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焚燒秸稈的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秸稈;焚燒;小春作物;現狀;問題;對策;丘陵地區
中圖分類號 X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257-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ring Crop Straw Burning in Hilly Region
XIE Zhuo-lin 1 TANG Tian-ze 1 ZHOU Qiang 1 LI Yun 2 LIU Nian 1
(1 Mian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Sichuan Province,Mianyang Sichuan 621023; 2 Miany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Abstract Mianyang City 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lly region.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utilization of the spring crop′s straw around Mianyang city,existing problems that constrained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straw in hilly region were preliminary bined with the reality,the countermeasures of easing the burning phenomenon were proposed,and a reference for the late policymak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traw in hilly region was provided.
Key words straw burning; spring crop;statu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Hilly Region
綿陽市作為四川省農業大市之一,其周邊具有典型丘陵地區特點,小春作物主要以油菜、小麥為主。該市農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由此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卻給當地帶來一系列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綿陽黨委政府一直明令禁燒秸稈,但就目前現狀看,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夏收小春作物秸稈焚燒現象嚴重,焚燒秸稈產生的高溫破壞了土壤有益微生物生存環境,改變了土壤質地結構,降低了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同時,焚燒所產生的煙霧不僅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威脅到人的健康,還影響了正常的航空及交通運輸安全,造成資源的浪費[1-3]。為此,筆者于近期就小春作物秸稈焚燒問題在綿陽市周邊鄉鎮進行了調研,結合當前實際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參考。
1 綿陽周邊丘陵鄉鎮小春作物秸稈焚燒現狀
綿陽市常年小春作物種植面積20.67萬hm2(小麥11.33萬hm2,油菜9.33萬hm2),主要種植在丘陵地區,秸稈產量約98萬t。根據綿陽市周邊安縣界牌、花亥、磨家、河邊,涪城金峰、石洞、石塘、吳家、楊家、觀帝、豐谷、三臺永明、游仙松埡、觀太、石板、魏城、江油中壩等17個丘陵地區鄉鎮、31個生產小組、124戶農戶現場調查數據表明,綿陽市周邊丘陵地區秸稈回收利用率低,秸稈焚燒比例大(表1)。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村燃料結構發生改變,秸稈焚燒現象日趨嚴重
長期以來,秸稈是我國丘陵地區農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配套設施完善,丘陵地區周邊農村多數已使用天然氣或罐裝煤氣,減少了秸稈作為家用燃料的使用比例。以綿陽市為例,目前其周邊丘陵地區小春作物秸稈96%被農民就地焚燒或丟棄浪費。
2.2 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單一,綜合循環利用比例較小
多層利用、多級轉化、多次增值發展的還不夠。目前,僅有不到5%的小春作物秸稈被直接還田用作肥料,而家畜飼料、秸稈沼氣、食用菌栽培、秸稈氣化、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方式所占比例太小。
2.3 市場化機制有待完善,秸稈綜合利用未形成規模優勢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市場機制和儲運體系,目前秸稈綜合利用還處于初級階段,規模小,較零散,不集中,利用較單一,未能形成規模化、產業化,許多秸稈綜合適用技術還未能轉化應用。例如:綿陽市丘陵地區沼氣建設已全面展開,雖然已建成沼氣池57.8萬口,但是秸稈沼氣發展較少,大型秸稈氣化站和秸稈固化站在綿陽市還處于空白狀態。
2.4 缺乏經濟實用的配套技術設備
秸稈便捷處理設施不配套,機收后秸稈留茬過高,造成下茬農民種植困難;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應用規模較小,尤其是適宜農戶分散經營的小型化、實用化技術設備缺乏,各項技術之間集成組合不夠。
2.5 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
由于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農忙時農村勞動力以婦女、老人為主,機械收割后的秸稈捆扎搬運離田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就地焚燒秸稈。
3 當前國內秸稈綜合利用方式
3.1 秸稈肥料化利用
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1]。其還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等的含量;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狀,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土壤性狀,增加團粒結構等。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技術,一方面可大幅度提高秸稈肥料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確保我國農業持續增產的有效措施。
3.2 秸稈飼料化利用
秸稈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4 t秸稈的營養價值相當于1 t糧食,由秸稈加工的秸稈飼料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通過秸稈青貯、秸稈氨化、秸稈微貯、秸稈揉搓絲化、秸稈壓塊、秸稈膨化等方式,改善秸稈的適口性和營養成分,提高秸稈的采食率和轉化率,達到秸稈高效利用的目的[2]。
3.3 秸稈基料化利用
秸稈中含有豐富的碳、氮、礦物質及激素等營養成分,且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將秸稈粉碎后,與其他配料科學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黑木耳、蘑菇、銀耳、猴頭等食用菌[3],能有效解決近幾年食用菌生產迅猛發展與棉籽殼供應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經處理后,仍可作為家畜飼料或作肥料還田。
3.4 秸稈原料化利用
秸稈纖維是一種天然纖維素纖維,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作用于造紙、生產板材、制作工藝品、生產活性炭等,減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蓋率,使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也可替代糧食生產木糖醇等。
