學生互相抄襲的可能,所以指導老師給分就有了公平的基礎。這樣的成績評分方法還是相對公平和客觀的,也得了到學生的認可。

3 結語

針對高等工科院校《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對課程設計的選題、教學方式、方法、設計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進行了大膽地變革和探索,目的是改變課程設計的陳舊面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課程設計的實踐結果也表明,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創新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在他們后續課程的學習、一系列的創新大賽活動中以及畢業設計都有顯著體現,并將對他們未來的工作學習帶來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新華,沈景鳳,石云霞. 機械設計基礎.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1

[2] 王新華,沈景鳳,石云霞. 高等機械設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3

[3] 李學藝,丁淑輝,魏軍英.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178-180.

[4] 任云,李偉. SolidWorks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制造業信息化,2015 (7):20-21.

第3篇: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首先在教師選題方面,要同時具備結合實際選題、結合綜合性選題以及結合工程實際這幾方面的條件。畢業設計具有很強實踐性,它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工程意識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應根據實際選題,為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鍛煉機會。而且,綜合性教學實驗能開闊學生視野,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在學生選題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畢業工作去向,使畢業設計與以后的工作實踐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力。最后要提高文獻檢索質量,文獻檢索的能力是學生學術素養的重要體現。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檢索最新的且與設計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寫出文獻綜述,進而提出一些自己的設計思想,為提高設計質量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根據畢業設計各個環節提出相應措施

我校的本科畢業設計主要包括:畢業設計任務書、畢業設計開題報告、畢業設計過程檢查日志、中英文翻譯、畢業設計論文、答辯等環節。指導教師根據設計課題給學生下任務書,指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方法并且確定初步方案。讓學生對課題有一個初步了解,進而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以達到具體化和可操作的目的。根據指導教師對學生的任務書進行分析,以我校機械制造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對材料、標準件選取、零部件及整體裝備的設計,校核和歸納整理,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行開題報告。讀書筆記是以書面的形式來表達設計成果,是對工程設計的系統總結和記錄。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在畢業論文的撰寫方法、文字表達、結構形式等進行相應的指導。使其能夠簡潔明了的表達出設計成果。

從學校和學院的角度加強畢業設計各個環節監控,畢業設計的督導與檢查,包括初期、前期、中期和最終檢查,院級、系級和教研室檢查要做好記錄,參加檢查的人員要簽字,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上報學院并在下次檢查中要重點復查。整個體系協調起來,程序化運行。以我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畢業設計工作是由設計動員、選題、設計指導、論文撰寫、答辯、成績評定、總結及信息反饋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因此,整個管理體系的各個部分必須嚴格執行各自的監控職責,強化指導教師的管理意識,提高學生的自覺性。

結語

第4篇: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畢業設計主題定位的過程大致分為選擇和確立主題、社會調查及收集資料、構思設計方案、實施與制作、作品展示答辯5個大的環節。對于高職學生的畢業設計應該盡量以做出實物為主,盡可能避免寫研究型論文,只有開展有實戰性的工作項目,才能全面體現畢業設計的意義和價值。指導老師在擬寫和幫助學生選擇課題時,應體現教學與生產、科研、文化、經濟相結合的原則。課題范圍不宜過寬。指導老師可幫助學生從實習單位入手尋找課題,根據崗位工作需求進行設備改造或控制系統設計;也可以由指導老師根據現代企業生產狀態,擬出與企業生產結合緊密的課題。通過完成畢業設計作品,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設計作品)。只有讓設計藍圖變為產品,畢業設計才有價值和意義。一個課題就是一個工程項目,可大可小,大的課題可以由多個學生共同完成,但必須使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完成的任務,工作量要適當,分工要明確,這也考驗課題組成員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結合作的意識。

2關于設計方案的確定

確定設計方案之前,要求學生要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大量的企業和社會調研,學生接觸的事物越多,看到的資料越多,其設計能力就越強,設計者只有充分了解市場,分析消費對象,迎合消費需求,設計才有存在的價值。指導老師應推薦一些主要書目、參考資料以及一些企業工作人員做為咨詢對象,并對學生的開題報告給予合適的意見和建議。開始的時候需要學生對要研究的課題做調查,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研究的課題有什么效果以及意義。然后才讓學生對課題目前的發展形勢和未來的發展的走向進行調研。最后協助學生理順方案的原理以及聲明做該課題的具備的條件,并大概的理出做好該方案的關鍵性步驟,以便在這里面選取一個比較合適的方案。預則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應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告知學生畢業設計的時間限制,要求學生根據選定的方案,擬定出階段性計劃,明確各階段應完成的任務、應達到的目標及主要負責人。合理分配時間也是設計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優化時間資源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

