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力學的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太極拳; 生物力學; 身體平衡; 松空圓活
中圖分類號:G85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2-166-002
太極拳技擊的最終目的,就是善保自己,戰勝對方,也就是在使對方失去身體平衡而摔倒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自身的身體平衡。因此,太極拳的每一個技擊動作都是以善保自身平衡為基石的。太極拳的基礎身法,即“松空圓活”,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下面本文將對“松空圓活”與身體平衡之間的關系作生物力學分析。
一、“松、空、圓、活”的基本概念
1.松、空
松是太極拳的基礎身法,太極拳中的“松”,指的是身體的肌肉骨節必須松開,不能僵硬。就是重心下沉,肌肉與骨骼有分離之感,稱之為松。放松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肢體的放松,二是精神的放松。
肢體的放松,就是松開全身的各個主要關節,至少把手指、手腕、肘、肩、頸、頭部、脊柱、肋、腰、胯、膝、踝、腳趾等部位都松開,其目的,就是把身軀、四肢這些人身體的“五根棍子”變成“柔若無骨”的狀態,松透周身上下內外,打開、暢通人體的所有關竅要道,使氣血運行周身通暢,做到從上到下、由里至外同時放松,使內外均勻舒適,沒有一絲一毫的拘謹、緊張,這樣才能做到不偏不倚,重心也可靈活移動。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松腰最為重要。但需要說明的是,松并不等于懈,就像我們用的松緊帶,當拉伸它時,外形上是伸開了,松了,但它內在的力量緊了,當我們把它向回收的時候,從外形上是緊了,但是它里面的內勁已經松了。因此,松不是把自己變成一盤泥,而是松中有緊,松到最后也要有膨力,不能懈,也就是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這里的“緊”是要求在放松關節、拉長韌帶的同時,骨節之間要對準,只有這樣,身形動作才可以靈活地移形換位。
精神的放松,就是調整內心,不慌亂、不緊張、不拘謹、不自我設限,始終保持心氣平和、愉悅自然、內在充實的狀態??傊?,松是太極拳練習體系中最基礎、最根本的內容之一。
太極拳的“空”有兩重含義,一是肢體形態的空,二是思想上(精神)的空?!翱铡保怯伤扇嶂衼淼?,是意識的感覺。肢體形態的空,需要肌肉骨節松開,含胸拔背,沉肩曲肘,松腰落胯,輕靈沉著。外形柔順如水,但內在又蘊有巨大的力量。當被對方擊中時,讓對方感覺好像打在了棉花上一樣,沉陷其中,或者就像擊入水中一樣被水吞沒。這就是太極拳的空。
思想上的“空”,是指思想上沒有一絲雜念,精神放松,進入靜態,把自身融入自然,是一種不思不想的狀態。但這種狀態并不是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的“死靜”,而是能映射萬物,反應靈敏。這種反應也不是反擊,是隨式就勢,輕移重心,使對方的擊打落空,同時將對方的強勁吞沒,從而達到“引進落空”的效果。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思想和肢體形態上的“空”是不能分開的,“空”是在思想引導下經長期的肢體訓練得來的,是經過推手和實戰的反復磨練才能練出來的。
2.圓、活
在太極拳的攻防身法中,“活”指的是靈活,身形靈活多變,是在身體中正、中定的前提下的“活”。“圓”是指手腳、身形的運行軌跡非圓即弧,前一個動作和后一個動作要連貫,沒有斷續處。這種獨特的運行方式具有圓滑、靈活、阻力小的優勢。太極拳中身走螺旋,手腳纏絲,就是每招每式都走螺旋、纏絲勁,每個架式都是圓弧形式的運動,架式要走的圓滑,不能有凸凹處,纏絲、旋轉的速度要均勻,有蓄有發。人體的頭、肩、肘、手、腳、膝、胯及前胸、后背都能單獨旋轉或走弧線。這種運動形式既可節省空間距離,又能省力,身形旋轉時還會產生離心力,非常圓活靈便。太極拳中所說的“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等神奇的效果,就全憑這種圓、弧形式的運動。
“活”是由“松”中得來的,沒有“活”也不會有“圓”,因此,“松”才是根本。
二、人體平衡機制的生物力學原理
根據生物力學原理,人體平衡所必須的條件是作用于人體的合力為零,合力矩為零。在人體運動過程中,人體的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我們可以將人體看成是由多個環節構成的鏈狀結構,人體的形狀、重心以及各個環節的位置可在一定范圍內隨時改變,因此,人體的平衡與物理學中剛體的平衡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不能簡單地用重心的平衡來衡量。
根據人體重心和支撐點的位置關系,可將人體平衡分為:上支撐平衡、下支撐平衡和混合支撐平衡。支撐點在重心上方稱為上支撐平衡,支撐點在重心下方稱為下支撐平衡,人體重心位于上、下兩支撐點之間的平衡稱為混合支撐平衡。人體平衡的穩定性取決于支撐面的大小和重心的高低。支撐面是指支撐點的接觸面和這些支撐點邊緣所圍成的面積。一般來說,支撐面大,穩定度就大,支撐面小,穩定度就小。在支撐面不變的情況下,重心位置越低,穩定度就越大。
人體是復雜的生物力學系統,由于人體支撐面邊緣為軟組織,人體的有效支撐面面積要小于理論上的支撐面面積。另外,當人體有傾倒趨勢時,依靠人體自身的自動調節系統各個環節間的相對運動,反射性的改變身體姿勢,或移動位置,可建立新的支撐面來重新建立平衡。
在維持人體平衡的過程中,人體的內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人體內力是指運動系統各組織器官產生的力,雖然內力不能改變人體整體的運動狀態,但內力可通過對外界環境的主動作用,使人體受到外界環境的反作用,從而影響人體的平衡。
此外,心理因素對人體平衡的影響也很重要,一方面緊張的心理會影響視覺在平衡調節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大腦及其下位中樞對肌肉緊張的調節能力,從而影響人體平衡。
三、“松、空、圓、活”中的人體平衡
1.“松、空、圓、活”首先從心理層面上保障了平衡能力的調節
人體維持平衡的機理非常復雜。目前普遍認為,人體的平衡能力主要依賴于中樞神經系統對來自視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和前庭系統感覺信息的整合和對運動神經系統的控制。三種感覺信息在多級平衡覺神經中樞中進行加工整合,經運動纖維傳出的沖動來調整梭內肌纖維的緊張性,調節骨骼肌的收縮,指揮肌肉、骨骼系統以隨時矯正身體的偏移,達到對人體平衡的穩定。而太極拳運動特別強調意念與動作的協調配合,這樣可以有效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只有精神放松了,人體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靈活性,才能實現虛實的靈活轉換。在太極拳的技擊或走式的習練過程中,首先要求從思想上、精神上去體會和練習,然后再從肢體上去練習,也就是說,思想、精神才是起主導作用的。在基礎身法“松、空、圓、活”中也是如此,“松”是根本,沒有“松”就做不到“空”、“圓”、“活”,要做到“松”,首先要做到精神放松,只有精神放松了,精神不緊張,才有利于經絡與氣血舒暢運行,才能做到肢體的放松。而“精神”也正是影響調節人體平衡的重要心理因素,精神緊張會造成肌肉過度緊張,從而抱死關節,肌肉把周身骨節抱死形成一體,肢體也就會變得僵硬,就和木墩一樣,被人一推一個跟頭。只有從心理上真正放松了,人體才可以靈活地通過增大或減小內力,特別是肌肉的用力大小,從而改變作用于人體的力或力矩來影響人體的穩定性。
2.“松、空、圓、活”的肢體走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體的平衡度
太極拳手法在運用中強調圓活,實際上是通過空間力的變化來維持空間力系平衡的過程,達到在攻防變化中保持自身平衡穩定的目的。在此過程中,人體重心的調節能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體由206快骨骼組成,都靠關節連接起來負擔重量和進行活動,人體每個微小的部位都有各自的重心,全部環節所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就是人體的總重心。但人體重心的位置是可變的,可在一定范圍內移動,甚至人體的重心可移出體外,但重心移動的方向總是與環節移動方向一致,并且重心移動的幅度取決于環節移動的幅度。而“松、空、圓、活”的肢體走式要求身體各個部位非圓即弧,這種運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人體的支撐面和支撐點邊緣所圍成的面積,增大了重心可移動的范圍,從而增強了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程度。
“松”可以很靈活地通過各個環節的相對運動,使人體質量再次分布,從而改變重心的位置。在肢體走式上首先要求松開關節,把幾個大關節先松開(如肩關節和胯關節),但骨節要對準,以便更好地帶動其他小關節活動,這樣人體的重心才能在運動的過程中靈活轉換。人體的脊骨,特別是胸椎和腰椎的松開與貫穿尤為重要,腰脊命門穴為全身重心所在,是調節全身動作的關鍵,時刻注意命門穴的松沉,微微旋轉腰脊來帶動軀干和四肢的活動,胸背部的關節要節節往下松沉,重心下降,身體的穩定性可大大增強。這樣重心既可以隨形而變,隨勢而流,身體重心的轉換又能不偏不倚,靈活不僵,使人體在攻防中的平衡性與穩定性達到協調一致。
綜上所述,太極拳中“松空圓活“的基本身法不管是在心理上,還是在肢體走式上,都是以增強人體的平衡能力為基本原則的。太極拳的“松空圓活“必須到推手中去訓練和體驗,到實戰中去磨練,要長時間的練習推手,反復訓練,參加實戰,才能夠體會到它在調節人體協調性、靈活性、平衡性與穩定性中的神奇效果。
秦皇島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批號:201101A040 201101A026
參考文獻:
[1]陸愛云.《運動生物力學》,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6
[2]王曉燕,楊建營.太極拳的現代化分化發展,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49-55
[3]高麗.武術太極拳自選競賽套路高難度323B_3動作的生物力學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4):122-127.
