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紡織業行業概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紡織業行業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紡織業行業概述

第1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關鍵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索

應用型大學是相對于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國大學培養的特點,在中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類型的本科教育。應用型大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過程、培養方式和評價標準。

1.我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背景

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于2009年開始招生,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隨著社會上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改變而相應的進行修訂,截至目前我們已經修訂過了三次,前兩次都是一些細枝末節的修改,比如,將一些理論性太強、學生不易掌握且畢業后不太實用的課程,用當前比較流行、適用面廣且畢業后需求量大的課程替換;增加部分課程的實踐學時,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實踐證明,這些小的修改,仍然無法讓畢業生非常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從2014年初開始,我們對該專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徹底改變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模式,實行了適合應用型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2.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思路

(1)確定指導思想,即:以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改變以追求學科體系完整為導向的辦學思路,實施以社會需求、就業崗位需要和學生自我發展需要為導向的辦學思路。

(2)確定基本原則,即: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點,以素質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提升專業核心能力。

(3)確定培養模式,即基于地方性、應用型、重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改革傳統的學術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地方經濟產業匹配對接的專業群,實現人才供給與需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無縫對接。

3.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過程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設計階段,是關系教學過程的組織和教學資源的配置,也是關系著將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因此,對人才方案的改革,絕對不能紙上談兵,要積極聽取其他高校的意見,同時吸收社會、企業人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使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實際。

(1)聽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意見和建議,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從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時間中,我們先后多次去陜西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去進行調研,聽取專家、教授的意見和建議,確定保留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操作系統等幾門專業核心課程,以體現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的專業特色,同時,聽取他們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分析以及當前計算機專業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為我們下一步制定專業方向課積累數據。

(2)深入企業,聽取企業主管、技術人員、市場人員的意見和建議。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什么樣的人才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企業是最有資格說話的。從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時間中,我們也先后3次去北郵3G人才外包培訓基地、西安康博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等單位進行調研。同企業的老總、技術總監、市場總監的領導進行會談,獲取他們從IT技術發展、IT就業市場等方面帶來的信息,了解他們對未來IT行業發展方向以及就業形勢的預測。

經過信息匯總,我們認為基于Android的軟件開發方向和網絡系統管理方向發展前景和就業前景都比較好。同時,根據專業方向,確定了支持該專業方向的課程。

(3)對已畢業且就業形勢比較好的學生進行回訪。動員輔導員和教師與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聯系,了解他們的就業方向以及就業情況,目前已聯系到計應1001班王正、任琴等和計科B0901班鄭丹、孫婷等18名同學。在這些同學中,有10名同學從事軟件開發方面的工作,其中,王正同學在上海工作,月收入上萬元;有2名同學從事嵌入式開發方面的工作,月工資3、4千以上;另外有6名同學從事網絡系統管理方面的工作,月工資在3、4千左右。通過了解,學生普遍認為,網絡系統管理比嵌入式知識簡單些,更容易學懂。

(4)組織即將畢業且已經找的工作的大四學生座談。

5月中旬,我院將在校做畢業設計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四畢業生組織在一起,先針對我們已經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就“我心目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設置那些課程及方向”進行了討論,同學們普遍認為,經過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基本上已經夠用。我們將擬定好的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嵌入式開發、網絡系統管理這三個方向讓學生討論并排序,學生討論的最終順序為第一: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第二:網絡系統管理,第三:嵌入式開發。

(5)網上資料搜集。

我們在網上也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方向設置及就業情況進行了信息搜集,最后確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方向設置為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和網絡系統管理。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創新處

本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從開始調研收集數據,到最后的定稿,歷經7、8個月,相比較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有不少創新之處。

(1)改變了以往3.5+0.5的教學模式,改為3+1的教學模式,即3年的理論教學和課內實踐教學,1年的企業項目集中實踐。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與企業進行了大量的溝通,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減少了大量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關于硬件方面的理論課,轉而增加了當前比較熱門且社會需求量大的軟件方面的課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畢業后順利的找的工作打下基礎。

(3)提高了實踐學時在整個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由原來的30%左右,提升為40%以上,給學生以充足的課時去親自動手上機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

(4)確定了兩個當前就業前景非常好的專業發展方向。經過大量的調研和數據分析后,將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和網絡系統管理作為本專業的專業方向,學生從大三開始就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既順應了學生的興趣,也為學生畢業后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5.總結

培養大批應用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這與我國正處于工業化時代社會背景密不可分。而傳統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探索、創新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建立促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機制,以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和應對來自國際競爭的挑戰,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第2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本文通過對我國紡織產業的種植、產品質量等宏觀環境進行分析,并結合紡織加工、流通及其產業鏈運行的情況,從規?;N植、紡織纖維多元化和面料功能化、加大服裝企業創新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剖析,達到提高紡織產業競爭力、改善產業運行效率,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紡織業;規?;N植;創新能力;現狀;發展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macro environment on the domestic textile industry cultiva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and combinated the textile processing, circulation and the chain operation of textile industry. From large-scale cotton growing, plurality of textile fibers and fabrics function and increase the garment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three aspect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extile industry, improve industry for efficiency,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 scal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situation; development

我國紡織業涉及的領域、環節眾多,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我國紡織產業市場環境接近于完全競爭,產業內各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且行業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宏觀經濟、政策環境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較大,行業利潤不穩定,市場競爭力較弱。通過對我國紡織產業的政策環境進行分析以提高紡織產業競爭力、改善產業運行效率的途徑[1-3]。

1 紡織業概述

近10年來,我國紡織業保持了高速發展的態勢(見圖1)。2011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54786.5億元,同比增長26.8%。紡織行業總量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明顯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和新增項目增長緩慢,行業利潤增長持續回落,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4]。紡織產業的高成本時代已經到來,以廉價勞動力作為主要支撐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已逐漸喪失了成本優勢。

2 棉花產量不穩定

我國植棉歷史悠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消費國,植棉面積在8000萬畝左右,產量在600萬噸左右,每年棉花消費量在1000萬噸左右,消費缺口在400萬噸左右。由于棉花種植費工費時,且種植補貼遠不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有所下降,再加上受極端天氣影響,我國的棉花產量近年下降較快。

2.1 種植缺乏統一規劃

按照地理區位,我國的棉花種植可分為三大主要區域:長江流域棉區、黃河流域棉區和新疆棉區。新疆棉區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5%,黃河流域棉區約占25%,長江流域棉區占10%左右[5-6]。除新疆棉區棉花種植成規模以外,其他棉區種植比較分散,缺乏統一規劃,受價格因素影響較大。

2011年,國家出于穩定棉花種植面積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按照19800元/噸的價格收購棉花。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對穩定棉花種植面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我國植棉面積出現了恢復性增長。2012年國家延續了棉花收儲政策,同時提高收儲價至20400元/噸,市場預期收儲政策穩定棉價的作用不足以彌補棉價下跌導致的面積下降。國家出臺棉花收儲政策有利于穩定棉花生產,有利于棉紡織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產業升級鋪平了道路。

2.2 種植成本上升

近年來,由于物價上漲,棉花的種植成本也有所上漲,如圖2所示。2011年棉花產值為1995.1元/畝,其中總成本1584元/畝,凈利潤411元/畝。總成本中每畝物質與服務費用585元,同比上漲39%,人工成本782元,同比上漲9%,土地成本217元,同比上漲24%。物化成本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棉花每隔15天就要修整一次,還要定期澆水,及時通風,且采摘期較長。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對糧食種植補貼明顯多于棉花[7]。

2.3 質量得不到保證

我國分散的棉花生產決定了棉花質量差異較大。棉花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棉種的選擇至關重要,而國內研究棉花種子的機構數量繁多,研究水平參差不齊,且每年的棉花質量情況對比性不強,不利于棉花種植的長期穩定發展。棉農采摘棉花后,由于條件有限,存放過程中很容易摻入異性纖維,質量等級受到影響[8]。另外,棉農售棉習慣不僅影響了棉花的光澤和韌度,也影響了棉花的流通,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3 棉紡織行業面臨的形勢

3.1 加工流通利潤微薄

目前,我國棉花加工企業眾多,但整體實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差,一旦棉花價格出現較大波動,企業就面臨虧損的風險。據中國纖維檢驗檢疫局數據,截至2012年3月,2011棉花年度全國共有1710家加工企業參加棉花公檢[9]。另外,國內普遍存在數量龐大的小型棉花加工廠,主要為周邊的中小型紡織企業加工籽棉,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用。

棉花加工企業的利潤來源主要為加工費和副產品。目前市場普遍的加工費用:新疆為800元/噸,內地600元/噸,除去電費、工人工資和設備折舊等費用,加工費基本可以勉強維持企業運轉。大部分加工企業選擇了棉花期貨作為規避風險的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棉花價格波動較大、市場缺口長期存在以及進口棉商進入國內市場的諸多因素影響下,國內的棉花流通企業應調整經營理念來應對挑戰。結合國情,棉花加工企業應積極構建自己的渠道,可以通過國內的專業化棉花合作社掌握資源,與下游紡織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優化棉花流通結構,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實現穩定的加工利潤。

3.2 行業整合不可避免

紡織行業作為產業鏈中承接原料和成品的部分,包含紡紗、織布和印染等多個環節,在棉紡產業鏈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國的紡織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F象,2011年全年開工率僅為75%。據估算,2011年全行業產能過剩率在20%左右,而新增的紡織項目爭相上馬,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10-11]。同時,紡織行業在服裝產業投入過高,而在家紡等其他方面投入明顯不足,也限制了發展的空間。

在“十一五”期間運行良好,棉紡織行業規模和效益持續增長,自主創新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近期公布的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指出了行業發展方向,即行業保持平穩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至“十二五”末,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年均增長7.5%。因此,我國紡織業必須改變以量取勝的經營模式,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帶動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3.3 服裝產業期待創新

服裝產業是棉紡織產業鏈的最末端,不僅實現紡織商品的供給,也是實現產品價值、保證產業鏈正常運轉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國內服裝品牌的增長速度較快,大批量生產降低成本的考慮使得服裝企業對產品創新有所忽略,服裝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而由于歐美經濟的疲軟,服裝企業不得不擴大非洲和東盟等地的市場份額,同時加大國內市場的營銷力度,試圖通過新的市場份額的增長來填補市場缺口[12]。

