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0—188—01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已經(jīng)成為當前教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課堂教學是以實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任何學習行為的產(chǎn)生都受學習者自身的需要與有明確的目標相結合的動機支配。有效教學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的,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課堂中營造和諧、融洽、輕松的教學氣氛,采用恰當?shù)慕虒W手段,通過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一、科學恰當?shù)卦O計課堂的導入
優(yōu)秀的課堂導入,是建立在綜合考慮教材特點、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教師執(zhí)教風格等一系列因素之上的,它能夠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為一堂高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奠定很好的情感和認知基礎。由于教材中描述的生活情境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很遠,所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教材的描述相符合的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角色,就成為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良好的情境能夠感染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描述,并一步步地融入角色。以《海底世界》為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海底世界的音像資料,并使用誘導性的語言引導他們,多媒體所營造的優(yōu)美情境加上老師的恰當引導,能夠很自然地把小學生導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調(diào)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文學習中去。
二、有效課堂提問,啟發(fā)學生思維
無論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還是新課改下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課堂提問,啟發(fā)學生思維,開展教學工作都是教師慣用的教學手段,提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體系,啟發(fā)自主思考,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符合教學要求和學生的理解能力范疇,構建具體生動的情境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落花生》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演繹課文中的角色人物,轉換思維,站在角色的位置對話看問題,然后向大家提問:“你們認為父親的話有道理嗎?你們有什么感想嗎?”隨后讓學生們自由討論,獨立思考,最后同學們就會總結出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會說父親的的話不對,我們?yōu)槭裁床荒艹蔀樘O果桃子這樣既好看又好吃的人呢?又有的同學會有不同的見解,認為父親說的對,人不能只講體面,還要做一個有益于別人,像花生一樣的人。教師通過提出一個恰當合理的問題學生營造一個可以自由思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個空間內(nèi)自由思考,發(fā)揮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即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能能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和作者思想的認識,領悟文章的涵義,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三、優(yōu)化有效講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講授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開展離不開講授。因此在實踐中優(yōu)化課堂講授、提高講授的有效性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有效講授是任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活動中,教師的講授也是必需的。從教學過程來看,有效講授意味著教師能夠講解,有效指導。如當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碰到了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此時,教師就應停下來,對字、詞的意思進行講解,從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講授是最經(jīng)驗便捷的教學方法,講授不是純粹“填鴨”“灌輸”。有效地講授必須切合學生的心智,要做到不為講而講,要明白講是為了學生的需要。講授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講多講少,何時講授,何處講授,講授什么,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視學生的需要而定。不在過短的時間內(nèi)呈現(xiàn)過多的新知識,不花費太長的時間以至于超出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限,有效的講授要注重內(nèi)容的邏輯性,不機械盲目地講授。
四、多媒體技術的充分利用
小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好奇心很強且好動,這一階段的學生多通過色彩、聲音等進行感性思維。在課堂中,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就成為教師思考的重點,也是提高有效教學的關鍵。當前網(wǎng)絡和多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件的制作,將靜態(tài)的文字和動態(tài)的圖片和視頻音頻結合起來,在課堂中營造輕松自由的氛圍,通過豐富多彩、動態(tài)有趣的多媒體教學,刺激學生的眼、耳等多種感官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學生集中精力聽課,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素質(zhì)教育的實現(xiàn)。
五、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時代新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迫切需要迎來一場新的教學改革以滿足學生、社會進步的需要。隨著我國近幾年來新課改的穩(wěn)步推進。素質(zhì)教育成為時代教育的焦點和核心,傳統(tǒng)教育的固有弊端被打破,響應新課改的時代號召,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逐步走向自由化、開放化和活躍化。由于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對改革觀念貫徹得不夠透徹,導致教師和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花了大力氣卻收效甚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教師沒有把握好新課改閱讀教學的實質(zhì)所導致的。
一、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的研究現(xiàn)狀
在我國以素質(zhì)教育和基礎教育為基礎的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核心,從上世紀末到今已經(jīng)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結果,有許多專家和一線教學教師也發(fā)表了眾多與之有關的教學論文,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進行了精辟的分析,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般運用原則、內(nèi)涵、標準、內(nèi)容、評價等都進行了研究探討,在吸收眾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分析體系。但是隨著實際情況的不斷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其有效性的分析往往脫離實際,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
筆者認為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和教學目的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是前提條件;(2)構建內(nèi)容充實,知識架構合理的語文閱讀教學體系是關鍵;(3)在課堂教學中要狠抓落實課堂訓練是必要的檢驗手段;(4)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如何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產(chǎn)生根本性影響。對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意義
1.有利于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價值、意義
語文在我國是一門關乎學生心靈精神的學科,其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其文化精神活躍,給學生的世界觀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長成才意義十分深遠。