[4]蔡開明.現代核心訓練理念審視下傳統太極拳技術原理及應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8):140-144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實驗動物學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專業的學生基礎課程設置跨度大,而且學了很多工程專業的基礎課,不同于醫學和生物專業的學生有醫學背景和生物基礎,他們不能夠很快掌握很多實驗動物的基本概念和詞匯,因此給教學帶來很多困難。
(2)應用傳統的實驗動物學的教材要講58個學時的課,還有32學時的實驗課,而本專業的學生,實驗動物學課程設置只有32個學時,而且目前還沒有設置實驗課教學,因此課程的講授內容需要做很大的調整和縮減,才能適應本專業的學生的教學要求。
(3)本專業的學生對實驗動物學的興趣不大,上課的時候,同學由于初次接觸醫學和生物類的課程,所以很多對這些不熟悉,也沒什么興趣。課堂效果不好,學生互動較少,因此這是教學中重要的教改內容。
(4)作為新開課程,教師授課時教學經驗不足,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照本宣科地去講課,不結合實際科研工作和應用去講,講課的幻燈做的也欠圖文并茂,給教學帶來很多問題。
(5)實驗動物學是一門傳統的基礎研究課程,是一門以操作技術為主的學科,實驗教學應是整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的教學體系中沒有設置實驗課程,是我們教學改革的主要環節。
2實驗動物教學改革的內容
鑒于本專業的交叉學科特點,我們采用如下方法進行教改實踐:
(1)對本學科專業的26名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經統計發現76%的學生對本課程興趣不濃厚,58%的學生講到授課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83%的學生對實驗動物學中的疾病動物模型和動物實驗設計方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66%的同學希望以后開設實驗動物學的實驗課,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
(2)采取責任教授引導,主講教師討論的方法,對實驗動物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規劃,減少了很多與生物醫學工程關系不大的授課內容,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
(3)課堂講授時,通過生動的幻燈和教學錄像代替死板的文字,用實際的研究經驗去代替書本的照本宣科,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改革效果。
(4)在教學同時,讓學生走進實驗動物房,進行參觀和實際動手操作訓練,而且開展了本科生導師制,讓學生跟著老師去掌握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
(5)我們開展了學生展示,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設計動物實驗,把常見的一些疑難雜癥帶到課堂,學生對腫瘤、癌癥等熱點問題有很大的興趣,親自設計實驗,課堂互動很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6)在教材的選取上,以前的教材文字太多,圖片太少,不太適合學生使用。因此,需要選用圖片多的教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適合交叉學科的學生使用。
(7)加強了教師隊伍的技能培訓,主講教師均參加了中國實驗動物學會舉辦的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培訓合格均獲得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上崗證書。通過培訓,聽到了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們栩栩如生的實驗動物教學,受益匪淺,并且把這些學到東西傳授給學生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8)開展了學生實地參觀北京大學醫學部實驗動物中心,還有我們學院的實驗動物房,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實驗動物,親自抓鼠、注射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3結語
關 鍵 詞:體育法;體育法學概念;國際體育法;國家體育法;固有體育法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2-0001-04
近年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體育法學(sports law)的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什么是體育法學”成為爭論的熱點之一。體育法學概念是體育法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決定著體育法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因此,深入探討體育法學概念,準確地把握其內涵和外延對于豐富體育法學學科的理論體系十分必要。
1 國內外關于體育法學概念的幾種觀點
目前,國際體育法學界在體育法學概念和體育法學能否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問題上主要有3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主張不存在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Grayson,Edward[1]認為,“不存在法學意義上的體育法。簡單地說,它沒有法律基礎,普通法和平衡法的概念中沒有專門與體育有關的概念。應用于體育中的各種法律與應用于其他任何社會領域的法律沒有什么不同?!边@種觀點認為,在法學體系中沒有專門的體育法,法律對待體育與對待其他任何領域一樣,一旦觸及到法律,法律就會行使其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體育法是使用不準確的概念,它實際上是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各種不同的法律在體育中的應用,是體育與法(sports and law)的結合,而不是獨立的體育法(sports law),因此也就不存在體育法學學科。
第二種觀點認為體育法已經存在,體育法學學科正在形成過程之中。根據Burlette Carter 的觀點,“體育法學正處在令人鼓舞的挑戰性和變化性的過程之中,這個過程伴隨著不斷增多的法學學派關注體育問題和不斷增加的參與者、組織機構以及社團體育法規。這些發展會更好地構建正在出現的這個研究領域。體育法學將會逐漸由‘沒有講義的課程’成為被廣泛認可的獨立的重要法學領域”[2]。這種觀點與完全否定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存在的第一種觀點不同,認為體育法律法規已經存在,體育法學學科正在形成之中。隨著法學對體育的關注、參與研究的學者不斷增多,體育法學將會快速發展并成為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第三種觀點認為體育法學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Simone Gardiner[3]認為:“體育法學是一個綜合的各種法律相互關聯的法學學科,它涉及到諸如合同、稅收、雇傭、競爭和刑事等法律領域,專門的法規和判決案例已經得到發展并將繼續。作為一個有很多專門人員參與的學術研究領域,現在正是接納這個新的法學領域即體育法學的時候?!盡atthew等[4]認為:“不管用什么術語,‘體育法學’在法學的學術領域中具有一席地位,它挑戰法律問題,涉及多門學科,關聯諸多社會要素,并引起學者們的極大興趣?!盡ark James[5]認為:體育法學“是體育與法的相互作用,它用法、法律原理和法律程序來解決體育的爭端,并在體育的治理、參與和消費方面發揮作用。”上述觀點表述了構成體育法學的主要內容,指出了體育法學學科的綜合性和獨特性,強調體育法學已經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獨立學科。
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注重法院判決的體育案例和一般法律在體育中的應用,這是造成一些學者否認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存在的原因。然而,以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十分重視體育法律、法規的成文法制定,因此對于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的存在不存在質疑。
濱野吉生[6]認為,體育法學是“對體育法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術領域,是以體育科學與法學、特別是教育法學為中心,多學科交叉的一門學問。”他主張體育法與憲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法律在體育中的應用及解釋構成了體育法學的重要內容。但這些法律不能代替體育法,體育法有其獨特的法律體系。
千葉正士[7]把體育法學定義為“關于體育法即與體育相關法律的學問?!彼J為,體育法學不僅是關于日本《體育振興法》等專門體育法的研究,也是對所有與體育有關的法律進行研究的學問。
姜仁屏、劉菊昌[8]認為:“體育法學是以體育法及其體育實踐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p>
于善旭[9]認為:“體育法學是研究體育法律規范和體育法律現象以及它們發展規律和運行機制的法律科學?!?/p>
董小龍、郭春玲[10]認為:“體育法學是研究體育法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學學科。它屬于法學范疇,與法學的其他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同時又與體育人文社會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它屬于法學與體育學的交叉學科,因為它以體育法律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p>
綜上所述,大多數學者認為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已經存在,但究竟如何準確把握體育法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仍然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理論難題。
2 體育法學概念的內涵
體育法學的定義是揭示體育法學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根據邏輯學中“種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的定義,為了準確把握體育法學概念的本質屬性需要從屬概念和種差兩個方面加以探討。
首先,從屬概念的角度來看,上述觀點的表述中有“一門學問”、“學術領域”、“新興學科”、“綜合體”、“交叉學科”、“法律科學”、“法學學科”等。我們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問”、“學科”、“科學”這3個概念,并了解其基本含義。簡而言之,學問是指系統的知識;學科是指知識體系的分類,不同的知識體系構成不同的學科;科學是指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從這3個概念的基本含義來看,其相同點是均有知識體系的含義,其不同點有以下兩點:第一,學科含有知識體系分類的含義,尤其當今國內外學界對學科內涵的理解更為豐富,它不僅僅停留在知識體系分類上,還含有科研隊伍、學術成果、條件保障、運行機制等要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科建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由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可以形成一門學問,但不一定能夠形成這門學問的學科。換句話說,當一門學問發展到一定階段,滿足了學科的要求時才能形成學科。正因為如此,至今還有些西方國家的學者認為,體育法學仍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尚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然而,從目前國內外體育法學的發展實際狀況來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獨立的體育法學學科;俄羅斯、印度、巴西、希臘等發展中國家的體育法學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我國的體育法學經過20多年的建設,現在已經初步形成了獨立的學科。第二,科學本身就是知識體系,而且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體育法學屬于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范疇,較少涉及自然科學。