3.5 秸稈燃料化利用
秸稈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能,2 t秸稈能源化利用熱值可替代1 t標準煤,推廣秸稈能源化利用,可有效減少一次能源消耗。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主要包括秸稈沼氣(生物氣化)、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熱解氣化、直燃發電和秸稈干餾、炭化和活化等方式[4-5]。
4 對策
4.1 明確職責,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秸稈綜合利用效益的認識
各級黨委政府應把秸稈處理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職責,加大引導和宣傳力度,把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態和保護環境的重要工作來抓,廣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意義、有關政策法規及知識,讓農民群眾真正認識到秸稈是資源、是效益,焚燒秸稈就是浪費資源、就會危害公共安全,全力營造秸稈綜合利用的良好氛圍。
4.2 加大投入,引進、篩選、集成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
4.2.1 著力推進秸稈還田小型機械化技術。秸稈還田是目前秸稈綜合利用最快速、最經濟、最現實的方式和途徑。為適應丘陵地區山地多、壩地少的特點,將機械小型化,有利于丘陵地區作業。采用秸稈還田小型機械化技術,是經過小型機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壓等流程,將作物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撒在地表,隨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爛分解。通過秸稈的機械化還田,既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產量、促進農民增收,也能減少秸稈因浪費和焚燒造成的廢氣排放與環境污染。
4.2.2 擴大秸稈作為食用菌培養料的規模。由于秸稈的營養成分豐富,且資源較大,成本低,因此很適合作為平菇、姬菇、草菇、雞腿菇、貓木耳等食用菌的培養料。以丘陵地區現有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擴大生產規模,添置秸稈加工設備,建立食用菌培養基料生產中心,對周邊地區的秸稈進行集中收集,統一加工,供企業或合作社生產需要。對于有些品種的廢棄菌幫(袋)料也可以作為另一種食用菌的栽培基料,不僅提高了生物轉化率,延長了利用鏈條,而且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4.2.3 大力推廣秸稈沼氣技術。結合綿陽市沼氣池建設工作,大力推廣具有技術成熟、原料廣泛、產氣充分的秸稈沼氣技術[4]。該技術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經微生物發酵作用生產沼氣和有機肥料,在沼氣推廣過程中該技術充分利用稻草、玉米等秸稈原料,有效解決了沼氣推廣過程中原料不足的問題。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秸稈粉碎后進入沼氣厭氧罐內中溫發酵,產生大量的沼氣能源,通過輸氣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此外,秸稈入池產氣后產生的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可作為有機肥料還田(即過池還田),提高秸稈資源的利用效率[5]。
4.2.4 示范推廣秸稈收集技術。為解決農忙時期秸稈收集、處理困難等問題,應大力示范推廣農作物粉碎、撿拾、打捆全程機械化技術,對收獲后留在田間的秸稈進行及時高效地處理。目前,我國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創新,在秸稈打捆、轉移等秸稈田間機械化收集處理技術領域已取得重大進展。可引進一批適合丘陵地區農情的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先進的秸稈打捆機、壓塊機、青貯機,解決當前因勞動力缺乏而導致的秸稈收集、處理困難問題。
4.3 加強政策扶持,積極推動秸稈綜合利用
加強相關政策的健全與完善,制定秸稈綜合利用的獎懲政策,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對秸稈有效利用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等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和補貼,將秸稈還田、青貯等相關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認真落實支持秸稈利用的稅收優惠、土地使用等優惠政策。
4.4 加快技術研發推廣,構建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支撐體系
一是加強技術與設備的研發。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加快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5-8],對現有秸稈還田機械進一步選型改進、小型化,加強秸稈聯合收割碎化裝置研究,切實解決機收后留茬較高難以插秧、秸稈切割長度較長難以還田等問題;加強秸稈膨化、生物菌發酵、壓塊飼料等先進技術研究,不斷提高秸稈飼料的養畜作用;加強以秸稈為原料的新能源利用技術研究,逐步改善農民用能結構;加強以秸稈為原料的造紙、秸稈有機肥加工等技術研究,努力開發秸稈工業化利用途徑。二是實施一批技術示范和產業化項目。圍繞秸稈綜合利用方法,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實用性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實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產業化示范項目,以點帶面,有計劃地推廣應用。三是開展技能培訓和技術推廣。進一步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提高技術的入戶率。充分發揮現有基層農技推廣組織的作用,從推廣成熟實用的技術入手,加強技術交流、信息傳播和知識普及,提高農民綜合利用秸稈的技能[9]。
5 參考文獻
[1] 陸欣.土壤肥料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2] 陳洪章.秸稈資源生態高值化理論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3] RUIHONG ZHANG,XIUJIN LI,J G FADEL.Oyster mushroom cultiva-tion with rice and wheat straw[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2(82):277-284.
[4] 龐鳳梅,李玉浸,楊殿林,等.農作物秸稈沼氣發酵與直接利用效益比較[J].中國沼氣,2008(26):34-37.
[5] 馬友華,王桂苓,王偉,等.農作物秸稈管理技術與措施及其生態補償——以安徽省為例[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4):50-58.
[6] 何文新.麥積區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J].甘肅農業,2010(4):10.
[7] 董金根,顧開聯,谷愛珍.建湖縣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18):234-236.
關鍵詞:秸稈處理;方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94
1 秸稈處理的幾種方式
1.1 焚燒法
此種方法是農民直接將秸稈在農田原地焚燒或者被堆積到溝邊路旁等監管不嚴的時候再進行焚燒。
1.2 秸稈發展養殖業