3關于設計內容的分配

設計內容的實施與制作過程是最能體現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的。

3.1硬件材料的準備和設計

硬件設備的構造和平臺的搭建非常重要。對于機電控制類專業的學生來說,硬件平臺的搭建能充分利用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學生充分研究課題,明確被控對象和明確控制要求。要求學生向有關工藝、機械設計人員和操作維修人員詳細了解被控設備的工作原理、工藝流程和操作方法,了解被控對象機械、電氣、液壓傳動之間的配合關系,確定被控對象的控制要求。從而設計出硬件設備結構,或搭建出硬件工作平臺。其次根據系統的控制要求,確定系統的輸入設備的數量及種類,明確輸入信號的特點,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輸入模塊。根據負載的要求選用合適的輸出模塊。確定輸入/輸出信號的點數。同時還要考慮用戶存儲器的容量、通信功能是否能達到要求以及系列化、售后服務等因素。從而確定控制器類型及規格(如PLC選型)及相關電氣設備的選擇。硬件的搭建和設備材料的選擇很重要,指導老師應給予學生更多、更細致的幫助,以使采購清單盡可能詳細和全面,使采買工作提高效率。搭建系統平臺就是搭建整個設計的框架,要有設計圖紙并經可行性審定,按照系統結構圖進行系統硬件的加工、安裝,組建出系統框架。然后再按照技術指標進行電路設計和安裝接線。硬件設計這部分工作量比較大,需要細致耐心,考慮周全,指導老師應給予更細致的指導和更具體的建議,必要時還需要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分工和考勤。

3.2系統工藝流程和軟件設計

對確定的設計對象,要明確劃分設計系統的各個階段及各個階段的特點,階段之間的聯系,歸納出各階段應產生的結果,畫出系統流程圖。系統軟件程序是系統的靈魂,只有軟件程序能讓硬件系統按照工藝要求動起來。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機電系統的控制特點和工藝流程,繪制工作流程循環圖,并編寫相關軟件程序,如狀態轉移圖、梯形圖、指令表等。

3.3系統調試

系統調試包括模擬調試和聯機調試。聯機調試,首先連接電氣設備,不帶負載,檢查各輸出設備的工作情況,待各部分調試正常后,再帶上負載進行調試。通常調試過程也驗證了學生的設計過程,都需要指導老師關注和引導。畢業設計是個人與團隊合作的結晶,同時也包括設計過程中導師和同學的智慧,是師生的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設計內容的實施與制作是未來工作的實戰演練,通過設計內容的實施與制作過程可以反映出學生將來對工作崗位的態度和工作方式。從而可以使學生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為就業做更充足的準備。

4關于設計工作的整理與總結

經過不懈的努力,畢業設計終于完成了,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記錄下來,將自己的產品介紹給消費者認識并推銷出去,這樣對自己的文字寫作能力也是一次挑戰。

4.1畢業設計產品說明

要求學生記錄和總結畢業設計過程,撰寫畢業設計產品說明書(或畢業論文)。產品說明書主要包括:系統方案簡述(包括工藝流程圖、控制流程圖、功能模塊、關鍵技術等)、系統設備的選型、系統硬件設計(硬件設計、電路設計)、系統軟件設計、運行調試、以及結論(結果與討論、經濟及社會效益說明、工程應用評價)、參考文獻等。

4.2畢業設計過程中的難點及解決辦法的總結

高職學生進行畢業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材料的選用能力、硬件的設計能力、軟件的設計能力、故障的排除能力、總結歸納能力、信息傳達能力、創新改造能力,以及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等綜合能力。所以在畢業設計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可以做為學生以后工作的經驗,如做開題報告時方案的確立方法、硬件系統設計時材料型號規格的選擇方法、材料的加工方法,以及系統軟、硬件的調試方法等,都應讓學生認真整理和總結??偨Y畢業設計過程中的得與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第5篇: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企業情境;制造業信息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隨著制造業企業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信息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體系與企業實際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較大的脫節。以企業信息化培養為主線的基礎理論教學決定了培養體系和教學內容,以知識應用為主的實驗教學開設的相關實驗項目,并通過零散的實踐環節來實施,導致能力培養的實踐性和系統性較弱。通過“企業情境”的創設來試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是目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

1 結合制造業行業發展制定專業方向

深入了解市場發展需求,把握行業發展方向是本科教育的依據,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從事制造業信息化工作,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根據行業經濟發展的走向和行業發展的趨勢設置專業,并不斷調整專業結構,這樣學生所學專業才能更對口,更好的服務制造業企業,實現企業需要與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為此,學院建立由學校、企業、共同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行業需求設置專業。專業設置要有針對性和前瞻性。通過調研目前的崗位和專業需求,結合國家和地方的方針政策與短長期規劃對專業進行設置與調整,結合省級軟件類“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政策和目標,設置并培養專業。