另外,上述觀點中的“學術領域”、“新興學科”、“綜合體”、“交叉學科”是對學科特性表述,其中體育法學是交叉學科的觀點已經被體育法學界普遍認可。然而,將體育法學的屬概念定位于“法律科學”或“法學學科”的觀點有待商榷。第一,體育法學的母學科是法學,將其歸屬到法學學科或法律學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按照這個道理,那么體育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史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等諸多學科都要回歸到其母學科,作為一級學科的體育學就會面臨解體的局面,不利于體育學科的發展。第二,這種將體育法學歸屬到法學學科本身也有理論缺陷。因為既然已經認可體育法學是交叉學科,那么,我們認為它既可以歸屬到法學也可以歸屬到體育學,這并不矛盾。例如,體育社會學既可以歸屬到社會學科,也可以歸屬到體育學科;體育產業既可以歸屬到經濟學科,也可以歸屬到體育學科等。如果我們從定義上一定要明確歸屬到某個學科,不僅理論依據不夠充分,還會在實踐上不利于體育學科的發展。鑒于以上分析,從國內外體育法學發展的視角出發,我們認為體育法學的屬概念使用“學問”一詞比較妥當。
其次,從種差的角度來看,上述觀點中有“體育法”、“體育法律規范”、“體育實踐”、“體育法律現象”、“發展規律”、“運行機制”等。種差反映概念的本質屬性,準確地界定體育法學概念的種差才能準確地把握體育法學的本質屬性。第一,在以上的表述中“體育法”與“體育法律規范”有相近的含義,因為體育法律就是由反映法律關系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的?!绑w育實踐”與“體育法律現象”的含義相近,因為體育法律現象一般是指體育實踐中的法律現象。在這兩對近似的表述中我們選取“體育法”和“體育法律現象”。因為體育法比體育法律規范能更全面地涵蓋體育法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另外,從體育法學的角度來看,體育實踐的外延太寬泛,而體育法律現象比體育實踐更明確,更具有針對性。第二,人們在對一門學問進行定義的時候經常用到“發展規律”一詞,但究竟“發展規律”是什么卻不太清楚,好像是一個終極追求的目標??紤]到上述體育法學定義中已經含有“研究”一詞,其本身就有探求事物性質和規律的含義,可以替代比較宏觀,空洞的“發展規律”。第三,關于“運行機制”,體育法和應用于體育法律現象中的法律既有實體法也有程序法,程序法在很大程度上明確了實體法的運行機制;同時體育實踐中的運行機制,如職業體育俱樂部的運行機制、體育社團的運行機制等,凡是涉及到法律關系的均可包含在“體育法律現象”之中。因此,“運行機制”作為體育法學的種差可以忽略。第四,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體育法學的種差里應當加上“應用于體育的法”這一表述。因為,無論是普通法系的國家還是大陸法系的國家,一般法律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構成了體育法學的重要內容。鑒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體育法學概念的種差選擇“體育法”、“應用于體育中的法”和“體育法律現象”比較妥當。在明確體育法學屬概念和種差的基礎上,我們如下定義體育法學概念:體育法學是研究體育法和應用于體育的法及其體育法律現象的一門學問。
3 體育法學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11]。體育法學概念的定義反映了其內涵,同時也就確定了其外延。體育法學概念的外延是“體育法”、“應用于體育的法”和“體育法律現象”。
1)體育法。
這里的體育法(sports law)是指直接以體育為內容的法律,主要包括國際體育法、國家體育法和固有體育法。國際體育法是指由國際組織和國際體育組織制定的體育法律、法規。例如,聯合國大會制定的《反對體育領域種族隔離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體育運動國際》、國際奧委會制定的《奧林匹克》、《反興奮劑公約》,以及國際各單項體育協會制定的章程等等。國際體育法是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或國際體育組織之間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的法律規范。國家體育法是指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體育法律、法規。例如,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日本的《體育基本法》,美國的《業余體育法》,法國的《體育振興法》等等。國家體育法只能以本國的體育法律關系作為調整對象,規范本國的體育行為,在法律制定國內發生法律效力。固有體育法是指體育本身內在的、調整體育行為的法律。固有體育法不是由國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的法,但作為“活法”(living law)卻在體育的實踐中發揮著實際的規范體育法律關系和體育行為的作用,它是體育本身賴以存在的法,主要包含體育規則、體育社團的規章和體育理念。
2)應用于體育的法。
應用于體育中的法(sports and law)是指應用到體育中解決法律問題的一般法律。這部分法律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成文法,是指明文頒布的一般性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教育法、國家賠償法、反壟斷法、知識產權法、專利法等等。當這些法律與體育發生關系時,關于這些已經頒布的成文法的解釋、探討和應用則構成了體育法學的重要內容。另一種是不成文法,是指沒有明文規定的法律,主要包括習慣法、判例法和條理法等。這些法律在體育實踐中發揮著實際作用,是構成體育法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3)體育法律現象。
體育法律現象是指由體育實踐中的各種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可感知的法律問題。體育法律現象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和可變性。廣泛性是指體育的各個領域和體育的相關領域都存在法律問題;多樣性是指體育實踐中的法律現象涉及諸多領域,其問題的性質和內容多種多樣;可變性是指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和體育等領域的不斷發展會產生出各種新的體育法律現象。體育法律現象的廣泛性,多樣性和可變性為體育法學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已經出現的法律問題,發現新的體育法律問題,解決體育實踐中的法律問題。
4 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
如上所述,我們把體育法學的屬概念界定為是“一門學問”,而研究方法是構成“一門學問”的必要條件。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相同的對象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如用生理學的方法和生物力學的方法研究運動中的人,就會形成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力學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同樣,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對象也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如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運動員和普通人,就會產生運動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由于體育法學是法學與體育學的交叉學科,涉及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需要多種研究方法來完成其研究任務。在這些研究方法中既有其本身獨有的法學研究方法,也有人文社會科學通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法律解釋方法。
法律解釋法又分為文理解釋法和論理解釋法兩種,前者是重視對法律條文詞義的解釋方法,后者是重視對法律條文立法目的、條理的解釋方法。通過法律解釋,在法律尚未修訂的情況下可以擴大或縮小法的適用范圍。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各種法律,尤其是通過對國家體育法的解釋,使其更好地適用于體育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為解決體育中的法律問題提供法律依據。
2))法社會學方法。
法社會學方法是以社會生活中實際發揮作用的軟法為研究對象的法社會學理論為依據的研究方法。法社會學是已經為法學界普遍認可的成熟的法學理論,以此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為研究國際體育法、固有體育法等問題提供了方法學依據。
3)法哲學方法。
法哲學方法是從哲學的視角對法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的法學方法。法哲學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為研究體育法的本質問題、體育法的價值問題、體育權利、義務等問題提供了方法學依據。
4)比較法學研究方法。
比較法學研究方法是通過對國內外法律、不同地區之間法律以及各種不同案例等進行比較的一種研究方法。比較法學研究方法已經成為法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以此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可以通過中外體育法律制度、體育法律問題的比較分析,借鑒先進經驗,汲取失敗教訓,豐富體育法學的理論。
5)判例分析方法。
判例分析是通過對已經判罰的案例進行分析,把握其判罰的法律依據和判罰理念,為研究同類法律現象提供法律依據,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形成新的法律規范的方法。將判例分析法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對典型體育判罰案例的分析,研究其判罰依據和理念,形成新的體育法規和體育法理。
參考文獻:
[1] Grayson,Edward. Sport and the law[M]. London:Butter Worths,1999:p.xxxvii.
[2] Matthew J Mitten. Sport law in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Wolters Kluwer,2011:16-17.
[3] Simon Gardiner. Sports law[M]. London: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1:100.
[4] Matthew J Mitten,Hayden Opie. Sports law: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and national law and global dispute Resolution[J]. Tulane Law Review,2010,85(269):272.
[5] Mark James. Sports law[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3:21.
[6] 濱野吉生. 體育、競技運動法學概論[M]. 東京:前野書店,1988::25.
[7] 千葉正士. 體育法學序說[M]. 東京:信山社,2001:13.
[8] 姜仁屏,劉菊昌. 體育法學[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
[9] 于善旭. 體育法學[J]. 體育文史,1997(1):58-59.