將秸稈儲存,經氨化處理后作為牛羊的飼料,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經濟效益;又能牛糞熟化后還田,大大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反哺種植業。
1.3 秸稈氣化新能源
針對現在農村秸稈利用率低的問題,我們開發了一項新的技術――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這項技術的開發不僅提高了秸稈的利用率,還能夠為農村的生產生活提供新型能源。在農村以自然村為單位,每村建立1個大型沼氣站,它的原料就是曾經對氣候產生了很大威脅的秸稈,主要原理是把通過熱解和還原反應把秸稈變成我們常說的沼氣,再把這些沼氣輸送到各家各戶方便使用。沼氣的用處非常大,可以用來做飯燒水等,秸稈氣化是1種新的能源。
1.4 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現在比較常見的一種處理秸稈的方法,也是政府比較提倡的處理方法。它的好處就是一方面能有效減輕焚燒秸稈所帶來的眼中的大氣污染,另一方面讓秸稈腐爛在農田中,能夠有效增加土壤的肥力,保持土地的可持續發展。
2 以上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2.1 焚燒法存在的問題
焚燒秸稈時容易產生很多有害氣體,不僅污染空氣,還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另外,焚燒秸稈時如果沒有掌控好時機,就非常容易發生火災,對農民的人身財產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2.2 秸稈養殖存在的問題
養殖戶處理能力有限。我國農村與美國等國家的農村不同,土地非常分散,不集中,很難開展大規模統一處理。想要將這些秸稈都集中起來進行氨化處理不容易操作,并且成本太大,不具有大規模普及的可能性。
2.3 秸稈氣化新能源存在問題
秸稈的儲存,沼氣池的建立、管道的鋪設及后期維護,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撐,需要村級財政持久的良性的運轉,而目前來看,大多數農村沒有足夠的資金,縣鄉政府也沒安排專項資金,因此這項措施實施的范圍并不廣泛。
2.4 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與其他幾種方法相比,可操作性比較高,效果最好。并且從目前來看,這種方法也是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秸稈處理方法。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點,如果沒有掌握好秸稈還田的方法,就很有可能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的生長,對農作物產量產生影響。
3 秸稈處理對策研究
3.1 嚴格禁止焚燒秸稈
秸稈焚燒這種方法只有害處,沒有好處,是一種害人不利己的方法。不僅不利己,還可能污染空氣,貽害子孫后代。所以我們嚴格禁止焚燒秸稈,要從行政和司法2方面入手解決,2手都要抓,2手都要硬,嚴厲杜絕這種行為的發生。
3.2 從政策上幫扶,做大、做強養殖專業戶
充分利用農業的綜合開發資金,政府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并安排專門的技術人員,對發展養殖業的農民進行專業的指導。要加大對養殖農民的支持力度,給予他們更多的政策優惠,讓廣大農民了解發展養殖業的好處,做大、做強養殖專業戶。
3.3 政府提供補貼,保障秸稈氣化有效持續運行
秸稈氣化作為適用于農村的一種新型資源,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尤其是在能源緊張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增加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雖然秸稈氣化有眾多的好處,但是它目前面臨的資金問題也不容忽視。各級政府應加強對秸稈氣化進行資金補助。補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制定補助政策,對相應設施的補助、對設施維護的投入等都要有1個切實的標準,按標準補助方能保障氣化設備等有效持久運行;強化信息公開,做好補助政策的公開宣稱報道,發放告知書,對申報的補助資金在各鄉鎮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3.4 秸稈還田
關鍵詞:皖北地區;秸稈焚燒;環境保護;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6-0020-2
1 秸稈焚燒問題的成因
1.1 歷史、地理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受降水量、日照、無霜期等氣候條件的影響,歷史上皖北平原就是全國冬小麥的重要“糧倉”,這一地區小麥的種植無論是在經濟效益上,還是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上,都具有戰略意義。小麥連續增產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秸稈,這就為秸稈焚燒問題埋下了誘因。再者,農民也是“經濟人”,一年多季輪番作業,搶收搶種的時間間隔短客觀上也是秸稈露天焚燒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現代化收割技術很難落實到位
目前,農民將麥秸焚燒的直接原因是收割方式的問題。在小麥主產區最活躍的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一般會留下15cm以上的麥茬,就是這些殘留的麥茬給農民留下了“后遺癥”。而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打捆機、秸稈還田機等現代農業機具的推廣由于受到收割成本高、田地面積小、地勢高低不平等因素制約,無論是農戶還是收割機主使用的積極性都不高,因而這部分機械在收割小麥和處理麥秸上所占的比率微不足道。
1.3 農民對秸稈依賴程度大大降低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農作物秸稈主要充當著農田肥料、生活燃料、家畜飼料和建房材料。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傳統農業生產要素被替代,農民生活用能結構發生改變,這都大大減少了農民對農作物秸稈的依賴性。
1.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皖北地區是全國重要的勞務輸出基地,加上農村人口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人口向城鎮轉移,導致許多地方農忙時以老年人、婦女為主體的留守群體對殘留秸稈的處置無能為力。
1.5 部分農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心不強
在農村社會經濟獲得較大發展的同時,部分農民環保意識相對滯后,社會責任感不強。很多農民對秸稈焚燒的危害雖然心知肚明,但圖于省時省力以及從眾心理的驅動,加上部分村鎮監管不嚴等因素的客觀存在,還是選擇了直接焚燒秸稈。還有些麥農對秸稈焚燒的作用也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秸稈就地焚燒對下一季作物有益無害。
2 秸稈焚燒的危害
2.1 損害基層政府形象
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的主體,對農民的秸稈焚燒采取禁燒、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層政府與普通農民關系的不和諧,且治理效果也不盡人意;另外政府各部門在處理秸稈事件中也存在相互推諉、反應速度慢、專項治理資金不到位等現實狀況,造成“年年禁燒,年年照燒”的局面,使政府公信力大大降低。圖為政府在治理秸稈燃燒事件中的問卷調查結果,在170份有效問卷中70%受訪者表示不滿意,表示基本滿意和滿意的只占19%。
2.2 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嚴重
焚燒秸稈對大氣循環系統、土壤結構、生態環境都造成極大的破壞,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相關資料表明,在焚燒秸稈期間,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比平時高出數倍,PM2.5濃度瞬間飆升。中國平均每年因糧食作物秸稈露天焚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為1.07億噸,在國際碳減排談判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1]。通過對秸稈焚燒前后(5月25日至6月24日)蚌埠市主城區API的分析,其結果顯示,輕度污染有6天、嚴重污染有2天,主要集中在6月5日至6月12日小麥秸稈大量焚燒時段。同期根據蚌埠市中心醫院信息反饋,呼吸道疾病和眼科疾病患者明顯增多,病人多為老人與小孩。