2.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是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和思考的能力,豐富精神內(nèi)涵的積淀,形成良好的國文功底,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對文學作品有初步的鑒賞能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發(fā)展個性,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為了提高其效用,應新課改的要求。
3.推動新課改的深化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豐富人生趣味。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可以響應新課改的要求的同時,助推新課改在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踐中不斷深化。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是否高效最終要取決于是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落實到學生的發(fā)展上,沒有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就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難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對于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表現(xiàn)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是符合新課標改革的要求,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體系,讓學生充分吸收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知識,擁有基本的語文閱讀技巧,能夠熟練的掌握閱讀方法。
其次,是滿足語文的內(nèi)在要求,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通過他人的語言表述和感情流露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思想覺悟,為生活得更好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指導。
四、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
1.以學生興趣為引導,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所帶來的快樂
興趣是做好的導師,也是學生最直接的動力來源,興趣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無限潛能。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激發(fā)個人興趣,引導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興趣,有意愿、有興趣將語文閱讀教學的知識吸收得更好。因為學生認知局限,缺乏閱讀經(jīng)驗,因而教師要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等,為學生制定更加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案。
2.教師要尤其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教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應該成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之匙,讓學生能夠面對不同作者、不同語感、不同情境的文學作品。教授可以通過對具體閱讀方法的講授,加深學生對閱讀方法的認識,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閱讀方法,不至于走彎路、走冤枉路,提升學生閱讀的效率。
3.開發(fā)學生智力,導之以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語文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小學語文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從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情況來看,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為此,本文結合制約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的主要原因,為進一步強化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出可靠建議,以供業(yè)內(nèi)同行參考借鑒。
一、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意義
(1)促使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因為如果學生沒有獲得發(fā)展,即使教師工作得最累、付出的最多、論文寫得最好也是缺乏有效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的。另外,教學的有效性應該首先體現(xiàn)在學生的主動精神上,語文教育要呼吁學生們自主學習,多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
(2)提高教學效益
語文教學中的效益是指學生的收益。有效教學是一種注重成果的教學,甚至強調(diào)教學結果的可鍘性,“但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教學不是有效教學的特征。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聞教最多的內(nèi)容”。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nèi)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nèi)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二、對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弊端分析
(1)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少
在過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過分強調(diào)講授,學生始終處在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下聽講、做筆記,這一類填鴨式的教育完全沒有給學生預留足夠的自主思考時間。另外,學生本身對學習活動的認知存在誤解,一味地認為學習知識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并未發(fā)現(xiàn)學習知識還是一個不斷提出新問題的過程。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教師教學缺乏靈活性,很容易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不愿意也不懂得如何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為鞏固所學知識,會給學生布置大量抄寫作業(yè),這些作業(yè)需要耗費學生大量時間,且意義不大,并不能實現(xiàn)精選精煉,長此以往,自然會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局面。
(2)教學模式嚴重落后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由于過于追求教學進度,未對學生的學習特征與學習能力多加考慮,在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塞入大量知識,也沒有理會學生是否能夠接受與理解。時間一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不夠透徹,學習成績自然無法提高。另外,教學模式嚴重落后也是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由于使用不當,并不能充分發(fā)揮出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并沒有實現(xiàn)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最終影響了課堂教學活動有效率的提升。
(3)忽視學的效果
有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仍然滿足于教學的任務的完成,盲目地追趕進度,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程度和效度,以至于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深,不透,更加拉大了學生間的學習差距。
(4)多媒體輔助作用發(fā)揮不當
有些語文課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主宰,替代了師生的板書和語言。然而,好的板書同樣有助干師生的教和學,教師不能完全擯棄板書教學。多媒體和學科教學應當整合在一起,恰當?shù)陌l(fā)揮對媒體的輔助作用。
三、提高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措施分析
(1)教師精心備課,提高備課有效性
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強調(diào)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的總體目標。其次,應強調(diào)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包括教材資源、生活資源和網(wǎng)絡資源,要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lián)系,設計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再次,要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
