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民技術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實行統籌協調,形成整體合力
為扎實有效推進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村支部高度重視培訓工作的落實。成立了以支部書記楊健為組長,支部副書記袁忠、成衛星為副組長,及其他村干部張紅、宋李丹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由袁忠副書記具體負責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的日常工作。做到了分工明確,整體聯動,統籌協調。使培訓工作有條不紊開展。
二、創新培訓方式,拓展培訓內容
針對我村農業生產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在基層工作中,我們發現農村還有許多農民的觀念和技術相對落后,在農業種植上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按經驗種植的觀念十分普遍,科學的方法還沒有得到有效重視。針對這些情況,我村按照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的原則,積極創新,采取了適合我村實際的教育培訓方式。在培訓師資上,我村聘請農業專家及有關農業技術能手,在培訓方式上,我村采取了課堂理論培訓,課外田頭培訓;由課堂的大集中到分片小集中,突出培訓重點和培訓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專家能人的講解,開拓了參訓實用人才的眼界,啟發了他們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科技水平和致富本領。為了使培訓工作不走過場,確保實效,同時我村按需施教,按照種植、養殖、加工、流通等不同行業的要求,區分不同的培訓對象,采取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形式,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實行整體推進,轉化培訓成果
在培訓工作中,我村結合鄉情,以本地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實用人才技術技能水平為目的,重點對葡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培訓,依靠培訓工作的整體推進,初步達到了提高培訓效益,轉化培訓成果的目的。同時在培訓工作中我們堅持以農為本,通過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村實用人才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打破他們單一傳統的種植、養殖觀念,實現向有地方特色、有科技含量的規模化種植、養殖轉化。要求將有培訓需求的從業人員進行摸底,并將每人基本情況、想學的專業進行登記,匯總后上報。根據學員的基本情況、數量、所學專業進行篩查,最終將確定培訓人員名單和培訓內容。同時,與市科協、市農業局及鎮政府等部門銜接好與培訓專業相對應的授課專家,并與專家擬定培訓計劃,然后下發舉辦從業人員實用技術培訓班的通知。通知明確培訓對象、培訓時間、培訓的方式。整個培訓過程都是為農村從業人員更好地、更舒適地學習,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四、認真教學,旨在學以致用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關精神,根據我鎮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和農民培訓需要,圍繞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三個文明建設,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主要內容,廣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為提高我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從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目標任務
1、全鎮年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全鎮任務2740人(8220次),全年分三輪實施培訓,每位受訓農民接受三次集中培訓,使受訓農民每人至少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從而提高我鎮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全鎮年農民創業培訓任務135人,其中農民經紀人任務數25人,專業經濟合作社負責人任務數10人,村干部任務數25人,農民創業培訓普通班任務數55人,農民創業培訓重點班任務數20人。創業培訓采取能力模塊結構的培訓模式,分集中授課、生產實踐、跟蹤指導三個部分進行,針對不同產業、行業,以短期集中培訓為主,通過集中培訓、生產實踐、跟蹤指導,使80%以上的學員創業獲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培養一批品德好、服務好、管理精、善經營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隊伍;培養一批信息靈、經營活、素質高的農民經紀人隊伍。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任務數見(表一),農民創業培訓任務數見(表二)。
三、實施步驟
農民培訓堅持“政府推動、部門實施、任務到村、加強監管”的原則組織實施。
第一階段:召開相關村支書及村主任工作會議,制定農業實用技術及農民創業培訓實施方案,擬定培訓菜單,落實培訓任務,編印技術資料、明白紙等。
第二階段:按方案組織實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堅持以村集中培訓為主,農民創業培訓堅持區農干校集中培訓,鎮負責選派學員及跟蹤服務指導有機結合的方式,提高培訓成效。
第三階段:根據農民培訓項目管理辦法和考核文件進行總結,開展績效評價,形成書面材料報區農林局。
四、實施要求
1、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一是各村按鎮下達培訓任務和提供的培訓菜單,根據村特色及多數農民的要求,確定培訓內容,簽訂《省農民培訓工程項目實施協議書》,全年分三輪進行培訓,二是各村要按所確定的任務、時間、內容組織農民集中參培,鎮農業服務中心牽頭,聯系區農林局科教站(區農干校)派講師專家講課,每次培訓不少于2小時;三是形成一套培訓材料,每個班次拍攝培訓現場圖片資料3張以上,村委會負責填寫《年區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民登記表》。
2、農民創業培訓
農民創業培訓由區農干校分頭集中培訓(時間、地點、內容另行通知),各村必須按照任務指標,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落實選送參培人員。農民經紀人培訓班主要對象為45周歲以內的農民經紀人及村組干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培訓班主要對象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及后備人員;創業培訓班主要對象為45周歲以內的種養大戶、村組干部或外出打工返鄉人員。同時要注意選送大學生村干參加農民創業培訓,每位參訓人員都要制定培訓后的創業方案,擴大創業規模。
四、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
