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護理路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 評價綜合康復護理路徑應用在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整群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腦梗塞導致偏癱的老年患者68例,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則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分析兩組護理的效果。 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BartheI指數為(62.35±2.19)分、FMA評分為(63.59±5.34)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關鍵詞] 綜合康復護理路徑;腦梗塞;偏癱;老年患者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1(b)-0178-03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該病的患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腦梗塞的病死率有所緩解,但其導致偏癱的幾率仍居高不下。腦梗塞致偏癱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生活的質量,而且還會增加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有調查顯示,在腦梗塞導致偏癱患者中開展規范化、系統化的護理措施,有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提升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質量[1]。該文主要就該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68例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分別開展常規護理及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并總結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次所選68例研究對象均整群選自于該院接收并治療的老年腦梗塞導致偏癱患者中,根據不同護理方法進行分組,每組均34例。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60~76歲之間,平均(68±1.25)歲;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61~78歲之間,平均(69±1.63)歲;研究組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兩組在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進一步對比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該次所選研究對象均參照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擬定的診斷標準[2]確診,且均經頭顱CT及MRI證實。該次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會、患者家屬簽字同意;均為單側偏癱,無肢體畸形者。所選研究對象均排除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排除短暫性腦缺血者,排除合并出血液性疾病者;剔除治療中出現感染、呼吸衰竭及出血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情監測、用藥護理及出院指導等,研究組則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具體措施如下:①護理:護理人員應盡量給予患者健側臥位,保持患側上肢的前伸,并在上肢的下方置一高枕,并在患側下肢放置一個長枕;同時,保持患側膝關節、髖關節處于屈曲位。選擇患側臥位時,護理人員應保持患者患側肩前伸,前臂旋后、掌心向上;健側的下肢在前、患側髖關節、膝關節自然彎曲。此外,護理人員應每隔2 h變換一次,以防壓瘡;但在變換時,護理人員應避免頭部的扭曲。②給予患者關節功能康復訓練: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先進行大關節的活動,然后再進行小關節活動;先活動健側,再活動患側;3次/d;活動期間,應以關節不痛為最佳。待患者肢體功能逐漸恢復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訓練,包括:屈膝、屈肘等,但在進行康復訓練時,護理人員應把握好訓練的強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③加強對患者語言認知功能的訓練:護理人員可通過播放音樂、廣播等來刺激患者大腦,增強其語言感覺;同時,護理人員還可通過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來提升患者語言能力;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并耐心引導患者開口說話。訓練時,首先以單句為主,然后在提升訓練的難度。④日常生活指導: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穿衣、洗簌、解扣、如、握筆等,同時,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給予其站立行等訓練。⑤心、肺及腦部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應定期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瞳孔等,有輕微腦水腫者,可給予其冰枕以降低顱內壓力;對于病情較重者,可給予其呼吸機輔助治療;對于呼吸功能較弱者,護理人員可遵醫囑給予患者插管通氣。
1.4 效果評定
采用BartheI指數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其中,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強;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FMA)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其中,評分越高,表示患者運動能力越好;根據美國國立衛生院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同時,對兩組護理后康復效果進行評定,其中:護理后患者肌力強度至五級,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為顯效;護理后患者癱瘓肢體的機體提高二級,部分生活能自理為有效;肌力無變化,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
1.5 統計方法
該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BartheI指數、FMA評分
護理前,兩組BartheI指數、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護理后BartheI指數、FMA評分與護理前比較呈上升趨勢,且研究組上升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
2.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NIHSS評分
護理前,研究組NIHSS評分為(22.36±2.31)分,對照組NIHSS評分為(21.96±3.26)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NIHSS評分為(6.32±0.58)分,對照組NIHSS評分為(14.25±2.33)分;兩組護理后NIHSS評分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P
2.3 對比護理后兩組的康復效果
護理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的加劇,使得老年腦梗塞患者的數量逐年增多;加之,老年患者機體功能逐漸衰退、合并基礎疾病較多,致使腦梗塞后發生偏癱的幾率較高,給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給予老年腦梗塞致偏癱患者臨床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進而促進患者受損大腦的修復和重建,提升其生活及生存的質量[5]。
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內容較多,不僅包括、關節功能、語言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的護理,而且還包括心肺功能的康復護理;將其用于老年腦梗塞致偏癱患者中,能夠大大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6]。該次研究中,實施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研究組,其護理后,研究組BartheI指數為(62.35±2.19)分、FMA評分為(63.59±5.34)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3.96±3.75)分、(52.19±4.57)分,P
綜上所述,在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開展綜合康復護理路徑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袁清強,王同慧,王永峰,等.分析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應用于腦外傷偏癱患者治療中的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1):125.
[2] 梅杰民.早期綜合康復對腦出血偏癱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3):278-279.
[3] ⑿,王美玲.綜合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8):79-81.
[4] 陳艷,李春利.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出血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8-10.
[5] 蔡美娟.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療效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4,27(5):513-514.
[6] 趙習明.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1):1357-1358.
[7] 張延紅,趙曉麗,王東.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4,36(10):1564-1566.