2.3 資源大量浪費
過去,秸稈主要是作為生活燃料,雖然其能量的利用率不足10%,而如今將其就地焚燒更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以皖北中心城市蚌埠為例:從市農委獲悉,全市小麥種植面積373.85萬畝,預計平均畝產449公斤,總產量167.68萬噸,谷草比是1.20,小麥全喂入式機械收割率為75%,其中80%農民會選擇直接焚燒,由此可推算出僅蚌埠市每年就要焚燒掉小麥秸稈120.86萬噸。現在假設這些秸稈全部被打捆賣給五河、固鎮等地生物質能電廠,每噸收購價為330元,在不考慮其他成本的條件下,蚌埠市農民每年可因此獲利39883.22萬元。由此可見,產生的浪費是極其巨大的。
2.4 引起火災、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
秸稈焚燒期間,由于焚燒面積廣、起火點多、風向不穩定等因素,從而造成火災事故頻發,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另外,秸稈的大量焚燒也造成空氣能見度低,對交通運輸干擾極大,嚴重時一些機場、高速公路被迫關閉。統計數字表明,在此期間由焚燒秸稈引發濃霧所導致的連環車禍較其他月份有明顯的增加。
3 治理秸稈焚燒問題的可行性對策
1.立法先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長效治理機制。
2.應加快制定針對農作物秸稈治理的法律法規,以使在治理秸稈焚燒問題過程中“有法可依”。
3.強化政策執行力度,尤其是加強對交通干線、機場附近和城市周邊重點區域的監管,對違規肆意焚燒秸稈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嚴肅處理。
4.構建起跨地區、跨部門的防治秸稈焚燒的協調機構,對小麥主產區秸稈焚燒實施技術監測分析和例行監督檢查,以保證各地治理成果。
關鍵詞 小麥;秸稈禁燒;留茬高度;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60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230-01
宿州市橋區是個農業大區,采用小麥―玉米(大豆)的輪作模式。小麥種植面積12.13萬hm2,機械化收獲面積11.67萬hm2,機械化收獲率96.2%。近年來,橋區政府對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十分重視,監管力度逐步加大,遏制了焚燒小麥秸稈的現象,但尚未達到秸稈完全禁燒的目標。
1 小麥秸稈禁燒的成因
1.1 機收小麥留茬過高
降低留茬高度不僅增加作業成本,而且工作效率下降。農民不愿接受作業價格上漲,機手避免經濟損失是造成留茬過高的根源所在。
(1)留茬高度對燃油成本的影響。在機械化收割中,留茬高度直接影響收割機耗油成本,留茬越高,耗油成本越小,反之增大。輪式全喂入式收割機(本文取4LZ-2、4LZ-3系列數據均值),留茬高度每下降10 cm,增加耗油約3.15 L/hm2,將留茬高度從30 cm降為10 cm,增加耗油為6.45 L/hm2,按7.30元/L計算,油料成本增加47.1元/hm2。
(2)留茬高度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全喂入式收割機在作業時,留茬越高,作業效率越高,留茬越低,作業效率越低。留茬高度由30 cm降為10 cm,作業效率降低55.0%。
(3)留茬高度對機具磨損的影響。以扣除購機補貼后價格為9萬元的聯合收割機為例,使用壽命預計10年,每年折舊0.9萬元。降低留茬高度后,機具磨損增加,使用年限只有7年,每年作業量按66.67 hm2計算,年折舊費1.29萬元,折舊成本上升58.5元/hm2。
1.2 綜合利用途徑較少,實施受限
(1)銷售渠道狹窄、價格偏低是秸稈焚燒的重要原因。橋區小麥秸稈主要銷售給紙廠和電廠,但收購量僅占秸稈產量的小部分,同時生產成本控制決定了較低的收購價格,經紀人無利可圖不愿提供免費的秸稈撿拾打捆作業,群眾也不愿裝卸拉運,只好就地焚燒。
(2)秸稈還田分為粉碎還田和堆漚還田,存在實施難度。秸稈粉碎還田需增加機械作業成本,農民則不愿提高作業價格。同時由于秸稈還田量過大或不均勻易發生秸稈轉化的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應適當增施氮肥,缺磷的補施磷肥,會增加秸稈還田的成本,農民也不樂意。秸稈堆漚還田,需要較大的堆放場地和人工管理。農忙過后,農民都將外出務工,不愿意犧牲時間成本和經濟收入進行秸稈堆漚還田工作。
1.3 環保意識薄弱,農民和機手不愿為環境保護買單
現階段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限制,未能意識到傳承數千年的秸稈焚燒危害環境的嚴重性,不愿犧牲自身經濟利益為代價去保護環境。綜上所述,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難點在于經濟效益。只要保障農民和機手的收益,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2 秸稈禁燒對策
2.1 制定作業標準,政府補貼推動
(1)綜合農機與農藝相融要求,制定小麥機械化收割作業限茬標準為15 cm(小麥倒伏、災害性天氣等特殊原因除外)。對作業留茬高度不超過15 cm的機手進行作業補貼,彌補或降低機手的經濟損失。
(2)在收割機加裝秸稈切碎器,實行秸稈還田。小麥秸稈如不及時清運,農民無法播種。由于打捆清運成本較高,在收割機排草口加裝秸稈粉碎裝置,實行秸稈還田更加行之有效[1-3]。政府應對秸稈還田作業進行補貼,保證機手的收割利潤不降反升。
2.2 引進先進大型機械,節本增收
土地分散經營制約著大型機械的推廣應用,造成秸稈還田機、聯合收獲機等有效利用率較低,作業成本偏高。
(1)結合土地流轉,引進大型機械。號召鎮、村委大力協助引導,通過農田對調、流轉,將土地向當地有條件的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引進先進大型農業機械應用于規模種植,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弱化秸稈粉碎還田支出,達到農業生產的綜合成本節約和效率提升,反過來推動土地流轉進程,實現良性循環。
(2)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報廢制度促進更新換代。購機補貼向高性能、高效率機具傾斜,同時實施農機報廢制度,引導農機經營者購買新型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實現作業的優質、高效、低耗能和多功能[4-5]。
2.3 調整耕作模式,促進秸稈禁燒
(1)繼續推廣保護性耕作,節本增收。保護性耕作具有節本增收的作用,機械化免耕播種,午季不用機械整地,減少機械進地作業次數。平均僅需免耕施肥播種一體化作業450元/hm2,可節省機具作業費150元/hm2以上,算上增產675 kg/hm2(玉米),節本增收可達1 650元/hm2。
(2)拓寬免耕播種方法,避免秸稈焚燒。由于現階段機械和作業補貼的限制,橋區無法完全實現小麥低茬收割和秸稈粉碎還田,拓寬免耕播種方法是秸稈焚燒工作過渡階段的重要舉措。留茬高度30 cm:聯合收割機加裝秸稈切碎器,可采用小麥高茬玉米精量施肥播種(58.84 kW拖拉機配套四行玉米精量施肥播種機)、小麥秸稈粉碎土壤震動深松玉米精量施肥播種(66.19 kW拖拉機配套秸稈粉碎震動深松玉米精量播種機)、小麥高茬玉米精量播種化肥分層深施(66.19 kW拖拉機配套玉米分層施肥精量播種機)和小麥原茬覆秸大豆精量播種(58.84 kW拖拉機配套6行秸稈原茬覆蓋大豆免耕播種機)。聯合收割機不加裝秸稈切碎器,可采用小麥原茬覆秸玉米精量施肥播種(58.84 kW拖拉機配套四行秸稈原茬覆蓋免耕播種機)、小麥秸稈粉碎玉米精量施肥播種(66.19 kW拖拉機配套秸稈粉碎玉米精量免耕施肥播種機)。留茬高度20 cm:聯合收割機加裝秸稈切碎器,可采用小麥秸稈粉碎大豆常量條播(14.71 kW四輪拖拉機配套7行多功能播種機)和小麥秸稈粉碎大豆精量播種(66.19 kW拖拉機配套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播種機)。
3 參考文獻
[1] 祝金霞.秸稈綜合利用在秸稈禁燒工作中的作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3(22):236,50.