鎮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本鎮農民培訓的組織領導、宣傳發動、綜合協調、檢查監督工作;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具體實施,包括實施方案制定,組建講師團、開展技術培訓、培訓的全程管理等,并協助做好監督檢查、績效評價等工作。
1、實行分管領導負責制。鎮成立由鎮長任組長,副鎮長任副組長,農技、獸醫,各村村支書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培訓領導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農民培訓工程的日常事務。各村要相應成立由村支部書記為組長,分管農業的負責人為副組長,農經員、農技員等村干為成員的培訓領導小組。
2、實行實施單位法人負責制。鎮農業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本鎮的組織培訓,
3、實行責任目標合同制。按照區培訓要求,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校與各村簽訂《年區實施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項目協議書》,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4、建立檢查監督驗收制度。鎮政府對本鎮的培訓情況進行半年一次全面檢查監督,重點監督培訓開展情況。12月底進行總結驗收,并形成書面材料上報。
關鍵詞:農民培訓;水稻精確定量 ;邳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038-02
邳州市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推廣技術與農民培訓工程密切結合,通過培訓,農戶對該項技術基本掌握。本調查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分析培訓后對該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戶意愿與行為的影響力度。通過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和農民創業培訓班,調查問卷發放600份,回收580份有效問卷,涉及邳州市水稻種植區的9個鄉鎮。
一、參加調查農戶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對象中,男性占88.9%,女性占11.1%,年齡在35歲以下農戶占32.4%,36~50歲的農戶57.2%,50歲以上的農戶也達到10.4%,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
調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6.5%,高中文化程度35.9%,專科及本科以上7.6%;一直從事完全務農的農戶占調查總數的34.5%,村干部占17.2%,退伍軍人占6.2%,種植大戶則占22.1%,其他人員(包括外地承包戶)占9.7%。
抽樣調查中家庭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平均在2人,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農戶占調查人數的比例為15.2%,1萬~2萬的占48.3%,2萬以上的36.5%,其中農業收入為0.5萬元,0.5萬元~1.5萬元,1.5萬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9.3%,62.1%和19.6%,水稻種植約50%的農戶收入在1 000元~4 000元,4 000元以上的農戶占25%,低于1 000元的農戶占25%。
調查中,家庭支出在0.8萬元以下、0.8萬元~1.5萬元以及1.5萬元以上的比例分別在13.8%,62.1%和24.1%,而水稻施肥支出54.5%的農戶在300元~1 000元,300元以下的占19.3%,超過1 000元的也占到26.2%。
二、農戶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認知與意愿狀況調查
在被調查的農戶中,64.14%的農戶知道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對該技術一無所知的農戶也占35.86%,其中60.69%的農戶通過農民培訓得知,19.31%的農戶通過農民技術協會或合作社知道的,通過政府組織的農技推廣宣傳了解該項技術的占18%,通過其他途徑包括廣播電視媒體、示范戶帶動、親朋好友介紹的占2%。可見,農民培訓在農民進行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推廣應用中起到主導性作用。
在一無所知農戶中,對于不知道精確定量施肥的農戶原因很多,28.97%的人稱從未有機構和人員介紹過,34.48%的農戶以為技術太難,不想深入了解,而認為費用太高,不愿了解和知道的僅占5.5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31.04%。調查表明,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掌握的難度一定程度制約著這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對于該項技術不知道的農戶中,經過培訓,78.62%表示比較愿意采用,15.17%的農戶對此無所謂的態度,表示不太愿意或拒絕的僅有6.11%。對于不愿意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認為搞農業不需要科學,自己有施肥經驗,農業生產的效益低,采用了也不會明顯增加水稻產量,同時也有農戶表示田太少,沒必要。
當然,農戶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的采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農戶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采納方式,調查組還對農戶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采納方式進行了調查,41.38%的農戶表示是最先采納的,而別人采納后有效果就采納的農戶占到57.24%,不愿采納的僅占1.38%。
選擇愿意采納的農戶,52.45%的認為多學一門技術有好處,39.31%的農戶認為可以提高水稻產量,其他的則認為別人采用了,我也會采用。
調查中,農戶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34.48%的農戶感覺該技術較難掌握,48.28%的認為一般,7.59%的認為比較容易掌握,9.65%而的農戶則認為掌握很困難。
在接受調查的農戶中,接受過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培訓的農戶占85%,培訓機構主要是縣級農機推廣部門和廣播電視傳媒的宣傳,鄉鎮農技推廣中心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協會也有一定的影響。
農戶對于培訓方式的選擇還是傳統的集中授課和田間指導為主,對農戶之間的示范帶動和廣電媒體培訓并不熱衷,56.45%的農戶選擇集中授課,37.25%的農戶選擇田間指導。
三、農戶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的效果調查
1.農戶對技術培訓機構和人員提供技術支持滿意度調查。通過調查,農戶對縣級、鎮級農技中心技術指導服務較為滿意,69%的農戶比較認可,評價一般的農戶約25%;農戶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培訓中心以及專家授課等技術服務滿意度也都在75%以上。