[關鍵詞] 腦卒中;臨床路徑;ADL;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4(b)-081-02
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是一種先進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1]。
我國腦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趨勢,發病率為(109.7~217.0)/10萬,死亡率為(116.0~141.8)/10萬。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致死率緩慢地持續下降,從而使存在軀體障礙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約有3/4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重度致殘者占40%以上[2],給患者本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們在每日生活中,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和獨立地在社區中生活所必須進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動。康復護士運用所學的康復知識按照CNP標準化程序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提供幫助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有效護理服務,從而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并經CT 或MRI 確診為腦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實驗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齡68.2歲;對照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齡57.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P>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員培訓。組織科室參與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人員學習護理路徑的概念、目的、特點及應用。
1.2.2臨床護理路徑方案的制訂。對患者進行評估,針對進食、轉移、修飾、入廁、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評估結果進行日程康復訓練計劃表,讓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復計劃,主動參與ADL訓練。
1.2.3實施方法。兩組均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實驗組根據科室統一制訂的護理路徑(表1)進行護理。護士必須按照當日護理路徑的內容觀察、分析康復進度, 實施相應的康復訓練內容, 根據康復的不同階段向患者及家屬開展健康教育等。護士長隨機進行檢查評價。
1.3評價標準
進行臨床護理路徑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臨床護理路徑
2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見表2。
表2兩組治療前后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各項指標在治療前后均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3.1康復護理路徑,增加了腦卒中患者康復知識和滿意度
在實施護理路徑中,護士按照路徑計劃表預定的內容實施,健康教育規范化、制度化、具體化。患者和家屬住院期間掌握了相關康復知識、訓練方法,從而增加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3.2康復護理路徑,提升了康復訓練有效率
實驗組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在急性期介入臨床,并保持連續性,明確康復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復護士的指導和協助下,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顯著提高了康復效果。
3.3康復護理路徑,指導和協調了護理工作,提高了護士素質
護理工作必須沿路徑內容進行,由康復護士負責具體落實。每日的工作重點和內容隨病情發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預見、有計劃地工作。護理路徑對低年資護士指導性更強,使她們很快投入工作,促進了她們學習專科知識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素質,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5]。
3.4康復護理路徑,提高了患者的參與意識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確自己的護理計劃目標,能調動患者戰勝疾病的積極性,增強了自我康復護理意識和能力。
臨床護理路徑是護士與醫生及其他人員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當的有序性和時間性的照護路線,以減少康復延遲及資源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照護計劃[6]。康復護理臨床路徑的實施,能幫助腦卒中偏癱患者盡早開始針對ADL能力的評定和訓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回歸家庭,重返社會。
對腦卒中的康復,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們的生存時間、生存率,還應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評估和訓練,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質量。康復護理臨床路徑的早期介入在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雪麗霜.日本對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的研究[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2):547-549.
[2]王擁軍.卒中單元[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536.
[3]繆鴻石,南登昆.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33.
[4]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14.
[5]袁劍云,英立平.臨床路徑實施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1.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髖關節置換術; 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0104-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57
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能解除髖關節疼痛,改善功能障礙和穩定關節,并防止畸形,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中有著積極作用[1-2]。目前THA是治療嚴重髖關節疾病最成熟并且是最有效的手術措施,是一種治療效果十分確切的手術[3]。隨著THA的手術技術日益成熟,患者術后的功能康復是醫務工作者值得重視的問題,康復訓練效果好壞影響了遠期療效[4]。臨床護理路徑(CNP)是由路徑成員,根據某種疾病、疾病的診斷或手術而制定的一種護理模式,按照CNP表的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讓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來接受護理,是為一類特殊患者所設定的住院護理圖式[5]。筆者所在科室自2012年對45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術后護理實行CNP的管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骨科住院的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90例,均并發有患髖局部疼痛,影響肢體功能,按照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17例,女28例;年齡26~83歲,平均(64.93±12.63)歲。對照組男17例,女28例;年齡38~89歲,平均(64.56±11.8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治療與護理,由責任護士隨機實施護理內容及健康教育。
觀察組在骨科護理常規的基礎上使用CNP進行全程護理。由護理專家及管理者成立CNP小組,由1名護士長擔任組長,4名護士為成員,學習CNP的相關理論、應用方法,查閱相關文獻,同時結合醫院的情況及以往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特點制定具體護理措施。CNP小組以術后時間為軸線,于術后不同的時間點,考慮患者需求,總結制定對應的護理措施。組織小組成員CNP的相關措施進行討論,進行調整和完善。然后根據修定好的護理措施制定護理路徑表,便于護士在臨床的應用和參考,并針對表格內的相關內容對各級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負責護理質量的監督和檢查。