通過不斷的調研、論證及探索,制造業信息化學生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團隊精神、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掌握計算機專業系統的專業知識,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能;熟悉機械設計制造知識,初步養成工程意識,能適應制造業產品設計制造信息化需求,具備從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軟件實施、維護、客戶化定制和基于三維產品設計軟件平臺二次開發工作能力,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的本科應用型人才。

2 具有“企業情景”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究

2.1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思想

學院專業培養方向為面向制造業信息化方向,培養的學生要能夠掌握基本的機械設計制造知識、實用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具備軟件系統開發能力,具備從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軟件實施、維護、客戶化定制和基于三維產品設計軟件平臺的二次開發工作能力。通過課程學習和實踐鍛煉,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較快適應企業崗位要求?!捌髽I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更好的完成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引入企業項目案例、資深專家入校指導、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頂崗實習等方式,將機械專業課程、計算機專業課程進行深入融合,并能熟練掌握行業應用軟件。

2.2 依托國家教育發展方略與政策

“企業情境”的創設需要緊緊圍繞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略進行,并依托國家給予高校的扶持政策和辦學方針進行。制造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方案應該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江蘇省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契機,結合學院辦學定位和特色,把人才培養與工程教育作為重點建設內容,進一步提高專業人才教育質量,探索信息化人才培養新模式,初步構建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

在多年教學改革實踐的基礎上,2012年制造業信息化專業成功申報江蘇省軟件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繼續實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制,進一步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在學校和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學院黨總支和行政的組織領導下,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經過6年的教學教改實踐,學生培養質量得到了企業的認可,順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

2.3 細化人才培養方案

按照江蘇省軟件類“卓越計劃”的總體設計要求,學院把人才培養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2個培養階段,校內階段學習3年,企業階段學習1年。

校內學習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基礎課程,企業的先進技術,深入開展工程實踐活動,結合生產實際“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研究開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此時的培養方式按照“企業情境”來完成,課程教學、實踐案例、教師團隊均按照企業模型進行,模擬企業實際的生產環境。

企業階段學習一年即預就業畢業實踐,是學生經過在校三年的學習后,在四年級經過企業與學生的雙向選擇,學生到企業頂崗實踐一年。在企業工程師指導下參與企業實際項目,同時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

3 制造業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建設

根據制造業信息化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具有“企業情境”的教學改革,可以確定專業所需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點,從而制定專業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包括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必修、專業選修等模塊。學生在校除完成公共基礎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外,為了達到能力需求培養的目標和情境教學,在專業必修以及專業選修課程的設置上進行改革,主要完成的工作是與企業積極合作,在培養方案中從四個方面進行改革:專業為強化機械和計算機應用方面知識和能力所設置的校內選修課;合作企業所增設的針對性的培養;頂崗實踐所要完成的企業實訓任務;“真刀真槍”的企業畢業設計。圖1所示為制造業信息化專業的本科課程體系。

4 具有實戰項目的實踐課程及企業體驗環節

4.1 “企業情境”的實踐課程

信息化技術本身要求的專業綜合性、實踐操作性非常強,專業課程對引導學生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如不注重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則不僅所學基本知識難以得到深入理解和鞏固,更不能將其靈活運用于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系統講述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認真完成實踐項目的教學。

學院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在教學大綱和實驗大綱的基礎上制定了實踐培養體系。具有“企業情境”的實踐課程包括基礎課程實踐、綜合實踐教學和企業畢業設計三個層次?;A課程實踐主要讓學生理解所學的專業課程知識,通過操作項目案例,根據具體問題要求分析并解決問題。綜合實踐教學是在完成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對多門課程的綜合理解與應用,完成較大項目的實訓。綜合實訓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也鍛煉學生融合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企業畢業設計,學生基于參與信息化項目,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并自主學習實踐崗位所需的新知識,觀察、思考,發現生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的開題,撰寫開題報告,在學校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圖2總結了制造業信息化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課程體系。

4.2 企業體驗環節的創設

學院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始終體現校企共建的特點,在企業提供相對完備的實踐條件的基礎上,學院根據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院在教學領域的特長,與企業共同對實踐場所的軟硬件環境進行建設,共同開發既符合企業需求又適應教學規律的企業實訓體驗項目,使之充分適應大學生實踐教學的需求。學院目前開設主要的體驗環節包括:

企業體驗環節:由企業介紹企業的發展策略、市場定位、營銷服務體系、研發體系、質量體系、生產制造體系、平臺戰略思路等;到企業學習1年的學生必須與企業簽訂知識產權保密協議。指導教師團隊在實際工作中加強指導,使學生明確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企業文化體驗環節:由企業領導、有關部門主管人員作為主講人,向預備工程師宣講企業文化、價值觀、社會責任;