綜合來看,全球經濟疲軟、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料價格波動劇烈、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壓縮著行業利潤,服裝行業一方面消化著產業鏈上游傳導來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國外服裝大鱷的殘酷競爭,不得不思考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之路[13]。產業鏈的競爭不僅打破了服裝企業原有的生產模式,也注入了新的思想。目前,服裝企業也開始嘗試從原料生產到最終的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

4 產業發展趨勢

紡織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卻存在著上游研發投入不足、中游技術裝備落后、下游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滯后等缺點,淘汰落后產能、整合產業資源將成為紡織產業升級的關鍵。只有通過自主創新和產品差別化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改變我國在全球產業鏈體系當中的低位,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實現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真正的出路。

4.1 棉花生產規?;?/p>

棉花生產規?;傅氖窃诂F有的生產基礎上,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形式擴大棉花種植規模,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推廣棉花種植技術,推廣先進的棉花品種,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采用機械播種和采收,提高勞動效率。棉花生產規?;瘜⒎€定植棉面積,不僅可以疏通棉花購銷渠道,保證棉花供應,還可以采用期貨手段規避價格風險,增強棉農抵御風險的能力,確保棉農的種植收益。

4.2 紡織纖維多元化、面料功能化

目前,我國棉花纖維在紡織行業中占比較大,而化學纖維等差別化纖維占比較小,如果出現價格波動,企業將面臨虧損的風險。紡織企業可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制新型纖維、合成纖維,通過降低各個纖維含量的占比來降低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加工企業也可以在面料的研制上下工夫,通過開發新型面料和高檔面料來豐富面料品種,提升面料功能。

4.3 服裝企業應加大創新力度

服裝企業處于紡織產業鏈的最末端,掌握著較多的需求信息,能夠自下而上地傳導需求,同時也消化著產業鏈上游傳導過來的價格壓力,對于紡織產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服裝企業應整合產業資源,通過積極的市場調研來了解需求,通過新產品的研發來創造需求,同時利用網絡等多種營銷手段擴大產品銷售。全產業鏈生產模式值得借鑒,但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的條件量力而行,建立紡織產業的戰略聯盟或許更為實際。

目前,我國的紡織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困難,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保證原料供應,縮小價格波動,加大紡織企業的研發力度,建立品牌優勢成為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政府部門應當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指導企業充分利用地方產業集群優勢,整合區域內供應鏈,強化紡織產業鏈合作關系,構筑紡織產學研戰略聯盟,構筑廣泛的良性動態產業鏈,加強紡織產業鏈管理信息化建設,以構筑利益共享、各環節共贏的紡織產業鏈。

參考文獻:

[1]朱北娜.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棉紡織造業持續發展[J].紡織導報,2011(09):12,14,16.

[2]王撫成,楊濱.棉紡織企業應著力解決的五大問題[J].中國紡織,1999(12):4-7.

[3]劉.升級是棉紡織產業唯一出路[N].民營經濟報,2007-07-25(01).

[4]徐文英.中國棉紡織工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0(05):7-9.

[5]蘇曉霓.河北棉紡織企業的發展思路和任務[J].河北企業,2011(10):49.

[6]陳定.加速推進棉紡織工業的產業升級[J].中國紡織,2001(04):30-31.

[7]劉文碩.棉紡織裝備輸血產業升級[N].中國紡織報,2007-11-15(01).

[8]程里.標準化:紡織業“十二五”的發展之重[J].中國纖檢,2011(05):31.

[9]郝杰.棉紡織企業的升級之路[J].紡織服裝周刊,2006(33):40-41.

[10]儲誠山,潘家華.中國棉紡織產品鏈對全球影響分析[J].開發研究,2011(04):16-19.

[11]李紅梅,韓華潔.棉紡織業要走減量升級之路[N].中國紡織報,2009-04-07(01).

[12]徐文英.中國棉紡織行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J].江蘇紡織,2002(01):4-10.

第3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關鍵詞:紡織業;核心競爭力;SWOT分析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概述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倫敦商學院教授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對核心競爭力的定義是:“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任何長期的、獨特的、能夠給顧客帶來更大價值的、競爭對手短期內無法模仿的能力。

在TPP新形勢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核心競爭力有利于紡織企業在紡織行業占領市場,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利于紡織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二、對上虞弘強彩色滌綸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一)公司概況。上虞弘強彩色滌綸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研發為主的生產性紡織企業,專業生產差別化、功能性聚酯改性短纖維。具有較為完整的從纖維、紗線、織造、染整、面料、成品服裝(毛巾、圍巾等)中小產量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技術和設備體系。弘強公司在產品制造環節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配套水平,生產效率較高,產品質量水平好,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快速反應體系及服務。在中、高檔差別化、功能性聚酯短纖維這一領域中,該公司是目前國內同類行業中,產品品種和規格最齊全,服務最完善,交貨速度最快,新產品開發頻率最高,質量最好和產品更貼近于市場的企業之一。

(二)弘強公司的競爭優勢。弘強公司是一家比較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公司已經建立了從纖維、紗線、織造、染整、面料、服裝中小產量(包括打樣)全產業鏈的技術和設備體系,并且擁有一支具有開拓精神的研發隊伍和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形成了適應市場的一整套研發和生產管理模式,為企業做精、做強和產業化終端服務的發展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十幾年的紡織行業中,弘強公司有了比較高的知名度,并且有了一個高效的產業聯盟:

在企業文化方面,弘強公司一直有著“在差別化滌綸短纖領域中做精、做細、做深、做強”的愿景,擔當著“改變現狀、提升品質、振興民族品牌”的使命,保持著“開拓創新、嚴謹務實、敢為天下先、知不易為而為之”的開拓精神。另外,“誠信、細節決定品質”良好的企業文化,又為其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弘強公司的競爭劣勢。弘強公司在經營方面也存在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弘強公司對于幾個合作商家過于依賴,導致了近幾年來,經濟效益形勢有點緩慢降低。在目前中國紡織行業同質化的競爭中,由于蜂窩纖維價格過高,中國市場難以接受高價格的產品從而導致銷售額有所下降。國內民營企業融資普遍困難,弘強公司也不例外。弘強公司的產品因為具有高科技性,成本高,對價格十分敏感的客戶隨時有流失的可能性。弘強公司缺乏的是更多的對外對內銷售。隨著現在訂單的小批量、多品種的越來越多,公司對于交貨時間也相對緊張。

(四)機遇。我國國內紡織服裝消費穩步增長、市場日漸成熟。弘強公司是幾家知名休閑運動品牌和奢侈品品牌的代工廠,隨著幾大品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其訂單也將有一定的提升。弘強公司也有很多的機遇,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消費水平不斷的在提高,俗話說:衣食住行,衣往往都是排在最前面,所以人們服裝消費一定會是對于面料服裝的功能性方向的轉向,弘強公司正趕上這時機,有決心、有能力幫助和配合廣大客戶和消費者共同研發出更具有市場前景與價值的新產品,并且設計了公司對產品研發的五個思路:1.建立產品研發的思想體系;2.尋求全產業鏈生產合作伙伴;3.樹立一個全方位的服務理念4.細節、堅持;5.全方位了解客戶,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五)挑戰。同時,目前各國經濟形勢走低,各國政府對本國經濟憂慮而采取的貿易和技術壁壘,給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家對紡織服裝行業環境保護及產業升級的呼聲越來越高,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弘強公司的加工和配套成本勢必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弘強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東南亞、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紡織服裝業的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際市場的競爭。

三、提升紡織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一)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紡織品的附加值。未來紡織服裝業趨勢變化:服裝用料以功能型面料為主。隨著服裝用料的改變,采用功能性面料來生產服裝,已成為全球發展的大趨勢。功能性面料具有多樣的效用,包括保暖、防水、防熱、吸濕排汗、除臭等。作為紡織服裝企業同時需要滿足消費者的一切需求,有全球化的視野,在產品差異化上著墨、以智能化發展領跑行業,在注重環保的同時,保有工匠之心,將產品工藝推向極致。創新是生產力,紡織產品科技含量的增加,不僅會開拓消費市場、提高產品銷售產量,而且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只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才真正具有市場的競爭優勢。

(二)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促進競爭力持續發展。人力資源開發尤其是具有創新和應變能力的的人才開發是關鍵。紡織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一是創造有利機制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二是采用委托培養的方式大量培養企業中有前途的員工;三是積極尋求政府和高校支持,發展紡織高等教育和各種層次的紡織職業技術教育,培育實用性人才。

第4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關鍵詞] 出口退稅 出口退稅率 紡織品服裝

出口退稅是指一國政府或地區對其出口到國際市場上的商品免征、退還其國內流轉稅(主要指商品生產、流轉過程中征收的增值稅、消費稅等),確保其本國或地區的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競爭,使得進入國際市場的商品具有平等競爭力。這也是我們一般認為的退稅,即外貿企業所享受的一種退稅政策。

一、我國出口退稅政策概述

1.發展歷程

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當時沒有實行增殖稅,一直到1993年退稅率為11.2%。從1994年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引入17%的增殖稅制度以后,退稅率根據國家經濟大發展需要已經做了多次調整。

1996年,由于財政原因,中國政府將退稅率分別降為3%、6%和9%。1997年開始的亞洲經濟危機造成中國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政府從1998年開始逐漸將出口退稅率調高,出口商品的綜合退稅率由原來的6%提高到15%。2002年對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出口退稅全面實行“免、抵、退”稅辦法。2003年由于經濟局部過熱,出口欠稅嚴重,政府將出口退稅率由15.5%調整到12.51%。2003年10月,中央對出口退稅政策又進行了一次結構性調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出口退稅率的通知》正式出臺。

2007年,國家再次出臺政策調整出口退稅率,平均降幅在3%~5%。這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主要特點是:涉及面廣,調整幅度大。共涉及2831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取消了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二是降低了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三是將1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改為出口免稅政策。本次政策調整沒有設置過渡期,而是將調整的政策內容提前一定時間對社會公布,以使企業有提前準備的時間。

2.出口退稅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國出口退稅方式主要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不免稅不退稅,這主要針對稅法限制或禁止出口的貨物,包括原油、糖、天然牛黃、麝香、白銀等。