[2] 王衛東.關于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思考[J].湖南農機,2012(11):243-244,246.
[3] 苗曉云,劉建設.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2001(3):35-37.
遼寧省秸稈還田中存在的問題
秸稈還田技術不成熟在秸稈還田技術的研究方面,就如何提高秸稈還田效率,避免簡單還田在秸稈腐解過程中可能對土壤造成的破壞即秸稈還田的負面效應等問題上,我們的研究還較少。此外,秸稈還田中秸稈的快速腐解等問題是研究的難點和熱點。秸稈中C/N比值較高,一般在60~80∶1,而適宜微生物活動的碳氮比為25∶1,使秸稈在土壤中分解緩慢,且容易造成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微生物與作物爭奪氮素,結果導致作物因缺氮而黃化、苗弱、生長不良,甚至死亡[13]。另外,多種作物具自毒作用,如小麥、水稻等,它們的殘體對自身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秸稈還田中應盡量避免自毒作用帶來的負面效應[7]。秸稈資源利用率不高在遼寧省廣大農村,特別是遼西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農民收人有限,燃料還大多采用農作物秸稈,這使得秸稈還田數量減少。加之農民圖簡便省事,在田間直接焚燒秸稈,不但破壞地表土壤結構,還使地表水分大量蒸發,破壞了土壤的抗旱保濕能力,而且給環境、交通、生活和生產及社會諸多方面造成嚴重危害[10]。機械化程度不高秸稈還田需要大量能量投入,無論是秸稈粉碎還田,還是旋耕翻埋都需要一定的機械動力。目前遼寧省秸稈還田的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對于經濟基礎較差、地處山區、丘陵區的農村受機械價格,地形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實施機械化秸稈還田。再加上秸稈還田技術成熟度也不高,粉碎后的秸稈過長,不利于耕翻,影響播種,減慢腐解速率,影響了作物出苗與生長。相關法規及補貼政策較少,農民認識不足缺乏鼓勵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具體政策措施,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補貼政策少,資金投入不足,還沒有形成秸稈資源利用長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基層干部和農民對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多數農民僅從眼前利益出發,只圖省事,不能有效利用秸稈資源。
主要對策
【關鍵詞】秸稈;危害;禁燒;綜合利用
長期以來,農作物秸稈未能有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較低,相當一部分被廢棄或焚燒,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因秸稈焚燒或亂堆亂放、腐爛變質而帶來的環境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空氣質量,保護生態環境,還可以實現秸稈轉化升值,延長秸稈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
1.焚燒秸稈的危害
1.1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在夏秋季節,尤其是在每年的6-7月份收割季節,大量的廢棄秸稈直接在農田里焚燒,導致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含量明顯升高,嚴重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焚燒產生的濃煙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以及眼睛出血、結膜炎等眼疾的發生,危害人體健康。
1.2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野外集中焚燒秸稈時,加速空氣的對流,增加風速,容易改變風向,還會產生漂浮于空中的“火團”,人為難以控制,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也容易竄至院落和田間,引發房屋、農作物的火災,造成人、畜傷亡和財產損失,尤其在山林附近,一旦引發大火,后果將不堪設想。
1.3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降低,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人身安全。
1.4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同時加速地下害蟲的孵化,土壤的堿性升高,會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和保水性能大大下降,土壤水分損失65%-80%,板結不耐旱,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2.秸稈禁燒的措施
2.1加強宣傳,提高廣大農民秸稈禁燒的自覺性。通過張貼通告、懸掛標語、印發傳單等多種形式以及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和秸稈焚燒的危害,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提高其主動參與還田禁燒的自覺性。
2.2嚴格收割標準,消除焚燒隱患。采取有效方式,鼓勵農戶購買秸稈粉碎機械,大力推廣小麥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對麥茬高度嚴格控制,對于達不到標準的必須進行二次收割滅茬或采取旋耕、人工拔除等方法滅茬,消除焚燒隱患。
2.3加大執法力度,建立禁燒重點區域聯動機制。秸稈焚燒污染的是整個地區的大氣環境,影響的是大范圍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打破地域限制,相鄰地區開展跨區域秸稈禁燒綜合管理利用,建立廣泛有效的聯動機制,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先進科技手段進行監測,加強秸稈禁燒現場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焚燒秸稈的違法行為。
3.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3.1秸稈作肥料。一是直接還田。麥秸、油菜秸等留5-6寸高樁,后茬是水稻的,可以用水田節能滅茬機淺水滅茬,也可以先用鏵犁耕翻滅茬,拋秧前灌水整田;后茬是棉花、玉米等旱作物的,空行中的高樁待以后中耕除草時滅茬。另外,將秸草鋪蓋于桑園、果園、棉花、玉米、瓜菜等行間,或麥田播后覆草,既把有機質歸還到土壤,又起到保墑、增(降)溫、降鹽、提高化除效果等作用,一般每畝均勻鋪蓋干草150-200公斤,桑、果、菜園可多些。二是動物過腹還田。食草動物以秸稈為飼料,經消化吸收后,其糞便還田。三是積制堆、漚肥。用秸稈與畜禽糞積制堆肥,糞與草隔層堆積、壓實,可以促進熟化,提高肥效,還可以利用秸稈制作草泥塘,將秸稈投入沼氣池漚制,最后還田。