CNP的內容,(1)手術日:患者回房后與麻醉師做好手術交接工作,給予吸氧及多功能心電監護,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定時記錄。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各種引流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項;保證各引流管通暢,并觀察引流液的色、質、量,做好引流管的護理。觀察和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鎮痛泵。護理,術后平臥位,并保持患側保持外展中立位,穿防旋“丁”鞋,可有效防止髖關節脫位[6-7]。做好基礎護理預防各并發癥。(2)術后第1天: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并認真記錄,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保證各引流管的通暢并觀察引流情況。適當使用鎮痛措施,減輕患者疼痛,使用患者配合功能鍛煉。講解術后功能鍛煉的目的,指導合理功能鍛煉,根據肌力情況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和踝關節的主動活動。囑患者家屬按摩患側下肢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功能恢復。(3)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繼續進行被動功能鍛煉、主動鍛煉、加強患肢按摩,同時需要進行上肢的肌力練習[8]。囑患者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4)術后第3天:根據患者肌力恢復及X線檢查情況進行髖關節、膝關節的屈伸訓練,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正確地進行,以不疲勞為宜。(5)術后第4天: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抗阻伸膝訓練、直腿抬高抗阻訓練,鍛煉小腿及大腿細節部位的肌群。加強患者營養,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纖維素的飲食。(6)術后第5~10天:根據肌力情況練習坐位、坐位到站位,利用輔助器協助行走活動,注意安全和保護患肢。(7)出院隨訪:指導患者出院后鍛煉。出院隨訪至少3次:第一次電話隨訪在出院后7個工作日內,第二次在出院兩周內,第三次在出院后一個月內。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1個月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和健康教育達標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和健康教育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和健康教育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CNP以患者為中心指導護理工作,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
CNP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筆者所在醫院在患者在入院后,先由當班責任護士把采用專用的CNP表,按照表中內容對患者進行介紹,向其解釋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爭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其后每日責任護士按照當日的CNP內容進行病情觀察,每次完成工作后作上的標識,讓患者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護理目標,自覺自主參與到疾病護理進程中。觀察組對下肢靜脈血栓、術后感染、髖關節脫位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采取了主動干預措施。研究顯示促進了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P
3.2 CNP以患者為中心協調護理工作,提高患者滿意度和健康教育達標率
CNP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溝通形式,減少了中間環節,密切了護患關系,增加了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促進信息交流。筆者所在醫院在本研究過程中責任組長負責指導責任護士,核對每天的進度和結果。責任護士每日根據路徑上的指示,對患者的需要進行評估,顯著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和健康教育達標率(P
髖關節置換術大多數老年患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健康教育知識、功能鍛煉方法、康復技巧,影響患肢功能恢復[12]。CNP是以時間為橫軸,以護理手段為縱軸,制成日程式的計劃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在執行過程中了解自己的計劃目標,并主動參與護理過程,增強了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達到了最佳護理效果,護患雙方相互促進,形成主動護理與主動參與相結合的護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節約衛生資源是非常必要的。CNP能有效控制醫療衛生費用,CNP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范麗霞,楊愛玲,邵紅,等.禮儀鏡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0(10):42-43.
[2]于杰,范少地,王仁,等.人工髖關節翻修21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2):275-276.
[3]張江平,陶紅梅,楊朝霞.延續性護理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47-48.
[4]管鐵群,謝貽麗,江旭,等.臨床護理路徑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230-232.
[5] Mateo M A,Neuton C.Managing variance in case manage-ment[J].Nurs Case Manag,1996,1(1):45-51.
[6]孫麗云.骨科患者的疼痛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2011,10(2):41.
[7]張杰敏,黃素碧,張兵,等.系統性紅斑狼瘡合并髖關節結核、股骨頭壞死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854.
[8]楊蟾秋,孫玉紅.臨床路徑在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脫位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1,10(2):63.
[9]曹金華,孫瑞蘭.應用CNP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10(1):99-100.
[10]凌燕,張群.CNP對人工髖關節患者功能鍛煉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0,14(7):850-851.
[11]林燕,彭凌.CNP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家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07,24(3):12-13.
【關鍵詞】優質護理;健康體檢路徑;一般體檢護理;效果比較
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相關變化導致不少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上升,因此定期接受體檢的人數越來越多,通過定期體檢可以有效發現身體潛在問題,起到有效預防和早期治療的作用;但是我國現今體檢體制和流程存在著一定問題,效率不高,患者等待時間過長,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響[1-2],本文主要就健康體檢路徑和常規體檢方式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現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目標性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期間我院體檢中心接收的需要體檢者190例,其中男97例,女93例,年齡55-75周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2.35±5.64)歲;按照隨機分配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統計學比較無意義。
1.2入選標準
(1)所有患者均為未有認知障礙或是精神病史;
(2)所有參加患者均未有重大器官功能障礙,生命體征穩定;
(3)所有患者文化水平較高,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