輪崗環節:學生在企業各主要崗位的體驗式學習,包括:在企業的各部門,即項目策劃部、市場營銷部、技術研發部、生產管理部、生產部、質檢部、行政管理部之間進行輪崗體驗與學習,了解各部門的職能和運行機制,熟悉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

定崗環節:根據輪崗學習的情況,結合學生意愿、企業需求與評價,選擇一個合適的工作崗位進行頂崗學習。學習的崗位將在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技術管理等部門。

5 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具有“企業情景”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改革方案確定之后,教師就是決定的因素,要努力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調動教師參與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通過建立校企人員雙向崗位置換機制,聯系并吸引企業專業工程師和領域專家來校開展實踐講座,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設計、制造實踐項目,同時制定并鼓勵企業專業人員擔任校內教學任務,提升企業人員教學能力和指導能力;分批安排專任老師下企業鍛煉,采取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崗位置換,教師到企業頂崗,以“一師雙崗”模式,使得專任教師持續達到雙師素質。積極倡導教師在高質量完成日常教學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到企業兼職,采取項目咨詢、技術支持、作為骨干參與項目開發,使教師保持與生產過程的緊密接觸,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院與企業在“雙師型”教師團隊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為有效開展教學工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1)學院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活躍在工程和科學研究領域的高水平工程技術人員積極參與“企業情境”模式的相關教學工作,促進教學、工程實踐與科研的融合。

(2)企業實踐教師的培養。對參與實踐教學的工程技術人員定期進行培訓,進行繼續教育和校內教學法的培訓工作,由我院資深教授為其專門開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培訓課程,及時掌握國內外最近教育理念的動向及教育基本理論,不斷提高工程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另外每年派出一定數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加各種高級別教學研討會,通過外出學習和培訓,開闊教師的視野。

(3)組織實踐教學觀摩活動。不定期組織實踐教學觀摩活動,通過現場實踐教學觀摩活動激發教師從事實踐教學的熱情。實行互相聽課,集體備課等制度,堅持長期相互聽課。學院骨干教師長期堅持參與工程實踐活動并定期聽課,負責對青年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教學能力提升工作,通過工程實踐及互相聽課,達到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的目的。

(4)基地內部定期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企業實踐教師共享其豐富的崗位工作技能和有益的教學經驗,探討解決教學活動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不斷更新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6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及保障措施

創設具有“企業情境”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知識的學習與工作就業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也要反思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如安全、報酬、獎懲等權益問題。首先,在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都應該遵守勞動法的規定,避免出現勞動糾紛等事件。其次,學校與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明確學校、企業的職責與權力。主要包括:學校、企業各方的職責與權力;學生在企業的理論學習與畢設設計環節;企業為學生提供的企業文化教育及思想教育工作;企業技術的保密要求;學生安全保障;企業導師的激勵政策;學生生活的后勤保障;生活補貼等。第三,對在企業的實習教學過程進行規范化管理。為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以及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對于實踐學生的評價,設立校企共同評價制度,企業應定期向學院反饋實習生的實習工作信息,及時與學院商討人才培養方面的措施。

7 總結

6年來,學院在江蘇省軟件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和精神指導下,以“企業情境”模式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創新實踐訓練體系,形成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創設了圍繞學生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對面向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知識技能、知識結構、工程素養和綜合能力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

參考文獻:

[1]顏敏,賀金社,周會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2(4):114-119.

[2]王志明,劉化君.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初探[J].江蘇高教,2005(3):74-76.

[3]劉德仿,王旭華,陽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機械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85-87.

第6篇: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基于上述原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上亟待進一步理順該專業與原來的鑄、鍛、焊等相關老專業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明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實驗教學體系。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內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作為教育部1998年通過專業調整后増設的新專業,涵蓋了調整前的“塑性成型工藝與設備專業”“鑄造專業”(部分)“焊接工藝與設備專業”(部分)“熱加工工藝與設備專業”和“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部分)。在培養目標上,要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具有機械熱加工的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從事設計、制造、試驗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工程技術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所涵蓋的鑄、鍛、焊等相關老專業是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這些專業適應了當時各個行業生產的全國計劃性、所需技術人才的計劃性、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計劃性,以及工業企業產品品種和型號的單一和多年穩定的特點。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學生就業領域寬化,科學與技術正呈現加速發展及綜合化態勢,工業企業產品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原來按行業、加工工序和產品設置的專業,其專業面過窄,適應性較差。為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要,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對人才培養要求的多樣性,寬口徑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應運而生。從專業內涵上看,新的寬口徑專業不應該是原來老專業的簡單重復、合并和疊加,但新專業應該賦予什么內涵,新專業如何辦,也是當時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1999年,原華中理工大學曾邀請了國內26所高校的代表與會,專門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研討,一致認為:新專業比過去較單一的老專業培養的人才所具備的知識結構應更合理,面更寬,適應性更強。