(2)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師應清醒地意識到,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更強調(diào)的是教師能否在有限時間內(nèi),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獲得最大的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應充分學習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設置情境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積極性,使學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另外,教師應積極營造和諧、穩(wěn)定的語言環(huán)境,避免盲目灌輸教學知識,而是通過有效指導,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索,積極參與。
(3)布置有意義的課后練習
為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后練習時,盡量少布置重復、枯燥的作業(yè),作業(yè)內(nèi)容應難度適中,作業(yè)量也應把握得當。要為學生的學習需求著想,以挖掘學生學習潛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主,使學生不再將作業(yè)當成負擔。比如說,在學習詞語的應用時,比起反復抄寫,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造句練習,這樣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與詞語應用能力,還有利于促進學生想象力的提升,為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奠定了良好基礎。
(4)教師是傾聽者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有效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072-02
在小學時期,讓小學生接觸古詩詞,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它,并且簡單地學習它,為以后古詩詞與文言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便于教學,同時也是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詞的重要性,并且能夠傳承下去。
一、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首先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引進新型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zhì)量。其實,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能夠在教學中汲取知識的技能,除了把教學中的知識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記下來之外,也沒有太多的好辦法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而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古代,因為現(xiàn)在的學習者存在著學習的被動性,不如以前的學習者那么愛學,導致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能呆板地記住一些死的東西,不能活學活用。因此,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為改變學生與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二為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一)改變教學觀念
教師與學生需要知道在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講學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教學中重點批判對象,在新課標改革下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使用于教學中。所以,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于學生手中,一切教學主要以學生為主體。而學生在接收教育的同時,應該需要明白教學的重要性,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想要成為一個有素質(zhì)有文明的人才,首先就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摒棄以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觀念,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二)提高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想把新型教學方式實施下去,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成功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成為了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如何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性呢?眾所周知,小學生都具有對事物的好奇心,還有極強的好勝心,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各種心理,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而且從這些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課外知識的普及
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由于新課標的教學模式的實施,一些在課堂中教學的教學方法,不得不停用,但是該有的教學還是必不可少的,像通過課外知識的普及,對小學語文詩歌進行有效的教學,還是可以使用在教學中。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普及課外知識,主要是教師收集一些教材中沒有涉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延伸,使學生在學習詩歌的同時,可以涉及其他知識的學習,也是通過對相關課外知識的掌握,來進一步學習詩歌,像詩歌中作者的人生與寫作的背景,都可以與學生分享,使學生能夠在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的同時,更好地進行教學。
例如,辛棄疾寫的《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教師可以介紹寫詩的作者辛棄疾,是一位著名的南朝詩詞人,在朝數(shù)載,一生戎馬,抗敵無數(shù),可謂是文武雙全的優(yōu)秀杰出人才,但是由于當時朝政不太穩(wěn)定,多次主張不被采納,頗有懷才不遇之意,最后閑居一世,過著平凡人的生活,故此,他的詩詞帶有對田園山間喜愛的寓意在內(nèi),此首詞也是當時辛棄疾在過著田園生活所創(chuàng),其詩詞都是帶有山間田野的氣息,學生通過對辛棄疾的寫作背景的了解,對詩詞的意思也能進行自我揣測,從而,到達教學的目的,提高教學質(zhì)量。
三、詩歌意境的代入
語文詩歌的教學意義,主要是讓學生學習與繼承這種文學,因此,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不僅需要教會學生詩詞的來源,也要讓學生學會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而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的時候,首先需要學生去體會創(chuàng)作的意境,比如說,李白的《靜夜思》,通過詩里面的意思,可以了解到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背景,是在夜晚的時候,詩人站在皎皎月光下,睹物思人,創(chuàng)下的詩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詩句的意境進行描繪,引導學生進入與詩人同樣的佳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首詩的同時,也能創(chuàng)造出別樣的詩詞。因此,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引入詩歌意境,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zhì)量。
通過對小學語文詩歌的有效教學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在教學詩歌的時候,也需要運用課外知識與代入詩歌意境等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zhì)量。因此,小學語文詩歌的有效教學,還是需要采用一些老式教學方法與新型教學方法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針對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采用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主要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首先,制定知識和運用能力的教學目標。新課改的形式下,小學語文教學要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通過語文的學習,使學生獲得語言的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掌握記憶思維能力,獲得學習語言的經(jīng)驗和方法。其次,方法和過程的目標,在教學的方法和過程上設立目標,鼓勵學生積極的學習語文,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最后,是情感和價值觀的目標。小學語文的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質(zhì)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學習后,學生應當學會感恩、愛國等。