(4)本研究經醫院倫理會批準,患者知情并自愿參加。
1.3體檢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體檢流程下接受一般的護理體檢方法,觀察組則采用健康體檢路徑模式,具體操作內容如下:首先根據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通過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的體檢需求,從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健康體檢路徑表;其次通過開展知識培訓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體檢知識培訓,幫助患者了解定期進行體檢的意義和目的,充分掌握體檢的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再來在體檢過程中需護理人員全程跟隨進行指導并維護好秩序,按照科學的理論依次進行體檢項目,盡可能實現最合理、最科學的體檢;最后護理人員將患者的健康體檢報告收回,檢查其完成情況,發現不合理的異常情況及時進行研究分析,必要時要求患者進一步檢查;在整個體檢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用熱情友好的服務態度、禮貌周到的接待指導方式幫助患者快速有效的完成體檢。
1.4療效評價和觀察指標
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兩組患者的滿意程度和護理有效程度(比較項目包括接受體檢的時間、體檢效率和體檢可信度)進行比較分析,以護理總有效率和患者護理滿意率作為觀察指標;擬定下列標準:顯效:體檢時間短,可信度高,體檢效率高有層次;有效:相對一般體檢來說,體檢時間縮短,體檢過程順暢無意外情況發生,體檢可信度較高;無效:上述三點任意一點不吻合;患者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一般三個等級。
1.5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所有計數資料(n,%)和計量數據(x±s)分別用卡方和t檢驗,P<0.05時統計學比較有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的比較
兩組數據有顯著差異,統計學比較有意義。
2.2兩組患者體檢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體檢時間較短,效率高,體檢可信度更高,兩組數據有顯著差異,統計學比較有意義。2.3兩組患者護理有效程度的比較兩組數據有顯著差異,統計學比較有意義;觀察組顯效人數遠遠超過對照組,其護理有效程度更高。
3討論
優質護理服務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和自身需求制定的具有針對性、個體化的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通過自身經驗積累和專業知識素養對患者進行知識培訓、心理疏導及制定合理有效地飲食方案和適當的體育鍛煉,用飽滿的工作熱情和認真的服務態度對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是以人為本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好體現[3-4]。本實驗研究采用的健康體檢路徑是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種體檢方式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和體檢時間,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體檢效率,減少了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響;通過科學理論的指導依次進行相關項目的檢查,不僅能夠使檢查結果更具可靠性和準確性,還能最大程度的減少部分檢查給予患者帶來的傷害;該種體檢方式下,患者能夠充分了解到體檢方面的相關知識,增強了患者和醫患人員之間的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5];同時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所學知識和積累經驗,自我價值得到實現的同時得到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的升華和發展[6];總而言之健康體檢路徑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當然現階段要實現健康體檢路徑的普遍應用非常困難,但是筆者認為在未來的體檢模式中健康體檢路徑將是主流方式;這離不開各方的大力支持[7-8]:首先醫院應該加大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合理范圍內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來提高護理質量,利用更為先進的儀器進行身體檢查,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組織培訓,提高選撥審核的人事標準,致力于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全面完善醫院的規章制度和體檢具體操作流程,促使醫護人員嚴格按照規章流程做事;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體制并實施分明的獎懲制度,保證體檢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工作人員飽滿的工作熱情和認真細心的服務態度,盡量發掘護理人員自身的潛質并進行明確的分工,實現責任制護理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和經濟支持;當然患者在體檢過程中也要積極配合,認真學習相關知識,摒棄心中偏見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
參考文獻:
[1]張麗芳.健康體檢路徑在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3,(13):281-281,282.
[3]周貴蘭,葉春燕,劉詢等.健康體檢路徑在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6,48(9):1139-1141.
[4]魏芙蓉.健康體檢路徑在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1):13-15.
[5]徐錫梅,宣立娟.健康體檢路徑在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23):311-312.
[6]張利華.健康體檢路徑在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9):196-196,198.
[7]謝澤娟,鐘曉珊,陳嘉迪等.觀察健康體檢路徑在體檢中心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3):1292-129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0例哮喘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2008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創議中哮喘的診斷標準。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相關檢查確診;④無嚴重的心、肝、腎及其他肺部疾;⑤年齡18歲以上,哮喘病史1年以上;⑥意識清醒,能協助護理并完成指標評定;排除標準:①全身器質性疾病;②合并過敏性鼻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及其他疾病者;③智力障礙;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18~75歲,平均(45.5115.3)歲。病程4個月至20年,平均(9.514.2)年。病情嚴重程度:輕度20例,中度44例,重度16例。將該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由科室成員共同進行討論,結合喘患者的健康需求、患者的具體情況、本科特點及專家意見,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以時間為縱軸,護理內容為橫軸,按照路徑表的內容實施護理,具體如下:
1.2.1臨床護理路徑的內容:①入院當天:熱情的接待患者及其家屬,并進行自我介紹,對患者入院評估。常規入院指導,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家屬宣教哮喘的發病機制、誘因、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等醫學知識,適當進行用藥指導。配合醫生做好各項檢查,如:當日抽血、X胸片等。遵醫囑進行治療,并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的依從性。②入院2d:根據患者的相關檢查結果評價第1天的治療效果,協助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和肺功能檢查等,并介紹其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所用藥物的作用、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飲食、吸氧、指導③入院3~4d:積極囑咐患者及其家屬完善各項檢查,按照醫囑對患者進行各項治療(口服藥物、靜脈注射以及霧化吸入等)。治療過程中教會患者做深呼吸動作,引導患者咳嗽、咳痰以及轉換。根據實物過敏原的檢查結果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飲食指導、觀察病情變化、預防感冒,避免重復感染。通過口頭教育、健康宣教手冊,開展健康教育等方式,結合患者的性格及家屬的文化背景、職業等繼續哮喘知識宣教(誘因、發作先兆、治療、保健以及康復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只有長期遵醫囑治療才能控制病情,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干粉吸入劑和氣霧劑的吸入方法,多采用現場演示方法。講解飲食支持的重要性,與患者家屬一起結合患者的飲食喜好制定食譜,注意患者的飲食禁忌和營養攝入。④入院5- 6d:繼續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對前4d的健康教育效果進行評估,鼓勵提問,對未掌握的部分進行再次講解,確保患者及其家屬熟練掌握治療技術和健康知識。⑤出院日:發放哮喘防治手冊,介紹出院后的注意事項、自我監測病情的方法、家庭護理方法,口服藥物的使用方法等,協助患者及其家屬辦理出院手續。囑咐其按時復查。