水稻精確定量技術在培訓后,縣級、鎮級農技推廣部門通過走訪,反饋,經調查,80%的農戶在采納技術后得到回訪指導,63.45%的農戶對此較滿意,27.1%的農戶反應一般,當然也有9.45%的農戶得不到滿意的答復。
2.農戶對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的效果分析。農戶在使用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72%的農民普遍認為增加了水稻產量,70%的農戶反應節約了肥料的使用量,但是30%的農戶表示使用該技術過程中,肥料成本較以前有所增加。
四、影響農戶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因素分析
1.農戶個人特征因素影響。(1)不同年齡、性別、身份對技術采納的意愿與接受程度不同。調查數據顯示,接受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農戶受年齡、性別和從事農業的身份影響較大。50歲以下農戶對該項技術的認知程度比較高,男性農戶普遍比女性農戶接受能力較強,農業從業人員中,村干部、退伍軍人、種植大戶的熱情較高。(2)文化程度不同,對技術的掌握采納與應用程度上具有差異。采用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農民中,明顯出現了高中大于初中大于小學的比例特征,約2/3的高中文化農戶,1/3的初中文化農民以及1/4的小學文化農民采用過該技術,文化程度越高,對該技術的認識和掌握能力較高。
2.農戶家庭收入因素影響。農民收入的高低是提高該項技術有效需求的動力基礎,也是影響該項技術有效需求的基本決定因素。根據對該項技術有效需求形成的動因看,農民收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民已獲得的實際收入,它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礎;二是農民采納新技術的預期收益,它是構成有效需求的動力。
3.農業經營規模因素影響。農業經營規模也是制約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耕地的不同,采取精確定量施肥這項技術的人員比例也不同,人均耕地在2畝以上的農民80%采用了該技術,而人均耕地低于1畝的農戶中,僅有20%的農戶采用。從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或技術利用方面來講,現代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也受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的影響較大,這是由現代農業技術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4.農業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的因素影響。農業生產經營的比較利益是建立促進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利益引導機制的根本因素。從農民本身來講,缺乏采納新技術的動力,在農業生產上就表現出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現結果就是技術創新率低,技術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
調查中完全從事水稻種植與從事水稻種植的農戶中,80%的農戶采用了精確定量施肥技術,而兼營蔬菜、水果及其他農副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戶在技術應用的人員比例則為40%。
5.政府行為因素影響。政府政策宣傳的力度、補貼等政策落實到位的程度、技術推廣工作的廣度與深度等的不同,同樣對農戶的技術采納形成影響。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和國家惠農政策好戲連臺,良種補貼,水稻直補,農機補貼,綜合補貼相繼出臺,農戶人均補貼也高達140元,在此基礎上,廣泛宣傳精確定量施肥是成為送科技下鄉的重頭戲,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政府加大農業投入,對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精確定量。
五、結論
通過以幾年來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培訓,以及對現代該項技術有效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的調查和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農民收入低、農業生產經營的比較利益低、規模化程度低、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是影響該技術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結論,建議在后續推廣實施中,要充分重視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及文化素質。同時應結合中國目前三農問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盡量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集約作業,拉動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效需求,從而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設立培訓示范平臺,選擇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戶進行重點扶持,以示范戶帶動廣大農民,形成農民培訓新模式,是有效的農業技術傳播途徑。
參考文獻:
[1]曾敏,王昌全,等.淺談精確施肥以及中國的應對策略[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4):376-380.
[2]凌啟鴻,張洪程,等.水稻高產技術的新發展――精確定量栽培[J].中國稻米,2005,(1):3-7.
[3]林紹光,黃繼慶.精確施肥技術推廣實踐與探索[J].廣西農學報,2005,(4):11-14.
[4]Theodore W.Schultz.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5]Yujiro Hayami(速水佑次郎) and Vernon W.Ruttan(弗農?拉坦),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
郭熙保,張進銘,譯.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修訂擴充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高啟杰.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農民行為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 2000,(1).
[7]Porter, A., A. Roper, T. Mason, F. Rossini, J. Banks, and B. Wiederholt, (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8]孔祥智,方松海,等.西部地區農戶稟賦對農業技術采納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2004,(12).
[9]朱希剛,趙緒福.貧困山區農業技術采用的決定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5,(5).