一、 將礦山特色引入課堂
在課堂教學上,安全人機工程學這門課程課時量較少,要利用好每一堂課的時間來將考試和實踐應用的內容教授給學生。在授課內容上大體分為六個方面。一是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教師應該在實地考察前先將安全人機工程學的基本概念,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等基本理論傳授給學生,帶領學生探究人機結合面和人機系統等多個專業術語的含義。二是在人體參數的研究上,安全人機工程學這門課程,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研究人體形態尺寸和功能尺寸,人體的視覺特征和體型指數,人體的生物力學指數和生物學,運用準則來測量人體數據等。三是研究人機之間的功能分配和人機之間的功能匹配,在礦山工作中人的工作和機器的工作,還有人與機器之間的特性比較。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探究人機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和研究提高人機系統可靠性的途徑。四是設計相關的人機安全系統,根據相關的礦井工作配置來設計人機安全系統,規劃井下井上顯示器和控制器的類型,確立人機安全系統的設計原則,設計方向。五是研究人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在礦井工作的時候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同樣影響在礦山工作的安全性,研究人體常見的疲勞種類和改善解決疲勞的方式。六是在實踐中滿足礦山安全人機工程學的設計要求,增加機器操作者的健康防護措施和消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完善井下工作人員的防護裝置的設計原則等。在課堂講解中要將礦山的特色,將所從事行業特色融入課堂之中去,對相應的知識點以相關的實例進行講解。對于礦山的工作場地分析則是用煤礦井場地進行分析,因為煤礦井的作業環境與一般的地面廠房有很大的差異,相對于地面而講地下井昏暗潮濕,溫度高噪聲大,影響地下礦井的工作因素多,在教授課程項目時,應選取這種有代表性的工作環境進行講解。
二、 引入重視礦山特色的經典案例
安全人機工程學是一門以培養實踐人才為基準的應用型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要多以實際案例來進行教學,通過經典案例的教學講解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方式,讓學生通過在解決案例的過程中不斷錘煉自己學到的知識點。讓案例教學法充分融入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去,培養學生們積極參加解決各種案例,將知識教授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鍛煉出新時代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案例教學法的種類較多,安全人機工程課程可以使用自由討論式,主題探討式,小組解決式和教師案例講解式,每種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培養側重。在案例的選取上要選取和知識點相復合,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例如在講解機器的可靠性選擇時,選取經典的四川肖家灣煤礦井爆炸案例,介紹并分析事故的原因,也可以讓學生們自主學習找出事故的發射原因,并在課堂中分組討論預防和解決同類事故的方式。在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把控,既可以將其作為基礎知識的講解點也可以作為基礎知識的運用范疇,對于專業內重要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先進行理論的講解,對重要知識點的設計原理和要求部分進行反復講解,在對一個完整人機安全系統進行分析評價,在運用當堂的知識來分析該系統中那些部分符合安全學設計,那些符合安全學設計,并分小組討論來改進相關人機安全系統方案。
三、 突出實踐的礦山特色教學方法
在安全人機工程學的教授中有很多的理論知識點,對于許多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說,單純的理論知識點有些陌生,僅僅依靠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學習的效果不夠明顯,案例的教學也無法彌補沒有實際教學的弊端。在安全人機工程學中必須要進行充足的實踐教學,主要有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在實驗教學方面主要緊密圍繞課程所學內容,目標和教學對象,增設與礦山相關的實驗??梢栽趯嶒炇抑心M煤礦井下的實際工作環境,在實驗室所設置的環境中進行溫度濕度照明和濕度等的測定。在課程設計方面在內容上要與進行實踐的礦山特征要吻合,積極地引導學生在礦山企業中的生產系統中選取相關的課題來進行探究,如對實際煤礦井下溫度濕度,風速照明和噪聲瓦斯等作業環境要素進行測量判斷,讓學生分組進行測量分析,對礦山企業的作業環境進行分析和評價,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善和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 針刀;閉合性手術;開放性手術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1(c)-0161-05
A simple comment on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ZHANG Tianmin DU Yanjun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steology and Traumat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d operation and open operation, introduces closed surgical instruments, action principle,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closed oper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s for the theory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acupotomology theory,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is using needle-knife instruments to cut or separate the soft tissue around the joint, to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The indications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have developed from orthopedic diseases to many clinical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of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pediatrics, dermatology,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pace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will be very broad, which has owned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clinical sub-discipline of acupotomology.
[Key words]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Open operation
西醫手術在治療疾病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西醫專家們也在研究如何減少開放性手術的并發癥及后遺癥,但傳統手術具有切口較大、創傷大、需要切除部分人體組織器官、術后需要縫合傷口等缺點。找到一種以不切除人體組織器官的外科手術是醫學的進步,針刀閉合性手術就是這樣一種外科手術,其以針刀醫學理論和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為理論基礎,在非直視條件下進行手術,切口小,創傷小,不切除人體的任何解剖結構,術后無需縫合。本文通過了解針刀閉合性手術的基本概念和針刀操作過程,闡述針刀閉合性手術的特點與優勢,規范針刀臨床技術操作,保障針刀操作安全性,提高針刀療效,促進針刀技術操作的標準化、規范化進展。
1 閉合性手術的基本概念
1.1 定義
針刀閉合性手術是在針刀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應用針刀器械對骨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切割、分離、減壓,以解除患者痛苦、達到治療目的的外科手術方法[1]。
1.2 特點
]合性手術的特點有二:一是切口小,不切除人體任何組織器官,不需要縫合;二是非直視手術。首先,切口小是指針刀刀刃在1~3 mm,所以針刀刺入皮膚及各層次解剖結構,到達病變部位完成刀法操作后,拔出針刀所留下的創口很小,不需要縫合,針刀口可自行愈合。其次,針刀閉合性手術不切除任何人體組織器官,這與西醫手術的性質截然不同,針刀手術是通過切開病變部位的粘連、瘢痕,調節人體生物力學平衡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最后,非直視手術是指針刀閉合性手術相對于西醫開放性手術而言,由于針刀切口很小,針刀在人體內的操作過程不是在肉眼直視下進行,而是在非直視的條件下操作。非直視手術的基礎是針刀醫學理論和弓弦力學解剖系統。
2 閉合性手術與開放性手術之間的關系
西醫手術是指在西醫學理論指導下,應用各種器械和儀器,在直視條件下,對機體組織或器官進行切除、修補、重建或移植的方法。它需要切開人體正常的組織后到達病變部位,由于切口大,所以手術操作完成以后需要縫合才能閉合切口,故又稱為開放性手術、直視手術等。隨著新技術的運用,微小切口技術、腔鏡手術等也成為西醫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稱為微創手術。雖然微創手術的切口變小了,但是它的目的和開放性手術是一樣的。閉合性手術是在針刀醫學理論指導下,應用針刀對骨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切割、分離、減壓,達到治療目的的外科技術[2]。開放性手術和閉合性手術既有聯系又有分別,以下從兩個方面闡述它們的關系:
2.1 聯系
開放性手術和閉合性手術都是以診療疾病為目的,以解剖為基礎,進行嚴格的術前消毒、麻醉,以金屬器械對人體進行干預,都需要通過切開或者刺入人體組織,達到治療的目的。
2.2 區別
針刀閉合性手術與傳統西醫開放性手術在指導思想、理論基礎、操作部位、方法、切口、后遺癥及并發癥等方面均存在著本質的分別。
2.2.1 指導思想不同 開放性手術的指導思想是機械唯物主義,哪里有病變,就將哪里打開,將病變組織完全切除,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是這種思想忽視了人體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復潛能,也沒有認識到病變組織的出F是人體自我代償的自我修復的結果,是不能一味切除的。而針刀閉合性手術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重視人體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復潛能,粘連瘢痕組織是人體對異常應力代償的結果,治療疾病不需要切除,只需要切開、分離一部分粘連瘢痕組織,達到調解異常應力、恢復人體力學平衡的目的。