(二)采取積極的教學方式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語言能力的應用和表達,在教學的方式上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比如,教學中采用對話的形式來演繹語文的學科魅力。此外,還可以采用朗讀、背誦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在教學時,還可以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的交流和溝通。
(三)認真落實教學的計劃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應當細化教學的目標。比如,在進行字詞的教學時,教學目標應當細致到字、詞。字的拼音、字形、字義,并在此基礎上,擴大知識面教授學生與這個字相關的詞語。還要根據(jù)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分層實施教學目標。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注重積累優(yōu)美的詞匯和句子,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細致講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充分使用多媒體,在教學工作結束后,對教學工作進行深刻的反思。
(四)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饋
在課堂教學時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向教師反饋相關的教學信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進行課后復習時,少布置或者不布置書面作業(yè),需要加強在口語方面的訓練,具體形式是朗誦課文、復述課文,或是根據(jù)課文講故事。比如,教師完成《天鵝的故事》教學任務后,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這個故事講給同桌、朋友或父母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教學內(nèi)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總結
關鍵詞:學生;語文;教學策略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正是來源于教師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用心研究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而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投入最少的精力,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掌握知識,實現(xiàn)制定的教學目標,不但要滿足教學的需要,更要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茖W的教學策略在教學活動中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跳躍程度,注意力更加集中,能主動地參與教師的教學全過程,從而學習興趣也會得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自然也提高了。那么,如何踐行新課標,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確定科學而合理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師在課時備課時都會確立一定的教學目標,而且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都有所區(qū)別。目標對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指導作用,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一般分為兩類:即時目標和情感目標。即時目標是指在課堂上就應該達成的知識目標。這種教學目標是考驗語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如果教師對教材理解深刻,那么制定的目標也會更為科學。教師對知識點的教學主要是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新課標的精神較以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教學目標也發(fā)生了變化,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從以前的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而逐步向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tài)度而變化,教學目標多了一項情感目標,而且要求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所體現(xiàn)。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時卻忽視了情感目標,使教學只是偏向于知識的傳授,這樣,對學生的情感目標沒有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制定與實施,這樣的教學目標就使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負面的影響,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chuàng)設寬松的課堂氣氛
對于小學生來說,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至關重要,只有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下,他們才能在寬松而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給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如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把小游戲也引入到課堂上,通過做游戲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并在適當?shù)臅r候也加入到學生的游戲之中。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對學生的學習能起到引導作用,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在游戲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遇到問題時師生一起商量解決,對學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以使課堂氣氛一直處于和諧的狀態(tài),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是組織者與引導者,因此課堂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缺一不可。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師與學生一起進入學習狀態(tài),才能顯示教學的效率。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從而讓知識的傳授更加暢通無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重要的還要看教師如何組織教學,教師恰當?shù)姆绞侥苁箤W生努力參與學習、積極學習。教師在進行互動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師生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師不是課堂上的強權者,不能認為自己居高臨下,而是要尊重學生,把學生放在與自己相同的位置上,師生是共同的學習者。二是教師多層次的互動。我們教師面對的學生個體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學生的層次也是存在的,所以要采取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與不同層次的學生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是教學的互動要選擇時機,提高互動教學的有效性。
四、加強課堂教學管理
課堂的組織對于教學質(zhì)量而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合理的監(jiān)管,給學生一個科學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在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能讓每個學生處于教師的視野范圍內(nèi),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空間管理上,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要恰當,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給他們指導;學生的座位要安排合理,要方便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時間管理上,教師要準確把握這有限的40分鐘應該做些什么,應該如何做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最有效。這樣,在空間上與時間上的損耗就大大降低。在問題行為管理上,教師應該提前預測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如果發(fā)生了應該怎么辦,使教學控制在良性的軌道上,從而降低挫折水平。如果發(fā)生了預測的情況,則可以運用預案及時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認真鉆研教材,加強課堂管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程占山.小學語文有效教學需要四個優(yōu)化[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1(3).