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確立以來,國內已先后有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該專業。由于各高校原來的基礎不盡相同,在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方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許多院校還沒有完全擺脫老專業的框框,而只是在老專業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修改。由于這種調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對專業內涵及發展前瞻性的準確把握,盡管表面上形成了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實際上卻是一種低層次、不完善的臨時措施,與原來的老專業對比,有一種“新瓶裝舊酒”的感覺。這種情況是由于專業內涵不夠明晰造成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與鑄、鍛、焊等相關老專業具有天然的聯系,鑄、鍛、焊等相關老專業是辦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基礎,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但老專業設置過窄,人文素質教育薄弱,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偏死,培養模式單一,等,這些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快速向大眾化教育發展而變得日益突出。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原來需要較單一的技術人才轉變為適應不同生產力水平、不同產業部門的多層次、多規格的綜合型人才。從現行的中國工業格局來看,龐大的機械、冶金、汽車、電器、電子等行業是國家的重點支柱產業,而上述行業的現代企業已經從原來需要鑄、鍛、焊等單一專業的技術人才轉變為更迫切的需要從事材料加工、成型工藝、成型設備、自動控制及具備與此相關的其他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綜合人才。認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與鑄、鍛、焊等相關老專業的聯系與區別,對明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的真正含義,對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堅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寬口徑培養目標

中原工學院的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本科專業設立于1999年,是在原“熱加工工藝與設備”專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99年,學校批準立項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綜合改革與實踐”的教育改革研究重點課題。作為研究成果,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上,對原鑄、鍛、焊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較大幅度整合,加大了課程的整合力度,提高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在實踐環節上,對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單獨開設出38個學時的設計綜合性實驗,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安排,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動手設計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以増強學生的工程意識。通過上述的改革研究與實踐,確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具有材料加工學科典型特征,同時還具有濃厚機械學科色彩的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這極大地推動了專業的課程建設,加強了學生主動性、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了專業教師對高等教育改革的認識。

在隨后的幾年里,由于眾多企業仍沿用原鑄、鍛、焊專業招聘畢業生,以及學校自身的師資、實驗實訓條件的限制,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上一度設置了幾個并行的專業方向。這種培養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學生在選擇專業方向上難以取舍,二是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分散給教學組織帶來了難于克服的困難。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改革與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教育,更多是通過課程學習培養素質,培養社會適應性、創新能力,以及繼續學習、探索的能力。科學技術更新的節奏加快,也使得學習新技術的過程不再單純追求掌握新技術,更重要的是一種創新意識的學習。在厚基礎的教育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比例増大,專業課的比例則相對壓縮,對于面面俱到的專業知識,對于加速涌現的新技術、新工藝,實際上依據原來老專業中的課程設置模式,依靠在校的專業學習也是學不過來的。因此,高等教育中的專業培養也應適應這種變化形勢:著重基礎,拓寬口徑。

三、注重特色培養,構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是在社會需求這一大環境中應運而生的,其人才定位自然應滿足這種要求。然而,培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萬能人才既不現實,也難以達到。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辦學歷史較短,其專業設置既不完全是按照行業特點設立,也不是按照學科特征設立,發展具有其特殊性。根據行業需求、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各院校實際,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選準專業的服務面向和專業定位,辦出自身特色顯得尤為重要。

中原工學院地處河南。河南有色金屬、輕金屬新材料的開發和輕金屬加工技術的發展前景廣闊,拓寬相關知識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經過認真探索,反復論證,依據現有條件和師資,并考慮長遠發展趨勢,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逐步確立了“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特點要求為根本,以金屬液態成型為主線,以連接成型技術為重點,以黑色金屬加工成型拓寬至有色金屬成型為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是以成型技術為手段,以材料為加工對象,以過程控制為質量保證措施,以實現產品制造為目的的工科專業。以材料為加工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材料科學也是本專業的基礎知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科交叉,本專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依賴諸如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及現代化管理等各門學科及其最新成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應具有材料科學、機械自動化及計算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涉及范圍比較寬廣。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強化基本理論的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使學生畢業后不僅可以適應各類工作,并且在此基礎上學有專精。為解決好這兩方面的矛盾,需要統籌考慮。為此,先后收集了國內十多所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并對這些培養計劃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同時,結合學校實際和教學實踐,確定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即通用原則、先進原則和特色原則。所謂通用原則,即學生的知識結構應滿足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的基本要求;所謂先進原則,即專業課程設置應反映本學科的前沿;所謂特色原則,即充分體現學校專業特色建設。經過反復研究、實踐,針對原專業限選課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藝課程內容,由原涵蓋鑄、鍛、焊3部分內容,調整為僅涉及鑄、焊,并進一步加強。在專業基礎課中,保持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要求與學校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基本一致,且學生的機械學基礎在專業課程設計及后來的專業任選課中得到進一步深化。專業基礎課、專業限選課、專業任選課逐步由黑色金屬基礎向有色金屬加工成型技術拓寬,實行“橫向變窄、縱向加寬”。