2.2.2 理論基礎不同 開放性手術有其自身一整套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如麻醉技術、止血技術、復蘇技術、無菌技術和比較完整的生理學、解剖學基礎理論。這些技術和基礎理論是適應于開放性手術的,而閉合性手術以這些理論和技術作為基礎則是不能實現的。
2.2.3 操作部位不同 西醫開放性手術重視局部,哪里有病變就針對那里進行治療,也就是臨床上常用的壓痛點治療方法。而針刀醫學研究認為疾病是人體弓弦力學系統力平衡失調所導致的軟組織粘連瘢痕所致,而且這些粘連瘢痕攣縮不是一個點的問題,而是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體的立體網絡狀病理構架,應用針刀對關鍵節點的粘連瘢痕進行松解,從而恢復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
2.2.4 操作方法不同 西醫開放性手術強調切開,對病變組織完全切除。如椎間盤突出癥,就將突出的椎間盤摘除。而針刀閉合性手術根據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和網眼理論認為突出的椎間盤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原因,而不是結果,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治愈,但是不能被摘除。應用針刀松解腰段軟組織的粘連瘢痕,恢復腰段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即可治愈該病。
2.2.5 對人體的創傷大小、并發癥和后遺癥不同 雖然兩者都是應用金屬器械對人體進行創傷性治療,都是治療疾病的手段,但兩者造成的人體創傷大小是完全不同的。西醫開放性手術是以切開方式進入人體,是長線切口,而且需要切除病變組織,造成術后瘢痕、再粘連等一系列并發癥,而針刀以刺入方式進入人體,針刀刃寬度只有1 mm,而且不需要切除病變組織,不遺留手術瘢痕,不會引起手術切口再粘連等并發癥。
3 閉合性手術的器械――針刀
3.1 針刀的形態結構
針刀由針刀柄、針刀體、針刀刃3部分組成。根據針刀體的直徑不同分為Ⅰ型針刀、Ⅱ型針刀和Ⅲ型針刀。根據針刀體的形狀不同分為直形針刀(圖1)和弧形針刀(圖2)。Ⅰ型直形針刀主要用于軟組織行經路線(如肌腹部)粘連、瘢痕和攣縮的松解,Ⅰ型弧形針刀主要用于軟組織起止點的松解;Ⅱ型直型針刀及Ⅱ型弧型針刀主要用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強直、腦癱等疑難疾病的針刀松解;Ⅲ型直型針刀及Ⅲ型弧型針刀主要用于股骨頭壞死的針刀松解。
3.2 針刀的作用原理
3.2.1 針刀機械原理 針刀作為一種金屬刀具,本身具備了刀的功能。針刀刀刃具有切、割、削和分離作用,而針刀體前部參與了針刀分離的功能。
3.2.2 針刀治療原理 針刀醫學研究發現,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及骨質增生是由于人體弓弦力學系統的力平衡失調引起的,人體失代償后產生粘連、瘢痕、攣縮和堵塞,形成立體網絡狀的病理構架。針刀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在非直視條件下進行閉合性松解術,應用針刀的切、割、削和分離功能,切開軟組織的瘢痕、分離粘連與攣縮、疏通堵塞,從而破壞疾病的病理構架,恢復軟組織和骨關節的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
4 閉合性手術的理論基礎
4.1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是以骨骼為弓,以連接骨骼的關節囊、韌帶、肌肉、筋膜為弦,完成人體運動功能的力學解剖系統。它由5個部分組成,即單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四肢弓弦力學解剖系統、脊柱弓弦力學解剖系統、脊-肢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及內臟弓弦力學解剖系統[3]。針刀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力平衡失調是導致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及骨質增生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其力平衡失調后,就會在弓弦結合部及弦的應力集中部位產生粘連、瘢痕和攣縮,形成立體網絡狀的病理構架,在解剖層面確定了病變部位,為針刀手術提供了準確的定位,即針刀的施術部位明確了。針刀閉合性手術不需要長形切口,是在非直視下松解粘連、瘢痕和攣縮,破壞疾病的病理構架,所以,掌握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結構是完成針刀閉合性手術的基礎,也是針刀閉合性手術安全和有效的根本保證。
4.2 人體表面解剖
人體表面解剖是指人體表面的各種體表標志以及體表投影。體表標志主要包括人體的骨性標志、肌性標志及皮膚標志,體表投影主要包括人體重要的神經、血管及臟器在人體表面的投影[4]。針刀閉合性手術是非直視手術,在針刀手術過程中,術者無法看到針刀在體內的操作步驟。所以,掌握了人體表面解剖對于針刀手術入路、針刀在體內的操作以及避開人體重要神經、血管及臟器均具有重要的作用[5]。
4.3 應用解剖
應用解剖是指人體因肢體畸形或處于某種強迫狀態下的非標準的解剖結構。當疾病造成患者的肢體畸形或處于某種強迫時,他們內部的解剖結構和體表定位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此時,標準下的體表定位則無法指導完成針刀閉合性手術。所以,掌握應用解剖就能有效避開在病理條件下重要的神經、血管及臟器,對保證在非標準下完成針刀閉合性手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5 閉合性手術基本操作的特點和要求
5.1 操作特點
針刀閉合性手術是在熟練掌握人體解剖結構的基礎上,在非直視條件下進行的閉合性軟組織松解術。避開人體重要的神經、血管組織,切開瘢痕、分離粘連與攣縮、疏通堵塞,破壞疾病的病理構架,恢復軟組織和骨關節的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
5.2 操作要求
針刀松解是閉合性手術,針刀多在組織的深部切割松解,有時甚至要深入關節腔、椎管進行操作,對病變部位局部內環境的破壞或影響比針灸針要大,所以對針刀操作的無菌要求比對針刺操作的要求要嚴格,一旦手術部位感染,會造成深部膿腫、關節腔膿腫等。因此,在施術過程中,必須符合外科手術的無菌要求。在關節腔內、椎管內治療時,須符合骨科手術的無菌要求[7]。
針刀操作必在麻醉基礎上進行操作。絕大部分針刀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大關節疾病的針刀松解需要在神經阻滯或者全麻下進行。
6 針刀手術入路
6.1 四步進針刀規程
四步進針刀規程包括以下四個步驟: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刺入。
6.1.1 定點 在確定病變部位和精確掌握該處的解剖結構后,在進針刀部位用記號筆做標記,局部碘酒消毒后再用酒精脫碘,然后覆蓋無菌洞巾。
6.1.2 定向 使刀口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腱走向平行,將刀口壓在進針刀點上。
6.1.3 加壓分離 在完成第二步后,右手拇、示指捏住針刀柄,其余3指托住針刀體,稍加壓力不使刺破皮膚,使進針刀部位形成一個長形凹陷,刀口線和重要血管、神經以及肌腱走向平行,淺表細小的神經和血管就會被分離在刀刃兩側。
6.1.4 刺入 當繼續加壓,感到一種堅硬感時,說明刀口下皮膚已被推擠到接近骨質,再稍加壓即刺入皮膚。此時進針刀點處凹陷基本消失,淺表細小的神經和血管即可避開刀刃的切割,完成進針刀過程。
6.2 針刀手術入路
6.2.1 按骨性標志的手術入路(包括以骨突為標志的手術入路、以橫突為標志的手術入路) 骨性標志用手在人體體表可以精確觸知或者用針刀在體內精確觸知,如喙突、橈骨莖突、關節突、橫突、肋骨等。這些骨性標志,除了具有定位意義外,也是進針刀的重要參考。以骨性標志為依據,進針刀方法的原則是針刀刃不離骨面以保證安全操作。
6.2.2 以腱性標志為依據的手術入路 此種手術入路用于松解淺表的韌帶及筋膜,以直接減低其張力來達到治療目的。進針刀時根據治療目的,按照解剖部位,確定筋膜或韌帶的位置。進針刀時,刺入皮膚直達筋膜或韌帶表面,此時手下有堅韌的阻力感,然后按照治療目的進行針刀刀法操作。
6.2.3 以條索、硬節為依據的手術入路 此種手術入路用于局部的條索、硬結和壓痛點,通過直接對局部粘連瘢痕攣縮等高應力點進行松解,釋放局部異常應力達到治療的目的。進針刀時以局部條索、硬結和壓痛點為標志,嚴格按照四步進針刀規程,將針刀刺入局部條索硬結及壓痛點處,然后按照相應治療目的進行針刀刀法操作。
以上敘述了三種基本的手術入路,涵蓋了絕大多數疾病的針刀治療的手術入路。當然,隨著針刀技術的發展,將來還會有更多的針刀手術入路。
7 針刀刀法
針刀刀法是指針刀手術操作過程中,針刀的針刀刃和針刀體作用于病灶組織,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采用不同的刀法進行治療。因此,它是針刀基本操作技術的核心部分,也是保證安全和取得療效的根本手段。常用的操作方法有:
7.1 縱行疏通法
針刀刀口線與重要神經血管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針刀體以皮膚為圓心,刀刃端在體內做縱向的弧形運動,主要以刀刃及接近刀鋒的部分刀體為作用部位,其運動距離以厘米為單位,范圍根據病情而定,一般為1~2 cm,主要用于肌肉粘連瘢痕的針刀松解。
7.2 橫行剝離法
橫行剝離法是在縱行疏通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針刀刀口線與重要神經血管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針刀體以皮膚為圓心,刀刃端在體內做橫向的弧形運動。橫行剝離使粘連、瘢痕等組織在縱向松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其松解度,其運動距離以厘米為單位,范圍一般為1~2 cm。
縱行疏通法與橫行剝離法是針刀手術操作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刀法。臨床上常將縱行疏通法與橫行剝離法相結合使用,簡稱縱疏橫剝法,縱疏橫剝1次為1刀。
7.3 提插切割法
刀口線與重要神經血管肌腱行進方向一致,刀刃到達病變部位后,切割第1刀,然后退針刀至病變組織外,再向下切第2刀,一般提插3~5刀為宜。適用于筋膜、韌帶、關節囊病變的針刀松解。
7.4 骨面鏟剝法
針刀到達骨面,刀刃沿骨面或者骨嵴切開與分離骨面軟組織的方法稱為鏟剝法,鏟剝法適用于軟組織起止點病變的針刀松解,如肩周炎喙突點、肱骨外上髁炎、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等。
7.5 通透剝離法
針刀刀刃先刺穿一側囊壁,通過囊腔,再刺穿另一側囊壁,適用于囊腔性疾病的針刀松解,如腱鞘囊腫、滑囊積液、肩峰下滑囊炎等疾病。
8 針刀術后處理
取出針刀碘伏針刀孔再次消毒后,創可貼覆蓋創口。術后患者不能起立,必須由手術車推出,一般治療的患者平臥1 h,未見明顯不適方可起身。
9 小結
針刀醫學吸收西醫注重解剖和中醫注重整體觀念的優點,將西醫開放手術變為針刀閉合性手術。中醫針刺治療是用金屬做的針刺入人體進行治病,無需切開皮膚就可以達到人體的深層部位而不損傷人體的組織形態,但是它對人體內的病變組織不能進行切開、剝離、松解等手術治療;而西醫的外科手術雖然可以對人體內部病變組織進行切開、剝離、松解甚至摘除等治療,但同時也要切開正常皮膚及相關的組織才能進行,這是西醫開放性手術無法避免的,同時西醫外科手術給人體所帶來的后遺癥和并發癥也是較為嚴重的[21]。針刀治療既可達到切割、松解、剝離、切開病灶的目的,又無需大范圍切開皮膚和相關組織,也就避免了外科手術的后遺癥和并發癥的產生,而掌握人體解剖結構位置,熟悉重要神經、血管的體表投影,嚴格按照四步進針刀規程和針刀手術入路進針刀,是針刀閉合性手術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天民.針刀醫學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21-125.