[10]宋軍,胡瑞法,黃季.農民的農業技術選擇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8,(6).
關鍵詞:縣級;農機化技術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56
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快速向前發展的關鍵,要想在現代農業中實現新科技以及新機具的廣泛應用,就必須堅持科技興農的原則,加強農機化技術方面的培訓,積極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農機化技術培訓的內涵和意義
1.1 農機化技術培訓的內涵
基于技術的角度,農機化技術培訓實際上指的就是通過各種形式,如教學、宣傳以及操作示范等,將一系列農機化科學知識,將其廣泛應用到現代農業生產實踐中,進而促進農業科技以及農業本身的快速發展。農機化技術培訓作為整個農機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其同時也是農機化管理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管理等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且其始終貫穿于農機化實施的整個過程。農機化技術培訓工作具有面廣、量大的特點。但是,農機化技術培訓工作所面對的對象具有年齡層次差別大、文化素質低的特點,再加上農業機械型號復雜等因素,從而使得農機化技術培訓工作較難展開。
1.2 農機化技術培訓的意義
農機培訓通過對農民進行農機科技知識和技術的傳授,使得他們能夠在實踐中進行所學知識和技術的驗證,再將這種驗證反饋給農機生產廠家,而廠家根據其反饋再不斷改進和創新農業機械的性能。經過這種反復驗證和提高,最終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農機化技術培訓工作是一項對農業現代化不斷探索和實驗的重要工作。
2 農機化技術培訓的有效模式
2.1 堅持并堅定服務大農業的基本觀念
堅定服務農機戶的信念。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隨著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而越來越強烈,同時他們對于新的農業知識以及機械操作技術的渴望也逐漸增強。而這就大大促進了農機培訓教育部門的發展,為滿足農民的這種需求,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必須要堅持服務農機戶的信念,為其提供培訓服務;充分認識到農機培訓教育的重要作用。農機化技術培訓部門要積極組織農機戶進行定期的駕駛、操作以及維修等學習培訓,將先進實用的農業機械以及農機技術傳授到農村中去,從而使得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最終為農村經濟發展,改變新農村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2.2 拓寬農機化技術培訓的途徑,促進其多元化發展
要做好“青年農民培訓工作”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為農民的專業、轉崗以及創業提供較好的培訓條件,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力度,這將是我國農機化培訓工作的重點。為此,農機化技術培訓工作要堅持面向市場、立足農機、增強培訓活力,實現為農民和農業服務的目的;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平臺培訓基地,促進農機化培訓機構向著信息中介方向發展,該信息中介是連著農民與企業的橋梁,因此該機構不僅要有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農機技術鑒別能力,從而促進自身培訓能力的提高。另外,農機化技術培訓機構應當善于利用企業的資金和動力為農民提供農機技術培訓服務。因為農民是農機生產企業最直接的一個宣傳平臺,而農機化技術培訓機構承擔著為農民提供農機產品培訓服務的責任,所以其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優勢來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工作。
2.3 培訓時間、地點的設置要堅持靈活性與實際性
以農時為根據,針對其進行培訓時間的靈活設置,尤其是要堅持貼近學員的原則來進行培訓時間的設置。例如,以農閑時間為主,避開農忙時節,還要注意征詢農民自身的意見來進行培訓時間的設置;根據不同的培訓類型來靈活選擇培訓地點。例如,針對一些長期的培訓,要將地點設置在學校內,從而方便對農民進行學;而針對短期培,則應當將培訓地點設置在鄉鎮站,從而方便農民積極參與。在教學硬件上還應該加大更新力度,添置必要的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充分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3 結語
通過農機科技知識以及新技術的培訓,農民能夠逐漸吸收新的農業科技知識,不僅提高了文化素質,而且還系統的掌握了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最終成長為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力量。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機化技術培訓的分析與研究,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1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的重要意義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技術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因此,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為做好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工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農業資源的使用率,還能夠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同時,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農民使用農業機械技術時間較短,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的快速發展,為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從而不斷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機械技術能夠更好的發展。同時,通過對農民進行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能夠有效減輕農民朋友的工作壓力,提高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為國民科技提供良好的經濟支撐。
2農業機械技術在創新與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創新與培訓人員對其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由于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人員知識水平有限,接收新知識的能力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質量,降低農民的工作效率。同時,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結構存在問題,技術培訓對象主要是農民,由于農民對機械的認識不夠全面,并且不同區域的農民對機械技術要求不同,創新與培訓人員如果采用統一的培訓結構,不能夠讓農民更好的掌握農業機械技術,影響農業經濟發展。除此之外,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忽視了創新與農業機械技術發展的影響,農業機械技術的使用人員主要是農民,創新與培訓人員往往按照以往的培訓內容進行培訓,會讓農民產生一種無聊乏味的感覺。因此,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人員需要不斷加入創新因素,并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培訓,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技術的重視,保證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3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方法