第二種是免稅不退稅,主要適用于來料加工復出口的貨物和列入免稅項目的貨物。

第三種是先征后退,是指貨物在出口前,應照章繳納從原材料到產成品銷售各個環節的增值稅和生產環節的消費稅,待貨物報關出口后,憑出口報關單等憑證,按月向稅務部門辦理退還已納稅款。這適用于外貿企業收購貨物出口或外貿企業出口貨物。

第四種是“免、抵、退”,適用這類政策的是有出口經營權的各類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出口貨物。

由此可見,第三和第四種類型是退(免)稅的重點,對象是外貿企業和具有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征收的范圍包括增值稅和消費稅,退稅的范圍就生產型企業而言,以增值稅為主;就外貿企業而言,則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

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影響

目前我國出口退稅的調整仍然以下調為主旋律,抑制低價出口和貿易順差的意圖較為明顯。

1.積極作用

(1)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有利于促進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出口退稅是調節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調整出口退稅有利于緩解我國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通過退稅機制的調整,可以貫徹國家的產業政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于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進出口貿易的平衡會起到積極作用,對于促進國家整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鼓勵IT產品、裝備制造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實行全部退稅;對于服裝紡織品這類低附加值產品,通過逐步減少退稅,促使其產業升級;而資源類的產品,不鼓勵出口,所以會逐步取消退稅。

(2)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有利于保護環境和資源。出口退稅是國家保護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長,至2004年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工業化的起飛階段。但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中國的基本國情嚴重背離,這樣的經濟增長不可能持續。一方面,十幾億人口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要順利解決巨大的勞動力就業問題,特別是解決數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未來15年至20年,中國必須保持超過7%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面臨著嚴峻和緊迫的資源“瓶頸”性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顯然,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到盡頭,而必須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最近幾年我國的招商引資情況可以發現,東部由于受國家宏觀調控和資源環境限制,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項目投資西部的積極性較高。而通過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擠壓這些行業的凈利潤空間,降低資金投向這些行業的積極性,從而起到保護環境和資源的作用?,F實來看,2007年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西部地區招商引資也要逐漸以淡化數量、注重質量,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為努力方向。

2.不利影響

顯而易見,調整出口退稅率會對外貿企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對于不同類型外貿企業而言,影響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從中長期看,大型外貿企業將通過提高研發能力,加快產品技術升級,在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方面適應時間可能要快一些。而中小企業在適應能力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出口地位更加不利。在人民幣匯率升值加快、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雙重壓力下,企業因無利可圖將停止出口,或轉向國內市場或有被淘汰的可能,外貿企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三、近期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上調的政策分析

2007年7月以來,受出口退稅率下調政策影響最大的是技術含量低、規模小、主要靠低價競爭出口的眾多競爭力薄弱的中小企業,尤其令人關注的是紡織服裝業。今年3月初,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曾對魯、蘇、浙、粵、冀、閩6省進行市場調研,結果顯示:在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出口退稅降低情況下,三分之二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62%,其他三分之一企業,雖然利潤占據了整個行業的80%,但利潤率也僅在6%~10%之間徘徊。據悉,鑒于紡織行業目前的狀況,2008年7月3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出《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锻ㄖ分赋?,從2008年8月1日起,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

在此之前,關于是否回調紡織行業的出口退稅率在業界已引起熱烈討論。據了解,中國的紡織行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紡織企業共8萬多家,中小企業為6.6萬家。因此,一旦上調政策公布,受惠最多的是中小紡織企業。但這顯然違背紡織服裝行業淘汰落后企業、加快產業升級的產業政策。對此,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淘汰一大部分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中小紡織企業對中國紡織業是有利的,應該是紡織產業升級的一個契機。出口企業不能依賴政策扶持,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從短期看來,政府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應該適度考慮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讓企業有調整產品結構,培育內銷市場的時間,扶持企業度過結構調整陣痛期。未來的政策要更多關注到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紡企的生存和發展。

就本次出口退稅率上調的影響而言,中小服裝企業更受益,這與行業的外貿依存度正相關。由于服裝行業的外貿依存度明顯高于紡織企業,而對于服裝行業而言,中小企業的外貿依存度更高,根據第一紡織網的測算,目前服裝行業中規模以上企業的外貿依存度為24%左右;而規模以下中小企業的外貿依存度為55%。

從短期來看,此次出口退稅率的上調,能有效遏制行業虧損面的進一步擴大,很大程度上將緩解出口依存度較高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的生存壓力,對整個行業形成短期性的利好。

從長期來看,上調出口退稅率對紡織企業的影響有限。由于我國紡織服裝缺乏品牌,附加值低,導致出口缺乏自主定價權。提高出口退稅率,國外購貨商將趁機壓價,最終上調出口退稅獲取的利潤將遭到國外購貨商的侵占。另外,作為中國紡織品出口最大的競爭對手――印度,近期也宣布從9月1日起調整紡織品出口退稅率,調高的部分是附加價值相對較高的彈性紗和彈性布料。這是中國的主要出口類別,而且彈性紗和彈性布料的主要供貨商都是一些中小企業,因而此次印度調整出口退稅率必然會對我國紡織業產生較大的沖擊。因此,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從稍長的時間段來看收效甚微,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才是紡織服裝行業恢復景氣的最終出路。中小紡織企業必須內部挖潛增效,提高產品的議價能力。

四、關于應對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幾點思考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出口退稅政策調整頻繁。從2004年至今,國家已先后十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率,綜合退稅水平已降至10%左右,繼續降低的空間已經不大。

從我國出口退稅政策動向看,近期尚無重大調整的計劃。即使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有部分回調,但扶持政策預期對紡織行業只是短期利好,出口退稅率上調不可能扭轉目前紡織業困境,而且政策不是針對某一個企業或個人的,所以總體來講競爭環境仍是公平的。那些過于依賴退稅的出口商,對其出口商品進行結構調整和升級才是上策。

從企業長期經營的角度,本人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首先,企業調整銷售區域,尋找新的目標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采取內外銷結合的辦法,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增加內銷產品比重,同時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避免出口退稅調整和國外貿易壁壘的影響,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其次,企業應注重品牌效應,增加產品附加值,創國際名牌產品,提高產品地位,爭取與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能公平競爭;

再次,企業要從原材料采購抓起,嚴格做好成本控制,在產品的銷售過程中開展良好的售后服務。通過外貿制和自營出口等多項措施,減少出口環節,使成本降到最低。

最后,開發環保節能高效新產品,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力度,減少資源性原料性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爭取進入國家扶持的產品目錄,尋求企業新的生存空間。

當然,這些建議是需要在企業經營管理發展的過程中逐步開展轉變的,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這一過程中,企業應當保持良好的心態,確保自己不僅僅可以生 存下來,并且還可以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5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關鍵詞:印染;清潔生產;潛力

中圖分類號:X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26-0175-02

1 背景概述

清潔生產是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以技術、管理為手段,通過對生產全過程的排污審核、篩選,并實施污染防治措施,以減少工業生產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達到防治工業污染、提高經濟效益的綜合環境戰略[1,2]。印染又稱之為染整,是一種加工方式,也是前處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總稱[3]。

清潔生產是貫穿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污染防治戰略,2006年10月1日《清潔生產標準 紡織業(棉印染)》標準(編號:HJ/T185-2006)正式實施[4],為棉印染企業清潔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和導向?!蛾P于深入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的通知》(環發[2010]54號)規定紡織印染行業企業需要于2014年底前完成第一輪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且每隔五年進行一次清潔生產審核工作[5]。

目前大部分印染企業已經完成第一輪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但其中多數企業僅達到清潔生產標準中的國內清潔生產一般水平,僅少數企業達到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及國際清潔生產先進水平,這說明多數企業還存在很大清潔生產潛力[6]。

印染行業清潔生產存在幾大難題:

一是印染企業的廢水排放量大,處理難度高;

二是以濕態加工工藝為主,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染料、助劑等;

三是能耗高,單位產品能耗經常作為清潔生產的標準之一。

實際上此三點并非獨立存在,大量使用染料、助劑不可避免的造成廢水處理難度高,這也就增加了能耗及物耗。

本文將結合染整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及環保政策介紹印染行業現狀,分析印染行業存在的普遍問題,結合實例指出印染行業清潔生產潛力,為印染企業及清潔生產審核機構做一定的參考。

2 印染行業清潔生產潛力分析

清潔生產審核思路中提出要分析污染物產生的原因和提出預防或減少污染產生的方案,任何一個生產和服務過程都可以抽象成八方面,如圖1所示,即原輔材料和能源、技術工藝、設備、過程控制、管理、員工等六方面的輸入,得出產品和廢物的輸出。因此欲探究清潔生產的潛力,就要從這八個方面進行分析,印染行業也是如此。

2.1 原輔材料和能源

目前國內缺乏高質量的環保助劑[7],《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GB4287-2012)中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新建印染企業禁止檢出苯胺、六價鉻等物質。2015年3月及6月環保部相繼兩次公布該標準的修改單,其中與原輔材料及能源相關的修改是:暫緩執行GB 4287-2012中表2和表3的苯胺類、六價鉻排放控制要求,暫緩期內苯胺類、六價鉻執行表1相關要求。

可以看出,國家鼓勵杜絕使用苯胺類染料及助劑,但現階段立刻淘汰該類染料及助劑,條件尚不成熟。盡管如此,企業應在暫緩期內利用清潔生產的機會及時淘汰不符要求的染料及助劑,用環保型染料及助劑替換,以達到標準。

2.2 技術工藝

技術工藝改造是印染行業清潔生產審核過程中的難點之一,同時也最具挖掘潛力的點[8]。技術工藝的革新需企業配合清潔生產審核師深入挖掘,此時處于工藝一線的員工具有豐富的經驗,往往對企業工藝運行存在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因此在清潔生產審核中收集一線員工的建議至關重要。

2.3 設 備

除了國家明令淘汰落后的設備名錄,對一些效率低,操作不便,維護費用高,嚴重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的設備進行淘汰更換。標準里就要求使用先進的間歇式染色設備以及高效水洗設備。