[2]胡傳賢.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有效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
關鍵詞:小學語文愉快有效教學
Abstract: about what i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hown much, this is a fact of life. In the practic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mote Chine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ome factors has obtained the general teachers recognition, such as of the personality DouShuSheng,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language training, solid, but for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andard discussion also had not been stopped. What is the language lesson is a good lesson, is a high efficient class, 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class, experts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Some scholars think, always can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let students learn the light, develop the good teaching i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o a variety of, view a lot. But, experts point of view all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and that 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test whether "effective teaching", the standard of course is that more true than.
Key words: a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ffectiv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們認為,一堂課是否能達到有效教學的要求,應該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任務:構建輕松的課堂、創(chuàng)造樸實的課堂、生成有價值的課堂。
一、構建輕松的課堂
單就建構而言,這是當前有效教學在科學規(guī)律上的集中體現(xiàn)。近年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揭示了新的教學認識規(guī)律,在教育科學研究上有了一定的突破,這一理論成為本次課程改革重要的認識論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如果沒有主體的主動建構,知識是不可能由別人傳遞給主體并被主體所內(nèi)化的。這一點與我們以前學習的哲學理論是一致的,內(nèi)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外因起輔助作用。因此,知識的傳授不能機械地灌輸給學生,必須靠學生根據(jù)其個人先前知識經(jīng)驗主動建構。
語文課的意義何在?當然,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知識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語文課更重要的目的是利用優(yōu)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chǎn)生影響。學生是受教育的對象,一堂課有效與否,最有發(fā)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語文課內(nèi)容所牢牢吸引,在強烈氛圍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度過而余興未了,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
輕松的課堂不等于是無秩序的課堂,而是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學習,所以,在構建輕松課堂的時候,我們要注意:
1.在輕松的課堂上,學生興趣高,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課堂,學習的興趣不只是一兩個人的興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興趣,而是全體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需要照顧到所有學生的情況,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興趣。
2.輕松的課堂不是意味著學生很悠閑,無所事事,輕松只是代
表學生沒有壓力而是有動力來學習。狀態(tài)良好的學生,總能積極踴躍,滿懷激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正是這種高度的參與使他們忘卻了疲勞,因此,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而且是高效的。
3.一堂輕松的課因為有學生的參與而變得實在,也因為有學生
個性的張揚而變得生動。我們在聽課的時候,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老師的教法,而是一些學生出乎常規(guī)的回答。我們在稱贊別人孩子機靈、思維活躍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怎樣為了成績而把學生教成書呆子的。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所以教師應該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如果我們能切實把課堂轉變?yōu)橐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忘記課堂的壓抑與束縛,以輕松的姿態(tài)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將會大大提高。