1.2.2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責任護士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內容實施診療工作,小組人員檢查程序落實情況,完成相關護理后在臨床護理程序表的相關內容位置打丫,未完成打x 。對于未完成的內容當班護士必須在記錄單中記載原因和相應的處理。每日護士長、主管護師、責任護士一起查房,檢查護理的實施情況,詢問患者的建議,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實現護理質量的可持續改進。
1.3評價指標:①病情管理能力: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哮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對疾病的認知(相關醫學知識、治療方法、轉歸和預后等)、藥物的使用、情緒管理、癥狀管理、服藥依從性、生活行為方式,每個項目包括5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5分,評5級標準,總分為30 ~15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病情管理能力越好。②肺功能:血氧飽和度(SPOz)采用SpOz儀測量不吸氧狀態下患者的末梢SpOz . 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采用AS307肺活量檢查儀測量。護理前后分別對以上指標進行檢測。③哮喘積分:包括日間癥狀積分和夜間癥狀積分,均按照患者的嚴重程度評分0~ 3分,0分為無癥狀,3分為癥狀嚴重,影響生活。④住院時間;⑤住院費用。
1.4統計學護理:使用SPSS15.0軟件,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用均數士標準差(x士s),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病情管理能力比較:觀察組在疾病認知、情緒管理、癥狀管理、用藥依從性等癥狀管理能力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及住院費用比較:觀察組護理后的FEV 1, Sp02高于對照組,哮喘積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以胸悶、咳嗽以及氣急為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國的醫療技術還未能夠對哮喘病進行徹底的根治,但通過有效的護理能夠改善患者不利于治療的行為,較好的控制哮喘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帶病期間的生活質量。臨床護理路徑是美國20世紀推行的一種融入了成效管理概念的新護理管理模式,其以時間為橫軸,以護理手段為縱軸,具有高效率、高品質、低成本的特點,是近年來最佳的護理方法。近年來,眾多學者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哮喘患者的護理中,發現其能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護理效率,改善治療效果。
[關鍵詞] 早期康復;顱腦損傷;神經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651.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c)-0176-03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ZUO Xing-mei OU Jie-song CHEN Qiu-m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89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 and Fugl-Meyer score(P>0.05).After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Fugl-Meyer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Brain injury;Neurological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顱腦損傷作為神經外科常見的急癥之一,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1]。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交通創傷已成為導致顱腦損傷的主要原因,占52.95%[2]。顱腦損傷除積極對癥治療及防治并發癥外,早期康復訓練同樣重要,因為顱腦損傷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包括意識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行為感覺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部分患者神經元修復與再生,促進運動、感覺功能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4]。本研究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共89例,依據SAS程序生成隨機數表,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齡(41.25±9.13)歲,病程(8.35±3.11)h。GCS評分為(8.47±2.96)分,顱骨骨折12例,腦挫裂傷13例,顱內血腫6例,硬膜外血腫7例,硬膜下血腫6例。觀察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齡(42.45±10.01)歲,病程(8.65±3.25)h。GCS評分為(8.56±3.01)分,顱骨骨折14例,腦挫裂傷10例,顱內血腫8例,硬膜外血腫8例,硬膜下血腫5例。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患者經過臨床病史、影像學檢查確診顱腦損傷診斷[5];②年齡18~65周歲;③發病至入院時間短于24 h;④伴有神經、運動功能障礙;⑤排除發病前患有神經、運動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患者;⑥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⑦排除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研究內容與分組方法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兩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顱腦損傷常規護理,包括藥物治療、胃腸營養、保持呼吸道通常、高壓氧治療及隨意鍛煉。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于患者病情穩定期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6] 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病情,對于煩躁、焦慮患者重點對待,耐心細致地交流,使患者建立起信任,了解患者所面對的問題,積極處理,鼓勵患者積極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1.2.2 “三管”護理 對患者進行“三管”護理,即氣管套管、導尿管及胃管。護理人員重點關注患者進食期間氣管套管狀態,定期清潔氣管套管,關注患者監護儀相關指標;對于胃管,進食時關注患者有無嗆咳、反流或誤吸,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護理。
1.2.3 針對性護理 每天定期使用生理鹽水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提高神經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由于患者長期臥床,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幾率,護理人員應輔助患者翻身、拍背及咳痰,必要時采取機械輔助排痰。