3.1轉變傳統的農業機械技術培訓觀念。在傳統的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往根據自己的培訓經驗與理念進行培訓。由于農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農業機械技術培訓已經不適用于當今。因此,為了有效提高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源培訓效果,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改變傳統的農業機械技術培訓觀念,讓農民能夠真正掌握農機機械技術的精髓,保證農業機械技術在農村能夠更好的發展。例如,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可以定期組織農民進行專業學習,在學習農業機械技術的過程中,鼓勵農民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給予針對性解答,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幫助農民能夠更好的掌握農業機械技術。同時,為了充分調動農民學習農業機械技術的積極性,相關培訓人員可以采取獎勵措施,對于那些掌握農機技術較好的農民,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給予相應的獎勵。當然,對于那些表現較差的農民,應該不斷鼓勵。通過轉變傳統的農業機械技術培訓觀念,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培訓方法,不但能夠讓農民更好的掌握農業機械技術,保證農業生產質量,還能夠讓農民真正認識到農業機械技術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保證我國農業經濟能夠穩定快速的增長。3.2提高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對其工作的重視。在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的過程中,由于培訓人員對其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培訓效果。因此,農業相關部門需要不斷提高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的專業技能,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技術培訓工作對農村經濟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有效提高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對其工作的重視,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從而保證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的工作質量,促進農民能夠更好的掌握農業機械使用技能。例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時,技術培訓人員在實際培訓工作中,如果遇到不能完全執行的管理條例,需要及時將情況上報相關部門,不斷健全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從而保證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能夠正常工作。通過制定相關管理制度,不但能夠有效提高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對其工作的重視,還能夠有效保證農民的學習質量,讓農民真正掌握農業機械技術。3.3及時更新農業機械技術培訓內容。為了能夠讓農民更好的掌握農業機械技術,應該建立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培訓隊伍,并及時更新農業機械技術培訓內容,保證培訓質量。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在保證農民學習質量的同時,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促進農業機械在農村能夠更好的發展。同時,技術培訓人員也可以積極采納農民的建議,讓技術培訓人員與農民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讓農民能夠更好的學習農業機械技術。例如,農業機械技術培訓人員可以定期將農民組織在一起,然后分組進行討論,如何提高培訓人員的工作質量,討論結束后,技術人員讓每個小組的代表人員進行發言,在發言的過程中,可以將農民提出的意見詳細記錄下來,然后針對農民的觀點,不斷引進新的農業機械技術,從而滿足農民對農業機械技術的要求。通過及時更新農業機械技術培訓內部,培訓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只有培訓人員掌握良好的專業技術,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培訓工作,讓農民能夠更好的了解學習農業機械技術。農業機械技術在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關培訓人員需要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采取合理的創新培訓方案,讓農民能夠真正認識到農業機械技術對農業經濟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農民的工作效率。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業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不斷轉變之前的傳統培訓觀念,及時更新培訓內容,保證培訓質量。但是,培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工作人員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知識,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從根本上提高農村經濟,提高農民對農機機械技術創新與培訓方法的滿意度。
作者:苑東明 單位:周口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任丹,漆雁斌,于偉詠,等.農戶機械使用程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四川省205戶獼猴桃種植戶的調查[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6(04):528-534.
[2]劉榮和.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措施分析[J].山西農經,2016(17):27.
[3]盧曉玲.新時期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與培訓對策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5(12):47.
[4]張瑩瑩.五十年科研工作回顧與展望———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J].熱帶農業科學,2015(11):60-63.
[5]孫翔鴻.將技術發明創新簡單化———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舉辦《企業創新技法(TRIZ)》培訓[J].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15(03):56.
[6]田鞭.探析農改體制下山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的新思路[J].中國農業信息,2016(01).
[7]劉必鑫.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6(10).
[8]楊志清.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的幾點建議[J].科技傳播,2016(18).