在學校1999年立項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教改研究中,對于專業實驗教學已提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實驗不再將其視為理論教學課的附屬,單獨開設專業綜合實驗課程,這是在專業教學體系上的一次飛躍。但在專業培養上尚未擺脫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三段式培養模式,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課的開設等方面,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借鑒國外高校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采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模式。在專業低年級開設材料基礎實驗課程,通過獨立開設的實驗課程(材料基礎實驗、材料的組織與性能實驗、專業綜合實驗)保持了實驗教學不斷線。由于基礎實驗在這些課程中已經開設,在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中的實驗課從內容上就必須是高層次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畢業設計是工科教育中綜合能力訓練和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步驟,是提高畢業生的人才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結合本專業的服務和面向,結合專業特色建設,提出了“側重連接技術,突出有色金屬,綜合訓練,有所創新”的畢業設計指導方針,并積極實踐3項工作。第一,提高認識,盡早安排。結合低年級專業導師制,使學生早期介入科研課題。第二,選題側重專業特色建設。選題是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前提,選題將決定畢業設計的方向和目標,也決定著人才培養的特色。因此,在選題上提出側重專業特色建設與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相結合,并且要求盡量減少“純軟件類”“純綜述性”和“純理論性”題目。第三,健全規章制度,加強過程管理。在畢業設計的指導過程中,遵照學校畢業設計指導的相關規定外,對于選做相近方向課題的學生定期召開題目進展報告會,督促進度,廣泛交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本科教育不是單純的專業教育,盡管不可能不包括專業教育,但其內涵比專業教育更深刻,外延比專業教育更寬泛。此外,還應當區別本科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本質區別。雖然不可能把本科教育與職業需要之間的聯系割斷,本科教育可以也應當為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提供一定的準備,但這不是其主要使命。其主要使命是為學生奠定發展基礎,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有新的、更大的發展。因此,本科教育應當淡化職業傾向性,在實驗實踐內容安排上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學會探索,學會創造。

四、結語

第7篇:機械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畢業設計;信息學科;創新;實踐;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8)06-0012-04

1信息類學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信息類學科知識更新和社會需求更新較快,新技術、新工藝、新器件、新軟件、新算法不斷涌現,導致學生在畢業設計時出現很多問題。如對專業和學科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缺乏足夠了解,專業面較窄,適應能力、動手能力較差;論文選題陳舊,如計算機專業的圖書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等類似的題目占相當比例,且每年都在重復使用,沒有發展,毫無創新性可言;避硬件就軟件,即使是硬件方面的課題,也僅是停留在設計原理結構層面上,缺乏實驗調試,與實際情況對接不上;課題脫離社會實踐,所使用的技術有些已是淘汰的技術,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幫助不大;課題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虛擬課題,并沒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

另外,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找工作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做畢業設計的同時,也正是畢業生找工作的沖刺階段,很多大學生無法安下心來做設計、寫論文;即使找到工作,又有相當數量的用人單位要求學生進行實習。同樣,考研復試、部分學生需要完成重修考試等也因類似的原因占用了畢業設計的時間,導致部分學生對畢業設計重視程度和精力投入很難完全到位。有些學生畢業設計的目的不夠明確,態度不夠認真,加之有些指導教師水平有限、責任心不強,學校的監控措施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不重視畢業設計,應付了事,甚至從網上直接抄襲論文。以上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也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培養質量,更不用說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有必要對畢業設計教學過程進行整體優化,拓寬畢業設計的途徑,采取積極有利的措施,使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畢業設計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提高畢業設計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措施

2.1盡早介入教師的科研項目

目前,高校畢業設計基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但有效設計時間僅有3~4個月左右。要想在此時間內完成高質量和高水平的畢業設計(論文),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顯然是困難的。因此為了實現畢業設計的目標,可以放寬畢業設計的時間限制,在不改變和影響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盡早提前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當中。

例如,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學生作為教師的科研助手,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了解并熟悉科研的一般規律,從最基本的基礎工作做起,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建立起學生的好奇心,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在研究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我院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還充分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裝備制造業綜合自動化實驗室和羅克韋爾自動化實驗室等,結合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吸收部分學生參加實驗室科研活動并且在實驗室完成畢業設計工作。我院2006屆參與教師科研的學生人數為67名,2007屆為92人,分別占到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8%和25%。