二、創(chuàng)造樸實的課堂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平常”,這種課表現(xiàn)的應該就是平時上課的情景,而不是需要很多人幫助準備,反復演習后才能上的課。現(xiàn)在的一些公開課,單就一堂課而言,它確實是有效甚至高效的。這些課所貫穿的教育理念上,確實給我們聽課者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為這一堂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卻遠遠高于平時的課前準備,是平時的教學不可能效仿的。也有的公開課,是對設計的一種反復重演,課堂太完美,老師對課堂的控制、學生的反應、課程的進度,都是完全在掌握之中,沒有一點差錯。這樣的課讓人聽了,覺得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表現(xiàn),更看不到成長和進步。
在創(chuàng)造樸實課堂的過程中,教法應靈活簡便,同時,媒體的適度運用是關鍵。教學方法是為目標服務的,有效的課堂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或者說方法越新越好。如果方法用得太多,容易喧賓奪主,把最主要的東西湮沒了。教學方法應該按照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學的內(nèi)容與目標進行選擇,靈活簡便,保證實用。
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tài)的課堂,去掉讓人眼花繚亂的修飾,回歸真實,這才應該是有效的語文教學的方向。
三、生成有價值的課堂
生成,這個詞代表著課堂教學是需要靈活處理、隨機應變的,這是當前有效教學在教學展開過程中的基本要求。當代課程與教學實踐表明,課程不再僅僅完全是那種預先設定的內(nèi)容,而教學也不再是“預設”的活動,而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它強調(diào)課程要通過教師、學生雙方行為、思維的相互作用,允許學生與教師在“互動”、“對話”中對于課堂的“創(chuàng)生”、“動態(tài)生成”、“改造”。
所以,在判斷一堂課是否有效的時候,考核標準應該進行改革,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僅考慮預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完成,而應在此基礎上更應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教學看成是動態(tài)的的、變化的過程,一個充滿著情感、審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復雜多變的探險過程。
我們經(jīng)常說語文教學要教出語文味來,要能體現(xiàn)語文這門學科的價值,語文味該如何教出來?語文的教學價值怎樣體現(xiàn)?這諸多問題,目前一線教師非常關注而且極力想在操作層面上弄明白。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弄明白了,語文該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語文教學也就有了方向。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三維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笨墒乾F(xiàn)在有不少小學語文教師,仍舊不能依據(jù)新課標開展教學,仍舊存在少、慢、差、費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填鴨、灌輸、包攬一切,缺乏啟發(fā)、引導、激勵等方法,這樣,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改變教學觀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已成為當務之急。筆者不揣淺陋,談談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粗淺看法。
一、制訂科學的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關涉教學內(nèi)容,關涉教學程序,關涉教學效果。它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愿景??茖W制訂三維目標,要做到:(1)要正確理解其內(nèi)涵,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目標,而是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它們只有協(xié)作整合、相互轉化才能達成教學的優(yōu)質(zhì)與高效。(2)三維目標的行為動詞不能含糊其辭,應該以“說出”“找出”“學會”等明明白白地表述,而不能以“了解”“體會”“認識”“熟悉”“關注”等含糊不清地表述。(3)行為主體不能混亂,不能一會兒一個“培養(yǎng)什么(教師主體),一會兒一個“找出什么(學生主體)”等。據(jù)此,制訂《少年閏土》教學目標時,筆者定為:(1)學會扭、胯、廚、套、猬、畜、竄7個生字,聯(lián)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它們的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堂背誦第一自然段。(3)與同學交流:課文記敘了“我”和閏土的哪幾件事?你對閏土的印象如何?(4)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同學討論。(5)找出文中描寫閏土外貌和動作的句子,抄寫下來,再體會。
上述五個目標:(1)(2)關注的是知識與能力。(3)(4)(5)關注的是“方法與過程”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種設定,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利于教學內(nèi)容的順利完成。
二、品讀教學內(nèi)容,等待“質(zhì)”的飛躍
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就要深入鉆研文本。在研讀文本時,既要關注整篇,又要關注各段,甚至每個句子、每個詞語都要反復咀嚼,仔細品味。例如,《童年的發(fā)現(xiàn)》整篇課文主要寫作者童年時發(fā)現(xiàn)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的過程:先是夢中飛行;引出為什么會夢中飛行及老師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fā)現(xiàn)。文本最后說:“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蔽迥昙壍膶W生如何理解,教師如何理解,能不能找到師生都能理解的交點?這是難摘的“桃子”,有效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做到學生會的不教,教了也不會的不教。秉持這一教學理念,我對這一教學內(nèi)容如此設定:有時,學生的“情不自禁的笑聲”或其他異?,F(xiàn)象,不一定就是一種“不懷好意”,也許學生的“笑”或其他異常現(xiàn)象就潛藏著一種科學的發(fā)現(xiàn)。同時,文本提醒我們,在推進教學內(nèi)容過程中,對“突發(fā)事件”教師要有一個等待的環(huán)節(jié),等待學生的解釋,課堂教學或許能帶來“質(zhì)”的飛躍。