一、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是農民的迫切需要
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自以來,黨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將農民的利益與上地密切結合起來,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體制解放了生產力,農業依靠科技進步,產量、質量效益大幅度提高,科技發展了農業生產力。二十多年的農村經濟發展證明,在農村政策穩定的大環境下,科技成為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農業依靠科技進步,農民依靠科技增收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發達國家農業發展軌跡來看,真正起到核心推動作用的是科技。我國屬于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資源十分稀缺、人均耕地少,因此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廣新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才能提高農業資源配置的效率,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不斷增收。
(一)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是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客觀的看,目前農民的素質是非常低的,以都善縣為例,全縣現有農業人口14萬人,農村勞動力5.8萬人,勞動力中初、高中畢業人數1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72%,中專以上約2000人,占3.4%,其中絕大部分為縣農廣校畢業的學員。這個數字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與我國發達地區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這種勞動力素質狀況嚴重制約了都善縣農業經濟的發展。都善縣是一個傳統的經濟作物區,以種植葡萄、棉花、哈密瓜為主。近年來,隨著石油開發,蔬菜種植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得很快,但是農業的科技含量很低,產量和品質都不盡人意。比如大部分瓜農哈密瓜種植前土壤不消毒,溫室蔬菜只能種植油白菜、菠菜等耐寒品種,畜牧業大都是傳統的養殖方式,棉花的模式栽培技術還不能大面積推廣,葡萄的新技術運用得很少。以上等等說明,農民對科技的掌握和應用在認識和實踐上距離農業的發展要求尚有很大差距。農業的發展要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必不可少的途徑,而農民作為生產者其掌握科技的水平和能力又是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應該是農業發展的原動力,而農民目前的整體素質又不能掌握過多、過深的科技知識特別是理論知識,因此根據農業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是一條切實有效地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途徑,農業實用技術有著實際、實用、實效的特點,易被農民接受,深受農民歡迎,容易取得成效,是現階段農民技術培訓和推廣的最好方式。因此,農業的發展關鍵要提高勞動者素質,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
(二)農村實用技術是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農業農村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民致富手段有多種途徑,但大農業是最有效的,也是農民增收最可靠的保證。都善作為農業大縣,大農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收入的很大比例要依靠農業。因此,農業的發展是農民致富的關鍵所在。目前,農民對農業實用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的情況較差,農民的科技水平比較低,大多是憑著經驗進行生產,這種狀況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但辯證的分析,這既是差距,也是潛力,都善縣三大經濟作物平均單產棉花85公斤,哈密瓜1.25噸,葡萄2.1噸,這種單產水平上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如果農民能掌握相關的實用技術并加以應用,能在原有的收入水平上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近幾年,農民開辟了許多致富的渠道,如蔬菜、庭院經濟、園藝、特種養殖,作為新的產業,農民缺乏的是技術,而又有許多農民因為沒有技術而望而生畏,許多好的致富項目沒有人去生產經營,如果大部分農民能掌握1一2門實用技術。他們增收的渠道會越來越多,那么農民致富奔小康就能得到強有力的保證。因此,大力發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是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民致富的迫切需求。
二、都善縣目前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現狀、經驗及成效
都善縣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由科委牽頭,科協、農科所、農廣校聯合實施,鄉鎮配備科技副鄉鎮長負責此項工作,科委、科協主要是以“科技之冬”的形式利用冬天農閑時間進行培訓,而農科所培訓任務較少,主要是抽調人員進行講課。農廣校擔負著較高層次的農民教育工作,是院校教育方式與農村實際的有效結合點,負責培養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新型農民。從近幾年的農民培訓工作來看,基本上是采取各種層次相結合圍繞主要產業,進行培訓的方式,效果比較明顯,全縣60%以上的農民參加過技術培訓,涌現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農民,比如東巴扎鄉的楊占才,93年搞了一個蔬菜溫室,但由于技術缺乏,一直沒見效益,94年,縣科委請八一農學院的技術專家在都善縣開設了數期蔬菜技術培訓班,并多次現場進行指導,使楊占才掌握了溫室的構造、保溫及多種蔬菜的種植技術,當年就盈利15000元,95年他又貸款5萬元,修建了5個溫室,當年盈利達6萬元左右,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戶和技術能手,多次獲得地縣、鄉各級獎勵。自治區領導也到他的溫室參觀過,楊占才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深感到科技的巨大效益。又出資送兩個兒子到縣農廣校學習,象楊占才這樣通過掌握實用技術而致富的在都善縣還有不少,他們遍布蔬菜、棉花、哈密瓜、畜牧業的各個領域,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從近幾年培訓效果看,大部分真正掌握實用技術的農民都能通過所學的實用技術致富,農民將所掌握的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取得了連他們自己都吃驚的經濟效益,開展實用技術的培訓與農民致富是成正比關系,工作開展得越好,范圍越廣,農民受教育面就越大,掌握的技術越多,依靠科技致富的農民也越多。由于實用技術培訓J二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培訓的內容不適應農業發展的要求,棉花、葡萄、哈密瓜培訓得多,其他項目少,滿足不了農民開辟新的致富渠道的要求;二是培幼l}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存在著脫離實際,不能針對性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三是培訓時間安排上冬閑時間培訓多,農忙時田間地頭培訓少,其實在田間地頭的現場培訓效果更好:四是培訓后的跟蹤指導少,不能很好的將培訓效果加以鞏固;五是各級黨政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重視不夠,這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工作,不易出成績。因此,得不到重視。