[2] 張義,權伍成,尹萍,等.針刀療法的適應證和優勢病種分析[J].中國針灸,2010,6(30):525-528.
[3] 張天民,吳緒平.人體弓弦力學系統力平衡失調與疾病發生發展及針刀治療的關系[J].中國針灸,2010,S1(1):121-124.
[4] 張義,郭長青.針刀醫學:針灸學的復古與創新[J].中國針灸,2011,12(31):1111-1113.
[5] 張天民.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力學病理機制及針刀治療學原理[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10,3(4):46-47.
[6] 蔣菊娣.淺談實習生在手術室的帶教管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24(24):177-178.
[7] 王華,陳瑤,錢南萍.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8(36):90-93.
[8] 張東紅,吳芙,周如聰,等.優質服務干預在預防手術室患者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4(24):1020-1026.
[9] 張永華,袁明艷.手術中護理道德要求的體會[J].內蒙古醫學雜志,1996,5(48):316.
[10] 李黎明,成華,孫嵐.手術麻醉信息系統的臨床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08,2(3):51-53,71.
[11] 李戩,繼光.松解神經根管外口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33(12):6-7.
[12] 莫彩鮮.老年人微創手術麻醉并發癥臨床分析[J].微創醫學,2010,5(5):475-477.
[13] 段玉婷,王超.暈針的處理及療效體會[J].上海針灸雜志,2015,10(34):1004-1005.
[14] 俞倩.暈針的原因預防及處理[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1,1(1):25-27.
[15] 丁榮珍.暈針的預防和處理[J].蚌埠醫藥,1995,2(13):21.
[16] 王晶,王令習.對針刀醫學安全問題的思考[J].世界中醫藥,2013,7(8):793-795.
[17] 范小濤.針刀治療股神經卡壓綜合征的安全徑路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0.
[18] 李飛,姜天鑫,楊駿.針刀結合隔三七餅灸治療血瘀型膝原發性骨關節炎: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6, 8(36):799-802.
[19] 王海松,任小珊,田井亮.針刀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 23(11):107-108.
[20] 朱中書,孫欽然,張麗瑾,等.針刀治療動靜力失衡性大鼠頸椎間盤退變模型的研究[J].河北中醫,2016,7(38):1034-1039.
關鍵詞:體育理論;身體教育;競技運動;大體育;善;真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0)05-0001-06
對于任何一個學科而言,圍繞構造學科理論體系的元概念展開長期、激烈論爭是極為常見之事。其實,概念之爭并非“文字游戲”那么簡單,概念定位上的任何一個細微差異,最后導致的必然是理論領域的巨大范式分野,因此,對有一定學術見解的學派而言,圍繞學科的元理論、元概念,堅持己見,據理力爭,不肯絲毫讓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王學鋒先生是真義體育的忠實擁護者,始終堅持體育是增強體質的教育,認為體育與競技具有質的區別。近年來更是頻頻撰文表達對真義體育的支持、對大體育的否定?!扼w育界的語言和思維問題》、《走進體育語言――對體育與競技思維混亂問題的認識》、《劃界與批判――論體育概念研究中的主體性思維結構問題》、《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的哲學思考》等一系列文章便是從思維差異的角度來解讀真義體育的“真”,大體育的“偽”。通過這一系列文章,王先生表達了這樣幾個基本觀點:其一,大體育與真義體育的分歧其本質是主體思維結構方面的,是由于二者在不同的價值領域中來探討體育概念問題所造成的。真義體育講分析、重邏輯和正的方法,主張研究體育概念應從科學認知價值領域用“可以言說”的準確語言來探討解決體育概念問題,強調體育概念術語的規范化與科學化;而與其對峙的大體育觀講綜合,重直覺和負的方法,主張探討體育概念應從美學和倫理價值領域,用一種國人所喜愛的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語言來探討體育概念,強調體育概念的整體性和本土化。其二,身體教育在于求“真”、競技運動在于求“善”,二者分屬于不同的價值領域,求“真”的真義體育秉持的是科學理性精神;求“善”的競技運動依托的是個體自由精神。事實上,王先生表達的這兩個學術觀點是成互為因果關系的,前者提出了真義體育與大體育的思維差異;后者則是通過證明真義體育“求真不為善”、競技運動“向善不求真”來佐證大體育與真義體育的思維本質差異。前者提出問題,后者解答問題,前后一以貫之。對于王先生求身體教育之真的精神,我們表示由衷的敬佩。通過援引哲學原理,將體育元問題深化到本體論、認識論高度,對解決當前體育理論界術語使用混亂現象將是有所裨益的。并且將真、善、科學、自由等引入到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說明中來,也是頗具理論深度與新意的。盡管對于王先生論證身體教育求真、競技運動向善的過程我們仍然存有不少疑問,但對身體教育求真、競技運動向善這一結論我們還是贊成的;至于其更進一步將真、善機械分割,將競技運動掃出“真”的領域,提出競技運動不具有科學認識價值,則是我們完全不能認同的。
難道身體教育只能求“真”不能向“善”?競技運動只能向“善”不能求“真”?