1.2.4 早期康復訓練[7] 于患者病情穩定時,遵循從小到大、合理適度的原則進行功能鍛煉,依據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康復護理手段,具體如下。①臥床期護理:發病后1~3 d患者處于腦水腫期,此時患者只能進行臥床基礎訓練,長期臥床會導致關節、肌肉運動功能降低,或引起性低血壓,此時應對患者偏癱肢體進行外旋、外展、按摩、摩擦、揉捏等刺激,有助于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指導患者進行臥床肢體運動,可沿著床沿進行“劃槳”運動,2次/d,持續約30 min/次。②離床期護理:此時患者病情穩定可下地活動,鍛煉患者進行日常行為如上廁所、坐位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基礎的屈伸運動,或進行伸展、蹲下站立等活動,但運動量不宜過大。③步行期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患者可在平衡杠內進行跨步訓練,或在拐杖輔助下,進行兩點步行訓練,康復期間可使用理療儀器對功能障礙肢體進行刺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情況,神經功能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8](NIHSS)進行評定,NIHSS量表分值范圍為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運動功能分別從上肢、下肢、平衡及四肢感覺恢復、關節活動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采用Fugl-Meyer量表[9]進行評定,Fugl-Meyer量表總分為100分,低于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得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8周生活質量情況,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100)進行評價,QOL-100量表共有100個條目,分為六部分構成,每個領域皆按照100分計算,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NIHSS評分及Fugl-Meyer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Fugl-Meye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情況的比較(分,x±s)
與對照組比較,*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QOL-100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領域及社會領域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QOL-100評分的比較(分,x±s)
3 討論
顱腦損傷患者大部分是由于創傷導致,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顱腦損傷早期救治除對癥支持治療外,臨床上多忽視了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性,從而造成顱腦損傷后遺癥發生率高。研究表明[10],顱腦損傷早期,特別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盡早接受康復訓練有助于神經、運動功能的恢復。
現代康復理論認為,顱腦損傷后的神經元是不能完全恢復至發病前狀態,故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例如運動、感覺、平衡功能等,但是部分神經元可通過外界刺激代償,生成新的神經元[11]。本研究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通過心理護理、“三管”護理、針對性護理及康復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小于對照組,但運動功能卻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這是由于本研究采用心理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焦慮、煩躁的情緒,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療及康復訓練,提高患者康復的信心[12]。“三管”護理主要針對患者氣管套管、胃管及導尿管護理,可以起到降低顱腦損傷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發生的幾率。針對性護理主要是加強患者日常生活護理,針對性地采取護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康復訓練通過對肢體的運動刺激,加強脊神經后角傳入刺激,反饋性地刺激患者大腦皮層功能重建。此外,通過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大腦缺血缺氧狀態,有助于損傷神經元恢復,改善大腦重塑性。楊錦霞等[13]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護理還可提高顱腦損傷患者的認知功能。對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過程中還應注意,康復訓練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護理過程中還應密切關注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研究表明[14-15],部分顱腦損傷患者由于各種并發癥例如壓瘡、肺部感染、骨質疏松、靜脈血栓等影響,不能盡早接受康復訓練,故護理人員也應重點關注并發癥針對性地護理。韓瑜等[15]研究發現,早期康復護理還可以降低顱腦損傷術后后遺癥的發生率,并且還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神經、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中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領域及社會領域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在早期康復護理下預后優于對照組,這是通過對患者肢體訓練、康復技能等多方面進行護理達到的效果,使患者掌握康復技能,在出院后能夠持續鍛煉,改善神經、肢體功能的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兩組患者環境領域、信仰領域得分無明顯差異,說明個人對環境適應能力及信仰早在顱腦損傷前就已建立,且顱腦損傷對患者環境領域、信仰領域無較大影響。
關于康復護理的時機選擇問題,部分研究認為在患者病情穩定48~72 h之內應接受康復訓練,病情穩定時應使患者顱內壓24 h穩定在2.7 kPa之內,并且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的進一步提示。同時,針對顱腦損傷易癱瘓肢體分布,最早易出現功能障礙的是髖關節、肩關節,故康復訓練中應重點關注髖關節與肩關節的訓練[16]。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有較好的護理效果,可改善神經、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簡單易實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錢金明,郭志強.顱腦損傷基礎研究的新進展[J].醫學信息,2015,28(11):343.
[2] 黃純真.重型顱腦損傷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15,1(1):45-48.
[3] 陳映紅,徐從蕊,孫明翠.重度顱腦損傷術后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2):144-145.
[4] 夏玲.重度顱腦損傷術后康復護理新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1):208-209.
[5] 張延齡.實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14-220.
[6] 東志遠.康復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270-271.
[7] 周艷霞.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8):148-149.
[8] 蔡業峰,賈真,張新春,等.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測評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風多中心多時點臨床測評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1(7):494-498.
[9] 陳瑞全.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5:1-45.
[10] 佘會英,閆保良.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障礙恢復的作用[J].河北醫藥,2015,37(16):2529-2531.
[11] 李麗,王琴,李淑君.早期康復護理用于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7):776-777.
[12] 陳正宏.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3):303-304.
[13] 楊錦霞,章靈芝,蘇燕,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神經、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2):118-120.
[14] 甘春苗,許劍恒,何照文,等.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1):136-138.