良好的科研實驗環境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科研工作通常在具體的領域里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與前沿性。教師的科研實驗室通常具備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和良好寬松的實驗環境,足以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供可靠的保證??蒲姓n題轉化為畢業設計的內容可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提前介入教師的科研課題,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精力進行思考和工作,既能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科研,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又能使科研與學習相長。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將實際科研項目融入畢業設計之中,真題真做,深入工程實際,抓住設計指導重點,教授工程設計方法,確保畢業設計的質量和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升華。將這種過程持續到畢業設計過程結束,通過一年多甚至兩年的研究,無論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要遠遠高于僅用一個學期完成畢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取得專利。學生畢業后很大一部分人將從事這一類型的工作,這同時也使學生在畢業后能盡快適應社會需要和新的工作崗位,為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成績打下堅實基礎。對于畢業后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也具備了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能很快投入到碩士課題的研究工作。

2.2學科競賽與畢業設計有機結合

大學生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實際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科競賽現在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及社會的認可,特別是國際以及國家級和省級的競賽,例如大學生“挑戰杯”、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電子競賽、機器人大賽、網頁設計競賽、電子商務競賽等。一般可以從大學三年級做起,鼓勵學生跨專業、跨系、跨學院多學科綜合組建團隊,通過賽前的積極備戰,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學生刻苦鉆研的品質,培育團隊協作的精神,積極向上、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可結合已參與的電子競賽、機器人大賽等方面的題目,不斷延展科技競賽平臺的寬度和深度,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繼續發揮創造性,提出新觀點,創新內容,把課題做大、做活。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既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又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他們今后走向工作崗位至關重要。通過學科競賽與畢業設計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我院每年都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子商務、通信工程等專業選取80名左右的學生,還有個別來自于機械學院等其他學院的學生,每組3~5人,組成20余個創新團隊,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以參加各種競賽為載體,與畢業設計有機結合,展示其取得的成果。這些學生都能非常投入,連“五一”、“十一”等長假也不休息,而平常工作到后半夜凌晨1、2點鐘則更是常事,從中鍛煉了自己,學生的能力、創造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也成為這些學生畢業就業的一個很重要資本,用他們的話講,這是他們大學四年來所做的最有意義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2005屆自動化專業學生王剛、馮琦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李金峰、張義鑫組成的一個創新團隊,通過學科競賽和畢業設計的有機結合,取得了突出成績:設計完成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學校舉辦的CAI課件大賽上獲一等獎;研制完成的“音控智能機器人小車”獲第三屆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二等獎以及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三等獎;對競賽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作為畢業設計核心研究課題,并基于此研究撰寫的2篇論文“基于Visual C++的廣義形態圖像邊緣檢測算法實現”、“基于SPCE061單片機的音控智能機器人小車設計”分別發表在核心期刊《計算機應用與軟件》和《儀器儀表用戶》雜志上;其中2人的畢業設計(論文)分別獲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和三等獎,畢業后分別就職于東軟集團、中國移動沈陽公司等,并很快成為業務骨干和項目負責人。

2.3校企合作聯合指導

我院的每個專業已經建立起2~3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每年接收部分學生進行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行校企聯合指導方式,一方面,可培養學生工程設計和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實際工程設計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工作單位的實際課題,任務明確,要求具體,時間性強,能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校企合作開展畢業設計,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前的一次極有意義的實戰演練,這既為學生今后從事技術應用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提高了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由于前幾年一些高校連年不斷“擴招”,本科生和碩士畢業生的數量迅猛增加,就業形式愈顯嚴峻,就業門檻也在不斷提高。人才招聘的時間隨之前移,有些學生在畢業設計之前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前提是用人單位往往要求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到單位實習進行試工以便考察他們的能力。這部分學生為了以后的就業考慮,也往往希望在校外單位做畢業設計。如何適應這種形勢的變化,一個對學校、對用人單位、對學生都有利的做法就是允許學生到用人單位做畢業設計,這也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便于用人單位和學生較早互相了解,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盡早地進入工作角色。當然,這是有先決條件的,一是學生在企業所做的內容必須與本專業有關,二是企業也要指派專人進行指導,并與學校的指導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三是學校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達到畢業設計的要求,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在進行畢業設計評定時,應對學生設計的創新之處或與生產實際關聯緊密的研究課題進行鼓勵并在成績評定時給予體現。這樣也可較好地引導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力求創新。這樣不僅做到了真題真做,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率,同時也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達到了校企“雙贏”的目的。

例如,2007屆信息安全專業王歡同學,在畢業設計期間一直在福建富士通信息軟件有限公司進行實際課題“基于XML企業網絡信息交互系統實現”的研發工作,設計出一個適合企業Web應用的Java通用架構,通過XML自身的安全性詮釋XML在Web應用服務中的運用,開發結果表明,整個系統具有平臺無關性,并提高了應用系統的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移植性和組件的可復用性。其設計成果得到了實際應用,該畢業設計(論文)也獲得了學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由于設計期間的突出表現,福建、上海、沈陽的多家公司希望聘用他,最終該生選擇了福建富士通信息軟件有限公司,在網絡安全事業部工作。近幾年來,我院每年在企業和用人單位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比例已經占到畢業生的15%左右,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市場的變化,以校企合作方式開展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以及具體實踐過程、步驟,還需不斷加以改進和調整。