2.4 過程控制

印染企業一般有幾條生產線,因此過程控制尤其重要。只有對公司生產全過程的每隔階段均有效的控制,不僅能確保各項環保指標達到標準,更能將企業的清潔生產深層潛力挖掘出來,煥發企業的活力。

2.5 產 品

產品本身決定了生產過程,同時產品性能、種類的變化往往要求生產過程做出相應的調整,因而也會影響到廢物的種類和數量。

印染企業一般產量大,產品的包裝方式和用材、體積大小、報廢后的處置方式以及產品儲運和搬運過程等,都是清潔生產潛力的挖掘點。

2.6 管 理

印染企業生產線長,員工多,廢棄物種類多而復雜,我國目前大部分印染企業的管理現狀和水平,是導致物料、能源的浪費和廢物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9]。

通過組織的“自我決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可把環境管理融于組織全面管理之中。

2.7 員 工

員工素養的提高和積極性的激勵也是有效控制生產過程廢物產生的重要因素。印染行業生產線固定,員工重復勞動,易產生惰性。

因此印染企業可以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或激勵政策以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以及積極性,進而激發企業活力,提高生產效率。

2.8 廢 物

以上七點的最終目標是減少企業的廢物產生量,做到了“節流”。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因此如果可以將廢物資源化則做到了“開源”。印染行業污水量大,處理難度高。

若能對廢水進行處理后回收利用,不僅能減少企業的用水量、污水量,更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10]。

3 印染行業清潔生產方案實例

A廠屬于傳統的中小型印染加工企業,在清潔審核前有生產能力均為600 kg以下的數臺常溫染滌染色機,因生產能力不匹配,易造成色差,影響產品質量。

清潔生產審核小組討論發現,企業設備是清潔生產的潛力挖掘點,因此在清潔生產審核過程中購買了兩臺800 kg的染色機,配合染棉的大車生產,解決了設備之間匹配不合理的問題。該方案實施后,染滌設備單臺生產能力增大,染同批次的坯布開機數量減少,新購設備較先進,物耗能耗均減小,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B廠為中型紡織印染企業。因企業規模較大,生產線較多,在清潔生產審核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清潔生產審核小組發現企業因生產規模較大,用水量較多,同時導致廢水量較多,產品單耗與清潔生產標準對比嚴重不達標。

因此如何減少廢水量是該企業清潔生產潛力的主要挖掘點。

審核小組在考察國內外企業的基礎上,提出了對企業廢水進行深度處理并回用中水的高費方案,即新增一座污水站對染色廢水進行深度處理,中水再回用于企業的紡紗及染色工序,這樣一是減少了企業的新鮮水使用量,二是減少了廢水的排放量,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

盡管短期內方案并不具備明顯的經濟效益,但降低了企業的能耗、物耗及單耗,達到了清潔生產標準的要求,為當地環境保護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4 結 語

印染行業是一個工序相對復雜、污染嚴重的行業,但依照清潔生產的原理可找出每個企業的清潔生產潛力,進而通過相應的方案來改善企業的各項指標。相信印染行業第二輪清潔生產審核完成后,多數企業能夠達到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

參考文獻:

[1] 慎林,毅紅,中平.清潔生產導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2] Fresner, J., Cleaner production as a means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

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8,6(3): 171-179.

[3] 林琳.印染行業節能減排現狀及重點任務[J].印染,2008, 34(2): 40-43.

[4] 楊愛民.《清潔生產標準 紡織業(棉印染)》解讀[J].印染,2007,33(3):

36-39.

[5] 畢琴,趙玉明,徐雨芳.印染行業清潔生產標準的現狀及改進對策[J].環 境科技,2012,25(2):66-68.

[6] 蔡繼權, 國內外紡織印染助劑的發展[J].精細與專用化學品,2010,9:

005.

[7] 楊愛民.紡織企業清潔生產要素分析[J].印染,2005,31(15):39-41.

第6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07-0012-01

摘要:

木棉纖維是錦葵目木棉科內幾種栽培種植物果莢內附著的纖維,屬單細胞纖維,同時也是最細的天然超細纖維,縱向呈圓柱型表面光滑,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本文從其形態特征、性能、應用等幾方面研究,并把木棉纖維與棉纖維的結構以及性能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木棉纖維中空度較高,細胞壁薄,因而相對密度小,浮力好,同時不存在類似于棉纖維次生胞壁纖維素淀積過程,易于加工,結晶度低,應用前景良好。

關鍵詞:木棉纖維;性能;比較;應用

1 關于木棉的概述

木棉纖維是錦葵目木棉科內幾種植物的果實纖維,屬單細胞纖維,其附著于木棉蒴果殼體內壁,由內壁細胞發育、生長而成。一般長約8 ~32mm、直徑約20~45μm 。木棉纖維是一種非棉的天然纖維,它是木本植物攀枝花樹、英雄樹、烽火樹等的果實纖維木棉纖維有白、黃及黃棕色三種顏色。

2木棉纖維的性能介紹

2.1木棉纖維的形態結構特征。

木棉纖維的橫截面胞壁在0174μm 左右,中腔直徑達15μm ,中空度高達97 %。因此木棉是迄今為止中空度最高的纖維,化學纖維目前的中空度也只能達40 % 。木棉纖維橫截面胞壁斷面上有呈層狀排列、大小不一的孔洞,最大尺度為300~400 nm。孔洞是由于胞壁存在著纖維素大分子相對緊密排列的微纖和相對疏松的無定形區,斷裂時由原纖抽拔形成。纖維縱向表面有微小凸痕,但不均勻,也沒有似棉纖維一樣的轉曲。由此可知,木棉纖維不存在類似于棉纖維次生胞壁纖維素淀積過程。

2.2木棉纖維的物理性能。

木棉纖維有白、黃和黃棕色三種,纖維長約8mm~32mm,直徑約20μm~45μm。縱向外觀呈圓柱型,表面光滑,不顯轉曲;中段較粗,根端鈍園,梢端較細,兩端封閉。纖維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大中空管壁,截面細胞未破裂時呈氣囊結構,破裂后纖維呈扁帶狀。木棉纖維獨特的纖維結構也決定了它不同于其它自然纖維的基本性能。纖維在水中可承受相當于自身20~36倍的負荷而不致下沉。木棉纖維的平均折射率為1.71761比棉的1.59614略高,這就導致木棉纖維光澤明亮,光滑的圓截面更加劇了光澤度。

2.3木棉最突出的性能-保暖性。

木棉纖維細度僅有棉纖維的1/2,中空率卻達到97%,是一般棉纖維的2-3倍。木棉中空纖維的紗體蓬松,很容易使超細纖維進入織物空隙,形成高效靜止空氣層,可顯著提高熱阻率,從而木棉纖維是最理想的保暖材料,保暖性能是羽絨的3倍。

2.4木棉纖維的化學性能。

木棉纖維含有約占64%左右的纖維素,約占13%的木質素,此外還含有8.6%的水分,1.4~3.5%的灰分,4.7~9.7%的水溶性物質和2.3%~2.5%的木聚糖以及0.8%的蠟質。木棉纖維具有良好的化學性能,耐酸性好,常溫下稀酸對其沒有影響,并且木棉纖維耐堿性能良好,常溫下NaOH對木棉沒有影響[4]。 

3 木棉纖維與棉纖維的比較

3.1形態結構特征比較。

木棉纖維的外觀形態,縱向呈圓柱型表面光滑;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木棉纖維的內在微觀,則是細胞中充有空氣,中空度高達80%~90%,細胞壁薄,接近透明,因而纖維的相對密度小,浮力好。木棉纖維長度方向呈根部鈍圓、中間較粗、前梢較細,兩端封閉狀。當纖維細胞未破裂時,纖維截面呈氣囊中空結構,而破裂后纖維截面則呈扁帶狀。 而棉纖維的形態結構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常成熟的棉纖維縱向具有天然轉曲,呈扁平帶狀,截面腰圓形,有中腔,一端封閉,一端開口,兩頭細中間粗的管狀物。棉纖維的橫截面是由許多的同心圓組成,目前可以分出六個層次,主要有初生層、次生層和中腔三個部分。 

3.2 化學結構及密度比較。

木棉纖維中纖維素含量占64%,木質素占13%,水分占8.6%,灰分約占1.4%~3.5%,水溶性物質約占4.7%~9.7%,木聚糖約占2.3%~2.5%,蠟質占0.8%。棉纖維的成分是纖維素占94.0%,蛋白質占1.3%,果膠占1.2%,臘質占0.6%,灰分占1.2%,其他物質占1.7%,元素成分:碳(44.4%);氫(6.2%);氧(49.4%)。

由于木棉纖維比水輕,采用比重瓶法測量,所用已知密度的液體介質為無水乙醇。測試得到平均密度為0130 gPcm3 ,為棉的五分之一。

3.3總結。

木棉纖維是天然生態纖維中最細、最輕、中空度最高、最保暖的纖維材質。具有光潔、抗菌、防蛀、防霉、輕柔、不易纏結、不透水、不導熱,生態、保暖、吸濕導濕等優良特性。所以是前景非常好的一種纖維素纖維。

4木棉纖維的應用

無與倫比的“輕柔,保暖”特性使其可以廣泛應用在內衣、毛衣、T 恤、襯衫、牛仔以及被褥、床墊、床單、床罩、線毯、毛毯、浴巾、浴衣等家紡類產品中,以及救生用品的浮力材料、隔熱和吸聲材料。 

木棉纖維不含農藥、化肥等化學殘留物,是一種環保纖維。部分木棉品種呈淡黃、淺豆沙等顏色,不需要進行任何化學加工就可做成漂亮舒適的紡織品,這和天然彩棉有異曲同工之處。

5木棉纖維應用為棉紡織業打開新天地

當前,由于我國耕地資源緊缺,導致棉花短缺、大量依賴進口,使棉紡織行業深受其困擾。而以木棉、漢麻等為代表的天然木本纖維的應用,正是大顯身手之時,過去由于木棉纖維細、壓縮彈性差等原因,易造成填充料被壓扁氈化,其柔軟舒適性和保暖性隨時間遞減迅速,且被褥絮片因強力低而出現局部破洞,造成棉被局部變薄。最近我國科技人員研制開發出了“持久柔軟保暖木棉絮片的制造技術”,利用該技術制造的木棉絮片,其強度、壓縮彈性、保暖性能的持久性都可與市場上的九孔滌綸絮片相媲美,而且在柔軟舒適度、透氣性和綠色環保性能等方面對滌綸絮片具有絕對的優勢,制造成本與滌綸絮片相當。因此在生態環保平衡發展、崇尚天然纖維的今天, 我們相信木棉纖維將為紡織行業打開新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九卷第二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