[15] 韓瑜,高韌,徐增良.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恢復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6):877-879.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功能康復
老年人常見的髖部骨折主要有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骨盆骨折。目前針對老年髖部骨折臨床中主要是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但是老年患者想要恢復關節的自由性不能僅靠手術治療,還需要后期的康復訓練,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1]。介于此,本文分析對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方式,分析患者功能康復的效果,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經過MRI檢查手段符合髖部骨折的診斷標準[2];②受試者愿意接受該種治療。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在58-76歲之間,平均年齡(68.11±1.03)歲。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60-82歲之間,平均年齡(67.98±1.0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
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具體護理內容包含:①醫院成立專門的臨床護理路徑小組,護士長為組長,其他小組成員均是具備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②建立臨床護理路徑表,表格內容的制定由科室主任、護士長、康復師共同決定,主要包含入院介紹、患肢護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以及針對疾病采用的不同護理內容。③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紹醫院科室情況,做好基本的輔助檢查,了解患者的睡眠、飲食情況等等。④術前:做好各項檢查,查血糖、電解質,觀測患者生命體征[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耐心的開導患者,介紹醫院在這方向的成功率,舉出成功案例緩解患者憂慮等不良心理。訓練患者在床上大小便。⑤術后護理:對患者搬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平穩,囑咐患者去枕平臥6小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者傷口滲血情況,敷料是否清潔。保證患者傷口引流通暢。囑咐患者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在患者大腿間放軟枕。觀察患者遠端血運情況,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進行處理。加強對患者的功能鍛煉。責任護士每天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格進行護理,組長隨時檢查護理情況,進行監督指導。
1.3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Harris評分評價髖部康復程度,總共100分,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 SPSS 20.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比較兩組Harris評分情況
對照組優8例,良12例,中5例,差5例,對照組優15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觀察組優良率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有效高質的護理工作對患者疾病的康復有著積極意義[4]。本次研究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一方面是通過統一的臨床護理路徑內容實現對患者的護理,另一個方面是發揮臨床護理路徑的作用,最終達到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的目的。通過制定標準的護理流程,讓護理人員能夠有計劃的根據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明確了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的護理目的。同時聯合患者得到患者最大的護理支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配合度[5]。從另外一種角度而言,臨床護理路徑就是讓護理人員的工作有跡可循,有目的的進行護理工作。通過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能夠增進護患關系,患者更加愿意配合進行主動的功能鍛煉,有利于術后恢復。完善的臨床護理路徑表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都有完善的防護準備,這一點有利于護理人員最快采取相應措施,有利于功能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優8例,良12例,中5例,差5例,對照組優15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觀察組優良率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應用于老年髖部骨折的護理中,能夠強化患者康復訓練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彥國,于共榮.臨床護理路徑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
19(12):2053-2056.
[2]張亞英,薛靜華,吳成華.臨床護理路徑對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功能康復和心理健康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4, 22(05): 122
-124.
[3]潘麗然.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4,52(22):130-132.
【關鍵詞】頸椎骨折 高位截癱 前路手術 康復護理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54歲,漢族,住院號:291434,于2011年1月1日15時許,患者在工地干活時不慎被飛落的大木板砸傷后腦勺,當即倒地昏迷,約10分鐘后蘇醒,自覺頸部疼痛,胸以下肢體無知覺,不能活動,即由家屬急送至我院,急診行CT檢查示:“頸椎多發骨折”,遂以“頸椎骨折”收入我科治療。查體:頭后部可觸及一血腫包塊,頸椎各方向活動受限,雙上臂、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肘肌、前臂曲伸腕肌肌力III級,軀干胸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完全消失,雙下肢肌力、肌張力0級,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CT示:頸椎骨折伴截癱。
2 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首先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反應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以消除其憂慮。將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疾病預后告知患者及家屬,讓其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及風險,以取得合作和理解。其次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或請術后患者現身說法,幫助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氣管推移訓練 因頸椎前路手術中需將氣管牽向對側,以顯露手術視野。正確的氣管推移訓練可顯著降低血壓、心率、呼吸及吞咽次數在手術中的波動幅度,同時也避免因手術牽拉導致氣管塌陷、氣管軟化等,從而降低手術并發癥,減少手術風險。方法是陪護用2~4指將氣管持續向非手術側推移,必須將氣管推過中線,20~30min/次,訓練3~5d。因為維持訓練易刺激氣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癥狀,須告知患者此訓練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使手術能順利進行。
2.3呼吸功能訓練 高位截癱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肺活量下降,術前可通過指導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訓練肺功能,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提高有效通氣量,減少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3 康復護理
3.1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
3.1.1保持肢體功能位,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在骨折時期,因癱瘓肢體無力,故應使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下肢髖關節保持伸直位,外側放置枕頭或沙袋以防髖外展、外旋,膝關節下可用軟枕墊起,使兩膝屈曲,踝關節處于90°中間位,用枕頭或紙箱抵位,防止足下垂,保持踝關節功能位。 轉貼于