3.2秸稈作動物飼料。秸稈氨化處理后,粗蛋白由3-4%提高到8%左右,有機物的消化率提高10-20個百分點,并含有多種氨基酸,可以代替30%-40%的精飼料,還可殺死野草籽,防止霉變,因此,氨化秸稈喂牛羊等效果很好。秸稈也可以粉碎成草糠,作動物輔助飼料。
3.3秸稈作工業原料。經輾磨處理后的秸稈纖維與樹脂混合物在金屬模中加壓成型處理,可制成各種各樣的低密度纖維板材,再在其表面加壓和化學處理,可用于制作裝飾板材和一次成型家具,具有強度高、耐腐蝕、防火阻燃、美觀大方及價格低廉等特點。這種秸稈板材的開發,對于緩解國內木材供應數量不足和供求趨緊的矛盾、節約森林資源、發展人造板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可用來生產一次性衛生筷、快餐盒,使用后可自然生物降解,無毒無害不產生任何環境污染。
3.4秸稈作基料。秸稈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礎材料,一般秸稈粉碎后可占食用菌栽培料的75-85%。秸稈袋料栽培食用菌,是目前利用秸稈生產平菇、香菇、金針菇、雞腿菇的常用方法,具有投資省、見效快,能大量處理秸稈的技術措施,深受農民歡迎。
3.5秸稈作能源。秸稈能源技術包括秸稈氣化制氣、秸稈壓塊成型制炭、生活燃料等形式,其中秸稈氣化目前在國內已開始得到較大規模的推廣應用。
4.小結
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對于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應對氣候變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深入研究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商品化發展是今后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迅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進了農作物秸稈還田和開發利用。尤其是近幾年我縣奶業、食用菌基料、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縣秸稈開發利用率,為秸稈儲存、收集、利用、防治秸稈污染環境創造了良好條件。
1 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
淮陽縣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全縣常年播種面積分別為133萬畝、93萬畝、32萬畝、14萬畝,每年生產小麥秸稈約65萬噸,玉米秸稈50萬噸,花生秸稈3萬噸、大豆秸稈4萬噸。秸稈生產總量大約122萬噸。秸稈還田面積約170萬畝次,其中小麥105萬畝,玉米65萬畝,秸稈還田量85萬噸,占秸稈生產總量的70%;秸稈過腹還田總量約18萬噸,占秸稈生產總量的15%。雖然近幾年我縣奶業、食用菌基料、加工業的發展迅速,但是綜合利用收儲秸稈所占比例還很小。還有約10%秸稈被棄至路邊、河溝或被焚燒掉。
2 秸稈還田現狀及實際效果
2.1 小麥秸稈還田對秋季玉米生產的影響
小麥秸稈還田有利于提高地力,不但增加土壤有機質,還可改良土壤結構;同時覆蓋地表,既可經過腐爛后增加土壤有機養分,又可緩沖雨水沖刷地表,減小田間無效蒸發量,能抑制雜草生長,也有利于保墑,培肥地力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麥秸麥糠蓋田提高玉米等作物產量5-10%。
由于玉米播種實現機械化,種肥同播技術迅速推廣,加上玉米出土能力較強,小麥秸稈還田不影響玉米播種、出苗,對田間管理等影響不大。因此,農民對小麥秸稈還田還是樂于接受的。
也不可否認秸稈覆蓋為蝸牛、地老虎、二點委夜蛾等害蟲提供了棲息場所,但只要防治科學,不會對玉米造成危害。
2.2 玉米秸稈還田后進行旋耕或淺耕對小麥生產的影響
經調查,旋耕深度一般10-15公分,機械深耕則達20-25公分。農民多數選擇旋耕的原因主要是:旋耕快捷,且成本相對深耕低。旋耕畝40元左右,深耕畝50-60元;作業規模較小,相對旋耕,深耕作業難度加大,會形成成墑溝,不易地塊平整;農民對深耕的好處認識不足,意識不到土壤理化性狀變差后的隱患;缺乏大型的深耕(松)機械。連年的旋耕(淺耕)會造成:第一,土壤耕層變淺,土壤理化性狀變差,10公分以上土壤空虛,犁底層上移,20-40公分土壤容重加大,地力衰減。造成播種過深,出苗困難,根系下扎受阻,大大降低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能力,從而影響到小麥這些深根系作物的豐產豐收。第二,秸稈、肥料混合在上層10-15公分土層中,肥料直接接觸種子概率加大,引起燒種,影響播種、出苗,易形成缺苗斷壟。第三,肥料接近土表,易引起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浪費,又會引起污染。
3 玉米秸稈腐熟劑生產效果
我縣是耕地地力保護與提升項目縣,該項目核心就是推廣玉米秸稈還田腐熟技術。通過去年的實施,農民多數腐熟劑效果較好。主要是秸稈腐熟速度加快、小麥抗旱性提高、小麥抗病能力增強,特別后期葉功能較好,白穗減少。據農業局土肥站7個試驗監測匯總:與不實行秸稈還田相比,小麥畝增產37.7公斤,增產7.34%,幅度0.08-11.98%。
4 秸稈田間焚燒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1 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焚燒秸稈一是造成資源浪費;二是存在火災及交通隱患,引起大氣污染,影響人民身體健康;三是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直接傷害和殺死大量有益生物菌,破壞土壤良好的團粒結構,造成土壤板結, 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降低了土壤儲水保肥和供應養分的能力,土壤肥力難以恢復,地力下降,對今后農業生產長久的不利影響。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4.2 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
對農業病蟲害防控有一定作用,主要殺死病原微生物,破壞害蟲棲息場所,特別是今年蝸牛發生較重的地塊,焚燒秸稈后蟲源大幅度降低。
4.3 禁燒工作難度大,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農業部門加大對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的推廣力度,多說農民認識提高,加上玉米還田機械技術成熟和農民投人能力提升,實行玉米秸稈直接還田已成為大多數玉米種植戶的自覺行動,玉米秸稈還田面積在逐步擴大。但是每年都有焚燒秸稈的現象發生,屢禁不止,農民焚燒秸稈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養殖業也由過去散養向集中規模化養殖發展,由于運輸成本問題高,玉米秸稈作為很好的飼料在利用比例中有所下降。
二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農村燃料使用結構有所改變,電、氣、煤正在替代秸稈成為農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玉米秸稈作為燃料使用的數量越來越少。
三是 部分農民對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環節把握不夠,造成還田后出現影響播種質量、后茬作物小麥黃化、死苗、減產等情況;