[2] 李秉讓.木棉.大百科全書紡織卷[M].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3] 肖紅,于偉東,施楣梧.木棉纖維的特征與應用前景[J].東華大學學報.2005

[4] 王衛華.滌/木棉無紡產品定量化學分析方法的研究[J].現代商檢科技,1998 

第7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眾所周知,化學品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印染行業的廢水排放占到了紡織行業廢水排放的 80% 以上,其污染即來源于在染整過程各工序中未使用完的染化料。不同工藝、不同工序所用到的染化料各不相同,它們所含雜質不同,理化特性差異大。這就導致了印染廢水將是一個龐大的污水體系,無法用單一的方法開展污水治理工作,必須分門別類,針對不同工廠、不同批次、不同纖維類別產品的廢水排放去設計治污措施。如此一來,就需要大量的專門從事印染廢水治理的企業和人員,這便造就了印染廢水治理產業。

近年來,我國印染布產能不斷增長,雖然環保節水的染整設備不斷被應用到生產中,但廢水排放量卻在持續增長。為此,《紡織導報》記者對印染廢水進行了深入調研,雖未深入到各個細分環節,但足以展現印染廢水排放情況及其治理技術的發展現狀。

Printing and dyeing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sector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chain that adds value to fabrics and garments. As the increase of the demand for functional properties, more and more chemicals have been used on fabrics, and pollution was caused by a great deal of dyes and auxiliary agents remained in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those chemicals, so it is necessary to treat wastewater with different methods.

Today,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duction has gradually been taking root in our society, so the work of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admits of no delay.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throw themselves into the industry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How is the operation of this special industr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industry? Let us pay attention to this feature article: Wastewater of Dyeing and Its Treatment Technology.

1我國淡水資源及用水情況

1.1全國水資源情況

據統計,我國淡水總資源量位居世界第 6 位,但是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卻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第 121 位,是世界 13 個嚴重缺水國家之一。

由表 1 可見,我國水資源總量呈總體平衡狀態,從2004年開始穩步回升,至2008年達到平均水平附近,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環保力度的加大,為淡水資源的回升作出了貢獻。而人均水資源情況則呈現出穩中略降的趨勢,主要是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快,工業用水較多所致。

1.2工業用水和工業廢水排放情況

由表 2 可見,全國工業用水量和在用水總量中的占比都處于上升趨勢,說明我國工業發展處于增速狀態,用水需求持續走高。而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都在下降,則反應了工業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有效推進。

由表 3 的各項數據表明,工業廢水處理的需求在不斷增強,盡管如此,工業廢水的總量依舊處于上升趨勢,環保形勢嚴峻,廢水處理市場空間巨大。

1.3紡織行業廢水排放情況

在過去近 10 年的實踐中,紡織行業廢水排放幾乎翻番,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的廢水排放呈加速上升趨勢(表 4),這都說明紡織廢水處理需求發展速度非??欤臻g巨大。

2印染廢水排放、分類及相關要求

印染是紡織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是提升終端紡織品附加值的必須步驟。據統計,我國是全球印染布產能大國,其產量占據全球印染布產量的 40% 左右,印染布加工能力從2000年的 57.3%,提高到2009年的 95.13%。

2.1印染布產能及廢水排放情況

印染廢水是紡織工業廢水的主體,數量占到了紡織工業廢水排放的 80% 以上。據統計,2009年我國印染布產能達到 540 億m,按照每生產 100 m印染布,平均產生約 4.5 t 廢水計算,2009年我國產生 約 24.3 億t印染廢水。印染產能的持續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廢水排放量的增加,廢水治理刻不容緩。

2.2印染廢水的分類

印染廢水的污染物大部分為有機物,并隨采用的纖維種類和加工工藝的不同而異。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污染物成分差異性很大,很難歸類求同;第二,主要污染指標COD高,BOD和COD的比值一般在 0.25 左右,可生化性較差;第三,色度高,混合水中色母分子離子微粒大小重量各異性大,較難脫色。所以,處理印染廢水,首先要對其進行分類,否則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一般而言,對于同類纖維在同一工序進行的處理工藝,所用到的化學品基本相同。所以印染廢水大都按照工序進行初步劃分,主要為 8 類。

(1)退漿廢水

退漿是用化學藥劑將織物上所帶的漿料退除(被水解或酶分解為水溶性分解物),同時也除掉纖維本身的部分雜質。退漿廢水是有機廢水,呈淡黃色,含有漿料分解物、纖維屑、酶等,廢水呈堿性,pH值為 12 左右,COD和BOD含量約占印染廢水的 45% 左右。

(2)煮練廢水

煮練是用燒堿和表面活性劑等的水溶液,在高溫(120 ℃)和堿性(pH值為 10 ~ 13)條件下,對棉織物進行煮練,去除纖維所含的油脂、蠟質、果膠等雜質。煮練廢水水量大,水溫高,呈深褐色和強堿性(含堿濃度約為 0.3%)。煮練廢水中含有纖維素、果酸、蠟質、油脂、堿、表面活性劑、含氮化合物等物質,其BOD和COD值較高(每升達數千毫克),污染物濃度高。

(3)漂白廢水

漂白工藝一般是用NaClO、H2O2、NaClO2等氧化劑去除纖維表面和內部的雜質。漂白廢水的特點是水量大,偏堿性,但是濃度不高,污染程度較輕,BOD和COD均較低,屬較清潔廢水,可經簡單處理后直接排放,甚或回收后循環使用。

(4)絲光廢水

絲光是將織物在NaOH濃溶液在進行溶液處理,以提高纖維的張力強度,增加纖維的表面光澤,降低織物的潛在收縮率和提高對染料的親和力。絲光廢水堿性較強(含NaOH 3% ~ 5% 左右),多數印染廠通過蒸發濃縮回收NaOH,所以絲光廢水一般很少排出,經過工藝多次重復使用最終排出的廢水仍呈強堿性,BOD、COD和SS值均 較高。

(5) 染色廢水

由于不同的纖維原料和產品需要使用不同的染料、助劑和染色方法,加上各種染料的上色率不同,染液和濃度不同,使染色廢水水質變化很大。染色廢水一般呈強堿性,水量較大,水質中含漿料、染料、助劑、表面活性劑等,廢水色度可高達幾千倍,COD較BOD高得多,COD一般為 300 ~ 700 mg/L,BOD/COD一般小于 0.2,可生化性較差。

(6)印花廢水

印花廢水主要來自于配色調漿、印花滾筒、印花篩網的沖洗廢水,以及印花后處理時的皂洗、水洗廢水。印花廢水量較大,污染物濃度較高,當印花滾筒鍍筒時使用重鉻酸鉀,滾筒剝鉻時有CrO3產生,含鉻的廢水毒劑要單獨處理。

(7)整理廢水

整理廢水水量較小,其中含有纖維屑、樹脂、油劑、漿料、表面活性劑、甲醛等。由于整理廢水數量少,對全廠混合廢水的水質水量影響也小。但由于濃度較高,且含有的雜質較為復雜,所以需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

(8)堿減量廢水

堿減量廢水由滌綸仿真絲堿減量工序產生,主要含滌綸水解物對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其中對苯二甲酸含量高達75%。堿減量廢水不僅pH值高(一般 > 12),而且有機物濃度高,COD可高達 9 萬mg/L,高分子有機物及部分染料很難被生物降解,此種廢水屬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

2.3印染企業廢水排放的系統分析

所謂系統分析,是指對每種紡織工藝中,不同紡織品生產過程中所涉及設備的耗水量、廢水中的載荷等因素都要充分考慮,并且需要對每種工藝中新水的質量,以及廢水的特征,諸如顏色、COD、傳導性、pH值和硬度等進行量化。只有通過精確的系統分析,才能為廢水治理提供準確、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圖 1 和表 5 是某染色車間系統分析的數據舉例。

2.4印染廢水治理要求

根據《印染行業準入條件》(2010版)中的規定,新建或擴建的印染企業都需要滿足以下要求:

(1)新建或改擴建印染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符合本地區生態環境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

(2)水源相對充足地區新建印染項目,必須在工業園區內集中建設,實行集中供熱和污染物的集中處理;

(3)印染廢水原則上應自行處理或接入集中工業廢水處理設施,不得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

(4)現有印染企業要具備廢水、固體廢棄物處理條件;

(5)實行生產排水清濁分流、分質處理、分質回用,水重復利用率要達到 35% 以上。

《印染行業準入條件》(2010版)的量化要求見表 6。

3印染廢水治理規范、現狀及相關技術

3.1印染廢水的排放方式與處理原則

借鑒國外的經驗,印染廢水的排放方式主要有集中排放和單獨排放兩種。

集中排放主要被產業集中區域所采用,例如意大利、日本等國對印染廢水進行初步處理后,與城市污水混合一并進入污水處理廠。這樣的方法有利于處于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

單獨排放主要是針對那些不在產業集中區域內的企業所采取的單廠排放方法,例如德國企業大都采用這樣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排放方法對單個企業的資金和技術要求較高。

印染廢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各類有機物,都是屬于精細化工類產品。借鑒精細化工中,廢水含量主要是不溶性固體和可溶性固體的處理方法,印染廢水的處理原則主要是以下兩大類:

(1)利用分離、離心、沉降等方法進行固液分離,除去不溶性物質;

(2)利用各類物化法、化學法、生物法處理可溶性固體,使其降解為氣體、水和污泥。

3.2我國涉及印染廢水治理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及

標準

目前,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都在積極更新或制定有關印染廢水的取用水、排放、治理、回用水等方面的標準和規范。

(1)目前已并正在使用的相關標準與規范

① HJ 471 ― 2009《紡織染整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

② HJ/T 185 ― 2006《清潔生產標準 紡織業(棉印染)》;