1 身體教育求“真”、競技運動向“善”的證成邏輯
到底身體教育、競技運動在價值領域應該各自對應什么樣的關系,我們暫且擱置,先回顧一下王先生論證身體教育求真、競技運動向善的過程。
第一,身體教育求“真”的證明。對于身體教育求“真”這一命題的證明,王先生是分3步走的:首先,基于身體教育的起源與科學理性產生同步,推導出身體教育先天就具備科學性。身體教育最早出現在法國思想家盧梭的著作《愛彌兒》中。盧梭生活的時代,正是科學理性得到釋放的年代。為了實現社會平等,造就一個契約社會,盧梭將愛彌兒視為虛擬的改造對象,遵循自然規律與秩序對其贏弱的身體實行身體改造,擬從消除人的自然差異人手來消除人的社會差異。對于長期游離于宗教統治的法國社會而言,人一直都是上帝的臣民,人的生老病死,上帝自有安排,同時,身體作為欲望產生的機體,對于人接近上帝起到了阻礙作用,因而,應當予以壓制。壓制欲望、壓制身體一直構成宗教社會的主體特征之一;文藝復興以來,人的覺醒、理性的復蘇無疑對傳統的宗教統治造成了致命的打擊。身體、身體的欲望從上帝手中解放出來,這無疑有科學理性的一份功勞。所以,體育從一開始產生就具有科學性,它是科學理性精神的產物。其次,身體教育的對象――剝離了心靈后的物質身體是科學能夠認知與改造的對象,物質身體具有客觀性,因而圍繞身體所展開的身體教育自然具備客觀科學性。因為人的身體(剝離了心靈的身體)是物質性的東西,是經驗能夠感覺到的對象的現象界,是自然的一部分,身體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具有自然的必然性,是有規律、有秩序的,更為重要的是,身體的這一自然規律和秩序是人能夠認識的。按照自然因果律的法則去實施健身教育,既是一種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教育,也將是科學的教育。最后,身體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被賦予了科學性――身體教育是科學的教育。凡教育,必然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規律運用一定的教育媒介對受教育者實行教育。教育既是完善人的過程,也是追求真理的過程,還是形成科學的過程。身體教育是以exercise為主要手段來實現身體教育目的的,而exercise正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性和普遍必然性的運動,是一種科學性的運動。顯然,從手段來看,身體教育也是富含科學性的。通過溯源身體教育的起源、關聯身體教育與教育、解析身體教育的手段與途徑,身體教育的科學屬性得以證成。
第二,競技運動向善的證明。先將競技運動排除出“真”的領域,而后另為競技運動尋找一個委身之所――善域。如何將競技運動掃出“真”域?依據康德的哲學理論“自由和道德問題,只具有實踐意義,不具有認識論意義”。如果,競技運動能夠與自由扯上關系,依據康德理論,不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將競技運動掃出真域了嗎?因此,欲證明競技運動向善,首先必須證明競技運動與自由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通過回溯競技運動的發展史,可以發現游戲竟是競技運動的原始形態,而正好有論者將游戲的本質界定為自由,于是,通過勾連游戲與競技運動,繼而抽取自由本質,也就能夠實現對競技運動求真的否定。另外,王先生還以能否對身體產生普遍必然性影響來評判“科學”與“自由”。能夠對身體產生普遍必然性影響的身體活動即是“科學”的活動,不能產生普遍必然性影響的身體活動只能是“自由”的活動。競技運動這種不確定性的身體活動雖然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的,但是它卻不能對身體實質產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影響,所以它不是“科學”,只能是“自由”。既是自由的活動,競技運動必然不屬于“真”的認識范疇,也就可以將其從“真”的領域清除出去。如何將競技運動安放到“善”域?既然競技運動求的不是真,而是自由,依據康德理論,自由屬于道德范疇,競技運動歸位于善
的領域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2 對身體教育求真與競技運動向善證明過程的幾點質疑
應當承認,直觀王先生提出的“身體教育求真”、“競技運動向善”兩個命題是具有一定的經驗合理性的。身體教育必然可以求真,競技運動也一定可以向善。然而,王先生的用意并不在于表述身體教育求真、競技運動向善,而是想進一步得出身體教育求真不向善、競技運動向善不求真的結論,以實現分離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的目的。由于帶有先入為主的“分裂”的意圖,且秉持的是真、善機械分割不可統一的價值觀,使得論證的過程及研究結果難免存在偏頗。
第一,關于價值取向問題。無論是從事自然科學研究還是社會科學研究,都要求研究者采取一種中立的立場來開展研究。任何先入為主、預先懷揣觀點所進行的研究,必然使得研究過程、研究結果受到研究者立場的左右,最終使得研究結果失真。事實上,在證明競技運動不具有認識價值、只具有倫理意義的過程中,研究者是帶有明顯的主觀偏見的,突出表現為將真、善截然的機械分割,人為的將真義體育與大體育對立。正像其所宣稱的:在中國體育界,我們可以說,你不贊成真義體育觀,你就贊成sport大體育觀。既是一個堅定的真義體育觀持有者,在論證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的差異時,就必然會把研究假設當成研究結論,必然帶著差異看問題,帶著差異找差異,使得差異邏輯處于事實差異之前。關于大體育與真義體育的分歧,事實上是由視角不同所導致的,并非是絕對性的事實差異。如有論者所評論的:不變的體育術語與其所指向的變化的體育實踐之矛盾的外部表現形式,是體育術語與體育實踐的矛盾引發真義體育觀與大體育觀的爭論。依我們看,真義體育觀站在身體教育的內部仰看不同身體文化形態,強調的是身體教育與不同身體文化形態的差異;而大體育觀從實踐工作的角度強調各種身體文化的共性與融合,二者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如果能夠取消成見、統一范式,二者是完全可以實現互補的。
第二,關于理論引用問題。研究者常常引用已有的學術觀點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對于增加學術觀點的說服力顯然是有益的。但引用觀點并非是無原則的引用,只有權威觀點或者經過長期實踐,獲得較多人認可的觀點才具有較高的引用價值。如果以尚存爭議的理論觀點來支撐自己的研究,其研究的科學性是會受到質疑的。這是理論引用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引用理論過程中,必須客觀、完整地尊重引文的原始含義,既不能肢解含義,也不能發揮性解讀。對身體教育求真的證明,本具有較多科學素材,王先生偏偏采用大陸理性主義者笛卡爾的二元論思想。用哲學來證成科學,實不可行,強而為之,也只能是畫蛇添足罷了。笛卡爾作為近代哲學的奠基者,由其發展的認識論、方法論為日后的西方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思故我在”所確立的主體性原則,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然而,具有科學理性的精神并非就是科學的。笛卡爾的整個理論體系是構建在形而上學基礎之上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的挺立是借助了上帝之手的,笛氏的理論作為哲學思辨的對象尚可,作為科學證明的理論則是不太恰當的。欲證明身體教育的科學性,不能依靠哲學理論,只能通過經驗的實證方法。并且,笛卡爾的物質觀是機械的,物體只是一個死的客體,身體作為人的物質組成部分怎么能附會成死的客體了?難道身體教育僅僅是圍繞一個抽空了思想意識的“死”的軀體的教育嗎?這顯然也是不恰當的。另外,物質的廣延是指物質實體的無限可分,并非王先生誤解的范圍廣泛。
第三,關于方法選擇問題。在體育研究中,歸納法與演繹法是較為常用的兩種方法。歸納法通常會受到演繹法偏好研究者“以偏概全”的攻擊。演繹法通常會受到歸納法偏好者“丐詞”魔術、“同義反復”,或是“第一原理”錯誤的詰難。正因為歸納法與演繹法各有優劣,具體的研究中通常要綜合使用二法,揚長避短,實現互補;偏取一方,難免有所遺漏。在對競技運動倫理性的證明過程中,王先生采用的是演繹法,其技術路線為:依據康德理論,凡以自由為本質屬性的問題必不是認識問題,只是倫理問題,脫胎于游戲的競技運動具有與游戲等同的自由本質,因此,競技運動必然也是一個求善求美的倫理問題,不具備認識價值。事實上,在論證競技運動倫理屬性的整個過程中,王先生的演繹基點、邏輯都是有問題的。首先,將問題的兩面性絕對為一面,過分強調競技運動向善的一面,否定求真的一面是有失公允的,競技運動既求真,也向善。其次,過分迷信康德的哲學理論,認為:要真正深刻理解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的哲學含義,我們就不得不從最艱澀、最深奧、最富于思辨氣息的康德哲學人手,在“真”與“善”兩個領域確定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的各自價值。相反,那種不想在康德哲學上花費精力而打算直接掌握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哲學內涵的企圖是十分幼稚的,其結果也必然是膚淺的??档略谡{和唯理論與經驗論上做了一些努力,但并不是無懈可擊的,其理論的適用范圍也當有所限定的。最后,縱使如有論者所言“游戲的本質為自由”,也不能以此推斷出競技運動的本質為自由。競技運動雖然與游戲具有一定的淵源關系,但畢竟二者非同質體。非同質體,本質必然是相異的。顯然,王先生也發現了這一問題。為解決這一矛盾,他將競技運動對游戲本質――自由的迷失,歸結為競技運動的功利化發展的結果,是功利掩蓋了人們對自由的追求。當自由不能成為競技運動向善的理由時,王先生不得不重新選擇“第一原理”。最后尋覓到了“競技運動是一種具有規則性、娛樂性、競爭性和不確定性的身體活動”這一理論表述,在他那里,競技運動“不確定性”被創造性解讀為不能對身體實質產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影響,進而指出,競技運動這種不確定性的身體活動雖然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的,但是它卻不能對身體實質產生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影響,所以它不是“科學”,只能是“自由”。依靠這種演繹邏輯,才使得競技運動與自由掛上了勾,最后得出競技運動向善不求真,只具有倫理價值不具有認識意義的結論。
第四,關于結論得出問題。王先生雖論證了身體教育求真,但并沒有證明身體教育不向善,也就不能得出身體教育求真不向善的結論;同樣,理想化的高水平的競技運動雖是追求比賽結果的不可預定,但僅此并不能得出競技運動不具有科學認識價值的結論;另外,認為競技運動對身體不能產生普遍、必然影響的結論也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得出競技運動只向善不求真的結論是沒有可信度的。