2.4充分利用網絡優勢

一方面,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通過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加強網上檢索能力,了解本課題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情況,增強消化、吸收和開發利用知識的能力,在自己的畢業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去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做出高質量的、有創見的畢業設計(論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校園網為依托開通的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JI)光盤鏡像站點上進行中文期刊檢索,利用篇名、作者、刊名、關鍵詞、中文摘要等途徑,輸入檢索詞、檢索范圍、檢索時間段,得到所需課題的檢索結果;通過因特網在中國專利數據庫、美國專利文獻數據庫、歐洲專利數據庫上進行檢索;通過“世界科技期刊網”(WorldSciNet)、EBSCO外文期刊數據庫等進行外文期刊檢索。

另一方面,在畢業設計期間,學生與學校甚至指導教師之間往往保持一個相對松散的聯系。我們通過學院網站的建設,專門開辟畢業設計專欄,將學校、學院有關畢業設計的規定、要求、通知、選題情況、結題評分細則、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模板、答辯要求、答辯安排、公開評優原則等公布在網上,搭建學生與指導教師、學院、學校之間聯系的平臺,及時溝通有關信息,進行在線交流與研討,反饋畢業設計中的問題并予以解決。這樣,不受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即可以有效克服學校要求的每周與學生見面次數的限制,又可以克服有些學生在外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而不能及時與校方指導教師溝通的弊端,使畢業設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提高了畢業設計工作的實際效果。

2.5畢業設計實行結題驗收

為了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同時使學生切實重視畢業設計,將畢業設計按課題對待與管理。一般來講,在畢業答辯前2周內,學生已把主要精力放在畢業設計論文寫作與修改工作,以及答辯的準備工作,涉及畢業設計研究與開發的主要內容已基本結束。因此,可以答辯小組組成驗收小組,在畢業答辯前2周對每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在實驗室或設計現場進行,學生對自己的畢業設計成果進行實際演示與操作,成果根據專業與課題的性質,可以是設計出來的實物,也可以是開發的軟件等。對于結題驗收效果突出者,在評定院、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時給予優先考慮;對于結題驗收不合格者,責令限期整改,仍達不到要求的,取消答辯資格,畢業設計(論文)成績按不及格論處,需跟隨下一屆學生重做畢業設計。這一做法,一方面對設計突出、創新能力突出的學生,特別是提前介入教師科研項目研究、參加過學科競賽,以及在企業完成實際項目的學生充分展示了他們的風采;另一方面,可有效杜絕有些未認真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答辯時隨意夸大自己的畢業設計以及虛構結果等現象。我院2006屆和2007屆由于結題驗收不合格的學生分別有16人和11人,經過整改仍未通過的有7人和4人。結題驗收的實施,對端正學生的畢業設計態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結束語

上述思路與措施的綜合應用,在我院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取得了成效,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使得畢業設計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也有很大提高。我院2006屆和2007屆學生獲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分別為6項和7項,位列各學院之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遼寧省教育廳組織的全省畢業設計(論文)隨機抽查中,獲遼寧省同類專業評比第1名。自2005年以來,我院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學科競賽獲獎3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學院學生在學術刊物上公開30篇以上;畢業生的就業率每年都達到90%以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穩步提高。

本科畢業設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還有許多其他環節,如選題、開題報告、答辯、評優、過程監控等方面,只要我們把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保證必要的經費,同時積極探索拓寬畢業設計途徑的新思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就會使畢業設計上一個新臺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增強人才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劉繼紅. 談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00,(3):84-85.

[2] 吳盤龍,李星秀. 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04-105.

[3] 王曉勇,俞松坤. 以學科競賽引領創新人才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2007,(12):59-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男女爽爽爽爽爽视频 | 91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黄色一级毛片网站 | 黄色毛片免费看 | 99成人在线视频 | 三级黄色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黄视频在线免费看 | 色偷偷亚洲第一成人综合网址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国产成人91精品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久久 精品 一区二区 | 台湾黄三级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久草视频资源 | 欧美性另类69xxxx极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一级a毛片欧美一级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久草播放| 曰本毛片va看到爽不卡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 | 美女和男人免费网站视频 | 久艹精品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色天使色婷婷在线影院亚洲 |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 |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一级毛片美国一级j毛片不卡 |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 久草在线视频看看 | 亚洲第一免费网站 | 蜜臀91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她也啪在线视频 | 国产综合第一页 | 热er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