三、實施有效的教學過程
三維目標及教學內(nèi)容確立后,重在教學中落實了,茲擬三點:
1.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學生的思維是由提出問題開始再由解決問題發(fā)展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tài)。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詩經(jīng)?采薇(節(jié)選)》這一課時,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提問,這里有什么景?表達什么情?學生興味盎然,小組討論后,達成共識:主人公很憂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我”當年離開家鄉(xiāng)時,正是春天,柳絲低拂;今天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重回故鄉(xiāng),卻是雨雪迷韉畝天了。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nèi)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xiàn)今日返家行路的艱難和內(nèi)心的悲苦。就這樣,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鑒賞文本時獲得“快樂豐收”的體驗。
2.預設與生成齊飛。課堂教學是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統(tǒng)一,兩者的聯(lián)結點是學生。因為,學生是課堂舞臺的主角,只有讓學生活動起來,課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彈性教學,是預設和生成的融合。例如,某教師執(zhí)教《驚弓之鳥》有一段對話:
師: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否把那只大雁射下來?
生1:不能。魏王不是射箭能手。
師:不是射箭能手,就不能嗎?
生2:能,因為那只大雁受過箭傷。
師:受過箭傷的大雁,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也能射下來。有依據(jù)嗎?
生3:魏王只要拉一下弓,大雁聽到弦響,以為是箭又射過來了,心里很害怕,拼命往上飛,傷口裂開,飛不動了,就會掉下來。
……
這樣,教師從學生的認識出發(fā),觸摸文本,親近文本,鼓勵學生以文本為依托,參與對話之中。他利用自己的精心預設,引導學生帶著疑問主動地學習,自主地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感悟作者的用意,讓學生在與文本的碰撞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3.巧妙練習,深化課堂。課堂練習深入淺出,生動有趣,能使學生記憶猶新,永久難忘。例如,教學《伯牙絕弦》訓練:“絕”字由“糸、刀、卩(跪坐的人形)”三個偏旁組成,怎么會意的?對理解全文有什么幫助?學生討論后,有的答道:“人用刀將一束絲全部斬斷。”有的答道:“我好像看到伯牙依然斬斷所有琴弦的情景?!庇械拇鸬溃骸拔殷w會到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震撼人心的悲痛心情?!本瓦@樣,巧妙練習一個“絕”字,深化了課堂教學。因為它落實了文本的知識點,抓住了精練點,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動性,實現(xiàn)了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總之,科學制訂三維目標,認真研磨文本內(nèi)容,并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注重預設與生成,巧于練習等,這是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起始教學 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文字進行交流,吸收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形成自身的一種能力,為學生一生發(fā)展奠基,因此,語文課的方法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
我們應該重視每一節(jié)課堂,尤其閱讀教學起始課的有效性,如何怎樣上更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起始課的諸多問題存在是教師對語文課及課程標準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定位造成的。其實,認真審視起始課,它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激發(fā)學習與探究興趣的第一步;是帶領學生感知文章脈絡、整體把握的關鍵;是組織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掃除淺層文字障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確處理好起始課能為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做好鋪墊,為學生掌握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能力奠基,還能為接下來學習語文味的閱讀課的精彩蓄積力量。
一、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
那么如何上好起始課才最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呢?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它作為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全過程并規(guī)定教與學的方向。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是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只有學生學會了”才算完成了我們的教學任務,我想這個理念應該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前題。起始課的教學目標,不但要體現(xiàn)課程目標和文本的學習特征,正確處理好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的關系,還要遵從學生的閱讀規(guī)律,合理地制定學習內(nèi)容,關注 “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課堂教學時會關注 “學生學沒學會、沒學會時我該怎樣調(diào)整教學”。因此,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年段、文本、學情等,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學習目標,因人而異。各班的學生在已有的認知水平及獲取新知的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如果該班學生整體識字水平較高,課外閱讀量大,獲取新知及自學能力較強,就不要把字詞教學作為主要目標,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則以字詞教學為主,允許有一個“逐漸逼近”的過程,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情也不盡相同,給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可以分層進行,讓不同的學生“吃好”“吃飽”。