三、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做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
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在農業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此項工作,結合都善縣實際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做好這項工作。
(一)各級黨委、政府要求將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力量,改變由一名科技鄉鎮長抓培訓二作的局面,從組織上保證工作的落實。同時要保證經費,縣委、政府保證科普經費(年人均0.2元)的落實,并能切實將培訓經費應用到位,鄉鎮要保證統籌費中科技培訓費用的落實,做到領導和經費的兩個到位。
(二)要大力開展科技致富典型的樹立和宣傳,讓廣大農民切實看到實用技術的實用性、實際性和實效性,提高農民學習實用技術的熱情。
(三)要圍繞都善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制定切合實際的年度培訓計劃,做到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工作。
(四)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要有針對性,多征求農民的意見,根據農民的要求選題。
(五)要抓好農村黨員、干部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這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會取得好的效果。
1、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組織化程度不高在培訓過程中我們發現特別是基層村級干部將村經濟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對開展農業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忽視農民實用技術和技能的提高。而做為培訓主體的農民由于受年齡、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大多數人員從業水平并不高,對農業技術培訓重要性認識還不夠,缺乏接納吸收農業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識,部分農民缺乏培訓興趣,決定了培訓組織難度增大,成效不明顯。
2、農業科技培訓機構分散,培訓經費不足目前農業、勞動、婦聯、成教等部門都開展培訓,培訓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個別參與培訓的機構敷衍了事,培訓工作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影響了培訓效果。農業培訓經費財政投入較少,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全面順利開展,影響了鎮村一級的培訓基地和配套設施的建立和完善。
3、培訓師資力量不足,培訓方式變化不大目前的培訓師資力量和數量和質量都比較薄弱,主要來源是高校專家及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教師的知識層次、理論水平參差不齊,培訓的效果和質量得不到保證。培訓形式缺乏創新,當前的農民培訓模式及內容與實際聯系性不強,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理論講述多、實踐指導少,信息技術運用少,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科技培訓的要求。
4、農業科技培訓內容多樣,效果不明顯近年來,上級農業部門先后推出了多項培訓工程,從我鎮的幾年實施情況來看,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這些培訓主要是依靠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徑開展,農民參與培訓的整體積極性相對較低,抱有應付的心態,造成了培訓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加強技術培訓工作的建議及對策
1、提高認識,大力宣傳,增強為農培訓觀念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而農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關鍵,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農業科技培訓工作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和支持農業培訓工作,消除部分干部認為農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訪就夠了的消極認識,樹立科技培訓不僅是讓農民掌握技術和創業本領,主要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觀念。
2、整合培訓資源,增加農業科技培訓的經費投入農業、成教、勞動等部門要加強聯系與合作,形成綜合優勢。加強同涉農科研院校的聯系和吸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聯合辦訓,最近兩年我們同成教聯合市講師團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業科技培訓,向農民傳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拓展了廣大農民知識層面,取得較好的效果。為確保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支持力度,在財政資金支持上要給予一定的傾斜,保證培訓的經費投入。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好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培訓師資除聘請院校專家、教授外,應以本地技術人員為主要力量。培訓教師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者,還要是實踐生產中的操作員,在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有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才會受到農民的歡迎。