3 競技運動向善也求真,身體教育求真也向善
3.1關于真與善
論及競技運動、身體教育向善求真之類的問題前,我們首先得明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事實上,關于什么是真與什么是善,長期以來也是爭論不斷、難以定論的問題。盡管有論者將真、善分列于不同的領域:一者為認識領域;一者為意志領域;并強調前者為經驗界之事實,后者為先驗界的范疇。但我們不難
從真――主體認識與客體相符合以及善――人們的行為與主體利益相符合的規定中看出,無論是真,還是善,均是一種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真,極端而論,可以是純粹不沾染人主觀意識的物質世界,在海德格爾眼中,真即是存在本身,即存在的去蔽與無蔽狀態一??陀^存在的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這種真是如何進入人的思維結構的呢?還得依靠主觀的認識結構、認識形式。只有人的經驗范疇內可以把握到的客觀物質世界才是真。顯然,與海德格爾觀點不同,康德將真歸結為物和知的符合。依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不單物質,人類社會、人類歷史也是有真可言的;真,在歷史唯物論里,被解讀為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人正是通過實踐,才獲得了對物質世界、人類社會歷史客觀真理的把握。可見,真,無非是在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表現出來的客觀事物自身的客觀規律性、客觀條件性、客觀結果性等,它表征著社會和事物發展的物質生活過程。
如果說真還可以還原成純粹的物質,剝離人的主觀因素,脫離主體;善則必須與主體勾連才具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善,必然是主觀的一種評價。真是合規律性,善則是合目的性。馮友蘭認為:所謂善惡,即是所謂好壞。施太格繆勒也說:肯定的價值的承擔者,就是善…。因此,對個人而言,所謂善,就是客體的事實屬性對主體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對社會而言,善即是客體的事實屬性對社會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對于個體、社會具有正價值的事物均可謂善。從認識論來看,經驗范圍內的客體世界,由于其純粹的對象性,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認識形式,為人們所把握的,通過人類的“文本”重疊客觀“世界”。其實,真也好、善也好;認知問題也好、意志問題也好;物質也好、自由也好,必然都是主體與客觀的相互作用與反映,它們完全可以通過主體與客體實現統一的。
事實上,真、善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存有以下4種觀點(哲學中,一般將真、善、美三者并論):一是機械分割說。持此說者認為,科學探索真,道德研究善,藝術追求美,真、善、美分別是各種專業考察的不同現象,彼此不相干。二是部分相通說?;驈娬{真與美的統一或重視美與善的統一,但認為真、善、美之間,只能部分相通,三者難統一。三是完全混同說。持此說者認為,真即是善,善即是美,美即是真,真、善、美之間,彼此可取代,完全無差別。四是玄虛說。持此說者認為,真、善、美及其相互統一,只是空虛渺茫的意境,即主張真、善、美三者應當統一,又缺乏使這三者統一的科學論證和現實措施。對于第一種觀點,認為真、善截然各異,顯然是片面的。第四種觀點將真、善完全混同、玄虛說,也是不恰當的。應當看到,真與善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二者在某種狀態下能夠實現相互轉化。一事一物,既可以以真的標準認識,也可以按善的標準評價。王學鋒先生正是基于第一種觀點,片面地強調了身體教育求真、競技運動向善,沒有看到真與善的相互轉化,沒有看到競技運動、身體教育既可求真也能向善。
3.2身體教育求真也向善
身體教育是求真還是向善?實際上這是一個關涉到身體教育目的與功能的問題。盡管理論界對于身體教育的目的仍有著不同見解,但可以明確的是,身體教育的目的絕非單一的,必定是有著多層向度的目標體系。周登嵩認為:對新的體育課程而言的體育教學活動,應該圍繞下列目標展開:第一,增強體質,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第二,培養積極參與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教育部2002年8月12日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確立了高等學校身體教育的5個學習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可見,身體教育并非簡單的改造體質的過程,而是一個以身心一體的人為教育對象的,寓知識、技能、情感、社會適應、身體鍛煉等多層目標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門類,身體教育必然具備與其他教育門類等同的特征――具有獨特的知識結構與體系;同時,身體教育還具有自己個性的特征――既是知識性的學科,也是實踐性的學科;既有個體的目標,也有社會的目標;既是知識學習的主體,也是知識實踐的主體。當然,身體教育區別于其他學科,其最為顯著的特征是:關涉人的身體實踐知識、能力的獲得與運用的科學。
在身體教育的諸多目標中,有些是求真的,它們指向的是知識認知領域;有些則是向善的,指向的是人的實踐能力。
身體教育的真,關涉的是身體教育是什么?顯然,身體教育是通過人類長期的實踐所積累起來的身體實踐能力獲得與運用經驗的升華,是以基本概念、基本判斷、基本原理為表現形式的知識體系,是有關身體活動的自然性規律與社會性規律,以及身體活動與人體健康、情感體驗、技能獲取、社會適應等的關系。如王道俊先生所述:體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即是使學生逐步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技巧,并在符合科學規律的基礎上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梢婓w育的真從某個層面來說指向的就是身體教育的客觀知識、客觀規律。當然這些已有的有關身體教育是什么的知識體系能夠通過人的認知結構,內化到人的觀念系統中去。其后,身體教育的真才表現為人們運用身體教育知識所展開的身體實踐。身體教育的身體實踐必然是發生在一個客觀的社會關系、歷史場景中的社會事件,定然受到時間、空間、社會場域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因而,身體教育的真通過人的主體實踐得以生動活潑地展現,這種關聯時空的具體化行為定然以客觀的形式記錄下來,記錄既可以記錄于人的身體之上,還可以記錄于身體之外。
如果說身體教育求真,求的是客觀的身體知識,求的是知識之上的客觀實踐的身體痕跡;那么,身體教育的向善則是表現為求真之上,人所獲得的一種擺脫有限制約的無限向度。人作為自然與社會的綜合體,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由完善到超越完善是一個逐漸從個體走向群體,由自然走進社會的多向度的復雜進程。人的肉體固然是物質的,它賦予了人的自然有限性;而人的心靈則是自由的,他給予人無限的超越可能。身體教育向善,一方面表現為人在已有身體規律之上的能動選擇,使客體契合主體的理性訴求,客體不斷主體化(對于這一點,連王學鋒先生自己都不否定,在論及什么才能作為體育的手段時,他同樣是以“合目的性”為價值標桿的――只有那些合目的性(強身健體)的身體活動,才能作為體育手段);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人對于客體規約的自覺性超越,不斷將生命的境界拔高,將生命的主體性特征擴充到客體難以規限的無限向度,從而使人在必然性中獲得解放。因而,身體教育向善所表達的是身體教育知識、技術如
何服務于人,使人完善,不斷使人由個體走向群體、由自然走向社會、由有限走向無限的超越過程。
3.3競技運動向善也求真
盡管有人仍然堅持競技運動與身體教育是旨趣各異的兩類不同事物,我們仍然希望將二者統一到一個可以對話的空間來。依我們看,身體教育是身體對身體實踐知識與能力的習得,而競技運動則是在身體教育過程之上的一種身體性的自我實踐,二者都是以身體為載體的人的存在方式的表現途徑,不過一個是“體”,另一個則是“體”的“用”;身體教育使得主體的人獲得了身體實踐的能力,競技運動使得人能夠將身體的實踐能力外顯于世界。可見,身體的實踐能力來自于身體教育。通過身體教育,受教育者獲得了與身體實踐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獲得了身體實踐的能力。但此時,知識與技能的意義僅體現于個體的層面,教育的身體仍然沒有社會化,如何將個體融入到社會群體之中?競技運動是一個有效的拓展途徑,通過競技運動,經過身體教育的個體的身體被置于一定的社會場域之中,在身體技能展示為紐帶的鏈接中,群體的意義產生了,實踐的客觀性涌現了,人的主體性地位也獲得了。需要強調的是,以競技運動為載體的身體實踐活動,并不是一個隨意的自由過程,其實踐的自由度受到了身體教育程度的規限,也就是說,通過身體教育所解放的身體能力越多,在競技運動的身體實踐中,身體實踐的自由度就越大。身體技能的自由實踐是建構于身體機能的必然性規律之上的。之所以將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做一個緊密的關聯,是為了表明,身體教育并非單一的體質教育過程,它應是一種自然身體之上,蘊含了社會含義的人的育化的實踐教育;而競技運動也并非舉目皆是的工具化的賺錢儀式,而是一種契合了社會需求,人的主體能動的實踐表現形式。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統一于身體的實踐之中。
競技運動之向善,如有論者所指出的:“競技體育的善反映著人們的主觀意圖和價值取向,以及競技體育所產生的或應有的社會意義,它表現了競技體育的社會性和目的性”;“競技體育的善就是在競技體育客體滿足主體的生存和發展的實用性、實效性、價值性的意義上,確定著競技體育的功利尺度。競技體育發展中,凡是符合人的功利目的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惡”。如果說身體教育使得個體獲得了作為實踐主體的資格,那么競技運動則是將個體的身體社會化了。身體教育與競技運動的目的性的契合、競技運動與社會需求的契合,依靠身體教育對身體的育化,使得身體獲得了競技的知識與能力,最終能夠實踐于與社會需求相契合的場域之中。當然,是由于身體教育為競技運動營造了實踐的基礎,才使得競技運動能獲得自我實踐的能力,才能夠能動地超越必然性的規約,將人的生命特征以最富激情、最富想象力的形式表現。按照善的追求水平,競技體育的善可以分為3個層次:第一,最高層次表現在人們對競技體育發展所賦予的理想與終極目的;第二,中間層次表現在競技體育盡力追求、發揚自身的正向、積極功能與價值;第三,低位層次指競技體育的正常、有序運行,不違反有關法律制度、比賽中的公平競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