③ 《印染行業準入條件(2010年修訂版)》(2010年6月10日起正式實施);

④ GB 50426 ― 2007《印染工廠設計規范》;

⑤ FZ/T 01002 ― 2010《印染企業綜合能耗計算辦法及基本定額》;

⑥ FZ/T 01104 ― 2010《機織印染產品取水計算辦法及單耗基本定額》;

⑦ FZ/T 01105 ― 2010《針織印染產品取水計算辦法及單耗基本定額》。

(2)正在更新中尚未的相關標準

① GB/T 18916.4《取水定額 第4部分:紡織染整產品》(替代GB/T 18916.4 ― 2002);

② GB 4287《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替代GB 4287 ― 1992)。

(3)正在制定中尚未的相關標準

《紡織染整工業回用水水質標準》(征求意見稿)。

3.3當前印染廢水回用與處理所面臨的技術性問題

(1)印染廢水大量回用對生產及污水處理系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有機污染物的積累和無機鹽的積累。有機物的累積會使污水處理系統無法運行,回用率過高,且不進行脫鹽處理,也會使得生產和污水處理無法進行。

(2)一般來講深度處理費用比常規處理高,對于用水量較小的工廠不太合適 , 對于用水量大的工廠就顯示出其優勢,并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隨著新型化學纖維、仿真絲、印染整理技術的發展,聚乙烯醇、染料、新型助劑等難生物降解有機物大量進入印染廢水,使廢水的可生化性進一步降低,這些因素也影響到廢水的回用。

3.4當前印染廢水回用與處理所面臨的行業性問題

(1)部分企業環保意識薄弱,廢水治理積極性不高;(2)管理機制粗放,隨著產能的擴大,而廢水治理設備并未隨之增加或更新;(3)廢水治理研發投入不足,缺少關鍵技術的支持;(4)全行業的水耗評價標準與體系不健全;(5)環保執法措施單一,執法力度不夠。

3.5印染廢水回用與處理技術概述

印染廢水先經過格柵、篩網、沉砂、調節水量及水質、降溫等預處理,以除去懸浮物和可直接沉降的雜質,改善廢水水質,確保后期處理的進行。

預處理只是把廢水中的懸浮物和浮石渣除去,要達到排放或回用標準,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深度處理,進而除去印染廢水中的有機物、色素及其他雜質。深度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學法、化學法和生物法。

(1)物理化學法

① 吸附法

吸附法是依靠吸附劑的吸附作用來脫除染料分子,處理后出水水質好,無二次污染。常用吸附劑主要是:活性炭吸附劑、礦物吸附劑和粉煤灰吸附劑。

② 膜分離法

膜分離技術利用特殊制造的多孔材料的攔截能力,依靠濃度差、電勢差、壓力差等作為不同物質分離的動力,通過膜對混合物中各組分選擇滲透作用的差異進行分離、提純的方法。膜分離技術主要有:超濾、納濾和反滲透。

③ 萃取法

對水溶性好的染料,可采用電泳萃取法采取染料,然后再對溶劑進行再生。而對油溶性好的染料,可采用萃取進行染料回收,再用電泳萃取法進行溶劑再生。在使用萃取法的過程中,萃取液一般都是有機溶劑,其自身往往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2)化學法

① 氧化法:化學氧化法是目前使用較多,技術較為成熟的化學處理方法。主要氧化方法有:氯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和濕式空氣氧化法。

② 電化學法:電化學法是通過外加電場的作用,使被分離物處于特定的反應器內,根據被分離物的電性不同而分離。主要有:電解法、電凝集氣浮法和電催化氧化法。

③ 絮凝法:絮凝法是以膠體化學為基礎,通過吸附作用進行廢水污染物處理的方法。常用的絮凝劑有:無機絮凝劑、有機絮凝劑、生物絮凝劑和復合型絮凝劑。

(3)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酶氧化或還原廢水中的化學物質,使其沉淀為污泥。生物法主要有:好氧法、厭氧法、好氧厭氧聯合處理法和高效降解菌法。

(4)其他方法:除了以上常用方法外,目前,Fenton試劑法、超聲波法、磁分離法等技術也正處于研究或推廣初期。

4印染廢水治理產業的情況

4.1印染廢水治理產業的特點

(1)產業鏈完善

作為印染布的衍生產業,印染廢水處理這一市場份額日益壯大,產業鏈已逐漸完善,其產業鏈涵蓋廢水處理企業、設備生產企業、配件和耗材配套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等技術研究和服務機構等。

(2)資金需求大

目前,我國的印染企業大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城市的產業集群地。從事廢水污水處理的企業大都以當地政府為主導,當地大企業參與,采取集中排放、集中處理的方式進行。所以,廢水處理企業的規模和資金需求都很大。

(3)技術要求高

印染廢水處理技術,涉及紡織染化料、環境保護、精細化工、膜科學與技術、機械與自動化、水科學等諸多學科,多學科組合、系統性、交叉性是印染廢水處理工程的技術特點。所以,印染廢水處理市場的技術準入門檻較高。

(4)運行成本高

在當前排污權限不明確、排污額量化不足、排污份額交易體系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印染廢水處理行業依舊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對印染企業而言,廢水治理只能增加生產成本,而不是產生利潤,所以導致在廢水治理中投入的資金有限。而從事印染廢水治理的企業,由于涉及投資規模大、營業收入有限、耗材和設備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故其運行成本比較大。

(5)市場前景廣闊

環保是今后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環保事業市場化、產業化也是其主流發展方向。隨著國家的重視,將會有豐富的資金和足夠的政策投入到這一行業,市場制度、產業鏈條將進一步完善,市場容量將進一步擴大。

4.2印染廢水處理產業的市場空間及地域分布

目前尚無公開的印染廢水市場的相關統計數據。但是,基于對印染行業服務的職能,其趨勢可以從近年來印染布產量的增長和地域分布情況入手對印染廢水治理市場進行大致的分析和判斷。

(1) 近年來印染布的產量

從圖 2 可以看出,全國印染布依然呈現增長趨勢。由此可以預測,印染廢水的排放量應與印染布產量的增長趨勢一致,印染廢水治理市場正在不斷擴大。

(2) 印染布產能地域分布情況

從印染布產量分布的情況可以推測(表 7),印染廢水治理市場主要在浙江,其鄰省江蘇與福建也占有全國產能 15% 以上的份額。另外,山東與福建也不可忽視。

4.3分類紡織品的產量統計

(1)針織產量統計

2010年1 ― 8月我國針織行業實現工業生產總值(現價)2 862.39 億元,同比增長 28.22%,增速較上年提高 15.21%。其中,針織服裝產量增速從第2季度超過機織服裝,截至8月,增速高出機織行業 1.36%;我國針織服裝累計產量為 100.53 億件,較上年同期增長了 18.84%,增速都高于服裝及機織服裝;前 10 名省市的針織服裝產量占全國總量的比重達 93.95%;除江西和上海外,其他省市均呈現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其中廣東以超過 1/4 的產量占比一直位于榜首;東部地區作為我國針織服裝主要產地,累計產值達 89.18 億元,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 88.72%,較上年同期提高了 22.72%。

(2)棉布及色織布產量統計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表 8),2010年1 ― 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布產量增長穩定,色織布、棉布、棉混紡布、化學纖維布及印染布產量均較上年同期增長顯著。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色織布(含牛仔布),增幅達 21.67%。

5先進印染污水處理技術介紹及其應用實例

5.1科德染色專用污水回用技術與裝備介紹

5.1.1技術難點概況

染色污水的回用是應對當前水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的一大重要舉措,是我國印染行業的當務之急。然而在染色污水回用系統中,脫鹽成本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坎。一般情況下,用戶為了去除回用水中的鹽份,只能采用反滲透(RO)脫鹽工藝與裝備,這樣做雖然解決了回用水中的鹽份,但反滲透膜系統的運行成本及耗材成本會很高。一旦運行管理失誤便會造成很高的膜元件更換成本,因此反滲透膜用作染色污水回用處理,由于高昂的投資成本、運行成本和管理風險等因素使廣大用戶望而卻步。為了能找到較為實用的染色污水回用處理技術,常州科德水處理成套設備有限公司自2004年開始,便開展了回用技術的實踐。至2009年,經過 5 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研制成功了一種抵投入、低能耗,易管理的回用新技術與裝備 ――“避鹽回用”新技術。

5.1.2 “避鹽回用”技術的核心理念

“避鹽回用”技術是將染色生產中所產生濃鹽污水排入外排管網或設施,經處理達標后排放。而將不帶鹽或少含鹽的清污水進行單獨收集之后進行相應的生化、物化等處理,當經處理的回用水水質達到回用要求時回用生產。

5.1.3 “避鹽回用”工藝路線

濃鹽污水排放流程示意:

處理工藝說明:

(1)調節池容積要大。停留時間 24 h左右。

(2)水解酸化池。該段工藝是脫色的關鍵,水力停留時間為 18 ~ 24 h,并且水中要有少量的溶解氧以保證該工藝僅為水解酸化,不作厭氧,避免硫化氫氣體的產生。

(3)好氧生化池。采用二段法,以便更好地去除水中的化學污染物,而二段好氧生化能使水體進行仿自然生態的處理,使回用出水良好。

(4)臭氧氧化器。要帶有臭氧循環收集使用功能,要有延時氧化反應倉,使臭氧得到充分的利用。

(5)KD染色專用污水回用處理系統的特點。處理設施集約化較強,能脫色、去濁度、去除鐵錳離子、去除硬度、穩定凈化水質等。

5.2科德染色污水回用裝備的技術經濟分析

(1)科德染色污水回用處理裝備的運行處理成本 1.8 ~ 2.3 元/m3,包括前處理污水生化段和整套后級回用的處理運行費用。

(2)在我國各地供工業用的自來水水價 2.7 ~ 4.77 元/m3,個別地區的供工業用自來水已漲至 6 元/m3以上。

(3)在我國各地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排放費 2.8 ~ 5.8 元/m3,個別地區的污水處理排放費已達 7 ~ 8 元/m3。