總之,秸稈產量過剩、農業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加大、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農業收入比重降低、大型深耕還田機械不足等是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5 建議及對策
5.1 組織領導、政策宣傳、技術培訓服務方面建議
農業農機技術部門應積極履行職能,利用現代推廣手段,不斷完善玉米秸稈機械粉碎腐熟直接還田技術,使玉米種植戶熟練掌握這一切實可行、操作簡便、養地效果明顯的秸稈處理方式。進一步擴大玉米秸稈還田面積。
5.2 資金政策方面,加大對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投入標準,以及資金支出方式
小麥秸稈還田已成農民共識,關鍵做好麥田防火,特別是極端氣候(干旱、大風)條件下防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關鍵詞: 機械化;秸稈還田;意義;方法;注意事項;對策
提高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不僅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還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系統的產出水平,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推廣秸稈還田、培肥改土,是秸稈利用的主要出路。
1秸稈還田的意義
農作物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主要是以機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壓等機械化作業為主,將農作物秸稈粉碎后直接還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產量,減少環境污染,爭搶農時季節。秸稈中含有的氮、磷、鉀、鎂、鈣、硫等元素是農作物生長必須的主要營養元素,秸稈中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5%左右。因此,秸稈也是豐富的肥料資源。據農業部門測算,小麥單產6 000kg/hm2、水稻單產8 250kg/hm2,全年可產生15t/hm2秸稈,全量還田相當于起到施用有機質450kg/hm2、尿素165kg/hm2、14%的普鈣172.5kg/hm2、60%的紅色鉀肥465kg/hm2的效果,節省成本1 425元/hm2。秸稈還田連續3年,土壤肥力將會提高半個等級,單產可提高5%以上。因此,秸
稈還田對于改良土壤有著積極的作用。
2秸稈還田的方法
選用帶有切碎裝置的機械,在離地面10~15cm處收割,可以將長秸稈切成7~10cm的短秸稈,用70型以上大型機械干旋田,旋耕在10cm以上,既不會纏繞旋耕的刀片,也不會影響機械化插秧、人工插秧。
3秸稈還田的注意事項
3.1秸稈還田時間要適當
秸稈還田的時間,要視當地耕作制度、農時季節、作物吸收養分的要求和秸稈腐解情況及田間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特別是秋季,時間上應盡量提前將剛割的秸稈翻埋入土,以利其腐爛分解,轉化為養分。
3.2秸稈還田時要增施氮肥
秸稈翻埋分解初期往往會發生微生物與農作物爭氮,使農作物黃苗不發。因此,秸稈還田的同時,應施入一定量的氮素化肥,保持秸稈合理的碳氮比,促進秸稈腐爛分解。
3.3秸稈還田后要保持相對濕度
秸稈還田翻埋入土后,適度濕潤且有良好的通氣條件才能腐解。秸稈腐解的最適宜濕度是飽和持水量的60%~80%,若土壤水分不足,應及時灌溉補水,以促進秸稈腐解,釋放養分,供作物吸收。
4秸稈還田的宣傳和引導
實施秸稈還田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有利于深松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從而增加后熟作物產量;還能改善環境,解決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符合建立環保農業的要求,也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因此,應在完善技術、規范操作流程的基礎上,加強宣傳示范力度,穩步推進,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擴大社會影響,使更多的人了解秸稈還田技術,關心和支持秸稈還田。通過對比試驗,用科學的數據,如土壤有機質含量、作物產量、經濟效益對比核算,讓農民看到秸稈還田的好處。通過現場演示、技術培訓、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加大新型機具宣傳推介力度,引導廣大群眾購買新機具、更新老設備。轉變農民思想觀念,糾正長期單純依賴化肥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環保意識,改變落后習慣,逐步建立用地、養地相結合的良性循環機制,讓農民真正認識到機械化秸稈還田帶來的好處,使秸稈還田成為廣大農民的自發行為。
5加大秸稈還田的扶持力度
實施機械秸稈還田時,要求收割機械啟動二次切碎裝置,旋田時往往要耕作2遍才能達到埋茬和耕地的農藝要求,而且作業旋耕犁刀需反轉,負荷加大,機具損耗大,這就需要多耗功率、多耗油,從而增加了農田作業成本;還因為作業效率低,所以機手不愿作業。為提高秸稈還田的積極性,建議政府從鼓勵出發,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一是加大秸稈還田機具的補貼幅度,切實加強新型機具和設備的引進,按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的要求,重點引進技術含量高、適用性強的機具和設備,加快適銷對路秸稈還田機具的推廣應用。二是按秸稈還田的面積將補貼資金通過“一折通”直接補助到農戶。三是對從事秸稈還田作業的機手給予適當補助,機手秸稈還田作業后,經農機部門考核認定,按作業面積發放補貼。
總之,機械化秸稈還田是解決秸稈禁燒工作的一條有效途徑,既解決了大量剩余秸稈的出路,又避免了因秸稈廢棄霉爛和焚燒造成的大氣、河流等環境污染,減少了因秸稈焚燒引起的影響民航、鐵路等交通障礙的弊端。因而秸稈還田是一項需要長期應用的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各級政府應把秸稈還田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把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提高到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高度來抓,為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我縣經濟歷來以農業為本,糧食作物有水稻、三麥、玉米、高梁、山芋和豆類,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蓖麻、薄荷等。20__年,農業生產總值357191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3902元。農村人口69.7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6,農村從業人口數量41.80萬人,農業耕地面積50668.73公頃,占總面積34.52。畜禽養殖以豬、雞、鴨、牛、鵝為主,擁有規模化養殖場732個,總產值13504.6萬元。漁業水域面積420__公頃,水產品年產量76352噸,總產值73591萬元。