2.學習目標,因年段而異。低年級學生由于掌握的語文知識比較少,認知能力有限,因此多數(shù)都是集中識字,字詞識記的量也比較大,往往是教學目標的重點。中高年級學生由于認識水平提升,視野不斷拓寬,花在字詞教學上的功夫則減少,重點應放在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在讀通、讀順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的“篇章”教學,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3.學習目標,隨“學情”變。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預設和課堂實際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課堂上教師的引領與學生的交流往往會產(chǎn)生知識的碰撞,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火花”,教師要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引導學生,并在偶然生成中及時調(diào)整教學目標。
二、實現(xiàn)高效的語文課堂
1.巧設預習,提高實效
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
從目前教學現(xiàn)狀看,學生的預習能力相對比較膚淺。究其原因,一是教布置時隨意性大,缺乏及時反饋交流。二是學生只借助《全解》,渠道單一,敷衍了事。鑒于此,我覺得教師指導很關鍵。低年級開始布置預習,由于剛接觸,此環(huán)節(jié)應放在課內(nèi),并提出明確要求,逐步指導。如讀通課文“怎樣讀”,圈畫生字“怎樣圈”,理解詞語“到哪找”等。隨著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能力的提高,此環(huán)節(jié)便可放在課外,要求也更高。除了完成低年級預習任務外,還應涉及質(zhì)疑問難,思考課后練習,寫讀書感受等。課堂上,教師再適時檢查反饋,以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如此堅持不懈,便可培養(yǎng)良好自學能力。同時,通過預習,簡化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上便可抽出更多時間讓學生讀書、感知課文內(nèi)容,甚至可以適當融入一些品讀感悟的內(nèi)容。
2.電教引入,激感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起始課學生剛剛接觸新的課文,能否激起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主動學習;能否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投入學習,至關重要。為此,課始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文本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導入新課,或故事簡述或視頻再現(xiàn),讓學生在教師激情的話語中,在生動的畫面中,在動人的音樂中走進文本,拉開課文學習的序幕。比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伊始,教師放一段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富有視覺聽覺都富有感染力的視頻片段,讓沒有經(jīng)歷過地震現(xiàn)場的學生們在感官上獲得震憾,在心靈上獲得呼喚,從而去體會文本,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
3.不遺余力,抓好初讀
《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指出:各個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所謂“正確”,是要求朗讀時用普通話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吐字清楚,聲音響亮,盡可能沒有錯字、別字、添字、漏字,不重復,不唱讀。每個學段的要求不同,第一學段是“學習用”,第二學段是“用”,第三學段是“能用”。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初讀指導還應有層次。第一步要求學生借助生字表讀通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的時間較長,可以放在課前預習。課上要再給時間練讀后檢查,然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將預習中不理解的詞語帶進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比如《只聽半句》這是一首兒童詩,內(nèi)容非常簡單,學生特別容易理解,難就難在怎樣把這類相同句式的兒童詩歌讀出韻律、讀出變化、讀出節(jié)奏、讀出趣味,所以本課側重點是發(fā)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例如:“天熱了……”等4個帶省略號的句子時,師示范時會讀得慢而清楚,省略號后稍作停頓。這無形中滲透了標點符號的作用,理解了標點符號的作用其實也就了解了這個小男孩兒的特點。而小男孩兒說的“知道了,知道了” ,四個句式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是我們要讀出不同的變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輕,有的緩。這樣的初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具體要求的指引下,學生在課文中走了幾個來回。從讀通課文到縱觀全篇,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總之,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看”的條件,給學生“想”的時間,給學生“說”的場合,給學生“創(chuàng)”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把握好小學語文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興趣,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步步落實,求新求變,才能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