(4)常染廠的進水加排水成本(不含進水軟化成本和排放預處理成本)6 ~ 9 元/m3。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如采用科德染色污水回用水處理裝備則可節省水費為:染廠最低水成本減科德回用水成本 6 元/m3減去 1.8 元/m3約為 4.2 元/m3左右。如每天生產用水量為 5 000 t的中型印染廠,按以上方式計算,每天可節省水費 2 萬元以上,每年可節省水費 600 萬元以上。

5.3應用實例

5.3.1江蘇常熟某天鵝絨印染企業

回用原因:該用戶實際產能需用水、排水為 4 000 m3/d,實施節能減排后只能排 2 000 m3/d,回用量為 2 000 m3/d。

回用工藝:KD“避鹽回用”新技術加短流程快速氧化處理技術。

回用成本:1.1 元/m3。

用戶實用水水價:自來水 2.7 元/m3,污水排放處理費 3.5 元/m3。進出二項相加合計水費為 6.2 元/m3。經回用后每噸可節水費 5.1 元/m3。每年回用可節省約水費 300 萬元以上,另外,使一半面臨關停的產能得到了正常運行,增加了企業效益。

5.3.2江蘇常州某筒染企業

回用原因:由于節能減排的原因,該用戶有 2 500 m3/d的污水無法外排,產能一半停運,在此前提下實施回用?;赜昧?2 500 m3/d。

回用工藝:采用“避鹽回用”工藝。水解生化 好氧生化 化學氧化 KD染色專用污水回用裝備 回用水池 供生產。

每噸回用水處理成本 2.1 元/m3。用戶實際用水成本:自來水為 4.77 元/m3,污水排放處理費 5.8 元/m3,二項合計成本 10.57 元/m3。經回用后每噸可節省水費:用戶實際進出水費 - 每噸回用處理費 = 回用利潤(10.57 - 2.1 = 8.47元/m3)。用戶回用后每天節省水費 21 175 元/d,用戶實施染色污水回用項目之后每年節省水費 635 萬元/a(以每年開工 300 天計)。

工程情況:2010年3月18日開工,至本年6月底投運,8月份全部正常,9月份通過驗收。

5.4小結

科德KD染色污水“避鹽回用”技術以其獨特的分流擇水理念,在染色生產中從源頭出發開展避鹽去污處理,解決了常規綜合排放回用時處理的脫鹽難題,并且體現出該技術與裝備的低耗能和高效益,符合國家當前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產業政策,值得在當前染色行業中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環境統計數據 2003 ― 2008 [EB/OL]. ,2009 12 15.

[5] 我國針織行業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EB/OL]. ,2010 11 02.

[6] 中國測控網. 印染廢水處理方法及其研究進展[EB/OL]. ,2007 10 16.

[7] 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印染廢水處理新技術與工藝[EB/OL]. ,2008 01 18.

[8] 田無邊. 印染廢水分類處理好處多[EB/OL]. ,2005 09 19.

[9] 開吳珍. 常用染整廢水處理方法[J]. 紡織信息周刊,2004(30):14.

[10] 王軍芳,朱世云,程鼎,等. 臭氧化法處理染料廢水技術進展[J]. 工業水處理,2008,28(6):8 11.

[11] 國內外印染廢水處理情況及技術參考材料[J]. 世界水窗,2006 (12):23.

[12] E Menezes. 染整廢水處理的新進展[J]. 王平,張一波,譯. 國外紡織技術,2004(6):36 40.

[13] 梁慧鋒. 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現狀[J]. 企業導報,2007(3):293 294.

[14] 儲金宇,曹凱杰,吳春篤. 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綜述[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7):2042,2060.

[15] 奚旦立,馬春燕. 印染廢水的分類、組成及性質[J]. 印染,2010(14):51 53.

[16] 王建慶,毛志平,李戎. 印染行業節能減排技術現狀及展望[J]. 印染,2009(1):44 51.

[17] 閆金霞,成慶利. 印染廢水治理技術綜述[J]. 染料與染色,2007,44 (2):48 51.

[18] 張莉莉,李順濤. 印染廢水回用技術初探[J]. 化纖與紡織技術,2008 (1):36 39.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準. 清潔生產標準 紡織業(棉印染)[S]. HJ/T 185-2006.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紡織染整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S].HJ 471-2009.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行業標準. 印染企業綜合能耗計算辦法及基本定額[S]. FZ/T 01002-2010.

第8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關鍵詞:河南;工業;主成分分析;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4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8-0159-03

一、引言

由于自然和地理因素,河南歷來被認為是農業和資源大省,是我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能源及材料加工基地。全省糧食生產能力基本在4 000萬噸以上,約占全國的1/10;能源材料方面,也有不少產品居全國首位或前列。但眾所周知,河南又是一個人口大省,存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農產品附加值低,河南的經濟發展水平曾經長時間在低谷中徘徊。如果不改變這種情況,勢必會進一步加大與東部各省之間的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差距,難以實現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

二、河南省工業發展現狀概述及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河南經濟總量迅速攀升。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10535.2億元,增長14.1%[1]。其中,第一產業1 843億元,增長7.5%;第二產業5 539.3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3 152.8億元,增長12.6%,三個產業結構由2004年的19.3∶48.9∶31.8變化為17.5∶52.6∶29.9,為河南經濟全面穩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省,工業是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目前,已初步建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以較為優越的礦產資源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和以農業資源為依托的食品、紡織、機械工業在全國占據重要位置。

按照錢納里等人的劃分方法,河南目前還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初期階段。雖然重工業基礎較好,工業企業的資產總量和贏利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對行業發展能起到帶動作用的大型企業或企業群。整體水平仍然比較低,優勢工業還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加工、飲料工業、化學工業、黑色及有色金屬工業和機械工業等一些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污染比較嚴重、資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傳統產業上,發展后勁不足,競爭力弱等問題亟須引起高度重視。

然而,河南省近年來工業發展水平如何?河南省工業與國內其他各省相比其競爭力如何?哪些行業具有相對優勢?哪些行業具有相對劣勢?應該優先發展那些類別的行業?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進行了以下分析闡述。

三、河南省工業發展狀況分析

衡量工業發展狀況的因素眾多,每個指標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些信息。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在于通過對原始變量相關矩陣內部結構關系的研究,在眾多相關因素中找到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不僅保留了原始指標的主要信息,又使它們之間彼此不相關,比原始指標具有更優越的性質,使我們在研究復雜經濟問題時容易抓住主要矛盾[2]。因此選擇這種方法對河南1994―2005年間的工業發展歷程做出動態描述,刻畫了河南近年工業發展態勢。

對于河南工業發展狀況的衡量,以1994―2005年工業發展為樣本,數據來源于1995―2006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及河南統計年鑒,選取工業總產值、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所有者權益、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工業增加值率、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全員勞動生產率等10個指標來反映河南工業發展歷程。

運用SPSS11.5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1。

用MATLAB計算出相關矩陣的特征向量表,見表2。

從河南省工業發展狀況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南工業經濟發展呈持續上升趨勢,2002年以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181.8%,比2004年上升0.8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10 049.42億元,比2004年增長38.7%;利潤總額667.95億元,比2004年增長64.5%,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7%,規模以上工業品產銷率98.4%。這一年對河南來說,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成為全國第5個突破萬億元的省份,河南也因此完成了從農業大省到經濟大省的轉變。

四、河南省工業競爭力分析

關于河南省工業競爭力,選取了工業總產值、資產總計、所有者權益、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工業增加值率、總資產貢獻率、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工業成本費用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銷售率等13個指標,分別從規模競爭力、效益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三個方面來描述工業發展水平及競爭力。數據來源于《2006中國統計年鑒》、《2006河南統計年鑒》中的統計信息。方法同上不再贅述。由于篇幅所限,僅列出2005年工業競爭力排名中前十位的省份,詳見表4。

如表4所示,2005年河南規模以上工業競爭力排名中,以微小的差距僅次于河北省位居第7。這說明河南在全國已經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僅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大省、第一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也邁入了工業大省、經濟大省的行列。

為了進一步找出河南工業發展的優勢及劣勢,又以2005年河南省工業各行業為樣本做出分析,結果見表5。

從表5中可以看到,由于河南省的資源優勢,原煤、原油、發電量、水泥、農用化肥、平板玻璃、小型拖拉機、棉紗、布、卷煙、有色金屬加工業等行業與省內其他行業相比具有較強的規模及效益競爭力。但是,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能源與原材料市場需求趨緩,同時,經過多年開采,礦產資源也逐步開始面臨日益枯竭的趨勢,開采難度加大,后備資源不足,發展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而且河南省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技術升級緩慢,創新能力不強,缺乏獨立研究和開發的能力。另外由于低技術、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環境污染問題也比較突出。

在傳統的基礎產業發展日益受到挑戰的同時,河南制造業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產值和實現利潤均大幅度提高。經整理發現,2005年實現利潤增長最快的前十位行業為: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這十個行業共計實現利潤330.1億元,占全部工業利潤總額的52.25%。

五、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從總體上說,河南省工業總量自2002年以來發展很快,在統計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7位,在構建工業大省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

2.應該看到,雖然河南省工業在總量上排名較為靠前,但是與排名榜首的廣東、山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相比,主成分得分差值普遍很大。這說明河南省工業與上述幾個省市相比在競爭力上存在比較大的差距。而且河南省人口眾多,正如2004年,河南省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五,而人均排名僅為第十六。因此,河南省工業競爭地位不容樂觀。

3.從具體行業看,河南省具有較大競爭力的行業多為以資源、能源、礦產為依托的行業,或是技術含量不高、粗放式經營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創新能力弱。工業大省與科技小省、創新弱省的身份極不對稱。

4.在產業升級換代方面,河南省已經看到了資源粗放型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制造業開始出現逐漸上升的勢頭,這也是河南省工業發展的一個機遇。

參考文獻:

[1] 劉建華.從資源型經濟大省邁向創新型經濟強省――河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對策[N].中國經濟時報:電

子版,2006-06-15.

[2] 喬峰,姚儉.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在經濟發展動態描繪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3,3(2)1-5.

[3] 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

[4] 2005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河南省統計局,2006-02-23.

[5] 中國統計年鑒(1995―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6] 2006河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in Henan

MA Fang-f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A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Taking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enan Province, showed that Henan began to appear rapid development trends from 2002; Meanwhile, althoug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Henan have some foundatio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rising.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 the competition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mainly in resource-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ve.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have slow development, innovation weak and need industrial upgrading.