3.1.2按摩患肢,預防肌肉萎縮 家屬對患者肢體由近向遠,依次按摩,對馳緩性麻痹手法宜重,時間宜短;對痙攣性麻痹手法宜輕,時間宜長,2~3次/d,每次約15min,以防止肌肉萎縮。
3.1.3功能鍛煉和功能重建 研究表明,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與患者受傷至康復計劃實施的時間相關,康復實施越早,所需住院時間越短,而功能康復越多,并發癥越少。
3.1.4初期鍛煉 由于臥床期患者,在骨折早期,因癱瘓肢體無力,應使肢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床上鍛煉是整體訓練的基礎。包括:翻身訓練;上肢自動或被動訓練,可用握力器、握小球等輔助訓練;下肢鍛煉以被動活動為主;腹部肌肉鍛煉。
3.1.5恢復期鍛煉 在床上鍛煉的基礎上進行離床活動。包括:(1)起坐自由后,練習上下輪椅,開始由他人協助,慢慢靠自己上肢支撐力達到轉移的目的;(2)站立訓練:下肢隨意運動未恢復以前主要靠自己上肢的支撐力及腰背肌、輔助器具進行,順序是扶床站立-依扶站立-自己站立,練習站立的同時依靠上肢支撐力進行下肢活動;(3)行走鍛煉,站立穩定后由專人保護進行行走鍛煉。
3.2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在上下肢運動基礎上盡早鍛煉患者生活中自理能力,如進食、排便等,隨著訓練的加強,患者體質恢復,可進行手工操作的練習和輪椅上各種動作的練習,如床與輪椅的轉換,輪椅與便池的轉換等。
4 出院指導
出院前應為患者制定計劃和防止并發癥發生的措施,并教會家屬康復訓練方法,以加強出院后的繼續康復治療。囑繼續加強呼吸道、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定時翻身預防褥瘡,加強功能鍛煉預防費用性肌萎縮,囑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少吃甜食及易產氣食物,每日按摩腹部2~3次,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便秘。大便失禁的病人,訓練病人定時排便,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潔,防止周圍皮膚糜爛。囑患者家屬定期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復診。
[關鍵詞] 腦卒中;臨床護理路徑;壓瘡;致殘程度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3(c)-123-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逐漸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發率、病死率逐年上升。腦卒中患者每年可增加200萬人,當前幸存者有700萬余人,其中40%的患者中度殘疾,75%的患者已經喪失勞動能力[1]。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 way,CNP)屬于當前醫療衛生機構中一組成員為患者制定的一種護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均按照這種護理模式的流程進行,其主要是借助流程圖的形式為患者提供有序的、有效的護理服務。當前部分文獻已經報道了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到腦卒中患者的相關成果,但是大部分均屬于定性分析,本研究則采用組間對比形式研究了臨床護理路徑對腦卒中患者的療效,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0年9月本院神經內科治療的13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經MRI或頭顱CT進一步確診。隨機地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68)和對照組(n=67),其中觀察組42例患者發生昏迷,對照組39例患者發生昏迷,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出血量、肢體癱瘓狀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路徑制定和實施具體過程為:第一,組建以本院神經內科牽頭的專家組負責臨床護理路徑制定和實施,主要由神經內科臨床經驗豐富的主任醫師、藥劑師、營養師、工作績效好的護理人員、康復師和后勤人員組成;第二,制定臨床護理路徑的計劃,由專家組成員制定患者診斷治療標準及每日的工作項目、實施計劃,明確臨床監控指標和醫療評估指標。采用流程圖的形式,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檢查、診斷、治療、護理、出院指導等為縱軸。例如,患者在入院第一時間即保持其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吸入氧氣,開放靜脈通道快速輸入甘露醇降低顱壓,同時完成有關檢查。對小便失禁患者行導尿治療,昏迷患者使用氣墊床,保證患者皮膚干燥、清潔,準備好搶救器械,并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第2天加強對患者口腔和皮膚護理,待其生命體征穩定時,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如擺放抗痙攣,為患者日后肢體康復訓練奠定基礎,提升患者生存質量,且入院3 d內,應給患者飲食護理;第三,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計劃。認真執行圖表中每項措施,對已經完成的項目做出明確標記,并在備注欄填寫具體實施情況。未完成的項目應該著重分析其中的原因,分析變動情況;第四,評價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效果。由專人負責每天對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后的結果與實施數據做對比分析,并在專家組內部進行溝通交流,不斷完善計劃中的護理路徑,使之更有利于患者恢復。對照組患者采用非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措施和方法均遵照醫囑進行。兩組患者的肢體康復評估方法均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標準。
1.3 統計處理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數值以(x±s)形式表示,以t檢驗進行組間結果比較,以P
2 結果
比較兩組腦卒中患者的住院時間、醫療費用、壓瘡發生率等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由專家組共同研制,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患者從入院到出院依照此流程接受治療和護理能夠降低醫療費用,加快康復速度,提升了醫療和護理工作的效率。同時,臨床護理路徑還為醫院廣大護理人員提供一個流程化的工作模式,使其護理工作能夠得到有效的指導和銜接,保障其本職工作得到高效執行。同時,鑒于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程序化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患者和家屬共同參與到治療和護理的進程中,使其明晰每天的治療與護理計劃,知道每天的每段時間患者有哪些治療與護理工作,主動與醫護人員配合,降低了護理缺陷的發生率。
腦卒中屬于神經系統的多發病和常見病,50%~70%的存活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語、肢體殘疾等癥狀,給患者帶來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和壓力,因此應該強化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3]。在臨床護理路徑下,患者的康復程度明顯提升,其作為一種程序化的工作方式,能夠使繁雜的護理工作變得清晰而有次序,護理人員能夠有固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溝通和交流,指導患者在床上康復訓練的和注意事項,同時可以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使其協助護理工作,加快患者語言和肢體方面的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護理過程中發揮了良好的效果,不僅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治療費用,而且提升了患者康復程度,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對入院治療的滿意程度。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體現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宗旨,為患者提供了從入院到出院的全方位、立體式醫療、護理服務,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探究。
[參考文獻]
[1]邵欣,李峰.腦卒中一級預防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544-546.
[2]邢小麗.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華西醫學,2009,24(12):3239-3240.
[3]陳美榮.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7(7):16-18.
[4]蔣晶紅,尚立華.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天津護理,2010,18(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