2、農業面源污染情況
(1)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使用及排水情況。20__年我縣農藥施用總量為123220公斤,施用農藥耕地面積50489.93公頃。單位耕地面積平均農藥施用量為2.44公斤/公頃,與1990年1.20公斤/公頃相比有了大幅度增加,棉花產區為農藥污染重點地區。
①水稻
20__年全縣水稻面積64.85萬畝,單產492公斤,總產量318861噸。水稻使用化肥品種有碳銨、尿素、過磷酸鈣和復合肥,每畝施用量碳銨50公斤、尿素15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25復合肥50公斤。施用總量碳銨32425噸、尿素9728噸、過磷酸鈣16213噸、復合肥32425噸。其中尿素轉化率為40-50、碳銨30、復合肥30、過磷酸鈣20。可以看出,化肥的轉化率較低,大多以各種形式轉移至水體、土壤和大氣中,造成水體、土壤和大氣的污染。
水稻使用的農藥品種較多,有5的銳特勁、20稻草寧、30克紋虱等,每畝用量從25克-100克不等。
我縣水稻年用水定額316.6噸/畝,年排水量200.1噸/畝,總排水量12976.485萬噸。進水CODMN值以20__年大運河各段面監測結果平均值5.0mg/L計算,出水以20__年水稻田排水監測CODMN值17.0mg/L計算。
②小麥
20__年全縣小麥面積53.9萬畝,單產346公斤,總產量186742噸。小麥使用化肥品種有碳銨、尿素、過磷酸鈣和復合肥,每畝施用量碳銨30公斤、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35公斤、25復合肥50公斤。施用總量碳銨16170噸、尿素16170噸、過磷酸鈣18865噸、復合肥26950噸。
小麥使用的農藥品種有60的彼得靈、20的三唑酮、5.8的麥喜等。
③棉花
20__年全縣棉花面積2.45萬畝,單產55公斤,總產量1346噸。棉花使用化肥品種有碳銨、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每畝施用碳銨25公斤、尿素35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氯化鉀15公斤。施用總量碳銨612.5噸、尿素857.5噸、過磷酸鈣735噸、氯化鉀367.5噸。
棉花使用的農藥品種有5紅太陽大將軍乳油、25的東寶一號、25的快殺靈乳油、三氯殺螨醇等。
棉花灌溉一年一般2-3次,干旱時15天一次。
④油菜
20__年全縣油菜面積14.49萬畝,單產153公斤,總產量22218噸。油菜使用化肥品種有碳銨、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每畝施用量碳銨25公斤、尿素35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25復合肥50公斤、氯化鉀5公斤。施用總量碳銨3622.5噸、尿素5071.5噸、過磷酸鈣5796噸、復合肥7245噸、氯化鉀808.5噸。
油菜使用的農藥品種有14的雙鋤、22的油豐、5的高效大功臣等。
(2)農業廢棄物
我縣農業廢棄物主要以農作物秸稈為主,年共產生秸稈量為66.2274萬噸。其中大小麥秸稈產生量占總量的31.88,水稻占總量的63.45,豆類占2.4。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秸稈還田量為12.02萬噸,占產生量的18.1,用作牲畜飼料量為5.26萬噸,占產生量的7.95,用于工業原料量為0.1萬噸,占產生量的0.15,用作燃料量為30.75萬噸,占產生量的46.4,綜合利用量占總量的72.6。
農作物秸稈污染狀況調查表
指標名稱
計量單位
大小麥
水稻
玉米
豆類
棉花
其它
農作物產量
噸
175944
396434
1501
9992
1578
20472
秸稈產生量
噸
211133
420220
20__
15987
2683
10240
秸稈利用量
其中:秸稈焚燒量
噸
60000
120__0
秸稈還田量
噸
58000
62200
用作牲畜飼料
噸
25000
220__
966
4675
用作工業原料
噸
1000
用于生產沼氣
噸
其它用途
噸
88133
270020
1045
11312
2683
10240
其中用作燃料
噸
67667
214520
1045
11312
2683
10240
廢棄
噸
466
500
由于農村能源結構調整,農民也逐漸使用如:石油液化氣、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使得秸稈的廢棄現象越來越嚴重,有的堆放在公路兩側,妨礙 交通;有的推入河中,導致河水變質;更有不少在露天被焚燒。每年我縣有18萬噸秸稈在露天被焚燒,中部地區為露天焚燒污染重點區域。其焚燒時間主要集中在5-6,10-11月份,焚燒時產生的大量煙塵和有害氣體,不僅使焚燒地區的空氣受到污染,而且時常降低周圍大氣的能見度,導致橫穿中部地區的京滬高速公路上能見度降低,增加了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安全隱患。
(3)、大氣狀況
通過近年來大氣監測的數據來看,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由于全縣農村工業廢氣污染源較少,其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城區的空氣環境質量。我縣大氣污染第一污染物是T,第二污染物是NOX,第三污染物是SO2,三種污染物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T主要來自鍋爐、建筑、農作物焚燒和運輸中的揚塵,NOX、SO2主要來自工業廢氣、燃煤煙氣。酸雨頻率在近五年出現的頻次為0,證明未受到酸性污染。農業污染分析如下:
全縣農業COD排放情況表
類別
排放量(噸)
所占比例()
種植業
1630
38.6
水產養殖業
660
15.6
畜禽養殖業
1929
45.7
總量
4219
100
3、主要對策及措施
(1)在全縣范圍內全面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推廣生物農藥。全面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推行測土施肥和配方施肥,推廣商品有機肥。在土壤肥力方面,應通過抬田治堿工程和耕地保護工程,針對農田地勢低洼,土壤粘重、堿性大的情況,進行灌水洗堿,使用酸性化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為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
(2)發展有機農業,開發有機食品,在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這不僅可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還能提高農產品的經濟價值。
(3)在養殖業污染方面,以縣地力源有機肥廠為基地,擴大規模,利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粉等其它原料相配比,生產商品肥,進行還田,實現種養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