第9篇:紡織業行業概述范文

[關鍵詞]“洋垃圾”;產業鏈;現狀分析;對策研究

2015年,雙11引爆消費狂潮,天貓一天內的交易額就高達912億。巨大交易額的背后,卻是相關新聞媒體的“驚人”爆料――所謂“外貿原單”“專柜正品”居然是“洋垃圾”。顯然,“洋垃圾”已滲入網絡購物領域。

1綜述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固體廢物污染引發的環境問題逐漸顯現。據統計,2015年1~5月中國進口固體廢物(廢塑料、廢紙、廢金屬)1757萬噸,進口金額達548.15億元。2015年5月,中國進口固體廢物373萬噸,金額112.05億元。統計數據摘自中商情報網。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具有“洋垃圾”制售的巨大市場。在國際交流日趨頻繁的背景下,我國“洋垃圾”走私入境日趨增多。國際社會在“洋垃圾”治理上面臨阻礙,我國更是在“洋垃圾”非法入境管理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據此,本文基于全產業鏈視角“洋垃圾”現狀的研究并給出對策和建議顯得意義重大。

本文旨在對我國“洋垃圾”現狀進行研究。在概念分析基礎上,界定研究對象,通過資料查閱及文獻梳理,對我國目前“洋垃圾”產業鏈的現狀、近年來“洋垃圾”走私激增的原因、相關產業出現的問題以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

此外,筆者將利用產業鏈分析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把罄卑l展態勢迅猛的背后,離不開其產業鏈條日益拓展,產業內分工的日益精細。產業鏈分析成為產業分析重要內容。本文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洋垃圾”產業相關現象問題,讓讀者全面認識其形成原因、構建形式、發展現狀,以期提高人們重視度,為防范“洋垃圾”入境獻策。

2產業鏈視角下的問題分析

2.1產業鏈定義

產業鏈是指產業部門間基于技術經濟聯系而表現出的關聯關系,其實質是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關聯,而是各產業中的企業之間的供需關系。

在本研究中,“洋垃圾”產業鏈為總體研究對象,主要是“洋垃圾”走私過程中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企業的集合,包括供貨商(即國外垃圾出口商)、中間商(運輸商)、收購商(批發、零售商)等。此外,本文同樣對相關產業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做簡單分析研究,諸如電商行業的發展給海關監管增加難度,服裝產業的不足致使消費者需求難以滿足等也是此種產業關聯的產生與發展原因。

2.2洋垃圾產業鏈組成

我國洋垃圾的走私已形成一個由國外供貨商、中間商、收購商組成的灰色利益鏈條,見下圖。供貨商,即國外垃圾出口商,從當地收集垃圾,收取政府垃圾處理補助,再將垃圾裝船轉賣給中間商。中間商聯系好國內的買家,將垃圾偷運入境。最終買方收購這批入境的洋垃圾,將其送入工廠進行回收處理。

灰色利益鏈條圖

2.2.1供貨商追求高額利潤

發達國家工業發達,工業廢棄物多。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產生危險廢物5億多噸,其中95%產生于工業發達國家,處置方式非常復雜,且費用不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發達國家在危險廢物處置方面的法規和標準日趨嚴格,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危險廢物的處置費用依舊低廉,相關法律尚未規范。垃圾商從這巨大的差價中尋得“商機”,將大批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牟取暴利。

國外供貨商通常為賺取當地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理補貼而輸送垃圾。我國垃圾處理補貼費低廉,位于山東荷澤的某一垃圾發電廠,處理費僅為10元/噸,而美國國內垃圾處理平均標準為56美元/噸,因此,眾多企業將自產垃圾轉售給本國的垃圾處理商,垃圾處理商由于本國高昂的垃圾處理成本將垃圾轉售出國,并收取垃圾處理的政府補貼賺取大利潤。

2.2.2中間商多渠道運輸

部分不具備加工資質和能力的企業通過騙取或利用他人許可證進口固體廢物。非法獲取進口固廢許可證的行為將會造成諸多問題。比如部分企業沒有加工利用資質,本身沒有達到環保標準,通過非法獲取許可證對環境產生惡劣影響。

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棄物通常采取偽報、瞞報、夾藏、混裝等方式入境。2013年11月28日,青島海關公布查獲的一起洋垃圾非法入境大案,一批名為“木漿”的集裝箱,實為廢橡膠、皮革,屬于禁止入境、海關嚴厲打擊的洋垃圾。

國際廢物貿易近年來取得了不小的發展,部分外國企業以慈善為名轉移垃圾。2005年,湖北省檢驗檢疫局在對美國AGAPE基金會捐贈的兩批醫療用品進行檢驗時,發現其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捐贈物包裝出現破損,表面甚至有霉變、污漬。顯然,該企業是打著“捐贈”名義轉移醫療垃圾的公司。

2.2.3收購商多途徑販賣

收購商在國內分揀后銷售牟利。以“洋垃圾”服裝為例,拿到貨以后,收購商首先分門別類,去除掉衣服上一些較為明顯的污漬;再對起毛球的毛衣和T恤衫用板刷予以平整,用形形的商標布塊將變樣的商標重新拆縫,以此“生產”洋垃圾服裝。

對“洋垃圾”服裝進行簡單處理之后,各收購商開始多途徑分銷服裝。處理質量高的產品則在外貿服裝店中銷售,價格略高。此外,網絡平臺也是這些“洋垃圾”服裝的一大銷售渠道。在網絡購物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許多不法經營者利用網絡銷售的隱蔽性和商品信息的不對稱性,在線銷售從走私渠道進口的“洋垃圾”服裝,嚴重擾亂我國網絡購物市場秩序。

3存在問題

3.1“洋垃圾”≠廢舊物資,利用進口廢舊物資再生產的新興行業

“洋垃圾”走私入境的增加與利用進口廢舊物資進行再生產的一個新興行業――再生行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再生行業從海外進口廢舊物資進行加工利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減少了原生資源的進口,使企業及政府找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生產過程節能降耗、“三廢”排放少,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生產前期多為簡單勞動,如拆解、分選和初步加工等,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再生產業本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卻為“洋垃圾”的跨境轉移提供了缺口。

原因之一在于,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主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嚴格限定了可進口廢舊物資標準。在進口廢舊物資的分類管理上,管理目錄中分為禁止、限制和自由許可。國家明令禁止的固體廢棄物包括廢礦渣、廢催化劑、廢輪胎、廢電池、電子垃圾、舊衣服、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危險廢物等,一方面國家政策層面對廢舊物資進行嚴格規定和限制,另一方面各國各法對廢物控制標準的差異以及對不同目的廢物出口的差別對待,為“洋垃圾”跨境轉移提供了契機。

原因之二在于,廢舊物資進口關卡重重。對于國內企業需獲得進口廢物原料國內收貨人登記證書和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許可證;國外企業需取得廢物原料國外供貨商注冊證書(簡稱AQSIQ證書)和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駐外檢驗機構(稱作CCIC)辦理的裝船前檢驗證書。以上措施提高了我國廢料加工市場準入門檻和生產成本,促使部分企業或個人采取非法途徑轉移“洋垃圾”以提升利潤空間。

3.2“洋垃圾”服裝制售發展生猛

“洋垃圾”服裝巨大的市場需求明確地暴露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缺陷。

對于消費中、高檔“洋垃圾”服裝的消費人群來說,國內品牌服裝的設計感和面料質量低下,國外服裝品牌的款式設計和面料更能體現自身的文化和品位,加之國外品牌強大的品牌效應,此類消費者愿意購買“外貿貨”“仿款”等。低端消費者注重商品的性價比,國內服裝面料偽劣、款式老套,不及處理加工后的“洋垃圾”服裝的直觀感受,在對商品貨物來源缺少了解的情況下,此類消費者對“洋垃圾”服裝具有較大的需求。因此,我國紡織業在產品設計和產品質量方面,應加大研究投入,提高產品競爭力。

4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全產業鏈視角對“洋垃圾”現狀進行研究,對“洋垃圾”走私現象追根溯源并據此提出對策和建議。經過研究分析,“洋垃圾”走私形勢難以遏制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益驅使下走私企業和個人增多、走私手段愈發新穎、路徑日趨多樣;二是由于我國相關產業內在問題以及我國人口眾多、收入消費結構多樣導致需求巨大;三是我國相關產業內部在技術創新、制度監管等方面存在問題。筆者認為,控制“洋垃圾”走私,一方面加強國際間交流協作與加大國內綜合治理力度必須舉步同行;另一方面“洋垃圾”走私涉及諸多環節,應針對各環節各渠道實施全方位管理控制。本文細致全面地探討了“洋垃圾”走私現狀、原因,提出對策建議,采用了從產業鏈出發的新視角,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創新,但是在數據分析方面仍有不足,未來我們還將對“洋垃圾”發展情況進行跟蹤研究。

參考文獻:

[1]羅麗敏.論我國面臨的跨國污染轉移問題及其對策[D].天津:天津財經學院,2005.

[2]鄒德.海關在加強進口固體廢物監管中打擊“洋垃圾”入境問題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

[3]馮騁.我國“洋垃圾”污染問題剖析及防治對策初探[J].法制博覽,2015(11).

[4]張劍波.產業西移背景下我國應對“洋垃圾”的策略研究[J].探索,2014(6)

[5]李強.循環經濟視角下的電子垃圾A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 一级a级国产不卡毛片 | 怡红院视频在线 | 久草免费精品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 高清不卡日本v在线二区 | 日本αv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在线 | 另类专区另类专区亚洲 | 成人在线观看午夜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片 | 国产三级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 | 欧美精品免费看 | 成人欧美视频 | 欧美一级二级片 | 特黄aaaaaa久久片 | 精品国产无限资源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小毛片在线观看 | 欧美丰满大乳大屁股毛片 | 和日本免费不卡在线v |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美国亚洲成年毛片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国产免费福利体检区久久 |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国产大片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337p粉嫩日本亚洲大胆艺术照 | 日本aaaaa毛片动漫 | 露脸国产野战最新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综合影院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 日韩美女在线看免费观看 | 波野多结衣在线观看 | 三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