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是農業技術培訓的中堅力量,在技術推廣過程中要借助多種渠道加強農業技術的繼續教育培訓,及時更新理念和知識構成,學習掌握新技術、農業政策法規、市場信息等理論知識,不斷提高為農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4、結合實際開展培訓,提高農業技術培訓效果農業生產具有很強時間性,要根據農民的需求,結合各村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計劃,展開農業種(養)殖技術、農產品營銷、農業合作社、農民創業等培訓,要以農民看得到、學得會,實效強的內容為主,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農民參加培訓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減輕勞動強度,減少農業成本,提高生產收入,因此要注重針對輕型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約化科學養殖技術等進行培訓,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一、農廣校是農民教育培訓的主力軍
農廣校是全國唯一一個專門從事農民教育培訓的完整體系。農廣校與“三農”有著天然的聯系,具有了解農村、熟悉農業、貼近農民以及費省效宏的顯著優勢,是培養農村基層干部、實用人才、致富帶頭人以及農民工的骨干力量,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以四川省農廣校為例,該校建校以來,累計培養各類農村人才75萬人,開展綠證培訓3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50萬人,實用技術培訓2 000余萬人次。據統計,從農廣校畢業的學員中,約有1/3的學員擔任村社干部;1/3的學員成為農技推廣體系的骨干;1/3的學員成為鄉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和種植(養殖)能手。
二、教育培訓是重要的生產力
當今時代,知識的生產、積聚、創新、進步都直接依賴于教育的發展。教育培訓使科學知識與人結合起來,實現了科學知識的再生產,將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教育培訓不僅是知識生產力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與知識要素一樣,具有直接的生產力意義。可以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教育培訓則是先進生產力的孕育基地和前導機制。對于科技文化素質不高,且處于邊遠地區的農民來說,教育培訓更可以說是現實的生產力和直接的經濟效益。如:四川省江安縣農廣校圍繞當地竹業產業開展培訓,在蟠龍鄉通過講解分析和現場技能培訓,把竹片再加工為黃折后,使當地竹農每人每天收入從10多元增加到30多元,提高竹農收入3倍多。看到效益后,該鄉60%的農戶自發購買打竹機,編織黃折提高竹加工效益,并帶動附近鄉鎮竹編產業的發展。農廣校的技術培訓得到了轉化,變成了生產力。
三、培訓教師是實現科學技術轉化的關鍵
技術的轉化需要對勞動者進行培訓,而勞動者需要通過培訓將科學技術進行吸收和消化。培訓教師水平的高低,勞動者對技術是否能夠理解、消化和吸收,直接影響著生產力的發揮和經濟效率,因此,培訓教師是技術轉化的關鍵環節。在實際工作中培訓教師須具備綜合的知識修養和較強的專業技能。
四、農民技術培訓要建立規范的培訓綱要
目前,各地開展的農民技術培訓,除少數項目培訓有統一的大綱和教材外,基本上使用的是當地自行編印的教材。各省、市、縣在編印和使用自編教材的情況下,沒有統一的、具有權威性和規范性的培訓大綱,先進的生產技術、教學方法、產業發展趨勢和導向等都無法建立在一個較高的層次和合理的范疇,因而培訓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制定統一、規范、權威的培訓大綱勢在必行。制定農民技術培訓大綱,既是推進農民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培訓質量的重要保證。培訓大綱應成為農民技術培訓體系的指導性文件和農技推廣部門、農民培訓機構、農村專合組織以及培訓教師開展科技培訓的工作手冊。
五、構建農民教育培訓長效機制的設想
目前,涉農教育培訓有農業院校、農技推廣、農業科研及民辦教育四大體系。但這四個體系基本上是各自開展工作,各自發揮作用,沒有形成合力。客觀上形成了農民教育培訓在發展上的不平衡,資源利用上的不合理,教育功能上的不協調,技術轉化上的不到位等局面。因此,構建農民教育培訓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整合農民教育培訓資源,推動其健康發展十分必要和迫切。
1.建立農民教育研發基地集中研究和開發農民教育培訓的發展規劃、資源利用、技術轉化、政策扶持、資金投向以及效果評估、功能開發、對象需求、項目立項等方面的課題。
2.建立農民綜合教育培訓基地整合農廣校、農技校、農技推廣中心、農村成教校等教育培訓資源,合理規劃,統一協調,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訓體系。可以農業部門牽頭,教育、財政、扶貧、就業等部門配合,統籌教育培訓資源,建立縣、鄉兩級農民教育培訓基地,共同開展農民教育培訓。
3.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平臺通過建立互聯網、專家熱線、咨詢機構、技術講師團等平臺,為農民提供政策咨詢、科技知識、技術指導以及市場、就業信息等服務。
4.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基金通過各級政府安排農民教育培訓經費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培訓示范機構建設、農民創業以及組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和師資培訓等。
通過大力開展對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不斷完善農業種養殖技術指導進村的工作機制,使我市的種養殖基地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推動我市現代農業建設。抓好農民培訓、技術入戶,發展以西芹、番茄、川芎、商品蔬菜、小家禽養殖、水稻制種等“一村一品”為主,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專業村。
二、工作計劃
1、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業種植業實用技術培訓,每年培訓0.5萬人次,5年共培訓2.5萬人次。
2、綠色證書培訓。重點培訓年齡在16至40歲之間的骨干農民,使他們成為該村“田秀才”、“土專家”和科技帶頭人以及充實到村級農技服務隊。每年培訓16人,5年共培訓80人。
3、農業職業技能中。一是開展農業行業特有工程職業技能鑒定培訓。二是結合省農勞辦的“四川省勞務品牌培訓”項目,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培訓閉幕按市上安排落實。
(二)養殖業培訓
1、五年計劃進行農民養殖技術培訓15場次,受訓人數達0.5萬人次。
2、大力推廣“稻鴨共作”養殖實用技術,每年推廣0.3萬畝,五年計劃累計推廣1.5萬畝。13.建立“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2個。
三、工作措施
(一)工作機構
成立以黨委委員、副鎮長簡勇為組長,農業中心主任王家華為副組長,相關部門人員為成員的“技術指導”進村工作組,負責實施“技術指導”進村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日常工作。
(二)技術指導進村的方式